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00年工作热情拿什么形容了十年,现在拿的到失业金吗?

20世纪80年代末,我还是《密探》(Spy)杂志的主编之一,我们发表了一期关于70年代的封面故事。《密探》就是《密探》,这是一个爱恨交织的庆典与精彩的盛宴:“回到情绪戒指、麂皮绒、连鬓胡子和迪斯科性感机器托尼·奥兰多(Tony Orlando)的十年里。”其中一个暗含的前提是美式怀旧蔓延的愚蠢,特别是对于一个文化上非常模糊的十年的怀旧,而它的终结甚至还不到十年。在上个世纪的下半叶,我们美国人无意识地创造与消费着对“不久前的过去”的怅惘之中,并且持续不断地处于这种状态。但90年代又怎样呢?对自己年轻时代的怀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生于1970年到1990年的人肯定会对这十年产生一种盲目的天然亲切之感。但是即便对于我们其他人来说,90年代也能唤起一种独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之感,这不仅仅是对时光流逝的苦甜参半的回忆。不,回溯20世纪的最后十年是一种真正的哀悼:那是我们美国人生活中最快乐的十年。这并不(主要)是出于我个人的守旧。不,这是有事实根据的,是客观的、普适的真相。我从来不是克林顿的拥趸,现在也不是,但当杰布·布什(Jeb Bush)几个星期之前说起2016年,以及可能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时,他说“如果有人能够发起关于90年代怀旧的政治宣传,肯定不会成功”,我觉得他过于一厢情愿了。我们还是从量化的数据开始吧。在90年代,美国从总体而言非常繁荣。从1992年到1999年,美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4%(从2001年起就再也没有超过4%;从2005年起,全年增长率就再也没有超过3%)。每年平均增加170万个就业机会,本世纪以来,平均每年约增长85万个就业机会。到90年代末,失业率从1992年的8%降低到4%(这事实上等于零)。此外,如果你是做文职工作的男性,从90年代开始,你就可以不用西装革履地去上班了。从1990年到1999年,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增长了10%;自从2000年以来,降低了约9%。贫困率在1993年达到最高,超过15%,到2000年下降到接近11%,近乎“二战”后的最低点。在90年代,股价翻了四倍,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增长了309%。你仍然可以用50万美元乃至更少的钱就买下一栋漂亮的布鲁克林联排别墅。等等。到90年代末,事实上,有那么多的好消息——联邦预算出现剩余、暴力犯罪大幅度减少(美国的谋杀率降低了41%),HIV/艾滋死亡率也大幅度减少——这些惊人的新成就在当时并为被视为奇迹。毕竟,这十年刚一开始,就发生了一个令人快乐而又难以置信的成就——苏联帝国解体,人们不再为全球核末日而担忧,东欧国家也大都获得了解放。进步与善意的大潮似乎席卷了整个世界。根据“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组织的年度统计,90年代初,全世界共有65个自由国家,到了90年代末,变成了85个。自那以后,被承认的自由国家只增加了四个。从1990年到1994年,南非以惊人的和平方式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根据奥斯陆协议,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终于走到一起,谈判共存与持久和平的框架。前南斯拉夫国家的内战结束了,持久的和平得以恢复。中国成了正常国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三倍,开始融入世界秩序。在90年代,美国在中东的唯一一场战争是派遣地面部队,把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的侵略军赶出科威特,战争仅仅持续了100个小时。和平、繁荣与秩序——美国文化也同样健康活跃。文化中既有承袭自过去的东西,也有崭新的原创形式,二者都很精彩。1991年,“涅槃”(Nirvana)发行了《别在意》(Nevermind), 一支新的摇滚乐队能像六七十年代的摇滚乐那样,产生真正深远的影响,这难道不是最后一次吗?嘻哈乐在大众市场获得突破,主宰了90年代,这难道不是美国流行文化中最后一次产生真正新颖而重大的创新吗?说说过去十几年来最成功的文学创作?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小说的前三部都是在90年代出版的。那十年间,天才文学新星开始出现:写出了《无尽的玩笑》(Infinite Jest)的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写出《秘史》(The Secret History)的唐娜·塔特(Donna Tartt)、写出《布鲁克林孤儿》(Motherless Brooklyn)的乔纳森·勒瑟姆(Jonathan Lethem)和写出《麦克斯维尼》(McSweeney’s)的戴夫·艾格斯(Dave Eggers)。此外还有那些天才的老人家们——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写出了《美国牧歌》(American Pastoral)、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写出了《兔子歇了》(Rabbit at Rest)、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写出了《好女人的爱》(The Love of a Good Woman),唐·德里罗(Don Delillo)写出了《地下》(Underworld)——他们都献上了最精彩、最成功的作品。电视节目的质量急剧上升。《宋飞传》(Seinfeld)和《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都于1989年首次亮相,在90年代兴盛一时,之后是《老友记》(Friends)和《纽约重案组》(NYPD Blue)——它们都是公共台电视剧,都不是真人秀。HBO台在90年代之前是个专放电影、拳击和软色情的频道,90年代,它决定转型。先是制作了《拉里·桑德斯秀》(The Larry Sanders Show),之后又有了《黑道家族》(The Sopranos),这部剧集证明电视剧也可以承载远大的抱负,成为真正精彩的节目,从而引领了一个长盛不衰的(有线)电视新时代。在电影界,这是属于《低俗小说》(Pulp Fiction)与独立运动(indie movement)的十年,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亚历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与理查德·林特莱克(Richard Linklater)拍摄的那些怪异而又有商业气质,不那么孤芳自赏的杰作开始为大众所见。这十年里,传统迪斯尼动画起死回生,皮克斯也带来了《玩具总动员》(Toy Story)系列的前两部,革新了动画片这种形式。当然,90年代,数码时代也在酝酿之中。在90年代初,我们大家几乎都没有听说过互联网,我们也没有浏览器、搜索引擎、数字手机系统、3-D游戏或便宜好用的笔记本电脑。到90年代末,这一切全都成了现实。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回归苹果公司,令它获得新生。而且这些都是适度的技术。90年代末,我们都有了手机,但还不是智能手机;我们还没有被设备过度连接,或者受到技术的控制。社交媒体还没有令社交生活变得病态般无休无止,一方面又弱化了社交生活。数码革命还没有粗暴地“瓦解”整体经济环节,令它们的工作变得再也不那么安全。90年代,音乐唱片的销量几乎增加了一倍。报纸和杂志也繁荣昌盛。就连可怕的千禧年技术危机——千年虫——到最后都根本不成问题。事实上,90年代里根本没有发生任何大灾难。克林顿政府的增税并没有引发衰退。福利改革没有掠夺穷人。与桑迪飓风相比,那时候经过纽约的那些飓风——鲍勃!伯莎!丹尼!丹尼斯!弗洛伊德!——全都是小菜一碟。90年代有什么真正的问题吗?当然有,但它们并不是那么明显,所以……我们真是处于有福的无知之中!我们都没有充分意识到碳排放与全球变暖问题。《纽约时报》1995年的一篇文章中谈到气候变化,“全球气温与上个世纪相比提高了一华氏度,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考虑到气候系统的自然波动,这个变化并不大。”所以我们干嘛还要担心?1999年,参众两院以两党多数通过了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案,并由克林顿总统签署生效,撤销了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防火墙,在当时,这个改变看来不可避免,是明智而现代化的——而不是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前奏。1993年一个伊斯兰圣战者用卡车炸弹引爆了世贸中心北塔的停车场,我们只是短暂担心了一阵,觉得这是疯狂的一次性行为,而不是长期战斗的开端。美国人从来不喜欢关注外国和外国人的问题(看看1994年的卢旺达吧),所以从冷战结束后到与恐怖主义作战之间的这十年正是最合我们的口味的那杯茶。不对,我是说,它是最合我们口味的那杯咖啡。谈到90年代,不说那些突然出现的好咖啡怎么行——爱达荷特浓咖啡——一下子遍及全美。当然,这要感谢星巴克,90年代初,它在全美只有100家分店,到90年代末就变成了2000家。但当时美国还有那么多的好东西——放松信贷与金融创新,还有电子通讯等等等——这么多家星巴克还远远不够。如今美国有13000多家星巴克点。在我看来,每一家都和它最初的样子差不多——13000个无处不在、略带忧郁的时光胶囊博物馆,封存着上一个美国的黄金十年的样子。2000年拿过22个月失业金,之后又工作10年交了失业金,现在离退休还一年,然后4月5号身体不好,_百度知道
2000年拿过22个月失业金,之后又工作10年交了失业金,现在离退休还一年,然后4月5号身体不好,
2000年拿过22个月失业金,之后又工作10年交了失业金,现在离退休还一年,然后4月5号身体不好,病假在家,昨天领导说从下月开始要给我解除合同,我该怎么办,还能领失业金吗?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在你上一次领取失业金以后,又工作了10年,并且也交纳了失业保险,现在又失业了,那你赶紧到社保部门去办理失业登记,并再申请失业金,这样你可以领失业金一直到办理退休手续了。
采纳率:9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失业金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十年前你错过了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这一次你还会错过吗
人的一生 总有那么几次发大财的机会
日 10:10K线之外
  2002年入市,2004年开始专职炒股,至今已有15年股龄,其中有13年以交易为生,他叫阿雄。
  阿雄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靠股市活着的自由职业者。
  「01」
  2000年大学毕业,阿雄进入一家比较大的软件公司做研发,短短三年时间成为公司核心产品的架构师。
  04年,毅然辞职专职炒股。
  那会儿,软件行业风头正劲,他这个决定,很多人无法理解。
  他说,他不需要别人理解。
  从年轻有为的软件构架师转专业股民,他的职业生涯,开盘激进而凌厉。
  当年的他,胸中充满雄心壮志,他说,他的人生不应该只有代码,应该在路上,到大草原品花开花落,到天涯海角处看云卷云舒。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必须快速实现财富自由,然后,背上行囊上路。
  于是,他选择了投机!
