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一致性对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效应有何影响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六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六章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货币政策效应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基本信息
货币政策效应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货币政策效应数量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 。
(1)yt + 1 / yt &; Pt + 1 / Pt
含义:经济增长减速小于物价回落;经济增长加速大于物价上升;经济增长加速,同时物价下降 。
(2)yt + 1 / yt &; Pt + 1 / Pt
(3)yt + 1 / yt = Pt + 1 / Pt
含义: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被上涨所抵消,物价回落的正效应为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所抵消 。
货币政策效应时间效应
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内部时滞:、行动时滞
中间时滞: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根据央行的意图改变信用条件的时间过程
外部时滞:
(1)微观;
(2)作用时滞
货币政策效应影响因素
1、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需的时间。
2、货币流通速度
3、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货币政策效应金融创新效应
(Financial Innovation)的终局效应是的加强,而较高程度的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远非理论模型所揭示的那样简单。由于创新,通过可获得性的变动来实施货币政策的范围日益缩小,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日趋重要,一些货币政策指标如、货币政策的、货币政策的的有效性正在削弱,根据货币政策的效应来调节经济日益困难,在某些情况下,实施一种独立的货币政策将会付出较高的成本,而得到的收益却微乎其微。对此,我们可分析如下:
货币政策效应工具效应
对三大政策工具(政策、以及)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同步的,有的影响大,有的影响小。
是中央银行调节的重要工具,中央银行通常通过调整来改变,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从而调节。但使得中央银行通过来调节的能力减弱。一方面使得证券化趋势增强,大量的原来可用来作为存款的了,从而改变了银行业的资金负债比例,使存款在负债中的比例下降,非比例上升,因而使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减少,的提缴基数降低;另一方面破坏了的作用机理,使中央银行通过增加或减少倍数收缩或扩张银行货币创造能力减弱,形成了。
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调整来干预或影响及货币市场的供需,从而调节市场的另一种手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的调整;二是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对这两项内容都产生了影响,二者共同作用,削弱了的效果。首先,削弱了中央银行调整的作用力。中央银行根据货币市场对资金的调整,其作用与对的依赖程度呈正比,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率的依赖程度大,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的作用就越强,反之就弱。金融创新使得对再贴现率的依赖程度减弱,由于创新,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出售证券、、、在借款等多种途径来满足对资金的流动性,于是通过再贴现来弥补资金的流动性需求的比率相应下降,使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作用削弱;其次,金融创新使得中央银行对再贴现票据要求条件放松,“真实票据说”的影响逐步削弱,创新巧妙地使各种新型票据都符合中央银行对贴现票据的规定,从而使中央银行有关合格票据的规定失效,调整能力减弱。
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活动来扩大或收缩信用,调节。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实际上是向社会投入一笔,直接增加社会或使商业银行,反之,当金融市场上资金过多时,则卖出有价证券,使信用规模收缩,货币供应量减少。所带来的证券化趋势和金融市场的为中央银行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这一的作用。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流量从银行放款转为可上市买卖的债务证券。证券日益成为公众及所持有的重要资产形式。其中因兼备良好的、安全性和,而成为重要的流动资产,其和价格成为其他证券的标准。于是中央银行的就可以通过变动的和价格来影响一般证券的收益率和价格,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总量,继而调节整个经济。此外,也为中央银行的业务操作提供了大量的可供买卖的工具,使其吞吐的能力加强。
货币政策效应中介目标效应
中介目标是介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之间的金融变量,各国对中介目标的选择不尽相同,但一般较为广泛使用的主要有、和。
在出现之前,大多数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化主要是通过调整或者改变信用的可获得性传递到经济中去的。前者主要是规定的上限;后者主要是对某种形式的信用实行数量限制。绕过了中央银行对的规定,并使可获得信用数量限制的作用减弱。许多过去只能利用有限的融资渠道和信用形式的经济实体,现在可以利用工具来获取信用替代。这就使得中央银行试图通过对的控制和对国内的资产负债设置各种限制的方法来压缩信用总的扩张有效性被抵消。创新使市场信息的传递十分灵敏和充分,利率作为内生变量和的界限被模糊,利率的决定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例如,确定一个的上限主要是为了抑制需求,但经济运行中的内部机制却把利率推向了这一高度。于是政策效果和非政策效果混在一块,使中央银行无法确定货币政策是否奏效,中央银行对的可控性减弱;此外,创新所带来的和投资实际收益的提高,又使得中央银行所能控制的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央银行控制了利率,也未必能控制货币量和信用总量,实现最终目标。
