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劳动力流动的成因与就业迁徙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章 导论 1.古典经济学对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何在? 2.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3.舒尔茨、贝克尔和明塞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是什么? 4.评析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评? 5.评价筛选假说 6.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7.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 人力资本概念和计量 1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和共性是什么? 2 人力资本的特征有哪些? 3 如何区分人力资本类型? 4 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关系如何? 5 人力资本专用性和意义何在? 6 常用的人力资本计量方法有哪些? 第 3 章 人力资本产权与人力资本市场 课堂讨论题: 1 我国规范劳动力流动的基本法律法规政策? 2 我国职业介绍机构现状? 3 民营人才市场状况? 4 人才招聘的基本形式以及优缺点? 5 国际猎头公司在华动态 6 人事代理和人才租赁 思考题 1 人力资本产权? 2 人力资本产权的特点? 3 人力资本供求含义 第 4 章 人力资本投资形式 课堂讨论题 (1)职业安全卫生保护 人机工效学问题(疲劳等) ,高危工作条件和环境。 (2)工时安排和劳动强度 (3)工作压力和过劳死 (4)职业病预防 (5)工伤等级鉴定和工伤保险 复习思考题 1.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2.健康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是什么? 3 教育人力资本的特征有哪些?. 4.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5.如何看待教育平等问题? 6.如何分析在职培训的经济影响因素? 7.劳动力流动与就业迁徙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分析 8.如何理解搜寻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9.从人力资本投资看我国民工潮问题 第 5 章 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1.什么是人力资本投资? 2.不同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作用如何? 3.影响人力资本投资需求与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4.人力资本投资供求均衡贝克尔模型的核心是什么? 5.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源有哪些?如何分散风险? 第 6 章人力资本投资收益 1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和收益率的含义 2 贝克尔人力资本投资内在收益率的条件和意义? 3 教育投入成本构成? 4 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主要计算方法 5 教育投资收益率国际比较的基本结论? 6 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看在职培训和就业流动 第 7 章 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和反贫困 1.要素收入分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个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解释有哪些? 3.人力资本理论个人收入分配假说的主要观点? 4.人力资本与能力和收入关系如何? 5.年龄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机制如何? 6.人力资本挣得函数模型 7.什么是贫困?类型?原因? 8.人力资本反贫困对策是什么? 9.基于人力资本反贫困政策的前提是什么? 第 8 章 人力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源开发 1 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 2 HRD 的意义 3 HRD 的基本方法 4 知识管理与 HRD 5 技能培训与 HRD 6 组织管理与 HRD 7 生涯管理与 HRD
猜你喜欢的内容。。。
……2 人力资本产权的特点? 3 人力资本供求含义 第 4 章 人力资本投资形式 课...
……《人力资本概论》复习思考题_人力资源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第一章 导论 ...
……人力资本概论复习资料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名词...经济价值法: 经济价...
……《人力资本概论》课程考核论文选题指南与要求_人力资源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人力资本概论》课程考核论文选题指南与要求 一、要求
以下每一选题还可以进一步......
……人力资本原理第一章:人力资本概论 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了解) 1、...
……教育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教育经济学》第四章教育...“公共产品” 《教育经济学》第三章人力资本理论之配套练习 一、选择题 ......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习... 11页 免费 人力资源管理...理概论复习题,有...人力资源为一存量概念 c.人力资本兼有流量和存量的......
……国际贸易理论习题第一章 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 2、对外贸易 3、出口...基辛的人力技能理论 c、凯能的人力资本理论 d、迪埃伯和范纳克的自然资源稀缺说......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业题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概论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4、 什么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是何关系? 人力资本是对人或人力资源......
……《劳动关系协调员》 (三级)理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企业目标 92、第一个把人力看做资本的经济学家是 () a.舒尔茨 b.阿奎那 c......
……《教育经济学》练习题 一一、名词解释 1、 人力资本主要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
……人力资源概论(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_人力资源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第一章 人力...理论的重点内容和基础部 分;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及其收益的核算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
……11466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习题册同步_自考_成人教育_教育专区。目录 第一章 ...a 取得 b 开发 c 保持 d 评价 e 运用 人力资本在其交易过程中,原先完整......
……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力量。......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课后习题及答案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一种什么关系?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关系——联系 人力......
