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交通发达程度度跟一个城市的人性化管理的关联度的深度!

当前位置: >>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随着中国近年来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商业建筑综 合体大量涌现,但许多商业建筑综合体没能有机的融入城市空间,因而无法创造 应有的商业价值,并给城市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更 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城市交通系统不畅、城市功能效率降低、城市生活质 量降低、城市商业环境衰退等。由此,本文通过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分析结合对长 沙市五一广场区域的实证研究,探询二者有机融合的问题,并从宏观、中观和微 观的层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提出商业建筑综合体要在城市交通、城 市功能、城市肌理、城市生态和城市商业五方面与城市空间进行有机的融合。此 项研究能为以后商业建筑综合体建设和现有建筑的改造提供一定借鉴。 本文通过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商业地理不同学科的理论研究,探究了城市 中心区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 解。在学科融合的角度有一定的创新性。 全文共分为 5 章, 其中重点是 4、 章。 5 结论部分对研究结果做了概括性总结。 第 1 章 绪论。本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确定了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体系,构建了论文研究的逻辑框架。 第 2 章 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辨析。 本章详细辨析了商业建筑综合体和城市空 间的概念,诠释了对有机融合的理解,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概念、区域和时间范围。 第 3 章 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过程和特征。 本章回顾了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发 展过程,总结了它的特征,分析了发展的内在原因,最后对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做 出预测。 第 4 章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相互影响机制及问题研究。 本章通过对城 市功能、城市空间形态、城市交通等方面的研究,探询了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 空间相互影响机制及问题。 第 5 章 商业建筑综合体实证及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方法研究。 本章通过对实 证的研究,归纳了有机融合的五方面。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法。 关键词:商业建筑综合体;城市空间;有机融合;II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AbstractBecause of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recent years, commercial building complexes have emerged among nationwide major cities.However, many commercial building complexes did not integrate into the urban space,and there is no way to create a proper commercial value, to the city will bring negative impact. It not only created an enormous waste of resources,but also brought a number of series urban problems,such as : urban transport systems were sluggish, decreased the city productivity, made the quality of urban life come down and urban commercial environment recession,Etc. Thus, this paper explored organic integration issues and proposed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macro-, meso-and micro-level,thoug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research on May 1st Plaza region in Changsha city.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between commercial building complexes and urban space were proposed from city traffic, city function, urban texture, urban ecology and urban commercial five aspects.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mmercial complex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xisting building. Based on the theories were studied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in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and commercial geography, the mechanism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ity center commercial building complexes and urban space were explored.It was innovative in a certain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s integration.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key parts are 4 chapter and 5 chapter.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is section describ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And determined the objectives and methodology of system and built logical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thesis. Chapter 2 Analysising the concepts and theories the research related. This section analysised the concepts of commercial building complex and the urban space, identified the concept of organic integration,the region and temporal scales in paper. Chapter 3 The developing process and features of commercial building complex. This chapter reviewed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ommercial building complex, sumed up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underlying reasons of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made developing trends for the future. Chapter 4 The mechanism and problem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mmercial building complex and urban space.This chapter explored the mechanism and problems between commercial building complex and urban space,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IIIa 硕士学位论文functions of cities, urban spatial patterns, urban transport and so on. Chapter 5 The methods of organic integration between commercial building complex and urban space. Based on practicial research,this chapter summed up five aspects about organic integration and raise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Key Words: commercIV 硕士学位论文插图索引图 1.1 论文研究思路与程……………………………………………………………8 图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9 图 3.2 卡瑞卡拉浴场总平面及主体建筑平面………………………………………21 图 3.3 马赛公寓………………………………………………………………………22 图 4.1 长沙文运街某商业建筑综合体………………………………………………30 图 4.2 文运街区位平面图……………………………………………………………31 图 4.3 1958 年的五一广场……………………………………………………………33 图 4.4 1974 年的五一广场……………………………………………………………33 图 4.5 2003 年的五一广场……………………………………………………………34 图 4.6 英国布莱克伯恩购物中心更新前后对比……………………………………35 图 4.7 百联东方广场对城市肌理的影响……………………………………………37 图 5.1 东汉名店………………………………………………………………………40 图 5.2 新大新购物中心………………………………………………………………40 图 5.3 平和堂商贸大厦………………………………………………………………41 图 5.4 锦绣中环大厦…………………………………………………………………41 图 5.5 连接上下层道路的缓坡辅道…………………………………………………42 图 5.6 混乱的步行环境………………………………………………………………42 图 5.7 地下车库出入口的拥堵状况…………………………………………………43 图 5.8 在下层道路行人无法直接进入建筑…………………………………………43 图 5.9 寥寥无几的顾客………………………………………………………………44 图 5.10 五一广场区域平面图………………………………………………………45 图 5.11 进入建筑入口地坪的路径…………………………………………………45 图 5.12 平和堂的外廊………………………………………………………………46 图 5.13 入口处的过渡空间…………………………………………………………46 图 5.14 锦绣中环大厦的建筑出入口………………………………………………47 图 5.15 卡力斯莱购物中心对原有城市肌理特征的保护…………………………52 图 5.16 百联东方广场开设的道路通道……………………………………………52 图 5.17 对商圈的分析………………………………………………………………54 注:未注明来源的图片均为作者自绘或自拍VIII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附表索引表 2.1 购物中心的基本分类…………………………………………………………13 表 4.1 五一广场区域城市用地功能的转换…………………………………………32 表 5.1 我国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49 注:未注明来源的表格均为作者自绘IX 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1.1 论文研究背景1.1.1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更新1.1.1.1 中国的城市化绪论城市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这一 过程表现为城市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及城市质量的提高,其中包括: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等各类城市结构的调整;工作、居住、交通、通 信、休闲等各种城市功能的增强;以及效率的提高、环境的改善、传统文化的继 承发扬,资源的集约和合理使用,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等等。