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定义的目的是推动经济发展什么

我的位置:
【学思践悟十九大】思想者|石建勋:十九大报告为何要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石建勋
摘要:此前,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已分别提出“开放型经济体系”和“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那么十九大报告为什么还要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如何深刻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近日,同济大学石建勋教授在海南国际旅游岛讲坛上就此问题进行了演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新性地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们党根据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以及新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出的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制度性安排。
此前,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已分别提出“开放型经济体系”和“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那么十九大报告为什么还要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今天,我主要围绕这个问题和大家作一些分享和交流。
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我看来,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来加以理解。
(一)微观层面:要素现代化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既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微观层面的建设目标,也是要素现代化丰富内涵的科学概括。
质量变革,强调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高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提高效率效益是发展的永恒主题。2017年12月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发展质量是以质量变革为主要目标和方向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也涉及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质量变革意味着提供更多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不断提高的质量标准也能让消费安全更有保障,衣食住行用都更放心;质量变革意味着单位GDP的能耗降低,污染减少,天更蓝、水更清、大气质量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高;质量变革意味着更加均衡更加协调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和城乡的发展差距不断减少或消除,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效率变革,强调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导向,以往的高速增长往往容易掩盖经济发展中的低效率。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的情况下,必须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增加投入产出比,使经济增长往潜在产出水平靠近;必须打破能源、交通和金融等重点领域的行政性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扭转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减少社会福利损失;必须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激发要素资源的生产潜力,带动产出效率的提高。
动力变革,强调创新驱动和发挥人力资本质量优势。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投资和外贸对于经济的拉动相对乏力,过去依靠成本优势和政策刺激的粗放式发展已不合时宜,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变革,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到技术、管理创新驱动的过渡。动力变革要求以质量效益作为目标导向,以创新性主体作为支撑;动力变革要求打造人力资本的质量优势,全面提高各领域各层面的教育质量,切实增强劳动者综合素质;动力变革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充分释放红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动力变革要求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升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托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新动能。
要素现代化的落脚点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微观层面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要素投入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等方式提高。这是因为,以往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和条件正经历重要变化,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投入所塑造的比较优势将不复存在;基于投资和外贸需求的拉动效果也难以为继,全面刺激政策边际效应明显递减;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体量差距依旧悬殊,旧增长点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点的发力也不平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三大变革”导向的自然结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也要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二)中观层面:产业体系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目标。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既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观层面的建设目标,也是产业体系现代化丰富内涵的科学概括。
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生产环节中的重要内容,是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和内核。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由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高附加值、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组成,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代表着未来产业升级和消费结构转变的方向。这就需要将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建设和产业协同发展的主体,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通过金融体系源源不断地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供血,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充分提高劳动、资本、技术三要素协同投入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正面临着中高端产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分流、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向虚拟经济倒流的“三重挤压”,实体经济中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要素配置失衡,遭遇债务风险累加、转型困难的经营困境。这就需要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把握好全球制造业处于调整失衡结构、重塑竞争优势这一关键时点,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动力。我国的科技发展成效卓著,但科技创新能力仍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相匹配,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强,科技资源分配不合理,科技创新激励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仍不明显。这就需要依靠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现代金融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血脉。仅就金融资产规模来讲,在某些指标上,我国甚至超过了美国,但金融竞争力却和美国相去甚远。我国金融现状是大而不强,看似庞大的金融体系存在着资金供给受限和配置扭曲问题。巨额资金长期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而实体经济投资严重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因此,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必须将现代金融从服务业中凸显出来,上升至产业体系中重要的协同部门。这就要求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加快金融领域的各项改革,支持、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脱“虚”向“实”,切实降低企业杠杆,化解金融风险,让金融体系提供合理高效的融资服务,为实体经济持续输血。
人力资源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宝贵的资源。我国劳动者群体规模庞大,但人力资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转型的生产创新要求脱节,形成“高精尖”的科技人员和技能人才的供给缺口。经济与社会待遇差别的客观存在,也造成人力资源领域的“脱实向虚”。这就需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人才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创新,以产业转型的趋势为导向,培育专业性和实用型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壮大高素质劳动者的队伍,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多层次要求。
(三)宏观层面:经济体制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既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宏观层面的建设目标,也是经济体制现代化丰富内涵的科学概括。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近年来,随着政府“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有力地激发和释放了市场活力。同时,宏观调控方式不断创新,实施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采取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等措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微观宏观经济体制还有许多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与建设现代化强国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因此,必须加快建立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匹配的经济体制,必须摆脱对过去赶超型旧体制的路径依赖,对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和机制大胆革新。
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了解了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很多人可能马上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要选在当下这个时候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其迫切性与必要性。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径。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是建立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之上。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新时代。只有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才能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不断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表现是供给相对不足和供给结构性失衡,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在于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供给。而要实现这一点,只能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将从根本上扭转供需错配现象,使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化,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跨越发展关口的迫切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跨越关口,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依靠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才能改变长期以来在赶超型旧体制下形成的速度、数量偏好的粗放型发展特征,才能使供给结构较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化和不断升级的趋势,才能真正地化解过剩产能、降低经济杠杆、加快振兴实体经济,才能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供给。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着力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举措和战略安排,我重点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牢牢抓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和战略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要部分的首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大而不强”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生产资本等要素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牢牢把握住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这个着力点,将科技、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协同投入实体经济,进一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着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实体经济的重点难点都在于制造业,要实现中国制造的历史跨越,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升级,其中包含了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的战略层次推进。
