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第一民企雪松为什么要参与广州南沙粤港澳大湾区区?

广州市商务委员会
广州市商务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是:
穗迎来我国首个空中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
发布时间:
10月9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与蓝色光标天地互联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将设立投资规模10亿元的蓝色光标天地互联全球总部,设立百亿级“一带一路”空中互联网产业引导基金,将开创中国首个空中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打造产值千亿级产业集群园区,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达到万亿级的产值规模。&&&&中国的“互联网+民航”正迎来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期。据悉,新修订的《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于今年10月份正式实施,放宽了对机上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管理规定。&&&&此次该区率先发力引进空中互联网领域的重大项目,将助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IAB(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积极抢占全球空中互联网大市场。同时,将引领广州市IAB产业发展新跨越,提升广州在科技创新的全球显示度。&&&&抢占空中互联网万亿级“风口”&&&&此次双方签约落户的项目,涵盖了总部、基金和产业园等方面,有望助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加速形成空中互联网全产业链。&&&&根据协议,设立投资额约10亿元的总部。发挥蓝色光标天地互联科技公司在空中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品牌优势,在该区设立蓝色光标天地互联全球总部,注册资本1亿元。另外,蓝色光标传播集团南中国区总部也将于年内在该区投入运营。&&&&同时,双方共同发起成立规模100亿元的“一带一路”空中互联网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空公司空中互联网的建设和运营项目,推动“一带一路”空中互联网产业发展。&&&&依托蓝色光标及旗下公司,在该区规划建设空中互联网产业园,推动泛空中互联网产业集群大发展,引进集聚一批空中互联网上下游企业及优质资源,建设产值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园区,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达到万亿级的产值规模。&&&&此外,创建中国首个空中互联网双创中心。依托蓝色光标及相关企业,设立空中互联网双创中心,大力推动空中互联网创新创业,打造空中互联网全链条型的生态产业发展系统。&&&&目前,全球有大约50余家航空公司提供空中互联网服务,装载Wi-Fi系统的飞机已超过4000架。乘客可在飞机上接入舱内Wi-Fi,即可享受机载服务器上储存的影视、音乐和游戏等娱乐内容,还可接入互联网,实现空地互通互联互动。&&&&中国空中互联网发展起步较晚,2012年国航开始第一架机上网络飞机试飞。目前,国内实现网络连接的飞机总数只有140余架,仅占中国民航运输机队总规模的6%。伴随国内民航客运量的高速增长,以及机上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政策的松绑,中国的“互联网+民航”正迎来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期,服务每年5亿人次的航旅人群,创造万亿级的价值蓝海。&&&&笔者了解到,目前蓝色光标天地互联成功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中互联网一站式管理运营平台BAO(BlueAir&Operation)、全民航一站式场景营销解决方案BAM(BlueAir&Marketing),和国航、东航、南航、厦航、海航展开了全面业务合作。全面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空中互联网市场开发,加快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将在未来中国飞机舱内娱乐及连接产业(简称IFEC)市场全面布局安全高效的空中互联网服务。&&&&IAB龙头企业落户广州开发区&&&&蓝色光标所在的网络通信产业,在该区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国家“互联网+”战略,瞄准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等新兴产业,在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及智能硬件、互联网及软件服务三个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质升级。&&&&2016年,该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300亿元。在该行业全市百强企业中,该区有57家,其中前20强企业占19家。全区现有规模以上的互联网及软件服务企业过百家。&&&&今年初,该区出台了四个“黄金10条”、两个“美玉10条”、“风投10条”等系列招商引智政策。&&&&蓝色光标天地互联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李永透露,天地互联选择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落户,主要是基于该区有专业的服务团队、高效的工作效率、扎实的政策基础。&&&&“相信在这片名企云集的沃土上,蓝色光标空中互联网项目的强势加入,将进一步助推空中互联网这片新蓝海成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李永告诉笔者。&&&&“十三五”期间,广州提出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三大战略枢纽的目标,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肩负着重任。目前,按照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将该区作为IAB产业主战场的要求。近期还将颁布实施促进IAB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化规划和政策的引领作用。&&&&今年以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紧扣IAB产业计划,大力引进和动工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共洽谈企业600余家,签约项目55个,其中举行重大签约或动工活动的项目25个。