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误导消费,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什么措施

该用户没有自我介绍
以诚信为本 创优质服务
  新年伊始,浙江万国进口汽车修理厂赢得了一个开门红。从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的表彰大会上传来好消息,浙江万国进口汽车修理厂被评为“全国汽车维修行业诚信企业”。   评选“全国汽车维修行业诚信企业”,是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汽车维修行业行为规范公约》的贯彻落实,促进汽车维修行业诚信机制的建设,倡导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全国维修行业开展创建诚信经营汽车维修企业的活动。浙江万国自提出创建以来,将工作重点放在诚信建设上,公司费尽心思、全力以赴。不断提高自律,并将诚信融入到工作细节之中。   推行行业服务标准   提供预约、提醒服务。   规范使用杭州市汽车维修行业的维修工单;   贯彻国家汽车维修技术标准,执行浙江省及杭州市相关维修质量规程,执行质量保证期制度;   公开维修项目收费标准,在杭州市汽车维修行业第一批率先配置触模式计算机查询系统;   维修跟踪服务;建立完善客户投诉体系,及时处理客户的意见、建议,提高客户的非常满意度。   100%使用原厂配件。   打造现场5S管理精品工程   在公司内部强化5S现场管理,延伸5S管理的理念,开展5S团队竞赛等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变革客户服务中心   DCRC人员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二线变成了一线;   从了解顾客的需求到努力满足顾客的要求;   休息室的现场管理工作成为DCRC的工作重点;   设立女士区和非抽烟区,提供足够的报纸和杂志及上网电脑;   免费提供茶水、饮料、糖果等休闲食品;   张贴试车路线、提供品牌车信息杂志提供给顾客。   推行诚信所取得的成效   打造出了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首先,公司的现场5S管理得到改善和提高,使之更加规范。其次,整齐服装和挂牌,员工展现体现了专业化服务的形象。   变革了服务组织机构:重新调整了DCRC部门及确定其地位。保证诚信工作顺利实施,提高了服务效率。   企业营运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导入诚信工程不但强化了基础管理,也建立了以顾客满意度为中心的员工考核激励制度;强化了一次性修复率、预约比率、回访率等。个性化服务流程使顾客满意度得到很大提高:采取预约、预检、目录式报价、回访等个性化服务流程,不断顺畅流程,而且极大提高了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平均提高了3个百分点,维修业绩得到较大的增长。   通过诚信建设,推行诚信维修企业在拥有更多忠诚顾客的同时,得到了丰厚的利润。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继续巩固前期工作成果,深入推广诚信服务,全力发挥万国维修厂在全区域内的品牌效应;   继续加强对服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和业务技能培训,让服务水平和质量再上新台阶;   建立完善的服务监督机制,让客户来监督服务,真正做到诚信于消费者;   为答谢广大消费者对万国进口的支持和厚爱,万国进口计划在“3.15“期间推出”35项免费检测大回馈”活动,以更多的优惠措施来回报广大消费者。   浙江万国在推进诚信维修项目中,已经尝到了甜头。以“顾客满意度为中心”的诚信维修项目,正在健康有序地发展,企业将以更高的目标迈进。
书名:社会学研究方法 图书编号:1003725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29.0 ISBN: 作者:风笑天 出版日期: 版次:1 开本:16开 简介:本书结合国内外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高等学校社会学研究方法教学的实际,对社会学经验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进行了通俗简明的介绍。在内容安排上,既兼顾到实际研究的逻辑程序,又兼顾到定量及定性研究方式和各种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及技术。作者还结合自己十几年学习、实践及教学的经验,介绍了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技巧。全书体系科学规范,内容取舍得当,语言简明 ,适合高等学校的教学需要,同时也适合实际研究部门的人员自学及参考。 目录: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一、社会研究及其意义?二、社会研究的特征?三、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第二节 方法体系?一、方法论?二、研究方式?三、具体方法和技术?四、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一、方法论背景?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第四节 研究的过程?一、研究的主要阶段?二、研究过程示例?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及其层次?第二节 理论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第四节 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第二节 选题的标准?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第四节 文献回顾?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性质? 第三节 研究方式? 第四节 分析单位? 第五节 时间维度? 第六节 具体方案?第五章 测量与操作化 ? 第一节 测量的概念与层次? 第二节 指数与量表? 第三节 概念的操作化? 第四节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第六章 抽样 ? 第一节 抽样的意义与作用? 第二节 非概率抽样方法? 第三节 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 第四节 概率抽样方法? 第五节 户内抽样与PPS抽样? 第六节 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第七章 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及其发展? 第二节 问卷设计? 第三节 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 第四节 调查的组织与实施?第八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的概念与逻辑? 第二节 实验的程序与类型? 第三节 基本实验设计? 第四节 实地实验? 第五节 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第九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文献与文献研究? 第二节 内容分析? 第三节 二次分析? 第四节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第五节 文献研究的特点?第十章 实地研究 ? 第一节 实地研究及其类型? 第二节 实地研究的过程? 第三节 观察法? 第四节 无结构访谈法? 第五节 实地研究的特点及应用?第十一章 定量资料分析 ? 第一节 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第二节 单变量统计分析? 第三节 双变量统计分析? 第四节 多变量统计分析?第十二章 定性资料分析 ? 第一节 定性资料及其形式? 第二节 定性资料分析的若干性质? 第三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 第四节 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与方法?第十三章 撰写研究报告 ? 第一节 研究报告的类型及撰写步骤? 第二节 导言? 第三节 方法? 第四节 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小结、摘要、参考文献及附录? 第七节 撰写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第八节 定性研究报告的撰写??附录一 随机数表?附录二 调查问卷示例?附录三 研究报告示例?附录四 实地研究方法示例?参考文献?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 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 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 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 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 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 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4)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 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 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 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 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 (6)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 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 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7)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 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 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8)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自我介绍演讲稿 内容提要:各位领导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叫李宝忠今年40岁.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 .记得小的时候这个山村没有电. 也没有像样的路.人们过着日出而做 日落而息 的生活. 经济和信息都是那样的落后!那时我就发誓 等我长大了一定要走出去 走出一... 各位领导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叫李宝忠今年40岁.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 .记得小的时候这个山村没有电. 也没有像样的路.人们过着日出而做 日落而息 的生活. 经济和信息都是那样的落后!那时我就发誓 等我长大了一定要走出去 走出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 当我为自己的理想勾画蓝图的时侯母亲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仅仅14岁的我!当美好的希望在我的脑海里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我的老师鼓励我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 你是个男子汉我相信你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是老师鼓励了我!  就这样抱着我的理想和希望大学毕业了 .因为多种原因我下海经商 开了一家餐厅.也经过了6次的层级考试我拥有了国家特一级厨师的证书!  2003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做了一名兼职寿险营销员.在此我参加了多次的学习 对保险有了新的认识.虽然寿险营销在大陆才十几年的历程.但 我知道一定是最有发展.是长久不衰朝阳的行业.一年以后我放下了所有的行业全心全意的做了一名专职保险营销员 现在已经是第6年 在这6年里经历过无数次打击和挫折...但是我都坚持了下来 因为我知道 风雨过后才会见彩虹...  今天能有这次培训的机会 给了我更大的信心 因为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能与客户找到知己般共鸣的话题.知识不是力量 使用知识才是力量 !如今的我历经生活的经验.在年龄上我以不再有优势 但是我更多了一份耐心.责任心 .多了一份成熟和自信 我十分注重自身的发展 广泛地培养自己口才和技能如果我通过了面试成为众多学员中的一员 我将会加倍的努力学习 努力工作为我们的公司 打造一支高活动率.高产能的精品团队 为家乡父老乡亲保驾护航.  希望各位领导 各位评委!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 因为我爱寿险事业 在这里能展现我人生价值 实现我的  梦想 我要用我所学为我们公司做出最大贡献 我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公司回报老师以及社会对我的栽培.
