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著名艺术家的艺术基金有哪些

欧洲艺术基金会
European Fine Art Foundation
...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价值增长了一倍多。今年3月份,由麦克安德鲁负责攥写的欧洲艺术基金会(European Fine Art Foundation)的一份报告显示,从市场价值来看,中国已经首次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艺术市场。
基于151个网页-
然而,根据荷兰的欧洲艺术基金会(Tefaf)于3月9日发布的年度艺术市场报告,中国装饰艺术与古董仍是2015年出现增长的少数拍卖门类之一。
基于39个网页-
European Fine Art Foundatio
Overview of Europe Art Foundations
与欧洲艺术教育基金会建立通信联系。
To establish connection with European foundations for art education.
欧洲艺术基金会(European Fine Art Foundation)委托撰写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艺术品与古董市场。
According to a report commissioned by the European Fine Art Foundation, China is now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market for art and antiques.
欧洲艺术基金会(European Fine Art Foundation)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艺术市场发展迅速,已经超越伦敦,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
Its art market has grown rapidly, surpassing London to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market, according to a study by the European Fine Art Foundation.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拿破仑时期欧洲有哪些著名艺术家包括后拿_百度知道
拿破仑时期欧洲有哪些著名艺术家包括后拿
我有更好的答案
拿破仑打到德意志境内的时候应该还在耶拿见过歌德:贝多芬正是鼎盛时期音乐,也就是歌德时代;文学:其时是德国的古典时期,专门给他写了《英雄》,后来拿破仑称帝后贝多芬甚为愤慨,才改了名称;莫扎特英年早逝,但海顿还活了几年;画家:这个时候的画家里有一位跟拿破仑渊源颇多,本人也是特别喜欢的,就是画了《拿破仑加冕》的达维德(Jacques Louis David,我的经验是法语里词尾的辅音很多都是吞掉的
采纳率:80%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从政治的角度上来说,2016年无疑是一路坎坷,虽然现在已经松口气与之告别,但是我们依然会好奇2017年会是怎样的。
大卫·霍克尼,《艺术家肖像(有两个人的游泳池)》(Portrait of an Artist ( Pool with Two Figures),1972)。图片:courtesy David Hockney.  从政治的角度上来说,2016年无疑是一路坎坷,虽然现在已经松口气与之告别,但是我们依然会好奇2017年会是怎样的。对于艺术界来说,至少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欧洲的博物馆有着众多棒极了的展览等着你去欣赏,至少,可以让你暂时忘记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从20世纪现代主义大师到当代艺术的沧海遗珠,各种机构都推出了自己的力作。准备好你的日程表,迎接我们为你做出了2017年欧洲博物馆大展手册吧。  伊恩·威尔森,KW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柏林,1月20日-5月14日KW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外景,Van Snick,《日 夜》(Dag Nacht,1984 –持续至今)。图片:by Frank Sperling, courtesy Tatjana Pieters。  威尔森的影响力还延伸到了其他3位艺术家:挪威的Hanne Lippard,英国的Paul Elliman以及美国的Adam Pendleton,他们会根据威尔森对于语言、交流、以及人际互动的探索各自做出一个展览呈现。  Lippard的“肉体“(Flesh)将会在旋转楼梯的顶部用自己的声音环绕观众。Elliman的“如你所言”(As You Said)将会展出使用“像字母的物件“和“像语言的声音”的方法创作、探讨沟通边界的新老作品。Pendleton“枪击他的脸“(shot him in the face)则是简单直接:占据KW整个楼面的一堵广告牌式的墙面上,贴满黑白两色的文献作品。整体而言,这个展览将延续这一机构概念性、参与性的展览策划,观众们可以在1月20日的周末去免费参观。  Laure Prouvost,Witte de With,鹿特丹,1月27日—4月9日《潮湿的流浪者》(The Wet Wet Wanderer,2011)截屏。图片:Courtesy Laure Prouvost。  Laure Prouvost将亮相Witte de With,展出她参与的“Para | Fictions“—由8位艺术家接受委托创作、探讨艺术与文化模糊边界的作品。  作为展出的第五位艺术家,Prouvost将推出《潮湿的流浪者》,这来自于她的剧情长片《流浪者》(The Wanderer,2011)。作品带有这位法国艺术家的典型风格,观众们可以在底层的展厅里体验来自电影的疯狂音效。  在“潮湿场景“当中,我们会跟随者一位饱受折磨的作家;他的思维逐渐打开,使用一直乌贼作为画笔,用它的墨汁在纸上画画。跳跃的剪接片段会伴随雕塑、影像、声音一起出现在用乌贼墨汁和伏特加喷泉装点的房间里。这位2013年特纳奖得主认为“语言和乌贼一样湿滑,”并且用自己从影片到雕塑的作品做出了比喻。  “大卫·霍克尼“,泰特不列颠美术馆,2月9日-5月29日 大卫·霍克尼,《未完成的自画像与模特》(Model with Unfinished Self-Portrait)。图片:Private Collection David Hockney Courtesy Tate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将以一个大展开启新的一年:在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80岁生日之际推出大型回顾展。  展览包括了油画、绘画、影像、摄影以及版画,作品时间跨度长达60余年,除了包含这位英国波普与现代艺术大师的回顾性作品之外,还有很多从未亮相的新作。  观众们可以看到他在阳光明媚的加州创作的作品,也可以见到他备受喜爱的手绘、版画以及实验性摄影。这个被泰特称为千载难逢的展览,你可以一路追寻和梳理霍克尼的创作技巧,不可错过。  “沃夫冈·蒂尔曼斯“,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2月15日-6月11日沃夫冈·蒂尔曼斯,《astro crusto, a 》,(2012)。图片:Wolfgang Tillmans, Image courtesy Tate Modern。  对于沃夫冈·蒂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来说,2017年似乎是重要的一年。这位艺术家将举办首个在泰特的展览,展出肖像、风景、静物、抽象摄影、影像、数码幻灯片、出版物、策展项目以及音乐作品,时间跨度从2003年至今。  展览的关注点不是他早期记录青少年文化的摄影,而是从美国2003年入侵伊拉克开始到最近的英国脱欧、难民危机、以及特朗普当选期间,他持续数十年的对于政治的关注。在泰特的南面大油罐里,这位艺术家将会展出巨型的音乐与影像装置作品,并且根据这个混凝土工业空间的和声结构来举办一系列活动。  展览结束——也正好是巴塞尔艺博会期间——他还在巴塞尔的 Fondation Beyeler举办夏季展览,展览的主题是作为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工作室。这也是该机构的首个大型摄影展,但也会包括影像和声音作品。展览日期是5月28日至10月1日。  布鲁斯·康纳“都是真的“(It‘s all True),索菲亚皇后艺术中心,马德里,2月22日—5月22日布鲁斯·康纳,《SPIDER LADY HOUSE》,(1959)。加州奥克兰博物馆馆藏,Collectors Gallery与国家艺术基金捐赠。图片:courtesy ?Bruce Conner, VEGAP, Madrid, 2016。  布鲁斯·康纳(Bruce Conner)16年来的首个大型展览“都是真的“是去年夏季纽约最棒的展览之一。2月,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展览之后,这个展览将横跨大西洋来到马德里的索菲亚皇后艺术中心(Museo Reina Sofia),正好与第36届ARCOMadrid艺博会时间重合。  这个回顾展展出了这位具有远见的美国艺术家的250余件作品,他从欧洲风格的绘画以及拼贴开始,逐渐转向了实验电影的创作,并且成为了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人物。  早期的影像作品,比如《 A movie》(1958)或者《Breakaway》(1966),显现出康纳对于新科技以及流行文化的好奇。在晚期的作品当中,这位艺术家对于这种媒介越来越运用自如,也开始逐渐关注政治主题,并由此诞生了诸如《Crossroads 》(1976)这样的大师之作——这部关于核能恐怖的破坏力所创作的奇异美感的影片让人在恐惧的同时也充满了惊异。 实验作曲家Patrick Gleeson与Terry Riley创作的配乐下,《Crossroads》成为了康纳最持久不衰的大师级作品,除了众多的艺术造诣之外,它与当下的环境依然相关。  Harun Farocki,“Counter Music“,Haus der Kunst,慕尼黑,3月10—5月28日Harun Farocki,《Counter Music》(2004)截屏。图片:courtesy Haus der Kunst。  已故电影人Harun Farocki 2004的作品“Counter Music“的德文原题是“Gegen-Musik”。这个双屏影像用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是“一座城市的电影……但是却有不同的图像。“工业生产、监控录像、以及苏联电影人Dziga Vertov的影片片段被切碎混合,用以探讨当时艺术家眼中工作、生产、以及消费的问题。  Farocki参与了至今仍然对工作者们的离散产生影像的全球化进程,这让《Counter Music》在2017年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相关性。  “英国同性恋艺术“,泰特不列颠,伦敦,4月5日—10月1日Simeon Solomon,《Sappho and Erinna in a Garden at Mytilene》(1864)。图片:Courtesy Tate  看起来这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仅仅50年前同性恋在英国还是违法的(不幸的是,多达70个国家至今仍然认为同性恋违法)。英国同性恋艺术(Queer British Art )将历史的起始时间设定于1861年——那一年废除了鸡奸罪的死刑——至1967年——这一年颁发的Sexual Offences Act废除了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对于男性同性性行为的定罪。  诸如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Dora Carrington、Duncan Grant、以及大卫·霍克尼等艺术家的作品将会全面的展示出同性恋艺术家让人吃惊的多元化包容性的作品(至少在表面上——artnet新闻确实在4月的文章当中写道,这个展览很遗憾的只关注男同性恋艺术家),探讨这段历史时期当中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以及同性恋艺术家所扮演的角色。从个人化的作品到政治主题的作品,这个展览将通过艺术以及相关领域来梳理LGBTQ社群的人权发展史。  Trisha Donnelly,路德维希博物馆(Museum Ludwig),科隆,4月14日—7月30日Trisha Donnelly,《无题》(UNTITLED,2012)。图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 Julia Stoschek Collection。  作为路德维希博物馆2017Wolfgang Hahn Prize得主,美国艺术家Trisha Donnelly将会在这个机构的科隆场馆举办个展,时间正好与Art Cologne 2017重合。Donnelly的激进创作非常多元,无法简单定义。这位使用摄影、绘画、声音、雕塑、表演以及装置等多元媒介的观念艺术家,不允许在自己的展览当中出现介绍说明的文字。所以很难说在路德维希博物馆的展览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可以肯定,这会是年度的一个亮点。  