……江西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 江西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同步练习题...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人力资本 ”。二、选择题 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
……会展概论期末考试题目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一、理论分析题 1、会展是...第三,人力资本最为重要的部分是教育投资。教育能够提高人力资 源的质量,使之......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彭剑锋_重点知识_第1-10章题目+解答版_管理学_高等教育_...page 10-12 智力资本(组织资本、人力资本) 5、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来源?......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习题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人力资源为一存量概念 c.人力资本兼有流量和存量的...任职者的心理反应 d.观察与思考结合 访谈法的......
……《高等教育学》课后题 第一章 高等教育: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来看...人力资本理论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柏林大学:1810 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
看过本文章的还看过。。。
您可能感兴趣。。。
最新浏览记录出自 MBA智库百科()
劳动力流动(labor mobility)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而在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就业状态间、企业间、乃至工作间的转移。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并不能最终消除地区之间的。
  1.配弟一克拉克定理。
  17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弟认为:“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能获得高收入的产业流动,这种差异是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的重要原因。1940年,英国计量并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在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进一步验证了配弟的看法,即不同产业问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并且认为和报酬的差异是引起收入差异的深层原因: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小,当人们的收入提高时,难以随着人们收入增加而同步增加,并且小于工业产品及服务的收入。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和劳动力分布将从农业转移至工业、;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比工业要困难,对农业的投资会出现“报酬递减”。而工业的技术进步要比农业迅速得多,工业投资多处于“报酬递增”的情况,所以工业投资多于,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就业吸纳能力强于农业。
  2.的劳动力流动理论。
  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劳动力的乡城流动,经典的刘一费一拉认为,劳动力流动的原因是由于低于工业,的差距表现为工资收入的差距,但是该模型却没有进一步探讨引起工农业工资收入差距的原因,即没有探讨引起劳动力流动的深层原因。而(1961)认为,劳动力流动的原因不在于生产率的增加,而在于的必然变化,是拉动的结果,因为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是有生理限度的,而对的需求可以说是无止境的。当农产品生产满足人口需求时,农业的发展就会失去需求拉动,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就转向需求旺盛的工业部门。托达罗(1969)发展了发展中国家产业之间的劳动力流动理论,他认为劳动力的流动取决于的差异。
  3,部门转移理论。
  利利安(1982)的部门转移理论认为,产品市场上消费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波动,会引起上工资差异,进而促使劳动力在部门之间转移。劳动力会从衰退部门向扩张部门转移,在此过程中会引起的变动,并且构造了利利安指数来反映由于劳动力部门流动而引起失业率的变化。
  我国也会出现消费变动和产业兴衰转化,其中也必然引起劳动力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有深刻影响的劳动力流动大致有:一是劳动力乡城流动,二是以城镇下岗失业形式出现的城镇劳动力流动,这两次大规模流动给我国带来了,但由于出现的背景、时间不同,所以表现为不同形态。
  1.劳动力的乡城流动。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逐渐降低,农业在中的比例下降,而工业服务业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这些部门开始创造比农业更多的,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作为重要的,劳动力也逐步流向创造更多财富的工业服务业。城镇工业服务业迅速发展,劳动需求不断增加,不少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中找到工作,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便涌入城镇。同时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进入,推动了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进而加快了劳动力流动。总体上,由于产业兴衰转化致使劳动力乡城流动,这种流动冲击着传统户籍、就业等制度,这些制度不得不改革,而这些制度的松动又进一步推动了劳动力流动。如此使得我国出现大规模的劳动力乡城流动。需要指出的是,在欧美国家均出现过这种乡城流动,这种农业向工业的流动并非我国的特有现象,只是由于国家制度的不同,人口、经济背景的差异,在各国表现特点也不同。在我国,由于需求变动引起农业衰退工业兴起是劳动力流动的深层原因,这是和其他国家的共同点。但相关制度改革所引起的流动“势能”的释放,以及我国人口数量巨大,导致大规模的劳动力乡城流动,则是我国独有的特点。
  2.下岗失业形态的城镇劳动力流动。乡城流动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力流动,而我国出现的城镇下岗现象则是一种“非典型”的劳动力流动。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在事实上已经离开了原有工作岗位,但并没有退出劳动力市场。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调查显示,下岗职工的平均年龄为39 岁,且35岁以上的占到72.5%,其中,35-45岁占49.3%。可见这些下岗人员多数正处于工作的最佳年龄,他们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不大,据估计,累计下岗职工中,有大约2/3得以。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意味着这些劳动力从原有工作岗位流向了新的工作岗位,这无疑可以视为一种劳动力流动。它与乡城流动的区别在于,它没有表现为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而是主要表现为在城镇中、职业、行业产业之间的流动。并且下岗人员从原有单位退出后,大多数没有马上在新的岗位就业,而是处于等待、观望之中,再就业的时滞性多少会影响人们对这种劳动力流动的判断,但并不影响把它作为一种劳动力流动形态。
