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晚辈向前辈请教的敬语们如何辨别明师

唐宋八大家:
当前位置: &
&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学习古诗词必备工具,!
修身篇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原文】诸位贤弟足下:十月廿一,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廿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郑伴之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不胜感激!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清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①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六弟自怨数奇②,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窃笑其所忧之不大也!盖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关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做官,与用牧猪奴做官何以异哉?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立身切要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吾友吴竹如格物功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功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读之书,句句皆切身之要药。兹将艮峰先生日课,抄三页付归,与诸弟看。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本欲抄余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去,故不及抄。十一月有折差,准抄几页付回也。余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僩,令人对之肃然;吴竹如、窦兰泉之精义,一言一事,必求至是;吴子序、邵蕙西之谈经,深思有辨;何子贞之谈字,其精妙处,无一不合,其谈诗尤最符契③。子贞深喜吾诗,故吾自十月来,已作诗十八首,兹抄二页付回,与诸弟阅。冯树堂、陈岱云之立志,汲汲不遑,亦良友也。镜海先生,吾虽未尝执贽④请业,而心已师之矣。吾每作书与诸弟,不觉其言之长,想诸弟或厌烦难看矣。然诸弟苟有长信与我,我实乐之,如获至宝,人固各有性情也。余自十月初一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恰好初九日小珊来拜寿,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谈。十三日与岱云合伙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初,前隙盖释矣。近事大略如此,容再读书。国藩手具。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廿六日【注释】①负薪:背柴,相传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时还刻苦读书。②数奇:这里指命运不好,遇事不利。③符契:符合、契合。④贽(zhì):拜见师长时所持的礼物。【译文】诸位贤弟足下: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九弟在长沙所发的信,里面有路上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二十二日接到九月初二家信,欣悉一切聊以自慰。自从九弟离京城后,我没有一天不忧虑,深怕道路变故多端,难以预料。等读了来信,果然不出我所料,千辛万苦,才能够到家,幸运!真是幸运!与郑同行不足以依靠,我早知道了,郁滋堂这样友善,我实在感激不尽。在长沙时,没有提到彭山屺,为什么?四弟来信写得很详细,他发奋自我勉励的志向,流露在字里行间。但一定要出外找学堂,这是什么意思?不过说家塾学堂离家里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外出安静。然而出外从师,自然没有耽搁。如果是出外教书,那耽搁起来,比在家塾里还厉害。而且如真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可以读书,就是旷野地方,热闹场所,也可以读书,背柴放牧,都可以读书。如不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不宜读书,就是清净的地方,神仙的环境,都不宜读书,何必要选择地方?何必要选择时间?只要问自己,自立的志向是不是真的。六弟埋怨自己的命运不佳,我也深以为然。但只是小试失利,就发牢骚,我暗笑他志向和心中忧虑太小。君子立志,需有为民众请命的器量,有内修圣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称霸天下的雄功,然后才不负父母生育自己,不愧为天地间的一个完整的人。所以他所忧虑的,是因自己不如舜皇帝,不如周公而忧虑,以德行没有修整、学问没有大成而忧虑。所以,顽固的刁民难以感化,则忧;野蛮的夷、狡猾的夏不能征服,则忧;小人在位,贤人远遁,则忧;匹夫匹妇没有得到自己的恩泽,则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悲天命而怜悯百姓穷苦,这是君子的忧虑。