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下面这笔账的算法?纯股票利润怎么算法是多少。

客服400-888-6636
OKCoin聊天室
请遵守聊天室规则!
客服400-888-6636
聊天室规则
本聊天室仅供OKCoin用户交流讨论使用。
没有交易历史的用户无法发送消息。
用户昵称一个月内允许修改一次,不允许包含辱骂他人或政治相关的词汇。
聊天时请文明用语,严禁使用恶意侮辱,诋毁他人字眼;
严禁谈论不健康话题;
严禁刷屏影响他人交流;
严禁发任何性质的广告和大篇幅的转发信息;
严禁发布任何有损家庭声誉及利益的信息;
严禁利用聊天室拉帮结伙,制造群体不和或挑起群体争斗事端;
严禁发表与政治有关的恶搞类语言及其他一切。
如果违反上述规定,按照情节严重,轻则禁言,重则封号。
请大家积极配合聊天室管理员的管理,共同营造友好健康的氛围。
比特币新闻餐饮老板,餐饮投资您算清这三笔账了吗?
餐饮老板,餐饮投资您算清这三笔账了吗?
摘要: 有一位投资者王某投资近50万元开了一个快餐店,最初生意还不错,每月扣除支出后都能余下一些现金存入银行,自我感觉良好,但一年以后这家店却准备关门了,这是为什么?
01有一位投资者王某投资近50万元开了一个快餐店,最初生意还不错,每月扣除支出后都能余下一些现金存入银行,自我感觉良好,但一年以后这家店却准备关门了,这是为什么?与之交流后发现,王某算了一笔"糊涂帐",他的算帐方法是:餐厅每天(月)的现金收入减去用于采购、工资、水电费等项目的现金支出,剩下的钱就是当天的利润。可是一年后王某发现虽然餐厅每天都有"利润",自己也省吃俭用,可是总资产却没有增加,投入的50万元一分也没收回来,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餐厅一直在赔钱,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赚钱,只好忍痛把餐厅卖掉。有句老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对餐饮投资者来说不仅要了解餐饮项目需投入多少钱,更要关心开业后的运营情况,算清每天最少卖多少钱才会不赔钱,每天最少卖多少钱才能不需要追加资金,每天卖多少钱才能获得满意的利润。只有算清这三笔帐,才能做到心里有数,才能在投资和经营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下面以王某的餐厅介绍餐饮投资中这三笔帐的算法,希望能对投资者有所借鉴。分清两种费用今日精选餐企业经营中的发生各项费用支出通常有房租、人员工资、原材料、水电费、办公费用等,这些可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两大类,固定费用是与销售量没有直接关系、不随销售量的变化而变动的费用,房租、人员工资、办公费用等都可算作固定成本,无论餐厅卖多少钱,都必须基本固定地支付这些开支。变动费用是指随销售量变化而变动的,如原材料、包装物等,如果一份菜品都没卖出去,理论上说变动费用就是零。一份菜品扣除直接成本后的收益称作边际贡献,亦即每销售一份产品贡献的毛利润。例如某一菜品售价15元,直接成本(即原料和辅料)为5元,单位产品的边际贡献就是为10元。弄清固定费用、变动费用、边际贡献后,就可以进行盈亏平衡测算。第一笔帐:盈亏平衡点盈亏平衡点是企业不赔不赚时的销售额(或销售量),也就是每天最少卖多少钱才能不赔钱。如果餐厅每月房租、工资等固定费用为5000元,平均每卖一份菜品的毛利润为10元,只需销售500份产品即可弥补固定费用,实现盈亏平衡,店铺不赚钱也不赔钱。这500份菜品销售量就是盈亏平衡点销售量,500份菜品所实现的5000元就是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王某的餐厅情况比较特殊,是加盟别人的品牌,因此产生了额外的费用,包括:加盟费为10万元,保证金5万元,管理费每年5万元。餐厅正常产生的装修费10万元,设备费15万元(折旧期按5年计算),店铺筹备期所发生的工资、交通、办公等费用都计入开办费,计3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48万元。餐厅每份菜品平均售价15元,平均变动费用5元,开业后每月水电费1万元,工资2万元,房租2万元按月支付。