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增发是什么意思,如何看分时图成交量红绿柱,巴菲特股票

您现在的位置:
增发是什么意思?股票增发配售是指什么?
  增发是什么意思?股票增发配售是指什么?
  是股票增发的简称。股票增发配售是已上市的公司通过指定投资者(如大股东或机构投资者)或全部投资者额外发行股份募集资金的融资方式,发行价格一般为发行前某一阶段的平均价的某一比例。
  上市公司股票增发,英文为SPO(Secondary Public Offering ),即发行新股,也称增加发行。SPO常见的种类包括:1、供股发行;2、可转换证券;3、认股权证;4、配售;5、股票细拆;6、资产拆分上市;7、子公司分拆。可分为:1、一级成熟发行(Primary Seasoned Offering):成熟的公募发行(Seasoned Public Offering)上市筹措资金;2、二级成熟发行(Secondary Seasoned Offering):发起人股东将持有的股份由承销机构认购后向社会公众发售。
  产生影响
  增发股本带来的是直接对于每股收益的稀释,在林奇、费雪以及巴菲特、格林厄姆的众多大牛书籍里都有讲到,并且我有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同样陷入困境的两家公司,一家公司是在低迷期回购股票,一家公司是在困境期增发股本,等行业复苏以后,回购股票的公司股价会快速回升,因为每股收益上来的很快,而热衷于增发的公司,却像拖着一只大笨象一样,再也回不到原来的辉煌。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南财
&K线图学习
48小时排行《巴菲特投资经典6要素》 - 股票入门-新手股票入门基础知识 - 勇华股票壹网
《巴菲特投资经典6要素》
09:58:00&&&来源:股票壹网&&&评论: 点击:
 巴菲特多年来一直拥有许多企业:加油站、农场开垦公司、纺织厂、连锁性的大型零售商、银行、保险公司、广告公司、铝业及水泥公司、报社、石油、矿产和开采公司、食品、饮料、烟草公司,以及无线和有线电视公司
 巴菲特多年来一直拥有许多企业:加油站、农场开垦公司、纺织厂、连锁性的大型零售商、银行、保险公司、广告公司、铝业及水泥公司、报社、石油、矿产和开采公司、食品、饮料、烟草公司,以及无线和有线电视公司。他或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或者只是拥有该公司部分的股票。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巴菲特总是对企业运作的状况了如指掌。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他避免了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对于那些想在股票市场有所收获的股民来说,不但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例如金融与财会方面的常识,还需要掌握一些数学知识。但是,相对于心理学来看,是广大股民最需要学习的,因为它能帮助投资者在选择股票过程中少一些心理判断失误,多一些理性的行为。
  纵观股票市场上那些不如意或经常失败的人,常常就是那些过度自信,甚至于显得非常盲目的人。
  很多瓜农相信,经过自己精心种植出来的西瓜是全世界上最甜的瓜,正如许多人相信自己的脑筋是一流的,但其人聪明的程度往往不如一个四岁小孩。无论是瓜农还是大多数相信自己脑袋聪明的人,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过于相信自己。的确,我们知道自信本身绝不是坏事,但当表它现过头时,不利的一面即使你再怎么隐藏,它也会显露出来。巴菲特一直是个自信的人,但他从不如上面提到的人那样过分自信。他在谈到自己在读书时的感受说,他明白自己不是班上最受欢迎的人,但也不是最令人讨厌的人。
  投资者在股票市场选择买进某只股票的时候,常常犯常识性的错误或做出不符合逻辑的推论。罪魁祸首完全出自于“自信”这两个字。这些信心过度的炒股者,不但他本人会做出违犯常识性的的举动,而且还会很快感染其他人,进而对整个股票市场产生一种使人莫名其妙的影响。
  走进股票市场看看,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自己很聪明,如果事情至此为止,没什么可说的。让人可气的是,他们会凭借这种自以为是的聪明,以为自己已经跑到股票市场的最前面,并买进了能够获得丰厚利利润的股票。虽然这些投资者也阅读过许多股市信息,可是他们得到的是能够支持他们观点的信息,对那些反对自己意识的东西,则一概置之不理。而使其视之为珍宝的信息,都是他们想见的、想听的信息。对这样的投资者而言,他们绝对不去注意那些鲜为人知的、对事态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信息。
  正因为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都有过度自信的毛病,所以他们不断地买卖各种股票,并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能抓住市场波动的脉律而大获其利。这就是为什么市场的交易量总是很大,股票换手率很高的最真实答案。
  许多证券商过度自信地对市场做出错误的预测。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因为他们自认为比别的投资者更了解股市,也更能把握得了市场。他们可能搜集了大量的信息,进而对市场的变化有很强的敏感。事实上,你知道的东西别人也同样知道,他们可能还注意到了被你忽略或排斥在外的信息,你的自信在事实面前最终将被粉碎。
  有些专家认为:现实生活中,对自我有客观认识的人并不多,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者在一定程度上占有很大的比例。盲目自信对投资者可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当投资者觉得自己有百分百的把握去购买某只股票时,切记不可将这种信心当成是理由。
  许多杰出的投资者与那些自以为聪明、且能够以快速反应来战胜市场的投资人不同,他们更愿意做一个动作缓慢却最终得到胜利的老黄牛。他们并不想在今天或明天股市的变化中捞些小钱,后天又损失一笔大钱。他们只是认真地做好每一笔交易,并最终让自己以及那些信赖自己的股东们都变成了富翁。比如巴菲特就是一个例证。
  股票投资实际上是一种数字的游戏。许多自称为大师的人物试图想将其赋予科学的外衣,幻想用公式图表、或数学模型来解释股价的涨跌,这样做除了是隔靴搔痒,没有更恰当的解释。可以这样说,在股票投资市场,还没有一个能够如牛顿定律般适用广泛的法则。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投资是一门艺术,并不是说只要你智商够高就能做得好,它需要你的某种直觉与悟性。
  正如广大股民所了解的那样,投资决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的,谁也无法给你一个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却是确定无疑的:投资的复杂性以及心理学在投资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几十年前,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就将股市比喻为一个多变的“市场先生”。格雷厄姆还告诉巴菲特,成功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个性稳定的人,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票市场,而是他自己。即使投资者具有数学、财务、会计方面的高超能力,如果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绪,仍难以从投资行动中获益。
  为了理解股价的非理性,不妨假想你与“市场先生”是一家非上市公司的两个合伙人,若不出意外的话,“市场先生”每天会报出一个价格,它愿以此价格来购买你的股份或将它的股份卖给你。尽管你们合伙的企业经济特性和经营状况稳定,但“市场先生”的情绪和报价却非如此。由于“市场先生”的情绪是不稳定的,有些日子“市场先生”会因情绪高涨而只看到未来光明的一面,在这些天中,它会给你们的合伙企业股份报出非常高的价格。而在另外一些时间里,“市场先生”可能会非常沮丧,看不到除了未来的麻烦以外的任何东西,此时,它会给你们的合伙企业股份报出非常低的价格。
  格雷厄姆说:“‘市场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惹人喜爱的特点,它从不介意被人冷落。如果它今天的报价被你忽略了,‘市场先生’明天还会报出一个新的价格。有用的是‘市场先生’的皮夹子,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市场先生’的表现很愚蠢,你就可以轻易地忽视或利用它,但如果你在它的影响下摔倒,就会出现灾难性的结果。”
  巴菲特提醒广大投资者,要想获得投资成功,就必须对企业具有良好的判断并使自己免受“市场先生”的情绪旋风之害,巴菲特自己常把格雷厄姆的比喻牢记在心中,以便使自己摆脱市场情绪的感染和左右。
  以前,股民们在谈论市场时,不会应用心理学的概念。因为长期以来,市场有效理论已经被股民们广为接受,已经在他们的心里占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目前的情况则是,这一现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股民们开始用逻辑学的思考方式来看待金融问题,股民们把这种将经济学与心理学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叫做逻辑金融学。
  而在格雷厄姆看来,市场中非理性的成份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如果投资者能够忘记股票市场,只关心他的分红所得以及这家公司的经营业绩的话。正是基于对“市场先生”的不信任,格雷厄姆说:“一个人决不能因为一支股票涨了就买入它,或是因为它跌了就卖出。恰恰相反,他建议投资者决不要在一支股票连续上涨后买入,也不要在一支股票持续下跌后卖出。”
  同样,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报中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靠石油起家的大亨死后想要升入天堂,但圣·彼得告诉他说,天堂里为石油投资者保留的位置已经没有了,他只能去地狱了。这位大亨想了一会后,请求对天堂里的居住者说句话。这对圣·彼得来说似乎没什么坏处,他同意了这个人的请求。这位大亨于是大声地向天堂里的人喊道:“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话音刚落,天堂里的石油投资人蜂拥而出。圣·彼得非常惊讶,于是请这位大亨进入天堂,但是这个时候,这位大亨反倒迟疑了一下说:“不,我认为我应跟着那些人,万一地狱里真的发现了石油,那我岂不是要错过发财的机会吗?”