区域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
  区域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   在推进课程改革进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研重心的下移,对落实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我区教研室认真分析教研工作的状况,结合我区的现状开展工作。   一、清醒地反思以往的教研工作。   我们带领主管教学的校长认真分析多年来学校教研的得与失,统一思想。我们认为:教研在学校广泛存在,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校本教研并不是创生,而是针对多年来学校教研存在的问题和实施新课程的不适应性,在继承的基础上,建立适应新课程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教研体系和制度。各校对学校教研工作进行了反思,我们教研室对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我们进行了分析看到多年来学校教研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   教研的内容是教学管理者在学期初制定教研的计划安排,往往是管理者自己的想法,游离于教学实际;教研的形式单一,讲座式、导读式较多,每个老师发言的机会很少;教研资源匮乏,多是文本或者课例,一人主讲多人听,教师参与少;教师的需求关注不多,教研活动不能关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关注教师们需要的支持和帮助等等;学校独立工作多,较少和其他学校沟通,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虽然学校要求老师们每个学期也写不少总结,但是真正具有反思性的并不多,教师的交流停留在夸赞多,中肯的意见少,老师学习读书范围很窄,读的最多的是教学设计;学校领导对本校的特色缺乏思考等等。   我们带领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主任充分认识改进学校教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激发了学校改进教研工作,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制定校本教研研究的目标   根据分析和学习思考,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对学校的发展和教研事业的发展有以下功能:   校本教研能引领学校建设学习型组织,使学习真正成为教师生活的第一需要,教师们在读书活动中,丰富思想和精神、获得教育技能,为学校实施新课程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教师反思、同伴互助以及教研员和教育专家的介入能在学校形成民主、开放、人文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学校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文化;   随着对教学中的问题的研讨和教师教学技术的改进,能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教师能在研究中不断地对照自己已有的经验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方式、乃至对教育思想做出判断,能重新规划自己,使研究成为自己的需要,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同时随着校本教研的制度的建设和机制的形成,能积极促进教研文化的建设。教研室转变教研的工作方式,教研员工作方式必然发生改变,投身学校的教研制度建设,丰富教研的形式和内容,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专业引领的本领。   我们对今后几年的校本教研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规划,将打算在三年的时间里,实现这样的目标:构建开放人文的校本教研机制,建立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学校课程文化,创造性实施好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和教研员专业成长,建设博教、会教、善处的教师队伍。”   三、校本教研研究的策略和步骤   我们把实践和培训相结合,教研案例研究和教师发展的个案研究相结合,坚持阶段示范研讨和日常观摩渗透的方式推进区域的校本教研工作。   (一)学习反思   我们带领学校主管校长对本校的教研情况进行分析,对本校已有的学校文化进行整理。对主管校长和主任、教研组长进行了培训,我们采用学校内部学习反思,和协作校合作交流的方式,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了解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和操作方法,为学校进一步开展好校本教研提供方法和策略的支持。并对培训的内容进行了考核,帮助他们领会校本教研的精神和实质。   开展导读式和自学式相结合的教研员学习活动,学习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和教研员校本教研基本技能。每个教研员都能站在学科之上参与到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每个教研员都具有了超越学科的研究意识和思想。   在不同层级的教研活动中,都安排教师信息交流的时间,教师们轮流把自己学习收集的资料,再介绍给大家,这样的活动安排无疑提高了教师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案例引领   我们确定了市级和区级实验校,并以他们的研究成果作为示范和研讨的例子,以观摩活动带培训。   我们调研中发现,学校研究的问题形式单一、研究的主题不够鲜明。我们召开了“校本教研研讨活动”。教研员们深入学校,和教师们共同研究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6所学校和2个片的教师进行了教研活动的展示,为与会者提供了同一学科的教师和不同学科的教师所进行的专题研讨、案例分析、课题交流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活动,教研员们启发观摩的教研组长思考、研讨,在共同学习和交流中获得收益。在观摩的同时,各学科教研员组织观摩的教研组长研讨教研的形式和内容。   我们了解到学校专题研讨式的活动较多,而且同一学科的教师的交流很多,实施课程的共性问题研究少。不同课程的教研员在教研中发现,一年级每门课程里都有以春天为主题的教学内容。我们决定以“一年级课程整合”为题,组织部分学校的语、数、音、美、品德与生活课的任课教师开展参与式的现场教研活动,其他学校观摩。我们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五个学科的教师首先读懂本学科和不同学科以“春天”为主题的教学内容,认识本课在本主题教育的目标和价值。然后以“头脑风暴式”各学科教师们协作设计整合实施本主题的教学活动,避免交叉和重复劳动,合作实现教育促进发展的价值。活动生动、丰富,教师们经历了自读、交流、倾听、合作、共享的研究过程,为每所学校使用参与式教研方式提供了范例。   校长、教研组长、教师们在生动、鲜活的案例观摩中,形象地感受到校本教研多样、多元。教研员还用学校教研活动移植的方式,使全体教师感受校本教研开放的形式和研讨内容的丰富。   我们初步总结出了几种教研的模式:   教学课例反思式:剖析—反思—例证—明理   教学问题研讨式:收集问题—搜集资料—反思实践—改进实践   资源共享式:发掘专长—引领学习—实践应用   专业技能学习式:专业技能学习—换位演练—实践思考—提炼策略   校际合作式:专题研究—实践交流—提炼经验—提出问题—深入实践解决问题   自我反思式:讲述故事—提炼思想策略   (三)建立制度   丰富的活动无疑能启发学校校本教研的思路,没有制度的建设,就容易导致行动的盲目、被动,很难真正实现校本教研的目的。为切实有效地推进校本教研,我们积极改进我们过去的工作,创造适合我区情况的校本教研工作方式,形成有效推进工作的制度。   教研室结合教育部的“教研工作指导意见”,修订了我区的《河西区教研指导意见》(1999年制定的),并制定了《河西区校本教研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下发给学校。以规范学校的教研工作,使之制度化、科学化。我们还努力建设五项制度:   1.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跟踪记录制度。教研员对教师的《教师专业成长手册》进行分析和总结,记录分析教师成长的情况。选出进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交流,引导全体教师的发展。此项工作作为教研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建立教研员与学校协作制度。教研员与学校签订协议书,明确职责,教研员定期下校参加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了解校本教研的情况,为校本教研提供服务和支持。教研员在全区的教研活动中,积极倡导校本教研的方式,将校本教研活动方式移植到区级活动中,在现场观摩中,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意识。在以案例为引领的研究活动中,教研员积极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参与度、参与研讨的时机、参与的内容等等。当教师们困惑的时候,教研员可以释疑;当教师们束手无策的时候,教师员可以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当教师们的研讨处于“高原期”的时候,教研员可以提出研究的方向或者提出问题引发教师的深层思考;当教师们需要形成理念的时候,教研员能够深入浅出解读理念;等等。   3.建立教研员教研制度。教研员定期进行学习,交流发现的问题,共议解决问题的策略;解读学科教材,做到知己知彼;每个教研员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   4.建立阶段研讨制度。我们将下校调研中发现做得有特色学校的经验,通过研讨会或者信息网进行全区的交流,为学校经验的交流搭建平台。目前,已有20校次在区级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交流展示。   5.建立学习制度。教研室和学校都把学习性组织的建设放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首位。有的学校为教师们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资料;有的学校编制读书卡片,有的老师一学期作了40万字的读书笔记;有的学校校长为教师们导读;有的学校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给教师们一定的书费,建立流动图书室。学校已经有意识引导教师们学习,并且给与教师们保障和支持。   (四)交流展评   我们修订《教研组评价制度》,我们采用现场考察的方式对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评估。在已有评价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评估的内容和方法。我们关注教研主题的产生,教师主体的参与,教研资源的丰富,教研形式的活泼,教研氛围的开放等等,进一步推进校本教研工作。   四、今后的工作目标   在一年来的工作中,我们初步体验了校本教研带来的教师工作方式的改变和教师、学校发展的激情与渴望。   我们觉得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在研究中着手解决: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引导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如何提高学校管理者的教学技术水平,能够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教研员如何提高专业水平,真正能够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服务和支持;学校如何建立有特色的教研机制,形成学校的课程文化。我们希冀通过我们艰苦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能有力地促进课程实施。   凭着我们积极努力的工作,学校的老师和校长都正在经历着从来没有过的深刻的自我的反思学习,从来没有过的真诚的交流,感受着教研方式和教育思想的变革,体验着超越自己的快乐。
