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补差价会差4.4亿吗

吞并无锡尚德引发消化不良
|经济_新浪财经_新浪网
   顺风清洁能源陷入电站险途
  吴可仲
10月15日,顺风国际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下称“顺风能源”)开盘后一路高歌猛涨,最高涨幅达21.29%,领涨港股环保板块。
但在现实中,顺风能源的日子却并不好过。9月30日,顺风能源公布的2015年中期报告显示,截至日,顺风能源的流动比率仅为0.69,处于负现金净额状况。
今年2月,顺风能源曾计划以4.4亿元收购吉林、河北等地8个风电项目,总装机规模为723.5MW。但5个月过后,该收购协议被宣告终止。国内一家光伏上市企业的高管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因为缺乏资金,吞并无锡尚德之后引发消化不良的顺风能源最近在光伏行业的布局也明显放缓。
  百亿豪赌电站
顺风能源背后的掌舵者郑建明深谙资本腾挪术,去年以30亿元收购无锡尚德后,顺风能源开始高调布局光伏市场。彼时,在下游光伏电站领域,郑建明幕后操盘的一系列并购扩张动作让业界眼花缭乱。
2013年,在光伏行业仍处颓势的环境下,顺风能源不惜重金,大举布局下游光伏电站领域。仅在2013年7月,就大手笔收购了十余个电站项目,当年,其为光伏电站付出了近80亿元的代价,共有32个项目实现并网发电,装机容量890MW。
记者统计发现,从2013年至今,顺风能源在光伏电站上投入的金额已经过百亿,如此一掷千金的气势让同业企业为之侧目。记者获取的一份名为《2015中国光伏电站投资企业20强》的名单显示,顺风能源的光伏电站投资装机量位列第二位,仅次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据顺风能源董事长张懿透露,按照顺风能源的光伏电站投资梯度规划,2013年装机容量为0.89GW,2014年为3GW,此后每年将增加大约3GW,即2015年6GW,2016年10GW,未来长期规划,顺风能源的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将达到50GW。
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调整目标,在新增5.3GW容量的基础上,今年全国的光伏电站新增建设规模为23.1GW。若顺风能源能顺利实现目标,将分得约1/8的份额。
现实是,尽管顺风能源在光伏电站豪掷百亿开局,但如今已显得后劲不足。其2014年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年底,顺风能源在国内持有的光伏电站项目合计80个,预计年设计装机容量为2706MW,并没有完成3GW的目标;而到了今年上半年,顺风能源的电站项目数量不增反降,装机容量也降至2267MW。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当前光伏电站竞争日趋白热化,除了顺风能源外,包括中民投、招商新能源、江山控股在内的实力资本体先后加入搅局,在此情形下,今年顺风要想如愿完成6GW的目标并非易事,“不仅要有足够资金,还要有足够多的项目”。
上述企业高管透露,现在一些企业大规模收购光伏电站,目的在于通过电站资产来募集资金,而光伏电站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投资成本在8元/瓦左右,前期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该高管表示,顺风能源刚开始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得了一大笔资金,所以收购了不少电站,但现在融资不畅,资金短缺,所以今年在光伏电站上面的布局明显也慢了许多。
  资本困局待解
曾经的光伏资本巨鳄,是否真的受困于资本难题而在电站布局上止步不前?记者针对这些疑问致函顺风能源,但截至发稿未收到答复。
不过,记者梳理顺风能源2015年中期报告发现,截至今年6月底,顺风能源的负债总额近170亿元,其中流动负债为88.79亿元,非流动负债为80.40亿元。
另外,由于融资成本提高,导致顺风能源的财务成本居高不下。数据显示,因银行及其他贷款的利息增加,加之可换股债券的利息支出也有所提高,今年上半年,顺风能源的财务费用达2.8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946亿元。
尽管顺风能源在今年年初完成发行了共值3.5亿港元的可换股债券,但其流动比率仅为0.69,处于负现金净额状况。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该数值越高,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反之则变弱。
不过,顺风能源在业绩报告中强调,公司备有可供随时使用及调配的资金,并拥有足够的银行信贷融通以应对日常营运及未来发展所需资金。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8月份,顺风能源曾发出盈利警告,称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超过50%,并指出,因2014年12月和2015年1月完成发行可换股债券导致融资成本增加,而大部分光伏电站已经投入运行,部分有关建设顺风能源光伏电站的利息支出不能再资本化,这些都拖累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公开数据显示,去年年中时,顺风能源净利润为5.04亿元,同比大增11.77亿元,实现了扭亏为盈。而在今年上半年,顺风能源的业绩明显低于预期,尽管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19%,但净利润却下滑66%。
从各业务板块的业绩水平看,太阳能产品的销售额占顺风能源总收入的85.7%,而光伏发电收入只占了12.9%。上述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顺风能源前些年在光伏电站投入重金,但其贡献的业绩水平只有大约1/10,表面上看似乎得不偿失,但对于上市企业而言,其真正价值并非如此,因为光伏电站是能产生稳定收入的优良资产,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这些电站资产来增发股票募集资金。
该人士指出,顺风能源的目标是成为清洁能源解决方案供应商,但其业务范围扩张得太快、太广,除了收购无锡尚德,布局光伏电站外,顺风能源还花费巨资相继整合收购了挪、晶能光电、上海恒劲动力、台湾纳米碳管等其他资产,“如果资金准备不足,摊子又铺得过大的话,很容易顾此失彼。”文章关键词:
开业:2016-12面积:4.1万O开业:面积:100万O开业:面积:22.84万O开业:面积:8万O
业态:餐饮面积:80-150万O业态:餐饮面积:150-200万O业态:餐饮面积:15-40万O业态:休闲娱乐面积:200-500万O
×扫描分享到微信身家超1200亿 顺丰控股王卫离中国首富只差6个涨停!
