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642年明朝科举考试试壬午科是什么榜

历史之家--历史资料最全的历史吧
盘点中国史上历代科举考试状元之最 科举状元都有谁?
盘点中国史上历代科举考试状元之最 科举状元都有谁?
文章简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傅善祥……此文盘点古代历代状元,真的很细致啊!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封建王朝举行的通过人才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年整,产生736位状元。科举又分多个科目,隋始设进士科,唐又设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经的科目,武则天亲行殿试,增设武举。诸科中明经最易,进士最难,有&三十老明经,四十少进士&之说。后以进士科为常设,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止,共有592人。----安徽徽州(今黄山市)歙县野芳斋主深山樵夫淩至淳备注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深山樵夫备注:孙伏伽是隋大业年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科举考试五进士之一,但整个隋朝(581----618)没有状元)。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深山樵夫备注:刘春霖在书法上很有造诣,在书法界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光绪通宝&四字就是刘春霖所书)。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女科状元傅善祥。
  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古稀状元。是唐德宗年间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状元尹枢中,中状元是已71岁,九年后病逝,享年80岁。是全国年龄最大的古稀状元,也是寿命最长的长寿状元。
  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状元,是唐唐代宗会昌二年(842)壬戌科状元郑颢(读音:h&o)。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年),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娶宣宗之女万寿公主而成为驸马。
  中国历史上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中国历史上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翁同龢(h&)。他一生两为帝师(同治、光绪),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深山樵夫备注:翁同龢,苏州府常熟县人,其父翁心存是咸丰帝的老师,其弟安徽巡抚翁同书子翁曾源为同治二年(1863)恩科状元)。
  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癸亥科状元李遵顼(读音:xū)。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年)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进士状头(状元)、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中国历史上考中&三元&人数最多朝代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庠(xi&ng,即宋郊)、杨寘(zh&,同'置&)、冯京、王岩叟等6人
  中国历史上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中国历史上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人。
  中国历史上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杜(甫)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中国历史上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中国历史上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兆页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中国历史上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每年的夏天,中国大陆的每座城市都会出现同样的景象:成千上万的学生拥入考场...
科举考试在宋代所起到的主要是积极作用 ,选拔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参与到官僚队...
叶挺将军与李秀文女士婚后生有9个子女,7个男孩,两个女孩。其中三子早夭,五女扬眉和出...
公元125年,曾经的废太子刘保正式成为了东汉的皇帝,在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汉顺帝...
明武宗朱厚照下令禁止百姓养猪。史称“禁猪令”。朱厚照为什么禁止老百姓养猪?其实背后的...
做了皇帝,女人就多了,李隆基和王氏,二十多年的感情,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就是李隆基...
“八大山人”这个名号的由来都还是一哑谜,清陈鼎《留溪外传。八大山人传》:“八大者,四...
芈八子是什么意思呢《汉书·外戚传》:“汉兴,因秦之称号,……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
三八式步枪是如何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射击精度很差,为何日军...
川军,是对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的称谓。他们抗战之初使用的装备也很简易,远远比不上当时...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有些姓氏已经没落了,而...
时常会有人问及为什么成龙的儿子房祖名不姓成而姓“房”,甚至有人说房祖名不是成龙的亲生...
日新中国宣布成立时,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二十八周年,所以五十四门大炮...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
《红楼梦》书中对贾环的描述内容从少到多、从猥...
在后宫中,皇后具有发言的权利,皇帝不能随心所...
今天讲的正是海军历史上的第一舰,是1947年...
苏联在二战期间援助蒋介石的武器装备达3亿美元...
佳人在水旁,少女领着安子谦来到一座临水的小亭...
《瓠叶》原文及译文:译文瓠叶翩舞瓠瓜香,采来...
CopyRight , LSZJ.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05号
粤ICP备号-1&&联系QQ:&位 置 面 积
兴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韩江上游,东连梅县,南邻丰顺,西接五华、龙川,北界平远、江西寻乌,总面积 2104.85平方公里。
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兴城,位于302平方公里的宁江盆地中部宁江河畔,是粤、赣、闽3省陆路交通枢纽,粤东北主要商品集散地,梅州市次中心城市,兴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控制面积10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至2005年建成面积12.8平方公里。兴城距广州市377公里,至汕头185公里、深圳347公里、江西寻邬128公里、福建龙岩282公里、梅州市57公里。
建 置 沿 革
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境广跨古兴宁江(今五华河)、右别溪(今五华琴江)、左别溪(今宁江)流域,包括今兴宁、五华两县全境和龙川县东部、紫金县东北部地区,县名由兴宁江而得,县治所在地设在今五华县华城镇雷公墩。
483年,分设兴宁、齐昌两县。齐昌县以今兴宁地为其辖境,县治设在古宁昌乡旧址,即今城北1公里处的洪塘坪(又称枫林坪)。
503年,齐昌并入兴宁,县治迁至佗城(古龙川城)。
622年,析兴宁复置齐昌县。
627年,撤齐昌县,置宁昌驿,隶属兴宁县。691年,兴宁县治由佗城迁至今龙川县境天羊山麓吖下圩。
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又析兴宁县,并在原齐昌县境设齐昌府,府治设在洪塘坪。兴宁为其属县。
宋天宝四年(971年),降齐昌府为县。宋天禧三年(1019年),撤销齐昌县,并入兴宁县,县治由吖下圩迁回雷公墩。
宋熙宁四年(1071年),从兴宁划出西南部地区设长乐县(今五华县),兴宁县治由雷公墩迁至洪塘坪。此后,兴宁县境相对稳定。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兴宁县治由洪塘坪迁至今兴城地。
1958年11月,平远县并入兴宁。1961年1月,兴、平分县。
日,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
行 政 区 划
明清时期 明代以县城为中心,分东、西、南、北4厢171村。其中:东厢78村,南厢35村,西厢24村,北厢34村。清朝仍分东、西、南、北4厢,村改为保,计154保。
民国时期 初与清同,分厢保。民国11年至21年(),全县设16个区:城区、永和、径心、水口、新圩、坭陂、刁坊、新陂、福塘、叶塘、龙田、石马、黄陂、罗岗、罗浮、大坪。1933年,福塘并入新陂,全县设15个区,区名按序数称。1937年,15个区合并为6个区:一区(城镇、刁坊),二区(永和、径心),三区(坭陂、水口),四区(新陂、叶塘、大坪),五区(龙田、石马),六区(黄陂、罗岗、罗浮)。1944年,实行新县制,在原6个区下设50乡、559保、5846甲。1946年春,调整行政区划,全县设29个乡镇、520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日兴宁解放,随后废除保甲制,设16个区:附城、宁塘、新陂、叶塘、大坪、罗岗、罗浮、黄陂、龙田、石马、永和、径心、刁坊、坭陂、新圩、水口。1950年4月,16个区合并为9个区(镇):宁中、新叶、龙石、罗黄、大南、水新、陂坊、永径、城镇,下设45个乡。同年4月底,改划11个区(镇)、49个乡,区用序数取名。1951年10月,全县划为15个区(镇),撤销大乡,设181个小乡(含乡级镇3个,街道办事处4个)。1952年区(镇)改称人民政府。1957年1月,撤区并乡,建立26个大乡、1 个城镇,下设183个小乡(含镇、街办事处),乡称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全县建立15个人民公社和城镇。15个公社是:红旗(原宁中、宁新乡)、新陂(原新陂、福兴乡)、合水(原合水水库和龙北的白泡小乡)、龙田(原龙田、龙北乡)、石马(原石马乡)、黄陂(原黄陂、岗背乡)、罗岗(原罗东、罗南乡)、罗浮(原罗浮乡)、大坪(原大坪、坪南乡)、叶塘(原叶塘、叶南乡)、永和(原永和、永宁乡)、径心(原径心、径南乡)、刁坊(原刁坊乡)、坭陂(原坭陂、