立足本职岗位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本职岗位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关键在于党员自身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创造一流业绩。那么,面对不断发展前进的改革大潮和科技领域的日新月异,作为一个普通党员应该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真正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呢,我认为:一、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要求在现代社会,个体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在本职岗位上的工作表现来实现的。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实践“三个代表”,主要体现在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无私奉献。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大都在一定的岗位上承担一定的任务,这些看来平凡的工作和任务都是与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整个党的事业紧密相联的,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如何,经常的是反映在本职工作和岗位上。我们说共产党员要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开拓进取,埋头苦干,为周围的群众作出表率,努力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非常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要求。是必须时时身体力行的具体行动。 二、正确理解和处理职业标准和党员标准的关系是时代赋予的新挑战我认为,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要正确理解和处理职业标准和党员标准的关系。共产党员一方面在党内是党的一个成员,同时在社会上又是社会的一员,是社会公民,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的一员,必须正确处理好这样的“双重身份”、“双重标准”的关系。党员标准与职业标准是存在一致性的。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决定了广大党员无论行业、职业有多大不同,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岗位。因此,作为共产党员,首先要达到职业标准,立足本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具体的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标准当然高于职业标准,而职业标准是为体现党员先进性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是职业标准呢?其基本定义是:职业标准是各行各业的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结合自己在玉桥商社几年来的工作实际,我认为,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扩大,在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作为共产党员,不仅要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更应该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现代思维方法,努力增强自己的职业技能,在企业中为提高全体干部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做出表率,这就是作为党员必须持续保持和追求的职业标准。几年来,我们玉桥商社的全体党员在物资行业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商业领域,虚心求教,探索学习,埋头苦干,勇于实践。用了短短5年多的时间,不仅站稳了脚跟,打造了品牌,创造了效益,还为集团在新的领域里开拓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靠的就是不断追求新思想、新知识,努力使自身从商业的门外汉成为了区域行业的领头羊的精神。郑勇同志就是我们全体党员的表率,我们还有一大批党员仍然在不断研究与学习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创新和开拓的新成果推动企业的发展和作大作强。因此,我们认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共产党员进行党性锻炼、保持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最关键、最紧迫的环节。 三、模范遵守职业道德,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共产党员要在本职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除必须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和一流的职业技能以外,还必须具备一流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一个人的职业态度、奋斗目标、工作目的、事业责任心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体现。所谓职业道德有哪些规范呢?我觉得,职业道德规范应该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廉洁奉公、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等。共产党员在本职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应该带头实践、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本职岗位上,始终自觉地用高尚的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同时,要坚决与各种违反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人和事作斗争,带头反对和抵制各种置企业声誉和财产于不顾、投机取巧、极端自私、贪污腐败和严重损害党的形象的行为,使高尚的职业道德在企业的建设和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中蔚然成风。
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常用的有六种。     (1)观察。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2)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写成评语。      (3)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4)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5)成长记录。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是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6)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中的一种形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基本工作原理:和红外光谱仪相似,利用一定频率的紫外--可见光照射被分析的有机物质,引起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它将有选择地被吸收。一组吸收随波长而变化的光谱,反映了试样的特征。在紫外可见光的范围内,对于一个特定的波长,吸收的程度正比于试样中该成分的浓度,因此测量光谱可以进行定性分析,而且根据吸收与已知浓度的标样的比较,还能进行定量分析。 特点和主要用途:紫外-可见光谱仪涉及的波长范围是0.2--0.8微米(对应波数厘米-1),它在有机化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常用作物质鉴定、纯度检查,有机分子结构的研究。在定量方面,可测定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和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也可以测定物质的离解常数,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物质分子量鉴别和微量滴定中指示终点以及在高效液相色谱中作检测器等。
基本工作原理:和红外光谱仪相似,利用一定频率的紫外--可见光照射被分析的有机物质,引起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它将有选择地被吸收。一组吸收随波长而变化的光谱,反映了试样的特征。在紫外可见光的范围内,对于一个特定的波长,吸收的程度正比于试样中该成分的浓度,因此测量光谱可以进行定性分析,而且根据吸收与已知浓度的标样的比较,还能进行定量分析。 特点和主要用途:紫外-可见光谱仪涉及的波长范围是0.2--0.8微米(对应波数厘米-1),它在有机化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常用作物质鉴定、纯度检查,有机分子结构的研究。在定量方面,可测定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和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也可以测定物质的离解常数,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物质分子量鉴别和微量滴定中指示终点以及在高效液相色谱中作检测器等。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来竞选班长这一职务。曾经有位名人说过:如果我是露珠,我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如果我是绿叶,我可以映衬大地的生机。我愿是露珠,我愿是绿叶,能折射映衬三(2)班的蓬勃活力!从无名小卒、稚气可笑到现在落落大方站在这里,班级这一舞台给了我很多施展才能的机会:从自习课纪律的管理到队活动节目的主持;从语数本子的分发到帮助同学的学习;从校讲故事比赛夺冠到奥数竞赛获奖……一次又一次的锻炼,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压力能够产生动力,机遇和挑战并存!是班级让我成长得更快!请允许我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妈妈告诉我:班级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我十分赞同这个看法。如果说社会需要大家的关心和爱护,那么对班级的关爱更是每个同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班长,就是督促同学来履行这项责任的人。假如我是班长,我愿当一头“小黄牛”, 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想你们所想,急你们所急,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我希望能带领大家在校四项竞赛中不扣分,多得星;尽量让每一个同学在学习上都不掉队;让所有任课的老师能真切感受到,来自三(2)班井然有序的班级管理,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蓬勃向上精神风貌。如果我当选了班长,我会和老师一起为每个同学设置一个合适的岗位,让班级中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我会在每星期安排时间,听取大家的批评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我想只要我们三(2)班55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有什么事会办不成?如果我当选了班长,我将带领大家对班级作出应有的责任的同时,对自己的爸爸妈妈周围邻居奉献爱心。我会大家一起,把班级当作培养责任的场所,让每个同学良好的行为向家庭、向社会辐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果我当选了班长,我愿做个样样事情都能带头的小干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的作用。把好的习惯、好的方法传授给同学们,带动大家齐步前进!做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做同学身边的好伙伴!同学们,投我一票吧,虽然我现在不是最优秀的,但我将来会是
