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有没有武汉和沈阳哪个发达好?文化氛围,经济发达程度,文明程度!等……

营造助推振兴的文化氛围_新浪城市_新浪网
  沈轩言
  地域文化已日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域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创新,就难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沈阳来说,新一轮振兴绝不单纯是经济行为,更是社会发展和文化转型的整体行为。
  文化决定思维,文化砥砺行动,文化推动发展。处在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关键期,沈阳需要打造积极的文化力量,营造包容的文化氛围,筑牢思想基础、凝聚社会共识,汇聚起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振兴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国家如此,城市亦然。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地域文化已日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域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创新,就难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沈阳来说,新一轮振兴绝不单纯是经济行为,更是社会发展和文化转型的整体行为。
  沈阳是一座积淀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生命谢幕海天间的航天英雄罗阳、研发全球首款I5智能机床的年轻创新团队、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金蓝领”五朵金花……无数的英雄和楷模,用行动诠释着沈阳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强大动力。回望振兴战略实施一路走来,文化对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是内在的、持久的、不可替代和模仿的,是地域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新一轮振兴我们仍然要以文化弘扬为先导,以观念更新为动力,倡导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全面振兴相协调的城市文化,使之成为鼓舞振兴士气、决胜全局的精神支撑。
  营造助推振兴的文化氛围,要用实文化推动力。新一轮振兴,我们有国家政策红利、有区位优势、有产业潜能,而最为关键的,是要进一步唤起沈阳人的进取精神。“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当前,关键是要引导干部群众彻底消除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等靠要等思想观念,增强创新改革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求实求效。要拿出当年“闯关东”的闯劲,新中国成立后勇当“共和国长子”的干劲,改革开放中完成调整改造的韧劲,与制约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性矛盾做彻底割裂,用文化软实力凝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力促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营造助推振兴的文化氛围,要用活文化创新力。“居高方能临下,出奇才能制胜”。转换新思维,拓展新路径,厚植新优势,培育新动能,沈阳振兴离不开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是大势所趋。这固然离不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但,更不可忽略的还有文化的进步。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以提升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养。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城市精神的高昂和文化力量的崛起。当一个城市,让这种优秀的文化魅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化为文明品格、价值取向,外化为自觉行动、发展实践,就已经定下了振兴发展的总基调。人人谈论创新,人人服务振兴——每个人都是改革先行者、振兴排头兵,让想象力、创意力、思想力,在相互激荡中多元碰撞中问题挑战中,迸发、生长、实践,调动起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和智慧,为振兴大业闯出新路。
  营造助推振兴的文化氛围,要用足文化包容力。振兴文化,开放包容才能更具凝聚力。越是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越要敢于求同存异、解疑释惑,越要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沈阳人骨子里依旧流淌着移民文化的血液。自由、宽容、开放的城市文化让来到沈阳的每个人都不觉得身在他乡。要想不断吸引孔雀、凤凰东北飞,就要靠“立得住”的文化氛围,“说了算”的制度保障,以及“叫得响”的激励措施,成就着振兴的惊喜,创造着振兴的奇迹。沈阳要容得下每个人的梦想,只有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在此凝聚、碰撞,解开了思想的扣子,迈出了实干的步子,振兴文化才可能成为新的城市灵魂,在思想认识上完美共振。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文化凝结历史,文化引领未来。我们要立足于沈阳新一轮振兴,以更高的文化自觉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让文化成为一面大旗,吸引志同道合者,感染跃跃欲试人,全面提升沈阳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全面振兴提供向心力。
新浪地方站关于加强我市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欢迎您访问政协郑州市委员会
郑州市政协委员会 > 调查研究
关于加强我市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发布时间: 09:14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郑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4 font-family: 仿宋_GB年10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市文化建设工作,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6月份以来,我们先后组织四批政协委员到我市文化主管部门、基层文化单位和有关文化企业对我市文化建设工作深入调研,并赴周边城市学习考察。通过视察调研、问卷调查、网上查询、对比分析、思索探讨、论证研究,针对我市文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围绕我市亟待改进和需要狠下功夫及努力做好文章的六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认识,抢抓机遇,提升我市文化建设水平
近年来,我市的文化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郑州市图书馆新馆、档案馆新馆等项目即将建成,城乡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成绩显著,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少林文化、商都文化传承有序。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和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一期工程主体完工,嵩山文化产业示范区、金水文化创意园区等加快发展;动漫产业发展迅速,国家动漫基地(河南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小樱桃&品牌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市文化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不断扩大,全新舞剧《水月洛神》、豫剧《斗笠县令》分别获得荷花奖金奖和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连续六年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打造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国际少林武术节推动了少林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这些成绩的取得,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明城市建设、推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市不断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要求下,紧密结合我市文化发展实际,进一步研究了文化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为我市未来的文化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文化建设工作的现状与中央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与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的发展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客观地说,我市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业短腿拉长了,而文化建设弱势却凸显了;城市框架拉大了,而文化内涵却不很明显了;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文化氛围却不浓厚了;周边城市文化发展提速了,而我市差距却拉大了。具体地讲,有五个不协调:一是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程度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够协调;二是现有的文化设施与都市区发展规划还不够协调;三是文化建设投资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还不够协调;四是现有的文化政策、体制机制与文化建设发展目标还不够协调;五是文化产业所占比重与工业经济所占比重还不够协调。我们必须正视差距,看清不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对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有差距、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缺乏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存在观念陈旧,思想不够解放,对文化发展缺乏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过多地强调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而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属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功能;过多地强调了文化的社会效益,而忽视了文化的经济效益。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和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