鄢醒,巴塞尔美术馆(Kunsthalle Basel),6月2日—8月20日鄢醒,《羞的故事》(The Story of Shame),2015。图片:Courtesy Kunstalle Basel  鄢醒在巴塞尔美术馆的展览恰逢赶在2017年巴塞尔艺博会的前夕开幕。艺术家以叙事的手法设计出了受一位虚构的策展人委托所进行的一场虚构式展览,而这位策展人想象出的生活决定了这场展示所暗藏的性意味。  鄢醒的作品往往都是由他自己的构想组成、发展而来,包含了一系列带有自传性的叙事、研究、美学理念和幻想,通过文学理论、历史以及艺术史的角度来研究我们是如何创造了当下的历史。作为鄢醒在瑞士的首次个展,借着巴塞尔艺博会的东风,想必会为他带来不少关注。  贾斯帕·琼斯,伦敦皇家艺术学院,9月23日—12月10日贾斯帕·琼斯(Jasper Johns),《旗帜》(Flag),1983。图片:Courtesy of Sotheby‘s New York  尽管开展时已入深秋,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2017年最受关注的展览之一仍会在今年秋季与观众见面。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艺术家之一,贾斯帕· 琼斯的回顾展将占据艺术学院的整个主展示厅,作品类型则包含了油画、雕塑、版画和绘画。  贾斯帕·琼斯的名字虽然经常与新达达主义联系在一起,但此次的展览试图将重点放在其艺术生涯另外的篇章上,展示他在抽象表现主义以及对各种创作媒介研究方面的影响力。  为了帮助你熬过九月正式开展前的日子,Wildenstein Plattner学院已经宣布将在4月发行艺术家的全套作品图册,共5卷。这套厚重的出版物收录了1954年-2014年间艺术家的所有作品,经过和琼斯长达十余年的紧密合作才最终得以问世。  “达利/杜尚” (Dalí / Duchamp),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日—日马塞尔·杜尚,《The King and Queen Surrounded by Swift Nudes》,1912。图片:courtesy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The Louise and Walter Arensberg Collection, a Succession Marcel Duchamp/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2016  萨尔瓦多· 达利(Salvador Dalí)和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各自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的标杆人物。这场展览由皇家艺术学院携手佛罗里达的圣彼得堡达利美术馆(Dali Museum)、Gala-Salvador Dali基金会以及马塞尔·杜尚协会共同举办的展览,通过同时展示两位艺术家具有代表性或略不为人知的作品,形成两者间的对话, 将创作多变的两者重新定位为艺术成就早已跨越了艺术史的严格定义及人们普通认知的人物。  具有远见的法国艺术家杜尚的油画,将悬挂在达利的作品旁,而后者作品中的超现实元素与杜尚的现成品艺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鉴于两位艺术家在生活中也是朋友的关系,展览还将呈现两人之间讨论情色、语言、光学以及游戏等共同兴趣爱好的通信往来。  Camille Henrot, 巴黎东京宫 “Carte Blanche“ 项目,10月18日—日2016年5月,Camille Henrot 在创作《星期一》(Monday)Fondazione Memmo。图片:courtesy Daniele Molajoli  巴黎东京宫今年秋天要把场地全权交给艺术家Camille Henrot,但对于艺术家现在究竟在创作些什么却没有泄露半点风声。去年5月到11月,这位在纽约工作的法国艺术家在罗马的Memmo基金会(Fondazione Memmo)展出了自己的作品《星期一》:以一座铜质的雕塑和石膏壁画,向每周的第一个工作日致敬。  基金会方面透露说,这件作品只是一个更大的创作计划的一部分,剩余作品则受到了一周内其余六天的启发。这样看来,Henrot很有可能在今年10月把有关周二到周日的创作搬到巴黎。Daria de Beauvais将担任策展指导。  在Camille Henrot之前的“Carte Blanche“项目,是由Tino Sehgal去年秋天在整个当代艺术中心里进行的创作。  Alina Szapocznikow,伦敦 Hepworth Wakefield,日—2018年2月Alina Szapocznikow,《小甜点 I 》(Petit Dessert I),1970-71。图片:courtesy Thomas Mueller-Court  年,由Elena Filipovic和Joanna Mytkowska策划的重新发现波兰艺术家Alina Szapocznikow巡展在当时颇有影响力,在经过了布鲁塞尔的WIELS、华沙的现代美术馆以及纽约MoMA等数场展览后,却与英国失之交臂。幸运的事,将自己视为重要的展示雕塑作品机构的Hepworth Wakefield很快要结束英国人这场漫长的等待。  集结了50多件作品的展览,是这位重要的波兰艺术家在英国的首个回顾展。她从二战的大屠杀侥幸逃脱后便前往巴黎,继而在那里发展出了独特的雕塑语言,创作出以包括自己在内的人体部位为模型,但呈现的却是一盏灯或一个甜品盘等日常物件。这些被艺术家称作看上去“有些尴尬的物品“将会是展现Alina丰富的创作生涯展览的一部分,展览将跨越从年轻时代的具象社会性雕塑到达到其创作顶峰的一系列带有自传意味、形似肿瘤的雕塑,其中“肿瘤物”所探讨的疾病问题也让艺术家的生命早早终止于43岁。这场展览,千万不可错过。  老佛爷基金会(Lafayette Foundation)在巴黎开幕,2017年秋即将重新修整前的Lafayette基金会。图片:Courtesy Foundation Lafayette  巴黎历史悠久的老佛爷百货公司一直以来都支持着艺术行业的发展,而在2017年它将在巴黎迎来属于自己的基金会。通过一系列在巴黎市内举办的临时展来展现基金会收藏的那些年轻又前卫的艺术家作品,人们对于老佛爷艺术基金会的开幕都已满怀期待。新的基金会建筑不仅将作为展览空间使用,也会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工作室空间。  基金会的地址位于巴黎Pl?tre 大街上一栋建于19世纪的历史建筑,目前曾担任米兰Prada基金会建筑师的莱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正在负责翻新工程。基金会的董事成员包括Chris Dercon、巴塞尔美术馆的Martin Hatebur以及毕加索美术馆的Laurent Le Bon。  两家伊夫·圣·罗兰博物馆(Yves Saint Laurent Museums)在巴黎和马拉喀什开幕,2017年秋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在Dar el Hanch。图片:Pierre Bergé  时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被誉为彻底改变了我们穿衣风格的人,其中将女性牛仔裤概念化和传播高街时尚理念只是他一生中留下的重要两个方面,但却已经包含了时尚产业中创造力和经营概念两个重要的因素。 设计师本人与巴黎和马拉喀什都有着深厚羁绊,因此在两座城市同时开设博物馆以纪念他极具影响力的一生,也算是无可厚非。  巴黎的馆址将位于Marceau 大道上的Pierre Bergé-Yves Saint Laurent基金会内,他曾在此创作出了自己最具代表性的设计系列,同时馆内还将呈现圣·罗兰最新近的私人收藏。而马拉喀什的博物馆则会在8000平方米的空间内展出Pierre Bergé-Yves Saint Laurent基金会的收藏品。两家博物馆目前暂定于秋季开幕,但尚未确定具体日期。  译:Elaine Tan,Joe Zhu  编:Cathy Fan  来源:artnet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世界十大雕塑
我的图书馆
世界十大雕塑
1.【掷铁饼者铜雕】
(作者:米隆)
  高约152 厘米,国立博物馆、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米隆作于约公元前450
年。原作已佚,现为复制品。雕像选取运动员投掷铁饼过程中的瞬间动作,这正是铁饼出手前一系列瞬间万变动作中的暂时恒定状态,运动员右手握铁饼摆到最高点,全身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趾反贴地面,膝部弯曲成钝角,整个形体有产生一种紧张的爆发力和弹力的感觉。形体造型是紧张的,然而在整体结构处理上,以及头部的表情上,却给人以沉着平稳的印象,这正是古典主义风格所追求的。
掷铁饼者(Discobolos),石雕复制品,高约152
厘米,国立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米隆(Myron)作于约450 年。作者米隆。
  这尊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的,一望而知是表现投掷铁饼的一个典型瞬间动作:人体动势弯腰屈臂成S型。这使单个的人体富于运动变化,但这种变化常常造成不稳定感,所以作者将人物的重心移至右足,让左足尖点地以支撑辅助,以头为中心两臂伸展成上下对称,从而使不稳定的躯体获得稳定感。身体的正侧转动,下肢的前后分列,既符合掷铁饼的运动规律,又造成单纯中见多样变化的形式美感。
  之所以呈现出裸体的形态,是由古人的社会风俗所决定的。因为,古希腊人在从事体育运动和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时,往往赤身裸体。他们认为完美健康的人体乃是人的骄傲,是神性的体现。这种社会风俗反过来也促进了希腊人体雕像的发展,并且形成了西方中崇尚人体美的。
  公元前449年到公元前334年是希腊艺术的全盛时期,艺术史上称为“古典时期”,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出自这个时期,《掷铁饼者》就是现存流传最广的艺术杰作之一,也是古希腊著名米隆的代表作。这个作品是艺术的里程碑,显示出希腊已经完全成熟。雕塑赞美了人体的美和运动所饱含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虽然原作已经失传,但我们仍能从复制品中感受到那生命力爆发的强烈震撼,也是我们研究古希腊雕刻的重要资料。
  《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的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
  作者米隆在这一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尤见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的过程,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整个雕塑给人的印象是:健美、壮重、和谐,洋溢着。 
  掷铁饼的强烈动感与雕像的稳定感结合得非常好。雕像的重心落在右腿上,因此右腿成了使整个雕像身体自由和旋转的轴心,同时又保持了雕像的稳定性。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象一张拉满弦的弓,带动了身体的弯曲,呈现出不稳定状态,但高举的铁饼又把人体全部的运动统一了起来,使人们又体会到了暂时的平衡。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突破了艺术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同时也在艺术思想和表现力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这尊男运动员塑像标志着古希腊人体雕塑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完美。
  米隆的这尊雕像解决了雕塑的一个支点的重心问题,为后来的雕塑家创造各种运动姿态动作树立了榜样。
作者简介--米隆
  米隆生于公元前492年,艺术活动于公元前472年到440年间。他是伊留特拉依人,鲍斯在自己的旅行记中把他当作雅典人,这大概是他长期在雅典工作的缘故。
  他对希腊雕塑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他首先赋予了雕像以生动的表现力,也是从他开始,希腊的雕塑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并一步步走向成熟。
  米隆大概在20岁时到阿基列达斯门下学习,而艺术成熟于40岁左右。他擅长以青铜为材料的雕塑,能巧妙而准确地表现人物在运动中的正确姿态,塑成形神俱真的动物。传说他为雅典城堡塑造的青铜牡牛雕像,由于乱真而招惹成群的野狼;他雕刻的马,竟引起真马的嘶叫。可惜的是米隆所有的雕刻原作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所看到的仅仅是后来罗马匠师模制的大理石复制品。
  米隆是位大胆进行艺术革新的,他勇于探索和表现新而又难的雕刻技法,力图使和谐壮丽与逼真生动合二为一,他善于运用超群的雕刻技巧表现运动中的人体,尤其是对激烈动势中的竞技者的人体均衡与静止的处理有独到之处,这充分表现在他的《掷铁饼者》中。
  米隆的雕塑艺术的最大长处是反映迅速变化的运动感,往往能突破时空的局限,抓住雕像动作的关键瞬间,扩大了形象的时空表现力。
  一种和力与美的集合就这样展现在大家面前.
