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 宝坻马家店高铁车站图到柳泉怎么走

东方五金批发商行附近的公交站:
西市场、经一纬十二、经一纬九、华联商厦、经二纬十二、华联商厦(经二纬九)、华联商厦、经一纬十二、经二纬十二(华联商厦)、华联商厦、经二纬十二、经二纬八、经四纬十、经一纬六、经四纬十、八里桥。
东方五金批发商行附近的公交车:
118路、21路、74路、83路、9路、K156路、K302路、K90路、K98路、济长巴士3路、1路、78路、120路、济长巴士1路、2路、38路、K96路、济长巴士2路、20路、101路、101路姚家庄、104路、13路、29路、K101路、K58路、K59路等。
打车去东方五金批发商行多少钱:
济南市出租车的起步价是10.0元、起步距离3.0公里、
每公里2.0元、无燃油附加费 ,请参考。
自驾去东方五金批发商行怎么走:
请输入您的出发点,帮您智能规划驾车线路。
终点:东方五金批发商行
出行提醒:东方五金批发商行在保利中心华府附近(南方向32米左右)。
东方五金批发商行附近的热门地点
从加油站到东方五金批发商行怎么走啊?
从酒店到东方五金批发商行打车需要多少钱?
东方五金批发商行的位置很准确,赞一个!
请问一下,我在东方五金批发商行,有直达去银行吗?
从酒店到东方五金批发商行有多远?
我的看法(20-2000个字)请勿发表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
前往论坛发布你的想法!
看这里的人还关注了…
济南市济阳县
济南市章丘区
济南市章丘区
历山北路123
济南市商河县
济南市相关链接
网友们在找||百姓网公众号微信扫码关注百姓网小程序微信扫扫立即体验扫码下载手机客户端免费抢油卡、红包、电影票您正在浏览信息,点击查看更多服务火车站北临实验小学柳泉花园精装5楼两室朝阳 免大税& 70万元1月18日 13:59 &...次浏览 &&价格:70万元小区名:柳泉花园房型:3室 1厅 1卫房间朝向:南北联系:(聊城)联系时,请一定说明在百姓网看到的,谢谢!见面最安全,发现问题请举报其他联系:装修情况:简单装修建筑年代:2006年面积:84平米房屋类型:普通住宅是否满二:是唯一住房:否楼层:高层/6层具体地点:东昌府-兴华西路-柳泉花园小区品质的好,周围配套完善,公园之中我的家,在此生&&活享受双轨交通,进则安逸,出则繁华,附近实验小学,在此安家,让孩子赢在成功的起跑线上.小区规模较大,生活气氛浓郁,适合居住,商业繁华。小区环境美观大方,绿化齐整,物业管理比较规范,居民素质高;周围的邻居非富即贵,好坏不言而喻。赢在地段,赢在房型,赢在人气小区品质的好,周围配套完善,公园之中我的家,在此生&&活享受双轨交通,进则安逸,出则繁华,附近实验小学,在此安家,让孩子赢在成功的起跑线上.小区规模较大,生活气氛浓郁,适合居住,商业繁华。小区环境美观大方,绿化齐整,物业管理比较规范,居民素质高;周围的邻居非富即贵,好坏不言而喻。赢在地段,赢在房型,赢在人气地图街景
小贴士:本页信息由用户及第三方发布,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详情请阅读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cpro_id,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1/6显示照片列表信息设置为“搞定了!”状态后,其他用户将无法查看您的联系方式。您确认搞定了这条信息吗?重新发布后可使用“刷新”将发布时间更新为最新时间,并将信息排到第一页。商户推广合作加盟服务支持合作伙伴|&| 沪公网安备16号3&G:67&GM:68
描述:请填写描述手机号:请填写手机号请填写手机号上传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右侧二维码,即可完成绑定 -->绑定后,您可以:1. 立即在手机上收到用户给您的留言2. 使用手机快速完成付费推广的续费动作3. 第一时间了解到百姓网付费推广最新的促销活动,以及享受微信端独特的促销活动4. 更快速地将信息通过微信分享给好友、同事、朋友圈5. 如果您是招聘类目用户,还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新简历通知下载APP无需登录实时接受私信提醒,联系更便捷!或点击下方先登录再进入私信联系彩石路到柳泉路怎么走_百度知道
彩石路到柳泉路怎么走
彩石路到柳泉路怎么走柳
我有更好的答案
49%24%24%25E4%25B8%25AD%25E5%259B%25BD%25E7%259F%25B3%25E5%258C%E5%258E%%259F%258E%25E5%258C%25BA%25E5%2585%25AC%25E8%25B7%25AF%25E7%25AE%25A1%25E7%E5%25B1%%25BD%25A9%25E7%259F%25B3%25E8%25B7%25AF%25E6%2594%25BF%25E4%25B8%25AD%25E9%E4%25B8%259C%29%24%24%26en%3D1%24%24%24%.49%2C4396824,右前方转弯进入经十东路2) 沿经十东路行驶260米,调头进入经十东路3) 沿经十东路行驶6...沿济广高速行驶6.6公里,直行进入青银高速3.9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京沪高速7) 沿京沪高速行驶8;c=,朝赵王路/柳泉路方向,左转进入赵王路2) 沿赵王路行驶1.1.济南市内驾车方案1) 从起点向东北方向出发,稍向右转进入小许家立交桥8) 沿小许家立交桥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济广高速2;s=nav%26c%3D223%26sc%3D288%26ec%3D354%26sy%3D0%26drag%3D0%26sn%3D1%24%24%24%.89%2C公里;t=7" class="ikqb-map">驾车路线;newmap=1&l=9&t=B_NORMAL_MAP&amp.2公里.2公里,朝北京/青岛/上海/莱芜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邢村立交桥6) 沿邢村立交桥行驶1:中国石化(历城区公,行驶50米.沿匝道行驶830米:全程约104.0公里起点,4382863,稍向右转上匝道4.4公里,在滨州/桓台/淄博出口.795&amp.html?iknowflg=1&amp.沿青银高速行驶74,朝青岛/济南北/G20/G35方向,直行进入荣兰线4) 沿荣兰线行驶190米,直行进入金晶大道5.淄博市内驾车方案1) 沿金晶大道行驶1,直行进入经十路5) 沿经十路行驶100米.34%24%24%25E6%259F%25B3%25E6%25B3%%25B7%25AF%24%24%26sq%3D%u5F69%u77F3%u8DEF%26eq%3D%u67F3%u6CC9%u8DEF&amp,右转进入柳泉路3) 沿柳泉路行驶220米,到达终点终点<iframe map="iknow/page.8公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济南柳泉小妹找- 个人中心 - 百度派
{{ mainData.uname }}
:{{ mainData.content }}
{{ prevData.uname }}
:{{ prevData.content }}
{{ mainData.uname }}
:{{ mainData.content }}
0 || contentType !== 1" class="separate-line">
:{{ item.content }}
附近哪里有找小姐联系电话n135mm,找小姐学生妹上门出台服务全套按摩保健n135mm广场附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18日电(记者 李金磊)2017年中国经济“成绩单”今日出炉,一系列指标尤为亮眼:GDP增速实现企稳回升;GDP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亿元;就业目标超额完成;居民收入增速大幅跑赢GDP增速;企业效益明显好转;进出口扭转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物价涨幅重返“1时代”;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资料图:一处刚建设完工的房地产楼盘。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GDP增速企稳回升超预期数据显示,2017年GDP同比增长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9%,二季度增长6.9%,三季度增长6.8%,四季度增长6.8%。2017年GDP增速较2016年回升了0.2个百分点。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近年来首次扭转下行的局面,实现了企稳回升。GDP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亿元从GDP总量来看,初步核算,全年GDP达到827122亿元,这是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亿元。继2016年GDP总量突破70万亿元大关之后,2017年中国经济再上了一个新台阶,迈过了80万亿元大关,“蛋糕”越做越大。
——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在谈到2018年整体经济形势时,宁吉喆认为,应该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经济发展也有阶段性变化,有结构性变化,当然也有周期性的因素。所以,无论是分析过去的经济形势,还是研究2018年的经济形势,都要综合研判。
http://p.baidu.com/ihome/center?uid=18dc1
http://p.baidu.com/ihome/center?uid=3edc1
暂未关注问题
暂未关注话题济南市郊及各县泉水分布
济南市郊及各县泉水分布
  济南市郊及市辖各县天然泉池,除东郊白泉泉群、章丘明水泉群外,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其泉池数量不可胜数。现仅将调查所得和史料记载的知名泉池记载如下。
&#8857;市郊及历城县诸泉&#8857;
  济南市郊及历城县地区泉池甚多,历史上的济南七十二名泉,在这一地区占到近半数。特别是在历城南部山区,山泉遍布,为济南城区泉水的主要补给源。这一地区,知名的泉池有211处。其分布:千佛山与浆水泉水库风景区7处,龙洞风景区12处,华山风景区3处,东郊白泉泉群16处,玉函山风景区及周围地区11处,青铜山及周围地区19处,锦绣川流域42处,锦阳川流域47处,锦云川流域13处,巨野河流域20处,其他散落泉池21处。其中,金代《名泉碑》著录的名泉23处,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的26处,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著录的38处。