警惕社会转型中的畸形博弈 &      畸形博弈导致的最后结果,无疑是社会风险的增长。孙教授为此呼吁:建立正常的利益博弈机制已刻不容缓。首先是政府职能要转换,政府要从市场中的利益主体转变为带有超然性的公共政府。其次是关于博弈程序的安排不必过于刚性,而应有相当的柔性和弹性,使当事各方多一些选择而不是华山一条路,使矛盾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狂飙突进。再就是承认利益组织的合法性,以利于利益要求的表达和提炼,以利于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磨合,使利益博弈能够有序展开而无失控之虞。      利益博弈的时代已经到来,但现实中缺少一种能够盛装这种博弈的容器,缺乏博弈所必需的舞台和规则。正常的博弈规则很难建立起来,整个博弈过程就不能不是一个畸形的过程。        据中国国家信访局透露,2004年该局受理的群众来信比2003年上升11.7%,接待群众来访批次、人次,分别比2003年上升58.4%和52.9%。急剧上升的数字背后,是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日趋突出。2003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这一阶段正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利益分化和利益冲突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在博弈时代到来之时,而我们缺乏思想上和制度上的必要准备,缺乏博弈所必需的舞台和规则,这是最可担忧的。        日前,江平、孙立平、钟伟、何帆、杨鹏等大陆知名学者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激辩。  江平:公权与私权冲突成博弈主题    著名法学家江平把利益冲突分解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私权跟私权的冲突;第二个层面是公权跟公权的冲突;第三个层面是公权跟私权的冲突。他认为,私权跟私权的冲突不可怕,只要有一个公正的法院就足以解决。公权跟公权的冲突后果很严重,在一些国家甚至闹到民族分裂的地步,但在中国这种冲突也不可怕,因为有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只有最后一种冲突,即公权跟私权的冲突,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江平认为,公权和私权的冲突是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现在跨进了市场经济时代,但距完全的市场经济为时尚早,这就注定了一方面国家干预仍较广泛,另一方面公民的权利意识又在不断增强。这种情况下,一旦公权越界,必然遭遇私权抵制。这就注定了公权与私权的冲突,构成当下中国利益博弈的主题。        江平认为,要解决公权跟私权的冲突,必须清除观念障碍,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对于公民的私有财产,除非法律有明确规定,任何人无权剥夺或者限制。        江平说,问题就在这里,相关法律规定往往十分粗疏,比如什么是社会公共利益?颇为含混,不免给人以上下其手的空间。这种情况下,准确界定社会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就显得非常紧迫。必须把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跟社会公共利益区别开。        江平尤其对刚刚公布的《物权法》草案深表忧虑。他认为,《物权法》本应是私权的保护神,但《物权法》草案在某些方面却大大退步了。关于征用私产,原来写的是给予合理补偿,现在的《物权法》草案却是这样规定: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时可以征用私人财产,按国家规定给予补偿,“合理补偿”也没有了。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国家规定并非任何情况下都合法合理,国家规定万一不合法不合理怎么办?第二,什么叫国家规定?我们的法律体系只有法律法规规章这样的概念,从来没有“国家规定”之类的笼统概念。“国家规定”含义笼统,以至于谁都可以说自己的规定是国家规定,谁都可以借国家规定打私人财产的主意,这么一来,公民的合法私产还能安宁吗?江平为此疾呼:“国家规定”必须受制约。一方面,“国家规定”要有严格界定;另一方面,老百姓如果对国家规定不服,应该有救济渠道,可以告上法庭,这就需要修改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只要是国家规定就必须服从,这种立意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会给私权保障机制留下很大隐患。  孙立平:畸形博弈导致社会风险增长    江平的观点为多数学者赞许,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则表示不能完全认同。        孙立平断言,情况实际上比江平先生的划分更为复杂。当下中国社会,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公私分明的社会。他举了一个例:比如房屋拆迁,地方政府要把你的房子拆掉,其背后很可能是某个开发商的利益。这就不是简单的公权私权冲突,而是公权和私权结合到一起,欺压另一部分私权。孙认为,近年的所谓房地产热,实质上就是房地产商与地方利益部门联手打造的。这种情况不只存在于房地产领域,教育产业化也好,医疗产业化也好,很大程度上都是私权和公权结合到一起。        孙立平说,我们一直有个期望,就是在国家之外能长出一个社会来,只要能长出一个社会来,就不难制约国家。现在,社会是逐渐长出来了,但社会也在分化,越来越复杂。        孙认为,岂止社会在分化,公权也在分化,典型的特征就是部门打架。不同部门之间打架,打的当然都是部门利益。所以人们讲,现在是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这种情况下,很难说有一个明确的公和私,再加上官员腐败的因素,就使公和私这两种不同的利益以更加微妙的方式联结起来,处于强势的私权往往借着公权的名义大行其道,侵犯处于弱势的私权。这样一种复杂的格局,使得识别公权私权变得空前困难,更不用说规范公权私权了。这构成当今利益博弈的一个显著特点。        利益博弈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我们缺少一种能够盛装这种博弈的容器,这是孙立平所说的利益博弈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孙认为,面对博弈,我们缺乏思想上和制度上的必要准备,缺乏博弈所必需的舞台和规则,这是最可担忧的。在博弈时代到来之时,公权依旧很少改变,正常的博弈规则很难建立起来,整个的博弈过程就不能不是一个畸形的过程。        他列举了畸形博弈的几个表征:        其一是政府成为利益主体。当政府成为利益主体的时候,或者说与市场中的其他利益主体结合到一起的时候,政府就成为当事一方,这时候公正往往免谈。        其二是利益主体不均衡。中国的两极分化为什么能走到今天?孙的解答是:不是因为某种政策的偶然失误,也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同群体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能力不一样。而能力的不一样,在于权力的不一样。正是公权的介入,这样一个非自然非市场的因素,才使两极分化走到今天,以致利益主体的失衡发展到精英寡头化的程度。        其三是在利益主体高度失衡的情况下,利益博弈往往蜕变为利益掠夺。孙立平认为,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机制在起作用。1980年代的利益分化只是收入分配的分化。1990年代中期之后,瓜分经济的苗头出现,个人或团体开始瓜分公共资源,利益落差扩大。近几年走到第三阶段,掠夺经济开始抬头,公共资源所剩无几,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互相掏腰包,利益落差因此急剧扩大。        畸形博弈导致的最后结果,无疑是社会风险的增长。孙教授为此呼吁:建立正常的利益博弈机制已刻不容缓。首先是政府职能要转换,政府要从市场中的利益主体转变为带有超然性的公共政府。其次是关于博弈程序的安排不必过于刚性,而应有相当的柔性和弹性,使当事各方多一些选择而不是华山一条路,使矛盾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狂飙突进。再就是承认利益组织的合法性,以利于利益要求的表达和提炼,以利于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磨合,使利益博弈能够有序展开而无失控之虞。  钟伟:社会成本比资源成本更昂贵    致力于研究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家钟伟教授告诉记者,从这些博弈个案中,他发现一个规律:所有事端都发源于单纯的经济利益的冲突,而不是挑战意识形态,也不是反对各级政府。只是当利益冲突不能得到妥善处置的时候,当私产安全、生命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时候,冲突才会升级,矛头开始转向基层政府,并向上蔓延。钟伟据此断言,利益冲突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也绝不存在所谓政治危机的问题。但如果不能以平常心看待利益冲突,而是想像过度,似乎只要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构成威胁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这才可能导致矛盾的激化。        钟伟认为,导致利益冲突的另一个原因,是整体利益、个体利益不均衡。比如土地开发权的集中,电厂的建设,如果算大账,往往意味着利益总量的增进,原因很简单,土地的非农业使用肯定会比农业使用能带来更多的利益。所以问题不在于利益总量的大小,在于公权介入之后,就把私权挤走了;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冲突时,往往是整体利益独大,个体利益被忽略,这才是要命的事情。作为政府官员,往往只考虑地方财政增收,只考虑公权的需要,而很少换位思考,兼顾民众的个人利益。而且他们过于霸气,没有请求人民同意这样的习惯。尽管从整体上看,他们的决策可能是对的,确实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处理整体利益跟个人利益的关系,忽略个人利益,结果就导致了抵制,导致了冲突。        钟伟特别提醒: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警惕这样的倾向,即公权过于强势的倾向。有一种观点曾颇为流行: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有巨大成就,奥妙就在于权力的高度集中,资源的高度集中。因为土地是国家的,征地没什么成本,所以高速公路迅速修起来了;因为矿产是国家的,资源没什么成本,所以大型国有企业迅速发展了。一些学者据此推论,如果不是高度集中,而是把财富量化到公民个人头上,那么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效,所谓制度的节约成本就不存在了。因此集权不是弊端,恰恰是我们的制度优势。钟伟毫不掩饰他对这种观点的反感。他说,集权是有效率的,集权可以带来繁荣,但人民需要的不只是效率,人民更需要公平;人民需要的不只是繁荣,更需要可以分享的繁荣。如果只要效率,只要繁荣,而根本不考虑人民的这些感受,那么,我们不需要做任何社会变革。历史证明,只强调集权的效率和集权所带来的制度节约,资源成本可能是节约下来了,但比资源成本代价更昂贵的社会成本却会累积起来,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何帆:公权与公权亦需均衡    青年经济学家何帆以体制内部关系的调整,作为建构博弈机制的切入点进行阐述。