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总体评价评价有哪些具体要求

各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文章内容
快捷导航: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如何做到“神形兼备”
来源: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日&&&【关注考试大,就是关注自己的未来】&&
  经济责任审计中,能不能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画象式”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就如画师给人画象般,描画的是形也象神还似,无疑是衡量一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水平的重要标准。它关系到经济责任项目审计评价意见的正当性与可用性,是事关经济璀审计结果能不能得到方方面面广泛认同与成果接受与否的重要课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审计质量的高低和项目审计的成败。如何把握好、运用好审计评价这把尺子以及操作要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描绘出被审计对象履行岗位经济责任状况的本来面貌,是值得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本人拟结合工作实际,从“形象”与“神似”两方面谈点体会,以期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完整地把握住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动作,自觉运用好法律政策等客观评判标准进行描述,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做到“形”象的基础。   首先,要弄清经济责任评价的依据及要求是什么。对此,《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为《规定》)第三十三条原文为“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以及责任制考核目标和行业标准等,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审计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统一,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发表审计评价的素材为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发表审计评价意见所依据、所采用的材料和数据,都必须是经审计或审计调查核实无疑。换言之,没有经过审计或审计调查查证落实,被审计领导干部单位所提供的单位工作总结、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以及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控告检举来信等等都不能直接用作发表审计评价意见的依据。   其次,要明了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有哪些。按法律赋予给审计部门的职权,《规定》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在第十六条至第十八条作出了具体、清晰的界定。按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职或地方或部门或国有企业的不同,各有所侧重与区别,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履行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及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所在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以上这些是《规定》里明确要求审计的内容,也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完成的规定性动作,全面完整地掌握并正确分析这些内容,是正确的、恰当的作出审计评价意见的基础。   第三,要熟悉并熟练掌握用来作审计评价的“尺子”。《规定》清楚载明用来作为审计评价的“尺子”就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具有指导及约束作用的等规范性文件规定。大致可以细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有关规章规定和党内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文件要求等;二是行业管理指导性文件与工作标准等;三是本级党委政府或者是上级主管部门下达岗位工作责任制考核目标。杜绝个人好恶习与主观臆断,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些文件规定,是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进行审计评价的基本要求。   最后,要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审计工作基本原则。做到审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就发表什么样的审计评价意见,审计评价意见应与审计内容相呼应。操作上可按业务管理要求,自觉的套用各省审计机关统一下发的具有审计指南作用的审计报告工作模版格式,具体项目审计时按图索骥,将从审计过程中形成的材料、数据,在经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专业判断后形成的审计认定意见,遵循一定逻辑顺序搭构排列,作“画象式”填充撰写。同时,审计评价意见要经审计组人员共同讨论形成,下笔时应做到措辞严谨,用语缜密,详略得当。        二、围绕守法守纪守规尽责这根主线,针对审计对象个性化特点,多方面、多角度勾画、拿捏,入木三分,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神似”的要领。笔者以为在实际工作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德”。可在被审计人任职单位部门,采取干部职工不记名投票、问卷调查被审计人任职单位社会服务对象以测试其任职满意度、收集纪检、组织和信访等部门群众投诉事项及调查处理结果等情况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解该领导干部是否正确行使岗位经济责任,看其履行岗位经济责任是否得到广大干部群众和的广泛认可,特别注意发现有无应当作为而不作为或超越权限滥作为的问题,给予衡量评价。   二是“能”。从被审计人任职单位核查领导干部任期期间出台的行业规章及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办法等文件,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情况,看其履行岗位经济责任措施、方法是否合乎法律,行之有效,日常工作是否井然有序,人事关系是否和谐等,给予衡量评价。   三是“勤”。查阅被审计人任职单位考勤记录,业务研究会议记录,了解领导干部管理与参予日常工作活动情况,看其是否能严格要求自己,把精力与才智用在任职工作中,做到履行岗位经济责任尽心尽智尽力,给予衡量评价。   四是“绩”。审查被审计人任期期间履职目标完成情况及任期内管理的建设项目决策程序、投资规模、资金来源等情况,看其主要业绩指标在同类行业所处先后位置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果情况,给予衡量评价。    五是“清”。核查被审计人任职单位财务收支、债权债务等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看其单位各项收支是否符合政策规定,费用单据报销是否符合制度要求,涉及国有土地出让、国企改制、招商引资等特殊业务及债权债务事项处理是否真实合法有效,与下属及关联方经济往来是否清白,给予衡量评价。   六是“廉”。审查被审计人执行财经纪律和廉政规定情况,看其在购置住房、公务用车上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涉及公费出国是否确属工作需要且有严格的审核批准手续,在亲属经商及工作安排是否有违反相关法规、政策禁止性规定的情况,给予衡量评价。   只有这样,透过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从德能勤绩清廉不同方面来展示其履行岗位经济责任的好与差,优与劣,才会在经济责任项目审计结果报告中,发表的审计评价言之有物,真实地刻划出被审计对象不同于他人的亮点与瘕疵,使审计评价“神形兼备”,不流于形式,更有活力,更具说服力,从而为领导干部任免、奖惩决策机关和日常管理监督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经济责任审计意见与建议。
来源:考试大-
责编:chenying&&&&&
暂无跟贴,欢迎您发表意见
国际内审师考试一周评论排行
1.&&评论33条
2.&&评论27条
3.&&评论11条