要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取得新成效,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适应需求新变化,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
此外,还要注重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加强产业发展的软实力建设。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调动企业家和劳动骨干这两个经济活动中关键群体的生产积极性。倡导合作精神和健康的竞争文化,鼓励企业组建创新联盟,聚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研发。通过调动人力资本和社会协作的积极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二)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格局重塑中,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挖掘发展内生动力。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好国家战略科技和创新链的整体布局优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国际一流科学人才和研究团队积极参与或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为世界的科学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增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程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能力、善于集成创新资源的创新性领军企业,以最佳的比率和最快的速度实现技术创新的转化应用。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紧紧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三个主攻方向进行前瞻布局和协同推进科技创新,打通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链条上的每个关键节点。把人才作为支撑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环境,加快推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队伍建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建设完善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保障条件,这其中的关键靠改革。
首先,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制约发展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其次,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进一步完善保护产权制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发挥民营经济在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的优势。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产权多元化,以多途径多方式实现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交叉持股、双向进入,重构和再造企业微观主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协调,保障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拓宽民众参与分享发展红利的投资渠道。
第三,深化政府“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厘清政府权力边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部门“瘦身”,政府要注重从宏观角度为企业创造健康运行的良性环境和合理机制,通过制度来引导企业的行为,发挥好政府的市场维护、市场引导、市场培育等方面的作用,真正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除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的障碍,向市场和社会放权,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发展与创新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对未来发展的信心,稳定市场主体投资和创新的预期。
此外,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性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消费、投资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思想者小传】
石建勋 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金融系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首席专家。中共上海市委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首席专家。发表经济与管理论文两百余篇,出版《新常态新金融新未来》《读懂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作用》《国际经济关系与经济组织》《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等专著和教材18部,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
上海辟谣平台
第三届绿色账户微电影大赛
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推广平台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上观(沪ICP备号-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站长统计
沪公网安备 61号
解放日报新媒体研发中心技术支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中共贵阳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解读之一 作者:
&&12月29日,中共贵阳市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着力点之一是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此,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主任唐振江认为,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需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而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方向、是趋势。&&在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过程中,我市注重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营造了很好的市场和制度环境,打造出一批大数据产业聚集基地。目前,全市共有大数据入统企业965户、占全省的40.2%,大数据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6.9亿元、占全省的57.6%,继续保持较快增势。&&但不容回避的是,我市在建设“中国数谷”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业内专家表示,未来,贵阳在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支持,在材料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民用市场及智能制造等方面可做足文章。&&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共贵阳市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是一个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城市。&&对此,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宋旭升认为,要立足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让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互联网等要素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以“千企改造”为抓手,提升发展质量,做强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更关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中共贵阳市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要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筑牢发展基础。今后五年,贵阳市将加快建设“中国数谷”,努力抢占大数据理论创新、规则创新、标准创新、实践创新“四个制高点”;全力推进“三千行动”,加快“千企改造”进度,加大“千企引进”力度,拓展“千企融合”广度,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上取得突破等。&&“创新是否活跃,要素能否自由快捷地流动并持续优化配置,取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劣。”在宋旭升看来,抢占大数据发展“四个制高点”,对加快构建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的创新生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基础设施、制度和文化环境意义重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在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共贵阳市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贵阳这座城市将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驱动,以公平为基准,以共享为目的,构建起公平共享制度体系,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公平竞争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只有构建公平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才能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地方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彭显华认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就要给各类市场主体“公平感”,要以全面实施负面清单制度为突破口,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已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类审批事项20项,新下放(委托)行政审批事项12项,市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平均办理环节压缩至3.79个,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缩短60%。&&深化简政放权、创新服务方式,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盘活了市场经济的源头活水,释放了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各类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来自市工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市期末实有市场主体465222户,注册资本21499万元。其中,日至日,新设立市场主体103612户。&&贵阳市工商局局长杜林林表示,明年将围绕信用体系建设,力争2018年底前实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双中心”(贵阳云中心和贵阳备份中心)落地贵阳。同时,全面建成大数据市场监测监管平台、“数据铁笼”、12315人工智能系统、企业信用块数据主题库,着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本报记者 钱丽 衣琼 廖黎明|||||||||||
多维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要求和现实路径
日10:27&&&&来源:
原标题:多维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要求和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段论述既阐明了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期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意义,又指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路径。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多维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段论述既阐明了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期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意义,又指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路径。当前,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多维特征。
