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找找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的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请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政策实施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
急哟,谁知道的,快快帮帮我
09-12-22 &
从制度安排看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缩小的原因
 一. 东西部制度安排的差异
 中国在1979后,是依靠渐进式的制度转型成功地启动了经济增长机制.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区域不均衡特征。这种不均衡首先是由于中央政府对东西部地区不同的政策供给所引起的,即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利用市场机制的“特殊”经济政策,以及进行创新探索的权力。西部地区尽管在中央政府的同意下,率先进行了许多制度变革,如较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财政包干制试点等,但这些制度变革的主要目的是局部性的调整农业生产的组织制度,以及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等,而在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有关的制度变革上,西部地区则不拥有与东部对等的来自中央政府的政策供给,这使东部地区形成了对西部地区巨大的政策优势;对这种政策优势的运用最终使东部地区形成巨大的制度优势。东部地区的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制度优势,即,东部地区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大大领先于西部地区,从而在资源配置的基础制度上形成了较大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在要素配置效率上具有显著的优势。二是产权制度优势,即,从整体上来看,东部地区在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上也大大领先于西部地区,从而在市场经济制度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关键配套制度——产权制度上形成了较大的优势,这种产权制度较为迅速地形成了一批对市场机会敏感的理性经济人。东部的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其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远较西部突出。三是制度创新优势。东部地区在中央政府政策倾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所形成的开放经济环境,在经济观念、新制度和投资机会等方面形成了“接触优势”;而东部地方文化中许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积极的价值观也有效地支持了对新观念、新制度和投资的积极吸纳。譬如,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南海多元产权制度的发展都得到了地方文化的支持。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促使东部地区在制度创新上表现出极大的活力,各种制度创新层出不穷,如以集体产权制度为主的苏南模式、以私有产权制度为主的温州模式、以多元产权制度结构为特征的南海模式等。反观西部地区,虽然一些地方政府也进行了一些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制度性的变革,在个别改革中甚至是先行者,但是总的来说,却无法形成广泛的制度扩散效应,改革也无法向着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方向持久深入地进行下去。比如,四川宜宾县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前就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自觉开始对县属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将国有产权制度转变为职工持股制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且这一改革也引发了许多产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但是却无法形成象东部沿海地区那样深入持久的制度创新探索,制度创新的扩散效应也不显著,导致制度变迁无法较快地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次融合。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很多地方政府在其自身利益追求、中央政府的政策供给制约,以及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下,很难广泛突破传统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主动进行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为目标的制度创新,从而造成制度供给不足。
 东西部之间由政策供给不均衡引起的区域间制度变迁的不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中央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1)东西部之间制度发展的不均衡局面,改变了其各自的要素供给特征和要素配置效率,促使国外和落后地区的生产要素流入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其要素供给,成功地启动了经济高速增长机制,其结果必然是在“回波效应”产生之前,形成不断扩大的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的持续强化中有较大的政策和制度因素,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至今仍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回波效应,这将使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面临缺乏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来代替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作用的局面;如果这样的话,中国将不能持续地、充分地利用其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优势,可能导致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局面不能持续下去。