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人物采访采访理财纠纷

中伦人物&|&当前监管环境下的结构化融资与PE投资访谈
2014年以来,伴随国内IPO开闸、多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以及境内私募投资基金的日趋成熟,VC/PE投资在中国继续快速发展。来自资管、银行、保险资金的结构化投资,也愈发成为实体经济融资的重要渠道,投资案例明显增多。
与此同时,创业企业成长的不确定性,以及经济下行趋势引致的金融产品自身风险,均导致结构化融资、私募投融资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更多的法律问题。结构化融资的监管、私募投融资的政策障碍、境内外基金在投资领域的博弈等问题,亦常见诸媒体,引发行内热议。
带着此类问题,《投资与合作》采访了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新辉律师。他结合自己近期经办的一些典型案例,就中国目前的投融资发展状况及相关重点政策和法律问题发表了见解。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fhAr5yCKx2qAv5MibftIaAial6zAqiaTJoQLG9MK2WSYdiaficMMDFibA8ZASoTvxwPFIOunibFz4VicY9f4yR5rFHH1icg/0"
ALT="中伦人物&|&当前监管环境下的结构化融资与PE投资访谈"
TITLE="中伦人物&|&当前监管环境下的结构化融资与PE投资访谈" />
刘新辉律师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专业领域为私募股权与投资基金,资本市场/证券,银行与金融;先后为近百个美元及人民币的PE/VC投资项目提供法律服务。
PE与大资管转型
《投资与合作》:PE大资管的职能是以PE为主要力量整合金融资源,并将其配置到最需要的企业。请您谈谈PE主导的金融资源配置有何特点,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PE更具备募投管退的能力,与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券商比较,PE机构在一级市场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在国内提出大资管概念之前,境内PE募资的渠道非常单一,募资对象一般为富裕个人或国有投资机构,基金规模较小。大资管把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子公司等金融及投资机构的资金,通过PE方式进行结构化设计,投向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另外,结构化投资对一些大型企业在去杠杆、降利率方面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中伦律师团队近年来做了大量涉及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资管计划、信托、私募基金的整合,把保险、理财、上市公司、个人LP的资金进行结构化的设计进行投资。
《投资与合作》:信贷与私募股权投资有何区别?
刘新辉:信贷是以固定回报为目的的借贷行为。为了追求较高的固定回报和最低的风险,信贷资金往往会投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私募股权投资善于选择高成长性的企业以实现高额回报;因此它们投资的往往是中小型企业,经过投资和几年的管理,待其成长壮大后再以IPO或并购方式退出。
《投资与合作》:大资管背景下,银行资金、保险资金开始进入私募投资领域。银行、保险企业的传统业务要求回报固定、资金绝对安全,而股权投资不可能有固定回报,项目失败后资金也全军覆没。这两种诉求迥异的投资方式如何能统一在一起?法律在这方面有没有明确的界定?
刘新辉:当前没有明确的法律的规定,来界定固定回报与股权投资之间的关系;但是,有部门规章和最高院的司法解释进行规制。股权投资是通过股权化的安排实现投资回报,这是PE主导的投资与金融信贷之间本质的区别,与银行贷款需要抵押物的方式相比更加灵活。
在对银行以及保险机构进行股权投资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一些法律问题也逐渐凸显。最主要就是银行及保险资金在入资股权基金时要求固定回报,这与股权投资的回报方式存在冲突。保险资金放款期限长,要求固定回报、绝对安全,而基金不允许有固定回报。这一矛盾,还是要通过第三方增信及合同安排设计予以解决。我们在结构设计中做了许多创新,使其既符合法律以及监管部门的要求,又符合机构投资者以及私募基金的利益。
政府近年来开始逐步扩大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接连出台了许多规定,其中一条就是允许保险资金进行股权投资。中伦代表社保基金和多家保险公司,投资了多家美元和人民币基金。另外,中伦也为金融机构做了多个投资基金管理平台,把金融机构需要投资的资金,经过结构化的设计,合法合规地投入到企业和项目之中,在把机构资本与股权投资结合在一起的业务创新方面,中伦走在了同行的前面。
在私募基金投资中,我认为,机构投资者并非要求固定回报,而是要求一个最低的回报预期。国外的基金在投资过程中,这是非常标准化的设计;但并不是说投资失败后,一定要基金返还利息或者本金。此外,在企业清算时,机构投资者也会要求企业按照一定的价格回购股权。虽然当前我国法律在这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操过程中,出于对投资人的保护,合同中还是会对此项条款进行设计,当一项投资失败时,应当保护机构投资者的安全。
