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管理论坛靠什么“赢”

过剩时代 企业凭什么赢_新浪城市_新浪网
过剩时代 企业凭什么赢
  经济过剩时代,如何才能脱颖而出?这是长期困扰企业的一个命题。
  最近王利芬把这个问题直接拎出来,制作了新版《赢在中国》,力图把控过剩时代的脉络,对过剩时代的企业经营策略做出了探索。虽然这种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为解决当下中国传统企业发展和转型开了一个好头。
  10月11日,王利芬就新版《赢在中国》组织了看片会,全新版本的赢在中国惊艳亮相,在300:1的素材中,王利芬率领团队精心打造三集商业纪录片,以王利芬深度采访企业创始人、高管为主要形式,以企业竞争战略制胜的故事为主线,剖析他们转型成功背后的逻辑,为企业家、创业者提供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方法。
  在看完样片之后,创头条撰稿人不禁开始思考:过剩时代,企业应该怎样转变思维方式?
  1、过剩时代来临
  王利芬,优米网创始人、总裁,创办迄今为止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业节目《赢在中国》。2006年-2008年连续三年在央视播出,在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这是在当时,在关于创新创业最好商业实战训练课程。2009年,创办北京优视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赢在中国》开启了创业类真人秀的先河。此后几年及近几年在双创浪潮中,《创业英雄汇》《寻找独角兽》《我为创业狂》《创赢未来》《天使爱上谁》《我为创业狂》等诸多创业节目相继亮相,可以说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赢在中国》的影响。
  在中国“双创”概念还没有出现之前,王利芬就和《赢在中国》一起,对中国的创业进行普及。时至今日,双创已经如火如荼,王利芬已经在思考下一步――过剩时代,传统产业该怎么突围。
  王利芬注意到:近几年,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强劲冲击下,传统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无休止的价格大战,大面积的倒闭关停,不断出现的跑路失联,让人触目惊心。在这些恶性结果的背后,是同质化竞争的红海,是耗尽企业现金流的血海。
  在创头条(Ctoutiao.com)撰稿人看来,不仅是产品数量过剩,产品的质量也已经过剩了――被竞争淘汰的手机、淘汰的其他产品,本身质量都很过硬,但是就是因为种种因素而被击溃,积压的产品并非不合格,甚至并非不优秀,只是因为某些细节的原因,就导致惨烈竞争后问题频发。虽然赢家可能把产品做得很好,但输家可能没做错任何事,甚至还可能做得比别人还要好,却死掉了。
  那么,在过剩时代,企业到底该怎么做呢?
  没有现成的答案。无论是政府还是学院还是企业家自身,都在摸索之中。如同任正非所讲的,我们正在进入“无人区”,未来怎么样没有人知道,但是,我们已经进入“无人区”,而且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走出这样的“无人区”。
  王利芬显然也发现了这一点。
  这并不是很容易的选择:没有必然的答案,也看不清楚未来的方向,探路者付出的成本显然非常高,而且这种探索很可能费力不讨好。作为一个创业机构,王利芬有必要花这么大力气去做这样一组报道吗?