作者:来源:中国基金报
  顺丰的钟还是要敲的。
  虽然网传顺丰23日在深交所敲钟上市一事并没有发生,但是这并不妨碍23日公司股价涨停,而在23日晚间,鼎泰新材披露,公司将变更公司名称及证券简称,公司名将变更为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将变为顺丰控股。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变化,明天的钟声,敲响的将是属于快递业全新的资本时代。
  一、这不是一条简单的借壳路
  来看下证券时报整理的顺丰借壳过程:
  1、去年日,一直低调声称“不上市”的顺丰发布《上市辅导公告》,拟在国内证券市场IPO,目前正在接受券商辅导。
  但是随后很快顺丰就改变了IPO的计划,转而寻求借壳上市。
  2、日,停牌1个多月的鼎泰新材公告,顺丰控股拟借壳。
  交易方案为公司将全部资产及负债作价8亿元置出,与拟置入的作价433亿元的顺丰控股100%股权中等值部分进行置换,差额部分由公司以10.76元/股发行约39.50亿股支付;同时公司拟以不低于11.03元/股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80亿元。
  3、去年5月31日复牌到6月21日,鼎泰新材股价连续12个交易日涨停。
  4、但是这一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去年6月16日证监会就《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办法》征求意见,在借壳上市审批趋严的大背景下,顺丰控股两次对重组方案进行了调整。7月宣布将剥离旗下全部金融资产――其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合丰小贷、乐丰保理和顺诚融资租赁资产100%股权,价值约7.96亿人民币。
  5、9月底,鼎泰新材发布再度发公告称,顺丰控股剥离其持有的中顺易和共赢基金的全部资产。
  6、火速剥离金融业务资产后,顺丰借壳方案获证监会的放行。10月12日公司方案获得证监会有条件通过。
  7、12月,王卫任上市公司总经理,鼎泰新材原管理层辞职,完成置出资产。
  8、今年1月18日,顺丰控股完成过户手续及相关工商变更登记事宜,实现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基本完成资产重组。
  9、2月15日的股东大会上,《变更公司名称及证券简称》的议案均获通过。
  10、2月24日去深交所更名敲钟。
  二、从以前不想上市到千亿富翁
  至此,快递业的四大巨头齐聚资本市场,新海股份以更名韵达快递,大杨创世已更名圆通快递,艾迪西更名申通快递,不过一年多光景,这些公司都通过借壳的方式在资本市场相遇。
  不可避免的,顺丰的创始人王卫也毫无意外地身价超过千亿,成了名副其实的千亿富翁。
  今年1月下旬,公司完成了重组交易,交易完成后,深圳明德控股发展有限公司持有上市公司64%的股权,而根据鼎泰新材此前的公告,明德控股的实际控制人即为王卫,王卫持有明德控股99.9%的股权。目前鼎泰新材的市值已经超过2000亿元,由此测算,王卫的身价已经超过1200亿元。
  然而就在几年前,他还曾表示“上市就是为了圈钱,顺丰短期不会上市”。
  虽然王卫非常低调,但是他几年前的“不上市论”却被媒体记录了下来:
  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是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是不利的。
  我做企业,是想让企业长期地发展,让一批人得到有尊严的生活。上市的话,环境将不一样了,你要为股民负责,你要保证股票不断上涨,利润将成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这样,企业将变得很浮躁,和当今社会一样的浮躁。
  所以,作为企业的老板,你一定要知道你为了什么而上市。否则,就会陷入佛语说的‘背心关法,为法所困’,可以说,顺丰在短期内不可能上市,未来也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为了圈钱而上市。
  但是几年后,顺丰就启动了上市计划,而与此同时,其余几家快递业巨头也几乎全部开始寻求上市,而且这几家在国内上市的快递巨头选择的方式全部是最快速的上市方式――借壳。
  三、上市有不得不上市的理由
  既然说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也不会为了圈钱而上市。那么究竟为什么要上市。
  1、快递行业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
  由于快递行业近年发展速度太快,行业规模几年就能翻个倍,在这样的发展速度之下,人力支持、资金储备都会非常重要,而如果仅仅以自有资金的方式发展,对于顺丰来说恐怕太慢。
