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了解顺为社会资本 医疗机构这个机构呀?

五年筹集近20亿美元 雷军的顺为资本战绩如何?
顺为资本押注这几大领域:智能硬件、农村互联网、在线教育以及新型房地产。
顺为资本创始合伙人兼CEO许达来
顺为资本押注这几大领域:智能硬件、农村互联网、在线教育以及新型房地产。
撰稿|孙雨晨
微信公号:新经济100人(qiyejiagc)
2011年3季度,2.25亿美元。
2014年2季度,5.25亿美元。
2015年1季度,10亿人民币;3季度,10亿美元。
目前,成立5年的顺为资本管理资金规模共计17.5亿美元加10亿人民币。
关键节点在于2014年,顺着资本市场不断上扬的势头,顺为频频出手,项目数量快速攀升,截至目前,已投资创业公司逾150家,有10多家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其中早期投资的51Talk于2016年上市。顺为资本创始合伙人兼CEO许达来估计,未来3年,顺为投资的公司里还会有15家左右有机会上市。
围绕小米布局智能硬件
身材颀长、说话不徐不疾的许达来曾在GIC(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担任管理职位,2006年GIC领投金山7200万美金,许达来作为GIC代表进入金山董事会,由此结识了雷军。
2010年,中国互联网和科技产业蓄势待发。从互联网的使用人数上看,中国用户是美国的两倍以上,市场潜力巨大;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互联网用户人均价值上涨成为必然趋势,两国互联网市场规模不断拉近。彼时,中国本土创新能力不断加强,VC生态日趋成熟,许达来觉得成立一支中国本土基金正是时候。
不谋而合的雷军和许达来于2011年成立顺为资本,一开始这家基金就定位于专注投资中国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产业,以及相关产业。许达来估算,顺为一期基金投了20多家公司,差不多20%是智能硬件项目。这与小米打造生态链的需求有关,也与顺为自身的定位有关。
智能硬件创业公司获得顺为投资,意味着可以获得小米在工业设计、供应链优化、电商渠道等方面的支持。这些公司在拿到小米和顺为的投资之后,通常在很短时间内就有突破性进展。顺为和小米乐见其成:公司成长,会带动小米生态体系不断发育完全,从而不断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而顺为有小米的配合,能降低投资失败的风险,提高资本回报率。
做平衡车的纳恩博诠释了「小米+顺为」这种产业资本联动的打法。这家公司与小米联合设计开发了一款平衡车,并通过小米电商渠道占领市场,在获得融资后并购美国平衡车鼻祖Segway。许达来认为,获得小米和顺为两家投资,对于这家公司而言,相当于有了资本市场的认可,这便于他们获得较高的估值,融到更多的钱,也为他们并购国外公司打下了基础。
和小米的联动,能降低投资风险,也给顺为打上了小米的标签,被外界称呼为小米近卫军、小米的战略投资部门……许达来在公开场合多次解释顺为与小米的关系,但人们还是喜欢把顺为看做是小米生态链中的一环。
「不管别人怎么看,到最后评价VC还是要看成绩单。十年之后,差不多一个经济周期该总结的时候,如果顺为有非常多的项目成功IPO,而且有很多独立投资的项目,大家自然会形成新的印象:顺为是一个独立的投资机构,它虽然跟小米有非常密切的协作关系,但是战略上并没有直接的关联。」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对「新经济100人」说。
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
押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
一家独立的投资机构,必然有自己的投资战略。掌管近20亿美元的顺为,在除了智能硬件以外多个领域布局:医疗、教育、农村互联网、新型房地产、科技新媒体平台等。顺为一期基金除了小米,投资项目丁香园、一起作业、51Talk等回报也不错。凭借这些项目,顺为按期兑现了募集时向LP们许下的6倍回报承诺。
这些被投项目的共性是,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
许达来认为,虽然今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里,但是传统行业互联网化程度还是不够高。很多产业还在使用非常封闭的信息系统,这意味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模式来升级改造传统行业的机会非常多。顺为投资农村信贷、在线英语教育平台、医生社交平台遵循的都是这一逻辑。
