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梦到老家的房子房子里面的古玩

他修了下自家的老房子 差点摊上故意损毁文物罪
温州网-温州晚报周蓓蓓 永检
住在“文物”建筑里,看似令人羡慕,却也会遇到一些令人尴尬的事情。温州永嘉人陈某因擅自修缮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自家“文物”建筑,摊上了故意损毁文物罪。近日,永嘉县检察院公诉科对陈某故意损毁文物案召开听证会。陈某的老宅座落于永嘉县岩头镇芙蓉古村内,2006年,芙蓉古建筑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房屋因年久失修而无法满足基本居住需求,陈某反映情况无果后,擅自进行了修缮,导致建筑主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损毁。其行为已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条第一款,构成故意损毁文物罪。经办检察官表示,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国家特殊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永嘉文物资源丰富,有多处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实际中,对不可移动文物,特别是对私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却存在诸多难题。犯罪嫌疑人陈某故意损毁文物案就是在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中诞生的悲剧。文物遭到损毁的确令人心痛,但陈某行使物权的迫切需求与不完善的文物修缮制度之间的矛盾,却是本案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文物保护法》自1982年颁布以来,历经多次修改,尽管逐步完善了民间文物收藏管理制度,允许私人收藏的文物依法流通等,但在许多方面,仍更多地强调管理,其对由文物权属归属和流转而形成的法律关系的规定与《物权法》中物权绝对等原则有所脱节,这也给如何保护私有文物带来现实的难题。经办检察官称,正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永嘉县检察院对陈某拟不起诉案进行公开听证审查,广泛听取意见。记者了解到,人大代表、检察院特约人员、犯罪嫌疑人陈某等参与听证会。会上,陈某表达了自己的疑惑,自己家的房子,为什么修不得?现场,经办检察官也对其释法说理。岩头镇党委委员朱建平作为特邀人员,简要介绍了当前岩头镇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现状及对私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的困境。他建议,今后在文物申报、产权置换、修缮审批程序等方面完善制度。与会听证员在听取承办案件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及犯罪嫌疑人意见后,对案件事实、处理以及当前文物保护政策展开激烈讨论,最终经过评议,同意对涉案犯罪嫌疑人陈某作出不起诉处理。经过评议,听证员代表、县政协委员、检察院特约人员郑阳用“于法不容、于情不忍”总结听证意见,他指出损毁文物触犯刑法,但所有人为居住而进行修缮于情合理,检察机关人性化司法,对陈某作不起诉处理既能起到警示作用,又能达到良好社会效果,同时也建议检察机关能以本案为契机加强宣传力度,以案释法,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据悉,这也是永嘉县检察院首次以公开听证方式对拟不起诉案件进行公开审查。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yphoenixhong]
热门搜索:
孩子是坠入凡间的天使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怎样用古董旧物+现代设计打造出迷人的家,看看上海这5个老房子就知道了|界面新闻 · JMedia 界面新闻APP石库门老房子,沉淀着百年上海的历史文化,也成为上海最有味道的景致之一。
也有人慕名而来,一探神秘,甚至把家安在这里,它是区别于世界各地公寓楼的仅属于上海的地标。我们想推门走入几家,一探究竟。
第一处,苏州河畔的河滨大楼
1935年竣工,占地7000平方米,是上海建筑面积最大的美国公寓式大楼。
河滨大楼傲娇的屹立于苏州河畔,临近大名鼎鼎、接足地气的七浦路批货市场,扎根于挤满各地方言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听起来差强人意是不是?老房旧物从来都不是高大尚的代言,翻翻它的历史就知道,河滨大楼是犹太商人Victor Sassoon留在上海的纪念。