4.&&评论7条
5.&&评论7条
6.&&评论6条
网校免费试听
&&&& 主讲:苏苏 &&&&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作用及设置原则_廖洪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作用及设置原则_廖洪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93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关于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点思考
下载积分:900
内容提示:关于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点思考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6:24:5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9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关于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点思考
关注微信公众号  摘 要:本文就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把握原则及对策等方面谈谈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思考和认识。   关键词"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关于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点思考
  摘 要:本文就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把握原则及对策等方面谈谈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思考和认识。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3/view-4320859.htm  关键词:审计评价;内容;行政企事业;经济责任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指导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是基础,评价是关键。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   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标准笼统,过于格式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及各省、自治区审计机关所发的文件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大多都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规定,相应出台了评价指标,但尚待细化,评价标准问题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难点。另外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多数情况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素质,结合审计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如果属任中审计,各项经济状况正在进行,执行结果的优与劣还未见分晓,审计部门此时对事项评价具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   (二)审计评价内容不明确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内容过于全面化。如:肯定责任人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对成绩、问题、分析的全面评价实质上避重就轻的评价,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有的把被审计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也写入审计报告,增加审计评价的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超出审计范围   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因此,审计对被审计者的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从经济责任的有关内容进行。但在实践中有的审计报告总要考虑全面评价被审计者的功过是非,从而超越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及相关的经济活动范围,把不属于经济责任评价的内容写入审计报告,比如:“在任职期间,被评为先进文明单位,获某项一等奖”等等。有些内容事项缺乏相应的取证资料佐证,有的不加以分析查证照抄被审计单位年终总结报告或被审计者述职报告有关内容来评价,使审计评价脱离了“经济责任”范畴,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涉及领域广,给审计评价带来一定困难   经济责任审计中包含了财务、法纪、效益以及社会等方面的责任内容,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概念,涉及如党政机关预算执行、专项资金、固定资产投资、资源环保、工商及金融企业等诸多领域,实际上包含了所有目前审计的类别,与之前分为财政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等有很大区别,不同领域的评价标准不同,审计实践中某些领域的审计评价经常会存在“无规可循、无法可依”或审计人员难以掌握的专业性知识的情况,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只能依靠经验判断,审计出来很多问题,主要是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对于审计中所发现问题性质的认定及其责任的界定往往形成审计风险。   (五)审计人员的素质影响审计评价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强调“审事议人”,既要审查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又要评价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把对“人”的监督与对“事”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审计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审计评价往往抓不住要害,深度不足广度不够,难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   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把握的原则、方式、内在规律和基本要领   (一)把握主要原则   一是把握与时俱进的原则。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战略发展期,我国确定了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目标、新政策,需要各级领导干部适应新形势,促进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要求审计机关时刻把握新形势,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基调符合时代气息。   二是把握主题主线的原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开展经济责任评价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大格局。   三是把握实事求是原则。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行业广泛、对象多样、职责多元化。需要审计机关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众多审计对象进行逐一了解、逐人分析,并注重从现象挖掘本质。   四是把握客观公正原则。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既要肯定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工作成效,也要揭示履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背景、成因、类型,谨慎做出领导干部担负经济责任的结论。   (二)采取多种结合方法   一是采用群众评价与领导班子评价有机结合方法。