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关于支付宝收钱码物流的问题,怎么才能不叫事儿

(24)(146)(41)(46)(65)(29)
经常有人问我,家里两个孩子打不打架?怎么才能让他们不打架?
我家这俩倒真是从来不打架,极偶尔闹一点小别扭,也基本都能自己解决。唯一一次“动手”,是很小的时候,哥哥为什么事儿气不过,又不敢打,就弹了妹妹脑门一下。结果妹妹哭了很久很久,心都碎了。并不是因为疼(弹得很轻),而是觉得哥哥居然攻击自己了、不爱自己了。
两个孩子的相处方式跟个性有很大关系,再加上一些父母和环境的影响吧,最后自然而然发展而成,设计都设计不出来,所谓缘分。我觉得打架也不一定就不好,很多兄弟姐妹都是好了打、打了好,也是一种相处之道,只要以好为主就行了。
有一次哥哥的班主任跟我夸他这好那好,顺便也夸了我这个家长一下。我说,其实我好像也没做什么,只是给他一个合适的环境,让他自己成长来着。班主任说,你一定还是做了些什么的,不然不会有这么好的结果.....好吧,在手足之间的和谐共建方面,我应该还是做过一些工作的,以前博客里也写过一点儿,稍微总结一下,供需要的人参考。
我家哥哥比妹妹大不到两岁。俩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妹妹送了哥哥一个包得漂漂亮亮的大礼包,哥哥腼腆地笑纳了。那时候他还小,很快就不记得自己还曾经是独生子,也没有什么地位危机和嫉妒心。倒是妹妹心眼儿多,长大一点儿以后有一阵老问我:你到底爱哥哥多还是爱我多?我当然回答爱你们一样多,她变着花样问,我就变着花样答,包括:“你看,妈妈长了两只手,就是为了一手抱你、一手抱哥哥的。我有两条腿,就是为了一条给你坐,一条给哥哥坐”;“你们俩就像我的左手和右手,你觉得我是更喜欢左手还是更喜欢右手?”;“我最爱的小女孩儿就是你,我最爱的小男孩儿就是哥哥。”......
当然,这些话可以给她暂时的宽慰,但解决不了她问这个问题的根源。我觉得她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她三岁之前一直有自己的保姆照顾生活,而哥哥的需求已经不是吃喝拉撒那么简单,我会在他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所以她会觉得自己跟哥哥受到妈妈的关注不一样。女孩儿真的在感情问题上非常敏感。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亲力亲为多陪她,多联谊,各种“母女时间”,有两回还悄悄回答她:我最爱的人是你,事实上,我和爸爸哥哥最爱的人都是你。这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儿完全经受不住这样的糖衣炮弹,睡觉都要笑醒了。慢慢地,不知从什时候起,她不再问这个问题了。
没有安全感的问题,别的就好办了。
每个孩子个性特点不一样,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和重点可能就会不一样。但公平仍然是特别重要的原则。我家从来不讲“大让小”“男让女”这一套,每个人都遵从同一套家庭法则,那就是公平地对待别人、尊重别人。不设两套标准,孩子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大人管理起来也容易。虽说没要求大让小,但哥哥是个讲道理的孩子,从小看着妹妹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知道她的理解能力和行动能力都不如自己,所以自然而然就对她比较谦让。哥哥对待妹妹的方式又反过来影响了妹妹,两个人在一起玩儿从来有商有量,干了什么对不住对方的事儿都会道歉。从第一次被我要求说“对不起”憋红了脸,到现在说“对不起”张嘴就来(还特真诚),哥哥已经具备了暖男的基本特点。
“谦让”不是靠说教的,是靠日积月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玩具轮流玩,尊重对方的物权;有好吃的提醒他们给对方留一份;给念故事之前说一句:去问问哥哥要不要来一起听?故事念到一半有人想上厕所,说一句:去吧不着急,我们等你回来再接着念。等的那一个会按耐住内心的焦急耐心地等,上完厕所回来的那一个也慢慢学会了说“谢谢等我”......有一次,小小的妹妹抱着故事书,在我怀里挣扎着把屁股挪到一条腿上,说要把另一条腿留给哥哥来坐,让我特感动。所有合理谦让的想法和行动都要及时肯定。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一旦良性互动建立起来,感情越来越好,问题越来越少。
有人说,为什么两个孩子什么都要抢,什么都必须要一模一样的?为什么老大都那么大了,还非要买弟弟妹妹的奶嘴儿!我猜,只是猜啊,那可能只是表面现象,也许心理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对物质的需求也会变得正常一点儿。也可能,有的孩子就是竞争心理特别强,在这个问题上特别敏感。
所以在我家,从来不在孩子之间搞任何“竞争”,语言上的刺激也没有,什么你看看哥哥如何、你看看妹妹都能,都是特别注意的禁忌。从来都提倡互相帮助,不鼓励任何形式的互相监督互相告状。
从小,我就带着他俩一起家里家外地疯玩儿,每天做各种游戏,真的是一起玩儿大的,太多的回忆都是笑啊笑啊停不下来。很多让人温暖的小事,事情早忘了,但那种感觉永远留下来了。所以,即使有了矛盾,冲突也不会很激烈,因为两个人太爱对方,都不能想象关系破裂怎么办,最后就都退一步算了。
这原则那原则,好的关系最后靠的还是爱。家长要做的,就是好好培养、呵护孩子之间的爱,让爱的气氛在家里流动起来。
我和大金链子都是跟姐姐一起长大的,而且都是关系特别好的那种。现在父母年纪大了,自己也人到中年,手足之情重新变得重要起来。忽然发现,如果大家都平平安安活到老的话,手足之间的缘分其实比父母和夫妻的缘分还要长久。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保持亲厚不容易,也难免会有失和的时候,但这本感情的帐不管怎么支取,垫底的永远都是童年一起笑闹玩耍相互陪伴时慢慢存下的那笔财富。
现在我们也为人父母了,时不常的,我们会在兄妹俩的手足之情银行里偷偷存上一笔。他们现在可能还没有发觉,但将来有一天,他们会发现,那是父母留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学校最近的家长信里有一段讲到了自由和规矩的问题。我觉得写得非常清晰,贴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自由和纪律
在蒙特梭利环境中,自由意味着自己做选择。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对自己有利的东西。然而自由又伴随着责任而来。孩子们生而自由,但需要在身边成年人的耐心和指导之下养成纪律性。纪律性不是出于服从权力,而是出于一个人内在的觉悟和控制力,使自己的欲望与周围环境的要求达成平衡。没有纪律性,一个人就无法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因此,自由和纪律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了其中任何一面,你都将无法真正得到另一面。
在精心设计的学校环境里,蒙特梭利的孩子们在一个框架内体验自由。他可以自由地寻求帮助或拒绝帮助。他可以自由地使用教具。他可以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他可以坐在自己喜欢的座位上。他可以自由行动。他可以选择什么时候吃点心或去卫生间。同时,像在其他所有地方一样,他们也会被告知有哪些限制。孩子们明白他们不可以伤害自己或他人、不可以干扰同学、不可以损坏滥用教具。通过练习和体验,孩子们慢慢地学会了如何做出合适的决定。在这么小的年纪,他们的选择可能看起来不起眼:在哪儿铺垫子开展工作、把哪一种点心发给朋友、专注于哪一个学习的主题、重复使用哪一种教具、跟谁组成学习小组、什么时候加入一个学习小组,
等等。这个环境相信,在每一次这样的互动中,孩子都有能力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因为他们的决定是被尊重和看重的。孩子知道他需要什么,而且如果不受干扰的话他会保持初心。当老师注意到孩子的行为有不当之处,会用正面的语言来纠正他。
Freedom & Discipline
In the Montessori sphere, freedom means being able to choose for
oneself.& All people want what is good for
oneself.& Yet freedom also come comes with
responsibility.& Children are born free but need
the guidance and patience of the adults around them to develop
discipline, which is not about power.& Rather,
discipline is inner awareness and control over one’s own desires
balanced with the needs of the environment.&
Without discipline, a person is unable to do what he
wants.& As such, freedom and discipline are
considered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Without
one, you cannot genuinely have the other.