  2、竞争对手的先后上市分分钟可能改变整个快递行业原有的格局,顺丰要想保持在快递行业内的竞争优势,资本运作上资金支持不可或缺。
  证券时报网评论认为,他的同行,包括圆通和申通,都已经通过借壳方式要上市。如果这些公司都不上市,竞争格局还跟原来一样,顺丰还可以坚持不上市,但只要有一家上市,行业格局就被打破了。
  市场已经太多类似案例,比如优酷因为先上市和土豆的实力发生变化,比如58同城因上市可以合并赶集网,国内体检行业因为美年大健康国内上市,就可以谋求收购IPO未遂的慈铭体检,还可以谋求收购在美国上市的爱康国宾。
  一步先则步步先,资本市场提供弹药,就跟打仗需要子弹一样,有弹药者不一定能胜,但胜算会提高。假如顺丰不抓紧上市,圆通申通通过上市改变竞争格局,顺丰这么多年积累的江湖地位若因此丢掉,太过可惜。
  四、王卫其人
  低调神秘、白手起家、爱护员工、拒绝上市,王卫就像一个“模范总裁”,曾有人说,顺丰的个人色彩太强,就像是王卫一个人的王国,而他是国王。
  小工出身,曾因“贫穷”受人歧视
  王卫他的确是国王,但却和童话故事中的国王不同,他是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国王。
  1971年,王卫出生在上海,7岁便和家人迁往香港。父母在内地都是大学教授,但因去到香港学历不被承认,只能去做工人,导致整个家庭收入微薄。
  因为贫穷,王卫只念到高中便不再念书,毕业后,一直在香港叔叔的小工厂里帮忙做印染。王卫自己在演讲时曾回忆过那段艰苦的日子,他说那时经常因为“贫穷”被人歧视。
  借10万创办顺丰,4年便已垄断珠三角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香港8万多家制造工厂移到内地,香港与珠三角之间的信件、货运业务量也开始暴增。
  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他骑着一辆摩托车,后座上全是包裹!可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这使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王卫看到了这个商机,向父亲借钱凑够10万,注册顺丰公司。主要营业顺德和香港之间的货运配送,这期间都是他亲自送货,从早上到晚上,当时的员工只有6人,他们也几乎每天都要工作15个小时。
  那时,“别人70块要一件货,但顺丰只收40块”,王卫使用“割价抢滩”的策略吸引了大批客户,到了1997年,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通港快件。
  这时的王卫,不过26岁。
  其实,面对上市,王卫本身也有许多感概,在2016年会现场,王卫坦率吐露:
  顺丰这几年为了业务压力,为了上市,有点信仰迷失掉了。我不接受,我不认可,我们这几年所谓的辉煌。
  因为我真正要给大家看的不是多少部飞机,多少市场占有率,多少的收入,行业里面是不是排第一,甚至我昨天的财富是多少,我觉得这个事我根本没有兴趣去看的。
  我是要自然,大家得到的幸福和成就,才是我真正要的东西。同时,这些请求大家跟我一起来去实现,不是我王卫一个人来去实现,请求大家,谢谢!
  同时,爱护、尊重员工的王卫还为“顺丰的不断改革”向员工感谢与道歉:
  我很感恩一线的投递员,他们真的很辛苦。在外面受气,受冷受热,受工作劳动强度,还有公司很多指标的挑战,感恩他们能成就了公司,但我也经常觉得很惭愧。
  二线,他们是一个后台,英雄默默的在支撑我们前线工作,包括熬夜啊,晚上要做很多工作,支持整个顺丰正常运作。感恩二线。
  对于三线,我今年感觉也是很强烈。这两三年顺丰的确做了很多创新变革,折腾了我们三线的很多同事。他们在组织架构的不断变化中,受到了很多折磨,这一点我是非常非常心里面很难过的。
  如今,王卫身价已过千亿,但还是会经常下基层与快递小哥一起派件。
  五、顺丰上市,有人在偷笑
  总而言之,从大格局来说,顺丰的上市乃至快递业多家巨头的先后上市,对于提升行业集中度,乃至于对行业发展速度都是利好。
  谈完产业格局、公司发展的情怀,基金君又忍不住地开始算账。
  鼎泰新材在被顺丰借壳之前,不算是热门股,公司在2015年中报和3季报期间有不少机构持股,其中中科招商的嫡系中科汇通在2015年的3季度,大量购入公司股份并占到公司总股本的10.9%。
  随后,也许是市场的原因,也许是别的原因,各路持股机构纷纷开始减持。到了2016年1季度,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就已经鲜有机构身影,但是中科汇通却一直持股不变。而随着顺丰的借壳,鼎泰新材的股价爆发式上涨,到了16年3季度之后,中科汇通开始大幅度减持,仅仅一年的持股时间,中科汇通分享到的超额收益令人慨叹。据媒体统计,中科汇通在日至日期间净减持鼎泰新材万股,合计套现近6亿元。原来这才是顺丰上市的大赢家啊。
  面对如今清仓式卖壳的中科招商,基金君只想问,你们现在想买啥,能说一声不?
