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 想弄个这个样的茶道 有友金所怎么样靠谱吗的店没

全局搜索-茶语网,当代茶文化推广者
您搜索的"普洱茶得喝法"共<em class="colorde个搜索结果
普洱是茶,普洱是生意,普洱是生活,普洱是健康……
喝普洱茶,品味每一款茶的差别和变化,与志同道合的茶友交流品茶的感受,共享玩茶的乐趣,传递茶里茶外的心得与经验。这已然成为现代都市里人们的一种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了。怎样健康品饮普洱茶、关于普洱茶的生活小经验,是茶友们在网络上讨论得最多的话题,今天小编选取一些茶友们在网络上分享的关于饮用和利用普洱茶的生活经验,与广大读者共同交流,更欢迎大家在本刊的官方网站、微博或者来电来信探讨。
普洱茶怎么喝不会失眠?
普洱茶怎么喝不会失眠呢?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其中的生茶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高,饮用后导致失眠的可能性较高;而熟茶经过渥堆发酵,所含茶多酚、咖啡碱已发生转化,是不易导致失眠的。也就是说,为避免失眠,晚上应尽量饮用熟茶,易失眠者晚上尽量不要饮用生茶。
另外,正确的冲泡能发挥普洱茶的保健功效,也能降低失眠出现的风险。对于普洱茶,虽然有人说煮着喝才有味道,但从健康角度,普洱茶还是冲泡好,最好不要煮着喝。因为煮着喝,浓度很容易过高,不仅增加夜间失眠的危险而且会累及脾、胃。冲泡时宜选腹大的壶,因为普洱茶的内含物质丰富,用腹大的壶可避免茶汤过浓。至于冲泡的份量,茶叶份量大约占壶身20%即可。
另外,饮茶也要适时、适量。一般平时有饮茶习惯的健康成年人,一日饮普洱茶8克左右,分8-10次冲泡是适宜的;那些体力劳动量大、消耗多、进食量也大的人,尤其是高温环境、接触毒害物质较多的人,一日饮茶20克左右是允许的。如果饮普洱茶的时间不对,失眠风险也会加大。所以饮茶时间,尤其是饮用生茶的时间尽量安排在白天,尤其是下午,工作几个小时身体略感疲惫的时候,喝喝普洱茶,非常提神解乏,但要尽量避开饭前饭后各半小时这一时段。
一日三餐喝普洱茶怎么安排?
1、早上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普洱茶,但是一定要注意是淡的普洱茶哦。不然,空腹饮用浓的普洱茶容易茶醉,普洱茶温温的就好,肠胃好的可以喝常温下的凉茶。
2、中午吃过午饭后半小时,喝一杯普洱茶,浓度适中,一定要喝热普洱茶,最好一口一口,边品边喝普洱茶。
3、晚上吃过晚饭后半小时,与中午喝普洱茶一样,浓度适中,也要喝热的。
如遇交际应酬及其他饭局,若不想让热量吸收太多:应于餐中配喝普洱茶,如果在外面不方便,可以在饭局结束后尽快饮用,最好不超过二个小时,愈早愈有效,在茶楼最好点用普洱茶为佳。
中国有着绿、红、白、黑、黄、青六大茶类,被归为黑茶类的普洱茶则是近年来最耀眼的力量。在坊间,有关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说法似乎近年来已成共识,但普洱茶终究是入口的食物,它是否应该和其他事物一样,也存在最佳的“食用/饮用期”?
有关普洱茶的“适饮期”又该如何去划分?抱着林林总总的疑问,茶语网()特地在日发起了本次有关“普洱茶适饮期”的网络调查,我们发出调查问卷7252份,截止到日当晚,共收回有效答案5276份。
茶语网()编辑部在经过紧张的数据统计和结果梳理后,终于向全行业交出了一份调查报告(备注:报告包含的图片文字,例如“1.喝普洱茶的茶龄”是指调查问卷的题目),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茶圈最广泛的声音怎么说。
八成受调普洱消费者茶龄不超过10年
我们知道,中国的普洱茶产业在现代消费市场的发展,并不像绿茶、红茶以及青茶(乌龙茶)类有着源流清晰的群众品饮基础。可以这么说,普洱茶真正成为大众的日常饮品,还是近十几年间的事。我们在梳理调查问卷时也发现,有80%的受访者喝普洱茶时间不超过十年。
而在这80%的人中,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喝普洱茶的茶龄在五年以内,该现象对应说明了这十年间我们的普洱茶行业,实现了以消费带动生产,然后由渠道进一步拉动消费的良性格局。
让从前不接触普洱茶的普通人也成了爱茶人。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一点——由于这些消费力是在这十年以内爆发的,所以这批消费者接触所谓“老茶”的可能性很小,他们在消费端具有真正的代表性。
近五成受调茶人把普洱当口粮茶
对于普洱茶的品饮频率,我们发现在参加调研的受访者中,有47%的人基本上每天都喝一款普洱,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人把普洱茶视为日常喝的口粮茶。这种现象就意味着消费者已经养成了每天喝普洱茶的习惯。
那么在这里,茶语网()不禁要问:我们的茶叶企业、流通市场,应该提供普通消费者什么样的日饮茶?是否考虑过大众最需要什么样的茶?
六成受调者普洱茶年消费5000元以下
说到每年茶叶的消费金额,我们看到有45%的受访者选择了500~5000元这个消费段位,这种情况就说明参加调研的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是有差别的,这种消费行为因其选择茶叶产品的不同还具有跳跃性。
我们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其中天天喝普洱茶的人,平均消费频率会在一到两个月喝完一片普洱茶。如从5000元/年普洱茶消费金额的这个档次分析,我们会看到将其作为日饮口粮茶、每年平均下来普洱茶饮用量在3到5斤的人,他的消费能力涵盖了品牌普洱茶市场从基础产品到中端产品的消费范围。
九成受调者喜欢有陈化口感的普洱茶
一直以来,普洱茶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对消费者心理有过各种各样的揣测,推断他们买茶和存茶的取向。而在我们的调查报告中,茶语网()明确了消费者的行为需求——有75%的受访者选择的日饮茶是要有一定陈化口感的普洱茶。
八成普洱消费者喜欢买新茶喝老茶
这些数据对应说明的情况是有超过80%的人更愿意自己存茶,买新茶喝老茶,这说明普通人给自己存茶喝的习惯正在养成。
六成基础普洱消费者购买5年以内的产品作口粮茶
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正是茶龄在五年以内的消费者,也就是基础型消费者。他们以亲身经历得出普洱茶适合做口粮茶的时间在3到5年的结论,既表明这批基础型消费者有一个相对理性的消费状态,也说明在真实的消费层面上,大家对适饮茶的需求远远高过老茶。
从茶语网后台数据分析,我们看到由受访者推荐的无论是日常口粮茶还是适饮期普洱茶,推荐的品牌大致吻合,大致分为下面三种情况。
传统大牌:有大益、下关、中茶和天福茗茶,占比超过40%。推荐的茶品有大益的和易武绿大树,下关的销法沱、金丝沱和甲级沱等,中茶的红印、景迈圆茶、原野香等,天福茗茶的陈香普洱等。
新晋品牌:有陈升号、斗记、澜仓古茶、勐库戎氏等,占比超过20%。推荐的茶品有陈升号的老班章、珍茗青饼和陈升一号,斗记的金斗、上斗和巴达山,澜沧古茶的007号和0085号,勐库戎氏的大雪山和母树茶等。
其他知名度较小或目前曝光率较低的品牌:有昌泰、郑四隆、李记谷庄、普秀、俊仲号、彩程、茶马世家等品牌,占比超过35%。推荐的茶品有郑四隆的古树普洱,普秀的甲级沱茶,俊仲号的金枝老树等。
适饮期茶和口粮茶:七成受调者认同500元以下的价格
从数据上来看,大部分消费者推荐的适饮期茶和日常茶的价格区间主要集中在500元以内,近七成。其中,适饮期茶推荐的价格500~1000元的区间占比8.1%,而日常茶推荐价格在500~1000元的区间占比15.4%。
消费者不疯狂追逐老茶,认同10年内的普洱茶
再具体一些看,由消费者推荐的日常口粮茶,多是以2007年以后的为主,而推荐的适饮期普洱茶,多是以2005年后的为主,不管从哪个方向,这些茶总体以5~10年的为主,它们有陈放,但陈放的年份都不算老,既有清晰的市场脉络和年份成分这些依据可以追溯,而在口感上也进入了最适宜品饮的中期茶阶段。这说明了一个事实——消费者实际并未像某些舆论宣称的那样,狂热追逐所谓的“老茶”,对于茶叶这种食品,大家有清醒的认识。
当然,这是和目前普洱茶的主流消费人群接触普洱茶的年限有关系分不开的,也跟普洱茶行业本身的发展时间段有关:这十几年间,中国的普洱茶市场风云跌宕几经沉浮,从逐渐兴起时的市场管理混乱、产品参差不齐到茶价狂飙导致普洱茶行业经历了一次崩盘;还是这十几年间,市场正面临着许多国营普洱茶企业的解体和改制,也有一些新兴的口碑品牌崛起、一些标杆类的市场产品诞生。
另外经过这十年,当我们回头看消费层面的一些现象时,就会发现这十年是真正属于消费者的十年——就在这十年的市场化运作和消费者教育过程中,无论厂家还是市场受众,都认可了普洱茶应该有更好的原料、更好的仓储条件和最合理的性价比,都认可普洱茶最大的意义在于品饮本身,而关于时间的价值、收藏的价值,那是建立在个人兴趣之上更高层次的追求,是一种属于普洱茶的惊喜和缘分。最终,无论我们是谁、无论我们喝茶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都希望喝到的是一杯货真价实、明明白白、健康对味的普洱茶。
近八成受调者认同普洱茶应该划分适饮期
普洱茶是否应该跟红酒一样划分适饮期?有79%的人选择了“是”,可见这一点成为市场共识。
近七成受调者从口感层面理解适饮期划分
但是在应该划分适饮期的原因方面,有三种声音几乎势均力敌——有23%的人选择A项“像好的葡萄酒一样,普洱茶也存在口感适饮期”;有21%的人选择B项“我体验过适饮期的茶会比非适饮期的茶好喝”;还有22%的人选择了E项“普洱茶原料是大叶种,需要后期转化,让不好口感降低,将好口感表现出来”。
我们还可看出,其实消费者对于普洱茶适饮性的划分原因是偏食品领域的,可以说大多数人有着自己清晰的判断,而且该判断相对来说是比较成熟的,接近茶叶本身的饮用原理。这是令人欣慰的——原来大多数普洱茶饮用人群的饮茶行为都比较科学。
近九成受调者认为适饮期有生命周期
那么,普洱茶的口感变化究竟有无周期呢?非适饮期的茶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是直接判断一款普洱茶其适饮程度的标准。问卷结果有86%的受访者认可普洱茶的口感是有上升有下降有生命周期的。
六成受调者清晰明白普洱新茶口感表现
消费者对非适饮期的茶的表现意见也是比较综合的,最突出的3条是“口感粗糙、不顺滑”、“苦涩重”以及“口感不协调”,而这确实是普洱新茶最主要的几个口感表现,那么也就意味着消费者给出的原因是非常科学的。
原料、储存、工艺主导影响适饮期
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普洱茶的适饮期?这个问题上,我们看到大多数人的选择——把原料品质排在第一位,储存条件排在第二位,工艺排在第三位,该反馈结果恰好印证了专业角度,即原料、工艺和储存这三者本身就是影响普洱茶适饮期的最重要三大因素。这样的调查结果,证明大多数受访者有正确的理解,看得清楚,不容易跟风。
三成受调者认同普洱茶6~10年进入适饮期
那么,究竟多少年的普洱茶才算进入了适饮期?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答案——分别有23%、31%、25%和12%的受访者选择了普洱茶的适饮期在3~5年、6~10年、11~15年和16~30年。获选最多的答案是6~10年。
这些比例对应说明消费者普遍认为普洱茶在口感上表现理想的阶段在6~10年。恰好完全对应前面消费者推荐的日常口粮茶和适饮期产品。
而十年这个时间段,对应的是整个中国普洱茶市场品牌化发展的时间段。说明消费群体对普洱茶品饮程度的认识,来自行业发展脉络最清晰的这十年,这样的消费意愿和消费真实性,是可以追溯也经得起追溯的。
另外还有一部分受访者是选择11~15年和16~30年这两个选项的人,可以说他们是目前支撑中国普洱茶市场中期茶消费的主力军团,是真正的实力型消费者,也是被看做“老茶鬼”的一群人。尤其是选择喝11~15年茶的消费群体,他们是一群茶龄比较成熟、对普洱茶有足够理解、自身存的茶叶样本量也足够的消费者,他们的购买行为,同时兼具口碑的影响力和市场的带动力。
口感、原料、购买力主导决定适饮期普洱消费
购买适饮期普洱茶的这个问题,调查回答让我们更进一步认清了受访者的理性程度——在所有的备选答案中,普洱茶的口感表现被排在了头名,这样的结果就说明无论市场怎样概念丛生,消费者在购买适饮期的普洱茶时,首要考虑的还是它是否真的进入了口感良好的适饮阶段。
其次是出自科学原理的选择——茶的原料和工艺,另外就是消费者本身的购买力。而对品牌等其他因素,受访者不算太关注。这里的数据结论证明了两点——一是在购买适饮期普洱茶的时候,大家考虑实际而专业,消费者更相信自己的感觉,而未对某个产品或品牌产生真正的依赖;
二则说明在当前的普洱茶市场上,关于适饮期这个概念、关于产品本身的适饮性这个概念,我们的普洱茶生产企业还做得不够,其产品品牌的梳理也还不到位。企业的品牌化之路还没有完成,尤其是产品品牌没有在消费端确立,缺乏影响力。
口感、原料、工艺主导决定普洱新茶消费
在本次填写调查问卷的过程中,茶语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消费者购买普洱新茶分别用来品饮和存放时,他们的选择范围是不尽相同的。
当消费者买茶直接就喝的时候,他们第一考虑的因素是口感,然后是原料和工艺。而当消费者买新茶是用于存放时,其顺序就不同了,大部分人第一考虑的是普洱茶的工艺,也就是该产品究竟能不能存放、适不适合存放。
这两种选择对市场的启示意义是,首先企业要想清楚,当产品上市售卖时,如果要让消费者现在就接受,那么它的口感做得到不到位?到底能不能喝、现在好不好喝?