  米隆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创造性地刻划人物在剧烈运动中的动态,他在雕塑中所体现出来的完美的艺术技巧,是许多后世的雕塑家们所望尘莫及的。他的作品大多是传说中的神、英雄和运动家、动物等,但原作都已遗失,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罗马时期的复制品。据说米隆本人就曾受到过良好的,力大无穷,能肩扛公牛,所以他对体育有着真切的感受,这为他创作优秀的体育类雕塑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生活体验。他的代表作品有《掷铁饼者》与《雅典娜和玛息阿》等。
  掷铁饼者雕像,被公认为体育运动和健美体魄的象征,这是雕刻家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得来的真实形象,有可能是表彰一位或竞技得奖者。雕刻家集中注意表现出在精神上与肉体上都是坚强有力的,美的人物。雕刻家以敏锐的观察抓住了掷铁饼者最用力的一瞬间动作,这是一个典型的瞬间。尽管在形体上是紧张的,可是整个雕像却给人以沉着平稳的感觉。大家可以来看一下这位运动员的动态,这位年轻的运动员有弹性似的弯着腰,同时用脚安稳地站在地上,把拿着铁饼的手伸向后方。而只要一瞬间,他那像弹簧似的形体就会立即伸直,而铁饼将从他手中飞向远方。这座雕像的构图,把复杂矛盾的动作归结成为数不多的鲜明生动的富有说服力的姿态,这些姿态给予人以一种集中、全神贯注的感觉,尤见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过程,表现了一种和谐理想的动态美。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张开的双肩和扁担似的手臂很对称,这里可以看出古典时期的雕刻喜欢用正面律。同时掷铁饼者两只手臂的线条和他拖在后边的左大腿的线条联合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其轮廓如同一只拉开的弓,腿和手臂联成一个图案,身体各部分的结构也体现一种肯定和稳固性。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他的大腿和躯干在上边形成了两个彼此相等的对角线。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雕刻家在一个固定的姿态的空间上表现着时间性,整个艺术形象健美而动人。
2.【大卫人体雕塑】
  (作者:米开朗基罗)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雕塑,云石雕像,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年,现收藏于。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
&大卫》是时期伟大的(画家)的代表作,创作于公元年,现收藏于。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用整块石雕成。
简介:  大卫是故事中的经典人物,从小容貌俊美,机智勇敢,当非列士部族侵犯他的家乡。城池受到严重威胁时,牧童出身的大卫挺身而出,用放牧时打死过狮子和熊的投石机把非列士的头领杀死。大卫以他的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拥戴,成了以色列最年轻的军事统帅。前人在塑造大卫时,常采用他取胜时的情景,米开朗基罗独具匠心,塑造了一个怒目而视,准备战斗的全裸青年。大卫左手扶着肩上的投石机,右手下垂握着圆石块,扭头向左前方搜索敌人,表现了大卫即将战斗的紧张情绪和坚强意志。在人物结构上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艺术夸张处理:把头部的比例加大,下肢放长,手和脚的关节都较大,以加强英雄的形象效果。但各部分的解剖结构仍然是精确得无懈可击。
  《大卫》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3.【维纳斯石雕像】
  (作者:亚力山德罗斯)
  《》俗称《》、《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这尊雕像还是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维纳斯(Venus)是古代故事中的女神,相对应于的(Aphrodite),小爱神(Cupid)就是她的儿子。的“”和“星期五”等词都来源于此。维纳斯也出现在诸多历代文学作品和西方油画里。影响力最大的艺术品是1820年在爱琴海的山洞中发现的维纳斯雕像。
  维纳斯是从海里升起来的。据说世界之初,统管大地的该亚女神与统管天堂的乌拉诺斯结合生下了一批巨人。后来夫妻反目,该亚盛怒之下命小儿子克罗诺斯用镰刀割伤其父。乌拉诺斯身上的男根落入大海,激起泡沫,维纳斯就这样诞生了.
有关她的传说,屡次出现在历代文学家的作品里,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为她撰写的一首长诗。诗内描述维纳斯的恋爱故事。
  据说,古希腊有一个美男子阿多尼斯,令世间所有人与物,在他面前都为之失色;但他对恋爱没有丝毫兴趣,只喜欢驰骋于山林之间打猎。
  一天,维纳斯偶然碰到阿多尼斯,一见倾心,便招呼他,希望和他谈一会;但阿多尼斯不愿接近异性,一口便拒绝了维纳斯的好意。维纳斯只有用法力控制了他的行动,向他倾诉恋爱的奇妙,但阿多尼斯始终不为所动,更显出急欲摆脱她的神色。维纳斯用尽一切甜言蜜语,且愿意给予很多条件,阿多尼斯最后用轻视的眼神望着爱神,令她大受刺激,晕倒地上。
  阿多尼斯有点内疚,希望得到她的原谅,故此耐心等候维纳斯苏醒。维纳斯醒来后,继续尽力说服阿多尼斯,但依然受到拒绝。爱神突然有个预感,阿多尼斯会遭遇不测,奉劝他不要冒险去打猎,让她在他的身边,保护他的安全;但阿多尼斯并不相信,结果他真的于翌晨打猎时,被箭猪咬死。维纳斯赶到时,见爱郎已死,不禁悲恸欲绝。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维纳斯,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作为审美观照,当人们站在这个精美的雕像面前的时候,一个裸体的女性,她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这就足够人们为之倾倒的了。在这洁白的大理石里面,是少女的青春,是生命的跃动。人们从这里发现了自己,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创造潜能;感受到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米罗的维纳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爱与美的女神的雕像。但她并不是唯一的,她只是古代希腊众多的阿佛洛狄忒雕像中的一个罢了。从创作时间上说,她已经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 
  《》(Aphrodite of
Melos)俗称《米洛斯的》(Venus de
Milo)、《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
  名称:米洛斯的维纳斯
  时间:希腊时期(公元前1世纪)
  材质:大理石
  规格:高204厘米
  作者:亚历山德罗斯
维纳斯在米洛斯的发现
  在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弗洛狄德,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
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1820年2月,在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已懂得这是值钱的东西的农夫,立刻将它们埋原,并报告了在岛上的领事。领事稍付定金,即通知当时设在的法国大使。几乎与此同时,在爱琴海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士官,名叫鸠尔·丢孟·都尔维尔对此表示了更大的关注。这是一位希腊艺术的爱好者,当他看过这些雕像的块片以后,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并第一个断定这就是维纳斯的雕像。于是立刻告诉农夫,法国决定把她买下,要他不必再到处声张了。随即赶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命陈详情,促使大使下了决心并派专人前去交易。不料岛上的长老出于本岛的利益而中途插手,开会议决命农夫将雕像卖给在任职的一位希腊大官,当法国人赶到岛上时已经是雕像装船的关头了。见此情景,他们几乎要动武,命令法国船舰随时准备行动。顿时,爱琴海上战云密布。恰巧,一场暴风而解了围。它推迟了土耳其船只的起航,为法国使者争得了斡旋的时机,他们软硬兼施,把雕像终于转到了法国船上。后来又给岛上赠送金钱,从而取得了岛上放弃雕像的誓约书。雕像顺利运抵,由于种种政治、人事方面的原因,一直推至 日,国王才正式接受献礼。从这一天开始,她便成为法国国家财产。当时的登记名称是“在希腊群岛中的米罗所发现的维纳斯像”,并被陈列于罗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与蒙娜丽莎的微笑、胜利女神的画像并称为卢浮宫三大镇馆之宝。