At school, Montessori children experience freedom within a
structure in a carefully prepared environment. He is free to ask or
reject help.& He is free to use
materials.& He is free to choose
companions.& He is free to sit where he
fancies.& He is free to move.& He
is free to eat snack.& He is free to use the
toilet.& Like all spaces, they are also shown the
the child also understands that he is not allowed to hurt
himself or others, to disturb his peers, or to misuse the
materials.& Gradually, with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the children learn to make proper decisions for
themselves.& At this tender age, the outcome of
these choices ar where to lay out a mat to
work, what to serve a friend for snack, which subject area to focus
on, what material to repeat, which colleague to team up with, when
to join the group.& At every interaction, the
environment builds in this confidence that the child is capable of
making good choices for himself because his decisions are respected
and valued.& The child knows what he needs and can
remain intact with his own centre if not
obstructed.& When his behaviour does require the
teacher’s attention, the child is redirected with positive and
affirmative words.& The educator is sensitive to
the fact that the child is developing his will.&
External discipline is not imposed on the child because we
understand that these are temporary conditions forced on the
external discipline such as time-outs, bribes, threats,
or raised voices do not enable the child to have control of
himself, it merely allows the adult to control the child
temporarily and suppress his will.& However, we
must prepare the child for the path ahead, and not the path for the
child.& Character development is core to our
philosophy.& Ultimately, the goal is for the young
being to become a disciple of himself, an individual in tune with
his inner core, and a person who can balance his needs with those
around him, rather than one who follows others.&
This security develops when it is allowed to develop from within
the child internally.& The child, in fact, once
secure, no longer seeks the approval of authority for every
&In the home environment, limits are necessary
to help the 0-6 chil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make
choices.& Limits are needed for freedom and narrow
choices to set the young child up for success.& Do
you want to hold my hand or walk along beside me?&
Do you want to wear blue or red socks?& Do you
want to eat broccoli or spinach?& Do you want to
work next to me quietly or move to your own
space?& As the child matures into the age of
reason (6-12), the limits and choices expand as he develops the
ability to make reasonable choices, but the boundaries are still
there. Would you like to clean up your bedroom before or after
dinner?& The choice is not whether or not they
want to, but when the child would like to do so.&
Children must also experience the logical and natural consequences
of their own choices.& Once your children make a
decision, allow them to experience the consequences of that choice
on their own.& If you ask your child to check the
calendar to see if he needs a hat for outdoor play and he choose
not to, the natural consequence may be that he is not able to
participate fully.& The adult’s role is to help
the child understand the consequences of his or her
action.& By using these forms of consequences, the
child begins to develop accountability for his actions because he
has to accept or live with the result of his
choices.& This is how the child develops genuine
responsibility.& This continuous dance between
freedom and discipline is a journey that develops through many
opportunities to practice from a young age.&
&In Primary, we tell the students stories about
the laws that every particle and organ
particles in solids may press downward while liquids move downward
or outward, but gases move freely in all directions, cows cannot
live the life of a fish, and a carrot seed will not sprout into a
tomato.& All of science is discovering the laws
that govern our universe.& Likewise, every infant
is driven by an interna each and every child
will develop according to his inner guide on his own
time.& All we can do is prepare him for the
journey.&&&
今天有人跟我聊孩子小应不应该辞职做全职妈妈的问题,后来说的我还挺有感触的,就在这儿多聊几句。
其实我一般不给人支这种招儿。因为,全职妈妈一般来说应该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所以我当年这么做了;但每个人每个家庭还有一个平衡的考虑,比如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妈妈是否愿意暂时或永久地放弃事业等等,所以一味强调全职妈妈的好处也是给人徒增压力。再往深里说还有中国妇女权益的保障问题造成中国妈妈不敢全职.......我这里只聊全职和教育的关系。而且必须要说一句,其实应该讨论的是”全职父母“——我也特别支持全职爸爸。
我一高中同学在纽约,俩孩子,她和先生都是金融行业的,还都是特别特别忙的那种。她原生家庭的传统是姥姥带孩子,所以当初她妈一直说要把孩子带回北京养。她坚决不同意,家里请了俩保姆,父母有时也来住几个月,就这么把俩孩子带大了,而且还都带得不错。她说她和先生虽然很忙,但总是抽时间陪孩子,而且是高质量陪伴,保姆只管接送和家务。当然,美国人民再忙也还是尊重家庭时间的,假期也不少,学校的教育环境也不错。而且据我观察,她跟我有一点很像,就是不管工作多忙,家庭事务的控制权不交给别人,大事小情、孩子的状态和家庭节奏还是在她的掌握之中的。
我们院儿里有一家子法国人,四个孩子,父母都工作还特忙,从来不参加学校活动。我和那个妈妈喝酒,问她有四个孩子为什么还工作,她笑说,就是因为我有四个孩子才不得不工作啊。她家其他仨孩子怎么样我不知道,反正跟Marcus同年级的那个姑娘真是棒,独立、成熟,中文跟Marcus同一级,字儿可是写的比他好多了。
经常觉得教育除了DNA运气的成分之外,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父母的素质、家庭关系、学校、老师、同伴,都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可能也不在于妈妈是否全职。毕竟我也见过有一些全职妈妈不管孩子或方法不当没管好的。
所以,全职与否应该是母亲自己的选择,不要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全职而觉得自己”不应该“,也不要因为想当全职妈妈却受到周围人打击而觉得自己”不应该“。作为母亲,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己做决定,再去说服别人。而不管你全职与否,只要你有心、用心、肯在孩子身上付出除了钱以外的东西,都可以当一个好妈妈。
我在北京的时候认识一位行业大咖,掌管着几百亿的投资还坚持母乳喂养、自己带孩子。别说老人了,连保姆也愣是不请一个,出差开会孩子都带在身边,开着半截董事会说对不起休息一下我该喂奶了......办公室旁边不是会议室是游戏室,孩子从小跟着妈妈很有安全感,会平静地自己玩儿。当然后来她又生了老二老三,终于扛不住了还是请了保姆......你可以说,哦,她有钱又是老板,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有的是有钱有闲的全职妈妈把孩子丢给保姆的啊。她这种超能力和基于自由选择的、意志坚定的付出我非常佩服。
另一个很近的朋友,她孩子的事儿就特别令人遗憾。她是单亲妈妈,自己开公司,女儿小时候跟着她去了美国,我第一次见到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冷漠不语的青春期少女。后来,她回国发展,女儿去了东岸上大学。有一次她跟我说发现女儿经常逃课,还狂刷她信用卡买无数DVD窝在家看。后来大学好容易毕业了,她又供女儿上研究生,这回女儿干脆不去上课,把学费偷偷花了,人也失踪了。她报警才找到女儿,女儿在警局对她一顿狂骂,质问她:现在想起来找我了?我从小需要你的时候你干嘛去了?!这姑娘现在二十七八,身无长物,没工作,男朋友也没工作,俩人瞎混。前段时间偷偷把她妈买给她一直住着的公寓过户给男朋友了,这男的拿去银行抵押贷款,钱花光还不上被银行收屋,我朋友又得找律师打官司,一个头两个大......其实我这个朋友是个性格特别特别好、做事特别特别认真的人,虔诚的基督徒。事业虽然做得辛苦,但努力了总还是有成果。唯独对这个女儿,除了祈祷毫无办法,因为这熊姑娘根本不跟她说话,只刷她的信用卡......自从我不做事以后,她经常跟我说,你在家呆着太可惜了,咱们一起做点儿什么吧!但马上又会说,算了,你还是在家多陪陪孩子吧,我现在就特后悔女儿小时候没管她......