其次当普洱茶本身具备存放属性的时候,企业推出的新产品、没有历史延续性的所有产品,被推到消费者面前时,企业有没有做好准备?能不能在销售终端说清楚该产品的工艺、原料以及与未来转化直接相关的条件等,能不能让消费者信任企业的工艺,从而选择你的产品。这实在考验实力。
五成受调者认同普洱新茶五年后7~20%的涨幅
在逐渐进入适饮期以后,本身具备存放属性的普洱茶会出现一定涨幅这一点,经本次调查可知已成为市场共识,其中有34%的人认定了7~15%的涨幅空间。
茶语网()发现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涨幅,因为当我们纵观这些年在普洱茶行业中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品牌时,发现其所生产有系列的大多数年份茶,平均下来的年涨幅是在10%左右。(当然有表现特别优秀的茶,但那是市场的明星产品,属于个例)这也说明消费者用自身情况对照,对此有较成熟的认识。
六成受调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判断普洱茶适饮期
消费者是否有能力判断普洱茶的适饮期呢?如果不能判断,会信任谁给的参考意见?这是消费市场也是生产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对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普洱茶的消费正进入越来越良性也更理性的阶段,消费者越来越愿意喝茶而非囤茶为了升值。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判断普洱茶的适饮期,意味着无论市场宣传如何,消费者最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们以实际口感为出发点来选择各自适饮的茶品。
判断适饮期:六成受调者认同朋友意见,近三成认同第三方意见
对于不能判断的情况(一般是茶品比较陌生)消费者相信谁的意见,茶语网()不得不说口碑的力量无敌。有60%的人选择了“朋友的专业意见”,这样的结果说明在中国这个极重人际关系的市场上,消费者最信赖的还是懂行的亲人和朋友的推荐。
而第三方(新闻媒体、专业机构等)的意见这次占到了25%,是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现象,也透露出一个信息——消费者希望拥有更成熟更透明信息也更对称的消费环境,希望第三方能给出一个中立公允的判断方法和判断尺度,然后再以自己的口感经验来选择。
这对茶行业的舆论引导和消费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代表未来的市场方向——一切以质量为准绳、以事实为发言权、以可判断的科学理论来做产品背书,才是压倒一切的主流。企业对此要有清醒认识,要有不懈的努力才能赢得消费者的真实拥护。
为了得到最广泛的群众意见,茶语网()通过网站(电脑PC端)和微信公众平台(手机移动端)进行了本次调查问卷,而在总结本次适饮期调查问卷的数据和结果后,我们想就目前普洱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其一,关于市场,这些年我们听过太多的故事,也被灌输过太多的概念,但时至今日我们会发现,在这个信息越来越透明,也越来越对称的时代里,市场本身已经走在了这些概念或者说故事的前面,我们的消费者越来越有能力、也越来越具备鉴别能力,一些人为的概念臆造、一些无中生有的传说、一些脱离了消费基础上演的做市投机等手段,在真实的消费意愿面前不堪一击。普洱茶行业应该遵循也必须遵循茶叶这个品类的自然属性来发展。
其二,关于产品,不得不重中之重的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从所有的数据和选择结果来看,我们的消费者真正关心的还是普洱茶的原料和工艺——不管销售的是新茶还是年份茶,消费者都希望了解其生产的原料质量、原料产地、工艺手段、仓储环境等与产品本身密切相关的条件,而非山头村寨、古树与否、纯料单株甚至号级传奇等等难以判断的因素。所谓的“老茶”也好,各种奇奇怪怪的概念茶也好,终究有价无市。消费者们仅仅是要喝到一款性价比合理并符合自己口味习惯及消费能力的良好产品。
其三,关于消费者,许多产业中人总以为支撑普洱茶行业发展的是那些手握重金藏茶颇巨、有身家有身份的投资型消费者,其实不然。经过这些年的市场自然教育以及普洱茶行业的洗牌理牌,我们由衷且欣慰地发现,中国普洱茶行业的真正春天来到了——一批基数巨大并以实际品饮为需求的普通消费者阶层已经形成,这是缓解行业生产压力的极大利好,也意味着普洱茶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既然如此,为什么样的消费者生产什么样的茶就成为企业研发的核心,我们要密切注意从消费端得到的这些数据,了解我们企业的主流产品是否符合消费者现阶段品饮以及下一步陈放的需要,又是否能持续生产此类合适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最终通过产品使品牌与消费者产生黏性。
最后,是关于我们的生产商和销售商,一定要明白,这是一个信息透明化、竞争白热化、品牌个性化、传播社会化的时代,用概念跑市场不如以产品行天下,不只是说人无我有或者人有我优,而是生产者通过产品建立起的品牌形象是否深入人心,是否有合理的产品组合结构和抗风险应变能力,到达消费端后能否有效反馈,又进而对我们的生产开发以及产品调整形成支撑,这是考验各大普洱茶品牌综合能力的试金石。
总之,就像作家狄更斯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一切影响未来的力量,正在种种变化中酝酿,成为我们明天的方向。
鸣谢:斗记茶业为本次普洱茶适饮期调查活动提供派送茶样支持。
以上内容(含图片)均属茶语网原创内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涉权必究。
在持续将近一个多星期的高温天气,今天,昆明迎来了本月首次降温,并且还下起了雨。今天早上让大多市民感到格外的凉爽,但凉爽过后伴随的还有一丝丝寒意。
相信爱喝普洱茶的朋友都知道,过去一个多星期高温天气,对于大部分喝爱喝普洱茶的朋友来说,喝普洱生茶比喝熟茶的时间更多。这是为何?