70年代中期,各国中央银行纷纷将由利率改为。之所以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从可测性的角度看,该随时都反映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可以进行量的测算和分析;二是从可控性的角度看,货币供应量一般由和各种所构成,通货直接由中央银行发行进入流通,可控性最强,而其他存款作为商业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是可以通过控制来间接进行控制的;三是从相关性的角度看,一定时期的货币供应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有效和整个,与息息相关,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首先造成了货币总量定义的混乱,模糊了货币供应的层次。 由于使各种的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要清晰地划分和已经十分困难,界定M1、M2、M3等不同层次的货币的内涵十分不易,因为使货币的概念不断扩大,流通中的是货币,、储蓄卡中的磁媒体是货币,存储在自动提款机上的数字信号也是货币,中央银行试图严格界定货币量定义的努力,终因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而失去效力。此外,金融创新使得的扩张系数失去了以往的稳定性,并使得货币总量同最终目标的关系更加不确定,最终失去了中央银行对货币总量供给的强有力的控制。正由于此,进入90年代以后,大多数又放弃了以作为货币政策的,重新转向以作为中介目标。
的变动常常是与的流动联系在一起的。当处于国际性流动的时候,货币政策通过引导利率和的变化来影响经济,随着资本的国际性流动程度的上升,汇率渠道变得相对重要,而利率的重要性则相对削弱。,尤其是诸如货币、等的创新,使借贷双方越来越容易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一系列信用替代形式,从而使的国际加剧。而较高程度的除了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外,还对未来走势的预期产生影响,并且使二者产生互动。例如,假定资本市场的大多数参与者预期货币政策的变动将对产生最终影响的话,那么,货币政策的变化在一开始就会导致汇率的大幅度上升,偏离汇率的均衡价值。当市场的参与者无法预期的均衡水平,则货币政策的初始变化将会导致汇率的一定水平的下降。当对的预期与汇率的实际变动相反时,中央银行试图以来降低国内将会使汇率同时下降。并且会以自身的特性发生波动,迅速反映在国内价格上,妨碍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可见,的国际性流动的影响是部门对独立的货币政策实施的一种制约。在价格和预期变化不定的情况下,实施一种独立的货币政策将会付出较高的代价。
货币政策效应传导机制效应
正在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逐步发生深刻的变化。按照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表述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首先是引起商业银行数量发生增减变化,然后引起发生增减变动,相应发生变动,继而引起投资发生增减变动,通过,最终影响总收入和的变动。部分地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使传统的传导机制受阻。 首先,金融市场的创新(如欧洲货币市场的建立)使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加大,例如,一国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国内却可以通过欧洲货币市场筹措资金,达到信用规模,这就抵消了效应,当一国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国内金融机构则可能将资金转移到欧洲货币市场,回避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 其次,使得商业银行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的分流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尤其是大幅度下降,这就使中央银行通过增减数量来控制的货币政策作用力降低,使运用传导机制部分失效,货币政策的力度减弱; 第三,金融创新使货币创造的主体形成多元化,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能力减弱;中央银行传统的控制货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但金融创新使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其经营业务的范围越来越广,大量的活期存款涌入这些机构,创造出了大量的派生存款,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降低。
货币政策效应地区差别
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施无差别管理。这样做的主要好处是,国家可以从总量上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控并促成二者的基本平衡,保障目标的实现。“一刀切”式的货币政策操作较少考虑到区域间的。由于地区不平衡,金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发展条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经过比较,我们发现,货币政策在国内和较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效应差别较为明显,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及低水平严重、增长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情况。为此,中央银行相继出台了上调等一系列措施对经济金融运行适时适度进行调控。中央银行收缩性的货币政策取向对防止浙江等发达地区有显著的效果,但对于欠发达省份而言,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显得“刹车”过早。2004年一季度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5.8%,比全国水平低37.2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对于刚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海南无疑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居民和企业的反应