[ l ] 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的定义,是指“人类生产与生 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我们认为,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人们 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化的过程。其内涵在于,它不仅是简单的城 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更重要的,它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颁布结构的转化,是 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 化。 [ 2] 在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的城市化有其鲜明的特点。如: 1.城市化发展的水平不均衡,重心仍在东部地带,正逐步向中、西部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前 30 年中,城市化的重点在中西部地区,城市数量的增长速度 北方略快于南方。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重点明显由西向东转移,城 市数量的增长速度则南方明显快于北方。 2. 城市空间拓展的速度加快,城市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结构趋于完善。80 年代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逐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城市的各项设施 日臻完善,特别是绿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公共设施等用地增 长较快。城市经济和社会开始步入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与此相适应,城市建 设用地总量和人均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浪费土地的现象较为严重。 3.资本对城市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资本的 分配是城市经济和城市人口发展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改革开放后,东部和南 部沿海开始引进外资,但中央预算、地方政府自筹和贷款仍是投资的主要来源。 90 年代以来,据有关专家分析,各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幅度与同期该地区累计获 得的固定资产投资极为密切。1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城市化对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市中心区或郊区建筑物密度加大,建筑物多以群体 聚合的形态存在,建筑外部空间受到压缩,因此,除建筑物以外的开放空间正越 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建筑空间与环境空间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2.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变使建筑向适应第三产业功能要求的方向转变,也改变 了城市与建筑的地域性质和景观特征。集商业、娱乐、休闲和旅游功能为一体的 大型建筑和建筑群逐步成为城市中心区和郊区特有的物质和文化景观。为提高人 们生活质量的文化娱乐、健康休闲以及商业建筑与空间亦大量增加。商业步行街 和大型综合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的出现,不但丰富了商业业态形式,活跃 了城市经济,还丰富了城市的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形式。 3. 城市空间的扩展使建筑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城市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 主的空间形态,并伴随着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空间扩展。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 空间以建筑作为物质载体向外蔓延,同时还包含着城市生活方式和与之相关联的 消费、休闲和娱乐文化的蔓延。 4.城市化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使城市的竞争力加强 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加快,一些特殊结构、形象或功能的建筑和城市空间逐步成为 城市形象的代表。如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召开,使体育和会展建筑及建筑群以它特 有的空间形体、文化内涵和高科技的结构体系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成为城 市的新地标。 5.城市化促使建筑与城市交通的关系紧密化。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周边与中 心区的道路系统联系便捷化,郊区良好的生活环境成为城市人选择物业投资的主 要因素。因此,与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方便成为郊区物业的主要卖点,郊区的商业 建筑亦更加依赖交通系统。因而建筑群基本上沿高速公路交通系统呈线性发展。 7.城市化也推动了城市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建立。城市化对城市环 境和文化遗产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环境保护与建筑节能理论和新技术的 发展。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设计的建筑与城市空间具有独特的形式和魅力。 [ 1] 由此可见,城市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和长时间的,随着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而对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影响力度还将加大、范围还会更广。 1.1.1.2 中国的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Urban Renewa1)是城市飞速发展的中间过程,是城市新陈代谢的有 机功能。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更新作为专有名词才开始在城市研究领域出现(王 庆红等 2002)。 [ 3] 城市更新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城市发展课题。它 是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解决城市发展的根本矛盾的手段,即将老化的市区予以有 效地改善,使其成为现代化的都市本质。 [ 4]2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的城市更新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 国的城市更新有着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解放初期直至70年代,我国为摆脱 旧中国遗留的贫穷落后状况。依靠自力更生,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经济, 城市建设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城市建设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 、 方针指导下,一直以生产性建设为主,建设重点在于发展工业生产,项目集中于[ 城市新区。 5]对旧城则仅仅是改造棚户和危房简屋, 增添一些最基本的市政设施。职工住房的建设也主要选择在城市新区方便与工厂联系, 旧城区则实行填空补实。 经过30年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形态出现外围建筑新、质量好、层数高,而中心区 则普遍较为陈旧、建筑质量差,呈现出与城市正常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反常状态。 到80年代后期,原有的城市发展政策所造成的城市隐患已逐渐暴露,主要表现在 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布局混乱和居住环境恶劣等方面。同时,城市土地使用制度 的改革和资金筹措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得城市更新的重点逐渐转向旧城,拟通过 改善旧城区的物质环境问题和土地使用性质的置换来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复兴 城市中心区。 西方的城市更新政策经历了从70年代政府主导、具有福利主义色彩的内城更 新,到80年代市场主导、公私伙伴关系为特色的城市更新,向90年代以公、私、 社区三向伙伴关系为导向的多目标综合性城市更新转变。一个内涵更加多元化的 城市更新概念,以及一个以多方伙伴关系为取向、更加注重社区参与和社会公平 的城市更新管治模式,正代表着城市更新政策的新动向。90年代以来,随着房地 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几乎所有大中城市的中心区都经历了以政府和房地产开发 为主导的城市更新过程。[ 6] 在这期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更新模式单一,城市 特色正在消失。2.片面追求经济利益。3.过分重视城市物质环境的改造,更新改 造的目标单一。4.忽视了公众参与对城市更新改造的影响。 [ 7]1.1.2 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城市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商业区,商业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对城市有重要的影响。 国内学者曾坚将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概括为以下几点: 1.复合化倾向。是指将多种功能有机地组合在一组建筑之内的设计倾向。并 通常采用以下设计手法: (1)根据各自的功能特征进行合理的配置; (2)将购物、 内部交通及娱乐休憩相对分离; (3)步行商业空间更趋于室内化; (4)公共部分 布置成优美的游赏环境; (5)巧妙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进行设计; 2.高效与省时化倾向。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高效“与“省时” 的追求渗透到补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许多顾客往往有很强 的购物目的。并表现为有计划的购物行为,即在商店滞留时间相对缩短。同时,3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由于冲动所造成的购物行为亦会相应减少。为了适应这种购物模式,出现了一种 省时、高效的购物中心,它来源于“一站购足”(One―Stop Shopping)的概念。 目前,这种新型购物中心在欧美得到迅速发展。 3.地域化倾向。当前,一方面是世界科技、经济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全球化 趋势日益明显,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与地域性的文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而表现出全球性和地域性文化两者相互交织、多元共存的局面。这种文化观念 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体现。商业建筑中,在大量出现讲究效益但无特色的仓储式商 场的同时,也出现了追求地域特色的设计倾向――即在融合当代建筑创作原则的 同时注重地域文化的体现。它注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力图在购物环境中反映 地方情调和地域风格。 4.生态与娱乐化倾向。 所谓生态化倾向是指在现代购物中心中运用绿色技术, 营造城市森林气氛的设计倾向。当前,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绿色建筑 技术日益得到重视。人们意识到,人工控制环境并非商业空间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未来建筑必然趋于生态化。因此,在设计中应努力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与 急功近利的策略相抗衔。 购物中心的园林化,目的在于创造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让人们充分 领略其清新与静谧、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促进作用。它不仅为人们提供 了舒适开敞的休闲交往空间――一种绿色生活空间。