这样的事儿我看过不少,严重程度不同。就像我也见过一些工作父母也能把孩子教育得特别好一样。这里有运气的成分,也受家庭关系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看父母是怎么教育、怎么付出的。教育是一种能力,不是谁都有,确实需要学习,有时候也需要家长做出一些牺牲。
话说回来,同样的付出,当全职妈妈当然比工作妈妈要从容多了,对孩子更了解、关照更多,自己也不会有蜡烛两头烧的感觉,人生忽然多出很多时间可以做自己更喜欢的事儿。妈妈有自己的生活、状态好心情好,对自己对孩子以及整个家庭来说是太重要的一件事了。妈妈有了闲暇,也能更好地感受孩子的需要、思考思考跟教育有关的事儿。
说到我自己,当初非常想尽心陪孩子,但又不想自己那么累,事业就放下了。因为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压力一山大脾气就急躁、丧失判断,对自己对身边人都不是好事儿。别人也可以说哦你有经济条件当然可以不做事。但像我这样的”野猪“其实不做事的机会成本挺高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下决心的,光关公司就关了两年(不明白野猪的意思?说明你是新来的)。可能因为我天蝎,上升也天蝎,小事儿不计较、大事儿很坚定,一旦确定了这个阶段的优先级就会义无反顾,旁枝末节的损失我是不管的。不建议别的星座盲目模仿......
至于当全职妈妈这几年的感受,就一句话:这是我这辈子干过的最正确的事儿,也是我这辈子最成功的投资。
其实每个人都喜欢有教养的孩子。如果一个小孩儿跟大人说话有问有答很有礼貌、能在饭桌前安安静静坐着把饭吃好再自己把盘子收了、坐电梯会在一侧等里面的人出来再进去并且在电梯里全程安静......大人就会有点儿惊喜地觉得这个小孩儿很成熟很有礼貌。但矛盾的是,很多中国家长潜意识里又觉得如果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话就会跟社会环境格格不入,还可能会压抑个性甚至会吃亏。所以他们有时候会鼓励或默许自己孩子某种大大咧咧能争能抢的气质,行动鲁莽说话不客气的孩子被误认为是能力强、敢于表达。
其实那只是没教养而已,跟个性没半毛钱关系。而且这种没教养有可能会伴随孩子终生。
一个人为什么要有教养,这个问题我没办法去从头解释。就像说为什么一个两岁的城里孩子出门应该戴上尿不湿而不应该随地大小便,懂的人自然懂,坚持表示不懂的人真的就很难跟他解释了。三岁的孩子好教,到三十岁再教真教不会。但至少有一个道理我想大部分家长都能接受:要做事、先做人。现在的孩子未来面对的肯定是一个比现在更广阔、更文明的的世界,如果您认可一些更文明的行为和教养,就要毫不犹豫地从现在开始教育ta、以身作则地影响ta。社会风气再不好,也要以一个更文明的标准来要求ta,&
而不是为了仨瓜俩枣培养一个街头斗士,或者那种从小就以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傻瓜。
那什么是教养呢?我觉得教养就是不光考虑自己也考虑别人,就是对尊重和边界深刻理解之后的一种分寸感。有了这种分寸感,大家都会感觉很合理很舒服;没有这种分寸感,就会给别人带来不便和烦恼。
道理讲了这么多,列一些我认为一个七八岁孩子应该表现出来的教养,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供大家参考。别嫌多,因为真不多,这真的只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要求而已,我肯定有漏的。
我和我姐说话嗓门儿都挺大的。表明中气很足的同时,可能也跟我妈说话大嗓门儿有关系。其实我爸说话声音非常小,欧盟标准,但却没影响到我们。可见母亲对女儿的影响比较大。到这岁数也挺难改了,加上我又是个爱高谈阔论的人......但在公共场合我能用理智提醒自己要尽量压低嗓音说话。
爱吵爱闹是孩子的天性,对他们一开始就要教一件事儿:正确使用“室外音量”和“室内音量”。室外就是露天,只要不是深更半夜不是露天开大会,怎么大声都没关系。在室内的时候就用对方能听见的音量就好了。室内包括家里、教室里、楼道里、车上(公交车或自己家车都算上)、电梯里等等。餐厅、酒店大堂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在自己家的车里也要降低音量?因为小空间的大吵大闹会让人心烦意乱,也会影响司机开车。
看电影不要说话,实在要说一句半句的趴在我耳朵上小声说。
电梯里有别人的时候不鼓励聊大天儿,因为别人不愿意听你家的事儿。需要交谈也要尽量小声、简短。站好了耐心等到站,电梯不是游乐场。
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叫别人的时候要自己走过去叫,不能隔着屋子扯着嗓门儿喊别人过来,有什么话过去说。我有时候忘了,他们还会提醒我。
周末你们起得早,我们还想再睡会儿呢。爸妈卧室门没开之前不能在外面大吵大闹,不能练琴。
住公寓就不要在家里拍球了,楼下邻居受不了。
虽然说了室内要小声,但饭桌上当着别人的面互相咬耳朵是不好的,因为别人不知道你们在背后说什么,会觉得被隔离、不舒服。其实小孩儿都喜欢这么做,暂时无所谓,但与其大了再改不如现在教给他们。
二。耐心、谦让、礼貌的举止
从小要学会给别人一点儿耐心和谦让。不挤、不抢、排队。轮到自己再玩儿。玩儿的时候如果后面有人排队,玩儿一会儿就要让给别人,不能自己霸着玩儿个没完没了虽然别人也说不出你什么来。
大人交谈或打电话的时候要安静等在一边或走开,不能大喊大叫更不能试图打断,不紧急的事儿等一会儿再说,紧急的事儿要先说一声“excuse&
me”/“打扰一下”。(这一条到现在也还是表现不稳定)
要扶住门让后面的人通过(妹妹做这个太积极令人心疼);电梯来的时候让到一侧,让里面的人出来以后你再进去;进电梯以后如果外面还有人没进来要为人家按住开门键(而不是关门键)。
到人家做客不能自来熟地乱跑,要由主人带着参观,一般也不主动提出来要参观。别看见什么新奇的就去拿去摸,不拿自己当外人儿。用别人家卫生间要问主人一下“能不能用一下卫生间?”人家肯定让你用,还会指给你适合的那一个。别人给的零食要问过父母才能吃。
好好坐着不蹬前面的椅背,不把腿伸到过道里。自己东西掉了要马上捡起来,别人东西掉了帮着捡;公共场合不钻桌子,即使是榻榻米那么诱人的桌肚子也不能钻,虽然你是小孩儿。
三。有礼貌地说话
跟人好好说话,正面沟通,避免使用嘲讽、诘问、挑衅、毫不客气的语气,不能用反问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些不算是我家的明文规定,因为孩子们很少那么说话。偶尔冒出一句听着不对劲儿的我就会说一下。特别把这个提出来说的原因是,我经常有机会听到国内的小学生们这么说话,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觉得挺刺耳的。
别人跟你说话或问问题要回应。我不替他们说话,但他们不吭声时我会提醒:某某刚才问你什么什么.....
从小不逼着叫人,但会把他们和我的朋友做正式的介绍:“某某,这是我儿子M Marcus,
这是某某叔叔,say&& hi/你好”。 ”Hi/你好“
对于小时候很害羞的他俩来说最容易说。所以叫人这件事儿没演化成社交恐惧症,俩人第一次见到别人虽然不一定叫叔叔阿姨好,但会打招呼,还爱跟人聊。
活学活用“请”、“谢谢”、“对不起”。“请”是“魔法词”,说了别人才会帮你,不说就得不到帮助,但我会提醒:“是不是忘了魔法词啦?”。我发现国内小孩儿说话特别“冲”,喜欢用命令的口气,比如“我要/要吃这个”“给我拿内个”,然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像得了圣旨一样赶快去办。其实这句话正确的展开方式是”我能不能吃这个?”“请帮我拿一下内个”。而且得到以后必须要说”谢谢“。
需要绕过别人的时候说一声”借过“或”对不起让一下“,不能硬往上挤。(哥哥就比较猴儿,有时候爱挤)
家里客人走时一定要送出门口,并且说”thank& you&
coming"或“再见”;去别人家做客,走时要说“thank&&&you
&for inviting me"或
”谢谢款待“。如果到了他俩睡觉时间客人还没走,要先跟客人道晚安再去睡觉。
即使收到的礼物不是那么喜欢,也不能说”我不喜欢这个“”这个我有了诶!“,而是很好地跟送礼物的人说一声“谢谢你!”。如果喜欢的话就再加一句“我很喜欢!”。
爸爸妈妈给买了东西也要说一声“谢谢”。
打完球游完泳要跟教练说“谢谢!再见!”
