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港股退市私有化退市券商参与什么意思

一文读懂港股私有化:小股东能做什么?
在香港上市仅15个月的启动私有化程序。5月30日,万达商业发布公告,将与联合要约人有条件全面收购已发行H股,回购价52.8港元,较IPO定价48港元上浮10%,总代价约344.55亿港元。待H股要约成为无条件后,万达商业将申请撤回H股于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地位。那么港股私有化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坑?以下文章选自香港投资者教育中心网站,以飨读者。重点信息:私有化是由控权股东提出并向其他小股东全数买入他们持有股份。如私有化成功,上市公司会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申请撤销上市地位。作为小股东,面对私有化建议时,紧记行使你的表决权。你的投票再加上足够数目的小股东的票数,有可能影响私有化建议的最终结果。一般来说,私有化通常由控权股东提出,以现金或证券(附有或不附有现金选择权)的方式,向其他小股东全数买入股份。如私有化成功,上市公司会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申请撤销上市地位。私有化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有些上市公司的股份在联交所的交投并不活跃,或市场上的股价相对每股资产净值出现很大的折让;或某些公司的股份的公众持股量未能达致联交所的要求;又或上市公司对维持上市地位的成本所作的考虑等。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收购”或“协议安排”的方式完成私有化。如何以收购方式进行私有化?控权股东可向所有股东提出全面收购的建议,以收购他们的股份。如果被收购的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当控权股东 (包括与他一致行动的人士) 累计取得在提出收购建议时可接纳建议的股份以价值计的90%时,他便有权可以选择强制收购余下的股份。如被收购的公司在外国注册成立,控权股东则须根据当地有关法例行事。如果以协议安排方式进行私有化,程序上会有甚么不同?控权股东会要求公司向股东提出协议安排,建议注销所有小股东持有的股份。有关的协议安排必须根据公司成立所在地的公司法执行,并由所有股东投票决定。如协议获得通过,协议对所有股东均具约束力。小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将被注销,而控权股东将因此持有该公司100%的投票权。拟被私有化的公司必须就私有化建议向股东发出公布。小股东随后会收到一份通函 (通常于21日内) ,解释有关私有化对他们的影响、私有化计划的预期时间表、独立董事局委员会的意见、独立财务顾问的意见,以及公司的财务资料。如私有化以协议安排方式进行,通函更须附有召开股东大会的通告。然后,拟被私有化的公司要符合公司成立所在地的《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和公司法订明的投票规定。以香港成立的上市公司为例,除了要符合香港 法例的投票规定外,《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亦要求私有化安排须获得以投票权计算,最少75%出席股东大会及投票的无利害关系股东 (意指所持股份为控权股东及与他一致行动的人士持有的股份以外的股份) 或他们的代表通过,以及不得有超过以投票权计算,所有无利害关系股东的10%投票反对。在股东大会通过私有化安排后,有关安排须再提交公司成立所在地的法院审批。经法院批准后,上市公司便可向联交所申请除牌。公司私有化建议获得通过后,我仍可反对吗?如以收购方式进行的私有化建议已达强制性收购阶段,又或以协议安排方式进行的私有化建议已获股东通过和法院批准,由于有关建议对所有股东都具约束力,你必须接受该私有化建议。你的股票将会被自动注销,并会根据私有化建议中的条款取得应得的代价。作为小股东,面对私有化建议时,紧记行使你的表决权!你的投票再加上足够数目的小股东的票数,有可能影响私有化建议的最终结果。微信扫一扫,关注腾讯港股频道官方公众号:玩转港股(ihkstock)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kewinfan]
热门搜索:
腾讯理财超市
同类产品年涨&27%
今年以来收益&13%
近1月涨&7.41%
7日年化收益&2.97%
本日热门资讯
一周热门资讯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港股私有化大潮原因揭秘:母公司资源整合_第一财经
港股私有化大潮原因揭秘:母公司资源整合
北京商报 10:28
A股掀起狂热的打新潮,而港股却私有化退市暗潮汹涌。今日刚刚完成私有化退市的凯德商用即将被剔除恒生环球综合指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8家港股公司实施或提出私有化退市,经过梳理后发现,股价低迷、母公司资源整合以及大股东转卖上市公司是退市三大原因。
母公司资源整合
私有化要约一般是母公司发起的,而如果母公司有着较好的平台希望独立运作,目前已经上市的公司,让其更好地发展,同时节约成本,母公司就有可能发起私有化上市公司的提案,港股上市公司新世界中国和凯德商用就是这样的案例。
新世界发展于今年3月15日提出私有化子公司新世界中国,公告显示,新世界中国未来有庞大的资金需求,但其股份的流通量低,且在联交所的成交价较新世界中国每股资产净值存在大幅折让,上市平台通过于公开股市筹集资金的能力有限。
新世界发展认为,公开股本市场未能向新世界中国提供稳定资金来源,并相信私有化后,新世界中国可通过新世界发展雄厚的财务实力,为较大型物业发展项目提供资金。
与新世界发展类似,长城科技私有化原因也是母公司资源整合。长城科技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由国务院国资委控股)旗下的高科技企业,目前核心业务主要涵盖计算机核心零部件、计算机整机制造等领域。被母公司私有化收购后,7月11日,长城科技将从H股退市。
国务院国资委曾要求央企深入推进改革,加大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力度,缩短企业链条以及提高决策与资源配置效率。中国电子认为,H股收购建议及合并将有利于中国电子及其附属公司简化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股价低迷交投清淡
上市公司私有化的一个普遍的原因都是公司价值被严重估低,交投清淡无法有效融资时,往往选择在回购成本较低时退市。
今年3月,停牌逾3个月的经纬纺机发布公告称,实际控制人恒天集团将对经纬纺机H股7.891港元/股做出全面要约收购,如若成功则经纬纺机H股将退市。
经纬纺机目前是A、H股两地上市公司,但是股价却长期存在落差。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从上市那年,经纬纺机H股股价便远远落后于A股股价,其间差价经常超过50%。除此之外,经纬纺机H股股价也长期低于净资产。中信建投分析师认为,经纬纺机H股在融资上的限制、维护上市的高成本及恒天系战略架构的调整与重构等也是企业私有化退市的原因。
凯德系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房地产集团之一,旗下子公司凯德商用以零售商用地产投资、开发和管理为主,于2011年在中国香港上市。4月14日,凯德集团提出以约24.4亿美元提出收购凯德商用。
2013年度凯德商用实现收入3.8亿新加坡元,同比上涨5.3%,同%的同比增速相比,凯德商用2013年的收入增速似乎有些“乏力”。
大股东转卖上市公司
如果有企业想收购上市公司或大股东想变卖上公司,为了保证资产的完整性,港股上市公司也会选择私有化退市。
4月9日,在港上市不满三年的美即控股宣布退市,并正式成为全球化妆品巨头欧莱雅旗下一员,欧莱雅此次收购美即花费65.38亿港元。美即于2010年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上市当年销售额6.31亿港元。业内人士认为,美即被收购是意料中事,日化企业中,没有一个单一性公司能够生存,美即只经营面膜,产品构成无法多样化。
去年12月,恒盛地产创办人兼大股东张志熔按每股1.8元价格向持有24.78亿股的恒盛地产小股东以协议安排形式私有化。但今年1月,恒盛地产的私有化议案未能通过。分析人士称,张志熔私有化收购恒盛地产或是为了趁股价较低时全盘拿下再择机整体出售。
郑州大学商学院王磊玲称,私有化退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司决策效率,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动,私有化退市现象会越来越常见。
编辑:群硕系统从两地市场差异来看港股中的陷阱
证券市场周刊特约作者-岁寒
投资香港股市的大陆人越来越多,有些人是冲着AH的价差或估值差去的,有些人是因为投资移民而被迫买的,也有人是冲着港股的
T+0、不设涨跌幅限制、买空卖空、衍生品等去的。投资港股的人大都满怀希望进去,但多数人都交了惨重的学费。为什么比A股整体估值更低、机制更健全、市场更成熟、选择更多的港股市场,陷阱会更多、投资回报可能更差呢?