当年的&沙逊洋行&在上海大批翻建高楼,他将V字形的建筑留在浦东,S形的河滨大厦留在浦西,不声不响的,就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中国。
早期,河滨大楼被美英及西班牙人租用,1945年后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美国电影协会、雷电华影片公司、联美影片公司等影业机构都租用过这栋公寓。
所以你千万不要好奇为什么七浦路附近会有很多背着照相机的人,相信我,他们绝对不是去拍衣服的。有一种东西&叫情怀。
即便空气中弥漫着市井化的气息,但这并不影响河滨大楼在美国律师何明凯心中的地位,他非常爽快的将自己在上海的家安在这里,顺便还养了一条狗。
一起来看看他的邻居,丹麦、比利时、美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四十几户外籍人士都住在这里。老外在中国也热爱眺望历史。
何明凯爱老房子爱的彻彻底底,一次买了三户,全部打通,形成一个敞开式大平层。
嗯,脑补一下,就是那种所有家具都堆在一间房子的赶脚。除了卧室有门,其余的空间包括厨房、餐厅、客厅都大大方方的融合在一起。
他说这叫&创造更多的可能性&。然后,就是拥有了200多平米的大空间,50多人的聚会一点问题都没有。
工业时代的老家具,钟表、佛像、貔貅、腰鼓、太师椅、坛&让人记住这是中国上海。
有趣的是餐桌本是中国的产物,最后流失在泰国,刚好何明凯去泰国,便将餐桌又带回到上海。
而酒柜明明是旧时代的书柜,却不小心流传到纽约,何明凯又从大洋彼岸将它运了回来。
所有的椅子风格虽然一样,但造型、花色完全不同,总结下来就是一套餐椅会来自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甚至不同的国家。
用中国红点缀空间,入户大门、卧室的墙、CD书架&用色也要有勇气。
据说硬装费用是60多万,软装却要100多万。
顺便看看设计师的理念,很抽象有木有?反正我是看了好几遍。
在老房子里寻找旧上海情结,美国律师爱上老房旧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第二处,威海路上Loft结构的老房子
威海路的名气绝对不逊于威海路上的石窟门老房子。
全长近两公里,一路经过新式里弄、石库门、文汇新民报业集团,以及建于1903年的民立中学&
在与茂名北路交叉口的东南方向,是毛泽东早年从事革命活动时与杨开慧的旧居,原门牌号是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旅游景点。
上海的老房子,坚实且楼层很高。
耄耋之年的阿婆坐在门口的摇椅上晒太阳,大门外,是时尚而现代的威海路,一墙之隔,将近百年的新、旧上海分隔的清清楚楚。
著名室内设计师杨世杰在上海的家就落在威海路。
杨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台湾人,曾在国外接受教育并生活,周游过世界各地的他却独爱上海的老房子。
他认为老房子是这座城市最具个性的代表之一,如果没有老房子,这里可能是无锡,或常州,也体会不到当年英租界、法租界的那种特有的历史气息。
第一次来上海是在80年代末,那时候河南中路还有旧货地摊,长近500公尺,有点像北京的潘家园露天集市,在那里可以淘到各种老旧物品。
再次来上海,是因为工作,随身携带的仅一只皮箱,最简单的行李,没想到这一次却把家安在了上海。
当设计师的才华与才情不期而遇的时候,杰作就诞生了,再加上这个设计师热爱文化历史,又见多识广,那他的生活都会成为他的作品。
眨眼间几十年过去,家当从一只皮箱发展到装满几间房子。既然收集了那么多古旧物品,索性买个房子放家具吧,房子和家具的年代也要吻合。
这就是设计师的思路,多么的霸气、任性!于是,杨世杰在淮海中路瑞金路买了第一套老房子。
威海路的这套房子,Loft格局,房间塞满了各类古旧且珍贵的收藏品、家具,它们都是杨世杰在世界各地的旧货市场淘来的。推门而入,即刻能感觉到一种历史久远的气息扑面而来。
老房子建于1928年,基本上大多数老房子天花板都会选用欧洲进口的防辐射绝缘材料、并添加加膜隔热层。为了保证居家生活的宁静,整面墙壁的玻璃都是真空隔音的。水电路重新整合,房间柱子上是明线走管。总体来说就是又要有老房子的历史厚重感,还有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老房子内料异常坚实。房顶的大梁很长,是当年由北美海运来的西洋杉木。墙体,是厚重的老砖。旧房翻新的时候,保留了这些优质的材料。墙,也只是将表层的洋灰铲除,老砖的真面目清晰可见,砖上还有斑驳的砖厂名号&&三甸制砖厂!房顶、地板重新抛光、整平、紧实、刷漆,翻过来铺,重现了老房子的韵味。
我们来一件件扒他家的&文物古迹&。
大厅铺了十几块地毯,分别来自西藏、和田、宁夏、高加索、喀什等地;水壶是日本京都的;古董银质餐具来自比利时布鲁塞尔;餐厅处有一幅南韩艺术家李二男的装置作品,以17世纪《金刚山全图》为蓝本,7分钟内经历了春夏秋冬、昼夜变化;客厅挂的两块老扁,斑驳不堪。
一块写着&恒丰茶庄&,是当年鲁迅和闻一多在多伦路喝茶的那家茶屋的老扁;另一块是&龙凤喜饼&,背面还刻有&太史公饼&,这不就是旧社会老上海的糕饼屋吗?