他认为,很多问题未必都是地方政府的问题。民众所享受到的公共产品,事实上大部分是地方性的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提供。但地方政府要提供这些公共产品,并没有足够的财政资源,除了征地之类,它往往没有别的资源,这就迫使它不得不采用这样的方式。所以问题的实质,是公共财政体系的缺位,导致地方政府行为缺失。        何帆认为,建构博弈机制的必要前提,是调整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的关系。这种调整应该从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入手。他强调,很多东西应该由公共财政来埋单,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能只靠精神投入,也是要拿钱来投入的,比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公共教育体系的建设,环保机制的强化,只有加大投资健全了这些体系,和谐社会才是可以期待的。否则,该投资的公共产品不投资,全是地方政府的事;而地方政府既不能发债,又不能有合理的财政收入来源,当然只能“铤而走险”。        何帆说,公共财政体系的建构,实际上是中央跟地方在利益上的调整,包括权力层面的调整。中央政府应该加大权力下放的幅度。因为所有的权力为你所有,所有的问题也都会归到你的头上。与其如此,不如通过适当分权,让地方政府为中央政府分担一些责任,从而为中央政府赢得更大的灵活性。否则,到头来地方政府的所有失误,最后都要让中央政府来埋单,压力就会统统集中到中央政府,这对稳定大局显然是不利的。  杨鹏:公权分割是最危险的事情    政治学者杨鹏认为,利益分化也包括了体制内部的利益分化,其结局不只是社会多元,也包括了体制内部的利益多元;不仅导致体制内部的利益多元,更导致体制内部各利益群体的独立化。体制内部的独立性团体,都借助普遍的公权力来谋取自己的利益,都借助合法伤害权来谋取自己的利益。许多所谓的公私冲突,说到底,还是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只不过有一部分私人可以利用公权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另外一部分私人成为牺牲品。杨鹏称,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早解决这个问题,矛盾只会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杨鹏认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政府重建,即建设一个统一的政府。多元社会、多元政府是非常危险的局面,越是多元社会,越是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一个公共的政府。只有统一的政府、公共的政府,才不至为各种不同的乃至是对立的私权所利用;只有统一的政府、公共的政府,才有能力平衡、协调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结语:构建博弈机制的社会条件已成熟  
    畸形博弈导致的最后结果,无疑是社会风险的增长。孙教授为此呼吁:建立正常的利益博弈机制已刻不容缓。首先是政府职能要转换,政府要从市场中的利益主体转变为带有超然性的公共政府。其次是关于博弈程序的安排不必过于刚性,而应有相当的柔性和弹性,使当事各方多一些选择而不是华山一条路,使矛盾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狂飙突进。再就是承认利益组织的合法性,以利于利益要求的表达和提炼,以利于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磨合,使利益博弈能够有序展开而无失控之虞。      利益博弈的时代已经到来,但现实中缺少一种能够盛装这种博弈的容器,缺乏博弈所必需的舞台和规则。正常的博弈规则很难建立起来,整个博弈过程就不能不是一个畸形的过程。        据中国国家信访局透露,2004年该局受理的群众来信比2003年上升11.7%,接待群众来访批次、人次,分别比2003年上升58.4%和52.9%。急剧上升的数字背后,是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日趋突出。2003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这一阶段正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利益分化和利益冲突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在博弈时代到来之时,而我们缺乏思想上和制度上的必要准备,缺乏博弈所必需的舞台和规则,这是最可担忧的。        日前,江平、孙立平、钟伟、何帆、杨鹏等大陆知名学者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激辩。  江平:公权与私权冲突成博弈主题    著名法学家江平把利益冲突分解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私权跟私权的冲突;第二个层面是公权跟公权的冲突;第三个层面是公权跟私权的冲突。他认为,私权跟私权的冲突不可怕,只要有一个公正的法院就足以解决。公权跟公权的冲突后果很严重,在一些国家甚至闹到民族分裂的地步,但在中国这种冲突也不可怕,因为有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只有最后一种冲突,即公权跟私权的冲突,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江平认为,公权和私权的冲突是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现在跨进了市场经济时代,但距完全的市场经济为时尚早,这就注定了一方面国家干预仍较广泛,另一方面公民的权利意识又在不断增强。这种情况下,一旦公权越界,必然遭遇私权抵制。这就注定了公权与私权的冲突,构成当下中国利益博弈的主题。        江平认为,要解决公权跟私权的冲突,必须清除观念障碍,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对于公民的私有财产,除非法律有明确规定,任何人无权剥夺或者限制。        江平说,问题就在这里,相关法律规定往往十分粗疏,比如什么是社会公共利益?颇为含混,不免给人以上下其手的空间。这种情况下,准确界定社会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就显得非常紧迫。必须把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跟社会公共利益区别开。        江平尤其对刚刚公布的《物权法》草案深表忧虑。他认为,《物权法》本应是私权的保护神,但《物权法》草案在某些方面却大大退步了。关于征用私产,原来写的是给予合理补偿,现在的《物权法》草案却是这样规定: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时可以征用私人财产,按国家规定给予补偿,“合理补偿”也没有了。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国家规定并非任何情况下都合法合理,国家规定万一不合法不合理怎么办?第二,什么叫国家规定?我们的法律体系只有法律法规规章这样的概念,从来没有“国家规定”之类的笼统概念。“国家规定”含义笼统,以至于谁都可以说自己的规定是国家规定,谁都可以借国家规定打私人财产的主意,这么一来,公民的合法私产还能安宁吗?江平为此疾呼:“国家规定”必须受制约。一方面,“国家规定”要有严格界定;另一方面,老百姓如果对国家规定不服,应该有救济渠道,可以告上法庭,这就需要修改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只要是国家规定就必须服从,这种立意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会给私权保障机制留下很大隐患。  孙立平:畸形博弈导致社会风险增长    江平的观点为多数学者赞许,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则表示不能完全认同。        孙立平断言,情况实际上比江平先生的划分更为复杂。当下中国社会,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公私分明的社会。他举了一个例:比如房屋拆迁,地方政府要把你的房子拆掉,其背后很可能是某个开发商的利益。这就不是简单的公权私权冲突,而是公权和私权结合到一起,欺压另一部分私权。孙认为,近年的所谓房地产热,实质上就是房地产商与地方利益部门联手打造的。这种情况不只存在于房地产领域,教育产业化也好,医疗产业化也好,很大程度上都是私权和公权结合到一起。        孙立平说,我们一直有个期望,就是在国家之外能长出一个社会来,只要能长出一个社会来,就不难制约国家。现在,社会是逐渐长出来了,但社会也在分化,越来越复杂。        孙认为,岂止社会在分化,公权也在分化,典型的特征就是部门打架。不同部门之间打架,打的当然都是部门利益。所以人们讲,现在是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这种情况下,很难说有一个明确的公和私,再加上官员腐败的因素,就使公和私这两种不同的利益以更加微妙的方式联结起来,处于强势的私权往往借着公权的名义大行其道,侵犯处于弱势的私权。这样一种复杂的格局,使得识别公权私权变得空前困难,更不用说规范公权私权了。这构成当今利益博弈的一个显著特点。        利益博弈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我们缺少一种能够盛装这种博弈的容器,这是孙立平所说的利益博弈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孙认为,面对博弈,我们缺乏思想上和制度上的必要准备,缺乏博弈所必需的舞台和规则,这是最可担忧的。在博弈时代到来之时,公权依旧很少改变,正常的博弈规则很难建立起来,整个的博弈过程就不能不是一个畸形的过程。        他列举了畸形博弈的几个表征:        其一是政府成为利益主体。当政府成为利益主体的时候,或者说与市场中的其他利益主体结合到一起的时候,政府就成为当事一方,这时候公正往往免谈。        其二是利益主体不均衡。中国的两极分化为什么能走到今天?孙的解答是:不是因为某种政策的偶然失误,也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同群体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能力不一样。而能力的不一样,在于权力的不一样。正是公权的介入,这样一个非自然非市场的因素,才使两极分化走到今天,以致利益主体的失衡发展到精英寡头化的程度。        其三是在利益主体高度失衡的情况下,利益博弈往往蜕变为利益掠夺。孙立平认为,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机制在起作用。1980年代的利益分化只是收入分配的分化。1990年代中期之后,瓜分经济的苗头出现,个人或团体开始瓜分公共资源,利益落差扩大。近几年走到第三阶段,掠夺经济开始抬头,公共资源所剩无几,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互相掏腰包,利益落差因此急剧扩大。        畸形博弈导致的最后结果,无疑是社会风险的增长。孙教授为此呼吁:建立正常的利益博弈机制已刻不容缓。首先是政府职能要转换,政府要从市场中的利益主体转变为带有超然性的公共政府。其次是关于博弈程序的安排不必过于刚性,而应有相当的柔性和弹性,使当事各方多一些选择而不是华山一条路,使矛盾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狂飙突进。再就是承认利益组织的合法性,以利于利益要求的表达和提炼,以利于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磨合,使利益博弈能够有序展开而无失控之虞。  钟伟:社会成本比资源成本更昂贵    致力于研究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家钟伟教授告诉记者,从这些博弈个案中,他发现一个规律:所有事端都发源于单纯的经济利益的冲突,而不是挑战意识形态,也不是反对各级政府。只是当利益冲突不能得到妥善处置的时候,当私产安全、生命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时候,冲突才会升级,矛头开始转向基层政府,并向上蔓延。钟伟据此断言,利益冲突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也绝不存在所谓政治危机的问题。