  但王利芬还是毅然决然的去做了。不仅做,而且还要按照顶级的标准去做。在三集纪录片里,王利芬和她的团队每一个案例都在现场沉浸式体验很多天,从6、7百小时的素材里,剪辑出40-50分钟的精华出来。从现场呈现的效果来看,有一种视觉版的“激荡三十年”的大片即视感。在叙事上,《赢在中国》不仅讲了企业面临的困境和突围方式,而且还直面过剩时代企业竞争的难题,直击企业找方向过程中的难点、痛点、转折点。
  2、从“一招鲜”到“全面战争”
  经济过剩时代,企业如何取胜有两种,一种是零和博弈,你死我活的竞争,这时企业的做法有向下的价格战,也有向上的增值和体验制胜;另一种是挖掘市场潜力,不断扩大市场的规划,让更多人通过市场受益。
  现实世界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优化,但是优化的方式各不相同。最终呈现的结果也不相同。我很高兴的看到,有一些创业者能够根据问题去溯源,最终找出符合市场的逻辑,建立全新的解决方案。我更高兴的看到《赢在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拿出了足够的诚意去做这件事。
  此前《赢在中国》竞赛属性强一些,在赛事中体现商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现在围绕时代大主题“传统企业转型”,寻找创新的逻辑和基因。这里边不变的,是企业家在精神传承、创业精神启蒙的重大社会贡献。
  《赢在中国》还邀请了君智咨询董事长谢伟山。谢伟山是定位实战创始人,参与过近百家企业的定位咨询项目,成功打造六大案例:雅迪电动车、飞贷金融科技、香飘飘奶茶、简一大理石瓷砖、分众传媒、飞鹤奶粉,带领企业从价格战泥潭中起死回生。
  王利芬告诉创头条(Ctoutiao.com),在众多的传统企业中,《赢在中国》精心挑选了不同领域的3家传统企业,分别是飞贷金融、简一大理石瓷砖和飞鹤奶粉。
  在看片会现场,我们看到了新版《赢在中国》第一集――唐侠如何率领飞贷金融突围的故事。
  2009年唐侠在深圳成立中兴微贷公司,经过三年的发展企业从深圳迅速扩展到全国,开设39个网点员工近3000人。然而从2013年开始,以互联网金融名义出现的P2P们和近万家各种小额贷公司,让飞贷陷入了与这些公司的肉搏血战中。
  传统信贷行业陷入竞争红海。如何赢得竞争?飞贷金融面临巨大挑战。
  2014年,飞贷公司重新定位,在解决了IT技术集成、核算技术、风险控制三个致命难点之后,全球首创了随时随地、随借随还、三分钟四步骤借款APP。不到两年,超越3000同行,业务增长76倍,直逼小贷行业市场份额第一阵营,2017年初月度净利最高超过一亿元。
  在这一集中,《赢在中国》不仅真实记录了唐侠和团队的激烈争执和精益求精,王利芬还把唐侠的核心战略逼问出来,其精彩程度,堪比中国当代商战大片。
  另据了解,第二集讲述了简一大理石瓷砖如何在行业巨头屡次抄袭、低价围剿的过程中,面对价格血战,奇袭高端市场。在竞争战略护航下,通过三大战役,成功突破围剿,出口62国,高端用户突破百万,在与同行的竞争中打了一场漂亮的进攻战。
  而第三集则讲述了有着55年历史的飞鹤奶粉,在2015年外资品牌强势入侵、销售增长减速的时候,引入竞争策略,确立了以“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战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飞鹤奶粉销售逆势增长,2016年,飞鹤从国产第四品牌跃居国产第一,2017年,高端增长200%!
  他们到底怎么做到的?这是偶然还是必然?这种策略是短期的还是可持续的?在观影过程中,笔者感受到,过去创业只要“一招鲜”就可以“吃遍天”,但是现在这已经不灵了。目前,商战已经进入到了“全面战争”时代,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创业者,都必须要综合素质过硬,而且还要有正确的竞争策略和长期战略,才有可能赢!
  总体来看,《赢在中国》这三集系列片,带给人们深入思考的同时,也尝试提出自己的解答,对每一个应对突围的人来说,都能找到共鸣和启发。
  3、《赢在中国》也是王利芬的自我顿悟
  从央视到创业者,从华丽好看的创业竞赛到探讨过剩时代的企业转型,王利芬自身的经历也一定让她有诸多感悟。这期《赢在中国》不仅是几位创业者的心路历程和血泪教训,也一定包含着王利芬和她的优米的创业历程。
  王利芬是带着光环出来创业的。从《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记者、编导做起,王利芬做到了《对话》制片人、主持人;又成为《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第一时间》《经济半小时》总制片人;随后成为《赢在中国》《我们》总制片人、主持人,和马云、柳传志等大咖面对面探讨创业之路。
  在这样光鲜的背景下,王利芬敢于辞职创业,无疑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的,而且这也对王利芬和优米形成了巨大的期待:你这么懂创业,你的创业一定应该是成功的。
  优米并没有做错什么。现在的知识付费的风口,优米很早就已经置身其中了。而且依托于王利芬的资源,很早就展开了诸如“拍卖史玉柱时间”、多种在线课程等多个付费产品。但是受PC互联网限制,以及知识付费的时机还没真正来临,优米并没有取得人们想象中的辉煌。
  在长时间的蛰伏过程中,我相信王利芬也在深入思考和探讨,到底问题在哪里,到底该怎么样才能撬动当下瞬息万变的市场?