在经济,城乡居民一般大于45%,比经济发达地区高出10~15个百分点。经济发达地区已进入富裕社会,而才初步进入小康阶段,相当多的人口还只是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在,城乡居民接受和享受的条件和能力都非常有限,所需资金主要靠自筹资金和解决,对下降等优惠基本上视而不见,对利率的变化敏感度低。
难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强,2003年上半年,上海市同比增长122%,高出贷款总额增速18个百分点;广东省中小企业差不多占全部贷款余额的75%,与中小企业在GDP中69%的比重大致相当。相对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组织规模过小,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欠佳,偏低,地方中小企业体系又不完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成为货币政策难以覆盖的盲区。
金融机构传导的有效性
在,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较高,“双降”的压力很大,并使投放能力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难免出现“惜贷”的现象,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将权限上收到省分行,县级支行基本上无权贷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节省成本,减少亏损,纷纷撤并县级或县级以下的分支机构,县域金融服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真空”,由于历史包袱重、亏损严重、自我造血功能不足,难以承担起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后为提供金融支持的主力军作用,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亟待完善;银行一般较低,较多的较难转化为贷款,货币政策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增加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意图难以实现;欠发达地区证券、保险机构规模小,数量少,市场资金交易总量不大,金融市场整体来讲很不发达,货币政策信号通过金融市场传导时部分“失真”。
相比之下,发达地区的吞吐能力要大得多,经营状况要好得多,金融服务体系要完善得多,价格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市场资金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市场参与主体也能较快地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整作出较为理性的反应,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和效果因而要高得多。
资金供应能力和资金的需求规模
经济欠发达地区程度远比经济发达地区要低,率高。根据=(1+率)/(比率+比率+通货活期存款比率),在供应一定的条件下(假设各银行超额准备金比率相等),由于各地的法定率是相等的,经济的必然要小于经济发达地区。
在=货币乘数×的机制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央行、规模(基础货币的增长与再贷款、再贴现的规模成正比关系)较小,货币乘数又相对较低,其能力必然小于经济发达地区。由此,进一步加大了区域间经济金融的差距。据统计,2003年广西本为13.45%,是1999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增幅低于全国6.75个百分点,比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省要低16个百分点。
上述分析表明,国家统一货币政策实施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是国家统一货币政策最主要的受益者,而最需要支持的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对有限,这种状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要缩小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区域差距,实现金融的,国家可考虑采取差别性的货币政策措施,使货币政策能较为平等地作用于不同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
一是对发达地区、实施略有区别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政策执行的灵活性,以使货币政策能向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略有倾斜。对大区分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适度下放执行货币政策的权限,如允许大区分行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根据地区差异制定区别性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政策等等,以使货币政策的执行能更好地同当地的相适应,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发展和完善地方金融市场。一是在社会比较富余的情况下,应允许发行,扩大企业债券市场,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并作为吸引内外资的重要手段;二是疏通直接,尽快建立欠发达地区创业投资体系;三是推进创新,积极发展融资和融资等。
三是建立健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在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基层分支机构的情况下,仅靠难以承担起为服务的功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通过、联合地方政府进行项目推介、加大对农信社的支持力度和组建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等形式,建立起为服务的及协调机制。
四是积极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为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地方政府把诚信建设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信用建设的工作目标和社会信用监督机制,加快企业征信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做好农村信用村(镇)、信用户的建设,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地方的信用环境。
