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政治政策滞后一个`政治经济学是什么学科的问题

无所不能 健康点 运动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经济学VS政治学:政策建议的误区
本文见《比较》2014年第1期相关报道
达龙·阿西莫格鲁詹姆斯·罗宾逊
&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制定政策的基本方法来自对市场失灵的认识,诸如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不完全竞争等问题的存在,为旨在提高社会福利而精心设计的公共干预提供了可能。这个传统方法由庇古(1912)首先明确,之后萨缪尔森(1947)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至今大多数经济学家在提出政策意见时仍然以此为理论依据。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就以市场失灵论为理论基础,提出政府干预在推动落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Killick,1978)。虽然人们对政府的能力或者扶持效果将信将疑,但是,当前解决发展问题的方法与传统方法仍有很多相似之处。尽管目前的方法越来越复杂,比如,在政策设计时会结合信息摩擦来识别次优问题(例如Townsend,2011);主张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政策(例如Rodrik,2007);强调严格运用经验研究方法来判断哪种干预方式会更有效(例如,Banerjee和Duflo,2011)。但无论是上述何种方法,都缺少对政治因素的考虑。
版面编辑:王影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私房课
12月27日,针对昨日有视频曝光三家哈尔滨五星级酒店存在“用马桶刷刷杯子”“马桶里洗抹布”等问题,哈尔滨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对三家涉事酒店哈尔滨凯宾斯基酒店、哈尔滨香格里拉大酒店、哈尔滨香坊永泰喜来登酒店进行调查。哈尔滨政府表示,经调查组现场询问核实,确认事实存在,哈尔滨市卫计委当即对三家酒店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进行处罚。哈尔滨政府还表示,将全面整治全市旅游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行为。(记者? 张而弛)
周三(12月27日),国债期货小幅低开,十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1803开盘跌0.04%,五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F1803开盘跌0.04%。
#今日开盘# 沪指报3302.46点,跌幅 0.11%;深成指报11007.44点,跌幅 0.13%;创业板指报1756.04点,跌幅 0.16%;中小板指报7537.65点,跌幅 0.17%。(本文由财新智能写稿机器人基于内容发布)
央行今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因今日有40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净回笼400亿元。央行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临近年末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对冲央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后仍将继续推高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
橡胶、塑料涨超1%;黑色系小幅回暖,热卷涨近1%;有色金属、农产品多数飘红,沪铝、沪镍、棕榈油、淀粉涨近1%。
从中国海油获悉,为保障冬季用气稳定,今年天津LNG已向该区域累计输送LNG近185万吨,预计明年3月底前还将完成20艘LNG运输船的接卸工作。面对华北天然气需求大幅增长,贸易公司与区域内主要运输企业携手实行“南气北运”工作。面对LNG市场的价格波动,中国海油将LNG价格始终控制在元/吨。(证券时报)
周三(12月27日),日韩股市低开,日经225指数开盘跌0.17%,报22854.39点;韩国综合指数开盘跌0.27%,报2420.86点。
“类借壳”层出不穷,根据梳理,千山药机、群兴玩具等多家上市公司在年末发起控制权变更计划。通过协议转让股权是近年来类借壳的手段之一。在规避重组上市监管中,“类借壳”的玩法在今年以来升级,比如增加一致行动人的认定;提前入股标的资产,稀释股份比例;增加现金支付;表决权让渡或放弃等。(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月已有累计465.8亿元债券取消或推迟发行,11月的发行取消规模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同时,全年的债券发行取消规模也创下近年来新高,今年前11月共有700多只、累计5800多亿元债券中途“夭折”。(上证报)
caixinenergy
caixin-enjoy
caixin-life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政治学和经济学有什么关系
谁知道啊?
09-06-10 &匿名提问
政治经济学有两个意思。 1.古典政治经济学,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政治经济学”一词在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现代经济学的前身。国内所说的“政治经济学”通常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仍然属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这个概念上的政治经济学属于经济学,和政治学关系不大。 2.政治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发现,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在不少情况下并不是对社会最优的,而是对政府自身利益最优的。因此当代的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其主要研究政治、法律等因素对公关部门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这是一个较新的学科,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交叉,和两个学科都有不少联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1、 “经济”一词的涵义 人类一开始就有了经济活动,即从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但经济作为一个概念,却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经济”这个名词的含义十分丰富,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涵义。如果把“经济”一词只理解为其中的某一种涵义,而忽略了其他涵义,这是不全面的;这种偏狭的理解,会引起某些认识上的混乱,甚至导致实践上是失败。 2、 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对经济活动的研究大概是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 (1)经济学的史前阶段 (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3)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4)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5)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 (6)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 从前面的分析 们知道,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限于奴隶主和封建主的家庭经济和庄园经济的范围内。至于国家财政、商业、货币流通等,当时人们经常将其放在政治学、伦理学等著作中来研究。 在17世纪初,才出现了“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这个名词来源于希腊文中的“城市国家”和“经济学”两个词。政治经济学的出现和形成,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相联系的,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不是自然经济,而商品经济,经济问题已经超越了家庭经济的范围。 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的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o德o蒙克莱田,他写了一本《献给国王和王太后陛下的政治经济学》(1615)。他之所以要把他的书命名为政治经济学,就是想说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越出自然经济的范围,不是家务或家庭的管理问题,而是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可见,“政治经济学”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治+经济”。 3、 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 在蒙克莱田之后,各派经济学家都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政治经济学。例如,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o李嘉图1817年发表了他的最主要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西斯蒙第1819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新原理》;马克思的最主要著作《资本论》的副标题也叫《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且政治经济学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直至马歇尔1890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后,这一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政治经济学被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 (四)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既然是以生产关系即社会经济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根本任务就是揭示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经济规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观点是:政治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三位一体,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认为:   “(原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科曾经认为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亚当·斯密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国富论》之后的100年,自由主义经济繁荣的背后渐渐显露出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和社会财富分布不均、贫富悬殊的弊端。德国人卡尔·马克思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的代表是其劳动力,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马克思在其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剩余价值”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编辑本段]历史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少思想家对当时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发表见解,形成某种经济思想,但是没有形成系统,并常与他们的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因此,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可以称为经济学前史。  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在以历史和文明悠久著称的民族和国家中,以古中国和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保存的历史文献最为丰富。它们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在经济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重农学派都有影响。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从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从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个社会分工学说,纵然旨在为他设想的奴隶主理想国提供理论根据,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提出了一个理论分析。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和孟轲的农耕与百业、劳心与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有关经济思想方面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指出了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而且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即等价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但是他对追求货币财富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从公正原则出发持否定态度。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图(公元前234~前149)、瓦罗(公元前116~前27)等人的著作中。他们论述奴隶制农庄的管理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把农业放在社会经济的首位,赞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是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古罗马早期有十二铜表法,以后在帝国时期有市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民事法律)和万民法(适用于帝国境内的各族人的法律)。