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和美的集团团,格力电器能进入世界500强,为何海尔不能进入?

海尔、格力,与美的,不同并购选择背后是什么逻辑?
我的图书馆
海尔、格力,与美的,不同并购选择背后是什么逻辑?
起点相似,却处境迥异的白电三巨头,如何从“被”并购,走到并购世界500强?
1、产业调整中,三大家电巨头的不同并购路径
2015年家电行业遇冷,据工信部发布的信息显示,月家电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4 万亿元,累计同比下降0.4%。而据中怡康测算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空调市场零售额同比下滑5%,冰箱下滑2.2%,三大白电中仅洗衣机实现微增长,零售额增幅约1.8%。
中国白电三大格力、美的、海尔的营收均出现下滑。根据三家公司2015年年报:
海尔2015年总营收为897.4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36.75亿元,同比下降15.01%。
格力2015年总营收为977.4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123.14亿元,同比下降12.95%。
美的2015年总营收下降1384.41亿元,比上年同比下降2.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反而上升15.14%,达1091.13亿。
而在空调市场收到了巨大冲击的情况下,格力所收到的影响最为显著,总营收下降接近30%,但净利率上升2.37%达12.55%,明显领先其他两家公司。
市场普遍认为家电行业将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但国内家电市场整合的空间已经不大,因此未来目标将主要集中在国际整合或者产业转型和升级上。进入2016年,海尔、美的、格力相继发布并购方案,其并购标的背后隐含的未来发展战略也各有不同。
1.1 海尔收购GE家电
预案时间:日;
标的公司:通用电气家电业务(GEA);
标的作价: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54.44亿元);
支付方式:全现金支付;
资金来源:上市公司自筹资金,及通过申请并购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获取的资金。本次交易所使用的并购贷款金额不超过交易对价的 60%;
上市公司过去3年净利润:1.74万元,,54.10万元,,76.05万元;
标的过去3年净利润:2015年-5,795百万美元,百万美元 百万美元;
业绩承诺:无;
交易进程:已实现并表。
1.2 美的连续收购东芝家电、库卡集团、意大利Clivet
美的集团上半年公布的跨境并购除了最受关注的收购德国库卡,还有收购日本东芝家电,和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
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交易方案
草案发布时间:日;
标的公司:除MECCA外其他拟接受要约的股东所持有的库卡集团股份(最低意图持股比例为30%以上);
交易方式:115欧元/股的价格进行全面要约收购;
标的作价:若库卡集团除 MECCA 以外的其他股东全部接受要约,收购总价约292 亿元人民币;
支付方式:全现金支付;
资金来源:银团借款和自有资金;
上市公司过去3年净利润: ,673万元,,222万元,6 万元;
标的公司过去3年净利润:月21.1百万欧元,百万欧元,百万欧元;
业绩承诺:无;
交易进程:尚需通过美国CFIUS和DDTC的审查,前述政府审批最迟需在日之前完成。
1.3 格力收购珠海银隆
标的:珠海银隆100%股权;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以15.57元/股的价格发行83,493.90万股,合计作价130亿元;新发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12.19%;
标的历史净利润:2014年度扣费归母净利润-2.65亿元,2015年度扭亏为盈,全年扣非归母净利润4.33亿元,月扣非归母净利润3.22亿元;
业绩承诺:2016年-2018年经审计的实际净利润分别不低于7.2亿元、10亿元和14亿元;
募集配套资金:15.57元/股的价格,锁价发行不超过62,263.29万股,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96.94亿元;
募资用途:拟全部用于珠海银隆的建设投资项目;
认购方:格力集团、银通投资集团、珠海拓金、珠海融腾、中信证券、孙国华、招财鸿道、格力电器员工持股计划。
交易进程:股东大会募集配套融资相关等议案未能获得通过,目前正在着手修改方案。
2、不同并购选择带来的收益与其背后的驱动力
2.1 海尔和格力并购获得显著成效
海尔和美的的海外并购都给其带来了十分可观的并表业绩:
海尔收购GE家电的交易于日完成,至9月底GE家电贡献收入143.5亿元,贡献归母净利润3.17亿元。
美的收购东芝家电80.1%股权的交易于日完成交割,第三季度因合并东芝家电增加主营业务收入38.73亿元人民币,增加归母净利润1970.2万元人民币。
美的和海尔的并购都已获得显著的成效,但格力的并购却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和障碍。
2.2 格力电器并购受阻,公司股权架构成为最大的诱因
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公布10月28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决议结果。结果显示,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的方案中关于募集配套融资的部分全部被否。双方最大的分歧在于股权摊薄问题。
小汪@并购汪在《格力百亿配融被否,董小姐VS中小股东? | 小汪天天见》一文中总结过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的三大诉求,除了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外,剩余两大诉求均与格力电器的股权架构息息相关:
格力股权分散,面临“野蛮人”入侵压力,存在巩固控制权需求
格力电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仅18.22%,2015年曾面临险资入侵,中国人寿、前海人寿、安邦保险均曾大幅买进。主要竞争对手美的集团的控股股东关联企业持股比例一度逼近董明珠。
格力电器曾有MBO意向,管理层希望通过交易提高对公司的控制力
格力电器管理层和公司国有控股股东格力集团在公司发展上曾经产生不少分歧。以董明珠为首的格力电器管理层一直希望能够提高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力。
反观美的集团和青岛海尔,则并不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上述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如下表所示:
格力电器2016年三季报中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青岛海尔2016年三季报中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美的集团2016年三季报中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格力电器、美的集团、青岛海尔的创立时间相近,发展过程也多有相似,最初也均为国资背景。但最终却形成了不同的股权架构,出现如今这样迥异的并购路径。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3、复盘股权变动历史:从格力困境到美的、海尔的成功“MBO”
3.1 格力困境:公司股权架构隐含的内忧外患
格力集团创立于1985年,前身是珠海特区发展经济总公司,而目前为人所熟知的“格力”一般指的是格力电器,成立于1991年,前身为珠海海利空调厂。
格力电器很快发展为国内空调销量第一的龙头企业,并于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但整个发展期间,一直伴随着公司管理层与公司国有控股股东之间的博弈。其中两件事将双方的矛盾逐渐透明化。
一是在格力电器成功树立品牌后,格力集团将格力品牌授权给旗下其他子公司,生产同质化产品,与格力电器争抢市场份额,引发了格力电器方面的不满。2001年时任总经理朱江洪曾提议格力电器收购格力集团旗下类似子公司,但遭拒绝。直到2004年,双方才达成交易。
二是格力集团曾经试图将格力电器出售给国际空调巨头、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开利。当时曾有媒体报道称,格力电器管理层直至开利准备前往格力电器进行尽调,才得知格力电器将被出售。当时格力电器的董事长朱江洪接受采访时表示,“格力电器对于将企业转让给外资公司十分担忧”。
但年适逢国企改制,按照证监会股权分置改革意见中的规定,格力集团在改制一年内不能转让格力电器的股份,一年后转让比例也被限定在5%-10%的范围以内,使得收购最终未能成功。但在控股股东的高压之下,格力电器未能如美的、海尔一样借国企改革完成MBO,留下了目前依然由国资控制公司的股权架构的基础。
同时,由于格力集团在股权分置一年后开始逐渐减持套现,最终目前作为控股股东仅持有上市公司18.22%的股权,给公司留下了股权分散的隐患。
3.2 美的、海尔:艰难MBO解决公司产权问题
美的集团:国内首家成功MBO上市公司
美的集团的前身是创始人何享健等人集资创办的塑料瓶盖生产厂,1980年开始生产风扇,此后相继注册“美的”商标和进入空调行业,并于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