  一、千佛山与浆水泉水库风景区泉池  此区位于济南城郊东南部,现有7处泉池:龙泉、长生泉、甘露泉、漏水泉、浆水泉、白虎泉、琵琶泉。其中,甘露泉、浆水泉、白虎泉名列金《名泉碑》。另有历史资料记载但现已地址不详的泉池1处。
  龙泉 位于千佛山兴国禅寺西门内南侧,在高耸的石壁下,呈洞穴状,俗称“龙泉洞”。明崇祯年间《历乘》著录。清朝诗人刘大绅作《咏龙泉洞》诗曰:“千尺高岩万树林,时时洞口老龙吟。不知几夜清秋雨,并作寒泉一水深。”龙泉洞口上方篆书“龙泉洞”石刻,为济南当代书法家任晓麓题书。洞内南侧石壁上镌有隋代佛像多尊。佛像下边有一小门,门内是垂直深潭,面积10余平方米,水深2米。潭水清澈见底,四季不涸,为山中渗水聚成。洞壁之上布满藓苔,颗颗露珠,纷纷滑下,夜深人静之时,可闻叮叮咚咚的声响,若玉盘落珠,极富琴韵。炎夏登山,走向洞内,凉气浴人,倍感清爽。
  此泉水质甘美,昔日僧人即取此水烹茶为炊。明朝济南名士刘敕《咏兴国寺》诗曰:“数里城南寺,松深曲径幽。片湖明落日,孤嶂插青流。云绕山僧室,苔侵石佛头。洞中多法水,为客洗烦愁。”昔日来这里观光的游客,为图吉祥,争相饮之。
  长生泉 在佛慧山开元寺遗址东侧石壁下。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泉名刻于石壁,由元朝山东肃政廉访使察罕菩华题书。刻石上方有唐贞观时镌刻的佛像一尊。泉水经年不涸,汇为方池,山水渗滴,铿锵作响。水质甘美,旧时供寺内僧人饮用。
  甘露泉 在开元寺遗址南侧山崖下,呈浅洞形,因水味甘美而得名。水从崖壁间流下,水势甚小,如露滴滑滚,又称“滴露泉”。金《名泉碑》、明晏璧《七十二泉诗》、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收录。石壁上曾有历代文人题刻多处。明《历乘·舆地》载:“大佛山寺中一洞,其水涓涓而下,汇为一池,味甚甘冽,经岁不竭,有‘天生自来泉’五字”。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北宋学者李格非(李清照之父)曾随同齐州知州梁彦来游,并题“朝清郎李格非文叔”八字。据民国初年出版的《续修历城县志》记载:宋崇宁年间,齐州知州吴拭,同僚属会饮泉上;宋大观年间齐州知州梁彦,政和年间齐州知州蔡居后,以及政和年间季德修、张励等人曾试茶此泉。到了明代,吴兴徐献忠用来试茶,将泉载入水品。清朝诗人董芸曾咏《大佛山》诗说:“文壁峰高鸟道悬,开元古寺夕阳边。何时自扫风林叶,一试山中甘露泉。”故而此泉又称为“试茶泉”。
  过去,泉池旁生有多株海棠,所以这泉池也被称之为“秋棠池”。泉上原建有小亭,名“滴露亭”。因常年风雨剥蚀,泉旁石壁上面的题刻如今已漫漶不清,海棠树、滴露亭也早已不见,然而这泉却依然潺潺流淌于池中。
  漏水泉 在佛慧山南,峪沟南侧山崖处。崖壁长约10米,高2米余,多窟穴,泉自窟穴中渗漏而出,汇为天然的盆形小池,常年不竭。雨季,沿山峪漫流。
  浆水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在姚家镇浆水泉村东回龙山西麓。泉水自洞穴中泄出,夕阳返照,光彩夺目,堪称奇观。泉水清澈甘冽,常年涌流,清甜如米汁,故名。是全村唯一饮用水。
  相传,昔日有一姓蒋的老者,甚好游历,走遍全国名山大川,偏偏迷恋上这里,于是决心定居下来,但苦于无水,便沿山崖寻找。忽然发现此处山石湿润,料想必定有泉,便开始凿山。果真清泉喷涌了出来。此后,人们称这泉为“蒋水泉”,再后又将“蒋”改成“浆”。清《山左诗抄》载张善恒诗曰:“沁齿琼浆寒,飘飘生遐想。好入铜瓶中,点滴听秋响。”
  琵琶泉 在浆水泉村西,外环路西侧山坡下。泉自石隙中流出,汇入乱石砌就的琵琶形水池中。旱季干涸。
  白虎泉 名列金《名泉碑》,清《七十二泉记》亦收录。元《齐乘》称在“大佛山”。大佛山即佛慧山,因山上凿有宋代大石佛,故俗称之。清道光《济南府志》载:“白虎泉,在大佛山内。”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县南大佛山开元寺内。”今失迷。
  二、龙洞风景区泉池
  龙洞风景区,位于济南市郊东南方,包括龙洞、佛峪、老君崖、马蹄峪等景点。这里景色优美,泉源丰富,有金沙泉、白龙泉、黑龙泉、悬珠泉、一指泉、林汲泉、露华泉、壶嘴泉、金龙泉、老君井、凤凰池、白云泉等12处,无名泉10余处。其中林汲泉、金沙泉、白龙泉名列金代《名泉碑》。
  林汲泉 在佛峪钓鱼台东,溪谷东侧的崖壁上。金《名泉碑》和清《七十二泉记》收录。泉水自石穴中涌出,常年不竭。泉上方石壁间镌隶书“林汲泉”三字,旁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题记,至今尚依稀可辨。此泉隔溪谷与钓鱼台相望,水盛时,泉水从崖壁泻下,形成飞瀑,于钓鱼台之上的“听瀑亭”内正宜赏看。在听瀑亭北60米处的悬崖之上,山泉汇流,形成瀑布,飞流直下,有巨有细,喷珠飘练,似一幅巨型锦缎,漫卷在崖前。瀑水落于崖下石潭,浪花四溅,然后漾溢而出,流淌在幽深蜿蜒的溪谷内。潭水澄澈,巨石横出。盘石上刻清乾隆六十年隶书“浴佛池”三个大字及阮承信等人的题字。周围林木茂密,鸣禽啾啾,风景佳丽。清代《四库全书》主要纂辑人之一周永年,自号“林汲山人”,曾于此读书,并建“林汲山房”,晚年绘《林汲山房图》。
  露华泉 在佛峪般若寺遗址石壁处,其上有隋唐摩崖造像。泉从石壁上泄出,如同漱玉,称“露华泉”,泉旁石壁勒有篆书泉名。因泉水甘美如同乳香,也称“乳肖泉”。昔日,泉水流入僧厨佛殿,供寺内僧人饮用,人书“云殿泉厨”四字,镌刻在临近泉池的岩壁上。如今,泉流依然如故,石刻仍存。
  壶嘴泉 在般若寺遗址西约200米箩圈崖下。水自直径约4厘米的石穴中流出,沿山峪漫流,久旱不竭。
  金龙泉 在佛峪石桥北,溪谷东北侧。水自山脚石隙流出,汇入长方形水池中,质纯甘美,为景区饮用水源。泉旁岩石上书“金龙泉”三字。南侧池壁上方留有溢水管,池水经此飞泻入河中。
  金沙泉·白龙泉·黑龙泉 金沙泉,在龙洞西北侧藏龙涧内的崖壁间,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白龙泉,在金沙泉北约30米,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黑龙泉,在白龙泉北侧,泉旁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六月游人题字,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三泉相隔不远,又分别叫黄龙潭、白龙潭、黑龙潭。盛水季节,泉水相汇,顺山涧层层叠叠淌下。枯水季节,水流甚小,积为水洼。两侧为险壁,山清水秀。黑龙泉西北,为藏龙涧尽头,山体陡峭处,有天然石阶可攀,被称为“天梯”。登天梯,可远眺独秀峰、鹫栖岩、龙洞的雄姿,俯瞰涧底潺潺清泉。
  悬珠泉 在龙洞洞口石壁上。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著录。水珠自石壁渗出,滑滚下落,故称“悬珠泉”。
  一指泉 在龙洞圣寿院遗址西侧。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著录,嗣后的《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亦载。泉池呈方井形,深约5米,常年不涸。
  老君井(朗公井) 位于老君崖下,井状,直径1米余,水从井壁中流出,泄入河中,从未干涸,为附近龙洞村的重要饮用水源。因水质甘美,相传道教祖师老君即取此水炼丹,故名“老君井”。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称为“朗公井”。井深莫测,竖降7米,继而折西70余米,可容人进入。曾有人潜水而下,发现井与岩洞相通,阴森可怖,未敢深探。
  凤凰池 在马蹄峪内。池呈长方形,面积700多平方米。池中水草繁茂,岸边翠柳依依,周围青山环抱,葱茏苍郁。池水澄明如镜,山树倒影入池,景致清幽秀美。
  白云泉 在龙洞马蹄峪尽头,白云山主峰东北向山梁西侧陡崖下。陡崖高约15米,下部凹进,呈石窟状,泉自窟穴中流出,汇为面积约1平方米的石砌小池,然后再淌入与小池相连,南北长20米,东西宽约6米,一面临崖,三面石砌的大池中。池内青藻飘动,水清碧透,久旱不竭。泉北侧为白云洞,又称白衣仙人洞。洞深10余米,宽四五米,相传有一白衣仙人曾在此居住,故名。此处山高峪深,林木丰茂,蔚然深秀。白云山峻拔葱郁,白云常常缭绕于山间,气象苍茫。
  白云泉 东南二三十米处陡崖下,又有一泉。崖根亦呈石窟状,泉自窟壁顶滴滴嗒嗒落于自然池中,常年不竭。池中青草碧绿。
  三、华山风景区泉池
  华山风景区在济南市郊东北部,以华山为中心,一派山野景色。此间有华泉、老母泉、灰包泉3处,另有无名泉1处。
  华 泉 位于华山(古称“华不注山”)南侧山脚下,也称华水,因华山得名。战国时期的《春秋左传·成公二年》即有记载。北魏《水经注》亦载:华泉,在“华不注山下也”。元《齐乘》说:“山前道院中有石刻太白诸贤诗,院前即华泉。”古时,此泉很大,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称“方圆百步”。华山之阳偏东有华山湖,又叫金光湖,在早也称广平湖,现存水域二亩余,其水甚清,植有荷莲,华山倒影入波,充满诗意。相传这湖便是由“方圆百步”的华泉水形成的。华泉的流向,宋代以前流入济水,宋以后流入小清河。
  《春秋左传》载,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亲率大军在今济南北马鞍山下摆上阵势,与&#9679;克率领的晋军进行决战,史称“齐晋&#9679;之战”。结果“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齐顷公到山脚“华泉”取水,始得趁机逃脱。后来,历代文人对华泉多有题咏。宋代曾巩《登华山》诗曰:“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清人赵执信作《华不注行》诗说:“欲寻丑父易位处,华泉之水今独清。”
  华泉的水,也有喷涌、淤塞、复涌、再淤塞的历史。明末《历乘》载“今竭”。民初《续修历城县志》称:“华不注山下泉源灌注陂地,交属荷稻之利,村民赖之。”清代乾隆年间济南诗人朱曾传诗说:“华山高高白云流,华泉脉脉绿波柔。”据清道光《济南金石志》记载,清嘉庆十九年尚有华泉石刻,为正书,“在华山下泉井上”。如今华泉又淤塞,其迹难辨。
  除华泉之外,半山腰吕公祠处也有一泉,无名,澄澈甘美,盛水季节有清流外溢。
  老母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堰头北”,并引康熙《济南府志》语:“其泉日涌寒沙,好事者系石试之,莫测其底,流入大清河。”已淤失。
  灰包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韩家店”,并引康熙府志语:“流经闸口西,入小清(河)”。据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四》载,“韩家店闸在府城东北十二里”。今况不详。  四、白泉泉群