在这些法律中,古罗马法学家对于财产权、契约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买卖、借贷、债务等关系都有明确的解释,这些思想对于中世纪的“公平价格”概念和以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关于一切经济行为都基于私有财产权的经济思想,而有重大的影响。万民法所依据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然合理性,以后逐渐形成自然法则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来源。  西欧中世纪虽然经历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从11世纪开始才真正建立起来。中世纪的学术思想为教会所垄断,形成所谓经院学派。经院学派主要用哲学形式为宗教的神学作论证,但也包含某些经济思想,用来论证某些经济关系或行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后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教会不得不回答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贷款利息的正当性问题,一是交换价格的公正性问题。贷款取息与教义抵触,教会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后来迫于大量流行的贷款取息的现实,经院学派不得不采取调和态度。如13世纪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原则上反对贷款取息,但认为在贷者因出贷蒙受损失,或借主逾期未还,或以入伙方式贷款等情况下,可以收取利息。关于公平价格的概念,在古罗马法学家著作中提出过。在中世纪神学家中较早论述公平价格的是大阿尔伯特(约),他认为公平价格是和成本相等的价格,市场价格不能长期低于成本。托马斯·阿奎那基本上接受这个看法,但加上了许多主观因素。对这两个问题,在中世纪并未形成有说服力的观点,但为以后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研究的课题。  19世纪末期,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即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的论证,而不注重国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经济学家改变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认为单一词比双合词更为简单明确;去掉“政治”一词,也更符合于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主旨。1890年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从书名上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既被用于理论经济学,也被用于应用经济学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政治经济学这个词,政治是修饰经济学的,所以,它还是属于经济学的一种,离政治学相对较远。但政治经济学在产生之初是为了从经济上论证政治体系存在的合理性。政治经济学有阶级性,可以分为两种: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后来发展成了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成体系,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现代普通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则就是指经济学。这是目前尚在争论的问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综合分析汇改的历史成因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历程 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东南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收窄,实际上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表1可见,25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体经历了一个不断贬值的过程,由1981年一美元兑1.70元人民币到1994年汇率改革时的一美元兑8.61元人民币,随后几年略有上升,而1997年以来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8.27人民币水平。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原因分析 我国在1994年开始实施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事实上是在1997年之后是以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该汇率制度符合当时我国的国情,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原有汇率制度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1.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严重 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呈扩大的趋势,2004年尤其明显。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近年来美元不断对外贬值,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于是也跟着贬值,相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低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商品和服务出口的竞争力,使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大;二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大了外商对我国的投资,尤其是促使大量短期资金流入,使我国资本金融项目顺差快速扩大。我国国际收支项目中不断扩大的“双顺差”,加剧了我国跟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尤其是美国与欧洲,屡屡对中国挑起贸易之战。 2.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 受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的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在近几年增长极其迅速,仅2004年就增长了2067亿美元,增幅达到近50%,至2005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711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造成了我国货币投放的过快增加,2004年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抑制国内信贷投放过猛、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重的现象,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采取在公开市场上对冲外汇占款的做法,对冲比率不断提高,以至出现“无券可用”的情况,只能通过不断滚动增发央行票据来回笼资金,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受到很大的挑战。 3.国际热钱大量涌入 1997年以来的我国实质上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在促进我国出口和吸引外资发展的同时,也给国际热钱入侵留下了可乘之机。近十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大,国际上对我国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上升,国际炒家通过各种途径大举进入我国,豪赌人民币升值。大量热钱的涌入,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金融稳定性,需要对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制度进行改革。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时机选择分析 尽管2003年以来,欧美各国屡屡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但是中国政府顶住了压力,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降低情况下进行汇率制度调整,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是相对比较科学的。 1.国内条件分析 从国内实际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条件是相对成熟的。首先,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势头,2004年的GDP增长率高达9.5%,今年上半年仍然保持了9.5%的增幅,这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其次,经过一年多的着力调控,我国经济宏观调控收到很好的效果,原先过热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进入相对稳健的状态,通货膨胀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物价水平降到了2.3%水平;第三,我国外汇市场发展迅速金融改革成效显著,如外汇管理逐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市场工具逐步推广,各项金融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的正常运行创造了市场条件。 2.国际条件分析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国际条件同样趋于成熟。近来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加快和美联储的持续加息,从2001年开始的弱势美元最近走向强势。从今年1月份开始,美元对欧元、日元汇率开始大幅度升值。由于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汇率也随即走强,人民币升值预期降低,升值压力减轻。这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缓解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带来的外部冲击。 ------------------------------------- 研究现行汇率制度及正确认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内容及其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内容解读 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即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一改革特点集中体现了我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所主张的“主动性”和“可控性”原则,既有利于政府对汇率制度灵活操作,又不至于引发汇率的过大波动。 这次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对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水平进行小幅调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由1美元兑8.27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与上个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后日本日元对美元升值将近一倍相比,我国政府顶住国际压力,对进行人民币小幅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金融稳定与持续发展。这一特点集中反映了我国政府在人民币汇制改革中的“主动性”和“渐进性”原则。 (二)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的影响分析 这次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利弊兼有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 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好处有:一是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企业进口成本;二是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基本上处于薄利多销的状况,出口利润的增长远低于出口量的增长,实际资源转移速度加快,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人民币升值后,出口商的人民币收入相应减少,为了保持原有的利润水平,其或是提高出口商品的国外售价,或是减少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量,从而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三是有利于减少国际贸易磨擦。近年来,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及其它贸易争端不断加剧,商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恶化,人民币升值使中国商品国外销售价格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状况;四是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成本,有利于出口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压缩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利润空间,促使企业减少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五是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活动。