亦为家庭聚会创造了新的场 所、从而延长了顾客滞留的时间,提高了“商业聚集效应” 。于是、 “购”的概念 相应被“游”所代替。此趋势改善了城市生活的环境质量,增加了人对大自然的 可达性和亲密性,成为现代新型购物中心的注目焦点。 5.个性化倾向。这种倾向注重对个性的塑造,追求独特且充满人情昧的空间 形式。 6.招租化倾向。现代购物中心发展到全盛期时、竞争已异常激烈,人们必须 经常创造新的形式以维持活力、不仅购物中心经常改变布局形式.主要的租贷者 也经常替换。 [ 8] 国外当代商业建筑的设计倾向有:1.营造中庭――大型商业建筑中永盛不衰 的空间组织。2.与城市设计结合引入和创造城市生活。3.完善的通行流线和附属 设施设备。4.休闲和高度娱乐化。 [ 9] 另外,国外学者迈克尔.土普瑞迪(Micheal Tubridy)将购物中心发展史中 的趋势定义为:1.不动产投资的信托公司数量的不断膨胀。2 封闭的商业街进入 繁荣期。3 普遍接受消费信用卡。4 在线购物。5.生活模式中心。6 机构投资者进 入购物中心产业。7.郊区高速公路交叉点成为购物中心最佳区位。8.折扣店。9. 超级中心。10.便利成为消费者交通的驱动力。 [ 10]4 硕士学位论文1.1.3 城市中心区城市功能的发展变化从解放初期直至 70 年代。我国为摆脱旧中国遗留的贫穷落后状况。依靠自力 更生, 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经济, 城市建设在 “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 “城市建设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方针指导下,一直以生产性建设为主, 建设重点在于发展工业生产,项目集中于城市新区。综观建国后 30 年,旧城改造 规划总的思想在于充分利用旧城,更新改造对象主要为旧城居住区和环境恶劣地 区。旧城改造工作特点是依靠国家投资,资金匮乏,速度缓慢,标准较低。管理 方面条块分割,设施配套不全,因此旧城改造处于一种举步维艰的状态,城市结 构形态未出现大的质的变化。由于填空补实,见缝插针,市内兴办街道工厂,旧 城建设量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旧城环境恶化,亦为以后的更新改造留 下许多隐患。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致使目前旧城交织存在着结构性衰退、 功能性衰退和物质性老化等严重问题,与中国城市发展呈现高速增长和高速变化 的趋势形成强烈反差,出现严重的滞后。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人口的增加、生 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城市功能和性质的转变,推动了城市商业的发展, 传统的商业中心不断更新改造,新的商业空间不断产生。城市中心区的逐步转变 为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城市空间。1.1.4 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融合研究的必要性随着中国进年来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 整个中国当前的建设热潮无 “ 论在规模还是在速度上都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 [ 11]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商业 ” 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其中以建筑综合体的形式建设的最多。而城市的商 业空间规划、发展和管理却与这种高速速发展不相适应。许多商业建筑综合体的 设计虽然从建筑角度无可挑剔,但在实际中却难以达到期望的使用效果,无法创 造应有的商业价值,更没能分担一定的城市功能,商业建筑综合体难以有机的与 城市空间融合不仅是对建筑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城市 交通系统不畅、城市功能效率降低、城市生活质量降低、城市商业环境衰退等。 以长沙为例,五一广场是长沙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区,近十年间在其周围建造了近 十栋商业建筑综合体,但即使在如此的黄金地段却只有平和堂商贸大厦等不多的 企业经营业绩突出。分析原因,抛开商业经营因素的影响,站在城市和建筑的设 计角度,平和堂商贸大厦是设计较为成功的,它能有机的与城市空间融合,因而 在满足城市商业功能的同时商业建筑综合体自身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反观其他 几栋经营惨淡的商业建筑综合体,没能将自身融入城市空间,因此随后的商业经 营受到重大的影响。由此可见,研究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有利于 城市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具有很大的必要性。5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1.2 论文研究意义1.2.1 以长沙作为本论文实证研究范例的充分性长沙是我国中部地区特大型省会城市和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自古商业发达,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目前,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株洲、湘潭城 市一体化的进程也正在加快,将逐步形成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城市群。另外,长 沙的城市规模、 人口数量和城市经济发展在中西部主要省会城市中处于中上水平, 与中西部城市在全国的排位情况相类似,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长沙的城市经济发 展状况也代表了中西部地区主要省会城市的发展状况。因此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具 有一定普遍性,可以对其他规模相类似的城市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再者,实地 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了论文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由于作 者在长沙学习生活多年,对城市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且能够通过实地调查和采访等 手段获得第一手资料,能为获得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打下良好的基础。1.2.2 研究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融合的意义快速城市化下的中国城市密度日趋增大,城市功能日益密集,商业活动的频 繁,建筑综合体在城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商业建筑综合体由于庞大的 体量、多重的功能、复杂的空间与城市空间有着紧密而重要的联系,因此一个建 筑综合体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了人们城市生活质量、城市空间形态、城市交通体 系,甚至城市功能结构。而在实际中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矛盾冲突越来 越多,能否与其周边的城市空间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商业建筑综合体设计的关键因 素。这不仅仅影响到建筑综合体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因此, 本论文的研究从城市、建筑和商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之 间存在的矛盾,并提出二者有机融合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通过此项研究能够 能为今后的城市发展和商业建筑综合体建设提供一些借鉴。1.3 研究目标和方法体系1.3.1 研究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主要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理论、 调查和统计分析明晰商业建筑综合体和城市空间的发展动向。2、确定重点研究的 城市空间节点,并进行深入调查。3、用专业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探询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4、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建设经 验,对长沙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归纳出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的存 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相关建议。6 硕士学位论文1.3.2 研究具体方法一.资料收集法――文献法、访问法、抽样调查法和典型调查法:即对国内 外各种学术期刊、著作、学位论文、相关研究课题进行检索,并通过互联网检索 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观点。访问法即对相关的政府管理人员、部分企业管理 人员、规划设计人员和部分专家学者进行访谈,获取有关城市与商业方面的专业 信息。抽样调查法和典型调查法即对长沙城市中心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综合体进 行调查和分析,以保证研究所需资料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二.资料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获得基础资料后, 首先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再对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形象化的 描述,然后用理论分析方法进行归纳与评议。1.4 论文研究的逻辑框架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研究选题与准备阶段,主要 是确定研究问题、方向、内容、理论和实施方法;其次是研究的实施阶段,主要 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最后是总结阶段,主要是运用 专业理论和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 及解决方法(图 1.1) 本论文的研究的核心部分按照现象与规律、原因与方式、问题与对策的逻辑 顺序对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方面加以论述。其中第四章 将详细研究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影响过程,第五章通过结合实证研 究归纳总结出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的方法。 (图 1.2)7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选题阶段) 研究问题 提出问题 结 论 和 讨 论 存在问题讨论 ( 总 结 阶 段 ) 比较分析法 研究内容 析 分 论 立 因果分析法 研究方向 设 段 ) 假 阶 备 理 文献阅读 ( 成 准 理论分析结论 提出优化模式 确定方向 背景研究 初 步 专家咨询 索 探历史分析法研究立意统 计 分 析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研究具体化 研 究 研究操作化 计 制定方案 实 地 收 集 法 法 阅 问 访 卷 查 问 案 档 设资料整理收集资料 (实施阶段)抽取样本图 1.1 论文研究思路与程8 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研究背景、主要问题及 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方法体系第2章商业建筑综合体和城市空间的 概念辨析及相关研究综述界定本论文研究的概 念、时间与空间范围第3章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发展 过程商业建筑综合体的特 征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相互影响机制及问题研究 第4章第5章实证研究和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的方 法结 论结论与讨论图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9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第2章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辨析2.1 商业建筑综合体概念的辨析2.1.1 建筑综合体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建筑综合体的概念和范围界定并不一致,各种概念是从不同方面 对建筑综合体概括描述。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建筑综合体是由多个 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而《美国建筑百科全书》称:建筑综合体是在 一个位置上,具有单个或多个功能的一组建筑。