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用户群体特点和经济活动知乎用户群体特点,表现了哪些共同特点

出车祸者需要心理营救公众心理(Public Mental) 公众心理,是指在情境中公众受行为的影响和大众影响方式的作用所形成的心理和心理变化。
特点/公众心理
公众心理的演讲公众心理的特点有: 1、需求的广泛性; 2、追求的共同性; 3、暗示的易受性; 4、模仿的普遍性; 5、感染的强烈性。
个体心理/公众心理
公众角色心理:是指公众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在行为上表现出稳定的、经常的心理特点。任何公众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角色又有自然角色和社会角色之分,自然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区分是相对的。 公众角色心理包括:性别角色心理、心理、职业角色心理、文化心理特征等。公众的这些角色心理因、、、的不同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群体心理/公众心理
6200万挑战公众心理极限:是指公众处在某一实际的社会群体中而在外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和稳定的心理特点。公众群体由于分类与功能不同,其心理特征也就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根据公关活动的特点,群体的心理特征可分为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和角色群体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 群体,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群体,也不管是实存群体还是隐形群体,都会表现出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是:
A、归属意识。无论何种群体的成员,都有强烈的归属于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具有依赖群体的要求。这种要求使其成员获得了一种安全感,从而减少了孤独,增强了自信。
B、认同意识。凡是属于一个群体的成员,都有认同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都不否认自己是该群体的成员。他们对自己群体的目标具有一致的认识,认同群体的规则,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觉的行动,且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
C、凝聚意识。任何群体都对其成员有强烈的吸引力。群体之间,由于共同的背景、目标、利益或兴趣与爱好,也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一般来说,群体的规模越小,其凝聚力也就越强;同时,当一个群体面临外界压力时,其凝聚力表现得也越强。
D、整体意识与排外意识。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以及成员对群体的认同,就必然使他们产生或强或弱的整体意识,即意识到自己群体的整体性和共同性,从而也就会产生相对的独立性和排外意识。这种排外性是指成员把自己看作是某一群体的一部分,而反对自己属于其他群体的心理。排外意识的产生往往是由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或是人们的不同需求造成的。
(2)群体角色的心理特征。 公众群体心理既有共同性,也有个别差异性。人们之间不同的联系及社会地位,使得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分属于不同的角色群体,从而也表现出不同群体的角色特征。只有全面分析和了解公众角色的心理特征,组织才能提高公关活动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知觉心理/公众心理
公众理财心理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之所以在当前能够一下子反映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此前,已经历了对该事物各种特性的感觉,并在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因而,人们可以说,人的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知识等。 知觉心理与公众行为。知觉对公众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首因效应,即在人的心理中,第一印象具有先入为主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具有持续影响人的认识活动的效应。
②晕轮效应,之所以把它称为“晕轮效应”,是说它像月晕一样,会在真实的现象面前产生一个更大的假象:人们隔着云雾看月时,在月亮外面有时还能看到一个光环,这个光环是虚幻的,只是月亮反射的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折射出的光现象,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物质的、真实的。晕轮效应同首因效应一样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容易产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片面性。
③刻板效应,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事物对象的固定印象,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三类公众知觉对社会组织来说,很难绝对地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是有利或是有害,关键在于社会组织如何去把握这三类公众知觉,即是去促成还是改变,从而保证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沟通。
需要心理/公众心理