第一部分、投资港股与A
股的几大不同点
笔者曾在2009年满仓认购权证,在恒生指数差不多翻倍的大牛行情下亏光,几欲跳楼自杀;也曾在2011年恒生指数下跌2成时亏损一半,直到今年才挽回全部损失重新盈利。笔者相信自己得到的教训,可以当成反面教材同大家做一些分享。查理芒格曾说:如果我知道自己会在哪里死去,我就永远都不去那儿。失败的经历,其实也有它的价值。
笔者进入港股时,已经有3年的A股投资经历,年年都跑赢了沪指,为什么做港股反而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呢?笔者认为,自己的那点A股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起了负面作用的,因为港股与A
股的投资至少有以下几大不同点:
一、估值结构不同,港股市场相对更有效
港股常常喜欢龙头企业,龙头股的市盈率通常比二、三线股市盈率要高,有些人看行业的龙头企业市盈率为15倍,而二、三线企业只有8倍,就舍龙头去追落后,结果是一直跑输大市。同样的,港股通常也喜欢成份股(恒指、国企、红筹三大成份股),非成份股只有到了特定时期,比如重大事项或财报公布,机会才比成份股大。所以我们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香港股市的中国平安会比中国人寿受青睐,海螺水泥为什么会一直AH倒挂,因为买港股要“成者为先”。
笔者最初去港股市场的时候,第一只票就是看到中国远洋A股8人民币,港股才5块多港币而买的,今天它的A股3.4元,港股3.8港币,差距虽然小了很多,但也仍然是H股比A低一成。之后又看到一大堆PE10倍以下,甚至5倍以下;PB1倍以下,甚至0.5以下的中小市值票,欣喜若狂,以为遍地都是金子,结果要么就是买了一年后毫无反映,白白浪费时间,要么就是PE从10倍跌到5倍,或者从5倍跌到3倍,低估仍然低估,甚至更加低估。
而大盘股如腾讯,PE基本维持在40倍以上;恒安国际,PE基本维持在30倍以上;蒙牛乳业现在PE40倍,动态PE明显比伊利还高;康师傅的PE也一直在30倍以上,这些大盘股无论是对比香港的中小盘股还是A股同行,长期以来估值都不低,并且在金融危机的08年大熊市和2011年的小熊市里有相对较好的抗跌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
1、从概率上看,大盘的成份股本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就比中小市值公司更强,有马太效应,所以买大盘股长期会更稳健;
2、大盘股基本是欧美大行在研究、定价和买卖,由于欧美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投资回报率远低于香港和大陆,所以他们的投资期望也要低些,倒过来就是PE能给得更高些。小盘股欧美机构不了解,难以覆盖,也不经济;
3、中小市值公司,特别是民营企业或香港本土企业,出千、财报造假横行,笔者估计至少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港交所是个盈利机构,根本不管这事,香港证监会则说自己忙不过来,所以最多就是抓个典型杀鸡骇猴,由于广大投资者难以区别老千和造假的公司,这就使得整个中小市值的非国企股估值明显被打低。若是市场认同公司出千或造假,那股价很快就会被打趴下,并且长期“严重低估”无法翻身,这和A股被质疑造假后股价还持续创新高完全不同,所以港股真不能贪便宜,没有金刚钻就不能去揽瓷器活;
4、大市值股的研究跟踪比中小市值股方便,除创业板外,绝大部分港股没有季报,很多中小市值公司平常对二级市场也不热心,所以买它们就像去澳门玩“百家乐”一样,只有一年2次的财报公告日才能揭开底牌知道大小,因为不确定而给它们低估值也可以理解;
5、港股市场确实比A股要成熟有效,A股资金说话多,港股价值说话多,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估值现在就明显高过大盘股,严重畸形,主要原因是中小板和创业板资金好操纵股价些。
二、供求关系不同,大部分港股的流动性远不如
香港除了三大成份股外,很多股票的成交是非常稀少的,有时几天也没有一笔成交,这是港股与A股的重大不同点。A股你只要买进了,完全不用为卖出担心,上亿的股民盯着2500只票,标的严重供不应求,随便一只票都有上万的股东和多家机构覆盖。港股则不同,香港几百万股民有1500只股票,还有几千只牛熊窝轮期权。所以要是你“大量”买进了不活跃的股票,除了大股东外,也许你就是该股的唯一庄家,最后是想卖也没有人接盘。
笔者以前买过好几只这样的小票,比如前年买过的675坚宝国际,这公司业绩稳定,每年分红收益都有10%,市值不到2亿,比一个壳的价钱还低。曾经一个月只有3天有成交量,其余20天每天都是0成交。如果你判断准确并能长期持有若干年倒也没什么影响,若是把握不大或是需要调仓换出资金时,那真是要急死人。
如前所述,香港的大盘股,基本是欧美大行在研究、定价和买卖,包括相关的衍生产品做市。而香港本土及内资机构大约在50亿-500亿的公司中有较好的定价权,低于50亿市值以下的上市公司机构就基本不再覆盖。所以市值小点的公司,你研究深入一点你就是评级人,比如以前就有好几个这样的小票,10-100亿的市值,有券商或基金关注到这些票时,他们都是问笔者要分析报告的。
香港的衍生品成交额世界第一,比较活跃的是牛熊证和窝轮(权证),喜欢以小博大的人,对小市值公司就不感兴趣了,这对投机资金的分流影响很大,一般能占到大市成交额的一成以上。并且小市值公司本身估值就低,又经常出老千造假,不到中报年报股价往往也没什么波动,所以造成小市值股票成交金额极小,一万块钱就可以拉一个板来,笔者就多次碰到自己或朋友用几万块钱搞了一二十个点涨跌的事。
三、港股股价波动大,市场相对更规范
由于港股实行T+0、不设涨跌幅限制、可以买空卖空等原因,导致股价的波动要比A股剧烈。在港股里,通常不存在A股普遍的“慢牛”与“阴跌”拉升或下跌形式,代之而起的是“疯牛”与“崩盘”式上升或下跌。对于趋势投资者来说,追涨杀跌可能是炒作港股的最佳方法。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港股的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比A股要少,抓香港证券法的漏洞出老千和财报造假的违法行为不算。大部分港股在重大事项和财报公告前,股价往往没有异常现象,不像A股经常是见光死,这对大小股东来说都是公平的。
笔者曾几次在财报公告前两天买入,财报公告当天股价翻倍。比如444先施表行,它是卖瑞士手表的,产品销售、黄金和汇率变化等因素合起来影响,造成业绩波动很大。这个股票因为代码发音很难听,公司又极其不愿意接待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业绩比较难预测,所以被市场冷落,结果就导致财报公告时股价大起大落。
这其实给了研究基本面的人很好的研究环境,你可以因为足够了解而选择在股价低估时且报表未公告前潜伏买入(一般是中小市值股我们才有这种研究优势),甚至也可以在利好信息公告后开盘从容买入赚确定的钱,而利空信息公开后及时出局。由于机构一般也没有内幕消息,资金又大,进出肯定没普通投资者方便。