汤湖、新圩乡)、水口(原水口、水西乡)。公社设管理委员会,下辖生产大队、生产队。1958年11月,兴宁、平远合并为兴宁县,设19个公社和城镇。1961年1月,兴、平分县,兴宁由原来16个公社调整为21个公社。同年6月,又调整为27个公社。1978年4月, 27个公社分设为43个公社,下辖539个大队。1981年恢复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11月,改变“政社合一”体制,撤销43个公社,改设29个区(镇)。兴城设人民政府,区设区公所。月,全县行政体制改革,设22个镇、7个乡。日,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下辖29个镇。2004年11月,调整部分镇行政区划,设兴田、宁新、福兴3个街道办事处和宁中、刁坊、坭陂、龙田、合水、叶塘、新陂、永和、径南、新圩、水口、罗浮、罗岗、黄槐、黄陂、大坪、石马等17个镇。
县治所在地兴城
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起,兴城作为历代县治所在地已经638年了。城区面积逐步扩大:初为土垣 200丈,明成化三年(1467年)0.28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平方公里。
【城墙】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周仕贵移县治于今兴城镇地,筑土垣200丈,围公署、仓库于城墙内。
成化三年(1467年)冬,知县秦宏奏报朝廷核准重建县城,改土垣为砖城,翌年夏建成。城高1.85丈,周长626丈,筑雉堞903个。环城掘濠,深0.7丈,宽2丈。跨濠架桥,辟东西南北4门。
嘉靖四年(1525年),知县应鹏冲修砌城墙,加建4门楼,并将东门改名为平远门,西门为阜成门,北门为拱辰门,南门为迎薰门。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县陈其箴加建重门,并将平远门改名为朝阳门,阜成门改名为观澜门。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知县李清宏修砌城墙,疏通濠池,并修筑宽8尺的城脚马路。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东、西、南三城门,东门外加筑御水长堤。
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建北城门楼。
咸丰五年(1855年)10月,知县张鹤龄修整城墙、城濠,城墙增高二三尺至六七尺,城濠加深一二尺至五六尺不等,用银二万余两。
建国后,拆除城门,对县城进行改造。 1969年拆西门,1971年拆东门,70年代在626丈的城墙上去掉雉堞,兴建房屋500多间,城垣尚存。
【街道】 明代,兴城有8街2巷:县前街、新街、大街、南新街、直街、东街、西街、后街、东巷、西巷。清代,有13条街和9里13巷。明末清初,兴城成为潮盐转销地。清代中后期,市场逐步向城西和沿河一带发展,明代的牧马场沿河西岸改建豆腐街,并相继兴建西门街、朱紫街、万盛街、镇江街、华兴街、高兴街、金带街、石光街、河唇街、盐铺街、兴化街、上华街、河背街等街道。民国4年(1915年),在西城外原较场兴建新丰街,历时三年建成,街内商号多经营土布业。民国24年(1935年),扩宽西门街道,店铺改为卡楼式,铺水泥路面。1938年至1945年,先后开辟兴田路、宝华路、高华路,并在兴田路兴建钢筋水泥结构的五层楼(今纺织品公司)和爱斯戏院、龙光公司、大同酒家、金宾旅店等三四层建筑的店铺。40年代起,兴田路成为最繁华的街道。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建东街、府馆前、后街、行台,街面垫高1至2米,街道扩宽为11至14 米。改建后,东街更名为中山东路,后街、行台、义仓巷更名为中山西路。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城内有26条街、路、巷连接贯通。
建国后,城区街道进行改造、新建。1970年至80年代初,先后开辟宁江路、宁江北路。从80年代起,扩宽官汕路兴城段,兴建4.2公里的官汕大街,扩宽续建兴田二路。1985年,扩宽1.6公里的东风路。1985年至1987年,建成公园路、环城北路、侨港街。90年代后,兴建兴南大道、人民大道、兴佛路等。
【桥】 西河桥 嘉靖二年(1523年),知县应鹏冲倡建西门浮桥,用铁缆4根连结木船24艘,上铺木板。十七年,知县方述筹白银5000两,改浮桥为石桥。二十九年,桥被洪水冲毁,知县黄国奎募资复造浮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西河浮桥侧兴建钢筋水泥桥,历三四年建成,称西河桥,原浮桥废。2007年10月动工重建,翌年6月建成,全长80米,宽22米。
南济桥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知县陈应荐修南济桥(浮桥)。该桥至20世纪80年代初方毁。
上华桥 位于宝华、兴华、高华三路交汇处。原为长80米、宽1.5米的木桥,1964年被洪水冲毁。1979年宁江移河时重建,翌年建成,长80米,宽12米。
兴宁大桥 位于明星公园侧,国道205线穿兴城段的重要桥梁。1993年建成,全长142米,宽28.5米。
兴南大桥 兴南大道的重要桥梁。1994年建成,全长160米,宽28米。
宁江桥 位于中医医院侧。1969年建成,全长110.2米,宽7米;2003年7月,扩宽至15米。
海燕大桥 2000年动工兴建,2002年建成,桥长152.8米,宽12米。其中,主桥长72米,东引桥长46.5米,西引桥长34.3米。
【商贸】 明末清初,潮盐经兴城中转,供应县内和转销粤北及赣南13个县;龙川及江西的米、豆,亦由兴城转销梅县、潮汕等地。清代始,兴宁纸扇、毛笔、墨、土布业等小手工业兴起,给市场提供了大量商品;海运大开后,又输入大量舶来品。县城较大的商号都在广州、上海、汕头、香港等地设立联号。小手工业者、小商贩经营遍及城乡和赣南、粤东、粤北、广州、香港,远至南洋。县城有“小南京”之称,外地有“无兴不成市”之说。兴城成为闽、粤、赣边区商品集散地。城内主要批发市场有东岳宫市场、兴宁商业城、富兴市场、鞋行、茶都等。
【人文】 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县施干在西门濠塘右边建维城社学。万历三十年(1602年),知县史懋文重建尊经阁,广置经籍藏于阁内。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史专程到江西临川谒见明戏剧家汤显祖。汤应史的请求,撰写了《惠州府兴宁县重建尊经阁碑》,全文1250字。
崇祯八年(1635年),知县刘熙祚以本县人文日盛,申请批准兴宁升为中县,县学定额岁、科二试各入学30名(取得入学资格者通称秀才)。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朝廷在本县举行首次岁试,督学钱朝鼎调集龙川、长乐(今五华)、永安(今紫金)、连平、和平、平远、长宁(今新丰)、程乡(今梅县)、镇平(今蕉岭)等县士子岁试于学宫明伦堂。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知县王申年重修学宫。
嘉庆十六年(1811年),知县仲振履重修韩苏书院,并改名墨池书院;重修罗探花祠,设探花书院;改水口司公馆为养正书院,翌年改名文峰书院。嘉庆十九年(1814年),在县城东南(今宁新横湖长陂岭)建文峰塔。
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学宫大成殿。
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文峰塔,至今犹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2月,县举行最后一次县试,因废科举之诏已下,士子未及参加州试和院试。
【其他】 洪武四年(1371年),在城内东、北街口建城隍庙,在县公署右侧建岭东道行台,接待来往官员。正统十三年(1448年),在县城南3里处建南岳宫。嘉靖八年(1529年),在城北2里处建东岳宫。万历二年(1574年),在城南1里处赤岗墩建隆兴塔。次年,在县西2里处建隆兴寺,寺后建七层宝塔。
咸丰五年(1855年),城内宝成寺改建为吕祖庙。
民国三十五年(1936年7月),省政府在兴宁设立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保安司令部,辖兴宁、五华、梅县、大埔、蕉岭、平远、龙川、和平、连平等9个县。
1950年12月,拆城隍庙,建人民礼堂。1958年6月,在县城马鞭岭创办工业学校,1961年停办。
地 理 环 境
【地质构造】 兴宁县的地质演变有过山岳沉水域、沧海变桑田的经历。今天群峰耸立的山地和广阔的丘陵台地,6亿年前还是一派水乡泽国。经过漫长的岁月,丰富的沉积物形成巨厚的沉积岩。后历经4次大的地质构造运动,使地层强烈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及火山喷发。距今2.9至1.4亿年前,从龙北、岗背至罗岗、黄槐有过海水侵入和退出的变迁。因而,兴宁境内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南部因东西两大断裂的发展,产生出红色断陷盆地。
【地形地势】 本市地处粤东北山丘地带,受北东至南西走向的莲花山脉和罗浮山脉控制,高低差明显。最高峰阳天嶂海拔1017米,最低处水口圩海拔100米,高低差917米。地形总趋势是从北西至南东逐渐下降,而南部则由南向北递降。北起阳天嶂,南至铁牛牯峰(海拔998米),直线距离100公里;东西最宽处,径心分水坳(海拔400米)至叶南筠竹坳(海拔300米),直线距离36公里。四周山岭绵亘,中为断陷盆地,地形狭长,整个县境形似扁舟。
市内地貌类型分为平原、阶地、台地、丘陵、山地5类。平原、阶地、台地(海拔200米以下)占38.1%,丘陵(海拔200~400米)占49.6%,山地(海拔400~1000米以上)占12.3%。
【主要山岭】 南部莲花山脉:铁牛牯、狮子岩;武夷山南脉:阳天嶂、黄茅嶂、嶂顶上、莲花寨、四望嶂、马子山、冬瓜嶂、铁山嶂、宝山、鸡鸣山、南蛇岗、和山岩、狐子嶂、龙母嶂、神光山等。
【河流】 兴宁地处韩江、东江流域。北部的罗浮镇属东江流域,镇内河溪流入东江上游的渡田河。该河发源于江西寻邬县,为兴宁、龙川北部的分界河,是枫树坝水库的库尾,过境河道24.8公里,宽150至200多米,主要支流有罗浮河和大信河,河流落差较大,水力资源比较丰富,流域面积273.74平方公里。其余各镇属韩江流域,区内46条河溪水分别经过五华、兴宁、梅县汇入韩江上游的梅江。宁江(古称左别溪)贯穿兴宁南北,是流域面积最大的梅江支流,北起江西寻邬荷峰畲,南至水口圩汇入梅江,全长107公里,从合水至水口主干河道57.5公里,宽65至90米,沿途接纳32条山溪小河,呈叶脉状汇入宁江,流域面积1364.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5%。宁江支流之一的和山河,由七层、曾塘两溪水汇合而成,经大茔、和山、和一至宁新洋湖桥入宁江。该河从和山岩至洋湖桥全长20公里,集水面积39.5平方公里。