这是因为在夏天喝普洱生茶“益祛暑”。夏季溽暑蒸人,此时适宜喝普洱生茶,其味微苦,茶性偏寒,具有消热、解毒、去火、降燥、止渴的功能。生茶富含茶多酚、咖啡碱、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饮之有消暑解热之功。这对于肝火旺盛并且易激动或冲动的人,非常适宜喝生普降火气,每天喝上3--5杯普洱茶就可以容易使口干或口苦等虚火症状会逐渐消除。
尽管如此,在天转凉的时候,喝喝普洱熟茶这样对身体才会更好。原因如下:
普洱熟茶茶性较为温和,暖胃并且不伤胃,这点与生茶相比而言,熟茶体现得尤为明显。
熟茶大多采用轻度发酵技术制成,具有大量有益人体的菌种和"菌群",并且茶性温和,暧胃且养胃。用中医的理论来说,熟普基本是偏温性的,适合体质偏寒的人喝。爱喝生茶,且喝惯生茶的朋友,今天也不妨试试喝杯熟普暖暖胃,或者说是换换口感调节调节一下需求。需要对各位朋友强调一下的是,“不能爱喝哪一种,就一直喝着不放”,生、熟茶都要换着喝一下。尤其是在这种降温的天气里,适宜来杯普洱熟茶,对身体大有裨益。
写在前面:
小编一直想做一篇有关普洱熟茶来历的文章,无奈手里文献资料不足。幸得最近看到了茶业复兴的文章《卢铸勋:没有生产过一饼熟茶的“熟茶教父“》,提到杨凯先生关于熟茶历史的考证,深受启发。
在整理杨凯先生撰写的关于熟茶史料论证的文章和书籍资料后,小编对熟茶发展进行了梳理。大家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熟普从诞生初始至今的脉络,那些重要的转折,那些能在普洱熟茶编年史上留下一笔的工厂、人和事件:普洱熟茶代表卢铸勋;生产出传奇的的勐海茶厂;澳门、香港、广州、云南等地是如何推动着普洱生茶到熟茶的变革……
普洱熟茶从诞生到现在其实时间非常短暂,只有40年左右。所以,如果你在茶叶店,听到老板兜售所谓上百年的普洱熟茶,你就可以一笑了之。
本文旨在将普洱熟茶从诞生的缘由,到发展历史,重要转折,工艺技术,都说个清楚,或者说,这就是一篇活跃着人物、历史事件、著名茶厂的普洱熟茶编年史。
萌芽期:普洱熟茶的前身——红汤生普
普洱熟茶的概念,实际上是在1975年左右才真正确立。之前的普洱茶,于今天的标准来看,都是普洱生茶。
范和均、张凤岐、谭方之……这些大家在完成于解放前的著作里关于云南紧压茶用料、制作、包装的记载,都异曲同工地提到当时的普洱生茶:“汤色是红的。”而这种红汤普洱正是普洱熟茶的前身。
通过资料分析,小编将解放前产生红汤普洱的原因归纳为三点:
1.工艺所致
参考当时关于普洱茶生产工艺的描述,可发现当时普洱茶生产跟现在普洱生茶的生产工艺是相同的。干燥时采用晒干,再加上当时生产条件相对简陋,成茶难免发生“微发酵”,出现“淡红”的汤色。后期“筑茶”,潮水后任其自然干燥,加重茶叶“发酵”程度。
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在竹席上反复搓揉,然后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根据品质分别装入竹篮。【2】
放进竹篮后要洒上些许水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蘀(俗称饭笋叶)。然后一边加茶,一边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蒸发自行干燥。【2】
2.运输条件较差
云南至广州、香港,路途遥远。茶叶运输只能依靠“人背马驮”,而且往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运达。【4】长期间的运输,风摧雨淋,茶叶运抵香港时茶汤颜色已经很深了。
3.销售前还需存放陈化
普洱茶运到香港以后,不会立刻就拿来饮用,为了使口感更柔和舒适,往往需要再放上一段时间才会出售。
这样的习惯,在对香港茶人卢铸勋的采访中也有迹可循,他说:“爷爷的爷爷经营普洱茶时,那些刚做出来的普洱茶,汤色也蛮深,但要放上六七年,味道更纯和了才出售”。
这样看来,小编发现解放前的普洱茶因加工工艺、生产运输条件以及后期存放的影响,广州、香港等地喝到的普洱茶是存在轻度发酵的。然而“普洱为红汤“的发生并不是人为刻意导致的,而是有着诸多的客观原因。
产生期:习惯带来需求——普洱的改革之始
新中国成立后,私人茶行、茶厂逐渐开始公私合营,茶叶开始统购统销。1949年中茶成立,制茶工艺和产茶规模都得到快速发展,运输条件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供给香港的普洱茶品质发生了变化。
1950年,在云南经营同兴号茶庄的袁寿山来到了澳门,他坐在英记茶庄的木椅上说,也说了这么段话:“香港那些喝惯了红汤普洱茶(生茶)的客人,压根儿喝不惯发酵不到位的新滋味,这就导致市面上老滋味的茶饼很吃紧。“【2】
上述资料佐证了当时的情况,同时小编还发现:习惯了“传统口感”的香港市场对高陈化普洱茶的需求存在空缺。如果让新供给的普洱茶自然转化成香港人习惯的口感,就只能用时间去换。为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各地开启了寻求普洱茶工艺的变革之路。
发展期:百家争鸣,香港、广州、昆明的变革
香港:卢铸勋的红汤生普和他的福华号
卢铸勋,香港茶业的杰出人物,香港普洱熟茶发展的代表。1927年出生于广东,一生都与茶叶有分不开的关联。11岁便在澳门十分出名的英记茶庄当学徒。【2】
在供给香港的普洱茶品质发生变化后,卢铸勋敏锐地嗅到其中的商机。卢铸勋凭着父辈普洱经营经验的印象和曾经制作红茶的经验,开始研制受香港市场欢迎的普洱茶(红汤普洱生茶)。一个月后,研制获得成功。
十九世纪后期,澳门在茶叶转口贸易方面的龙头地位才渐渐被香港取代。1954年,卢师傅带着他的技术,离开澳门,定居到香港,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福华号宋聘唛”。【2】
广州:中茶公司手中红汤生普的蜕变
1959年,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中茶公司)开始进行加速普洱茶后发酵的实验研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普洱茶发酵新工艺。广州中茶公司,将云南毛茶拼配上广东当地的茶菁,制成广东普洱茶。【3】
据后来资料考证,其产广东普洱茶与现在的普洱熟茶还有很大的差异(只能算当地人喜爱的红汤普洱)。
在翻阅资料时,小编还发现一件有趣的事,也是1959年,香港有位名叫曾鉴的茶人向卢铸勋请教制茶秘方。后来,曾鉴的弟弟曾启去了广州,加入中茶公司的广东分公司,担纲茶叶发酵师之职。【3】
曾鉴的弟弟去广州担职的确切时间现无法考证,但两者时间相近,小编大胆猜测曾鉴的弟弟的到来,与广州普洱熟茶新工艺的产生存在些许关联。
云南:昆明、勐海、下关茶厂的红汤生普到熟普的蜕变
1973年初,云南省茶叶公司在广交会上了解到,香港客户需要发酵的红汤普洱茶,而这种茶广东有生产,决定去学习。派出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工人李桂英及勐海、下关两茶厂各二人,组成七人小组专赴广州茶厂学习普洱茶渥堆发酵生产。【2】
赴广州茶厂学习小组返昆后,公司组建了两级审检生产营销骨干组成的技术攻关组,由昆明茶厂按该厂工艺试产,广州茶厂起初是用冷水发酵,后觉不理想,遂改为温水发酵,并作了工艺定型,昆明茶厂按广州工艺温水渥堆但不成功,昆明茶厂和攻关小组对此分别多次开会对工艺进行研讨论证。【2】
会议一次又一次地从办公室开到车间现场。经过分析,大家认为广州气候环境与昆明差异较大,工艺应当作出调整,多数人认为在昆明用冷水发酵似更合理。对此广州茶厂也建议“依据昆明气候特点不妨用冷水试一下”。【2】
1974年,昆明茶厂在工艺调整后,渥堆终于获得了成功,实现当年销港普洱茶10.2吨(含陈佩仁试制的1吨多),接下来,勐海有勐海的工艺,下关则结合自己紧茶的热发酵工艺,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这些产品成果,也都和广东普洱茶,有着完全不同的滋味。【2】
随着勐海、下关两茶厂的普洱茶相继投产,云南普洱茶生产规模日渐扩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的普洱茶曾主导了香港市场并进军日本、西欧,极大地鼓舞了云南茶区,德宏、保山、思茅三个地州的一些茶厂据此摩拳擦掌,希望开展普洱茶生产参加出口。公司为推动茶区发展,于是派遣人员不止一次地将昆明茶厂的经验向这些茶厂作出介绍交流。【2】
1975年,勐海的普洱茶基本定型,这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现代普洱熟茶。后来,唛号为的勐海熟饼、唛号为7663的下关销法普洱熟沱、唛号为7581的昆明普洱熟茶砖开始批量出口,成了云南茶叶公司的拳头产品。【3】
思考:熟茶在云南蜕变成功的原因
1.拥有紧茶发酵工艺基础
1939年,范和钧先生来到佛海(今勐海)调研,他将调研结果写成《佛海茶业》一文,其中有对紧茶原料发酵的描述:“丙、潮茶一盘灶须高品、梭边各百五十斤,概须潮水,使其发酵,生香,且柔软便于揉制。“【3】
1957年西双版纳茶厂(勐海茶厂)的负责人唐庆阳先生的总结,“解放(以)来,西双版纳茶厂打破过去雨季中不能加工的做法,提前在三季度雨季中生产侨(销)圆茶。经过一定温湿度人为技术管理,不但控制霉菌生长,而且仍然保持圆茶后发酵滋味醇厚的特点,以应消费者口胃(味)的要求,并加速了产品出厂。”【3】
1958年,下关茶厂紧茶蒸汽高温快速发酵技术试验成功,全程翻堆两次,最多15天,大大缩短了紧茶的发酵时间。但是,这种方法发酵的普洱茶也有自己的缺陷,就是味道奇怪,但这种蒸汽后发酵为1975年下关茶厂研制自己的渥堆发酵技术打下基础。【3】
2.拥有普洱茶发酵早期尝试经验
1953年以前,陈佩仁是昆明华盛茶庄的老板,上世纪四十年代,他看到马子舆经营的瑞丰茶号制作的普洱茶汤色红艳,味道奇特,有很多在昆明的广东人都去购买,他就自己试验过发酵普洱茶的制作。这可以看出,当年昆明是有发酵普洱茶卖的,只是消费群体比较小,不为大众所了解罢了。【3】
普洱茶产自云南,但广东、香港等沿海地区将其“发扬光大”,为世人所识。然而云南茶人融合各家之长,让普洱茶真正拥有了成熟的发酵技术,普洱茶还是选择了回归。
至此,普洱茶完成了从传统的红汤生茶,到澳门、香港和广东、泰国的红汤生茶,最终演进到云南的现代普洱熟茶,工艺上也从瑞贡天朝的时代演进到了人人可得的速饮消费品。
经典展示:不得不细说的茶厂和它们的产品
勐海茶厂:开始批量生产。
作为拥有传奇茶饼的勐海茶厂,1974年,它生产普洱茶(熟茶)只有6担,随后才逐年增加。
1976年,云外茶业字第84/45号文件为勐海茶厂普洱茶规定了七个茶号:云南七子饼、云南普洱茶7、云南青(茶)7、74782。
1978年,普洱茶(熟茶)的加工量跃居各精制茶之首。这一年,勐海全县共加工精制茶27797担,其中绿茶3675担、红茶7403担、紧压茶(普洱生茶)6936担、特种茶(普洱熟茶)9783担。
下关茶厂:7663(75年)、销法沱(76年)
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所属系统內公司统一使用“中茶牌”。下关茶厂开始生产七子饼茶。进入60年代因原料调拨计划和加工产品的分工,下关茶厂以沱茶与紧茶为主要产品,圆茶只少量生产,多数计划交由勐海茶厂。
1953年茶厂通过试验,将茶饼揉制由布袋揉成圆型后,再用十八公斤重的铅饼加压的方法,改用铝甑直接蒸压的方法。
1955年经省公司批准,紧茶规格由心脏型改为砖型,先生产10吨到丽江等地试销并征求消费者意见。同年,省公司通知茶厂对出口紧茶进行人工后发酵试验。下关茶厂七子饼茶形状由凹型底改为平底。
1958年试验成功高温快速人工后发酵,达到缩短发酵周期、降低成本的效果。
1973年昆明茶厂吸取下关茶厂紧茶渥堆发酵的原理,再经高温高湿人工速成的后发酵处理,制成现今的云南普洱茶(熟茶)。
1975年试制普洱沱茶(熟茶),1976年批量出口沱茶(7663)装供香港天生行,由该行专销法国市场销售。
1976年省公司召开全省普洱茶生产会议,要求昆明、勐海、下关三个厂加大生产普洱茶(渥堆熟茶),并決定茶品唛号。下关茶厂为76开头,末尾为3。
1978年下关茶厂产量不大的圆茶(七子饼茶),被省公司将生产计划书下达给勐海茶厂加工。
昆明茶厂:7581普洱熟砖(75年)
1973年,四家茶厂相关人员到广东省进行渥堆发酵技术之考察返回后,由下关茶厂完成初步熟化技术,进由昆明茶厂再加湿加温,完成定之潮水渥堆技术,也就是现在所称的熟茶。据史料显示,初步完成之试验茶品为坊间称之“枣香厚砖“,量产茶品则为”73厚砖“。
7581昆明熟砖则为1994年以前,市场熟砖之主流茶品,年为其盛产时期。
在这期间昆明茶厂以吉幸牌、金鸡牌为其主要外销品牌,吉幸金瓜贡茶与金鸡沱茶为这时期知名茶品,然产量不多。
普洱熟茶最重要的工艺:渥堆
渥堆,不熟悉茶叶的朋友可能连这两个字都念不清楚,但熟悉的茶友可会知道它其实是普洱熟茶工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不光直接关系到熟茶成品茶的口感,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风险,一不小心的话茶叶就报废了。
渥堆的工艺看起来十分简单——将鲜叶杀青干燥制成毛茶之后,按量堆成小山的形状,洒水,盖上布,让茶叶进行发酵,按照经验,制茶师傅会定时翻动茶叶和洒水,以控制茶堆的温度和茶叶发酵的环境。
一般来说,渥堆工艺要持续一个月左右,不过近年来有厂家为了减轻堆味、增加口感而改良工艺,采用低温、少量多次洒水、长时间发酵,渥堆时间甚至达到了3个月。
经过渥堆后的普洱茶汤色晶莹红润,味道醇厚甘甜,与普洱生茶相反的是,熟茶十分温和,对人体的刺激非常少,长期饮用还能起到养胃润肠的作用。
但如果工艺技术不高,制茶师傅经验不足,渥堆也存在风险的,最常见的就是烧堆,温度过高,让处于堆心的茶叶变黑碳化,失去了饮用价值。
除此之外,不成熟的渥堆工艺还会对茶叶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果叶底像柴禾一样特别干、特别焦,可能就是渥堆时烧了心;如果叶底过软,一捏就烂,可能就是渥堆时水分控制不好,水分太高的缘故;还有一些熟茶中品饮到的焦味、霉味,也有很大的可能是从渥堆里产生的负面情况。所以一般在茶厂里,都会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照看渥堆。【1】
注:本文资料来源于:
【1】茶语网专题《绝世普洱》
【2】茶叶复兴《卢铸勋:没有生产过一饼熟茶的“熟茶教父“》
【3】杨凯《熟茶进化论》,2013年发表于《普洱》第4期
【4】王镇恒,王广智《中国名茶志》2000年
普洱熟茶发展图鉴
点击图片了解参与众筹
斗茶,又称“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从古代就兴盛起来的一种关于茶的雅玩。古人斗茶,斗茶品高下、斗诗词歌赋(斗茶令)、斗茶艺高低(茶百戏)。而这项上启皇室宫廷,中至文人雅士,下达街坊店铺的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演变到了今天,则又被注入了新的血液。
新时代的斗茶新规
“现在请8位参赛选手,推选一名代表上台抽取比赛茶样。”主持人宣布。选手刘昭驿爽快地站起身来,从比赛的25款茶样中,随机抽取了5款。
接下来,8位选手将根据自己的品饮经验,闻茶香、看汤色、品汤味、嗅杯底、看叶底,从而判断这5款茶样,分别是斗记出产的,带“斗”字产品中的哪一款。满分15分,如果答对一款产品名,可得2分,答对产品年份,可再得1分。
这是3月12日,斗记百万茶会斗茶大赛全国总决赛上的赛制解读。
新时代的斗茶大赛。斗的到底是什么?每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哈姆利特。
斗茶斗的到底是什么?