但如果不能以平常心看待利益冲突,而是想像过度,似乎只要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构成威胁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这才可能导致矛盾的激化。        钟伟认为,导致利益冲突的另一个原因,是整体利益、个体利益不均衡。比如土地开发权的集中,电厂的建设,如果算大账,往往意味着利益总量的增进,原因很简单,土地的非农业使用肯定会比农业使用能带来更多的利益。所以问题不在于利益总量的大小,在于公权介入之后,就把私权挤走了;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冲突时,往往是整体利益独大,个体利益被忽略,这才是要命的事情。作为政府官员,往往只考虑地方财政增收,只考虑公权的需要,而很少换位思考,兼顾民众的个人利益。而且他们过于霸气,没有请求人民同意这样的习惯。尽管从整体上看,他们的决策可能是对的,确实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处理整体利益跟个人利益的关系,忽略个人利益,结果就导致了抵制,导致了冲突。        钟伟特别提醒: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警惕这样的倾向,即公权过于强势的倾向。有一种观点曾颇为流行: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有巨大成就,奥妙就在于权力的高度集中,资源的高度集中。因为土地是国家的,征地没什么成本,所以高速公路迅速修起来了;因为矿产是国家的,资源没什么成本,所以大型国有企业迅速发展了。一些学者据此推论,如果不是高度集中,而是把财富量化到公民个人头上,那么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效,所谓制度的节约成本就不存在了。因此集权不是弊端,恰恰是我们的制度优势。钟伟毫不掩饰他对这种观点的反感。他说,集权是有效率的,集权可以带来繁荣,但人民需要的不只是效率,人民更需要公平;人民需要的不只是繁荣,更需要可以分享的繁荣。如果只要效率,只要繁荣,而根本不考虑人民的这些感受,那么,我们不需要做任何社会变革。历史证明,只强调集权的效率和集权所带来的制度节约,资源成本可能是节约下来了,但比资源成本代价更昂贵的社会成本却会累积起来,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何帆:公权与公权亦需均衡    青年经济学家何帆以体制内部关系的调整,作为建构博弈机制的切入点进行阐述。他认为,很多问题未必都是地方政府的问题。民众所享受到的公共产品,事实上大部分是地方性的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提供。但地方政府要提供这些公共产品,并没有足够的财政资源,除了征地之类,它往往没有别的资源,这就迫使它不得不采用这样的方式。所以问题的实质,是公共财政体系的缺位,导致地方政府行为缺失。        何帆认为,建构博弈机制的必要前提,是调整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的关系。这种调整应该从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入手。他强调,很多东西应该由公共财政来埋单,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能只靠精神投入,也是要拿钱来投入的,比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公共教育体系的建设,环保机制的强化,只有加大投资健全了这些体系,和谐社会才是可以期待的。否则,该投资的公共产品不投资,全是地方政府的事;而地方政府既不能发债,又不能有合理的财政收入来源,当然只能“铤而走险”。   &
哈特(H.L.A.Hart),英国法理学家,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是当代西方分析法学家中影响和声望最大的一个。他的代表作《法律的概念》发表于1961年,该书在法律思想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尽管只是一本简短的小册子,但是它却引发了大量的论述,被公认为20世纪法理学的开创性著作之一,是从事法理学学习和研究的人们的必读书目。&p&  《法律的概念》尽管篇幅不长,但思想深邃,可谓微言大义,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研究,并在反复研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能把握哈特教授的思想。笔者不敢奢谈对该书有何深刻的认识,只是在拜读该书时有所心得,尽管未必中肯,但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一个阶段性认识,有必要做一些总结,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一篇读书笔记。&/p&  一。两次论战与“中间道路”&/p&  本文主要谈及的是该书的第九章“法律与道德”这一部分,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要对该书做一个整体的解读似乎比较困难,所以我选择了这样一个简短的部分做一些自己的阐释。另外一个原因,如何看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然法学的重要分歧之处,作为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创始人,哈特必然要论证自己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看法,同时,关于该问题的论述正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最明显的理论特色。深刻理解这一问题,必然有利于真正把握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理论精髓。&/p&  要理解哈特的思想,不可忽略的问题是上世纪50—60年代与哈特有关的两次理论论战。第一次是哈特与富勒之间的论战,这次是西方法理学传统中自然法学派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两大派之争,论战的核心内容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第二次是在哈特教授与德夫林法官之间展开的,该论战尽管不是两大派之争,但是争论的焦点依然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形成和发展,同这两次论战是分不开的,在这个过程中,哈特逐渐发展了他的新分析实证主义的法学思想体系。&/p&  哈特的新分析法学是在奥斯丁的分析法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者是哈特学说思想的一个主要渊源。这就决定了哈特的法理学具有分析实证主义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发展了奥斯丁的分析法学,哈特在《法律的概念》前三章集中讨论了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的缺陷,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记录”。同时提出了他的“规则说”,他认为法律由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构成,这些思想都是分析实证主义的表现。但哈特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理论具有向自然法学靠拢的明显特征,或者,有如西方法学家所讲的那样,他的《法律的概念》一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律实证主义者“退却的第一个重要的一步”,或者说哈特的法学是在坚持分析实证主义的基本立场的前提下走的一条“中间道路”。这是哈特法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样,他在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时同样走了这样一条“中间道路”。这里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他提出了“最低限度的自然法”,具有向自然法妥协的特征,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他在引入语义分析哲学的同时也把社会学方法引入他的法理学,并谨慎地吸收自然法哲学的一些方法和观点。尽管如此,但是这两个方面的“中间道路”性均没有导致他对规则及其结构的描述性分析在他自己学说中核心地位的动摇,在哈特那里,法律与道德的界分被明确地表述为“二者无必然联系”,规则在来源上与社会的联系被表述为“一个有关事实的外在陈述”。也就是说,哈特在走他的“中间道路”——一方面向自然法妥协,一方面积极地与社会法学沟通——的同时,并没有丢弃掉他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理论信仰,不仅使他的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新”字变成一个大杂烩,反而使其更具鲜明的个性和理论魅力。&/p&  在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论述上,哈特一方面坚持了分析法学的传统,坚持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另一方面,他又向自然法学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妥协,承认“最低限度的自然法”,所以在哈特那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兼有两大法学派的特征,下面将选取几个方面的问题,分别说明哈特观点的这种“两面性”。&/p&  二。法律概念的广义与狭义之分&/p&  对于一个在法定形式下制定的,但在道德上却是邪恶的法律,哈特认为持自然法理论的人可能会认为它根本不是法律,但在法律实证主义那里却认为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法律的好坏是另一回事,“这是法律,但它们是如此邪恶,以致不应适用和服从”。哈特认为这两种对立实际上是两种法律观:前者采用的是狭义的法律概念,把法律效力与道德上的善恶内在地联系起来,恶法非法;后者采用的是广义的法律概念,把法律视为规则体系,良法恶法均包括在内。持狭义法律概念的人讲法律的效力与道德性混为一谈,持广义法律概念的人则将法律的效力性与法律的道德性区分开来,进而将对法律的效力和对法律的评价与抵抗相分离。广义的法律概念优越于狭义的法律概念,因为广义的概念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法律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狭义的法律概念却使我们对许多复杂的法律现象视而不见。&/p&  从哈特在宣扬广义的法律概念的优越性来看,他是站在分析实证主义的阵营中,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没有把问题停留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结论上。接下来哈特分析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是他认为对于一个不道德的法律是否应该服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恶法亦法,应该坚决服从;二是对于过去生效的不道德的法律所容许的邪恶行为,是否应加以惩罚的问题,第三个是他认为在革命或者社会发生剧变后,狭义的法律概念就颇具吸引力,比如二战后,西德司法部门在处理纳粹政府垮台后所遗留的一个尖锐问题时,“就在这种形式下复活了自然法的论据”。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考虑,说明了哈特并没有在坚持他的广义法律概念时陷入极端,一方面,他看到了广义法律概念所不得不面临的复杂问题,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狭义法律概念的某些优点,这不同于以往的分析法学家对自然法学所持的全面否定的态度。&/p&  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p&  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上,法律实证主义认为,它作为一门科学,摒弃一切形而上学,仅应研究实在法,并主张法律与道德是无关的,至少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自然法学认为法律与道德是不可分的。