  六、23日三家机构已卖出4000多万元
  先来看看去年福布斯的排行榜。王卫老师排名第四。
  有网友统计,如果顺丰再吃2个涨停板,能超过小马哥。连续吃四个涨停,超过马云,六个涨停就成为中国首富了。
  不过2000亿市值的盘子要搞这么多涨停,概率很低。
  据报道,2月23日晚,深交所披露的龙虎榜数据显示,当日鼎泰新材买入金额最大前五名中四名为券商营业部,第五名为平安证券上海分公司,合计净买入6198.02万元;卖出金额最大的前五名中三名为机构专用账户,这三名机构账户合计卖出4427.36万元,买入金额为0.
  2月23日壳公司无疑股价涨幅、振幅最大,换手率高达17.65%,单日成交11.04亿元,远超过去一周成交额之和。
  不过,参与壳概念股炒作一直是A股投资者尤其是散户的追捧方式之一。
  纵观A股市场的壳概念股行情,不难总结出“利好出尽成利空”的规律。按照规定,上市公司涉及并购重组事项须做好信息保密、停牌,但往往在停牌前信息泄露导致股价异动常有发生。一般来说,上市公司首次发布并购重组公告、股票复牌交易之后,大多数公司股价会出现连续涨停的现象。并购重组方案落实、逐步推进、更名上市的过程,利好出尽,股价会逐渐回落,此前买入、获利颇丰的资金边打边撤,接盘站岗者不在少数。
  以同样隶属快递行业的上市公司圆通速递借壳大杨创世为例,日,大杨创世和圆通速递重大资产出售并募集配套资金方案获批,股价快速蹿升,随后方案逐步推进落实,10月20日,公司正式更名,更名日之后股价迎来一波连续调整。这一现象在申通快速借壳艾迪西时也同样上演过。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http://bdimg./static/js/shell_v2.js?cdnversion=" + new Date().getHours();为什么说顺丰错过了成为更伟大企业的机会?|顺丰|圆通|申通_新浪科技_新浪网
& 滚动新闻 &&正文
为什么说顺丰错过了成为更伟大企业的机会?
投资界网站
  一、漂亮的财报难掩核心业务增长缓慢的事实  3月顺丰发布了首份年报。去年顺丰控股营收574亿,同比增长21.51%,净利41.8亿,相比2015年的11亿元,同比增长279.55%,扣除12.3亿元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只增加了10.2亿元,利润增幅变为62.85%。  2016年顺丰年报披露经营情况  但顺丰主营业务速运物流的收入增速仅21.75%,毛利水平甚至略有下滑。那这高利润增长幅度是怎么来的?  顺丰主营业务速运物流的增速与毛利
  年报中可发现,2015年顺丰商业和电商亏损达到8.66亿元。2016年通过剥离这部分业务,直接节省了7.57亿的销售费用(暂不考虑其他成本节省),从而贡献了70%的利润增长。  换言之核心速运业务(持续经营业务)通过正常运营的利润仅增加2.7亿元。如果比较15年,主营业务利润增速仅有13.8% (2.7/19.6),大幅低于62.85%。也低于其核心的时效产品收入增长(15%)。  顺丰在2016年剥离了顺丰商业和顺丰电商  剥离商业节省了近7.57亿的销售费用,贡献70%的利润增长  顺丰主营速运业务增长平稳,其他业务如国际快递业务(小包)、冷运、重货等,虽然高速增长,但营收贡献很小,可忽略不计。  速运业务增长平缓,其他业务高速增长但没有提升利润  可见繁花似锦背后,核心业务增速有限,其他业务仍然亏损。财务调整和业务剥离都是一次性的,未来的增长要回归其基本面。支撑高估值需要高速增长,而顺丰首份年报似乎没有给出答案。  二、 短期有可能保不住快递老大地位  顺丰收入是几家通达系之和。快递老大当仁不让。  但长期来快递业有两个收入口径,一个是快递公司营业收入,一个是快递全网收入。全网收入又称收件收入,即单一快递网络下的整体收入。对于顺丰来说二者没差别,对于加盟模式的通达,还包括了所有旗下加盟网点的收入。顺丰单票收入高达24元,而圆通申通只有3-4元,这是因为顺丰的票均收入包含全部寄件运费,而圆通申通只包括面单费+中转费+派送费(中通只把面单费+中转费确认为收入),不含收件网点的截留部分。(希望更多人以后比较不同公司收入时,注意口径差异)。鉴于两种不同模式的收入口径差异,简单得出顺丰是圆通的体量的几倍,创收能力是圆通的几倍,这并不妥当。  一个淘宝店寄个包裹支付10元,可能有6块钱给了加盟网点,圆通只拿到4元。