当然,现在的法律并不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看问题,而更多是从监管的角度看,从方便监管、社会稳定、杜绝非法集资等方面考虑,因而使得正常商业活动中的一些契约安排成为了非法行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并没有同步的法律救济机制的支持。机构投资者目前是弱势群体,如果投资利益得不到保护,会挫伤其参与股权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中国新兴及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引起政府的重视,并呼吁相关部门尽快修改现行立法,使其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
美元基金的中国实践
《投资与合作》:现在,国外投资机构非常看好中国的投资环境,纷纷成立美元基金以投资国内的项目。美元基金进入中国做创投的路径是否畅通?美元基金在退出方面面临着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刘新辉:现在,美元基金在中国做创投依然困难。2006年,中国出台了有关外商在国内做创业投资的一些规定,为美元基金在中国投资开辟了通道。但是,结汇和审批方面一直在拖后腿。京沪深等地方金融办为此先后出台了QLFP政策,用以化解美元基金在中国投资的困境。但即使如此,外资投资中国企业仍然困难重重。审批手续及程序的繁琐,大大降低了美元基金的投资效率。2007年之后,中国的人民币基金崛起,外资机构纷纷设立人民币基金用以投资中国的高成长企业,并采取了多种规避10号文的方式,以绕开相关政策对于美元基金的壁垒。
客观地讲,美元基金对中国的创业企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一些项目上也赚到了超额收益,但也有相当数量的项目死掉了。美元基金在天使、早期、成长期阶段的投资,基本上是财务投资,不具备产业投资背景,以逐利为目的,为的是待到企业上市后退出,获取高额回报。但是这些资金,对于中国的创业企业是雪中送炭。美元基金大多由国外家族基金、养老金机构、保险机构、大学基金组成,在LP构成上与国内的基金没有区别。国内的创业企业很难申请到资金,美元基金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对美元基金的限制,给中国的初创企业的融资带来巨大困难。为了规避只顾监管方便而忽视企业和市场实际需求的10号文,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付出了巨大代价,它们不得已采取红筹架构模式去境外融资,而后在境外上市。诸如百度、阿里、腾讯等许多中国企业都是在美国上市,造成大量优秀的中国企业外流。当前中国的政策还限制境内百姓购买这些在国外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只能通过沪港通或者QDII等工具间接购买,使得中国的投资者很难分享这些优秀的中国企业的经营红利。
中国的A股市场也还留有许多计划经济的影子。A股市场对IPO企业有着硬性的盈利预期要求,这导致一些商业模式领先的企业,因为不符合这一条件而无法在国内上市,股权投资也不能获得退出。例如,京东目前还在亏损,优酷也没有盈利,它们因此都没有资格在国内上市,但是它们都已在美国上市。
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改革。2012年起,证监会相继出台各种新规,在H股上市方面做了许多的修订和调整。这说明我国政府在资本市场改革方面有巨大的决心,并正在付诸行动;但是,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带来的惯性还存在,所以改革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中伦2014年以来协助包括富贵鸟在内的企业以H股形式在香港上市,但H股上市的核心问题在于还是没有解决全流通的问题。按港交所规定,富贵鸟公众股东持有的股票是流通股,上市后可以灵活转让;但H股上市公司境内股东的股份被认定为法人股,没有证监会的批准无法流通。这在客观上仍然是逼着股东把企业的资产转到境外,在境外注册主体走红筹上市的道路。
国务院应协调外管局、商务部和证监会放松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钳制,增强中国公司股本的流动性,提高中国境内公司在境外上市的积极性,为中国企业的融资提供更多便利而不是阻碍。
《投资与合作》:目前设立平行基金渐成趋势,请您介绍一下平行基金的优缺点。
刘新辉:平行基金的兴起由两方面原因导致:一是外资机构为了克服美元基金投资审批繁琐和结汇困难的缺陷,在中国设立人民币基金;二是人民币基金的管理团队,为了谋求更多的投资管理机会,设立美元基金投资境外的红筹企业。现在设立平行基金的机构越来越多,平行基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们曾经帮助首创、九鼎等机构做过平行基金。
平行基金优势明显,但是也有问题。一个团队管理两只或多只不同的基金,难免会涉及投资利益冲突和关联交易。因此,在投资策略、投委会及顾问委员会的安排,以及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冲突解决机制方面要做好安排。
房地产基金现状
《投资与合作》:从2013年开始,房地产业迎来了下行的拐点。由于银行收紧贷款,许多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吃紧,这给房地产基金创造了发展的机遇。请您谈一下当前房地产基金发展的形势。