沙发的牛皮硬而厚,坐在上面却很舒适。这种皮坚实、透气,可以制皮鞋。摆在沙发上的靠枕,也跟随主人二十几年了。双人沙发的扶手处设计是仿照被世界称为&超级空中堡垒&、&史上最强轰炸机&的B-29轰炸机机头的造型,该机在二战中取得了非凡的战果,使太平洋战争提前结束。
不同的物品反映了不同城市的文明度、富裕度,摆在边几上的一摞银盘,分别来自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地,从造型、设计即可影射出不同历史时期餐盘的演变;楼梯处摆着一架古董店里淘来的MOUTRIE老钢琴,琴上安装着两个烛台,可推算出当时照明不发达,也许电灯刚发明不久。它是德国进口原木料,轮船运进,上海装配。原来,上海合资企业在很早以前就有了。
瞬间有一种在古董市场看历史的感觉,从古董家具再推算年代。其实无论是在中国上海,还是米兰、巴黎、东京、威尼斯,在古老物品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现存的城市,而是历史,60年代、30年代,或者1900年,一个城市的历史,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
第三处,太原路上西班牙风格的二层洋房
100年前,太原路有一个洋气的名字,叫台落斯陀路,这是一名旅沪法侨的名字,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时改名太原路。在这条宽18-23米,长不足1公里的路上,有著名的马歇尔公馆。Eddy家自然不是马歇尔公馆,但也是一套近百年历史的老屋,它还流传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1921年,这里住着一个法国人,他在上海开了一个纱厂,娶了三个老婆,并和其中一个生活在这栋房子里。然而,战乱年代总是命途多舛,房子最终被流氓霸占&听起来结局并不美好。解放后房子充公,后改为社科院。再后来,曾经生活于此的老夫妇也病逝国外,徐家汇房管收下这套房子,关闭十几年&
Eddy买下了这栋有故事的房子,西班牙建筑风格在整条街上已是格外出众,再加上4.9米的层高,内部空间便有了宫殿般的高冷,东边整堵墙都为弧形,包括窗户也是弧形设计,这种房型在上海老房子中已经不多见了。
一进大门,即可看到一个别具一格的鞋柜,传说它已六十高龄,最早是东北人放在炕上储藏被子用的,Eddy花2000从旧货市场淘来。不知为什么,我看到它就想起东北二人转,心情都特别好。
官帽椅,名称来自于宋朝,因为搭脑两头伸出的地方像宋代的官帽。如果搭脑两头、扶手两端都出头,就叫做四出头官帽椅,Eddy家的这把为两出头官帽椅,只有搭脑两头出头,扶手的两端不出头。
在书房,就&正襟危坐&着一把官帽椅以及一个中式桌。这让我想到中国老家具的设计原则&&尊严第一,舒适第二。区别于西方的设计理念,西方是&以人为本&,旧时的中国则是&以人文精神为本&。
由书房上楼梯,便是卧室。这里有一个典故。
旧时的房子,厨房和居室是两个分隔开的独立空间,由厨房进居室要经过庭院。寒冷的冬天,做好的饭菜从厨房端到餐桌上,难免凉得快,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厨房和居室的隔墙上开了一个窗口,这样,饭就可以由窗口传递进来,不需要再绕一大圈路。
为了纪念这个主人家的故事,Eddy在装修时虽然封闭了窗口,却保留了窗口的形状,摆放旧时的坛坛罐罐,也很应景。
Eddy最喜欢的是客厅的壁炉。这套房子建造最初是有壁炉的,后来经历了几代人的居住,壁炉被其他家具取代。在重新装修的时候,Eddy又在旧货店花了两千元买了柚木材质的壁炉,为老房子恢复了原貌。
第四处,尚文路拥有天井及院落的老房子