人民币升值节省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成本,使得国内企业更容易“走出去”;六是可以减缓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从而减少由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而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人民币升值的不利之处有:一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出口贸易起到抑制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出口的商品在很大程度上靠价格取胜,人民币升值削弱了很多商品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从而影响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出口的抑制又会加大就业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了众多的劳动力就业。人民币升值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远大于对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影响,一旦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放缓,势必造成就业压力;三是人民币升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外商来华投资的增长速度,因为人民币升值虽然会使已在华外资企业的资产增值,但却会使准备前来中国投资的外商的投资成本增大。四是人民币升值为已流入中国的国际游资提供了获利机会,并有可能增强国际游资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从而加剧国际游资的非正常流动。 综上所述,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增大了我国汇率制度的弹性,更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由于人民币的小幅升值,短期内会引起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和贸易量的波动,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从而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与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市场影响 一、改革前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约 从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到这次汇率制度改革之间,人民币汇率虽然名义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出发,在资本趋于自由流动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只有同浮动汇率相配合,才能真正体现其有效性,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仅在短期内有效,从长期来看无效。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固定汇率制度的安排与我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特别是在此轮经济过热中,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其中主要运用了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从几年前的“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但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和美元的持续走低等原因,使得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币值的低估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货币政策独立性降低 在开放经济中,存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的矛盾,即“三元悖论”。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之前,我国选择的是固定汇率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对国际资本流动实施较为严格的控制。在一国金融体系尚未完善,抗金融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安排无疑是符合中国当时的经济实际。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开放经济的大趋势下,伴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强,合法和违规的资本大量涌入,致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我国无法实现。事实上,在此轮经济过热的治理过程中,我国政府虽然稳定了人民币汇率,但却是以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代价,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更多的依赖于行政手段,而不是货币政策。 (二)外汇储备的激增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和主动性提出挑战 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源自于贸易顺差和“热钱”流动。由于人民币币值被低估,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和国外“热钱”的蜂拥而至引起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激增。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为3423.4亿美元,进口为3026.9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396.5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则是68亿美元的逆差。截止到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1010亿美元,同比多增337亿美元,其中仅6月份外汇储备就增加200亿美元,同比多增8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激增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为了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而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不得不加大力度进行冲销操作来阻止货币供给的增加,但这又会造成信贷收缩,进而增大人民币利率上升的压力,反过来又迫使央行买入外汇储备,最终增加货币供给,导致央行试图改变货币供给的努力会大打折扣。上半年,我国出现了“宽货币、紧信贷”的局面,在信贷收缩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M2, M2由国内信贷和外汇占款组成)仍然大幅增加,这说明央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受到了外汇储备的干扰,大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其有效性面临严峻挑战。 (三)利率工具的运用受到约束 在我国,由于固定汇率原因,利率政策手段的效果十分有限,再加之国际社会和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使得利率工具的运用受到约束: 1、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我国上调(下调)利率进行紧缩(扩张)调控时,会导致资本项目的顺差(逆差)。为了稳定汇率,央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卖出)外汇,从而增加(减少)了外汇储备,进一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投放,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利率政策的效果。 2、升值预期和跟随美元的贬值导致我国出现大量贸易顺差。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水平促使国内资金和国外短期资金外流,达到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过热还未得到彻底解决,存在通货膨胀压力,降低利率有悖于宏观调控的方向,以至于利率工具的运用面临尴尬。 3、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如果大幅提高利率会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流入国内,增加外汇储备,从而进一步增大升值压力。正是由于利率无法较大提高,且国内物价水平较高,致使我国实际利率水平较低甚至出现负利率现象。在国内金融投资品种比较少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又是持续低迷,于是各路资金追逐投资,尤其是房地产,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长期处于高位运行。 (四)“热钱”流动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加剧,大量“热钱”通过各种合法及非法渠道涌入中国。“热钱”的流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首先,“热钱”的流入增加了外汇储备,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削弱了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力度;其次,“热钱”具有高度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它的快速流入流出会对我国金融系统造成巨大冲击,因而加大了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的难度;最后,在我国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势必有大量“热钱”进入房地产市场,这将直接影响我国政府对房地产行业调控的效果。 二、汇率制度改革增强了货币政策有效性 此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改变了汇率过于固定的状况,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使得人民币汇率更具灵活性,增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一,在“三元悖论”中,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使我国的汇率波动区间变宽,意味着我国在资本自由流动程度逐渐提高的背景下,通过放弃汇率稳定的目标而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可以独立的行使自己的货币政策,通过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进行自动调节,改变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因受多种因素牵制而被动行使货币政策的局面。 第二,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不断地进行微幅调整以平衡国际收支,使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有一定的调控空间,摆脱了为稳定汇率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卖出)外汇,从而被动的增加(减少)基础货币投放的困境,提高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目前,人民币的小幅升值,那么出口将会适度减少而进口增加,这样可以消化一定数量过剩的外汇储备,对于提高下一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力有很大帮助。 第三,浮动汇率制下,调解利率对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汇率波动来进行反向平衡,从而增加利率政策的有效性。例如,当我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上调利率虽然会造成资本项目的顺差而增加外汇储备,但同时可以通过人民币升值影响经常项目,抵消资本项目的顺差,从而平衡国际收支,提高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第四,灵活的汇率可以增加国际投机资本的投机风险,减少了国外“热钱”的涌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压力,降低了投机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 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制定投资计划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上半年GDP保持了9.5%的同比增长,CPI上涨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5.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3.5%,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增长的主要原因。虽然银行信贷在上半年偏紧,但基础货币的增长迟早将转化为银行贷款的增加,如果货币供应继续宽松,商业银行释放贷款的能力将迅速恢复;同时,国际原油和主要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造成的对下游产品涨价的压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投资增速下降和粮食供给增加等因素导致的物价涨幅回落。由此可见,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 本次人民币升值2%,对我国经济来说是一项紧缩的货币政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的通货膨胀压力。鉴于此,短期内我国的货币政策应以 “稳健”为主基调,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国民经济进行微调,在保持或促进经济和物价稳定、改善和升级中国经济结构、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短期内不宜对利率水平进行调整,以免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但可以从利率结构下手,达到调控我国国民经济的目的。这一思想已在上半年央行的工作中有所体现。