其中1元作为品牌的使用费(面单费),1.5元作为中转车和分拣中心的收费,另外1.5是委托目的地网点的派件费(有些地方这笔费用不给)。  各家上市公告披露数据对比(来源于网络新闻)此前行业内主要用全网收入做比较,包括所有有关公开报道。2012年国家为整个行业制定了整体发展规划,提出2020年前打造2个年收入超千亿的快递航母。这里指的都是全网收入。  顺丰全网收入份额一度达20%。但随着增速落后逐年下滑,很可能要失去老大地位。圆通申通单票运费是顺丰的1/2,只要件量是顺丰的2倍。就有可能超过顺丰。2016年2月圆通老板娘张小娟在杭州两会上透露圆通2015年总件量约35亿件(实际30亿票),全网营收350亿元(实际可能为300亿元)。根据圆通发布的业绩预告,2016年件量和收入都大于40%的增长。全网收入可能超420亿元。假若保持这种趋势下去,圆通甚至中通、申通等都可能在接下来三五年内在全网收入上超越顺丰, 甚至比顺丰提早突破千亿大关。顺丰可能掉至三四名甚至更后。  圆通的业务增速情况(参考券商报告)  三、顺丰增速落后行业,电商件趋边缘化  顺丰在2016年的国内快递业务(时效产品,不包括其重货、冷运、仓配业务,这些也未计入邮政局快递统计)收入增速只有15%左右。整体收入增速19.5%也远远落后于行业同期的44.6%。回看近年数据,其增速早与行业脱节,且差距拉大。在2016年低于行业25个点,低于申通圆通一半,不足中通1/3。  顺丰与行业整体收入增速对比  顺丰与竞争对手收入增速对比  许多报告在分析顺丰时,都有两个论据:过往快递行业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未来电商物流的快速增长预期。确实,快递行业连续6年保持50%以上增速,这绝大部分来自于电商物流的增长。电商件占比已超过80%,增速贡献更加在80-90%。且在2016年网购增速只有24%的情况下,快递件量受益于四五线城市+农村电商,增速依然高达50%。根据预见快递在三五年内仍然保持30%-40%的高速增长。但这两个判断对顺丰都有点勉强。顺丰在总体份额不断下滑,在电商市场早就边缘化、小众化。  顺丰件量与收入份额变化  注: 因为顺丰在最新年报中没有给出详细的国内快递业务(时效产品)的件量数量。只给了一个总体25.8亿票和31%的增速,前后口径应不同,所以2016年份额反增加。但不影响结论。若按2015年占比为8.22%,若16年件量增速31% ,份额实际已降至1.31/1.5*8.22%=7.1%左右。  顺丰去年电话会议中谈到双11电商件只占自身件量10%,平常更低。据此推测顺丰电商产品在电商件的份额仅1.2%(8.23%*10%/70%)。即使考虑各种其他因素,如许多电商客户使用顺丰标快,通达系刷单,顺丰在电商件的份额应不会高于4%。且未来还会更少。若快递业继续30%-40%左右增长。顺丰(仅指国内快递,不含国际和特运产品)仍未找到新的增长点,则2020年件量份额将跌破5%,收入份额也可能跌破10%,电商份额则更加微乎其微。届时尽管在商务件(B2B件)仍有绝对优势。但是商务件大盘子只剩10%,已不是快递业的主流。  四、市场份额决定了网络效应与规模效应,将损害顺丰长期发展  顺丰在最新业绩会上明确表示不关注市场份额。毕竟盈利才是衡量投资价值的关键,像苹果一样,份额不高,却占据行业90%的利润。这对于制造业也许有用,但在具有网络效益和规模效益的快递市场,市场份额至关重要。顺丰的表态多少有自我安慰的意味。  1) 件量大有助于网络建设和优化,能提升效能降低成本。  假若某四五线城市每天到件100票中有5票是顺丰的,20票是圆通的。那么最先在这建成网点和配套中转,并最早运营的一定是圆通而非顺丰。另一方面圆通一个网点一天派20票,顺丰只派5票。分摊下来票均成本通达是顺丰的1/4。中转场和车辆也得以有更高的装载率和使用率。价格优势又反馈到整个网络中,继续抢食份额,实现正向循环。  2) 件量大可以实现薄利多销完成积累。蚊子肉吃多了也能养出巨龙!  份额越大,粮草越足。让出市场,就是壮大对手。通达系从不规范的加盟作坊起步,得以成长为几百亿市值的巨头,正是电商市场给了巨大的盈利积累和不断成长的时间。2012年圆通仅9亿件量,是16年的30%。当时无资本青睐、管理混乱、时效缓慢,丢件频发、地方豪强造反,系统化自动化无从谈起,精英人才缺乏。而仅五年,无论是服务水平、资本关系、总部控制力,管理水平、系统技术、航空团队都有了快速发展,山鸡变凤凰。  