  1.劳动力市场歧视
  劳动力市场歧视可定义为:在劳动市场上对劳动者与无关的个人特征的评价。
  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雇主无法获得外来劳动者有效信息或较高。这样,当雇主难以根据外来劳动者的有效信息做出具体判断和评价,但又必须与其发生经济往来和做出决策时,便可能自发通过各种歧视性手段来增加外来劳动者的流动成本,从而起到甄别劳动者、降低的作用。在这里,歧视并不仅像通常所认为的是一种不合理的偏见,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在无法获得完全有效信息时的信息甄别机制。
  假定某城市制定一项针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性政策,规定外来劳动者必须拥有n项证件,并交纳一定数额的证件工本费及,否则将禁止在当地工作、租房等。外来劳动力将为此付出不低的货币费用和,流入劳动力减少;在降低外来劳动力流人人数、增加外来劳动力的流入成本的同时,该歧视性政策完成了对外来劳动者的优劣的甄别。
  这里隐含着如下价值判断:和道德水平较高的优的外来劳动力,愿意留在城市并付出因歧视性政策增加的较高的额外流动成本的可能性比较劣的劳动力大。因为劣的外来劳动力期望收入低于优的劳动力,且其收入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接受额外流动成本难以从相应的收益中获得完全补偿,将不会选择接受歧视性政策。据此,雇主可以在无法获得具体劳动者有效信息的情况下,对劳动者进行甄别,做出相应决策,如雇主不雇用没有规定证件的劳动者,房东不将房子租给没有规定证件的外来人口等。因此,信息不对称将强化企业、政府等相关经济主体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同时,必须指出,歧视作为甄别机制落实到某个具体劳动者身上时很可能是不公正的和错误的。
  2.劳动力市场萎缩
  从劳动力就业的去向来看,比、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更大,在第三产业内部,适应低素质劳动者就业的存在着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为这种服务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安全与质量,因此雇主和雇员之间既要互相识别对方的,又要互相提防对方的。而这一领域正是我国今后吸纳劳动力就业,尤其是下岗工人再就业最有潜力的空间。
  3.文凭、证书泛滥
  由于劳动力市场上企业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市场要求一种信号来帮助信息缺乏的一方进行识别。对于企业来说,应聘者的受教育水平起着筛选和指示的作用。一个有大学文凭的人向企业提供一种能够证明其有能力的信号。正是凭着“文凭”这个信号,企业会按一般水平所做的决策来取舍雇员,并决定其应得的报酬。特别是在雇员的生产率难以计量的那些经济部门,文凭就显得更为重要。可见,人们选择接受教育很可能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生产技能,而是为了将自己与低能力者区分开来,使潜在的雇主相信他们能创造较高的生产效率,应拿较高的工资于是,学历和文凭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成为求职者标识自己,雇主选择职员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求职者为了谋求一份好工作必然会不断地追求高学历,另一方面雇主为了求得高能职员,其目光也自然不断地向高学历看齐,也就形成了今天所谓的“唯文凭主义”、“学历社会” 也就导致我国近年来劳动上文凭、证书泛滥,甚至、证书充斥市场的现象。很显然,这一现象了雇主的利益。
  4.管理不规范
  目前,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法规制度还不是非常完善,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信息不对称使中求职者受损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目前,由于我国的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加,待业大学生开始出现,不少利用这种市场背景来骗取廉价的劳动力,提出试用期,试用后才愿意和求职者签定正式劳动合同。结果是试用期内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试用期一到马上和求职者解除。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尚未就这一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一旦发生纠纷,很难处理。
  第二,签订不规范的劳动合同。
  有些人由于求职心切,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往往不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虽然劳动部门有固定的劳动合同文本,但各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这样一部分用人单位会趁机伤害求职者的利益,比如:加班不给加班工资、太长、故意拖欠职工工资及各种保险等等。这些都是劳资双方由于对信息的掌握或利用不对称而引起的问题。
  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中,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在经济起飞之前的资本积累阶段,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暴力方式迫使农村转移;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发达国家以及或地区主要靠工业的高速发展来解决农村的转移;而在经济发展的后期阶段,主要靠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发达国家用了大约40—100年的时间保持工业快速增长,使由200—500美元增加到美元,从而使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由50% 一60%下降到15%-25%的水平。可以说,的速度有多快,规模有多大,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就有多快,规模就有多大。而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三产业必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将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例如,英国建立农工综合体,就是在农村发展,例如食品加工工业等。这些工业使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变为非农业劳动力 6]。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农业的前导和后续部门,实际上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在中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都在50%以上.有的高达60% 一70% ,第三产业中有相当多的就业人口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
