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ppt84

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访谈嘉宾 :
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访谈主持 :
编者按:日,第20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文章《催生新的动能 实现发展升级》。这篇文章选自李克强日在国务院先进制造与3D打印专题讲座上的讲话,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不断加深对新一轮经济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宏观思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求是访谈》特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为我们解读该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主持人:梦娇
访谈嘉宾: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精彩观点:
■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目前处于“三期叠加”时期,这期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所以要现实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怎样才能使增长动力不至于“熄火”,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随着改革推进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就会越来越强,制造业全面升级、创新驱动升级的制度环境就会趋向改善。
■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机遇就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访谈实录:
求是网:李克强总理曾多次提到,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世界各国正在抢占制高点,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也迫在眉睫。您认为这场正在向我们走来的工业革命有什么特点?对世界和中国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张立群: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寻求如何摆脱经济困难的有效途径。例如美国、德国把重点集中在制造业、实体经济等方面,不断提升制造业水平,并与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紧密结合,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工业4.0。这在一过程中,欧美等国家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科技成果,如美国的新能源技术、页岩气技术、电动汽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这些新技术带来了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目前处于“三期叠加”时期,这期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所以要现实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怎样才能使增长动力不至于“熄火”,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加快升级整个产业,推动制造业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走出中国特色的产业升级、制造业升级的道路,这对我们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扩大增长空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根据世界产业发展的新动态和中国现在经济发展的特点,我们主要面对的是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由大转强的问题,这将为中国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求是网:在这场抢占工业革命技术制高点的争夺战中,我国有哪些优势?还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我们能否抓住这些机遇?
张立群: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具备了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不仅规模庞大,而且门类齐全。现在我国大概有300多个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是排第一位的。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
另外,我国还有人才资源的优势,特别是在创新驱动和信息化紧密结合的新一轮转型升级当中,我国人才资源的优势更为明显。随着改革推进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就会越来越强,制造业全面升级、创新驱动升级的制度环境就会趋向改善。这些实际上都为我国制造业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当然,我国发展也有很多薄弱环节。在加工制造水平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很多工业产品的生产制造方面,核心技术掌握比较少,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对外依赖度还比较高。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统筹的规划和安排。
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机遇就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有着强大的内在动力,这个动力会持续推动整个制造水平的提升。通过提升制造水平,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规模,另一方面可以逐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供给,这对于企业增加市场份额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现在一些游客到国外去买马桶盖,就是因为我国的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度与国外的产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随着整个制造水平的提升,我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状况会逐步改变。
求是网: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要有基本依托,这个基本依托就是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动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性为何被推到如此高度?
张立群:中国经济的繁荣来自于十几亿中国人所充分发挥的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要想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源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着力打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通过改革,不断放宽市场准入,不断规范市场规则,最后便能够使市场向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当市场公平公正的程度不断提高,大家的聪明才智便能汇集起来,从而推动整个经济发展,包括推动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所以这里确实蕴含着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求是网:“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在这五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也在这五年,您认为在这期间我国经济发展会有哪些新看点?