【气候】 本市地处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地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春季冷暖多变,低温阴雨多;夏季高温、湿润、多雨;秋季前期以台风、热雷雨影响为主,后半期以冷空气影响为主;冬季寒冷、少雨,日照多,有冰霜。总之,气候特点是:光热充足,雨量偏少,气候温和、湿润,灾害性天气较多,光、湿、雨地域差异明显。
气温 据1959年至1985年27年的资料统计,本县平均气温在19.4℃~21.4℃之间。7月份温度最高,平均气温28.5 ℃,极端最高气温38.3℃(出现在日和日)。常年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1.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7℃~6.4℃(出现在日县城等中部地区和罗浮等北部山区)。
日照 1959年至1985年,年平均日照时数2009.8小时,最多的.2小时,最少的.7小时。
雨量 1959年至1985年,年平均降雨量1540.3毫米,相当于全省平均数1774毫米的86.8%,是梅州各县(市、区)雨水量最少的市(县)。雨量最多的.9毫米,最少的毫米。年平均降雨天数151天,最多的天,最少的天。
自 然 资 源
【土地】 全市土地面积2104.85平方公里,折合为315.73万亩,坡度在25°以下的宜垦土地占73%。其中,宜林果山丘地224.25万亩,占71%;耕地47.24万亩,占14.96%;园林地1.32万亩,占0.4%;水面9.66万亩,占3.06%;其它用地(道路、城圩镇、厂矿、民居、田基沟道、两米以内溪渠道)33.26万亩,占10.53%。
全市土壤分为黄壤、红壤、赤红壤、紫色土、菜园土、潮沙泥土、水稻土等7类、12个亚类、29个土属、75个土种。黄壤1.03万亩;红壤108.76万亩,分布于低山丘陵;赤红壤11.4万亩;紫色土9.78万亩;菜园土180亩;潮沙泥土3623亩;水稻土38.8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2.3%。
【矿产】 初步查明境内有33种矿产、230处矿点,其中煤、铁、石灰石、石膏、萤石、稀土、钴土矿等较为丰富。煤总储量1.47亿吨,占梅州地区的52.6%,主要集中在四望嶂和罗岗两个煤田。四望嶂煤田1.3亿吨,7、8、9号煤为主采煤层。罗岗煤田1710万吨,6、12、16号煤为主采煤层。霞岚钒钛磁铁矿平衡表内储量1.3亿吨。稀土矿分布面积621平方公里。石灰石分布面积23平方公里,资源丰富,未作全面勘查。石膏矿分布面积57.5平方公里,远景储量1.1亿吨,是广东省首次发现的大型石膏矿。此外,黄铜矿、铀矿、铅锌矿、钨矿、耐火粘土、地下热矿水等也有一定的储量和开采价值。据初步调查,地下热矿水有7处10个点,总流量5963吨。叶南热矿泉(汤湖)泉口水温82℃,日自流量551.7,钻孔水水温83℃,日涌水量2589吨;坭陂汤湖泉,水温62℃,日自流量432吨;罗岗溪尾中温热水,水温50℃,日自流量331吨。
【动植物】 主要动物有100多种,包括兽、禽、爬行类软体动物、鱼、昆虫等5类。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计有600多种,包括:(1)乔木、灌木206种;(2)主要中草药157种,另有野生中草药300多种;(3)农作物;(4)花卉;(5)其他。
传 统 工 艺
【纺织】 兴宁纺织业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已有纺纱、织布等。抗日战争时期,其盛况可为广东各县之冠。建国后,逐步形成从纺纱、织造、印染、成衣加工到纺织机械制造等成龙配套的纺织工业体系。1985年,全县有纺织企业和纺织户2587户,其中县属企业9户,镇办企业93户,家庭纺织户2485户。花色品种主要有各类棉布、帐布、毛巾、床单、针织品等300多种。
【制扇】 顺治年间,福建上杭人傅耀祖工于制摺扇,因打死粮差逃至兴宁,隐居兴城后街,以制扇为业。其后裔迁居永和榄子围,扇业便在永和一带兴盛起来。
【制笔】 康熙年间,北厢大茔保(今宁塘大茔村)下家园王氏,外出安徽经商,娶当地女为妻。其妻擅长制毛笔,返乡后在家招徒授艺,始创本县制笔业。
【制瓷】 雍正七年(1729年),水口大坑保张氏外出经商,在河源观摩了制瓷业,见该处瓷土与家乡土质相似,遂返家取土复往河源。经试验成功,便在该处学习制瓷技艺。学成归来,在大坑开办瓷窑,产品有碗、碟、油罐、茶杯、茶壶、神盘等。
【编织草席】 康熙年间,龙田曲塘何氏利用低洼地种植水草,编织草席。此后,邻近的张、江、刘各姓及福兴黄畿塘、宁新横湖等地农民均利用洼地,仿效种草织席。
【编棕】 嘉庆五年(1800年),叶塘人黄北光从 江西学回编棕技艺,艺传全村,始创本县编棕业。
【造纸】 咸丰元年(1851年),小洋保(今宁新洋里村)人曾享奎从江西兴国学得制造土纸技术,兄弟5人在家开业,后发展到全村12家,所产土纸、纱纸,远销汕头、佛山等地。
名 优 产 品
【土特名产】 兴宁的土特名产主要有茶叶、和山枇杷、宝山柿、黄陂姜、龙眼等。
茶叶 兴宁种茶有500多年历史,主要品种有单丛、奇兰、黄金桂、水仙、梅占、官田茶等。80年代初,龙北官田茶被载入《中国茶志》。在1997年中国国际茶叶展览会上,黄蜂窝牌单丛、奇兰、黄金桂等兴宁名茶荣获8个金奖和1个银奖。
和山枇杷 又名珍珠枇杷,是本省优良品种之一。主产地宁中镇和山村,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特点是果稍小,圆似珍珠状,成熟时色泽金黄、皮薄,单核或双核,肉嫩爽口,味甜略带酸,生津止喝。叶阔大有毛,可提炼止咳中药“枇杷露”。
黄陂姜 主产地黄陂等地,品种有竹姜和粉姜两种。竹姜(又称火姜)较辣,水份较少,根系发达;粉姜香而不辣。种姜需较厚的土层,每年种植一次,收成两次。农历七月收成子姜,农历九月收成老姜。
龙眼 主产区为龙田、叶塘、宁中、合水等镇,有600多年栽培历史,主要品种有黄壳石硖和青壳石硖。黄壳石硖(又称旱眼)皮薄、色金黄,肉嫩、核小、味清甜;青壳石硖(又称水眼)水份较多,供作鲜食。龙眼可加工龙眼干,称为元肉,是一种滋补品,耐贮藏、销路广。
龙威绿柚 产于兴宁市龙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品质上乘,以清甜爽口、蜜味浓香而享誉香江。以高出市面4倍至6倍的价格出售而脱销,在沙田柚行业中广为传颂。主要销往香港,自1999年连续8年作为保健食品被专机送往北京,2004年还代表中国沙田柚首度出口欧盟国家。
油茶 兴宁市种植和加工高山茶油历史悠久,曾经是全省的油茶种植基地县。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8万多亩,占梅州市油茶种植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罗浮、罗岗、大坪、黄陂、黄槐等北部5个镇,每年生产高山茶油500多吨。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港澳及周边地区。
食用菌 兴宁市宁中康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1999年10月兴建)和兴宁市示范农场文峰食用菌合作社(2007年2月成立)均为生产灵芝孢子粉、蛹虫草(北冬虫草)、灵芝茶等的企业,产品质量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欢迎,已远销香港、深圳、珠海、惠州等地。
蓼花 兴宁驰名的糕点,素有“糕饼之花”的美称。蓼花的制作,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外形似鼓槌,入口又酥又香,又脆又甜,色、香、味俱全,食之余味无穷。曾获省、梅州市多项食品金奖。
乐仙腐竹 产于兴宁市乐仙腐竹厂,有传统腐竹、白竹、芝麻腐竹、即食腐竹等,不含任何防腐添加剂,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要求,产品覆盖梅州、汕头、珠三角等地,深受广大城乡人们的喜爱。
【工业名优产品】 兴宁工业历史悠久,明清纺织工业产品久负盛名,民国时期小五金、毛笔、纸扇、皮革等30多种小手工业产品畅销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兴宁工业已初具规模,行业更为齐全,结构更为合理,形式更为多样,形成结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花色品种上均有增加,据统计至2000年全市工业产品已达550多个品种, 其中有30多个品种成为名、优、新、特产品,在省内乃至全国均享有盛名,畅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还远销欧美、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使兴宁工业产品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
明珠球阀 “明珠牌”球阀是由广东明珠球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名优产品,是按中国标准和API、ANSI、DIN、JIS、JPI、BS等标准设计制造的各类高、中、低压阀门,具有2500磅级 (中国标准320kg/cm2)、-40~550℃、 DN6~1000mm范围以内的各种不同材料的球阀、闸阀、截止阀、止回阀、蝶阀、减压阀、旋塞阀、全自动金属硬密封球阀等KH型阀门,共有88个系列、1200多个品种和规格。明珠牌阀门拥有两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六个部、省级优质产品,并已经取得国家和美国FMRC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识,以及美国API产品认证, 载入《世界名优产品》一书中。明珠牌球阀已被大量应用于中国航空航天等工业和民用设施中,产品出口至欧美、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深受市场青睐。
豪豹牌摩托 豪豹牌摩托是由广东富兴摩托车实业有限公司 (位于兴宁富兴工业区) 生产。 该产品主要有豪豹HB100、 HB125、HB125T、HB150、HB250、HB250T等二十余款型男女装摩托车。产品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3C强制性认证, 获得首届中国名牌摩托车评审认证,产品质量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成为摩托车中的著名品牌。产品畅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已向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出口。