四、港股的投机性要比A股大,而且品种很多
港股市场以机构为主,参与正股投机的散户不多,大多是买来做中长期持有的,那些投机者通常参与窝轮、牛熊证之类的品种。每只正股的窝轮和牛熊证有很多只,通常每个蓝筹股都有几十至一二百只的窝轮。牛熊证更是实行“即时死亡”制度,即所谓的打靶,也就是说,你要是运气不好,被点杀了,就算之后股价逆转也与你无关,你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回来。
窝轮方面笔者有发言权,2009年底港股就因满仓认购权证而亏光账户,有关笔者2009年亏光的详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新浪港股论坛看《港股一年祭(满仓认购权证一年到暴仓)》,这个帖子点击35万次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感慨万千。08-09年笔者港股收益的波幅可以简单列几段,入市后一周亏60%,8个月后从最低位上涨16倍,然后一周跌75%,再二个月涨500%(此时盈利已近10倍),最后2个月亏光,账户结余200港币。
2009年炒窝轮失败在经济上的损失远不如思想上的挫败来得绝望,那段时间是笔者人生以来最低迷的时期。港股投资(投机)之所以惨败,简单来说,就是觉得自己剩余的时间和机会已经不多,想和时间赛跑,把过去落后的追回来,结果欲速则不达。所以听巴菲特的话没错,有能力的人不需要用这个收费的杠杆,没有能力的人用杠杆放大去投机,结果只会更惨。
搞牛熊证和窝轮,基本就是在和大行对赌,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平均胜算几乎为0,如果去看看汇丰控股的年报和《泥鸽靶》这本书,相信感触会很深的。
当然,衍生产品也并不全是毒药,用得好确实是可以以小博大的,更多的时候它其实充当了一个套利的工具,所以关键在于你怎么对待它。就象鸦片,它也是可以做为药品的。
典型的例子是Option即期权,通过买卖CALL和PUT而与正股相配合是可以无风险套利的。比较常见的做法之一是卖PUT,比如巴菲特和段永平都这么干。卖PUT的意思,就是你创设并卖出一个未来的沽出权利给对手,比如Facebook在20美元的时候你认为它有价值,那么当时你可以卖出一个半年的PUT给别人,如果半年后FB跌到20美元以下,比如18块,你必须以20美元的价格买入对手的股票。由于你在卖这个PUT时,会先收取2美元左右的手续费,所以实际上你的成本只有18美元,并没有亏钱。反过来,如果FB的股价在半年后涨到20美元以上,那么因为对手不会以20美元的低价格卖给你,所以你那2美元的手续费就白赚了,半年有10%的无风险收益率也很好。
对于资金量大的机构投资者,投行甚至可以为你量身定做衍生产品,比如前些年马化腾与投行签的减持腾讯协议,史玉柱与投行签的期权协议等等。
五、港股财报披露比A股差&
香港市场是很奇怪的,除创业板外,大部分公司不披露季报,这既和A股不同,也和美股不同,比较规范的是台湾,它们要求上市公司按月披露营运信息。
香港的会计年度划分时间也很自由,不像A股必须以12月31日为年结日,这方面香港和美国比较类似,由上市公司自行定会计年度区间,港股多数是12月31号和3月31号为会计年度截止日。这里有个好处,就是我们研究财报的工作可以适当分散。
港股财报最大的特点就是外观花花绿绿煞是好看,像(HK1388)安利芳的年报那真是堪比《花花公子》,但多数公司披露的信息内容简单粗糙,对比A股是非常明显的,基本上很多公司是只要满足了港交所和证监会的最低披露要求就算完成任务了。
比如年报里的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就没有主表,用附表替代了,而中报干脆只列只个大数。报表附注更是简单,很多会计项目上市公司想披露明细就披露,不想披露你啥也看不到,主要的附注也可能因为完全没有明细展开或说明而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加上中外会计准则略有区别,以及香港公司的会计科目名称和归类相对自由,这让很多朋友看起财报来吃力不讨好。
我们对比(HK1068)雨润食品和它大陆的大陆全资子公司南京雨润的年报就能看得很清楚,上市公司(HK1068)的会计报表部分才70页纸,但子公司南京雨润的报表部分有107页纸,很多的会计科目,大陆子公司的披露要详细得多,香港上市公司往往是一笔带过。
不过事物都是两面的,你刚刚开始看港股的财报时吃力不讨好,能获得的信息少,那别人看财报时其实也一样的。由于内幕交易控制得比较好,所以对机构来说其实也差不多。这样,如果你能多花些时间去研究分析财报,去公司和行业网站及同行研究报告里多搜集信息,再配合一些草根调研,那么你就可能会成为对这个公司掌握信息最多的人,从而获得信息的差额优势和超额的投资收益。
第二部分、港股花样繁多的资本运作手段
一、买新股可能让你破产
香港市场比较成熟,资本运作手段很多,远比A股要复杂。比如新股上市可以不融资而挂牌上市,融资的股票,所谓的国际战略配售,实际的投资人有可能就是我们这种中小投资人。笔者曾参与过不对外公开发行股票的新股申购,是经纪人私下通知的,当时感觉那股票比较热,结果开盘就赚了一倍多。有些不热门的股票,经纪会说只需认购一手就返现金一千几百或送Iphone之类,这种情况基本不可能亏钱。
而一些参与认购的基础投资者,有些可能真是战略投资入股,有些则可能是和大股东私下协议做托的,比如经常性中地雷的某女股神就是一例。又因为港股IPO经常是包销,包销商不遗余力的托市是必然的,所以不能认为有战略投资人助兴就是这票安全值买,这里边水很深,关键还是自己得对公司的估值能有把握。
在A股但凡打新股,鲜有赔钱的,主要是炒新热潮高中签率太低。港股一般会保证每人中一手,所以如果觉得票不错,那可以开多些户头去申购(同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的券商开很多个账户)。但香港的新股开盘是完全可能破发的,不像A股几乎包赚钱,所以打新前的基本面分析很重要,然后决定投入的资金及孖展比率,用心做的话收益会很不错。
打新股进行孖展是很正常的事,但有时候因为你分析公司有误,比如基本面并不好估值不便宜,市场申购的金额少,那就可能会让你以自有资金几倍的比例抽中新股,当开盘那天股价大跌时,你会损失惨重,所以在香港打新股是可能打到破产的。
新股开盘后,有经验的投资者一般都是立即抛售套现,不论盈亏多少。因为据统计,香港的新股在一年半截内大部分会跌破发行价,不少公司股价会腰斩。而民营企业,三年内中地雷的概率高得惊人,笔者曾经吃过大亏。
比如2010年上市的(HK1863)思嘉集团,当初是招商证券承销上市的,招商的股友在招商证券持续不断的看多宣传下,不少人都买了。笔者最初很排斥思嘉,因为它盈利能力太强,而核心竞争力始终无法分析清楚,加上它是新股,并且是福建股(福建公司中地雷的概率相对很高,其次是东北股,这个不是地区歧视,确实是统计结果)。但后来上公司网站看了《思嘉慧报》,加上天天看到别人讨论,态度慢慢改变了,从怀疑转为看多买入,之后在独董辞职、大二股东减持的利空消息下仍然坚持持有,最后业绩下滑,市场重新解读为诚信问题,两者结合,造成了股价双杀!