接下来我国政府应继续贯彻这一思想,适当调高短期利率,以抑制投资过热和投机资金的流入;同时维持中长期利率的稳定,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二,在信贷方面,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增加信贷的投放,改变上半年信贷偏紧的局面: 1、继续严格控制投资过热行业的资金供给,谨防物价反弹,稳定国民经济;同时,对于资源能源消耗和高污染行业也要在信贷资金方面进行抑制,优化我国经济结构。 2、对于有成长性、可持续发展性的行业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重点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符合我国经济结构改革的需要,而且可以降低优质企业对外债的依赖程度,从而减轻由于外汇储备增多所带来的基础货币被动投放的压力。 第三,目前,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下来了,净出口拉动力也会因升值而随之减弱,那么,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任就落在消费身上。房地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应该承担培育消费动力的重要责任。此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房地产行业过度投资和投机性炒房进行调控,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结构调整,从当前的结果来看,在过度投资和投机性炒房得到初步遏制的同时,个人住房消费也受到了打击。所以,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工作应在继续对投资型住房实行严格控制的基础上,给予自住型住房适当的支持,达到刺激内需的目的。 另外,本次汇率制度改革,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升值幅度较小,国外投机资金预期人民币将有一个升值周期,于是大举进入我国,主要是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一些投机资金会获利了结,撤除房地产市场。在综合影响很难确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应密切跟踪房地产市场的变化,随时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来熨平国际资本流动给房地产市场造成的波动,以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 (2) 隐藏其他相似回答 (2)
 0 0 ywm444   下午10:15:45 124.117.49.* 举报 综合分析汇改的历史成因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历程 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东南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收窄,实际上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表1可见,25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体经历了一个不断贬值的过程,由1981年一美元兑1.70元人民币到1994年汇率改革时的一美元兑8.61元人民币,随后几年略有上升,而1997年以来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8.27人民币水平。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原因分析 我国在1994年开始实施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事实上是在1997年之后是以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该汇率制度符合当时我国的国情,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原有汇率制度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1.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严重 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呈扩大的趋势,2004年尤其明显。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近年来美元不断对外贬值,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于是也跟着贬值,相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低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商品和服务出口的竞争力,使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大;二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大了外商对我国的投资,尤其是促使大量短期资金流入,使我国资本金融项目顺差快速扩大。我国国际收支项目中不断扩大的“双顺差”,加剧了我国跟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尤其是美国与欧洲,屡屡对中国挑起贸易之战。 2.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 受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的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在近几年增长极其迅速,仅2004年就增长了2067亿美元,增幅达到近50%,至2005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711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造成了我国货币投放的过快增加,2004年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抑制国内信贷投放过猛、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重的现象,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采取在公开市场上对冲外汇占款的做法,对冲比率不断提高,以至出现“无券可用”的情况,只能通过不断滚动增发央行票据来回笼资金,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受到很大的挑战。 3.国际热钱大量涌入 1997年以来的我国实质上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在促进我国出口和吸引外资发展的同时,也给国际热钱入侵留下了可乘之机。近十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大,国际上对我国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上升,国际炒家通过各种途径大举进入我国,豪赌人民币升值。大量热钱的涌入,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金融稳定性,需要对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制度进行改革。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时机选择分析 尽管2003年以来,欧美各国屡屡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但是中国政府顶住了压力,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降低情况下进行汇率制度调整,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是相对比较科学的。 1.国内条件分析 从国内实际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条件是相对成熟的。首先,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势头,2004年的GDP增长率高达9.5%,今年上半年仍然保持了9.5%的增幅,这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其次,经过一年多的着力调控,我国经济宏观调控收到很好的效果,原先过热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进入相对稳健的状态,通货膨胀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物价水平降到了2.3%水平;第三,我国外汇市场发展迅速金融改革成效显著,如外汇管理逐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市场工具逐步推广,各项金融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的正常运行创造了市场条件。 2.国际条件分析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国际条件同样趋于成熟。近来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加快和美联储的持续加息,从2001年开始的弱势美元最近走向强势。从今年1月份开始,美元对欧元、日元汇率开始大幅度升值。由于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汇率也随即走强,人民币升值预期降低,升值压力减轻。这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缓解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带来的外部冲击。 ------------------------------------- 研究现行汇率制度及正确认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内容及其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内容解读 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即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一改革特点集中体现了我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所主张的“主动性”和“可控性”原则,既有利于政府对汇率制度灵活操作,又不至于引发汇率的过大波动。 这次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对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水平进行小幅调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由1美元兑8.27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与上个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后日本日元对美元升值将近一倍相比,我国政府顶住国际压力,对进行人民币小幅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金融稳定与持续发展。这一特点集中反映了我国政府在人民币汇制改革中的“主动性”和“渐进性”原则。 (二)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的影响分析 这次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利弊兼有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 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好处有:一是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企业进口成本;二是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基本上处于薄利多销的状况,出口利润的增长远低于出口量的增长,实际资源转移速度加快,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人民币升值后,出口商的人民币收入相应减少,为了保持原有的利润水平,其或是提高出口商品的国外售价,或是减少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量,从而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三是有利于减少国际贸易磨擦。近年来,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及其它贸易争端不断加剧,商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恶化,人民币升值使中国商品国外销售价格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状况;四是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成本,有利于出口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压缩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利润空间,促使企业减少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五是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活动。人民币升值节省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成本,使得国内企业更容易“走出去”;六是可以减缓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从而减少由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而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人民币升值的不利之处有:一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出口贸易起到抑制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出口的商品在很大程度上靠价格取胜,人民币升值削弱了很多商品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从而影响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出口的抑制又会加大就业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了众多的劳动力就业。人民币升值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远大于对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影响,一旦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放缓,势必造成就业压力;三是人民币升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外商来华投资的增长速度,因为人民币升值虽然会使已在华外资企业的资产增值,但却会使准备前来中国投资的外商的投资成本增大。四是人民币升值为已流入中国的国际游资提供了获利机会,并有可能增强国际游资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从而加剧国际游资的非正常流动。 