下面计算王某餐厅的盈亏平衡点:“(1)、加盟费、开办费要计入待摊费用,一般在开店前一次性付清,可分5年摊完,每个月的摊销额为:每月加盟费开办费摊销额=(加盟费+开办费)/(摊销年限×12)=(00)/(5×12)=2167(元)(2)、加盟管理费一般按年支付,可在一年12个月内摊完,每月摊销额为:每月管理费摊销额=管理费/12=7(元)(3)设备费和装修费计入固定资产,一般可按5年计提折旧,每月折旧额为: 每月折旧额=(设备购置价-装修费)/(折旧年限×12)=(000)/(5×12)=4167(元)(补充说明:为了尽快收回投资,减少风险,小型餐厅可按3年计提折旧)(4)、保证金按规定一般在合同期满后退还,不需要计入损益。(5)、店铺每月发生的固定费用一般来说就是折旧、各项摊销及水电费、工资和房租的总和:每月固定费用总额=折旧+摊销+水电费+工资+房租=67++20000=60501(元)其中前三项费用是在开店时一次性支付的,每月不需要再支付现金,其总额为:每月不需支付现金的固定费用总额=67=10051(元)。本例中房租是按月支付的,如果按季付、半年付或年付,则需要按月进行分摊。(6)、计算菜品的边际贡献单位菜品边际贡献(平均毛利)=平均售价-平均变动成本=15-5=10(元)边际贡献率(毛利率)=边际贡献/平均售价=10/15=67%(7)、计算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和营业额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固定费用总额/菜品平均毛利/30==202(份/天)盈亏平衡点营业额=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单位菜品平均售价=202×15=3030(元/天)通过上面计算可知,王某的餐厅的盈亏平衡点为3030元/月,也就是说如果每天按正常价格卖出3030元就能不赔钱。这样保持下去5年内可收回全部投资,中途不用再注入资金,但是最终将没有任何利润。第二笔帐:现金平衡点&一般来说,餐厅开业之前需投资以下项目:支付加盟费(购买特许权)、保证金、培训费与管理费,以上几项是因为加盟而产生的。还包括购买前厅后厨设备、装修、支付筹建期人员工资等等。餐厅开业后,每天的营业收入会增加现金流,购买原材料、包装物及支付水电费、工资等会减少现金流。现金每天有进有出,如果入不敷出就需要再次注资。什么时候才不必再注入现金呢?这需要计算现金平衡点。餐厅的工资、水电费、原材料、租金等需要用现金支付,折旧、待摊费用等并不需要用现金支付,它们使每月的费用增加从而使利润减少,但这种变动只体现在帐面上,那笔钱并没有花出去,只是记在相关的财务帐户上。餐厅每月现金收入只要能弥补工资、水电、租金、原材料,以及与加盟有关的需要用现金支付的开支,就不需要再投入现金,此时的营业额就是现金平衡点营业额。简单说,盈亏平衡点营业额减去折旧、待摊费用、计提费用等不需要现金支付的费用就是现金平衡点。前面的王某餐厅中的盈亏平衡点是3030元/天,每月的折旧和待摊费用总额为10051元,其现金平衡点为:现金平衡点营业额=盈亏平衡点营业额-折旧-傩销=/30=2680(元/天)王某的餐厅开业后现金平衡点为2695元/月,即卖出2695元现金就能维持店铺的正常运营,不需要再注入新的资金。当然,保持此数永远也收不回投资,当然更谈不上利润了。第三笔帐:利润满意点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而不保本经营。王某的餐厅什么时候才算获得了满意的利润呢?不能等到年底或月底才知道,因为那时已经是结果了,无法改变。需要有一个能够实时监控的指标,可以随时了解餐厅的利润是否让人满意。这个指标就是利润满意点,也就是能实现令人满意的利润时的营业额,通常以天为单位。利润是否满意可以用投资回收周期来界定,投资者可事先设定一个指标,即在多少个月收回投资比较满意。餐饮市场风险很大,通常在一年之内收回投资是可以令人满意的。如果预期一年内收回投资,利润满意点是多少呢?王某餐厅总投资48万元,如果希望在12个月之内收回投资,此时的预期的日营业额的计算方法如下:利润满意点营业额=投资总额/预期投资回收期/30/毛利率+盈亏平衡点营业额=/30/60%+(元)如果王某的餐厅能一直在利润满意点每天营业额5252元上运营,第1年就可收回投资,余下4年是盈利期,5年总利润可达192万元。