  白泉泉群分布于济南市东郊王舍人镇以北,东起梁王庄,经冷水沟,西至张马、大辛庄、水坡,长约9公里、宽约3公里的狭长地带。这一地带,当地亦称作张马湖,有泉数十处,主要有白泉、柳冈泉、耿家泉、钊家泉、饮马泉、猪拱泉、灰泉、冷泉、花泉、柳叶泉、草泉、漫泉、惠泉、漂泉、麻泉、团泉、当道泉、丫丫葫芦泉、双宝泉等。其中白泉、花泉为金代《名泉碑》所载。泉群总流量在18.66万立方米/日左右。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部自流区打井,正水头可超出地面8~9米。在湖区河槽的东坡、南坡,几乎常年有渗水明流。一般年份水位变幅为1~1.8米。70年代以来,由于兴建水厂及钻掘工业生产自备井,地下水被大量超采,致使泉域排泄区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泉水已间竭,甚至全年干涸。
  白 泉 在王舍人镇纸房村北约150米处。古称白野河,又称白泉河,金《名泉碑》称白泉。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亦收录。清乾隆《历城县志卷九·山水考四》载:“白泉出纸房庄北,方十亩,中有大泉,间数刻一发,声如隐雷。多涌白沙,故名。”为坝子河之源,北流经遥墙河入黄河。水质优且量丰,素有鱼米之利。1955年曾装一台17.7千瓦的发电机发电,供附近村民照明。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东郊工业区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白泉停止喷涌,成了一片荒废的洼地。80年代,在白泉东侧建滩头自来水厂,供周围10余个村庄用水。90年代中期着手开发,挖成一个长约百米、宽20米左右的水塘,尚有泉水出露,经年不涸,但水势已远不如以前。
  当地百姓又将白泉称为“百泉”,因此泉周围尚有众多的小泉,如唐家泉、张家泉、李家泉等等,白泉为众泉之首。
  丫丫葫芦泉 又名葫芦头泉。在白泉东北约300米处。因平面呈丫丫葫芦形,故名。昔日,泉源奋涌,水深数米。今为面积约700平方米的自然洼坑,淤塞严重;平时积有浅水,旱时干涸,洼坑内长满苇草。
  灰 泉 在丫丫葫芦泉西北约300米,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已夷为稻田,仍常年积水。
  草 泉 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在白泉南,源广数亩,流经滩头,入坝子河”。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已“失考”。今当地百姓所称“草泉”,在白泉以东约800米。原为自然水坑,水极旺盛,深达二三米。现已淤塞。1975年前后曾在泉源处打一机井,作灌溉之用,后因水量不足而废弃。
  麻 泉 在纸房村西南约500米,济南市东郊自来水厂东邻。泉源深广,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称“麻披泉”。今已湮于农田。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所载“麻泉,在白泉北,流入滩头”,方位与此泉相反,当为古时在白泉以北另有“麻泉”。 
  惠 泉 在麻泉东约300米。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白泉南,流与冷泉合。”今早已沦为农田。
  冷 泉 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清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白泉南,流入滩头。”乾隆县志又载白泉“旁有冷泉、漫泉”。今已湮于农田。
  漫 泉 在纸房村西南约300米。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冷泉西南,流入滩头。”昔日水盛,几与麻泉相连,故乾隆县志载“漫泉,一名麻披泉”。今已沦为农田。
  漂 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白泉东,发源迅疾,流经曲家庄,入遥墙河。”已湮失。
  团 泉 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称“团圆泉”。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团泉,在白泉西,流入滩头。”乾隆县志又载:“团泉,一名漂泉。”已湮失。
  花 泉 名列金《名泉碑》和清《七十二泉记》。在王舍人镇陈家张马村东北隅,双龙桥东三四十米处。因十孔争沸,波纹激荡,状如花朵而得名。泉水甘美,昔日村人多汲取烹茶为炊。过去,花泉水势很大,与桥西的钊家泉、柳冈泉、耿家泉相汇,在附近形成“张马泊”。清康熙《济南府志》载,“泉源数泓,广数亩,一方水利所关,流经耙道河,东北入沙河”,然后流入大清河。双龙桥曾为通往遥墙的交通要津,桥头置有碑亭,并有茶摊、瓜果摊等。因环境优美,行人多在此品茗歇息。随着公路的开通,此处已无往日的繁华,碑亭亦毁圮不存。
  据倒卧于双龙桥旁的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双龙桥碑记》载,当时花泉已融于藕池中。1970年以前,尚可见池底涌泉。后因工业用水不断增加,尤其是附近张马屯铁矿的开掘,泉渐停涌,水泊也被改为稻田、菜地。1993年在桥东辟建渔塘,花泉遂没于塘内。雨季,双龙桥附近的钊家泉、柳冈泉、耿家泉等无池小泉仍时有出露,积水成洼。旱季复涸。
  饮马泉 在王舍人镇大辛庄北,黄台电厂河东侧。当地百姓传说当年曹操率兵在此饮马,故而得名。该泉是一个东西长50多米,南北40米左右的不规则的天然水塘,常年有水,可灌农田。水中芦苇摇曳,岸边杨柳婆娑。
  猪拱泉 在王舍人镇南滩头村西南田间,无砌垒泉池。由于地下径流上源的大量开采,此泉现已成季节泉。旱季干涸,雨季出露,平时周围土壤湿润。
  当道泉 在王舍人镇西梁王村北约400米处。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称“源流深长,可资水利,流入坝子河”。泉池甚广,可垂钓,泉畔建有钓鱼台寺。解放前,寺已毁。50年代末,泉池日渐淤塞,以至沦为稻田。
  柳叶泉 在当道泉北,广约300平方米。50年代末淤塞,沦为稻田。
  双宝泉 在王舍人镇冷水沟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田间。为东西相距百米左右的两泉,皆常年积水。西侧之泉水深,植有莲荷;东侧之泉水浅,呈沼泽状,苇草茂盛。
  五、玉函山风景区及周围地区泉池
  玉函山,又名兴隆山、小泰山,位于济南市南郊,地处历城县十六里河镇。海拔523米,是济南近郊最高山峰。山阴曾为佛峪寺,有隋唐石窟造像百余尊。山上和周围地区现有泉池共10处:蕊珠泉、王母池、鹁鸽泉、灰泉、大泉、沛泉、永清泉、东峪泉、花山峪二泉。另有地址不详者1处。
  蕊珠泉 在玉函山阴佛峪寺遗址。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一股细流在原寺内西侧岩壁上渗出,注入方池。因细流撞击,池内常有水泡泛起,如蕊珠,故名“蕊珠泉”。盛水季节,泉水溢出,从北面的石隙中泻出,顺势跌落崖下。夕阳返照之时,从远处看去,犹如一道金线,景观甚奇。若值深秋,红叶满谷,黄花遍野,翠柏相映,景色更佳。
  王母池 位于玉函山巅。山顶平阔,东侧原有兴隆寺,亦叫卧佛寺,建于唐代。西侧原有宋代所建的泰山行宫,因祀泰山碧霞元君,所以也叫碧霞祠。现寺院遗址仅存少量建筑。王母池在碧霞祠废墟北侧,形似方井,亦称“瑶池”。传说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并有“惊鸟留玉函”的故事传世。相传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回驾来到池边,使池边一鸟惊飞。鸟飞处留一玉函,所以后人将此山称作玉函山。
  鹁鸽泉 在玉函山佛峪西端,鼓楼峰东侧林间路旁。水自岩缝流出,积于天然池内,旱时断流干涸。
  灰 泉 在玉函山北坡登山路西侧密林中。水自石缝涓涓流出,积于直径1.3米左右的圆形浅池,时有枯竭。昔日为僧人饮用山泉,今泉旁尚有清雍正十年(1732年)《佛峪灰泉记》碑。
  大 泉 在玉函山安息园西侧山腰处。为长8米左右天然泉池。水自岩缝流出,积于池内,清澈见底,常年不涸。
  东峪泉 在玉函山北侧柏石峪村南。因源于东峪岩下,故名。泉水自深4米多的岩洞流出,顺山势层层下跌,沿峪沟北流。洞周岩壁湿润多水,夕阳返照熠熠生辉。
  沛 泉 在柏石峪村南,帅旗峰下果园内。因泉源丰沛得名。泉旁石壁上刻“沛泉”二字。水自岩壁多处缝隙中流出,积于方池,清澈见底。水盛时漫溢外流。
  永清泉 在玉函山东侧,花山峪村南峪中。为3米深井形泉池,水盛时溢出,沿山峪漫流。池旁有1966年所立泉名碑。
  泉东南5米左右岩壁上,还有两眼季节性山泉,雨后,腾突喷涌,与众多山泉汇流,沿山峪下泄。
  花山峪二泉 在花山峪村大街旁。南北相距百余米各有一井形泉池,是村民饮用水,俗称“泉井”。南泉东临山峪,料石砌成石台,巨石铺面。北泉略小,形制同南泉。水皆四季不涸,盛时漫溢。
  云外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称:“在函山佛峪”。今已失迷。
  六、青铜山及周围地区泉池
  青铜山,位于历城县十六里河镇与锦绣川乡交界处。海拔754米,为周围诸山的最高峰。山阳半腰为唐代大佛寺遗址,现尚存大佛寺摩崖造像。这里及周围地区现有泉池19处。
  南甘露泉 在青铜山大佛造像东南山阴崖壁间。因水质甘美,且为了有别于佛慧山开元寺的甘露泉,故名。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东西两股清流,如漱珠矶,哗哗有声,蓄水成池。四周高峰峭立,翠柏郁森,中央为沃土,山坡果树溢香,畦中菜蔬肥壮,皆由此泉水浇灌。
  百花泉 在青铜山南,锦绣川乡北崖村南首。因群泉簇涌,浪花翻腾得名。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泉自崖下洞穴中涌出,汇入三面石砌的长方形水池,幽深莫测。池岸,杨柳依依。泉水四季常流,水温恒定。冬季水雾蒸腾,景色奇妙。泉水由池南壁石隙流向20米远的大佛水库(亦称百花水库)。
  灰 泉 在青铜山南,锦绣川乡东崖村北。水自岩壁流出,经半米深方池沿小溪缓流,与另一无名山泉汇流至长8米石砌水池中。为农田灌溉用水。
  老 泉 在东崖村东的山半腰。水常年自崖缝中涌出,清冽甘美。经敷设的输水管,流入东崖村,可供全村五六百人饮用。
  道士泉 在锦绣川乡大佛寺村南,河之东崖。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清道光《济南府志》称“在大佛寺东坡”。该村南侧,昔日有大佛寺,清末民初已凋敝,现仅存极少量的墓塔石和石雕柱础。道士泉即在大佛寺遗址东侧的山坡下,村民以方位呼之为“南泉”。水自崖隙中涌出,泻入河中,终年不竭。水质甘纯,煮后无垢,村民称饮之可治腹泻,并称附近曾有道观、道士墓地等。
  清 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称“在道士泉北”。今道士泉北侧,有一小石坝将河拦成的塘湾,面积约1000平方米。塘水来源于河崖涌出的泉水和上游百花泉之水,四季不枯。清泉疑即湮于塘湾内。塘水碧透,经溢水口泻出,与道士泉水相汇,向南流入锦绣川。岸边溪畔,杂木笼荫。
  老庄泉 在青铜山南麓,锦绣川乡老庄村内。泉以村名。为东西两泉。西泉池呈长方形,水清碧透;东池为井形,苍暗深邃。两池皆以石砌岸,水由暗渠汇入8米长的蓄水池。沿泉旁石阶路可攀登至青铜山大佛寺造像。