还好当时买得少成本低,在年报后果断割肉出局,只亏了2成。现在这股票已经因财报问题而停牌,股价从当初的6块多跌到了停牌前的1.37元。笔者认识一个某证券公司的网友,他重仓买了1000多万,以前3块左右时还常打电话问怎么办,跌破2块的最近一年已经没听到他的消息,最近问他,说在1.8元割肉了。
笔者还中过(HK0312)岁宝百货的地雷,这公司是2010年底上市的,从2块钱跌到2012年的8毛钱时,因为岁宝百货就在深圳,心想这公司看得见摸得着,股价也腰斩了,觉得便宜就投机买一点,结果第三天就停牌了,之后换了核数师,原因是大股东挪用现金,收入和利润倒是没有做假。直到去年底它才复盘,复盘当天赶紧在集合竞价时全抛了,亏损30%,还好只有一成多仓,若不果断割肉会更惨,这票现价只有0.37元。
所以得坚持一条原则,上市没超过3年的民营港股,坚决不能碰。
二、增发和配股就像剪羊毛&
港股有一个惯例,就是每年年报后,董事会都会提请股东大会审议批准董事会在来年适当的时候可增发不超过20%的新股而不需要再开股东大会。这样,大股东完全可以在股价低迷时再打个8折配售20%的新股给所谓的独立第三方,实际上这些人是不是独立的呢?
也有临时公告向全体股东增发或向特定投资人增发的,向全体股东增发时,经常会大幅折价,相当于强制小股东去购买,因为不买的话除权损失很大,这个时候股价往往会暴跌。比如2010年底(HK0449)志高控股曾巨幅折让82%增发50%的新股,股价立马就暴跌了一半,到今天股价不到2成了,志高空调在业内也是有头有脸的知名企业啊。
笔者所指的配股是老股东向特定投资人折价出售旧股,一般是通过投行或券商代销。大股东或二股东配股基本代表了他们不看好公司发展,改善生活之类的借口难以信服,这些股份毫无疑问是会转到小股东手里来的。比如(HK0336)华宝国际,大股东一边拉抬股价一边配售旧股,累计套现了近100亿元,尽管这票没有增发,但实际上这100亿就是小股东掏了腰包。(HK1068)雨润食品的大股东则是一边高位增发一边配售旧股,累计套现了50亿,类似的案例非常多。
三、CB(即可转换债券)是搅肉机&
CB一般是两种,一是借壳上市时或老千股发行天量的低价CB,把股价拉抬上去后行权换股然后转给代销商,最后慢慢散货给小股东,坑人无数;二是真实的融资需求,既有债券的保底收益又有可能转股的超额利润。但香港的CB似乎可以随意修改行权价格,比如2331李宁向TPG发的CB,去年就趁着增发无耻的大幅下调了行权价格,这种行为就是出老千。基本上,港股凡有CB的,都不是什么好现象。
有CB的股票笔者中过地雷,它是(HK0904)中国绿色食品,大约在两年多前,出年报的前一天买入(HK0904),看它估值低,也有分红,想投机一把,结果晚上公告说年报要推迟几天出,第二天股价暴跌40%,最后财报出来并没有任何异常,但股价却再也没回上去。
(HK0904)的报表上,常年趴着上十亿的现金,它除了CB外,并无银行贷款,而且可转债的利息率以前是很低的,所以看似不是大借大贷问题。
去年中它终于出公告说原本即将到期的13.5亿人民币可转债无力偿付,建议先付尾数,其余10亿展期3年,并大幅上浮利率,结果不但这个可转债跌到50块以下,股价更是从以前最高的10多块钱跌到了现在的9毛钱。
不过,如果你对公司和CB足够了解,也还是有套利机会的。就拿(HK0904)的这个CB来说,它到期后上市公司无力偿还,提议债权人展期,从而导致CB价格从106块跌到45块。由于上市公司并无银行贷款,业务也还是有相当比例是真实的,大股东显然不愿意放弃上市公司这个平台而违约清算,当时先是拉了沱牌酒的一个子公司进来定向增发,收的资金可以先付CB中的25块钱,同时也上调了CB利率并下调了CB转股价格,并分三年还本付息。那么这个CB在45元买入其实是非常便宜的,投资者完全可以将CB换成股票然后折价抛掉而获得一些利润,可以说是一个无风险的套利。
(HK0904)的CB在新加坡交易,关注的人极少,基本是欧美机构在定价,由于欧美机构对中国的企业并不了解,很多时候只是因为看好中国或看好某个行业而分散配置一点,占基金仓位一般都很低,经常不到1%,所以一有风吹草动,这些基金往往都是无条件斩仓出局,这就导致CB的价格有时像股票一样大幅波动。由于债券的受偿权利在股票之前,所以实际风险是要小很多的。大陆人由于关注这些产品少,券商又没有公开的报价和宣传资料,同时单笔交易一般在100万港币以上,所以交投很不活跃,也因此存在投资的机会。
四、优先股的转换危机&
似乎香港的优先股都是为转股而设的,一般是在借壳上市或收购时配套发行,类似CB。也有还比较靠谱的优先股,比如(HK3899)中集安瑞科,由于当初中集借壳介入时发行了大量的优先股,为了保证25%的流通盘比例,(HK3899)近两年一路上涨而中集一路将优先股转换成普通同时配售套现,可股价至今涨势不止,原因是(HK3899)的业绩确实不错。
五、回购也可能是象征性的&
每年年报后,董事会都会提请股东大会审议批准董事会在来年适当的时候回购不超过10%的股本而不需要再开股东大会。一般来说,回购股票都有利于提高老股东的每股收益,也是维持二级市场价格的利好行为。但很多时候,公司其实只是象征性的回购一点股票,做市值维护,以便大股东之后减持套现或增发新股,所以这个也还得具体分析。
六、私有化会终止长期持股计划&
一说到私有化退市,我们就能联想到阿里巴巴,这个神一样的公司最近为了选择在香港或美国上市而花招频频。目前A股市场除了少量吸收合并退市情况外,还没有出现过大股东全额收购股权从而私有化退市的案例,但港股市场上,每年都有好多宗。
比如当年的阿里巴巴(HK1688),这个公司2007年以13.5港元,超过100倍的PE上市,上市时味道做得很足,就如同现在频频出手收购概念公司造势一样,当时市场关注的是它的高成长,所以开盘价高达30元,250倍的PE。5年过去了,尽管阿里巴巴的利润翻了一倍,公司经营也很健康,但股价却一路下滑到6块多钱,投资者损失惨重。如果我们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持有,甚至越跌越买,以为业绩增长最终会带动股价上升,那你就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大股东并不怕股价下跌,它甚至喜欢下跌,去年2月,在股价极度低迷的情况下,大股东提出全盘私有化并退市。
香港市场经常会玩这种游戏,市道好时高价IPO,市道差时低价私有化,上市公司被大股东玩波段游戏。所以,就算是报表数据良好,价格低廉,小股东也是可能没法将价值变现的。
A股尽管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但还没有私有化案例出现,这也证明了绝大部分A股的估值其实仍然不够吸引力。未来A股在全面做空机制形成后,加上改为注册制使得容量不断扩大估值下降,可能会出现私有化案例。
第三部分、融资融券与完善的沽空机制
一、融资买入&