  那年,他26岁。
  阿雄做股票是有天份的,2002年到2004年那样的行情,他竟然从5万做到了10万。
  他很明确自己做股票,比绝大多数人敏锐。
  2006年至2007年那一波大行情,他的账户资产最高涨到100多万。
  他说,那一波大行情,他做得不够好,4千点以上太过谨慎了,轻仓进进出出,错过了4千点以上的一波大行情。
  2007年,他30岁,账户上赚到自己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30岁100多万,收入中规中矩,不算特别好,当然更不能算差。
  30岁,他比身边很多朋友同学都有钱,只是100万+,离他的梦想还是很遥远。
  那一年,家人叫他买房,然后像其他人一样,结婚生子。
  他想都不想,拒绝了家人的要求。
  他说,他不能屈服于结婚生子和油盐酱醋,生活必须要有诗和远方。
  他踌躇满志。
  最终,他没有买房,买了台20多万的车,犒劳自己,算是给自己30岁一个不算很差,略带遗憾的交待。
  2008年,上证跌到3500点的时候,他重仓杀入,折腾半年,伤痕累累,100万变成了50万。
  毕业七年,第一次尝到失败的滋味。
  他说,也许是因为太过于执著梦想,使自己失去了理智,起了贪念。
  贪婪,是人类搏杀的源动力,也是失败的伏笔。
  他的亲朋好友继续戏他,剩下的50万,买个房,结个婚,生个孩子。
  他当时也想过妥协,毕竟30出头了,也应该成家了,但是一想着,买了房,没了钱,必须进入职场从头再来,心有不甘。
  于是,他又作了一次决定。
  2009年,他的账户又回到100万+.
  「02」
  从09年到14年,他的人生像是被下了咒一样,5年时间,资产一过百万就调头,到14年底,账户还是100万。
  这五年间,他妥协了,结婚生子,但是一直没买房,不是不想买,而是不敢买,买了就没有操作的本金了。
  这五年来,他其实没有亏,至少撑起了一个家。
  但是!
  这五年间,他身边的亲朋友好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原来比自己还差的朋友,混成了公司的中高层,买房买车,甚至还持有公司的原始股份,资产早已过千万。
  有些朋友,这五年间创业,公司做得风生水起,轰轰烈烈。
  有些朋友,也悄悄的变成了不再是朋友。
  和身边人比较,他唯一的有形资产,是07年买的那台车,已略显老态龙钟,和时代格格不入。
  他说,人最怕的就是比较,而活在这个现实里,又不得不比较。
  如果当初不是那么冲动,以他的才华和魄力,现在至少也应该是个技术总监。甚至,以他敢闯敢拼的个性,有可能已经是某某公司的创始人。
  只是,生活没有如果。
  14年底15年初,他立志要抢回他丢失的10年时光,于是融资重仓,资产最高时达到了小一千万。
  可惜好景不长。
  15年下半年的黑天鹅,让他的资产又回到100万。
  他以为凭他十年来的经验,已看透了A股,15年下半年的股票暴跌,他总觉得还回弹上去,直到账户又回到100万的时候,他才突然间惊醒,吓出了一身冷汗。
  他不能输掉这100万。
  输掉了100万,拿什么撑起一个家?输掉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他的内心,有了一个很沉重的包袱。
  15年到17年,他的账户资产起起伏伏,最终还是没能有效突破100万。
  100万,也许真成了他的咒。
  「03」
  2017年,阿雄40岁,时间在他脸上刻上了皱纹,也蚀掉了他前额的头发,还磨掉了他原本凌厉的眼神。
  我曾经问过他:你没想过退出吗?
  他说:40岁的人了,我除了操盘,什么都不会,时代变化太快,十多年前引以为豪的软件开发能力,早已黯然失色。
  我现在退出,我还能做什么,去应聘程序员?40岁的程序员,那就是个笑话。
  他语气略带无奈,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忧伤。
  时间,改变了他的容貌,也腐蚀了他的激情!
  他说,人的一生,有几次发财的机会,这十多年来,他错过了两次发财机会,一次是07年的大行情,因为过于保守没抓住,一次是15年上半年,因为太过于贪婪也没抓住。
  我问:除了这两个,就没有其它让你介怀的吗?
  他猛吸一口烟,长长叹了一口气,没有回答我。
  我一直在等他提04年的决定,那次决定才是他人生真正的转折点。
  但是他一直不提,我知道,他不是不知道04年那个决定对他影响有多大,也许,只是,他不想再面对。
【招商策略】从美日80年代十倍股诞生环境看A股当前最大机会——A股涅槃论(叁)
陈刚 张夏招商策略研究
我们在年初《“漂亮50”启示录——兼论A股蓝筹长期配置价值》前瞻并独家提示了消费蓝筹的大机会。我们在这个时点,推出第二篇关于消费股深度报告。本篇报告回顾了美国和日本十倍牛股的诞生背景。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定义了大众消费升级的五大趋势。我们相信,未来五年很多十倍牛股就在这些行业中。
◆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现代消费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彼时正逢美国摆脱七十年代滞涨,工业化告一段落,科技产业崛起前夜,同时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人口结构大幅切换,成为提升消费需求的源动力,消费结构上来看,对于医疗健康、娱乐、金融等需求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消费者开始注重精神消费、注重长远规划,同时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倾向也不断提高;从股票市场来看,消费细分行业涨幅惊人,具有一定估值溢价,但涨幅大部分由EPS驱动,同时大部分消费牛股起步市值低,多成长为各自细分领域龙头。
◆对于日本来说,1970年前后日本劳动力人口见顶,1978年日本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同时宏观经济增速也面临换档,七十年代后储蓄总额占GDP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在这个阶段,消费股、科技股逐步崛起,代表性行业是食品饮料、传媒旅游、金融服务和半导体行业。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八十年代消费的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时日本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价格上涨使得居民资产急剧膨胀,促使居民加大消费力度。
◆与美、日对比,中国当前无论在经济结构、劳动力结构变化,还是在人均GDP、居民资产配置上跟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日本都有诸多相似的地方:1、首先中国的经济以2010年为分水岭增速换档;2、从人口结构来看,中国劳动力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是同样是2010年;3、中国于2015年正式突破人均GDP8000美元;4、高房价带来的财富效应;5、经济逐步转向依靠消费驱动。从居民财富的角度来看,过去很多年居民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房地产,同时居民储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当人口拐点出现、政府调控政策以打击房屋投资属性的大背景下,地产销售大概率见顶,居民消费倾向存在较大提升可能和提升空间。
◆三季度大众消费升级将会成为最重要的主线。当前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增速都已触底,处于近二十年来的低位区间,此外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已经开始触底反弹。在成本和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剔除食品后的CPI持续反弹。在这样长中短期因素叠加的背景之下,我们认为三季度大众消费升级将会成为最重要的主线。
◆综合以上我们提出未来中国五大消费趋势(品质消费、老年(健康)消费、娱乐消费、孩童消费、简单消费),并梳理了细分方向(23个)和标的(58个),这些行业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一、市场空间巨大,并且市场空间还在不断扩大;二、行业竞争格局分散,优秀公司能够双重受益于市场空间扩大和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三、行业内公司市值偏小,相对于如此大的市场,市值成长空间巨大。鉴于此,我们认为上述领域,未来五年出现五倍大牛股的概率远高于其他行业,或者其他竞争格局已经相对稳定的行业。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
一、美国八十年代消费崛起经验探讨
1、美国80年代消费崛起的原因
(1)宏观经济增速换档,消费行业占得契机
美国战后经历过长达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速中枢高达4%,例如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这些因素在70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七十年代中后期,美国房地产销售见顶,直到2000年后才创新高,粗钢产量也于1974年达到历史高点,此后一路下滑,一直到1982年产量自高点下滑超过50%,对应时期的建私人住宅开工数也走出了类似的趋势,经济增速明显下了一个台阶,从战后4%的增速中枢下降到2%左右。
此外,七十年代的美国,科技发展处于低潮。二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但经过了近20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
为了应对不断下行的经济走势以及不断上行的通胀,60年代的约翰逊政府推出了减税政策,降低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以鼓励消费刺激总需求。60年代后期,由于受越南战争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速一度下行。七十年代初期,尼克松政府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失业、通货膨胀和美元危机是当时美国经济的三大严重问题,尼克松就任之初,试图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削减政府开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美国经济于七十年代初期走出了小复苏周期。
(2)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个人储蓄率不断下降
美国社会保障法制化开始于1787年,在当年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中,“促进公共福利”的思想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出现,第一条第八款中明确规定国会有权征收税金来“支持国防和提供公共福利”。截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地方上的州和市是美国是社会保障的主要执行单位,国家统一运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产生。
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胜出,成为第32届美国总统。面对大萧条下百废待兴的局面,罗斯福推出了一系列振兴措施。1935年,《社会保障法案》生效。这部法律是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渊源,标志着美国福利执行从“自由放任”到“国家积极承担责任”的转变。法案中对老年资助费、失业补助金、儿童补助金等的发放做出来明确的规定,旨在“增进社会福利”,着力为老人、盲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并且在公共卫生等方面做出妥善的安排。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奠定了物质基础。1950年,国会修正《社会保障法案》,将“不具有独立能力的儿童的母亲”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1951年,社会保障中增加了有关残疾人的项目。1954年,社会保障面对的对象进一步增多,农场主、农场工人、家庭服务员、自由职业者以及州和地方政府的雇员等均进入保障范围。1965年,《医疗保险法》通过,医疗保险和医疗援助相关制度确立。接连的立法保障使社会保障的受益面不断扩大。