  10月12日,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在“千人计划”创业大赛做主题演讲时表示,创业企业在拿到A轮的半年时间,“如果你做的是消费互联网,半年以内起不来,那可能就起不来了”。
  一方面企业处境艰难,一方面市场瞬息万变,优米决定从“如何应对过剩时代”这个问题作为切入口,狠狠的打下去,做成一个更精准的大的IP,从这个商业上人人都关注的点出发,试图解决好这个在可见的时间范围内,会一直困扰传统企业和创业者的核心问题:如何突围?!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赢在中国》将不仅会为广大创业者做出有效的指引,而且也会为自己的知识付费之路撕开一个缺口,找到巨大的机会。
  王利芬的这一尝试不仅是在“渡人”,而且也是在“自渡”。做得好就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当然,这样艰辛浩大的工程,即便是对于王利芬这样的资深媒体人而言,也殊非易事。因为这样前沿的问题,如同漫长的隧道期,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艰苦卓绝的努力,绝非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使命。
  对此,我很高兴的看到,在大家都在打造概念知识、快知识的时候,《赢在中国》扎根到核心问题里面进去,以700:1的成品率,花了大量的精力去探索和试图解决这一问题。这为问题的解决开了一个好头,更多精彩的话题我想还在后面。而随着问题的解决,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也将会从中受益,得到更多的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当然,短短三集《赢在中国》仅仅是一个开始,相信在这之后,王利芬会持续深耕,拿出一系列的思考和解答。如果你也正在为过剩时代,企业的生存之道而困惑,或许你应该过来看一下《赢在中国》对此的思索,是否会对你有所启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妙思文献集成管理系统 V6.5 WWW 检索
中国企业靠什么赢
中图分类号
科图分类号
957nam0 2200277
@a978-7-313-10832-6@dCNY40.00
em y0chiy50
@aCN@b310000
@a中国企业靠什么赢@Azhong guo qi ye kao shen me ying@d= How Chinese companies could win@f陈玮著@g@zeng
@a上海@c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d2014
@a194页@c图@d23cm
@a本书作者以多年在管理咨询公司的经验,从理论到实践论述了如何培养世界级的领导人、如何塑造世界级企业,以及如何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的舞台。
@aHow Chinese companies could win@zeng
@a企业管理@Aqi ye guan li@x研究@y中国
@aF279.23@v5
@a陈玮@Achen wei@4著
@aCN@bNHL@c@g
@aCN@bAHUL@c@g
@aAHUL@dF279.23@e543
&&&&中国企业靠什么赢= How Chinese companies could win/陈玮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194页:图;23cm
&&&&ISBN 7-313-10832-X:CNY40.00
&&&&本书作者以多年在管理咨询公司的经验,从理论到实践论述了如何培养世界级的领导人、如何塑造世界级企业,以及如何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的舞台。
正题名:中国企业靠什么赢
索取号:F279.23/543
&&&& 馆藏复本情况:3
逸夫馆社会科学样本书第一阅览室(塔一)
逸夫馆中文图书借阅室
文典阁中文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室
安徽大学图书馆
& 版权所有未来中国企业靠什么赢?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全世界最好的发展机会在中国,中国广阔的大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企业的变革创新和不断壮大,也为中国在不同的领域赢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中国企业如何更快更好的在世界竞争和未来竞争中取胜?是我们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首先,企业要普遍具备国际化的理念和视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已经成为大国中对外开放和全球融合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即使在本土市场,传统、民族企业也会面临越来越多来自竞争的压力。在这种新的竞争格局下,如果企业的视野太过本土,我们的企业很可能有一天会被跨国企业所掌控。纵观那些优秀的跨国企业,无论是可口可乐还是IBM,他们从不把自己定位于美国本土企业,相反,他们在战略上早已把自己视同一家全球型的国际化企业。中国企业要成为全球型的国际化企业,要在主流的产业上处于霸主地位,也必须将战略思维扩展到全球。