收入分配的区域性不公正,以及对新经济增长点的需求,已经促使中央政府改变过去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正在逐步向实现区域间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转化。客观地分析,这一转化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时势”所造成的,说明了中国的经济制度的变迁具有一定的自然演化性质,也就是说,这种制度变迁的发生很难去刻意“安排”。(2)正如前述,中央政府不均衡的区域经济政策对造成东西部之间政府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创新能力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中央政府不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不但需要中央政府在财政、金融等政策上向西部供给一些倾斜性的政策,如增加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的供给等,而且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提高西部地方政府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创新能力;如果西部地方政府没有较强的制度创新能力,中央政府的倾斜性的财政投资和信贷投资将不可能对西部的经济增长产生根本性影响,这些投资也可能将面临低效率、甚至是浪费的结局。因此,我们看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中央政府最初向东部地区倾斜的的各项经济政策也逐步向西部地区供给;至今,在中央政府的政策供给层面上,几乎已经不存在区域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区域间的经济竞争促使西部地方政府不断提高自身的制度创新能力。从目前来看,东西部之间政府的制度创新能力在不断缩小,但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应该从前述东部地区的“接触优势”,以及制度创新与西部地方政府之间利益追求的关联度还不够高来解释。当然,政府的制度创新积极性与其利益追求具有较大的关联度,意味着如果政治权力能够通过经济制度的创新而得到较大的利益,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积极性就较高,但这种创新积极性会对经济制度的演化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即导致中国的经济制度向权贵资本主义演化。目前这一演化不管是在东部还是西部都具有趋势性,这种趋势性表明,中央政府需要表现出新的制度创新能力,从政治制度的变革入手供给更严格更完整的产权保护、法治和经济自由等经济增长的制度要素,并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入手,创造严格的权力制衡机制,从而克服权贵资本主义的制度演进格局。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将地方与中央的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并以中央政府层面上统一的制度创新为主。
 具体分析,目前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制度差异和区别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供给与制度变迁的差异
 1.从制度供给来看。就制度经济学假设而言,稀缺性是非常基础的。如果没有稀缺性,追求效率就没有必要,制度也就不知为何物。事实上,制度在供给上也是稀缺的,所以才会导致制度在区际间不平衡,速率、密度不均衡,制度层次的不一致。
 (1)制度供给区际间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大部分制度供给基本上是先在东部试点,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小型国有企业出售、量化给企业职工、个人资本控股、兼并国有企业)然后逐步向中部和西部推广;有些制度只允许东部地方存在,如分配制度东部可以不按照人事劳动部门核定的工资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按要素进行分配。但是西部在分配激励制度上没有自主权,国家长期没有松口,直到十五大之后,才与东部有了同样的分配权。
 (2)制度供给速率不均衡。速率不均衡是指东部制度供给的速度快,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制度供给,而且还会有超越国家允许限度的制度供给,这种制度供给不是中央政府的主动安排,而是地方政府的自主行为,大部分都得到了中央的默许或肯定,正因为东部地方政府具有这种特殊的制度供给权利,就能保证制度供给满足制度需求,而西部地区因缺乏这种制度安排的特权,制度供给的速率必然较慢。
 (3)制度供给的密度不均衡。所谓制度供给的密度就是有的地方制度供给比较密,有的地方比较稀,有的时段比较密,有的时段比较稀;有的制度体系供给比较密,有的制度体系供给比较稀。从我国来看就是东部比较密,中西部比较稀;东部内生的需求诱性制度变迁较多,西部外生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较多。
 (4)制度供给层次上不一致(核心和外围)。西部有些制度只出台了核心制度,而其它配套制度没有及时跟上,如农村经济制度变迁,西部在很长时间就是单一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有些是只有配套制度,没有核心制度,如企业制度改革,中央不断安排了如劳动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但是核心制度---产权制度却迟迟没有出台(直到中共十五大),而东部核心制度与配套制度基本比较适应、出台也比较及时,不存在核心制度与配套制度脱节的现象。
  2.从制度变迁方式的来看。所谓制度变迁,即是以新的制度替代原来的或者说旧的制度。从长期来看,制度变迁是总会发生的,因为在长期里影响制度变迁的诸多因素总是发生变化的。制度要发生变迁,所获得的利益必须要能弥补这种成本而有余。制度变迁大致可以分为诱制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诱致性变迁是指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而引起的,由于技术的改变,生产力的发展,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以及其他制度安排的改变而引发的制度不均衡,出现了新的获利机会,从而导致的一种自发性的制度变迁。