80年代初,美国推行了著名的“401K”计划,其源头为1978年美国《国内税收法》新增的第401条k项条款的规定。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养老金计划,该计划在1979年得到法律认可,1981年又追加了实施规则,于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仅用20年的时间就覆盖了约30万家企业,涉及4200万人和62%的家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美国诸多雇主首选的社会保障计划。此外,美国推行“401K”计划后,其资金迅速与股市形成良好互动,美国大公司的职工将自己的养老基金中约1/3的资金投入到本公司的股票,道琼斯指数则在1978年到2000年其间累积上涨1283.25%。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20世纪初开始就在不断得到完善,但是从政府支出角度来看,快速完善期在6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末,1965年社会保障仅获得170亿左右的财政支出,占比3%,到了90年代初期,这个数值达到了2300多亿,占比接近5%,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12%。
特别是80年代初期401k计划推行以后,使得美国居民储蓄率加速下降。1960年后到1981年之前,美国个人储蓄率基本维持在11%以上,二十年平均储蓄率为11.4%,但1980年后迅速下降,到了1990年仅为7.8%,同时消费倾向从75%上升至78%,扩大了总需求。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储蓄热情。在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内,人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需求都被社会保障所覆盖,当人们面临失业、残疾或者其他不可预计的不幸时,政府都能够或多或少地提供支持。因此,人们可以大胆消费或投资而没有后顾之忧,用来作为避险措施的储蓄已不再必要。
(3)人口结构切换,消费增速提高
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在生命周期理论中将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年青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在年青时期,人们的收入较低,但稳定的工作使他们拥有可预见的稳定未来收益。因此他们会大胆消费甚至贷款消费,此时的储蓄率很低。在中年时期,人们的收入相对稳定,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要拿来偿还年青时的负债和作为养老的储蓄,此时消费占收入的比例降低,储蓄率上升。在老年时期,消费来源为储蓄而不是收入,消费和储蓄都比较低。因此,年青人拥有较高的消费水平和较低的储蓄水平。
从人口结构的角度看,二战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出生率急剧上升,战后第一波“生育高峰”到来。婴儿潮中出生的一代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成长为青年人,1964年美国18-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了20世纪最低点,占比54.24%,此后的25年占比一直处于单边上升趋势,1989年美国18-64岁人口占比高达61.86%,该年龄段人口消费倾向较高,随着在总人口中的占比的不断提升,全社会消费增速不断提高。
以上提到的一切因素最后也反映到了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GDP比例的数据上来,二战后该比例一直在60%左右徘徊,直至70年代末迅速上升,1979年,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GDP比例为60.39%,到了1993年上升至65%,14年上升了将近5个百分点,90年代初以后增速又变得相对缓慢起来,1993年至2016年的23年间,该比例上升了3.7个百分点,因此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GDP比例是二战后占比提升最快的十年,此时正值美国摆脱七十年代滞涨,工业化告一段落、科技产业崛起前夜,是消费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总的来看,由于美国七十年代经济增速下台阶,重工业化告一段落,房地产房地产销售见顶,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完善,以及18-64岁人口占比的不断提升等原因导致了美国7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消费产业的崛起,从而从工业型经济转型到了消费型经济,整个八十年代是美国消费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2、美国消费崛起的主基调:品质消费快速提升
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是美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节点,美国于70年代末人均GDP突破了8000美元,此时商品消费占比会加速下降,服务消费占比会加速上升,进入典型的消费升级时期。
(1)服务消费、耐用品消费占比快速提升
二战后美国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占比发生过两次较快的变化,第一次1950年到1960年,商品消费占比从61%迅速下降到53%,第二次是1979年到1991年,占比从46%迅速下降到38%,两次都是在十年左右的时间下降八个百分点。
在商品消费中,以汽车、家用设备、娱乐用品为主的耐用品消费占比迅速提升,以食品、服装等为主的非耐用品占比迅速下降,前者也是发生过两次占比迅速提升,从1944年到1955年以及1974年到1988年,占比分别从13%迅速上升到28%以及从29%迅速上升至36%,均对应着两段典型的消费升级时期。
(2)注重精神消费、品质消费
我们在第一部分已经讲过,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建住宅开工、销售以及粗钢产量均开始下滑,对应需求端来看,美国家庭消费中住房和食品支出占比大幅下降,其中住房和公用设施支出占比从1975年的34%下降到1992年的30%,食品服务和住宿支出占比从1980年的13%下降到1990年的11%,与此同时,医疗保健、金融、保险支出大幅上升,其中卫生保健支出占比从1974年的16%大幅上升到1992年的24%。
可以看出,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美国战后一个非常典型的消费升级时代,人们对于住房和饮食等基础需求支出占比逐渐降低,对于医疗健康、娱乐、金融等需求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消费者开始注重精神消费、注重长远规划,同时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倾向也不断提高,意味着人们花在因消费升级所提高的消费需求类别上的总金额提升幅度更高。
与此同时,消费升级的时代下,消费者更加注重消费品质,也愿意为付出更高的品牌溢价,较高的品牌溢价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毛利率,因此能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从而进一步夯实品牌基因。
比如早在七十年代,美国大零售商就接受顾客退货,只要有发票,既使包装己拆开、商品已被使用,也可退换,而且不用作什么说明。因为退货的损失并不是由零售商承担,这样作可以保证假冒伪劣产品进不了这种大商场,商场的信誉也自然可以提高。品牌很全面的包含了消费者对质量概念的理解,也比较准确的表示了自己的消费层次,所以愿意付更多的钱购买有品牌的产品。但是有品牌的产品并非一定高价,美国产品的品牌往往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一般由品牌就可知道其价位,如Macys(梅西)属于中档,Wal-Mart(沃尔玛)则是较为便宜与大众化的。
3、美国80年代消费崛起背景下股票市场表现
根据在第一部分的结论,我们认为20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是美国消费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微观表现是消费升级,消费者对基本支出需求占比下降,例如住房、饮食等,对医疗保健、精神娱乐、金融服务需求上升,从结构上来讲,消费需求层次晋升,例如虽然食品饮料需求占比下降,但是高端消费需求明显提升,普通零售需求上升为高端零售需求,对酒类等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有所提升,对服装鞋类的支出占比虽然没有明显的上升但是品牌化、品质化的服装产品类需求提升较高。
(1)“漂亮50”萌芽于60年代,成长于80年代
从股票市场来看,消费股表现最好的时期就是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之间,虽然现在投资者普遍对七十年代初崛起的“漂亮50”津津乐道,但是从长期收益的确定性来看,“漂亮50”的短期炒作仅仅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比如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逐步瓦解、经济短期复苏、尼克松新经济政策的刺激以及概念炒作使投资者出现大幅亏损对投资者偏好的影响等背景下发生的,归根结底来看,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漂亮50”惹眼的表现更多是投资者抱团和炒作的结果,历史总是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虽然“漂亮50”确实有业绩支撑,但后来估值已经远远脱离了基本面,短期的股价上涨90%以上由估值推动,也造成了后来因石油危机等一些列因素导致“漂亮50”泡沫的破裂,而大消费行业真正拥有有长期确定性收益的时期是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2)80年代美国消费股大行其道
我们对80年代美国行业指数十年涨幅做了统计,发现大幅跑赢基准指数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大消费、娱乐、金融服务等板块以及相关细分行业板块,例如服装零售、专营零售、广播娱乐、博彩、地产金融支持服务等细分行业指数涨幅均超过了1000%,而同期S&P500指数、道琼斯工业指、达斯达克综合指数涨幅“仅”200%左右,此外酿酒、软饮料、食品、玩具、娱乐服务、餐厅酒吧等细分行业指数涨幅均超过了500%,而油气、基本原材料、工业、交运、能源以及科技板块中绝大部分细分行业都没有跑赢几大基准指数,可以说整个80年代对于美国股票市场来说,是一个工业股没落、消费股大行其道、科技股崛起前夜的时代。
(3)消费细分行业具有一定估值溢价
我们统计了Datastream行业中一级和二级行业在1980年到1990年之间的股价涨幅和估值增幅,在24个一、二级行业指数中涨幅排名前八名为旅游休闲、食品饮料、零售、卫生保健、不动产、消费者服务、个人和家庭用品和金融服务,分别涨624%、592%、590%、452%、446%、389%、365%、348%。从估值角度看,以上八个行业估值增幅分别为175%、138%、110%、100%、26%、107%、74%、146%。
从基本面角度看,行业10年复合净利年均增速达7.2%以上的行业绝大部分属于消费行业,考虑道S&P500指数十年涨230%,估值增幅103%,因此大部分消费细分行业相比于基准指数有一定的估值溢价,属于典型的戴维斯双击。
(4)消费行业涨幅大部分由EPS驱动
进一步地,我们分拆了估值和业绩的贡献,发现虽然消费行业整体涨幅较高,但是涨幅大部分是由业绩贡献的,业绩贡献率前十的行业有七个行业属于消费行业,业绩贡献率均超过70%,其中零售板块业绩贡献率达到81%。我们前面分析过,70年代初期对“漂亮50”的炒作更多是通过估值推动促使股价上涨,因此80年代消费股上涨和70年代初炒作”漂亮50”时期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涨幅主要靠EPS驱动。
(5)消费股起步市值低、涨幅惊人,多成长为各自细分领域龙头
个股高涨幅主要由EPS驱动,八十年代美国消费品上市公司不存在高估值溢价。我们对八十年代涨幅排名前30名的消费类上市公司做了相关梳理,十年平均涨幅达1793%,其中涨幅前十名的上市公司平均十年涨幅高达3900%!涨幅最高的LBrands是一家零售业品牌集团公司,十年涨幅8808%,是著名的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的母公司,此外,著名的玩具制造商孩之宝十年涨幅5669%,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商沃尔玛、著名的服装零售商GAP、全球最大的肉类生产及供应商泰森食品十年涨幅均超过了5000%,虽然十年涨幅惊人,但这些消费品类上市公司1990年的的平均估值也仅仅20倍左右,考虑到八十年代美国几大基准指数涨幅都超过了200%,消费行业整体并没有给出超过市场平均的估值溢价,因此消费品类上市公司的涨幅主要由业绩增长驱动。