如果是一个人的委屈和伸张,一家人的饥和饱,世俗所说的荣与辱,得与失,贵与贱,毁与誉,君子还没有工夫为这些去忧虑呢。六弟委屈于一次小试,自称数奇,我暗笑他所忧的东西太小了。假如有人不读书便罢了,既然也要自称为读书人,就一定要研读《大学》。《大学》的纲要有三点:明德、新民、止至善,都是我们的分内事情。如果读书不能联系到自己身上去,说这三点,与我毫不相干,那读书又有什么用?虽说能写文能作诗,博学雅闻自己吹嘘自己,也只算得一个识字的牧童而已,岂能称他是明白事理的有用之人。朝廷以八股文来录取士人,也是说他能代替圣人贤人立言,必须明白圣贤的道理,行圣贤的行为,可以为官管理民众,能为百姓做表率。如果把明德、新民作为分外事,那虽能文能诗,而对于修身治人的道理,茫茫然不懂,朝廷用这种人做官,和用牧童做官,又有何区别呢?既然自称读书人,那么就应该明白,《大学》的纲领,都是自己立身切要的事情。《大学》应修的科目共有八个方面,在我看来,取得功效的地方,只有两条罢了:一条叫格物,一条叫诚意。格物,致知的事情;诚意,力行的事情。物是什么?就是本末的物。身、心、意、知、家、国、天下,都是物;天地万物,都是物;日常用的、做的,都是物。格,是考究物及穷追它蕴含的道理。如侍奉父母,定期探亲,是物。而定期探亲的理由,就是格物。侍奉兄长,追随兄长的步伐,是物。研究为何应当跟随兄长的理由,就是格物。我的心,是物。研究自己存心的道理,广泛研究心的省悟、观察、涵养的道理,就是格物。我的身体,是物。研究如何爱惜身体的道理,广泛研究站直、坐立以敬身的道理,就是格物。每天所看的书,句句都是物。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就是格物,这是获取知识的事。所谓诚意,就是利用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努力去做,诚实不欺。知一句,行一句,这是力行的事。两者并进,下等的学问在这里,高明的学问也在这里。我的朋友吴竹如格物功夫很深,一事一物,都要探求它的道理。倭艮峰先生诚意功夫很严,每天有日课册子。一天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都写下来。字都是正楷。三个月订一本,从乙未年起,已订了三十本。因他慎独严格,虽出现妄念偶动,必定马上克服,写在书上。所以他读的书,句句都是切合自身的良药,现将艮峰先生日课,抄三页寄回,给弟弟们看。我从十月初一日起,也照艮峰一样,每天一个念头一件事情,都写在册子上,以便随时看见了加以克服,也写正楷。冯树堂和我同日记起,也有日课册子。树堂非常虚心,爱护我如同兄弟,敬重我如同老师,将来一定有所成就。我向来有无恒心的毛病,从写日课本子开始,可以保证一生有恒心了。良师益友,一重又一重挟持我。只能进不能退。本想抄我的日课册给弟弟们看,今天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所以来不及抄。十一月有通信兵,打算抄几页寄回。我的益友,如倭艮峰的贤明端庄,令人肃然起敬。吴竹如、窦兰泉的精研究义,一言一事,实事求是。吴子序、邵蕙西谈经,深思明辨。何子贞谈字,其精妙处,与我无一不合,谈诗尤其意见一致。子贞很喜欢我的诗,所以我从十月以来,已作了十八首,现抄两页寄回,给弟弟们看。冯树堂、陈岱云胸怀大志、性情急切,也是良友。镜海先生,我虽然没有拿着礼物去请求授业,而心里早已把他当成老师了。我每次给诸位弟弟写信,不觉得写得长,我想诸位弟弟或许厌烦不想看。但弟弟们如有长信给我,我实在很是高兴,如获至宝,人真是各有各的性情啊!我从十月初一日起记日课,念念不忘想改过自新。回忆从前与小珊有点嫌隙,实在是一时的气愤,不近人情,马上想登门谢罪。恰好初九日小珊来拜寿,当天晚上我到小珊家谈了很久。十三日与岱云合伙,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初,嫌隙烟消云散。近来的事大致这样,容我以后再写。兄国藩手具。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明师怎么样?_百度知道
明师怎么样?
家附近只有明师和立尚,好像明师比较久,效果怎么样?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明师开了好多年了, 挺好的
采纳率:51%
屋企大仔系明师补数学,细妹系立尚补,对比都几明显,准备帮细妹转翻去明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请教学佛的居士前辈们一个问题?_百度知道
请教学佛的居士前辈们一个问题?
我是初学念地藏经,地藏经分上中下三部,我平时讲话就快,这样子三部一起念完我都是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左右,也就是90分钟到120分钟之内,也不知道这样行不行,我也没有特意贪快的,就是那样念完了,最近看书上说地藏经最好是一部念90分钟,也就是三部270分钟,也就...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上中下三卷一共要90分钟。不是一卷90分钟。您的速度正正好好,并不快。念经为什么要感觉到不适呢?没有什么不适不是更好吗。念经不要图感应,这样很不好。读诵经典就是要学习经典里佛陀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
经的关键不是速度的问题,那么,不论快慢都非常有力量!念经也不要追求什么感觉,而是心地清净与否。如果能以清净心来念经,那么,不论你有没有感觉,只要你真正心怀慈悲
磕头烧香,念经有用么?能叫你智慧洞开,明心见性吗?能叫你认识自己的伟大,找到本来面目吗?别耽误时间了,赶紧找大开悟的明师修习正法吧,要不来不及了。原谅我的大实话。现在没空玩虚的了。
连经文什么意思都不懂的话,你读给天龙护法听呀?一句话读错三个字,过失蛮大的呀!若没有以无执着心和清净心去如法的恭读,跑来听经的野鬼回头都会收拾你,请实际念佛,不是读经,你还没那能力,唵班匝萨埵吽!