通过召开本系统、本单位领导班子和群众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掌握被审计评价对象在民主决策、科学实施、取得成果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通过从群众到领导班子两个视点认知评价对象,为保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针对性强、准确度高提供第一手基础素材。   二是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方法。在通过多条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基础上,对评价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定性判断,是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中枢环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定量分析,从账、表、凭证等有关资料中提取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梳理,得出定量评价结论。通过定性与定量两个层面进行相互验证、印证和佐证,增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实际效力。   三是采用常态评价与动态评价有机结合方法。在内容评价上以财务管理状况、决策实施情况做为常规性评价选项,同时结合形势演进不断注入新的评价内容。   (三)把握内在规律   一是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集成性。现在构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要素较多,既有决策评价要素又有成果评价要素;既有管理评价要素也有发展评价要素;既有内控制度管理评价要素还有党风廉政建设评价要素。需要将这些要素有机叠加,才能构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综合体系。
  二是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递进性。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掌握决策制定是实施评价的源头起端。决策是领导布局和驾驭工作的总纲,是领导干部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掌握领导干部酝酿决策、推敲决策、出台决策的过程,通过掌握决策制定环节,才能依次渐进地了解和掌握决策实施进展、决策运用效果及深入挖掘领导干部思想内涵。这种逐步深入、持续深化的经济责任评价更好地体现出先表后里的评价走向。   三是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各要素之间的内在依存性。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掌握各评价要素间的依存联系。只有掌握认定工作政绩才能做出正面肯定性的评价;只有查找出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才能对担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准确性的认定。因此,紧密把握评价要素之间的相关依存和前因后果,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保障。   (四)把握基本要领   一是把握评价内容与评价对象的对应性。各级领导干部处于不同的领导环节和工作层面,思考工作方式、驾驭工作视角都有很大区别。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着力点要与被审计单位领导层面相互对应。如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经济评价,评价的内容就应具有宏观性、全局性、区域性的特征,避免评价语言微观化、单一化,影响评价的实际效果。而对各行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就应针对性强、具体化明显,防止评价抽象不具体、空论不实际。真正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符合领导干部的工作层级、符合行业的发展特点、符合领导干部的履职要求。   二是把握换位思考的角色转换性。作为审计人员在评价被审计对象时应该把自我融入到具体的领导角色中去,才能更好把握评价对象、体悟评价对象内心世界,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节奏,防止评价过低、过高、过偏等倾向。   三是把握评价范围的恰当性。在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有的审计组把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工作总结或述职报告整篇幅“搬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部分,这种简单“拿来主义”的做法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少严肃性,出现了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界定不清和把握不准的情况。因此,应切实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对各类数据及相关素材进行加工、归集,并按经济责任审计要求进行取舍,再逐句、逐段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语言的表述。   三、对策和思考   (一)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等规定,使评价具有操作性强的法定依据   建议尽快出台与《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两个规定》等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南,同时,探索建立、出台对重点领域的审计评价体系,不断完善,逐渐形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规定,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才能确保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二)切实深化审计内容,实现审计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对领导干部进行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审计评价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有关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经济决策、内控制度等情况和领导干部遵守财经纪律及个人廉洁自律等情况所处于的水平,从而深化审计评价的内容,改变以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主要围绕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描述性展开,笼统评价的弊病,对组织部门考察干部更具参考价值,从而提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和地位。既要关注重大经济决策是否遵循规定的程序,又要着重关注决策效果如何,如深化对重点建设项目、重点资金及惠民项目的实施效果审计。   (三)循序渐进,积极探索绩效审计   一是在年初制定的审计项目中,根据不同审计对象如部门、企业单位,选择政府管理、资源运用、财政收支和投资等具有代表性的被审计单位,探索绩效审计。   二是把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要求,实施审计时突出重点,开展重点内容的绩效审计。如涉及民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资金、特殊政策具备实施绩效审计条件的,实施绩效审计。通过绩效审计分析评价项目的科学性、经济性、效益性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是加强对审计项目总结。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分析绩效评价的不足。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的方法和评价体系,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有效结合。   (四)科学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   应当从以下二方面入手。一是围绕“经济决策”进行审计评价。经济决策是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职责履行中最重要的内容,尤其是那些重要经济决策,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往往较大,决策失误往往造成重大损失浪费,因此必须把对经济决策审计作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予以关注。