刘新辉:国内的房地产基金一般多以债权加股权的形式投资,房地产基金一般要求固定回报而不是资产的增值收益;谋求操作上的短平快。一般的私募股权基金存续期为7年左右,而房地产基金的周期为1~3年,甚至更短。
房地产基金的运作模式符合当前中国的现状。房地产业的违约率极高,因为烂尾、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的房地产商很多,长周期的股权投资风险极高,必须硬性要求钱财物的抵押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要经历曲折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由野蛮生长逐渐回归理性的过程,房地产领域的投资也不例外。由于房地产行业低迷,影响到信托行业也开始惨淡经营,以往的牌照红利渐被大资管和房地产基金侵蚀。为了应对危机,信托公司开始向财富管理和投资机构转型,来自市场的压力迫使其要通过学习使自己真正具备募投管退的能力。投资者如果不能甄别项目的优劣,不能把好风控关,没有极强的项目管理能力,而只是追求短期回报,就只能被动地跟着市场走,缺乏抵御经济周期的能力。
并购时代来临
《投资与合作》:当前中国的并购市场发展火热,请您谈谈目前的并购市场有哪些特点。
刘新辉:从并购的目的角度看,目前并购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以退出为导向的并购;二是以产业整合为导向的并购。
并购退出是美国私募基金常用的退出方式,以前国内的私募基金都盯着IPO。如今国内由于投资项目数量的增多,许多被投项目在基金存续期结束之后并没有达到上市的条件,为了履行与LP的契约,实现退出,很多基金选择了并购退出的方式。还有一种是产业整合型的收购,像腾讯收购滴滴打车、百度收购91等,都是以产业整合为导向的并购。
此外,资本推动型并购逐渐成为近两年的亮点。一般而言,并购是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的,而资本推动型并购是由资本引导的,并非出于企业自身对未来的愿景。现在买壳上市的案子大多属于资本推动型并购。很多PE基金团队既掌握二级市场的情况,又熟悉行业及企业的运营,从而能够把业务发展不好的上市公司与发展势头旺盛的企业整合在一起,把企业的资产装进上市公司,企业的资金缺口由投资公司帮助解决,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投资与合作》:借壳上市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法律有何规定?
刘新辉:借壳重组的标准与IPO等同。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借壳上市审核中严格执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标准的通知》(证监发〔2013〕61号)提出,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构成《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借壳上市的,上市公司购买的资产对应的经营实体应当是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且符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32号)规定的发行条件;该通知同时提出,禁止在创业板借壳上市。
借壳者的条件包括:上市公司购买的资产对应的经营实体为依法设立且合法存续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实体的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且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业务、资产、财务、人员、机构等方面应独立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不存在同业竞争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实践中,借壳者的净资产收益率至少要高过拟重组的上市公司,而且借壳者还需考虑借壳的成本。
《投资与合作》: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方式有哪些?
刘新辉:外资并购内资企业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外资认购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增资,使该境内企业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二是,外国投资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并通过该外商投资企业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并且运营该资产;三是,外国投资者直接购买境内企业资产,并以该资产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运营该资产。目前,达到一定规模的外资并购在中国实施起来困难很多,涉及商务部审批、反垄断审查、国家安全审查等,不确定性非常大。
对赌的合理性
《投资与合作》:对赌协议属于投融资双方的私密设计,极少对外公布。这类对赌条款对企业是否公平?对赌怎样才能既兼顾投融双方的利益,又公正公平?