五是建立农村及保险制度。为弥补农村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不足,应积极推动农村和保险制度的建立。引入保险第三方,虽然会增加借款人的成本,但可解决农户和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矛盾,减少借款人的可能性,硬化借款人的贷款约束。
六是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体系。尽快改革现有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体系。这套中小企业体系既可实行传统的按企业资产、销售规模为基础的评级做法,也可以采用会计实务广为使用的企业价值测算法,即根据企业未来的量贴现后的净值大小来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贴现净值越大,企业信用等级越高。按照这套中小企业体系,发展潜力越大、预期增长越快的企业就越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您现在的位置是: &
国外统一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及启示
□ 周孟亮 冯邦彦
摘 要:由于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传导,因此会产生区域差别效应。欧盟统一货币政策实施以后。统一货币政策产生的区域差异化效应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货币政策实施时应该考虑总量性货币政策产生的区域差异化效应,总量调控与结构优化相结合。
  摘要:由于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传导,因此会产生区域差别效应。欧盟统一货币政策实施以后。统一货币政策产生的区域差异化效应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货币政策实施时应该考虑总量性货币政策产生的区域差异化效应,总量调控与结构优化相结合。
  关键词: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8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02-0010-05
  传统货币政策理论主要从总量的角度研究货币政策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它是以区域经济、金融结构的同质性和统一性为背景的,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对结构因素的分析主要是对金融组织结构、资产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较少考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的区域非对称问题。近几年来,有两方面的因素促进了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区域差异化的研究,一是随着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新凯恩斯学派提出信贷传导机制理论以后,理论界对信贷市场不完善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许多新的见解;二是随着欧洲货币联盟(EMU)的产生,统一货币政策是否在成员国产生相同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论。
  一、货币政策产生区域差异化效应的原因分析
  1 投资、消费利率敏感性的区域差异。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理论认为,利率冲击会引起投资、消费(特别是住房消费和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变动,然而不同区域的投资、消费的利率敏感性是存在差异的,而且消费可以分为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一般而言,耐用消费品的利率敏感性要大于非耐用消费品的利率敏感性。Taylor(1995),Carlino&DeFina(1998),Ganley&Simon(1997),Hayo&Uh-lenbrock(1999)通过研究发现,由于不同区域企业构成不一样,使中央银行统一货币政策在各区域产生效应差异。Corsetti·G,Pesenti·P(1999)研究发现在消费信贷发展较快的区域,消费增加使消费的利率敏感性加大,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更大,利率冲击在北欧国家比在法国对产出有更大的影响。
  2 开放程度的区域差异。货币政策冲击会影响汇率和股票价格,汇率变化会影响净出口的变化,而不同区域开放程度的差异会使货币政策产生差别化效果。Dornbusch,R.&C·Favero(1998)认为货币政策冲击会影响汇率和股票价格,汇率变化会影响净出口的变化,而不同区域开放程度存在差异,根据托宾q理论。股票价格变化会使投资需求产生变化,财富效应会使消费需求产生变化,这样货币政策必然产生区域效应差异。
  3 企业融资结构的区域差异。如果企业融资对某一家或几家银行有很高的依赖性,面对银行的信贷紧缩必然显得很脆弱;如果企业从不同规模、类型的银行融资,甚至同某些银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则会大大减少信贷紧缩对它的影响。另一值得重视的结构性因素是非银行机构融资的可得性程度,它们是企业在银行融资外的重要融资渠道,非银行机构融资的可得性程度高会减少企业对银行融资的依赖程度。Kashyap&Stein(1997)认为货币政策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影响经济,因此,当不同区域的企业在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性和可得性方面存在差异时,货币政策区域差别效应就产生了。货币政策影响借款单位的净价值和现金流。
  4 商业银行发展和结构的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由于商业银行规模大小(可以用银行总资产来衡量)、组织结构(可以用银行数量、银行业竞争程度衡量)存在差异,会使货币政策传导的实际效果产生差异。另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影响大小还与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和银行融资可得性程度有关,面对中央银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拥有高流动性资产的商业银行将会迅速调整其资产结构,同时可以从其他地方融资弥补流动资金,因而仍然可以按照满意的价格向企业贷款,对实体经济的紧缩效应较小。Kashyap&Stein(1997),Dombusch,Favero&Giavazzi(1998),MacLennan&Muellbauer(1998)提出,区域间金融结构的差异,例如商业银行和企业的产业集中度,银行的稳健状况,非银行融资的可得性程度,会使统一货币政策产生区域效应差异。