而哈特认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应该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性质不同,联系在于相互影响。他认为任何法律都会受到一定社会集团传统道德的深刻影响,也会受到个人所提出的开明的道德批评的影响,但不能得出结论说:一个法律制度必须符合某种道德或正义;或一个法律制度必须依靠服从法律的道德义务;或一定法律制度的法律效力的根据必须包括某种道德和正义原则。总之法律和道德是有联系的,但并无必然联系。哈特还对法律实证主义这一概念做了一个新的解释:“这里我们说的法律实证主义的意思,是指这样一个简明的观点:法律反映或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尽管事实上往往如此,然而不是一个必然的真理”。他的这种观点已然不同于奥斯丁,后者认为,实在法和理想法(或道德)必须严格分开,“法律科学研究的是实在法或严格地说的法律,而不管这种法律的好坏与否。”哈特的观点与凯尔逊的观点就离得更远了,凯尔逊认为不仅要严格地划分法学和正义论(即道德或自然法学说),而且正义问题是根本不能科学地回答的。&/p&  同时,哈特还为奥斯丁和边沁辩护,他指出奥斯丁和边沁强调应然法与实然法之分或者是法律与道德之分,其原意并不是否认法律和道德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他们只是为了指出一下两点:第一,在没有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时,不能仅从违反道德标准这一事实出发,就认为某一规则不是法律规则。其次,反过来,也不能仅从合乎道德要求这一事实出发,就认为某一规则是一个法律规则。也就是说,区分这两种法律,有助于我们看出两种危险:一种是可能将法律及其权力溶化在人们关于法律是什么的概念之中;另一种是将现行法律代替道德作为衡量行为的最终标准。&/p&  四。“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p&  哈特在《法律的概念》第五章“法即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的结合”中指出,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这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结合。这是“法律制度的中心”,“是法律科学的关键”。接下来,他详细论述了他的法律规则体系,并在第六章“法律制度的基础”种论证了承认规则是法律制度的基石,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哈特是典型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代表。&/p&  另一方面,哈特在承认法律和道德无必然联系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最低限度的自然法”的观点,这是他的法理学向自然法靠拢的最集中的表现。哈特认为,人的目的是生存。“我们关心的是为继续生存进行社会安排,而不是为自杀俱乐部进行安排。”因此,根据人性以及人类生存世界的事实的明显判断,也即公理必须又某些行为规则,它们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法律规则和道德规则中的共同因素,这些行为规则就是哈特所说的“自然法的最低限度的内容”。接着他就列举了对人性和人类生存世界这种事实的五个公理:  一。人的脆弱性。由于人类的肉体容易被攻击,人类也会攻击他人的肉体,这就是人的脆弱性。所以就需要以否定形式要求人们克制,限制使用暴力杀人或对他人施加肉体伤害。&/p&  二。大体上的平等。人们尽管在体力和智力等各方面不同,但是任何人都不会比别人强到这种程度,以致没有相互合作还能较长时期统治别人,这一大体平等的事实就说明法律和道德两种义务的基础是一种相互克制和妥协的制度;  三。有限的利他主义。人既非恶魔也非天使,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者,人的利他主义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法律和道德规则的控制,就不可能有社会;&/p&  四。有限的资源。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不是无限丰富,唾手可得的,这个事实说明必须要有一定的财产制度来约束人们,“在利他主义并非无限的地方,需要有一种规定自我约束的常备程序,以便创造一种对他人未来行为的最低限度的信心,以及保证进行合作所必要的可预测性”;  五。有限的理解力和意志力。尽管社会生活中有尊重人身财产和承诺的规则,大部分人也都能服从,但由于人的理解力和意志力的差异,有些人会为了个人的眼前利益以身试法,所以,理性的要求就是“在一个强制制度中的自愿合作”。&/p&  以上“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实质上仍旧是自然法学派所倡导的一些内容,但被哈特巧妙地揉和在其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之中了。(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p&
论文 [拼音] [ lun wen ]    a paper   相关词组  毕业论文   a gra a graduation thesis   博士论文   a doctoral dissertation   论文撮要   an a a synopsis of a thesis   论文答辩   (thesis) oral defense   学期论文   a term paper   学术论文    a scientific paper   专题论文    a disquisition   专题论文集   a symposium[编辑本段]简介  学术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学术论文。   英语专业论文格式规范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题目:二号,黑体,加粗,居中,除了英语小词外,其他单词首字母都要大写;另外:除了题目外,论文中所有英文的字体均采用“Times New Roman”)   (学院、专业、学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小四号宋体字,加粗),依次排印在论文题目下,上空二行,居中)   【Abstract】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 (英文摘要:上空二行;题目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置于粗体方括号【】内,顶格放置;随后的内容与前面的粗体方括号【】之间空一格,不用其他任何标点符号;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不加粗;单倍行距。)   【Key Words】 E Chinese   (英文关键词:题目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两个单词的首字母要大写,置于粗体方括号【】内,顶格放置;随后的内容与前面的粗体方括号【】之间空一格,不用任何其他标点符号,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不加粗,除了专有名词外,其他单词的首字母不大写,各单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分号之后空一格;最后一个关键词之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单倍行距。)   1. Introduction   (顶格,除了第一个单词及专有名词外,其他单词首字母都不要大写;标题最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上空两行)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 So, this essay is trying to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oms in terms   of their essential meaning, customary usage and typical expression   (Chang Liang, 1993:44; Li Guangling, 1999).   (段落第一行缩进4个英文字符;夹注的标注法:出现在夹注中的作者必须与文后的参考文献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注意一个或多个作者间的标点符号,时间、页码等的标注法;另外,汉语参考文献的作者要以拼音形式出现,不能出现汉语姓氏;夹注出现在标点符号之前)   2.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idioms and Chinese idioms   In English, …. And it can be clearly seen in the below examples:   (1) I don’t know。我不知道。 (2) I am not a poet. 我不是诗人。 (正文中的例子以(1),(2)…为序号排列,直至最后一个例子;而①, ②…则为脚注或尾注的上标序号)   3.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idioms and Chinese idioms   3.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idioms   (正文章节序号编制:章的编号:1. ,2., 3.,…;节的编号:1.1,1.2…,2.1,2.2…;小节的编号为:1.1.1,   1.1.2…。小节以下层次,采用希腊数字加括号为序,如(i),(ii)…;之后再采用字母加括号,如(a),   (b),…;每章题目左顶格,小四号字,加粗;每节(及小节以下)题目左顶格,小四号字,不加粗但要斜体;所有章节的题目都单独一行,最后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   In conclusion, ….   3.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idioms   ….   Feng (1998) found some problems a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s (注意此句中夹注的另一种写法):   (9) 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 dry.   (10) People take no thought of the value of time until they lose   it.   ….   3.2.1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 (i) ….   ….   (ii) ….   ….   4.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References) (小四号,加粗,后面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Sanved, ed. The Oxford book of American literary anecdotes[C]. New   York: OUP, 1981.   一、英语论文的标题   一篇较长的英语论文(如英语毕业论文)一般都需要标题页,其书写格式如下:第一行标题与打印纸顶端的距离约为打印纸全长的三分之一,与下行(通常为by,居中)的距离则为5cm,第三、第四行分别为作者姓名及日期(均居中)。如果该篇英语论文是学生针对某门课程而写,则在作者姓名与日期之间还需分别打上教师学衔及其姓名(如:Dr./Prof.C.Prager)及本门课程的编号或名称(如:English 734或British Novel)。打印时,如无特殊要求,每一行均需double space,即隔行打印,行距约为0.6cm(论文其他部分行距同此)。   就学生而言,如果英语论文篇幅较短,亦可不做标题页(及提纲页),而将标题页的内容打在正文第一页的左上方。第一行为作者姓名,与打印纸顶端距离约为2.5cm,以下各行依次为教师学衔和姓、课程编号(或名称)及日期;各行左边上下对齐,并留出2.5cm左右的页边空白(下同)。接下来便是论文标题及正文(日期与标题之间及标题与正文第一行之间只需隔行打印,不必留出更多空白)。   二、英语论文提纲   英语论文提纲页包括论题句及提纲本身,其规范格式如下:先在第一行(与打印纸顶端的距离仍为2.5cm左右)的始端打上 Thesis 一词及冒号,空一格后再打论题句,回行时左边须与论题句的第一个字母上下对齐。