  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视之为国宝,并被尊称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她一直为世界上所有热爱艺术和美的人们所景仰,他们都以能亲眼目睹这尊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为人生一大幸事。
希腊传说中的维纳斯
  维纳斯是神话中的爱与,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
古希腊神话人物
  她是宙斯和大洋女神狄俄涅的女儿。又说她从浪花中出生,故称阿娜狄俄墨涅(出水之意)。最初为丰收女神之一。奥林波斯教形成后,被作为爱情、性欲及美的女神。最早崇拜她的地方是塞浦路斯、库忒拉岛、小亚细亚。后来对她的崇拜传入希腊。作为女海神,她的祭品是海豚;作为丰收女神,她的祭品是麻雀、鸽子和兔子;作为爱情女神,她有一条神奇的宝腰带,在古希腊女子结婚时,要把自己织成的带子献给她。传说她的女祭司用肉体换钱来为之服务,这与当时的婚姻制度有关。在奥林波斯教中,她被作为赫菲斯托斯的妻子,但她多次与别人相好:与战神阿瑞斯私通,生下5个子女;与赫耳墨斯生子;与英雄安喀塞斯生下埃涅阿斯。在荷马时代,她常有时序女神、美惠女神及儿子爱神埃罗斯相随。在罗马,她与当地丰产植物女神维纳斯合并,作为丰收和爱情女神。由于她是埃涅阿斯之母,故被视为尤里乌斯皇祖的女始祖。她的早期形象多风华正茂,容光焕发,后常被描绘成裸体女性。最有名的是公元前2世纪希腊雕刻,又称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为大理石圆雕,高2.04米,由阿历山德罗斯雕刻,1820年在爱琴海米洛斯岛的山洞中发现,现藏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雕像高贵端庄,其丰满的胸脯、浑圆的双肩、柔韧的腰肢,呈现一种成熟的女性美。人体的结构和动态富于变化却又含蓄微妙,雕像体现了充实的内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在风格上接近公元前四世纪古典主义盛期的作品,为希腊化时期所少见。此雕像残缺的上肢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
维纳斯的故事
  有一则有关维纳斯的故事。是这样的:海洋女神结婚,没有邀请祸神,祸神她十分生气,作为报复,她在一个地方放了一只金苹果,上面写着:送给最美丽的女神。为了这个苹果,维纳斯,雅典娜,赫拉吵了起来。她们让神王宙斯来评判她们3个中谁更漂亮。宙斯让王丽丽的阿波罗来评判,结果,为难的阿波罗把这个任务交给凡人帕里斯。最后,帕里斯把苹果给了维纳斯。雅典娜,赫拉十分生气,引发了长达10年的特洛依战争。宙斯,波塞冬,阿瑞斯,雅典娜等都参与了。
  相传,这具维纳斯原本有手,但作者因觉得有手的维纳斯不如无手的美,就将她的双臂去掉了。事实上,这具维纳斯从一出土就没有双臂,很多人试着帮她装上双臂,但却发现有臂的维纳斯反而不如无臂美,就没有给她安上双臂。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雕像。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
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制作复原双臂的复制品后,都为有一种画蛇添足感觉而叹息。正是这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雕像没有追求纤小细腻,而是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再是希腊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现的“感官美”,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在她面前,几乎一切人体艺术作品都显得黯然失色。
比例耐人寻味
  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的美学秘密(1:3:5)。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米罗的维纳斯》由若干块断片经过精心的接合加工后而公诸于世。那个带铭文的台座和持苹果的手臂很快就被专家鉴定与雕像无关而被剔除了,从而推测在罗马时即已失去手臂。因此,雕像又同时以“断臂维纳斯”著称于世。于是,修复原作的双臂成了艺术家、历史家最神秘也最感兴趣的课题。归纳起来,当时最典型的几种方案是:左手持苹果、搁在台座上,右手挽住下滑的腰布;双手拿着胜利花圈;右手捧鸽子,左手持苹果,并放在台座上让它啄食;右手抓住将要滑落的腰布,左手握着一束头发,正待入浴;与战神站在一起,右手握着他的右腕,左手搭在他的肩上……但是,只要有一种方案出现,就会有一种反驳的道理。最终得出的结论,几乎是保持断臂反而是最完美的形象!除了双臂复原的争论以外,还有许多其他问题也引起人们的兴趣。譬如,她真是维纳斯吗?也许是大海女神、胜利女神?其次,作者是谁?制作年代、地点?等等一大堆问题挑起了大家的论战。最后,除了她是维纳斯,并创作于二世纪末这个看法比较统一以外,其余的只好作为一系列悬案留待后人去考究了。
丰满而圣洁
  作为审美观照,当人们站在这个的雕像面前的时候,一个裸体的女性,她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这就足够人们为之倾倒的了。在这洁白的大理石里面,是少女的青春,是生命的跃动。人们从这里发现了自己,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创造潜能;感受到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这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最深的启示,这也是人体的魅力之所在!人体,它本身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孕含着微妙多姿的美。希腊民族得天独厚,最深刻地理解和最完整地把握了人体这个小宇宙,并发掘出人类纯粹的知性结构,再通过自然的真实外貌,去表现一种更高的境界。他们把情与理、美与真探合在一起,在神的庇护下追求着自由生活的真谛与乐趣,在理性的指导下,赤裸裸地展现人自身。黑格尔就曾经高度赞扬希腊人能够完美地把神的普遍性和理想性与神的个性结合在一起。尤其赞赏阿佛洛耿忒的裸体表现,他说,“她是纯美的女神”,“把她雕成裸体是有正当理由的:因为她所要表现的主要是由精神加以节制和提高的感性美及其胜利,一般是秀雅,温柔和爱的魔力。”对于《》,谁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她赤裸袒裎的身上去归纳出一个具体的主题。她把自然、生命,她把真、善、美都集中于一身。她不愧为古代希腊雕刻的一个典型代表,不愧为女性美的最高体现。她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直至今日还表现出那种秀雅、温柔和爱的扭力。
  “米罗的维纳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爱与美的女神的雕像。但她并不是唯一的,她只是古代希腊众多的阿佛洛狄忒雕像中的一个罢了。从创作时间上说,她已经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在这以前就有不少佳作出现了,在这以后也仍有所见。从创作手法来说,维纳斯独特的缺陷没确属一大看点。现在,可以再回到古典希腊时代,从最早出现的阿佛洛狄忒雕像开始,并把她们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加以对比,从而了解她们与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
维纳斯断臂之谜
  有人发现19世纪法国舰长杜蒙·居维尔的回忆录,解开了维纳斯断臂这个100多年来的谜。维纳斯是希腊米洛农民伊奥尔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时掘获的。出土时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抚衣衿,左上臂伸过头,
握着一只苹果。当时法国驻米洛领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后,赶往伊奥尔科斯住处,表示要以高价收买此塑像,并获得了伊奥尔科斯的应允。但由于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只好派居维尔连夜赶往君士坦丁堡报告法国大使。大使听完汇报后,立即命令秘书带了一笔巨款随居维尔连夜前往米洛洽购女神像。谁知农民伊奥尔科斯此时已将神像卖给了一位希腊商人,而且已经装船外运。居维尔当即决定以武力截夺。英国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也派舰艇赶来争夺,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混战中雕塑的双臂不幸被砸断。从此,维纳斯就成了一位断臂女神。
  还有一种解释是维纳斯的雕像完成后,雕塑者请了许多名人加以评定。大家看后都说非常美,而最美的还是她的左臂。人们把所有的目光都关注在了雕像的左臂上,但作者当即敲断左臂。众人问为何,作者说不能因为局部的美,而破坏了整体美,如果那样,我宁愿它是残缺的美!