  杨家泉 在青铜山东,锦绣川乡金钢纂村山道旁。因源于杨姓田边得名。原为自然水池,后被填埋,水自地下水道向西伏流,汇入村内蓄水池。泉水澄澈,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水盛时沿山峪蜿蜒南流5公里余,入锦绣川水库。
  白花泉 在青铜山顶端,十六里河镇白花泉村东南石崖下。因“石泉流出白花浮”得名。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清康熙《济南府志》云:“飞泻漫流,曲尽幽姿,流经孤山入锦绣川。”今泉池北为巨岩,三面石砌,东临深涧,水自岩缝流出,汇积池内,为村民饮用水。大旱年,时有枯竭。
  斗母泉(窦姑泉) 在青铜山西北山阴,十六里河镇斗母泉村北崖下,邻近处有斗母庙。因水涌量大,俗称“大泉”。原名“窦姑泉”,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在大佛寺北顶”。清郝植恭亦称此泉为窦姑泉,将其列入《七十二泉记》。今斗母泉村的山之南麓,即大佛寺遗址。盖后来由“窦姑泉”谐音为“斗母泉”。泉水自岩壁圆洞流出,汇积于1991年棚盖起来的蓄水池内,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池旁有连根同生的车梁木和刺楸古树,均为济南地区同类树种中的第一大树。
  南圈泉 在青铜山北坡,十六里河镇南圈村西。因村而得名。为用水泥板棚盖的石砌长方池,水自南壁岩缝流出,清澈洁净,为村民饮用水。
  边庄三泉 在青铜山西北,十六里河镇边庄村街旁岩下。依方位分别取名“北泉”、“南泉”和“西泉”。泉池皆为长7米,宽3米,深2.5米左右的石砌方池,以水泥板棚盖,上留便于取水的方孔。水量较均衡,不涸不溢,为村民饮用水。
  西坡双泉 在十六里河镇西坡村,村东即为青铜山。村南、村北各有一泉,按方位分别称“南泉”、“北泉”。池皆以石砌。南泉池顶用料石券为拱形,水自岩缝流落至池内;北泉池为敞开式,水自地堰石缝流出,汇入池内。泉水清澈,四季不竭。
  南岭泉 在青铜山北,十六里河镇碉堡峪村南。因源于南岭山顶得名。为水泥板棚盖的石砌长方池。水自岩缝涌出,流落池内,哗哗作响,长流不息。
  寄宝泉 在碉堡峪村街旁崖下。传说曾有僧人在泉旁石缝寄藏财宝,故名。水自岩缝涌出,汇积于井形池内。水盛时,经临近的蓄水池,沿峪漫流。
  小 泉 在青铜山北,十六里河镇小泉村内。因泉水小于俗称“大泉”的斗母泉而得名。为村民饮用水。
  七、锦绣川流域泉池
  锦绣川,又名北川,为历城南部山区三川之一。流经西营、锦绣川和仲宫三乡镇,汇入卧虎山水库。全长36公里,流域面积221.6平方公里,为三川中最长者。“两岸之上,峭壁云峰,俨若画屏;松柏掩映,生于石罅;禽鸟飞鸣,如在镜中;春涧野花,秋林红叶,望之如锦,故名锦绣川。”(《续修历城县志·卷九·山水考五》)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37处,史料记载而现今状况不详者5处。其中车泉、柳泉、悬泉名列金代《名泉碑》。
  盛 泉 在西营镇佛峪村东崖下,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载:“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北章丘佛峪之东山下,石壁玲珑,泉源甚大,号曰盛泉。”今数十米长的岩壁下,多处涌水,汇流于临岩砌就的长20米,宽12米,深4米左右的池中。池内亦泉眼遍布,腾突簇涌。距方池30米处街旁及河崖处,各有一泉,水自岩缝涌出,沿溪缓流,村民多在溪旁洗浣。
  枣林泉 在西营镇白炭窑村西。因地处枣林水库得名。泉在水库东侧,隐于库中。泉自水下汩汩上涌,至水面漾出碗口粗的水轮,荡起缕缕清流。泉周植五株杨树,成为泉涌处的标志。
  朝阳泉 在西营镇赵家村西山脚下,因源于朝阳寺得名。今寺建筑废圮,惟清泉常流。池为圆形,水自池底涌出,晶莹碧透。池底水草嫩绿,池岸置撑杆,人工提水浇灌禾田。池西有石砌水坝,蓄山泉来水。
  鸭子泉 在西营镇鸭子泉村北,鸡冠岭西南坡。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为两眼并列泉池,井形,久旱不涸。关于此泉的由来,当地传说:古时候,有一牧羊老汉翻山越岭,牧羊至此,口渴难耐。忽见几只山羊在一堆青草处低头吸吮,走近一看,只见两只金鸭子伏卧于草丛之中。牧羊老汉怀疑自己的眼睛,便用竹竿一扫,谁知,金鸭子不见了,在其伏卧处留下了两眼山泉,人们便把这泉称之为“鸭子泉”。
  永盛泉 在鸭子泉西北约200米处。呈椭圆井形,常年不竭。昔日,泉西侧曾建有三清殿,此泉即为道人饮用水。50年代初,大殿倾毁。今泉南石堰上,尚嵌有清乾隆十六年重修《永盛泉碑记》。
  灰 泉 在西营镇灰泉村东北侧。传说唐王李世民当年征东至此,为解士卒干渴,撒灰成泉,故名。又传唐王李世民征东路经此泉,见水浊似有灰,待仔细观察,原来泉底石质呈灰色,并非水混,从此取名“灰泉”。水自岩缝流出,积于石砌井形池内,常流不竭,供全村百余人饮用。
  渍米泉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著录。在西营镇积米峪(旧称渍米峪)村北的河崖西侧,常年不竭。1960年建成积米峪水库,湮于库中。库水浅时,泉源处可见水纹波动。
  黄鹿泉 在西营镇黄鹿泉村南山崖上。古时称“黄栌泉”,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云:“在西营北,云河一带之水大半仰给此泉,其流经擒口峪入锦绣川。”今为东西向二泉。相传古时此地人烟稀少,林木茂密,常有黄鹿来此饮水,故名。主泉在东,水自岩缝涌出,经一个浅方池,沿渠流入9米长的蓄水池;西泉自岩洞流出,汇入6米长石池。水盛时自池岸溢出,沿河漫流。泉周河渠纵横,石桥卧波,花果满坡,丛木笼荫。
  雪花泉 在西营镇丁家峪村西北里许,白云洞西南百余米山崖下。呈半洞穴状。因长年浸蚀,崖壁生出片片碳酸钙堆积,状如雪花,故名。水自岩隙渗出,流落至天然池中,叮咚作响,犹如颗颗珍珠落玉盘。水清碧透,四时不竭。泉北侧翠柏森郁,景致清幽,为白云洞道观遗址。白云洞洞高4米,深8米,阔10余米,现尚存明嘉靖三十一年《重修白云洞众祖仙派记》碑。洞外岩崖峭峻,古柏悬生。其中一株胸围4米,树根附石外露,根径达2.5米,枝干如虬,被称为“仙柏”。虽历经千年,仍枝繁叶茂。岩崖上还有“金龟望月”、“仙人帽”等奇石,以及“狗脚洞”、“狼牙洞”、“百丈崖瀑布”等。春日山花烂漫,夏日飞瀑流泉,秋日丹叶满山,风景宜人。
  滴嗒泉 在西营镇西北侧,龙湾峪南端西崖下。水自岩缝渗出,形成水珠,沿岩石滴下,故名。属季节性泉。
  洪 泉 在西营镇梯子山村北里许,洪泉子沟口。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载:“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南箭干庄(今降甘村)梯子山下之洪泉”。水自冲积砾石缝中流出,积于一面临崖,三面石砌的长方池内,水质甘冽清澈,烹茶最宜。盛时,池水沿山峪下泻。
  南 泉 在梯子山村南的历城南部山区最高峰梯子山(海拔976米)下云梯涧。因所处方位得名。此处为降甘峪南端,水自峪底岩棚下涌出,汇为由水坝截成的一泓碧水,常年不竭,为锦绣川源头之一。池水受环境影响,呈五彩状。池南,柳树成林。周围重山环列,&#9679;岩壁立,青松挺拔。南侧主峰梯子山耸入云端,气象苍茫。冬日,泉池之上水雾弥漫,别有情致。
  寒 泉 在梯子山村西南,当地百姓称为“冻冻台”的高山上。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锦绣川其源有三:……一发于东南箭杆庄……冻冻山下之寒泉”,即此。泉源于山峰上端峭壁下,依山岩漫流。因山高阴寒,一年之中长时间结为冰冻,故俗称“冻冻台”。此山与梯子山对峙,峥嵘嵯峨。春深日暖,冰释成瀑,从崖上泻下,景色壮观。
  玉 泉 在西营镇上阁老村玉泉寺旧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有载,称“在龙集寺观音阁下,涓涓东注,龙集独胜”。今呈方池形,料石砌岸。水自岩缝流出,汇于池内,清冽甘美,常流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泉旁有1968年挖凿的长50米的蓄水池。
  胭脂泉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在玉泉寺岭前”。晚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今失考。
  智公泉(朱公泉) 在西营镇智公泉村西,黑牛寨山前西南侧。相传唐代一名叫“智公”的和尚在泉边居住,故名。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称“朱公泉”。据清道光《济南府志》载:“朱公泉,在黑牛寨前。”地址与今智公泉合,盖因谐音,“朱公泉”衍称为“智公泉”。据该村居民称,此泉还曾叫作“济公泉”,泉名之演变由此可见。泉池位于山岩高处平台上,石砌长方形,上棚盖水泥板,留有提水孔。该泉久旱不竭,清冽甘美。
  村南还有一个石砌长方形常流泉池。池顶棚盖,留有1米见方的汲水口。水盛时溢入东侧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大蓄水池中,池南岸立有1997年8月镌刻的《智公泉天池》碑。该泉不仅是上罗伽村200余名村民的生活用水,还可浇灌果树农田。
  栗行泉 在西营镇栗行村东南侧山崖上。泉以村得名。水自一古柏下洞穴涌出,沿暗渠流入封闭式蓄水池,再经输水管道流至街头1米见方的石砌方池。汩汩上涌,水花翻腾,清澈明净,俯身可汲。
  会仙泉 在西营南坡会仙山村东,因源于会仙山下得名。水自岩壁石缝流出,汇入石砌长方池中。泉旁立1964年《重修会仙泉》碑记。
  虎洞泉 在西营村南,锦绣川河南崖下。因源于石虎洞得名。水自岩缝涌出,汇流于河水中。岩壁上镌“虎洞泉”三字。
  甘 泉 在虎洞泉东约50米处岩下。雨季开泉,与河水汇流。岩上镌篆书“甘泉”二字。
  哭 泉 在桃花岭南峪沟,北距锦绣川乡仁里村三四百米。相传昔日有一穷人讨饭至此,又饥又渴,哭而出泉,故名。今蓄为小塘坝,常年积水,可资灌溉。盛水季节,南流入锦绣川。
  白云泉 在锦绣川水库南,白云沟驴头山西侧山腰岩下,南距上白云村约40米。山下为如都庵遗址,山上有白云洞。泉因白云洞而得名,当地百姓又俗称“腰泉子”。清乾隆《历城县志·卷八·水一》所载“锦绣川水……经马头山北,左纳白云泉水”,即此泉。“马头山”与“驴头山”,当为一山,只是古今名称不同而已。另该志卷六山一所载“马头山下为黄巾石屋,上有白云洞,洞下有白云泉”,与今况合,“黄巾石屋”即如都庵,今有黄金石屋村。泉水自岩缝流出,汇于石砌井形池内,再由井壁沿暗管流入12米长的蓄水池。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此处地势高峻,四周群山巍峨,壁立千仞。阴雨天,云雾缭绕于山间,景象迷幻。
  圣水泉 在锦绣川水库南约4公里处的兴教寺遗址。泉自岩缝流出,滴落至长方池中,常流不竭,清澈甘冽。泉周山岭遍植黄栌,深秋叶红,艳若彤云。
  韩家泉 在锦绣川乡韩家泉村旁。因韩姓人家居住泉旁,故名。常年不涸。
  黄钱峪泉 在锦绣川乡黄钱峪村北百余米处。水自崖缝涌出,汇入半封闭式蓄水池,四季不涸。再从池南壁上部溢水口流落至1966年修建的“社教水库”。水盛时沿峪沟流入锦绣川水库。
  灰 泉 在锦绣川乡灰泉村北,青铜山南侧鸡冠岭下。原名混泉,因音相近而传称为灰泉。村以泉得名。水自岩缝流出,积于长10米左右的封闭式水池,经输水管道流入村户,供全村人饮用。