这样的利润水平可以令人满意。错在哪里?投资者王某所犯的错误在于:错把现金平衡点当成盈亏平衡点,每天有现金结余就以为有了利润,而实际上餐厅营业额根本没有达到盈亏平衡点,只是超过了现金平衡点,餐厅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把亏损当成盈利,这个错误够大了,这位投资者也够糊涂了。盈亏平衡点、现金平衡点和利润满意点之间存在如下关系:现金平衡点&(小于)盈亏平衡点&(小于)利润满意点现金平衡点是餐厅的生死线,如果餐厅低于现金平衡点运营,就会发生现金流不足的问题,甚至很快就会倒闭。盈亏平衡点是盈亏临界点,低于此点餐厅就会赔钱。利润满意点是最终追求的目标,只有达到此点,才可能获得满意的利润。投资者一定要记住这三点。成功者的做法成功的投资者在开店之前就做好投资测算、成本分析和营业额预测,算清现金平衡点、盈亏平衡点和利润满意点,餐厅的预期营业额至少能达到盈亏平衡点才值得考虑,能够达到利润满意点才值得投资。自己的笔帐算得清清楚楚,才不会被别人"忽悠"。在餐厅开业之后,成功的投资者会密切关注每天、每月的营业额,紧紧盯住营业报表,如果营业额达不到盈亏平衡点,就赶紧想办法开发客源,提升营业额,争取早日扭亏为盈;如果营业额达不到现金平衡点,就赶紧测算靠现有资金能支撑多久,必要时须筹集资金以应对不时之需;只有营业额达到了利润满意点,才可以略微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轻松地喝上一杯咖啡。▲▽本文中采集的设计图片均来自网络编辑:CDshiyan / 图片:合作联系微信:CDshiyan......迅手餐饮管理系统【13年专注,服务至上】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开展外卖业务是增加营收的一项重要手段,有几个重要问题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在销售渠道方面,是利用外卖平台还是建立自营外卖平台?在外卖配送方面,是利用第三方的外卖配送团队还是建立自己的外卖配送团队?笔者认为选择决策依据是企业构建的业务模式必须符合商业价值基本逻辑:利润=营收-成本=客单价*人次-成本,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客单价和每单的成本及结构就是关键。一、要不要做外卖? 1、外卖市场容量巨大,并且还在增长先来看一组数字,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餐饮市场全年实现餐饮收入32310亿元,同比增长11.7%。同时易观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规模达到457.8亿,并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按照国外餐饮外卖占餐饮收入30%的比重计算,未来餐饮外卖市场将是万亿以上规模。2、用户购买行为分析近年来、美团外卖、百度外卖等平台巨头大量烧钱补贴已经培养了用户的购买习惯,企业要想增加营收就应该考虑如何开展外卖业务,外卖平台是首选。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综合考虑自身产品品类、特性、当前主要经营模式、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等来决定外卖的投放渠道和配送方式。结合产品品类、特性与消费者特点思考外卖包装,结合当前主要经营模式思考外卖配送方式等等不在本文详述。企业要重点考虑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影响因素,消费者的经济状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特点等直接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主要体现在客单价、品质(品牌)、服务(时效等体验)三个方面,当面临多个选择性时,消费者会根据自身的消费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消费者会选择价格相对低的外卖平台,而追求产品品质、服务的消费者会选择品牌认知相对高的外卖平台,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就需要根据自身定位消费者的特点决定外卖投放平台。