「从2014年我加入顺为到2015年上半年,是VC波澜壮阔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历史性事件,比如四五次重大的行业并购、无数新基金成立、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出现井喷,这个谁也没想到。」讲到这里,顺为资本合伙人程天加快了语速。
顺为资本合伙人程天
市场的热度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智能手机普及,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用户渗透率大幅度提升。在资本市场的配合下,移动互联网释放出巨大的红利。电商、互联网金融、O2O等项目层出不穷。顺为投资项目的数量在2014年加速增长,这种增长的势头伴随着市场的热度一直延续到2015年下半年,随后回落,进入平缓期。
程天主导投资了利用互联网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美菜。他给了创始人很多仓储物流精细化运营方面的意见。同时他还会跟团队探讨如何塑造公司内部文化,安排扩张节奏,探讨产出怎么最大化、通过什么点去提升毛利。
尽管有从业者认为这家创业公司的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但程天认为,每个行业、每个个体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他看到的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以及美菜为了提升行业效率,在物流配送、仓储体系等环节中所做的创新。
「以前只有B2C,很少有B2B电商,以美菜为代表的这类公司推动形成了利用移动互联网下单、采购、交易、付款,甚至提供增值服务的方法论,这肯定会变革行业原有的运作方式。」
他以京东类比,这家公司当年被很多人黑,甚至在2009年前后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不看好。今天的共享单车也大抵相似,有人叫好,也有人抛出各种负面评价。但是,很多投资人还是愿意支持。程天认为,这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做法对行业来说的确是创新和变革。
农村互联网一直以来都是顺为看好的方向。团队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并从中细分出了农产品、娱乐文化消费、农资还有金融等几大板块。在农村金融领域,顺为不止投了一家公司。
在传统信贷体系下,农户很难从银行借到钱去购买农机。买不起农机,就没办法扩大生产规模,这造成了农村集约化生产停滞不前。程天觉得顺为投资的农分期模式不仅可以让农民获益,也能够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整个农业行业的发展。
顺为还投过做农村信贷的公司什马金融。顺为执行董事李威的判断方式是要看公司的风险控制做得怎么样。「风险是银行核心的核心。」李威说。他敢讲敢言,有着宽阔的额头,接受采访时穿着印有「mi」字的大红翻绒外套。
顺为执行董事李威
农村金融风险控制对很多想要涉足这一领域的创业公司来说都是要突破的第一关。风控的模式和环节跟城市的差异非常大,这主要是由农村的生产生活决定的。农民一年时间里的前半年在种地没有收入,需要等到卖了农产品之后才有钱还款。在农村做信贷无法要求农民像城市居民一样按月还钱。如果不是按月还贷又很难对借贷人的还款行为进行监测,预估他收获的时候会不会如期履约。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会受到地震、山洪、蝗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也会给金融公司带来巨大的风险。
但从长远来看,这又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
李威在考察什马金融的时候,最关注的就是它的风险控制体系。「很多公司强调个体风控,就是控制借款人个人风险,但是这家公司建立了一套系统风控的模式,囊括了从电动车品牌厂到分销体系,到终端店主,一直到电动车买家的整个销售购买环节。」除了模式,创始人懂行、做事扎实,也是说服李威投资这个项目的主要因素。