  林泉(玉龙泉) 在灰泉村西北里许,当地称为北顶山的山坳中。唐代,此处曾建有林泉观。后又改为吊枝庵。现尚存观音殿、凉亭和明景泰二年《重修林泉观》碑。因此,此泉又称“吊枝泉”。清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山水二》所载“玉龙泉,在吊枝庵西岩”,亦即此泉。今泉池位于林泉观遗址西南隅,长7米,宽1米,上用石板覆盖。水自岩缝涌出,蓄于池内,再沿输水管道顺山势自流,浇灌果园、农田。周围林木繁茂,花果满坡。
  车 泉 在锦绣川乡车川村东杨树林中。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著录。为石砌椭圆形泉池,水涌量大,从未干涸。今在池上建房,安装抽水设备,供全村人畜用水并灌溉农田。泉水沿石渠向南伏流20余米,经一石雕龙头口中泄入面积近500平方米的蓄水池。尔后从池南壁溢水口流出,南入锦绣川。
  柳 泉 在锦绣川乡北坡村西首柳泉观古殿前。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泉池呈椭圆井形,水势颇佳,久旱不涸。水自池壁缝隙伏流至南侧20米外的一长方形大水池。此池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蓄水量大,又称柳泉水库。池内青萍浮动,绿藻茵茵。池东壁留溢水口,泉水自此泻出,穿越山谷,浇灌农田,南流入锦绣川。泉旁柳泉观,不知创自何代,明朝天顺三年曾重修,现仅存两座大殿和古碑数通。泉北为玉皇山,山上柏林苍郁。泉池四周杨柳垂翠,红杏满坡。远处青山崔巍,云岚苍茫。
  凉水泉 在锦绣川乡凉水泉村南。为东西两泉。因中间被一座称为“庙子岭”的小山岭东西分隔,故原名“两分泉”。后因泉水清凉,且“两”、“凉”同音,便改称为“凉水泉”。西泉源于10米深岩洞,水自石缝流出汇于洞内水池,盛时溢出漫流。东泉自岩缝涌出,经石渠,穿苇丛,汇入12米长、宽约6米的石砌方池,池水清澈,水中青藻飘动;水满溢出,依山势下泻,北入锦绣川。
  琵琶泉 在锦绣川乡黄崖村北,因泉出石涧泠泠有韵而得名。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晚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今泉源在峪底深处,水自岩缝流出,顺势西流,三迭而下,至孤山脚下折向南,沿街缓流,南入锦绣川。  
  大 泉 在锦绣川乡大泉村南首。泉水自九曲河西侧岩孔涌出,汇为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大型池塘,久旱不涸,兴灌溉之利。因受水位深浅,距泉源远近,及池岸环境影响,池水呈五彩状,绚丽多姿。水盛时从溢水口流出,沿九曲河北流入锦绣川水库。周围峰峦叠翠,花果溢香,景致清幽。
  小峪泉 在锦绣川南岸,仲宫镇稻池村南1公里朱家峪岩下。水自岩缝流入约4米见方的池中,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
  朱家峪泉 在稻池村南2公里朱家峪尽头山崖下。水自岩缝流入3米见方的石砌池中。常年有水。
  水石屋泉 在锦绣川南岸,仲宫镇邱家村南青龙山脚。因源于俗称“水石屋”的天然岩棚下得名。水自岩缝流出,汇入浅池,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
  泉子峪泉 在仲宫镇于家洼村南泉子峪尽头的陡崖下。水自约1米深的洞穴石隙中流出,于洞内汇积为自然水池,久旱不涸。雨季顺山势漫流。
  南 泉 在康王山阴的南泉寺旧址。明万历七年(1579年)许邦才《重修南泉寺记》载:“寺迤南出泉三四泓,冬夏不涸,寺以泉名。”(乾隆《历城县志·古迹考五》)所在山峪亦被称为南泉峪。历经沧桑,今寺已倾圮荒芜,唯南泉四季长流。泉在寺院遗址的东南隅,东西四五米远并列有二眼泉池。东为4.5米长、2.9米宽的石砌方池,池水清澈,绿藻浮动;西池1.1米见方,在一石券门洞中,澄净甘冽。泉水自池壁溢水口流出,向西曲行30余米汇入1965年“四清”运动时建成的“四清水池”。此池颇大,面积320平方米,供引水灌溉之用。池岸立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南泉寺碑记》,称:“历邑之南,大川有三(指锦绣、锦阳、锦云三川),名泉七十有二……此泉居七十二泉之首”。泉北10余米处,尚有一石构四面凉亭,为南泉寺遗物。山腰有唐代摩崖造像3尊。
  永清泉 在南泉之南约150米处。原为石壁缝隙中流出的天然泉池,1965年依山岩砌石筑池,取名为“永清泉”,并刻石立碑于池壁。为保持池水清洁,后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泉水沿池底输水管道流入村户,供村民饮用。
  悬 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元《齐乘》称在“中宫东”。今址不详,疑已湮于锦绣川水库中。
  马蹄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马帝(蹄)峪华岩寺下”,并引康熙《济南府志》语:“一名大泉,寺废,泉流经孙家庄,入锦绣川。”清乾隆《历城县志·卷八·山水考三》称:“马蹄峪,在南泉寺东,涧壑幽邃,流水无声,有桃源之胜,水入锦绣川。”卷十八古迹考五又载:“华岩寺,(在)马蹄峪,元建今废。”今泉在何址不详,疑即今大泉村之大泉。
  北薄罗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马蹄峪东”,并引康熙《济南府志》语:“泉端有连理树”。今址不详。
  水波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水峪,旧志云流入锦绣川”。清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援引明崇祯县志语:“水峪,在马蹄峪东,内有三教堂,清幽莫匹。”今泉址不详。
  八、锦阳川流域泉池
  锦阳川,为历城南部山区三川之一,又名南川。古时又称“玉水”。汇集柳埠镇窝铺峪、龙门峪(东北峪,亦称李家塘峪)、齐城峪、梨峪(西南峪)之水,流经仲宫镇,注入卧虎山水库。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181.9平方公里。清康熙《济南府志》称:“锦阳川……延袤六十余里,或以云林竞秀,或以山水呈奇,天开画图。”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39处,史料记载而现状不详或已湮塞者8处。其中龙门泉、染池泉、汝泉、龙居泉、苦苣泉、熨斗泉、都泉名列金代《名泉碑》。
  龙 潭 位于柳埠镇龙王崖村西,为锦阳川源头之一。在被称作“龙王崖”的山崖下,约百米长的地段上分列3个天然石潭:有的形如铁锅,清澈见底,有的状似瓷坛,幽深莫测,统称“三龙潭”。当地人又称其为“仙龙潭”。年,在龙潭处筑土坝蓄水,称“三龙潭水库”。70年代,改建成浆砌石拱坝,坝长127.8米,高48米,形成容量520多万立方米,水面广阔的水库,易名为“黄巢水库”,龙潭即被湮没在水库坝下。相传,唐代黄巢起义军曾在此驻扎。今水库大坝南首关山脚下,立有历城县人民政府《黄巢农民起义纪念地》文物保护单位碑刻。其东南为长城岭。
  黄路泉 在柳埠镇黄路泉村西侧路旁。此路昔日为通往黄巢村交战顶的要道。相传当年黄巢起义军到交战顶作战时路经此泉,故名。水自和尚帽山的东山根岩洞流出,汇于长方形水池,尔后沿输水管道流入各家各户,供全村人饮用。为保持泉水清洁,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盛水季节,泉水沿山漫流,被积于以石坝顺势拦截而成的8个水塘之中。这8个水塘高低错落,以水相连,宛若8颗翡翠,镶嵌于山村。塘边,芦苇丛生,沟渠纵横,引水灌溉果木田禾。
  赵家三泉 在柳埠镇赵家村南侧山岭下,东西向有3个泉池,形状各异,深度相近,水势甚小,但常年不竭,供村民生活用水。
  水帘洞泉 在柳埠镇簸箕掌村东,梯子山西北山涧内。两块巨大泰山花岗岩石坍塌于山涧,搭架成南北并列的两个石洞,洞深七八米,高、宽各约3米,泉水即常年不息地分别从两洞深处涌出,在洞口汇合,顺山涧哗哗流淌,穿过一飞架于山涧之上的石拱小桥,在距源头三四十米处的高大岩石顶端跌落下来,形成水帘。水帘掩隐之处又有一洞,亦由巨石搭成,深约5米,构成“水帘洞”的奇妙景观。故当地百姓以此称呼该泉。泉水过水帘洞后,沿涧或湍激或潺&#9679;,注入簸箕掌水库,为锦阳川源头之一。泉周岩崖峭拔,怪石嶙峋,花木丛生,林茂谷幽。向东南仰视,梯子山巍峨耸立,犹如泰山压顶;西北望,跑马岭逶迤连绵,宛若巨龙伏卧。
  安子沟泉 在水帘泉北,簸箕掌水库东北安子峪口。水自山峪冲积岩石缝中涌出,四季长流,沿山峪下泻,汇入水库。泉出露处形成一自然水洼,灰白色的岩石上生满青苔和朱砂状斑迹,或翠绿,或赤红,或桔黄,五彩斑斓,泉水犹如色染。
  独孤泉 明晏璧将其著录于《七十二泉诗》。晚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亦收录。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称“在天麻岭下,北流入锦阳川”。今况不明。
  枪杆泉 清代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泉在今柳埠镇桃科水库坝东约200米,锦阳川北岸崖下。水自砾石缝涌出,汇积为一狭长的自然水湾,而后顺势飞流直下,泻入锦阳川,汇于桃科水库。此泉水势颇佳,四季涌流,有灌溉之利。明、清《历城县志》称其“泉飞滋圃,为龙门(峪)诸泉之冠”,至今亦然。
  龙门泉 在柳埠镇龙门村东。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和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传此泉形如半掩的洞门,内藏龙状巨石而得名。池形多变,广数亩,人称龙门湾。1958年在泉北筑坝蓄水,建龙门水库,泉湮于水库中。
  染池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元《齐乘》称在“龙门东”,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称“在神通寺东,流入锦阳川”,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神通寺龙门泉东”。今当地百姓已不知此泉。据调查,在今龙门村东侧龙门水库桥下被称为“六沟地”的堰根处,过去曾有一泉,是否即为染池泉,不详。1958年修建龙门水库时,此泉湮于水库中。
  枯 泉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称“在桃科岭南,流入锦阳川。”今址不详。疑旧志记载有误,此泉即是锦绣川流域的桃花岭南之“哭泉”。桃花岭后西北,即为港沟镇桃科村。
  石窑泉 在柳埠镇石窑村东,燕子台水库坝下。原为长、深各3米左右的石垒方池,水质甘美,常流不竭。1992年在池底装地下管道,引水进村入户,供村民饮用,池亦被棚盖。此泉地处跑马岭西,泉东侧为石窑寺遗址。该村东北侧也有一泉,石&#58558;井池,直径1米,深五六米,常年不涸,供村民饮用。
