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融资环境境的改善为创业者提供了精神支持正确吗

当前位置: >>
创新创业,需要什么样的政务环境
环境的&磁力&--全民创业在资阳的探索( 环境的&磁力&--全民创业在资阳的探索(上) 全民创业在资阳的探索本报记者 陈露耘 张红霞 罗继飞 开篇的话 创新创业,需要什么样的政务环境? 资阳在探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 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资阳的探索开启我们的追问:营造好的政务环境,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 做? 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创新创业,需要什么样的政务环境》系列报道,推资 阳及全省,深度剖析现实中的&肠梗阻&,以创新精神推进创业,以体制机制创新 改善政务环境。敬请垂注。 4 月资阳,投资 8 亿元的金德管业集团西南生产基地热火朝天。 &我们看中的,是这里的政务环境。&亚洲第一大管道制造商这样解释为什么 从 9 个招商者中选定资阳。 这话说得朴实,资阳人听来却是最高评价:丘陵地区新建市,自然条件和 政策优势均不明显,正是政务环境成为资阳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政务环境?资阳人给出答案:最好的政务环境是政通人和;最好的 精神状态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在资阳,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正在 形成。 内外互动:&引外&必先&安内& 关键在打破部门利益格局 内外互动:&引外&必先&安内&,关键在打破部门利益格局 :&引外 2003 年初,刚上任的资阳市委书记钟勉还没来得及摸清市情,便听到一个接 一个企业外迁的消息。3 年里,仅简阳就有 20 多个土生土长的企业外迁,几家 骨干国企也在外地承诺的优厚条件下&跃跃欲试&。 资本外流、企业外迁,资阳经济发展&失血&。连续几年,资阳民营企业增长 速度比全省低 3-5 个百分点,而个体工商户则以每年 5%的速度递减。 抵不住 3 个税务所重复收税, 2003 年初简阳国光农化被迫出走。 &和政府部门 打交道,失去的比得到的多,我们从来就与政府保持距离。&国光农化道出当时 大多数企业的无奈。 &本土企业都留不住,又怎能让外来投资者留得住,发展得好?&2003 年 6 月, 资阳提出强力实施&环境兴市&发展战略,一场优化政务环境的持久战打响。 &领导就是服务!最好的领导是创造宽松的环境!&&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 如果管理影响了发展,就必须改变管理手段!& 一系列新观念深入人心。 打破部门既得利益,政府出台《关于损害投资环境行为责任追究的实施办 法》《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执行不力处理办法》 、 。全市 3 年取消行政事业收费 项目 260 项,涉及 20 多个部门,处理违规干部 90 人。&高压线&下,&不给好处 不作为,给了好处乱作为&现象大为收敛。 半年后,国光农化回来了。出走的企业,如今已有 20 多家回归故里。内外互动的发展强势形成---资阳机车、四海、南骏、川橡、南格尔等一大批本地企业加 快发展,澳士达、金德、香港华通集团等外来企业在资阳生根、壮大。 大小共荣: 抓大&更要&重小& 关键是激活&第一桶金& 大小共荣:&抓大&更要&重小&,关键是激活&第一桶金& 在资阳,孙素清的财富传奇被人津津乐道。 从走村串户收购禽毛换来&第一桶金&, 到今天的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四海集 团,孙素清并非一帆风顺。亚洲金融危机的风暴卷走她创建的羽绒公司, 不甘 失败的她买下破产的资阳市食品公司肉联厂,再次创业。 全民创业的根本动力, 来自人们内心涌动的挥别贫穷、 奔向富裕的强烈渴望。 在资阳,白手起家、争当老板、宽容失败、崇尚合作的工商精神受到尊重,吃苦 耐劳、不怕冒险、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创业激情令人崇敬。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大的想做强,小的想做大,关键是如何把大企业发展 的成功经验,以及政府为他们创造的良好发展&小环境&拓展开,让更多创业者赚 到&第一桶金&,进而形成更多的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大环境&。 降低全民创业门槛。一人公司、3 万元注册公司、分期注入注册资金、30 分 钟内完成工商登记……资阳拿出最宽松政策。只要勇于下海创业,政府都会伸出 关爱之手,服务、支持、引导、提升。 提高全民创业能力。劳动人事部门牵头,邀请事业有成的先行者、各行各业 专家为有创业欲望的人提供咨询,发动技工学校、企业内设培训中心投入全民创 业培训,打造&技术蓝领&队伍。 资阳人的创业激情澎湃起来。 2005 年, 全市新发展个体工商户 8846 户, 年末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 50975 户,比上年增长 11.1%。而此前 10 年,在全市每年发展个体工商户 5000 多户的 同时,有近 5000 户关门歇业,总量始终未能突破 5 万户。 城乡统筹: 强工&不忘&哺农& 城乡统筹:&强工&不忘&哺农&,关键是产业链支撑 农民不富裕,资阳难跨越。 作为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资阳找到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发展农业资源 型工业,以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与农户形成共同 体,带动农民创业。 农民创业需要产业支撑。以四海、澳士达为两大龙头,资阳实施&千万工程&: 2003 年起的 3 年内,全市山羊、生猪出栏总量达 1000 万只(头) 。龙头企业的 壮大,已带动 250 多家良种扩繁场,13 万户农民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养羊。 开县移民王成松已搬来乐至县 4 年。他在家中圈养黑山羊,由英英食品厂提 供羊羔,保护价收购。王成松实现零风险创业,现在是&农业产业化工人&,&今 年再建羊圈扩大规模,干双份工作,拿双份工资。& 10 个各具特色的工业重点镇分别构成城乡互动的产业链,带动资阳农村劳 动力转移。贾家的金属制品、石桥的粮油加工、松涛的汽车配套、石羊的塑料制 品,圆了当地农民创业梦。2005 年,资阳农民人均纯收入 2989 元,比全省平均 水平高 186 元;民营经济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 64.7%。