二、外卖平台每单的成本结构分析以消费者视角来看从商家的视角来看 PS:商家成本主要包含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之前平台通过大量的补贴,包括首次用户、在线支付、配送等,变相提高了消费者的客单价,而现在随着外卖平台商户覆盖面的提高,平台逐步减少补贴并提高平台抽成以获得营收。消费者的客单价也在回归真实,成本结构也开始回归本质。以客单价30元为例,商家成本与利润空间 =客单价30元(用户消费)-平台抽成1.5元(3-15%平台引流、运营投入)-配送10元(平均每单8-12元) = 19.5元。如果客单价为20元,商家成本与利润空间小于10元。而商家的成本需要支付原材料费用、房租费用、人员费用,加上平台提供的都是即时点、即时做和送的外卖,峰值制作成本又要去掉10%,那么商家的利润空间到底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从上述图表和公式,我们看到商家的利润非常低,而商家如果想获取更高的利润,只能从用户客单价、平台抽成、商家自身成本、配送四个方面着手,或节省成本,或提高产品客单价,具体来看,从用户角度:商家要获取更高利润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提高客单价,乍一看,确实如此,但是提高价格这点并不适合所有餐饮企业。一方面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能接受提价,前提是目标客户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同时认可其品牌。而且对商户来说,过去两年的O2O平台烧钱大战,消费者和商家都获利,但是随着外卖平台的补贴越来越低,商家的利润空间在减小,但是消费者的客单价接收程度却不会因为补贴减少而大幅提升的,从这个方面看,如果餐饮企业的目标客户是价格极其敏感的客户,平台的流量可能会降低进而导致商户收入降低。从平台角度:目前来看,平台并没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平台也想获取更高利润,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支撑他们走下去时,平台很有可能再度提高抽成费用,持续压缩商家的利润空间,那么与平台合作,寻求成本降低,暂时不可行。在这方面商家还会考虑的一个点,外卖平台会弱化商家自身品牌,客户都留存到平台上,而非企业端,大部分企业前期上平台的意义,可能是广告。从配送的角度:有人会问,配送为什么那么高成本,在整个成本链路中比重最高,甚至比商家投入成本还高?如何降低配送成本?首先要明白,配送成本是由外卖配送员的工资和配送员每天配送单数决定,据了解,外卖配送员的平均月工资在元,由于即时外卖的特性决定了配送员需要一单一单的取,一单一单的送,由于取餐地点分散,送餐地点分散等各因素限制,配送员平均每天配送单数仅20多单,当前模式下是不可能大幅降低成本的。虽然有些平台在配送路径上进行了算法优化,即时配送的模式也限制了成本降低的幅度。从商家成本的角度:我们看到,无论是人力工资、房租成本还是原材料成本都是在逐年上升,即便商家减少外卖份量,减少原材料投入,不考虑自身品牌和服务,外卖同时还面临高峰期原材料浪费、人工等峰值成本增加的问题,因为外卖平台为即时下单模式,无法提前预定,导致峰值时间各种投入增加,成本上升,并且影响,所以从此处寻求节约成本,更没有可能。如果从餐食的原材料上做文章更是饮鸩止渴、自掘坟墓,最终伤害的是自己。总得来看,商家借助与外卖平台合作,如果想要想保持和获得更高利润,在配送成本和平台抽成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需要经营好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优化内部效率降低成本。