起步市值较低。值得注意的是,1990年市值90亿美元、十年涨幅88倍的LBrands在1980年时候市值仅9000万美元,同期孩之宝市值1400万美元、沃尔玛5.17亿美元、GAP3700万美元、泰森食品3800万美元,十年涨幅排名前30的消费品上市公司除了奥驰亚集团(1980年47亿美元市值)、可口可乐(41亿美元)、百事可乐(23亿美元)、麦当劳(19亿美元)、迪士尼(16亿美元)、金宝汤(9亿美元)、沃尔玛(5亿美元)、百富门(3.4亿美元)、好时(3.3亿美元)九家上市公司在1980年市值超过3亿美元以外,大部分上市公司在1980年市值均低于3亿美元,市值最低的十家公司1980年平均市值仅2800万美元。类比来看,1980年美国股票市场1/10分位市值是5.5亿美元,2017年A股市场1/10分位市值是264亿人民币,80年代美国十年涨幅最高的30家公司大部分初始市值对应到A股是低于264亿的,相当于当时沃尔玛的5亿美元可类比于目前A股250亿市值。
二、日本80年代消费崛起经验探讨
1、日本80年代消费崛起的背景
(1)80年代前后日本同样面临经济增速换档
二战后日本经历过长达三十年的高增速时期,长期增速中枢达10%,1978年,日本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伴随而来外贸加工型经济的结束,经济增速下一个台阶围绕4.5%附近波动,在这个阶段,消费股、科技股逐步崛起,代表性的是食品饮料、传媒旅游、金融服务和半导体行业。
(2)劳动人口见顶带来消费倾向提高
除了日本人均GDP在七十年代末达到8000美元以外,七十年代另一个重要的的变化在在于日本于1970年前后,劳动力人口见顶,这意味着从宏观经济上日本将进入一个增速换档的时期,从微观消费上日本的老年人口占比将提高,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全社会消费倾向在80年代后期主要由中老年推动,而美国主要由青壮年推动,主要原因在于日本80年代房地产泡沫透支了年轻人的消费潜力却增加了房产持有者的财富幻觉。
(3)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价格上涨促使居民加大消费力度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日本房地产走过了从泡沫化到泡沫破裂的过程,与此对应的是住房贷款的迅速飙升,从1977年的单季度8000亿日元的新增住房贷款规模上升至八十年底末单季度超过30000亿日元的规模,十年上升幅度达400%,再加上日本股票市场的繁荣,居民资产急剧膨胀,使得人们大胆借贷消费,1986年居民消费贷单季度规模在4000亿日元的左右,到了1990年单季度消费贷已经上升到了20000亿日元的规模,可以说日本八十年代消费的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金融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给人们带来财富短期的急剧增加。
除了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价格上涨造成了日本居民大幅增加消费支出以外,日本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九十年代以前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从1960年到1990年,日本国民人居可支配收入涨幅为20倍,1990年以后一直处于增长停滞状态,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也导致了消费支出的增加。从居民储蓄角度来看,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日本储蓄总额占GDP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从40%的区间一直下降至八十年代的30%区间,储蓄率的下降也带来消费倾向的提高,扩大了总消费需求。整个八十年代私人消费对GDP的拉动一直处于高位区间,年均拉动2.3%。
2、日本80年代前后消费变迁特征:个性化消费
(1)新人类一代驱动个性化消费。
1973年石油危机后日本经济增速有所下滑,1974年(2005价)呈现负增长,全年GDP增速-1.2%,从1974年到1990年的17年间,年均增长率降为4.2%。在这个阶段,“新人类一代”的出现使得日本从大众消费时代过渡到个性化消费时代,如果说大众消费时代主要由收入增加驱动大众消费品需求的提升的话,在个性化消费时代,由于消费主体的变化,收入增速已经不是驱动消费的主要原因。
战后婴儿潮一代于1968年前后成年,那个时候日本GDP仅次于美国处于世界第二位,新人类一代出生于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成年于年间,婴儿潮一代和新人类一代非常类似于与中国60后、70后和90后、00后一代,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但特定时代下也具有共同点,当上一代人步入退休年龄段,新一代人成年不久,消费倾向都会比较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1975年-1990年之间,日本女性劳动力迅速增长,且增长幅度显著高于男性劳动力,前者十五年间增长了32.54%,后者同期仅增长14.96%,二战后三十年里,日本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仍然较低,迅速增长的女性劳动力也使得社会消费品需求有所提升。
(2)二十世纪初以来日本经历四代消费社会
根据日本学者三浦展的研究结论,20世纪以日本消费社会经历了四次变革。每次变革都伴随着重要的宏观经济背景转折、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最终影响全社会的消费取向。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日本1975年-2004年经历的第三消费社会,重点是八十年代,彼时日本面临的各种变化跟当前中国有诸多联系。
首先,日本新人类一代出生于二战以后婴儿潮时期,没有经历过战争以及战争以后的重建,整体消费观、价值观和父辈差异巨大,非常类似于中国90后一代,中国90后一代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由于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差异自然和父辈具有完全迥异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影响了新人类一代的婚姻观和消费观。从七十年代开始,日本年轻一代首次结婚年龄越来越推迟,也造成了整体家庭结构往小型化发展。单身者比例提高以后叠加观念因素,消费也往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大城市由于其天然的包容性使得单身年轻人更愿意生活在大城市,综合以上,七八十年代日本消费特征是以个性化、差异化为主。
3、日本消费崛起背景下股票市场表现
二战后日本经历过长达三十年的高增速时期,长期增速中枢达10%,1978年,日本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伴随而来外贸加工型经济的结束,经济增速下一个台阶围绕4.5%附近波动,在这个阶段,消费股、科技股逐步崛起,代表性的是食品饮料、传媒旅游、金融服务和半导体行业。
4、总结:从收入分配机制角度看美、日消费崛起
根据美、日的历史经验来看,宏观经济变迁是消费型社会崛起的前提条件,当社会面临人口结构较大幅度变化以及从投资驱动过渡到消费驱动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全社会消费倾向的巨大变化,主要原因在于:
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消费倾向相对较高,无论是美国(年轻人占比提升)还是日本(老年人占比提升),整个八十年代全社会消费倾向均处于上升的趋势;
投资驱动型经济要求全社会储蓄率不能过低,参考美国、日本1975年以前的阶段,属于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全社会储蓄率均较高;
经济驱动力切换意味着人均GDP已经到了较高层次,美、日人均GDP为8000美元为分水岭,当国民收入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往往会有较大影响。
在这个阶段,全社会过渡到了消费型社会,整个消费产业链上的公司营收将大幅提升,同时由于EPS的强力驱动,带动了一批消费股获得长达十年的超额收益。
而从居民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在消费型社会崛起之前,居民的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购房,房产价格的上涨使得政府能够获得更多的土地出让金(美国为土地税),从而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商也会获得丰厚的业绩,同时房贷作为银行信贷优质资产,银行的业绩也会随之提升;当房地产销售见顶以后,居民收入达到一定层次以后,住房支出占比将越来越小,消费支出占比将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等一系列因素,全社会消费支出将大幅上升,此时大量的消费品公司、传媒类公司以及科技类公司的业绩会迅速增长。
三、中国正站在这个关口——消费的崛起
1、为什么是现在?——与美、日相似点对比
(1)相似点一:经济&劳动力结构
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速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数次波动,但在2010年之前整体增速中枢保持在10%左右的高位,2010年之后一直处于下滑探底的趋势,我们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非常类似于美、日70年代增速换档时期,彼时美国、日本经济增速分别下一个台阶,经济驱动力均有所变化,从人口结构来看,中国劳动力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是2010年,根据美、日经验来看,劳动力人口见顶以后全社会消费倾向将有所提高。
(2)相似点二:房地产销售见顶
根据美国经验来看,七十年代中后期,美国房地产销售见顶,直到2000年后才创新高,粗钢产量也于1974年达到历史高点,此后一路下滑,一直到1982年产量自高点下滑超过50%,对应时期的建私人住宅开工数也走出了类似的趋势,房地产销售见顶以后宏观经济增速往往会下一个台阶,例如美国七十年代中期GDP增速从战后4%的增速中枢下降到2%左右,而日本七十年代建筑投资增速也有过多次下滑,同样对应着七十年代初开始的GDP增速中枢自二战以后的下滑。
对于中国而言,过去很多年居民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房地产,商品房销量和价格的迅速提升使得持有房产的居民资产迅速升值,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城市化、人口结构变化、货币政策等一脉相承,当前中国人口红利不再加持,城市化进程进入了瓶颈期,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各地楼市调控政策不断出炉,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房地产销售已经大概率见顶,并且未来居民资产配置在地产上的比例将发生边际上的改变,80后、90后一代逐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资产配置将发生结构上的变化,配置将更加灵活。
(3)相似点三:人均GDP和高房价带来的财富效应
根据美、日的对比经验来看,人均GDP8000美元是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和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于2015年正是突破这一大关,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消费总量增速提升、消费结构逐步改变的社会。此外,根据日本八十年代的经验来看,房地产价格上涨会给居民带来显著的财富效应,使得居民会在短期内加大消费支出。
(4)相似点四:经济逐步转向依靠消费驱动
自2007年开始,社会零售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消费已经越来越成经济增速的主要驱动力。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例为44.7%,同时国家统计局指出,我国社零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的局面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不会改变,中国新消费动力处于尚待满足和优化提升中。