在香港,融资融券最初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后来一直到80年代才形成统一规定。所谓融资,在香港通常称为“孖展”,取的是美国对此业务的叫法“Margin”的谐音,即客户以自有证券做抵押通过证券公司等借入资金购买股票或申购新股;所谓融券,也称卖空,即客户向证券公司借入股票后卖出,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所借股票买回还给证券公司。
在香港市场操作孖展业务,投资者根据需要在选定的证券公司开设孖展账户(保证金账户),超出自有本金的部分由证券公司或银行以客户帐户上的证券作抵押提供融资支付。一般来说,哪些股票可以进行孖展交易,会由证券公司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而孖展比例(孖展融资额占购买证券所需全部金额的比例)亦会不断调整,例如40%的孖展比例,即你买入10000元市值的股票,自有资金必须为6000元,孖展融资4000元,由此资金杠杆为1.5倍。一般来说交易软件上可以看到比例值,资金较大的专业投资者,可融资标的和融资比例都可以直接和券商谈条件。
投资者开设孖展账户,可以博取更高的投资收益,但同时,也会杠杆放大风险。另外,证券公司也可以将孖展账户内的股票,不经客户同意而出借给融券做空的人,这极大的方便了借货做空。
A股现在虽然也有融券业务,但沽空机制并不完整,一是开户券商能借货的比例很低,多数时候根本没货可以借,既不能直接向其他股东借,也不能让券商直接从开保证金账户的客户里划走;二是平仓方式单一,无法场外交易平仓;三是内地各级政府和证监会有对造假的包庇、对泡沫的容忍和对沽空的罪恶态度。
在香港的融券交易中,卖空的基本都是蓝筹股,开户也比较麻烦,得特别申请并经香港税务局审批,前后历时一个月。买卖时首先需要向证券公司或是股票经纪人借入股票,在市场上卖出,然后在约定的时间内从市场上买回股票还给证券公司或是经纪人。此外,在融券交易中,通常还会涉及第三方,因为证券公司或是经纪人如果自己手中并没有股票,就需要向其它证券公司或是基金公司等借入股票,并转借给客户,这之间的借贷利率完全是双方协商的,不同时间不同的股票可能借贷利率都不一样,一般要比按揭贷款利率高4-5个百分点不等。
笔者没有直接参与过融券做空,但曾有几次因为分析财务造假而和做空机构有“亲密接触”。实际上机构做空多数时候并不是因为财务造假,而是公司出现业绩下滑的拐点时,业绩和估值双杀出现前进行的战略沽空,比如今年的(HK1880)百丽国际。如果是发现财务造假而做空,那么:
做空首先要评估一下大股东的实力,一般来说,严重做假的公司都是民企,而国企特别是央企,没有严重做假的动机,最多是为了政绩做短期平滑,或是资金挪用,多数是不作为窝里斗无效率。民企的老板如果实力雄厚,那他可能在短期内托住股价,这对做空应该会很不利;
二是做空时机的选择,最好是在业务和市场的拐点处爆料,因为做假的证据掌握在做空者手中,你可以等待和选择在任何时点曝光。做空时,你应该要先借入股票谈妥条款之类的,时间就是金钱,选时不好逆大势而为的话,风险可能是无穷的;
三是做空的证据要硬,让大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人没有反驳的余地。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怀疑人家做假,我们可以选择回避它,因为我们不是公司内部的人,很难得到确凿的证据。但你要做空的话,没有证据就不行,不但起不到震憾效果,还容易被公司反咬一口。毕竟你是希望股价下跌的,下跌得原有的小股东抛掉手中的股票,而一般人都会有禀赋效应,宁愿做斯德哥尔摩症患者,也不会轻易认错割肉出局;
四是选择的标的要适合平仓,因为你先借货卖掉后,最终你总是得买回来还货平仓的。所以如果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那你在二级市场上就很难买回足够的货而股价不上涨。如果想场外交易平仓,特别是股价长期停牌的那种,因为借货是要付利息的,所以最好是选股东中有大私募的股票,若是公募,人家可能不收表现提成费,所以公募宁可硬撑着让账面好看些也不愿意折价卖股套现止损,这就使得沽空方无法买回股票平仓,不能平仓你就得不停的付利息。
完善的沽空机制,长期有利于多空力量的平衡,但短期会加剧市场的波动。港股没有ST和强制退市制度,但因为被质疑造假而停牌甚至清盘退市的事件时有发生。一旦长期停牌甚至退市,投资者可能血本无归。
综上所述,投资港股虽然有很多的机会,但也会面对更大的风险,A股市场相对比较单纯,投资者应该多了解两地市场的差异,以避开港股市场里的各种陷阱。
雪球评论:
A股市场和香港市场还是有很多不同点的:
A股市场是中央政府监管,虽然不公平和不完善的地方很多,但是总体上政府还是能对市场一些违规手段起到一定遏制作用。香港市场则不然,说是市场化,但是却没有美国股市那样的严刑峻法,老千股横行,无法无天。真正控制港股市场的早期是英资的几大家族,现在是香港本地的几大地产富豪。香港证监会形同虚设,港交所更是个只知道赚钱的上市公司,根本不管市场规则是否公平。
A股市场虽然内幕交易很多,但是市场还是慢慢走向开放,信息越来越透明,市场有效性越来越好。港股市场中,,香港本地企业,基本除了地产还是地产,要么就是老千股,制造业空心化,创新活力消失殆尽。幸好这些年以腾讯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国内企业登陆香港市场,才给这个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港交所还是很固步自封,连免费即时行情都不开放。香港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远没有国内上市公司完善,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很差,我看了无数份港交所披露易下载的上市公司报表,却一次都没看到过报告期内的10大股东名单。大多数香港本地散户投资者信息基本都很闭塞,根本得不到充足的投资资讯。国内券商在香港大规模设立分支机构之后,基本国内的投资者得到信息量要远远高于香港本地投资者。所以我们经常在香港电影里看到大部分香港散户投资者的那种比较无助的,到处听消息乱买股票的情况,是比较真实的。
香港证监会的监管基本是缺位的,对无法无天的老千股,基本没有任何的制约。以威利国际这样的知名老千股为例:上市20年,连年亏损,N次合股损害中小投资人利益。这种公司要放在A股市场,早退市无数次了,或者被中国证监会重点调查,作为坏榜样整顿。但是香港监管部门视若无睹,任由这类公司横行。