张立群:“十三五”期间最重要的看点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经济增速换挡,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我认为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过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短缺的市场,供不应求的市场。但是在增速换挡的背景下,新常态下对应的市场是一个过剩的市场、供大于求的市场,这两种不同的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短缺的市场,它所强调的是产品有没有。这时企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快速扩张、增加生产、增加供给,但这样往往顾不上产品的质量,也不太讲究成本,因为在供不应求的时候,价格水平的提高足以弥补产品成本上升的一些开支。因此,短缺的市场虽然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但这属于低水平的数量扩张。
过剩的市场,它强调的是质量好不好。这就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因此,企业必须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才可能比别人更优秀。
我认为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企业的要求就是要适应新常态和新的市场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必须从粗放转向节约,从注重低水平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效益和绿色发展。
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
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
版权声明:求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出品:求是网17被浏览5,292分享邀请回答14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二是收入将更均衡;三是社保将更完善;四是增长将更平稳;五是物价将更稳定;六是质量将更提升;总体上看,新常态有利于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四、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一)如果将新常态放在更长的时间轴里观察,可以发;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期;-6-;来越高,解决新时期民生难点、热点问题迫在眉睫;“新常态”下的挑
二是收入将更均衡。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要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 三是社保将更完善。新常态下,要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就应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四是增长将更平稳。“旧常态”下,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出口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会经常变化,投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出现过热过冷的波动。而新常态下,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相对稳定,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 五是物价将更稳定。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比如,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仅上涨2.6%,2014年上半年更是仅为2.3%。 六是质量将更提升。新常态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 总体上看,新常态有利于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四、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一)如果将新常态放在更长的时间轴里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正面临诸多历史性挑战。 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去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700多美元,成为典型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能否成功跨越这一关口,是极具挑战的难题。 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期。改革开放30多年后,老百姓对分享发展成果的期盼越来越高,对社会公平正义、收入合理分配的呼声也越- 6 -
来越高,解决新时期民生难点、热点问题迫在眉睫。 “新常态”下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四点:第一,产能过剩矛盾趋于突出;第二,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第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第四,财政金融风险有可能增大。 (二)挑战的另一面是机遇,新常态下,机遇大于挑战。
短期而言,当下经济转型升级有着不少有利条件。
比如,物价平稳运行,为改革转型拓展了空间。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平稳增长2.6%,今年上半年则保持在2.3%的水平。通胀压力较小,为进一步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提供了空间,比如上调能源价格,提高企业资源使用成本,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再如,房地产市场合理回归,也为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提供了良机。
长期来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城镇化释放持久动力。
潘建成认为,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过去的不足,却是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率过高,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城镇化率都超过了80%,而我国城镇化至少还有20多年历程,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大国优势提供发展支撑。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内需的支撑力不可小视。目前,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正在由“千元级”向“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级”转变,汽车、信息产品 和文化产品已成为消费重点,不仅会极大地推动传统产业发展,也将形成汽车制造、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型支柱产业,使产业体系更为协调。另外,我国人才资 源丰富,又具备技术后发优势,有条件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7 -
――结构调整带来巨大空间。
产业结构方面,目前过剩是相对的,主要是一般加工业的过剩,如重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煤炭、初级产品等,这些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但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环保产品,以及金融、物流、信息、教育、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仍然短缺,潜力很大。
空间结构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大城市跨入高收入行列,但同时也遇到土地和环境瓶颈,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产业梯度转移有宽阔余地。
――全面改革形成最大利好。 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今年以来,经济改革的动作频频,简政放权改革大刀阔斧,财税改革、价格改革、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好戏连连,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经济发展后劲增强,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最大利好。 五、中国经济新常态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区间。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主要国家,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后,未能迈入高收入门槛,成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代表。