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文化的竞争,很多城市都把文化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长沙市将推动文化崛起作为实施中部崛起的优先战略,武汉市在全市上下形成&在中部率先崛起,文化首先必须崛起,要成为经济崛起的动力之源&的共识。西安、太原、南昌、合肥、哈尔滨、沈阳、杭州等地也都结合各自实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总的看来,我市文化建设不论是设施还是内涵都明显落后于不少省会城市。如果我们还不能正视当前我市文化建设工作的差距,就不能在全省挑大梁、走前头,更不能在中部求超越、在全国找坐标。
对此,我们必须转变文化发展观念,充分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要紧紧抓住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和国务院对我省加快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的战略定位这两个重大历史机遇,按照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的要求,敬畏文化、学习文化、振兴文化、服务文化,不断激发文化的内在活力,充分发挥文化在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要切实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总体规划,抢抓机遇、快马加鞭、迎头赶上,全面提升我市文化建设水平,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和辐射力。首先,在发展理念上,要把文化发展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统一谋划、统一安排、统一推进。其次,在发展战略上,要加快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实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中部领先,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具有鲜明华夏历史文明特色的国际知名文化城市。其三,在发展思路上,要紧紧依托中原特色文化资源,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建设工作跨越式发展。
二、科学谋划,落实规划,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成绩显著,但也存在着小气、单薄、分散等不足,尚未形成文化圈的概念。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基层文化设施,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城市区域规划不合理等原因,一些老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而且全市缺乏功能先进、设备一流的有利于提高郑州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的大剧院、音乐厅等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郑州博物馆、郑州美术馆的展馆功能、展馆面积已不能适应郑州都市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文化产品数量和种类不够丰富,内容形式较为单一。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效率不高,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由于管理人员缺乏、经费保障不到位、图书种类单一等原因发挥的公共文化服务作用不明显。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参与度较低。没有很好地形成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良好互动,群众性文化活动魅力不足、精致程度不够,一些文化活动仍以动员性参与为主,缺乏群众的主动参与,出现了文化产品和服务趋多但群众文化生活依然单调的矛盾现象。
与周边城市相比,我市&十一五&期间政府的文化投入差距很大,长沙市投入60多亿、武汉市投入51亿、合肥市投入50亿,而我市仅为32.3亿。山西省和太原市联手打造了位于长风文化商务区的文化博览区,建造了市美术馆、博物馆和图书馆、大剧院、科技馆等五个城市文化地标建筑。武汉市投资23.9亿建成了琴台大剧院、音乐厅,是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建筑设计标准最高的特大型文化设施。合肥市建成合肥大剧院,整体技术功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我市应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和载体,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各级财政特别是市本级财政要加大投入,重点规划建设大剧院、音乐厅等一批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化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新建、改扩建图书城、电影院、演出场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保障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设施的正常工作经费。财政投入起码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投资要求,同时要动员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建设。
(二)完善落实规划,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建设设施网络覆盖城乡、服务供给高效便捷、组织支撑坚强牢固、保障措施持续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要把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我市城乡总体规划,在城中村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中提前规划、重点安排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议在郑东新区依托河南艺术中心、郑州图书馆及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文化设施打造东区公共文化中心;在西区规划建设一个以广电中心、文艺大厦、郑州大剧院、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体育馆为依托的公共文化中心,形成遥相呼应、两翼齐飞的郑州大文化圈。各县(市、区)也要规划打造区域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功能区、城区&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重点做好文化馆、图书馆等场馆的规划、建设,逐步建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三)创新工作思路,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做好各类文化场馆的管理维护,充实内容、完善机制,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发挥作用。整合一定区域内公共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在广场、公园、社区等公共活动场所增设电子屏幕和播放设备,为群众免费提供用电、饮用水服务,方便和引导群众开展公共娱乐、健身活动。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公共文化建设管理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加快推进现代科技在公共文化设施上的运用,提高公共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如推动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断丰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如图书馆举办群众性学术讲座等。充分发挥群众团体、行业协会的作用,调动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群众文化氛围。
三、转变方式,优化结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实践证明,文化建设不仅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越来越大,而且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来看,我市文化产业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成为支柱产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文化产业总量仍然较小。近年来,我市的文化产业总量虽然逐年增长,但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2010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44.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58%;其中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95.0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35%(数据来源市统计局,2011年未公布,下同),仅位居全省第三位,比第一位开封市(4.51%)低2.16个百分点,比第二位许昌市(4.40%)低2.0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2.75%)低0.4个百分点。二是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总的来说,我市文化企业还存在着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拳头产品少,缺乏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竞争力弱。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娱乐文化服务业规模偏小,发展相对缓慢。三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文化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我市文化与科技、休闲娱乐等相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例仅占14.51%。