二是应围绕“绩效”进行评价。绩效评价是对经济决策、内控制度执行、资金管理使用绩效等方面作出评价。因此在开展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着重关注被审计单位绩效情况。在作出绩效评价时,既要考虑被审计领导有形的政绩(显绩),更关注无形的、长远的政绩(潜绩)。通过对绩效分析和评价,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自身发展。   (五)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既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鉴定也是对审计机关干部素质的测试。为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审计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一是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思维敏锐力。讲政治、讲党性和讲责任是审计机关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思想定位,是搞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首要条件。   二是以科学的审计理念指导审计实践。把绩效审计理念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将绩效评价作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的组成部分,在关注真实合法性问题的同时,关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三是强化培训,增强专业技术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着力培养复合性人才,用现代审计技术和理念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质量。   四是优化审计小组,实现审计人员的全面提高。在经济责任审计组人员的配备上,要充分考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专业特点,在配强力量时要实现专业互补,优势互补,使审计人员的能力建设与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科学评价的要求相适应,从而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华.经济责任审计实现科学评价的思考[J]北京:工业审计与会计杂志编辑部出版,2010年第4期,双月刊.   [2]广西区党委办公厅 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桂办发〔2011〕48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站内搜索: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形式。回顾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绩效评价的历史沿革不难发现,当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还没有标准的评价体系,有关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都是各地自行探索和尝试,以及参考国资委颁布的一些指标和财政部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这些指标在指标权重、目标值的确定和计分方法方面尚不完善,这对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一套基于目标层-中间层-准则层-指标层的指标体系,并以SS集团公司为例加以运用,旨在探索实现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健康发展的辅助工具。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沿革
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之一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是伴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而产生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模式。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厂长(经理)离任审计阶段
经济责任审计最初来自于离任审计,始于1985年。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提出在全国推广试行厂长(经理)离任审计,该条例规定:“厂长离任前,企业主管机关(或会同干部管理机关)可以提请审计机关对厂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议。”根据这个规定,同年12月审计署发布了《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对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内容、范围、程序和审计方法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此后,全国各级审计机关陆续开展了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离任审计。这一时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配合放权让利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厂长(经理)负责制的落实和贯彻,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探索阶段。
(二)承包经营经济责任审计阶段
从1987年开始,我国企业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全国各地开始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一些地方出现了企业承包基数偏低、分配不公、企业包盈不包亏、国有资产流失等不良现象,为客观了解企业的实际承包经营情况以及切实维护国家和职工利益,1988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条例要求:“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由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委托的其他审计组织对合同双方及企业经营者进行审计”。同年7月,审计署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审计的若干规定》,确定了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重点等。这一时期的审计工作是以承包合同为基础,承包经营合同双方及企业经营者的履约状况进行审计监督。
(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阶段
随着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和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决定》的颁布,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发生新变化,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是改革的要求,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逐步推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渐渐被取代。以产权为导向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替代了以契约为导向的承包经营责任审计。1995年,山东省原菏泽地区率先在全地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推行“一把手”离任审计制度,引起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颁布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明确国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领导人员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按国家现行规定进行审计。这标志着干部任期审计被正式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并成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由最初的离任审计发展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全国普遍推开。