拒绝别人的好意时要说“不用了,谢谢”。
听到别人夸奖自己时要说”谢谢“。
礼貌用语适用于任何人,包括给他们开车的司机、给他们开门的门童、给他们上菜的服务员。
跟人说话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他们小时候喜欢当着人说大便啊小便啊什么的,然后乐得不行(现在俩人有时候还会拿马桶开玩笑)。那我就要狠温和地说:“这些话是要在卫生间里说的哦,要不要现在去卫生间把它们说完?”年龄特点就是这样,没必要责怪,但也不能大笑鼓励,要让他们慢慢知道什么是得体的语言和场合。
四。餐桌礼仪
我觉得在孩子小的时候,最能体现教养和亲子状态的就是餐桌礼仪。
在孩子吃饭这个问题上,中国家长比较看重饭菜质量和吃进去的数量,所以比较喜欢喂饭什么的,孩子没有自主权;而另一方面,只要他们能吃,在餐桌上怎么无礼都行,不在餐桌上吃也行。那些丧失了饮食自主权的孩子就会格外淘气。西方人呢比较看重自主性和餐桌行为,所以不喂饭,孩子爱吃什么吃什么,吃饱了就可以下去,但一定要自己吃,哪怕吃一身也没关系。家长的精力不花在催孩子吃东西上,而是花在培养餐桌礼仪上。
Marcus三岁之前吃饭不积极,我也给他喂过饭。后来有一次他表示不想吃喂过来的食物,我说,如果要我喂,就要由我来决定你吃什么;如果想自己决定吃什么,就要自己吃。从此以后他就自己吃了。我也兑现承诺,顶多偶尔给个建议,绝不强迫他吃东西。(相关的斗智斗勇的餐桌故事在以前的博客里还有)
我们家吃饭要人到齐了才宣布开动,偶尔大人临时有事会交待一声“你们先开动吧”,他们才会开动。即使使用公筷,也只能夹靠近自己的,不能挑来挑去、不能搅和,夹起来就不能放回去。不要伸着手够离自己太远的食物,也不要站起来,只要请别人帮忙递给自己就好了。别人问你要不要吃一种食物,你如果想吃就说哦好谢谢,不想吃就说“不用了,谢谢”。后面这句是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教会了的,因为Marcus老被别人劝吃这吃那,他不想吃,热情的大人却不肯放过他,还是一直劝一直劝。我就教他说,下次你要看着人家,认真地说“不用了,谢谢。”别人就会觉得你不是小孩儿了,也会很尊重你,不强迫你了。Marcus很快就掌握了,然后惊奇地发现,只要他这样一说,别人就会立刻停止逼他吃东西。
有一回Marcus吃自己喜欢的一种寿司,总共没几个,一不留神差不多都被他一个人吃了,就剩最后一个他还毫不犹豫给夹走了。我当时说了他一句:好吃的东西不能光顾自己吃啊,就剩最后一个了,至少问一下别人要不要吃。话说的不重,但他马上醒悟了,有点尴尬。后来他吃饭,每次想吃盘子里最后一个的时候总是问一下我们要不要吃。Keira更逗,内天回了一句:我想吃,不过可以给你吃。
餐桌上可以交谈,但不能又笑又闹。一个女朋友刚刚问我,她家两兄妹吃饭特别爱闹,怎么说都没用,拍桌子也没用,怎么办?我说,笑劲儿上来了就是这样。也简单,这种时候把他俩分开就好了,一个留在餐桌上吃一个去厨房吃,让俩人冷静一下,也算是合理的惩罚。
吃东西要闭着嘴嚼,不要吧唧嘴。说话时把先把食物咽下去再说,我给他们的理由是嘴里都是东西跟我说话我听不清,而且食物会掉出来或呛到你。再说,内样很难看。
Marcus吃饭特别容易掉一地,说不管用,要纠正他吃东西的方式,还要给他发块儿抹布,吃完饭自己收拾干净。遇到咬不动的东西?再努力咬咬呗。实在不行了请默默吐在纸巾里,没人愿意看到直接吐在盘子里甚至桌子上的咀嚼物(其他场合吐东西也是同理)。
吃饭就是吃饭,不能一边吃一边看电视、一边吃一边玩儿玩具。吃饱了要问一下大人“我吃饱了,可以下去了吗?”,大人同意了才能下桌,下去了就不能再跑回来吃了。现在他们大了,在家吃饭已经不再要求问我这个了。但最好也要跟其他人说一声:我吃好了,你们慢慢吃。然后再下桌。反正我是这么做的,妹妹有时候也跟着我这么说。哥哥永远最后一个吃完,这句用不上。
下桌要把自己的碗盘收到厨房。我们是从两岁开始这么做的。没打过碗。
说到餐桌习惯,一定要从小养成,最好从能坐着吃辅食开始。难吗?日日坚持就不难。这只是又一个家长和孩子互相建立尊重的过程。记得他俩一个两三岁一个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回带他们到一个五星级酒店吃新开张的亲子自助餐,食物区和游戏区是连在一起的,结果能想象那些孩子有多反天吧,根本没人好好吃饭,大吵大闹,还把海洋球在食物区乱丢。甚至连家长也跟着孩子在就餐区疯跑疯闹,有一个家长搬了餐椅站在上面,用自助餐夹点心的夹子去够天花板上的气球(我还跑去制止了他一下)........在一片乱象之中,我家两个懵懂的小人儿略显困惑地一直坐在小桌子前,好好地把盘子里的食物都吃掉了,才来问我能不能去游戏区玩儿。我都快感动哭了。
是的,这就是传说中的“社会风气如此,教不好孩子”。但事实真相是,受过家长良好教养的孩子看到这些事儿的时候,并不会发出“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做?太不公平了!”的呐喊,而是更深刻地理解了家长为什么会要求他们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因为他们也觉得那些孩子太吵太烦了。后来等他们长到五六七八岁的时候,看到不合理的人和事会来跟我讨论,也有了最初的正义感。
所以说,只有立场、方法不正确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你就是你孩子的起跑线。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言传身教比社会影响重要得多。要给他们正确的东西,让他们以后到了社会上能分辨错误的东西;而不是教给他们错误的东西,以期望他们未来能与社会丑恶现象顺利接轨。
写了这一堆,可能有人觉得太麻烦,有人觉得还不够。这很正常,人人都有自己的分寸感、家家都有自己的规矩。反正我是这么来要求孩子的,他们也完全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绝大多数时候都能做到,所谓已经内化成自觉行为。偶尔忘了,我会在一边儿提醒、纠正、落实。
对了,光念叨孩子没用,必须抓落实,有时还要讲究一些管理方法。&该说没说的话,让他再说一遍;该做没做的事儿,让他再做一遍,做到了的时候及时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慢慢习惯成自然。行为需要反复训练,别怕麻烦,这个功夫值得花,因为趁着小培养一个好孩子其实是最容易的。我从他们差不多一岁就开始做这些事儿,现在就轻松极了,基本道理不用讲了,全都是举一反三的事儿。
至于他俩有没有被压抑个性?我觉得没有。就像穿衣服不影响做事情一样。从小到大除了危险的事儿不能做、影响别人的事儿不能做,他们有非常合理的自由度,家里有非常清晰合理的规则,做事情不会被大人强迫或打扰,犯错时听到的是道理而不是羞辱。所以俩人都既有规矩又活泼开朗、友好爱聊,心理阴影面积接近零。而且他们周围教养好的小朋友们也都是既天真又成熟,能很好地自我管理。亲子关系也就不那么紧张。
说到教育的具体方法是什么,我想每个人有自己的风格,就不细聊了。不过,要想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有两个特别关键的前提要问一下自己:
作为家长,这些事儿你自己做到了吗?