通达系服务质量也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16年已经有75%以上时效在三天内,满意度不断上调,暴力分拣偷件等日益减少,通达与顺丰的差异缩短到了6小时内。即使在双十一期间,根据菜鸟根据1亿个包裹时效统计发现,2013年平均用时9天,2014年6天,2015年4天,2016年只有3.5天。  3) 电商件靠近新业态,孕育更多跨界机会,而商务件已渐瓶颈。  电商件更贴近商流和资金流、贴近更年轻的产业、更活跃的需求,更加多样客户群,更大的创新空间,更加信息化网络化的场景。更容易萌发新技术和新模式。比如说智能仓储、大数据、机器人,AI。靠得越近机会越大。  相反商务件业务更碎片化,数据含金量低(不含商流信息),场景和客户更传统。增长瓶颈越来越明显。国际数据表明商务件最终增速与经济增速趋于一致,而随着各种电子办公、政务电子化、电子发票、电子签章等应用,增速将越来越缓。  顺丰继续专注商务件,固然能够形成垄断,但是逐步加拉帕戈斯化。外面对手们通过竞争搏杀和各种跨界合作而不断演进,一旦他们长成了大鳄,谁又能忍住诱惑,放过票均单价高出1倍的商务件市场呢?  五、电商件的核心在于低成本  为什么顺丰不能做好电商件呢?许多人理解是顺丰不为也,而没有看到顺丰从2012年起的一系列内部努力和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顺丰对电商的痴念长期存在,顺丰不做电商,实在是不能也。主要因为电商件和商务件本质差别:生产工具与生活工具。两者需求完全不一致。顺丰的优质服务显得性能过剩,性价比太差,因而不被电商客户接受。  1) 电商件多为批量发件,对价格极为敏感。  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的使用频次有天差地别。商务件(个人件),寄件频次极低。一票省10元,一年也省不了多少。顺丰曾给员工每年10票的7折优惠件,但大多数员工用不完。但若一个淘宝店每月发件1万票。每票少1元,年利润就增加12万。通达系往往在三毛五毛之间厮杀,价格高出5元甚至10元以上的顺丰如何切的进来?  2014年小米曾公开数据,二季度使用顺丰614万单。假如小米拿到顺丰7折,即16元均价,如果切换至10元均价的通达,则全年节省成本达1.5亿元。因此不难理解顺丰对现有VIP电商客户,也要担心被服务进步很快的通达所抢走,毕竟相差的是几亿元的利润。  2) 电商件有更大的容错空间,服务质量要求低  网购买家同时购买商品和快递服务,商品是核心,而非快递。商品是可复制的,因此快递异常(丢失/延误)的后果可控,大不了退款或补寄,容错空间大。坏处是通达被人诟病的是时效不稳和差评服务。通达一直想推保价服务,总做不起来,原因在于按上面例子,每票只加5毛保价费,每年要多花6万。  而商务件多是难复制的票据、文件、个人物品,丢失或者延误的影响远远超出快递托寄物本身,哪怕丢一票损失可能非常巨大,因此对服务质量有着更高要求。  3) 电商件的决策方对服务质量直接感知度不强。  付钱者才是企业的上帝。快递企业本就只需在乎寄件人感受,收件的买家几乎不直接付钱,却常想要上帝的待遇。此时就要看收件人的意见能否影响寄件人决策。淘宝店家寄包裹,卖家和买家关系较弱,卖家不直接关注时效和服务,反正全网都差不多,只要客户不投诉,不差评就无所谓。真正会因物流快慢而影响购物决策的买家早跑到京东那了。但是商务件收件人和寄件人关系密切,且直接沟通。寄件人甚至比收件人更关注时效和安全,对服务感知更强。  客户群完全不同。顺丰和通达在各自领域互有优势,本是市场演进的正常结果。但掌握话语权的白领、媒体、普通消费者,只偶尔寄几票商务件/个人件,电商收件倒是很多,但多不直接付款。他们深感通达与顺丰服务差距,却从不用care两者之间的悬殊成本。使得整个社会对二者口碑出现一片倒。但不管消费者多么不喜欢通达,多么喜爱顺丰,一旦淘宝包邮的时候让消费者加价改顺丰,多数就不干了。此时他们就和店铺老板一样,必须权衡顺丰在电商件必要性和性价比。  锱铢必较的价格战,让贵了一倍的顺丰只能寻找狭小的细分空间,如高客单价、高端品牌、高时效要求的细分市场,可惜这些品类电商电商渗透率本来就低,主要线上市场,还都被京东等自营B2C自家包圆了。 顺丰在电商里的边缘化就不难理解了。  六、顺丰不是没有电商物流的机会,但遗憾的错失了  王卫在2013年统一内部思想后,立刻从三大方向着手:1)建设电商快递产品和仓配网络;2)切入生鲜、冷运、汽配等垂直市场,3)自己干电商。