选手作答:斗的是味感、心态、运气,一个都不能少。
刘昭驿说,斗的还是选手对茶的理解。“斗记的每款茶都是有自己特质的,不管泡法、仓储、天气等外部因素如何变化,它的本质特质不会改变,小树茶永远不会变成大树茶的味道,所以考的就是去掉表面看本质的能力。”“还有你的得失心,泡茶本身就是修行,所以,得失心也是比赛的内容。”
“斗”字茶样虽然只有25款茶,但都是拼配茶,而且囊括了的所有年份,有的茶品一款就有7个年份,再加上不同仓储带来的转化,不同的天气,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状态……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赋予了普洱茶千变万化的可能性,当然,这也造成了千差万别的品饮结局。
可以说,这场关于茶的较量,实力、心态、运气,一个都不能少。
总决赛上,因为改掉正确答案而错失得冠机会的张桂龙,最是遗憾,“我本来也应该坐在那里跟他们再一轮比拼的。”看着平分的刘昭驿和郑凯丹复赛的身影,茶龄20年的张桂龙喃喃道。
赛场上年纪最大的选手蔡克彬也抱憾出局,前一晚的睡眠不足影响了这次的发挥,不过蔡克彬依然豁达一笑:“也怪不得别人,只怪自己学艺不精。”
被称为“数据化”斗茶的选手柳国基,脑海里存储了强大的数据库
茶龄仅9个月,复赛和决赛都是通过加试进入的郑凯丹,堪称一批“黑马”笑到了最后,与发挥一直稳健的茶人刘昭驿最终共享“斗茶王”荣誉。很多人说他幸运。
“不过我不觉得他是完全靠运气,就像打麻将,偶尔赢可以靠运气,长久赢那就得靠技术。”曾发掘出8强选手之一柳国基的广州壹悦轩文化会馆馆主张龙图说。
而夺得头魁的刘昭驿则认为,斗茶斗的还是对茶的理解,“斗记的每款茶都是有自己特质的,不管泡法、仓储、天气等外部因素如何变化,它的本质特质不会改变,小树茶永远不会变成大树茶的味道,所以考的就是去掉表面看本质的能力。”“还有你的得失心,泡茶本身就是修行,所以,得失心也是比赛的内容。”
斗记回应:斗茶,是跟自己的一次较劲
这场茶会,绝不仅仅是斗记营销上的一个策略,或者产品的一个推广。它更是一场对斗记茶业制茶工艺能力、对斗记产品品质、对斗记产品市场接受度的检验。
无论晋级与否,很多参赛选手在参加完这次斗记百万茶会之后都跟斗记组织方表达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在经过细细品味之后,他们都发现,斗记全系产品有一个标准化、系统化的特点序列,能很清晰地让品饮者了解到每款产品的特点。
而“斗粉”们的反馈,也斗记掌门人陈海标轻吁了一口气。在他看来,这场茶会,绝不仅仅是斗记营销上的一个策略,或者产品的一个推广。它更是一场对斗记茶业制茶工艺能力、对斗记产品品质、对斗记产品市场接受度的检验,是斗记自己跟自己的一场较劲。
“说实话,我对斗记的产品非常有信心,不怕你来喝,就怕你不来!”陈海标说。所以百万茶会的“盲品”赛制建立,也出于斗记对产品的绝对自信。而为了通过这历时大半年的百万茶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触到斗记和斗记的茶叶,这次百万茶会的比赛用茶都是2008年至2014年斗记产品中名称带“斗”的拼配茶。
斗记灵魂人物陈海标
“在前期初赛、复赛阶段,选手们因为是在全国各地的斗记专营店中比赛,因为物流和仓储的差异,接触的茶样范围可能不尽相同。但是自从进入决赛阶段以后,斗记就在产品序列中基本框定了25款决赛用茶,并向进入决赛的选手统一发送同一仓储的练习茶样,力求做到公平、公正。总决赛的比赛用茶标准亦是如此。”
而“盲品”斗茶的趣味性,也无形中促成了普洱茶文化的传播、以及消费者对斗记品牌文化的印象的加深。“其实短期来说,你要说促销效果,那办茶会肯定不如打折来的更快,但是让不了解普洱茶的人逐渐喜欢上普洱茶,用分享的心态,让更多消费者走进茶生活,才是品牌的长久之道。”有斗记经销商如是说。
第一轮比赛结束后,一拥而上围观叶底的观展茶友
茶语网观察:斗茶,是茶人之斗,也终是产品本质之斗
今天之斗茶,是茶人味感技艺之斗,而长足看来,也终会是茶企抛去种种炒作特技,回归产品本质,关于品饮本质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
这些年来,普洱茶的市场起起伏伏,片面炒作普洱茶投资价值的时代已经渐渐淡出,而消费者品饮的时代也已悄然到来,今天的普洱茶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类似法国葡萄酒口味和规则确立形成的大时代。
如何在普洱茶尚无形成口味标准的今天,确立自己的口味标准、标准化自己的制造工艺,让消费者形成对普洱茶口感标准化的认知,并最终形成口味依赖,是当下茶企最该关注的事。
今天之斗茶,是茶人味感技艺之斗,而长足看来,也终会是茶企抛去种种炒作特技,回归产品本质,关于品饮本质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更或者,“盲品”这种现在在葡萄酒、咖啡等国际性饮料中风靡的品评打分方法,有一天会不会也成为茶叶的一种评判方式?一切尚未可知。
这些,我们都可以交给时间来定夺。但是直面消费者品饮时代的来临上,斗记,已然先迈出了一步。
以上内容(含图片)均属茶语原创内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涉权必究。
回放:夺冠瞬间
当比赛答案公布的那一刹那,有人用手捧住了脸,有人略带遗憾地笑了笑,有人摆手谢绝采访,“不要问我,问他们吧,他们才是你该采的人。”
在那一刻,你才会觉得,没有不想赢得比赛的选手,也没有不介意结果的微笑。所谓“享受比赛”、“重在参与”、“无所谓”、“我不紧张”,其实才是最大的心灵鸡汤。
不过笑容最复杂的,还是刘昭驿和郑凯丹,这场比赛,他们居然平了!都是5分!
主办方很快决定举行加试,不过,这场百万茶会又一个戏剧性的高潮出现——加时赛又平了!
天空飘来五个字——哈哈哈哈哈。最终,在嘉宾的建议下,以及充分尊重两位选手的意见后,主办方决定,让这两位在茶席上斗的难分难舍的两位选手共享冠军称谓,并平分100万现金的奖金,成就了斗记百万茶会斗茶大赛“拼出双茶王”的戏剧性结局。
茶龄:10年接触斗记:1年
作为华东、华北、华中赛区仅存的一根独苗,山东人刘昭驿最终披荆斩棘拔得头筹,为普洱茶不太普及的北方赛区吐气扬眉了一回。
北方选手到了南方斗茶比赛,总会有些水土不服的客场劣势,不过到了刘昭驿这里,一切失败的理由,都只能算是“借口”。“客观因素确实存在,但归根结底,还是喝的不到位。”刘昭驿在分析成因的时候,语气冷静。
刘昭驿理解的斗茶比赛一直都很公平。很多人失败了会说紧张。但在刘昭驿看来不是这样。“喝茶本身就是修行。斗茶比赛不光是比你品茶的记忆,还有你的得失心。是的,得失心就是比赛的内容。这是我对比赛的理解。”“就像踢足球,裁判因素确实重要,但你也还是有机会赢球,因为还是凭实力说话。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学艺不精。”
从事金融业工作的刘昭驿已经习茶十年,六大茶类皆有接触,接触斗记的时间虽不久,但是很快为其平衡的口感所折服,几乎已经把斗记每款茶都收入囊中。“参加斗茶会的时候其实也没什么信心,纯粹是因为没参与过,觉得很神秘。”而这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拔得头筹,却也是始料未及。“比赛真的培养了我,一开始我没什么信心,但到了最后反倒越来越自信,甚至有种舍我其谁的状态。在这场茶会的收获,实在太多了,看得见的,是钱,看不见的,是我时时刻刻能感受到的自己对茶的理解和提升。”
而被问到50万奖金如何分配的时候,刘昭驿也很是爽快:“就都买了斗记的老茶吧!”
Q:茶语网A:刘昭驿
Q:你认为斗茶斗的到底是什么?