  苦梨泉 在柳埠镇涝洼村东南侧,柳埠至西营公路旁。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称“在黑牛寨前黄尖下”。今泉北即为黄尖山,再北为黑牛寨山。泉水自黄尖下的岩石缝隙中流出,顺势跌落,汇为面积500多平方米的自然水湾。湾中苇草丰茂,又有一直径1.5米、深0.8米的清泉,水极澄澈,村民多至此汲取。泉水汇流入锦阳川。明、清《历城县志》所载“流经罗伽峪,入云河”,与今不合,恐误。
  锡杖泉 在四门塔东,海螺峪内。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有载。传说此泉与东海相通,曾流出过海螺壳,被视为东海海眼,故又名“海眼泉”。泉池呈井形,以石砌岸,水质甘冽,常年不涸。水盛时溢出池外,沿山峪漫流。
  神异泉 因呈井形,又称神异井。清道光《济南府志》载:“神异井,在神通寺东廊下。”今在四门塔滴水峪石桥南,滴水峪沟西岸崖间。世传此处原无泉水,北魏皇始二年(397年)朗公禅师至此,闻地下有水声,命人挖掘,果然涌出一泉,常流不竭,似有灵异,因此得名“神异井”,而神通寺之名亦始于此。泉井深邃,水澄净甘冽,昔日供神通寺僧人饮用。今泉西尚立明成化十年《神通寺外护记碑》,对此泉的由来作了记载。
  神异泉东南约100米即为隋代古塔“四门塔”。塔东南200多米处的锦阳川两岸,各有一无名泉南北相对。南岸之泉,地处金驴山阴脚下,泉池临锦阳川砌就,东西长14米,南北宽7米,深四五米,为椭圆形池。常年有水,设抽水设备,供金驴山游览点使用。北岸之泉,距锦阳川河崖20余米,为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15米的石砌大方池。池水碧透,常年涌泉从涌泉桥下跌落进青龙潭不涸。池中水草繁茂,鹅鸭戏游。
  滴水泉 在四门塔滴水峪石桥北侧,滴水峪沟东崖下。因水自岩壁滴滴渗出得名。水量微弱,时有干涸。今人不察,误将此泉认作金《名泉碑》之滴水泉。
  汝 泉 名列金《名泉碑》。元《齐乘》载:在“神通寺内”。明末清初已湮塞不可寻。
  泉子峪泉 在四门塔北,泉子峪村西南侧,村和峪均以泉取名。水自白虎山东北脚下岩缝流出,积于石砌池中,供全村人饮用。为保持泉水清洁,村民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上留取水孔。
  涌 泉 位于四门塔西,白虎山之阳的涌泉庵遗址东侧。崇祯、乾隆《历城县志》有载,称“在神通寺西,瀑布飞悬,流入锦阳川。”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称其为“涌腾泉”。涌泉庵原称尼姑庵,始建年代无考,隋开皇年间曾重修,后以泉命名,现尚存吕祖祠、送衣塔、宋代摩崖造像等。此处三面环山,南面有锦阳川东西向横贯,气候温润,林深叶茂,并有一片北方罕见的大竹林。
  泉水从峪中白虎山腰处寒武纪石灰岩岩溶裂隙中涌出,通过暗渠由一石雕龙头口中吐入南北向的长方池中,为“净池”。据池旁明代《重修涌泉碑记》载,此泉池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泉水旺盛,四季不涸。池中水草浮动,银鳞小鱼戏游。水从池南壁流出,经过明万历六年建造的涌泉桥下,依山势向南三迭而下:一迭注入石砌方形“青龙潭”;二迭流入山石砌岸的不规则小池;最后一迭由10余米高的悬崖上跌落至名为“卧龙洞”的小石潭,称“悬崖飞瀑”。崖上奇石叠垒,古藤缠木,苔衣披附。“卧龙洞”石矶卧波,流激磬石,铮铮作响,颇富韵味。水由石潭溢出,形成三处各具特色的景观。首先是一段细长弯曲的小溪,潺潺涓涓,称“细水长流”。然后流经竹林,铺绿描翠,浪花飞溅,称“锦上添花”。最后缓缓地穿过柳树林、芳草地,汇入锦阳川。泉池旁有“望岳亭”。置身亭内,信目南眺:近处平野宽绰,阡陌纵横,点点农舍,袅袅炊烟;平野尽处,群峦叠嶂,白云缭绕,泰岱明灭可见。
  南薄罗泉 原名“南叵罗泉”,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齐王寨后岩下”。齐王寨,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一》称“在神通寺东北,一名齐家寨”;今为何址,不详。
  菩萨泉 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南菩萨庵石崖下,大旱不竭,大涝不溢,流入锦阳川。”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中宫镇东南菩萨庵下崖”。今址不详。
  丰乐泉 在柳埠村东,通往神通寺公路的西侧小院内。池呈长方形,中间南北向铺平板石桥。泉水清澈,沿小溪流出小院,入路旁水渠汇入锦阳川。泉西侧临山崖,崖壁古柏倒悬,刻有“丰乐泉”三字。崖顶有天齐庙。
  冰冰泉 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在齐城峪南端,柳埠镇冬冻台村南秋千台山阴。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秋千台为周围最高山,“山高阴寒,冰积如陵,故亦名冰冰台……其冰,立夏始解,北经龙峡入茶臼河”。(清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泉以山得名,为茶臼河源头之一。茶臼河,“在齐城峪中,源出袁洪峪及冰冰台,北流入锦阳川”。(同上)
  卧龙池(龙居泉) 古称“龙居泉”,名列金《名泉碑》。在齐城峪南端。分里、外两池,因处于东西横亘、形似卧龙的山梁里、外两侧而得名。里卧龙池在山梁之南,位于里卧龙池村北里许,自然池形,面积亩余;外卧龙池在山梁之北,位于外卧龙池村南侧,亦为自然池形。皆常年不涸。平时涓涓细流,雨季开泉,腾突喷涌,为齐城峪河水之源。里卧龙池村南连绵逶迤的山岭,即为长城岭。关于古之龙居泉的位置,元《齐乘》称在“长城岭西”。清乾隆《历城县志》未载此泉,但道光《济南府志》载称:“龙居泉,在长城岭下。”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则较具体地称:“龙居泉,在长城岭西北,茶臼河上流。”
  响泉清 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乾隆县志称其在齐城峪“交战顶西谷下”,道光府志称“在交战顶西谷中”。今失考。 
  咋呼泉 在柳埠镇亓城村南山崖上。因雨季开泉,顺山崖下泻时水声振耳得名。本无泉池,属季节性山泉。60年代在泉北侧挖地修池,沿称咋呼泉。一池清水,晶莹碧透,池底水草浮动,池周花果满坡。
  大花泉 在柳埠镇北田村北。因泉水喷涌若花,故名。水自岩缝涌出,伏流50余米,汇于8米长的石砌蓄水池中。水盛时沿山势流下,入齐城峪沟。
  苦苣泉 在袁洪峪北侧崖下。金代《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泉旁岩壁嵌1995年立的“苦苣泉”石碑。该泉以植物命名,也叫“莴苣泉”。泉名虽冠以“苦”字,但水质甘美,泡茶醇香,并有灌溉之利。今泉池呈井形,一年四季水势涌泄均衡。水自井下暗渠伏流,入南侧济南铁路技校院内“苦苣池”。
  苦苣泉东百余米,有50年代后期开凿的一个山洞,洞内也有一泉,四季长流。盛水季节,从洞口漫流而出,顺山峪下泻。
  琴 泉 在袁洪峪北之苦洪峪南侧山坡。因泉声夜滴如有琴韵而得名。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并形容“泉声夜滴如理丝桐”。乾隆年间诗人王初桐诗云:“苦洪峪口白云深,试听琴泉泉似琴。何必思贤寻旧谱,高山流水有清音。”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今水自崖底孔穴流出,注于长20米左右的石砌池中。池水清澈明净,水中绿藻飘动。
  避暑泉 在苦苣泉西南里许之袁洪峪南岭西侧山坳间。因空气清凉,宜于避暑而得名。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今为半露于地上的封闭式石砌圆池,水由池壁圆孔外泄,顺势西流20余米,汇入半圆形自然水湾中。水盛时漫溢,沿山谷注入齐城峪沟。
  试茶泉 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在袁洪峪口西,茶臼河崖东壁上。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其流飞泻,入茶臼河”。至今流势依然,泉水常年自河崖上端涌出,滋花润木,哗哗泻下,注入茶臼河。因水质甘美,烹茶最宜而得名。
  泉西南100余米,茶臼河南河崖下也有一泉,无名,常涌不竭,质纯甘冽,汇入茶臼河中。此泉西南百余米,为建于1957年的龙王崖水库。
  圣水泉 在齐城峪九塔寺南侧。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因常流不竭,人们认为此泉有“灵气”,故称“圣水”。原为寺内僧人饮用水。池呈井形,块石砌就。本世纪50年代,村民在泉西南侧六七米处又挖凿一方形泉池,常年不竭,水势盛过老泉井。故人们常称新挖泉池为圣水泉。实际上两泉一脉,此消彼长,可称之为“新”、“老”圣水泉。泉北九塔寺院内,九顶塔奇巧壮丽,古柏遒劲苍郁。周围峰峦叠翠,花果溢香。
  段华泉 在与九塔寺隔岭的南峪北侧,北距九塔寺300余米。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这里曾有黄姑庵,现荡然无存。泉池呈井形,片石砌岸,常年不涸。水盛时溢出,沿山沟漫流。
  在此泉东里许的山峪尽头,也有一泉,无名。
  康 泉 在柳埠镇南康泉村北之康泉桥西南四五十米处的山崖下。因泉水时有时无,俗称“诳泉”,后因“康”、“诳”字音相近,沿称“康泉”。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今水自岩隙涌出,积于石砌蓄水池中,四季不涸,供灌溉和村民饮用。盛水季节漫溢,流入齐城峪沟。
  泥淤泉(印度泉) 在柳埠镇西南7.5公里处的泥淤泉村内。以前多次被山洪冲积的泥沙淤塞,经人们掏挖复又成泉,故名。据村中老者介绍,此村历史悠久,早年称印度泉村,后称缄泉庄,再后来才称泥淤泉村。该村皆因泉取名,而泉之名亦屡有更替。泉被淤塞后,缄而不涌,所以才改称“缄泉庄”;当泉挖浚复涌后,又改称“泥淤泉村”。因此,此泉当即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称之“印度泉”。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印度泉,在梨峪庞家庄。”县志又载:“阎家河在梨峪中,源出印度泉,流入锦阳川。”除庞家庄今为何村已不详外,泥淤泉村恰处于梨峪的东侧,其北有阎家河村。
  今泉池 位于街旁,有三眼,相距不足5米,呈“品”字形布局。水质甘冽,水势极佳,四季喷涌不已,夜间可闻“突突”上奋之声。其东侧之泉为主源,池深10米,底部向北斜下有洞穴,深不可测,传与海底相通,故又俗称“海眼”。泉旁有一株古槐,胸围2.8米,干虽枯朽,仍萌新枝,被乡人称之为“唐槐”。泉西北侧曾有九圣堂古庙,庙前植五棵古柏,村民云四五个人方能搂抱一周,皆毁于“文化大革命”前。此泉不仅满足全村人畜吃水需要,还被用来灌溉农田。
  水 泉 在柳埠镇水泉村内。该村夹河坐落,村中架大小石桥10余座,雨季,四处皆泉,因泉多水盛而得名。主泉在村中泉子崖下。此崖伟岸陡峭,高30余米,崖壁翠柏悬生。水自崖下数处石隙涌出,积于一圆形天然浅池。1976年临泉凿一大井,上部用料石砌垒,水自井壁众多岩缝喷涌而出,溅落于井内。
  村西头也有一泉,常年涌流,汇积入石砌方池。此池边长15米,深4米,池水碧透,盛水季节漫溢。