水轮发电机 SFW320-8/850和SF160-20/990水轮发电机是由国家机电部定点生产电机的专业厂——广东兴宁电机厂生产的,先后荣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该厂参与研制的SF、SFW系列100-800KW水轮发电机,荣获1988年国家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生产的无刷励磁水轮发电机,具有低水流、高效率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大小江河、湖泊,对于广大山区的小水电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
预装式变电站 电动高低压预装式变电站是由广东鹏鑫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型产品。该产品在具有YBP-12/0.4型和YBM-12/0.4型高低压预装式变电站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增加负荷开关的电动操作机构和专用控制器,实现预装式变电双电源的自动转移供电,通过RS485通信接口,实现对预装式变电站的遥控、遥信和遥调。产品采用全密封、全绝缘结构,体积小、结构紧凑,箱体采用防腐设计和特殊喷漆处理,适用于多暴风雨和高污染等恶劣环境,安全可靠。产品在全国大部分省市电压为10KV的环网系统和城网改造中广泛使用。
多色自动平面丝印机 SRPK45-55-8型八色全自动平面丝网印刷机是由广东省兴宁市忠仁特种印刷设备有限公司研制,该产品采用每个印刷位的自动定位,一条龙的吸风系统,令印件在真空固定中进行,从“送料──印刷──光圈──收料”一气呵成,大大减少人力、占地、错印和能源消耗,加快印制的速度和提高套色的精度。同时,该产品具有结构紧凑,操作方便,精度高,运行稳定可靠等特点,它的研制标志着中国丝印机制造领域在技术上的新突破,填补中国丝印机制造行业的空白,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实用新型专利认证。
珍珠红酒 兴宁县酒厂(广东省珍珠红酒厂)生产的珍珠红酒,是按古法酿制而成的低度甜型黄酒。精选客家优质糯米为原料,用小曲糖化发酵,陈酿45天,经严格消毒灭菌,窖藏1~3年,再精心勾兑而成。色味清醇,具有滋补、健身等功能,是宴请、送礼之佳品。产品曾被省评为“广东省名酒”,被国家评为“国家优质酒”和“绿色食品”,荣获“北京第二届食品博览会金奖”和“全国酒类大赛银杯奖”。产品施名海内外,远销香港、澳门、东南亚、欧美等地。
阳天酒 兴宁市阳天酒厂生产的阳天酒,以罗浮山区特产的香稻米为原料,生产用水取于阳天嶂优质山泉,循古法秘传,特制酒饼发酵,小锅酿制,窖藏数年。产品清澈透明,米香优雅纯正,醇厚绵柔,舒适可口,回味怡畅。在1992年、1996年全国优化产品评比中荣获金奖;多次荣获省优质酒金奖;2007年,获国际酒饮博览会金奖。
味精 兴宁县生产的“鹅牌”、“口得福”等味精,采用纯净上等淀粉为原料,经新法发酵,提炼精制而成。色白晶莹,颗粒粗大,颇具鲜肉美味,营养丰富,易溶于水,是烹煮调味佳品,长期食用具有健脾理胃、健脑等功效。“鹅牌”味精曾于1983年、1988年等多次被评为“广东省优质产品”,“口得福”大颗粒结晶味精,于1986年荣获“巴黎第十二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年又分获“广东最佳工业产品”和“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鹅牌”味精畅销全国各地,“口得福”味精则远销欧美、西非许多国家和港澳地区。
八宝惊风散、安胎丸 此两种名药是兴宁制药厂(广东明珠药业有限公司)名牌产品。小儿八宝惊风散是该厂继承天济药房的传统名药。它创始于1899年,采用天然麝香、天麻、梅片等18种名贵中药精制而成,具有退热镇惊、祛风化痰的良效,对于小儿惊风、发热咳嗽、呕吐痰涎等症均有显著疗效,多次被评为国、省优质产品,畅销国内和香港新加坡地区。安胎丸是孕妇良药,具有顺气安胎,暖胃健脾的功效,适应于妇女妊娠诸病及男女虚寒性疾病,该产品于1985年评为省优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宁江牌”水泥 兴宁市宁江建材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水泥有“宁江牌”
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规格型号分为32.5R、42.5R、52.5R强度等级。“宁江牌”普通硅酸盐水泥,具有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增长大、耐磨、耐酸碱、色泽优美、和易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水下、桥梁、公路,机场跑道、建筑工程及高层楼房等重要工程建筑,产品质量档次稳定提高。“宁江牌”水泥已被评为全国免检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产品畅销粤东、江西、深圳、惠州等10多个县、市、区,在顾客中享有盛誉,成为广东省建材行业产品中的佼佼者。
无梯粉状工业炸药 HWF型环保无梯粉状工业炸药是由广东华威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广东省七○五厂)生产,产品不含TNT成份,对施工人员无毒无害无副作用,能有效改善作业环境,炸药性能良好,爆轰稳定,爆破效果好,爆破崩落量大,与其它炸药相比,在同等条件下,炸药消耗量下降4~5%左右,方便爆破施工,产品广泛销售于全国各地,是全国一枝独秀的民爆产品。
井岗霉素 该产品是广东省石油化学工业厅唯一定点生产井岗霉素农药的工厂──兴宁农药厂(生物化工厂)生产的省优质农药产品,它是防治水稻蚊枯病的高效农药,对防治水稻病虫害,保证水稻稳产高产具有重要作用,被全国各地大农场广泛使用。该产品有水剂和粉剂两种。
此外,发电站自动控制系统、台秤、工艺品、纺织品、萤石、石膏、石灰石、生铁、煤炭等也是本市较具特色的工业产品,在同行业产品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明朝末年,本县设立12个圩场:大龙田(今龙田)、坭陂、罗岗、十三都长兴、龙归洞中洞、石马、大坪、莲塘埔、新陂、叶塘、水口、径心。
清代,增设岗背、新圩、刁坊3个圩场;十三都长兴改称长兴圩,后又改称罗浮圩;龙归洞中洞改称黄陂圩;莲塘埔圩迁至现永和镇地,称永和圩。
民国时期,县城开设东街、西城脚、河背八秀门等3个菜市,在农村增设坜陂、文峦2个圩场。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全县有农村圩场17个,规模最大的是龙田圩和坭陂圩,人们常称“头龙田、二坭陂”。
各圩场的圩期不一,除县城菜市为日日圩外,其余依农历定圩期。逢一、四、七日的有罗浮、岗背、叶塘、永和、新圩、水口;逢二、五、八日的有龙田、罗岗、刁坊、径心;逢三、六、九日的有黄陂、大坪、石马、新陂、坭陂;逢三、六、十日的有文峦圩场;逢十、廿、三十日的有坜陂圩场。
近 年 发 展
近年来,兴宁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省和梅州市的各项部署,积极实施“四个梅州”和“三市”(新型工贸市、文化先进市、宜业宜居市)发展战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详见每年编纂出版的《兴宁年鉴》)。
光荣革命传统
兴宁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时,参加同盟会的兴宁籍留日学生有14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宁人民两次配合东征军讨阀陈炯明叛军;周恩来同志曾对兴宁工农运动作组织指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兴宁创建22处革命根据地,坚持了7年的革命斗争,为保卫中央苏区作出了一定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兴宁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声有色。解放战争时期,兴宁人民坚持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直至解放。
革命老区有永和湖尾、罗浮大信、黄陂新村、水口、宋声、大坪三架笔、双头山等;纪念碑亭有合水历史纪念碑、南济桥道南亭、宜楼等。
湖尾革命老区 位于县东,距兴城15公里。民国16年(1927年)“9·13”农民暴动后,为保存实力,农民军从兴城撤至此地并成立广东工农讨逆军12团。是年12月,于此地召开兴宁县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中共兴宁县第一届委员会。
大信革命老区 位于县北,与龙川和江西寻邬革命老区相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兴宁县委在这里建立苏维埃政权,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成立红军第三营、第五区农民协会,组织赤卫队,与敌人进行过大小战斗数十次。
黄陂新村革命老区 地处兴宁北部,范围包括黄陂、黄槐、罗岗边境数十个村庄。1931年3月,在这里召开兴五龙党代会,成立中共兴五龙县委员会和兴五龙革命委员会,领导兴宁、五华、龙川的革命斗争,建立武装总队。
水口、宋声革命老区 位于兴宁与梅县、五华、丰顺边界,与丰顺八乡、梅县九龙嶂连成一片。1927年底,刘光夏率12团在水口创建根据地。1928年冬,在宋声古塘成立水口区苏维埃政府。1929年冬,朱德率领的红四军部分指战员和东江农民武装合编的红四十六团活跃在宋声、茂坑、水口等地,与国民党军队、地方民团进行过数十次战斗。
三架笔、双头山革命老区 位于县西北,与龙川大塘肚革命老区连成一片。年,中共岗马龙坪区(罗岗、石马、龙田、大坪4个区)委员会、中共兴龙县委员会、兴龙县革命委员会以及乡苏维埃政府等,先后多次以大塘肚、三架笔、双头山、吴田、布骆等十多个乡村为据点,领导兴宁、龙川的革命斗争。
南济桥道南亭 位于南济桥西岸。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20日,广东革命政府东征军在此地与叛军陈炯明部属东路总指挥林虎部激战。下午3时,东征军攻破防线,直指兴城南门,为攻克县城打下了基础。墙上至今还残存当年弹痕。
宜楼 在市政府大院内。东征军攻克县城后,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同志曾住此,并在这里召开农协代表座谈会,与赖颂祺等农运领导人商讨农运工作。
兴宁精神、市徽、市歌
兴宁精神:团结、图强、崇文、务实。
市徽:兴宁市徽志,以兴宁市汉语拼音首位字母“ X”“N”“S”组成主体形象。“X”(兴)变型为智慧和新兴的新星。“N”(宁)有奋发向上的意象,又有风帆赶潮、破浪前进的象征。“N”下面一颗宝珠,展现“粤东宝地”之意。宝珠下面的横线,示意联系海内外的桥梁和通向未来的金光大道。“S”(市)寓滔滔宁江,源远流长。三条横线亦有文化、华侨、足球“三乡”含意。背景为初升的红太阳。
整个色彩上红下蓝,主体形象为金色。红色表示兴旺,蓝色表示安宁,金色表示富庶。徽志全貌寄意兴宁市如旭日东升、吉星高照、一帆风顺,集中概括为“粤东宝地、兴旺安宁”这一主题。
市歌(歌词):驾飞舟,迎激浪,兴宁儿女情系家乡,奋发图强。用彩虹描绘历史的画卷,用春风谱写时代的乐章。神光,闪烁着创业的理想;宁江,奔腾着崛起的希望。粤东宝地,前景辉煌,文明富庶,与国齐昌!