有学者认为建筑综合体的是将城 市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 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 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以上定义都只是对建筑综合 体在功能组成上的概括,并没有揭示其内在本质。通常所理解的“综合”概念有 两个:数量与种类上的积累是一种综合,这种综合不构成新系统的产生,局部增 减无关整体大局;另一类综合则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优化组合,并共同存在于一 个有机系统之中。建筑综合体与多功能建筑的差别,就在于它是处在一定联系中 的,与环境发生一定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它是多种功能的系统化组合,使 单个功能克服了局限性,并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广泛与优越的整体 功能;同时系统内部整体与部分、功能与目标、系统与外部环境各对矛盾相互作 用,促使系统向整体最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之“自我更新、经济和有生命力” 。[ 12]2.1.2 建筑综合体的功能构成城市社会生活的需求决定了建筑综合体的功能构成。一般由商业、办公、旅 馆、居住、交通、展览、餐饮、文娱等功能组成,因此它们形成了一个具有多项 城市功能的微型城市,其各项功能在综合体中的作用部分列举如下: 1.商业:商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它所带来的人流能形成城市范 围的市场并吸引和支持其他功能。 商业更主要的功能是提供愉快的城市生活场所, 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城市生活选择,并形成热闹繁荣的城市街区。 2.旅馆:旅馆是建筑综合体中最具赢利价值的功能。它能为建筑综合体提供 流动的“居住”人口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人,同时提供娱乐设施和夜间服务,24 小 时的全天服务能使城市持久的繁荣并增加了城市的活力添加了人气。 3.办公:办公功能适合于各种区位的建筑综合体开发。无论在城市中心区还 是城市新区中心、工业区中心,办公功能可以在建筑综合体中建立竞争性,加强 吸引力并提高使用效益。此外,办公功能对综合体其他功能,如酒店、会议、商10 硕士学位论文业等能够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持并形成最佳市场协同,达到互惠互利的商业效果。 4.居住:居住是城市的最基本功能,因此它是城市开发的基本要素。建筑综 合体的居住功能可以带来相对稳定的人流,能够为其他功能提供更多的支持。在 城市中心区的建筑综合体居住功能可以通过避免人们在城外居住到城内工作所带 来的巨大交通提高城市效率。同时居住功能还为城市街区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 空间。 5.交通:交通设施使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保持密切的联系,为建筑综合体的商 业提供持续不断的人流。同时建筑综合体结合交通设施能够提高交通设施的利用 效率,提高城市局部区域的商业价值。 6.展览:展览建筑综合体能够创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味,并丰富和完善 城市功能。同时,还能给旅馆、金融、餐饮、交通运输、通讯、零售业、广告、 新闻、旅游等诸多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并有效地拉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2.1.3 建筑综合体各功能间的相互关系1.相关的功能关系 其特点是建筑综合体各功能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能将整体效益放大。在 使用一种或几种功能的同时有力的拉动了其他功能的参与和使用,而同时又促进 原有功能的发展。如建筑综合体中的商业部分能够促进娱乐、休闲、餐饮等部分 的发展,同时这些部分也提升了顾客的购物活动的质量,从而又促进商业部分的 发展。 2.并列的功能关系 其特点是建筑综合体各功能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关联但又没有明显矛盾,呈 现出并列的关系。各功能间相对独立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独立空间。如建筑综合 体中的办公部分和旅馆或居住部分,彼此间没有必要的利益关联,又无突出的矛 盾,三者并列于一栋建筑之内独立发展。 3.既关联又相斥的功能关系 其特点是建筑综合体各功能之间的关联只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关联、并 列或排斥,但众多功能的并存必然造成相互关系的复杂化。如建筑综合体的商业 部分带来的一般是较为喧闹的购物活动而且人流量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办 公、居住和旅馆等功能单元产生干扰,但它们同时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的 关系。所以需要依据条理与非条理、秩序与非秩序间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性 对众多的功能进行有机的组织。这也给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 12]2.1.4 商业建筑综合体概念的定义根据前文对建筑综合体概念的研究,结合《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建筑综合体 的定义,笔者将商业建筑综合体定义为以商业功能为主,并由多个功能不同的空11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间组合而成的建筑。此概念强调了建筑综合体的主导功能和多个功能的复合化, 而淡化了建筑的其他构成功能及其规模,从而有利于本文对研究重点的把握。2.1.5 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分类2.1.5.1 按照功能分类 按照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内部功能构成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商业-办公综合体:多建于城市中心区,也是建筑综合体最普遍的几种类 型之一。建筑底层多作商业零售其上为办公之用。商业零售和办公部分通常设置 不同出入口以区分人流。如湖南长沙平和堂商贸大厦。 2.商业-居住综合体:是较为常见的建筑综合体形式,多建于城市居住区, 以居住功能为主,以小规模商业零售为居住区附近提供便利服务。另外,目前在 全国大中城市大量兴建的主要原因在于规避办公部分较高的税收,以住宅项目报 建,建成后却以办公楼出售、出租。从而赚取更高利润。项目建成后办公人流与 居住人流容易交叉、影响,因此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设计的关键。另外, 政府在制定政策上还需进步完善。 3.商业-娱乐综合体:多建于城市商业区。商业与娱乐的结合能够满足购物 者多重城市生活的需求,同时能为商业零售带来更多客流。如湖南长沙通程商业 广场。 4.商业-交通综合体: 多结合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如地铁站、汽车站等。 它能够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空间,既方便人们的出行活动,又能提升城市公共交通 空间的商业价值。 此外,根据建筑的功能组成不同还有其他形式,本文在此不做进一步具体研 究。 2.1.5.2 按照规模分类 依据“美国购物中心协会”的规模分类标准,一般购物中心的基本分类有 3 种,即小型购物中心(邻里型) 、中型购物中心(社区型)和大型购物中心(地区 型) 。最近又出现一种超大型购物中心(超地区型) ,见表 2.1。其中小型(邻里 型)的各类店铺总面积为 1 万平方米以下;中型(社区型)各类店铺总积为 1-3 万平方米;大型(地区型)的各类店铺总积为 3-9 万平方米;超大型(超地区型) 各类店铺总面积为 9 万平方米以上。 [ 13] 参照此标准,按照建筑规模,本文将商业建筑综合体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 三种类型。其中各类店铺总面积分别为 1 万平方米以下、1-3 万平方米、3-9 万平方米和 9 万平方米以上。12 硕士学位论文 表 2.1 购物中心的基本分类商圈规模小型 (邻里型) 服务半径 到达时间 服务人口 服务半径 到达时间 服务人口 服务半径 到达时间 服务人口 服务半径 到达时间 服务人口 1~2KM 3~5 分钟 1~2 万人 3~5KM 5~10 分钟 5~10 万人 10~20KM 10~15 分钟 50~100 万人 30~40KM 20~30 分钟 200 万人以上 专卖店 廉价市场 便民中心 专卖店 百货店 批发店 专卖店 百货店 批发店 专卖店 超级市场店铺构成停车能力共 10~20 家店50~100 辆中型 (社区型)共 20~40 家店300~500 辆大型 (地区型)2家 2家 100~200 家 2~6 家 2~3 家 200~400 家
辆超大型 (超地区型)资 料 来 源 : 根 据 藤 江 澄 夫.商 业 设 施. 犁 雪 梅 译 . 北 京 : 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 , 2002, 7 表 1.1.2 所 绘2.2 城市空间的概念辨析2.2.1 建筑学领域的城市空间概念“空间”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 不同学科对空间的概念理解也不同。空间 一词用于建筑学领域仅仅是近百年的事情。长久以来,建筑被西方人看作实体, 建筑师们如同雕塑家一样极力塑造着建筑物的实体。直至 19 世纪末,建筑界发生 了一场革命,杰出的现代建筑大师赖特拿出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一段话来解释 建筑: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赖特曾说: ” “据我所知正是老子,在耶稣之前五百年,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片墙和屋 顶,而是在于内部空间,这个思想完全是异教徒的,是古典的所有关于房屋的观 念的颠倒。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概念,古典主义建筑就必然被否定。一个全新的观 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 [ 14] 此后,建筑逐渐成为塑造空间 ” 的艺术,而不是塑造雕塑的艺术,建筑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而不是比例 和谐的四面墙壁加金壁辉煌的屋顶。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 ,建筑师们 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 “建筑学家强调从空 间知觉的角度来理解空间(朱文一 1993)。从场所、路径、领域以及“内” “外” 、 等知觉因式出发,把空间划分为路径空间、广场空间、领域空间、街道空间等类 型。总之,这些不同学科的空间观对理解城市空间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3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城市空间的概念没有一个像数学定义一样举世达成一致,像建筑空间的概念 一样存在不同角度的描述。德国建筑师 Robert Krier 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 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 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 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 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 [ 14 ] 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 会城 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在以上的概念中不仅提到了城 市空间的物质组成还涉及人的心里感受,可以理解为物质上的城市空间和心理上 的城市空间。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的外部空间概念: “把整个用地 看作一栋建筑, 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 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 [ 15] ” 根据这样的定义,站在建筑的角度,虽然部分城市空间是以有屋顶的建筑形式存 在,但大部分物质上的城市空间是所谓的外部空间。2.2.2 相关领域的城市空间概念在商业地理学领域城市空间结构概念较之建筑学领域的城市空间概念更为宏 观更加宽泛。福利(Foley,1964)和韦伯(Webber,1964)理解的城市空间结构 包含空间与非空间两种属性,同时,空间结构还包括了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 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模式。 [ 16 ] 韦伯将空间结构进一步划分 为“静态活动空间” (adapted space,建筑等构筑物所形成的活动空间)和“动 态空间” (channel space,交通流所形成的空间) 。