最重要的是心。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居士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作者;吕正伟
总是有人在感叹找不到明师传教修行,我说遇到明师传教首先要问自己,问自己是否具备了遇到明师学道的粮资,首先自己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持德才能拥有修道的机缘,问题是你有什么资格遇到明师,如果没有这份平时聚存的品德修养,就不会具备修行的粮资,没有修行的粮资,既使明师在你身边,你也发现不了,明师说话你还认为是无聊,原因是自己的道缘不具备,无此道缘也就无缘接受明师的传教,道缘的生成表现是;尊师重道,礼貌,谦逊,真诚,孝心都具备,这些不具备,哪会有缘修道啊,即使是强修也只能遇到邪师,入邪师只能是入邪道。什么是邪道呢?就是为了神通,为了求得超出凡人的私欲贪妄,为了成佛成仙去追求修炼,就会偏离正道正法,入魔入邪,这就是没资格遇到明师的原因,那就只能与邪道盲师有缘了。有的时候,有明师见你如此之象,心生怜悯而欲提携与你时,你却不识而口出无根之言,明师就无语了。错失良机,什么是无根之言呢?不懂礼貌,不懂尊称,妄自尊大,张显自己才能,多生怀疑,不明究竟还恶口贬低明师,此等之辈称为无根草,栽不活,渡不成,最终偏邪,自枯随劫。
修道者,学者众,师选徒,徒找师,师难遇根器者传教之,徒难得明师授道之真,故,师徒难遇。
观察发现大多徒弟找师的时候,是按照自己的心理在塑造着师父,希望求到一个完美的明师,希望师能够象自己幻想要求的那样完美,如仙似佛般闪光亮人形象,把自己的心位摆在了师之前,居高临下的心理,本来徒弟是向师学修炼的,反而成了徒弟塑造和教导师应该怎么做,如此就会失去了明师指点的良机,而这个良机却是千载难逢。
现代大多数修行人,缺乏诚心信任明师,更经不起明师对他的磨性考验。要想进入高层次的修炼,必须经过长期的磨性,否则,明师教你,你也学不会。因为修行与学知识是不同的,学知识靠的是大脑的记忆,修道靠的不是大脑,是悟性。现代修行人只是一味的想得到东西,但又不想在财物、体力、磨性等方面做些付出。当明师让他付出的时侯,他就会以为是明师贪财,这个明师还不合格。而没悟到,这正是明师对他的磨性和考验,在考验和培养他从小舍到大舍,从大舍到彻底的舍,不彻底的舍,就不可能进入那个终极的“道”。其实,明师已进入了道中,已经成为海洋,他什么都不需要,他并不需要你所供养的财物,只是为了让你真正地得道,才让你作出必要的付出,你如果误解明师,就被障碍在门外了。
其实,明师只是顺应经济规律,在付出的同时合理收费,也是先失后得,并非不失而得。明师也是人,也要生活和生存,但是他懂得取之于道,用之于道。至于明师如何支配自己的收入,也不是你应考虑的问题。真正的明师肯定懂得“取之于道,用之于道”,决不会贪图享受。根据多失多得的原理,明师既然比一般人层次高的多,正说明他比一般人舍得多。舍得少的徒弟,反而担心舍的多的师父是否会起贪心,师带你修炼明道,你用多少钱能换来如此之福缘呢?在修行人的一生中,要想得遇明师,谈何容易?正是得之不知珍惜,失去后醒觉可惜。
古时拜师修行,徒弟必须时刻追随师父身边,时刻倾听教诲,开悟之前是不能离师的,如果在未开悟前就接触过多过杂的人,必然会接受各种不同的思想,因徒弟此时尚未开悟,而无辨别能力,因此就容易产生各种偏知偏见而见异思迁。因此在收徒之前要经过严格的考验。收徒之后还要经过三年以上的磨性期,要达到对师父的教导言听计从,甚至师父给个眼神儿即能心领神会。磨性合格后才能教你真功夫。而现在的人又有多少能经得起三年磨性呢?师父即使把平生的功夫都教给他,因没有磨性和各种付出,仍然不得悟。一个连自己师父都不能尊重的人,尚不够做人标准,又何谈学道呢?即使得到一些,也不过是皮毛而已。更不会珍惜,因为得来的太容易了。不失不得是宇宙间千真万确的真理。师在传教过程中,通过认真的观察,考验修行者是否适合肩负修道大任,当收为入门弟子后,还要在传教中不断的进行考验试探弟子的虔诚向道之心。一层层的进行筛选,直到确认该弟子的向道根器,就会以心血灌之,以命助之,开其心性,真言倾之,直达修道真谛。因此,修行者多在与师处掌握一点外道后开始心猿意马,贪心大起,妄自尊大起来而错失学得真道之机会。