「我会偏好那些沟通中很实在的人,他不会夸张很多事情,或者故意把好的方面展示给你。」
需求是必须思考清楚的底层逻辑
不管投什么类型的项目,顺为接受「新经济100人」访谈的四位投资人总结,万变不离其宗,需求最重要。2014年刚刚加入顺为时,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投房地产和汽车领域多一些。他在一年里投了3个做长租公寓的项目。
「你问任何一个刚毕业的孩子,他工资是怎么花掉的,只要他家不在北京,他们就会告诉你,30%到40%在房租上,然后你问他满不满意,他立即开始跟你吐槽。」李锐声音有些沙哑,音量不高,跟年轻的投资经理在一起的时候,像大学老师一样叮嘱他们。
李锐分析,过去十几年中国房地产飞速发展,建了很多大房子,年轻人买不起,那这些房子怎么办呢?这里面必然存在改造和运用的需求。在北京这样一座偌大的城市,租房子住的人至少有数百万,好的机会一定是存在的。
2015年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鼓励把闲置的房产拿出来投入公寓市场。原来群租房属于政府打击对象,现在只要是合理改造就能获得认可。李锐觉得新型房地产的投资浪潮并没有过去,投资逻辑依然存在,这个风口其实刚刚开始。
「北京出租的房屋至少有150万间,按一年三到十万的租金计算,一年就是450亿到1500亿,可以养五家到十家上市公司。」
从需求出发,李锐扫了一遍市场上正在提供这种服务的公司,他发现了链家自如,他见了CEO好几面,想谈投资。但因为自如是链家百分之百控股,CEO没有融资的意愿,李锐转而去寻找类似的项目。
李锐听人介绍,北大一位师弟在北京运作一个整租公寓的项目,他很感兴趣,就去网上搜索,结果一搜发现上海也有个叫同样名字的项目,模式不一样,有点像自如,做的是分租。他两家都见了,最后投了上海那家。
当时那家公司只有二三十间房,但一个细节打动了李锐。他跟着创始人去看房子的时候,发现房间里公用的卫生间备有一次性马桶垫纸。李锐感叹,自己看了那么多做房产的项目,第一次见到有公司能注意到这么小的细节。
「打动我的就是他们对产品的追求。」
顺为目前投了150家公司,也有一小部分是可预见的会亏损的公司,剩下的大部分公司现在去评判靠不靠谱,程天觉得,还为时尚早。「市场变化太快,很多公司通过转型最后获得了成功,更多的是在这波熊市中倒下了。」
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时候选对了赛道也不一定能跑得赢。创业者几乎每时每刻都要面临要速度还是要成功率的选择。有时速度能够抢得先机迅速在竞争格局中抢占优势地位,有时速度太快又会拉垮团队。
一个创业项目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程天认为根源就是项目所针对的用户需求不发生大的变化,同时团队能觉察到竞争格局是否在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需求是必须要思考清楚的底层逻辑。程天引用雷军常说的一句话:「不能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所谓战略上的懒惰就是没有考虑清楚需求。
「没有哪家公司最后是因为管理不善而死掉的。真正的原因在于需求和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程天认为,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前三五年,管理都差不多,乱得一塌糊涂。但这并不是最需要担心的问题,紧要的事情是加速奔跑。只要做的事是大势所趋,借着风口,发展自然就起来了。
「就像雷总常跟我们说的,顺势而为。跑得快非常重要。如果行业的基础增长率是50%,那么一家创业公司能保持100%、甚至是200%的增长,就算你管理差一点也不会挂掉。」
而年过不惑的李锐认为,是否要通过资本的力量迅速放大自身优势,要看模式走通了没有。「你还没搞清楚走没走通的时候,你加钱只会给自己挖更大的坑,没钱的时候这个坑也许只有两厘米深,烧钱有可能迅速地把它挖成一个20米深的坑,然后你跳进去就再也上不来了。」
对于特别烧钱的项目,顺为会谨慎评估。这种稳健的风格帮他们躲过了一些坑,但也让顺为错过了近些年的一些新巨头。
面对失之交臂的好项目,李锐的看法是,做VC就是遗憾的艺术。虽然错过是必然会发生的,心态要平和,不要患得患失,但错过之后要复盘。假如三年之后一个原本自己不看好的公司做得非常好,或者一家公司当时做得非常好,三年后要看看自己当初不投到底是对还是错。
有些公司在某个时间点成功了,但复盘之后李锐觉得当时不投也是对的。2014年他遇到一个案子,看了一段时间没看懂,半年之后,这个公司估值一亿人民币,又过了半年涨到30亿人民币。半年涨了30倍,李锐又仔细看,但他觉得自己没看错,还是没投。等了两年,这个公司垮了。