1865年,江苏巡抚丁日昌在尚文路133弄内设立&龙门书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一百多年以后,这里会成为&优秀历史建筑&被保护起来,更没有想到经历了1905年-1934年改造扩建后,在百年后的今天,这里成为很多喜欢上海石库门老房子的人的甄选之地。
虽然经历了百年风霜,但是尚文路的房子依然布局整齐、结构完好,中西合并的建筑风格,既保留了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的特点,也融入了新式里弄、西式花园住宅的风情。
尚文路133弄是个大概念,入门,才发现里面有上百号人家,虽说都是石库门老房子,但是开发商不同,所以每排建筑的设计风格迥异,却又别具风情。比如,这是一套全中式建筑风格的房子,和上海国际饭店为同一开发商,而前面一排房子却带有浓重的工业时代的味道。
一排五户,一户三层,据说是当时一个有钱人一举买下这五户宅院分别送给自己五个儿子,相为毗邻,走动也方便。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有的一代一代继续住下来,有的早已将房子卖给别人,本地老上海人、外地人、中国人、外国人&统统云集于此。
这套天井房的室内仅五十几平方米,庭院15平方米,拥有天井的石库门老房子在上海已经不多见了。
在这套房子里,最有故事的家具是一张清末时期的圆形红木桌,五只桌脚雕刻着雍容的牡丹花,这是从一个老奶奶家买来的。有钱人家的老爷、太太要去台湾,便将带不走的家具留给妹妹,几十年过去了,曾经风姿卓越的小姐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年迈,便决定将红木圆桌卖掉,留给更需要的人。文革时期,红木家具遭到极大破坏,老太太用旧布将桌子盖起来,当成做饭的案,才躲过一劫。桌子被新主人买回来后,重新清洗、保养,红木圆桌重现了曾经古香古色的韵味。
贵妃榻,光这名字就足够让人滋生欢喜之情,况且又是古时的产物,似乎呈现出的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景致,如此忆古情怀,确实在现代人的居所中不多见。走进屋内,一张中式床极为引人注目,那风情,如同在秦淮河曾参观过的李香君的床榻,是香艳艳的红,还有精美的雕花图案。
和大门遥遥相对的释迦摩尼像是被请来的,这也是主人和佛像的缘分!以前,在河南路和四川路附近有个古玩市场,很多人看到这宗佛都想请回家,可惜缘分不到,不是因为佛太大搬不回去,就是因为价格太高。若干年后,店面要拆迁,老板低价出售佛像,于是促成了一段老房与佛像的缘分。
第五处,兴国路埋藏在市井气中的老屋
兴国路,原名&雷上达路&,北起华山路,南至淮海中路,过去曾是&洛云浜&的浜址。上世纪20年代,法租界当局填浜筑路,以法租界公董局秘书&保罗雷上达&(PaulLegendre)的名字来命名。1943年,汪精卫伪政权接收上海,改名&兴国路&。
郑先生在兴国路的这套房子外表真是不起眼啊,周边环境充满市井气,大门就在马路一侧,极其破旧。推开斑驳的大门,顺着年代已久的石灰楼梯磕磕绊绊的上到第三层才是郑先生的家。先来听先听老房子的故事:
旧社会,一个有钱人娶了大、小两房太太,一前一后盖了两幢别墅。大太太的别墅很顺利的盖好了,并用了最好的材料;而小太太的别墅盖到一半时战争开始了,原料匮乏、资金短缺,之后,经历了无数的坎坷这幢别墅才完工&郑先生这套房子就是小太太的别墅。
老房子的特点是层面较高,最初的结构也是一个大平层,为了满足多人居住需求,老住户们将它分隔为四户人家,紧凑的生活着十几口人。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两扇入室大门。如今,郑先生将这四户重新统一为一户,整体感觉更加宽敞、明亮,而空间格局的设计也是别出心裁的巧妙。
&老房子就应该被保护起来,以前条件艰苦,住户多,没办法,只能把好好的房子分隔成几家,现在只有我一户人家,我完全可以恢复老房子的原样,住着也舒服。&