A:肯定不是记忆力,还是对选手对茶的理解,每款茶都是有自己特质的,不管泡法、仓储、天气等外部因素如何变化,它的本质特质不会改变,小树茶永远不会变成大树茶的味道,所以考的就是去掉表面看本质(的能力)。
Q:如何评价你的终极对手郑凯丹?
A:我觉得他赢在心理素质上,因为茶龄小,没有老茶客的心理负担,发挥的比别的选手放松。
Q:50万你为什么都买了茶?
A:本来说要是中了100万,就打算在青岛开个最大的斗记专卖店的,但是现在不够,就干脆都买斗记老茶吧,我确实是太喜欢斗记了。真爱。
郑凯丹一年速成“斗茶王”
茶龄:9个月接触斗记:9个月
准确说来,郑凯丹正式接触普洱茶的时间,应该是从日开始。“因为是魁星点斗发布会前,所以记得特别清楚。”而之前,郑凯丹也几乎没有接触过其他茶品。“年轻人都是爱喝饮料。”郑凯丹笑。而经验为0的郑凯丹敢去参加高手云集的斗茶会,则纯粹是工作之便,同时为了好玩。
有太多人惊奇郑凯丹是如何在9个月时间练成“斗茶王”的,当记者再次对他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回答了若干次的郑凯丹有点无奈,“我真的没有怎么训练。我的方式就是按平时习惯,想喝的时候喝,虽然有几天被老婆强迫练茶。”
好吧,这让榜叔想起了最近面对媒体的某艺术家的一句经典回答:“我用勤快来掩饰我是个天才。”面对郑凯丹,你不得不承认,品茶这码事,可能真的是需要悟性的。郑凯丹从不强求自己要每天喝多少款茶,喝茶从来是和朋友和客人一起的时候,而不是以训练的形式。
不过茶龄二三十年的老茶鬼终究也输给了自己,郑凯丹也并没有得意,他心里门儿清,“我觉得是他们接触过了太多的茶叶,反而影响了些许细节的判断。”而目斗记惠州办事处工作人员的身份,也给了自己品评上的先天优势,“我基本早就把斗记的所有茶喝了个遍,量变达成质变。”
Q:茶语网A:郑凯丹
Q:你认为斗茶斗的到底是什么?
A:对公司来数,是知名度、认可度,对我个人,斗的就是心态以及对斗记产品的认可和熟悉度。我是忠诚的斗粉。
Q:如何评价你的终极对手刘昭驿?
A:他很淡然,心态非常平静。
Q:50万都买了茶,老婆会生气吗?
A:她很赞同。她比我爱茶。
本文图,文均由茶语网()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来自茶语网,否则涉权必究。
在一个晴朗的初冬午后,笔者有幸拜访了邹炳良老先生,领略“传说”中一代宗师精彩的普洱人生。踏入海湾茶业的那一刻,春城十一月的暖阳倾泻于身,和煦的微风裹携着缕缕陈香扑面而来,引领着我们随香而行。在茶韵四溢的会客室,邹老步履稳健地走进来,和颜悦色地招呼我们喝茶。
看到精神矍铄的邹老,不禁让人觉得是不是岁月故意给邹老留了情,让时间在这位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面前暂停了脚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给予了邹老先生如此从容、温暖而淡定的笑容?
有人曾这样写到:“邹老本人也如同普洱陈茶一样,色如宝石般深红纯粹,质如美玉般温润透彻”。
(一)心系普洱情洒勐海
让我们先来回首2007年春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中国普洱茶商务大会上,邹炳良先生被授予“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荣誉称号,这是实至名归的桂冠,是对邹老先生情注普洱茶产业,对普洱茶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至尚褒奖。
荣誉的背后,如果没有心血与汗水的付出,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这得从勐海茶厂说起。1938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先生和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创办了勐海茶厂。新中国成立后,所有老茶庄随着公私合营而淡出了历史,勐海茶厂也同样逐步发展成为国营企业。1958年,正是邹炳良先生风华正茂之时,他在西南商检局茶检班学成后,步入勐海茶厂,从基层审检助手做起,迅速成长为审检员、副股长、股长、科长,一直从事茶叶审评检验和生产流程的质量监督工作。
1984年,邹炳良先生出任勐海茶厂第五任厂长、总工程师,当时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取消统购统销,让许多企业无所适从。邹老先生到任后,团结带领厂领导班子,一边抓原料和技术,一边抓内管和市场,使勐海茶厂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推进。
原料基地是企业的第一车间。邹炳良先生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先后扶持当地改造恢复老茶园1万多亩,发展新茶园10万余亩,还在布朗、巴达创建了两个万亩茶叶原料基地。既使勐海茶厂能“吃好吃饱”,又示范带动了勐海成为云南茶叶出口基地。
邹炳良先生和班子十分重视产品与市场的问题,积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茶叶市场,加大研发力度,开发适销对路、自成系列的品种上百个;以卢国龄先生为代表的市场人员,走出云南大山,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促使产品畅销香港、澳门、珠三角等地区;邹炳良先生所带领的班子具有很强的品牌眼光,一边以品质为本继续打造“中茶”品牌,一边注册了“大益”自有商标。
一系列的运筹帷幄,勐海茶厂创造了无数优质精品茶,共有38个产品获国优、部优、省优和各类单项荣誉,打开了普洱茶的国内外市场并享有盛誉;勐海茶厂被评为云南省百家明星企业之一,省级先进企业,1992年被评为全国制茶行业“十佳”之首;邹炳良先生被评选为勐海县、西双版纳州、云南省人大代表,云南优秀企业家、全国优秀企业家……
以上挂一漏万的点滴,仅是对邹炳良老先生心系普洱,情洒勐海的一个简单素描。
(二)卓越超群虚怀若谷
说邹炳良先生,就不得不说普洱茶的生产工艺。
邹老先生告诉记者,很早以前云南人就把云南大叶种茶经过杀青、揉捻、晒青等工序后压成饼、坨,存放在自然环境下自然发酵,没有人工发酵的‘熟茶’这个概念。因为需求不断扩大,人们就想到了让普洱茶加速陈化,以满足消费市场。1973年邹老先生前往广东学习了“渥堆法”的工艺技术。
为了更好地推动普洱茶产业的发展,邹老先生把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亲手研制、开发的实践经验,撰写成了《普洱茶工艺》这本世界上第一套关于普洱茶生产、加工工艺和操作规程的专业教材,结束了普洱茶没有科学标准鉴定的历史,为普洱茶在科学技术的运用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也因此,将普洱茶推向了全球。
时间慢慢地推逝,这位老人仍壮心不已,并没有因为退休就远离了普洱茶,而是又与卢国龄先生携手出山,共同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创立了安宁海湾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当我们提及到中间遇到的困难之时,邹老先生只是微笑了一下,挥了一下手,并表示不用再提这些已经过去的事情,他觉得为了普洱茶事业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实际上其中的艰难我们是可以想象的,从选址,建厂,采茶,制茶,售茶,发展,壮大等等,所有的事情都得亲力亲为,面面俱到,对这两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来说,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然而,有着高瞻远瞩的两位老人,仍然努力将海湾茶业一步步推向成功,迅速打开国内外市场,对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将普洱茶文化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点。
当和邹老聊到想请他做《普洱茶》的封面人物的时候,邹老谦虚地摆了摆手,并不觉得有这个必要,他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就是希望云南普洱茶这个产业能有更好的发展,做的只是一位茶人该做的事情,自己的个人荣誉并不重要。实际上,在邹老身上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这种不揽功劳于自身、虚怀若谷的高贵品质再一次深深地触动了我们。
(三)普洱生命阳光之茶
在采访邹老先生之前,笔者就了解到云南普洱茶以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是它的一大特色。就此,邹老很有兴致地跟我们讲述了其中缘由。
首先,大叶种相较于小叶种和中叶种茶叶,大叶种茶叶有着它独特的优势。云南茶区独特的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最适合于大叶种的生长,内含物质如儿茶素、氨基酸及多种酶高于中小叶种;同时,云南大叶种茶的水浸出物也明显高于中小叶种,茶味更酽、更耐泡。以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加工普洱茶,有利于在后发酵过程中各种内含物质的转换。
其次,晒青这道工序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阳光下晒干的普洱茶,阳光保持着并延续了她的生命与活力,可以在后发酵过程中进行神奇的物质转换。
邹老说:“普洱茶是一种阳光之茶,是一种有生命的茶,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茶。烘青茶、炒青茶我都做过实验,放两三年,四五年都不好喝,变苦了,从一个侧面说明普洱茶必须有晒青工序,阳光延续了茶的生命活力,然后在后发酵过程中进行神奇的物质转换,出现了普洱茶独特的口感和色泽。现在也有半晒半烘的改革,但如果全烘干的普洱茶是深黑色的,也没有晒青的那种味道。所以现在要多关注阳光对普洱茶的作用,其中的科学道理需要进一步探索,普洱茶的工艺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当问到还有其他哪些因素会影响普洱茶生产的时候,邹老耐心地给我们讲述了河流、水质、土质和工艺都会影响到普洱茶的生产和发展。可以说,每一条不同的河流,不同的水,以及制作工艺都会产生不同的茶,这正与哲人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谋而合。
邹老说:“我做了大半辈子的茶,还有许多不懂的地方需要学习。并不是我有多大的本事,而是天时地利,云南大叶种本身茶质好,内含物非常丰富,喝同样一口茶,喝到嘴里的东西就多。普洱茶养胃,防‘三高’等功效,要让不同的人群知道,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普洱茶。”邹老先生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会若有所思地说,“不过现在农民到城里打工一天都可以赚一两百块的,而采茶一天只能赚几十块,谁还愿意去大山里面采茶呢?”