风 景 名 胜
【自然景观】 旧有古八景之说,随着时代风貌的变化,八景不断出新。今八景尚无定论,主要风景名胜有神光山、合水水库、鸡鸣山、和山岩、狮子岩、宝山、铁山嶂、叶南温泉、黄峰窝茶山、罗浮渡田河、白鹤仙师山等。
神光山 在兴城西南,海拔360米,形如展旗,状若挂榜,又称挂榜山。据传在北宋末年,宋学士罗孟郊在此读书时,见山顶有五彩祥光,故名神光山。神光山风景秀丽,离城3公里,素为本市游览胜地,近年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主要风景点有:(1)神光寺,殿前有千年古榕。(2)石古大王坛,神坛上有“岩固天全”4个大字,下有120级石阶,石阶下面原有14座坟,埋葬着东征军在神光山一役中的阵亡将士。(3)墨池寺,下有墨池泉,相传是罗孟郊洗墨砚的地方。(4)目前正在建设的万亩群山森林景观。
合水水库 于1957年建成,离城12公里,位于罗岗河与黄陂河的汇合处,故称合水。库容量1亿立方米,兼防洪、灌溉、发电、种养、旅游等多种功能和作用。主要风景点有合水水塔、花塔、湖心亭、烈士纪念碑、国泰岩、千年龟水上浮、新华娱乐中心等。合水水库已列入《中国名胜风光大辞典》。
鸡鸣山 又名鸡灵山,位于兴城东15公里的永和镇锦洞村,海拔538.7米,远望似雄鸡引颈欲啼。相传宋探花夜读神光山时,曾闻此山有鸡鸣之声,故名。
和山岩 位于兴城东北6公里处,海拔266米,与和山水库浑然一体,以独特的天然奇景、秀丽的湖光山色吸引众多游客。文物古迹有和山寺、文昌祠、祝王游院。
叶南温泉 位于距兴城10多公里的叶南圩镇汤湖,泉质优、水量大、水温高达82℃
,富含10多种化学物质和微量元素,对皮肤有保健医疗作用,对神经衰弱、糖尿病、皮肤病、关节炎等疗效尤其明显。
黄蜂窝茶山 位于径南镇西部,离兴城20公里,在山顶建有集灌溉和观赏于一体的“茶壶王”。“茶壶王”高7.8米,宽10.84米,壶身直径7米,可容水22.86立方。其侧有高2.8米、直径3.2米的大茶杯1个。1998年,“茶壶王”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列为“世界之最”。
渡田河 位于罗浮镇西北部,离兴城68公里,离罗浮圩镇13公里。主要景点有响水宫、新娘桥、祥云洞、青龙寺、娘娘谷、圆潭电站、矮寨风光、天网捕鱼等。
白鹤仙师山 位于罗岗镇,毗邻黄陂镇,海拔626.5米,是登高揽胜、休闲放松胜地,民间有“兴宁南有神光山,北有白鹤仙师山”之说。
【人文景观】 客家围寨、围龙屋、学宫、大成殿、文峰塔、人民公园、明星公园、明珠文化广场、凤英长廓和客家研究大师罗香林、民主革命先驱何天炯、地震学家李善邦、画家罗清祯等名人故居。
文 物 古 迹
【遗址】 1958年,在水口荷树乡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6处。1960年,在罗岗、罗浮、石马、叶南等地又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9处。
【编钟】 日,在新圩镇大村出土6枚完整的编钟。经鉴定,该编钟是春秋战国时楚国文物。
【古建筑】 古建筑是本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是城池、村寨、府第、民居,还是寺院、学宫、书院、会馆、宗祠、亭、台、塔、桥,均具鲜明的客家特色和中原古文化的传统。
客家围寨 建筑盛于明代,衰于清末。据明崇祯《兴宁县志》记载,其时全县有围寨106处。客家先民多聚族而居,为避寇难,择地势险要、利于固守、且有水源的地方建筑围寨。遇有寇犯,闭门自守;敌去,则返家园。有的围寨也兼为居宅,平日居住在寨内。明代围寨,多为土垣,护以竹栅、荆棘,但也有砖石结构的,且甚为坚固。龙田磐石围即为其著名者。清以后,围寨多为砖石结构。
本县的客家围寨规模较大、造型独特、形式多样、结构严谨、装饰古雅、环境优美。其造型与种类,主要有二字屋、三栋屋(棋盘屋)、四角楼、围龙屋、合掌楼(面)。不论哪一种,最基本的屋体是:正面置若干栋(堂),两边建横屋(杠),由若干个厅、堂、廓、房、巷、天井,按一定的格局组成四方型或略呈长方型的两栋两横、三栋两横的房屋。两栋两横的称“二字屋”,三栋两横的因形似棋盘,称棋盘屋。在棋盘屋后加建一栋“枕头杠”者,称四栋楼;前面再加建一栋“垫脚屋”者,称五栋楼。在二字屋或棋盘屋后加建半月型“花头”(花梯、花阶)者,便是围龙屋。两边再建横屋,增多层次,便成多层围龙。围龙屋大多数为一二层,也有三四层的。合水官塘下黄屋有4层,共有厅、堂、廓、房180多间,是本县最大的围龙屋。
围龙屋布局合理、环境优美,颇有江南园林风采,融居住、聚议、祭祀、娱乐、防御于一体。房屋一般建于山丘岗地,依山傍水,屋门朝东南。除主体建筑外,前后左右有配套设施。屋背种植“屋衣树”,以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屋前置禾坪,以作晒物和活动场地,长度与屋胸相等,宽10多米;禾坪前开挖半月形池塘一口,以排泄屋水、蓄水防火、洗涤、灌溉、养鱼、调节气温;塘周辟菜地,筑围墙,连接禾坪两端;开斗门一个,为该屋的总出入口;在屋内或外围建一口水井。
学宫 古称文庙,民国时期称孔庙。明洪武四年(1371年)始建于县治东南,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迁建于旧岭东道地(今兴民中学校址)。此后,历经多次重修和扩建。至清末,庙制如下:中为大成殿,后为崇圣祠,又后为尊经阁,东为明伦堂及教谕训导廨,西为墨池及文峰书院。殿前两旁为东西庑,南为戟门,门左为名宦祠,门右为乡贤祠,门前为泮池,再前为棂星门,门外有宫墙,墙外为大池(学前塘)。
学宫创建以来,兴宁代出名宦学人。明王天与,清何映柳,晚清民初胡曦的文学、饶宝书的数学、罗蔼其的语言文字学、罗斧月的经学、罗幼山的史学,他们都不愧为士林中的佼佼者。
大成殿是古学宫的主体,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已有635年的历史,1482年迁建于今兴民中学校址。现存大成殿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的,占地1084平方米,殿高12米,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斗拱交错。正殿祀孔子,两旁祀孔子的弟子及先哲16人,东西庑祀先贤、先儒133人,这些设施均于1927年废。殿前月台下有一浮雕,团龙在云海翻腾,群蝠在四周飞翔;构图严谨,工艺精美,至今完好无损。1962年、1988年两次重修。清朝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7个皇帝御书匾额悬挂于殿内,现存康熙二十五年颁的“万世师表”一块。
尊经阁是学宫内的主要建筑之一,位于大成殿后,占地600平方米,高10米,为两层砖木结构。1602年,知县史懋文重建尊经阁。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轰炸兴城,尊经阁幸存,阁内原碑文已失。1989年前,所存建筑为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建。1989年,刘宇新先生重建尊经阁,为三层钢筋水泥结构。
文峰塔 初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建于光绪七年(1881年),塔基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塔高11层30余米,第一二层为正方形,第三层以上为八角形,塔顶酷似饱醮墨汁之笔,塔身用青砖砌成,各层有瓦檐环抱,造型挺拔秀丽,建筑工艺精美。
潮州会馆 位于兴城宁江西岸,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为在兴宁经商的潮州人所建,座西向东,占地1000多平方米,四合院布局,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作墙壁、跳水、柱梁、斗拱、托檐等构件的装饰,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颇具潮州建筑风格。
朝天围 景炎帝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抗击元军失利后,率勤王军撤至粤东,宿今兴城西郊,号召勤王,重振军备。因怀念宋王朝,他每晨五更具袍北向朝拜。清咸丰年间,邑人于该地建“朝天祠”以祀。
民 俗 风 情
作为汉族客家民系,兴宁人有欢度“八大节日”(春节、赏丁、清明节、端阳节、立秋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的节日习俗和婚嫁、丧葬、喜庆等方面的礼仪习俗;有房屋、服饰、饮食、家具炊具等方面的生活习俗和春耕春收、夏收夏种、秋收冬种、禽畜饲养等方面的生产习俗;有敬老爱幼、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传统美德。
【端午节趣谈】 农历五月初五为我国民间传统端午节。“端”是“初”的意思,农历正月是“建寅”月,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因此,古人也常把五日写成“午日”;“端”字既和“初”字一样,“初五”也就可以写为“端午”了。由于“午月”和“午日”两个字重复,所以又叫“重午”。又把“午时”当作“阳辰”,于是“端午”又说成“端阳”,这便是“端午”或“端阳”说法的来由。
我们兴宁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过节”,有“年三日节三时”的说法,一年三大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客家人是非常看重的,所以,每逢过节家家户户都准备鱼、肉、豆腐、酒等丰富的食品欢度这个节日,并不忘吃粽子。
说起吃粽子,自然与纪念大诗人屈原有关。相传战国时候,楚怀王不接受大夫屈原关于联齐抗秦的主张,被张仪骗到秦国软禁起来,并逼他割地献城。楚怀王又羞又辱,终于忧虑成疾而死于秦国。这消息传到楚国,忠贞的屈原悲愤欲绝,上书新即位的顷襄王,望其近忠远奸,选将士练兵,为楚怀王报仇。谁知,顷襄王宠信奸臣,竟把屈原削职放逐。秦国一看时机成熟,便立即出兵,在短短的时间里,使楚国失地千里,百姓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遭受侵略却无能为力,悲愤至极之下,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抱石投汩江以身殉国……他的好友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用船只进行打捞,可惜,一直都没有捞到尸体。为了不让鱼虾侵吃他的遗尸,于是,大家就用竹筒装米,也有用苇叶包成粽子投入江中,以后就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龙舟竞渡的习俗。
其实,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事,在晋以前的《五烛宝典》中就有所记载。晋代周处撰写的《风土记》中说:“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之形。”可见,古时粽子的形态和用料与现今差不多,有甜的、也有咸的,有的还用猪肉、牛肉、火腿等做成的高级食品,味道极为鲜美可口。