在这间具有古老韵味的房子,最引人注目的是倚在墙角的中药柜,放药的抽屉上还斑驳的写着佛手、白菊、枸杞等中药名,这里呈现的是一种小时候的回忆。如今,这种药柜早就不多见了,郑先生特别将它收回来放CD。药柜的上方摆着一幅唐卡,这是郑先生去西藏旅行带回来的。唐卡的绘画有专门的要求,不仅画工精湛,手艺还有传男不传女的习俗,弥足珍贵,这也是郑先生喜欢唐卡的原因之一。
玄关处,是一张带案头的桌,但凡和&案&相关的家具,都有一种精神层面的文气。而案后的墙壁,则保留了原房中的老砖。装修时,将表面的洋灰铲除,老砖的真面目便清晰可见,仔细分辨,还能看得到斑驳厂名号。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玄关处的墙面挂的那幅装饰画,虽为仿制品,郑先生却在原创意的基础上将自己经营的酒吧附近的街道名一一印在画上,有新意又极具纪念价值。
苏州河畔、威海路、太原路、尚文路、兴国路...每套老房子,其建筑风格在上海都已不多见,而每一处老房子,都能看到历史的沉淀,是陈旧的、斑驳的、故事性的,却也是坚固而耐人寻味的。
甚至每个喜欢老房子的人,对家的感情也更加复杂,有依恋,也有怀念,甚至很多场景要从记忆深处挖掘,这大概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老房子的原因之一。
资料来源于《装修情报》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 相关文章界面JMedia联盟成员推荐阅读惊艳5处上海老房子!看他们怎样用古董旧物+现代设计打造出迷人的家
石库门老房子,沉淀着百年上海的历史文化,也成为上海最有味道的景致之一。
也有人慕名而来,一探神秘,甚至把家安在这里,它是区别于世界各地公寓楼的仅属于上海的地标。我们想推门走入几家,一探究竟。
第一处,苏州河畔的河滨大楼
1935年竣工,占地7000平方米,是上海建筑面积最大的美国公寓式大楼。
河滨大楼傲娇的屹立于苏州河畔,临近大名鼎鼎、接足地气的七浦路批货市场,扎根于挤满各地方言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听起来差强人意是不是?老房旧物从来都不是高大尚的代言,翻翻它的历史就知道,河滨大楼是犹太商人Victor Sassoon留在上海的纪念。
当年的“沙逊洋行”在上海大批翻建高楼,他将V字形的建筑留在浦东,S形的河滨大厦留在浦西,不声不响的,就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中国。
早期,河滨大楼被美英及西班牙人租用,1945年后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美国电影协会、雷电华影片公司、联美影片公司等影业机构都租用过这栋公寓。
所以你千万不要好奇为什么七浦路附近会有很多背着照相机的人,相信我,他们绝对不是去拍衣服的。有一种东西…叫情怀。
即便空气中弥漫着市井化的气息,但这并不影响河滨大楼在美国律师何明凯心中的地位,他非常爽快的将自己在上海的家安在这里,顺便还养了一条狗。
一起来看看他的邻居,丹麦、比利时、美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四十几户外籍人士都住在这里。老外在中国也热爱眺望历史。
何明凯爱老房子爱的彻彻底底,一次买了三户,全部打通,形成一个敞开式大平层。
嗯,脑补一下,就是那种所有家具都堆在一间房子的赶脚。除了卧室有门,其余的空间包括厨房、餐厅、客厅都大大方方的融合在一起。
他说这叫“创造更多的可能性”。然后,就是拥有了200多平米的大空间,50多人的聚会一点问题都没有。
工业时代的老家具,钟表、佛像、貔貅、腰鼓、太师椅、坛…让人记住这是中国上海。