&&&&该区引进的项目不仅有数量,更有质量,很多都是“大块头”、大效益、大前景。比如,今年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9个,包括宝洁中国数字创新中心、LG增资扩产项目、玛氏箭牌总部项目等;央企投资项目6个,包括中国建筑轨道交通总部、国药融资租赁总部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投资项目12个,包括广州最大民营企业雪松控股集团总部、宝能集团粤港澳大湾区总部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瞄准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等新兴产业。例如,促成LG8.5代液晶面板项目三期项目今年上半年扩产动工,全球三大玻璃基板厂商之一日本电气硝子增资扩产,进一步夯实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基础。并引进滴滴集团华南运营中心等处于“风口”的互联网产业项目。&&&&在人工智能方面,瞄准国内外机器人企业的总部、研发、关键部件及本体生产环节开展招商。引进了国机智能总部、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中国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广州分中心等国家级机器人项目,今年动工建设发那科机器人华南基地、巨轮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化基地、广州瑞松科技机器人、亿航智能飞行器产业化基地等。&&&&在生物科技方面,瞄准国内外新药研发、精准医疗、干细胞、医学检验开展招商。&&&&例如,近期与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联合打造冷泉港(广州)研究院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设立冷泉港(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同时,国际创新项目GE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生物药项目、康融东方医药、绿叶华南再生医学中心、赛默飞精准医疗中心等国际项目,以及阿里健康运营项目、国药融资租赁南方基地等均已落实。&&&&撰文:陈思勤&黄嘉庆&&黄于穗&赖伟敏&&&&数说&&&&2016年&&&&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I)实现产值超23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A)实现产值超15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B)实现产值超500亿元。&&&&今年以来&&&&全区新注册内资企业7553个,同比增长91.26%,注册资本470.57亿元,同比增长153.94%。新批外资项目66个,实际利用外资21.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在全市各区排名第一,在国家级开发区位列第二。&&&&&&&&&&&&&&&&&&&&&&&&&&&&&&&&&&&&&&&&&&&&&&&&&&&&&&&&&&&&&&&&&&&&&&&&& (来源:日 南方日报)
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走进外经贸
主办:广州市商务委员会协办: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信息中心运营维护: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信息中心
地址:广州市东风西路158号广州国际经贸大厦邮政编码:510170
传真:版权所有:广州市商务委员会
粤ICP备号-1Copyright@ 2010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粤港澳大湾区及香港回归20周年的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机遇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来源:张忆东策略世界
  投资要点&&
  粤港澳大湾区的政治经济意义——改革开放新高潮、“一国两制”新创举
  ——为什么重视粤港澳大湾区?习近平提出:“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作为一项开创性事业,“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也需要不断探索前进”。粤港澳大湾区对港澳经济稳定发展意义重大。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制高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潜力大。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佳、经济活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突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展望——不只是香港回归20周年大礼包,更是繁荣新起点
  ——海外湾区经济成功范例: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
  ——全球四大湾区实力比较。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和土地资源上均具有较大优势,人均GDP、产业结构、创新实力等正处于追赶过程中,有较大提升空间。
  ——粤港澳湾区发展展望:港澳依托金融优势助力湾区企业国际化;深圳引领创新龙头带动广东制造业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将强化港股新牛市的基础
  ——除了“招商引资”,港股市场更要服务“中资出海”。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提升内地和香港互联互通的广度、深度,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地位更加巩固,成为推进资本项目有序开放和出海的桥头堡。
  ——粤港澳大湾区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走向更高水平,提升中外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从而,不只是“北水南下”支撑港股市场,还将吸引欧美等国的外资“西水东进”。
  投资建议: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投资机会
  ——主线一:湾区内的地产龙头公司受益于经济发展
  ——主线二:交运一体化带来新机遇
  ——主线三:香港金融、商业地产公司受益香港“中资出海”桥头堡地
  ——主线四:湾区内消费企业龙头受益“一小时交通圈”
  报告全文
  1.粤港澳大湾区的政治经济意义——改革开放新高潮、 “一国两制”新创举
  1.1 为什么重视粤港澳大湾区?