1997年美的进行事业部制改造,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但创始人何享健一直对公司产权问题可能对公司未来产生的影响表示担忧。于是在2000年推动美的管理层和工会组织共同组建了美托投资。
美托投资于2000年5月以2.95元/股的价格协议受让当地镇政府下属公司持有的美的法人股,2001年1月再次以3元/股的价格再次协议受让。两次收购共计获得美的22.19%的法人股,耗资约3.21亿元。最终美托投资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美的管理层完成了对美的集团的MBO,美的成为国内第一家完成MBO的上市公司,也形成了美的目前的股权架构的“初始版本”。
青岛海尔:持续数年的股权激励和“MBO”之路
青岛海尔创立于1984年,前身是青岛电冰箱总厂,张瑞敏作为厂长接手时,这家工厂已经亏损147万元,濒临破产。张瑞敏接手后严格进行品控,还留下了因冰箱质量不过关下令员工亲手“砸冰箱”的美谈。
此后海尔凭借出色的品控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发展成为冰箱企业龙头,1997年总营收就突破百亿,同时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也开始了长达数年的“MBO”之路。
2000年-2004年,海尔一直致力于提高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力,而所谓“MBO”也引发了著名的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论战,后来被总结为“郎顾之争”。但海尔在论战中始终保持足够的低调和沉默,并表示公司的属性是“集体企业”而非“国有企业”。
但正是一系列的股权激励和“MBO”措施,将管理层对海尔的控制权提升到目前的情况。
4、从差点被世界500强收购,走到成为世界500强之一,中国企业依然任重道远
4.1 美的与海尔的发展史上,并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1998年美的通过收购东芝万家乐进入空调压缩机领域,2004年-2005年相继收购现代电器和金科电器等家电企业。同时开始就通过收购美泰克国际投资,间接控制另一家电巨头荣事达50.5%的股权,将公司业务向冰箱等领域拓展,并于2008年完成对荣事达的整体收购,同年收购另一国内冰箱龙头企业华菱集团,并购洗衣机龙头企业小天鹅。
海尔集团则从一开始就提出“激活休克鱼”的理论,并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国内相继并购红星电器和菜阳家电等数十家公司。同时很早就开始进入海外市场,从2002年开始就和日本三洋电器合作,此后分三次收购了三洋在日本、东南亚等地的家电业务,进行逐步整合消化。还在2012年收购新西兰家电巨头Fisher & Paykel。
4.2 格力电器发展史少有“并购身影”,资本结构差异导致处境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格力电器的历史上少有“并购”这一关键词的出现,此前最为著名的一次“并购”是差点被格力集团卖给美国开利。此次130亿收购珠海银隆,已是格力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
小汪@并购汪查阅三者2016年三季报发现,美的集团账面货币资金为185.84亿元,青岛海尔账面货币资金为198.67亿元,而格力电器的账面货币资金高达972.34亿元人民币。然而在并购的表现上,前二者在举债收购国际产业龙头,进行产业链的拓展和升级;格力则在发行股份收购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谋求转型的同时,也要兼顾公司控制权方面的“外忧内患”。
这样的情形,固然和企业家个人管理风格和发展中形成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但其中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也绝对无法忽视。美的和海尔在艰难的“MBO”过程中虽然面临了诸多争议,但确实解决了企业产权问题给公司带来的隐患。而格力电器管理层和控股股东之间的博弈则难免使公司的发展受到掣肘,最终造成了如今格力电器与其他两者截然不同的处境。
然而即便在不断跟控股股东进行博弈,面临了诸多的“外忧内患”,格力电器的业绩和盈利能力都不可否认地十分出色。
格力电器从当初差点被世界500强收购,走到了今天,成为世界500强之一。而兜兜转转,当初差点收购了格力的美国开利,其旗下拉美业务则被格力电器的最有利竞争者美的集团收入囊中。无论如何,小汪@并购汪都对这样的中国企业和中国的企业家们深怀敬意。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中国企业的资本运作或许才刚刚开始,而中国企业与中国的企业家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馆藏&11487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海尔、美的、格力,哪个更牛?