作为一支年轻的基金,顺为经历了过去三年中国资本市场从平淡到高峰又回归平淡的过程。2014年春节后李锐进入VC这个领域的时候市场热度一升再升,人民币基金不断崛起。京东、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上市,让很多人民币资产意识到,应该更多地去投资新兴产业。在互联网的渗透下,产业环境、经济走向无不在发生变化。
2015年之后,投资热度开始下降,「资本寒冬来了」的声音不绝于耳,李锐觉得寒冬谈不上,现在创业者觉得冷,是因为前两年过分热闹,现在这种环境反倒更有利于好的项目浮出水面。
这支赶上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浪潮的基金能否如其所愿,成为中国本土最懂创业者、最懂中国的基金?答案交给时间。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易到用车周航加盟顺为资本:这两年我才明白,失败是一种宿命
  易到用车创始人兼CEO周航离职风波有了最新进展。  投资家网4月9日最新获悉,多家媒体发布消息称,周航已加盟雷军旗下的VC机构顺为资本并出任投资合伙人。  实际上,从2016年9月开始,周航离职传闻不断。当时的一种说法是,乐视CMO彭钢将接替周航的易到CEO职务。对于周航离职加盟顺为资本一事,易到官方回应,“周航尚未离职,仍是易到用车CEO。”  如果消息属实,周航加入顺为资本,意味深长。2015年10月,易到用车宣布获得乐视战略投资,乐视自此持有易到70%股权,成为控股股东。此次,周航投奔小米阵营,无疑是向外界宣告与乐视划清界限,因为小米与乐视在诸多业务领域存在竞品关系,甚至是“水火不容”。但颇具戏剧性的是,任投资合伙人的周航并没有辞去易道CEO一职。  实际上,自滴滴出行与Uber中国合并以来,易到处境就一直不被外界看好,更有观点认为,出行领域两大巨头联姻后的估值已经相当于35个易到用车,后者出行之旅将变得更加艰难。而周航在湖畔大学的两年学习时光,让他似乎对创业这个概念有了新认知,“创业有点像跳高比赛,失败是必然宿命。”  以下为周航关于创业的一些思考:  湖畔的生活真的过得很快。一转眼,正式的两年学习时间已经过去了。我还记得,当初湖畔大学创办时,他们来找我沟通,告诉我,湖畔大学是专门研究失败的,这句话是最打动我的。  我一直认为,成功没什么好学习的,因为成功者所具备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一切都难以复制。相反,我一直隐隐约约觉得,学习失败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但是,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失败?怎么学习失败?从失败里学习什么?似乎一直没有清晰的答案。过去两年,实际上,我们也从来没有真正地、认真地去学习失败。  这一次,在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和碰撞之中,我突然有了全新的感悟。  我去过很多次,我也在中国经商二十多年。这两个地方,给我感受最大的不同,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差异,不是开放和混沌的差异,也不是富饶和贫瘠的差异。事实上,中国的行业从总量上来计算,已经快速接近美国了,在不远的将来甚至会将其超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美创业文化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最核心的表现为,我们对失败的态度是特别不一样的。  在中国,基本上是一种成功动机过剩的氛围。我们都特别崇尚和追捧成功。我们会追随一切当下最红的公司、模式、人物。我们非常耻于谈论失败,我们会讥讽一切失败的现象、失败的人物。我们经常冷眼看着一家面临崩盘的公司,说,我早就知道如此,你看,应验了吧?  在美国则完全不同。当然,没有人会乐于失败,但是我们会看到,人们很平常地谈论和面对失败。  Elon Musk固然把创业形容为一个“一边嚼着碎玻璃一边凝视深渊”的残酷过程,需要付出极大代价,但是他在3次发射失败之后,仍然获得了第4次发射的机会,而这一次,他成功了。  我们姑且不谈眼下最热门的,去看看历史好了。  你去硅谷的计算机博物馆转一圈就知道,许多在大厅里展示的硬件和机器,在当年根本就不是什么成功的发明,更不要说赚大钱了。但是这些发明,它们打开了一扇窗,启发了后人的智慧和热情,而硅谷的商业文明就这样在一代代人的努力探索中向前。  