今年 1-2 月,以民营 经济担纲的资阳工业实现增加值 13.3 亿元,同比增长 56.2%。 在资阳,良好的政务环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对外是竞争力,对内是凝聚力。找好项目,难落地生根,难上难 找好项目,难落地生根,●编者按 《创新创业,需要什么样的政务环境》系列报道推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许多创业者纷纷向本报记者吐露他们在创业中的感受:最难的是项目,最困难的 是融资, 最麻烦的是审批, 最关心的是税费, 最头痛的是检查, 最痛恨的是寻租, 最害怕的是报复,最缺少的是人才,最担心的是政策变化,最费神的是官司。 10 个&最&道出创业者的困惑, 更道出创业环境建设的艰巨与复杂。 创业者创 业途中,遭遇过怎样的&肠梗阻&?本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敬请关注。 ■亲历 讲述人:江河(成都澳鑫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从澳大利亚读完博士回到成都已 13 年,我的创业史也有 11 年了。11 年来, 我都在围着一个事情转:项目。 1995 年,我在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园成立自己的公司,经营项目是读博 士时的科研成果光除霉净化器。这种室内空气净化器在国外很有市场,可在国内 却受冷落,国内市场环境、消费意识没到那一步啊。 公司要生存必须上新项目。接下来的几年,我深知找个好项目有多难。不是 说市场上没有项目,而是说找个能赚钱的好项目难,找到项目后让它落地生根就 更难。就拿创业园里的 400 多家企业来说吧,保守估计每个企业每年有 2 个新项 目诞生,可这 800 多个项目找到买家、赚到钱的并不多。为什么会这样?缺少项 目对外展示的平台,缺少牵线搭桥的人。 有钱没项目,有项目没钱---实现两者的对接要靠政府。但目前政府在建立 商业信息共享平台方面滞后。据我所知,全国大约有几千家做项目推荐的网站, 其中由政府创办的不到 10%。非政府机构创办的网站由于资源有限,办得好、利 用率高的并不多。 你也许会说,各地举办的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对企业来说不是很好的渠道 吗?其实不然。 为了找项目, 我参加过无数招商引资会。 很多项目写得天花乱坠, 可实地一调查,根本不是那回事。有的项目,看了以后觉得可以,可是双方一谈 判,由于利益分配、发展意图等不一致,也没谈成功。 经过上百次谈判,我终于找到第二个项目,11 年的忙活总算有了下文。项目 是通过朋友介绍的。我周围的很多企业家朋友都是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子找项目, 希望政府能尽快建立一个公开、共享的商业信息交流平台。 ■札记 链条为什么脱节 江河的遭遇也许不是最突出的,却带有普遍意义。从只能通过朋友圈找项目 的无奈中,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找项目的链条脱节? 作为政府推介项目的主渠道,各地经常举办招商引资会、项目展示会,这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项目与资金对接。不过,这种平台由于其&临时性&,很难&根 本性&地改变项目方与资金方信息不畅的问题。记者了解到,在我省,省上和 21 个市州都没有建立对外开放的商业信息网络平台, 企业找项目只能到当地的招商 部门去询问。 变会议式招商为风险投资机制的构建, 让项目拥有者和创业投资者在统一的 信息交流平台上进行多方位互动交流,并找到&合拍&点,政府应当也能够大有可 为。 另一种&为&却值得警惕。采访中,记者听天府旅游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 经理熊化山谈起一个茶叶项目的&流产&经历。公司为这个项目前期注入 10 多万 元进行研发,但就在快要签约的时候,他们决定退出,因为当地政府硬要企业每 年生产茶叶 250 万公斤。洽谈时,熊化山反问,一个项目能做多大应是市场说了 算,一年生产 250 万公斤茶叶没问题,但生产出来后,政府包销吗?最后大家不 欢而散。 采访中,记者常听企业抱怨政府:要么对招商引资项目的前景过分夸大;要 么优惠政策大而空,企业落户后优惠政策或变更或无法兑现。政府失信于企业, 企业就会用脚说话。 ■把脉 杨继瑞(西南财大教授、博士生导师) :要想找到好项目,企业必须不断研 究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掌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规律,观察市场动态。也就是说, 项目要从国家政策中寻找,从产业转移中承接,从市场信息中捕捉。当然,破解 找项目难、项目落地难问题,政府的服务很重要。政府应把落脚点放在营造良好 的项目对接、项目落户的软环境上,把各项服务标准化。在更高的起点上创新创业---&创新创业需要什么样的政务环境& ---&创新创业需要什么样的政务环境&系列报道引出的思考 本报评论员 梅松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发扬李冰治水的创新精神,重温诸葛亮治蜀的创业篇章,跨入新时期的开局 之年,我们面前展现出一条全面小康的人间正道。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每个人都有创新创业的潜能。对于四川而言,8700 多万人口的特殊省情,决定我们必须把人口压力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动力。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基,创新是创业之 魂。用创新推动创业,用创业推动就业,在创新创业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正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我省各地掀 起了&能人办企业、干部创事业、百姓创家业&的创新创业热潮。我们为此感到无 比振奋。以&创新创业需要什么样的政务环境&为题推出的系列报道,就在于形成 这样一种共识: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创新创业。 更高的起点是什么?简而言之, 就是我们目前面对的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与 20 年前相比,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不同,内外环境不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也不同,对创业者素质,对资金、技术、人才的配置,对政府的管理与服务,都 提出了更高要求。 &善弈者谋势。&顺势而为,一帆风顺,一路绿灯。 