综上所述,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增大了我国汇率制度的弹性,更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由于人民币的小幅升值,短期内会引起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和贸易量的波动,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从而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与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市场影响 一、改革前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约 从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到这次汇率制度改革之间,人民币汇率虽然名义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出发,在资本趋于自由流动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只有同浮动汇率相配合,才能真正体现其有效性,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仅在短期内有效,从长期来看无效。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固定汇率制度的安排与我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特别是在此轮经济过热中,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其中主要运用了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从几年前的“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但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和美元的持续走低等原因,使得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币值的低估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货币政策独立性降低 在开放经济中,存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的矛盾,即“三元悖论”。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之前,我国选择的是固定汇率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对国际资本流动实施较为严格的控制。在一国金融体系尚未完善,抗金融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安排无疑是符合中国当时的经济实际。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开放经济的大趋势下,伴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强,合法和违规的资本大量涌入,致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我国无法实现。事实上,在此轮经济过热的治理过程中,我国政府虽然稳定了人民币汇率,但却是以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代价,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更多的依赖于行政手段,而不是货币政策。 (二)外汇储备的激增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和主动性提出挑战 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源自于贸易顺差和“热钱”流动。由于人民币币值被低估,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和国外“热钱”的蜂拥而至引起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激增。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为3423.4亿美元,进口为3026.9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396.5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则是68亿美元的逆差。截止到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1010亿美元,同比多增337亿美元,其中仅6月份外汇储备就增加200亿美元,同比多增8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激增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为了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而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不得不加大力度进行冲销操作来阻止货币供给的增加,但这又会造成信贷收缩,进而增大人民币利率上升的压力,反过来又迫使央行买入外汇储备,最终增加货币供给,导致央行试图改变货币供给的努力会大打折扣。上半年,我国出现了“宽货币、紧信贷”的局面,在信贷收缩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M2, M2由国内信贷和外汇占款组成)仍然大幅增加,这说明央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受到了外汇储备的干扰,大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其有效性面临严峻挑战。 (三)利率工具的运用受到约束 在我国,由于固定汇率原因,利率政策手段的效果十分有限,再加之国际社会和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使得利率工具的运用受到约束: 1、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我国上调(下调)利率进行紧缩(扩张)调控时,会导致资本项目的顺差(逆差)。为了稳定汇率,央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卖出)外汇,从而增加(减少)了外汇储备,进一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投放,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利率政策的效果。 2、升值预期和跟随美元的贬值导致我国出现大量贸易顺差。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水平促使国内资金和国外短期资金外流,达到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过热还未得到彻底解决,存在通货膨胀压力,降低利率有悖于宏观调控的方向,以至于利率工具的运用面临尴尬。 3、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如果大幅提高利率会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流入国内,增加外汇储备,从而进一步增大升值压力。正是由于利率无法较大提高,且国内物价水平较高,致使我国实际利率水平较低甚至出现负利率现象。在国内金融投资品种比较少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又是持续低迷,于是各路资金追逐投资,尤其是房地产,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长期处于高位运行。 (四)“热钱”流动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加剧,大量“热钱”通过各种合法及非法渠道涌入中国。“热钱”的流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首先,“热钱”的流入增加了外汇储备,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削弱了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力度;其次,“热钱”具有高度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它的快速流入流出会对我国金融系统造成巨大冲击,因而加大了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的难度;最后,在我国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势必有大量“热钱”进入房地产市场,这将直接影响我国政府对房地产行业调控的效果。 二、汇率制度改革增强了货币政策有效性 此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改变了汇率过于固定的状况,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使得人民币汇率更具灵活性,增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一,在“三元悖论”中,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使我国的汇率波动区间变宽,意味着我国在资本自由流动程度逐渐提高的背景下,通过放弃汇率稳定的目标而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可以独立的行使自己的货币政策,通过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进行自动调节,改变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因受多种因素牵制而被动行使货币政策的局面。 第二,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不断地进行微幅调整以平衡国际收支,使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有一定的调控空间,摆脱了为稳定汇率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卖出)外汇,从而被动的增加(减少)基础货币投放的困境,提高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目前,人民币的小幅升值,那么出口将会适度减少而进口增加,这样可以消化一定数量过剩的外汇储备,对于提高下一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力有很大帮助。 第三,浮动汇率制下,调解利率对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汇率波动来进行反向平衡,从而增加利率政策的有效性。例如,当我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上调利率虽然会造成资本项目的顺差而增加外汇储备,但同时可以通过人民币升值影响经常项目,抵消资本项目的顺差,从而平衡国际收支,提高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第四,灵活的汇率可以增加国际投机资本的投机风险,减少了国外“热钱”的涌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压力,降低了投机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 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制定投资计划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上半年GDP保持了9.5%的同比增长,CPI上涨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5.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3.5%,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增长的主要原因。虽然银行信贷在上半年偏紧,但基础货币的增长迟早将转化为银行贷款的增加,如果货币供应继续宽松,商业银行释放贷款的能力将迅速恢复;同时,国际原油和主要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造成的对下游产品涨价的压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投资增速下降和粮食供给增加等因素导致的物价涨幅回落。由此可见,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 本次人民币升值2%,对我国经济来说是一项紧缩的货币政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的通货膨胀压力。鉴于此,短期内我国的货币政策应以 “稳健”为主基调,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国民经济进行微调,在保持或促进经济和物价稳定、改善和升级中国经济结构、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短期内不宜对利率水平进行调整,以免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但可以从利率结构下手,达到调控我国国民经济的目的。这一思想已在上半年央行的工作中有所体现。接下来我国政府应继续贯彻这一思想,适当调高短期利率,以抑制投资过热和投机资金的流入;同时维持中长期利率的稳定,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二,在信贷方面,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增加信贷的投放,改变上半年信贷偏紧的局面: 1、继续严格控制投资过热行业的资金供给,谨防物价反弹,稳定国民经济;同时,对于资源能源消耗和高污染行业也要在信贷资金方面进行抑制,优化我国经济结构。 2、对于有成长性、可持续发展性的行业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重点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符合我国经济结构改革的需要,而且可以降低优质企业对外债的依赖程度,从而减轻由于外汇储备增多所带来的基础货币被动投放的压力。 第三,目前,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下来了,净出口拉动力也会因升值而随之减弱,那么,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任就落在消费身上。房地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应该承担培育消费动力的重要责任。此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房地产行业过度投资和投机性炒房进行调控,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结构调整,从当前的结果来看,在过度投资和投机性炒房得到初步遏制的同时,个人住房消费也受到了打击。所以,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工作应在继续对投资型住房实行严格控制的基础上,给予自住型住房适当的支持,达到刺激内需的目的。 