比如说,在博物馆大厅的某个角落,摆着一台硕大的机器。因为外形古旧,甚至都看不出来是干嘛用的。机器旁边有当年的广告画和简介说明,一看才知道,这台有商用复印机那么大的机器,竟然是最早的家用计算机设备,而用途是放在厨房里,供家庭主妇们记录菜谱之用。可想而知,这么不实用的家伙很难风靡,很快就销声匿迹。  但是再拐一个弯,你会看到施乐实验室开发的家用电脑。因为成本过高,功能简单,失败了。  再拐两个弯,就是第一代上市售卖的苹果电脑。在手里,它开启了一个时代。  这中间,你不过拐了两个弯,但是将近20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前人“失败”的点子终于在后人手中“成功”。  而现在,我们又开始谈论,苹果公司是否已经丧失了创新的活力,而下一个数字英雄会是谁?  时间就是这样循环往复。  我原来不太理解,但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一点:创业真的有点像跳高比赛,如果你是以探索和挑战为终极目标的话,那么失败就是一种必然的宿命。你可以成功地攀上一个,所有人为你欢呼;你也可以就此谢幕,就此离场――但如果你想不断挑战更高的高峰和人生的极限,那么从终极意义上讲,你的宿命就是失败。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创新的国度、创新的社会,那么我们必然需要重新去定义失败,重新去理解失败。如果一个社会还在耻于谈论失败、害怕失败、排斥失败,而只是崇尚成功的话,那我们不可能有探索意义上的创新。  我觉得,这是失败对于我们全社会的价值。  那么,对于个人而言,失败意味着什么?我们学习失败只是为了避免失败吗?  不,我恰恰觉得不是。学习失败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失败、接受失败、解决失败、放下失败――而不是避免失败,因为任何人都避免不了,失败它几乎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拒绝失败,就是拒绝生命本身。  我在20多岁的时候第一次创业,犯了很多很多的错误。当时我聊以自慰地说,这太好了――我在这么年轻的时候,付出这么小的代价,就犯了这么多的错误,学到了这么多的东西,以后,我就可以避免犯这些错误了。现在想起来,很可笑。后来,在不断创业的过程中,我总还是不断在犯错,新的错误,老的错误。后来我发现,我也越来越认为,错误和失败几乎是无可避免的。我们学习失败的真正目的在于,面对它,接受它,解决它,放下它,然后从中成长,让自己以后生活得更好。  这是失败对我个人的意义所在。  那么,到底什么是失败?我问过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在你过去的生涯里,有没有什么失败的时刻或者失败的感觉?很奇怪,当我们现在谈论一家已经消亡的公司时,我们会认为它是一家失败的公司,我们会像一个智者一样去点评,说,它曾经犯过怎样怎样的错误。但是,假如回到10年前,回到它所在的那个辉煌的时代,我们当时会想到它的失败吗?好像很难。  人们对于失败,需要有更多的敬畏之心。  最近一次,我和朋友们一起讨论,反思失败这件事。某个手机公司,它推出了一个低端系列,被认为是一个败笔,因为极大地伤害了品牌本身。但是,我们反过来想,如果它不做低端系列,它会有这么大的用户量吗?它的商业模式能成立吗?到底什么是失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也没有绝对的成功和失败,更没有绝对的强大和脆弱――无论从得失的角度还是时间的维度,都是如此,都没有。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开篇就借渡边之口讲,死不是生之对立,而是生的一部分。我想,失败和死亡一样,失败也不是成功之对立,而是生命的一部分――失败甚至是成功的一部分。  世事无绝对,成功无绝对,失败无绝对,活法无绝对。这个时代,我们尤其应该重新理解失败,重新定义失败,重新谈论失败,把失败当做重启我们生命观的引子。倘若把这个事情解决了,哪怕是部分解决,这就是我们这些湖畔创业者对社会莫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 HN666)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易到用车周航加盟顺为资本:这两年我才明白,失败是一种宿命》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雷军: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什么?