更高的起点蕴藏更大的机遇,关键是审时度势, 更高的起点蕴藏更大的机遇,关键是审时度势,抢占先机 对我们来说,本世纪头 20 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 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一时期,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 求更趋多样化。特别是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为我 们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现实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不断完善,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体制保障。所有这一切,既是创新创业的新起 点,也是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才能成为创新创业的时代英 雄。 从全国看四川,更大的机遇还在于工业强省与新农村建设已形成互动之势。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必将引起城乡关系调整,使社会流动性增强,农民进城创 新创业势不可挡。特别是随着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雁 阵&起飞,&川军&出川,&钱&途无量! &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新机遇总是存在于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变通&之 中。大变革,大机遇,千载难逢。随机应变,以变应变,抢占先机,我们别无选 择,使命如山! 更高起点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关键是内外互动,合作竞争 更高起点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关键是内外互动, 在资金投入上,当前最紧迫的是改善融资环境,用活用好国内资金。目前, 绝大多数创新创业者和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借到钱,也很难从股票市场融资。调 许多民营企业往往 查发现, 创业者资金来源 80%来自个人家庭积蓄或家庭借款, 因资金不足而陷于困境。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更多地发展地区 性民营中小银行,相应地发展一些民营担保业和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创新创业者 借&鸡&生蛋。 既要眼睛向内,也要眼睛向外,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特别是不能 从&国内资金已不短缺&的判断,引出&我们不需要继续吸引外资&的结论。对于四 川而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引进外来资金都是必要的。我们更看重的是, 随着外资的引进,人力资本、技术开发与使用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客户资 源、管理能力等等,都会不请自来。 在更高的起点上创新创业,需要采取合作竞争的新思路,进一步提高利用外 资的质量。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到省外海外拓展。冲出夔门,借 &船&出海,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进行合作竞争,&内资&与&外资&在互动中实现双 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我们走向国际市场的风险将会减小 到最低程度。 更高的起点需要更多的核心技术,关键是自主创新, 更高的起点需要更多的核心技术,关键是自主创新,自主品牌 对创新创业而言,自主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海尔集团和五粮液集团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 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强, 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 而且拥有一个价值连城&金&字品牌。 在市场竞争中,创业者只要抓住了一个、两个或几个大的机遇,在几年十几 年内做大做强一个企业并不难,难的是做大做强之后如何使它长盛不衰,这里就 有一个自主创新能力问题。据权威调查,我国每年新生 15 万家民营企业,同时 又倒闭 10 万家,有 60%的民营企业在 5 年内破产,有 85%在 10 年内倒闭,其 平均年龄只有 2.9 年。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不能不说是一 个重要原因。 从国际市场看,目前全球共有 8.5 万种品牌,其中 90%以上被发达国家和新 兴工业化国家所拥有。相比之下,我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发明专利&含金量&不高。在我国拥有的 80 多万项专利成果中,能够得到转化的 不足一成。在这方面,四川的差距很大,潜力也很大。 中小企业是孕育大企业的摇篮。当我们看到跨国公司&胜者全吃&的时候,千 万别忘了他们也是通过中小企业由小到大、滚动发展起来的。长远看,造就自主 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靠什么?就是靠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据统计,我国 65% 的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四川有一 大批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已经做大做强。彩虹集团、希望集团、通威集团的创新创 业之路,就在我们身边! 更高的起点需要更多的人才,关键是人畅其流, 更高的起点需要更多的人才,关键是人畅其流,才尽其用 创新创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 人往高处走。创新创业的起点越高,对人才的要求越高。高层次人才的培 养和使用决定着一个企业创新创业的成败,代表着一个创业团队的水平。目前, 我们最缺的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与资本在流动中增值一样,优秀人 才总是向最容易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流动。