  这则小故事道出了一个让巴菲特感到非常迷惑的现象,那就是:有那么多受过良好教育、经验丰富的职业投资家在华尔街工作,但证券市场上却没有因此而形成更多逻辑和理智的力量。实际上,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往往价格波动最剧烈。
  在很多人眼里,股票投资是一个充满迷信的领域,似乎谁都有话要讲,但谁都不敢确定自己的话就是千真万确的,而且还被常常认为是有骗人之嫌。股民们的心理在股市所起的作用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可以说,每一个出色的投资家,都是出色的心理学者。他们有某种洞悉人们心理的直觉或天赋,这让他们在多变的市场里比别的投资者快一步,在这个多数人注定成为输家的游戏中得到高额的报酬。
  现实生活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悖论,我们会去做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事情,而真理却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投资就像一个有许许多多人参与的游戏,各种不确定、真假难辨的信息无时不刻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力。在这种状况下,大多数人的表现会比他们真正的智商要低得多。这也是导致他们常常违犯常识性错误的主要原因。--  《远东经济评论》在1999年初报道说,在亚洲股市里,有8个国家的基金在过去5年里非但没有赚钱,反而还把投资人的本金亏损掉不少。投资世界的一大特点是,如果你输了20%,你必须要赚回25%才刚好回本。如果你亏了50%,那你就必须赚回100%才能回本。作为投资大师的巴菲特也非常清楚这个道理。“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不要赔钱;第二条准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这是他经常引用的一句话。
  巴菲特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在1965年到2006年间,历经3个熊市,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始终保持在年收益23.5%以上。就是说,即使在熊市,巴菲特也能依靠自己的清醒头脑,顺利地规避股票投资的损失。
  而导致投资损失的原因有:一是投资者面临很大的风险,并且置身于发生损失的极大可能性之中;二是投资者的投资方式跟不上通货膨胀和利息率的变动;三是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时间太短,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内在价值。巴菲特能成功的规避掉这三个损失的原因,完全得益于格雷厄姆、费雪和凯恩斯三个的影响,是他们为巴菲特点亮了走向成功的灯。
  格雷厄姆规避损失,增加投资收益的策略是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理论,即着重对企业进行数量分析,并建立了完整的股票分析模型。格雷厄姆的意思是,投资者应当在某个企业的价值被市场化低估的市场买入。比如说,你在一个健全的企业中仅以它自有资本三分之二的价格出售时买进,然后在市场价格达到它的资本账面价值时卖掉。
  格雷厄姆的具体方法是不把注意力仅仅放在行情上,而是放在股票所代表的企业上,通过对企业的盈利状况、资产状况及未来前景的分析来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他的依据是:市场绝对不能够精确地衡量出企业的价值,相反,它更像是一个 “投票机”,每个人的决定都掺杂着理性与感性的成份,从而导致与企业真正的价值相去甚远;而投资的真正赢利点在于,你要在市场的价格远远低于企业内在价值时进行投资,然后等待价格回升。换而言之,格雷厄姆规避损失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坚持理性投资;第二,确保本金安全;第三,以可量化的内在价值为选股依据。巴菲特在后来的投资实践中,一直遵循着格雷厄姆这些规避损失的策略。
  “我认为,格雷厄姆的规避损失策略足以作为你投资结构的基础。除了这些投资策略之外,你还想求助什么呢?”
  除了格雷厄姆之外,对巴菲特投资影响最大的人就算费雪了。譬如巴菲特本人在谈到费雪对自己的影响时说道:“我从他那里学到了:走出去与竞争者、供应者、顾客交谈,从中找出一种行业或是一家公司是如何实际运作的。”这也是规避损失的最好方法。
  费雪认为,投资者要以三个步骤正确分析公司的运行情况:
  一,从年度和中期报表,最新的投股说明书,代理人材料以及报送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补充数据中,对企业进行初步了解。你首先要试着对这个公司的会计账目管理的特点有个印象:有多少钱投资在研究和发展项目上,这些项目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管理者的背景和薪金水准,以及边际利润的走势。此外,你还应当翻阅一些资料,基本了解一下投资大众对这个公司的看法,因为在现实和大众看法之间的不同可以创造好的投资机会。
  二,从商业信息中得到其他信息。就是说,投资者要关注任何关于所要投资的企业的消息,有时候,从十分不相干的旁观者那里,你可能会得到一些极为重要的消息。也许你能收集到比一个公司实际情况更多的信息,同时你也可能对这个公司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去公司拜访管理者。通过拜访管理者,你至少能得到以下几个信息:公司确定的商业策略;策略是否执行到位;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在考察该公司管理层方面,要特别注意:1.长、短期目标之间的协调。2.推销部门的训练问题。3.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4.雇员对公司的忠诚度。5.关于长期性的削减开支的方法。
  费雪另一个规避投资损失策略是长线投资。因为投资者要想在股市上赚大钱,必须选择一个优秀的企业,然后将股票一直持有,不管该公司是否在今后的哪年出现了严重的亏损。你的投资价值最终会超过你刚买进时的价格。当然,如果你要想依此方法获利,必须选择具有真实潜力的股票买进。
  费雪崇尚长期投资,他对那些只想着利用短期波动来套利的作法嗤之以鼻,他毫不客气地说:“在我人生的字典中,我没有看到哪一个做短线的投资者最终赚到了钱,而靠长期投资赚钱的人却不计其数。”他认为,在股市中,投资者最常犯的严重错误就是一味地追逐短期利益。“投资资金损失最多的也是这样的人。”
  在费雪看来,大多数投资者常常看上一大堆数据,然后从中找出那些他们自认为不错的股票,或者根据所谓的“可靠消息”来选择购买的时机,这种购买股票的方法是愚蠢的。事实上,那些专业的经纪人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来选股的。这种方法似乎有道理,却很难行得通。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随时在进行干扰,经济形势的变化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就连那些最为权威的机构也不敢标榜自己的预测就是准确可行的。所以,投资者将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资金押在所谓的“可靠消息”上,是非常不可取的。此外,在复杂的股市环境里,投资者都应该擦亮眼睛,不要陷入资金损失的深渊之中。因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的情绪与意识很容易互相传染,并想当然地认为:拥有相同看法的人越多,这种看法就越是正确。
  费雪认为,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最佳时机有如下三种:
  首先,在某个前景看好,具有投资价值的新企业刚开始启动时,就开始买入,在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原因是企业的新产品刚刚开始上市时,需要有一个打开销路的较为困难的时期。大多数投资者因而对其信心不足,你完全不必担心它会成为大家追捧的目标;对另外炒股者来说,如果对新企业及其产品、发展前景有足够的了解,就可以大胆下手。
  其次,当颇具实力的公司被一些坏消息如失误及其他临时性的错误困扰时,投资者可大量买入。
  最后,选择那些资本密集型的行业,针对具有前途的项目进行投资。对那些能对竞争对手构成威协的企业,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扩大,产品的销量也会随之增加,公司的利润也会大大增加。所以,在其股票价值上涨到真正反映出这种前景之前,你都有购买的机会。
  使巴菲特立于不败之地的,还有凯恩斯。他是一位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同时也是出色的投资家。
  凯恩斯认为,投资成功者的智慧并不在于他用什么方法预测到了投资的收益,而在于他能不失时机把坏东西推给别人。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在股票市场上,最精明的人只预测二个方面:一是群众心理。二是他们将要采取的行动,而对事件的真正趋势则置之不理。不管群众是否有道理,只要能比他们领先一步就是赢家。由于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投资都存在某种心理障碍,不可能对股市做出什么理智的预测,但对眼前的表面现象却无比信赖,因此极容易被引诱,从而上当受骗。对这些投资者来说,资金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
  凯恩斯说:“预测要根据事实,而事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太清楚,可是关系重大的事实;另一类是较清楚,但关系不大的事实。大多数投资者一般都依据第二类事实预测将来,其非理性的一面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正如大家所见到的那样,许多在股市外还非常聪明的人,一旦进入股市开始玩起股票游戏,就变得愚蠢而不可理喻。这就是为什么在投资市场上,总是有人如牛一般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原因。”
  凯恩斯认为,投资者首先要学会思考,识别哪些信息是别人硬塞给你的“坏东西”,千万不要轻信所谓“投资专家”发出的信号。作为一个远离股市的投资家,巴菲特曾多次告诫人们要警惕华尔街:“许多领域的专家,譬如牙医,能给这个领域的门外汉带来许多帮助。但总的来说,人们从专职的资金运营者那里却得不到什么东西可以为他们的金钱带来好处。华尔街喜欢将这种不断激增的、疯狂的金融游戏描述为一种复杂的、有益于`793E`4,1A的活动,这实际上是简化了复杂而有着精细协调的`793E`4,1A经济。但事实却决非如此,短期交易行为像看不见的脚一样,频繁地踢着`793E`4,1A的小腿。”
  凯恩斯更为全面地总结了自己投资的基本准则:
  第一,对准备投资的几家公司进行仔细选择,一定要考虑到它在几年后的实际价值和潜在的价值是否便宜,同时将它与对其他投资方式进行对比,之后再做出选择。
  第二,对你选定的投资进行长期持股,不要因股价的稍微波动就放手,要坚持持股到见到投资成绩或是此项投资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才放手。
  第三,建立一个平衡的投资地位。尽管个股的持股量大,风险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可能只有相对风险。