A股上市公司面值基本都是1元的(除了紫金矿业例外),交易时一手是100股。香港上市公司面值很多元化,1元的、1毛的、5分、1分的都有,交易时每手的交易单位也从100股到10000股不等,很丰富啊。
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管理能力很差,而且经常不作为,但是收起各自苛捐杂费来可是手一点都不软。我每年港股分红,收到的红利总是比实际该得的分红缩水不少,交易时费用也远远高于A股市场。
说实话,我觉得中国A股市场的投资者,还是要感谢上交所第一任总经理尉文渊先生。是他有远见的在90年代初上交所刚起步就大力推动电子化交易,所以现在A股的投资者能很方便的交易A股,A股市场信息也很通畅。香港现在很多本地小券商,还在用很原始的经纪人电话报单。美股流行的程序化交易在国内虽然才刚刚开始推行,因为国内T+1的交易限制还没彻底普及,但是同样为T+0的港股市场,程序化交易几乎绝迹,这和港交所的封闭保守有很大关系。
中国A股市场20多年,其中最黑暗的02到05年,就是管理层莫名其秒的找了两个香港人,史美伦和梁定邦来中国证监会,一个做副主席,一个做顾问。最后搞乌烟瘴气,市场低迷到了极点,这两个家伙才滚蛋。香港市场自己都管理的一塌糊涂,里面老千股横行,恶庄无法无天,还弄到中国证监会来做管理,简直有点匪夷所思啊。
总体来说,A股市场比香港市场先进多了,也更有活力;不过港股市场便宜货蛮多的,是价值投资者的天堂。在港股市场,比较安全的投资标的还是一些公众企业,和一些低价大中型国企。内地的家族企业到香港基本都被带坏了,香港本地的中小企业老千股比例特别高,而还有些东南亚的企业,基本面也很复杂,水蛮深的,投资人需要很小心。
很好的总结,港股开户者必读。
港股是个正常的市场,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足够,未来A股也会正常化,港股的今天就是A股的明天。
上当受骗的根本原因在于利令智昏,看到估值超低,盈利能力明显超越常识的股票,总想找到依据证明其合理性,以此实现赚大钱的梦想。
我就曾经买过超大农业,利润怎么看都觉得太高,低位融资几次也明显超出了正常逻辑,超市看不到他的蔬菜,但和小伙伴总能找到原因说服这个利润率靠规模和科技能做到。还好因为胆小,赚了一笔跑了。
思嘉和四川一家卖芒硝的公司也是一样的问题,利润率超出常识,不符合基本的商业逻辑。
对诚信有问题的公司应当一票否决,没有必要恋恋不舍那点余温,和大股东博弈是最傻的做法。
市場經濟就是這樣,會計年度可以自己設定,每手股數也是,這些資料都是公開、透明的,隨時都可以找到的。老千股方面,如果有留意香港股市的話,都知道最近香港的証監頻頻向老千公司出手,先是成功勒令"洪良國際"退款給全部小股東,然後最近又向法庭申請凍結"群星紙業"及"中金再生"的資產,以便調查其造假事宜及向小股東退款。此外,新股保薦人日後要為招股書可能存在的失實負上民事及刑事責任(),也是一大進步。
香港始終是一個法治社會,任何事都要有真憑實據,不能說很多人都知這公司做一些有損小股東的事,就要勒令其退市,只要其所作所為是合法的,例如集資所得是用作支付董事酬金、或為管理層提供住所、用車等,明知公司資源是浪費了,但只要是法律容許的,監管機構也無可奈何,這也是我們稱這類公司是"真小人",因為他們是明刀明槍地掠奪小股東,如果小股東不認清其過往所作所為就去買這些公司,只能怪自己了。
至於免費報價,現在有很多公司提供即時免費報價,包括aastock、etnet甚至國內的騰訊財經等,這些網站也會提供詳細的財經新聞及資訊;當然你肯付每月200-300元左右的費用的話,你的報價器會有更多的資訊,例如每個價位有多少人排入、那些証券行在買/沽等。
如果專業的投資者,其實是應該每天都瀏覽港交所的網站,當中"披露易"()更是最重要的,因為所有上市公司的通告都會通過"披露易"刊登的,可以說是第一手的消息來源。
软件垃圾得要命,很多券商没有手机客户端,买股票不能自动计算股数金额要自己拿计算器算,看不到买卖盘口量,没有f10或不全面及时。很多券商的资金交收要电话确认,银行手续费贵速度慢。没有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市公司对小股东爱理不理,信息披露粗糙等等
感谢分享。港股就是丛林,毒蛇猛兽,奇花异果,参天大树,无奇不有。有能力者能收获甘美的果实,无能力者随时可能成为别人的美餐。相比港股,A股更像一个温室,虽然也有很多害虫在吞噬财富,但是更有秩序一些。粗浅印象而已,从没操作过H股,只有B转H的中集让我偶尔看看。
雪球这里很多朋友舍A股而买美股和港股,主要原因是因为港股便宜,美股能买到很多A股买不到的股票,而并不是香港的制度有多好。
同样的股票,每年如果分红三毛钱,A股买10元,港股卖2到3元,你会买A股还是港股?很多投资人最初是看到A、H的巨大价差而被吸引进港股市场的。之后开始慢慢习惯买红筹啊啥的。当然,之后有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老千股的低价所蒙蔽,被涡轮和牛熊证的暴利所吸引,这是题外话了。
说到程序化交易,我有客户以前在香港跑过关于涡轮和牛熊证的程序化交易,尝试了半年,做不下去。香港那种交易环境,根本没法提供给他们合适的土壤。现在他们在A股市场,相关交易做的蛮好,2年里面就从1000万管理资产起步,现在管理了大概7到8亿的市值。
还有你说的老千股是国内民企为主,完全错了,国内民企在港上市是最近10年的事,主要是财务造假犯事多。而老千股,是香港本地公司好几十年的传统了,地球人都知道,这个屎盆子,不要随便扣到内地民企头上。
香港本地企业,如果是不知名的公司,10间里起码5间有类似的老千行为,比例之高,令人发指啊。这些不是普通投资人知道几个威利国际之类的公司可以规避的,是需要整体规避的。香港本地的小公司,大部分都是没有诚信体系的。因为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香港几乎就只有金融业和地产业
。没有制造业,也没有科技创新,整个香港已经产业空心化了,香港本地小公司和那些本地中小庄家,除了搞点财计骗骗小股东,混点钱,基本没啥别的办法从产业上获利啊,所以香港老千股横行是有土壤的。
至于你说香港的中央结算系统可以查到每只股票在券商和银行的持仓记录,但那对投资人几乎没什么用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股东是谁。港交易上市公司公布的报表从不披露10大股东是谁,而A股每年4次报表,公布10大股东和股东人数都清楚透明。
香港证监会不作为的事情多了,而港交所几乎是唯利是图。但因为审核比较松,上市比较快,所以国内上市公司喜欢去那里上市。港股市场吸引投资人的也就是便宜,如果不是相关公司比A股便宜很多,哪个脑抽的愿意那么高的交易成本去跑到香港市场买股票啊,这就和国内消费者跑到美国去海淘一样啊!