约翰斯顿(Johnston,1980) 总结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三个方面:1)包括零售商业、制造及办公在内的非居住土 地使用的区位特征;2)包括人口密度、社会区域分析以及实证生态学在内的居住 地域特征;3)交通流,即在不同土地利用的交通容量,运输成本最小化分析,旅 行模式以及成本在最小化情况下的最优区位预测。伯纳(Bourne,1982)认为城 市空间的概念是建立在两个相关概念之上的,城市形态以及相互作用。他强调城 市空间结构包含了三个要素:城市形态、城市内在的相互作用与组织法则。[ 17]根据国内学者的理解,武进(1989)认为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指城市中各物质 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移动中的特点,一般包括城市地域结构、社会结构、 产业结构、政治结构、文化节构等,但并不反映城市外部形状。胡俊(1994)将 城市空间结构概念作两方面界定,从表征上看,它是城市各组成物质要素平面和 立面的形式、风格、布局等有形的表现,是多种建筑形态的空间组合布局;从实 质内涵看,它是复杂的人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物化形态, 是在特定地理条件下人类各种活动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功能 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征。顾朝林等人(2000)将城市空间结构理解为从空 间角度来探索城市形态和城市相互作用网络在理性的组织原则下的表达方式,是14 硕士学位论文在城市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空间维(spatial dimension)的描述。黄亚平(2002) 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或解释 为城市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要素,在城市成长中、在城市的地域空间中所处的 位置和在营运过程中的形态。2.3 有机融合的理解2.4.1 有机的理解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有机是指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互相关联协调,而具有 不可分的统一性,就像一个生物体那样。[ 18 ]此概念揭示了一种事物内部的相互关系,强调这种关系是协调和统一的,暗含了对自然的状态的效仿。 赖特的有机建筑观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 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 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他主张设计每一个建筑, 都应该根据各自特有的客观条件,形成一个理念,把这个理念由内到外,贯穿于 建筑的每一个局部,使每一个局部都互相关联,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建筑之所以为建筑,其实质在于它的内部空间。他倡导着眼于内部空间效 果来进行设计,“有生于无”,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应服 从所设想的空间效果。这就打破了过去着眼于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进行设计的 观念,为建筑学开辟了新的境界。 对待环境,他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就像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似的;并 力图把室内空间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进室内。相反,城市里的建筑,则采 取对外屏蔽的手法,以阻隔喧嚣杂乱的外部环境,力图在内部创造生动愉快的环 境。 对待材料,主张既要从工程角度,又要从艺术角度理解各种材料不同的天性, 发挥每种材料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它认为装饰不应该作为外加于建筑的东西, 而应该是建筑上生长出来的,要像花从树上生长出来一样自然。2.4.1 融合的理解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融合是指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 [ 18 ] 此概念的主 体是多个不同事物,揭示了融合的过程是“多到一” ,结果是一体。宏观层面,从 建筑与城市的角度理解,是建筑单体与城市空间、功能、结构的融合,建筑成为 城市的一部分。中观层面,从建筑与建筑的角度理解,是多个建筑相互联系、结 合组成建筑群体;微观层面,从建筑自身的角度理解,是建筑内部不同功能部分 的融合。15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2.4 论文研究概念、区域与时间范围界定2.4.1 论文研究的概念2.4.1.1 论文研究商业建筑综合体概念 根据前文对商业建筑综合体规模的分类可以看出,大型和巨型商业建筑综合 体服务的人数更多,相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更大。因此本论文研究的商业建筑综合 体概念为大型和巨型商业建筑综合体。 2.4.1.2 论文研究城市空间的概念 根据前文对空间概念的辨析,不同学科对空间有不同的理解定义。由于本论 文主要从建筑学角度研究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因此,研究的城市 空间概念主要是指在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感受的所有物质空间。2.4.2 论文研究的区域和时间范围本论文实例研究的地理空间区域为长沙城市中心区,主要主要集中在五一广 场附近。长沙的建筑综合体主要发展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因此,本研究的 时间范围界定为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到 2006 年年底。2.5 相关研究综述2.5.1 里昂.克里尔的“城中城”理论《雅典宪章》之后,随着对其功能主义城市分区的反思,人们用更理性、人 性化的方式思索未来城市的发展。克里尔兄弟认为城市应该是有机的整体,就好 像人体,虽然由许多部分组成,如:手、眼、脚、嘴等,但每一部分都不能独立 存在,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城市是一个不断繁殖的有机体,一个成熟的城 市就如同一个成熟的人一样,既不会再扩大也不会再缩小,而只能通过繁殖的方 式来增长。从生态的角度可以理解东京多心式的城市结构。基于对城市有机体的 认识,里昂.克里尔提出了 CBM(Center 中心、Block 街区、Mall 大型商业中心) 的概念,即所谓的“城中城”理论。其核心内容是: “一个城市只能通过城市区域 (Urban quarter)的形式进行重构,无论是大都市还是小城市都是由或多或少的 ‘都市区域’构成的。有一个区域就必须有自己的中心、边界和限制,每一个区 域必须成为城中之城(A city with a city) 。 ” “城中城”必须满足日常都市生活 的各项功能(包括居住、工作、休息等) ,有自己独立的中心和明确的边界。当公 共建筑的体量达到相当于一个小街区的时候,就应将建筑群分解而重构,避免单 一的、大体量的设计,而应当用一个建筑群体来代替。街区必须在城市空间的组16 硕士学位论文构中成为最重要的元素,建筑街区在街道和广场的构图完成以后,可以产生城市 空间。[ 19]2.5.2 丹下健三的结构论“结构主义是兴起于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并波及世界的一股潮流,它不是一 个统一的哲学学派,而是由结构主义方法论联系起来的一种思潮,它是将瑞土语 言学家索绪尔所创立的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广泛地用来研究人文科学。 “这里所 ” 说的结构(Strcture)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支承建筑物的结构,而是把物与物之间连 系起来的结构,就建筑或城市而言,即是把建筑和城市加以组织的一种结构、系 统,表现其内在的关系或连系。 [ 20] 这种结构模式具备一定的规律性,可以把错 ” 综复杂的现象归结为基本单位的组合,而同时它又具备着无限的可能性。它能够 突变和派生出丰富多样的事物。因此不管是建筑还是建筑群,还是城市空间,对 此都不能等闲视之。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个体建筑设计中也有意识地应用了 从广岛规划和和平公园规划中运用过的“城市的核” 。和轴线的概念和空间构成手 法。这也是把城市设计的一些概念和手法在城市和人的关系,人和空间的关系等 方面从哲学概念上加以探讨:在这里丹下提出了: “社会的尺度”和“人的尺度” 的对位法,也就是把尺度这个概念加以序列化、一般化。在 CIAM 以后现代建筑运 动中一直主张建筑必须按照人的尺度来进行设计,但丹下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对应 子群集的尺度,高速交通的尺度必须建立社会尺度的概念。这是由人的尺度 (HunmanScale),众人尺度(Mass Human Scale)和超人尺度(Supeur Human Scale) 所组成的尺度序列,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就是通过尺度的序列化和使空间秩序结构 化,而形成城市设计的新方法。2.5.3 商业空间研究2.5.3.1 商业的基本类型和空间类型 商业有两种基本类型:批发业和零售业。由于商业建筑综合体与零售业的关 系更为密切,因此本文主要讨论零售业与商业建筑综合体的相互关系。零售商业 的空间形态可根据其空间特征分为点状的、线状的和块状的三大类 1.点状的商 业中心以核心商店为中心,由许多不同类型的零售商业布局在某一地区而形成的 商业集中地区。2.带状的商业带是沿城市的交通线路形成的带状或扇状商业空间 形态。3.块状的商业专门化地区是城市的零售商业形成专门化地区,往往是追求 集聚经济的结果。 [ 21]17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2.5.3.2 商业中心地体系和等级 首先,根据中心地理论,我们得到区域的中心地体系:(1)各中心地提供的商 品和服务的数量和档次不同,规模不等,形成不问等级的中心地。同一等级的中 心地提供同样的商品服务。(2)各中心地的服务区域各有大小,都呈六边形;同― 等 级 的 中 心 地 之 间 形 成 三 角 形 的 分 布 结 构 (3)高 级 中 心 地 不 仅 拥 有 比 低 级 中 心 地 更高级的服务职能,同时也拥有低级中心地的全部低级职能。因此高级中心地具 有更多、更高档次的商品和服务,更大的服务范围和自身更大的规模。 城市商业中心地可分为四个等级:1.市级商业中心。其服务范围达到全市, 有的甚至超过市域范围而为整个区域服务。2. 区级商业中心。一般分布在各区通 达性较好的地方,往往位于各区政府所在地,或是已有的城市周边商业街。主要 提供中间档次但购物频率较高的消费品。3.小区级商业中心。主要由供给中档商 品和日用品的一些商业设施组成,并且多与银行、邮局、代理店等一些服务设施 相毗邻。4. 邻里级商业中心。是指一些位于居住小区内的由小商店、小型超市、 理发店、小饭馆、洗衣店等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便民店组成的处于最基层的商业 中心。 [ 21] 2.5.3.3 商圈 商圈是指特定商业中心地的支配范围或势力范围,也称商业势力圈。实际上, 商圈的概念相当于中心地理论中的“市场区”概念,略有不同的是, “市场区”强 调商业的供给角度,指商业中心地的服务辐射范围的大小;而“商圈”侧重商业 的需求角度,指对某一商业中心地的购物依存范围。商圈的大小与形状依商品的 种类、商店的位置、商店周围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对商店的可达性、商店之间的 竞争关系而定。另外,商圈不一定是绝对的同心圆模式,其具体规模与形状是由 各类因素所决定的,如商业建筑的类型、规模,竞争者的坐落地点,顾客往返的 时间和交通障碍等均影响到商圈的规模与形状。商圈也存在等级结构,主要有以 下不同形态的商圈:1.基本的商圈。设想商圈以某一个商店为中心向外呈圆形扩 散,商圈内的居民全部在此购物。2.复合型商圈。由于多个商店集中在一起提供 不同等级的商业服务,所以围绕商店集聚中心形成多层的圆形商圈。并且,依商 品的档次和购物频率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等级的商圈,日用品商圈在内而中档商品 商圈在外。3.多层商圈。等级性更加复杂,由购物频率高的市中心地带、购物频 率低的周边地带以及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构成。在城市地域内部,由于居民根据 商品的种类选择不同的购物地,更多的是形成这种多层商圈。此外,不同商品所 形成的商圈也不同,高档贵重商品的商业圈范围较大,而日用品的商圈范围就很 小。在实际中,一般将商圈范围分为主要区、次要区、边缘区三部分。对于某一18 硕士学位论文处的商业中心而言,主要商圈处于最靠近商业建筑的区域,顾客密度最高;次要 商圈位于主要商圈的外围,顾客较分散。而边缘区的顾客最分散。2.5.4 办公空间研究2.5.4.1 办公业的概念 城市服务业中发展很快、对城市经济和城市空间影响很大的一种新兴部门就 是具有办公职能的服务业部门,即通常所说的办公业。办公业作为一种行业,一 般是指企业中的管理、营业部门,但实际上常常被广义的理解为包括银行、金融 和保险公司、房地产业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广泛部门。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办公业 的概念。从功能概念上看,办公业是一种对于信息、知识的收集、积累、修正和 处理等的办公活动;从职业上看,办公业是指从事办公活动的从业人员和行政机 关及民间商务组织等办公组织;从形态上看,办公业指的是办公楼和办公设施等 (山崎健,1984)。