  凯恩斯认为,投资者对所要投资的股票不但要认真的筛选,关键是要将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此外,凯恩斯特别看重分析股票的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并从中找出最佳的投资对象。凯恩斯很清楚地知道,研究整体股价变动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取的。在投资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能够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但往往事与愿违,折腾来折腾去,成了高价买进低价卖出。大多数投资者因而最终损失惨重。如果这种心态加以漫延,则会使整个市场变得更加失去理性,引起剧烈的波动。
  我们从巴菲特40多年投资生涯中,不难看出格雷厄姆、费雪及凯恩斯对他的影响。他们三个都属于集中投资者,对所要选择的投资都是极为慎重的,而且一旦拥有就不会轻易放弃。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规避损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巴菲特很清楚这个算术公式:如果你投资1美元,赔了50美分,那么你手上只剩一半的钱,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收益,你才能回到起点。所以最好别赔钱。
  谁都明白,股市是个高风险之地,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对每一只股票的投资都是正确的,一旦出现赔钱的迹象,就要实施止损措施。止损,在英文中表述为stop loss,意思是控制损失。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这个字眼令人很不舒服。如果你也是非常厌恶这个名词的话,那么你的投资策略中无疑埋下了一颗定时`70B8`!,39,迟早是要毁灭你的投资生涯的。而且,对于投资者而言,一次大亏,足以输掉前面99次的利润,所以严格遵守止损纪律便成为确保投资者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则。
  往往有很多相当专业的投机者,他们既精通技术分析,也曾在多次的投资活动中取得赫赫战果,但就是因为过于自信,没有及时止损,结果一次失手造成重大损失,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我们许多股民朋友也常犯相同的错误,只知买进股票后赚了钱出局,却很少主动在适当的亏损位置止损平仓走人。
  他们认定,进入股市是为了快速致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股市风险,这就会导致当股票价格到达止损位时,投资者失了方寸,患得患失,止损位置一改再改;有的投资者甚至临时变卦,逆势加仓,企图孤注一掷,以挽回损失;有的投资者在亏损扩大之后,干脆采取“鸵鸟”政策,听之任之。
  这些投资者明知大盘趋势会继续向下运行,自己手中持有的股票也已进入下降通道,但他们仍然心存侥幸,总希望不久就会强劲反弹。在始终看不到反弹出现的情况下,则更不甘心亏本卖出。于是,日复一日地在期待反弹中等待。却不知股价已经在盲目的等待中不断缩水。本来只要止损就能降低亏损,结果却在坚持长线捂股,不肯认输的错误思想指导下,越亏越大。
  他们也许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交易员有一个有用且简单的交易法则,叫做“鳄鱼法则”。这源自于鳄鱼的吞噬方式:猎物愈试图挣扎,鳄鱼的收获愈多。假如你被鳄鱼咬住了一只脚,它不会马上就把这只脚吃掉,而是等待着你的挣扎。如果你用手臂试图拔出你的脚,鳄鱼的嘴巴就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臂。你愈挣扎,就陷得越深。所以,你务必记住: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生存的机会便是牺牲那只脚。对股市而言,这项原则就是:当你知道自己犯错误时,立即了结出场。不可再找借口、侥幸期待、强调理由或采取其他任何行动。
  巴菲特要强调:止损要讲究科学,懂得科学止损才是股市获胜的根本保证。他把科学止损的目的归纳为:回避风险、保住本金、求得生存。
  巴菲特想阐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分析准确率在40%左右的投资者和一个分析准确率在80%左右的投资者,谁能够在投资中更长久地生存呢?表面看来,后者胜算更大一些,但实际不然。如果不能有效地实施止损措施,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前者有可能要比后者表现得更好。
  举例来说,假设两个人都是10万的投资资金,前者每次的风险控制在2%,十次交易中四次盈利,六次亏损,结果六次亏损损失是1.2万,而后者每次的风险控制在20%,十次交易中两次亏损,亏损额达4万,所以,在亏损额相差2.8万的情况下,后者必须比前者多盈利2.8万才能保持一样的业绩,而这必须是在后者先盈利后亏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果后者在十次交易中刚开始就连续两次亏损,那么继续交易的本金实际上是6万元。在资金量大幅缩水情况下去增值2.8万元的利润,难度无疑增大了许多。
  巴菲特说:“比较结果说明,如果不能有效止损,合理控制风险,那么即使有比较高的准确率,也未必有好的业绩表现。”
  止损点是在实际操作中股价处于下滑状态下所设立的出局点位。逢市值上涨时,止损点须及时提高,相反,在市值下降时,止损点可适当降低,这样有备而来,则可以防患于未然,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可以立于风云变幻的股市之中不至于被“股海淹没”。
  设立止损点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住胜利果实,防范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在此,必须说明的是,设立止损点并不是为了赚钱,在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使亏损尽可能减少。
  巴菲特指出,设立了止损点就必须执行,尤其是刚买进就被套牢。如果发现错了,又不回避,等股价大跌40%~50%时,将更得不偿失。所以发现错了就应及时止损出局。在抛出的时候,用“快刀慢割”的手法,挥泪也得出。
  巴菲特认为,在实际操作中,止损点有一定的缓冲空间,缓冲空间的确立则是比较讲究的。一般而言,做短线投资的缓冲空间在5%~8%之间,做中线投资的在8%~13%,做长线投资的在15%~20%之间,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做长线还是短线投资,都须设立止损点。如果一只股票从最高点下跌6%,说明它在走弱,如果跌去10%,至少说明该股已处于调整中。
  下面这些止损方法是有经验的股民常用的技巧。
  1.投资者在买入股票时一定要慎重,反复研究。没有经过慎重考察的买卖行为就如同打牌时不看牌就出牌一样,出现损失是迟早的事情。止损只是一种风险控制的措施而不是股市投资的目的。
  2.不同的大势下止损方法不同。牛市中,大多数股票都有轮番上涨的机会,投资者只要不贪心,沉得住气,手中的股票迟早会有表现的机会,套牢的情况比较少,只是赢利的多少有区别而已。止损这把利刀不能轻易出鞘,除非你有非常好的理由。熊市里现金为王,止损就是你不二的保命法则。当你被市场这只巨鳄咬住一只胳膊的时候,千万不要做无意义的挣扎,丢掉一只胳膊,赶紧出场。否则你将赔掉另外一只胳膊甚至性命。
  3.不同的个股止损方法不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股市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个股走势图。即使是同一个主力,在操作不同的股票时手法也是不同的。因此,投资者一旦买入股票,就必须根据该股的股性来制定不同的止损措施。
  4.止损位的设置。这是止损计划的关键,一般根据有关技术位和投资者的资金状况来确定。但在不同的止损依据下,设置止损位考虑的重点也有所区别。如对个股止损,一般根据个股的技术位和投资者对亏损的承受能力来设置;对股指止损,则根据大盘的技术位和投资者对亏损的承受能力来设置;对资金止损,则主要根据投资者对亏损的承受能力来设置。不论哪种止损措施,需要考虑的莫过于亏损承受力和技术因素,前者是因人而异的,也无客观的标准而言,可以是7%,也可以是10%,但技术因素则涉及到技巧和经验。常见的方法是结合技术位来设置止损位。此外,止损幅度的确定还应考虑排除日常价格波动的影响,止损幅度过大,则丧失了止损的本意,使一次错误就造成很大的损失;止损幅度过小,很可能形成无谓的损失,因为这种情况下,止损位容易在股价的正常波动中触及。可见,确定合适的止损幅度几乎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5.保本止损法。投资者一旦买入某只股票后股价迅速上升,则应立即调整初始止损价格,将止损价格上移至保本价格(买入价+双向交易费用),此法非常适用于T+0操作。
  6.趋势止损法。以某一实战中行之有效的趋势线或移动平均线为参考坐标,观察股价运行,一旦股价有跌穿该趋势线或平均线的迹象,则立即离场。
  7.时间周期止损法。投资者在买入股票前,要对买入股票设定持有时间,如1天、3天、一星期、两星期等等,如果买入后持有时间已经到设定期限,但股价没有发生预期走势,同时也没有到达设定的止损位时,千万不要转换持股的“时间周期”,立即离场,以免将“短线投资”变成“长线投资”,并最终成为“长期套牢”。
  对投资者而言,投资就是为了赚钱,最大的目标是如何使自己手中的资金由10万元变成20万甚至40万元。但是,赚钱的前提是要控制好风险,保持生命力,才有可能长期在市场中生存,才有可能等到好的投机机会,才能不断地取得胜利。这一点,是无数投资人已经证明了的真理。--  巴菲特一再强调,投资者必须保持理性,只有这样才能战胜非理性的市场。在这一方面,巴菲特堪称表率。他在第一次碰到1968年的大牛市时,毅然做出了退出的决定。
  当时,美国股票的日平均成交量达到了1 300万股,比上一年的最高记录还要多30%。股票交易所被大量的买卖单据压得喘不过气来,这在美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而且如此这般持续了许多天。至1968年12月,道·琼斯指数竟然攀升到了990点,第二年又升到1 000点以上。
  巴菲特担心自己的盈利付之东流,在1969年5月最终拿定了主意,他做了一件非同寻常的决定:解散他的巴菲特合伙公司。当市场正在牛市的高潮中时,很多股东对此大为不满,巴菲特的解释是:“我无法适应这种市场环境,同时我也不希望试图去参加一种我不理解的游戏而使自己像样的业绩遭到损害。”
  事实证明巴菲特的决定是无比明智的,在这次近似疯狂的牛市中,巴菲特合伙公司没有赔一分钱。就在巴菲特退出股市不久,股票交易所的平均每一种股票都比1969年初下降50%。
  巴菲特说:“这场游戏的参与者是那些容易受骗的人、自我陶醉的人和无所顾忌的人。我相信,当这一时期的股票市场和商业发展被写进历史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种现象将会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也许是最具特色的狂躁病的表现。”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
  这是巴菲特战胜市场的根本原则。当他第二次碰到大牛市的时候,他选择了卖出大部分股票。