有趣的是餐桌本是中国的产物,最后流失在泰国,刚好何明凯去泰国,便将餐桌又带回到上海。
而酒柜明明是旧时代的书柜,却不小心流传到纽约,何明凯又从大洋彼岸将它运了回来。
所有的椅子风格虽然一样,但造型、花色完全不同,总结下来就是一套餐椅会来自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甚至不同的国家。
用中国红点缀空间,入户大门、卧室的墙、CD书架…用色也要有勇气。
据说硬装费用是60多万,软装却要100多万。
顺便看看设计师的理念,很抽象有木有?反正我是看了好几遍。
在老房子里寻找旧上海情结,美国律师爱上老房旧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第二处,威海路上Loft结构的老房子
威海路的名气绝对不逊于威海路上的石窟门老房子。
全长近两公里,一路经过新式里弄、石库门、文汇新民报业集团,以及建于1903年的民立中学…
在与茂名北路交叉口的东南方向,是毛泽东早年从事革命活动时与杨开慧的旧居,原门牌号是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旅游景点。
上海的老房子,坚实且楼层很高。
耄耋之年的阿婆坐在门口的摇椅上晒太阳,大门外,是时尚而现代的威海路,一墙之隔,将近百年的新、旧上海分隔的清清楚楚。
著名室内设计师杨世杰在上海的家就落在威海路。
杨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台湾人,曾在国外接受教育并生活,周游过世界各地的他却独爱上海的老房子。
他认为老房子是这座城市最具个性的代表之一,如果没有老房子,这里可能是无锡,或常州,也体会不到当年英租界、法租界的那种特有的历史气息。
第一次来上海是在80年代末,那时候河南中路还有旧货地摊,长近500公尺,有点像北京的潘家园露天集市,在那里可以淘到各种老旧物品。
再次来上海,是因为工作,随身携带的仅一只皮箱,最简单的行李,没想到这一次却把家安在了上海。
当设计师的才华与才情不期而遇的时候,杰作就诞生了,再加上这个设计师热爱文化历史,又见多识广,那他的生活都会成为他的作品。
眨眼间几十年过去,家当从一只皮箱发展到装满几间房子。既然收集了那么多古旧物品,索性买个房子放家具吧,房子和家具的年代也要吻合。
这就是设计师的思路,多么的霸气、任性!于是,杨世杰在淮海中路瑞金路买了第一套老房子。
威海路的这套房子,Loft格局,房间塞满了各类古旧且珍贵的收藏品、家具,它们都是杨世杰在世界各地的旧货市场淘来的。推门而入,即刻能感觉到一种历史久远的气息扑面而来。
老房子建于1928年,基本上大多数老房子天花板都会选用欧洲进口的防辐射绝缘材料、并添加加膜隔热层。为了保证居家生活的宁静,整面墙壁的玻璃都是真空隔音的。水电路重新整合,房间柱子上是明线走管。总体来说就是又要有老房子的历史厚重感,还有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老房子内料异常坚实。房顶的大梁很长,是当年由北美海运来的西洋杉木。墙体,是厚重的老砖。旧房翻新的时候,保留了这些优质的材料。墙,也只是将表层的洋灰铲除,老砖的真面目清晰可见,砖上还有斑驳的砖厂名号——三甸制砖厂!房顶、地板重新抛光、整平、紧实、刷漆,翻过来铺,重现了老房子的韵味。
我们来一件件扒他家的“文物古迹”。
大厅铺了十几块地毯,分别来自西藏、和田、宁夏、高加索、喀什等地;水壶是日本京都的;古董银质餐具来自比利时布鲁塞尔;餐厅处有一幅南韩艺术家李二男的装置作品,以17世纪《金刚山全图》为蓝本,7分钟内经历了春夏秋冬、昼夜变化;客厅挂的两块老扁,斑驳不堪。
一块写着“恒丰茶庄”,是当年鲁迅和闻一多在多伦路喝茶的那家茶屋的老扁;另一块是“龙凤喜饼”,背面还刻有“太史公饼”,这不就是旧社会老上海的糕饼屋吗?