如果抛开外卖平台、外卖平台的即时制作与配送模式思考,餐饮企业还有哪些可能创新的点呢?三、自营外卖模式探讨我们抛开外卖平台的限制来分析,目标消费者能够承受客单价的成本结构。消费者下一个外卖单依次经过了接单、制作、配送过程。先看配送。平台提供的模式必须一单一单接,一单一单地送。在配送地点比较散乱的情况下,除非提高客单价或将配送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否则不论是使用平台配送团队、第三方配送团队(如达达),还是组建自己的配送团队,成本都逃不出10元/单;然而提高客单价将配送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需要看目标客户的消费能力和对品牌的认可程度,可行性不高。那有哪些业务场景能够摆脱这种限制,使得配送员不用满城跑而只去固定的地方,有哪些业务场景可以让配送员一次不送一单而送很多单,这样来降低每趟配送的成本或者增加每天可配送的次数,进而降低消费者每单配送的成本,将10元/单降低为2元/单甚至更低。有一些企业像百米厨房、乙味屋等就瞄准了周一到周五的白领午餐市场,固定大厦的定点定时外卖业务。到家美食汇投资的名厨大饭瞄准的周末晚餐市场,周五下午集中配送。再看接单与制作过程,之前提到了峰值成本占到每单的10%左右,还有原材料的制作损耗费用。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损耗并消除峰值成本呢?如果能让消费者提前下单就好了,那么消费者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会提前下单呢?我们还是以白领午餐为例,圈定目标消费者为核心商圈集中度较高的写字楼,存在一批固定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并对餐食品质和口味有高要求的消费者,如果餐饮企业能够提供高品质的菜品的同时,不间断更换菜品,再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消费者是可能每周持续在一家点餐和预先点餐的。对企业来说,如果消费者提前一天甚至提前预定几天的饭菜,那么企业就可以统筹规划订单,合理安排原材料采购、加工和配送过程,合理安排人力制作,避开门店高峰期的同时,还能节省原材料成本,另外因为选择的目标消费者集中度高,配送人员效率可以提升至每天送50到100单,甚至更多,大幅度降低了配送成本。同样消费者也会在脑海里建立起企业品质外卖的品牌认知,时间一长,消费者就会慢慢成为餐饮企业的铁杆粉丝,留在企业自己的外卖平台上,而不再单纯依赖外部外卖平台。四、结语对于餐饮企业来说,是选择外卖平台、建立自营外卖平台还是都要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综合考虑,不能一概而论,最根本的是要符合商业价值的基本逻辑:利润=营收-成本=客单价*人次-成本。在建立自营外卖平台上,如果企业仅仅是因为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让客户留存在自己的外卖平台上,选择照搬平台的即时外卖模式,同样是摆脱不了高配送费、峰值成本等问题,而且后期还需要专业人员去运营和推广,哪都需要资金和人员!这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接受的。希望餐饮企业回归本质,思考商业价值的基本逻辑,思考成本结构,寻找适合自己的某个细分场景的外卖预购模式或集中配送模式(具体落地欢迎借助轻餐邦等提供的微信预购外卖工具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长远来看,如果预购外卖是一种能够降低成本的模式的话,各大外卖平台是否会开通这种模式呢?如果开通了,餐饮企业到时又该如何应对?外卖行业又会有什么样的创新呢?不管如何创新,都要符合商业价值的基本规律,这笔账只有餐饮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计算。本文由作者授权创业邦(微信公众号:ichuangyebang)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违者必究
24小时报不停