  美国股市在1972年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二个大牛市,股价大幅上涨。当时几乎所有投资基金都集中投资到一群市值规模大、企业声名显赫、被称为“漂亮50股”的成长股上,如雅芳、施乐、宝丽来、柯达和得克萨斯仪器等等,这些企业的平均市盈率奇迹般地上涨到80倍。
  在巴菲特的指挥下,伯克希尔公司开始大量抛出股票,只保留了16%的资金投资于股票。
  结果,“漂亮50股”的股价在1973年初开始大幅下跌,道·琼斯指数也不断回落,市场摇摇欲坠。那些1969年上市的公司,如沃尔特·迪斯尼、通用汽车、施乐、IBM、西尔斯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股票市值跌了60%。
  甚至到了1974年10月初,道·琼斯指数更是从1 000点狂跌到580点,美国几乎每只股票的市盈率都跌回了个位数,这在华尔街非常少见。对那些被套牢的投资者来说,恐慌性的抛盘似乎永远不会停止。一些投资者竭尽全力持有他们的股票,等待着反弹,但是反弹迟迟不见踪影。他们被弄得筋疲力尽,最后不得不屈服了,他们卖出了股票。其他人也从市场的变化中得到了启示,大家纷纷抛盘。然而,抛盘招致了更多的抛盘,一个有序的市场就变成了一个产生损失的邪恶的怪圈。
  到1974年底,已经没有几个投资者有耐心再进入股市这个竞技场,在市场一片悲观声中巴菲特却高声欢呼。他在接受《福布斯》的记者访问时说:“我觉得我就像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投资的时候到了。”巴菲特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那些连市场本身都难以忍受的股票上。就像一个贪嘴孩子遇到了一家糖果店里,巴菲特找到了很多有投资价值的股票。
  巴菲特没有任何具有魔力的规则,使他能够知道股市在什么时候被高估,什么时候被低估。他决定进入或退出股市仅以几个常识性因素为基础。
  第一,是股票收益与债券收益之间的关系。当债券的收益逐步上升,甚至有超过股票收益的趋势时,这证明市场的价值是被高估了;当股票收益下降到某一点,但在这一点上股票收益依然在债券收益之上,这时候的股票最具有吸引力。
  第二,是市场攀升的速度。股市不会长时间地胜过整个经济的发展。投资者不应该期望公司的销售、收入和股票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经济产出。如果股票价格上涨的速度增长了4倍,那么整个经济是处于扩张时间,市场成为股票在某一点下跌时的底部。相反,如果股票的价格下跌,而整个经济处于高涨时期,就会产生股票价值被过低估计的情况。
  第三,是国家的经济形势。当经济迅速发展,或者看上去不会停下来时,股票会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投资者应该考虑是否减持股票,选择另一种投资方式。同样,当经济不景气时,股票会下降到非常便宜的水平,从而具备了高回报的潜力。
  巴菲特也把这些市场策略应用到了1999年的大牛市的操作中。当时,美国出现了第三个大牛市,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21%,然而巴菲特领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却不但输给了市场,而且输得非常惨,整整亏损了20%,与标准普尔500相比,相差了41%,这是巴菲特40多年间业绩最差的一年。
  从1995年到1999年美国股市上涨近150%。出现这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最主要原因是,由于网络和高科技股票的过度膨胀。巴菲特自涉足股市以来,就对投资高科技股票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继续坚决持有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等传统行业公司股票,结果在1999年牛市达到最高峰时,伯克希尔公司大败给市场。
  但巴菲特不为所动,他给伯克希尔公司股东的解释是:“1999年我们的股票投资组合几乎没有什么变动。这一年有几家我们重仓拥有的公司经营业绩十分令人失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这些公司拥有十分出众的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能够长期持续保持,而这种特质是取得长期良好投资业绩的保证。偶尔有些时候我和芒格相信,我们可以分辨出一家公司到底有没有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起码是无法百分之百断定。这正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投资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原因。尽管我们也同意高科技公司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将会改变整个`793E`4,1A的这种观点,但在投资中,我们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没有能力判断出,在高科技行业中,到底是哪些公司拥有真正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们在这一年的股东大会上也纷纷指责巴菲特,为什么不投资高科技股。几乎所有的报刊传媒也因此评说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过时了,但巴菲特仍然我行我素。
  其实巴菲特早在1986的年报中就清楚地表达了他对大牛市的看法:“还有什么比参与一场牛市更令人振奋的呢?在牛市中,公司股东得到的回报变得与公司本身缓慢增长的业绩完全脱节。然而,不幸的是,股票价格绝对不可能无限期地超出公司本身的价值。实际上由于股票持有者频繁地买进卖出以及他们承担的投资管理成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总体的投资回报必定低于他们所拥有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如果美国公司总体上实现约12%的年净资产收益,那么投资者最终的收益必定低得多。牛市能使数学定律黯淡无光,但却不能废除它们。”
  结果证明,巴菲特对市场的理解是正确的。
  美国股市在、2003三年中跌幅分别为9.1%、11.9%、22.1%,累计跌幅超过一半,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同期的业绩却上涨 30%以上。
  最让投资者大跌眼镜的是,巴菲特在日以每股平均价格12.441港元出售了1 690万股中石油的股票,出售所得款项约为2.1亿港元。就在巴菲特出售中石油股票14天后,即日,纽约股市大幅下跌,其中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311.50点,跌幅为2.26%。受美国纽约股市大幅下挫的影响,日本东京股市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418.28点,跌幅达2.36%;澳大利亚悉尼股市主要股指下跌175.6点,跌幅为2.8%;香港股市恒生指数下跌641.28点,跌幅为2.8%。
  人们不得不佩服巴菲特对市场的理解有着更为理智的长远眼光。--  在确定买入一支股票时,要确定买入的价格是过高还是过低,唯一的方法就是充分了解该公司的真实利润。如果缺乏这种了解,投资者就无法确定自己买入的这支股票能否带来良好的收益。
  巴菲特更喜欢用股本收益率来衡量企业的盈利状况。股本收益率是用公司净收入除以股东的股本,它衡量的是公司利润占股东资本的百分比,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公司的盈利增长状况。而对于一家公司的真实价值,实际上是预期利润的总和通过资金的时间价值“折现”所得到的数额。
  一个公司的历史记录越不稳定,它的未来也就越不稳定。这就导致风险会越来越高,它的价值就不如表现稳定的公司那样高。事实是,世界上有几家公司具有美国运通那样的稳定性呢?由于某些公司缺乏稳定的历史记录,促使投资者对他们的未来做出一些不真实的预测。
  巴菲特认为到企业价值的定价标准应该是统一的。他认为,一切经营活动最终都必须通过如何把销售转化为盈利以及盈利增长率来判断。比如一家互联网公司可以用同其他任何行业相同的标准来定价,就像电力设施、铁路、电影生产商、软件开发商那样。所有这些企业的价值都应该等于他们未来预期收益的折现值。如果这些企业被预期在将来赚不到任何钱,他们就没有任何价值。所有的资产都应当被同样地估价,在经济上都应当是平等的。
  尽管良好的投资并不复杂,但也不能说它是简单的。一个投资者所需要的就是正确定价所选择的资产的能力。你不必像专家一样去了解每一家公司,只需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对你想投资的公司做出定价就可以了。你的能力范围大小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要清楚它的边际。
  巴菲特指出,投资者的目标应当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一家熟悉的公司从而获取收益。识别与估计盈利的目的就是确定你的投资风险水平。公司盈利风险越高,你为其支付的价格就应该越低,对于其他的因素也是如此。公司的真实价值与其经营的稳定性是密不可分的。巴菲特决不会长期投资具有波动性盈利历史的公司,因为对他们进行定价太困难了。
  巴菲特认为,定价一家公司与定价一种债券没有什么区别。在定价一种债券时,你要计算每年的收益流量,并且通过反映各种风险及机会成本的贴现率来对年收益进行折现。
  机会成本表示在一个具有同样风险的、类似的投资上应该获得的收益。例如,投资者有机会投资一家潜在年收益率为15%的肉类加工厂,或者是可以买入价格50美元的电力股票。两项业务都具有同样的风险。为了确定电力股票的价值,投资者必须估计出将来的年盈利或者现金流,并且用每年15%的贴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如果计算结果显示价值高于每股50美元,你就应该投资于电力。如果投资者得出的价值低于每股50美元,股票就是被高估了,那么肉类加工厂就是一项更好的投资。
  对盈利进行折现,就是用将来每一年的盈利或现金流入除以你所选择的折现率。例如,假定企业在今后5年里预期每年的盈利为10 000美元,机会成本为15%。你用10 000美元的利润除以1.15,表示第一年的折现率,其结果为8 696,显示了公司的真实价值。接下来要计算第二年的折现率,投资者可以用15%的折现率对10 000美元的利润进行两次折现。计算方式是用10 000美元除以1.15的平方。计算第三年的折现率,是用利润除以1.15的立方。以此类推,投资者可以看到,随着折现率的复利计算,10 000美元在5年以后的利润价值仅为4 972美元,而企业给股东则创造了33 522美元的现值利润。
  在这一方面,我们看到巴菲特是运用贴现率来对收益进行折现的:
  1.把一切股票投资都放在与债券收益的相互关系之中来看待。如果在股票上无法得到超过债券的潜在收益率,那么就选择购买债券。因此,公司定价的第一层筛选方法就是设定一个收益率,此收益率必须达到或超过`、!3,`!E9C债券的收益率。
  2.绝不耗费精力试图去为所有股票都确定合适的、唯一的贴现率。因为贴现率是动态的,会随着利率、利润估计、股票的稳定性以及公司财务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动。一个定价结果,与其做出时的各种条件紧密相连。
  3.为了确定贴现率,学者们建议投资者用公司股票的波动性来描述风险。巴菲特则以不同的方式界定风险:把注意力放在商业风险上,也就是公司股票年收益率的可预知性。如果一家公司没有任何商业风险,那么它的年盈利就是完全可预知的。在巴菲特眼里,这就同`、!3,`!E9C债券一样毫无风险。因此,应采用一个同债券一样低的贴现率。巴菲特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在盈利增长率变动很小的公司上,因此,他可以用国债的贴现率来对盈利进行折现。