2、为什么是现在?——一季度中观数据变化
当前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增速都已触底,处于近二十年来的低位区间,从历史数据来看,居民收入增速往往领先于消费支出增速2-4个季度左右,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在2016年下半年率先完成触底反弹。在当前企业盈利改善的情况下,企业应付职工薪酬增速自2015年开始就已经触底反弹。
此外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已经开始触底反弹。在成本和需求的共同推动加,剔除食品后的CPI持续反弹。
3、中国未来居民消费五大趋势判断
中国当前处于个性化、品质化和娱乐休闲消费高增速时期,类似于美国八十年代和日本1975年以后。随着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升,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类型将不断扩张,当90后、00后成为社会主要的消费群体,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将具有更大更细分的市场。
(1)品质消费——奢侈品逐步走进大众
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品质消费成为消费升级重大方向,而过去很难与大众消费挂钩的奢侈品消费如今在中等收入群体中渗透率也越来越高。
根据麦肯锡和贝恩咨询,1998年国内奢侈品消费额仅为50亿人民币,占全球奢侈品消费的不足1%,2008年到550亿人民币,开始呈现高增长趋势,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增长逾两倍,CAGR达19%。2011年以后,因反腐倡廉、经济增长减缓等因素,国内奢侈品市场规模增速开始减缓,2014年出现1%的下滑,2015年这一数字增长为2%。不过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国内奢侈品市场在2016年出现回暖,增速扭负为正达到4%,复苏有望。
经济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是奢侈品市场发展的基础。近20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带来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也是奢侈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贝恩咨询,近几年来,化妆品、女士服装和珠宝等女性主导的奢侈品领域引领了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增长。
境外旅游带动奢侈品购买。由于国内奢侈品购买的关税较高,人们进行境外旅游时,往往会进行大量的奢侈品购买。近年来,国内居民出境旅游人数持续上升,出境旅游热度不断升温。年,国内居民出境人数分别为和12786万人次,增长率分别为19%和10%。在此背景下,境外购买成为奢侈品消费的重要渠道。根据贝恩咨询,2015年,超过60%的奢侈品消费为境外消费。其中,欧洲美国和港澳地区为重要奢侈品消费地区,日本所占份额有明显上升趋势。
目前,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致力于将奢侈品消费引回内地。2015年,西装、毛皮服装等的进口关税由14%-23%降低到7%-10%,部分鞋类的关税从22%-24%降为12%,纸尿裤、护肤品等商品关税均有所下降。同时,政府加强了海关的检查,代购市场遭到打击,根据贝恩咨询,2015年代购市场规模降至340-500亿元左右,降幅超过30%。此外,近几年香奈儿、卡地亚、Prada等奢侈品品牌纷纷调整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价差,国内奢侈品消费将有进一步发展。
(2)老年消费——相关产业集群等待爆发
不断显著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使我国老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巨大。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或将达到106万亿左右。在此背景下,中国成为世界上老龄产业潜力最大的国家。老龄产业是向老年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各相关产业部门的产业集群,包括老龄金融业、老龄用品业、老龄服务业和老龄房地产业四大模块。
目前,保健和医药两大传统老龄领域依然保持强劲势头。根据欧睿咨询,2015年中国膳食补充剂零售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增长态势明显。到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随着国内保健品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购买渠道的扩宽,大量海外保健品品牌将进入国内市场,国内保健品消费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老年房地产逐渐发展起来,前景广阔。2016年,国家出台《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明确指导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报告内指出,2025年,老年宜居环境体系要基本建成,不断提高新建住房的适老化水平,并改造已有住房的适老化能力,切实为广大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近年来,不少企业如双箭股份、湖南发展、宜华健康等企业纷纷进行养老公寓、老年疗养院、熟年俱乐部等项目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功。
“银发游”成为新的旅游趋势。由于老年人时间更充足,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其出游热情高涨。根据《中国中老年人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报告(2016)》,在身体条件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超过八成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去旅游。需求旺盛的背景下,2016年,国家出台《旅行社老年旅游服务规范》,进一步规范老年旅行团的管理,切实保障老年旅客的利益,为银发游进一步提供政策支持。据估测,目前银发游已形成近2000亿的市场规模,到2025年,这一数值或将达到7000亿。
老年金融潜力巨大。目前,我国老年金融产品主要为银行储蓄类产品,保险类产品有了一定量的开发,证券类产品相对稀少,基金类和信托类产品几乎全是空白,房地产类产品正在酝酿。若能在此方面有所突破,将老年资金从银行系统中引导出来,我国老年金融的总量将十分庞大。
(3)精神消费——娱乐产业方兴未艾
娱乐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年轻消费群体的觉醒。根据麦肯锡咨询,到2020年,年轻群体消费或将达到整体消费规模的35%。年轻群体相对碎片化的时间和对社交媒体的喜爱使娱乐产业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传统静态阅读娱乐走向末落,电影、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产业则表现出蓬勃的盈利能力。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发展极为迅速。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为63亿美元,年涨幅达到49%。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每年新开张的电影院数目超过千家。在2016年,由于广电总局批审的加严,以及证监会对影视、游戏等领域的跨界并购有关定增的叫停,中国电影票房为457亿人民币,增速降为3.7%。这或许标志着电影发展进入拐点,降价、票补等促销措施的力度下降,内容的改良和创新成为电影制作的考量。
根据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网游市场游戏规模达到1785亿元,同比增长25%,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随着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用户接入网络的端口从PC端更多的变为移动端,手游异军突起,成为游戏行业最大细分市场。2016年,移动游戏份额增加至57.2%,页游和端游分别占8.9%和33.9%。
随着国内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旅游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已成为日常消费的重要选项。2016年,国内旅游人次达45.78亿,同比增长14.5%,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实现旅游业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14.1%,人均旅游消费接近900元,在个人日常花费中占比持续提升。
直播平台兴起于国外,近几年引入国内并开始迅猛发展。2015年开始,各大巨头纷纷进入直播领域。IDG资本投资了bilibili,章鱼直播等多个直播平台,腾讯、网易、乐视等互联网巨头则拥有斗鱼、龙珠、熊猫等高人气直播。根据艾瑞咨询,截至2016年9月,网络直播月度总有效使用时长高达2.4亿小时,网络直播月度使用设备数已达1.54亿台。
(4)孩童消费——教育娱乐齐头并进
如今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极为重视,教育支出水涨船高。根据搜狐教育,2016年超过半数的家长表示愿意在孩子的英语教育上进行超过5000元的支出。与此同时,海外留学也成为家长们的热门选择。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海外留学趋于低龄化,近十年间赴美留学的高中生人数增长近百倍,远超本科阶段的14.0倍和研究生阶段的1.6倍。
零售方面,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零售模式的带动下,一系列儿童零售品牌崛起。宝大祥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创建于1924年。1999年,宝大祥正式将经营重点转到青少年儿童购物上来,宝大祥青少年儿童购物中心在南京路开业,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专业服务于青少年儿童生活、娱乐、学习等全方面的专业性购物中心。孩子王创建于2009年4月,开始仅进行线上业务。开张后几个月内,其便在南京建邺万达广场开设线下旗舰店,经营面积近8000平方米。截至2016年底,孩子王在全国已经拥有174家分店。娱乐方面,儿童游乐园的建设逐渐多样化,与热门IP相结合成为潮流。2016年6月,上海迪士尼乐园正式开园。园内经典的迪士尼卡通形象与其动画电影IP相契合,吸引力大量游客。日,上海迪士尼乐园入园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除此之外,精典泰迪熊主题乐园利用泰迪熊这一经典人物形象,将娱乐与英式人文气息相结合,吸引了大量熊粉;伊佳林开心梦工场则将变装游戏与儿童娱乐相结合,定期推出新的动漫角色,提供新的角色便装和情节表演。
(5)简单消费——消费的便利化
消费的便利化在终端上的体现即以两大业态出现,一个是一站式购物中心形式,另一个是便利店形式。
当前中国的一站式购物中心已经进入到新一代创新转型阶段,当前随着居民的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一些注重体验的新型购物中心在一线城市大为发展,例如上海K11,北京芳草地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体验中心。