散文《米洛斯的维纳斯》
  《米洛斯的维纳斯》
  清冈卓行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
臂。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2)地烘托着作品。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3)博物馆。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标新立异之说。我说的是我的实际感受。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4)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5)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6)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7)。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8)是玉芴(9)?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入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复原试案。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在这里从别的意义上讲,令人饶有兴趣的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而是其他的肉体部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我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魅力了。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而两条胳膊却完好无损地安然存在着,那么,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呢?这里我无意接受雕刻方面的美学理论。我只是想强调胳膊——说得更确切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手,最深刻、最根本地意味着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然,它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但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换言之,它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正因为如此,一个哲学家所使用的“机械是手的延长”的比喻,才会那么动听,文学家竭力赞颂初次捏握情人手掌时的幸福感受的述怀,才会拥有不可思议的严肃力量。不管是哪种场合,这都是极其自然,极其富有人性的。而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对这些比喻、赞颂来说,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讥讽。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1)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清冈卓行,生于1922年,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在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ku1n)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2)〔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绝妙的境界。
  (3)〔卢浮宫〕法国故宫,在巴黎市中心。占地约十八万平方米。1793年起辟为国家博物馆和艺术品陈列馆。
  (4)〔丰腴〕丰满。
  (5)〔顺理成章〕原指写作遵循事理,自成章法,后来多用来指说话、做事合乎情理,不违背常例。出自《朱子语类》卷十九:“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也。”
  (6)〔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7)〔绝伦〕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伦,同类、同等。
  (8)〔抑或〕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9)〔笏〕古代大臣朝见时手中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竹木制成,上面可以记事。也叫手板。
4.【雅典娜神雕像】
  (作者:菲狄亚斯)
  雅典娜为雅典城的守护神,也是代表智慧的女神。原作为巴底农神庙大殿的主像,全身高达13米,用银白色大理石雕成,局部镶嵌着象牙与黄金,可惜已在拜占庭帝国时代被毁坏。这里介绍的是大理石小型摹制品。在这件女神雕像中,她头戴战盔,身着希腊式连衣长裙,护胸和甲胄上装饰有蛇形饰边和人头像;她裸露双臂,透过薄衣裙可隐见丰艳健美而有力量的身体;衣裙褶纹和饰物造成横竖线条的疏密变化美;她的手势动作可能是执长矛和托物,整个形象富有女性的温柔和充满生命,更多的是人性,绝少神性,这表明希腊化时期艺术已走向世俗化。
《帕提农神庙的雅典娜神像》又名《戎装的雅典娜》,原作为黄金象牙雕像,由古希腊艺术全盛时期杰出的雕刻家菲狄亚斯作于约公元前438年,后来毁于拜占庭帝国时代,现为大理石复制品,高105厘米,收藏于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雅典帕提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又称“万神殿”,建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神庙在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的主持下,由雕刻家菲迪亚斯监督,建筑师伊克蒂诺斯与卡利克拉特承建。公元前447年动工,前438年建筑本体完工,同年,由菲迪亚斯用黄金和象牙制作的巨大的雅典娜女神像在庙内落成,外部装饰于公元前432年结束
关于雅典娜
  雅典娜·帕提农(Athena Parthenos,希腊文原意是处女雅典娜)是位于里巨大的女(的神)雕像,以黄金与象牙制作而成,雕刻者是。这是雅典娜鼎鼎大名的崇拜形象,一般被认定为知名古雕刻家菲迪亚斯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菲迪亚斯在公元前447年开始这项工程,然而Lachares在公元前296年移去其金泊来支付他的军队,虽如此,青铜的部件或许还残存著镀金。公元前165年遭遇火灾,不过后来有被修复,公元五世纪时可能又遭遇了另一场大火,最后一直到公元十世纪时统治时代仍然有纪录提到她。
雅典娜雕像
  这雕像本体由象牙银与黄金组成,她的头盔中间放置了的类似品...头盔的两侧则是的浮雕,这尊雅典娜雕像直立,穿着垂到脚板的战袍,胸部所装饰的的头以象牙制成,一支手捧著大约4高的的雕像,另一手持一长,在他的脚板边,有一个盾牌,其盾靠近长矛的地方雕著一支蛇,这只蛇可能是埃里克托尼奥斯,其底座上刻有诞生的浮雕。雅典娜头部稍向前倾,站着的她左手持一垂直的盾,她的左膝稍稍弯曲,使其重量些许由右脚来支撑。她的在腰部由一对蛇(其尾巴在其背后缠绕着)束起,些许发丝垂在上,伸出的右手,其上的尼克长著翅膀,至于手掌底下菲迪亚斯的原雕是否有支柱,仍是众说纷纭,现存的各种版本证据仍是正反意见并陈。而通常被忽略的矛之确切位置,也未被完全确认:到底是靠在右手手肘上,抑或是像N.
Leipen根据"Aspasios"宝石(Aspasios是古代民族,居住在阿富汗东北部)所复原的由左边雅典娜之盾上面的一支蛇支撑著。  此雕像由质的核心组合而成,覆盖上成形的泊片,其上是另一层可移除的金泊,女神的脸和手臂则是覆以象牙材质,全部黄金总重为44塔冷通,相当于2500,这尊帕提农神庙的雅典娜,身上积聚了规模可观的雅典财宝。  雅典娜·帕提农在世间的通俗形象,虽比不上原版大神像般的神貌与质感,但常可见于硬币上的图样以及像许愿物一类翻版的小型雕像,以及宝石上的雕刻。  雅典娜是希腊雅典的守护神,也是,在希腊神话中,她是从主神的头颅里蹦出来的。在古希腊的雕塑中有许多是雅典娜的形象,以赞美这个庇护希腊人的女神,这尊《帕提农神庙的雅典娜》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这尊雕塑是当年帕提农神庙大厅中的主像,但已不复存在,据说雕像高达12米,用木料作胎,用黄金和象牙作表面装饰,极其奢侈华贵,据说仅雅典娜穿着的希腊式长衫就消耗了2500多磅黄金。雕像中,雅典娜一身戎装,威风凛凛,她头戴战盔,胸披甲胄,右手托着胜利女神,左手扶着刻有浮雕的盾牌,盾牌内还有一条巨蛇。
头盔上雕刻的是女妖和两头飞马神兽,胸甲上则是女妖的头发。雅典娜体态丰满健壮,右腿直立,左腿微曲,长衫的雕刻厚重有力,自然生动。她的面部造型均匀端正,眉宇清朗,鼻梁挺直,嘴唇微闭,双目炯炯有神,显示出传说中神的崇高和严肃。但同时,她那平和的神情又给人一种平易安详的美丽少女的印象。据说,当年每四年举行一次大型的雅典娜节,可以想象,当灿烂的阳光透过宏伟的神庙大门投射到这尊金光闪闪的巨像上时,是何等的辉宏和壮丽。这正是希腊“黄金时代”的真实写照。  这尊雕像是古希腊辉煌时期的的典范之作,代表着古希腊雕刻艺术的高峰。  
5.【门考拉夫妇像】
闪绿色粘板岩雕刻,高约142
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600年,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这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的一尊双人立像,也是当时帝王立像中最典型的代表。雕像刻划的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第五个法老门考拉和他的王妃。
&《门考拉夫妇立像》,闪绿色粘板岩,高约142
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600年,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古王国时期的帝王雕像作品,无论是坐像还是立像,都严格遵循着“”的程式化造型。而《门考拉夫妇立像》也不例外。  这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的一尊双人立像,也是当时帝王立像中最典型的代表。雕像刻划的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第五个法老门考拉和他的王妃。国王夫妇并肩而立,两人身高几乎相等,左脚都向前迈出一步,但这种步伐只是模式化的,丝毫没有前进的意思。人物的重心落在两腿中间,给人以安定稳固的感觉。法老本人两臂垂直,双手握拳,表示他是埃及力量的中心;王妃则左手弯曲放在法老的左臂上,右臂围绕在法老的腰间,姿态僵直呆板。法老夫妇的头都微微向上仰起,神态拘谨而威严,冷若冰霜的表情中似乎还带有一丝微笑。这些人物表情和姿态都是古埃及帝王夫妇像的典型模式,体现了“王权神授”的威严。更值得注意的是,雕像对男女的身体作了不同的处理,反映出作者准确运用人体解剖结构的能力和对造型进行高度艺术概括的创作倾向。同时,王妃那薄而紧身的长衣,表现出女性柔软起伏的曲线和优美的体形,也体现了当时艺术家们高超的雕刻技巧。
6.【复活节岛雕像】
,高4-5米,最高的高9.8米,约公元600-1680年。是南太平洋上一个孤立的小岛,因考古学家是在1722年的复活节发现它的,故而得名。这些雕像都是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一般高4-5米,重约20吨,最高的达9.8米,重达90
&& 复活节岛(Easter
Island)当地称“拉帕努伊岛”,意即“石像的故乡”。东南部岛屿。位于南纬27°10'、西经109°31'。由复活节岛和周围一些小岛组成,陆地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约
2,000,主要是。属。,土壤肥沃。自