  习近平接见林郑月娥时提出: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作为一项开创性事业,“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也需要不断探索前进。对于广东的最新批示,希望广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粤港澳大湾区对港澳经济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目的就是进一步密切内地与香港的交流合作,继续为香港发展注入新动能。只要有利于香港繁荣稳定、有利于内地和香港互补互利、有利于巩固和提升香港三大中心地位的措施,中央政府都将予以支持。大湾区为港澳提供了广阔的腹地,强大的实体经济将驱动港澳地区金融、贸易、航运、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制高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特色是“对外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多元化,可以成为推动国际国内要素、资源自由、有效配置的重要门户。港、澳具有全球资本自由流动的优势,深圳是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地,广东省制造业实力雄厚。
  1.2、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潜力大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1)地理位置优越。首先,大湾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包括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五大机场,广州、深圳、香港和珠海四大港口。其中,香港是传统的国际枢纽机场,白云机场是国家定位的三大国际航空枢纽之一;广州是综合港口,集装箱、干散货和油品等业务的发展齐头并进。第二,按照规划到2020年,“一小时城轨交通圈”打造完成,将大大加强区内经济联系。
  (2)经济活力强。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9.35万亿,占全国GDP比重达12%。湾区内的9个内地城市中8城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对外开放程度高。粤港澳大湾区内的9个内地城市2015年的利用外资额约为256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五分之一,是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
  (4)创新能力突出。深圳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占GDP比重为50.4%,互联网产业增长15.3%,生物产业增长13.4%,新能源产业增长29.3%,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设备产业增长20.2%,拥有腾讯、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
  2、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展望——不只是香港回归20周年大礼包,更是繁荣新起点
  2.1、湾区经济成功范例
  旧金山湾区,硅谷铸造高新技术产业。旧金山湾由金门大桥以北的北湾、旧金山为主的半岛、奥克兰为代表的东湾以及圣何塞为主的南湾四个部分组成,包括旧金山在内的9个县,面积18000多平方公里。旧金山地区依托港口发展金融、贸易和旅游服务业,奥克兰主要发展工商业,圣何塞形成了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技术与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根基。硅谷在19世纪60年代晶体管时代打下的基础中茁壮成长,那个时代提供的不仅是技术支持,还有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
  ——风投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20世纪70年代,红杉资本和KPCB等风投公司成立,冲击硅谷。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这一投资热潮仍然不减,在2014年,大概145亿美元的资金被投进到硅谷的各个企业中,占了美国43%的总投资金额。
  ——移民风潮掀起,多样化高端人才聚集。在20世纪后半期,迁往硅谷的移民潮开始兴起。1950年到1970年间,圣克拉拉(硅谷所在地)的人口翻了3倍,从30万暴涨至100万。斯坦福等高校孕育的人才涌向硅谷,多样化人才成立的各种不同行业的公司,使得这个环境能够自我延续。
  纽约湾区,打造全球金融中心。1898年,纽约大都市圈经过合并,大纽约湾区规划形成。纽约湾区以纽约市为核心城市,构建全球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构造纽约金融业生态。纽约原本是一个港口城市,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其发展成为贸易中心。19世纪70年代-90年代,正值经济全球化时期,纽约市开始迎来产业结构调整,20年间服务业人口增长252%,纽约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确立。
  ——纽约金融中心拉动都市圈经济。纽约都市圈2000年人均GDP为40678美元,远高于全美国的33924美元。且纽约都市圈人均GDP增速高于全美。纽约金融中心对纽约都市圈的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东京湾区,日本最大工业群、航运中心。东京湾区经济带以东京为中心,以关东平原为腹地,包括东京、横滨、川崎、千叶、横须贺等几个大中城市,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区,也是以钢铁、石油冶炼、石油化工、精密机械、商业服务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
  东京湾沿岸形成由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横须贺港六个港口首尾相连的马蹄形港口群,年吞吐量超过5亿吨,东京湾区经济总量占日本全国的1/3。各港口群虽然保持各自独立经营,但在对外竞争中则形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提升了东京湾港口群的整体竞争力。
  2.2、全球四大湾区实力比较
  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和土地资源上均具有较大优势,人均GDP、产业结构、创新实力等正处于追赶过程中,有较大提升空间。
  人口资源:粤澳港湾区常驻人口约1亿人,远超世界三大湾区,劳动力充足。但同时面临的环境压力也更大。
  土地资源:粤澳港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千米,远超过世界三大湾区,土地总面积处于优势。
  产业结构:总体来看,海外湾区GDP 主要由第三产业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均在75%以上,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均接近于零。与其它三大湾区相比,粤澳港湾区第三产业比重最低,主要原因在于广东省的城市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创新实力:粤港澳湾区尚无百强企业,后发优势或现追赶效应。根据汤森路透发布的“2015年全球创新力企业(机构)百强”,位于东京、旧金山、纽约和深圳湾区的企业分别有20家、11家、1家和0家。众多公司主要分布在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深圳作为全国创新创业重点扶持地,在粤港澳一体化的促进作用下,可能出现追赶效应,涌现一批龙头企业。