便利店起源于美国,作为一种新的零售形式,其距离、购物、时间、服务方面的便利性能够满足不断崛起的中产阶级对品质和时间的要求。经济增长是国内便利店行业发展的前提。《年中国便利店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根据国外成熟便利店行业的发展历程,人均GDP与零售业态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5000美元、8000美元分别为便利店导入期、快速成长期、激烈竞争期的门槛。对应的,1992年,我国人均GDP为419美元,国外便利店企业开始进入中国;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414美元,便利店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年期间,中国便利店门店数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7%;2016年,国内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便利店行业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元,便利店个数超过40000家,行业进入激烈竞争期。
便利店服务的地理范围相对较小,较高的人口密度是其重要盈利条件。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分别为53.7%,54.77%,56.1%,57.35%,增长趋势明显。在此带动下,2015年,我国城市人口密度达到2399人/平方公里。不断提高的人口密度为便利店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国内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为便利店创造力新的增长点。首先,我国女性地位不断上升,职业女性的数量越来越多。家庭女主人用于工作的时间增加直接导致了采购时间的减少和外食次数的增多,而便利店的多样服务恰能契合这一变化,其快速购物、新鲜速食的特点吸引了广大的职业女性。其次,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为便利店带来新的客户流量。与年轻人相比,他们单次购买的数量较少,出行的范围有限,因此,社区内的便利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求。除此之外,在计划生育以及高离婚率的影响下,我国家庭趋于小型化,单个家庭需求的减少使得超市的一系列打折促销活动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便利店购物成为更好的选择。
目前,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中枢的下沉,从需求上来看三四线城市有望成为便利店扩张的新市场,从运营成本上来看,三四线城市在租金成本、人力成本等上面均拥有较大优势。
当前,我国便利店的区域分布较为明显。7-11作为领先品牌,在全国多所城市内拥有便利店。广东省内,美宜佳、天福、上好为领先的便利店品牌;上海市内的便利店龙头则为快客、好德和全家。供销便利、红旗连锁、唐久便利等品牌在浙江、四川、山西等地拥有较大市场。
4、对标美国,大众消费才是未来A股真正的方向
从总市值的角度来看,对标美国,A股潜力最大的行业是医疗、制药、软件、媒体、消费者服务、食品、家庭用品。可见,大众消费才是未来股市真正的方向。
5、大众消费升级——三季度最确定的机会
我们在上文对美、日相关阶段的对比中已经总结,从中长期来看,当前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速换档、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人均GDP也于2015年正式突破8000美元大关;从短期来看,当前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增速都已触底,仅次于08年低点,处于近二十年来的低位区间,同时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各地楼市调控政策不断出炉,房地产销售大概率见顶,在这样长中短期因素叠加的背景之下,我们认为三季度大众消费升级将会成为最重要的主线。
根据我们对未来五大消费趋势的判断,我们梳理了相关细分行业和标的,这些行业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第一,市场空间巨大,并且市场空间还在不断扩大
第二,行业竞争格局分散,优秀公司能够双重受益于市场空间扩大和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第三,行业内公司市值偏小,相对于如此大的市场,市值成长空间巨大。
鉴于此,我们认为上述领域,未来五年,出现五倍大牛股的概率远高于其他行业,或者其他竞争格局已经相对稳定的行业。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
欢迎关注“招商策略研究”微信公众号:zhaoshangcelve
本报告由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编制。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基于合法取得的信息,但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包含的分析基于各种假设,不同假设可能导致分析结果出现重大不同。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法律或规则规定必须承担的责任外,本公司及其雇员不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本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客户应当考虑到本公司可能存在可能影响本报告客观性的利益冲突。
本报告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保留所有权利。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引用或转载,否则,本公司将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一个普通人的十年交易经历和交易总结&作者:pekulin&&
&前记:第十三期,很多人写了自己的毕业总结,写的都比较精彩,该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一些感悟,也写了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感觉有一些价值,可供人借鉴。经过作者允许,就将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看到大家写的毕业总结都非常具有启发性,一开始我都不知道我能有什么好写的,因为很多蛋黄的理念和技术操作已经有同学归纳得很好了,但是蛋黄派课程作为自己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思前想后还是应该要记录下来并与大家分享,或许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看,还能与大家能够一起回忆这份甘甜。&
&我从小是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因为家庭原因,从小很多事情就要自己去思考和处理,所以就养成了比较独立的个性,但交易的世界里我却不那么独立。2005年大学毕业后就进了桂林三金(卖西瓜霜那家公司)跑销售,我一直觉得我是金牛座的,比较适合干点金融的事情,因为踢球和领导关系好,就分配我去上海跑业务。初次接触交易是在2006年,那时赶上牛市初期,我和同事就一起买基金开始还赚了几万块钱,后来赶紧去开了个股票账户,什么也不懂就是一通乱买,当时有只叫江南重工(现在叫中船科技)的股票,16买的,没多久涨到48了,这种幻觉让我觉得钱太好赚了,记得当时时常听闻有人要把房子卖了去炒股,07年最火爆的时候在上海能碰到边骑自行车边讨论股票,后面就赶上中石油上市,打着当时亚洲最赚钱公司的旗号,让很多散户都相信不买不行,我还清楚的记得市场部的同事说,他们经理前几天追中国神华还赚了不少,更碰巧的是在中石油正式交易的前一晚,同宿舍的人看一个叫沙龟农的博客上面写到“买了中石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买了中石油,走遍天下都不愁”,果然,傻逼的我第二天一开盘就全仓买入,价格也刚好是48.62的最高价,当天就把我亏懵了,心里那个难熬简直无法表述,后面跌到32的时候实在受不了了就砍了,第一次体会到了市场的凶险。&&&&&&&&&&&&&&&&&&&&&&&&&&&&&&&&&&&&&&&&&&&&&&&&&&&图:中国石油,8.1
&&&&2007年底因为工作原因调入北京,我的主管经理炒股很多年,也是天天在研究,我觉得这简直太好了,记得当时经理让我们买一只叫锦化氯碱(现在叫方大化工)的股票,说大家准备开大奔回家吧,而且晚上还专门给办事处的人开了会说这只股票,但更有意思的是,大家买入后非但没有上涨,反而下跌,赶上08年的大跌,当天我有个同事让我陪他上楼待一会,后来经理叫大家赶紧把股票砍了,我简直懵了,为什么天天研究股票的人,有这么大把握还是要亏?股市下跌国家难道不管管啊?一系列的问题在困扰着我,逐渐让我觉得这个市场不好玩,后面行情的下跌基金缩水也很厉害,在3800点的时候我就全部清仓了。回过头来看,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学习股票,连从哪里开始都不知道,加上看到主管经理炒股的经历,自己完全是心灰意冷就彻底离开这个市场了。&&&&&&&&&&&&&&&&&&&&&&&&&&&&&&&&&&&图:方大化工,08.10
历史总是很有意思,2014年底股市火起来的时候,我很坚决的认定这肯定是骗人的,后面受到身边朋友的情绪感染,终于在15年的5月份开始买基金,专门挑股市大跌的时候买,运气挺好,2天赚了2万,当时和上交所的朋友吃饭,说国家的目的还没有实现,上证起码要上6000点,后面的股灾又让我傻了眼,就在此时和小学同学聊起了股票,这么多年大家从来没有交流过,我知道08年他亏的本金远大于我,后来才知道经过这些年坚持努力的学习和操作,他已经能够实现稳定盈利,这才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交易是有密码的!也就是在15年的8月,自己决定从零开始,就跑到西单去买了很多书开始每天学习,这时小学同学也带着我开始买股票,一年多的操作我发现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节奏把握得特别不好,如老师所说的其实就是基本功差,所以根本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做什么动作,而这期间我小学同学一直在赚钱,牛的时候一只股票买240万,吃四个涨停,但让他说他的交易体系,他自己也说不出什么很系统的来,只说他能够看到压力和支撑位;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学习的什么K线、均线、量能、形态、指标之类的,有效性大部分是非常随机的,自己也很困惑,中间也去参加一些讲座,希望能找到传说中引路人,现在看来都是典型的散户思维,有病乱投医,讲座听得热闹,回来该什么不会还不会;&
&大概是在去年6月,小学同学就说要起牛市,我就想做了再说,结果9月真起行情了,后面做出一些利润,回调的时候我同学还说眼光要放长点,结果我就再一次从盈利做到亏损,让我的信心非常受打击(如果我早上十二期,利润肯定就保住了),就在这时蛋黄派十三期开班了,我果断报名,其实市场上非常多的学习班,都是什么几万的样子学几天就完事,也因此最开始参加蛋黄派有些疑惑,不也是讲K线、形态、量能么,老师讲的有哪些是我们在外面学不到的呢?但从第一堂课开始我的三观就被彻底更改了,这时候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所学习的东西,都是在交易之门外面瞎晃!&
&在这四个月的学习期间,自己也边学边练有一些操作,我发现很多蛋黄派的理论在市场中都得到完美的体现,期间有赚有亏,但我知道自己赚在哪里亏在哪里,而且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傻傻的把操作的方向寄希望于别人,虽然自己离熟练运用蛋黄理论面对各种交易环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欣慰的是我找到了方向,找到了真正的交易之门,这对于一名希望在交易上取得一点成绩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最后,以下是我的一些交易感悟:&
&1、不光是课件,还有日内教学、老师的博客文章,都要结合自己的操作反复研究和体会,市场上所遇到的无论是技术方面的还是心态纪律方面的,蛋黄派的体系中都能够有答案,老师20年交易的经验不知道过了多少坑,所写出来的东西都是精华中的精华,对于一些没有形成交易系统的同学更应该深入研究;&
2、理念为先、技术第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操作中更多都是运用技术分析,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指导,而盲目的陷入单纯的技术中,有可能会迷失方向,尤其是在股市中经常面对同技术不同命的情况;&