  巴菲特在如何运用贴现率进行计算方面也明显地不同。他会用公司的增长率和贴现率来确定股票是否比债券更具有吸引力。对于巴菲特来说,麦当劳可不仅仅值40美元。如果麦当劳无法维持其每股2.50美元的平均年盈利,他可能会倾向于购买债券,因为债券的收益是固定的;如果麦当劳能提高其年盈利的话,其股票价值就会大大超过40美元。当未来的盈利增加时,相对于巴菲特的原始买入价格,每股的盈利率也增加了。因此,他将愿意支付一个溢价以获得麦当劳不断增长的收益。
  对于高增长率的公司进行定价,主要矛盾在于它是建立在某种不可靠因素基础之上的。为了得出一个现在的价值,投资者必须能够预测未来。如果投资者无法预测在未来3年或5年内公司能够获得多少盈利,那么这种投资分析就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巴菲特相信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投资者们越来越相信投资股票的盈利会保持不断的加速增长时,他们对公司价值的高估就不可避免了。
  正如巴菲特所认为的那样,真实价值难以捉摸,但是通过确凿有力的分析,任何企业都具有可知的真实价值。然而,要精确地估算出真实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痛苦的,并且是非常主观的。
  巴菲特在1998年的年报中说:“历史上,伯克希尔的股票总是按稍低于企业内在价值的价格出售。有了这种价格,购买者就可以肯定,他们的个人投资经历将至少与企业的财务经历相同。但是,最近这种折扣已经消失,而且时常会出现适度的溢价。
  “这种折扣的消失意味着,伯克希尔的市场价值比企业价值增长得快。这对那些已经持有股票的所有者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对新持有者或未来的持有者来说却是个坏消息。如果伯克希尔的新持有者的财务经历仅仅能跟上公司未来的财务经历,那么他们付出的任何市场价值大于企业内在价值的溢价就必定会维持下去。
  “管理人员不可能决定市场价格,尽管他们可以通过公告和经营策略鼓励市场参与者的理性行为。正像你猜到的那样,我自己的偏好是一种持久接近企业价值的市场价格。有了这种关系,所有者的收益就可以在整个持有期中,准确地与企业保持同步增长。市场价格在企业价值上下的大幅波动,总的来说不会改变持有者的最终收益。最终,投资者获得的必定与企业获得的一样多。”
  巴菲特认为,在公司的股本收益率走势和未来的盈利走势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如果年度股本收益率上升,盈利率也应该同样上升。如果股本收益率的走势稳定,那么盈利率走势也有可能同样稳定,并且具有较高的预见性。将注意力集中在股本收益率上面,投资者可以更有信心地预测未来盈利。也就是说,如果你能估计公司未来的股本收益率,那么你就可以估计股本价值在年度间的增长。并且,如果你能估计股本价值的增长,你就能合理地预测取得每一年年终股本价值所需的盈利水平。
  另外,巴菲特也教给了投资者一些计算收益的方法。
  例如,每股收益是指本年净收益与普通股份总数的比值,根据股数取值的不同,有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全面摊薄每股收益是指计算时取年度末的普通股份总数,理由是新发行的股份一般是溢价发行的,新老股东共同分享公司发行新股前的收益。
  加权平均每股收益是指计算时股份数用按月对总股数加权计算的数据,理由是由于公司投入的资本和资产不同,收益产生的基础也不同。
  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是公司的税后利润除以公司发行的股票总数。公式为:每股收益=税后利润÷股本总数。该比率反映了每股创造的税后利润,比率越高,表明所创造的利润越多。
  股本收益率可衡量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它弥补了每股税后利润指标的不足。例如。在公司对原有股东送红股后,每股盈利将会下降,从而在投资者中造成错觉,以为公司的获利能力下降了,而事实上,公司的获利能力并没有发生变化,用净资产收益率来分析公司获利能力就比较适宜。
  净资产收益率也就是股本收益率,其计算方法是用净利除以净资产,得到的就是净资产收益率。公式为:股本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100% 。当一家公司取得较高水平的股本收益率时,表明它在运用股东们提供的资产时富有效率。因此,公司就会以较高的速度提高股本价值,由此也使股价得到相应的提升。
  在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包括一些消费品及消费者周期股票,这显示了他对持续的、高水平的股本收益率的偏好。例如,可口可乐和吉列都取得了介于30%~50%之间的稳定的年度股本收益率。安海斯·布希公司达到51%,美国运通公司达到37%。这对于已存在了数十年的公司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纪录。几乎所有巴菲特投资的上市公司都取得了平均水平为15%或者更高的年度股本收益率。通过它们较高的内部收益以及低于平均水平的资本需求,这些公司年复一年地创造出了高水平的股本收益率。--  巴菲特能理所当然地跻身于20世纪最有成绩的管理者行列之中,完全得益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账面价值记录。自从他在1965年接管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来,其股票每股账面价值从1964年的每股11美元上涨到了日每股10.8万美元;1965年~2006年,年度复合增长率达到23.5%。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能取得这样的增长记录。巴菲特把增长中的大部分归功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持有的股份的价值上升了,在资产负债表中显示了他们目前的市场价值。通过为伯克希尔的资产组合仔细挑选处于增长中的公司并以真实的价格买入他们,巴菲特确保了公司真实价值及股价的迅速上涨。
  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价值如果在哪一天上涨了5亿美元,那么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账面价值也同样上涨了5亿美元。达到这个数字,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天方夜谭,只要可口可乐的每股收益达到2.50美元,就可以使巴菲特的股票价值增加5亿美元;退一步说,如果可口可乐价值下降5亿美元则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吉列普通股价值每增长一美元,就可以使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账面价值增长9.6亿美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拥有9.6亿股)。巴菲特自从1988年购买了大量的可口司乐股票以来,股票价值的增长已使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账面价值增长了103亿美元。或者每份A股股票增长了6 800美元。另外,巴菲特持有的华盛顿邮报股份已经使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账面价值增长了超过9亿美元,或者每股价值增长了近600美元。还有,`、!3,`!E9C雇员保险公司股票20年的上涨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账面价值增加了24亿美元――可能会更多,因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1996年收购了该公司。
  没有哪家公司能像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这样,有足够的能力在其资产负债表中填满普通股票,它可以用老式的方法来增加账面价值。通过扩大利润,创造更高的资产收益以及小心地并购公司以增加公司价值。当账面价值由于这些原因得到增长时,真实价值也随之增长并导致股价上涨。当盈利增长没有导致账面价值增长时,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同样,管理者们可以采取某种措施增加账面价值。但同时并不增加盈利和真实价值。当比较一个公司的增长记录时,一定要记住下面的事实。
  某些公司可以仅凭增发股份来提高账面价值。在20世纪末的几年里,高科技公司为避免破产而增发了无数的新股,使它们声名狼藉。这些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圈得的资金被用于支付账单和扩张市场。每一轮新的筹资都在其资产负债表中注入大量资金。这些公司从外表上看,的确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净值。由于它们的商业模式无利可图,许多公司实际上正在大量亏损。
  假如你想创造出一个持续增长的账面价值,唯一的方法就是:购并其他公司。结果会出现商业顾问彼得·杜拉克式的预言“资产交易是浪漫的、性感的,它使你在交易之后感到怅然若失。”无可否认的是,并购当然会令你的企业迅速地增加账面价值,但是也会妨碍公司的盈利计划并减损公司的真实价值。其实你不必担心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的,事实上目前已经发生了。这是由于公司为其并购目标支付了过高的价格,他们所花费的每一美元并没有买到一美元的价值。当然,这种不当的交易后果在近几年之内是不易显现的,一旦显现,管理者们或许就不得不划减资产价值或者削价售出并购的股份。当执行并购的公司的股价相对于账面价值存在着一个很高的溢价时,通过增发股份来支付并购就能够使账面价值获得可观的增长。即使从一开始就没有创造出任何真实价值,账面价值依然会增长。
  只要管理者把利润存在银行就可以增加账面价值。假如其他因素不变,一家公司把每年利润存入利率为5%的存款账户中,它的账面价值每年都会持续增长。那么,哪家公司会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账面价值吗?由于复利效应,利息收入每年都会确定地大幅增长,账面价值每年也会增长,但是股票收益会以一个不断下降的速度逐渐下降,直至降到5%,并且真实价值的增长速度也很缓慢。
  巴菲特用账面价值作为衡量公司表现的标准,而不是用盈利和股票价格,这是为什么呢?
  就像巴菲特在1988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度报告中所写的那样:“正如我们定义的那样,内在价值是估计值,而不是精确值,而且它还是在利率变化或者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修正时必须改变的估计值。此外,考察同一组事实的两个人——甚至对查理和我也同样适用——几乎总是不可避免地得出至少是略有不同的内在价值。这是我们永远不会给你我们对内在价值的估计值的一个原因。然而,我们的年度报告提供的东西是我们自己用来计算这种价值的事实。
  “同时,我们定期报告我们的每股账面价值,这是一个很容易计算的数值,尽管用途有限。这种局限并不来自于我们持有的可交易证券,它们按现价记录在我们的账簿上。相反,账面价值的不足之处与我们控股的公司有关,它们在我们的账簿上记载的价值可能与其内在价值大相径庭。