你希望孩子尊重别人、尊重环境,那你尊重他了吗?
孩子们从小要体会到尊重,而不是纵容,才能理解为什么要尊重别人尊重环境。当初在网上跟”小孩随地便溺合理派“
舌战时,德高望重的罗太说过:我们这个社会什么时候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人了,教育才有希望。
昨天是这个学年的最后一天,从下午开始,就要进入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我看到学校礼堂里两个老师跟着手机音乐一扭一扭,几个小孩儿嘻嘻笑着围观。他俩说:我们在庆祝,马上就要放假喽!我心说:你们放假了,我可要上岗了。
哥哥班里发了邀请,请家长来班里参加临别派对。我赶到的时候孩子们正在吃pizza,然后有家长带着跳舞、做手工、做游戏,家长代表还向两位老师赠送了全班同学一起做的礼物,气氛热烈。我正在想着下楼看看妹妹下课了没有,她被自己的英文班主任牵着手出现在我面前。班主任上来就说:我们的party要结束了....我大惊:"你们也有party?
我怎么不知道!"妹妹睁着大眼睛看着我说:"妈妈,我们还演了节目......"
我特内疚地蹲下对她说:"啊,太对不起了,我没搞清楚,错过了。"她一听就低下头抹着眼睛哭了......老师和我彼此交换了一个"别问我这是怎么回事"的无奈眼神,我拉着妹妹的手,让她带我去她的班。
后来我发现,我错过的不光是一个临别派对,还有妹妹她们准备了很久的节目,还有她的学前班毕业仪式。这个学校的风格本身就非常自由,又因为班级是混龄的,随时都可能有够年龄或够能力的孩子升到高年级,所以貌似没有全校正式的毕业典礼。这次妹妹和班里另外三四个孩子开学就要升到一年级了,所以就在今天,就在班里的派对上,由老师把学前班的毕业证书发给了她们,全班同学和家长为她们的进步鼓掌祝福,而我错过了那一刻(别问我怎么回事。阴差阳错,但归根到底是我的错)。
我一到班里,妹妹就恢复了活跃和笑容,帮我拿吃的,带着我看这看那,秀给我她的毕业证书,讲刚才发生的一切,跟小伙伴和老师合影留念。反正只要我在了,她就很安心很开心的样子,完全不计前嫌。中午,我们离开学校回家,哥哥在前面跑,我领着妹妹的手又不放心地问她:”今天真对不起.....那你原谅我了吗?“她说:”嗯......什么是原谅?“
我说:”原谅就是forgive,就是好比我做了一件错事,你很生气,后来我道歉了或者解释了,你决定不生我气了,这就是原谅我了。“
妹妹说:”可是,我本来就不生你的气啊!我哭是因为太想让你在那儿了。“
晚上,中文班主任吴老师的电话进来了,她说因为今天的事情,她心里挺难受的,想看看妹妹现在感觉好点儿没有。吴老师年轻清纯,今天派对上接受孩子们的礼物和临别赠言时哭得眼睛都红了(这是我去了以后妹妹向我八卦的第一件大事)。我说妹妹已经完全没事了,让她不用担心。然后妹妹也过来跟老师聊了几句,还在我床上蹦了几下给她听,证明她们大双子翻篇儿确实很快。
学年评测报告也发下来了。又是好几大部分一两百项。在”社交和情感管理技能”和“工作习惯”这两个我比较看重的部分,一共32项细分指标上,妹妹全都得了满分5分(表现持续稳定)。其中“社交和情感管理技能”(Social-Emotional
Skills)里面有12个指标:
1. 能了解别人的需要
2. 自我控制的能力
3. 自信的表现
4. 在小组活动中耐心的等候参与
5. 对长辈和同辈表现友善和尊重
6. 能耐心对待年幼儿童
7.能聆听及遵从指示
8.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9. 展示领导才能
10. 恰当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及感情
11. 处理意见分歧的能力
12.面对挑战及适应转变的能力。
我觉得她这些都做得挺好(有些比我好),她的那些五分都是应该得的。
这个学年的学校纪念册印好发下来了,每个小学生的标准照下面都有他们自己写的一段话(其实是从很多问题中任选几个来回答)。看得我乐死了!抄一些你们感受一下:
"我愿意当小孩儿不愿意当大人,因为大人整天都要工作。如果我有100万,我要买十个滑板车。"
"我更愿意当小孩儿而不是大人,因为我太爱说话了。"
"如果我能有一天隐身,我会去偷偷帮别人做一些事。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地方是我家。我给大人的忠告是:你们应该多学习、少一些野心。"
"如果我能当一天大人,我想去做一个按摩。"
"我更愿意当小孩儿,因为小孩只需要做作业,而大人要做工作和其他疯狂的事情。如果我发现了100万块钱,我要把它存到我的银行户口里。"
"如果我以后变得很出名,我希望我是因为帮助别人而出名。我最开心的回忆就是那天从医院把我的小弟弟接回家。"
"我最想发明的东西是&iPhone 1000"
"如果我发现了100万块钱,我会去交给警察。我想对大人说的一句话是:哈罗,你们开心吗?"
"我最想改变的家规就是爸妈同意后才能吃糖。我最有趣的回忆就是我和我姐姐一直一直笑得停不下来。"
"如果我发现了100万块钱,我要去把我的头发染成蓝色。"
"如果我能有一天隐身,我要把我姐姐的玩具拿过来玩儿。我想告诉大人的一句忠告是:如果不下雨的话,每天都应该野餐。"
"如果我能有一天隐身的话,我想去摸一摸狗。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是iPad, iPhone, iPod and iPad
"如果我能时间旅行,我想回到1997年,参加我爸爸妈妈的婚礼。"
"当一个小孩儿最难的地方就是,如果你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儿的话。"
"当小孩儿最难的地方就是,你有一个弟弟。"
"当小孩儿最难的地方就是有一个5个月大的妹妹。她老是要吃奶,我还得给她换尿布。"
"我在周末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我被爸爸妈妈搂着坐在沙发上,跟我姐姐一起看电视。"
"我最想改变的校规就是不能打架,因为我很擅长打架。如果我能时间旅行的话,我想回到40年代,因为那时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最想改变的校规是:我想把一整天都变成美术课。如果我能时间旅行的话,我想回到4500万年前的木星,看看地球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如果我能时间旅行,我想回到恐龙时代,这样我就是全世界最聪明的小孩儿了。"
"我不知道我长大以后做什么,因为我不知道有哪些工作可以选。"
"我希望我的猫可以跟着我去全世界所有地方旅行。"
"我想,30年以后的世界就已经非常老了。我最想改变的家规就是:不能打人。"
"我想当小孩不想当大人,因为我喜欢一边玩儿玩具一边想象。如果我有100万,我会把它给穷人,因为他们没钱买食物和干净的水。"
"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是学校。我最大的愿望是所有哥伦比亚人都能上学。"
"30年后,这个世界就被机器人和电子设备统治了。"
"30 年后,我想这个世界上应该已经没有树、草和动物了。"
"我最爱做的事情是和朋友玩儿捉迷藏,因为她们永远也找不到我。我给大人的一句忠告是:不要把你们的孩子送到学校去。"
"我给大人的一句忠告就是:不要老是看手机。"
"我给大人的一句忠告是:爱你们的孩子。"
Marcus最为欣赏的一条是:"我最想改变的校规是不能带足球卡来学校。如果我以后变得出名的话,我希望是因为,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做足球卡的人。"
最后,Marcus自己的:
"当小孩最好的地方就是,我不是非得自己去工作挣钱买需要的东西。20
年之内,我就不需要爸爸妈妈而要全都靠自己了。我最大的愿望是,一辈子都活着。"
人到中年,本来就又细又软的头发变得越来越稀,还有一两根顽固的白发,拔而复长,每次对镜梳头都颇为惆怅。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头发的故事。
当年我小升初时歪打正着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开学第一天就和坐在我前面的新同学成了好朋友。她叫冰,和我长得有点像,就是都有点团支书的模样,浓眉大眼、一脸正气,说话也很大胆。唯一不同的是,我的短头发又稀又黄,她却梳着两条油黑粗亮的编辫儿,上课的时候老在我眼前跳,让我特别羡慕。冰虽然个子不高、看起来也比较壮实,但因为人长得漂亮又很会穿衣服,还是显得比我们都更有青春活力。开学第一天,她的父母都来了,她爸特别帅,是个大学英语教授,妈妈也是个温婉的知识分子,一家子都好看。第一节课,班主任手一指,就把冰任命成班长了。