  2.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展望
  港澳:金融服务互联互通,助力湾区企业国际化。
  香港金融业优势明显,为大湾区提供全球融资平台。香港是全球最大的IPO市场。至2016年年底,在香港上市的广东企业212家占内地在香港上市公司的22%。在香港的私募基金公司管理的私募基金总值达1185亿美元,在亚洲排行第二。
  离岸人民币枢纽。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并处理全球约七成的离岸人民币支付交易。
  从助力融资到助力投资。利用“港股通”、“债券通”,推动内地和香港两地资本市场融合发展,是国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力尝试,也是国内资本走出去投资的机会;湾区内企业未来也可以立足香港,向世界各地输出服务和投资。
  深圳:创新龙头带动广东制造业升级
  深圳作为创新龙头,带动广东制造业升级,推动香港金融、贸易、航运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深圳已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即以研发、创新产业、新经济等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2015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5165.57亿元,增长11.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6.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4491.3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6.2%。
  广东省的产业体系比较完备,制造业基础雄厚,可成为大湾区的制造业中心。例如广州、佛山等作为产业龙头带动,江门可以提供配套;又如江门摩托车产业在全国知名,周边城市可以为江门提供人才、技术、配套等支持。
  3、粤港澳大湾区将强化港股新牛市的基础
  3.1、除了“招商引资”,港股市场更要服务“中资出海”
  历史上,港股市场长期是中国内地进行“招商引资”的门户。从21世纪初,中资股票即在港股市场扮演重要角色,H股和红筹股合计通常占有港股一半以上成交额。市值方面,H股和红筹股合计近年来也基本稳定在港股总市值4成以上。
  未来香港市场将作为“助中资出海”的桥头堡而迎来大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提升内地和香港互联互通的广度、深度,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地位更加巩固,成为推进资本项目有序开放和中国资本出海的桥头堡。
  根据欧美日等经济体的经验,经济降速后的本地财富开始全球化配置,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类似的阶段,中资出海方兴未艾,最先受益的市场非香港莫属。根据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均在GDP增速放缓后经历了海外投资的飞速增长。美国和日本的海外投资占GDP比例分别在2015年底达到了53%和85%,远超中国同期的2.4%。以高净值人群来看,国际经验海外资产配置比例约24%,中国仅5%。我国高净值人群海外资产配置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香港市场成为中国资金进行全球化配置的桥头堡。特别是,和深港通总额度取消之后,港股通成为内地投资者配置海外市场的主要渠道。港股市场的资金力量对比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即内资已经成为增量资金的主导力量。
  港交所总裁李小加谈到未来香港的定位时表示:随着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由一个资本输入国变成了资本输出国,香港亦从过往中国内地首选的离岸集资中心、融资中心,从一个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机会的市场,变成一个中国投资者投资国际机会的市场,未来香港的任务就是不断地把世界带到中国的脚下来。
  3.2、粤港澳大湾区有助于提升“北水南下”和“西水东进”的信心,进一步夯实港股新牛市的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走向更高水平,有助于提升中外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从而,不只是“北水南下”支撑港股市场,还将吸引欧美等国的外资“西水东进”增加最便宜的中国权益资产——港股。
  中国权益资产里面,港股性价比更好,HSI、HSCEI的权重股都是各行业龙头,其盈利能力将受益于优胜劣汰和产业升级,这是港股行情的持续性的基础。兴业证券海外策略自2016年2月份战略性看多港股,9月开始提出《港股开启新牛市》,一直强调港股新牛市的宏观基础是中国经济增速低位徘徊趋稳、结构调整有进展。
  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走向更高水平,对港股估值会有一个中长期的提升。2011年以后中国经济下台阶,导致外资主导的港股市场的估值体系长期在历史低位区域徘徊。当前中国经济摆脱了“下台阶”阶段,进入了L型的低位徘徊、赢家通吃、行业优质资产加速提升阶段。因此,去年至今港股行情虽然已经大幅上涨,港股估值已经到近6年的箱体上轨,但是我们认为仍只是“底部的顶部”,原因就在于应该以过去30年几轮经济周期的历史来重新定义港股的估值体系。
  4、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投资机会
  结合大湾区发展构想,我们认为相关上市公司有望从以下四个角度受益:
  4.1、主线一:湾区内的地产龙头公司受益于经济发展
  随着粤港澳湾区建设,湾区内的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将充分受益于湾区经济发展、湾区的人口聚集效应、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改善。
  4.2、主线二:交运一体化带来新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成熟交运网络的公司,一方面受益于湾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规划层面也将协调交通基础设施的专业化分工,解决此前由于行政割据带来的协调机制较弱、区内竞争激烈的问题。
  4.3、主线三:香港金融、商业地产公司受益香港“中资出海”桥头堡地位
  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提升内地和香港互联互通的广度、深度,香港成为推进资本项目有序开放和中国资本出海的桥头堡。从中港股通、A股借道港股通进入MSCI指数体系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到即将开通的债券通,以及未来更多的开放措施,香港金融企业将受益于内地财富通过香港进行全球化配置。香港本地的商业地产企业也有望受益大湾区经济发展和中资机构出海带来的需求提升。
  4.4、主线四:湾区内消费企业龙头受益“一小时交通圈”
  “一小时交通圈”建设完成后,区内交通便利程度提高,区内消费行业如旅游、休闲服务等也将受益。
责任编辑:白仲平粤港澳大湾区将出现,要成全球第一湾区?