办公业的主要职能是指人们在办公桌上完成的所有工作,包括 独立的办公机构以及所有其他只以办公为主的部门,如与工厂、商店等场所分离 出来的单独办公机构(田文祝,.4.2 办公业的区位因素 从办公职能的活动特性来看,办公业倾向于布局在容易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地 方。多位于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地区。办公业的区位的选择是由利润的多少决定 的,但同时受到区位租金、联系成本、劳动力、周边环境、特殊需求和规划政策 因素的综合影响。 2.5.4.3 办公业的空间类型 由于影响办公业布局的各种因素都有向心集聚的趋势, 在某一城市地域内部, 办公业总是倾向于靠近城市中心而分布,形成市中心商业、服务业和办公业集中 的特殊地区。不同服务范围,或者说是处于办公业体系的不同等级的办公业,很 明显有在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中心部集中的趋势。 2.5.4.3 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般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即几何中心,这里是通达性最好、吸 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方。但需要注意的是纯粹地理意义上的城市中心并不见 得是中心商务区的唯一区位,通常是城市功能上的“中心” 。例如巴黎和伦敦等城 市的中心商务区都不在其绝对的地理中心。一般,城市中地价最高的地点位于中 心商务区的中心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心商务区的中心部是可达性最好的地方,[ 21]19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由此向外可达性与地价会依次下降。中心商务区的内部结构是以最高地价地点为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圈层结构,最内侧的第一圈是以大型百货商店和高档专门 商店为主的零售业集中地区;第二圈是零售服务业,建筑物的底层为零售业和金 融业,2 层以上主要为办公业;第三圈是办公业和旅馆集中的地区;第四圈是以 经营密度较低的商业活动力主。 [ 21]2.6 相关研究评述通过对出版文献及往年博士、硕士论文的检索阅览,以及近年来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等学科的主要学术杂志和专著的阅读和研究,发现国内外对商业建筑综 合体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专业、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较少,各专业的研究有各 自的局限性。 建筑学领域的研究多限于商业建筑,而对聚合其他功能的商业建筑综合体研 究较少。并且多只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探讨建筑自身的设计方法。缺少对城市问 题的思考和对商业问题的关注;对影响商业建筑综合体发展的城市因素和商业因 素缺乏探索。 大多数在建筑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研究仅限于具体工程设计方面, 缺乏理论性,不够深入。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大都比较宏观,多止于城市设计深 度,而对由城市设计转到建筑设计的阶段过程缺乏研究。对实际、具体的项目建 设指导性不强。有待与建筑学领域的研究进一步结合。商业领域的研究,多限于 商业发展规律的研究,缺乏对其他功能如办公、住宅、旅馆的涉及,与商业建筑 综合体的具体设计关联性不强。20 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过程和特征3.1 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过程建筑综合体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人类城市生活内容的丰富而发展的。当人 类社会出现分工和等级时,城市空间被分割为不同部分以满足人们不同活动的需 要,王权催生出宫殿;宗教诞生了教堂;手工业带来了作坊;商品交换形成了市 场……,城市空间逐步演化为政治、宗教、文化、商业等功能的综合整体,不仅 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丰富的城市生活塑造了丰富的建筑类型,不同类型的建筑 相聚集,建筑综合体的雏形便应运而生。商业建筑综合体的产生是伴随着城市商 业活动与其他城市功能聚集、交融而产生的。3.1.1 历史溯源建筑综合体源于古希腊。 “公元前四世纪诗人尤勃勒斯说, ‘在雅典,你可以 在同一地点买到一切:无花果, 传唤的证据…苹果…提供证据的人…粥价诉讼状… 占卜器…油灯…法律…起诉书…在这里,密集的作坊店铺中间仍为神庙或宗庙留 有一席之地,牵毛驴的农民也会同哲学家比肩而立,柏拉图就经常在市场上停留, 观看作坊中陶工或木匠劳动,……”[ 22]最早的建筑综合体例子可追溯到古希腊城市的市俗中心――阿索斯广场 (ASSOS) ,这个广场平面为梯形,在较宽的一底边建有神庙,两侧有大尺度、图 3.1 阿索斯中心广场 资料来源: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1997,4921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高两层的敞廊可以做商业活动之用。 (图 3.1)有的敞廊墙面饰以壁画或铭文,记 录战争胜利、帝皇的授赏、城市法律条文或哲学家的格言。人们从各地聚集在这 里,一边进行买卖一边还可以谈论各地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举行诗歌朗诵、 演说活动等。 古罗马直接继承了古希腊晚期的建筑成就,早在共和时期,罗马城市就建造了 公共浴场。后来又把运动场、图书馆、音乐厅、演讲厅、交谊室、商店等组织在 浴场里,形成一个多用途的建筑群。 [ 23 ] 随着拱圈技术的成熟,浴场把各种辅助 房间都设在地下室中,主要房间平面相对灵活布置,已经具备了建筑综合体的基 本形态。 卡瑞卡拉浴场(Thermae of Caracalla) 图 3.2) ( 和戴克利先浴场(Thermae of Diocletion) 是 古 罗 马 城 最 大 的 两 座 浴 场 , 都 是 庞 大 的 建 筑 群 。 前 者 占 地 575×363 米,中央是可供 160 人同时沐浴的主体建筑,周围是花园,最外围一圈 建筑中设置有商场、演讲厅、图书馆、运动场及与输水道相连的水库。主体建筑 宏大雄伟,沿中轴线串联着冷水浴、温水浴、热水浴三个大厅,两侧则布置更衣 室、按摩室、蒸汽室和散步的小院子。戴克利先浴场与其相仿,前面没有商店, 后部设有一半圆形剧场。这样的大浴场几乎满足了人们所有的城市生活需求,包 括饮食、卫生、休息、交往、娱乐、学习等,是当时极为重要的社交、文娱、休 闲场所。古罗马浴场的空间组织方式,对 18 世纪以后的欧洲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有 很大影响。由于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商业较不发达,因此城市 商业功能并不突出,并未出现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商业建筑综合体,商业功能只是 建筑综合体中的次要组成部分。图 3.2 卡瑞卡拉浴场总平面及主体建筑平面 资料来源: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1997,69从古罗马帝国崩溃,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前的一千多年中,中 世纪时期,欧洲处于四分五裂、小邦林立的割据局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22 硕士学位论文治地位,商品经济处于低潮,生产发展相对停滞,物质生活极其贫乏。另一方面, 宗教统治了人们的一切,禁欲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欲望,城市生活丧失了古希腊 和古罗马时期的繁荣丰富归于单调平淡。建筑综合体的发展失去了外在动力,基 本处于缓慢发展的小规模状态。然而,建筑综合体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不断 的调整变化中,发展变化出新的形式。人们将住宅建在所工作的店铺或作坊之上, 形成集商店、作坊与居住为一体的多层建筑综合体。此时便出现了商业建筑综合 体的雏形。 随着“人文主义”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各地并得以提倡,城市商业活动的繁荣, 城市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综合体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中最为 成功的作品――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就是一个集宗教、行政、文化与经济等功 能一身的建筑综合体,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 。十九世纪初,巴黎出现了多 层公寓(walkup),其首层是商店、饭店、咖啡馆和剧场,上面是四至五层公寓。 随后,这种居住和商业综合体模式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商业步行商业街。公 寓水平集合形成一个长而连续的、双边的步行商业街,街的上面常扭以玻璃顶, 其两头的尽端都向城-市干道敞开。这种步行街被紧紧地结合在城市结构中,使建 筑成为城市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此时的商业建筑综合体进入初步发展时期。3.1.2 商业建筑综合体的现代发展阶段图 3.3 马赛公寓 资料来源: .cnviewcontent.aspid=122现代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停滞、复兴、兴盛四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23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1946 年勒?柯布西耶在马赛市郊区设计的马赛公寓一座综合性建筑(图 3.3), 是可容纳 337 户,共 1600 人居住。该建筑的地面层是按底层架空原则设计的开放 空间,上面有 17 层,主要是居住用途。大部分户型采用跃层的布局,每三层设一 条公共通道,节约了交通面积。马赛公寓的 7、8 层的商店和公用设施,在屋顶上 设有幼儿园和游戏场。它在解决三百多户居民的居住需要同时,还满足了他们其 他基本日常生活需要。勒?柯布西耶把这种带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称为“居住单 位” 。虽然,马赛公寓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还缺乏对人的社会方面联系的考虑,没能 充分地发挥建筑综合体在城市环境方面的潜力,是孤独的、自我完善的综合体。 但是,它却建立了现代建筑综合体的设计理念,有着里程碑的意义。虽然其中的 商业功能只是对居住功能的辅助设施,并不是其主要功能。但这也开创了居住与 商业功能并存的一种设计模式,可以视为现代商业建筑综合体的萌芽。 2.停滞阶段 1933 年 8 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针对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状况讨论通过了 《雅典宪章》 ,宪章把复杂的城市生活抽象化、简单化,将城市划分定义为居住、 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并强调功能间的独立性。这也使得建筑综合体失去 了它生存的基础,发展陷入停滞阶段。这一思想对世界各国四、五十年代的城市 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功能分区的原则使城市和建筑向单一化发展,但这种功能 间的单一化不但没有创造出城市空间的新秩序,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城市整 体的混乱,几乎给城市交通带来了灾难。这也使得建筑综合体失去了它生存的基 础,发展陷入停滞阶段。二次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出现了两种相反的趋 势。一方面,工业化和商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许多发 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达 60%以上。城市化使城市人口已达到了失控的程度并产 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问题,如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犯罪率上 升。农民大量地拥入城市,市中心区聚集了大量的低收入者,使有的地方变成了 贫民窟。另一方面,中产阶级由于无法忍受如此恶劣的城市生活条件,再加上小 汽车的发展而使人口向城市郊区疏散,形成了郊区化趋向。旧城中心区由于缺乏 社会的经济的支持力量,而日趋衰退。这一趋向使得郊区购物中心有了非常迅速 的发展,这些购物中心大多选择在高速公路附近,以一组综合体或建筑群为主, 把一系列零售商店、超级市场组织在内,而周围是大面积的停车场。可以说郊区 购物中心为现代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建设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3.复兴阶段 《雅典宪章》 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方法没能解决早期工业化城市存在的问题, 反而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在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 心理等各方面所引发的矛盾与冲突促发了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思考。 