(四)普洱精神与时俱进
众所周知,不管是勐海茶厂还是海湾茶业,都是在业界颇具影响的行业泰斗。那么支持他们一直发展蓬勃的动力到底有哪些呢?这次对邹老的采访也帮我们解决了这个疑问。从邹老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做茶人的这种品质难能可贵,他们诚信,谦虚,认真,坚持与不懈努力。
普洱茶的茶源以古茶树、老茶树为主,它们生长在纯天然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下,符合当代社会绿色健康与环保的生态理念。现今社会人们推崇绿色食品;环保概念也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普洱茶正是遵循这一理念,为当代人提供了生态环保的绿色饮品。邹老与普洱茶一路为伴,普洱茶定当不会亏待这位善良敦厚、平易近人的老人,这大概也是邹老现今风采依旧、精神矍铄的重要原因。
邹老说:“虽然普洱茶的晒青和其它茶的炒青、烘焙都不一样。但几大茶类都是兄弟姊妹,要共同发展,多个茶种在一起百花齐放,展现各自的特点和优点,丰富我国茶文化的大花园,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普洱茶的优点是可以长期贮存,摆放的时间越长,就会不断变化出新的口味,越陈味道变得越好,越醇,越纯。”
随着普洱茶的越来越流行,市场需求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普洱茶,消费普洱茶,同时其他茶类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针对此现象,邹老希望,各种茶类应该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的品质,不应该单单地满足于增加产量,更要致力于质量的严格把关,博采众长,使整个茶行业百花齐放,并且又好又快地发展。
目前海湾茶业历经13年的发展,旗下品牌“老同志”、“加嘉”已经在茶界享有盛名,其品牌名字更是有着深厚的意蕴。“老同志”三个具有怀旧色彩的字,给人温馨亲切的感觉,贴近人心;“加嘉”意为好上加好,以祖辈的名字命名,不仅是对祖辈的尊敬与纪念,更是对祖辈茶文化精神的传承,也表明海湾茶业仍然会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发展与壮大。在此,邹老还表达了希望政府加大对普洱茶产业的支持与市场监督的愿望。
(五)普洱陈香源远流长
时间转瞬即过,两个小时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这位茶业界的泰斗,他和蔼可亲的笑容更是让人如沐春风。看着他静静地坐在那儿和我们交谈,你会觉得这就是邻家的老爷爷,和蔼可亲,慈祥温暖;听他讲话的时候,又根本不像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你会不自觉地被他吸引,走进他描绘的那个引人流连忘返的茶香之地;和他交谈的时候,他完全是一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老者,特别是谈论到普洱茶,你会觉得邹老整个人熠熠生辉,散发着无尽的神采与魅力。
最后在与邹老先生合影的时候,他希望以后年轻人要多与茶打交道,多研究茶,特别建议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多深入研究阳光对普洱茶的作用。他告诉我们,自己无法停止对普洱茶的热爱,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希望继续能为茶学、茶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人们常说:人生如茶。邹炳良老先生走过的不仅仅是如茶人生,而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与心血真正融入到了普洱茶中,闻茶香,品茶味,体茶韵,与茶相伴,一路辉煌走到如今的别样人生。面对着这样一位深爱着普洱茶,深爱着这份事业,愿意把自己一生倾注在普洱茶身上的茶人,我们除了敬佩,除了敬仰,那就只有一个心愿,愿以后的做茶人以邹老先生为典范,共同促进普洱茶和整个茶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几百年后,都能弥漫着邹老先生的普洱茶香。
这篇文章来得有点晚,但晚有晚的好处。此前云南省茶业协会一纸公文《云南茶叶产业发展建议》,其中“让消费者知晓生茶的本质——晒青绿茶”的表述,把沉寂多年的普洱生茶归属的争论再次点燃。这个时候,各方登场后,可以看清楚大家到底说了什么?
此次争论借由社交媒体的传播力,几乎囊括了包括学界、业界在内的诸多学者、茶人和茶类自媒体的参与,基本上各类观点都得到充分的交换。遗憾的是,充分交换的意见依旧没形成统一看法。甚至就算是茶学界,也没在争论中起到绝对权威的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是三种原因,一是标准不同、二是历史遗留问题、三是新问题无法套用旧理论等造成许多疑难点。
因此本文觉得,只有在各个维度将这个问题梳理清楚之后,最终我们才能回到和解争论的关键因素——我们讨论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焦点第一回合,
晒青毛茶就是绿茶吗?
落款为6月15日的云南茶业协会公文是此事件的导火索。而知名茶人邹家驹6月19日在大连的演讲《正确认识生茶》,则让这个话题在茶圈进一步发酵,那份公文在此时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了解茶圈动向的人知道这两个引爆点其实同属一源。知名茶人邹家驹多年来便是生茶是晒青绿茶观点最强烈的持有者,而此前他又接任了云南茶业协会会长一职。
邹家驹的核心论据是,生茶的原料晒青毛茶的制作工艺——萎凋、杀青、揉捻、干燥过程中没有后发酵工艺。按照目前公认的六大茶类分类理论,黑茶的一个重要分类标志是后发酵,但生茶的原料晒青毛茶却没有。
这个观点在公众号“啖茶论道”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同。他较早在此事上发声,一篇《普洱茶是该结束醉生梦死的时代了》点评了整个公文,其中很直接地说道,“关于大叶晒青毛茶(生普),我一直认为它应该自成一派,我很是纳闷它为什么会被纳入黑茶,比起安化黑茶、六堡茶,生普很明显与它们不是同一个爹生的。”
这些观点赞者多弹者也不少。业界批评声的落脚点之一在于,晒青毛茶的制作工艺——萎凋、杀青、揉捻、干燥,这些步骤表面上看似与绿茶相同,但其实际意图差别很大。
首先,标准的普洱生茶的晒青毛茶原料的杀青温度,相比于绿茶来说要低。杀青时叶面温度大多在70度左右,而且它最重要的不是温度的数值,而是如此杀青温度的目的是,保留了茶叶内酶的活性,这便与绿茶的杀青——将酶的活性全部杀死(理论上是这样,没杀透的交给干燥再杀),有本质的不同。
其次,晒青毛茶的干燥工序为太阳晒,其温度也比绿茶干燥的温度低,其目的也与杀青一样,最终茶叶内部酶的活性与绿茶有根本的不同。
当然,市面也存在过晒青绿茶,比如川青和陕青,但由于叶种不同,同样是晒青造成的实际差别却很大。而这也是当下普洱茶之所以如此火爆的原因,云南大叶种。
它不同于很多绿茶茶种,内含物质非常丰富,而且各山头村寨之间也被证明可以差异巨大,这些特别的因素,是造就普洱茶特殊口感的基础。因此,看似相同的工艺步骤,但给茶叶带来的结果却不尽相同。
对此,“茶业复兴”撰文说,“制作工艺上的不同要求,使普洱茶在尚未经过后发酵之时就已经区别于绿茶了。
对于这类观点,学界的华南农业大学陈文品教授发文说,“晒青茶的加工技术对普洱生茶后续陈化品质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对普洱熟茶发酵品质的影响也越显突出,简单把其他绿茶加工技术和品质评价标准嫁接到晒青茶上,不利于普洱茶产业发展。”
陈文品教授最后说,“云南晒青茶是湿坯做色与光氧化相结合的工艺特征!其品质特殊性值得深入研究!”显然,“值得深入研究”的说法其实表明,这个问题并没有确实的答案。而这便是争论之源。
对于此,“弘益茶道美学”感叹说,“《制茶学》等传统教材对六大茶类分类看,从制造方法和品质上普洱茶被列为黑茶,按照茶叶加工过程又归为毛茶即绿茶,而根据再加工茶类属性又被列为红茶,而从杀青、发酵程度及紧压茶中又被列为黑茶……归结起来对普洱茶的分类是很模糊和矛盾的,正因为如此,茶界至今对普洱茶的性质、定义和归属一直心存质疑和争论不休。”
感叹之外,“弘益茶道美学”不忘编了个《普洱茶流离记》的故事,以调侃普洱生茶的归属之谜。
焦点第二回合,
后发酵的工艺节点在哪里?
如果光以晒青毛茶的制作工艺实质与绿茶不同来反驳邹家驹,充其量只是个平手。因为上面只是有力的防守,避免将其归为绿茶,而进攻则是要拿出生茶到底是什么茶的理由。
来自学界华南农业大学陈文品教授的观点,则是进攻的代表,他说,由“品质形成机理研究普洱茶学术分类:普洱生茶为湿热作用陈化型普洱茶,普洱熟茶为渥堆微生物发酵型普洱茶,它们在品质形成和品质特征上是截然不同的两类黑茶!”
这个观点得到包括知名茶人粤雪飞、高飞等许多业界人士的认同。
这种分类的逻辑来自于近十几年的生产实践。
众所周知,在2000年以前,人们对普洱茶存放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研究,更谈不上它是一种工艺。此前的存放,充其量是香港人根据自己口味,自己做的改造,完全不属于普洱茶正常的工艺体系。
在近十几年普洱茶高速的发展过程中,生茶陈化却变得十足重要。晒青毛茶在蒸压成型或不蒸压后成为生茶,经过一段时间的陈放,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会让茶叶发生氧化,其中仓储条件的把控,是影响茶叶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这便是湿热作用陈化型普洱茶,属于拥有后发酵工艺的普洱生茶。
普洱熟茶更不用说,初制过程就有冷水渥堆的后发酵工艺,而熟茶散茶在蒸压和不蒸压后,存放的时候,依然会有氧化或微生物参与的发酵过程。
而这个论据,所存在的争议点在哪里呢?
首先是渥堆所代表的后发酵工艺的特殊性。渥堆工艺在茶叶生产中非常特殊,因为它是依靠微生物参与的真正生物学意义上的发酵。
为什么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这是因为人们常说的,绿茶不发酵、乌龙茶半发酵、红茶全发酵,其中的“发酵”其实是氧化过程,虽然在中国茶叶的惯用语境中被称为“发酵”,但事实上,它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与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学发酵并不同,没有微生物的参与。
这其实也是黑茶在现代茶叶分类中这么特别的原因。这也造成,在2011年出版的《中国茶经》中,对普洱茶的定义都前后矛盾,对生茶的归属说法不一。
毕竟生产实践拥有第一手资料的属性,如果陈文品教授在分类上忽略“发酵”意思的差别,将生茶存放的发酵和渥堆发酵统称为发酵,那这样的进攻依据虽也行,但又得面对另外一个问题。
六大基础茶类的理论基础是,当茶叶干燥结束后,就表明工艺结束了。此前的这些工艺,才是茶叶分类的依据。其实邹家驹也赞成生茶存放之后的品质变化,只是对此前的归属很执着,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以生茶和生普的概念来区别。
因此,当普洱生茶是在存放的过程中,才发生了发酵,那这种存放过程的发酵能算成是工艺流程,能成为分类依据吗?
对于这点,“茶文化”在《普洱生茶要被归为滇绿茶?糊涂啊!!》一文中也提出了这种思考,“所以,要分清生茶还是晒青绿茶的界线,是不是以是否具备相当长时间内的越陈越香为依据?如果是,那么通过具体的工艺细节来规定是否会更加的科学合理?”
工艺节点的重新选择是挑战六大基础茶类分类理论的问题。对于挑战前人理论,“啖茶论道”的生茶归属的观点虽然不同,但却支持别人挑战的权利,“我非常尊重陈老先生他们那些前辈们,但过了近四十年的今天,我觉得有必要改一改有些概念了。”
但这里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如果陈文品教授将工艺的节点延长至干燥结束之后的分类方式是成立的,那么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焦点第三回合,
陈化要算入工艺流程吗?
前面说过,存放是影响普洱生茶品质的关键因素,各厂商茶人也形成了相应的理念心得,而由此也形成了相应的品饮体系,因此对业界人来说,不把存放当成一种工艺,是对他们生产实践的侮辱。
这个问题棘手的地方在于,假如它成为制茶工艺,并且成为学术上分类的依据,那么其他茶类的存放该如分辨呢。因此,将存放纳入到工艺里面,变成了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
把存放发展成一种工艺把控的高度,进而影响茶叶口感品质,普洱生茶基本上是2000年以后的事。那由其带动的逐步火热的老白茶、老铁等市场,乌龙茶、红茶、白茶的存放又该如何界定呢?
如果普洱生茶因存放时的发酵,被认定为是进入黑茶类的后发酵工艺依据,那老白、老铁存放时的氧化发酵,能不能叫后发酵呢?