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是王健林又当上“中国首富”。
日前,胡润研究院发布“2016胡润百富榜”,王健林以2150亿元财富位居第一;马云及其家族拥有财富2050亿元,保持第二;马化腾财富增至1650亿元,升至第三位。
胡润研究院还发布了“2016胡润品牌榜”,淘宝以2300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最具价值中国品牌”,中国移动以2270亿元品牌价值排名第二,百度以2180亿元品牌价值排名第三。腾讯下降至第五,品牌价值2100亿元。
我比较关心家电企业的表现。
中国三大白电巨头美的、格力、海尔,分居“2016胡润品牌榜”第30位、34位、42位,品牌价值分别为320亿元、290亿元、250亿元。
黑电企业在“2016胡润品牌榜”表现明显不如白电企业,排名最高的是TCL,第86位,品牌价值108亿元。
这么看来,中国家电行业最具品牌价值的企业分别是美的、格力、海尔、TCL。
其中,美的第二次荣登“胡润品牌榜”家电榜榜首。
我估计很多人看过这个榜单后会有一个疑问:怎么家电企业品牌价值这么低?印象中中国主流家电企业品牌价值都在600亿元以上。
没错,那是别的品牌榜。
中国有很多排行榜,比如“《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福布斯》世界2000强”排行榜,乃至“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等等。当然,这些排名榜有些是全球范围内的,并非针对中国,有些则是为中国量身定做。
由于各排行榜均有自己的排名标准及计算方式,因此,排名结果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
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排名榜,除了“胡润排行榜”,还有“《财富》排行榜”、“《福布斯》排行榜”。
仍以家电企业为例,2016年《福布斯》世界2000强企业排名,美的集团排名402位,格力电器排名685位。
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美的集团排名第481位,格力电器竟然未进榜单。
在另一份报告上,中国最具价值家电企业变成了海尔,“2016中国品牌价值100强研究报告”在波士顿发布,海尔以1516.28亿元品牌价值位居中国企业之首。
世界品牌实验室每年都发布“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2016年海尔品牌价值是2218.65亿元。这一数字是胡润品牌榜给海尔品牌评估值的8.9倍,数字差距如此之大,我不知道这些机构之间是怎么看对方的。
不过,此前一度有传言称“世界品牌实验室”是个山寨机构。
到底该怎么看待评估机构给出的排名数字?
我的观点是:不要仅看数据,否则你会失去判断力。当你看到数字的时候,更应该看到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仍以家电企业为例,中国经营最好的家电企业,当数三大白电巨头,无论营收、净利还是品牌影响力,都是行业佼佼者。当然,三大白电巨头也有差别,且差别明显。
就多元化程度而言,美的、海尔多元化程度较高。格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走的是专业化道路,但近二年狂飙突进式推进多元化。
三大企业管理风格及企业文化差别很大。海尔曾经是中国最为高度集权的企业,但自2005年以来实施管理模式变革,向平台型企业转型,张瑞敏和小微公司之间不再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格力是中国所有家电企业中垂直管理体系最为严密的企业,董事长事无巨细都要管,甚至签字报销权也系于一人之手。美的企业的管理风格介于海尔和格力之间,属于业绩导向制,能者上庸者下,董事长一般不介入下属企业具体管理事务。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多次被问到一个问题:你觉得海尔、美的、格力,这三个企业哪个更值得期待?我姑且不谈自己的看法,只说家电业内人士及媒体的看法,我的结论是:发展最可预期且风险最小的是美的,变革力度最大的是海尔,格力未来不确定性最为明显。
也许你觉得这个结论有点意外,没错,我也这么认为。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格力给人们留下的印象相当好。但是,自2012年朱江洪挂靴而去,业内人士及主流媒体对格力的看法逐渐发生改变,而他们恰恰是一群观察、接触格力最直接也最深入的人。
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美的未来发展最可预期且风险最小?
逻辑可能是这样的:
首先,美的这几年的业绩表现堪称惊艳,是所有家电企业最好的。具体怎么个好法,建议看过往三年美的集团发布的财报。
方洪波对美的未来的布局,同样值得期待,一是国际化,二是泛家电化。
先看美的的国际化布局。今年美的发生了三起国际并购,收购东芝白电业务、库卡机器人业务,以及意大利商用空调企业Clevit。对东芝白电的收购已于上半年完成交割;对库卡的收购目前仍在持续中,要约收购股份已达95%,目前正等待相关国家和组织的审查。最新消息是,德国政府、欧盟委员会等国家与组织的审查业已结束,只剩下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和国防贸易管制理事会(DDTC)审查批准。一般认为,美国审查通过的可能性很大。