通过重新评价城市空间和环境艺术对人的影响,重新认识人在城市空间塑造中的24 硕士学位论文地位、价值和所能起到的支配作用,从而发现旧城中心区仍有高效率、综合化, 并能保持和发展城市历史文化的优势。[ 24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欧美相继出现了多元化城市回归的潮流,其主要形式有小规模的购物中心,早期历史建筑的改 造利用和集合多功能的建筑综合体等。另外,建造于美国洛克菲勒中心用不同功 能的建筑组合的向世人展示了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也引起了世人对商业建筑综 合体的再次关注。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进入复兴时期。 4.盛行阶段 进入后工业时代,随着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及电子、生物、信息、新材料、 新能源等高技术的发展,城市第三产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目前各大工业 国家中,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已占全部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市中心大量集中的第三 产业人口为商业建筑综合体提供了持久的支持力。城市生活的丰富给商业建筑综 合体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契机。3.2 商业建筑综合体的特征商业建筑综合体是公共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有普通公共建筑的一般特征 也有鲜明的自身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巨大空间尺度和丰富的空间形式 商业建筑综合体是与城市规模相匹配,与现代化城市干道相联系的,因此其 体量巨大。由于建筑规模和尺度的扩张,建筑的室内空间也相对较大,一方面与 室外的巨形空间和尺度协调,另一方面则与功能的多样相匹配,成为多功能的聚 集焦点。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利用平台、连廊、中庭等形成空间的流通和联系, 商业建筑综合体能够创造出比团块式建筑更丰富的空间。 2.复杂的交通系统 商业建筑综合体通过对地下部分、地上部分的有机规划,将建筑群体的地下、 地上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贯穿起来,同时又将建筑内部的交通系统与城市街道、 地铁、停车场以及市内交通等设施建立有机联系,组成一套完善的“通道树型” (Access Tree)体系。这种交通系统形态打破了传统街道单一层面的概念,形成 丰富立体的街道空间。 3.先进的配套设施 商业建筑综合体是高科技、高智能的集中体现。其先进的设施充分反映出科 学技术的进步是这种建筑形式产生的重要因素。室内交通以垂直高速电梯、步行 电梯、自动扶梯、露明电梯为主;通讯由电话、电报、电传、电视、传真、互联 网等组成;安全设施则由电视系统、监听系统、紧急呼叫系统、传呼系统的组成。 4.内部功能丰富 商业建筑综合体为各种城市生活提供了一个汇聚的空间。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25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在其各个部分的关系错综复杂,具体的表现就是城市生活的多功能交叠。购物、 居住、办公、饮食以及休闲娱乐等城市生活以一种新的空间秩序出现在这个汇聚 空间中,并相互联系、互相促进。 5.高质量的景观环境设计 商业建筑综合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 应用先进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理论进行人性化的景观环境设计是城市建筑综合体 的重要特征。往往通过对标志物、小品、家具、植栽、铺装、照明等的精心设计 创造高质量的景观与宜人的环境。 6.投资风险较小,经济回报较大 商业建筑综合体功能的复合性分摊了单个功能项目的投资风险,多个功能单 元能够创造多个利润增长点,不会因为一个行业的不景气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 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同时个功能之间可以产生相互联系、互惠互利将整体经营 利润放大,因此获得的经济回报较之单一功能建筑较大。[ 12]3.3 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发展内在原因3.3.1 城市生活的需求亚里士多德曾说: “人们为了生活来到这个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居留于这 个城市” 。可见,提供城市生活是城市存在的根本,也是城市原本的功能。而城市 生活的需求是多种多样、复杂多变的。城市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背景下 存在着不同的生活需求,因而城市须提供丰富和综合的城市生活,以满足人的不 同需要。 雅典宪章》 《 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方法显然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城市生活。 简? 雅各布认为城市应当 “有机的复合” 即功能多样馄合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 , 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环境。她提出使城市多样化,多种功能渗和的四种必不可少 的要求:[ 25]1.必须有一个以上的主要功能,最好有两个以上,能于不同时间、不同目的,共用各种设施(指一个局部、团、组)。2.大部分街坊要短,即通路有 频频转弯的机会。3.不同年代和条件的建筑物混杂起来。4.人口充分密集,往 返络绎不绝。 亚历山大在《城市并非树形》中对城市结构的类型进行了划分。他将各类按 照功能分区进行严格划分并按层级结构进行组合的城市结构称为树形结构,而将 各类土地使用之间相互有机结合、相互交融的城市结构称为半网络结构。他主张 用半网络形的复杂模式来取代树形结构,允许城市各种因素和功能之间有交错重 盛。他认为“城市是生活的容器。假如因为此容器是树形结构,从而割断了在其 中的生活流的互相交叠,那么这样的城市就象一个盛满直立刀片的碗一样,随时 准备切断任何交赋予它的物体。……倘若我们建造具有树形结构的城市。那么,26 硕士学位论文这种城市将把我们在其间的生活绞得粉碎。 “现代城市的同质性和留同性扼杀了 ” 丰富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个性发展” 。 可见单一功能的建筑无论是在“有机的复合”还是 “半网络结构”的城市中 都不能适应城市的需要。显然,能够同时满足不同城市生活的需求是建筑发展的 必然趋势。在城市的商业中心区商业建筑综合体便是主要的表现形式。3.3.2 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全球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化进程的加剧, 而城市化直接导致了城市人口激增, 城市土地严重紧缺。从世界范围看,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世界经济增长与科技进 步,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伴随着人口向大城市的聚集,进一步加 大了城市发展与城市用地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期。 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效率和集约化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总体 上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有必要加强城市的集聚程度,以全面提高城市效率。 同时,由于人口基数大和耕地不足,我国的城市发展和可为城市发展提供的用地 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到 21 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 65%左右,城 市土地资源的压力将更大。 [ 26 ] 因而,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既要促进城 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又要保持现有耕地面积不再减少,只有立足于在现有城市用 地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立体综合开发来提高其容量和运行效率, 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的应有发展。城市化同时也导致了工业化与 产业结构转化。制造业逐步向郊外转移,城市中心成为第三产业,主要为商业与 金触业的集中区。信息社会要求这样的城市中心承担集中的经济、信息、服务等 中心功能,为区域内的各种活动提供高度综合、高效率、大容量的服务。 商业建筑综合体自身有以下优点适应以上需要:1.将商业、办公等使用功能 集中有利第于三产业的均衡发展并提高工作效率 2. 将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立体 开发有助于缓解城市用地紧张,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3.提供多样的城市生活,改善 城市中心区环境品质,创造充满人性化的城市空间。3.3.3 政府城市发展政策的影响目前在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退二进三”和招商引资政策是解决资金 不足的主要方法之一。所谓“退二进三”即政府为调整城市功能布局,改善人居 环境,提高城市品味,利用土地级差地租,把市区的第二产业搬迁到开发区或工 业园区,利用退出的土地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退二进三”政策使大量城市中心区 土地资源的商业价值迅速体现,而对招商引资政策反映最快的使商业零售企业。 由于城市中退出的第二产业占据的往往是交通便利、 人流密集的老城区核心地段, 存在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而引进的第三产业之间相互关联,互为市场,加之城 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的希缺、价格的高昂,彼此高密度的聚集成为内在的需要。因27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而商业建筑综合体的空间组织形式成为顺应潮流的理想选择,其发展、繁荣成为 政府城市发展政策的必然结果。3.4 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趋势商业建筑综合体从刚诞生之初的简单类型(商业+居住综合体)发展到今天 多种功能类型,已成为城市商业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也早已超出单 一的建筑范畴,越来越与城市功能相结合,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发展,其发展 趋势如下: 1.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功能复合越来越多 商业建筑综合体正朝着巨型化、复合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一般要占据整 个街区,把各种功能综合的组织到一个地上、地下相关联的空间中,并与周边的 建筑尽量融为一体,同时把街区的更新、交通系统的改造综合考虑,成为城市混 合使用中心。 2.城市公共空间与商业建筑综合体结合 在城市空间的综合利用开发的同时,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愈来愈受到 重视。商业建筑综合体的部分空间不仅服务于建筑自身而且服务于城市空间,并 逐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建筑空间兼有 更多的城市功能,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建筑的城市属性越来 越突出。 3.空间与交通组织立体化 商业建筑综合体的空间与交通组织呈立体化的发展趋势,商业建筑综合体的 交通组织已成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常常穿过 其内部并成为其主要的人流出入口,也是其与城市空间主要的交流界面。高架轻 轨、地面公交、地下铁路自上而下立体的连接商业建筑综合体,其内部的中庭成 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节点。28 硕士学位论文第 4 章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相互影响机制及问 题研究建筑以一定方式的组合形成城市空间,城市空间是建筑存在的基本条件,二 者是既相互矛盾、又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建筑和城市空间都有功能的问题,需 要相互匹配;也都有形式问题,需要相互协调。 [ 22 ] 商业建筑综合体特征决定了 它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相互影响更加巨大、存在问题更多。 。4.1 城市空间对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影响从宏观层面讲, 城市空间对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功能对其影响、城市实体空间对其影响和城市交通对其影响。