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还会有人认为居民储蓄存款存款比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有说服力

人均收入翻番的梦如何实现
●& 左小蕾 著& 来源:中外书摘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这两个翻番,即GDP翻番和人均收入翻番中,需要明确人均收入是指人均可支配收入,而不是人均GDP的概念。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在过去十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GDP的增长是不同步的。也就是说,忽略人口增长的因素,如果十年后GDP实现翻番的目标,人均GDP随之翻番也是顺理成章。但是如果不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一些必要的改变,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未必翻番。从历史经验来看,实现第一个翻番,即GDP的翻番不难,但实现第二个翻番,即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翻番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在实现GDP翻番的同时也实现可支配收入的翻番,是从现在开始就有必要去直面的问题。
数据显示,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GDP平均增长10.7%。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平均增长8.6%,总量增长与人均增长相差2.1%。按照这样的增长比例,如果未来十年经济的年平均增长7%,则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平均增长5.6%,与经济增长相差1.4%。也就是说,十年后,7%的经济增长率可以实现GDP的翻番,但是5.6%的收入增长率可能无法使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的目标。总量蛋糕做大以后,如果不对各不同主体蛋糕的切分比例重新安排,收入分配的格局不改变,一些人可能收入翻番,大部分人收入改善程度可能与总量增长不一致。
如何“填补”这1.4%的缺口,让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未来十年与经济增长同步,是实现两个翻番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办法是有的,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对现有的国民收入分配环节进行合理的调整。过去十年,财政收入平均增长超过20%,国企收入增长也大大超过GDP,特别是国有银行的收入甚至达到50%、60%的年增长率,近期资本市场公布的年报显示,银行业上市公司的收入占全部上市公司收入的60%。财政和国企都达到超过GDP增长的高增长,目前的差距只能是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大蛋糕中的份额低于经济增长所致。所以要“填补”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长的差距,实现可支配收入的翻番,关键是政府和国企向居民“让利”。下面几个方面的做法有助于各方合理地让利,有利于居民收入的增长。
第一,存款利率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将增长0.8个百分点。央行数据显示,2012年居民存款超过40万亿元。如果银行存款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储蓄的利息收入将增加超过4000亿元,按照2011年大约28.7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总量匡算,相当于居民收入增加了1.39%,基本“填补”了人均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缺口。虽然这个数字每年随着收入总水平的增长会有所不同,但作用是很明显的。在利率机制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存款利率上限是人为设定的,加上受到多方批评的银行高利差带来的不合理的高收入增长,人为设定存款利率上限的合理性也受到强烈的质疑,但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存款利率应该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第二,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至5000元,居民收入将增长0.55个百分点。日启动的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升到3500元的改革,个税每年减少1600亿元,相当于个人收入增长1600亿元。如果个税起征点上调至5000元,同样增加个人年收入1600亿元,再假设2012年的可支配收入在2011年基础上增长7%达到近31万亿,1600亿元的个税收入减少,相当于个人收入增长0.5个百分点。这个数字会随着GDP增长发生变化,但对个人收入的直接增长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第三,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直接补贴到生产者,而不是补贴给生产生产资料的企业,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农村的人均收入不完全是可支配收入。因为农民必须在当年年收入中留出第二年生产资料的投入资金,比如种子、化肥、添置农具等。现在对化肥、种子等的农业补贴都是补给相关企业,然后相关企业“酌情”降价。这种做法使得真正惠及农民的补贴大打折扣。如果生产资料的补贴按人头或者按农户直接发送到务农者手里,让农民自己安排每年生产资料的投入资金,可以实质性地提高农民收入。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提升,以及建立农产品价格更市场化的机制,也有利于农村收入未来十年的持续增长。
第四,政府加大对教育、社保、医保的投入,实际上也提升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由于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支出提升没有直接增加可支配收入,所以过去一直比较多地关注能够解除百姓后顾之忧的民生建设。实际上减支就是增收,当老百姓在教育、医疗和社保方面的支出减少的时候,其实际可支配收入就被隐性提升了,只不过需要一些更有说服力的量化计算,使无形的增长变为有形的增长,提高老百姓对隐性收入增长的“能见度”,让政府的教育、医疗、社保支出的增长成为助长显性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一部分。
如果上面各项建议得到有效实施,GDP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缺口就可以被“填平”,人均收入翻番就可以与GDP翻番同步实现。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收入翻番必须以改革开路。政府所得税减免和政府对社会福利的支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的重要措施。但是实施这些措施必须与变革政府支出结构同步。因为税收减少意味着财政收入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比增加,政府的一般性支出就要相应地减少,否则政府预算就会出现不平衡。我们不能重蹈欧元区的覆辙,不能靠赤字靠透支未来实现翻番。财政预算平衡是经济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硬约束条件。因此,财政支出的结构优化势在必行。
国企让利也是收入翻番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银行存款利率的提升,直接产生居民收入增长效应。银行业长期依靠利差收益的经营模式,保护性极强的由低存款利率和高贷款利率形成的利差,不但使银行业多年都没有培养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产生了牺牲存款人利益和减少企业利润带来的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所以推动利率市场化,让市场配置资源,防止企业利润减少带来的产业空心化,让存款收入合理增加,推动消费增长,促进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也是势在必行的改革。社会各界必须达成共识,收入翻番必须伴随分配体制的改革。如何搞好蛋糕的重新切分,如何对既定利益分配格局做出实质性的调整,收入翻番目标的实现仍然存在很多需要突破的障碍。■