导读:4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林郑月娥颁发任命状时明确表示,今年中央政府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推出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债券通”,进一步密切内地与香港的交流合作。这是总理今年第二次提到“粤港澳大湾区”,上次是在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里。
据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就在4月10日,经过5
4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林郑月娥颁发任命状时明确表示,今年中央政府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推出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债券通”,进一步密切内地与香港的交流合作。这是总理今年第二次提到“粤港澳大湾区”,上次是在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据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就在4月10日,经过5年艰难攻坚,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全隧贯通,大桥将在今年底具备通车条件,真正打开粤港澳大湾区的想象空间。《证券日报》13日发文指出,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与对外贸易额庞大,区域经济实力雄厚,市场预期,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堪与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媲美,中国可能会形成“北有雄安、南有大湾”的经济发展格局。文章也表示,中国“湾区经济”的发展,既有先天优势,又面临新的使命与挑战。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有三大关系需要协同。微信公众号“长安剑”12日晚发表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即将横空出世!要秒杀纽约旧金山东京,成为全球第一湾区?》的文章,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盘战略大棋,未来将是“一带一路”的心脏地带。文章强调,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是支撑“一国两制”,对别有用心者言论的强力回击。文章也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所面临的的困难,与国际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化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其核心问题是区域协同机制不健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需要消除影响要素便利流动、产业合理分工的制度性障碍,打破行政地域壁垒,推进“一国两制”的新实践。“长安剑”原文如下:厉害了我的国!可能很多小伙伴不知道,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正在建设一座史无前例的大桥——粤港澳大桥(也即港珠澳大桥),等它建成将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6线行车沉管隧道,及世界上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预计2017年底完工。届时,珠江西岸的澳门、珠海到香港的时间将会缩短为一个小时,真正形成环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带。粤港澳大桥的修建,将会形成珠江西岸赴港陆路口岸,与珠江东岸赴港的5个口岸形成联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珠江东西发展不均衡问题,将进一步推动珠江西岸城市圈更好的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极大的拉动珠江西岸城市圈经济发展。不久的将来,下午五点在珠海约朋友在香港吃饭,晚上七点可以舒服的坐在餐桌边享受维多利亚湾的海风,将不再是土豪们的特权!“一带一路”的心脏地带输送经济活血最近,美韩部署“萨德”,朝核问题针锋相对,与此同时中国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难想象,这将是一盘战略大棋。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及区位原因,粤港澳大湾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核心区域之一,形成了以港澳为国际窗口,以广深为区域中心, “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多城市联动的城市经济圈。2014年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由此看来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因而粤港澳大湾圈当前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瞄准国际一流水水平,对飙世界顶级湾区,打造都市圈界超级巨无霸。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逆全球化潮流和保护主义抬头,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以“一带一路”战略行动推动全球化进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以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区位优势背景,承担着国家“一带一路”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意图。以全球化包容性增长为新的站位,倡导国家全球化治理新模式,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经形成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立体式交通网络。境内拥有香港国际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为中心的三个国际化空港,配套澳门机场、惠州机场、莲溪机场,形成三核三辅的空港体系。可以承担区域性乃至华南地区的航空运输需求。充分发挥粤港澳地区航运优势,以珠江航运带动内陆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地区内陆航运与国际航运承接作用,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纵深支撑覆盖到整个华南地区。同时境内通过京九、京广等诸多铁路,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联通全国的高速铁路网络。尤其是广州至昆明的高铁开通后,进一步有利支撑了一带一路战略,正在逐步形成珠三角与东南亚的陆路交通网络,相信不久的将来,小伙伴们就可以坐着高铁,开开心心的开赴新马泰旅行了。未来,这里将是“一带一路”的心脏地带,随着陆路、航运、航空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将充满活力的经济之血输送到全球各地。