我们要用大市场、大开放的观念看待 人才流动,对高级人才采取来去自由的态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唯其所 用,方能所有&。 在知识经济时代, 比产业聚集更重要的是人才聚集, 比世界 500 强企业在这 个城市投资建厂更为重要的是来自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是否在这个城市安家落户。 在人才聚集方面,北京、上海、深圳已经捷足先登,我们应该以成都为中心,以 成德绵乐一条线上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为依托,构筑集聚人才的&洼 地&、&高地&,形成人才流动的&集散地&。 一流人才可以引进,而成千上万的技能人才却必须在当地培养。波及全国的 &民工荒&实质是&技工荒&。政府、企业和教育部门应该形成合力,各尽所能,更 多更快地培训高技能人才。 比人才的引进、培养更引人关注的是人才浪费。据最近公布的《中国人才 发展报告》指出,我国人才总体能力的发挥程度为 61.9%,与充分发挥的差距为 28.1%。许多地方和单位一方面喊没有人才,吸引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一方 面真正有了人才,又不好好珍惜、爱护、使用。可见,我们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 用人机制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高的起点需要更好的政务环境,关键是转变职能, 更高的起点需要更好的政务环境,关键是转变职能,提高效率 话题回到政务环境上来。关键是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解决好&缺位&、& 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就创新创业而言,总是成本越低越好,办事越快越好, 竞争越公开公平公正越好。 政务环境的核心是商务环境。 2004 年,世界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联合进行了一项全世界范围的商务环境 调查。世界银行 2005 年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参评的 155 个国家和地区中, 中国排名第 91 位。有几个数据引人注目。例如,国内办一个企业要盖 13 个章, 而发达国家平均只需盖 6.5 个章;国内办一个企业需要 48 天办好手续,发达国 家平均只需 19.5 天;国内企业平均要缴 34 种税,发达国家是 16.9 种。还有融资 的顺畅程度,还有对投资者的保护,还有法制环境,等等。我们的差距集中表现 在一个&软&字。根本原因是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却有许多该管的事没有管 好。由此看来,新时期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进一步理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 企业与企业的相互关系;改革的基本内容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提升市场 竞争的公平与有效性;改革的重点是深入推进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的市场化 配置。 走向市场,走向开放,走向创新,改革的方向不可逆转,发展的目标不可动 摇。以制度创新推动自主创新,以全民创新推动全民创业,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方 式的根本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就在我们脚下! 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可以创新,人人可以创业。在&先富起来&的前一轮机遇 面前,如果你错失了良机,切莫后悔,奋起直追,还有更大的机遇!如果你已经 &先富起来&,切莫停步,富而思源,富而思进,还有更大的挑战!让我们与时俱 进,与祖国一起发展,与人民携手致富,与社会共同进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大力推进创业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意见》从9大领域、30个方面明确了96条政策措施,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统性、普惠性政策文件。“十三五”时期广东仍将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拐点上,必须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创业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支撑广东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和启示。
向晓梅:以创业创新助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起重要推动作用。“十三五”时期广东仍将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拐点上,必须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让创业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支撑广东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和启示。