1888年起归智利管辖,行政属智利省。产甘蔗、香蕉、玉米等,并产鱼、虾。经济主要是畜牧业和旅游业。岛上有巨大石像等,被称作“神秘之岛”。首府杭加罗阿,在岛的西南部,附近有飞机场。建有卫星跟踪和气象观察站。
简介  中文名称:复活节岛石像
外文名称:Easter Island statue
  地理位置:太平洋复活节岛
  石像规模:共有600多尊,有3.5米-6米高,也有高达12米,重90吨
  发现者:雅可布·洛吉文
  一提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那矗立在岛上的600多尊巨人石像。石像造型之奇特,雕技之精湛,着实令人赞叹。人们不禁要问,这么多的石像是什么人雕凿的?如此众多的石像的目的是什么?是供人瞻仰观赏,还是叫人顶礼膜拜?近些年来,一些国家的、和都曾登岛考察,企图弄个水落石出,结果虽提出种种解释,但也只能是猜测,不能令人信服。复活节岛上的石像,一般高7-10米,重达30-90吨,有的石像一顶帽子就重达10吨之多。石像均由整块的暗红色雕凿而成。所有的石像都没有腿,全部是半身像,外形大同小异。石像的面部表情非常丰富,它的眼睛是专门用发亮的或闪光的镶嵌上的,格外传神。个个额头狭长,鼻梁,眼窝深凹,嘴巴噘翘,大耳垂肩,骼膊贴腹。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态威严。远远望去,就像一队准备出征的武士,蔚为壮观。面对这一尊尊构思奇巧的巨人石像,游客们自然会有一连串的疑问:石像雕于何时?如此高大的石像又用什么办法搬到海滨?一些尚未完工的石像,又是遇到什么问题而突然停了下来?为揭示这些谜,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调查研究,对于一些问题已有了初步的答案。
复活节石像之谜
  复活节岛是智利的一个小岛,距智利本土3600多千米。据说,
  1722年荷兰探险家雅可布·洛吉文在南太平洋上航行探险,突然发现一片陆地。他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赶紧登陆,结果上岸后才知道是个海岛。正巧这天是复活节,于是就将这个无名小岛命名为复活节岛。1888年,智利政府派人接管该岛,说来也巧,这天又正好是复活节。
  复活节岛呈三角形状,长24千米,最宽处17.7千米,面积为117平方千米。岛上死火山颇多,有3座较高的火山雄踞岛上三个角的顶端,海岸悬崖陡峭,攀登极难。
  一提起复活节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那矗立在岛上的600多尊巨人石像。石像造型之奇特,雕技之精湛,着实令人赞叹。人们不禁要问,这么多的石像是什么人雕凿的?雕凿如此众多的石像的目的是什么?是供人瞻仰
观赏,还是叫人顶礼膜拜?近些年来,一些国家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曾登岛考察,企图弄个水落石出,结果虽提出种种解释,但也只能是猜测,不能令人信服。
  复活节岛上的石像,一般高7—10米,重达30—90吨,有的石像一顶帽子就重达10吨之多。石像均由整块的暗红色火成岩雕凿而成。所有的石像都没有腿,全部是半身像,外形大同小异。石像的面部表情非常丰富,它的眼睛是专门用发亮的黑曜石或闪光的贝壳镶嵌上的,格外传神。个个额头狭长,鼻梁高挺,眼窝深凹,嘴巴噘翘,大耳垂肩,胳膊贴腹。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态威严。远远望去,就像一队准备出征的武士,蔚为壮观。面对这一尊尊构思奇巧的巨人石像,游客们自然会有一连串的疑问:石像雕于何时?如此高大的石像又用什么办法搬到海滨?一些尚未完工的石像,又是遇到什么问题而突然停了下来?为揭示这些谜,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调查,对于一些问题已有了初步的答案。
  据有关学者考证,人类登上复活节岛始于公元1世纪,石像的底座祭坛建于公元7世纪,石像雕凿于一世纪以后。到12世纪时,这一雕凿活动进入鼎盛时期,前后历经四五百年。大约到1650年前后雕凿工程停了下来。从现场环境看,当时忽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然遇到天灾,比如说火山喷发,或是地震、海啸之类的自然灾害。至于石像代表了什么,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代表已故的大酋长或是宗教领袖。
  接下来的问题是石像是怎么运到海边的。在岛的东南部采石场,还有300尊未雕完的石像,最高的一尊高22米,重约400吨。如此巨大的石像在那个时代,仅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是运不走的。据当地人传说,要运走这些石像,是靠鬼神或火山喷
  发的力量搬到海边的。还有的说,是用橇棒、绳索把躺在山坡上的石像搬到大雪撬上,在路上铺上茅草芦苇,再用人拉、棍撬一点一点移动前进的。但是,一些考古学家真的组织人这样做了,结果证明行不通。因此,复活节岛对于旅游者来说,仍然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
关于复活节岛
  复活节岛是的一个小岛,距智利本土3600多千米。据说,1722年探险家雅可布·洛吉文在南太平洋上航行探险,突然发现一片陆地。他以为自己发现了,赶紧登陆,结果上岸后才知道是个海岛。正巧这天是,于是就将这个无名小岛命名为复活节岛。1888年,智利政府派人接管该岛,说来也巧,这天又正好是复活节。
  复活节岛呈三角形状,长24千米,最宽处17.7千米,面积为117平方千米。岛上颇多,有3座较高的火山雄踞岛上三个角的顶端,海岸悬崖陡峭,攀登极难。复活节岛是地球上最孤独的一个岛屿。这个面积仅有163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小岛位于东太平洋,往东越过3600公里的海面才能见到大陆(智利海岸)。它离太平洋上的其他岛屿也相当遥远,离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岛屿是,远在西边2000公里处。迟至日,该岛的原居民才与外界有了接触,
  现在人类学界一般将它叫做拉帕努伊岛(Rapa Nui),这是十 九世纪中叶对它的称呼;岛上原居民被称做拉帕努伊人,他们讲的方言被称做拉帕努伊语。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原居民除了把这个岛屿称做特凯恩加(te
kainga)意即“大地”之外,还有没有特别的名称。据说,有一种从其祖先传下来的名称叫“特-皮托-特-何努阿”(Te-Pito-te-Henua),它一度被译成“世界的肚脐”,这个说法引起了许多人浮想联翩,复活节岛的居民称自己居住的地方为‘世界的肚脐’。
  这种叫法,一开始人们并不理解,直到后来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从高空鸟瞰地球时,才发现这种叫法完全没错--复活岛孤悬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确实跟一个小小的‘肚脐’一模一样。难道古代的岛民也曾从高空俯瞰过自己的岛屿吗?假如确实如此,那又是谁,用什么飞行器把他们带到高空的呢?
复活节岛石像的外观
  这些巨大的石雕像大多在海边,有的竖立在草丛中,有的倒在地面上,有的竖在上。石像一般7-10米高,重约90吨。它们的头较长,眼窝深,鼻子高,下巴突出,耳朵较长。它们没有脚,双臂垂在身躯两旁,双手放在肚皮上。这些石雕像是用淡黄色火山石雕刻成的。有的还戴着帽子,帽
子是用红色岩石雕成的,高几米,形状像个圆柱。有的石雕像身上还刻着符号,有点像纹身图案。除此之外,还发现了比这些巨大的石雕像还要大一倍的石雕像,但它们多是半成品。
  石像建造的猜测石像用雕成,竖立在平台上。有些石像的头上有一块红石头,就像戴了一顶”帽子”。这些石像是由公元400年左右来到岛上的人雕成的。一些石像已被毁坏或被推倒,大约在公元1680年,岛上的两个部落之间发生过一场战争。每个部落可能都推倒自己的石像,再去雕凿更大、更好的石像。
  考古学家推断,最少每天要动用30个劳工,工作8小时,约用1年时间才雕凿出1个石像。不过,这还未计算搬运石像到海边的工程,估计需要90人,于两个月时间内可将石像搬运出来。最后,还要3个月才能将石像耸立起来。可是考古学家怎样也想不到,原来还在人像头上的石帽子。石帽子是由西面的火山Puna
Pau取材的。因为Puna
Pau的火山岩石是砖红色的,非常特别。红帽子由此处雕好再运往海岸,怎样升起,放在足有10米高人像的头上呢?
历史上复活节岛上的文明与石像的渊源
  要揭开这些环绕整座岛屿神秘石像的秘密很困难,虽有文字记载但目前仍没人能解读其中含义。不过从被推倒、摧毁的石像遗迹,考古学家解开了巨石像的秘密。在文明全盛时期,复活节岛巨石像一度有八百多座,但目前仅剩一百五十座。而这些石像消失的原因,记录拉帕努伊人对信仰神圣力量坚定执迷和走火入魔的过程。巨石像建造时间约于西元一千年前,当时的复活岛为一浓密棕榈森林覆盖的岛屿,岛上有三座死火山,火山岩质地软、重量轻,易于搬动雕刻,拉帕努伊人相信岩石可以象征他们神圣信仰的永恒不灭,因此利用火山岩在六百年间完成八百多座巨石像。
  拉帕努伊人将这些石像视为守护神,以保佑作物丰收及好运,因此每个部落都拥有自己的石像。但随着人口增长,拉帕努伊人全盛时期曾高达七千人,巨石像的尺寸和数量也随着增加,有些石像体积甚至大到无法搬离采石场。不同于英国的有无穷尽的森林木材足以移动巨石,复活节岛的棕榈林规模小,巨石像却庞大无比,最终树木被砍伐殆尽,生态系统完全摧毁,食物逐渐短缺,也无法建造船只离开,被困在岛上的拉帕努伊人,甚至相互残杀取食人肉,并将情绪发泄在巨石像,巨石像一一被推倒,成为今日残存的遗迹,徒留后人凭吊。
石像的搬运
  石头巨人真的这样重吗?不见得,复活节岛的石像远没有人们所传说的那样重。我们知道,海洋中的火山岛都是由构成的。玄武岩十分坚硬,很难加工,比重一般为3-3.2克/立方厘米。若按此计算,复活节岛上最大的石像高21.8米,肩宽2.5米,截面近5平方米,扣除砍掉的30-40立方米岩石,剩下来的石像重量就有50-80吨,甚至上百吨重了。听起来这很有道理,但是是如何呢?用来雕刻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岩,而是和层凝灰岩,有的甚至是浮石,它们之中只有某些岩石的比重达到1.7克/立方厘米,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于1.4克/厘米3。至于浮石,它的比重就更轻了,它干燥后,比水还要轻,会浮在水面上,所以才叫。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过5吨。复活节岛的大部分雕像高度为3-5米,10-12米的雕像并不多,只有30-40尊,它们的重量至多也不过10多吨,大部分雕像的重量还不到5吨。想当初,水手们毫不费力地把一尊雕像装上小船,运到轮船上去,因为它根本就没那么重。不久前,人们对复活节岛上的雕像进行修整,15吨的吊车就把最重的雕像吊起放到阿胡上去了。可见雕像并非人们说的那么重。
  不仅石像的重量被大大夸大了,普卡奥的重量也被夸大了。看上去直径达3米、高为2.5米的大帽子的确令人肃然起敬,重量似乎是惊人的。海尔达尔认为一个普卡奥足有5只大象那样重。但不要忘记,普卡奥是由普那帕奥火山的黑色凝灰岩,即浮石造成的。这种浮石晒干后就会浮在水中,只有里面吸足了水才会沉下去。拖运这种由比重比水还轻的岩石制成的大帽子用不了花费太大的力气,五个人就能搬动一顶直径为1米的普卡奥。而且,用来制造普卡奥的岩石也很容易加工,用普通带锯齿的刀就能把它切割下来,用锤子敲击它,岩石表面虽不致碎裂,但也会出现皱纹。很明显,复活节岛上的古代非常了解浮石的这种特性,他们制好帽子后,不是搬着他到处跑,而是把它滚向阿胡,再放到石像的头上去。因为当普卡奥在地上滚动的时候,它并不破碎,而是棱角都没了,变成了圆形。况且,复活节岛上的雕像并不都是戴帽子的,戴帽子的雕像只不过是一种例外。迄今为止,人们只发现30座戴帽子的雕像,而且这些戴帽子的雕像又都站立在有浮石层的地方。毋庸置疑,帽子就是在石像附近造好的,然后再顺着用石块叠成的脚手架滚到雕像的头上,而不是抬上去的。许多人认为,复活节岛巨大的石像先是在拉诺洛拉克火山采石场里雕刻出来,然后再运到海边,并在那里为它们修建阿胡。雕像的帽子是在普那帕奥火山采石场立志成的,然后再运到海边。最后,人们把巨型雕像放到阿胡上,再给它们戴上帽子。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明了普卡奥是怎样制成,又是怎样戴到石像头上去的。
  有关石像之谜,众说纷纭。有说是的太空船搬运石像;石像拥有神力,造好后会自己行去目的地。
  岛上居民对于这些石雕丝毫没有历史记忆,,也不知石像是在刻谁 ,一点都不像当地的土著, 是纪念什么人?或是神呢?还是有”人”
曾经教导过他们一些我们不曾知道的知识,而令他们难忘,感恩之余, 雕刻这些石像, 以资纪念呢 ?