(美的的三起海外并购,图片来自南华早报)
这三起并购一旦实现,预计将为美的集团直接贡献约450亿元的营收(和GE家电业务对海尔集团的营收贡献额度大致相当),大大提升国际市场对美的集团营收贡献率,将国际市场对美的集团贡献率直接提升至50%以上。
再看美的的泛家电化布局。在美的,这叫“第二跑道”。
美的本来就是一家多元化发展的企业,“第二跑道”让美的多元化发展超越了家电的范畴,向非家电领域延伸,机器人布局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现在,很多人喜欢拿美的收购库卡和东芝,与格力收购珠海银隆对比。我们发现,两家企业都在不断扩展产业边界,但逻辑却大不相同。美的拓展产业边界是从机器人下手的,这很容易理解,一则机器人产业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未来发展可以预见;二则美的本身也需要大量使用机器人。依据美的计划,未来三年要投入50亿元进行机器人改造,从目前的3000台机器人增长到10000台,这是个很大的缺口。这两年,董明珠也在积极推进格力多元化,2015年主打手机,花掉了董明珠当年差不多80%的个人话语资源,目前看效果并不明显。2016年主推新能源汽车,刚一决定收购珠海银隆即遭遇各界质疑,舆论好像处处和董明珠作对。
不少媒体朋友说,方洪波对美的企业的布局是有逻辑可循的,董明珠对格力的布局看起来东一榔头西一斧子,缺少章法。
这种看法不啻媒体有,家电同行也有。前几天和一家国际企业中国区总裁聊天,他说对格力未来很担忧,“你别看格力前几年业绩不错,那是朱江洪时代留下的遗产,须知,企业发展是有惯性的。格力进入董明珠时代做的两个独立决策都让人看不懂。”他说,类似情况你在美的身上看不到,没有人认为美的不应该收购东芝白电和库卡机器人。
回到开头的话题,美的凭什么赢得“2016胡润品牌榜”家电板块MVP?我认为三大因素支撑了这一结果:
首先是美的营收、盈利与总市值支撑了企业形象的提升。以2015年为例,美的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84亿,归母净利润127亿,每股收益2.99元,“营收”、“净利”、“总市值”,三项指标均位居国内家电行业第一。
2016年以来,美的集团(SZ000333)总市值基本稳定在1700亿元水平,超过同行第二名约400亿元。在2015年之前,美的总市值一直落后该企业约150亿元。
其次是美的三大国际并购提升了企业形象。2016年美的实施大手笔收购,尤其收购库卡产生了全球范围影响力,对美的品牌形象有很大拉升作用,也许未来人们再说到库卡的时候会这样说,“这是一家由中国的美的企业控股的德国机器人公司。”
再次是美的企业系统竞争持续提升,对品牌形象形成了持续拉升。在分析美的企业竞争力结构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把美的企业竞争力分解成几个板块来看,你会发现,这个企业没有明显的短板,这是一个企业系统竞争力结构完整的表现。
(作者为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
来源:中外管理新媒体(ID:zwgl1991)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海尔很难进世界500强了【印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73,384贴子:
海尔很难进世界500强了收藏
海尔很多年前营业额就过千亿了,2012公司的对外宣布是1500亿,她是中国最大家电企业(指主营业务,纯家电产品销售额是美的最大),世界白色家电第一,世界220升以下冰箱第一。我一直奇怪她为何迟迟不是世界500强,后来看了福布斯中国500强的榜单才知道,原来福布斯把海尔拆成两家企业了:一家是700多亿的青岛海尔,另一家是500亿的海尔电器,OMG。
为啥分成两家?
是海尔自己分的吧
福布斯没理由乱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周边的生产企业,当然要符合动漫中的人物关系,两个海尔,一个是海尔兄,一个是海尔弟
海尔别的产品行,电视不行。我爸买台海尔的半年就坏了,我家海尔冰箱挺好,以前电视是创维的,没出问题,昨天又买创维了
我家是海尔洗衣机,还不错
会不会是装洋品牌?我感觉是,他们把分工厂设在美国
海尔做的东西太杂,我买电器比较偏向于那些只做单一产业的单一类型的,所以冰箱彩电空调燃气灶热水器等,都不会买海尔的。
500强13年门槛是232亿美元,貌似刚刚够不到
海尔非常优秀的中国企业,保持的不错。主要是产品不错,质量过关。
家电业国产倒是很给力
这个也许和《财富》的评判标准有关。标准如下:
