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定义

深入领会十九大报告 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作者:贾康
  供给侧不应是一般泛泛而说的供给管理,传统体制下高度集中命令经济可归为一种非理性的供给管理。中国推进现代化必须强调的是理性供给管理,是追求一定要在“守正”前提下“出奇制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应该是这样一个“守正出奇”中走向现代治理的体系。
  学习十九大报告,讨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全面领会与把握中央大政方针。十九大报告对中国发展历史方位作出了“新时代”的判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对新的阶段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这才落到了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里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深刻认识十九大精神,必须同时领会如何保持住前进定力,要看到“两个不变”。
  实现“强起来”
  历史飞跃的时代
  对于新时代,概括起来应该是说,我们已经走过了“站起来”、“富起来”两个时代,而现在进入的是发展实现“强起来”历史飞跃的时代。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新起点的判断,对应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以这个思想来作为今后的行动指南。
  作为具有统领和指导全局意义的理论思想,面对现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有一个原点和支柱: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的运行中间,对主要矛盾应持有怎样的认识?十九大报告非常清晰地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 “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物质文明之上还有精神文明,过去已经说到“文化”,已经涉及精神生活层面,而现在实际上是进一步提升对于人民的需要的认识,更综合地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整个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相关要素都加入进来。
  人的需求层次有逐步提升的规律,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既是不断发展的动力,又是对供给侧有效供给的压力与挑战。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是,在另外一侧,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充分只能是相对的,现在的关键是把充分与否,作为一个动态变化中更偏于总量描述的概念放在平衡的后面,作为从属于“不平衡”问题的新表述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平衡与否,是动态变化中间直指结构问题、更偏于质量描述的概念。这也正是“追求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新发展理念所必须牢牢把握的关于矛盾主要方面的认识。
  以为主线与
  社会主要矛盾一脉相承
  以此分析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认识、新表述,后面的政策含义是十分清晰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是和前面原点性质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认识内在契合、一脉相承而引出的。
  在实际生活中,这会进一步指导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改革攻坚克难瓶颈期、现代化关键的冲关期,在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结合之下,着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体系质量效率的提高,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的潜在威胁――也就是要面对制度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文生态结构等等方面的风险因素、不平衡的因素,及时、有效地来加以克服。
  我们别无选择,必须以制度创新为龙头,打开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巨大潜力空间,形成动力体系和供给体系的系统工程式创新,即以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动力体系再造。全要素生产率不是指对所有供给侧要素等量齐观,强调的是传统要素支撑力下滑过程中间,怎样使科技和制度这两个供给侧要素的巨大潜力得到发挥的问题,这是为支撑我们能够在“追赶-赶超”的现代化道路上继续实现超常规发展,所必须抓住主要的供给侧关键要素。
  诸多新变化中的
  两个“不变”
  十九大报告里面有这么多的新变化,也特别强调了两个不变:一是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另一个是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大实际”,只有认识这个最大实际,才能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马克思作为伟大思想家在其成熟阶段的代表作之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非常清晰地讲到“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方面,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终于看到了超常规发展态势,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形成了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有那么多现实情况,在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以避免的种种不成熟。在这么多不成熟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党中央强调两个不变,实际上是认识上的清醒剂。对于我们这些年发展成就方面,须注意容易被渲染到不中肯的状态,我们要防范思想认识误区。
  现代化经济体系
  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传承
  现代化经济体系有一个传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六十条”改革举措,最核心、最浓缩的认识是提出了现代国家治理,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定要坚持现代治理这一最浓缩的核心概念。
  治理与管理,一字之差,境界大不一样,管理所强调的无非是各级政府自上而下掌控这个架构,而治理强调的一定是突破原有的认识框架,使政府和非政府的多元主体更多平面展开、充分互动,把管理和自管理、组织和自组织、调控和自调控结合在一起调动一切积极性和潜力活力,来解放生产力。这是“六十条”的精神实质,反映着现代化必须要掌握的现代文明发展的前沿概念――包容性发展。“六十条”后面跟着反复强调的现代市场体系,十九大进一步扩展为整个经济体系概念,但基调仍然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同时还要求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必然要进一步引到非常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应于供给侧掌握的新认识框架,即探讨怎么样“守正出奇”。
  “守正”是说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遵循、顺应、乃至敬畏市场力量和市场规律,但“出奇”是说我们不可能简单照搬其他市场经济体的经验和我们以前探索市场经济的初步经验,而必须在创新开拓中寻求“出奇制胜”。“出奇”就可能有巨大的风险,超常规发展处理不好就可能违背规律。这种复杂性、挑战性的问题是供给侧改革要处理的系统工程,我们可以最简洁地强调“有效市场”后面要加上“有为和有限”的政府,即政府怎么样施行理性的、成功的供给管理。
  推进现代化
  必须强调理性供给管理
  供给侧不应是一般泛泛而说的供给管理,传统体制下高度集中命令经济可归为一种非理性的供给管理,比如企业建个厕所这种细节问题都需要领导机关审批。中国推进现代化必须强调的是理性供给管理,是追求一定要在“守正”前提下“出奇制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应该是这样一个“守正出奇”中走向现代治理的体系。
  经济体系如讲内涵,要处理一系列结构、机制优化问题,包括实体经济和金融之间怎么样更好处理结合互动的关系等。对此,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经非常明确地强调,金融出发点和归宿都要落到服务实体经济上。
  经济体系从外延讲,包括怎么样进一步处理好国内和国际的互动关系、全面开放环境下义无反顾加入国际竞争面对的关系,比如推进中,怎么寻求共赢;最终要自拆防火墙,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而真正国际化等等。在外界视角,现代市场体系与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回避地要处理如何对接到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并对接到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谈论经济体系,如果以为是到经济为止,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是个系统工程,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怎样对接整个配套改革的攻坚克难和全面配套改革的问题。
  按照时间表,要力争在实际上有很多困难的情况下,继续实现一些重大问题上的突破,在十九大之后得到中央进一步指导,争取2020年全面小康的同时,全面改革能够取得决定性成果,而这一决定性成果,可以给我们进一步提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2035年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充沛动力与后劲。
  (作者系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
关键词阅读:
责任编辑:付健青&RF13564
机会早知道
已有&0&条评论
最近访问股
以下为您的最近访问股
<span class="mh-title"
style="color: #小时点击排行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_思想理论_人民论坛网