初二的时候,我和冰已经形影不离,她向我倾诉了对班上一个叫龙的男生的爱慕之情。龙瘦瘦高高的,有时候愤世嫉俗爱恶搞别人,有时候又显得很成熟,知道很多事情,笑的时候嘴歪向一边,眼神有点怪怪的。他的头发永远用发蜡还是什么梳成四六开,永远都穿笔挺的牛津衬衫、卡其布西裤、皮鞋。我那时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个人的样子,但多年以后却发现,他是唯一被我记住长相的初中男同学。而他那种怪怪的眼神其实是很无奈又温柔的一种东西。可能就是这种东西打动了冰的心。
班上的同学很快就习惯了冰和龙经常在一起出双入对打打闹闹的情景,慢慢也就不再传流言了,因为觉得他俩肯定是一对儿,没什么好说的了。作为冰的好朋友,我比别人知道的还要多一些。
初三那年,龙忽然要走了,他被父母送去英国的一间寄宿学校。那是八十年代,英国寄宿学校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的一件事儿了。冰蒙了,她六神无主地来跟我商量怎么办,一边说一边哭。最后好像是下了决心,高中也要让她爸爸送她去英国读书,也要上那所学校。但是,当务之急是,要跟龙把他们俩的事说清楚,她需要他的一句承诺。
后来他们怎么谈的,冰并没有跟我说。龙走了。过了一段时间,他从英国给我们全班写了信,也单独给冰写了信,只是讲了他在英国的新生活,以及他多么地痛恨那里。那一年的圣诞节,龙要回北京度假,冰陷入紧张又兴奋的情绪。但就在这时候,班里却爆出了一件大新闻:龙真正的女朋友是薇。这个消息不知从哪个女生那儿传出来的,传了大半个班才到我这儿,而冰还完全蒙在鼓里......薇是班里最沉默寡言的一个人,她细高身材、单眼皮、总是蹙着眉,特别爱脸红,偶尔一笑就露出两颗虎牙。关键是,她在班里跟任何人都不来往,一天都不会说一句话,谁也没想到龙会跟她有交集。据说龙离开北京之前向薇表白,还给她写了一堆信,说一直喜欢她,希望能永远和她在一起,以后不是他回北京就是接她去英国。龙还送了薇一条24K金项链作为定情之物,就是现在她脖子上戴的那条.......好像是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冰的,她开始根本不相信,后来就飞快地搞清楚了一切细节,甚至还看到了龙写给薇的信。
这次冰真的崩溃了。15岁的她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苦果或者说毒药。我也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失恋,以及失恋加背叛的双重打击有多可怕。我陪冰度过了那一段时间,她有时哭有时恨,自尊心很强的她最后决定把龙彻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然后,有一天,上课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坐在我前面的冰,头上有一个圆圆亮亮的东西。仔细看了半天,我才看明白,是那一块头发掉光了,露出了白白的头皮。我赶快告诉了冰,她一摸,也吓了一大跳。
这就是鬼剃头,因为精神紧张造成的脱发。
从那一天开始,冰的头发不可遏制地脱落了,开始是铜钱大的那一块,然后是一片。辫子编不起来了,她剪了短发,后来就开始戴帽子。我去她家找她,家里在煮中药,桌上全是当时特别风行又很昂贵的章光101。但是,冰的病情完全没有得到控制。她的头发掉得一根不剩,然后,开始掉眉毛、掉睫毛。原来漂亮极了的两道浓眉和像小扇子一样的两排眼睫毛最后也掉得一根不剩。冰完全变成了另外的样子。
中考,冰没考好,从这所市重点去了一所区重点高中,我们的联系也慢慢变少了。因为戴着假发不能运动,也根本不爱出门,她变得越来越胖。她的性格变得很尖刻,而且开始不想见我。我也有一点不敢见她,因为我的头发还都在、生活还都在正轨上,却把她一个人丢下了。
高中一年级,我还在原来的学校,班里大部分都是新同学了。学习变得很紧张。然后有一天,我突然也开始掉头发。跟冰的“鬼剃头”不一样,我的头发是均匀地从各个部分掉下来,洗澡的时候一把一把地掉,平时用手捋一下,也要掉十几二十根。从小就头发细软稀少的我,很快就见到头皮了。我慌了,跟我妈说了,但她好像并没有很紧张,有时用生姜帮我擦擦头什么的。后来不知过了多久,谢天谢地,我的头发没再那么明显地掉了。但是已经掉了的却再也没长回来。
冰也一样,掉了的头发再也没长回来。她后来考上了她爸爸任教的那所大学,毕业以后嫁给了我们初中同班的一个男生。那个男生因为长得有点猥琐的样子,性格也很黏黏糊糊的,当初很为女同学们所不屑。但谁也没想到,他一直暗恋冰,整个高中和大学期间一直陪在她的身边。最后俩人终于结婚了。
大学毕业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冰。 最后得到关于她的消息是,她和初中男同学离婚了。没有孩子。
去年,我在初中同学聚会上又一次见到了龙。听同学说他一直在北京做生意,已经是一个成功人士,结婚了,有两个孩子。整个饭局他没怎么说话,抽了很多烟。他的样子跟初三走的时候一模一样,笑的时候嘴歪向一边,眼睛里都是无奈又温柔的笑意。
妹妹的生日其实是下周。朋友早早帮忙订好了这个周末在深湾游艇会的生日派对房间和两个游乐场的时段,妹妹请了她全班同学和其他好朋友。三个小时的派对,孩子们玩儿疯啦,结束的时候有两个小一点儿的男孩儿因为不想走都哭了。
下周她生日那一天,同学们还会按照惯例在班里再为她庆祝一次,妈妈也会去,给大家展示她成长中的照片和趣事。如果她愿意,可以捐给学校图书馆一本书,作为她的“生日之书”,和她的照片一起贴在展示板上。全家还准备一起去看音乐之声的舞台剧。
妹妹六岁了。她成熟、乐观、乐于助人,最爱的事情是看书、画画、玩儿扮演游戏和一切小小的东西。她还很搞笑,最擅长模仿校车上凶巴巴的bus
mother说广东话。第一次在香港过生日,和好朋友们在她最喜欢的游乐场玩儿,收到那么多礼物(包括一台立拍得相机、一个迷你缝纫机和一个仙子住的树屋),她兴奋极了。我给她拍了派对照片发到网上,得到K粉们潮水一般的祝福和点赞......谢谢你们。
其实,这两天因为毕节儿童自杀的事情,我心里一直挺堵的。以至于这个生日过得如此热闹铺张(其实以前每年都一样),让我好像有一种负罪感。
这世界上的孩子过着如此天壤之别的生活,从物质上到精神上。这我当然早有所知。以前在北京的时候也一直在资助打工子弟学校和“山村幼儿园计划”,带孩子们一起去走访过山村的学校,看到过他们的同龄人是如何生活的。因为他们还小,我们并没深入到那些特别艰苦的地方,但即便如此,也已经很受触动。
有一个朋友给北京蒲公英打工子弟学校捐过一年鸡腿,每周五,每个孩子可以吃到一个红烧鸡腿。结果很多孩子装在饭盒里不舍得吃,要周末回家时带给父母。另外一个做大米生意的朋友给蒲公英捐过五吨大米,后来那位哈佛法学院毕业的校长笑着说,就在大米拉来的那一天,厨师跟她说,学校马上就要断粮了,让她去想想办法......但不管怎么艰苦,蒲公英的孩子们都是很幸福的,因为他们出门打工的父母决定把他们带在身边。
我的两个孩子刚刚步入和准备步入小学。他们活泼成熟,热爱阅读和运动、见多识广,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受过良好教育且关系稳定,把育儿当成一门学问和人生最大的责任来看待,始终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监护与关爱。从胎儿时期起,他们就得到了良好的营养,从婴儿时期开始就每天听大人给读书,从两岁开始上好的幼儿园、小学,每年都出国旅行,参观博物馆,参加夏令营。从来没有遭受过语言和身体的暴力。这样长大的孩子,跟中国贫困地区8000万留守儿童相比,当然是赢在了起跑线上,又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中国有那么多孩子得不到父母和政府的监护,甚至受到那么多戕害,真的太令人痛心和愤怒。我有一个女朋友,以前在广西做过生意,前两年才搬到香港。她曾经跟我说,香港的生活会令她想起广西,因为对比太过强烈,她会为自己过得太好而感到有点内疚。那边重男轻女很严重,女孩子们从一出生就受到严重的歧视甚至虐待。那儿有很多鞭炮作坊,几乎全是八九岁的女孩子在当工人,经常出事故,小女孩们被炸死炸残,非常可怜。她每年都救助这样的女孩,时间久了就感觉自己其实无能为力......那种内疚我今天也感觉到了。
深湾游艇会的儿童游乐场是全香港最好的,里面有工地挖掘机、赛车道、城堡、海盗船、咖啡店、医院、宠物店,还有一家真正的电影院......我跟事儿爸感慨说,我们小时候要是也有这些该多好啊!他说,嗯,也许在平行宇宙空间中的那个你小时候,就是有这些的。
我真希望,平行宇宙空间真的存在,在那个空间里,毕节的孩子们正在得到应有的保护和教育,正常地长大。
跟改变现实相比,我这个希望算不算得上虚幻......