刘新辉:“对赌协议”是一个国产名词,在英文中没有这个词汇。英文与之对应的是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意为“估值调整机制”),其内涵是对创业者与投资者间的股份比例依据业绩而重新安排。这一机制对于创业者和投资者都很公平,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促使融资交易尽快达成。
投资者初期投资企业的根据,是企业展示的商业计划书,上面写明了企业1年、3年、5年后的发展规划。据此,投资者可能会投入1000万元,占公司10%的股份。按照合同中的期限和制定的目标,如果企业实现承诺,则股份不变;如果企业没有达到承诺的目标,或者远远低于当初的设计,那么根据股份调整的约定,创业者要给投资者相应的补偿。这种安排不是“赌”,而是当初承诺的一种兑现。
曾经引起业内关注的“甘肃世恒案”,不是一个对赌的安排,而是赎回的安排,是对违约的救济。在投资之前,企业承诺其利润能够达到2000万元,但是到了2012年,企业利润只有3万元,投资者怎么办?投资者根据事前签订的回购条款,要求撤回全部投资资金并要求企业连带赔偿10%的利息,这不是很公平吗?案件经过一审、二审,又弄到最高院去审理,耗费了大量司法和经济资源。虽然最终判决基本上还是保护了投资者,但过程却非常艰难。实践中,还有上世纪90年代出台的法规和部门规章,早已不符合目前的实际,因为没有得到清理,现在还会经常被当事方拿出来作为判决的依据。我们目前不是无法可依,而是过时之法、部门之法丛生,中国的法律应该根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及时进行必要的清理和修订,这是当务之急。有关“对赌”依据的部分法律条款,还是上世纪90年代按照计划经济的思维制定的,已经完全不能适合今天的市场需求。
总体而言,目前的行业发展、投资趋势等都发展的很快。目前私募投资行业的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更要懂得市场,懂得新时期私募投资基金行业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供量体裁衣的法律服务。
(本文源自《投资与合作》2014年12月版,内容稍有改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第一财经专访理财魔方马永谙
  最近&智能投顾&这个话题一直比较火,市场智能投顾出现了井喷式发展,也有不少知名公司准备开展智能投顾业务。理财魔方作为国内第一家智能投顾公司,一直在这个行业内持续深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智能投顾究竟解决了大众投资理财的哪些问题?中美智能投顾有什么区别?中国市场的智能投顾又有什么特点?10月8日第一财经频道《金融译时代》栏目邀请了理财魔方合伙人马永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第一财经主持人:首先来请教下马先生,这个什么叫做智能投顾,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玩法?
  马永谙:智能投顾它还是属于投顾这个领域的,所以,我们先需要去看一看投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业务。这个领域里头如果从后往前分的话,大概有三个参与者:最后端的参与者我们叫产品生产者,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它的目标是听市场的声音,做出最多的收益来。这是后端,那么前端是销售端,就是它要听你客户的声音,客户想要什么我就卖给你什么。所以它需要卖出最多的产品。这两者中间的部分才是投资顾问的这一部分。
  我们知道市场的声音跟投资者的需求之间往往是相反的,比如说我们的这个指数在4500点的时候,投资者肯定非常期望进去,但是事实上那个时候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应该出来。反过来说现在这个市场环境里头投资者肯定期望出来,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期望进去,所以这两者永远是相反的。那我们如果说仅仅盯着市场的声音,按照基金经理的这种方式去管理客户的钱,最终可能把我们客户的心理拉断了。所以通常会出现,怎么说,我们的投资者会死在前,他艰难地煎熬,直到市场快要有转机的时候,他撑不住了,崩断了,出来了,所以他挣不到钱。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我们纯粹听着客户的声音卖产品给你,你想要什么我卖给你什么,这种情况下会让我们的投资者死在山顶,因为我们的投资者最愿意要的时候一般是市场风险最大的时候。所以这两者共同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我们的整个理财市场里头投资者赔钱的概率说70%到90%。
  理财或者是投资顾问这个行为它是站立在中间,既不能光听市场的声音也不能光听客户的声音,它是在客户能接受的这个范围里头,尽可能的把客户向市场那一端拉,这是投资顾问所需要干的事情。
  智能投顾是把人工投顾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从人变成了计算机。所以人工投顾的这个过程也其实就是智能投顾的这个过程。那么我们知道人工投顾我们一般会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我们首先要了解客户,但是我们不是要了解客户想干什么,我们客户当然想在市场顶点的时候冲进去,想要在市场底部的时候跑出来。
  所以我们不光要了解客户想干什么,我们还要了解客户应该需要什么,那么根据这个需要我们制定一个投资组合,我们管理这个投资组合,让这个投资组合在投资者的心理底线之上运行。你不能压迫投资者的这个心理底线,这样的话把客户拉崩了,最后,他该挣到的钱没挣到。另外,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动和投资者的情况的变动,你要动态地去调你的组合,最后如果市场出现了极端情况,你要去做及时的风控,我们所谓的止损。
  所以传统的投顾它是解决这样四个方面的问题:了解客户、制定组合、调整组合、风控,它是解决这四个问题的。智能投顾事实上它也是要经历这样的几个过程。
  第一财经主持人:只不过就是由人变成了机器?