复活节岛文明的悲剧
建巨人石像的结果是耗尽了自然资源
  当科学家亨特首次踏上复活节岛,他和荷兰人雅可布.洛加文一样为四周的荒凉景象而感到震惊。岛上至今没有一棵树,地上的野草也稀稀落落,只有3个盛满雨水的小湖是淡水的惟一来源。那些建造了巨人石像的人怎么能在这种自然环境下生存呢?为了弄清这个曾经高度发达的文明消亡的原因,亨特在岛上度过了不止一个野外考察季节。
  美国科学界在科考中用的是放射性碳年代鉴定法,首先是对碳14的含量进行测定。这一同位素是在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形成,并蓄积在有机物中。专家们从当地最古老地层收集了用来作年代鉴定所必需的材料,有木片、木炭和奇迹般保存下来的植物种子。
  泰里.亨特将得到的年代顺序去同原有的进行比较,并对其作出一些重要的修正。问题是.海耶达尔1950年上岛考察时,当时的仪器还相当简陋。据亨特说,他的先辈在编制年表时有不少欠精确的地方,经他修正后,岛上开始住人的时间往前提了800年,而且岛上的文明史也比过去认为的时间短。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利波认为,复活节岛沦为西尼亚人的时间相当晚,大约在公元1200年。为证明自己的实力,也为了恐吓敌人,大家都争相建造石像。
  凭着这些新的数据,科学家对这一神奇文明的产生和衰败有了个大致了解。
  在欧洲人来到岛上的500年前,波利西尼亚人的木筏在拉帕努伊岛靠岸,这些人很可能是为逃避部落间的冲突和战争来这里寻找新的栖身之地。波利西尼亚人带来了生活的必需品,有家畜和各种农作物的种子。
  一段时间之后,岛上人口增长到数千,形成了具有复杂社会结构的地区性文明。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头领,而且还有祭司。有一段时间岛上的生活相当稳定。根据孢粉学数据,在波利西尼亚人上岛初期,岛上覆盖着浓密的森林,到处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灌木和野草,绝大多数是一种现在岛上已经绝迹的棕榈树。这种棕榈树同智利高达25米、直径达180厘米的酒棕榈有亲缘关系。没有枝叶的高高的棕榈树树干很适合用来建造大型独木舟、运输石像和盖房子。肥沃的火山土壤给拉帕努伊人带来了丰收。岛上还种植香蕉、芋头、白薯和甘蔗。再加上养家畜、捕鱼,岛上居民生活已经过得相当不错。
  但是,时间一上开始了部落之间的纷争。每个部落和它的祭司都在力求表现自己强于邻居。为证明自己的实力,也为了恐吓敌人,大家都争相建造石像。哪个部落建的石像大,就证明它实力强。那些弱小和贫穷的部落雕凿的石像就小得多。
  18世纪初期,最初踏上这块土地的欧洲人看到这些石像后大为震惊。巨大的石像有些高达几十米,重达82吨,几乎是遍及全岛。有不少是躺在地上,像是途中扔下的。人类学家一直都在琢磨,到底是谁建造的这些奇迹,又是如何让这些庞然大物挪动地方的。有些石像得送到十几公里开外的地方,这也不是个轻松的活儿。有可能是用滚轮来运送,这就需要大量的滚圆的原木和人工。也有可能是靠“滑板”运输,这也缺不了原木。看来,就免不了得大量伐树。
大量伐木,疾病流行,复活节岛被毁于一旦
  岛上的石像文化于公元1500年左右到达巅峰,但求大求高的倾向导致岛上的经济和生态灾难,有限的自然资源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掉了。树被砍光之后,接踵而来的是饥馑年代。美国考古学家通过对各个时间段的花粉数量进行分析之后,清楚看出正是在建造石像的高峰期岛上的植物急剧减少。据估算,在拉帕努伊人日子好过的年代,岛上的棕榈树总量可达1600万棵之多,到1400年只剩下好几千棵。
  除了岛上居民大量砍伐棕榈树之外,波利西尼亚人带到岛上来的老鼠把种子都吃掉了,极大地影响了这种植物的传播。等岛上只剩下一小块棕榈林,拉帕努伊人就再找不到原材料来建造渔船,捕鱼也就发生了困难。候鸟也不愿再到岛上来休息,这就使得当地飞禽的种类在急剧减少。森林减少会导致什么呢?拉帕努伊人为了养家糊口,开始利用带草的土壤表层。由于没有了树木,风雨加速了破坏肥沃层的进程,土壤贫瘠化开始了。
  岛上开始出现纷争与混乱,人食人的现象也多了起来。如果说当人口减少到近2000人的时候,局势好歹还算稳定,可这时欧洲人又来了。岛上居民本来对客人还持欢迎态度,同他们分享为数不多的食物,可并没料到自己已处在灾难边缘。还带来了鼠疫、斑疹伤寒和天花,疾病夺去了 90%岛上居民的生命……
美国科学家的理论仍需最后证实
  当然,美国科学家提出的理论还需经科学界最后证实,还不能说“拉帕努伊人为什么会死绝”这个问题只有惟一的正确答案。
  人类学和民族学博物馆资深科研人员娜.费奥多罗娃认为,在一些老地图上复活节岛周围还有其他一些岛屿,口头传说中都说这些岛屿是慢慢沉到水底下的。所以,为了得出正确结论,有必要对所有假设来一番验证。而且,由于众多历史学家和付出了不少劳动,对的研究必将会出现新的成果
  ,智利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全国最大的现代化城市。该城地处沿岸山脉和之间的河谷,依山傍水,属,夏季(10月至次年3月)温和干燥,1月平均气温20℃;冬季(4~~9月)寒冷潮湿,7月平均气温7.7℃,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建筑风格独特,街道纵横交错,既保存有殖民时期的总督府、教堂、铸币所等古建筑,又有造型优美的新古典式大楼。
  市内到处可以看到铜的光辉,在广场和街头随处可见历代名人的塑像和重大历史事件的雕塑,建筑物上镶着铜制装饰品,商店橱窗里陈列着闪闪发光的铜制器皿和手工制品。兵器广场和为城市心脏地带,附近有繁华的商业区,保存大量古文物和艺术品的大小教堂,、总统府等建筑宏伟壮观?红厅"是举行官方活动的地方,宪法广场是举行群众集会的场所。市区东端的圣卢西亚山是,被称为"城中绿岛",成为圣地亚哥的标志。城东北的圣瓦山是首都公园,山顶屹立着一尊用大理石雕刻的雕像,山以仙名,故又?圣母山"。城东部不远是世界闻名的滑雪胜地。圣地亚哥一带是智利旅游重点地区。
极地旅游区
  智利南端是极地型地带,一片风光从蒙特港乘船南下,穿行于岛屿、峡湾和海峡构成的迷宫之间,绕过冰山雪谷,经过4天航行到达。站在山丘向南眺望,可看到。彭塔市是南美通向南极大陆的唯一前哨站,已成为世界各地旅客前往南极重要的中转站,考察人员、科学家、新闻记者以及或乘船或搭机,络绎不绝。
神秘的复活节岛
  位于太平洋东南角,距智利海岸3900公里,面积117平方公里,居民2300多人。1722年荷兰航海家登岛那天恰逢复活节,故命名复活节岛。1888年归属智利,当地波利尼西亚语称"拉帕·努伊",意为"地球的肚脐",表示自己是地球的中心。因当年火山灰的覆盖,动植物贫乏。最具神秘色彩的是岛上的历史古迹,被称为"露天博物馆"。全岛发现1000多尊巨大的半身人面石像,其中600尊整齐地排列在海边的上。石像大小不等,高6-23米,重约30-90吨,它们形象诙谐,面对大海,若有所思。
  据考察测定大约雕凿在公元前1680-前1100年间。这些巨大石像使人惊叹,这些雕像代表什么?是谁雕刻的?怎样雕刻的?怎样雕刻、运输、排列的?以上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岛上上万件古文物中,有25块上面刻着由人、兽、鱼、鸟等图形符号的木板,大的长2米,岛民称为之为"会说话的木板",至今无人能读懂它们。对于这些神秘古物,岛民也不知其来历。
7.【母狼形象雕塑】
,高85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500年,现收藏于罗马市政博物馆。雕像取材于罗马建城的传说: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特洛伊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岛,建立了阿尔巴城,世代相传;后来,一个名叫努米托耳的国王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儿子被杀,但他的女儿为战神所爱,生下一对双胞胎罗穆路和瑞穆斯,却被阿木留斯放入篮子中丢人台伯河;这对兄弟后来被一只母狼发现并收留抚养,不久,被牧人发现收养;他们长大以后,杀死仇人,救出外祖父,创建了新的城市;后来罗穆路杀死了瑞穆斯,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这尊雕像所刻划的就是曾经哺育了罗马创始人的母狼的形象。这尊雕像是埃特鲁斯坎人的艺术杰作,对罗马人来说,它还具有纪念碑意义,人们把它作为民族发源的始祖而给以顶礼膜拜。现在,雕像《母狼》已成为了罗马市的象征。
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意大利半岛被埃特鲁斯坎人所统治,形成了历史上所称的埃特鲁尼亚文化。埃特鲁尼亚文化后来被其征服者罗马人所继承,成为罗马文化的基础。埃特鲁尼亚美术作品中,雕塑的艺术水平最为突出,青铜雕像《母狼》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
档案  【名称】《母狼》
  【作者】不详
【创作年代】公元前500年
  【材质】青铜
  【规格】高85厘米
  【现藏地】意大利罗马市政博物馆
  【地位】罗马城城徽