港交所的權益披露要求所有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權益的都要披露,5%以下的則不用披露。大家可以隨便在這網頁找到相關披露。
香港有一個中央結算系統持股紀錄,即是說你可以隨時查到每隻股票在每間証券行或銀行的持股紀錄,是每日更新的,即是假設你今日看到高盛証券不斷沽售和黃,你想查看它今日實際沽了多少或它還持有多少股,你也可以通過這系統查到,這會否比A股更具透明度?
3. 現在香港股市的即時行情或報價都是免費的,當然你要詳細資訊的話就要付費。
香港股市有兩類股是投資者痛恨的:老千股和財技股。老千股主要是國內民企為主,但它表面上會將帳目做到很吸引,令很多價值投資者或散戶以為是價值投資而買入,我會將這類股票歸類為"偽君子";
另一類股票是以香港的一些財技股如威利國際或永義系為代表,它們會不斷通過配股、併股、合股、拆股等"合法"手段加合法的會計手法去淘空公司資產,損小股東而自肥,這類股通常是臭名遠播,是名符其實的"真小人",如果投資者明知山有虎,還有向虎山行,怪得誰?
5. 如果你說香港股市沒有程序交易,那我會很懷疑你對港股的認識有幾深入?
你提到"港股分红,收到的红利总是比实际该得的分红缩水不少",可以提供實際的例子嗎?港股所有收費都是規範的,國企的派息要扣10%的股息稅外,其它的基本上只是扣手續費而已,銀行的收費會比較貴,但証券行的收費則廉宜。
雪球裡越來越多的球友捨A股而取港股、美股,原因為何?又為何國內這麼多的優秀企業要到香港、美國上市?
我其实昨天就看过这文章
一直在思考文章的内容 在体会收获。
想了一天 发现 这文章其实真心价值不大
我的逻辑简单
所有文中列出的陷阱基本上都是一条 利用你的贪婪 挖了一个坑
类似折价的股票以前也碰过191 林家的
半死不活 全家吃公司用公司 玩公司 就是不关心股价
不过买入好像我也赚到钱的 当时passport大战香港
so如果不贪婪 关注企业 这些问题 都可以避免
一个自由的市场 必定会有人为了自由付出代价
只需记住一点 关注好公司 配置资金到好公司上去 这就是效率
如果你做对了 市场会回报你的 给更多的资金让你下一次配置
作者比较灰暗 可能和个人经历有关系。
贪婪的话容易接触灰暗的东西 灰暗多了 自然看世界的眼光会不一样
当然传播这些对刚介入市场的人是很好的提示
毕竟这些灰色都是血的教训。
香港市场本来就是这样,私有化、合股、以及不超过20%的增发,都不需要审批,股东自己搞定就行。所以我才说港股市场监管缺位,无法无天啊。
我还可以举个其他的例子,当年张子强横行香港,连香港五大家族都对他无可奈何,只能乖乖交钱。而香港的法律根本就没法制裁张子强,他每次都在证据充足情况下被宣布无罪释放。其实仔细想想也明白了,香港基本没死刑的,陪审团的朋友们都是有家小的,如果宣布张有最罪,又不能把他毙了。他要是坐牢,那些陪审团的朋友们和他们的家人遭殃了;要是宣判把他毙了(理论上几乎不可能),那么估计陪审团的朋友们的全家都得一辈子活在死亡的阴影下。所以张子强才能逍遥法外,直到97,中央政府在广东把他抓住毙了。当时在港媒还很有争议,因为张子强是香港居民,正常的程序应该是引渡回香港受审(不过引渡回去基本还是无罪释放的结局)。但是中央政府考虑到香港回归后社会秩序的稳定(当然还有当时对香港经济影响力极大的几大富豪对中央政府的殷殷期望),还是做出了果断的抉择。
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就是想说明,靠香港政府这样脱胎于殖民地社会的弱势政府,是根本不可能保护广大投资人,维护市场秩序的。这不单是香港的问题,整个东南亚,除了新加坡外资,其它拿些脱胎于殖民地的政府一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市场是学欧美的市场化,但政府根本不能像美国政府那样执行严刑峻法,去监管,最后肯定是里面的垃圾企业和利益集团无法无天。
中国股市虽然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但是在大的关系到市场秩序的关键问题上,中央政府的态度还是很清晰的,对投资者会有一个基本的保护。而很多海外上市的国企,在这方面相对也比较自律,因为他们还是受国内监管部门和国资委的双重监管,不能随便乱来的。
岁寒兄,我是这样看的,港股和A股其实是适合不同情况的投资人。如果是以基本面分析为主的理性保守的投资人,注重安全边际的,个人认为每次港股市场国企股大跌的时候,他们进场,更容易赚钱。而那种喜欢踩着流动性搞短线的投机客,更适合A股市场,让他们买一个没有交易量的港股,他们会发疯的,嘿嘿!