要保障被救治者的心理健康需要反映了有机体对其和发展条件所表现出的缺乏。这种缺乏既可能是生理的,也可能是心理的。在正常情况下,有机体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是趋于均衡的,这种均衡是个体维护其生存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需要可以看作是减少或消除这种紧张状态的反映。人的需要具有广泛性、关联性、反复性、竞争性、发展性和差异性等特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揭示需要与公众行为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其基本观点如下:
①人类有。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人类的五种需要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梯,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下一个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五种需要的排列顺序是: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属于低层次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属于中间层次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层次需要。
③优势需要决定人的行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只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的行为。当一种优势需要获得满足后,其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优势需要,由此驱动人的新行为。公共关系活动要注意不断满足公众新的需要。
态度心理/公众心理
要保障被救治者的心理健康一般来说,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态度并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作为内在动力。态度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向行为过渡的临界点,态度是行为的准备状态,行为是态度的表现状态。态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行为的变化,行为的变化导致态度各个因素相互关系的变化。其间,伴随着情感的激励作用,即按照情感的方向激励着主体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态度对象。态度的这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对公众行为有以下影响:
(1)通过公众知觉的选择性和判断性影响公众的行为。一般来说,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外部或内部剌激引起的,但人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这种剌激,这种剌激只有经过人类心理上的加工作用后才能为人所接受。人的态度就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加工作用”。
(2)预定着公众的行为方式。态度是一种内在的行为倾向,当这种行为倾向见之于实际活动时,就是完成的行为。因而,在通常情况下,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态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的行为,具有预测行为的能力。
(3)决定人的行为效果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人或事的态度不同,即存在着态度差异,态度差异又影响着人的行为。一般说来,积极的工作态度会产生高效率,消极的工作态度会导致低效率。
人的某种态度不是先天就有的,生活实践与学习过程对态度的形成或转变起着重要作用。态度一经形成之后,比较牢固和持久,但它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形成新的态度。
态度的转变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正向深化,即保持原方向,加大原有态度的强度;
二是反向转变,即改变原有的方向和性质。如由消极变为积极,由反对变为赞成。这两种变化,前一种比较容易,而后一种难度较大。
流行心理/公众心理
(1)社会流行既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行为活动。社会流行既体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方面,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
(2)流言能使本来被关心的问题更加被关心,使本来不被关心的问题成为被关心的问题,所以它具有煽动性。中国历来有“流言伤人、流言杀人”之说。流言如果指向个人,可以置其于死地;流言如果指向群体可以动摇军心。流言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对于某些群体来说,流言可能会带来某些机遇,或者它本身就是一种“秘密武器”。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它常常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和不好的预兆。流言就其传播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和人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的; 另一类是和人们有间接关系的; 再一类是和一般人没有直接关系的奇闻趣事。 一般来说,流言传播的内容越是被大家所关心,传播的速度就越快,传播的范围也越广。由于传播的途径主要是口耳相传,所以它往往会夸张和变形,使之越来越离奇;反过来,离奇的内容又更容易吸引人。
(3)流言与公众行为。流言是一种公众情绪的反映。从流言传播的内容来看,流言带来的往往是一些“坏消息”。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越是坏越是容易传播。流言所反映出来的情绪大多带有担心、恐惧、怀疑、不满、幸灾乐祸等消极成分。流言是一种公众愿望的反映。流言不仅反映人们的,也反映人们的。这种愿望有的是正向的,有的是负向的。