另外,本次汇率制度改革,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升值幅度较小,国外投机资金预期人民币将有一个升值周期,于是大举进入我国,主要是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一些投机资金会获利了结,撤除房地产市场。在综合影响很难确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应密切跟踪房地产市场的变化,随时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来熨平国际资本流动给房地产市场造成的波动,以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  0 0 coffeemateman   下午10:16:02 222.135.47.* 举报 综合分析汇改的历史成因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历程 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东南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收窄,实际上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表1可见,25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体经历了一个不断贬值的过程,由1981年一美元兑1.70元人民币到1994年汇率改革时的一美元兑8.61元人民币,随后几年略有上升,而1997年以来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8.27人民币水平。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原因分析 我国在1994年开始实施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事实上是在1997年之后是以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该汇率制度符合当时我国的国情,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原有汇率制度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1.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严重 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呈扩大的趋势,2004年尤其明显。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近年来美元不断对外贬值,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于是也跟着贬值,相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低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商品和服务出口的竞争力,使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大;二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大了外商对我国的投资,尤其是促使大量短期资金流入,使我国资本金融项目顺差快速扩大。我国国际收支项目中不断扩大的“双顺差”,加剧了我国跟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尤其是美国与欧洲,屡屡对中国挑起贸易之战。 2.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 受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的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在近几年增长极其迅速,仅2004年就增长了2067亿美元,增幅达到近50%,至2005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711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造成了我国货币投放的过快增加,2004年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抑制国内信贷投放过猛、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重的现象,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采取在公开市场上对冲外汇占款的做法,对冲比率不断提高,以至出现“无券可用”的情况,只能通过不断滚动增发央行票据来回笼资金,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受到很大的挑战。 3.国际热钱大量涌入 1997年以来的我国实质上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在促进我国出口和吸引外资发展的同时,也给国际热钱入侵留下了可乘之机。近十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大,国际上对我国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上升,国际炒家通过各种途径大举进入我国,豪赌人民币升值。大量热钱的涌入,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金融稳定性,需要对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制度进行改革。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时机选择分析 尽管2003年以来,欧美各国屡屡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但是中国政府顶住了压力,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降低情况下进行汇率制度调整,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是相对比较科学的。 1.国内条件分析 从国内实际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条件是相对成熟的。首先,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势头,2004年的GDP增长率高达9.5%,今年上半年仍然保持了9.5%的增幅,这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其次,经过一年多的着力调控,我国经济宏观调控收到很好的效果,原先过热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进入相对稳健的状态,通货膨胀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物价水平降到了2.3%水平;第三,我国外汇市场发展迅速金融改革成效显著,如外汇管理逐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市场工具逐步推广,各项金融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的正常运行创造了市场条件。 2.国际条件分析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国际条件同样趋于成熟。近来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加快和美联储的持续加息,从2001年开始的弱势美元最近走向强势。从今年1月份开始,美元对欧元、日元汇率开始大幅度升值。由于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汇率也随即走强,人民币升值预期降低,升值压力减轻。这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缓解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带来的外部冲击。 ------------------------------------- 研究现行汇率制度及正确认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内容及其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内容解读 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即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一改革特点集中体现了我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所主张的“主动性”和“可控性”原则,既有利于政府对汇率制度灵活操作,又不至于引发汇率的过大波动。 这次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对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水平进行小幅调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由1美元兑8.27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与上个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后日本日元对美元升值将近一倍相比,我国政府顶住国际压力,对进行人民币小幅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金融稳定与持续发展。这一特点集中反映了我国政府在人民币汇制改革中的“主动性”和“渐进性”原则。 (二)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的影响分析 这次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利弊兼有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 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好处有:一是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企业进口成本;二是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基本上处于薄利多销的状况,出口利润的增长远低于出口量的增长,实际资源转移速度加快,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人民币升值后,出口商的人民币收入相应减少,为了保持原有的利润水平,其或是提高出口商品的国外售价,或是减少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量,从而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三是有利于减少国际贸易磨擦。近年来,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及其它贸易争端不断加剧,商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恶化,人民币升值使中国商品国外销售价格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状况;四是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成本,有利于出口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压缩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利润空间,促使企业减少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五是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活动。人民币升值节省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成本,使得国内企业更容易“走出去”;六是可以减缓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从而减少由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而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人民币升值的不利之处有:一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出口贸易起到抑制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出口的商品在很大程度上靠价格取胜,人民币升值削弱了很多商品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从而影响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出口的抑制又会加大就业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了众多的劳动力就业。人民币升值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远大于对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影响,一旦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放缓,势必造成就业压力;三是人民币升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外商来华投资的增长速度,因为人民币升值虽然会使已在华外资企业的资产增值,但却会使准备前来中国投资的外商的投资成本增大。四是人民币升值为已流入中国的国际游资提供了获利机会,并有可能增强国际游资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从而加剧国际游资的非正常流动。 综上所述,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增大了我国汇率制度的弹性,更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由于人民币的小幅升值,短期内会引起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和贸易量的波动,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从而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与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市场影响 一、改革前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约 从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到这次汇率制度改革之间,人民币汇率虽然名义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出发,在资本趋于自由流动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只有同浮动汇率相配合,才能真正体现其有效性,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仅在短期内有效,从长期来看无效。