  一国的经济体系一般指的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主体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及相应的自然资源、资本、人力资源、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结构的总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为更好呼应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建设现代化国家需要的经济体系。任何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都离不开需求引致,尤其最终消费需求的引致。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是由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引致和决定的。二是为更好呼应和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大趋势的经济体系。任何经济体系从根本上都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决定的。如果把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作为自变量,经济体系就是因变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要充分反映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水平,而且要充分反映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及新产业革命的新要求。因此,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呈现以下九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首先,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虚实共生、以实为主”的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就需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从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共生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共同特征。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许多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再工业化”的实践来看,无论一个国家经济有多发达,或是否进入后工业化,都不能忽视发展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美国推出了一系列制造业振兴计划,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创新技术,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德国推出了“工业4.0”,意在稳定其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强国地位。因此,对于正处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发展大国,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和振兴制造业放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工作的首位。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离不开金融和智能网络等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的支撑及相互融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重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又要重视“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实体经济”以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共享经济。唯有妥善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既看到虚拟经济的“寄生性”,又看到虚拟经济的“独立性”,防止“脱实向虚”,防止房地产泡沫化,最大限度地化解金融风险,有效率、更安全的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才能最终建立起来。
  其次,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既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更是实施新“两步走”发展战略,成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中国奇迹”。但是,粗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使得我国人口红利几近消失,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唯有从根本上转变依托人口、资源和投资等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方式,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实现从“数量赶超”到“质量赶超”历史性跨越,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成功建成高水平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希望。尤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世界各国都在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创新发展,争取主动权。美国强调“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是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力图保持领先优势和对全球经济的领导地位;欧盟提出要建立创新型欧洲,探索欧洲复兴之路;日本、韩国也出台了“未来开拓战略”和科技发展长远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全球范围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因此,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依托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第三,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协调平衡发展”的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因此,建构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符合“协同平衡发展”的要求,既要通过“补短板”,做加法,来进一步发挥和释放“长板”,即发达地区、优势产业、优势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又要通过“补短板”来释放“短板潜力”,即后发地区、发展不充分的产业、尚未有效利用的资源要素后发优势和潜能。中国经济发展后劲足、韧性大,回旋余地广,集中体现在中国还有许多欠发达地区和产业,还有许多欠开发或开发不够的市场,还有许多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急待提升。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要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实施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第四,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无疑,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都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价值引领和“硬约束”,又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商机和发展动力,进而“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因此,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五,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开放共赢发展”的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的开放经济体系,是内外联动,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经济体系。近40年改革开放历史证明,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建设开放共赢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立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整合,各国发展联动、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利益交融关系日益凸显的“新经济全球化”现实,加快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提高国内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分享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市场空间扩大机遇的能力,同时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投资大国,推动形成市场、能源资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既要支持我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又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作用,主动负起大国责任,做好开放发展、绿色发展的国际引领者。尤其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促进形成各国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世界经济。
  第六,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共享共富发展”的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因此,共享共富发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体系的根本区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方面要着眼于实现“共建共享”,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产业体系和就业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着力于“共同富裕”,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因此,产业结构优化要坚持就业优先,以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价值导向和基本基准,在大幅度提升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坚持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基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实体经济和服务经济,推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破解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导致的“机器排挤工人”的“人机矛盾”,让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过程中充分涌流、竞相迸发。同时,通过充分落实按劳分配原则,不断提高劳动所得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和居民所得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努力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和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七,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劳动关系和谐”的经济体系。
  劳资对立和劳资冲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系中不可调和的矛盾。我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系的主要特征应该主要体现在“劳动关系和谐”上。为此,一方面要重视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大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要重视资本主体和各类市场主体的基本权益,健全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大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尤其特别要重视创新劳资融合发展机制,健全劳资谈判机制和利润分享机制,努力把各类企业都建成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第八,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多元包容”的经济体系。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充分反映基本经济制度这个“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充分发挥多元包容、混合一体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优势。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企业,不仅具有适应和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发展需要的优越性,而且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和市场需求多样化需要方面具有独特优越性,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分工和市场竞争中客观存在着“分工互补效应”“竞争替代效应”和“合作共生效应”。
  所谓“分工互补效应”,指的是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和非社会化大生产、公共产品与非公共产品供给“功能性分工和协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效应。一方面,通过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进而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公益性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国有企业“公益类”和“商业类”分类改革,进一步降低商业类企业的国有资本再投入,为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展拓展空间。
  所谓“竞争替代效应”,指的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进而“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而产生的“相互竞争、相互约束、相互学习”的效应。
  所谓“合作共生效应”,则是指在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过程中产生的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效应。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尤其是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从根本上消除劳资对立和劳资冲突。这“三重效应”是任何单一所有制,无论是传统“一大二公”的公有制,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单一私有制都无法产生的,进而也是最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和谐的。
  第九,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两手互济发展”的经济体系。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而做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辩证统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充分反映这一根本目标的要求。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使市场机制有效,前提是产权清晰、自由交换。
  因此,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这样“市场出清”才能成为常态,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才能根本杜绝,经济效率最大化才能实现。当然,市场也存在“失灵”,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对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分配公平、机会主义、经济波动等无能为力,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说到底就是要发挥好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的作用,努力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具体来讲,就是既要放宽各类企业及服务业的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又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指导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正常协调机制,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地方财政关系。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编:姚茜、李源)
48小时新闻排行
12345678910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镜像:&&&&&&呼叫热线&&&&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