(摘自《经济的真相:改革2.0时代的危与机》,中信出版社2014年4月版,责任编辑:黄维益,定价:39.00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31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比拼 湖北位居第23名
中国经济周刊
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国居民的幸福感有何变化?不同区域的居民幸福感又有何不同?反映居民幸福感的指标离不开GDP,但是只有GDP,居民可能感觉离幸福有点远。居民的幸福感跟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更密切相关。随着2016年31个省份GDP和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的出炉,让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得到比较全面的展现。通过对比各省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发展是否存在失衡。6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破3万,西部省份仍落后居民可支配收入即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一般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转移性净收入和财产性净收入等,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凡是高于23821元这个数字的地方,尤其是人均收入破3万元的地方,应该说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总体较高;而低于这个数字的地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总体相对较低。各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比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种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出2016年中国31个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名,依次为: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山东、内蒙古、重庆、湖北、湖南、海南、江西、安徽、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四川、河南、新疆、广西、青海、云南、贵州、甘肃、西藏。其中,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福建、山东、辽宁、内蒙古等10个省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这10个省份中,除了内蒙古位于西部,其他9个省份均位于东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等6个省份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3万元大关。这6个省份也都集中在东部。西部省份不仅GDP总量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比较低。两项排名,西部省份排在末尾的居多。从GDP总量排名看,倒数后五位的省份分别是:西藏、青海、宁夏、海南、甘肃。除海南外,其他4个省份均处于西部。再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看,排在后五位的是:西藏、甘肃、贵州、云南、青海,清一色西部省份。尤其是排名第31位的西藏,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3639元,仅相当于上海的25%;位居第30位的甘肃,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4670元,仅相当于上海的27%。西部省份排名这么靠后,是多年来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没有取得成效吗?“当然不是。”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比东部快,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跟东部的差距都在缩小。“但是,由于西部地区低收入人群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欠发达地区比较多,受自然条件限制,西部地区真正要赶上东部地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拔头筹,北京紧随其后没有意外,上海和北京两个直辖市2016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突破了5万大关。上海以54305元位居首,北京以52530元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而在2015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9867元,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8458元。当时这两个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接近5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亮眼,并不意味着上海和北京的GDP总量就一定最高。排名显示,2016年上海的GDP总量是27466.2亿元,排名第11位;北京的GDP总量是24899.3亿元,排名第12位。接下来的问题是:GDP总量不是最大的上海和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何以有如此出彩的表现?袁钢明给出了答案:“农村人口的数量和富裕程度是决定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个重要因素。上海和北京两个直辖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之所以高,主要是这两个城市的城镇人口比较多;虽然这两个城市也有郊区和农村,但是农村人口的数量不大,而且农村人口相对比较富裕。凡是农村人口多的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就会受影响。”以北京为例,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月25日发布的《北京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在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879.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5%。虽然没有直接公布农村人口,但是简单计算大概得出北京常住的农村人口是293.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仅为13.5%。对比人口大省河南省,其在GDP总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名足以说明问题。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河南省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省2015年年末总人口为10722万人,常住人口9480万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441万人,占46.8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39万人,占53.15%。