其次,企业要对自身下苦功夫。管理,就是对自己下苦功夫。在自己的专长领域里,一定要做到极致。联想、海尔在独特的内部管理上的执着和坚持,值得所有的中国本土企业学习。企业的管理提升不了,最大的障碍来自于自身,主要没有超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不愿花太多是时间和精力,把一件事做彻彻底底。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全体员工优秀的自我管理水平。优秀的领导者并不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最好的管理者乃是员工自己。像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那样提出管理思想并自行强化落实,靠个人魅力领导的年代,正在悄然逝去,个人英雄式CEO必将谢幕。而像丰田汽车一样,每个员工都是优秀管理者的时代必将到来。员工们不但要做好自我管理,而且要着眼于客户需求,基于客户角度出发,把工作管理的更彻底——企业所有的管理都是由市场的需求和客户的需求所触导,这一点至关重要。在百年跨国公司面前,中国的许多企业还处于“孩子级”,人家已走过的路,可能就是我们将来要走的路,我们要摔的跤,也可能是人家已经摔过的。踏踏实实,克服急躁和冒进,更利于中国企业健康成长,增强竞争力。
再次,企业要做好战略锁定。纵观全球所有的成功企业,他们的战略描述都做到了两点:清晰与专注。战略清晰使企业上下有一个清晰的共同的目标,使战略成为可能沟通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导具体战术行动的原则。战略清晰,也使企业更加专注,使战略涉及的目标集中,企业领导者精力的投入、企业资源的分配都能聚焦于组织锁所定位有竞争力的业务。在目前的中国企业中,专心专注做的最好的恐怕当属万科了。当其他企业不断做加法的时候,万科却在不断地做减法,抵抗住不同层面各种诱惑,用专注所带来的竞争能力,赢得企业的快速发展。与之相比较,有些企业的思路不清晰,虽然很勤奋,但忙的似乎是“私事”,而不是真正重要的或者应当关注的,很多企业因此迷失在习惯及成功后的自恋之中,必然无法赢得未来的竞争。
最后,中国企业要培养出优秀的职业化素养。培养职业化的专业人才是中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在竞争中争取优势的重要方面,但除极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中国公司管理层和员工队伍的职业化程度并不高。要提高企业的职业化水平,首先要对企业文化进行相应变革,营造民主、信赖、富有人本精神的企业文化。此外,企业的治理结构、管理架构等都要进行适当的、相应的变革。
中国企业能不能在世界竞争和未来竞争中取胜,主要取决于企业和领导者有没有踏踏实实地修炼好自己的内功,能不能在自己经营的领域里做深做透做精,此外,还取决于企业有没有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管理的层面可以设为三层,即基本的产品层面、制度层面、价值层面,中国企业刚刚接受了产品层面的管理提升,制度层面才刚刚涉及。中国企业的未来竞争,一定是在制度层面,到软文化的层面。中国的企业如果能对此、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充分营造后发优势,相信一定赢在世界!赢在未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企业靠什么赢得世界?_网易财经
中国企业靠什么赢得世界?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要从“威胁源”的角色转变为“同一条战壕的战友”,根本是“和”的精神。“和”的根本是存小异而求大同,与西方主流经济体融合,从而建立一个跨国性的、商业发展共进退的“命运共同体”。过去一年半,我在全球各地参加了多个公开和闭门的高端会议,最深的感触是,西方主流国家讨论中国问题的风向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发展环境趋于恶化,可以说对中国的敌意正在升温。这种趋势必须扭转,否则这种充满偏见与敌意的国际环境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与中国企业参与经济的重大障碍。国际会议上关于中国的讨论主要是中国崛起对西方的影响,对此西方世界忧心忡忡。他们的忧虑集中于三大方面:第一是关于意识形态的,他们认定中国代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不同可能会对他们稳定成熟的体系构成巨大挑战;第二是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国家主导型的,国有企业在诸多重要行业占有垄断与主导地位。他们认为,这种模式和西方企业自由发展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最近几个行业的“国进民退”现象更加深了他们的顾虑。