瑞思学科英语在纳斯达克上市
苏州朗润获得C轮融资,华盖资本投资
华瑞新智获得数千万元战略投资,磨铁集团投资
佳佣网获得百万级人民币天使轮融资,海尔创业基金领投
工品汇获得1.1亿元B轮融资,云启资本和普华资本领投
德生科技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
达斯琪获得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国金投资领投
门牙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全网播放总量超过25亿
Airbnb首席战略官出任Airbnb中国区主席
欢瑞世纪收购七娱世纪股权并增资
联通与腾讯再次合作,共建云数据中心
《金融时报》:腾讯投资的东南亚电商Sea将赴美上市
东南亚专车公司Grab获得7亿美元债务融资
时空梭获得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追梦者基金领投
蘑菇物联获得千万级人民币Pre-A轮融资,启赋资本领投
物只卤鹅获得数千万元A轮融资,泽贤投资领投
中娱传媒获得5000万元A轮融资,赛富动势基金领投
纳恩博获1亿美金C轮融资,发力机器人和智能短交通领域
商汤科技、一下科技与Star VC合建公司,新公司入局智能AR广告领域
大家来获得亿元级人民币A轮融资,大众点评参投
地平线获得近亿美元A+轮融资,英特尔投资领投
英特尔投资宣布投资15家创业公司,总金额超过6千万美元
智能3C 数码产品租赁平台机蜜完成B轮1.05亿融资
Uber董事:软银投资可能下周完成,金额为10亿美元
特斯拉今起召回2277辆Model X,因座椅存安全隐患
沈阳通航基地开辟无人机专用空域,成国内第一家
首批国行版iPhone X从郑州发货:一共76450台
ofo聘优步前高管,拓展美国市场
天猫双11花呗提额,8成用户可享超2千临时额度
阿尔法狗再进化:自学3天,100:0打败李世石版旧狗
美团点评宣布完成40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300亿美元
韩寒亭东影业完成3.1亿元融资,估值20亿元
共享储物柜爱存包获300万元融资,将容纳其他共享资源
「闲豆回收」获得1亿元B轮融资,专注面向企业的再生资源回收交易
品牌白酒再现大面积涨价:泸州老窖双节后连发三次涨价通知
传苹果要推iPhone X低价版:代号“杭州”
易点租完成B轮1.2亿元融资,以办公电脑租赁切入企业一站式IT服务
300万赴美中国游客又一福利,纽约和赌城出租车接入支付宝
共享充电宝企业“乐电”发布公告,称10月31号关闭微信提现
刘强东马云都瞄上了加油站,智能化无人化成新趋势
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明年将达13亿,手机保有量见顶?
趣店上市,CEO罗敏感谢团队:将捐520万股趣店ADS用于慈善电影票房收益分配这笔账,到底怎么算
来源丨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
尽管东西方电影市场的盈利模式有所差别,但电影票房在标示市场活跃程度的同时,更是业界实现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之一,关系到产业链上每一个主体的荷包。近年来,国内市场票房保持上升态势,爆款影片不断刷新单部票房纪录,但制片商大喊电影亏本的报道仍不断见诸报端。巨额收益去了哪儿呢?在以往研究院的文章中,我们曾就票房收益分配进行介绍,今天本文将目光移到海外市场,以英国电影业为主要观察对象,进一步了解票房收益分配的有关情况。
票房收益的话题,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似乎很简单:票房收益怎么分?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争议:一些电影制作人称影院扣留了大部分票房收益,而一些影院则表示几乎所有票房收益都给了电影制作人。制作商、放映商都在抱怨分配的不公平。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英国学者Stephen向英国发行和放映两方面的许多人进行了解,在掌握情况之余,也对各方的抱怨有了更深的理解。