不可否认,普洱生茶因为其大叶种原料,其中的逻辑可能拥有其特殊性,但当我们并没有把老白和老铁的存放逻辑,彻底与普洱生茶的存放逻辑区分开时,就让生茶的存放成为其后发酵的依据,而置老白和老铁不理,这个显然是不妥的。
因此,将存放纳入到工艺流程,并且成为分类依据,显然还有很多问题没弄清楚。
学界的总结往往是滞后于实践生产的,不得不说,陈化是否应该纳入制茶的工艺体系,以及该在什么位置,其实是在未来不得不面对的学术问题。
这个问题对生产实践可能影响不大,但对学术分类却比较重要。
就像生茶归属所以引发的讨论,其实归根结底更属于学术讨论,而正是由于学术滞后和不清晰说法,进而造成了越来越多难以说清楚的问题。
而且涉及整个体系的学术分类也并不是和生产无关,反而它与某个茶类的历史和未来关系巨大。
焦点第四回合,
该从什么样的历史角度看待普洱生茶归属
普洱茶太特殊了,所有早就有人说,应该把普洱茶单列出来成为第七大茶类。比如“茶业复兴”说,“至于普洱茶与黑茶之间,两者的原料和制作工艺都有不同,成品的观感和功效也多有区别,不宜归为一类。”
本文尝试从普洱茶历史的角度,来提供一种理解这种争论的视角。
先从一个常被人争论的问题说起,很多人对现在的普洱国标意见大,因为里面规定原料必须为云南大叶种,小叶种不行,以前属于中古国,但现在属于缅甸的大叶种也不行,批评声音说,这不是乱搞吗?难道当年康熙皇帝喝的用全芽头做的普洱茶就不叫普洱茶了?
必须说,康熙皇帝喝的是普洱茶,但喝的只是以前以地名命名茶名的普洱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普洱茶。
按照这种思路,我们便可以设想,如果当时普洱熟茶不叫熟茶,而是叫云南黑茶会怎么样?生茶还是叫普洱茶,而云南黑茶天然隶属于黑茶类。这种命名就不会出现康熙喝的是不是普洱茶的情况。
而且按照这种命名法,这个意义上的“普洱茶”属不属于绿茶就不重要了,因为它会像老铁和老白一样,自成体系,在自己茶类中,显示出陈化的价值。
如今,普洱生茶已经不在普洱茶的国标里了,这相当于熟茶开始借用了普洱茶的名字,最后反倒把原主人踢到一边了。所以让很多人觉得扯。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因为当年黑茶更没有品牌价值,命名者不管是从经济还是从当时对渥堆工艺的认识来说,以生熟来作为区别,比较符合情理。只是这个分类给后来带来了概念混淆的影响,因为它们都叫普洱茶。
所以,普洱茶国标如今的定义虽然与利益有关,但从业界和学界的分类矛盾来看,却是此前错误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其实当时的学界试图用一种方式来化解这种矛盾,我们在2011年的《中国茶经》中看到,里面企图用再加工茶的概念来弥补这种漏洞。那一版的再加工茶分为紧压茶、花茶、速溶茶等几个子类别。
在紧压茶里面,按照形状和茶类又分饼茶、砖茶、沱茶等。关于饼茶的定义是这样的,七子饼茶或圆茶均是以晒青毛茶和普洱散茶为原料进行压制的呈圆饼形的紧压茶,有普洱生饼茶和普洱熟饼茶之分,以晒青毛茶直接压制而成,需储存一段时间才能饮用的称为生饼茶。
而在这一板块的普洱茶概念里,就只有由渥堆工艺制成的才叫普洱茶。把生熟的概念放到紧压茶那里去区分,因此从晒青绿茶到生茶饼,纳入再加工茶里形成归档。
显然,将紧压茶单独纳入到再加工茶里,与花茶等同属性,成为另外一个体系的茶类,也有很多缺陷。比如红茶末压个米砖就不是红茶,成紧压茶了。
而且这个分类,也不得不面对日益精细的陈化问题。
我们讨论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讨论生茶归属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比如“茶文化”在《普洱生茶要被归为滇绿茶?糊涂啊!!》中说,“此文件的颁发,把生茶直接归入晒青绿茶,未免把解决当下生茶行情遇冷下降的问题想得太简单了点?自信满满的创新式一刀切下来,不单把这十几年来各家普洱茶品牌为生茶倾注的无数心血付之一炬,也要把云南茶产业带回到解放前的节奏啊。”
但同样是市场角度,知名茶人叶丛嘉对这篇文章不以为然,在朋友圈转发文章并评论说:“云南普洱茶的陈化过程,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普洱生茶从工艺来说是晒青绿茶(已有人生产不错的晒青红茶)。原料到成品要一个加工过程,如果不按滇绿归入,老普洱是没有未来的。作者心急眼光浅。”
很显然,这个讨论与经济太有关了。若不是着力于经济,那份针对云南茶叶产业的发展建议可能便不会有,更不会直接指向消费者的认知。毕竟,这份公文的最终目的不是和谁争论生茶的学术归属,而是立足于市场“妥善解决生茶在流通领域‘打转转’的现象。”
毕竟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事实,2007年普洱茶市崩盘,殷鉴不远,因此很多业内人士也说,这种纠偏市场的想法是好的,但摧毁式地把生茶说成是晒青绿茶,有点用力过猛。
确实,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普洱茶太特殊了。然而,如果我们分类,只是因为对市场一时好坏,而不是从纯粹的学术角度去考虑,那不管是持有哪种观点都是不负责的。
为什么这么说?陆羽写出《茶经》被认为是中国茶学的开端,我们可以看到,茶叶分类的根本目的是来指导茶业生产和发展,如果我们不是穷尽学术探讨之理,来作为分类论据,而是以扭转市场为由进行分类,从长远发展来看也是有害的。
关于生茶归属的讨论,只该以学术的方式。而引导消费认知,让大量消费者知道茶叶的最终属性是品饮而不是其他,应该用市场的方式,不然,茶叶分类以市场为风向标,那只会走入恶性循环。
那么,你觉得普洱生茶到底是不是晒青绿茶呢?欢迎评论留言!
陈少敏,“寸板斋”斋主。
遇茶:遇得偶然,爱得痴迷
2007年陈少敏抱着爱心,毅然决定从时尚白领转身为一名义工,由广州赴云南参加丹麦公益组织HumanaPeopletoPeople的社区发展工作。
在一年的时间里,身体力行地参与社区发展、儿童关爱、同伴教育等项目,并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付出爱心的同时也有重要的收获——普洱茶。
生命中有些事情,好像冥冥中早已注定。她没想到一个善意的举措,会带来一辈子的痴迷。经当地资深茶人而开始接触古树普洱茶,几年间跑遍云南各大茶山,更是了解到来自原生态森林百年古茶树的珍贵。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深深地爱上,更是萌生了要做一名职业茶人的理念,把己之所爱,分享给友人。
有感于2007年普洱茶价格暴涨后,普洱茶市场良莠不齐,市场难以找到纯料古树茶,陈少敏决定创立一个专注于古树纯料的普洱茶品牌——“寸板斋”。
寻茶:于各大茶山中奔忙
自从创立了“寸板斋”古树茶品牌,春天便是陈少敏最为忙碌的时节。每一年的三四月,都在各大古茶山奔忙。
常有茶友羡慕陈少敏,去看了风景,吃了最地道的当地美食,这种工作太美好了。其实,梦想总是很美好,现实是很骨感的。
购茶的季节,每一天陈少敏不是在去茶山的路上,就是在茶农家试茶试到醉,哪有时间去欣赏美景。天刚亮就上山,到了天黑才下山,在危险狭窄的山路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为了挑到最满意的茶,陈少敏率团队在寨子里不停地试,不停地喝。同一个寨子里,由于每户茶农的工艺都不同,每户茶农的古茶树也略有不同,所以每户茶农的茶的口感也会有所不同。
职业茶人用味蕾感受这些不同,从村头喝到村尾,才选下心里最好的那一壶茶。
曾经,陈少敏忙着试茶,中午饭也来不及吃,直到下午才午饭连着晚饭一起下肚,说起当时的感受,她说道:“真真感觉要晕了过去。”在茶农家试茶时,曾遇暴雨。茶农邀请寸板斋的团队吃晚饭,因怕路滑难走,不敢久留,收了茶就下山了。
庆幸的是,他们在天黑前走出了最危险的一段泥路。那一刻,陈少敏深深觉得,谁知壶中茶,滴滴皆辛苦。
品茶:不断追求最佳的品位、最极致的泡法
作为一名执着的茶人,历尽艰辛,不仅寻找风味独特的茶山,确保纯料,更寻找用心制好茶的茶农。
从杀青、揉搓、晒干到压饼成形,确保每一道工序都完美,从而保证入口的每一道茶,都是最佳的品位。每一泡好茶,都是不断品评优选而来,实属不易。
对于这些历尽千辛带回来的茶,陈少敏心里对他们的感情自是不一样的。每一道茶,她都在寻找将它的口感发挥到最极致的泡法。
对于一个爱茶的人,怎么泡每一款茶,都是一门很深的功课,于陈少敏来说是一个不断学习钻研的过程,把最好的茶带给与她一样真正爱茶的茶友们,是她最幸福的过程。
茶是一种缘分,有缘能一起品茶,陈少敏也深感欣慰。
点击文末【前往购买】了解更多茗星详情!
距离2016年斗记百万茶会只有4天时间啦,对的,仅仅!只有4天时间,一起来看看全国16个参赛小分队,是如何丧心病狂地在练习吧!
参赛队:茶语网
参赛宣言:我们唯一担心的是怎么分那大奖!
优势:有每年评千款茶评的底子
茶语网派出参加此次斗记百万茶会的是三位茶评组的同事,其专业水平在所有参赛选手队伍中应该算是很高的,凭借着科班出身和每年上千款茶样练就的舌头,应该说胜算还是不小。
“走着进茶评室,现在要扶着墙走,腿都喝软了……”经过一天恶战后,平时生龙活虎的杰哥,一连品完19款后,果断罢战,补充体力去了。
小菜也要疯了,经过三轮后,她也遭不住了,忧伤地说:“闷,我下去透会气,吸点儿氧再战!”
一旁的杨百万,悠悠地说:“你们快去快回,我继续琢磨一下这个到底是个啥茶。”
战况激烈,雾霾严重,但这些都不是事儿,他们更多地把多年潜藏的洪荒之力激发出来,不仅仅是为了人民币,还有茶语至高无上的荣誉而战!
参赛队:茶业复兴
参赛宣言:这次学习了!
优势:轻松的心态
茶业复兴参赛的小伙伴们应该是心态最放松的一队了,临近比赛,参赛的小伙伴都出去玩了一趟,到11号才开始花了一个小时练了第一次。
茶业复兴的李扬说,第一次试泡,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斗记泡法,研究泡茶的用水。这次参赛他们也坦言,自己没什么优势,参加这次比赛就是为了来学习的。
参赛队:茶道新生活
参赛宣言:把日子过出茶味,偶尔露露茶锐气。
优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茶道新生活的小伙伴也很谦虚,上来就告诉小编自己的实力很弱,重在参与,还一一细数了其他几个媒体参赛队的优势。但依小编看来,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从这一点看来茶道新生活的小伙伴应该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后来小编也了解到,茶道新生活采用的是第一轮试喝,大家一起每种茶过一遍,第二轮再按照第一轮各自的表现情况,分组练习的策略,而现阶段的重点放在适应斗记泡法上来,一步一步进行得有条不紊,原来茶道新生活玩的是兵法呀。
参赛队:茶情报
参赛宣言:因茶千里相聚,因茶超越自己
优势:我们没什么优势
”这里面的水还是很深啊“茶情报巩海军在接受茶语网采访时聊的全是自己的感想。按照斗记的产品说明进行冲泡,经过了一周的练习,巩海军才越发觉得这斗记百万茶会的不易,对普洱的品鉴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而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
“练习的时候由于自己泡茶不太专业,而泡茶出汤的速度,投茶量,都会影响口感,所以喝完后跟结果差距还是很大。”接下来的几天,他们会定期练习,喝茶聊天,享受练习的过程,至于最后的结果,什么都能够接受。
参赛队:中国茶商
参赛宣言:天地让我一席,英雄喝它几杯!