支撑一国两制对别有用心者的强力回击一直以来,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鼓吹香港经济衰退,质疑一国两制的根本国策。其用心是险恶的,也是站不住脚的。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就是对这些别有用心言论的强力回击!香港、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繁荣稳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大湾区的发展,只有搞好广深9市与港澳地区的协同发展,各自发挥自身优势,相互支撑,才能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真正腾飞。面对客观事实,与国际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化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其核心问题是区域协同机制不健全。粤港澳大湾区9 2的城市构成,分属不同关税区,拥有不同法律制度和行政体系。作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下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一国两制”的区域治理新模式,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保持粤港澳长期繁荣。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需要消除影响要素便利流动、产业合理分工的制度性障碍,打破行政地域壁垒,推进“一国两制”的新实践。设计更加符合粤港澳未来发展趋势的协同机制,根据现行制度,设立区域联动协同中心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可以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广深的社会创新能力,以广深9市作为香港产业发展的战略纵深支持,弥补香港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不足。正在悄然进军世界级大湾区打造新型国际化都市圈十八大以来,国家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与京津冀“自上而下”集中管治空间的模式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发挥市场程度高、资源配置能力强的优势,创新“自下而上”多层级城市群空间治理新模式,打造国际化都市圈。参考国际化都市圈发展轨迹,以及都市圈空间层次发展规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空间上应形成“3 3 3”的空间结构。形成具有层次性,同时兼具协同发展能力的创新型城市布局。深港、广佛和珠澳构成3个大湾区发展内核,作为珠三角的核心引擎,发挥原本已有的经济、教育、产业优势。以“深港莞惠”、“广佛肇清”、“珠澳中江”构成3个环珠江城市带,按照都市圈空间层次和模式规律组织空间功能,形成内部梯度集聚、外部高能释放的大湾区。顺应腹地拓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围绕3个环珠江城市带继续拓展,融合发展构建更大范围的新型都市区,进一步与邻近湖南、广西、福建等省份的合作,以华南地区作为战略纵深支撑。最终形成3 3 3的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格局。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由国内的经济发展引擎,国内人才聚集地,科技与金融穿心地,中国都市圈,逐步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汇聚全球人才的聚集地,全球创新创业的活力区,国际型大湾区。让我们拭目以待!粤港澳大湾区,不将仅是资源的融合,也是创新科技的融合,更是体制机制的融合,法律制度的融合。接下来,中国将以此为舞台,在全世界的注视下书写中国的“大国篇章”!《证券日报》原文如下:湾区经济发展需注重三个协同(证券日报见习记者 王小伟)中央正在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消息,使珠三角地区迎来经济发展新契机的预期迅速升温。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与对外贸易额庞大,区域经济实力雄厚,市场预期,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堪与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媲美,中国可能会形成“北有雄安、南有大湾”的经济发展格局。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和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是为“湾区”,由此衍生的经济效应,被称为“湾区经济”。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而我国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条件好、竞争力强,一旦建成,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带,并作为“经济拳头”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正是基于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被誉为珠三角城市融合发展的升级版本。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湾区经济”的发展,既有先天优势,又面临新的使命与挑战。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有三大关系需要协同。首先,总量与创新的协同。纵观世界湾区经济的发展,不仅经济总量大,而且贵在创新。无论是旧金山湾区还是东京湾区,湾区城市通常都是区域创新的引领者。通过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完善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将粤港澳大湾区逐步打造成全球创新高地,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与发展的应有之义。其次,产业协同。道路交通是连接粤港澳三地的纽带,如何实现基础设施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培育利益共享的产业价值链,同时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先导区,进而构建公共服务、就业、消费等均衡发展的生态系统,将成为大湾区规划和发展智慧的重要考量。再次,湾区经济与内陆经济的协同发展。湾区经济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等优势,而内陆经济带则具有资源相对充裕、产业基础较好、特色经济鲜明等特征。待跨制度合作结出成果之后,实现湾区经济与内陆经济带的协同发展,不仅利于巩固“1 1>2”的经济成果,还可为国内诸多开发区与新区建设提供统筹规划与转型升级等经验借鉴,进而共同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有力支撑。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雪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