河南的农村人口占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尽管2016年河南的GDP总量史无前例达到了40160.01亿元,排名第五位,但是由于农村人口众多,2016年河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8443.08元,与全国23821元平均水平还相差了5377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排名第24位。除了人口结构因素,袁钢明认为,京沪的现代服务业最为发达,而现代服务业正是高收入人群集中的行业。从这个角度说,京沪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跟现代服务业从业人群整体收入高有关,正是现代服务业拉高了京沪的人均收入水平。此外,《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发现,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的有6个省份: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3个是GDP排名靠前的经济大省,3个是直辖市。这并非巧合。“这6个省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已经把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反映出来了。经济强省的城乡差距相对比较小,而上海、北京、天津由于是直辖市,农村人口比较少,低收入人口所占比重小,相应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就高。但是,西部省份的情况就不容乐观,目前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仍较大,城乡差距甚至达到了3倍。”袁钢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建议,国家应该重点解决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使其均等化。浙江斩获季军:发展均衡,含金量最高2016年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可圈可点。2016年浙江的GDP总量与广东、江苏、山东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2016年浙江的GDP总量为46485亿元,排名第四位;与排名第一的广东相差33027亿元,与排名第三的山东也相差了20523亿元。但是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越了直辖市天津,仅落后于上海、北京两个直辖市。2016年浙江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529元,位居第三位,正在向“4万元俱乐部”冲刺。不仅如此,浙江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也是全国各省份中最低的,差距最小的。在数据上呈现出的这抹“新亮色”,跟经济新常态下浙江的转型升级在不断向“纵深推进”有关。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近日发布的《2016年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浙江第一产业增加值19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5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001亿元,分别增长2.7%、5.8%和9.4%,第三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62.9%。浙江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跟北京、上海有着“同工之妙”,这就不难理解浙江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何以跟上海、北京一起站到了第一阵营。下面这组数据更具说服力。在2016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68.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6%;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海洋新兴产业、生物产业、核电关联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2%、16.0%、8.3%和7.9%。可以说,作为中国首个将信息经济作为战略行动提出的省份,浙江的信息经济也正在改变着浙江的经济基因,并逐渐接过引领浙江经济增长的“接力棒”。信息经济正是高收入人群集中的行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年平均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业114777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2042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9410元。从分布上看,浙江恰好是这些高收入行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不仅如此,《2016年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浙江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5.2辆,平均近半家庭已经拥有汽车。这说明浙江藏富于民。袁钢明分析说, “浙江很多人创业意识比较强,形成了浓厚的营商氛围,所以,浙江民营企业多,这些人收入也较高,能够拉动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浙江不仅城市富裕,甚至连农村都富裕,是普遍富裕。在居民收入问题上,正在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有质量的‘共同富裕’之路,浙江的发展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GDP榜首广东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排名第六位广东经济总量最大,而居民的幸福感却没有达到“最强”。广东是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已经连续28年位居第一;尽管如此,广东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并非居首。2016年广东省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296元,排名第六位,与第二经济大省的江苏,仍相差了近2000元。导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落后的原因,在袁钢明看来主要是城乡布局所致:“广东不像北京、上海等城市贫富差异较小,广东是一个区位经济差异比较大而且多样化的地方,不仅有广大的农村,也有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以广东虽然GDP总量最高,但要算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现相对就弱一些。”但是,值得欣喜的是,2016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大关,达到30296元。广东之后,下一个叩响3万元大关的省份会是谁?从排名来看,福建最为接近。2016年,福建省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7608元,排名第七位,不出意外,在2017年很有可能突破3万大关。袁钢明认同这个判断:“福建不仅设有自贸区,还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加上厦门目前处在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福建居民可支配收入追上3万元,是触手可及的事情,很快就能实现。”关注大楚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achuwang),给你有用有趣有料的资讯,还有好礼天天送。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吧。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renoxu]