第一是销售收入。《财富》除将利润、资产、股东权益、雇佣人数等作为参考指标外,最通用、最主要的标准就是企业的销售收入。即:如果按销售收入排序,企业的位次如果在 500名以外,即使是知名公司也不能上榜。如早在2002年,青岛啤酒就已经是一家为许多美国人所知道的中国公司,但由于该公司销售收入不足100亿美元,所以未能进入当年的世界500强排行榜。  第二是企业统计数据必须具有较高的透明度。《财富》要求所有参选企业的数据必须公开,《财富》认为,只有外界了解你公司的资产状况,《财富》才有可能将你排进500强,这也是许多一流企业不能入主世界500强的原因之一。  第三是独立的公司治理。就其特征而言,独立而健全的公司治理是重要指标,这种独立包括既独立于控股的国家,也独立于控股的家族。  第四是统一按美元进行排序。《财富》一直采用当地货币与美元的全年平均汇率,将企业的销售收入统一换算为美元再进行最终排序。这与《福布斯》不同,《福布斯》采用的是统计截止时刻企业所在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进行换算。  第五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申报相关资料。《财富》要求欲参加排名的企业要按照相关要求,事先提出申请,并提供财务报表等有关资料。  对中国企业而言,《财富》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获取相关数据和资料。一是从中国政府或行业统计部门获取相关统计数据。二是从中国研究机构发表的资料中提取相关资料,如中国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等。三是通过在香港分部设立的中国公司的数据库核实相关数据。而且《财富》一般不与被统计的公司联系,特别是对第一次上榜的公司。  按惯例,《财富》世界500强的统计、评估和排序工作始于每年5月,截止于6月的最末一天,公布于7月。因此,《财富》要求企业必须在每年5月前完成申报。
深谙枪打出头鸟的原则,人怕出名猪怕壮,太出名了老美肯定又要有动作。
低调也不一定是坏事
1.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2. 剩女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 3. 地铁里听到一个女孩大概是给男朋友打电话,“我已经到西直门了,你快出来往地铁站走。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4.单身人的来由:原来是喜欢一个人,现在是喜欢一个人。5.两种人容易被甩:一种不知道什么叫做爱,一种不知道什么叫做爱。6.想和某个人在一起的两种原因:一种是喜欢上人家,另一种是喜欢上人家。 7.女孩约的男孩迟到了有两个原因:①睡过了,②睡过了。老外终于泪流满面,交白卷,回国了(你能看懂几个?)
管他能不能今去。有技术才是硬道理。
售后服务很好
海尔营销手段一般,就靠口碑。
冰箱还是很好的,这个绝对是相当靠谱的。
迟早进500强
不管青岛海尔还是海尔电器,咱们知道都是海尔不就行啦,进世界500强,早晚的事儿。
海信13年销售到达923亿,利润66亿,也很强大!!!美的销售额已经倒退回1000亿以下了青岛海尔,海信如果合并了,我MG,那就牛了
海尔售后十年我服了,人家真的能做到,十年前买的冰柜,一个电话,人家一份钱没收,上门拖走,修好送回来,这服务我服了。
一颗原子弹是炸不烂海尔冰箱的
我是海尔电脑的销售人员
海尔内部确实是两家公司
身边人用的冰箱都是海尔的,去年老舅家换冰箱想用西门子,结果被我一顿黑,还是乖乖的继续用海尔,其他的海尔产品基本没这么见。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美的跻身世界500强 是否第一存在争议
来源:百姓家电 作者:佚名
吐真言,测真机,只为百姓选真的憋说话,扫我~
中国家电产业做了20多年的
"世界500强梦
",直到今天终于实现了。在《财富》近日发布的2016年世界500强榜单中,美的集团成为中国家电产业
"第一家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
中国家电产业做了20多年的&世界500强梦&,直到今天终于实现了。在《财富》近日发布的2016年世界500强榜单中,美的集团成为中国家电产业&有史以来&第一家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
对此业界有声音质疑,认为美的集团不是第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家电企业。原来,格力电器曾在2015年对外宣布进入世界500强行列。不过,格力电器所宣称的&进入世界500强&,主要是依据&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这一排行榜。
事实上,相对于很多国人都陌生的&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榜单&,《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一直是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的最著名、最权威的榜单,每年发布一次。已经拥有超过50年的历史。按照中国人一直以来约定俗成的认知和习惯:所谓的世界500强是指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选的&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行榜。也就是日前发布的《财富》500强排行榜。从这个角度来看,美的集团成为&第一家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国家电企业&更加名副其实一些。
其实早在10多年前,从中国家电行业诞生第一家千亿巨头海尔开始,就有国产家电企业为进入世界500强而不断努力,而美的集团率先实现&世界500强梦&,必将带动更多的中国家电巨头跻身世界500强行列,全面吹响中国家电产业全球化扩张的新号角。
原创文章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