  “这种差别可以朝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例如,在1964年,我们可以确信地说伯克希尔每股的账面价值是19.46美元。但是,这个数字大大夸大了公司的内在价值,因为公司的所有收入来源都捆在了盈利能力低下的纺织业务上。我们的纺织资产既没有继续经营的价值,也没有等同于其置存价值的清算价值。”
  因为股市是的变幻莫测的,所以巴菲特绝不会依赖于股价的变动来衡量某家公司。同时他告诫投资者们不要用股价的年度增长来衡量一家什么企业的表现。在长期内,股价变动能够反映公司的表现。但在短期之内,两者之间可能不会存在任何关系。
  巴菲特致力于账面价值还因为盈利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首席执行官可以运用以重组费用、资产出售、坏账注销、裁员或者“资产整理”费用等几十种手段操纵盈利,在数年之内抬高公司的盈亏底线。美国的公司管理者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并且是合法地编造它们的账目,使人们感觉公司正在成功地运作。而实际上这些管理者们正在把大量利润扔进下水道。看一下南方贝尔、美国电报电话公司、SBC通讯、大西洋贝尔等,这些电话巨头们的例子,账面上,似乎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时的盈利每年都在稳步地增长。那些把目光盯在盈亏底线上的投资者们,基于这样公司的表现而把股价抬得越来越高。
  但是这些增长是由频繁的资产注销、重组费用以及裁员带来的,这样的增长是虚假的。例如,每一次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或者南方贝尔作为削减成本的手段而注销资产,它们就按同样的数量削减了股东们的股份。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进行了无数次的资产注销,以至于该公司的全部会计费用超出了其所报告的盈利。可以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管理者们没有为他们的股东们带来半点真正的价值。
  这些企业在为股东们增加真实价值方面做得很少。南方贝尔的账面价值每年仅增长2%;大西洋贝尔每股的账面价值在那段期间实际上下降了,尽管它的会计盈利以每年5.7%的速度在上涨; SBC通讯公司的账面价值每年增长1.7%。尽管如此,它们的股票却在迅速上涨。
  巴菲特指出,如果你碰巧成为这些公司的惟一的所有者,就不应该把利润保留起来,而应该把每年盈利作为再投产以维持业务的发展。“如果你在10年间100%地拥有大量资产密集的企业,而把留存的利润全部挂在账目上,并且置于严密的财务手段监管之下,那么你最终只能获得很小的价值或者是零价值。”他这样说到。
  巴菲特对投资者再一次说道,理解账面价值的变化是评价一家公司是否真正值得拥有的关键。比如,那些电话公司的资产倾向于迅速贬值,这是使它们负担会计费用的原因之一。因此这些公司的账面价值无法提高。另一个贬值的原因是,那些耗费了数十亿美元的设备很快就老化了,并且在技术上也会被很快会淘汰出局。这些电话公司总是把公司每年净收入中的大部分资金用于更换交换机、网络以及其他的基础设备,而不是用于能促进增的再投资长。不庸忽视的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迅速取代了旧的技术和设备,结果使得这些公司的许多雇员步入失业大军的行列。看看这些,你就不会奇怪巴菲特为什么总是回避电话公司的股票了。--  聪明的投资者在对某家公司进行正确投资分析时,股本收益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把股票价格和股票价值水平置于一个恰当的关系之中。有些投资者也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公司过去的及预测的盈利增长上。即使美国最顶尖的分析师也会非常关注盈亏底线的增长,把股本收益作为衡量投资该公司的标准。因为,一家公司是否具有使所有者的资本获得高收益的能力,对于长期增长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在某些方面,股本收益是衡量公司表现如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尺度,因为公司可以借助众多的手段来改变它们的会计利润。
  早在20年前,巴菲特就表达了这样的见解:对经营表现的最基本的检验就是使股本获得高水平的利润率(在没有不正当的举债经营以及会计花招等情况之下),而不是每股利润的持续增长。按着我们的观点,如果管理层和金融分析师们改变他们置于每股利润及其每年数额变动上的侧重点,那么股东们以及所有的公众就会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运作。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弄明白什么是股本收益率。这是每年的利润同产生这些利润所需的平均股本价值的比率。如果一个公司年盈利为1000万美元,年初股本价值为2000万美元,年末为3000万美元。那么,该公司的股本收益率大约为40%。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该公司的经营者们为股东创造了40%的收益。股本价值——资产减去负债——表现了作为公司净资产的投资者利益。它是提供给公司的资本与用那些资本到目前为止所创造出的公司盈利的总和,再减去一些特别的项目。当一家公司取得了高水平的股本收益率时,表明它在运用股东们提供的资产时富有效率。因此,公司就会以很快的速度提高股本价值,股价也由此获得同样快速的增长。
  巴菲特确信,企业能够创造并维持高水平的股本收益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少了。当股价达到了相对于其盈利增长以及股本收益率具有相的当吸引力时,才应当购买它们。因为当企业的规模扩大时,维持高水平的股东收益率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事实上,由于许多企业规模的扩大,如沃尔玛、微软、通用电气以及思科系统等最有希望的美国公司,几年来股东收益率—直处于下降的趋势。这些公司发现当股本价值仅为10亿美元时,赚取足够的利润使股本收益率记录达到30%是很容易的事情。现在,当股本达到100亿或者200亿美元时,比如说公司要维持一个30%的股本收益率是极其困难的。一般来说,如果一家公司要维持一个稳定的股本收益率,就必须使盈利增长率超过股本收益率。就是说,要维持25%的股本收益率,必须使盈利增长率超过这个数字。这对于不分派红利的公司也是一样。因为一方面分派红利降低了的股本价值。另一方面使提高股本收益率变得更容易。如果公司管理者希望把股本收益率保持在25%的水平,公司管理者必须找到某种方法为所获得的每一美元的净收入创造出超过一美元的股本价值。例如微软必须实现35.4%的平均年利润增长速度,才能使其每年股本收益率维持在30%的水平上。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是微软的平均股本收益率。微软到2010年的股本价值必须达到2230亿美元,才能保证其80亿美元的初始股本价值的增长速度。
  巴菲特认为,理解股本收益的关键是确定管理层最大效率地利用了剩余资源。任何公司都可以简单地把它的收入存入银行获利。如果微软停止运营后把年净收入转存于银行获得5%的利息,盈利将会持续增长,但是,股本收益率将会下降。
  许多公司把盈利记录定义为每股盈利达到了新高。由于公司会逐年增加自己的股份,对于某些营业表现,如把股本增长10%和每股盈利增长5%放在一起,投资者从中发现不了能引起任何投资兴趣的东西。毕竟,即便是一个永久性的储蓄存款也会获得一个逐年稳定上涨的收益。
  巴菲特告诉广大投资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具有高水平股本收益率的公司上面,是你取得成功的一个要诀。就像上面所显示的那样,高水平的股本收益率必然导致强劲的盈利增长,一个是股本价值的稳定增长。另一个公司真实价值的稳定增长以及一个股票价格的稳定增长。如果微软维持30%的股本收益率并且不分派红利,它的净收入及股本价值将会以每年35.4%的速度增长。我们也可以预期股价长期内也会以每年35.4%的速度上涨。如果股价按同股本价值一致的速度增长。那么股票将会保持一个不变的“价格――账面价值”比率。
  根据资料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有最佳表现的18家技术公司都拥有稳定的高水平股本收益率。毫不奇怪,这些公司的股价上涨速度远远超过了市场平均水平。如果它们能继续保持目前的股本收益率,公司的股票市值将很有可能性在今后几年超过整个股市的价值。你可以通过微软尝试推测18家公司在今后10年中各自的始期股本值、终期股本值及净收入的增长。并且估计这些公司的股价可能以怎样的速度上涨。其中几家公司已经展现了稳定的高水平股本收益率,包括美国能源、甲骨文公司以及微软公司。投资者可以放恼大胆地来预测它们在未来的股本收益率。
  我们可以先计算一下微软的股本收益率。
  2000年春季,在半导体工业强劲增长的推动下,英特尔股票止跌回升,市值狂涨到盈利率的60倍。不久,英特尔市值达到了135美元,也等于达到了每股2.11美元盈利率的64倍。分析家们预测英特尔的盈利率将继续保持19.3%的年增长率。这会也许使你马上产生疑问:目前股票的市盈率乘以3倍于英特尔预定的增长率。并且,现行的市盈率也3倍于英特尔历史上的平均市盈率。以现在的数据可以推算出英特尔股票的盈利率到2009年将达到每股12.32美元。用平均市盈率19乘以12.32就可以得到10年后的一个大致的推定价格。再加上3.79美元的红利,投资者的全部预期收入是238美元。
  假如在2009年的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在你投资135美元的基础上,英特尔将会为你提供仅为5.8%的年度总收益,这远低于投资者所设定的15%的目标收益率。很容易看出英特尔是一项潜力如此之差的投资:你付出的价格远远超出了公司的盈利率和盈利增长率。为了使你的135美元得到15%的收益率,英特尔股票在10年后必须卖到546美元。这样的价格只有当市场在整体上持续地高估英特尔股票才可能存在。作为另一种选择,你就得在购买之前耐心等待价格回落。如果英特尔在2009年的市价为238美元,那么今天的价位只能在58.81美元的水平才能使你获得15%的年收益率。换句话说,目前的市价必须下降56%才能使投资者实现收益的目标增长率。
  当投资者估价两个几乎完全相同的公司时,其中具有更高的股本收益率的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注定要为你提供更高的收益。当你评价股本收益率时,还存在着其他五个值得考虑的因素。
  用少量负债或零负债取得高水平的股本收益率,远远优于高负债下获得的近似的股本收益率。资产负债表中增加的债务越多,公司的股本价值就越低,如果其他因素不变的话。因为计算股本价值时,债务是资产中的扣除项。合理举债的公司能够大大改善股本收益率的数值。但过高的负债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显著周期性盈利变动的公司。大多数技术公司都通过较少的或者短期的负债而取得了较高的股本收益率。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会让你大吃一惊——公司没有硬件资产。公司仅有的负债一般是需要支付的短期账单。
  医药和消费品公司的负债水平一般高于平均水平,并且有较高的股本收益率。公司能够承受较高的债务水平,因为与那些周期性的制造商相比,这些公司的销售收入更加稳定,更具有可预见性。因此,它们可以放心地运用债务扩大经营,而不用担心经济减退时期支付利息的能力。对于如菲利浦·莫里斯、百事可乐或者可口可乐等一些公司,我们可以把它们高水平的股本收益率归功于这样一个事实,这类公司的典型的负债水平相当于股本价值的50%或者更高。
  通过股票回购以及向雇员赠予股份和期权,公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股本收益率。20世纪90年代,数十家顶级公司开始回购股票,目的是提高每股盈利和股本收益率。例如,制药公司Schering—Plough,在90年代后期取得超过50%股本收益率,因为Schering-Plough回购股票数量超过1.5亿股。如果这家制药公司没有回购股票,其股本收益率就会保持在原来的20%~30%之间。