看到《侨报》上一篇科普文,发个长微博大家传阅学习一下哈。
《纽约卫生局叫停华人食用蟹黄蟹膏 烹鱼方式也得改》
华裔最爱的蟹黄、蟹膏,却被纽约市卫生局(Department of Health)列为禁吃部位,市卫生局外展员基南(Regina
Keenan)和罗丹聆3日特别来到华埠,向社区居民宣传使用垂钓鱼类的健康常识。
市卫生局外展员基南(Regina
Keenan)向民众讲解时,首先特别提到华裔民众爱吃的螃蟹。华人吃蟹认为最精华的蟹黄、蟹膏,实际上是化学物质集中之处。包括消化腺、排泄腺和肝胰腺在内,都可能包含大量化学物质,例如多氯联苯(PCB)、二恶英(Dioxin)和镉。
而华人烹饪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烹饪蟹类的汁液都不得再用做酱汁,例如做汤或者炖肉,因为80%的PCB都会在蒸煮后转移到这些汁液中。基南强调特别不能给孩子吃,因为化学物质对幼儿或胎儿的发育可能影响更大。
除了蟹类外,鱼类的品种也要注意区分,尤其是亚裔女性。因为调查显示亚裔女性体内水银含量高于其他族裔三倍,这很可能导致生育儿女认知能力迟缓。基南提醒育龄妇女和儿童不宜食用东河(East
River)、哈德逊河(Hudson River)或纽约港(New York
Harbor)水域捕捞的鱼类。而长岛海湾或海洋中的鱼类则受污染较小。
因为纽约水域所含的危险化学物质主要是PCB、二恶英和镉,会在人体不断积累,从微小的健康变化到出生缺陷和癌症,所以卫生局也特别列出了纽约市去限制食用或不宜食用的建议。一般情况下,体积较小的鱼比体积较大、鱼龄较长的同种鱼受到的污染要少。
基南也提到,正确食用鱼类的方式可能和华人的烹调方式大相径庭。例如应该剥去所有鱼皮、剔除背部、腹部脂肪等处理方式,来减少鱼类脂肪,因为PCB和二恶英在脂肪中含量较高。烹饪时,则应该食用烧烤或烘焙的方式,使油脂滴落。
此外鱼的体内和表面可能含有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最好冷冻保存捕获的鱼类。剥皮和切除时要戴手套。制备鱼时应经常洗手和鱼表面,并与生食分开。鱼类和贝类彻底煮熟后方可食用。
我小学时就喜欢把家里的报纸杂志和爸妈写废的稿纸拿去废品站卖,也去工地捡过铁钉铁块,挣零花钱。整个八、九十年代求学期间,做一个合格的高冷文学女青年之余,我也一直在与时俱进地做各种小生意。第一次忽悠投资人是在大学一年级,我闯进三联书店发行部主任办公室,跟他说我要在三联读者最集中的大学搞个“三联书友会”,在校园给三联作者办讲座和签售,给学生常年提供9折三联图书——但你得给我六折。人家爽快同意了,社团活动也被我红红火火搞起来了,我也在没有当当的年代里挣到3折图书差价了,但说好的扩张到别的学校却没去做......别人在新东方苦读准备托福时,我在跟俞敏洪谈能不能跟他合作学生出国机票业务......后来在米国读书时,我也要趁暑假在北京批一箱小玩具回去在Ebay上卖。29岁时我开了自己第一个公司,卖艺术品。30岁时公司倒闭了。
那一年我的本职工作其实是帮原来美国的雇主在中国推广业务,虽说工资不少活不多,但那不是我想干的事情,也没有自由,就辞职了。我思考了一下自己到底有什么资源,想到父母都是搞研究的,别的没有,就是有很多从小摸我头的叔伯姨婶好像都是专家,就决定搞点会议论坛之类的。我用全部十万块存款办了第二家公司。我爸说,要是没饭吃了可以去他那吃,别的不管。
其实这公司是从一个以前摸过我头的社科院的老伯那儿接过来的,图它名字好听也有点过往业绩,反正他也早不做了,就把法人代表转给我了。增资扩股到10万,搞了两回活动,费用算是基本打平。公司刚刚有点起色,就收到一封大国企发的律师函,说让我们把欠他们的100万培训款麻利儿地还了,不然就要把本法人代表绳之以法。
我赶快跑去问老伯。老伯这才说,当初成立公司他是法人代表,但不会经营,就把经营权“承包”给一个年轻人了,公章财务章也给他了。结果那人搞假出国培训骗了几个单位好几百万,反正他也不是法人代表。后来这人还是被抓了,但大部分钱都没了。“您怎么早不告诉我?”“已经好几年了,我以为没事了呢。”老伯摸着自己的头内疚地说。
&我只好去找律师。律师对我这种什么也不懂就敢跑出来混的人表示…...很欢迎。他说,前几年债主们知道公司一文不名名存实亡,又不能拿七十岁老头怎么样,所以都不动。现在公司动了他们也就行动了(幸亏是国企一般不搞黑社会)。没办法,应诉吧。应付了快两年时间,我那十万块钱快花光了,问题还没解决。长话短说。后来我跟律师混熟了,他可能也觉得不好意思了,这才教我大招:那老伯不是你家老乡嘛,你跟他说说好话,把法人代表再变更回给他不就得了嘛!这听起来真不仗义,但我毫不犹豫地去做了。
在打官司那两年里,公司不能用了,我还要养活自己和三个员工,就开了我的第三家公司。
&&&&&&&以前我写过一篇博客,把我们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创业者比成四处流窜争食的野猪,虽然没有年薪几百万的家猪们活得滋润,但也落得个自由,所以很难再回去当家猪。这就是一条不归路。但创业也很有意思,整个过程充满激情和痛苦,搞好了也有成就感。我前两个公司虽然短命且悲催,但也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儿。
&刚把第二个公司从社科院老伯那儿接过来的时候,我去跟我发小商量干点儿什么好。他一直在中关村倒腾软件,有想法也能忽悠。发小告诉我一件我以前不知道的事儿,他说他亲老舅是台湾国民党的元老(原来警官大学校长),在台湾政商界很有影响。然后我们就商量要不然让老舅忽悠点台商过来,和陆商们搞点交流活动、最好再打个球啥的、按人头收钱?找不到主办单位,就自己当了主办单位(我们公司虽小,但本身叫什么什么研究院,比较唬人),以“两岸工商高尔夫球赛”的名义向对方发邀请。结果没想到,办事认真的老舅根本不认识一般的台湾企业家,被他给忽悠过来的全是国民党的大脑袋,包括原来海基会秘书长焦仁和、原来国民党财政部部长邱正雄,等等。当时国民党在野,这些人的身份只是律师、银行和证券公司董事长什么的,但二十多人差不多掌管着整个国民党党产。我们非常傻眼。论坛和打球被我拍脑门定在了丽江,正赶上雷雨季,飞机滞留在昆明机场到夜里三点还不能起飞,我一直担心老人家们会有个好歹。幸好84岁的老舅一直神采奕奕,在机场休息室组织大家以会谈、唱歌、耐心等待等方式大做team&