我们的祖先,历来就很注重食疗的关系。许多食物,不但味美,又是治病的良药。古人把粽子列入中药之中。《本草纲目》中说,粽子“气味甘、温、无毒。五月五日取粽尖,和于疟药,良。”糯米也是一味中药,具有“补中、益气、止泻”的功效。据营养学家分析,2两糯米可产热量360卡;再加2两小枣,产热300卡;2两粽子可产热量600多卡,相当于六两标准粉馒头的热量。可见粽子实为营养丰富的时令食品。
人们在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节前还要用蒲草、艾叶、苍术、白芷、佩兰等芳香性的中草药点燃熏烟,以灭室内毒虫。这是因为端午正处于小满和夏至节令各种昆虫最活跃的时间,使用这些中草药,对流感、白喉、水痘等幼儿常见的传染病有极好的预防效果。所以,我们客家地区的大多数家庭妇女都懂得这一点,每逢端午节,都会自觉地在家庭中使用这些中草药进行避瘟、避邪、灭毒,以保平安。
(沙 子)
【传统客家婚嫁习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媒人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贴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贴”,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午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个。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方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方,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盼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摘自《梅州作家》)
【客家人传统喜庆习俗】 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父母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祝贺。
一百天: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
寿诞礼仪 做生日: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通。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客家农村“女劳男逸”的历史渊源】 在封建时代,客家农村存在“女劳男逸”的奇特现象,漫步田园村,见到的几乎都是妇女在劳动生产,在农舍庭院中忙忙碌碌料理家务的也大多是妇女,在家的男人相对安逸,较为悠闲懒散。这在非客家地区颇为罕见,与粤东客家毗邻的潮汕相比较即有鲜明反差,潮汕种田人都是男人,女人则理家刺绣。客家“女劳男逸”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它是从古代到现代(止于1949年)客家聚居区较为普通和常见的现象。考察其形成的渊源,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客家先民有相当一部分原本是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身份显赫,出身名门望族,或为官僚士大夫,或是皇亲国戚,在中原时过着养尊处优的贵族特殊生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熏染很深,因而鄙视劳动,歧视妇女,认为劳动生产和家务是下贱人做的,把女人当奴婢,当附属玩弄品,女人生来就是体力劳动者,终生侍候男人,好象是不易之伦和天经地义的事。晋代以后,北方外族入侵和农民造反频繁发生,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中原上层人物被迫南迁。到了南方,已失去当年社会政治地位,一呼百诺、威风神气的岁月一去不复回,从中长期存在鄙视劳动歧视妇女的观念,则根深蒂固,一代代承袭下来。而和上层人物一起南迁的平民百姓,先是出生于对这些旧贵族及其后裔的崇敬,而后则被没落贵族意识的潜移默化,慢慢地鄙视劳动,出现了劳动者鄙视劳动妇女歧视妇女的怪圈,为“女劳男逸”世代承袭蔓延培上一铲沃土。
第二,客家先民南迁过程中,历尽艰险磨难,数不清的折腾困惑,这当中男人起着顶梁柱的作用。他们苦苦地寻找生存空间,开拓新的领地,要对付土著的压迫驱赶,要花费很多精力去营造围屋、角楼,防御土著人和强盗的袭击抢掠。在与士著人发生争执和械斗时,男人的作用比什么都重要,男人成了维护客家人利益和生存权利的最强者。悠悠岁月里,土客矛盾纷争连绵不断,男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似乎超越一切,压倒一切。久而久之,男人的优越感越发膨胀起来,乃至轻视妇女,鄙薄劳动,甚至不愿参加农业生产。
第三,客家先民到了南方,成了外来人,客人,且落居山区丘陵贫瘠地方,昔日显要的身份没有了,反而处处受人欺负。他们不甘受人欺负。他们不甘失落,要改变自己的境遇,唯一办法,读书求知,走仕途之路,奢望一旦金榜题名,就能升官发财,光耀门楣,扬眉吐气,再现辉煌。因此,做父母的,无不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望子成龙,对孩子特别严加管教,时时刻刻激励儿子刻苦学文化,从小灌注“唯有读书高”思想,家里再穷,也要让儿子读书,家务生产再忙,也不要儿子帮忙。农村常见一种现象,母亲披星戴月割禾打谷乒乓响,儿子则在房里读书声朗朗。尚学风气使粤东客家地区成了文化之乡,英才辈出。但一些客家男人也养成了只重读书轻农业的思想。
第四、在家“掌灶公”没出息的强烈羞耻观驱动了千千万万客家人闯荡江湖。从远古时候起,客家人就萌发了一种“男儿长大走四方”的观念,如若长年闲居乡村种田,挑粪桶,在家围着锅头尾转,就会被人饥笑,说三道四,瞧不起,人格低三分。客家人对男人的评判标准,就是读书当官,出外闯荡,创大业,谋大事、才算有志气、有骨气、有朝气、有作为的好男儿,人人敬仰。于是许多人拼死读书,熬过十年寒窗,学有一技之长,或求得一官半职。读书末成者,仕途梦破,尽管家里有田可耕,有地可种,也不愿意务农为生,要么在家闲居,意志消沉,碌碌无为,淡薄一生,更多的人则奋力抗争,以顽强的毅力外出谋生,或经商,或打工,至贫至苦“一条扁担走天下”,什么活都干,什么下贱工都做,日求三餐,夜求一宿,所得微薄钱,省食俭用,积蓄起来,每到春节,回家看望妻子,孝敬父母,会得到族人邻里的赞许,脸是略有光彩。外出谋生有头脑的人,抓到了机遇,苦心经营,因之发迹,当了老板,衣锦荣归,光彩夺目,人人羡慕不已。有的人漂泊海外,披荆斩棘,艰苦创业,不断开拓进取,有成为中产者,小康家庭,有的人成为华侨巨商,大企业家,名扬四海,功成事遂。客家人常常以此为范例,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由于上述种种历史的、社会的、观念意识诸方面深层次的因素,致使众多的男人或是出门创业终年不在家或是在家不务农不理家,客家妇女便肩负起生产劳动、料理家务、教养子女等重任:“乡村妇女,耕田、采樵、织麻、缝纫、中馈之事,无不为之”。家中里里外外事,没有一样能离开妇女。农事方面,一年两造三熟,从犁田、耙田、锄田整地、兴修水利到播种、插秧、挑粪施肥、耕田除草、车水灌溉、收割打谷、晒谷入仓,旱地上种薯芋豆类、植桑养蚕、种棉纺纱、种菜烧水等等,“任田园诸务”均由妇女劳作。家庭手工副业方面,饲养家禽家畜, “豚棚牛牢、鸭栏鸡架、犬牙贯错,与人杂处”。晚上和农闲时,家家纺纱织布,篝灯之下,机声轧轧,或做针线活“幅布缝衣”。家务工作则没完没了,“捡不完的稗草,做不完的家务”:上山砍柴割草、砻谷舂米,烧火煮饭,担水做菜,洗衣扫地、侍候翁姑、养育儿女、教子读书;遇有节日喜庆、婚姻嫁娶、筹划算计、上下打点、亲临采购、烹调佳肴、敬祖祭神,接待宾客等等,都离不开妇女。人们对客家妇女的能干和惊人的毅力在敬佩之余,不禁要问,她们的能耐从何而来?是在艰苦环境里、风雨、严寒、酷暑中磨练出来,是母亲从小手把手教会的。客家人不给女儿读书学文化,从小开始学种田做家务,已有非成是,家家户户皆如此。做女儿的也懂得,长大成人出嫁了,要当家理财,耕田种地、主持家庭事务、侍候好公爹、关照好丈夫,教育好儿女、此乃妇女天职。因此,女孩子都心甘情愿的磨练,担子比人重也得挑,练得一身铁肩头硬脚板。
(摘自《梅州作家》报)
【客家人敬祖祭祀习俗】 “水有源,树有根”。崇拜祖宗最初源于古代的神灵鬼魂观念,视祖先为神灵,亦与后来儒学所推崇的崇先报本、尊祖敬宗观念相一致的。人们以缔造姓氏的始祖、对族姓有功业或是移民的开基祖,作为崇拜对象,饮水思源,长期祭祀。客家人的远祖来自中原汉族,长期以来,客家人重亲情,宗族血缘关系观念强,敬祖祭祀是他们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崇敬先祖是客家人的传统美德。
客家人“敬神不如祭祖”的观念,开始产生于客家先祖为避战祸而长途逃荒、辗转南迁的路上和初到定居地之后。遥望中原祖居地归不得,最初的客家人只能在新居住地建祀拜祖,怀念先祖;为了缅怀祖先千万里跋涉以及定居后的艰苦创业,其后人又代代相传,重视祭祖活动,祈望先祖庇荫后世子孙安居乐业、发家致富,村村户户对祖无不虔诚,同时也通过祭祀以凝聚全族子孙的向心力。客家人这种崇先报本、尊祖敬宗的意识,本属儒家文化范畴。
江西赣江、广东梅江、东江、福建汀江流域等地客家人受传统文化的直接影响,其崇本敬祖意识源于中原,而又比中原人更强烈。特别是这种崇本敬祖意识在为旅外侨胞、台港澳同胞中尤为突出。他们千里迢迢回到桑梓,第一件重要之事就是拜祭祖先,把爱国爱乡与纪念上代祖宗融为一体,表达情系乡邦,不忘桑梓和祖宗的虔敬情怀。因此,崇敬先祖成为客家人的传统美德。
客家人敬祖祭祀与其他地区相比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在祭祀上并不局限于“五服”之内,而是把祭祀的对象一直上溯至始祖。按照古代的祭祀,一般汉族祭祀的祖先多为“五服”之内,即由已辈上推四代——父辈、祖辈、曾祖辈、高祖辈。由已辈下推也是四辈——子辈、孙辈、曾孙辈、玄孙辈。二是妇女也参与宗祠祭祀。这说明了客家妇女在宗族中的地位。她们和男人一样参加繁重的农耕劳作,同时还肩负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重任,因此在宗族中受到应有的敬重,同样可以享有敬祖祭祀的权利。与敬祖祭祀意义相关联的是修订族谱。修谱的意义在于,通过溯源分流,明确本族的祖先是谁?支脉派系情况如何?从而分清宗族内成员的尊卑长幼、亲疏远近关系,为祭祀祖先服务,最终达到认祖归宗、敬祖收族的目的。           
           (谢如剑)
【合水花塔的传说】 从兴宁市区往北走15公里,便来到一个景色秀丽、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合水旅游区。巍巍大坝,似一条长龙横跨东西,把6000多亩湖面拥抱在一起。碧水泱泱,波光潋滟;湖中浮现着青山绿树,飘动着红墙黄瓦,合水花塔、湖心亭、鸳鸯亭、观赏水塔,犹如碧绿盘中的宝珠,闪烁着光彩,把整个旅游区装点得多姿多彩,分外妖娆。
合水,是兴宁北部黄陂河、罗岗河的汇合处,故名“合水”。在湖内东侧有一座小岛,岛上有一座九层高、八角锥形的花塔,红墙绿瓦,巍然圪立,格外壮观,犹如一位勇士捍卫着水库。这花塔原名叫“镇龙宝塔”,始于明末清初,它有一段神话传说。