4.1.1 城市功能对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影响商业与其他城市功能的聚合是商业建筑综合体产生的直接原因,因此城市功 能会对商业建筑综合体产生的显著的影响。在一个城市区域,城市商业功能越强 大商业建筑综合体发展就越好,反之越差。不同城市功能的区域要求商业建筑综 合体的功能不同。例如在城市 CBD 地区,商业建筑综合体多以商业+办公、商业 +旅店的形式出现。而在城市居住区则以商业+居住的形式出现。商业建筑综合 体会根据不同城市功能而变化以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但是受信息化、地价上涨、 市中心交通堵塞、长距离通勤等因素的影响,办公业的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办公业出现了离心化。[ 27 ]城市中心区的办公功能被淡化,因而商业建筑综合体在功能构成上出现了由商业+办公到商业+公寓式酒店形式上的转变。例如,五 一广场平和堂商厦的商业业绩一直独占熬头,但办公部分较之却业绩平平。而周 边几栋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商业业绩虽比平和堂相差甚远,但其公寓式酒店的经营 却效益可观。4.1.2 城市实体空间对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影响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如果过分强调建筑的形式仅仅为其 内部空间所有,而不考虑它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和控制,势必造成城市空间的无序 与失衡。因此,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出发,日本建筑师田村明提出了所谓的“城市 的建筑” ,以此来强调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那些只存在与城市中 但丝毫不去考虑城市空间的建筑,不能算是一种“建筑” ,或者只能称之为依照自 己的主张完成的“建筑的建筑” 。而“城市的建筑”不仅与城市规划相配合,同时 还形成了城市空间,进而塑造更完善的城市空间。29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城市空间是建筑存在的基础。国内学者田银声、刘韶军认为城市空间影响到 建筑各方面的使用情况。第一,提供建筑物同外界交流联系的通道。一个建筑物 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同外界的联系,同外界进行人、物资、信息、能量的交换。城 市空间为这些交换提供了通道。第二,保证建筑的安全。必要的城市空间对建筑 物的安全保证是不可少的。第三,影响建筑的室内环境。城市空间直接影响到建 筑室内的通风、采光,影响到建筑室内的温度、湿度,进而影响到室内的卫生条 件和居民的身体健康。第四,影响建筑功能的发挥。不同的建筑需要一定类型的 城市空间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第五,保证建筑的景观价值。城市空间一方 面为观赏建筑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是人们观赏的对象。 商业建筑综合体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周边城市空间对其影响的巨大。主要表现 在:1.影响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外界的联系。大量的人流、物流需要足够的城市空 间提供场所。2. 影响商业建筑综合体的经营,良好的城市空间质量能够提升商业 价值,反之则会降低。3. 影响商业建筑综合体的标志形象。商业建筑综合体需要 一定大小和质量的城市空间塑造自身的标志形象,从而提升自身价值。4.1.2 城市交通对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影响图 4.1 长沙文运街某商业建筑综合体如果把商业建筑综合体比作一个人体, 它的各个脏器便是它的各种功能部分, 而保证这个肌体维持正常新陈代谢的血管就是城市交通。商业建筑综合体的核心 ――商业部分更像是人体中对血液依存最重的大脑。由于商业带来的巨大人流、30 硕士学位论文物流,良好的城市交通是商业建筑综合体“存活”的重要保证。位于长沙五一路图 4.2 文运街区位平面图 资料来源: 根据 www..图片所绘周边的文运街是一条宽约 7 米的单行线,是人车混杂的交通状况。周边为建于上 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居住区。其间兴建的某高层商业建筑综合体(见图 4.1) ,其 底层为服装零售,上层是公寓住宅。根据其区位平面图(见图 4.2)可见,该建 筑的周边交通条件很差,四周道路为城市支路,主要供本区域居民通行使用,无 法负担过多的人流车流,加之远离城市干道建筑的可达行大打折扣。人和车难以 靠近建筑,因此经营惨淡。所以,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建设需着重解决的是与城市 交通的联系。只有与城市建立良好的交通联系才能从中获取“养分”谋取得自身 的生存发展。遍观成功的商业建筑综合体,无不很好解决了与城市交通的关系。 这再次说明了城市交通对商业建筑综合体影响的巨大。4.2 商业建筑综合体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商业建筑综合体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功能的 影响、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和对城市生态的影响。4.2.1 对城市功能的影响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模式是一组地租竞价曲线。正是这种地租竞价方式导致 城市空间的分异,也产生了城市空间地价自发调节机制。地价的差异是城市空间31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结构演变的动因之一,高低价的集中与低地价的分散是城市空间结构中最显著的 景观特征。[ 28]由于历史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城市中心区主要繁华地段多为一 些国有企事业单位用地,长沙也不例外,这违背了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分布模式 规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商业的发展,大型购物中心成为改变城市中 心区用地性质的主要因素, 从长沙五一广场区域的用地结构转换可以清楚的印证。 即原有的工业、单位办公用地转换为商业用地,传统的小规模的商业形式被具有 大型购物中心的商业建筑综合体所取代。由于聚集效应,商业建筑综合体周边的 非商业用地不断转化为其他第三产业的设施用地和商住两用类型。 [ 29 ] 由此,五 一广场区域由原来的以办公、工业为主的城市功能逐步转化为以商业功能为主和 其他第三产业为辅的城市功能。表 4.1 五一广场区域城市用地功能的转换项目名称 平和堂商厦 锦绣中环大厦 东汉名店购物中心 新大新商厦 百联东方商业广场原用地单位 玉楼东酒家 锦绣大厦 九如斋副食品公司 美术印刷厂 居住、商业改变后用地功能 商业零售、办公 商业零售、酒店式公寓 休闲娱乐、酒店 商业零售、居住 商业零售、办公4.2.2 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商业建筑综合体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对城市公共 空间的影响、对城市标志性的塑造和对城市肌理的影响。 4.2.1.1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 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商业建筑综合体,其建筑空间越来越突出的公共特性使之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越来越多。 回溯历史,西方 10 世纪到 15 世纪的城市公共空间其实质是适应步行和小型 运载工具的街道空间的放大,多位于教堂、市政厅等公共建筑前面,主要供市民 集会举行仪式,空间形式简单、功能单一。15 到 18 世纪城市随着形式主义的构 成形态发展,城市空间尺度加大,布局讲究严谨的几何构图,体现着人对自然的 有力控制,而城市的公共空间在让人感到激动和振奋的同时也感叹自我的渺小和 无力,公共空间的活力大大退化。18 到 19 世纪工业革命使城市变为功用性形态, 城市降到了最基本和使用的水平,粗制滥造的住宅密集的堆集在生产点附近方格 网式的典型城市道路的唯一用途就是联系两者的一条通道。城市公共空间的命运 在这个工业生产至上的时期可想而知,它的发展进入了停滞阶段。20 世纪资本主32 硕士学位论文义和工业化以使城市拥挤不堪,中心区开始衰败,小汽车和先进的信息手段促使 城市相郊区溢散。城市的尺度也为汽车设计,道路要以车道设计,广场要考虑多 少车位。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迅速下降,人们放弃了在公共空间的活动,要么龟 缩在家里,要么呆在家里,人丧失了对城市空间的权利。 [ 30 ] 随后人们认识到以 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并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他们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方案 设想,如: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分散论”即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中” 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芦原义信提出的“都市秩序单位”即每一个 秩序单位都是一个具有内相的、封闭的、相对独立的、多功能的城市单位,而城 市是靠这样的“都市秩序单位”扩充得以扩展。有学者认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向 是“城市空间功能分化与复合的结合” ,人们可以在城市的一处地方一次性享受多 种服务,达到多种目的,而以往的城市公共空间往往由于功能和结构的限制实现 不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功能的复合正是建筑综合体的标志特征,它的介入是对城 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完善和补充, 因此在 20 世纪中后期的许多城市都通过建造建筑 综合体来改造和新建城市公共空间。 [ 31 ] 在这当中商业建筑综合体对城市公共空 间的影响最大。由于商业的聚集效应,商业建筑综合体周边会聚集越来越多的第 三产业设施,它们要求城市空间能够提供更多信息、人流、资源汇聚的场所,这 直接导致了城市空间更加开放化、人性化、公共化。 [ 32]图 4.3 1958 年的五一广场 资料来源: 长沙人必看的照片 - 51 论坛.htm 图 4.4 1974 年的五一广场 资料来源: 长沙人必看的照片 - 51 论坛.htm长沙市最重要、发展最早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五一广场区域。通过图 4.3、图 4.4 和图 4.5 的对比可以看出, 1958 年的五一广场区域是一个宽阔的道路交叉口, 中心设置一座绿化花坛,只利于车辆行人的通行,周边缺少供人休闲娱乐的商业 设施和公共空间;1974 年的五一广场并无多少变化,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原来 的绿化花坛更换为一座纪念碑,显然那是当时政治运动的产物,而周边环境并无 多少改变;而 2003 年的五一广场区域的面貌则焕然一新,通过对比可见最大的变 化是公共空间的形态由原来封闭、呆板的形态变为开敞、活跃的形态。虽然现在 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但较之从前,市民在此有了更多活动的空间和城市生 活。五一广场东南角的平和堂商贸大厦建于 1998 年,正是这栋商业建筑综合体吹 响了城市公共空间转变的号角。随后的区域商业开发和绿化广场的兴建根本上改33 商业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变了五一广场的公共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因此可以说,是一栋商业建筑综合体 塑造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形象,带来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新活力。图 4.5 2003 年的五一广场4.2.2.2 对城市标志的塑造 “由于标志物是从一大堆可能元素中挑选出来的,因此其关键的物质特征具 有单一性,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或是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如果标志物有 清晰的形式,要么与背景形成对比,要么占据突出的空间位置,它就会更容易被 识别,被当作是重要事务。” [ 33 ] 商业建筑综合体往往占据城市中心区最核心的 位置,再加上其庞大的体量、巨大的人流、高质量、人性化的设计、经常成为城 市标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是当今世界上规模 最为庞大的私人所有的商业、娱乐中心。洛克菲勒中心位于纽约最繁华的商贸金 融中心――曼哈顿岛上。70 层高的 RCA 大楼是整个中心的主体建筑,该中心还有 商业建筑、办公楼、旅馆、公寓大楼以及剧场和电影院等娱乐设施。长沙市五一 广场的平和堂商贸大厦自建成之日起也成为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发达程度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