创新断层凸显广东产业发展短板,广东面临“二次创业”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36年来,广东依靠政策红利和低成本要素驱动,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自1989年始连续25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首位,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省转变为“世界工厂”的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为中国经济30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但是,目前广东仍存在着“创新断层”的深层次矛盾。表现为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和“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境,面临“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广东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机制仍不完善,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创新评价机制尚未建立或完善,科技、产业、教育、财税、环保等政策扶持自主创新协同不够,自主创新的法制、税负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制约了企业和社会的创新活力,导致产业层次低、竞争力不强。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中80%的专利技术来源于国外,微电子、光电子、关键芯片和基础材料发展滞后,装备制造业中的精密驱动件、控制件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隐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
以创业创新对接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常态”下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机制转换
“新常态”下广东必须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思维进行新的调整,以创业创新对接融入产业转型,引领整个产业体系的重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发展走向全面的创新驱动。
一是以创业创新带动全产业链的整体创新,把科技创新、生产工艺、市场营销、品牌塑造以及产业集聚等结合起来,从整个产业链的层次通盘考虑,把更多的现代生产工艺、现代商业技术、现代管理方法整合进产业价值链中,与产业创新同步推进。二是以创业创新推动存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断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善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以创业创新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及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硬件制造、软件与数据服务、生活服务等结合为全产业链生态系统,以互联网思维实现创新“路径突破”。四是以创业创新提高企业效益与发展质量,提升研发、设计、采购、仓储、物流、营销、服务、融资、技术支持服务等环节的价值增值。
推动广东迈向全面创业创新时代的制度设计,构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加强横向合作,构建“政产学研资介外”相结合的合作型创新体系。积极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纽带、“政产学研资介外”相结合的合作型创新体系,完善以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为核心的产业化机制,以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把承担政府政策性、公益性目标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整合一定区域内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及海外科研机构等诸多方面,使其密切合作,发挥好区域的整体创新优势。
二是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融合,破解“技术孤岛”困境。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构建包括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担保资金和政府创投引导基金等在内的覆盖创新链条全过程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体系,破解“产业旱地”困境。
三是创新“育才融智”机制,提升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建立相关部门与高层次人才对接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居留、出入境、资助、教育、职称、医疗、税收、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系统化特惠政策。探索推行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创新科技人才持股制度,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选拔、考核、评价与奖励体系,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为主导的科技人才综合评价体系,打造育人、用人、留人的“创新人才特区”。
四是塑造创新文化,建设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宣传部门及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要大力宣传技术创新的重大成就、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团队的先进事迹、先进经验。发展创新文化,营造人人想创新,个个能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形成全民、全域创新局面。塑造鼓励创新、尊重个性、宽容失败、竞争合作、注重长远的“创新文化精神”,激发全民、全域创新潜能,推动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实践。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创新教育,进一步出台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刘志铭: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金融生态系统