00:00:00.0
  各位好,你所在的城市下雪了吗?
  虽然天空落雪,但是依然挡不住春天的到来。2月17日,顺为资本主办了旗下第一场兄弟会“顺风堂”活动,本次活动以“新兴房地产”为主题,汇集了顺为23家房地产相关的创业公司及12家业界知名房地产行业的嘉宾。
  在这次活动上,有大咖分享,有分享成功与挫折的内部圆桌座谈,有兄弟们之间的结识和交流,也有顺为资本创始合伙人雷军的思考与总结。让我们从这篇总结开始吧!
本文摘自顺为资本创始合伙人雷军在顺风堂·房地产分享会上的发言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顺为资本主办的顺风堂活动,顺风堂的第一期活动是把咱们顺为投资的23家和“房地产相关”的公司聚集在一起。
  我们办这个活动,第一个原因其实是觉得创业者的困难的90%,其实其他创业者也遇到了,彼此问一问其实也就能解决。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想按照相同的板块把大家组织起来,是因为相同的板块大家遇到的外部因素、合作机会可能会更多一些,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抱团打天下,相互能合作起来,这就是我们办顺风堂的的两个原因。
  今天借着这个分享的机会,下午我就在想,其实所有我们这些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公司,本质上的方法论是一样的,那么是什么样的方法论呢?
  那就是,我们想用互联网的思维、工具和方法论来解决实体经济里产品和服务的问题。那么互联网给我们这个行业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或者说,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什么呢?
 1&一切以用户为中心
  我觉得主要是两点,第一点,就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这个话说起来很简单,因为实体经济也这么讲,其实传统经济谈到以用户为中心的时候,“把用户当上帝看”,本质上是没办法实现的——因为你接触不到用户!而互联网有了量化的工具来帮我们了解DAU、流失率各种指标,本质上是怎么用技术手段来改善用户体验,因为互联网,所以我们真正有机会以用户为中心,
  而互联网因为业务形式,其实它看待用户重要性远超过想象,在这一点上,Google的十诫、价值观的第一条,就叫“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纷至沓来。”你们想要的所有指标都有会,前提是,你是不是真的把用户服务做好。
  互联网公司对极致的用户体验的追求,是大家无法想象的。比如我举个小例子,我刚才和U+公寓的刘洋聊了几句,拿U+公寓来说,两年前打动我的是什么呢?给漂泊者一颗安定的心,叫“挡风遮雨,有爱陪伴”,他说这句话的时候那一瞬间就打动了我,我其实认为他解决了今天很多漂泊的人最核心的心理诉求,其实U+公寓就是我们做的互联网社区的实体化,像这样的生意模式是熬出来的,所有的社区都是熬出来的。
  社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调性和文化,其实它做的是社区,而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房地产分销的问题,我认为他们最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他所做的“家友”,所以,应该是在不亏损或者微微亏损、不把公司搞破产的前提下,真正把用户变成粉丝,公司的价值会一步一步彰显出来,最核心问题就是能不能把用户满意度提升到粉丝这个高度,包括能不能引入净推荐值这个指标,让更多的人明白我们怎么去改进这件事情,所以我觉得互联网追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户体验”。
  2&提升效率