参考资料/公众心理
[1] 智库网 [2] 搜狐网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0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58:12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当前,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交融交锋和博弈,为90后青年的成长提供了新的时代大背景和空间参照系。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与思想思潮在世界范围内交融博弈激荡,使得中国90后青年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扮演着极为活跃的角色。当代青年特别是90后青年鲜明的特色、特点、特征,是当今价值多元化时代在青年群体身上的多元化镜像投射,深入了解和准确认识这些特点对于读懂当代青年很有裨益。当媒体、社会舆论习惯以“XX后”指称一个特定年龄群体并给这个群体一个总体性的评价时,如何防止这样的总体性评价趋向“片面化、简单化、碎片化、非理性化”的“标签式陷阱”,非常值得关注和警醒。
一、群体特征纬度
高度分化。受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90后青年是一个内部高度分化的群体,“标签式”的总体定性的意义远劣于分层意义上的微观确认。90后青年承接当今时代的变迁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他们个体化的兴起具有标志性意义,也是最大的特点。个体化兴起的结果是群体的碎片化、原子化。相比80后青年内部还因社会不发达而不能主动选择,只能接受具有相似性的资源供给,形成部分群体性认同与共识。90后青年内部从一开始就在资源多元化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解构了群体共识。90后青年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价值取向、文化圈子、身份认同等多领域都表现出高度的差异化、层次化,因此不可用90后青年群体内部的某一特定的、易被舆论捕获的小特征,去总体标榜已高度分散化的90后青年群体。
90后青年群体内部高度分化还表现为城乡之间、不同地域之间、东中西不同发展层次之间、接受教育程度和水平之间等层次上的差异。90后青年的地域化、阶层分化日趋严重,流动也因此变得困难起来。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的分配格局已大体形成,使得90后青年在发展之初就存在先天性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会在90后青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他们依靠个人奋斗所能带来的上升空间日趋减少。因此,不能简单武断地给他们片面定性、乱扣帽子。社会舆论需要理性看待他们作为一个内部高度分化的群体的社会事实和个体化兴起的社会特征。90后青年代表着一个特定群体,但对这个群体严谨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还不多、不够深入。当下一些流传于网络和媒介中的90后青年研究报告,总体来讲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定的研究误区和困局。
横纵迥异。90后青年群体有“横向群体特征”和“纵向代际特征”。“横向群体特征”是在静态时间截面中发现的90后青年区别于其他同时代年龄群体所特有的特征模式。“纵向代际特征”是在历史动态时间链条中观察90后与80后、70后等年龄群体相互异同的特征模式,这是长期性、追踪式的历史研究。但当前很多对90后青年的标签化认定并没有经过这些研究。
“横向群体特征”和“纵向代际特征”的差异既表现在生活状况、行为方式、社会参与等客观层面,也表现在就业取向、价值观念、未来期待等主观层面,因此应高度关注青年在家庭背景、政治参与、文化倾向、社会信任和就业状况等方面的分化及其社会影响。
二、时代发展纬度
“纯正”的网络化一代。中国接入世界互联网的20多年来,互联网深刻影响了几乎多数人的生活、工作、交流、交友,尤其是与互联网几乎共存共生的90后一代,他们是彻彻底底的网络化一代。90后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于市场经济时代,长成于网络发达的社会。网络化的90后在中国社会引发了“鲶鱼效应”,打破了传统的社会和市场运行规则,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文化体系、权威体系和商业体系都因90后的出现而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90后在社会舞台上的崭露头角,社会不应抗拒他们带来的这些变化,而应试着去理解、适应和接受。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网络不断成熟。从网络教育到网络办公,从论坛到微博、微信,高效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社会活动方式和科技手段得到广泛运用并快速推广,信息技术深刻改变并深度影响着90后青年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聚集方式。90后作为消费者,他们善于利用网络工具解决问题,这些特质促进了中国企业重视并形成“互联网思维”。企业透过互联网与90后目标消费者保持频密的互动联系,从尊重90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与消费者进行信息交换。他们很会找一些市场上的“痛点”,很会在互联网上抓眼球和自我营销,这体现了这一代人崇尚自我的意识。
平等自信的国际化一代。全球化浪潮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以经济全球化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转变,以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政治思潮等的新变化,在世界范围内深刻影响着青年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逐渐打破地域壁垒和体制束缚,不断实现文化与思想的交汇。全球范围内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得青年的思想也随之产生不同的多元化追求。无论国度、种族、文化,全球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正在缩小甚至逐渐消失。