如今电商特惠导致利润率跳水,被迫放弃。仓配业务2016年增长25%仅为同行一半,也算失败。生鲜、冷运没有迎来市场大爆发,难以盈利。顺丰优选不冷不热,嘿客成为一时笑谈。  顺丰切入电商件失败原因在于:忽视电商件的本质,高估了服务和品牌的作用,想在B2B(商务件)同一张网络上嫁接电商物流,以致从未将电商件成本降至通达系的水平。为支持商务件的快速、安全、稳定、响应及时、售后等优势而大量配置的资源,对电商件是巨大浪费。  结果就如顺丰所经历的,不借助大网推动不了,一旦混网经营,电商件成本无竞争力,商务件质量和盈利被拉低,品牌和价格体系出现混乱。这是基因的问题,也是抉择问题。顺丰没彻底转型的必要,也未必打得过通达,且存在大量风险,穿鞋害怕光脚的,如何下得了破釜沉舟的决定,失败是必然的。  回首望顺丰不是真的没有机会,都在犹豫中错失了机遇:  1) 错失的B2C物流  如果2010年左右在网商“苦通达久矣”之际,顺丰把握住B2C的大势和自营电商的痛点,果断投入战略资源进军B2C物流,此时的刘强东未必有足够强的理由,力排众议冒险自建物流?或许能形成B2C+顺丰 vs C2C+通达的格局呢?可惜此时顺丰上下对电商还是不屑。待到2013年B2C已然占据半壁江山时,顺丰再转身,发现连苏宁易迅都开始建物流的时候,最有可能的B2C盟友都成了对手。  2)被菜鸟抢走的仓配机会  2013年已经意识到电商巨大价值的顺丰,选择在仓配解决方案上打个翻身仗。仓配对资本投入和服务深度要求更高,批量发件也可大幅降低成本。凭借在资金、技术、团队、品牌的优势,面对通达,顺丰有大概率获胜。可惜2013年冒出局外人菜鸟,携阿里在人、钱、名的支持,打破物流界的封闭圈,纵横捭阖。生生抢走了这摊生意。 互联网巨头介入后,物流界早就不是物流人内部的天下,顺丰在物流界的优势,被另一种玩法挑战。  菜鸟整合资源,统一标准、推动实现电子化,加强大数据应用、协调多种运力分工,全国大肆建仓,收购各种干线/仓储/设备/落地配、推广各种创新技术。几年间就打通任督二脉,将淘宝物流提升一大截,带飞通达,还认了圆通作为干儿子。顺丰全国建了近百个电商仓,组成巨大的一张仓网,但架不住菜鸟一手拿淘宝流量威胁,一手拿极致成本绞杀,且没有任何电商经验,几场仗后一败涂地。
  3)错过的双网络运营的战略  早在2013年顺丰也曾讨论另起炉切入电商,解决两种模式打架的痼疾,收购是选项之一。当时快递业未被资本青睐,上市都遥远无期。如果顺丰真收购通达中的一家,然后导入管理与技术。那么今天双品牌在手,独立运营,两头通杀未必不可能。  12年8月申通收购天天快递仅花了1.6亿元。11年中通件量不到3亿票,营业收入就10亿左右,利润才1亿多。通过换股甚至都不要付出真金白银。可惜顺丰最终没有狠下心来,一是过度自信,二是未预判到菜鸟的横空出世,更重要的是所谓的优越感(当时顺丰招聘都不要通达出来的,同行业只有国际四大才入眼)。然而今天的通达早就一一上市成为了资本宠儿,中通近百亿美元市值。顺丰再想谈收购,即使有可能,也要付出巨大代价。而像速尔、优速、跨越等中小快递都在奔着IPO,收购成本要支付很高PE,就算收购也无法改变整体格局。  4)混乱变革浪费宝贵的三年时间  在最关键的时候顺丰陷入了几年的试错与空耗。从2013年的产品泛滥,2014年事业部全面出击,再到15/16年的反反复复的战略调整和组织架构调整。后果就如一位离职老员工所说的:  王卫在2015年还在劝大家拥抱变革,但到了2016年才内部反省:  5) 最可惜的放弃了提前上市借力发展(和试错)的机会   最早关于顺丰上市的传闻在2012年,拒掉投行几十万的饭局更是内部乐道的传奇。但今天看来,当初的执拗有些讽刺。有报道指出2015年末的现金流其实都是非常紧张的,顺丰的发展一直处于缺钱状态。顺丰商业的失败不算什么,因为资源缺乏不敢试错才让人惋惜。去年有人指出:  2012年的顺丰,领先其他快递不止一个身位,又带着绝对的主角光芒,王卫更差点入选当年年度经济人物。即使嘿客和优选犯错,但在O2O与生鲜电商的大泡沫下,反而是极好的故事,彼时本应迅速上市,融资扩张,却画地为牢,自我设限。不去借助资本的力量,拉开与对手的差距。竟学龟兔赛跑,在终点线上白白等了5年,直到2016年末和三通一达“携手上市”。  相反圆通先拉来阿里投资,然后果断A股上市,跑赢顺丰成为快递第一股,接着各种渠道圈钱,大举并购扩张。继续以飞机为例,顺丰9年发展至今,飞机总数51架,而圆通2020年也要有50架飞机。这就是顺丰所鄙视的资本的力量。