  青铜雕像《母狼》取材于罗马建城的传说。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特洛伊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岛,建立了阿尔巴城,世代相传;后来,一个名叫努米托耳的国王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儿子被杀,但他的女儿为战神所爱,生下一对双胞胎罗穆路和瑞穆斯,却被阿木留斯放入篮子中丢入台伯河;这对兄弟后来被一只母狼发现并收留抚养,不久,被牧人发现收养;他们长大以后,杀死仇人,救出外祖父,创建了新的城市;后来罗穆路杀死了瑞穆斯,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这尊雕像所刻划的就是曾经哺育了罗马创始人的母狼的形象。
  雕像形体结构严谨,是一尊高度写实的艺术作品,体现了外表凶残内心仁慈的性格主题。母狼四肢健壮,神态凶残,洋溢着野性的生命力。那颈部卷曲的毛,下垂的乳房和消瘦的腹部以及肋部都塑造得极为真实。母狼整体的神情是警觉而威严的,似乎正是罗马人坚毅冷峻的民族性格的象征。公元十六世纪时,有人又在狼的腹部下制作了两个婴儿的雕像,更完整得表达了罗马建城的传说。
  母狼侧转头,竖起耳朵,机警地站立着,目光注视着前方,龇牙咧嘴,仿佛在警告着来犯者不要靠近。文艺复兴时期有人在它腹下添加了吮吸乳汁的两个婴儿。母狼的结构十分准确、概括,兽毛作装饰化处理,但在表现皮下肋骨结构的地方却省略了兽毛.可见作品注重表现动物的内部结构,只有在无关紧要处才饰以表面的装饰。希腊文化的影响,使伊特鲁里亚人的雕塑进入了繁荣时期,《母狼》很有分寸地体现了这个影响,但是它更以一种凶猛的野兽的形象,一种整体简化的外形树立起罗马古风时期雕塑艺术的精神。《母狼》被认为是严峻而冷酷的的象征。
  这尊雕像是埃特鲁斯坎人的艺术杰作,对罗马人来说,它还具有纪念碑意义,人们把它作为民族发源的始祖而给以顶礼膜拜。现在,雕像《母狼》已成为了罗马市的象征。
8.【狮身人面雕像】
石雕,也称为《斯芬克司像》。高约20米,长57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500年,现位于埃及吉萨。在古代埃及,狮子是战神的化身,也是力量的象征,法老把自己的形象与它的形象混合起来,是为了夸耀神秘的威力,使自己成为万民崇拜的偶像。埃及古王国时期最主要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巨大、宏伟的皇陵建筑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这座雕像,它是由整块的天然岩石雕刻而成,高达20多米,面部约有5
米长,仅头上的一只耳朵也有2
米左右。雕像的头部被刻成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的头像,身子则是呈坐姿的狮子形象。法老头戴菱形王冠,前额上雕刻着神秘的圣蛇,脑后雕刻着象征神权的鹰。他的下颌原来还有一部庄严的胡须,但后来由于炮击而跌落,现收藏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胡夫的圣旨:在2610年,法老胡夫来这里巡视自己快要竣工了的陵墓--金字塔。胡夫发现采石场上还留下一块巨石。胡夫当即命令石匠们,按照他的脸型,雕一座狮身人面像。石工们冒着酷暑,一年又一年精雕细刻,终于完成了它。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脸长五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库伯拉”(即cobra:)圣蛇浮雕,下颌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一只耳朵,有二米多长
  狮身人面像(the Sphinx,Great Sphinx of Giza)
  地理坐标:29°58'31''N,31°08'16''E如果不游览一下,就不能说是到过了。从西行数公里,来到吉萨村,古代七大建筑之一的金字塔,便屹立眼前。在最大的东侧,便是狮身人面像,它以诱人的魔力,吸引了各地的。“怪物”--狮身人面像的头像,真的是以胡夫作模特儿的吗?不过比较可惜的是狮身人面像的鼻子由于自然风化破碎了,所以现在不管怎么看都是会很别扭,也有人曾想过修缮,但由于技术和修缮后的效果都不敢保证,所以才是现在的样子。
  在中国人的心中,昆仑一直是个神圣的地方,昆仑往往被当成民族的象征。那么,上古时的昆仑是不是现在的呢?回答当然不是,古代的并不是现在的昆仑山或喀拉昆仑山(黑昆仑)。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称: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西海当时为,西海之南,也就是在地中海南方。
  流沙当指(撒哈拉,的古音),流沙之滨,在撒哈拉大沙漠边沿。
  赤水为,上古时旁有国家名(阿卡德,就是红的意思)。
  黑水指青。
  弱水之渊,指
  河湖海环绕,其四面有,尼罗河,红海,。
   炎火之山即。
  从地理位置看只有位于的肯尼亚以及埃塞额一带符合条件,昆读音就是肯,仑指land也就是陆地,和尼亚同意。
  西王母即西方称的,西王母拜见过西巡的穆天子(即),而示巴女王也去觐见过,指的就是同一个事。近代埃塞额比亚最后的皇帝还自称是所罗门与示巴女王的血脉。
  为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这是个千古之谜。难道用自己脸庞的形像雕个玩意儿,用来护卫自己堂堂的,不会被人耻笑吗?那显然降低了的身价。在古代的中,狮身人面像是与妖蛇所生的怪物:人的头、狮子的躯体,带着翅膀,名叫斯芬克斯。斯芬克斯生性残酷,他从智慧女神那里学到了许多谜语,常常守在大路口。每一个行人要想通过,必须猜谜,猜错了,统统吃掉,蒙难者不计其数。有一次,一位国王的被斯芬克斯吃掉了,国王愤怒极了,发出悬赏:“谁能把他制服,就给他王位!”勇敢的青年狄浦斯,应国王的征召前去报仇。他走呀走,来到了斯芬克斯把守的路口。“小伙子,猜出谜才让通过。”斯芬克斯拿出一个最难最难的给他猜。“能发出一种声音,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却用三条腿走路,这是什么?”“这是人。”聪明的狄浦斯很快地猜了出来。狄浦斯胜利了,他揭开了谜底;但斯芬克斯不服输,又给狄浦斯出了一个谜语:"什么东西先长,然后变短,最后又变长?"狄浦斯猜出了谜底"影子".于是斯芬克斯原形毕露,便用自杀去赎回自己的罪孽。
  据说,狮身人面像是依照斯芬克斯的形貌雕刻的。其实,狮身人面像并不是只有埃及开罗才有。只是在开罗的这一座最大,而且是最古老的。不过,各处雕刻的大小狮身人面(或牛头、羊头等)像,都是蹲着的。不同的是,有个别的还举起了一只爪子。
鼻子的失踪
  狮身人面像诞生以来几千年,饱经风吹日晒,脸上的色彩早已脱落,精工雕刻的圣蛇和下垂的长须,早已。然而,最叫人痛惜的是,它的鼻子怎么掉了呢?这又是一个“谜”。一种至今广为流传的是,1798年侵略埃及时,看到它庄严雄伟,仿佛向自己“示威”,一气之下,命令部下用炮弹轰掉了它的鼻子。可是,这说法并不可靠,早在拿破仑之前,就已经有关于它缺鼻子的记载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五百年前,狮身人面像曾经被埃及国王的兵(埃及的近卫兵),当作大炮轰射的“靶子”,也许那时已经负了“伤”,鼻子挂了“彩”。但是,又据某些记载,埃及的历代法老和臣民,视这尊石像为“”,朝拜的人往来不绝。后来,风沙把它慢慢地掩
了一大半,这时,一名反对崇拜偶像的人,拿着镐头,爬上沙丘,狠狠地猛凿露出沙面的鼻子,毁坏了它的容貌。奇怪的是前来“拜访”狮身人面像的游客,都可以看到它胸前两爪之间的一块残存的记梦碑。碑上记载着一段有趣的故事。3400年前,年轻的托莫王子,来这里狩猎。大概是奔跑得精疲力尽了,便坐在沙地上歇息。不知不觉竟然睡去,并在朦胧中梦见石像对他说:“我是伟大的胡尔·乌姆·乌赫特(崇拜的神,意为),沙土憋得我透不过半点气来,假如能去掉我身上的沙。那么,我将封你为埃及的王。”王子苏醒过来后,便动员大批人力物力,把狮身人面像从沙土中刨了出来,并且在它的身旁筑起了防沙墙。在漫长的岁月中,石像曾多次尝过埋入沙土中的“痛苦”。也许由于这个原因,五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访问埃及时,对金字塔作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而只字未提近在咫尺的狮身人面像。很可能,这时它已完全被沙丘盖住了。人们把它从沙土中最后一次刨出来重见天日,是几十年前的事。
人面像之谜
  我们看一看它面容所刻画的究竟是哪一位法老?因为我们知道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它是一个女人的雕像,
除了它是一个女人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金融稳定基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