据传,过去黄陂河、罗岗河分别住着一条小青龙和小黄龙,原来都是好朋友,平时和睦相处,一到雨期,山上的泥水流进河里,小青龙嫌小黄龙一身黄泥巴,而小黄龙又嫌小青龙常常老是铁青着脸,天长地久,终于闹翻了,先是吵,后是打,两龙厮打,把河水弄得波翻浪涌,直扑河堤,最终把堤冲开缺口,洪水涌向田野村庄,把田园淹没,把房屋冲塌,弄得两岸百姓不得安宁。百姓为了免除灾难,备齐三牲来到河边祭祀,祈求双龙讲和免战,但仍然无效,后来继续打架,特别是五、六月间,闹得更加厉害,河水又是冲崩河堤,使百姓遭殃。后来,百姓听说塔能镇龙,便聚钱在岛上建起一座九层高的古塔,起名为“镇龙宝塔”。祈求能镇住双龙,免除灾害,谁知在一次大雷雨中,两条龙又打起来,惹得雷公电母发怒,下令惩处双龙,有一次,却误将镇龙宝塔劈去六层,只剩下三层。龙没镇住,又经常打架,水灾常有发生,百姓长期以来遭受灾难。
传说归传说,但寄托着人民美好的愿望。
历史的车轮踏进1956年,兴宁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群众,用辛勤的双手和汗水,在合水修筑起水库,建起大坝,终于锁住了“凶龙”,水灾才告平息。合水水库建成后,蓄水、养鱼、发电、灌溉田园,成了能吞能吐的“仙人肚”。1959年,有关部门请来能工巧匠,重修了塔高九层,八角雉形的花塔,成为水库的一大景观。顺着花塔的阶梯拾级而上,登上塔顶,从圆形的窗口向外眺望,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尽收眼底,湖光山色恰似一幅秀美的画图。
(柳川收集整理)
【盐铺街故事】 兴宁城,靠宁江东岸有一条笔直的街道,这里一向有糖烟酒、中药材和小五金等各行业的百货商店,然而却很少卖盐的店铺,可它偏偏叫“盐铺街”,这里有一段因由。
相传清朝顺治年间,潮汕一带的食盐源源不断地沿着水路运往兴宁,然后再由脚夫挑到江西。兴宁是潮汕运盐到江西的必经之路。那时,船只沿宁江而上,把盐运到兴宁城外的南济桥和西河桥一带,便停泊下来,东一堆,西一处,到处分散露天堆放。盐商们又愁风雨,又怕盗贼,曾多次向当时兴宁的县令要求增设盐业交易所,可是一直未得到解决。
直到清朝嘉庆年间,兴宁县令仲振履上任后,看到兴宁商业的繁荣,税收的稳定,还得依附于食盐的集散(当时兴宁各项税收二万两,仅盐业一项就达一万两)。他看到发展盐业的重要,为了便于管理,决定将各个分散的盐场集中到现在盐铺街一带进行交易,并亲自写了“盐铺街”三个大字挂在街口,从此这里成了食盐停放和交易的地方。随着盐业的发展,旅业、饮食业、小百货等也凑到这里来经营,逐渐成了一条街。那时街道只铺着石板,到处洒落了不少盐粒,经营盐业的店铺越来越兴旺,因此“盐铺街”便叫开了。
(田君收集整理)
民族姓氏人口
【民族】 瑶民、
民。 在兴宁历史上,曾经有瑶民和 民居住。瑶民是以狗为图腾的一个古老民族,聚处山林,砍树为畲,刀耕火种,采山猎原,语言不通。至清末,境内瑶民几近灭迹。清末,罗献修《兴宁乡土志》记述“国(清)初时,县东六十里铁山嶂尚有瑶民磊石为居,近百年来,既消归乌有矣。”
民(又称龙户),原是居住在我国东南地区的越人。秦汉时代,受国内政治影响,他们辗转迁徙至珠江各支流、珠江三角洲、广东沿海,以蛇为图腾,舟居水宿,成为水上居民。据史籍记载,本县 民在元朝末年迁入。明洪武初年,有38户38只船。清朝以后,
船逐渐减少。至清末,“唯麦姓二三人尚是 民”。
汉族客家民系。 兴宁县境,古为百越诸族居地。秦汉以后,中原汉族渐次南迁,与百越融合,成为岭南的主要居民。现居住在兴宁的客家人,大多数是元、明、清时期中原移民的后裔汉族客家民系。宋代户籍立册,根据汉人入粤先后,编为主籍和客籍。广府民系和福老民系入粤在先,编为主籍;客家民系入粤在后,编为客籍。客家人因此得名。
历史上,客家人有过5次大迁徙,从公元317年至1867年后,历时1550多年。第一次始于东晋(即公元317年至879年,历时562年),受五胡乱华影响,由中原(黄河流域、河南等地)迁至长江中下游,以至江西中部。第二次始于唐末(即880年至1126年,历时246年),受黄巢事变影响,由上述地区迁至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南部和广东东北边境。第三次始于宋高宗南渡(即1127年至1644年,历时517年),受金人南下及元朝建立之影响,由赣中、赣南、福建西南部地区向粤东一带转移。第四次、第五次属客家定居地外迁。第四次(1645年至1867年),受清朝建立之影响,外迁至广东中部及滨海地区。第五次自清同治年间(即1867年后),受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事件影响,分迁至广东南部及海南岛。
兴宁的客家人,大部分在第三次大迁徙或以后迁入,最早迁入的时间在北宋真宗和仁宗年间(1023年前后)。兴宁客家先民,大部分先居于江西,在唐末至五代间由江西入福建,宋以后入广东,辗转迁入兴宁;也有直接由江西迁入广东的。兴宁现在的人口中,除汉族外,还有壮、苗、蒙古、回、瑶等少数民族,人数不到总人口的万分之一,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随军政干部调动迁入的。
【姓氏】 据新编《兴宁县志》记载,兴宁有130姓,其中百人以下的37姓,百人以上千人以下的31姓,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39姓,万人以上的大姓23姓:刘、陈、罗、曾、李、黄、张、何、钟、王、廖、杨、吴、彭、袁、朱、赖、谢、丘、林、石、潘、肖。根据2000年末公安户籍人口1120783人统计,境内姓氏达449姓。不足十人的252姓;十人以上百人以下的91姓;百人以上千人以下的38姓;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43姓;万人以上的25姓:刘、陈、罗、黄、曾、李、张、何、钟、王、廖、杨、吴、彭、朱、袁、谢、赖、石、林、叶、丘、温、潘、肖。
【人口】 建县之初,兴宁地旷人稀。宋熙宁三年(1070年,即建县740年后),兴宁约有6000户。1071年分地置长乐县(今五华)后,兴宁有4000户。宋末战乱,人口大减。入元后,由于元朝统治者残暴,元末仅存1697户。
明初,由于战乱,兴宁“烟汲殆尽,仅存户二十余,编二图附于长乐县令兼宰之”。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知县夏则中上疏朝廷减免官田租税,招携流亡人口。此后,福建、江西客人相继迁入,短期内人口大增。1391年,全县有722户2626口。明末崇祯五年(1632年),全县有赋役1890户。崇祯八年(1635年),全县烟户通查,结果有1.63万户。
入清后,本县社会文化、农工商业有较大发展,人口增加较快。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诏令增丁不增丁口税,以励生育。至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全县有26.23万丁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人口增至37万余人。
民国时期,本县人口时增时减。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全县有452046人。
日兴宁解放后,外流人员纷纷返回,至年末全县有110477户、484574人。以后,人口不断增加。1960年末136223户,576187人;1970年末149885户,745564人;1980年末170297户,874310人;1990年末222320户,1021822人,2000年末275498户,1120783人;2008年末305282户,1145635人。
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兴宁是华侨之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0多万人(1985年新编《兴宁县志》记载是23万人:华侨9万余人,港澳同胞13万人,台湾同胞约1万人)。华侨分布在世界5大洲30多个国家,大部分在泰国、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各国,侨居欧、美、澳等洲者亦有一定比例。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港澳台同胞回乡探亲、旅游观光、寻根问祖者日益增多。他们热爱祖国、情系故乡,热心捐资、捐物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投资、独资创办各类企业,为家乡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人物传略选介】 在首届编修的下限至1985年的《兴宁县志》中,以传略形式入志的人物有119名(其中烈士24名)。入传人物选介(以卒年先后为序):
罗孟郊(),兴宁刁坊罗坝人,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中举,翌年登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授职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去世后,朝庭追赠他为礼部尚书。
夏则中(),武昌人,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接任兴宁知县。他招民复县、为民请命的德政,影响深远。
王天与(),故居在兴城东门外栅里,明正德九年登进士,十一年任江西宁都知县。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江苏长洲(今吴县)人,举人,吴中四才子之一,正德十年(1515年)授兴宁知县,在任6年,后升迁为应天府通判。
张天赋(),福兴人,方志学家。
何南凤(),石马马下村人,举人。
胡 曦(),兴城大巷里人,清代书法名家,晚清嘉应三大诗人之一。
饶宝书(),兴城镇人,进士。
何天炯(),石马新群村人,民主革命先驱、爱国诗人。
赖颂祺(),福兴神光村人,潮梅农运特派员。
蓝胜青(),叶塘胜青村人,中共兴宁县委首任书记。
刘光夏(),下堡柏树下人,历任广东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团长、中共兴宁县委书记、东江红军五十团团长等职。
陈锦华(),福兴矮岗人, 1929年春任中共兴宁县委书记。
罗屏汉(),大坪白云村人,1929年10月任中共兴宁县委书记。
蔡梅祥(),大坪吴田村人,曾任兴龙县委书记。
罗清桢(),宁新高陂村人,著名版画家。
罗香林(),宁新水楼村人,客家研究大师。
李善邦(),叶塘镇田心村人,地震学家。
栗恩仲(),回族,山东人,1955年6月至1965年2月任中共兴宁县委书记。
李戈仑(),新陂人,兴宁解放后的第一任县长。
陈 坦(),永和大成人,铁道部运输高级法院院长,中纪委委员。
张 中(),永和大成人,国家档案局局长,中纪委委员,第四届、五届政协委员。
【人物名录】 在首届编修的《兴宁县志》中,列名录者共有767名。其中,烈士662名(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烈士358名,抗日战争时期烈士9名,解放战争时期烈士74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烈士221名);古今人物105名。
建国后,莅临兴宁检查指导工作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以莅兴时间先后为序):