 (1)东部地区由于其“接触优势”和地方文化的原因,在实质上是对发达的市场经济实行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必然会对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产生较为强烈的自发需求,再加上中央政府赋予其较大的制度创新空间,其制度变迁就表现出较大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性质,即为响应由于开放而带来的新的获利机会而进行的制度创新;在稀缺性普遍存在的历史阶段,也由于对发达市场经济的开放所形成的获利机会必须以市场经济制度来“捕获”,这种制度演进方式的自发性质将保证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演化和发展;当然,由于改革的急迫性和改革的历史条件的制约,许多改革都有地方政府的参与、甚至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因此,东部的制度变革并不具有纯粹的诱致性变迁性质,其重要结果之一就是,东部地区市场经济制度的演进也没有摆脱权贵资本主义的因素,尽管这种结局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与东部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制度变革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性质,要么是西部地方政府看到东部制度创新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于是就尽力模仿,要么就是国家从上自下的强制推行。
 如果说,东部地区的制度演进方式中的诱致性导致其制度演进方向的市场经济性,而其中不可避免的政府参与则使这种市场经济具有权力参与性,因而使其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中也有许多不良因素的话,但这一演进格局毕竟保证了其经济制度比较迅速地实现了市场化转型;从政府的层面上来说,由于政府自身的利益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之间较早就建立起了实质性的联系,也从政治上保证了市场化发展的政治性的“路径依赖”。反观西部,其制度变迁中较大的强制性表明改革在较大程度上并非响应新的获利机会的带有自发性的行为,其制度变革的动机和目的最初往往只是为了解决一些急迫的经济和社会难局,如巨大的就业压力、严重的经济困境及其带来的社会和政治压力等,并不一定具有市场经济指向;加之西部地方政府由于缺乏“接触优势”和中央政府与东部对等的政策供给等因素,往往不可能充分认识到其利益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甚至即使认识到了,也缺乏区位条件、政策条件来建立起这种联系,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早中期,政府自身的利益往往与保持旧体制更为密切一些。
 (2)从制度利用的效率上来看,东西部地区存在制度利用上的重大差异,东部地区对制度的实际充分利用率要远远大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制度经济价值所产生的经济绩效要远远高于西部地区。这种制度绩效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的制度演进格局所产生的制度本身的差异上。在稀缺性的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已为人类的经济史证明最能有效解决稀缺性问题的制度安排,必然比其它制度安排具有更高的经济绩效。尽管东西部的经济制度最终都是向着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发展,但其演进的速度、完善和发展的程度,以及其配套的各种制度如产权制度、规则体系等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并使东西部之间在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发展绩效上表现出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长期经济增长水平、国内外投资引诱等方面。
 (二)制度创新的差异
 制度的作用是两面的,它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是有限度的。。所以一旦有了制度,那么制度同时也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不利的影响,因为制度是歧视性的,制度对经济活动的规制与约束会“遗漏”掉许多创新和新的获利的空间。所以这从这点看,制度的创新同样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增长。
 制度上要创新,就需要调动经济最基层的当事人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最了解自己也最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同时,当他们发现了现有体制的“漏洞”或者所谓“不完善”的地方的时候,应该允许甚至鼓励他们充分捕捉由这种体制“漏洞”所提供的获利机会。无论是技术还是制度上的突破与创新往往就是这样发生的。
 在制度创新的制度上,有两方面因素值得考虑。首先从国家和地区角度来看,东部在制度上的优势,说到底就是具有制度创新的制度,也就是说,一方面国家推行所谓的“向东倾斜梯度推进战略”,赋予了东部可以自主的进行制度探索的权力,并在财政、税收、外资利用、价格、信贷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特殊制度优惠;另一方面东部自身具有内生需求型的制度创新机制,而且创新收益往往又大于创新成本,创新的成果基本上可以收归地区所有。而西部因为不在国家允许的制度创新区域,而且创新的所得也不能全部收归地方所有,因此西部没有制度创新的动力,当然就不会存在制度创新的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也是先放开意识形态相对比较弱的东部农村,再逐步放开意识形态比较浓的西部农村,先在意识形态相对比较淡的东部国有企业进行制度试点或者优先制度安排,然后再对意识形态比较浓的西部国有企业进行推广或者强制推行。
 同时,在区域发展的制度创新上,东西部地区也差异很大。旧体制下,一个地区的发展,主要决定于国家的预算投资及相应的人力物力投入。从7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区域开发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包括: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设立沿海开放区,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开发区。从各类国家级开发区的空间分布看,沿海地区最多,共有360个,占全国85.3%,而西部地区则只有26个,占全国的6.2%。