为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打造发展新引擎,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意见》与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一起构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撑。后者的重点在于创新,旨在为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前者的重点则在于创业,旨在为推动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提供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意见》从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财税政策、搞活金融市场、扩大创业投资、发展创业服务、建设创业创新平台、激发创造活力、拓展城乡创业渠道等9个领域提出了近百条具体政策措施。笔者认为,当前最为重要也最为紧迫的是破除经济发展中的“双边信任困境”,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金融生态系统。
创新创业的发展需要解决“所罗门之结”问题
创新和创业是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已成为世界的共识。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破坏”通过两个渠道实现对经济的影响:一是通过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生产力,一是动态地促进创建能创造新价值的新企业或新产业(当然也会取代旧的企业或产业),这实际上包含创新和创业两个方面。然而,创新和创业浪潮的兴起,必然要面对创新创业者与投资者之间的相互信任问题,即“双边信任困境”,他们一方拥有新技术或新点子,另一方握有资本。“双边信任困境”描述的是这样一种悖论:要开发一个创新的技术或点子,创新者必须相信投资者不会剽窃他的技术或点子,而投资者又必须相信创新创业者不会窃取或滥用其资本。法国经济学家库特和谢弗将创新者与投资者的联结比喻为“所罗门之结”——古代航海的帆船上将两股绳环紧密联结起来的结,其中一个绳环代表有新技术、新点子的创新或创业者,另一个则代表有资金的投资者。
创业或创新周期的三个发展阶段对应了三种融资形式和阶段。一般的,创业的启动资金通常依靠关系性融资——靠人际关系驱动的融资,正如人们通常笑言的三种人:家人、友人和傻人。由于对大多数创新创业者来说,依靠关系性融资无法募集到所需的资金,这样就转而依靠陌生人。第二种或第二阶段的融资形式为私人性融资,不能依靠关系性融资获得资金或需要扩展其产业规模的创业者通过向银行或风险投资机构获得资金。如果一个创业公司取得足够的成功,就会向公众出售自己,这可以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进行,也可间接由上市公司将其并购。由于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是一个庞大的非特定的群体,这第三个阶段也称为公众性融资。
只有为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提供足够的资金,新技术或新点子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或经济增长,甚至才会有源头的创新。可以说,为上述三个阶段尤其是创业启动阶段提供资金的可能边界,决定了一个国家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实现创新(业)者与投资者的牵手、解决融资问题是实现创新或创业驱动、经济发展实现“惊险的跳跃”的关键一环。
一个有效的金融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具有能有效化解“双边信任困境”的法治基础
《意见》抓住了当前创新创业面临困境的关键所在,对创新创业的融资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其中两个部分的内容分别阐述了以搞活金融市场实现便捷融资和以扩大创业投资支持创业起步成长,解决创业者面临的资金需求问题。
针对当前我国创新创业的融资主要依赖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和创业投资的支持作用薄弱且创业投资中政府投资比重较大等现状,《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具体举措。在发挥资本市场对创业的支持方面,《意见》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上市或发行票据融资,并鼓励创业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积极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加快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向创业板转板试点等。这些举措,着眼于降低直接融资的门槛,将大大推动创业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对于传统上创业企业融资主要依赖银行信贷来说,《意见》提出要创新银行的支持方式,推动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对创业创新活动给予有针对性的股权和债权融资支持。除在资本市场和银行融资外,《意见》提出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引导和鼓励众筹融资平台规范发展,开展公开、小额股权众筹融资试点,丰富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等,拓展创业融资新渠道。
除了及时推出弥补创新创业融资政策短板的举措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金融生态系统。一个有效的金融生态系统固然需要多层次、完善的金融市场和投融资平台,然而更重要的是具有能有效化解“双边信任困境”的法治基础,而这远非金融产品或工具创新那么简单。前述关系性、私人性和公众性融资需要不同的法律来解决双边信任困境。一般的,关系性融资需要有效的产权保护(财产法),私人性融资需要合同的有效执行(合同法),而公众性融资则不光需要产权保护和合同执行,还需要基于证券法、公司法和破产法等在内的商事组织法。简言之,随着创业融资形式的发展,对法治的需求也将不断深化。法律效力或法治水平决定着企业能否由关系性融资转向私人性融资乃至公众性融资。虽然在上述领域我国都有相应的立法,但是司法和执法环节的不足仍然制约了相关法律的效力。事实上,即使在立法层面,也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创业投资的内容。随着创新创业对融资规模及其形式需求的变化,对法律及其创新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高。因此,我国在产权、合同和商事制度方面的法律也要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需要。从这一角度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阮晓波:让更多的创新有效转化为创业