(四)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化阶段
2006年2月,全国人大通过关于修改《审计法》的决定,新增第25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到了法律层面。2008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规定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以下简称领导干部)进行审计监督,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14年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国资委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细化和完善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审计结果运用、组织领导和审计实施等内容。
各地方审计机关和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制订了相应的评价办法,如广西出台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桂办发[2011]48号)。作为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7号),并于2006年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提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任务是财务基础审计、企业绩效评价、经济责任评价,三者为层层推进的关系。
经过不断推进与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得不承认,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还很多,如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审计质量难以界定和保证、审计成果难以运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欠缺导致审计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审计评价的尺度难以把等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何量化考核、统一评价标准,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全过程,特别是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实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尤为迫切。
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国有企业经济评价指标介绍
通过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可知,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早期阶段,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和承包经营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以财务收支指标为主,同时关注国有资产流失和遵纪守法情况,指标体系相对单一。1999年《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发布,除了财务指标,同时也关注了与企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2008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和2010年两办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评价内容扩展到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和经济工作方针政策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等。
以上的这些规定很大程度上是对大的方面做出了说明,在具体的国有企业审计和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应用方面,主要是以下文件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1.《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
《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财统[2002]5 号)是由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国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计委联合印发的,旨在规范企业绩效评价行为、建立和促进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的绩效评价指标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偿债能力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内容的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具体指标构成,主要包括:
(一)基本指标
(二)修正指标
(三)评议指标
财务效益状况
净资产收益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
经营者基本素质
总资产报酬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
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基础管理水平
成本费用率
发展创新能力
资产营运状况
总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经营发展战略
流动资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在岗员工素质
不良资产率
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服务硬环境)
偿债能力状况
资产负债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综合社会贡献
已获利息倍数
发展能力状况
销售(营运)增长率
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
资本积累率
三年销售平均销售率
技术投入比率
2.《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
每年国资委都会发布当年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该标准值是国务院国资委根据《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十四号)等文件,以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对全国国有企业的相关统计资料和月报数据为依据,对上一年度国有经济各行业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测算制定的,旨在为各有关单位开展企业绩效评价和经济、财务分析工作提供参考。《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3》共涵盖10个大类、48个中类和102个小类行业的指标标准值,包括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经营增长状况和补充资料五个方面共27个财务指标,分为优秀值、良好值、平均值、较低值、较差值五个档次。具体指标如下:
(1)盈利能力状况: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
(2)资产质量状况:总资产周转率(次)、应收账款周转率(次)、不良资产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次)、资产现金回收率;
(3)债务风险状况: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
(4)经营增长状况: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
(5)补充资料:存货周转率(次)、资本积累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经济增加值率、EBITDA率。
(二)现有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1. 评价管理办法和评价指标相对分散,尚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