优势:我们拥有非常敏锐的味觉
中国茶商队是由一名拥有二十几年的老茶鬼带队,队员的茶龄最低也在四年以上,这在有茶媒体的参赛队伍里算是比较难得的了。在接到参赛通知后他们就开始了紧张的练习,由基础比较好的队员先确定参加项目,确保优势项目能多拿分。
当问到自身优势时,中国茶商的队员说:“我们对于茶的敏感度是很不错的,像这种品茶比赛的方式也是需要一定的天分的,我们就用这种天分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咯。”
参赛队:深圳茶文化促进会
参赛宣言:提升自我,促进茶文化发展
优势:对普洱茶的热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深圳茶文化促进会的小伙伴们一直很忙碌,今天下午他们会集中加练,估计开了挂的练习,在短时间的冲刺效果倍佳!
参赛队:东莞队
参赛宣言:以茶会友,重在参与
优势:两位老茶鬼带队
东莞队的三位参赛茶友平时就常常在一起喝茶,相互交流,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喝茶都喜欢口味比较重一点,在他们看来,斗记百万斗茶会使用的方法抛出的茶过于清淡,完全不能满足自己的口味,也无法产生足够的刺激,让他们辨别风格。
而他们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两位超过15年茶龄的老茶鬼来扛把子,一位两年茶龄的小妹,因为拥有很高的敏感度,弥补了队伍的不足。很期待这两老一新的组合的精彩表现。
参赛队:东北队
参赛宣言:你瞅啥呢?瞅一百万
优势:辛苦的练习加上敏锐的舌头
在接通东北队代表仲飞龙的电话时,小编明确地感到电话那头的无力感,原来他们现在正在为斗记百万茶会做练习呢,到现在已经喝得有些喝不动了。作为一名老师,他白天上课,晚上过来喝茶练习。这大晚上的喝这么多茶,不知道老师晚上睡眠怎么样。
经过两周的练习,东北队的队友们也有了很大的收获,之前喝茶都是怎么喜欢怎么来,经过这一次的练习,也对斗记的山头、年份、风格有了系统的认识。
参赛队:山东队
参赛宣言:用心喝茶、喝好茶
优势:非常熟悉斗记的泡法规则
山东代表队应该是所有代表队里,最熟悉斗记百万茶会规则泡法的队伍了,但问到他们练习了多少时间,山东代表队的亓波告诉小编:“没怎么练”。但事实上,作为斗记经销商,他基本上天天都在喝斗记的茶。
而且不仅如此,他还告诉小编,他们一直都是按照斗记泡法的模式在泡,而且还经常按照山头,年份来进行对冲。而他们却说这次比赛还是有很大难度,没想过拿名次,因为南北方的地域不同,会导致口感不同。
参赛队:河南队
参赛宣言:测试自己的能力,拷问自己的心灵
优势:对山头很熟悉
接受小编采访的是河南队的郭女士,她是负责喝山头的,这段时间他们一直在按照自己的分工做着练习,喝几天就休息一下,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着。郭女士告诉小编,她负责的是自己最擅长的山头茶,就目前而言,还是很好掌握。
但话锋一转,她又说:“其实不能看叶底,不能闻公道杯,按照这样的方法还是很有挑战的。不说大话,不吹牛,至于结果,该来的就会来的,我们就等待笑傲江湖的时刻出现吧。”
参赛队:广州队
参赛宣言:平常心,志在参与!
优势:天天喝斗记一颗平常心
广州队的几位茶友也都是经过了初赛选拔出来的高手,吴先生作为其中一员,更是在初赛中拿到一百分的好成绩。这样的好成绩得益于他有一个好邻居。
吴先生是做钢材生意的,门市就开在斗记专营店旁边,于是他就整天泡在斗记专营店里喝茶,对斗记的茶有很深认识。
其他的两位茶友经过分组后,也都开始了各自的练习,偶尔会聚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他们说对于这次比赛,本着一颗平常心玩一下,比赛结果对于他们来说没那么重要,享受过程最为重要。
参赛队:深圳队
参赛宣言:喝出精彩,扛回百万
优势:大量练习喝到手抖
深圳队的刘女士觉得,现在就是在进行一个茶叶存档的过程,让每一款茶的信息通过口腔,储存进大脑,到用的时候就搜索一下,经过系统的记忆,也让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为了参加斗记百万茶会,深圳队队员已经练习了半个月了,到现在他们还是会有误差,可见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每次都是一组一组的喝,经常喝到最后,手都在发抖,为此他们还专门准备了小点心。
参赛队:北京队
参赛宣言:享受比赛,做简单真实的自我
优势:我们吃过你们没吃过的普洱饺子
北京队应该是由一队吃货组成的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北京队的于云龙告诉小编,他们把喝完的叶底都包了饺子,据说有嚼劲,味道还不错呢。
由于这次比赛的泡法跟平时喝茶不同,只喝其中几泡,这些剩下的叶底,扔掉又觉得浪费,于是就有小伙伴们想出了包饺子,在享受茶叶饺子的同时,还不用担心农残的问题。
北京队的三位队员对吃在行,但在喝茶的时候还是感到很困惑,往往一款茶最开始喝的时候还很明确,但是越喝到后面就越觉得蒙圈了,反倒还迷糊了,希望他们最后比赛的时候不再迷糊。
现在,小编满脑子想的,都是他们的斗记普洱饺子……
参赛队:惠州队
参赛宣言:希望最后的成绩能对得起被我们喝掉的那么多茶
优势:丰富的参赛经验
惠州队的战略是先各自训练,然后一起合练,分享经验。惠州队的郑先生为这次比赛可谓是不遗余力,一有时间就会练习,每一款茶都是从第一泡喝到最后一泡,想要修炼出味觉灵敏的舌头确实不易。平时喝茶重在品味,而每天喝那么多茶,让惠州队的队友们有些吃不消了。
拥有最早一批斗粉的惠州队,实力自不必多说,而且自斗记百万茶会创办以来他们每年都参加,还拥有丰富的参赛经验,这也是他们最大的优势。这次,他们就是冲着冠军去的。
参赛队:西安队
参赛宣言:喝茶赢百万,我们来挑战
优势:实力与策略并重
西安队应该是这次比赛非常非常认真在准备的队伍了。从拿到茶样开始,他们就每天都在喝,天天练。天天喝斗记的西安队队员,对于斗记的上大玉金很熟悉,但是在喝一些不是太热门的茶的时候就感觉有些蒙了,常常是刚确定一款茶,下一口下肚,又否定掉刚才的答案。
有一次他们在喝回天运斗的时候就觉得是不是公司茶样搞错了,完全不是自己以往喝的那个味道了,于是直接在店里取出一泡对照,才发现原来是茶叶经过了时间的转化,味道已经变了。接受采访的范女士说:“我们的策略就是前两轮拿满分,第三轮的我就随便答答就好。”
参赛队:广西队
参赛宣言:我们将从这里起跑,追逐我们的梦想
优势:每一个人都在非常认真地喝茶
自从拿到茶样,广西队所在的斗记专营店的水就以极快的速度消耗着,就连送水的工人都纳闷了。而队员们也随时都是处于饥饿的状态,随时都想吃东西。
这也难怪,每天都要喝十几款茶,重复地喝,还要换着不同的人去冲泡,并针对比较模糊的茶品进行专项训练,可他们却说:“不敢想太多,不敢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小编不禁也开始捉急起来,毕竟2016年斗记百万茶会还有三天的准备时间了,耳边突然飘来参赛小伙伴们的声音:“啊,浪费这么多水,我好担心下辈子把我投生到沙漠去……“
编辑|烟波绿
感谢全国的参赛选手提供部分照片
前段时间,关于“马应龙”和“老干妈”横扫美国亚马逊购物网、让老美疯狂的网文,赚得国人笑声无数。这也让茶语网编辑对亚马逊这个来自美国的神奇的网站,产生了兴趣。
当我们试着在亚马逊搜索“pu-erh”(普洱茶)的时候,才陡然发现,原来在这个“美国淘宝”上,关于普洱茶的搜索记录其实已多达2000多条,多款普洱茶的评分都高达4.5分,而关于普洱茶的五星好评更是有上千条,大有赶超绿茶、乌龙茶在国外影响力的势头。
而当我们再定睛一看购买者的买家评论,顿时就乐了——原来最好的茶评师都在美国!
(340g,净12盎司的茶饼)
(在售的5年陈无包装散茶)
(饼茶、散茶都有得卖,而普洱茶的价格在一些美国消费者眼里,并不便宜)
1.茶饼像石头一样硬!闻起来像上世纪60年代的吸烟室,但喝起来味道好极了!
这是我第一次买普洱茶。它闻起来像是上世纪60年代的吸烟室,但喝起来味道好极了。我就喜欢奇奇怪怪的味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茶饼就像石头一样硬,所以在切茶饼的时候要小心。它用手纸一样的包装袋包着,放在一个挺漂亮的信封里。对于习惯喝茶的人来说,我很推荐这款茶。它的味道很特别,但正适合那些喜欢奇怪味道的茶客们。
2.普洱茶已经成为我减肥道路上的忠实小伙伴,帮助我成功减下去了好几寸的腰围啦!
红线处翻译:
我开始喝普洱茶的原因是为了减肥。必须承认它的确能帮我减去体内的脂肪。普洱茶已经成为我减肥道路上的忠实小伙伴,帮助我成功减下去了好几寸的腰围啦!我超级推荐喝普洱茶来减肥!……友情提示:喝完普洱茶会让人觉得很饿,因为它可以清除你胃里的油腻,所以饭后35分钟之后喝一杯普洱茶非常有益。它也有利尿的效果,所以它能帮助你站起来走动走动,多跑几次厕所。总之,普洱茶的确有非常好的健康作用。
3.本来我买普洱是用来做家用茶酵素,但后来发现普洱茶居然这么好喝,现在每天晚餐后都得来一杯。
红线处翻译:
刚开始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喜欢普洱茶的味道,但我打算买普洱茶来做家用茶酵素,因为听说用它做茶酵素有很多健康的益处。……但当我试过普洱茶以后,发现居然普洱茶这么好喝,我现在每天晚餐后都得来一杯。普洱茶的味道有一种质朴但又醇厚的感觉,而且汤色像咖啡一般……我喝普洱不加糖和其他东西,因为普洱本来的味道就十分迷人,我会再次购买普洱茶的。
4.从外观看像是被压扁的土一样,但千万不要被它难看的外表所欺骗!
这款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在没有冲泡之前,茶饼带着一股泥土和菌类一般的味道。冲泡的时候,茶汤是一种醇厚、深棕色、近乎咖啡一般的颜色。这款茶是一整块茶饼,外观看起来就像被压扁的土一样,闻起来也是这样。但千万不要被它难看的外观所欺骗!普洱茶是黑茶的一种,经过了特殊的制作方式,通常需要30到40天,甚至好几年的时间。这种做茶的方式给了普洱茶一种特别的味道以及健康的功效,据说喝普洱茶可以降低胆固醇,还能抗氧化,甚至还能消除小肚腩。
总之我觉得普洱茶值得一试!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人车怎么样靠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