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的全球大宗并购中,中国国有企业成了最财大气粗的买家。西方担心国企的大规模海外并购行为往往会包含政治、外交等非商业因素。同时,他们认为这种国有企业所代表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商业力量,加上日益强大的中国国家元素,可能会摧毁西方多年来建立的相对公平、公正的投资体系和商业秩序。第三是关于军事方面的, 他们担心中国军费增长太快,在军事战略企图和军费开支方面又不够透明。他们将中国最近在周边外交和领土争议问题上的强势“新面目”理解为中国强权外交的开始。意识形态不一样,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军事不透明,这三点误解使国际社会很容易将中国归入“另类”阵营。过去一年多,由于这种对中国新的界定,使中国在全球发展的环境急剧恶化。在这种新环境中,中国问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矛盾与冲突远远超越了简单的经济摩擦,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企业的发展可能被视为国际秩序中一种不稳定甚至负面的力量。这种变化值得国人高度重视。以“和”的精神打造“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界需要有一个平和、积极且理性的心态来面对西方的态度转变。我一直提倡的一个应对之策是通过参股的方式与西方主流经济体融合,从而建立一个跨国性的、商业发展共进退的“命运共同体”。近年来,我一直鼓励中国企业通过参股来介入全球产业链的两端,通过参股国际主流金融机构来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竞争格局。这样中国将与这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结成一个新的统一利益体,使我们得以从竞争对手与“威胁源”的角色转变为“同一条战壕的战友”。复星集团去年参股地中海俱乐部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目前,我们管理全球营运企业的能力与经验不足,如果一味地强调通过控股进入管理比较复杂的主流市场与主流行业,不仅会助长“中国威胁论”以及西方对中国企业的戒心和敌意,而且我们很有可能会弄巧成拙、“点金成石”,造成中外企业双输的结果。所以我一直鼓励参股,而不是迅速成为大股东,要联手“九段”企业一起世界市场。企业跨越国别、全球性运营的关键在于合作,合作的根本是“和”的精神,它强调互助、团结以及为共同目标相互妥协。多数中国企业在国内发展中强调的竞争,这是我们注重打价格战、恶性的竞争。这种思维是导致我们全球化发展频频遇阻、难以持续的一个根本原因。“和”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直倡导的灵魂,中国人讲“君子和而不同”,“和”的根本是存小异而求大同,大家建立共同的利润目标、共同的商业追求、共同的价值观,以“互助、团结以及为了共同目标相互妥协”方式共同发展。我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尤其是现在全球敌意升温时期,必须采取的方式,必须转变的思维。如果中国企业能在主流市场与行业打造出广泛、深入的命运利益体,西方的主流商业机构就会重新看待中国企业的价值,会消除过往对我们的一些误解,进而帮助中国企业去游说政府,去影响西方主流传媒,加之我们的企业逐渐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们将会逐步在这些进入国家与社区中建立中国企业的良性影响力。这是中国企业全球化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的方式之一,借助参股机会打造双方或多方命运共同体,以融入当地主流阵营的方式展开经营活动。这次全球性金融风暴,西方许多企业尤其是顶级金融机构陷入资金短缺困境,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他们当时迫切地希望我们能施以援手,我们由此可以注资参股行业内的顶级企业。这种雪中送炭并共渡难关的方式,将使大家荣辱与共并结为同盟。此外我们不要高调,当好小股东就要擅长低调,学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与对方分享发展与利益。我认为那种“参股就必须进入董事会”,“进入董事会就必须发声”的想法与做法是危险的。西方主流企业的治理与管理基本面是靠得住的,我相信这一点大家都会认同,既然如此,我们目前在商业管理领域并不具备优势, 何苦要指手画脚地告诉他们银行该怎么管,企业该怎么办呢,何苦要“点金成石”而最后承担恶果呢?这里面的逻辑是先抓住这个参股的机会,与顶级企业一起共同发展,一起分享利益。对那些擅长学习的企业来说,我想他们会更看重由此获得的学习机会,毫无疑问,我们因此距离全球一流商业机构更近一步,我认为这也是中国企业提升自己全球段位的捷径之一。