  股本收益率受商业周期的影响,并且随着年度盈利增长率而上下波动。如果你见到了周期性的公司取得了高水平的股本收益率,你要当心。这种水平恐怕不会持久,而且可能是经济走强时的副产品。不要以经济高峰时期取得的股本收益率水平为基础,对未来的股本收益率做出错误的预测。
  当心虚假的股本收益率。公司通过资产出售、重组费用或者一次性所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人为地控制股本收益率。任何减少公司资产的行为,如重组支出或者部分出售,也会降低股本的美元价值。但是却可以人为地提高股本收益率,投资者要当心这些虚假的股本收益率。使股东真正受益的公司,是那些不依靠一次性的会计手段取得高水平股本收益率的公司。--  巴菲特承认,没有任何人能够精确地计算出一家公司的价值。因为他相当清楚这样的原因:如果同时让50位分析家来分析同一组数据,你会得出50种不同的估价,即使对于可口可乐公司和`、!3,`!E9C雇员保险公司这样的可预见性较高的公司。从理论上讲,50位分析家们各自的评估应该是相当接近的,但是却很少发生这种事。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对某一家公司做一项比较周密的分析,可能需要涉及超过100项的输入值与变量,而且其中许多数值是基于分析家各自的直觉或者经验估计。如果他们中的某些人稍微改变一下增长率、市场份额或者利率,马上就会导致出与别人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
  巴菲特意识到了价值评估中存在的内在缺陷,也意识到了作为替代的一种带有常识性的原则。在1996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会上,他承认自己很少使用真正的价值评估工具来研究股市运作:“如果一家公司的价值不能向你完完全全地绝对展现出来,那么它就是过于讳莫如深了。”
  巴菲特相信,大多数投资者在购买一项资产以前都会产生—种直觉上的价值判断。例如,一个房产买家或许无法精确地判断处纽约市中心一座4000平方尺寓所的价值,但是如果这座房产开价为46万美元,他会觉得便宜到家了。同样,如果耐克股票在每股50美元的价位时你可能无动于衷,但是当它变成25美元时,你会立即感觉到这是一桩好生意。
  的确是这样,一点小的常识能够让你确定一种股票是否只有显见的价值,或者一个极具诱惑的价格是否会使股票在未来几年失去魅力。你完全可以运用巴菲特式的快速分析法来解析与股票相关的市场假设条件。
  投资大师告诉我们,公司的价值不能超过投资者从中获取的收益。也就是说,如果公司从现在到将来能够赚取100亿美元的利润,在对通货膨胀和风险进行调整之后,股东们应该愿意付出100亿美元的价格来拥有所有股份。因此,如果伯克希尔的股票在市场上能够卖到480亿美元,投资者们就可以断定伯克希尔将来收益的现值将会是480亿美元或者是更多。如果伯克希尔的盈利趋势被证明远远超过480亿美元,伯克希尔就是一支价值显见的股票。如果伯克希尔永远也不可能赚到480亿美元,那么它的股票就是被高估了。
  我们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是,480亿美元是否是一个靠得住的数字,换句许说,它是否夸大了公司的真实潜力。投资者通过使用建立在互联网上的股票估价器,可以迅速判断出市场对一支股票的当前估价是否准确。股票估价器给出的是基于设定增长率上的假定公司价值。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帮助你计算出买进一家公司时可以支付的最高限额,只要你给定现行利率水平、公司过去与将来的增长率以及你自己的收益率标准。
  投资者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使用像股票估价器这样的内在价值工具。第一,股票估价器的真正价值在于可以给你提供二个可信的买入价格范围。如果数据显示一家公司的股票每股值80美元,而股票现行的市场价格为180美元,那么你就要考虑放弃了。反过来,如果现价为48美元,那么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论证了。其次,投资者可以用这些工具来对股票市场估价进行实时考察,对那些流行的技术股,投资者可以特别关注一下。巴菲特认为,估计一家公司在将来的增长率是很困难的,而股票估价器则给你提供了一个间接的评价方法。投资者可以从股票的现行市场价格开始评价,进而确定支持这个价格必要的长期增长率应该是多少。换句话说,投资者与其追究一支股票是否值得付出某种价格,还不如花点时间设法搞清究竟是什么样的增长率才能确保那家公司的股票值。
  巴菲特认为,在公司的股本收益率走势和未来盈利走势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如果年度股本收益率上升,盈利率也应该同样上升。如果股本收益率的走势稳定,那么盈利率走势就很可能会同样稳定,并且具有更高的可预见性。同时,巴菲特强调:将注意力集中于股本收益率,投资者可以更有信心地预测未来盈利。如果投资者能估计公司未来的股本收益率,那么他就可以估计股本价值在年度间的增长。换言之,如果投资者能估计股本价值的增长,他就能合理地预测取得每一年年终股本价值所需的盈利水平。运用微软的例子,投资者能够预测到该公司2010年的年度股本收益率,这可以使投资者估计出微软的年终股本价值,还可以使他们计算出取得这些数字所需的净收入。通过一些简单的运算,投资者可以看到微软的盈利将以每年35.4%的速度增长。
  当然,这些推测依赖的是微软能否持续取得30%的年度股本收益率。如果微软公司的股本收益率没有达到要求,投资者就无法期望35.4%的盈利增长速度。没有任何一家像微软这样规模的公司能够继续持久地以30%的速度增长。当投资者估价目前尚未站稳脚跟的技术公司时,一定要考虑到这种因素。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具有持续高水平股本收益率的公司,绝大多数技术公司并没有表现出那样的稳定性。即使包括太阳微系统、奥特得克软件公司以及第一数据公司,都曾在行业暂时不景气时经历了一年左右的股本收益率陡然下降的局面。
  而巴菲特所管辖的伯克希尔公司就不一样了,他的资产组合中包含了消费品及消费者周期性股票,这显示了他对持续的、高水平的股本收益率的偏好。例如,可口可乐和吉列都取得了介于30%~50%之间的稳定的年度股本收益率。这对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公司来说,这是一个让人刮目相看的记录。
  巴菲特让你不得不佩服的是,几乎所有他在其中拥有巨大利益的上市公司都取得了平均水平为15%或者更高的年度股本收益率。通过这些公司较高的内部收益以及低于平均水平的资本需求,它们年复一年地创造出了高水平的股本收益率,并且取得了17%~28%的盈利增长速度。
  一旦投资者掌握了这些数据,就可以马上计算出任何公司股票的潜在收益率。第一个例子是惠普,2000年4月份的成交价为120美元。收益率是每股3.33美元,分析家们正在预期收益水平将会有一个15.2%的年增长率。现在假定25%的红利分派率。如果惠普能够实现对收益增长的预期,到2009年股票收益率将会是每股13.71美元。用惠普的平均市盈率17.7乘以13.71美元就会得到每股242.63美元的股票价格。加上红利19.96美元,投资者就可以获得262.29美元的总收益。
  投资者可能会为10年后得到262.69美元而感到忘乎所以,但是在年度分析基础上,这会意味着120美元投资仅会得到8.1%的收益率。既然投资者的目标是年收益率15%,年收益率就必须舍弃惠普的股票。但是,只有当股票价格加上红利在10年后能够达到485.47美元,投资者购买惠普股票才能使获得15%的收益率。当然,还有另一种途径能够使投资者获得15%的年度临界收益率——在购买前等待惠普股票价格下跌。如果投资者的计算结果显示到2009年的市值仅为263.12美元,那么只有当目前的市值为64.83美元时,才能实现投资者所期望的收益率。按目前的市价――每股120美元――意味着近46%的跌幅。
  我们再来看看可口可乐股本收益率。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可口可乐的股票在近3年的时间里震荡不已?我们知道,自1998年的波峰以来,相对于预期盈利率股票价格在整体上被如此高估注定要导致一个不良收益。我们可以运用巴菲特的15%法则对可口可乐的收益率潜力进行估算。在1998年的波峰时,可口可乐的市值达到了89美元。是每股1.3美元的盈利率的68倍。当时,分析家们相信可口可乐的盈利率将以每年14.5%的速度增长。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的数字,可口可乐股票的历史平均市盈率为22。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假设它的红利分派率为40%。数据是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的,但并不是针对89元价位的买方。10年后股票市值必须达到337美元(未计算红利)才会产生15%的年度总收益。然而,历史数据显示,可口可乐到那时的价位仅能达到110.77美元。加上11.8美元的红利,可口可乐的全部收益奖金为122.57美元,这意味着3.3%的年收益率。为了实现15%的收益率,可口可乐目前的市值只能达到30美元,而不是1998年中期的89美元。巴菲特为什么不肯把赌注下在可口可乐股票上,尽管在1999年和2000年早期可口可乐股票一直在下跌。原因就在这里。--  巴菲特在1996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报中写道:“如果一个公司组合的总盈利在多年以内持续上涨,那么它们投资组合的市值也会同样持续上扬。”就是说,如果一个公司的盈利持续增长,那么它的股票价格也会持续上涨。例如,如果年收入增长10%,股票市值也会有大致相同的增长。但从长期来看,许多公司在盈利增长与股票价格上涨之间存在着一个近乎对应的关系。在长期内,如果公司盈利每年增长12%,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就很可能按着年增长率接近12%的上浮动。
  有两个因素决定投资者能否恰好获得了这一数字,还是高于这一数字的收益:公司维持持续增长的能力以及投资者愿意为这个持续增长而支付的价格。即使投资者从总体上高估了公司的发展前景,你所预期的收益率也不大可能超出公司收入的增长率。看一下宝洁公司在70年代的境遇,或许会对投资者有点帮助。宝洁公司在1972年下半年市场危机到来之前,股票市值的增长超过了盈利增长的50倍,而盈利仅达到12%的年增长率。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宝洁的股票持续下跌,尽管与此同时它的盈利增长了3倍。究其原因,是因为宝洁的市盈率下降了。尽管宝洁在七八十年代无论是熊市还是牛市都持续创造出骄人的盈利,但是其股票的收益率仍然主要取决于市盈率。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宝洁公司在华尔街的股价相对其盈利率还是很低,以至于该公司的潜在的收益率显示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吸引力。
  巴菲特在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之前,重要考虑的是这家公司的股票在长期内至少要有15%的年收益率。巴菲特要求的最低的收益率是15%,这一数字用来补偿通货膨胀、来自出售股票时应上交的税收以及在以后的年份中税收和通货膨胀率上升的风险。例如,如果投资者买了一支具有10%年收益的股票,通货膨胀就可能让股票损失掉2~4个百分点。你可能还要缴纳相当于投资者31%收入或者更多的联邦税。而且,还需要超出长期国债收益的份额,以补偿你持有股票而不是债券的额外风险。