  (2)正确的是加速的重要保证 是以发展为主,还是以发展为主;是以发展为主,还是以发展为主,这些都对转移速度有重要影响。日本在工业化早期重视节约资本的创新,英国在工业化后期发展农工综合体,都是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适应吸收更多的需要。同样,韩国和台湾也在20世纪60—70年代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美国则针对本国劳动力短缺的特点,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可见,要加速的转移,必须有切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3)的优化是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一个重要条件。日本从明治时代开始,就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本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和,由于获得了政府的大量拨款而得到了迅速发展。二战后,日本政府对教育事业倾注了更大的努力。70年代中期,日本已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意味着的加大和的提高,这使日本农村劳动力对于非农就业机会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这也是日本战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迅速转移的内在条件。同样,美、英等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劳动力素质在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4)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需要与国情相适应的土地政策。农村劳动力和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意味着农业生产要素要重新组合,土地要素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伴随,土地主要经历以下两种类型的调整:其一,土地集中。例如在美国,不仅农户经营规模逐渐变大,还出现了大农场。其二,土地集中不明显。例如在日本,虽然战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但土地的集中程度却相对低于欧美国家,农业兼业化普遍,秉承着小农经营的传统。这说明,一国或地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要遵循本国国情或地区区情;各国和地区政府要制定符合本地资源禀赋状况的政策。在全社会总劳动力中,如果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的比重占10%左右,是一个国家基本上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标志。完成这个过程,英国大致用了300年,法国用了120年,加拿大、美国、日本用了100年左右。综合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增长情况和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前景,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成功的国际经验,为我们进一步选择适合我国实际的城市化道路,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李丽辉.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流动的效应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刘晓英.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深层原因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
李玉梅,赵春波.劳动力流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
刘萍.劳动力流动的国际经验与启示.技术经济,2006年9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6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 2页& 2页& 6页& 5页& 3页& 2页& 2页& 23页& 4页& 3页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1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劳动力流动"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劳动经济学2012秋第三套作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劳动经济学2012秋第三套作业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人力资本投资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人力资本投资
&&中级经济师 人力资源 第十三章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第十二章: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一)讲义
第十二章: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一)
讲解提纲 第三部分 劳动力市场第十二章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第一节 人力资本投资的一般原理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与高等教育第三节 人力资本投资与在职培训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 人力资本投资的一般原理
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 人力资本概念将人力即人的劳动能力储备也视为一种资本。 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力资本的概念才作为新的发现而重新问世。人力资本投资分析的现代奠基人西奥多?舒尔茨。 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在于它的未来导向性; 人力资本投资的利益就如同任何投资一样发生在未来,并且通常情况下,这些投资所产生的利益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持续不断地出现,而其成本则产生在目前。(二)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及其含义 人力资本投资则可以被定义为任何就其本身来说是用来提高人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收益能力的初始性投资。不仅各级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活动所花费的支出属于人力资本投资,而且增进健康、加强学龄前儿童营养、寻找工作、工作流动等活动也同样属于人力资本投资活动。 