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摘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现代经济体系& 创新力&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理念决定发展方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所谓新发展理念,就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就会不断加深。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突出、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新发展理念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挥棒、红绿灯。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实现更多的技术红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我国产业和产品创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于广泛增进社会公平
一方面,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集成的全新战略,对于整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东西南北中经济联动。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各异,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在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最新战略部署,协同实施国家各项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支撑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具体地说是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和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守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只有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在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中占据主动和有利位置。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系,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
发展绿色经济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一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二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三要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四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五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六要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七要严格保护耕地,八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和个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开放发展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开放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直面我国对外开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外开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下一步,我们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要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共享发展
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有利于促进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一方面,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一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二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三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四要鼓励勤劳守法致富,五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六要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七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李克强主持大会 2338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出席大会》,新华网,日。
责编/潘丽莉&&& 美编/于珊
[责任编辑:李金芳]浅谈“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浅谈“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浅谈“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浅谈“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提出的关于经济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战略目标?&& 我国经济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变化,更为突出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如果不重视经济发展质量、不提升质量,产能过剩就无法得到有效化解,对外贸易优势有可能会慢慢丧失,经济竞争力也有可能会迅速下降。&&&&&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党的十九大之后,我们还将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更大的进展。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就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攻关期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 对于实现现代化,十九大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新目标。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五个词体现的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富强强调经济建设,民主强调政治建设、文明强调文化建设、和谐强调社会建设、美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图景。那么,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从2020年到2035年,第二步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前15年和后15年。另外,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一要求自“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之后更为明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就是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形成现代动力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又是一个新提法,我称为“三大变革”。其中“质量变革”,意味着不但要把质量放在首位,还要让质量发生根本性变化。总之,以“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原则和要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三大变革”,进而完成动力转化,形成现代动力体系。而形成现代动力体系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标准。创新、科技进步是衡量世界各国先进程度、现代化程度的标准。而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之外的一个要素就是科技进步,就是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时代,除了政治特征、经济特征外,还有环境的变化。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战略机遇期,正好迎头赶上第三次产业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的新经济,所以发展得非常迅速,而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所以我们要通过新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十八大之后,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未来要继续把这个工作做得深入,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新动能从何而来?从新经济而来,从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的融合上来,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消费热点。这就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没有相关文章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 ? ? ? ? ? ? ?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span class="dig_clia" pid="
寄送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18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1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