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固定汇率制度的安排与我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特别是在此轮经济过热中,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其中主要运用了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从几年前的“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但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和美元的持续走低等原因,使得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币值的低估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货币政策独立性降低 在开放经济中,存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的矛盾,即“三元悖论”。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之前,我国选择的是固定汇率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对国际资本流动实施较为严格的控制。在一国金融体系尚未完善,抗金融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安排无疑是符合中国当时的经济实际。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开放经济的大趋势下,伴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强,合法和违规的资本大量涌入,致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我国无法实现。事实上,在此轮经济过热的治理过程中,我国政府虽然稳定了人民币汇率,但却是以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代价,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更多的依赖于行政手段,而不是货币政策。 (二)外汇储备的激增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和主动性提出挑战 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源自于贸易顺差和“热钱”流动。由于人民币币值被低估,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和国外“热钱”的蜂拥而至引起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激增。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为3423.4亿美元,进口为3026.9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396.5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则是68亿美元的逆差。截止到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1010亿美元,同比多增337亿美元,其中仅6月份外汇储备就增加200亿美元,同比多增8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激增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为了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而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不得不加大力度进行冲销操作来阻止货币供给的增加,但这又会造成信贷收缩,进而增大人民币利率上升的压力,反过来又迫使央行买入外汇储备,最终增加货币供给,导致央行试图改变货币供给的努力会大打折扣。上半年,我国出现了“宽货币、紧信贷”的局面,在信贷收缩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M2, M2由国内信贷和外汇占款组成)仍然大幅增加,这说明央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受到了外汇储备的干扰,大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其有效性面临严峻挑战。 (三)利率工具的运用受到约束 在我国,由于固定汇率原因,利率政策手段的效果十分有限,再加之国际社会和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使得利率工具的运用受到约束: 1、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我国上调(下调)利率进行紧缩(扩张)调控时,会导致资本项目的顺差(逆差)。为了稳定汇率,央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卖出)外汇,从而增加(减少)了外汇储备,进一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投放,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利率政策的效果。 2、升值预期和跟随美元的贬值导致我国出现大量贸易顺差。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水平促使国内资金和国外短期资金外流,达到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过热还未得到彻底解决,存在通货膨胀压力,降低利率有悖于宏观调控的方向,以至于利率工具的运用面临尴尬。 3、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如果大幅提高利率会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流入国内,增加外汇储备,从而进一步增大升值压力。正是由于利率无法较大提高,且国内物价水平较高,致使我国实际利率水平较低甚至出现负利率现象。在国内金融投资品种比较少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又是持续低迷,于是各路资金追逐投资,尤其是房地产,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长期处于高位运行。 (四)“热钱”流动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加剧,大量“热钱”通过各种合法及非法渠道涌入中国。“热钱”的流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首先,“热钱”的流入增加了外汇储备,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削弱了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力度;其次,“热钱”具有高度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它的快速流入流出会对我国金融系统造成巨大冲击,因而加大了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的难度;最后,在我国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势必有大量“热钱”进入房地产市场,这将直接影响我国政府对房地产行业调控的效果。 二、汇率制度改革增强了货币政策有效性 此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改变了汇率过于固定的状况,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使得人民币汇率更具灵活性,增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一,在“三元悖论”中,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使我国的汇率波动区间变宽,意味着我国在资本自由流动程度逐渐提高的背景下,通过放弃汇率稳定的目标而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可以独立的行使自己的货币政策,通过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进行自动调节,改变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因受多种因素牵制而被动行使货币政策的局面。 第二,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不断地进行微幅调整以平衡国际收支,使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有一定的调控空间,摆脱了为稳定汇率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卖出)外汇,从而被动的增加(减少)基础货币投放的困境,提高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目前,人民币的小幅升值,那么出口将会适度减少而进口增加,这样可以消化一定数量过剩的外汇储备,对于提高下一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力有很大帮助。 第三,浮动汇率制下,调解利率对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汇率波动来进行反向平衡,从而增加利率政策的有效性。例如,当我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上调利率虽然会造成资本项目的顺差而增加外汇储备,但同时可以通过人民币升值影响经常项目,抵消资本项目的顺差,从而平衡国际收支,提高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第四,灵活的汇率可以增加国际投机资本的投机风险,减少了国外“热钱”的涌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压力,降低了投机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 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制定投资计划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上半年GDP保持了9.5%的同比增长,CPI上涨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5.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3.5%,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增长的主要原因。虽然银行信贷在上半年偏紧,但基础货币的增长迟早将转化为银行贷款的增加,如果货币供应继续宽松,商业银行释放贷款的能力将迅速恢复;同时,国际原油和主要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造成的对下游产品涨价的压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投资增速下降和粮食供给增加等因素导致的物价涨幅回落。由此可见,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 本次人民币升值2%,对我国经济来说是一项紧缩的货币政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的通货膨胀压力。鉴于此,短期内我国的货币政策应以 “稳健”为主基调,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国民经济进行微调,在保持或促进经济和物价稳定、改善和升级中国经济结构、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短期内不宜对利率水平进行调整,以免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但可以从利率结构下手,达到调控我国国民经济的目的。这一思想已在上半年央行的工作中有所体现。接下来我国政府应继续贯彻这一思想,适当调高短期利率,以抑制投资过热和投机资金的流入;同时维持中长期利率的稳定,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二,在信贷方面,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增加信贷的投放,改变上半年信贷偏紧的局面: 1、继续严格控制投资过热行业的资金供给,谨防物价反弹,稳定国民经济;同时,对于资源能源消耗和高污染行业也要在信贷资金方面进行抑制,优化我国经济结构。 2、对于有成长性、可持续发展性的行业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重点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符合我国经济结构改革的需要,而且可以降低优质企业对外债的依赖程度,从而减轻由于外汇储备增多所带来的基础货币被动投放的压力。 第三,目前,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下来了,净出口拉动力也会因升值而随之减弱,那么,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任就落在消费身上。房地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应该承担培育消费动力的重要责任。此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房地产行业过度投资和投机性炒房进行调控,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结构调整,从当前的结果来看,在过度投资和投机性炒房得到初步遏制的同时,个人住房消费也受到了打击。所以,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工作应在继续对投资型住房实行严格控制的基础上,给予自住型住房适当的支持,达到刺激内需的目的。 另外,本次汇率制度改革,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升值幅度较小,国外投机资金预期人民币将有一个升值周期,于是大举进入我国,主要是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一些投机资金会获利了结,撤除房地产市场。在综合影响很难确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应密切跟踪房地产市场的变化,随时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来熨平国际资本流动给房地产市场造成的波动,以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0 0 shenjiuhao   下午10:12:55 123.244.223.* 举报 汇率制度作为国际商贸往来与金融交易领域中的一个热门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讨论。在世界汇率发展史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汇率制度,他们都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但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变换,也都暴露出了其各自的缺点,给与了众多经济学家宝贵的研究资料与启迪。 本文从汇率制度的含义开始进行阐述,并介绍了世界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化。其次,本文向读者介绍了各种汇率制度的优点和缺点。