其他省会城市普遍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快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步伐。从文化产业增加值来看,2010年,长沙市为454亿元、武汉市为303亿元、杭州市为702亿元,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0.0%、5.5%、11.8%,新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的比例都超过30%,这些数据都明显高于我市。以建设特色文化园区为抓手,是周边城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南昌有八大山人文化产业园、红谷滩文化产业园,长沙有天心、锦绣潇湘、梅西湖等五个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西安有秦岭北麓、花园浐灞生态区等七大文化园区。这些特色文化园区的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此,我们建议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要按照我市文化资源分布状况和郑州都市区建设总体规划,以城区文化带、沿黄文化带和南水北调沿渠文化带为脉络完成郑州文化发展的区域格局,尽快编制出台《郑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引导各县(市、区)依据自有的文化资源和市场条件,发展特色文化项目,推进城乡之间、城区之间均衡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聚集区,尽快制定出台《郑州市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科学安排园区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二)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业态,鼓励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形式,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文化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支持发展手机电视、创意设计、数字娱乐、移动多媒体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支持发展手机报、电子报、电子杂志、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
(三)培育优势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产业集团。重点扶持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有一定基础、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门类成为我市的优势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做大做强郑州文化产业。尽快成立文化投资、出版发行、文艺演出、旅游观光等产业集团,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四、引导消费、培育市场,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
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它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尽管目前我市文化产品零售额增幅很大,但文化消费依然乏力,文化消费发挥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一是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文化产品市场相对单一,规模小、档次低,存在&小、散、乱&现象。文化消费行业发展不平衡,一些新兴的文化消费如互联网发展迅速,传统文化消费如书报杂志发展缓慢。资本、人才、技术、版权等文化要素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二是居民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我市居民文化消费支出较低,2010年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分别只有4.3%、6.3%,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严重滞后。居民文化消费意识薄弱,在同等收入水平下,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过分强调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文化消费,对文化消费投入甚少。文化消费的不足抑制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三是对文化消费的引导不够。目前我市文化产品的创新力度不够、特色文化消费开发水平不高,文化服务场所区域分布不合理,已经不能满足文化消费多元化、多层次化的要求。
为了培育文化市场,提高文化消费总量,周边城市采取了多种举措。长沙市由政府给予财政补贴,免费向市民、农民工发放KTV等娱乐场所代金券。武汉市邀请知名音乐家举办少儿音乐讲座,象征性地收取10元门票,在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培育了高雅音乐的城市消费群体。这一系列的措施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培育了深厚的文化消费土壤、有效引导了市场和行业的发展。我市应当培育健康的文化市场,积极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观,使文化消费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消费新热点。具体建议是:
(一)加强对文化消费的引导。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倡导文化消费观念,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研究建立群众文化消费财政补贴机制,探索发放文化消费卡,着力扩大基层文化消费。加强对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文化消费的扶持,积极引导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消费。
(二)进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引导文化企业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文化产品的市场新需求,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拓展群众文化消费市场。大力扶持文化企业开发特色文化消费,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形态。尽早完成郑州市文化地图的制作印发,引导市民参加各类文化消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主题街区,鼓励发展大型文化娱乐项目。
五、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增强郑州文化影响力
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是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和幅射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提高城市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市虽然拥有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少林文化、商都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尚未形成明显的文化品牌优势,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不够。历史文化资源未能作整体开发,难以形成集合优势。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例,少林寺、康百万庄园等文化景点已成为旅游热点,但我市其他的诸多文化旅游景点效益却不够理想。二是开发方式相对单一。不少文化资源开发模式雷同,未结合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缺乏悠久的历史文化所带来的厚重感。另外,与文物相关的文化产品开发尚未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其经济效益并未凸现出来。如城隍庙、文庙、商城遗址等文化景区只满足于初步的参观旅游需求。三是省市两级文化资源共享不够。存在省、市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文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不协调,文化场馆利用率不高等现象。四是对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缺乏对文化资源的综合宣传,一些文化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长沙市立足本地传统文化特点,着力打造了民间工艺文化、酒吧文化、动漫产业等一批代表城市文化形象的特色品牌,拥有动漫界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蓝猫&和国产动漫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虹猫蓝兔&。沈阳市充分发挥东北二人转的地域乡土特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加强品牌宣传,使二人转成为沈阳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重要文化品牌。我市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整合发掘,培育知名文化品牌,切实增强郑州文化影响力。具体建议是:
(一)深度开发文化资源,发掘文化内涵。深入挖掘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嵩山文化、商都文化的丰富内涵,全面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抓住登封市作为省级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和&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申遗的重大机遇,重点开发少林禅武文化、儒学文化、道教文化和古代天文文化,把登封的嵩山区域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具有较强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把嵩山少林文化打造成郑州市的重要文化品牌。实施大遗址公园建设工程,尽早出台《大遗址郑州片区建设总体规划》、《郑州市大遗址保护条例》,加快建设大河村遗址、西山古城、荥阳故城等遗址公园。依托郑州商城遗址,整合紫荆山公园现有资源,建设集文化名人、文物保护、展示、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商都遗址公园。深入开发黄帝文化资源,加大黄帝故里拜祖地历史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和丰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形式和内涵,使其真正成为郑州乃至全国的知名文化品牌。进一步重视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挖掘开发少林武术、青铜器、玉石器、陶瓷器、象棋等能够反映郑州文化特征的系列旅游商品。
(二)大力培育文化品牌,带动产业升级。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加强选题策划,注重创新创意,谋划、扶持一批有地方文化特色和良好市场前景的文化项目,精心打造一批演艺品牌、影视品牌、动漫品牌等文化产业品牌,借助品牌影响带动文化产业门类的发展。可以重点挖掘以夏商文化为核心、以中华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名人文化、宗教文化、藏书文化、史前文化等文化精品。大力发展动漫产业。以国家批准在河南省建立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为契机,不断提高原创动漫产品质量,增强动漫产业艺术、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推动我市动漫产业发展;集中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动漫文化产品,结合少林文化、黄帝文化等文化资源创作以少林小子、黄帝等为原型的动漫人物,打造动漫产业的郑州品牌。借助豫剧《斗笠县令》等文艺精品的影响,推介、创作一批经典剧目,推动豫剧等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推进省市两级文化资源共享。把我市文化资源与中原姓氏文化、河洛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谋划一批既能彰显中原文化又能体现我市文化特色的文化项目,增强我市的文化辐射力和带动力。积极和省文化管理部门对接,进一步完善省、市间文化基础设施的布局结构,大力推进省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广播电视等文化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省、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四)加大对文化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升影响力。通过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主流媒体上投放广告宣传片、在外地举办品牌推介会等形式,充分利用有效媒介工具,采取灵活多变的传播媒介方式,重点宣传我市特色文化,切实提高郑州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品牌影响力。
六、创新机制,完善政策,营造文化发展良好环境
科学的管理体制、良好的运营机制、配套的优惠政策、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文化建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市在营造文化发展良好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某些方面还有一些差距。一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如:在文化产业投融资上,国有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尚未建立,民营文化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中央、我省都要求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但我市尚未落实。二是文化体制改革还存在薄弱环节。文化发展的宏观管理还不到位,政府需要在文化建设工作中进一步转变职能;国有文化单位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三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知名的文化领域领军人物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不足。
其他城市都从更高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和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法规与政策。太原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征收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实施办法》,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从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征收1%的文化专项资金,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保障。北京市文化局、广电局分别与北京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文化企业提供专项授信额度,并在北京银行创办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中心&。上海、杭州等地也开发了与文化产业特征相结合的信贷产品,为文化企业融资难解决了后顾之忧。我市应在推进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用人机制、配套政策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营造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具体建议是:
(一)完善政策机制。不断创新投融资政策,尽快制定落实我市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明确全市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逐步提高我市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完善招商引资、产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出台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鼓励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法规和税收、工商、土地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支持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出台有关具体的意见和操作办法,落实已有政策。出台相关实施办法,支持社会组织、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公益性文化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引导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我市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尽早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
(二)创新体制机制。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加快政府转变文化管理职能,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尽快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尽快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建立法人负责制。建立财政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通过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等措施,以激励、补助、贴息等方式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建立完善人才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文化企业经营业绩与经营管理者奖励挂钩以及艺术、学术、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实施办法,调动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开辟文化人才&绿色通道&,引进、培养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各类文化领军人物。不断充实文化站等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生活待遇。表彰在全市文化各个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增强人文关怀,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郑州市委员会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发达程度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