另外,还有个趋势,就是虽然将来注册制后,A股市场很多中小盘的垃圾股是会越来越像港股市场那些僵尸股那样流动性趋向衰竭。但是港股市场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人民币资本项下自由兑换的趋势,也会越来越A股化。但是这种A股化只属于港股的国有企业和内地有影响力的民营公众企业的,和香港本地股没啥关系。
09年初,在金融危机后,我曾经在VALUE论坛上写过篇东西分析过这些问题的。其实从98年金融危机国企股跌到底后,以赵丹阳为首的一批先知先觉的国内资金已经先期进入布局了,并且在03年到07年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可以说深圳很多价值投资为旗帜的私募,最早都是靠港股市场那一波奠定自己江湖地位的。
那批前瞻性的资金对港股市场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现在港股一线的流动性好的国企股,如银行、保险基本都是H股高于A股,或者A、H价差很小。之后09年后,更多的资金涌向香港,甚至其他海外市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腾讯的迭创新高,看到港股市场上很多在A股市场行买不到的国内特色企业的火爆表现。包括很多二、三线国企股慢慢的从地板上不断的向上蠕动。而在美股市场上,中概股的火爆表现,也是得益于此,华视传媒两个月10倍的传奇就是典型的代表。
从香港股市的历史看,早期是英资四大行的天下。之后,香港几大家族在70年代崛起,香港本地地产富豪群掌握了港股市场的话语权。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香港地产霸权开始走向衰弱。
东南亚金融危机结束后,随着大批大型国企股、内地优质民营企业在香港陆续上市。从1998年到2002年8月,内地公司在香港市场筹资5074亿港元,占同期香港市场融资总额的64%。中国联通(00762),中国电信(00728),中海油(00883),中国铝业(02600)等大型国有企业相继在港上市,加上在97年底金融危机时发行的中国移动(00941),以及回归前上市的中国石油(00857),联想(00992)等大型战略型企业,香港股市的内地企业权重开始大幅上升。
2004年中国金融业改革拉开了帷幕,2003年底到2004年处,中国人寿,中国财险,中国平安陆续赴港上市;2005年建行和交行在登陆港交所,2006年中行和工行在A股市场大牛市起步的引领下,相继在上海和香港两地隆重粉墨登场,预示着中国金融业改革初见成效,也标志着具有中国内地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基本都完成了在香港这个国际资本市场的公开上市。国企股在港股市场的权重已经远远超过了香港本地企业,再加上复星,蒙牛,李宁,腾讯等一大批内地优秀民营企业都在香港公开上市,香港这个国际化的证券市场已经慢慢的被内地企业所占领。
而与此同时,大量的内地资本也在10多年间通过各种渠道慢慢涌入香港市场。因此,现在港股市场的资本结构已经由过去的外资和香港本地富豪角力转变为外资、香港本地富豪、国内资金三方的角力。
随着李嘉诚家族资本的逐步西移,和香港几大传统家族当家人的逐渐老去,甚至像霍英东先生那样离开舞台,香港几大家族对香港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不断在下降,未来港股市场将确定会是国内资本和外资的角力场。
从一个大的视角看,港股和A股同类公司的巨大价差会随着大量内地资本跨境流动而慢慢消弭。因此,我做港股坚持只买二、三线的超跌国企,就是基于这个原理。过去10多年,跨境资本抹平了一线国企和国内A股的价差,但二、三线国企和国内A股的价差依然很大。从资本流向趋势看,随着人民币资本项可兑换提上议事日程,这块的价差收窄速度还是有加快的趋势。
我观察过,这10多年来,在港股和美股市场上赚钱的内地投资人,大多都是从国企和内地优质的公众型民企,如腾讯、复星、蒙牛这样的企业上赚到钱的。而亏钱的投资人,基本都是在香港本地老千股,内地小型民企消息股,和涡轮牛熊证上亏的。因此,我觉得对港股市场未来的资本趋势做一个判断是很重要的。
我是香港人,對文章的內容有少許意見,請師兄不要介意。
1.香港是實行T +2的,不是T+0。
2. 香港市場進行投機的,應該是散戶為主。
3. 新股很多情況都不是100% 人人有份。
4. 新股絕對不要開很多帳戶抽,是違法的。查獲會所有申請失效及有機會要上法院。(被告)
香港的老千很多,不熟悉的真要萬分小心。國內是保姆式的,不會出引起社會民眾受損,忿怒的事情,要和諧。香港不會理的,是十分危險的市場。不過各位球友有玩美股,香港市場似迷你版的美股吧,只是監管問題,有對小股東很不公平的情況,一定要萬分小心啊!
觉得港股市场更适合做长线投资,在合适的时间找到被低估的标的,确认完可靠的安全边际后买入持有。主要企业基本面发生根本性的向坏的变化,就可以放心一直持有。相比之下,A股市场更适合短线投机客,打一把就跑的那种。
港股市场的个股趋势性很强,只要股价开始上涨了,基本就一路向北了,大的震荡洗盘都很少。下跌起来也是,一路南下,直到天涯海角,都跌不停,基本很难有像样的反弹。
很多冷门港股,基本都是在大幅上涨后才有流动性,价格跌了很多之后,基本就没有流动性了,想卖都很难。A股以后搞注册制了,很多中小盘的,没有成长性的,业绩不行的垃圾股,会慢慢向港股这些冷门股一样,这是趋势。
A股市场现在“傻钱”比较多,所以很多中小盘垃圾股流动性还很好,等明年个股期权出来后,市场流动性会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的。港股市场傻钱基本被消灭了很多遍了,所以股价可以相对真实的反应企业的基本面情况吧。但也就是因为流动性差,中小市值股票才会出现低估买入的机会。
我同意辛巴兄的五挡寻底法于港股这样下跌无底的市场并不适合,这一点港股的老股民估计都无异议。但我觉得注册制实行之后未必就能变成将A股变成和港股一样。辛巴兄的五挡寻底法多半与注册制之后依然可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有效。
港股和A股的巨大区别,不仅在供给端(上市公司层面),也在需求端(交易参与者)。港股的市场参与者结构之独特,在主要市场中都难找到第二家,学术界对此早有研究。简而言之,港股是一个基本被海外尤其是欧美机构主导的市场,他们在港股的交易量,多年以来都居于主导地位,本地投资者和大陆投资者的份额都处在次要或边缘化的地位。
A股即使注册制实行之后,市场供给端固然会向成熟市场靠拢,但市场参与者结构短期也不会改变,变成成熟市场那样机构绝对主导的市场尚需时日,更无可能像港股那样为海外机构所主导。
辛巴兄的五挡寻底法于港股自然不宜,但在A股市场,估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可以适用多年。
在注册制即将到来之际,能读到这篇文章,应该是一种缘分,也更是一种幸运。其实投资本身就是一种对不确定性事件的投注行为。而全仓压注于一个事件,本身就是悖逆常理的极端非理性行为。也是投资的大忌。全仓压注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事前应该想清楚自己能否接受失败的后果。只要你确认YES,就可以行动。否则,就不应该开始。
前面看到&的五挡寻底法,就觉不妥。这也是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因为没有突然死亡法,也没有注册制,加上政府的非理性保护,所以中国的投资人还是温室的花朵。放到香港、美国市场,辛巴的玩法可能会经常死的很难看。
其实,我自己也曾打穿过,主要是因融资而起,加上档期错配,打穿也就自然不过了。以前我也玩权证,只是知道收手,才没有酿成大祸。最先玩权证是用1%的资金玩,很快就翻十倍。然后加大到10%,直到100%。但仓位一加大,前面的交易系统立马失灵。亏得以前打穿过,才知道及时收手。之后也就彻底放弃了。当然也是国内没有可玩的了。贪嗔痴如果戒不掉,最好别玩这种游戏。
但说香港披露不如A股,这个要分行业,分公司。有些比A股公布得更全面。
至于一年公布两次业绩,我觉得也不是什么坏事,我蛮喜欢的——投资者不能完全依赖于公司公布的报表来做决策。
其实香港也有不少公司是公布季度业绩的,比如我们熟知的联想、腾讯等科技公司。
岁寒兄说的小市值公司,确实不受市场关注,这里面老千股也多,但对于专业投资人识别老千股难度不大,关键还是这些小公司大多数没有巴菲特说的护城河,不值得长期持有。
如果能够从小公司中淘到一家有持久竞争力的,那就是不错的投资机会,因为在没有长大之前,它们的估值都不高。长大了,不仅有公司成长带来的收益还会有估值提升带来的溢价。不过,我个人已经对买入小公司越来越谨慎,事实已经证明长大的概率是很低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港股退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