  第二件事,当我们想保证好的用户体验的时候,其实我们花在技术上、产品上、原材料上、人上的成本比传统经济高很多,实际上各位花的钱比实体经济花的钱高很多,我有时候也在想,我们VC在干吗?大把支持烧钱,我们有时候干的还没有实体经济效率高,因为只要一印上互联网,所有成本都上来了,并且我们非常烧钱,这么高的成本,我们最终要让客户满意,本质上是要提高效率,就是要用互联网的技术、人才、方法论、思维,包括更大的投入,来提升效率,用效率的提升来降低最后的售价,提高用户的体验,使用户感受到更好的性价比,像刚才说的 8H 的床垫,乳胶床垫能做到这么高质量,能卖得这么便宜,就叫“平民价钱卖奢侈品”,为什么能做到呢?因为效率提升了。是我们在前期的研发投入、系统投入上,花了大钱,我认为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两条,用户体验,效率革命。
  总结起来就是,我们所有互联网+的公司,本质要干的就是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因为你的产品能不能感动人心,或者你提供的服务能不能加个“厚道”,我相信这是整个商业的王道,谁也没办法拒绝东西又好又不贵的服务,我相信这些东西都在推动社会的进步。
  包括在我们23家公司里,有不少的商业模式在国内的服务里面都是开创性,我们刚刚听的那个“装小蜜”的服务,我就觉得很懵,但是我认为,那个房地产的监理服务,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因为我们不能把每个用户全都变成装修的专家,我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挫折感和失败感,只要你买了房子,光把这个房子装好真心不容易,而且装的不好夫妻打架因为装修能出一堆的故事,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今天社会为什么要弄得每个人都成为装修专家?这是我觉得匪夷所思的,
  装修有多复杂,所以我们沿着这个产业链里投资了爱空间,我们就投资了爱空间,不能够让用户实现快捷便利的装修,这是我认为装修这个链条上痛点最大的问题。后来我们发现,还有些问题,比如有一些自己装修的家庭需要监理服务来帮忙,那我们怎么能用分享经济的模式解决监理服务?我们又投资了装小蜜。总之呢,在我们实体社会里没有解决的问题远超过互联网自身,实体经济里留下的空白点远超于虚拟经济,所以在过去三四年的时间里,我们在家居的板块里推下来,我认为可以做的事情非常之多,当然要想真正把企业做好,我觉得做企业还是个长跑,还需要更长时间,
  我总结一下,我想分享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我们身上肩负的是,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推动整个实体经济的进步,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们真正的武器其实就是两条,第一条,极致的用户体验和第二条,极致的效率,感谢到场的我们的创业者、所有贵宾,这是我们顺风堂的第一次活动,我觉得办的非常成功,感谢大家的支持。
“顺风堂”是顺为资本为已投资的超过150家各个领域的创业公司们举办垂直行业或特定话题的分享会,希望顺为系的兄弟公司们可以在交流中开阔眼界、促进合作,加强公司之间的交流、联系和友谊。
“顺风堂”在日的第一次活动,围绕顺为资本的重点赛道之一:新兴房地产领域展开。我们相信,这个涵盖交易平台、装修维修、租赁、家居与股权投资等各个方面的领域承载着创新和未来。在此,顺为系超过20家与房地产相关的公司齐聚北京,聆听大师观点,交流碰撞火花。
顺为资本由雷军先生和许达来先生创立于2011年,管理三支合计17.5亿美元的美元基金和10亿元的人民币基金。出资人主要来自于主权基金、家族基金、基金中的基金及大学基金会等国际顶级投资机构。
顺为资本重点关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高科技行业以及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结合所带来的变革,希望可以通过投资有梦想的企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Copyright&2014&Shun&Wei&All&rights&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机构资本管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