90后青年思想活跃,关注新鲜事物,关注新的思潮与文化,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发展,使得广大青年对自身成长发展的观念不断更新。90后成长的时代正值中国崛起和逐步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他们对中国经济和国家地位充满自豪感,认为中国正逐步走向强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应是平等、同步的关系,这就是平等和自信的国际观。90后具有开放的心态,他们中的更多人有机会能够出国留学、旅游、游学或访学,开阔的国际视野让他们更具有国际化的心态。互联网带来的全球化使他们有较平等的机会享有各种信息,更愿意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界。当然,他们对现实和未来有憧憬也会有担忧,他们发现自己正置身于一个巨变的中国,他们觉得自己的成长过程艰难并且压力重重。
三、政治社会纬度
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包容开放。互联网的最大特征是信息的海量。90后的信息来源渠道多元。他们对事物形成认识和判断时,打破了代际的单一思维,能从不同视角去观察、解决和理解社会。沿用传统的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无法取信于90后,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立体、包容和开放,当90后成为社会主体时,整个中国的价值体系将更加开放、自由和多元。90后在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更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快速变迁,而年长者不可避免地丧失了“经验传喻”价值。90后将整个中国带入到“后喻文化”时代,这是一种“反向社会化”。不是后辈向前辈学习,而是前辈向后辈学习,引发“信息反哺”现象。
然而,群体观念不能等同于团队协作意识,90后群体在实践中相对缺乏对团队组织的忠诚感,更多是以个人和个性作为追求和崇尚的目标,这说明他们的的团队观念和协作能力有待加强。他们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评判展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发展态势。从学业价值观到职业价值观,从道德价值观到情感婚恋价值观,从政治价值观到经济价值观,90后青年的价值取向均是丰富多彩的,当然也是难以完全达到一致的。当代青年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动态发展真实反映了当代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变化,以及人们的态度与诉求。他们的价值定位表现为个性化鲜明,主体意识强烈,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利益。这种主体至上的价值取向真实反映了整个社会个人主义思想的流行和发展。他们的价值目标更加现实化和功利化,这体现在90后青年在学业发展、职业择业就业、道德评判、友情婚恋选择等方面更加注重外部的物质条件,更加注重能够为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实惠和好处。这种非常短视的价值取向对青年的成长、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非常不利。
独特的“辩护性爱国主义”。他们总是会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上去捍卫国家,他们认为中国不像有人说的那么差,中国尽管不完美,但值得期待。他们觉得“我们的国家不比别人差”,这是90后爱国主义的基调。在价值观层面,90后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与群体观念。国家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升,能够直接触及90后内心的情感,增强90后对于国家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多数90后认为“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这充分体现出因为“90后”青年群体的发展成长历程与中国的大国崛起之路相互交叠,因此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较强。90后也有着较强的群体意识,他们不仅拥有一些约定俗成、内部公认的表达方式,更标新立异地将自己定义为中国未来的“粉红一代”,用欲红而嫩、潜力无限的“粉红力”来为自己做出新的注解。
引领社会渐进变革。90后带动了整个社会文化的渐进式变革。权威发生了改变,90后正在解构权威,基于传统文化的金字塔式管治规则受到了挑战,他们认为没有人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别人只能给予建议而不能帮他们决定。90后需要的是顾问而不是指导者,而且即使是作为顾问,也是建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的。与90后进行交往和对他们进行管理时,需要建立合理的规则,遵循规则办事,实现双方互惠。
四、行为生活纬度
鲜明的平等意识与快乐取向。成长于网络时代的90后受到互联网平等性、互动性的影响,思想中逐步树立起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倾向于以利益主体的视角审视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系,与传统的思维、制度发生碰撞和冲突。90后有着明显的“快乐取向”,乐于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追求快乐的人生,反对沉重,摒弃甚至解构崇高,不喜读字而喜读图,不喜榜样而喜偶像。后现代化推动着符号消费,将社会的目标从“经济增长的最大化”转到实现“个体幸福”和“生活质量的最大化”。尽管快乐取向在自我表达、压力缓解、自信心提高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这种人生态度也会导致追求享乐主义、责任意识弱化、缺乏自我反省等问题,表明“快乐取向”的单纯性和不成熟性。平等意识产生于自媒体交互环境的出现。与传统媒体不同,自媒体更强调的是以博客、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交互式平台,侧重“点对点”的报道方式。自媒体的产生依托于网络技术,扎根于普通公众尤其是90后青年群体。他们在网络交互这一自由的平台上充分发表言论,抒发情感,标榜个性。互联网的主体已经转向每一个普通人。自媒体的“自由度”零门槛、速度快、使用便利、内容丰富等特性迎合90后青年群体使用习惯。