再次,介绍给大家的是自解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史。然后,本文又对发展中国家货币害怕浮动现象以及发展中国家货币制度选择出现的两难局面作了解释。最后将对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进行探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比较法在日本经济法发展中的作用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程信和/刘国臻经济法不是个别国家的偶然现象,而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比较法的角度考察现代经济法,不能不提到日本。在日本经济法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比较法的运用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日本适应本国需要,借鉴、移植欧美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颇有研究的价值。中日文化传统相似,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亦有某些共性,对日本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应用比较法发展本国经济法的历程作些探讨,必将使我们得到有益的启示。一、日本借助比较法建立、发展经济法的实践(一)体制:日本经济法现象的基础1.对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迄今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但由于各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方面的差异,同为市场经济体制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当代市场经济体制大体可分两类模式:第一类是非政府主导型模式。又有两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模式,亦称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一是以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它们不是不要政府干预,而是主张政府少加干预。第二类是政府主导型模式。以法国、日本、韩国等为代表。这种模式主张,一方面,市场竞争要充分;另一方面,政府作用要加强。例如在日本,同时强调“有条不紊的秩序”和“政府的干预。”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府不直接介入市场。这种自由主义有助于资本投向最能增殖的方面,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然而随之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经济垄断、周期性经济危机、资本家对工人的无限制的剥削,等等。于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模式予以否定和补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一定干预或调控要求有相应的法律规范确认和保障,由此引起原有法律体系的变化。日本封建主义传统很深,加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动侵华战争的需要,导致它必然选择实行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其法律体现,非战时主要为经济不景气对策法,战时为经济统制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为了恢复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计划、政策,与此同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禁止垄断、改革土地关系、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对外贸易与投资、稳定国民生活的立法。借助经济立法,日本政府通过两种方式介入市场,亦即经济法通过两种方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一,维持竞争秩序,发挥市场机能;其二,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市场运行予以规制,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正如日本学者指出的,日本经济法包含:经济秩序法和经济规制法。(注:(日)丹宗昭信、厚谷襄儿编,谢次昌译:《现代经济法入门》,群众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70-71页。)无论是前者,抑或后者,都反映了经济法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或组织化、计划化)密切相关,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正是日本经济法形成的社会基础。2.从民商法向经济法的演进以法、德两国的民商法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法,是以古代罗马法作为传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法国和德国法律传统的影响,日本也先后制定了自己的民商法。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其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民商法的自动调节难以实现,在此情况下,国家为了能够维持市场秩序,便对传统法律体系加以修正,新型的经济法应运而生。日本学者指出: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经济法就是从超越民法界限的地方开始的”。(注:(日)丹宗昭信、厚谷襄儿编,谢次昌译:《现代经济法入门》,群众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59页。)“被称为经济法的许多法规,从 1910年以后,在整个资本主义进入高度垄断化阶段,作为战时统制法或者作为不景气对策的法规,自有其产生的历史过程。了解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即经济法的产生具有其必然的社会基础,而主导这一思想方法的是资本主义的垄断化。”(注:(日)江上:《经济法、禁止垄断法概论》,转引自《经济法》第5页,知识出版社1982年3月版。)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概念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当时德国不仅制定了一大批有别于传统民商法的经济法律、法规,而且开展了对经济法的专门理论研究。从1924年开始,德国研究经济法的成果介绍到日本。日本学者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法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他们得出了如下结论性意见:“经济法也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了以‘国家之手’(代替‘无形之手’)来满足各种经济性的,即社会协调性要求而制定之法”。(注:(日)金泽良雄著,满达人译:《经济法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28页。 )“经济法是以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通过国家权力来完成民法无法解决的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的法规……它是从现实条件出发,对作为依靠经济的自动调节规律而形成一般秩序的民法进行补充,并以此来谋求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调节。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看出经济法的作用。”(注:(日)江上:《经济法、禁止垄断法概论》,转引自《经济法》第4-5页,知识出版社1982年3月版。)“国家为了维持竞争秩序而介入市场的法就是本来意义的经济法。”(注:(日)丹宗昭信、厚谷襄儿编,谢次昌译:《现代经济法入门》,群众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7页。)我们认为,这个“本来意义”的断语是恰当的。(二)实践:日本经济法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日本经济法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广阔的。而在这些方面,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比较法的帮助。1.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在日本,关于国民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非常突出,而且面很广。不仅涉及整个国家的发展计划、产业结构、对外经济贸易、公用事业,而且涉及到价格、税收、金融等等。例如,日本是资本主义世界中利用计划手段效果比较明显的范例。虽然政府的经济计划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只对国民经济整体和各个组成部分具有指导作用,但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实施或者保障实施“计划”,促进国民经济目标的实现。经济法与民法的价值取向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更具有社会协调性。就国民经济而言,社会协调性是离不开计划的。因此,在日本经济法学中,“计划”是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概念。如日本经济法学家金泽良雄在其《经济法概论》中专列一章——经济法中的计划,从法律的角度对“计划”作了系统的阐述。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计划管理中借鉴过法国的经验。2.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方面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适度干预经济的重要内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没有反垄断法。日本1947年的《禁止垄断法》,是从美国移植过来的。它试图把美国反托拉斯法的基本原则移植到日本的经济结构之中。该法案对待违反竞争的企业行为采取严厉的处理措施。由于日本与美国的国情有诸多不同,《禁止垄断法》颁布不久,发现从美国移植来的某些条文过于严格,不适合日本,因此,在1949年和1953年陆续进行了一些重要修改,先后放弃了全面禁止法人相互间股票控制和企业的合并,废除了把控制性安排作为当然违法以及绝对禁止卡特尔等条款。此后,日本又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若干特别法,使某些安排例如对外贸易得以避免适用《禁止垄断法》。1993年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日本再次通过了《禁止垄断法》修正案。日本《禁止垄断法》的制定及后来的修改,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比较法研究的成果。3.在企业公司制度方面从立法模式来看,日本商法典与企业法规群并存,这种立法模式是经过比较研究,借鉴外国法经验的结果。日本于1894年基本上以德国股份公司法为蓝本,制定了自己的股份公司法。1950年在股份公司法中大量引进美国法。1993年3 月日本法务省向国会提交了商法典修改法案(日本公司法很大部分条款规定在商法典中)。修改的内容包括:监事会的法制化、公司外部人士担任监察人制度的引进、代表诉讼制度的合理化、加强股东查阅会计帐簿的权利。上述修改反映了日本公司法的国际化趋向。二、日本学者应用比较法创立、发展经济法学的理论日本在借鉴、引进外国法的同时,非常注意进行理论研究。日本学者(如北川普太郎)把日本法学界在二十世纪对德国法学理论的研究称为“理论继受”。(注:(日)多田利隆:《欧洲法在日本的接受和日本化》,载《东亚法律经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8页。)日本学者研究了外国大量的法学著作,包括经济法的各种见解,提出了关于现代经济法的基本架构的理论主张。(一)关于经济法的概念和范围关于“经济法”的概念和范围,在法学上尚有意见分歧。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表述是:在日本,“由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市场经济秩序不能发挥自行调节机能的结果,有必要对所谓合同自由、绝对所有权的近代市民法基本原理给予修正,由国家有意识地来调节市场秩序。例如,作为维护竞争的对策基础的禁止垄断法,通过许可及批准制度来限制企业组织及活动的各种企业法,外汇管理法等国际贸易法令,以保护中小资本经济利益和消费者为目的的中小企业有关法令以及保护消费者法令等,都是属于经济法的范围。”(注:《中日经济法律辞典》,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第365页。)在日本学术界,关于经济法的内容、体系,存在以下几种具体观点:有人认为,经济法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支持因垄断的加剧而失去自发性的资本主义体制的法的总和。经济法的内容体系包括:直接的市场规制法;间接的市场规制法。(注:(日)丹宗昭信、厚谷襄儿编,谢次昌译:《现代经济法入门》,群众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63页。)有人认为,经济法是国家规制市场支配的法。经济法的内容体系包括:作为经济法原则法的竞争维持促进法(其中心是垄断禁止法);作为例外法的竞争限制法。(注:(日)丹宗昭信、厚谷襄儿编,谢次昌译:《现代经济法入门》,群众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65页。)有人认为,经济法是对经济支配力的规制法和关于经济从属者的经济团体法。经济法内容体系包括:对为了使经济支配者的行为或经济的支配力得以成立的行为进行规制的经济规制法;为了使经济从属者组织化、权利具体化的经济团体法(各种协同组合法)。(注:(日)丹宗昭信、厚谷襄儿编,谢次昌译:《现代经济法入门》,群众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65页。)有人认为,经济法并不是与经济有关的各种法的总和,也不能只限于在特定的政策观念或指导原理下的法律,而是一种社会法现象。经济法的内容体系包括:经济秩序法(垄断禁止法);经济规制法(经济组织法和经济活动法)。(注:(日)丹宗昭信、厚谷襄儿编,谢次昌译:《现代经济法入门》,群众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69-71页。)上述日本学者关于经济法的各种阐述,实际上包含着很多共同的见解;并且有些提法也随着日本经济立法的发展变化处于动态的过程中。(二)关于经济法的法律属性西方大陆法系把法律规范分为公法和私法。经济法的产生乃是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引起法律形态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经济学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