  马永谙:对。但是智能投顾他把这个了解人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大数据和动态挖掘投资者的过程,做组合的过程它也变成了一个更多的借助于量化投资工具的这样一个过程。当然了,调整和风控也是一样的。
  第一财经主持人:人工的投顾和智能投顾在你看来的话,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两者之间评一个孰优孰劣?
  马永谙:说这个人工投顾与智能投顾的这个差异,我觉得除了我们所谓的这个说它的普惠性,就是把这个原来只有少数人享有的、特权型的这个财富管理服务普及到了小客户。除了这个以外,智能投顾它相对于人工投顾的一个差异的地方,就是它的服务形式是非常稳定的,它不会受到我们的人的思维、感情等等的影响,它会提供持续的高水平的服务,而且它是伴随式的,它可以根据你个人的每时每刻的变化情况和市场每时每刻的变化情况动态地、随时地给你提供伴随式的服务。那么我们知道国内的市场特点是什么呢?暴涨暴跌。
  所以在国内的市场尤其需要有这样的贴身服务的这样的工具来给你做,无论是情绪的抚慰也好,还是应急事件的处理也好,它都需要这样的服务,但是人工投顾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当然还有一个,这个智能投顾它的全过程是可追溯、可留痕的,所以这也代表着说这个行业是可以很好的规范的,它不会让我们的行业很快地流入,去侵害投资者的利益这样的情况,是比较好追溯和好追查的。
  第一财经主持人:实际使用下来的效果怎么样?
  马永谙:这两年金融领域里头大量的新技术在涌现,那么随着这些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智能投顾它的这个技术水平直逼高水平的传统的这个投资顾问,所以它们的业务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在这一两年。比如说像过去两年里的Betterment成长,管理资产规模AUM增了150%,仅仅在今年前半年它的增长速度就是30%。当然它会有一些政策的原因,但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它的投资效率在大幅度的增加,所以这是它的一个美国市场的一个效果。
  第一财经主持人:所以这个从土壤的角度上来讲,您觉得中国现在是不是已经有了适合智能投顾生长的土壤呢?
  马永谙:我认为在理财领域里头这两个市场完全不同,我甚至一直以为我说在中国的市场上,产品管理的我们是有的,而且我们做的不错。公募基金在过去十四年里头平均年化收益率19.2%,这个远高于同期A股的内在收益率7%,当然也远高于同期美国的公募基金只有2.28%的年化收益率,它会远高于这个。所以它在产品管理这一端我们做得非常不错,而后端我们销售做得也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在中国,我们所谓的真正的把两者连起来的理财市场是一个空白。
  美国的市场它的人工投顾是非常完善的。比如说像社区理财店,另外像独立理财顾问,这是面向中小客户的。再向上的面向比较大的客户的比如说家庭财富管理公司FWM,再上的像BO家族办公室。所以,它从下到上有一个非常完善的传统的人工投顾的这样的一个群体存在。智能投顾它的产生是要去挖这个行业的墙脚的,所以它只能以低价格作为切入口,这是美国市场的一个特点。
  但是在中国市场上如果严格按照这三段论来说,就是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和中间的理财这种模式来划分财富管理市场的话,我们的中间是空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工的投资顾问,我们只有产品的销售和产品的生产。所以在中国,我们的智能投顾不是去替代谁,它是去填补一个空白,这两者两个市场完全不具可比性。
  在国内智能投顾它的需求有两点:第一点是能识别出来客户的真实的风险水平,同时它要,客户要有比较长期的理财观念,这是它的客户这一端的土壤需求;在另一端,它在投资这一端需要有比较成熟、稳定、多样化、分层清晰的这样的投资市场,因为只有这样的市场我们的量化投资技术才能用得起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前者正在逐步成形,就是我们的投资者正在从以前习惯的固定收益市场上正在逐步地进入浮动收益市场,而浮动收益市场理财的要求是更复杂的,投资者借助于其他的工具来完成自己理财的需求是空前强烈的,这是在这一端。而在后一端,我们知道这两年国内的量化投资技术突飞猛进,量化投资的相关产品规模也在迅速扩张,这说明以量化投资技术为核心的这样的前端管理也在成熟,这些就说明这两个环境都在成熟过程中。