&building......(上帝保佑,他老人家至今仍健在)好在后来的论坛很成功,但到了高尔夫球赛的时候又是大雨倾盆,直到比赛完了才停......但那次活动,却居然给所有人留下了美好印象,国共两党在患难中结下了深厚友谊。因为团里有焦仁和在,我才知道台湾也有“我姓焦”的笑话。那也是我第一次去丽江。
言归正传。那两年,我的现金流主要来自办活动。有时候非常高大上,搞论坛请专家讲宏观经济形势;有时候又不得不去给楼盘做推广,把整个楼盘布置成赌场,把销售姑娘装扮成兔女郎。我的三个员工都是我亲闺蜜,超级能干的高学历大美女,这些事她们全搞定了。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拼缝”,在北京各大五星级酒店大堂喝咖啡,给各种人互相介绍“大生意”、保媒拉纤儿,期望着他们能发大财也捎上我。但好多年过去,除了练就识破大忽悠的眼力之外,一个缝也没拼成过。这就是命。这里故事更多,以前在里写过一点。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为了现金流。没有现金流,谁也活不到发财那一天。我中关村的发小姓刘,他说他要是有了孩子就给起名叫刘金线。
对现金流有了安全感源于认识了Z。 Z是我同学给我介绍的,他曾经和同学的哥哥合作出书办培训。结果我们俩第一次见面就谈得特别投机,马上就决定要合作了。Z长得像一个身材高大的农民,皮肤黢黑,板寸花白,说话结巴,因为抽烟太多,本来就黑黝黝的嘴唇上总是沾着烟油子。他目测得有五十多岁,实际跟我一届的。后来才隐约知道他本来比我高四届,64那年被大学开除了,后来重新做了一个身份证又参加了高考,作为河北省状元考进了人大。他非常有才华,读书多、有思想,虽然结巴但很会演讲。他也很有生意头脑,在全民皆商的人大跟着老师做出版和培训生意,没毕业就是百万富翁了。
我和Z用各自的公司合资成立新的公司,开始做培训和管理咨询。除了他以前的企业培训项目以外,我们还很偶然地接手了一个高端的跨国培训项目,主办方不会运作,第一年赔了钱不敢做了,就来找我们合作。我把原来做“两岸工商球友会”的思路移植过来,把它重新包装成了一个“企业家学习俱乐部”性质的新东西,而市场推广和招生则是我和Z共同的强项。那是2003-04年,EMBA狂潮还未到来,我们的项目获得了成功。高质量学员的出现也使管理咨询业务得到了发展。
到05年的时候,公司有几十号人,每年的销售额有两千多万,利润却少得可怜。因为那个高端项目的成本太高,而Z一直在实践他的理论、试图开发新的“明星项目”。研发费用花掉无数,却没有市场反响。当时我们和别人又合作了一个财务顾问公司,合作方中途变卦,我说那我去做那个公司吧,然后辞去了培训公司总经理的职务。这是我和Z分道扬镳的开始。
我走了以后推荐了我们的一位董事,一个非常有管理经验的老大哥来接任总经理。此时的Z已经和我一样,对培训完全失去了兴趣,他每天都在和培训班的企业家们喝酒,讨论更大的生意机会。他的理想一向比我的要宏大得多。一年多以后,老大哥辞职回香港了,一查账,他那一年多的时间里以工资、补贴和报销的方式从公司搞走了300多万。我们从培训公司分红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Z一直认为,创业公司的股东就要既出钱又出力,尤其是要出力,不能出力的就要被清理掉。和我合作时他清理掉了原来出钱的股东,我离开培训公司后,他又慢慢清理掉了包括我在内的老股东,跟几个培训班的企业学员成立了新的投资公司。
我最后一次见Z是09年的春节,跟他和几个学员一起吃了个饭。他说这几年喝酒太多,可能心脏出问题了。但那天晚上他还是喝了至少半斤白酒。两个月以后传来Z的死讯。他在去跟学员吃晚饭的路上掉进亮马河淹死了。他太太怀疑是谋杀,因为那几个学员约他吃饭的真实原因是,Z挪用了他们那个投资公司的钱去做自己别的投资。那天晚上本就是个股东讲数的鸿门宴。他太太希望搞清楚真相再处理后事,我只好托人找到河岸管理局,调出了当天晚上的录像。录像里,Z提早下车,独自顺着河边往饭店走。走着走着,他被一道锁着的门拦住了,然后,一向慢条斯理不善运动的他居然扒住门边想越过去,结果掉进了亮马河里。Z命里忌水,不会游泳。
其实亮马河在08年以前一直是一条枯水的运河,但为了奥运会刚刚注满了水,鬼使神差一般,把对未来雄心万丈的Z收走了。走的时候他还没吃饭,大衣留在车里,只穿了一件衬衫。
05年以后,我一直在做那个财务顾问公司,我的第五个公司。我聘请了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很有业务头脑的副总。他告诉我,企业债券刚刚放开,应该是个机会。于是我们开始专心做这一块业务,成了最早试水企业债券业务的公司,为客户融到了成本最低的长期资金,也终于实现了别人吃肉我们喝汤的理想。做了几年,竞争者越来越多,我很害怕跟别人拼关系抢单子这种事情,趁着生老二,就慢慢退出江湖了。钱是挣到了一些,但也不算发财。我也不再想发财的事了,因为我很喜欢平平安安活着的感觉,我发现这种感觉多挣到一点钱就能有,不需要发财。
我一个做房地产的朋友曾给我讲过他多年的亲信副总挪走他2000万的事情。我问他,为什么亲信还会做这种事,再说他不是已经挣了很多钱了吗?他的回答令我至今难忘。他说:“因为,他是一个没有过金钱关的人,而我已经过了这一关。”是的,有些人虽然有很多钱,但仍然没有过金钱关;就像有些人虽然有了很多美色,却仍然不能过美人关一样。我觉得,我在很久以前就过了金钱关了。
有一次跟事儿爸聊天儿,他问我,你是什么时候觉得自己长大了的?我想了想,特别肯定地说,就是从我自己做公司开始的。因为要养活自己,还要给员工发工资。对别人有了责任,就长大了......创业的经历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经历了无数的压力、挫败、甚至幻灭之后,我这个原来眼睛里不揉沙子的天蝎座慢慢变成了一个对人对事具有合理期望值的人。而原来脑子里一些模模糊糊的价值观念,经过了反复考验变得清清楚楚。
最近事儿爸也辞职创业去了,从一头好好的家猪变成了栖栖遑遑的野猪。但我特别支持他,因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邦物流要多重才能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