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
《意见》的对策措施,都是因应各种创业主体在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予各种便利,进一步简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给予创业者充分的自主权,在各个关键节点给予创业者动力和推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使之公平有效运作,为创业者打造了优越投资和发展环境。这些指导性政策,如果落实为具体的执行型细则,创业者就可以根据政策对号入座,获得切切实实的政策支持,将会在中国掀起新一轮创业潮,改变未来生活、统领科技前沿的未来的“腾讯”、“华为”、“阿里巴巴”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创业不等于创新。创业就是用一种合理的商业模式,创造一个可以连续生产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机构,从而使这个机构平稳运行和不断扩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满足市场需要从而产生利润,通过摄取利润获得企业的存续和发展。创新不是这个过程的必要元素,满足市场需求才是必要元素。所以,成功的创业往往只需要复制成功的商业模式,利用现成的技术和设备,只要复制得好,满足了市场需求了,创业就成功了。反而,创新,无论是技术的创新还是服务模式的创新,对于创业者来说,创新与否,完全是看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创业行为不是创新也不需要创新,如果一定要用完全新的商业模式去创业,如果这个商业模式没有经过市场的充分检验,其创业风险是很大的。所以,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不是同一件事。
创业和创新属于不同的专业和领域。创业造就的是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创新造就的是发明家、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专家;创业需要完成的是组合一个可以自我生存自我复制的社会经济组织,创新需要完成的是发现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新的规律,找到更高效的产品、服务的生产方式,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和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业和创新需要不同的资源。创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并且以盈利为目的,只有产生足够的盈利,企业才能够生存发展,所以,各种支持创业的政策无不围绕着资金这个主题展开。创新当然也需要资金,但是,决定创新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及其团队,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就是创新的动力之源。创新需要的是各种实验,是把各种新的元素打乱重新组合以便观察任何新的结果的过程。创新就是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就是在所有前人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把科学再往前推进一步。
创业和创新的社会意义不同。正如《意见》在发展意义部分所讲,创业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创业,我们拥有了更多经济组织,人民群众更加安居乐业,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载体,更有实力去推进创新活动。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科技创新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管理创新让合作过程更加畅顺,提高了社会效率;体制创新让我们避免社会虚耗,提高了发展的速度。创新就是革过去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命,重新布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创造新的人类历史纪元。当前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就是追赶欧美等创新型国家,在源头创新、突破性创新、核心技术方面占领一席之地,成为世界主要的科技创新中心。而在体制创新领域,我们所进行的探索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也被实践证明更加卓有成效。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重视做好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后发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创新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需求动力。应该建设一流的创新环境,包括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的产业链、优越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建设先进的科研基础设施。应该完善创新制度,学习先进国家制定自主创新法律和制度,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还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高度重视建设创新生态体系,就是建设好大批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一流专业研究机构、善于将技术商业化的高科技企业。要培养出大批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并且推动三者良性互动。还应该衔接好创新、创业、创投,让更多的创新有效转化为创业,让创新与创业及时得到创投的大力支持。应该建设好基础设施,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一流的交通、能源、信息、网络设施。应该重视建设创新文化,将创新作为每一个国民的基本职责,把创新作为人生追求和工作乐趣,把创新能力作为判断人力资本价值的衡量尺度。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的创新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段华明:加快形成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生动局面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就是风生水起的创业创新史