沙发的牛皮硬而厚,坐在上面却很舒适。这种皮坚实、透气,可以制皮鞋。摆在沙发上的靠枕,也跟随主人二十几年了。双人沙发的扶手处设计是仿照被世界称为“超级空中堡垒”、“史上最强轰炸机”的B-29轰炸机机头的造型,该机在二战中取得了非凡的战果,使太平洋战争提前结束。
不同的物品反映了不同城市的文明度、富裕度,摆在边几上的一摞银盘,分别来自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地,从造型、设计即可影射出不同历史时期餐盘的演变;楼梯处摆着一架古董店里淘来的MOUTRIE老钢琴,琴上安装着两个烛台,可推算出当时照明不发达,也许电灯刚发明不久。它是德国进口原木料,轮船运进,上海装配。原来,上海合资企业在很早以前就有了。
瞬间有一种在古董市场看历史的感觉,从古董家具再推算年代。其实无论是在中国上海,还是米兰、巴黎、东京、威尼斯,在古老物品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现存的城市,而是历史,60年代、30年代,或者1900年,一个城市的历史,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
第三处,太原路上西班牙风格的二层洋房
100年前,太原路有一个洋气的名字,叫台落斯陀路,这是一名旅沪法侨的名字,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时改名太原路。在这条宽18-23米,长不足1公里的路上,有著名的马歇尔公馆。Eddy家自然不是马歇尔公馆,但也是一套近百年历史的老屋,它还流传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1921年,这里住着一个法国人,他在上海开了一个纱厂,娶了三个老婆,并和其中一个生活在这栋房子里。然而,战乱年代总是命途多舛,房子最终被流氓霸占…听起来结局并不美好。解放后房子充公,后改为社科院。再后来,曾经生活于此的老夫妇也病逝国外,徐家汇房管收下这套房子,关闭十几年…
Eddy买下了这栋有故事的房子,西班牙建筑风格在整条街上已是格外出众,再加上4.9米的层高,内部空间便有了宫殿般的高冷,东边整堵墙都为弧形,包括窗户也是弧形设计,这种房型在上海老房子中已经不多见了。
一进大门,即可看到一个别具一格的鞋柜,传说它已六十高龄,最早是东北人放在炕上储藏被子用的,Eddy花2000从旧货市场淘来。不知为什么,我看到它就想起东北二人转,心情都特别好。
官帽椅,名称来自于宋朝,因为搭脑两头伸出的地方像宋代的官帽。如果搭脑两头、扶手两端都出头,就叫做四出头官帽椅,Eddy家的这把为两出头官帽椅,只有搭脑两头出头,扶手的两端不出头。
在书房,就“正襟危坐”着一把官帽椅以及一个中式桌。这让我想到中国老家具的设计原则——尊严第一,舒适第二。区别于西方的设计理念,西方是“以人为本”,旧时的中国则是“以人文精神为本”。
由书房上楼梯,便是卧室。这里有一个典故。
旧时的房子,厨房和居室是两个分隔开的独立空间,由厨房进居室要经过庭院。寒冷的冬天,做好的饭菜从厨房端到餐桌上,难免凉得快,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厨房和居室的隔墙上开了一个窗口,这样,饭就可以由窗口传递进来,不需要再绕一大圈路。
为了纪念这个主人家的故事,Eddy在装修时虽然封闭了窗口,却保留了窗口的形状,摆放旧时的坛坛罐罐,也很应景。
Eddy最喜欢的是客厅的壁炉。这套房子建造最初是有壁炉的,后来经历了几代人的居住,壁炉被其他家具取代。在重新装修的时候,Eddy又在旧货店花了两千元买了柚木材质的壁炉,为老房子恢复了原貌。
第四处,尚文路拥有天井及院落的老房子
1865年,江苏巡抚丁日昌在尚文路133弄内设立“龙门书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一百多年以后,这里会成为“优秀历史建筑”被保护起来,更没有想到经历了1905年-1934年改造扩建后,在百年后的今天,这里成为很多喜欢上海石库门老房子的人的甄选之地。
虽然经历了百年风霜,但是尚文路的房子依然布局整齐、结构完好,中西合并的建筑风格,既保留了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的特点,也融入了新式里弄、西式花园住宅的风情。
尚文路133弄是个大概念,入门,才发现里面有上百号人家,虽说都是石库门老房子,但是开发商不同,所以每排建筑的设计风格迥异,却又别具风情。比如,这是一套全中式建筑风格的房子,和上海国际饭店为同一开发商,而前面一排房子却带有浓重的工业时代的味道。