&3、做最好的自己:上周各位老师兄的分享都非常精彩,个人认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自己在蛋黄理论基础上,所衍生出来的交易系统及操作风格,而这一点是他们在市场上能够实现持续盈利的根本,我的一点感受,每个人生来就对有的事情擅长,而对有的事情稍显迟钝,别人好的未必适合你,最了解自己的人只能是自己,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周边环境等等都锻造了独一无二的自己,因此只有学习别人所长、借鉴别人的经验并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的系统和风格,才能够在这个残酷的市场上取得一点成绩;&&&&也祝愿蛋黄派大家庭日益壮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相互分享,共铸辉煌!&&&&&&&&&&&&&&&&&&&&&&&&&&&&&&&&&&&&&&&&&&&&&&&&&&&&&&&&&&&&&&&&&&&&&&&&&&&&&&&&&&&&&&&&&
&&原文地址:一个普通人的十年交易经历和交易总结&&
眼光决定财富
既掌握价值投资的精髓,又不被所谓的价值投资所迷惑和忽悠
&价值投资被巴菲特证实了其伟大,同时也成为一批人忽悠的工具,这是我们学习价值投资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很多所谓的标榜为价值投资的专家,总是用市盈率、市净率、成长性来作为选择长线价值成长股理由,有的价值投资专家在2007年时就在演讲中高调草率推荐“买中石化吧,包你们几年后赚得笑不拢嘴”。这些人确实把价值投资简单化了。还有的人认为价值投资就是买入——持有,不要看大盘,“套不怕,不怕套”,真不知道是他不怕套,还是在被套后找一点精神支撑。
&其实,价值投资是一门投资眼光的艺术,价值投资的精髓就是像2005年前后,位于北京金融街主要地段的中国联通大厦正在建造时,其工地上挂的一块巨幅标牌上面写的一句话:“眼光决定财富”。
&比如说,在经济生活中,有眼光的人就看到了,资源是越用越少的东西,看到了这一点的话,石油2000年20多美元一桶买入,2007年石油价格最高时达到146美元一桶,现在也在70~110美元一桶;再比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原来被称为大伯茶、柴火茶的陈年普洱茶,变成了具有保健功能的越陈越香的“能喝的古董”,1980年前后的普洱茶,当时只要几元钱一饼,30年后,一饼这样的茶价格高达元,增值上千倍。还比如,乱世吃用,盛世收藏,30年前,一斤和田玉原石(未经加工的和田玉)市场价1~2万元,现在则为1~2万元一克。不用奔波操劳,不用风吹雨淋,只要当时有眼光,买下这些东西后,睡上30年大觉,财富就自然增值。可见,眼光有何等重要。还有些东西,如黄金,时代在发展,她的价值也随之增加,永远具有保值增值的功效。
& &在股票投资中,眼光决定财富是价值投资的精髓。
&首先,这一原理表现在对股市机会的把握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有了股票、债券市场,市场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不同的投资机会,为有眼光的投资者提供了众多的创造财富的机会。&&&&(一)1990年前后,国家开放了国库券回购市场,信托公司按原值收回已向居民发行的国库券,但100元面值的国库券当时可以以70~80元的价格向还不知情的老百姓收购。以70~80元的价格向老百姓买入100元面值的国债,再以100元的价格卖给信托公司,由此诞生了首批靠证券发财的富翁,上海的杨百万是代表人物之一。&&&&(二)年,中国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出现高通货膨涨,存款利率高达20%,当时有眼光的人不做别的,只要全力买入风险为零的十年期国债,就发了大财。&&&&&(三)1990年至1997年,申购新股稳定获利,一般情况下年收益率20%左右,其中两年,收益率高达50%,一批人看到了这次机会,专门向银行借巨款用于无风险新股申购,由此诞生了新一批亿万富翁。&&&&&(四)年,中国股市中大量的待上市流通股和法人股在一级半市场流通,有人专门在一级半市场上以很低的价格收购未上市但可能上市的社会公众股和法人股,又一批人借此发了大财。&&&&(五)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中国出现了长达5年半的长期牛市,上证指数从550点上涨至2145点,又使大批股民财富大增。&&&&(六)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股票全流通作为中国股市最大的难题被破解,中国新一轮牛市更加猛烈,又一次为股民提供了发财机会。&&&&&期间封闭式基金曾经折价37-50%,而目前上证指数2020点,许多封闭式基金价格已经超越上证指数6000点时价格。&&&中国股市诞生以来,价值发现的机会一次次展现在人们眼前。遗憾的是,当机会来到我们眼前的时候,往往我们的眼光不到位,看不到这是机会。当机会已经过去,成为往事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那是一次多么宝贵的价值投资的机会呀!感叹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眼光,没能抓住机会。&
其次,眼光决定财富还表现为,对于潜力成长股票品种的发掘上。到目前为止,中国股市中有近两千只上市交易的股票,哪些股票具有长期上涨的潜力,不是凡眼能够看出来的,也不是埋头于具体技术分析的人或机械的基本分析的人能够计算出来的。要有独到的艺术眼光,才能沙里淘金,找到这样的潜力成长股。&&&&(一)1990年至2000年,中国股市有两只典型的股票——深发展A(000001)与四川长虹(600839)。这两只股票一只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后金融业长期向好的发展方向,一只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中家电业大力发展的方向。深发展A(91年上市后最低价为0.45元(复权价),1999年最高上涨到49元;四川长虹(94年上市后最低价为0.43元(复权价),1998年最高价达到14元多。&&&&(二)之后又出现了贵州茅台(600519)和华侨城(000069)之类的股票。贵州茅台(600519)代表了中国的名优特产品,华侨城(000069)则代表了中国地产企业的快速成长方向。贵州茅台(600519)股价的长期稳定上涨不用再举例,华侨城(97年上市后最低价为0.59元(复权价),此后10年股价没有过大幅下跌,至2007年达到最高价36.42元,是一只了不起的让投资者真正获大利的地产股。&&&&(三)再之后有山东黄金(600547),这只股票2003年上市后表现平平,真正股价发飚是在2005年后美元开始贬值、资源产品价格上涨开始。2005年山东黄金(600547)最低除权复权价为0.66元,至2007年该股价最高到46.59元。&&&&多少投资者时时刻刻都在忙着追涨杀跌,冷静下来,却发现自己从未留心过真正的潜力成长股;多少投资分析师都在不停地发掘能上涨十倍的好股票,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股却在灯火阑珊处。&
&用价值投资的眼光选择价值成长股,赚大钱而不累。
&我们知道了眼光决定财富,发掘价值成长股。但是我们都是凡人,基本上也是凡眼,怎么才能具有艺术的眼光呢?这是一个真正的难题。这里我只能提出艺术眼光的一些基本要素,供大家参考。
& &笔者认为发掘价值成长品种的眼光要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是要有趋势眼光。看问题关键是看趋势,代表事物发展趋势的东西,代表经济发展的方向的东西,代表行业发展前景的东西,往往有发展潜力。20世纪90年代,冰箱、彩电、空调是中国人的主流消费产品,于是造就了四川长虹、格力电器公司的发展壮大;21世纪以来,电脑、网络引领时代潮流,于是又造就了联想集团、百度公司的发展壮大。
二是发展眼光。一样东西是否具有发展的前途很重要,像中国石油那样的超级大盘股,个头已经那么大了,再发展就难了。一些一般加工企业,也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前途。而一些小型公司,有经营特色、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却会不断成长壮大,如一些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公司。
三是要有问题眼光。市场有问题了,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有问题就有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问题就只能四平八稳。法人股上市流通曾经是中国股市中较大的问题,它带来了一次价值投资机会,国有股上市流通更是中国股市的最大问题,结果它带来了中国股市更大的价值投资的赚钱机会。
四要有新、奇、特、优眼光。凡是新的奇特的优秀的东西,大家开始还不太了解,特别是开始时还不看好,就有机会了。奇特的东西别人没有,容易有发展机会。
& & 不被所谓的价值投资所迷惑的情况表现在:
&1、价值投资不是建立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就万事大吉的,实践比理念更重要。实际上,刚开始选择价值成长股时,往往因为初学者品位低,看到很多股票都会觉得是价值成长股,只有在吃了很多次亏以后,品位越来越高了,才开始慢慢地知道哪种股票具有价值成长性。
&在价值投资的眼光方面,笔者走了不少弯路。首是不懂得选股眼光,后来有了一点经验又经常找不准价值成长股,1992年开始炒股时,买了深发展A(000001),赚了一点钱后就卖出了,此后没有坚持长期做这只股票的波段操作;后来一度认为低市盈率、低市净率的股票就是价值成长股,2003年,选了当时的福建南纸(600163)等一批低市盈率股票,结果行业不行,选错了对象。2008年认为中国平安(601318)、中国神华(601088)具有价值成长股的特质,但后来才认识到,这种超级大盘股没有股本扩张的可能,不是真正意文上的价值成长股。
&2、价值成长股也不是你一分析就能看出她在十年后就能涨十倍,一买入后就有决心持有十年而不动的。对一只价值成长股的认识是动态的,在初步分析后,你看出了一些价值成长的苗头,初步买入后你又有了较好的感觉,经过反复市场考验后又坚定了你的持股信心,这时,你才能持有这只股票多年不动。
3、老天爷给人的机会一般是均等的,但有眼光的人则抓住了机会,没眼光的人在机会面前无动于衷,机会过后则后悔连连。&&&&例如住房,中国上世纪末完成了城镇居民的住房改革后,本世纪初时商品房价格相对低廉,但随着我国居民个人财富的增长,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住房要求的提高,城市商品房价不断上涨,年上了一个大台阶,年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十年间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的房价平均上涨6~8倍。许多有眼光早期买入了多套住房的人,在房价增值上所赚的钱多于他一生工资所赚的钱;而一些没买住房的人,现在再也无力购买大房子了。
& & 不被价值投资所忽悠的情况表现在:
&1、保证投资本金的安全是投资的前提。很多价值投资者买入股票后,严重被套,怎么为自已开脱?他们最管用的方法就是说自已是一个价值投资者,按他们的理念,被套的股票不用怕,一年,两年,他们坚信最终是会解套或赚钱的。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我认为是有问题的。
&2、好像只要是价值投资了,就不怕高价买入,因为巴菲特在2008年也因急切地买入股票损失了115亿美元的市值也不在乎。其实,就是买入价值成长股,也是要兼顾大盘运行和市场状况的。一个成熟的价值投资者,不可能不懂一点技术分析,不懂一点市场趋势。我认为如此单纯的投资思想是不可取的。
&3、因为价值投资成为了尽人皆知的投资方法,现在很多具有成长性的股票一上市就被市场高价追捧,不成熟的价值投资者往往会成为所谓价值投资的牺牲品。如汉王科技确实是一只价值成长股,41.9元发行价,68.9倍的发行市盈率,上市首日收盘价82元,之后涨至175元,最后跌至了55元,追了这样的价值成长股的投资者,真是输得惨不忍睹。还有小商品城在被市场认为是价值成长股后有过令人眼谗的涨势,后来上市了一只类似性质的海宁皮城的股票,发行价20元,发行市盈率67倍,上市后被当作小商品城一样的被追捧,股价从21元很快涨到了66元,之后就进入了下跌行情。跟风者也输得够惨。&&
&&原文地址:罗善强:眼光决定财富&
& & 十年前你错过了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这一次你还会错过吗
日 10:10肺鱼资本
  昨天发了那一篇文章《》,很多同学深有感触。
  其实只想提醒同学投资交易这条路真的很难,不要为了追求所谓财务自由轻易踏上这条路。
  尤其是有准备专职做投资交易的同学。
  话说回来,人生又有哪一条路容易呢?
  所以,肺鱼找了两篇相关文章,是一个主题的上下篇,整成一篇完整文章,希望能帮到你。
  部分同学可能看过上篇或下篇,若已看过,可以飘过,如果还想再看一遍,也是非常赞同。
  文章有点长,但如果事关自己能否成为未来的亿万富翁,或许值得花几十分钟认真再看看?
  ----------------------------------------------------
  你为什么还在为生活奔波?