寻访明师:俗语云:“良鸟择木而栖,择之不精,必下乔入谷。”修真之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修持以道德双修、性命双修为正途。“性靠悟,命靠传”。入门修持必须明师指导,才能节节应手,步步顺利,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修持程序。
 明师,是指明白、通晓修炼步骤、过程、方法、诀窍的老师,并且其自身经过切身实践体验能够解惑、释疑者。 
&&&&修行者欲成道,必经明师亲授真法,不论学什么技能,都须投师。世无师自通者,就是独觉圣者,也不能无师自觉,因此,投师问教,必不可少,但是,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因此在决定投师之前,一定要观察清楚,避免被邪师误导。
什么样是邪师?
邪师多是打着各种正法的旗号,与正法相似的形象,其言语对初学修炼者极具诱惑性,最易上当。那么,邪师通常有哪些表现行为呢?
邪师喜好浮夸,说他人说自己是某某大师转世,某某社会名流是自己弟子。真正明师决不会以此为标榜,反而会故意隐瞒自己的功德,因为明师知道什么是障碍修行的因果关系。缺乏基本的修行素养,根本不知实修得成就的道理,常给人算命看相,说祸福道吉凶,卖弄神通,吹嘘自己有种种特异功能,能见他人所不能见,能闻他人不能闻,能知他人不能知,以此为招徕弟子,博得名利的手段。这样的人不懂什么是修行,四处拉居士出资出力建寺,造高大佛像佛塔,比建筑规模,装饰华丽为能事。散发倡建资料,犹如世间奸商炒作无异。殊不知若无真修实证者常住,寺院与鬼窟无异,佛像与魔相无别!佛陀住世时,修行人常住阿兰若处,根本没有寺院.世祖师大德兴建道场皆是随缘,且只以适合修行为着眼点,而不以造型格局之美观为目的。有一类邪师盲目苦行,刻意辟谷,学民间大仙跪香,推崇磕头朝山,打着佛菩萨附其体救度世人的旗号,捞取世间名闻利养。他们或办教讲座,或给人立堂扣拜仙神,如此等等皆是邪师。不仅难令众生解脱,反而会断除其善根慧命。
真正的明师;是善于依其根器及所处修行位次,循循善诱之。决不会拔苗助长,让弟子做力不能及的苦行,而损害他们的身体,动摇他们的信心。明师行道如履冰步,懂因果辩五行,因此瞻前顾后而不张显,假师盲眼则无知无畏而虚张狂言,后果不顾,受罚自悔,一真一假尽在此理。
&&&&修炼不是儿戏,不可盲猜乱炼。更不能让迷盲之师指导,邪师胡乱指导他人误人害己造业,后果受报,自身难保而不知晓,正确的做法是;应该认真学习掌握透彻功理,谦逊的从师进行持德实修证悟。当达到了功明透理。开悟证道的境界以后,方可以进行传功渡人,开悟证道的是明师,是经历刻苦磨练后达到通道透理的境界层次,随手粘来,任意讲法,无不代表聚存真道之法脉,言行举止,姿态与风度,无不体现其特性品德素养,全是导人向善,破迷证道,这才是积德行善之行为。明师可遇不可求就是这个原因。
&&&&修行者;若不遇明师,多处盲修,急功冒进,执象求功,好高骛远,添加旁枝,迷乱心性,虽苦志恒炼,终不见功,渐生持淫,觅仙寻神,梦魇漏遗,心狠手毒,屡见祸端,生嫉容惊,眼神凶滞,情绪不控,所受偏法,修道入邪终自毁。
&&&&若遇明师,而得真法,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朝元大道,正邪分明,日月神清,阴阳互济,升降有秩,欲妄嗜离,金精稳固,精神饱满,心生慈悲,纯阳真气,以致灵明,神智聪赢,身健雄勇,行走如飞,邪不可侵,不怒自威,玉树临风,内外不欺,颜肤童子,冷热不惧,饿而不饥,不困不乏,体透清香,神采爽扬道自成。
古修行者千万众,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成道者出乎其类,拔乎其萃,通道透理,品德高尚,超凡才智,因其不常见、不多得所以为圣贤。圣贤教人诚孝、慎言,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更为慈善耐心,自我克制有德行者,能测万物之情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贤字中有个“贝”,其本意为“多财”,凡俗者视圣贤,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真法难求,圣贤难遇。真道师不在言辩文字而在心性慈悲。