赵紫阳 1955年春,与兴宁县委领导一道蹲点办社;1958年8月在兴宁召开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讲话,时任省委书记;1975年秋视察宁江移河工程,总结改造宁江经验,时任省委第一书记。
胡耀邦 1958年4月在竹蓬戏院为干部、青年作报告,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日在兴宁机场会见兴宁县党政领导,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陶 铸 1958年10月视察合水水库和细菌肥料厂,1962年10月陪同贺龙、聂荣臻视察合水水库,1965年6月上旬视察宁新东风大队,时任省委第一书记。
贺 龙 1962年10月视察合水水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聂荣臻 1962年10月视察合水水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
罗瑞卿 1964年4月视察合水水库,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叶剑英 日视察四望嶂煤矿,同年3月视察龙北钢铁厂,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
叶选平 日至18日视察县味精厂、电机厂、毛巾厂、染一厂,同年7月到坭陂等地视察乡镇企业和家庭织布业情况,时任广东省省长;日,视察明珠集团、华丰高新技术工业园、明珠文化广场,时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谢 非 日上午到径南检查牧草生产、造林绿化情况,下午到球阀厂、棉纺厂、工艺厂、珍珠红酒厂了解生产经营情况,时任省委副书记;日视察径南黄蜂窝茶山和东岳宫市场,日考察兴宁农业工作,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温家宝 日视察宁新洋里养鸭场、塑盘抛秧点、永和养鸭场、径南黄蜂窝茶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宋 平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日视察黄蜂窝茶山。
李长春 日视察黄蜂窝茶山旅游综合开发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张德江 日,考察明珠文化广场、明珠集团、宁中佛岭村;日,亲临黄槐大兴煤矿“8·7”特大透水事故现场,听取情况汇报,对抢救工作和依法加强煤矿企业管理提出10项要求;日,亲临坭陂镇红卫村、宁新街道大岭村何屋和洋里村松口岭房屋倒塌现场视察,慰问受灾群众,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兴宁修志历史
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县候爵主修县志(已失),邑人王琏作序,是《兴宁县志》有刊本之始。
正德十一年(1516年),知县祝允明主修县志4卷,题为《正德兴宁县志》,为本县现存县志中最早的一部。
崇祯十年(1637年),知县刘熙祚主修县志6卷。
康熙二十年(1681年),知县王纶部主修县志8卷。
乾隆四年(1739年),知县施念曾主修县志10卷。
嘉庆十六年(1811年),知县仲振履主修县志12卷。
咸丰六年(1856年),知县张鹤龄增修县志12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县府成立修志馆,聘请萧惠长为馆长,张花谷为副馆长,编修《兴宁县志》。后因战乱,卒未成书,草稿散失。
1983年7月,县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的兴宁县志编修委员会;9月,设立兴宁县志办公室(现称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
1992年4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兴宁县志》出版,被评为全国二等奖。
1995年起,每年编纂出版《兴宁年鉴》,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
2002年7月,启动兴宁市第二届新方志编修工作;2003年8月,市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的兴宁市志编纂委员会;2009年8月,召开《兴宁市志》评议会议,邀请国家、省、梅州市及广州市、福建省龙岩市、江西省赣州市等地方志专家参与。
兴 宁 之 最
顺治十年(1653年),清朝廷于本县举行首次岁试。
咸丰年间,本县布商开始在广州、佛山设号,经销兴宁土布。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2月,本县举行最后一次县试。因废科举之诏已下,士子未及参加州试和院试。
清宣统三年(1911年),县令茹欲可用尊经阁楼宇创办本县第一所图书馆。
民国5年(1916年),本县北厢鹅湖人张振环在县城内开设立盛药房(张家园),生产济众水、肥猪菜等成药出售。
民国9年(1920年),本县第一家印刷店“陈云记”开张,地址在县城西城脚。
民国12年(1923年),在长春井李家祠设立电报房,为本县电信通讯之始。
民国15年(1926年)春,在县城成立中国共产党兴宁县第一个党小组,直属梅县支部领导。小组长蓝胜青,成员陈锦华、卢惊涛、赖颂祺、曾不凡。
民国16年(1927年)12月,在永和湖尾村成立第一届中共兴宁县委员会,蓝胜青任书记,时有党员120余人。
民国17年(1928年),始设邮政局,地址在南街许家祠,后迁至新街陈家祠、老街资政第。
民国19年(1930年)春,本县第一条10公里长的兴田(兴城至龙田)公路建成通车。是年,本县第一支足球队宁江足球队成立。
民国22年(1933年)7月,本县各中学毕业生奉令赴汕头参加会考,县一中总成绩获全省第一。9月,本县第一座钢筋水泥桥坝尾桥竣工通车。
民国24年(1935年),成立民众医院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陈辉庭,开始筹办本县第一间医院。
民国25年(1936年)7月,本县第一家电影院南京戏院开业,放映无声电影。
1949年11月,成立坭陂汤湖村供销合作社,为兴梅地区第一个乡村供销合作社。
日,全县开始流通人民币,以250(人民币)比1(南方券)的兑换率,收回南方券。
日至17日,县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950年10月,动工兴建本县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七层水电厂,翌年7月竣工投产,装机容量115千瓦。
1950年,首批建立的国营商业有中国花纱布公司广东兴梅分公司、中国百货公司兴宁县公司、中国粮食公司兴宁支公司。
1951年4月,动工兴建本县第一个水库福兴石屐水库,翌年完工。
日至4日,县举行建国后首届体育运动会。
1952年1月,县图书供应处分为新华书店兴宁支店和兴宁印刷厂。其时,县印刷厂为本县第一家国营工业企业。
1953年7月,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全县人口52.5041万人。
日,县委批准叶塘李桂英、罗岗彭广祥、坭陂黄清云、石马朱龙招等4个农业社为第一批试办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4年4月,县进行第一次基层选举,选举各级人民代表。
日至29日,县召开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日,全县开始流通新人民币(新币1元折合旧人民币1万元)。
日,政协兴宁县委召开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栗恩仲当选为主席。
日至16日,在兴城召开中共兴宁县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栗恩仲当选为县委第一书记。
日,县举办首次“教师日”活动。
1957年12月,永和蓝排畜牧场首次引进丹麦良种公猪“约克”,用于改良本地猪种。
日,兴城至合水全长13公里的兴合铁路建成通车。
日,气温38.3℃,为本县1958年至1985年的极端最高气温。
1964年冬,县召开第一届贫下中农代表会议,成立贫下中农协会。
日,严寒,气温零下2.7℃~6.4℃,为本县建国后极端最低气温。
1968年12月,宁江移河改道第一期坝尾桥段工程开工,翌年2月竣工,缩短河道1060米。新建宁江大桥于日通车。
1973年9月,开展第一期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1974年8月结束。此后,每年一期,共进行6期,至1979年4月结束。
1973年12月,龙北钢铁厂白煤焦球炼铁经验在全国劣质煤燃料技术会上介绍。与会人员到该厂参观。
1973年,县毛巾厂出口方巾11万打,总值13.7万元。此为解放后第一种出口纺织品。
1975年,广东省农业厅评定坭陂猪为全省三大良种猪之一,将该猪性状列入省禽畜资料汇编。
1976年,中共广东省委在兴宁召开全省农田水利建设经验交流大会。
1976年7月,县委书记陈槐珍出席国务院在江苏举行的水稻生产会议,介绍兴宁水稻高产经验。
1978年3月,宁江曲塘移河改道工程竣工。至此,历时9年的整治宁江河道工程结束,移河改道12段,缩短河道13.5公里,消除急弯险段77处,扩大耕地面积2986亩。
1978年9月,龙北钢铁厂“白煤型焦球炼铁”和黄陂中学“白煤炼铁”技术获全国科技成果奖。
日,兴宁至广州的民航班机开航,每周3班。1983年4月起,增至每天1班。1987年8月停开,业务转由梅县民航站办理。
1982年8月,县举行职工初中文化第一次统一考试,至1985年共举行8次,合格率为76.8%。
1983年4月,创办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兴宁县分校。
1983年5月,县召开个体劳动者第一届代表大会,并成立“兴宁县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4年,筹建兴宁人民公园,集体和个人集资100多万元。县酒厂生产的“珍珠红”荣获国家银杯奖。兴宁染二厂从意大利引进50台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剑杆织布机。
日至19日,县委召开首届县志编修工作会议,部署《兴宁县志》和各专业志、区镇志的编修工作。
日至15日,县委召开兴宁县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座谈会。
日,兴宁县人民体育场举行奠基典礼。
日,全县举行第一个教师节庆祝活动。
进士、举人名录
科举制是封建社会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始于隋、唐,分秀才、明经、进士等科。用考试办法分科举士,故称科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举考试的科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