  除了这两个以外,我觉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的理财市场正在快速成熟。因为以前我们的财富是以增量为主的,但是这个增量时代正在快速过去。增量时代我们是以割韭菜的方式在完成理财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大量的投资者虽然在赔钱,但是整个理财市场的规模还在增加,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的这个增量时代已经快要过去了,存量时代,投资者是不可能容忍得了你大量的给我赔钱的。所以在存量时代,让投资者不再做无谓的亏损,至少在大面积上要赚到钱,这是理财行业必须完成的使命,如果完不成这一点,理财行业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而智能投顾,它事实上正是因应这样的一个环境,所以我认为这个环境,或者这个土壤正在快速的成熟过程中,或者已经成熟了。
  第一财经主持人:智能投顾是非常好、超级棒,它能够替代人工,而且能够达到一个似乎接近于顶级水平的人工投顾的功能来帮助金融投资人进行理财。这个行业是不是真的就是那么的完美,这个行业有没有问题的存在?
  马永谙: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因为今年的智能投顾市场突然热起来了,所以整个行业参与者空前增加。两年前我们做这个的时候是非常孤独的探索者,那么现在有很多同行进来。当然这个从我们参与者的角度来说,是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
  一方面,我觉得行业内一些非规范性的操作也突然在增加,比如说像涉及到资金池业务,这个对所有投顾业务是条红线,这是绝对不能碰的,但很多机构也在以这种方式在操作。
  另一方面,我觉得确实也存在部分机构的整个体系没有经过有效验证,甚至体系并不完善,用几个简单的公式就打算给投资者做配置,等等,这样的一些问题。我觉得这个可能也会,部分情况下会影响到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应该说行业的成长是在有喜有忧,感觉是在一片混乱中在往前前行。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期望行业能守住底线,另一方面所有的工作模式,至少用的模型体系或者业务体系要符合一定的学术规范,不能无的放矢,这是我对于这个行业的感受。
  第一财经主持人:其实对于投资来讲的话,没有风险就不称之为投资,对吧,任何的投资都会伴随着风险共生共存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无论从心理层面和实际层面,他们都希望能够找到风险越小的产品越好,希望能够找到合规的产品,即便说有风险也是在一个相对可控和在自己能够可认的状态里。那么使用智能投顾的时候,我们如何来选择一些合规的好的这个产品能够避免风险扩大化?
  马永谙:我一直说投顾它的核心是站在产品和客户之间,所以投顾的目标本身并不是去获取最高的收益,如果说有一个平台说它的任务是让你获取最高的收益,首先这个方向我觉得是有问题的,当然我不是说他一定做不到,但是他就算做到了也解决不了投资者的问题,因为我们这个市场的收益率已经足够高了,但我们的投资者还在赔钱。所以这是第一方面。
  那么从第二方面来说,我觉得智能投顾的核心应该是在定制风险方向,也就是说在探测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定制风险,这是它的核心方向。所以我特别赞同您刚才说的一个观点,就是这个市场要承担风险,但我们要承担可控的或者说我们了解的风险。这一点我觉得是智能投顾这个业务需要做的核心的工作。所以如何去判别一个智能投顾做的好还是坏,不是简单的看它的历史收益率有多高,你要看在历史上针对你这个人做的这个配置是不是风险的控制符合你的需求。
  第三个方面,智能投顾之所以是智能的,它是千人千时千面的,也就是它会根据市场的环境以及你个人的情况,随时在做调整,你的情况一定是和别人是不同的,所以呢,智能投顾,我们要选择这样一个,平时我们要看它能不能给我实现伴随式的服务,这个会解决您前面说的市场会变动,风险随时会降临,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因时而变,这个智能投顾那恐怕就是挂着智能的牌子后面坐着一个非智能的人。
  所以这种我觉得是一个简单的现象,所以总结起来,我们判断的方式就是:第一我们要看它不能把收益挂在口上;第二它的风险是不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里;第三它能不能做到因时因人而变。这是我们的核心。
责编:田刚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采访一个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