现有的企业绩效评价管理规定由各相关部门出台,并在其所属管辖权限内对企业的相关方面进行评价和考核,这些法规制度或是给出评价指标的权数,或是规定指标的参考值,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经济责任评价者只能在相关的法规中选择性地参考使用,准确性和权威性受到影响。
2. 现有的评价指标缺乏灵活性。
现有的业绩评价指标的内容和各指标权重是固定的,但是在现实中,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甚至同一个企业的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都各不相同,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及其侧重点也应该是有差别的。如:机械制造行业主要关注毛利率(反映公司竞争力)、存货周转率(影响公司的现金流)等指标,而房地产业对预收账款(判断房地产业的景气程度)较为关注;在企业创业初期,产品的研发投入和成果是企业能否立足的关键,而在成长期,充足的现金流量和市场占有率对企业至关重要。现有的评价指标“一刀切”的规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3. 现有的评价指标主要是针对企业,而非针对企业领导人。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最终要落实到“人”,而目前的评价指标主要侧重于对企业的评价,评价指标中缺乏对人的相关评价指标,如个人廉政情况、执行财经法纪情况等,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社会责任对现代企业也越来越重要,应该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中予以考虑并重视。
三、构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原则
1. 可比性与共性原则。
可比性是指涉及的指标得出的结果便于被审计企业的横向与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同时期在同样的环境中与同行业的比较,纵向比较是指企业自身与以往的比较,如今年与去年的比较、现任与前任的比较,通过对比,考察企业发展状况与企业领导人履职情况。然而,不同时期、不同企业所运用和重视的指标不同,为了达到量化和对比的目的,应选取一些能够考核企业领导人履职情况的共性指标,该类指标要能够在反映不同时期、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如果一项指标在在较长时期和不同企业之间变化不大,就不应选入评价指标,且为了能够相互可比,应选取一些相对指标,如总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通过指标的运用和计算,能够实现在不同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
2. 重要性原则。
考核一个企业涉及到的指标种类众多,到底选择哪些指标,选择多少指标就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事情。选择的指标过多,指标之间的矛盾和获取指标的困难会影响我们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选择的指标过少,无法全面反映审计要求,因此,我们要懂得取舍,选取那些原则性的、能够反映企业整体的、主要经营状况的、与企业领导人履职情况相关的重要指标。
3. 弹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评价对象的时期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很难找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标,为了维持指标的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连续性稳定性,有必要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留有一定的余地和弹性,便于在需要的时候恰当地对指标进行增加和删减,以确保指标对于单独的某个企业具有适用性,能够准确地对审计对象进行评价。
4. 可操作性与成本效益原则。
该原则要求我们理论研究要结合实际,在指标选取过程中切忌拍脑袋选择一些不易获取、不易核实或者需要花费大量资源和审计力量才能得到的指标,否则,可能造成指标体系在实际中无法应用,增大审计风险。在具体选择指标时,应该做好充分的调研,征询专业审计人员的意见,选择的指标最好是能够从财务报告、统计报表、绩效考核中得到,既符合我们的审计要求又能满足成本效益原则。
5. 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
定量指标指那些可以用数值表示的指标,如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定量指标是指不能直接用数值表示的指标,包括企业经营决策机制的建立与执行,人力资源建设。在审计评价中,为了实现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应尽量采用定量指标,但一些定性指标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定性指标量化,最后,经济责任评价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评价。
四、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指标的设计和选取
指标的设计和选取是评价的关键环节,指标设计和选取的数量、种类直接关系到之后工作的开展和评价质量的好坏。但是这又是一项较于主观的工作,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不同学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能设计出不同的指标,但作为评价指标,最终的目的是满足评价的目标,所以,课题组站在委托者和考核者的角度,以他们对审计对象的考核内容和重点出发,按照上述的原则进行了分层的指标设计和选取,力求对国企经济责任评价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意义。
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A)
定量评价指标(B)
执行财经法纪情况()
违法违规比率()
财务违纪违规率()
财务信息失真率()
小金库占全部货币资金比率()
企业经营绩效情况()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率()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不良资产率()
资产负债率()
已获利息倍数()
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
三年销售平均增值率()
技术投入比率()
人力资源投入增长率()
社会责任()
资产纳税率()
公益捐赠与收入比率()
责任事故损失率()
环境污染损失率()
节能减排投入比率()
个人廉政情况()
个人违规金额比率()
个人与职工平均收入比()
定性评价指标(C)
内部控制制定与执行评价()
重大经济政策决策机制评价()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评价)
由上图可知,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由四层构成,分别是目标层、中间层、准则层、指标层。除末级层外,每层中元素的得分由其子层中每一元素的得分和权重分别相乘,然后累积求和,如:目标层A的得分由中间层的元素B、C的得分和权重分别相乘求和,以此类推。因此,要求出A的最终得分,应分别确定每一层内各元素的权重和末级层各元素的得分。下面就分别介绍指标分值的确定和权重的确定方法。
(二)各指标分值的确定
要确定各个指标的分值,最重要的是确定评价的标准,即以某一个尺度来来对计算后的指标值进行评分,最终对企业领导人在任职期间是否良好履行经济责任进行衡量,得出审计结论。在实际审计实务中,主要有三种评价方法:
第一,以任期经济责任目标为标准。即以上级主管单位下达的经营指标为标准,将指标值与下达的目标数对比来判断经济责任履行的好坏;
第二,以行业标准水平为标准,将指标值与行业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如属于行业标准里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中的哪一个等次,来评价该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第三,与前任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为标准,判断现任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由于两者所属的时间段、经济环境不一样,该项标准使用不多,作为补充标准使用。
由于经济责任是受托责任,课题组认为在评价时优先选择任期经济责任目标为标准;对于经济责任目标里没有涉及到的,使用行业标准进行评分;对于某些没有行业标准的指标和定性指标,使用专家评分法。