热门搜索:
热门排行焦点今日热评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导读:居民银行存款变动趋势,案例分析,居民银行存款变动趋势案例分析,由于居民的储蓄存款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对我国居民存款储蓄问题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影响居民存款变动的因素很多,据分析,②随经济发展每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在不断提高,⑤在经济不断不发展过程中我国每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保持相对稳定,为了研究居民银行存款变动的主要原因,分析居民银行存款变动趋势的规律, 居民银行存款变动趋势
应用统计班姬紫朝
居民银行存款变动趋势案例分析 一、研究背景
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储蓄率不断上升,储蓄不断增加,为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提供坚实后盾。储蓄率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居民的储蓄存款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量,进而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因此,对我国居民存款储蓄问题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影响居民存款变动的因素很多,据分析,主要的原因可能有:①从我国目前不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看,人们的不稳定感和危机意识特别强,总体上储蓄款会增加不会减少;②随经济发展每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在不断提高;③随经济发展每年国民总收入也在不断增高;④人均GDP也在随迅猛发展;⑤在经济不断不发展过程中我国每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保持相对稳定 为了研究居民银行存款变动的主要原因,分析居民银行存款变动趋势的规律,预测居民银行存款变动的趋势,需要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假定 为了研究居民银行存款变动趋势,选择“年底存款余额”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根据对影响居民银行存款变动主要因素的分析,选择“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解释变量一(用X2表示),选择“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解释变量二(用X3表示),选择“国民总收入”作为解释变量三(用X4表示),选择“人均GDP”作为解释变量四(用X5表示),选择“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作为解释变量五(用X6表示)。 表1.1居民年底存款余额等数据
为了初步分析“年底存款余额”(Y)分别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3)、“国民总收入”(X4)、“人均GDP”(X5)、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X6)的关系可以利用EViews作以X为横坐标,以Y为纵坐标的折线图
图1.2居民年底存款余额及影响因素数据折线图
从折线图可看出,居民年底存款余额及各影响因素影响的差异明显,其变动方向明显相同,互相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探索将模型设定为线性回归模型形式: Yii=β1+β2X2i+β3X3i+β4X4i+β5X5i+β6X6i+μi (二)参数估计 假定所建模型及其中的随机扰动项μi满足各项古典假定,可以用EViews用OLS法估计其参数。如图1.3所示为回归结果。
图1.2 据图1.3中数据,模型估计的结果写为 Yi=-13.382X2+0. -3.+0.+0.
(15.73366) (0.001102)
(0.003960)
(3.559949)
(0.005034)
(0.476621)
t = (-0.875659) (1.254330)
(0.490501)
(-1.005377)
(0.951671)
(0.476621)
R2=0.994869
R2=0.992731
F=465.3617
n=18 ?回归结果的剩余项、实际值、拟合值图形如图1.4
图1.4 剩余项、实际值、拟合值图形 (三)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解释变量结果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元,年底存款余额将增长0.001382万亿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增加一元,年底存款余额将增长0.001942万亿元;国民总收入每增加一元,年底存款余额将减少3.579090万亿元;人均GDP每增加一元,年底存款余额将增长0.004791万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每增加1%,年底存款余额将增长0.045542万亿元。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 2.统计检验 (1)拟合优度:由图1.3中数据可得:R2=0.994869,修正的可决系数R2=0.992731,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2)F检验:针对H0:β2=β3=β4=β5=β6=0,给出显著性水平α=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1=5和n-k=12的临界值Fα(5,11)=3.03
Fα(5,14)=2.96故由图1.3的F=465.3617 >Fα(5,12),应拒绝原假设H0:β2=β3=β4=β5=β6=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国民总收入”、“人均GDP”、“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居民年底存款余额”有显著影响 T检验:分别针对H0:βj=0(j=1,2,3,4,5,6),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β2、β3、布表得自由度为n-k=12的临界值t0.025(n-k)=2.179。由图1.3中所得β1、β4、β5、β6、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0.875659)、1..490501、-1..951671、?????? 0.476621,其绝对值均小于t0.025(n-k)=2.179,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分别都接受H0:βj=0(j=1,2,3,4,5,6),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国民总收入”、“人均GDP”、“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居民年底存款余额”没有显著性影响。 (四)回归模型应用
如果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00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7000“国民总收入”为50“人均GDP”为4000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10可预测2012年年底存款余额,点预测值的计算方法为 : Yf=-13.382*942*09*50+0.00+0. ?=47.551464 模型估计值及标准误差的图形如图1.5
预测值和标准误差 如表中2012年出现的位置出现的Yf=47.551464,这是当X2=22000、X3=7000、 X4 =50、X5=40000、X6=106时的年底存款余额的点预测值。
包含总结汇报、办公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人文社科、外语学习、IT计算机、教程攻略、旅游景点以及居民银行存款变动趋势案例分析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