拉美及东南亚国家落入“陷阱”的主要教训有:
――发展模式未能及时转型,创新乏力、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后,错失转换发展模式时机。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不足,拉美和东南亚各国自主发展能力不强,未能形成本国独立的工业体系。
――金融体系脆弱,实体经济受到拖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四国经济增长速度从危机前几年的8%左- 8 -
右下降到1997年的3.9%和1998年的-7.5%。
――收入分配不公,社会两极分化。上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基尼系数居高不下,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严重不足。
――政府效率低下,腐败问题蔓延。政府效率低下,难以发挥调控宏观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拉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腐败丑闻不断,官僚经济侵蚀市场活力、破坏经济持续增长内生动力。
相反,日本、韩国、新加坡则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其成功经验主要有:
――及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实现了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适时转换升级,完成了由“贸易立 国”到“技术立国”的转变。此外,日韩均把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作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突破口,投资率不断下降,消费率不断上升,形成了消费主导型增长模式。
――实施“科技立国”战略,提升产业竞争能力。日本 “技术立国”战略、韩国“科技立国”战略及具体计划的实施使日本和韩国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实现了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换。 ――重视合理分配收入,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日、韩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均吸取了欧美福利制度的经验,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福利制度。
六、迎接新常态,施展新作为,成就新气象 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是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作出的新判断。“新常态”必然带动深刻变革。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敏锐地意识新常态的科学内涵,应势而动、因势而谋,增强化危为机的本领,为全面深化改革赢得先机。 迎接新常态,施展新作为,就要牢固树立“发展为要、民生为大”- 9 -
的理念,从大处着眼,从完善工作机制入手,优化服务流程,满足群众诉求,把责任落细落小落实,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体现在党员干部的行动上,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书写在群众生活的变化上。 新常态,期待新作为。新作为,造就新气象。反“四风”转作风树新风,本质的要求就是筑牢为民情怀,多做务实之举,大兴清廉之风。把学习作为实践的第一条途径,把调研作为工作的第一道工序,把舆情作为决策的第一声信号,把党章作为修身的第一把戒尺,把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作为为官从政的第一位要求,造就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崭新气象。
七、开启提质、增效、升级的经济发展新阶段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全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支撑长期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日渐式微时,我们唯一的出路仍然是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继续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动力,以改革开放红利开启一个提质、增效、升级的经济发展新阶段。面对紧迫的任务,更要胆大心细,找准改革突破口,让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领域和环节,力求“一子落”,激发“全盘活”。
比如资本市场。资本是流动性最强的生产要素,是牵动发展全局的一条经济血脉。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既有利于分散融资过度集中于银行信贷的风险,也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满足居民投资需求和增加更多财产性收入。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一头连着投资、一头连着消费,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资本市场中的体制性制度性问题,加快释放资本潜力,使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获得更加充实的血脉滋养。
比如科技创新。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已经走不通,新路就在科技创新上,这是一招“先手棋”。经过多年努力,- 10 -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各类资格考试、怎样正确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84等内容。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学号: 姓名:陈倩玲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摘要】经过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  怎样正确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中国经济新常态产生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主要特征、主要表现等,以及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的新机遇...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如何理解当前中国经 济的新常态?
张乐 如何理解当前中国 经济的新常态? 国民经济命脉指对...  那么 “中国经济新常态” 又是什么呢?它代表中国经济发展的什么形势呢? 而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什么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呢? 新常态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描述国际金融危机后...  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认识摘要:本文从经济新常态的涵义、起因、特征等多方面入手深入分析这一社会历 程,并分析了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经历类似时期的处理方法。此外,本文...  有关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理解和看法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形势政策课程...三、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我们要正确...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 “新常态” ?它意味着怎样的政策内涵?不弄清这些问题, 就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区经济发展要实现稳步前进,就必须科学认识当前形 势,准确预判...  中国政府正在通过反腐来进行政治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间的一环, 如何确保其顺利推进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 文 ?本刊特约...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