修行者需要具备上根资质,领悟力极强,真诚修行,尊师重道。此种人属于先天性藏载着历代正修先祖的遗传基因,并融合自身善根产生大根器,一闻既悟,精进觉悟见性。 
&离师无法,离法无成
在修行路上,“离师无法,离法无成”。因为修行到一定层次时,由于理未悟透,有些事情很难辨别,如无明师指点很容易走偏。因此,明师对于修行人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
所谓明师,是指大彻大悟,明白道理并能指导他人修行的老师."明”师非同“名”师,明师是一个彻底平凡的,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人,并非有名气。正是这种平凡使他抛弃了所有不平凡的抱负,抛弃了雄心勃勃的成名之路,使他进入了无分别的生活。只要你与他有缘并诚信,他可以指导你走一条修练的捷径,因为他已经通达此路。这就是明师的作用。除此以外,他比普通人还普通。
明师已经证到了真我本性,因此,他的智慧是无量的。如同浩瀚的海洋,你只要把心位放低,你敞开多少就能接收到多少。如果有缘,明师几句话就能使你沉睡以久的灵性苏醒,就可能使你从此改变生命轨迹。根据“生物全息能原理”,明师的一衣一物,甚至是一根头发,乃至他用过的一切物品,都具有同明师一样的功能功力。如果你比较敏感,只要靠近明师,就可以感受到他强大的震动力吸引着你。
在你修行的道路上,明师指导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虽然众生皆有佛性,若不遇明师指导,终究不会悟道和成就。古人很懂得尊师重道,有些人为了访寻明师,争取这个必不可少的修行要素,走遍名山大川,吃尽千辛万苦,甚至倾家荡产作为求道的川资路费,因为他们知道,明师是无价之宝,明师可以使你开悟和成道。修真者,以前辈贤哲们的宏大志愿为己志,高瞻远瞩,立志后还应不断坚志、恒志。修真界曾有不少人三立其志,经师反复考验,能过关者无几,符合师尊的要求者,师尊才愿意授秘法。志向不符合自然大道的要求,则很难获得隐师真传。修真者要达到和保持心清静、意清静、身清静,进入真正的先天状态,就必须正确对待世俗,刻穿世俗,不断地涤去人心、欲心、识心、凡心、使心如止水,心如明镜,逐步达到无镜亦无台,何处惹尘埃的上层境界。
修真者要学习莲藕荷花的风骨,莲藕晶莹洁白如玉,深植污泥之中而不染,荷花出自于污泥中,但一支独秀,清香彻人心脾,洁白无瑕,毫无娇柔造作之痕迹。它们虽处于污泥之中,但不被污泥所污染,反而从污泥中提取营养,为己所用。要出世俗之污泥而不染,朴实无华,要尽量使自己的身心保持清静状态,尽量逐步完全地净化自己的灵魂,不是一时一事,而是保持一生一世终生不辍。
修炼择功法,功法是座庙
庙里未参机,空枯不为道
离师不明法,离法不明道
元神在自性,不离也不跑
只是识神重,本真蒙迷掉
悟得字中意,成仙似逍遥
奥妙非是字,灵塔藏真昭
若能晓机理,通天玄关窍
&人在轻壮年的时候,如果不思修炼上进,贪恋荣华富贵,导致各种欲望不断,处在纸醉金迷的迷雾精神生活中什么时候才肯罢休?空虚的人生就如无根之草随波逐流,烦恼、疾病、痛苦不断,如同风筝一样随风不定的飘荡而身不由己。就象身处与无岸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真我本性的岸头而无处停靠。在繁杂危险的社会中度日。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清醒过来,放下贪恋荣华欲望回头是岸,劝世人要超脱名利,及时修炼,不要等到人老病魔缠身危及身命的时候才想起修炼,就已经晚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剑出师风老前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