 各类开发区特别是经济特区,一般都是划定一块区域,在区域内实行有别于区外的特殊政策和管理方式 ,以吸引外商投资为主,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出口加工以及开展进出口贸易;同时,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和国际惯例,创办和经营企业,追求高品质和高效率。这种制度创新实质上是为这些开发区所在地区创立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该地区经济带来旧体制中所不具备的强大的发展活力和推动力。深圳从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蜕变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相比之下,西部地区这种制度创新太少。
     其次,西部地区思想观念、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我们称它为“观念约束力”或“意识约束力”。客观地说,西部地区确有一批思想解放、开拓进取之士,但从整体上讲,确实要比东部保守一些。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种“群体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商品经济意识淡薄,墨守成规,害怕风险,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觉得这也困难、那也困难,无形中产生了一种“等、靠、要”的思想,等上面给政策,靠东部来支援,要银行给贷款,构成了一种封闭内向的文化意识圈,形成了一种群体性的思维定势。这就是之所以我国西部的改革实践总比东部“慢三拍”,即使国家给了相应的发展政策,这种守旧不敢革新的思想却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我国东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西部,主要一点就在于东部地区具有较强的开放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较顺利地接受新思想、新观念。
 二. 东西部制度安排差异的原因
 近年来,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改革以来国家政策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结果;另一种观点则强调自然和历史因素的重要影响。笔者认为,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与世界各国区域发展有着共性,如资源、技术、产业等结构因素的影响,更有与本国改革与发展中独特的制度和政策背景。因为本文主要从制度方面来说明东西部经济的差异,所以认为引起东西部制度安排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向东倾斜梯度推进战略”的误区
  “梯度推进战略”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健全、宏观调控机制完善、宏观调控手段配套的条件下,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自80年代中期实施以来,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原有的较强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人才基础等社会条件,促使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机制、宏观调控职能尚不完善,配套措施跟不上,导致西部地区大量的资源、资金、技术、高素质人才等均向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率高、基础设施完善的东部发达地区转移;梯度推进战略却遇到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资金短缺、科技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较差,因而经济效益明显偏低等不利因素的制约而受挫,不仅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人才扩散不到西部地区,相反,西部地区原本就十分短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大量资源也向东部流去,从而失去了经济起飞的一次良好机遇,使得东西部差距越来越大。
 2.制度上的非公平竞争
 东西部地区制度安排的初始条件完全不同。不相同的初始条件自然会有不同的制度需求和不同的制度创新。西部由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交通通讯以及社会发育程度和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远远落后于东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发展并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完全不具备“公平竞争”的条件。所以在制度需求环境和实施环境上,东部地区都明显优于西部地区。同时在政府的职能和绩效评价方面,东部地区的领导设计、安排与传统制度相悖的制度就是制度创新,若西部地区的领导率先设计、安排与传统制度相悖的制度就是“乱搞”,在东部地区实施效果很好的制度安排在西部地区却具有低效性。另外,西部地区由于贫困和和地域偏远,使得内部交流十分困难,物流、信息流无法畅通,这使制度创新由于不具备基本条件而变得成本极其高昂。
 3.东部经济自主性和区域经济独特性,拉大了东西部地区的制度差距。
 东部地区在制度安排上有自主优势、需求优势,同时东部还有抓制度机遇和制度利用上的优势。新制度的安排或者超前安排,使得东部地区在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发展速度、要素配置与新经济增点的生成及对周边经济的带动、要素边际报酬水平及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等方面已远远高于西部。  
 4.“改革滞后”和“体制制约”的影响
 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是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部地区总是等到东部地区的每一项改革措施搞得差不多了,钱也赚得鼓鼓的了,才明白过来开始起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西部地区“改革总是慢三拍,步子总是短三尺”。这种“慢三拍,短三尺”的现状,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丧失了很多机遇,终于使得西部地区人民逐步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快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设,才能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否则,即使是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的出台,也会由于“改革滞后”、“体制制约”而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 缩小东西部制度差异的措施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一定程度地赋予了西部地区一定的特殊权利。同时对于西部来讲,也不可能完全照搬那些使得东部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制度安排。所以缩小东西部制度安排的措施,也应当因地制宜。