通过参股,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崛起是一个积极、稳定的“阳光”力量,中国企业并不是充满敌意的对手,中国企业愿意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利益,一起承担责任。第二个值得考虑的应对之策是我一直倡导的“大风流创新”。颠覆式的、革命式的大风流创新,不仅能给自己带来机会,也能给全球带来一系列共赢的机会。我们过去立足于成本优势的价格战,在全球的杀伤力其实是很大的,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法,可能会将全球诸多行业搞得“鸡犬不宁”。我认为,中国企业界出现一批大风流创新的条件已经具备。首先是中国的市场总量,很多行业已经做到全球No.1,具备产生引领全球发展的一些基础;第二,中国企业历经多年磨练,管理经验有很大提升;第三,中国企业的资金较西方同行相对充裕 。只要我们有更大的梦想,一定能在很多领域作出重大突破。然而,我担心的仍旧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放弃追随、复制的思维惯性。中国企业不能总是停留在跟随西方世界级企业的框架下。尽管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世界顶级企业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我们已经积累了上述有利条件,只要我们冲破过往思维惯性,整合全球创新能力,集合全球创新资源,让他们为我所用,我们极有可能“一览众山小”,最终集世界之大成,成为全球创新高地。我们要超越民族品牌,追求和而不同,弘扬不同的梦想。人类未来发展的梦想模式肯定将是全球化和多元化并存。重铸中国商业文明重塑商业文明是应对中国威胁论的一个核心对策。在建设新商业文明的问题上,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与欧美踏上了同一条起跑线,但各自面对不同的现实条件。先说欧洲,欧洲社会人文底蕴深厚,无论任何科技浪潮来袭,它都有深厚的根,好比一位内功精深的老剑客,基本套路一以贯之,“马步”扎得很稳,随风左右摇摆的概率很小。当然,这种过于和谐和稳定的系统会抑制大风流创新的产生。相较而言,强调创新和股东利益主导的美国摇摆的概率大一些。美国商业文明的特点是利益驱动,为了鼓励大风流创新,美国容忍更大程度的收入不均和两级分化。在商业文明方面,美国相对领先中国。在第一次分配上美国就比中国合理得多,企业不仅给股东带来世界级回报,同时给员工带来世界级收入;在第二次分配上,美国的税收也相对更为透明完善;在第三次分配方面,美国的捐赠体制健全度也远远领先于中国。值得注意的是,“文革”的洗礼使中国几千年来承继下来的文化与发展的根基受到巨大冲击,各种新思潮、新技术,可以把我们很容易地从左吹到右,从右吹到左。在近代, 我们“飘”的案例比比皆是,这可能是我们匮乏一脉相承的“道”。这种“飘”可以使我们便于吸纳新鲜事物,但也有可能走极端。所以我们的摆动是比较大的,容易形成“大跃进”。西方商业管理主要关注如何更好地挣钱,较少地探讨为什么做生意。其实为什么做生意对管理行为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我们做生意仅仅是为了发财致富、光宗耀祖,我们就有可能不择手段、巧取豪夺, 我们就有可能出一系列的药品与食品安全问题。同样值得重视的是财富的应用与处置。我们如何利用财富及其带来的影响力,是推动社会形成公平公正的价值体系,还是打造金钱社会、权贵阶层?新兴富有阶层的梦想与价值取向,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用财富为自己打造更多的特权,这种行为会制造更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果我们把财富及其带来的影响力用于创造一个更为公平公正的社会体系,我们会成为社会稳定的一个中坚力量。因此,无论是消除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还是在国内打造和谐社会,中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道”,重视贡献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只有在“道”的层面赢得了全世界的接受、认同和尊敬,才有可能被全世界真正接受,才可能取得全球性的成功。成吉思汗靠武力征服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我认为还是有局限性的。世界上没有一家伟大的商业机构靠阴谋和冷冰冰的利益算计获得成功,带领人们通向王者之路的是胸怀和阳谋。尤其在信息民主化、透明化的浪潮下,靠只重利益不重价值取得长期持续成功的概率越来越小。我相信,现在重铸中国商业文明,向世界贡献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和“梦想”,是扭转中国企业在全球遭遇的敌意态势、积极融入全球主流商业阵营,以及完成中国经济转型与升级的必然之途。这是中国企业家们亟须探讨的重大命题。(作者系长江商学院创始院长)
本文来源:《绿公司》杂志
责任编辑:李敏_NF5223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企业管理论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