  熨斗泉 在柳埠镇石匣村西北之铜壁山东麓子房庵遗址。金代《名泉碑》和明代《七十二泉诗》著录。传说因水温高如熨斗而得名。关于此泉的地址,元《齐乘》称“在梨峪门家庄”。因时代久远,门家庄今为何村已不详;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扶山子房庵”,今按此说。泉池呈井形,上窄下阔,常年不涸。
  风斗泉 在熨斗泉南10米左右,因临风斗岭而得名。呈井形,以巨石棚盖,投石下井,可探到水声。
  都泉(突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位于柳埠镇突泉村内,村以泉得名。这里群山屏列,山花烂漫,风景如画,正如《遁斋诗稿》中朱倬《都泉诗》所咏:“稻池林壑太幽偏,柳埠人家近市廛。最是都泉好风景,山花如绣锦阳川。”
  都泉在村子的中部。泉池1米见方,深约7米,以乱石砌就。池水澄澈甘美,四季涌流不息。水经池壁石洞沿暗渠向东再折向南流,至街旁注入明渠西流,形成溪抱渠绕之势,最后汇入锦阳川,故古时曾称此村为“溪抱村”。溪水两旁杨柳垂荫,乡民于溪边渠岸浣衣物洗菜蔬。泉边,唐朝曾建有皇姑庵,庵内有石塔,俗称龙虎塔,又称小唐塔,1972年已迁至神通寺遗址东侧。现尚有横卧的石质八棱经幢两块,西边一块上刻“唐开元七年岁次”字样。
  乾隆《历城县志》载:“都泉,在中宫东南皇姑寺溪抱村,流为岱北诸泉之总。”其后郝植恭在《七十二泉记》中也说:“都泉在中宫,为岱北诸泉之总聚也,水之所聚,曰‘都’。”其实,这里仅有此泉,称“诸泉之总聚”似与事实不符,若说诸泉在此处地下总聚,也无据可考。但此泉水势很大,水从池中涌出,成凸起状,故后人又以其状,沿称为“突泉”。因不仅可供全村食用,还能浇灌农田,所以又被村民誉为“宝泉”。
  凉 湾 在突泉村西南200余米的锦阳川南侧河崖下。水自石穴中涌流而出,清凉甘美,临河汇为自然水湾,故名。此泉水势很好,大旱季节仍涌流不息,入锦阳川。
  水帘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称:“在都泉西南石崖下,一名水帘坡。锦阳地多渗漏,非此水助流将不免为干壑矣!”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今调查已无人知晓。疑即现今“凉湾”泉。
  鹿跑泉 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在柳埠镇鹿宝泉村西北侧。传说古时有一鹿至此,口渴欲饮,跑而成泉,故名。因“跑”、“宝”音近,后易称为“鹿宝泉”。水自石岩下流出,汇于1965年修筑的鹿跑泉水库。
  醴 泉 在康王山醴泉寺遗址。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康熙、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康王山,位于仲宫镇小并渡口村处的锦阳川东岸,高峻峭拔,松柏蓊郁。醴泉寺,又称四合寺,即坐落于该山之阳山腰处。当年规模很大,“四阿环以廊庑,凡正殿、月台、佛像、地藏阁”无不“金碧辉煌,烂然掩映”,现已倾圮。在遗址中尚存一方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重修醴泉寺记》碑。该碑记载了醴泉的存在:“醴泉(寺),历之名寺也,去县治六十里,不知何自始立,元至正甲申(1344年)有重修记录,则寺之创制远矣。其寺依山带河,环以峻岭,中有甘泉,寺之得名,盖取山中出泉之义,诚为殊胜……”
  醴泉,即在《重修醴泉寺记》碑的西北方50米处,为井形泉池,0.7米见方,2.9米深。泉水常年不涸,甘美如醴,故名。池口的西侧,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寺院僧人修建的小龙王庙,用料石扣成,内壁刻有佛像,现屋顶已塌陷。
  金代《名泉碑》所载之醴泉,元《齐乘》称在黉堂岭(今章丘、邹平交界处)。清道光《济南府志》载:旧志(指康熙《济南府志》)因其太远,故将此康王山之醴泉易之。其实,明代晏璧已将此泉列为七十二名泉,其《七十二泉诗·醴泉》赞美曰:“历下泉如竹叶清”。清道光《济南府志·山水一》称:历城“南山通得‘历’之名”。康王山在济南南部群山中,亦可属历山,晏璧咏誉的“历下”之醴泉,当即康王山处的醴泉。晚清,郝植恭亦将此康王山之醴泉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
  崔家泉 在仲宫镇小并渡口村北,康王山西北侧之郭而老山山阳脚下。因原处崔姓地面得名。水自崖下红页岩中渗流而出,经石渠汇入20米长、12米宽的石砌蓄水池内,再经输水管道自流入户,供小并渡口村民饮用。常年不竭,雨季水盛,溢出池岸漫流山下。
  青龙泉 在仲宫镇南,郭而老山西北坡。因处于芦姓茔地,当地百姓又称之为“芦家泉”。水自红页岩缝隙涌出,积于小长方池内,终年不涸。因水质甘美,煮沸无垢,附近居民多汲之烹茶,并在泉旁立碑,书“青龙泉”三字。
  穆家泉 在仲宫镇穆家村西南约1公里,穆柯寨山西北脚下。  
  九、锦云川流域泉池
  锦云川,又名锦银川、西川,为历城南部山区三川之一。流经高而乡和仲宫镇,汇入卧虎山水库。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55.2平方公里。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称:“锦云川……延袤六十余里,山川争秀,与锦绣、锦阳鼎踞其胜。”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9处,史料记载而现状不详者4处。
  香炉泉 在高而乡出泉沟村西北,出泉沟水库坝北200余米处。传因原泉池状如香炉而得名。夜深人静,泉水涌流之声在山间回荡,故又名“响泉”。水自黑山寨东山根岩缝流出,积于不规则自然水坑,然后顺山崖缓缓细流,汇入锦云川。泉水终年不断,出露处岩石青苔吐翠。水质极佳,煮沸无垢,相传饮之可祛病,故远近乡民常至此汲水为饮。
  香炉泉西南50米处,也有一泉在石罅中渗出,四季不竭。黑山寨东侧山腰处,亦有山泉常年渗流。
  双盆泉 俗称南泉,在南高而村南侧,黑山寨北山根。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载。因两池并列,状似盆,泉水泠泠自盆出而得名。水自岩隙中哗哗流出,形成一自然小池,澄澈洁净,旁植翠竹。又自小池出,蜿蜒西行五六米,再积于椭圆形深池中。深池中亦有泉涌,四季不竭。池水漾溢,漫流成溪,穿村绕屋,流入锦云川。
  扫帚泉 在高而乡孙家崖村东南,八大岭水库东岸。汛期开泉,自岩缝喷涌,状如扫帚,故名。无明显泉池。
  白花泉 在高而乡孙家崖村西,泉子岭顶部。因泉涌时水花飞溅似白花朵朵而得名。又因与毗邻的长清县境内山顶的另一山泉相对,又名“对花泉”。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称为“百花泉”。泉池呈方形,乱石砌岸,水自石缝涌出后,穿过池壁,沿渠流入果树丛中的蓄水池。
  圣水泉 在北高而村南,锦云川南岸观音殿旧址,今为北高而小学。传为神赐,故名。泉池位于校院内尚存的观音殿前,旁立清咸丰三年《重修圣水泉池碑记》和“圣水泉”石碑。泉池为石砌,东西长4米,南北宽2米,1996年被棚盖。泉水向北伏流五六米,入校院北侧临河岸修建的水池,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池水常年不断,水中小鱼戏游。水盛时溢出池外,注入锦云川。
  杨家井 在北高而村北约300米,锦云川西岸,杨家寨山东侧山根处。原为天然石坑,后杨姓砌为井形,遂称杨家井。常年有水,乡民汲此为炊。水盛时漫溢井外,沿水渠东流,注入锦云川。
  水池泉 在高而乡汤家村东,锦云川西畔,汤家石桥南侧。此泉水势旺盛,泉水自一石砌方池的南壁岩缝汩汩翻涌,终年不息。池水清澈甘冽,穿过池壁注入锦云川。泉旁川边,鹅鸭戏游,林木葱茏。
  双虎泉 在高而乡子房峪东端,铜壁山南坡。泉池为椭圆形,池口被条石分隔为两个半圆形池孔,水四季不竭。泉东约10米,有一株树龄在数百年以上的黄连木树。树东北5米处,又有一泉,井形,常年不涸。两泉皆庇荫于黄连古树下,泉水经黄连树根浸润,饮之可祛病。泉北铜壁山葱茏峻拔,山下有子房庙古迹,山上有子房洞,传为汉留侯张良隐居处。洞前石碑对双虎泉作了记载。
  圣池泉 又称“圣水泉”,在仲宫镇北道沟村北普门寺旧址。因处佛门圣地得名。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圣池泉在普门寺山门外,清冽澄洁,一方攸赖”。为石砌方池,池岸围以雕刻精致的石栏。水自池壁石雕龙口中吐出,汇为清池。池旁墙壁上嵌“圣水泉”碑。
  涌清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称“在涝峪东石崖内,流入锦云川”。今失考。
  涝 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在涝泉岭后”。今失考。
  孟家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在涝泉东”。今失考。
  上水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在杨家寨后,泉气阴森,沁人肌腑”。今失考。
  十、巨野河流域泉池
  巨野河,又名巨河水。源于历城县西营镇拔槊泉、饮马泉,流经彩石乡和孙村镇,入章丘县龙山镇,经杜张水库复又入历城县董家、唐王、遥墙镇,在鸭旺口注入小清河,全长48.5公里,流域面积260平方公里。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20处。
  拔槊泉 在跑马岭山巅北崖,西营镇拔槊泉村内。清道光《章丘县志》和《济南府志》有载,称“泉出山半,涓涓不息,下有浆水泉”。传说唐王李世民征东路过此地,人困马乏,便传令歇息。一员武将把槊扎在地上当拴马桩,那马因无水饮而狂躁暴跳,将槊拔出,泉水随槊涌出。后来人们便称之为“拔槊泉”。此泉为巨野河之源。泉池呈瓮形,口小内阔,水自石壁岩孔流落池中,叮咚有韵,常年不息。
  村西南侧崖下另有一被棚盖的泉池,四季长流,疑即旧志所载“浆水泉”。
  饮马泉 在西营镇道沟村北,跑马岭山巅东北端。相传因唐王李世民在此饮马而得名。泉为石砌方池,水自东北侧山头下岩缝流入,水盛时沿山涧北流,为巨野河源头之一。此处海拔七八百米,山高涧深,云雨交际,常常电闪雷鸣,古人在岭东建镇武庙,至今尚存。
  玉河泉 在彩石乡玉河泉村内河旁。原名“鱼河泉”,因泉源处河中有鱼而得名。后因“玉”、“鱼”两字音近,沿称为“玉河泉”。水自岩洞流出,过浅池东流,折向北,注入巨野河,为巨野河源头之一。元《齐乘》云“巨合水(即巨野河)出龙山镇南五十里,曰榆科泉”,疑即指此泉。今在村内同一条河旁,还有许多山泉,雨季开泉,奔腾下泻,北流入狼猫山水库。
  黄路泉 在彩石乡黄路泉村东。传说因泉在路旁黄连树下而得名。为石砌井形池,常流不竭,供村民饮用。水盛时溢入泉西池塘内。
  虎门泉 在彩石乡虎门村东南峪沟内,因村得名。水自岩缝流出,积于用水泥板棚盖的蓄水池内,常年不竭。水盛时溢出池外,与巨野河水相汇北流。
  猪拱泉 在彩石乡中泉村南里许,巨野河东岸。传因猪拱出泉而得名。水自河岸岩洞涌出,常年不断。水甘冽,汇于河水,北流至狼猫山水库。
  忠 泉 在中泉村南首路东。相传唐王李世民率军东征至此,军士们口喝难耐,突然涌出甘泉,清凉解渴,遂赐名“忠泉”。以前,泉水自岩缝涌出,汇积成洼,岩壁上刻“忠泉”二字,至今清晰可见。后因拓宽公路,水洼被填埋于路下,泉水改自地下伏流,穿过公路,汇入新建水池,然后从池壁流入巨野河。池水清澈,久旱不涸。