  今年春节除夕那天,先是在大学群里,发了一个红包挑起混战,同学们一起在发红包,抢红包,还有各种调侃。
  不知不觉,大学毕业已经过去了20年,在抢红包和发红包的过程也发现其实同学之间的差距已经非常大。
  有的已经成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而有的同学现在还在为生活奔波,还有几个同学已经失联好多年了。
  不知道现在他们过得如何?
  或许也在奔波的路上,或许。。。。。。其实我很担心其中一个失联的同学,前几年还到福州找过我,希望他安好。
  因为,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已经不在人世好多年。
  中午到一个高中同学,也是我儿时伙伴家里坐了一会,他前几年一直在老家一工厂上班太累,去年去西安帮亲戚看超市,准备有机会也开个小超市。
  不过也和我聊起,这么多年来一直为生活奔波,一点积蓄都没有,目前想开个小超市也没有本钱。
  晚上女朋友初中的几个同学小聚,我送她过去,又和他们聊起了股票投资,也大部分是亏多赚少。
  无论如何,在人生四五十岁的时候,同学之间的巨大落差对比,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比较残酷的一件事。
  但这就是现实!只是大部分同学都希望自己成为那个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而不是那个还在为生活奔波的。
  所以,今天想聊聊这个话题:想获得职业和投资的成功,到底需要做什么?
  职业成功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先讲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师在讲一门课:如何才能拥有一个成功的职业。
  大师走进教室,打开电脑,点开PPT首页,上面只有两行字:
  职业的成功取决于两点:
  一、找一个好行业。
  二、自己做一个耐心的老员工。
  就这么简单,大师说。
  台下嗡嗡作响,因为下面有许多学生是具有多年职场经验的人士。
  不一会儿,有一位世界500强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站了起来,说:如果这两条没有做到呢?&
  大师翻开PPT第2页,说:那就变成4条了。&
  一、你必须找到或者刚好碰到一个好上司。&
  二、你的工作业绩能一直让你的上司满意。&
  三、能让同事对你都很好且都愿意帮助你。&
  四、还能让公司老板有机会看到你的成绩。
  大师还未把这4条念完,台下就喧哗起来,有的说不行,有的说太难。
  等大家静下来,大师说:如果这4条做不到,而你又想有拥有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那就得做到以下这16条。
  大师继续翻开PPT第3页:&
  一、找到一个能几十年如一日业绩持续增长的企业上班。&
  二、非常了解公司的政治和权利派别。&
  三、能预测到5-10年之后哪一个权利派别可能在公司获胜。&
  四、而且还能跟上这个权利派别的老大。&
  五、还能非常溜得玩转办公室政治。&
  六、无论上司如何的笨蛋,都必须发自内心的赞赏他。&
  七、随时准备为上司承担,他所犯的所有错误的责任。&
  八、当上司碰到尴尬时,你可以非常迅速的为他开脱。&
  九、看下上司眼色,你就能清楚的知道他心里想什么。&
  十、能开心的做完所有事情,但把所有功劳都归到上司身上。&
  十一、上司的每一个想法,无论对错,你都能在第一时间去执行。&
  十二、上司不让你打扰时,坚持不去打扰。
  十三、能不定期的请同事们一起聚聚餐、KK歌之类的。&
  十四、工作上既可以展现自己能力,又能让同事不会嫉妒你。
  十五、如果可能,尽量坚持多加班。
  十六、你给公司创造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公司付你的工资。
  大师还没念完,有些人开始痛苦的笑了,还有些人说:这TMD根本就不可能。
  稍微停了一会儿大师继续说:如果大家对上面这16条还是感到失望的话,那你只有做好下面这些256条了。
  接着大师翻开PPT第4页,这一页只有一个链接文档《玩转职场256招》,是一本有256页的电子书文档。
  里面的每一页都密密麻麻的写着各种各样的职场备忘及绝招。
  总之,职业生涯成功的理论是一个几何级数理论,它总是在前面那个数字的基础之上,进行二次方。
  这时台下响起了强烈的喧哗声。
  不过下课时,很多人默默的离开了,一些年龄比较大的人眼角好像开始有了一些泪花。
  我的职业生涯为什么会失败?
  在职场混了快二十年了,回想自己职业生涯的前10来年,应该是比较失败的,原因很简单,评判标准也很世俗,赚钱太少。
  记得自己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1998年一个月工资大概1500元左右,不过已经是当时4个在福州的高中同学中工资最高的了。
  然而过了3年,2001年的一次高中同学聚会,无意之中聊起工资,我就恬不知耻的问一个同学:你现在一个月工资多少?
  这小子扭扭捏捏就是不正面回答,最后在我的威逼利诱之下,很小声的说:不好意思啦,一个月才9000元。
  我当时的心里猛地抖了一下!
  凭什么?
  因为那时我在一个号称全球最大的电脑显示管公司上班,做副经理职位,每天上班12小时,工资也就3000多元。
  当时我就意识到:在职业上我肯定在哪里做错了!否则不可能会有这种差距。
  因为论聪明我和他都是重点大学毕业的,论勤奋我每天上班12小时,论企业优秀,我所在的公司在全球细分行业排名第一。
  没有道理他的工资收入可以是我的3倍,而且他这9000元,还没算上公司配发的原始股的股权收入。
  但那个时候,我还是没有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然后时间又过了将近10年,到了2010年,当初一起在福州的4位高中死党,个个混的都比我好。
  其中一个同学在一家知名上市公司当福州分公司老总,另外两个同学也一起自己办了一家公司。
  在职业上的收入都比我多,那时我已经有点明白,为什么我在职业生涯上会混的比他们差这么多?
  日光棍节,有一则新闻让很多人都非常的羡慕腾讯的员工。
  新闻标题是这样的:《别样双&11:&阿里在忙着收你的钱,腾讯在忙着给员工发股票红包》
  大概内容如下:
  11&月&11&日不仅仅是光棍节,也不仅仅是让人剁手不断的双&11&狂欢节;它还是腾讯公司在&1998&年诞生的日子。这也就意味着:今天,腾讯&18&岁了。&
  于是,在广大网友们忙着剁手、阿里巴巴忙着计算双&11&成交额的时候,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也在今天宣布:
  为了庆祝腾讯成立&18&周年,腾讯公司将向每位员工授予每人&300&股的腾讯股票。
  按照腾讯现在的股价以及员工数量,预计本次授予员工的股票总价值约达到了&17&亿港元,约合&15&亿元人民币。
  除了授予股票之外,腾讯还为在职员工、离职员工、外包人员和公司服务人员准备了总额&3000&万元的现金红包,单个红包金额在188&至&1888元之间不等。
  不知道正在为双&11&加班的阿里员工是什么心情。
  不过各位同学也不用替阿里的员工太操心,其实马云的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已经制造了几百上千个“千万富翁”。
  而这几百上千个千万富翁大部分在10年前,也并不是什么名校毕业,能力特别强的人。
  反而很多是去不了大公司,也没什么机会跳槽,只好老老实实待在阿里巴巴的那些人,结果一不小心就成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了。
  另外,阿里巴巴给员工的工资其实挺高了,具体高到多少我不知道,只是我知道我目前所在公司的研发人员工资应该也不算低了!
  但是,阿里巴巴经常到我们公司挖人,条件非常简单粗暴:只要愿意去杭州上班,工资先翻倍,还不包括股票期权。
  以前一直想不通自己前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为什么会这么失败?直到今天,假扮大师给自己和大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之后,才恍然大悟。
  成功的职业只取决于两点:
  一、找一个好行业。
  二、自己做一个耐心的老员工。
  为什么?
  虽然我曾经在一个号称全球最大的电脑玻璃显示管公司上班,那时候也经常爱和朋友吹牛:
  你知道吗?全世界的电脑显示器中,每4台就有1台是我们公司,兄弟我做的!你知道吗?
  但是现在这个公司已经不存在了。
  因为我当时所在的行业是夕阳产业,“玻璃显示管”这个行业早已被“液晶显示屏”行业替代了。
  就算我能混到这个行业的牛叉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又有何用,当今世界已不需要这个行业了。
  而假如我当时是在一个朝阳产业,哪怕所在的公司很小,甚至最终倒闭,都不必担心,因为行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很多这个专业领域的人才。
  所以,你只要找到一个好的行业慢慢呆着,等到你稍微有点能力的时候,都会有人抢。
  就像我前面所提到的,我目前所在公司这几年只要稍微有点能力的人,阿里巴巴等同业公司都抢着要,而且简单粗暴,薪资首先翻倍,其它再谈。
  仔细回想目前已经是千万富翁亿万富翁的同学,要么是在一个好的行业持续深耕到现在,比如房地产、通信、互联网。。。。。。
  要么就是毕业时选择去北京、上海或者深圳工作,因为工作生活,都必须买个一两套房子,一不小心都成千万富翁了。
  一套房子100平方左右,目前这3个城市市中心均价基本在10万/平方左右,用一个深圳同学的话讲:
  “千万富翁,现在深圳的同学只要有买房子的都是,根本不算啥,就是后悔当初为什么没多买几套。”
  而那些在二三线城市的同学,基本上就没这种机会了。
  所以投资的成功又取决于什么呢?
  成功的投资和职业的成功所需要的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比如,最近十几年来,在中国投资房产,你要做的只是:
  一、找一个好城市。
  二、自己做一个耐心的老房东。
  为什么?
  看看厦门、深圳、北京和上海的房价你就知道了。
  2001年我和一个大学同学,基本上是同时买的第一套房,面积都差不多80多平米,当初价格都是30万左右,不同的是:
  他在深圳买,按现在深圳房价至少值720万左右。我在福州买,如果没有卖掉的话,现在也就值140万不到,相差5倍多。
  谈起房子,我相信无数人的内心都一句经典名言:曾经有一个财务自由的机会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然后。。。。。。
  然后,我就不说了!
  同样成功的股票投资也取决于两点:
  一:找几只好股票
  二:自己做一个耐心的老股东。
  就这么简单。&
  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拿游戏本当工作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