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第一次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解读。指出,中国能否抓住新的机遇,应对新常态下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这是继今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之后,时隔半年,高层对新常态的全面解读,对于各界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常态的内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如何在战略上应对,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应该指出,新一代领导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并按照“新常态”在战略上审慎选择中国的宏观政策,绝非简单制造新的政策词汇,而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之后的战略性思考和抉择。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逐步凸显,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但是,对中国经济的下滑、风险的凸显以及红利的转换究竟受外部因素影响,还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和过去不同的阶段,各界争论和分歧很大。这种分歧不仅仅是理论的分野,更重要的,其蕴含的宏观政策的导向完全不同:如果认为中国经济的减速是外部因素所致,则意味着目前的经济增长是低于潜在增长率,刺激政策可以大有所为;如果认为中国经济的减速是内在因素所致,则意味着中国经济减速的原因是潜在增长率下降,宏观政策必须对经济减速保持克制和包容的同时,下决心通过改革解决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站在最高决策者的角度,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中国宏观战略的高度,在解决纷争的同时,对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的政策大方向做出了战略性的选择。
但是,今年5月份,习近平主席提出“新常态”这个概念时,并没有对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的特点是什么,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面临何种机遇和挑战。当时,习近平只是简单提出,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各界对“新常态”的解读和认识也大相异趣。基于此,习近平选择在APEC会议国际场合,全面阐述新常态,对新常态进行定调,对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政策和应对全面解读,一方面有利于“定分止争”,消除各种分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未来的宏观政策。
首先,习近平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三个不同于过去三十年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三个特征是一个具有内在统一逻辑的体系。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无论是经济的基本面,还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产业业态以及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今非昔比。中国经济从30多年前的一个小的经济体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短缺经济体成为过剩经济体,从工业小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从一个温饱经济体正在嬗变为小康经济,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既不准确,也不现实。以经济速度而言,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常态增长”阶段,经济增速将在8%以下,7%以上运行。以中国经济前3季度7.4%的速度而言,由于很多人不能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减速的趋势,就想当然的认为7.4%的增长是一个很差的速度,认为应该通过政策刺激,让经济增速再回到8%以上的高速轨道上去。这种高速依赖症,恰恰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中国经济的这种巨变所致。正如习近平在演讲中精辟指出的:“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其次,习近平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的机遇,这是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关键。在很多人看来,既然中国经济要减速,这意味着新常态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更多的是挑战而非机遇。事实上,在5月份习近平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时候,首先明确的是“中国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常态只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是意味着速度要下一个台阶,而不是意味着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事实上,如果中国经济顺利完成增长驱动力的转换,增速虽然下滑,但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总体的含金量都会高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习近平指出,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比如,就产业业态而言,面对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中国未来可以大力发展服务业,弥补服务业的短板;面对中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之后外需的下滑,中国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扩大内需,实现从投资拉动到内需拉动的转换。这种努力已经初现成效,如果持之以恒,不急功近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无论是内需,还是服务业,都会成为中国经济的强大内在引擎。
第三,明确提出,深化改革是化解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的关键,这点可谓切中肯綮。应该承认,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今天的新常态,中国经济本身已经换上了“另一个轨道”,顾客会出现“晕车”等各种“不适应”这很正常。如何认识这种风险,如何转换思维,适应新常态,保持平常心,的确非常关键。比如,面对中国经济的下滑,很多人习惯了过去一下滑就刺激的惯性思维。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绝非增速下滑,而是不适应这种下滑,不允许下滑。这种风险起码有五:一是刺激依赖症。和吸毒上瘾一个道理,无法接受每次经济的自然调整,对增速下滑“零容忍”,无法走出一下滑就刺激,一刺激就见效,刺激完了又下滑的“周期律”;二是不改革的风险。尽管三中全会确立了宏大的改革计划,但民间对中国未来的信心是否因此而恢复,取决于改革的执行力。目前投资不力,民营企业家仍然徘徊犹豫,关键还是没有看到改革强有力的推进,这是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三是过去刺激政策导致的产能过剩和企业债务;四是房地产全面调整带来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是继续人为刺激带来好看得数据,还是痛下决心,通过改革和创新带领中国经济走过激流险滩,这是攸关中国经济前途和命运的选择。习近平在演讲中再一次强调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通过改革和创新战胜风险的决心。习近平肯定了深化改革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关键作用,肯定了市场和企业家的重要价值,肯定了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指出:“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这种表态,对于那些一看中国经济下滑就呼吁刺激的人而言,无疑既有警示意义。笔者认为,从中长期周期而言,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海外投行期待的“崩盘”,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系统风险却随时可能爆发。而这些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一再延误改革时机、一再采用不当的刺激政策所致。身体虚弱,正气不旺,皆在于此。解决这些风险,不是以毒攻毒,再次采用刺激政策,而是痛下决心放弃刺激,重回改革正途。
笔者一直坚持认为,新常态下的中国仍然处在极为珍贵的战略机遇期。下一个三十年,仍然属于中国黄金发展的三十年,中国的增长方式将更加合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幅提升,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将更加包容,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将更为深刻和全面。但这种机遇能否兑现,取决于我们能否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对经济减速保持宽容,对调整中的风险不再回避和拖延。对于中国经济而言,适应新常态的关键是必须转换思维,把握新的历史机遇,迎接新的挑战。更直接一点说,能否痛下决心,深化改革,刮骨疗毒,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全面转换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巨大创新能力的国家。
&&最后修改于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新常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