 1.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向东倾斜梯度推进战略”不利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弥补战略的不完善性,就应该实施优势互补发展战略,改变单纯向东倾斜的做法。在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实施区域经济优势发展战略和流域发展战略,由此来改善西部地区的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奠定西部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以增强西部地区的开放度和世界各国的联系。
 2.进一步分权的可能性
 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援助,从狭义上看主要是“给钱给物”,而从广义上还应包括“给政策”。这种“给政策”的重要内容,就是国家赋予西部地区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调控权。由于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中央政府所不可替代的角色,某些经济调控一定程度上的“区域化”,有助于调动西部各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增强了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的努力。但与地方政府所承担的发展地区经济的责任相比,地方政府拥有的经济权限还显得欠缺,而且权限分配也不平衡,沿海一些省市的调控权要多于西部。因此,有必要探索进一步分权的可能性。包括地方税管理权、地方融资权、项目审批权和边境贸易管理权。
 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针对西部地区“改革滞后”和“体制制约”的弊端,应加快西部地区的改革步伐,尽快培育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东部地区特别是江苏苏南模式地区在体制改革和新体制建设方面积累下了很多成功经验,其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把企业搞活,建设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主体。西部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吸取东部地区的经验,以更快更稳健的步子推进和深化改革。
 4.空间组织形式的创新
 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有一个最突出的原因,就是借鉴国际经验,设立了经济特区这种新型的空间组织形式。其主要创新在于,在一个局部的地域范围,划出一块地方,国家赋予其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现在加快西部发展,虽然已不可能照搬经济特区这种形式,但仍然需要在空间组织形式上开拓创新。对于西部来讲,可以考虑两种空间组织形式,一种是突出产业特色的资源开发特区;另一种是突出边贸带动的边境自由贸易区。
 5.区域发展的制度保障
 借鉴各国区域政策经验,有效地促进西部落后的地区发展还必须要有制度上的保障。包括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在组织管理机构方面,为使国家西部发展政策得以有效实施,设立西部地区发展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西部地区发展规划和具体政策等等。同时,为保持国家西部发展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还应制定西部地区开发法,以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地区的居民应当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基本一致的生活水准;逐步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是政府和全体公民应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
 此外,我们认为,西部地区不能仅仅从与东部的制度发展的比较中来确定制度创新的目标;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比较普遍地具有“权贵资本主义”的制度演进背景,这是中国今后需要化费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成本才能克服的不健康的制度演进趋势。因此,在推动西部的制度创新过程中,必须依据具有国际性的普遍结论,加强对产权制度、法治与经济自由的制度供给能力,从而从根本上造就西部经济发展的良好的制度环境。这些制度供给只能寄望于政治制度的改革。 .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问题详情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B.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网友回答(共1条)展开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这个论断从根本上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两种社会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上的一次飞跃。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十六大报告指出,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创新B.实事求是C.发展D.廉洁2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   )A.社会公平正义B.建设和谐文化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D.充满活力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题的理论依据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