一排五户,一户三层,据说是当时一个有钱人一举买下这五户宅院分别送给自己五个儿子,相为毗邻,走动也方便。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有的一代一代继续住下来,有的早已将房子卖给别人,本地老上海人、外地人、中国人、外国人…统统云集于此。
这套天井房的室内仅五十几平方米,庭院15平方米,拥有天井的石库门老房子在上海已经不多见了。
在这套房子里,最有故事的家具是一张清末时期的圆形红木桌,五只桌脚雕刻着雍容的牡丹花,这是从一个老奶奶家买来的。有钱人家的老爷、太太要去台湾,便将带不走的家具留给妹妹,几十年过去了,曾经风姿卓越的小姐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年迈,便决定将红木圆桌卖掉,留给更需要的人。文革时期,红木家具遭到极大破坏,老太太用旧布将桌子盖起来,当成做饭的案,才躲过一劫。桌子被新主人买回来后,重新清洗、保养,红木圆桌重现了曾经古香古色的韵味。
贵妃榻,光这名字就足够让人滋生欢喜之情,况且又是古时的产物,似乎呈现出的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景致,如此忆古情怀,确实在现代人的居所中不多见。走进屋内,一张中式床极为引人注目,那风情,如同在秦淮河曾参观过的李香君的床榻,是香艳艳的红,还有精美的雕花图案。
和大门遥遥相对的释迦摩尼像是被请来的,这也是主人和佛像的缘分!以前,在河南路和四川路附近有个古玩市场,很多人看到这宗佛都想请回家,可惜缘分不到,不是因为佛太大搬不回去,就是因为价格太高。若干年后,店面要拆迁,老板低价出售佛像,于是促成了一段老房与佛像的缘分。
第五处,兴国路埋藏在市井气中的老屋
兴国路,原名“雷上达路”,北起华山路,南至淮海中路,过去曾是“洛云浜”的浜址。上世纪20年代,法租界当局填浜筑路,以法租界公董局秘书“保罗雷上达”(PaulLegendre)的名字来命名。1943年,汪精卫伪政权接收上海,改名“兴国路”。
郑先生在兴国路的这套房子外表真是不起眼啊,周边环境充满市井气,大门就在马路一侧,极其破旧。推开斑驳的大门,顺着年代已久的石灰楼梯磕磕绊绊的上到第三层才是郑先生的家。先来听先听老房子的故事:
旧社会,一个有钱人娶了大、小两房太太,一前一后盖了两幢别墅。大太太的别墅很顺利的盖好了,并用了最好的材料;而小太太的别墅盖到一半时战争开始了,原料匮乏、资金短缺,之后,经历了无数的坎坷这幢别墅才完工…郑先生这套房子就是小太太的别墅。
老房子的特点是层面较高,最初的结构也是一个大平层,为了满足多人居住需求,老住户们将它分隔为四户人家,紧凑的生活着十几口人。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两扇入室大门。如今,郑先生将这四户重新统一为一户,整体感觉更加宽敞、明亮,而空间格局的设计也是别出心裁的巧妙。
“老房子就应该被保护起来,以前条件艰苦,住户多,没办法,只能把好好的房子分隔成几家,现在只有我一户人家,我完全可以恢复老房子的原样,住着也舒服。”
在这间具有古老韵味的房子,最引人注目的是倚在墙角的中药柜,放药的抽屉上还斑驳的写着佛手、白菊、枸杞等中药名,这里呈现的是一种小时候的回忆。如今,这种药柜早就不多见了,郑先生特别将它收回来放CD。药柜的上方摆着一幅唐卡,这是郑先生去西藏旅行带回来的。唐卡的绘画有专门的要求,不仅画工精湛,手艺还有传男不传女的习俗,弥足珍贵,这也是郑先生喜欢唐卡的原因之一。
玄关处,是一张带案头的桌,但凡和“案”相关的家具,都有一种精神层面的文气。而案后的墙壁,则保留了原房中的老砖。装修时,将表面的洋灰铲除,老砖的真面目便清晰可见,仔细分辨,还能看得到斑驳厂名号。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玄关处的墙面挂的那幅装饰画,虽为仿制品,郑先生却在原创意的基础上将自己经营的酒吧附近的街道名一一印在画上,有新意又极具纪念价值。
苏州河畔、威海路、太原路、尚文路、兴国路...每套老房子,其建筑风格在上海都已不多见,而每一处老房子,都能看到历史的沉淀,是陈旧的、斑驳的、故事性的,却也是坚固而耐人寻味的。
甚至每个喜欢老房子的人,对家的感情也更加复杂,有依恋,也有怀念,甚至很多场景要从记忆深处挖掘,这大概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老房子的原因之一。
资料来源于《装修情报》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预定上海酒店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老家的房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