主要纲目以大写罗马数字标出,次要纲目则依次用大写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小写英文字母标出。各数字或字母后均为一句点,空出一格后再打该项内容的第一个字母;处于同一等级的纲目,其上下行左边必须对齐。需要注意的是,同等重要的纲目必须是两个以上,即:有Ⅰ应有Ⅱ,有A应有B,以此类推。如果英文论文提纲较长,需两页纸,则第二页须在右上角用小写罗马数字标出页码,即ii(第一页无需标页码)。[编辑本段]论文格式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编辑本段]论文的种类  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进行分类。由于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  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  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编辑本段]学年论文  学年论文就是高等院校要求学生每学年完成的一篇学术论文,这是一种初级形态的学术论文。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对一学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每学年写一篇,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将来写毕业论文打基础。撰写学年论文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在一些学校,各个专业执行的情况不同。这个是学位条例规定要这么做的,教育部规定先要写学年论文,逐步逐步积累经验以后,在毕业的时候撰写毕业论文就不会成为一件太难的事了。但是有很多学校没有把学年论文当作是一个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一个途径或者是工具。那么,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还不知道毕业论文该怎么写。当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是很注重学年论文的撰写的,因为只有训练学年论文的写作才能顺理成章的过渡到毕业论文的写作。每一门课的授课到最后的考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在训练一学期或一学年论文的写作。因为任课老师都是从自己的课程的角度出发给大家考一点知识题,再考一个论述题。那么对于论述题,应该说有经验的老师是可以很好的利用论述题来训练学生写论文的。有一部分学校这样做了,但还有部分学校没有将其提到日程上来。还是由各个老师具体要求,让学生当一次作业来做的,没有强调学术性。  北京师范大学原来的中文系,现在的文学院要求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训练写学年论文,在“五四”或者“七一”、“一二九”等特殊的日子进行论文竞赛,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训练。那么在每学年,每一位任课老师都有责任去训练学生撰写学年论文,为将来毕业论文打基础。那么这是一个概念和相关的状况。   一、撰写学年论文的目的  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学生必须结合自己专业课的学习,练习撰写学术论文(专业调研报告、审计案例或工程管理实务),作为全面提高本科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践中某一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审计或工程管理过程中某一课题的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巩固、充实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3.通过学习撰写学年论文,掌握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学术论文的基本规范和写作方法,掌握案例编写技术。  二、撰写学年论文的要求  大学三年级或大四的本科生,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在该学年末完成一篇研究论文(鼓励撰写调查报告、实证分析或编写案例)。学生要根据自己选定的课题,充分搜集有关信息资料,进行认真分析论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然后据此撰写学年论文,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打基础。每篇学年论文不得少于3000个汉字。  三、论文成绩评估标准  (一)优秀(90-100分)  1、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有关方法、技能。  2、密切联系审计或工程管理工作实际,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创见,对实际工作或学术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论文中心突出,论据充足,数据可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结构严谨。  4、原始资料齐全,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  (二)良好(80-89分)  1.正确理解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有关方法、技能。  2.较好地联系审计或工程管理工作实际,分析问题比较正确、全面,对实际工作或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论文中心明确,论据较充足,数据基本可靠,层次较分明,文句通顺。  4.原始资料基本齐全,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  (三)中等(70-79分)  1.基本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有关方法、技能。  2.能联系审计或工程管理工作实际,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3.语句通顺,主要数据基本可靠,有一定的论据。  4.具有一定的原始资料,但不够全面,加工整理也较差。  (四)及格(60-69分)  1、基本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  2、尚能联系审计或工程管理工作实际,对所论述的问题有一定分析和考证。  3、语句尚通顺,主要数据基本可靠,有一定的论据。  4、原始资料不全,加工整理也较差。  (五)不及格(59分以下)  凡具有以下条款之一者,应判为不及格:  1、理论上有原则性错误,没有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  2、论文缺乏中心,层次含混不清,缺少主要论据,或论据、论点与结论相互矛盾,语句不通顺。  3、基本内容属抄袭他人成果。  4、原始资料残缺不全,主要数据失真或已过时,加工整理极差。  5、论文字数不足3000字。  六、学年论文材料组成  1、封面;  2、指导记录表  3、评语及成绩  4、学年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  二、正文格式要求  1、 论文一律用WORD编辑、排版、单面打印。  2、 编辑要求如下:  1) 论文题目采用小二号宋体字加粗;  2) 正文;a、小四号宋体字,1.5倍行距;  b、一级标题采用四号宋体字加粗;  c、脚注采用小五号宋体字;  d、页码设置在页面底端右侧;  3、论文页面设置参数如下:   1)参考文献采用五号宋体,1.5倍行距。  2) A4打印纸,纵向横排,单面打印;   3) 页边距参数如下:  上 下 左 右   2.2cm 2.2cm 2.7cm 2.2cm[编辑本段]毕业论文  下面要讲的是毕业论文。什么叫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就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独立完成的一篇总结性的学术论文。这里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注意:一是应届毕业生;二是独立完成,当然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三是总结性的,所谓总结性的就是说,将来在选题的时候,比如中文系,你可能会选语言方面的,也可能会选文学方面的。语言方面,你可能更喜欢古代汉语,或者更喜欢现代汉语,或者更喜欢应用语言学。文学方面,你可能喜欢古典文学,或者喜欢现代文学,或者是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你可能喜欢东欧的或者西欧的,或者喜欢日本的等。总起来说专业分的比较强。为什么说是总结性的呢?尽管你选择的选题可能是你所学的四年来最感兴趣的的题目,但要真正写出一篇象样的、合格的毕业论文,需要调动各种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毕业论文来检查一下你四年或三年半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都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毕业论文具有总结性。   那么说它是论文,就意味着它不同于平时的读后感之类,自己有什么感性的认识记下来。毕业论文具有学术性,所谓的学术性就是说当你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的时候即立论的时候,你必须有自己充分的理据加以证实,使得你的立论能够站住脚。不光能够站住脚,而且我们要求你的理论要对社会或者说对你的学科有一定的贡献。  为什么要在毕业之前要求学生一定要写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推进和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已成强劲的发展趋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强大。民营企业已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细胞,关注和研究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改造,这是推动民营企业形成竞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信息化是形成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巨大推动力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也是指在经济与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信息化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含量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形成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巨大推动力。  (一)信息化可以从产生递增效应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按照传统的增长理论,经济增长取决于可利用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等要素。随着科学技术影响的日益增大,传统的增长理论已无法解释很多经济活动现象。比如对于劳动力价格较低的穷国,同样的投资应比富国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进而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其中致命的缺陷在于:传统的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假定为由某种外生力量所决定,并按某种外生的速度发展,技术进步不在资本物品中。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且原有意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温江小二支道ktv消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