随之产生的则是第二个问题:电影制作人及其余各方能获得多少?面临的挑战有所不同:每部电影的票房收益分配情况千差万别。不过,大多数电影都要经历相同的资金回流基本步骤,这意味着可以探寻票房收益与电影制作人和投资人利润之间的共同路径。为了弄清电影票房收益的分配真相,在此之前先全面了解资金如何流回到电影制作人手中是个明智的选择。
资金回流瀑布
国外电影业,将电影收益的获取和分配被称为回流瀑布(Recoupment Waterfall)。从各种来源获取的收益通过一些第三方流回电影制作人手中。在此过程中,第三方可以收回自己之前的电影推广投入,并收取事先约定的服务费。一方支付相应费用并保留自己应得的报酬后,再将剩下的资金传给下一方。
每部电影的回流瀑布都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遵循以下模式(以一部剧情片为例):
为了避免理解上的歧义,我们对回流瀑布图的一些定义和注释:
收益框大小并非按比例设计。也就是说,与院线收益相比,非院线收益仅仅是一小部分,但为了可读性,他们在图中的收益框大小相同。
“其他”包括电影衍生品、电影搭售、电影改编小说、电影原声带等。
P&A代表拷贝和广告,即发行商向影院提供电影和向公众推广电影的费用。
该图是以独立电影为例,制片公司通常自己在全球发行其制作的电影。从理论上讲,这样做能够节省付给销售代理和发行商的第三方费用,但实际上,制片公司也要向自己的发行部门支付类似费用。一方面是因为制片公司自己的发行公司在法律上是独立的实体(必须遵守反垄断法),而且如果不这样做,官方利润就会减少,从而减少其他人的利润分成。在较小的市场,如果认为成立自己的发行部门长期运作成本太高,制片公司可能使用第三方。
图中回流瀑布的最后一部分为“制作人净利润”,是流入制作公司(或其指定收款代理人)银行账户的剩余资金。通常需要再分配,会先全额付给投资人,然后分别进入投资人资金池(即投资人的利润)和制作人资金池(由应得的相关剧组成员分享)五五分账。而在英国,许多情况下,现实中的投资交易可能比上述过程还要稍微复杂一些,例如:
每名投资人可以通过协商签订不同条款,要求先于他人得到偿付,或者获取固定收益而不是全部利润的一个不变比例。
大明星可以要求按比例分享总收益而不是制作人资金池中的净收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即便从技术层面讲电影并未盈利,明星却可以通过“利润分成”赚取数百万。
某些电影的预算可用退税支付,这意味着一部“3000万美元的电影”可能用远远低于该数字的资金就能全额偿还所有投资人。
资金回流瀑布的模拟运行
为了便于获取更为直观的认识,我们把一些数字带入到这个回流瀑布中,从而分析资金如何流动。不同电影的实际成本当然会有所不同,这里引用的数字是Stephen 2014年采访过的1235位电影人提供的平均成本。
假设有一部剧情片,制作预算3000万美元,全球总票房7500万美元。以下收益是减去营业税和销售点扣款(即每笔交易Odeon、HMV或苹果扣留的费用)等等之后剩下的金额。
在上面的例子中,投资人扣除初始投入资金3000万美元后盈利180万美元,回报率为106%。从电影业的角度看,可谓成绩喜人(赚取了利润),但从传统投资人的角度看可能相当差,尤其是考虑到所承担的风险和收益前花费的时间。此外,制作人资金池也获得相同数额的资金,这意味着如果承诺演员分享5%的制作人利润,那么扣除预付费后,演员所得将略低于9万美元。
需要说明的是,上图中的回流瀑布中的数据是虚构的。相对于3000万美元的预算,7500万美元的全球总票房属于中等水平,实际情况则存在较大差别。制作成本和该预算相近的影片,票房成绩各异,如:
《Steve Jobs》全球总票房3500万美元(下同),
《Entourage》4900万美元,
《The Next Three Days》6700万美元,
《Sicario》7800万美元,
《Deliver Us From Evil》 8800万美元,
《Kick-Ass》9800万美元,
《La La Land》2.72亿美元(截止到今年1月份)。
现实中,由于各国电影市场的产业政策、具体情况的不同,电影最终的回流瀑布很少像上述所举的例子这样清晰明了,还可能存在以下一些复杂的因素:
各国可能对电影发行内容有不同的税率和规定。