强烈的个性色彩与表达欲望。受到开放的社会氛围的熏陶,90后有着强烈的彰显个性和表达自我的愿望和行动,无限广阔的网络平台给他们提供了足够宽广的表达空间。他们崇尚“我走我的路,别人怎能管?只手打天下,一身都是胆!一心想要做自己”,个性张扬,彰显自我,平等发展,自我实现。他们追求时尚,酷爱攀比,炫耀心切。他们也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发出声音、显示力量、争取地位、赢得尊重。90后青年群体意识更加自主,视野更加开阔,信息搜集能力更强,他们喜欢独立地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评判事物的标准更加多元,尊重利益的多样化,反对任何不加思考就接受来自外界的强加的说教,渴望与长辈和其他不同年的人具有平等的话语权、表达权。当然,因为急切渴望受到关注,部分90后出现了“叛逆”、“非主流”色彩的非理性行为。
五、人生设计与职业发展纬度
90后青年具有理性的人生态度与目标设计。社会开放所带来的信息通达和网络交往的社会性,使得90后青年群体能更早地了解、认识、感知社会生活的各种样态、规则和“潜规则”,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发展压力逐渐增大,催生他们更加清晰、理性、务实的个人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设计。给我们最大震撼的不是他们的“特立独行”、“反叛”、“非主流”,反而是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十分清晰。这说明他们对一些具体的事物、切身的利益更加关注,对生活的认识更加现实,对自身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明确的定位。这种生长于物质相对富足状态下的理性也相对“功利化”、“工具化”,在推动90后更快融入社会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可能变“务实”为“实惠”,走向理想信念的缺乏和道德观念、是非界限的模糊这样的另一极。
阶层分化与固化加剧就业压力。90后的就业竞争加剧,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得无法从父辈处获得资源的他们成为城市边缘的“蜗居”、“蚁族”一代。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放弃理想甚至尊严在城市中疲于奔命、艰辛挣扎。网络中屌丝与高富帅、富二代与二代农民工的新闻话题长盛不衰,极易引起大量的围观和讨论,网友群体性的自我嘲讽,在自我标签化中夹带着愤懑与不满,其中有放大的社会情绪,更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写照。社会资源分布的失衡让90后青年阶层分化、阶层固化趋势明显,通过自我奋斗获得成功的空间被严重挤压。社会分层会导致青年个体的很多行为发生变化,需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青年的特点选择工作切入点,重视不同群体青年的差异化服务。当前,社会矛盾相对激化,人的信任体系缺失,90后青年的阶层分化趋势明显,要在把握青年分层需求定位的基础上增强工作针对性、赢得更多公信力。90后为增强就业竞争力也竞相加入成人的“整形大军”,他们想用隆起的鼻子在工作竞争中占得先机。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希望通过整容手术提升就业前景和竞争力,部分大学生认为如果外表出众找到工作的几率就会高得多。
看重事业成功,在创业中赢得自信。当代90后青年表现出强烈的成功欲望。在职业生涯开始阶段他们对“事业成功”的渴望明显领先于“社会生活”等其他领域。青年人专注于工作和专业,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技能,这是他们渴望进步的标志。选择职业和单位时,青年人把重点放在收入、潜在优势、晋升和进一步培训的机会上。尽管年轻人将工作放在首位,但他们也努力平衡工作与家庭和朋友的关系。近几年,与毕业生人数同步增加的是90后创业者的数量。当代青年创业者如果做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或年纪相关或已有经验的事情,往往做得很好。但如果做的不是最喜欢的事情,或是比较复杂的商业模式上的东西,就不那么容易做成功。毕竟社会经历和社会资源都少。
对未来有期待。90后年轻人深知中国面临的环境退化和贫富差距等艰巨问题,他们也不悲观和绝望,展望未来的幸福生活,他们的回答听起来就如同中国人在呈现美国梦:房子和庭院、配偶和子女、好工作和好身体,还要有便利的交通。当代青年人追求梦想的巨大力量必将汇聚到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洪流之中,这种力量是民族的希望,也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从人的成长历程看,引导90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他们青春的呐喊令人欣慰而感动。对90后要多点个“赞”,这“赞”是肯定,更是鼓励和期许。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5年第9期
[ 11-28][ 11-27][ 11-10][ 11-06][ 11-03]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德)OB三章.ppt 6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 &&
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德)OB三章.ppt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3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3.1