(三)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学者托马斯·塞蒂(T.L.Saaty)提出的。该方法是通过判断矩阵将相对权重加以确定(矩阵中各个因素的相关程度一般是通过反复征询专家的意见而最终确定的),并且对该矩阵要用一致性检验来判断其构造的合理性,总体来说是一种将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有效进行整合的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1)建立层级结构模型。在对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各个因素是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制约作用。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当准则过多时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2)构造成对比较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3)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作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4)计算组合权变量并作组合一致性检验。计算最下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根据公式作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阵。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对多层次模型按照层级结构分别确定权重,而且可以兼顾定量指标和定性分析,符合构造的经济责任指标体系的特点,所以以此作为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下面介绍该方法的具体使用步骤:
1. 确定评价层级结构。
根据确定的国企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造的递阶层结构共分为四层,分别是:
(1)目标层(A),由中间层的定量评价指标(B)和定性评价指标(C)组成;
(2)定量评价指标(B),由准则层的5个要素组成,分别是:执行财经法纪情况()、企业经营绩效情况()、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责任()、个人廉政情况()。其中执行财经法纪情况()包含指标层中的违法违规比率()、财务违纪违规率()、财务信息失真率()、小金库占全部货币资金比率();企业经营绩效情况()包含: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不良资产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持续发展能力()包含: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三年销售平均增值率()、技术投入比率()、人力资源投入增长率();社会责任()包含:资产纳税率()、公益捐赠与收入比率()、责任事故损失率()、环境污染损失率()、节能减排投入比率();个人廉政情况()包含:个人违规金额比率()。
(3)定性评价指标(C),由准则层的内部控制制定与执行评价()、重大经济政策决策机制评价()、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评价)组成。
2、构造判断矩阵。
对于中间层、准则层、指标层中从属于同一个上层因素的因素,两两进行比较,并按其重要性程度评定等级,将比较结果构造判断矩阵。重要性程度和等级按下表进行评定:
1-9比较标度表
假对于上一个层次某指标的影响性而言,i相对于j的重要程度表示为。对于的确定,一般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或专家函询调查法,是一种将若干个个人意见集中,变成集体意见的被广泛应用的量化方法。首先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反复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最终得出一个比较一致的集体的结论。
一般地,n个评价指标通过n(n-1)/2次判断,就可以构造出一个判断矩阵K。
3、计算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四)评价结果
SS集团公司是根据政府批准,于2008年4月由A公司、B公司、C公司、D公司、E公司、F公司等6户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依法整合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最初注册资本为99,656万元,2011年变更注册资本为116,035万元。SS集团公司是以有色金属采、选、冶及深加工为主,综合发展的企业法人实体,由国资委直接管理,产业遍布锡多金属、再生金属冶炼与深加工、稀土、钨钛、黄金、钼镍、工程建设、铁锰冶金、科研等多个方面。2012年末,SS集团公司资产总额274.68亿元(集团本部11.10亿元),负债总额242.50亿元(集团本部9.49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32.18亿元(集团本部1.61亿元)。拥有所属机构210户,其中二级机构25户、三级机构166户、四级机构19户,从业人员19,084人(集团本部157人),离退休人员11,203人。
李某自2008年7月至2013年4月担任SS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其中:2008年7月至2011年10月主持集团董事会日常工作,主持集团党委日常工作,分管党群工作;2011年11月至2013年4月,主持集团党委、行政全面工作,主持集团董事会日常工作,分管审计监察部。李某任SS集团公司董事长期间,兼任A、G等7个集团二级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并兼任了9个集团三级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
《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2》中对应的等级
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A)
定量评价(B)
执行财经法纪情况
违法违规比率
财务违纪违规率
财务信息失真率
小金库占全部货币资金比率
企业经营绩效情况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率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不良资产率
资产负债率
已获利息倍数
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
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技术投入比率
人力资源投入增长率
资产纳税率
公益捐赠与收入比率
责任事故损失率
环境污染损失率
节能减排投入比率
个人廉政情况
个人违规金额比率
个人与职工平均收入比
定性评价(C)
内部控制制定与执行评价
重大经济政策决策机制评价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评价
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A)
定量评价(B)
执行财经法纪情况
违法违规比率
财务违纪违规率
财务信息失真率
小金库占全部货币资金比率
企业经营绩效情况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率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不良资产率
资产负债率
已获利息倍数
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
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技术投入比率
人力资源投入增长率
资产纳税率
公益捐赠与收入比率
责任事故损失率
环境污染损失率
节能减排投入比率
个人廉政情况
个人违规金额比率
个人与职工平均收入比
定性评价(C)
内部控制制定与执行评价
重大经济政策决策机制评价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评价
1.陈宏.国有企业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评价方法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
2.陈宋生.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3.董大胜.中国政府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4.谢赞春.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5
5.缪喜玲. 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及运用[J].郑州: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课题组组长:唐拥军
课题组副组长:农克宝、梁可志
【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