2016年下半年开始四五家挤在一个时间上市,设想几家老板在最后几天,互相打探,一日未计争先恐后,想必那时候顺丰高层一定是五味杂陈。  七、错过电商之后,未来拿什么去补救?  1) 丰巢是把双刃剑,福祸未可知  快递柜的兴起,其实削弱了顺丰在时效和服务感知的优势, 双十一顺丰时效仅领先6个小时。现在都等到晚上从快递箱取件。将所有快递的时效和服务拉到了一个水平,不利于消费者对于顺丰优势的感知,顺丰的溢价基础就会动摇。长远来看对顺丰未必有利。不过这场仗是由快递柜企业发起的,顺丰只属被动应战。就算是割肉,好歹刀子最终变成自己的。盈利模式不清晰,且由于件量占比很少,为通达做了嫁衣。  2)国际化将十分艰难,收购是最可能路径  中国市场是美国的几倍,确有可能把顺丰推得更高。但是国际化之路仍将非常艰难。因为现有的巨头是伴随着全球化下国际商业快递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很难说清是先有国际快递市场还是有国际快递企业,二者共同成长。但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已经没有了。顺丰的国际化门槛没有任何折扣。而这些年激烈的竞争,效率优化到了极致,价格战的空间不大。现在顺丰杀入这片红海,很难将成本减至更低,也难在服务上做的更好。后期顺丰国际化应是想借道跨境电商,但小包业务并不能帮助顺丰迅速建立真正的目的国网络。所以顺丰国际化的道路很可能未来只剩下靠钱并购。  3) 冷运本质仍是电商物流,价格战难以避免  除了少数医药、特食外,无论是小龙虾还是大宅蟹、查干鱼,冷运都是服务于商品销售的。本质上还是电商件。和电商件一样,价格战后期不可能避免。要想在庞大的冷链市场有所建树,正确的方向是通过管理和技术,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成本,腾出更大的盈利空间。  如果顺丰继续走精品路线,很容易重蹈电商物流覆辙的,起得最早却可能沦为小众化高端化的边缘玩家。2016年9月圆通正式进军冷链,开始抢顺丰的大闸蟹生意。 对手不只有快递。传统冷链企业,菜鸟联合航空公司与落地配合作,自营B2C的冷链仓网,都在成本上有很强竞争力。  4) 外部技术力量的涌入,搅动物流业洗牌和变革  京东智能仓储、申通分拣机器人。圆通的无人机,菜鸟投资快仓,各种派送机器人、以及可能的货车无人驾驶。新科技一夜涌进快递业。大量黑科技自己找上门来谈合作。快递企业变成了验证物联网和AI商业化的理想平台,只要开放大胆,就能迅速应用一堆黑科技。许多快递企业无需此前科研的积累,立刻就可借助外部伙伴实现跨越发展,由于零基础,没有迁移成本,甚至弯道超车。这对于顺丰是一件“郁闷”的事情。被新技术拉至同一起跑线。最大的革命还是可能发生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仓配上的应用。所以京东、唯品会、菜鸟是最积极的推动者。通达系更容易受益。不过也许有可能技术进步可逆转顺丰与通达的性价比差异。  最新的技术发展帮助通达弯道超车:申通的分拣机器人  结语: 顺丰错过成为更伟大企业的机会  没人会质疑顺丰是一家伟大的企业,Dick是令人敬佩的创业英雄,熟悉他的人都为其个人魅力折服。无论自营还是发展航空,都先人一步,战略眼光卓越,打败了EMS成为商务件当仁不让的霸主。可惜在电商件上出现疏忽。初期低估了电商的战略价值,关键时刻因迟疑不定致机遇流失,为了弥补又进退失据反加剧了困境。最终便错失了原本可成为更伟大企业的机会。  今天的顺丰尽管高享两千多亿的估值。光鲜亮丽的财报难掩隐忧:B2B商务件收入和利润增长滞后;在最热闹的电商市场被边缘化。这影响顺丰长远增长,也将决定顺丰行业地位。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希望顺丰高层能带顺丰走出困境吧。
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时代,机器会通过大数据对各个族群进行...
智能手机产品的进化,主要围绕着芯与屏的迭代过程推进,因为芯片...
回想2016年TCL通讯经历了高层变动、退市私有化、业务重组、大量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淘宝顺丰补差价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