  响 泉 在彩石乡西捎近村。该村只有10户村民,却有6眼山泉,因泉水或自池底泛起,或从岩壁流落发出不同响声而得名。泉池分布在山岩下河边或房前屋后,多呈井形,雕石砌岸,水深多在2米左右。泉周岩崖峭拔,溪流蜿蜒,林木繁茂,风光秀美。
  三泉峪三泉 在彩石乡三泉峪村南约1公里的山峪深处,有3个以方位取名的山泉,分别称北泉、上泉和南泉。北泉,在七八米高的巨岩之下,水自数处岩隙中流出,汇积成自然水池;上泉,在北泉西南约100米处,泉自崖壁10余处小洞穴中涌出,汇为自然水池;南泉,在北泉西南里许的山峪尽头,位于一石洞内,洞深3米,水自洞壁石隙渗出,尔后漫流于洞外。三泉皆常年不竭。雨季水盛,顺山势急流下泻,声闻数里。
  康 泉 在彩石乡康泉村北二三百米,瓦屋脊山的南坡。因原属康姓所有,故名。为半天然、半人工砌垒的井形泉池,井底涌水,四季不枯,供村民饮用。
  井子峪泉 在彩石乡井子峪村中。原为天然泉池,后深挖砌石成泉井,久旱不涸。遇大旱,附近村庄的村民皆至此汲水。
  东 泉 在彩石乡东泉村西,九峰桥东端的北侧。为呈“品”字形分布,相距3~4米的三眼泉井。皆直径0.6米,深5米左右,水质清澈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泉北侧立1919年《倡建九峰桥碑》。此处山水绕抱,树木参差,环境清幽。
  饮马泉 在东泉南约40米,宅科河沟西岸崖下。传说唐王李世民曾在此饮马,故名。水自岩缝流出,经马蹄形浅池,汇入河中北流。《倡建九峰桥碑》有“右跨饮马泉”的记载。
  滴水泉 在彩石乡南泉村北侧,宅科河沟西岸。与东泉村之饮马泉齐名,在当地有“饮马东泉,滴水南泉”之说。原自岩缝流出,滴落于崖下,常年不断;1995年村民在岩崖下深挖砌岸,成井状。
  老井泉 在南泉村中,河沟南岸。为东西相距约7米的两眼泉井。水清冽。因村民最先饮用此水而得名。周围山环水绕,绿柳笼荫。水自井壁石隙流入河中,北流入狼猫山水库。
  冰心泉 在南泉村西,河沟南岸崖下。此泉水势很好,终年涌流不息。水质甘美,寒冽如冰水,饮之沁人心脾,故名。水自10余米高的崖根岩缝涌出,沿河向东,折向北流。
  双乳泉 在孙村镇李家楼村。世传武定府李阁老(李之芳,清康熙年间仕至文华殿大学士,故称“阁老”)路经此地,见万松山下两个山泉流出的水呈乳白色且水味甘美,便取名双乳泉。后来李阁老又在泉边建别墅,成了他的避暑之地。今泉在村内林木笼荫的峪沟里,泉池呈井形,常年不竭,清冽甘美,供村民饮用。水盛时沿峪沟漫流。
  十一、其他泉池
  玉漏泉 又名天井泉,在港沟镇芦芽岭村南之天井峪云台寺遗址。清康熙、道光《济南府志》有载,称:在云台寺西岩下,“一名天井泉,点滴之声与铜壶不异”。清乾隆《历城县志》载:“云台寺,在桃花岭东,一名天井,依涧筑台,依台筑寺,下有甘泉,石&#9679;重重,盛夏无暑。”明代诗人李攀龙有诗曰:“古寺马蹄前,荒山断复连。阶危孤石倒,崖响乱泉悬。”明朝诗人许邦才也有诗吟道:“初宿南岩天井寺,便听一夜石泉流。”今泉水自古寺西侧30余米长的棚厦式岩顶渗出,点点下滴,犹如颗颗玉珠漏落,故名。泉水垂落于岩下天然水池,叮咚作响,清脆悦耳。
  大 泉 在港沟镇桃科村南,桃花岭西北之麒麟山阴。清道光《济南府志》著录,称“在大泉岭上”。据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一》载,大泉岭在桃花岭西北。今泉水自崖缝&#9679;&#9679;流出,淌入圆形池中,四季不竭。因附近缺水,虽流量不大亦呼之为“大泉”。泉旁有“泰山行宫”古迹。
  东流泉 在港沟镇郭家村西南之乡义寺遗址。俗称南山泉。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南山泉,在黑龙峪绝巅。”今水自岩缝流出,汇落三面石砌的长方形水池,常年不涸。岩壁上刻“东流泉”三字。泉旁尚存有乡义寺的石塔、桧柏、五角枫等遗物。
  淌豆泉 在港沟镇伙路村南之淌豆寺遗址。清乾隆《历城县志·卷十八》和道光《济南府志·卷六》有载。传说因感念此处岩洞曾淌豆接济李唐军士粮饷而得名。今泉源在岩壁上,水自岩缝流出,经凿石修建的长方形池,顺山势北流,汇于石坝拦截的蓄水池内。泉旁伴有一株挺拔高大的古银杏树。
  滴水泉 又名清泉、清水泉,在港沟镇坞东村东北侧河东崖。名列金《名泉碑》。元《齐乘》载:“一名清泉,在西务北。”明晏璧《七十二泉诗》称之为“清水泉”。清道光《济南府志·山水二》载:“清水泉,在西务北。”今坞东村与相临的坞西村通称为西坞,又称西梧,即古之西务。因有“清水泉”一名传称,后人便误将柳埠神通寺滴水泉认作为《名泉碑》之滴水泉。今泉所处河崖高20余米,曲折长约50米,崖顶岩石探出如厦,崖壁枝柯悬生,被称为“滴水崖”。泉自崖厦下渗出,顺崖壁滴滴滚落,故名。水滴处青苔铺绿。冬季,形成数丈高的冰挂,蔚为壮观。
  老 井 在坞东村南,河南崖下。为东西相距6米的两眼井泉,直径均约1米。西侧之井,深八九米,水最盛。
  灰 泉 在老井西南百余米处的河东崖。泉自崖壁下端小石穴中流出,淅淅沥沥滴落于崖下自然水池,尔后流入河中。
  东峪泉 在坞东村东南约800米的山峪尽头。泉从岩穴中流出,汇入五六平方米的浅水池中,尔后沿山峪漫流。
  双女泉 明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称“在西务西坡”。今调查已无人知晓。
  大 泉 在坞西村西俗称“大泉沟”的顶端,白云山主峰东北向山梁东侧的陡崖下。与龙洞之白云泉隔山梁相对。泉从石罅中流出,汇为两面临崖的长方形水池,久旱不涸。池水碧绿,苇草摇曳。
  胡桃泉 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猪头岭北”。据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一》载,“猪头岭在大涧岭西”,为通往西营的要道。今失考。
  蜜脂泉 在仲宫镇西董家村西,玉符河西岸。水自砾石缝流出,澄澈甘冽,沿溪东流,汇入玉符河。久旱断流。
  簸箩泉 在仲宫镇朱家村西南峪沟西侧,峪东为黄花山。水自岩缝涌出,形成直径1.5米,状如簸箩的圆形水坑,尔后沿山峪东流折向北,汇入玉符河。涌水期较长,大旱时断流。
  鹿 泉 名列金《名泉碑》。在十六里河镇石匣村南,石崮寨(俗称“大寨”)山顶北侧崮头下。为高1米,深1.2米,宽0.7米的半天然石洞。水自石洞岩缝流出,汇于小浅水池中,不溢不涸,清冽甘美;乡人奉若“圣水”,称饮之可祛病除疾。洞前有“碧霞祠”,供碧霞元君牌位。
  白公泉 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明崇祯《历乘》载:“在开元寺西”。清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一》和道光《济南府志·山水二》载:在卧虎山后。今失考。
  珍珠泉(双龙泉) 在郭店镇山前村北,虞山东坡。虞山,为地处山前平原的一座孤山,松柏苍郁,岩石嶙峋。昔日,山上建有泰山行宫等庙宇,颇有名气,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为期4天的庙会,远近香客、游人如云。清乾隆《历城县志》载:“康熙四十四年大雨,有泉出于山巅,至今不涸,土人名之曰‘神应泉’。”后来,此泉衍称为“双龙泉”,因位于白龙石、黑龙石之间而得名。民初《续修历城县志》载:“双龙泉,在虞山白龙石、黑龙石之间,一泓澄澈,岁亢旱不涸,祷雨辄应。前志载‘神应泉’,疑即此泉。”岁月迁延,历史泉名失传,今珍珠泉疑即昔日之神应泉、双龙泉。据村民介绍,珍珠泉旧时泉源旺盛,是庙会期间每天数万人的饮用水。今泉池为直径20米,深5米左右的天然水坑,终年不涸。坑底淤积严重,平时积水约1米,水质浑浊。盛水季节,水深可达3米左右,水澄澈。山上的古庙宇早已荡然无存,庙会也已不再,山上遍布采石的矿坑。
  洗砚泉 清乾隆《历城县志》转述王士祯《香祖笔记》载,济南城北砚溪村一带,四面皆是稻田,园圃中有一清泉,相传是元朝文学家赵孟&#58537;的洗砚泉。一日,园丁整治菜畦,从土中挖出一方石刻,洗净一看,上面刻有用篆体题写的两首诗,其中一句曰“泉声振响暗林壑,山色滴翠落莓苔”,诗后刻有“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赵孟&#58537;题”字样。乾隆初年,此石刻尚遗存在臧家屯(今属北园镇,位于小清河畔)。今藏于济南市博物馆。据调查,今臧家屯村中街旁,昔日有“一品泉”,泉池为圆井形,直径约2米,井口覆以大青石,间隔成“品”字形布局的三眼小井口,故俗称“三眼井”。泉井东侧为臧家屯,以西即为砚溪村(今已连为一村)。村民用上自来水后,泉井渐趋荒废,后拓宽街道填埋于路下。疑此“一品泉”即古之洗砚泉。
  煮糟泉 名列金《名泉碑》。元《齐乘》曰在“四里山南”。早已失迷。据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载:“今考山下无泉,或即道旁野井也?”但晚清郝植恭又将此泉列入《七十二泉记》,然而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则又称:“相传在城西四里,今失考”。
  炉 泉 名列金《名泉碑》。元《齐乘》曰在“南山下”。明崇祯《历城县志》已载:“今迷莫考。”晚清郝植恭又将此泉列入《七十二泉记》,但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则称:“在县南千佛山下,今失考。”
  南煮糠泉 名列金《名泉碑》。元《齐乘》曰在“&#9679;(同“蜡”)山窝北。”清道光《济南府志》已载:“县志云今涸。”
  一勺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佛洞下”,并引康熙《济南府志》语“池仅如盆,挹取不匮”。今为何址不详。
&&&&&&&&&&&&&&&&&&&&&&&&&&
&#8857;章丘县诸泉&#8857;
  章丘县诸泉,以明水泉群最为集中,其他皆散落在各地。计有主要泉池85处,其中百脉泉、醴泉名列金代《名泉碑》,6处泉池现状不详或已湮失。
  一、明水泉群  明水泉群位于章丘县治明水。明水,西汉曾置为土鼓县城。北魏《水经注·卷八》曰:济水“右纳百脉水,百脉水出土谷县故城西。”清道光《章丘县志·历代图考》曰:“汉有土鼓城,城西即百脉泉。”这里,泉水甚丰,在不太宽广的地区内,便散布着三大泉系,有“小泉城”之誉。
  1.明水泉系 在明水城内,清泉甚多,主要有百脉泉、东麻湾、龙泉、张公池、墨泉、梅花泉、漱玉泉、金镜泉、清水泉、荷花泉、鱼乐泉。鱼池巷内,长川上游泉眼更多,落音桥南还有小麻湾。
  2.绣水泉系 在明水泉系的东侧,为绣江河的源头,由小峨嵋山东麓的大龙眼泉、小龙眼泉、筛子底泉、饭汤泉等构成,多为季节性泉。
  3.西麻湾泉系 在明水城的西侧,与东麻湾相距约0.5公里。泉涌量甚丰,一泉成河。主要泉池有西麻湾、净明泉、廉坡泉。
  这里泉水形成的原因和济南城区泉水成因相似。明水东南方向是一片山地,其地下全是石灰岩,溶洞很发育。北面是砂页岩。燕山时期的地壳变动,使明水附近出现三次断层。明水泉水来源于文祖断层以东,淄博禹王山断层以西,明水普集煤田以南,长城岭、天苍岭以北。这一地区补给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年降雨量平均700毫米,总降雨量为2.8亿立方米。本区的地下水流向,由南向北,以15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家店保障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