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获得的生产性资本的价值则取决于其内含的知识和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够得到的报酬数量。寻找新的工作和迁移行为就是通过提高既定的知识技能储备在劳动力市场上所能够获得的价格即工资,来增加某人的人力资本价值的活动,因此它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将未来的货币折算为现在的价值,即为现值,这一过程便称作贴现。 如果用一种通用的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则为: B0(1+r)=B1其中,B0表示货币的当前价值,B1表示当前货币在一年后的价值,r为利率。1+r意味着不仅可收回其原值或本金,还要加上利息。 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假定,人们在进行教育和培训选择时都是以终身收入为依据来对近期的投资成本和未来的收益的现值进行比较。为简便起见,我们将现期中的人力资本投资总成本用C来表示,那么只要将未来收益的现值与现期成本进行比较,我们便可以知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否值得。即当且仅当以下公式成立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才是值得的。公式:其中,r表示利息率(在这里也称贴现率),只要r为正值,未来收入将会被进行累进贴现。r越大,则未来收入的现值就越低。如果r=0.06,那么在未来30年中可消费的收入经过贴现之后,其价值就仅相当于现在立即能够消费的同等数量收入的17%,然后,如果r=0.02,那么上述比例就变成了55%。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衡量公式(12-5)是否能够得到满足,一是现值法。二是内部收益率法。如果最高贴现率大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则人力资本投资计划是可行的,否则,就是不可行的。
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与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基本模型 (一)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 与任何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一样,决定是否上大学的人都需要考虑上大学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比较。接受高等教育会产生直接成本、机会成本以及心理成本,同时也会带来经济收益和心理收益。如图12-1所示,曲线H代表的是一位18岁的高中毕业生在毕业后不去上大学,而是立即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情况下的终生工资性报酬曲线。而曲线U代表的则是这位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先去上四年大学然后再到市场上去就业情况下的终生工资性报酬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的终生工资性报酬曲线在M点相交,在此之前,高中毕业生是一直有工资性报酬的,并且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的。 而大学毕业生在22岁即毕业之前是没有任何工资性报酬的,而且在大学生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他们虽然得到工资性报酬,但是得到的工资性报酬水平有可能会低于高中毕业生(当然也很可能会高于高中毕业生),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还缺乏工作经验,处在接受培训以及适应工作的阶段,因而实际生产率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但是在M点之后,大学毕业生在历年中的工资性报酬就开始超越高中毕业生。在M点之后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在工资性报酬超过高中毕业生的那个区域就构成了大学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所产生的总收益 (假定已经换算为现值)。而在M点之前,大学毕业生所承担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支出的学费以及其他与接受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成本,即图中的直接成本C1部分,此外,大学毕业生由于接受高等教育,一方面导致在最初的四年中因无法工作而损失了四年的工资性报酬,另一方面,还有可能因为刚开始工作时继续接受培训等原因而导致工资性报酬在最初的一年或几年中低于已经有几年工作经验的高中毕业生。严格来说,这两部分成本都属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即图中的C2区域。图12-1 关于是否上大学的决策模型:
如果上大学的收益现值超过上大学的成本,则上大学就是值得的。即图中的B部分的面积大于(C1+C2)部分的面积,则一个人上大学就是值当的,否则,从经济上来说,就是没有意义的。(二)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几个基本推论 我们仍然可以从上述关于上大学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得出以下几点推论,这几点推论分别涉及图12-1中提到的上大学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上大学的收益以及对上大学的未来收益进行折现的程度等因素。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推论不仅适用于高等教育,而且适用于培训等其他一些人力资本投资活动。 第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投资后的收入增量流越长,则上大学的净现值越可能为正,从而上大学的可能性更大。 在许多情况下,女性的劳动力参与往往是不连续的,在完成正规教育之后,大多数女性往往都是先工作一段时间,然后离开劳动力市场一段时间去结婚、生养孩子,然后在孩子上学之后再重返劳动力市场。这种劳动力市场活动中断的现象实际上减少了女性上大学以及进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之后的收益年限,从而使其从上大学等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中得到的净现值会比相同条件的男性要低。 第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大学的成本越低,则愿意上大学的人相对就会越多。 从机会成本方面来看,首先,这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水平和所处的阶段会影响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通常情况下,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高中毕业生不仅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更小,而且即使找到工作之后所能够赚得的收入更低,这样就会使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下降,从而有更大比例的高中毕业生愿意上大学。反之,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高中毕业生中愿意上大学的人所占的比例会有所下降。 