对于新时期的中国,人们有这样豪迈的表征:改革开放创大业!在一定意义上,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正是风生水起的创业创新史。回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涌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创业浪潮,次第显示有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78年—1985年)。作为新时期发端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搞活,给了百姓创业致富的机会和施展空间。城市个体户和农村专业户是当时民间创业的主要形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抢抓时机,破茧成长,他们中有些成了中国社会的第一批富翁。
第二个时期(1986年—1991年)。随着农村改革步步深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试点发展到全面铺开,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承包租赁经营兴起,私营企业开始发力。一些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的企业家,原来是机关工作人员,或是国有企业中的人,还有国家科研机构、高校教师,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奋创业,各显神通,出现了民营企业家。先行一步的广东成了创业的热土,产生洼地效应,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创业者。深圳特区的“深圳速度”、“深圳模式”更成为创业的窗口,以独特魅力成为中国创业者的乐园,引爆“孔雀东南飞”的历史盛况。
第三个时期(1992年—2001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创业注入新的动力,创业型经济迅猛发展,创造了空前的神话。全国上下席卷下海经商热潮,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在市场上与外企、国企的拼搏竞争中,以民营企业为重要代表的创业者,改变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的版图。这期间,“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至理名言,成为一切创业者的尚方宝剑。“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既是对中国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改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主创业的科学总结。
第四个时期(2002年—2011)。“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一项重大国策,创业投资受到关注,自主创业是创业投资的方向。由于互联网迅猛发展,主要特点是知识分子创业高峰。对于显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如何看待他们的资本、财富以及剥削问题?我们党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和创新思维来正确认识和对待,认为新社会阶层创业没有脱离劳动,是在改革开放政策鼓励帮助下成长起来的,财富是在劳动和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各种要素相结合过程中创造的,形成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观念和创业机制。
第五个时期(2012年至今)。互联网+“大云物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引发电子商务和创意创业潮,至深且巨地创新引领着发展新常态。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以构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导理念:激发活力,尊重创造,鼓励成功,肯定财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质,是充分活跃和调动劳动者的能力及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把充分发挥每个劳动者的创新活力作为核心文化理念,倡导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念,建立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人机制。要通过政策平等来调动人们的创造性,用公民平等、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平竞争的公共政策,建立起有利于全民共创财富、共享财富的体制机制,通过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自主创业创新,放手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愈演愈烈,我们需要创造型劳动、创造型知识、创造型人才,要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获得公众的认可,享有崇高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成功的创业者就是今日的英雄。要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善投融资环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