群体的概念
群体的特征 §3.3
群体内行为 §3.4
群体间的行为 §3.5
委员会与群体间行为的协调 §7.1
群体的概念 一、 定义 二、 群体类型 一、 定
义 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目标 群体三要素: 1.拥有一定规范,行为互相制约; 2.互相影响,互相依赖,联系成整体; 3.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
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的满足:1.安全需要 , 2.情感需要, 3.尊重和认同需要(如地位权力等), 4. 完成任务的需要。
二、群 体 类 型 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 :大型---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目标、机构等)联系在一起。社会因素有更大作用。例如,阶级、阶层群体、大型企业、大学校等。小型---人们之间有直接接触,心理因素的作用大。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开放---经常更换成员,来去自由,输入“新鲜血液”,适应性强;地位和权力不稳定,不适合于长期的任务。封闭---成员稳定,等级关系严明,历史的眼光 1.正式群体(formal group) 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正式群体有固定编制,个人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的职责分工,个人行为是由组织目标规定的,指向组织目标的。 命令型群体(Command group)由组织结构规定。它由直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
任务型群体(task group)也是由组织结构决定。它是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
2.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 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利益型群体(interest group)。在利益型群体中,大家是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走到一起来的。 友谊型群体(Friendship group) :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
§7.2 群体特征 一.角色
二.群体规范
五.群体规模
一. 角色 1.群体角色的种类
2.群体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1.群体角色的种类 角色: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 。 群体角色三种表现:自我中心角色 、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对群体绩效消极作用;任务、维护角色和群体绩效之间有正比关系。 自我中心角色 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成员。 包括:(1)阻碍者,在群体通往目标的道路上设置障碍的人;(2)支配者,试图驾驭别人,操纵所有事务,不顾对群体有什么影响;(4)逃避者,对群体漠不关心,似乎与自己毫无关系,不做贡献;等。
任务角色 (1)建议者,给群体提建议、出谋划策的人;(2)信息加工者,搜集有用信息的人;(3)总结者,整理、综合有关信息,为群体目标服务的人;(4)评价者,帮助检验有关方案、筛选最佳决策的人。
(1)鼓励者,热心赞赏他人对群体的贡献;(2)协调者,解决群体内冲突;(3)折衷者,协调不同意见,帮助群体成员制定大家都能接受的中庸决策;(4)监督者,保证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动寡言的人,而压制支配者。
2.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群体发展不同阶段角色的重要性:形成阶段,监督者和建议者的角色有助于群体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前者可以使每个成员都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后者可以为群体提出努力方向。在风暴阶段,总结者、信息加工者、协调者和折衷者的角色可以帮助群体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顺利进入正常化阶段。在群体正常化和发挥作用阶段,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很重要。 2.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以任务和维护角色为维度的群体类型 任务群体:扮演任务角色的多而扮演维护角色的少。适合于应付紧急任务,但很容易瓦解。管理者应该多扮演维护角色以帮助群体发展为团队类型。 团队群体: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很多。对于长期目标来说,团队群体是最有绩效的,这种群体的领导可以放心大胆地充分授权给下级。 2.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人际群体:维护角色多,任务角色少。管理者扮演任务角色,以免成员自我陶醉,耽误任务完成。 无序群体:多数成员只顾自己,而很少关心任务及人际关系。最没有绩效的。管理者需要既扮演任务角色又扮演维护角色,一般是先着重任务角色,待群体有几次成功经验后,就可以削弱任务角色而更多地注意维护角色。
二. 群体规范
1.规范的一般特征 2.群体规范的影响因素 3.群体规范的功能
4.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5.群体规范分析法
1.规范的一般特征 规范:群体成员们建立的成文的(如职业道德手册)和不成文的行为准则。 群体一员违背规范行为将受到排斥和口头攻击:开始,劝回到集体。执迷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年消费者群体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