其次,我们在上一条推论中提到的上大学的往往是年轻人这样一种现象,也同样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有关,这是因为,从图12-1中可以看出,劳动者的收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上升的,这样,劳动者的年龄越大,他们的市场工资水平就会越高。 这就意味着他们去上大学时需要放弃的收入即机会成本就会更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们从上大学或接受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中可得到的净现值便会比年轻人要低。最后,接受高等教育投资者本人的能力也会影响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能力强者不仅有可能用更少的时间完成高等教育,而且有可能在上大学期间从事一些勤工俭学活动,从而降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比如,能力较强的人完成大学学业相对较为容易,所承受的心理成本往往也是比较低。再比如,一个人的家庭背景、父母的期望以及家庭所能够提供的心理和其他方面的支持等等,也会影响一个人上大学的心理成本以及心理收益。第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的之间的工资性报酬差距越大,则愿意投资于大学教育的人相对来说就会越多。 大学毕业生的绝对工资性报酬水平变化则取决于大学毕业生所在的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学毕业生刚毕业时的工资性报酬水平确实是经常波动的,它取决于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 需要指的是,做出上大学的投资决策时,人们所依据的并非是上大学与不上大学之间的真实工资性报酬差别,因为这些差别是到未来才会发生的,因此在决策时是不可能事先知道的(尽管有时可以参考一些平均数据)。因此,人们通常都是依据自己对两种学历的未来报酬差别所做的预期来进行当前的上大学决策的。第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折算上大学的未来收益时所使用的贴现率越高,则上大学的可能性就越小。 对于贴现率较高的人而言,上大学的未来工资性报酬收益必须足够高才能使他们的人力资本投资净现值为正。(三)关于上大学的合理年限决策 假定一个人从大学教育中所能够获得的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即上大学的时间到了一定的年限之后,一个人每多上一年大学所能够获得的终身工资性报酬增长幅度是在递减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绘制出一条如图12-2所示的那种边际收益曲线。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上大学的边际成本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上大学的边际成本显然会更低一些,而对于那些在学习方面特别费劲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完成更多的高等教育年限方面所需要付出的边际成本实际上会更高一些,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人最好选择不同的上大学年限。图12-2 最佳高等教育投资年限的决定:二、教育投资的收益估计及高等教育的信号模型 (一)教育的社会收益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投资直接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从而提高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第二,教育投资有助于降低失业率,从而减少失业福利支出,同时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教育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个人犯罪被捕之后的机会成本),减少了执行法律的支出。 第三,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助于提高政策决策过程的质量和决策效率。第四,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以及受教育状况。 第五,教育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信用水平,降低社会以及经济中的交易费用,提高市场效率。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教育的私人投资水平总会是不足的,所以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对教育都极为重视,对教育,尤其是大学之前的义务教育,给予了大量的投资。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它必须在人力资本投资和物力资本投资之间进行平衡,以使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收益率与物力资本投资的社会收益率之间达到平衡。(二)教育投资的私人收益估计偏差 1、高估偏差 所谓高估偏差,也被称为能力偏差。 这里最主要的是涉及一个人的能力问题。 实际上,那些本来就聪明、勤奋和积极的人更有可能接受更多的正规学校教育,而这些人即使不比其他人接受更多的正规教育,他们的生产率(从而工资性报酬水平)也仍然可能会更高一些。 能力差别对工资性报酬的影响不是太大,高估偏差的数值很小。2、低估偏差 经济学家们低估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所产生的私人收益。首先,上大学的收益并不仅仅表现为较高的生产率,还表现为心理上的收益或非货币收益。其次,在对上大学的收益进行估计的时候,经济学家们通常使用的都仅仅是工资性报酬数据,即固定薪酬加上奖金等浮动薪酬部分,这些都是货币性报酬,但事实上,上大学所获得的超过高中毕业生的货币报酬并不仅仅包括工资性报酬部分,实际上还应该包括福利部分。由于在很多组织中,福利已经占到员工总薪酬的很大一部分,而且接受高等教育者一旦进入组织中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实际上还享受着很多职务福利或特权,而这些福利在许多研究中都没有体现出来。因而,可以说,对高等教育所产生的私人收益进行的估计存在低估的趋势。3、选择性偏差 所谓选择性就是指受教育者的自我选择性,即一个人是否选择接受高等教育,实际上是当事人及其家庭根据自己的能力状况所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 传统的高等教育收益率研究实际上一方面高估了那些实际没有上大学的人因为没上大学而放弃的收益,同时又低估了大学毕业生们从上大学中实际获得的收益。这种误差就被称为选择性误差。 不过,实证研究发现,这种在对正规学校教育的收益率进行估计时可能存在的选择性偏差实际上是很小的。(三)高等教育的信号模型在很多时候,企业常常根据他们认为与生产率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的,同时又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标志或特征来进行人员筛选。这些标志或特征包括年龄、经验、受教育程度等。其中有些标记是可以自行改变的,如年龄、而有些标志则是劳动者本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争取获得的。这些能够获得的标记就被称为信号。 如果高等教育能够以较高的概率表明持有大学毕业文凭者确实比持有高中文凭者的生产率要高,那么,企业利用大学毕业文凭作为筛选工具可能确实是一种简单明确而且预测准确率也比较高的好办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力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