  毫无疑问,投资者获得15%的年收益率是可能的,如果你能以正确的价格来购买正确的股票。相反,投资者也是可能购买了业绩很好的股票却获得较差的收益――你选择了错误的价位。同样,投资者只要价格选择正确无论是绩优还是绩劣股都可以使他得到超常的收益。大多数投资者没有意识到价格与收益是相关联的:价格越高,潜在的收益率就越低,反之亦然。
  为了确定一支股票能否给巴菲特带来15%的收益率,他尽可能地估计这支股票在10年后将在何处交易,并且在测算股票的盈利增长率和平均市盈率的基础上,与今天的现价进行比较。如果将来的价格加上可预期的红利,不能实现15%的年收益率,巴菲特就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它。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想,如果某投资者在2000年4月有机会以每股120美元的价格购买惠普的股票,并进一步设想你想使你的资产在长期内获得不低于15%的收益率。那么,惠普的股票在10年后必须要卖到每股494美元,才能使投资者达到这一目标。关键的问题是:如果你决定为每股出120美元的价格,你就要确定惠普的股票能否给你带来15%的收益率。要进行这样的测算,投资者需要设定几个变量:
  该股票的盈利水平。公司在2004年连续12个月的盈利水平为每股3.33美元。
  该股票的盈利增长率。投资者可以用公司过去的增长率来估计将来的增长率,或者运 用分析师的一致性增长率估计。
  该股票交易的平均市盈率。很重要的是:投资者不要假定线性市盈率会长期维持下去。必须通盘考虑该股票在景气阶段和衰退期的较高的和较低的市盈率。因为投资者无法预测10年后的市场究竟是怎样的,因此你最好选择该股票长期以来的平均市盈率。
  公司的红利分派率。在10年间红利将被加到你的总收益之中,所以你必须估计到一家公司如惠普公司在将来可能分配的红利。如果惠普有把25%的年收益作为红利的历史,那么你就可以预期在下一个10年将会有25%的年收益返还给你。
  在一定程度上,惠普、英特尔、可口可乐代表了过去和现在的市场估价,但在2000年前后没有几家公司能够达到巴菲特15%的临界收益率。当时市值最高的,如戴尔计算机、思科系统、全球交互公司、英特尔、甲骨文等股票,它们的风险回报潜力是如此之低,以至于新来的投资者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获利。简单地说,他们从交易中获利的代价是不得不依赖于市场以及高速周转着的资金,来维持他们所偏爱的股票的不断攀升的价格。
  2000年上半年,当一些大牌公司的股价一路上扬的同时,另外一些公司的股价却回落了,这使得它们的股票在三四年间第一次显得具有吸引力。当艾博特实验室的股票下跌到29美元时,开始显示出引人注目的潜力。首先,该实验室市盈率下降到了低于它的历史平均值,仅是其盈利增长率的1.4倍,大约7%。自从50年代后期以来,在美国的所有大公司中,艾博特是具有最显著的持续增长记录的公司之一,它拥有一个年盈利率介于12%~15%之间的近乎完美的记录。当时,分析家们预测艾博特今后将保持12.3%的增长率。在艾博特的盈利中红利占到了40%的比例。
  由于,艾博特现行市盈率接近于历史平均市盈率,它只需维持现行的盈利增长率就可以使总收益接近15%。运用这个模型分析的结果,艾博特的收益仍略低于15%的临界值,但它已经足够接近于研究证实的结果。
  通过运用巴菲特的简单计算,投资者将会理智地避开当今流行的大多数股票,直到这些股票的价格进一步下跌,巴菲特就是这么做的。在过去的几年里,巴菲特并非一个热心的买投资者。他甚至不愿意把盈利再投入到吉列、可口可乐、沃尔特·迪斯尼等最近失宠的股票上去。他不仅不买进迪斯尼的股票,当它在1999年底下跌时,巴菲特还出售了一部分他持有的股份。
  这个例子极为重要地强调了:投资者付出的价格决定了其潜在的收益率。如果你80美元而不是120美元的价位购买通用电气的股票,就会始终获得更高的收益率。当可口可乐在1998年中期达到89美元时,其市值是年盈利率的60倍。当时,可口可乐被大多数经纪人和主要的基金家族追捧为不可失去的成长性公司。可是,没有人去把可口可乐股价同它将来的表现挂起钩来。尽管可口可乐的销售并未受挫,但是高居89美元价位的股票必然或者是注定要让投资者面对一个不良的收益。
  沃尔格林连锁药店在1999年达到了45美元的价位,是其盈利率的48倍,给出了一个同样深不可测的收益。应用巴菲特的公式,只有当沃尔格林连锁药店的市值低于12美元时,才存在着在长期内使收益率达到15%的较大的可能性。然而,在45美元的价位,却存在一个显著的可能,那就是沃尔格林连锁药店在下个10年间使你几乎完全无利司图。迪斯尼在1999年达到了43美元,运用模型估算,在10年期内预期的收益率仅为每年0.5%。在确定的预期盈利率下,只有当股票现在的市值为11美元时才能确保较大的可能来实现15%的收益率。如果你期望超过15%,就必须在低于11美元的价位买进。吉列必须再降16美元,降到22美元,才能突破巴菲特的临界收益率。
  在所有流行的大牌股票中最可预见的损价者就是参数科技公司,它在高峰时达到52美元,对于投资者来说意味着几乎确定的不良收益。在给定的盈利增长率下,除非股价跌落近乎80%,即在分割后达到11美元的价位。否则,投资者不可能指望在长期内实现15%的收益率。
  这些结果看起来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但还是得写出来。当投资者选择了一支在近年来已经上涨了数百点的股票时,它今后的潜在的收益率肯定会使你大失所望的。尽管如此,许多投资者都认定上涨—定会重现,在未来5年内它们再涨50倍。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人们继续购买这类股票。而巴菲特想说的是:在股票投资过程中,没有比高估一家公司的股票更能减损潜在收益率的了。“真正的悲剧是这样的,你买了一家公司被高估了的股票,这家公司具有一个非常成功的业绩,而你却没有赚到任何钱。”--  人们把巴菲特称为“奥马哈的先知”,因为巴菲特总是有意识地去辨别公司是否有好的发展前途。巴菲特不会像有些投资者那么冲动,他会全神贯注商业价值的三个方面:首先是公司必须简单且易于理解;其次是公司必须保持一贯的经营方针;最后是公司必须有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
  他在考虑购买股票时会像买下一家公司一样,彻底地了解他将要投资有公司。因为巴菲特一贯不相信市场理论、宏观经济概念以及扇形趋势。他作投资决策的唯一基础就是商业运作状况。他认为,如果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是出于肤浅的概念而不是基于商业基础,一旦遇到麻烦,他们很可能会损失大笔的金钱。
  自巴菲特投身于股市以来,经过近50年的努力,拥有大量的、涉及许多不同行业的公司。其中一些公司由他自己亲自控制;另外的公司,他仅仅是拥有少数股份的股东。但是,不论哪个公司,他都非常关心公司的商业价值。就如他了解伯克希尔所有持股公司的利润、费用支出、现金流、劳动关系、价格波动以及资金分配等情况一样。
  巴菲特能够这样深入地了解伯克希尔下属公司的情况,是因为他有意把自己的投资限制在那些他在财务上易于理解的公司。他的逻辑是强制性的。如果你在自己并不了解的行业拥有一家公司的股票,你就不可能正确地解释公司的发展、作出明智的决策。巴菲特的原则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投资。这并不是说他的能力范围要有多大,而是看投资者如何对范围定义。
  华尔街评论巴菲特的自我投资限制时说,“这使得他不能涉足潜力最大的行业,从而失去许多有利的投资机会”。巴菲特对此的回应是,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并不是你懂得多少,而在于你正确地认识自己所不懂的东西。即只要投资者能避免犯大的投资错误,并不需要做很多事。他认为,取得高于一般水平的成绩,不是你整天在股市里进进出出,而是通过做些相当普通的事情达到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投资这种简单的事情做得格外好。
  例如喜诗公司是美国最著名的巧克力企业,也是巴菲特收购的第一家长期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巴菲特的这次收购巨大成功是从购买“雪茄烟蒂”式的便宜企业转向投资于优秀企业的开始。巴菲特经常以喜诗巧克力作为企业经济特许权的例子。“假设你听售货员说喜诗的好时巧克力卖完了,但老板推荐一种无品牌的巧克力,如果你宁愿再步行穿越一条街去购买一块喜诗巧克力。或者说,一块喜诗巧克力让你愿意为她比购买无品牌的巧克力或其他类似产品多付5美分,这正是经济特许权的价值。”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3年年报中以收购喜诗糖果公司为例,对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的巨大商业价值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喜诗糖果正好代表了巴菲特寻找的优秀企业典范:对有形资本需要很小、惊人的无形资产(商业价值)、拥有强大的经济特许权、较强的盈利能力。
  巴菲特说:“相对来说,在1972年只有很少几家企业预计会像喜诗那样持续保持25%的有形资产净值税后收益率,而且是在保守的会计政策和没有财务杠杆的情况下。并非是存货、应收账款或固定资产的公允市场价值产生的如此之高的超额回报率,其根本原因是无形资产的结合,特别是一种消费者在与产品和雇员无数次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普遍认同的良好声誉。这种声誉创造了一种消费者特许权,它使产品对于消费者的价值,而不是产品的生产成本,成为售价的主要决定因素。消费者特许权是商业价值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他来源包括不受利润管制影响的`、!3,`!E9C特许权(例如电视台)以及在一个行业中持续保持低成本生产者的地位。”
  喜诗公司被伯克希尔公司收购后,每年在利润表已经作为成本扣减的摊销费用,并不是真正的经济成本。1982年,喜诗公司仅凭大约2000万美元的有形资产净值赚取了1300万美元的税后利润,这种业绩表明,事实上公司具有的商业价值远远超过会计商誉的原始总成本。换言之,在会计商誉从收购之时起就有规律地减少的同时,商业价值则以不规律但却非常坚实的步伐增加。当然,喜诗公司的商业价值有可能消失殆尽。但它不会在平稳的消耗或与间接上类似于消耗的行为中缩水。更可能出现的是,由于通货膨胀,即使不按不变美元,而按名义美元来衡量,这种价值也将不断增加。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因为真正商业价值的名义价值会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任何一家需要具有一些有形资产净值进行经营的无财务杠杆的企业都肯定受到通货膨胀的损害。对有形资产需求小的公司只不过是受的损害最小。
  巴菲特在1988年伯克希尔年报中写道:想到我们总是对大多数经理的收购活动发问,我们对一年中的三次收购欢呼雀跃了整整一年看起来就有些奇怪。放心,查理和我还没有丢掉我们的怀疑论:我们相信大多数交易确实有损于收购公司的股东。来自《HMS围裙》中的台词每每都很适用:“事情很少像它们看上去的那样,请撇下牛奶的伪装做奶油。”特别地,卖方及其代表总是提出娱乐价值大于教育价值的财务预测。在制造玫瑰色的剧情时,华尔街可以靠华盛顿撑住自己。
  无论如何,为什么潜在的买家还要看看卖家准备好的预测让我困惑不解。查理和我从未看过它们一眼,相反却谨记有一匹病马的人的故事。在看兽医的时候,他说:“您能帮助我吗?我的马有时勉强能走,但有时却一瘸一拐。”兽医的回答是:“没问题——在它勉强能走的时候,卖了它。”在收购与兼并的世界中,这匹马会被当作塞克拉泰瑞特叫卖。
  在伯克希尔,我们也有其他有意进行收购的公司在预测未来时遇到的各种困难。就像他们一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时图中成交量颜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