  二、欧盟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化研究进程
  在欧洲货币联盟产生以前,有关经济讨论主要集中在对加入货币联盟的成本和收益的分析,欧洲货币联盟成立以后,讨论焦点转移到欧洲中央银行(ECB)同一货币政策在成员国的非对称传导,随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  
区域差异化研究逐渐被引入对一个国家内部的研究。
  (一)对EMU整体货币政策效应的研究
  Carlo Altavilla(2000)对EMU统一货币政策进行研究,认为EMU国家存在结构性和周期性差异,货币政策在成员国内存在非对称性冲击,但利率和汇率渠道产生的非对称性冲击还不至于在欧盟内部产生很大的摩擦和抵触,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统一货币政策对一国产出的冲击主要和一个国家的大小有关。Volker Clausen,Bernd Hayo(2002)分析了欧盟货币政策走向统一时非对称的货币冲击,欧盟中央银行的某一反应将在不同成员国产生不同的反应,也许在将来这种区域间反应的差别会缩小或消失,但这种区域差别在何时、如何缩小或消失仍然不得而知。
  Yunus Aksoy&Paul De Grauwe(2002)首次研究欧洲中央银行理事会(Governing Council——GC)决策程序对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福利水平的影响,沿用了Rudebusch and Svensson在最优线性反馈规则(optimal linear feedback rules)基础上确定的各成员国最优利率。Paul De Grauwe(2000)认为ECB在执行货币政策时面临成员国非对称货币政策传导冲击的挑战,他运用两国家模型进行研究,认为,ECB货币政策制定者在代表EMU整体利益时,会经常考虑对自己国家的影响,只有成员国经济发展是同步的,这种冲突才能避免。
  Carlo Monticelli(2000)分析EMU结构非对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多样性的影响和货币政策对社会冲击存在协整关系,当冲击主要集中在对总需求的影响上时,总供给对不可预料价格变动反应弹性差异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结构性原因。
  (二)对EMU不同成员国货币政策效应的比较研究
  Bemanke B,Gertler M(1995),Cecchetti S(1999)以英国、德国和意大利为例,研究了企业结构和银行结构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认为以小企业和小银行为
主体的国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比较大,相比德国和英国而言,在意大利货币政策产生反应较慢,强度也小。Hallett and Piscitelli(1999)以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发现意大利所受货币政策冲击相对较小。
  Britton and Whitley(1997)以德国、法国和英国为例,研究了统一货币政策在各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德国和法国,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差别,在英国,产出受货币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大;Ramaswamy and Sloek(1998)研究发现,在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芬兰,货币政策对产出作用的时滞要比在法国、西班牙、瑞典、丹麦要长将近一倍;Dorn-bush et aI(1998)研究货币政策传导在不同国家的影响,发现在德国、法国和英国差别不大,在意大利和瑞典产生的影响要小一些。
  三、对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货币政策效应差异化研究
  Beare,John B(1976)对加拿大货币政策区域影响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从年Prairie省的情况,发现受货币供给变化的影响存在差异。George Georgopoulos(2001)考察了加拿大统一货币政策的区域影响差异,在1982年的经济衰退中,魁北克的就业率下降5%,而安大略的就业率只下降2.4%。他首先考察区域影响差异的三个源泉:利率敏感性产业的不同比例,出口对产出的贡献度和企业规模集中度。在研究中发现:面对不可预料的货币紧缩,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占比重大的地区受到的冲击最大,而银行业、保险业集中度高的地区受到的冲击较小;在萨斯喀彻温、安大略、纽芬兰和阿尔伯达这四个地区,出口对GDP的贡献度最大,对货币政策导致的汇率变化的敏感性很大,同时发现小企业(就业人数在200人以下的企业)在所有企业中的比重在各地区间不存在什么差异,表明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在各地区的影响差异不大。
  Ganley,Salmon(1997),Hayo,Uhlenbrock(2000)分别对英国和德国的货币政策传导进行了研究,认为一个国家工业组成结构是影响货币政策区域传导的一个重要因素。
  Michae T·Owyang,Howard J·Wall(2004)运用区域VAR模型进行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冲击在美国各区域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首次研究了货币政策的区域影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发现货币政策冲击在前沃尔克时代和沃尔克一格林斯藩时代的影响也存在很大差异。Gerald Carlino,Robert DeFina(1997)根据从1958年第一季度到1992年第四季度的数据,通过SVAR模型研究货币政策对美国48个州的人均实际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若联邦基金利率提高1%,各州人均实际收入都会下降,但对不同区域影响差异较大,受冲击最大的密歇根州比受冲击最小的俄克拉何马州收入下降率高2.73%,而所有州的平均下降率为1.09%。Carlino,DeFina(1998)以美国大湖区、西南区和落基山脉区为例,运用VAR模型进行研究,发现这三地区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与美国平均水平不一样,大湖区所在的各州对货币政策变化最敏感,是全国平均反应的1.5倍,西南区所在州最不敏感,仅为全国平均反应的一半。
......(未完,请点击下方“在线阅读”)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金月芽期刊网 20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政策再分配效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