每名发行商可以通过协商签订特殊条款,包括不同的P&A要求和收费安排。
一些发行商可以支付一个固定金额,而不是收益的一定比例(这在中国很常见)。
销售代理通常会针对不同地区收取不同费用,例如本土电影因较易营销收费较低。
有时会将预付费的利息计算在内。
币值波动影响收益。
英国电影票房收益分配的一些具体情况
观察上图所举例子不难发现,虽然影片的全球总票房为7500万美元,制片商只从中分得3400万美元,这是因为票房收益到手之前还要扣除两大项。首先是税费。不同国家的营业税差别很大,举例中使用的是10%的税率,而英国目前是20%。一些国家还征收其他税种,比如印度根据电影的类型和规模征收2%-50%的娱乐税。众所周知,在我国则先扣掉5%做为电影专项基金,3.3%的税款 。
另一项是影院(放映商或剧院)扣留的收益。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数字,因为电影业不同行当对扣留比例的看法极不统一。Stephen在2014年采访了1000多位电影人,发行商给出的平均数字是49%,而放映商则为43%。在2015年采访英国影院人员时,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声称,票价高的原因是影院要交出大部分收益。还有一个常见的说法:甜品之所以贵是因为影院“只分得票价的10%,所以不得不想办法从别处赚钱”。
为了弄清真相,英国学者又与该国发行界和放映界的一些知情人进行了解,其中有些资历很深。相信以下数字和情况能够较为准确反映英国市场的当前状况。
在英国发行的绝大多数主流电影,先扣除增值税(VAT)(英国的销售税),然后再在放映商和发行商之间进行收益分配。有时也使用其他模式,比如“House Nut”(放映商扣留X英镑的收益之后再分成)或者“Four Walling”(发行商支付固定的放映费后获得扣除手续费的全部票房收益)。
没有统一的数字。每部电影的放映商—发行商分成模式都有可能不同,这也是交易的谈判重点。
随着时间推移收益分配逐渐有利于放映商。通常在电影上映一、两周内发行商可以通过谈判获得较好的收益分成,但电影播放的时间越长,放映商扣留的票房收益就越多。比如,发行商可能在第一周和第二周收获55%的票房收益,第三周降为50%,第四周45%,最后几周是最基本的30%。
只有那些最大电影的发行商通常可获得50%以上的票房收益,而且几乎总是只有一个主要发行商,而且还得是在电影上映的第一或第两周内。正如一位专家所说:“55%的分成对发行商来说一般就算很好了,最近发行的一些大电影拿到了这个份额。”最近某家大制片公司凭借一部巨额科幻电影在上映首周分得了65%的票房收益,但大家认为这只是一个例外。
独立电影发行商的分成通常为28%-35%。这意味着,对于一些“专业”电影(艺术电影、小型外语片、纪录片等),放映商要扣留高达72%的票房收益。大多数“专业”电影都有最低保障,以防发行商所得过少。典型的模式是“35%对100英镑的最低保障”,即放映商必须付给发行商35%的票房收益或100英镑,以多者为准。
英国是放映商票房收益分成最高的国家之一,一方面由于英国媒体广告的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是出于英国影院和发行商之间的交易历史。
放映商和发行商的实力都在发生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影进入英国市场,放映商更有资本要求除宏伟巨制之外的所有电影给出优惠条件。然而,在最顶端,大制片公司的电影预算和营销支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这就意味着受欢迎大电影的发行商在上映前几周获得的票房收益要远高于平均水平。放映商挤压小电影,大电影挤压放映商。
纵观全球电影业,票房收益在产业链中的分配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额话题。但在谈及实质内容时大多数人却都犹豫不决,直到了解情况的人答应不透露姓名一般才肯开口。对外公开交易条款这类涉及行业内幕的事情,显然是一个禁忌。在英国,其中一些可能涉及保密协议和竞争法(限制了公司可与竞争对手分享的商业信息等),但大多数似乎源于一种更普遍的保密意识。
而且在英国,尽管业内人士几乎都对保密和不透明的现象怨声载道,却很少有人愿意第一个站出来。同样的情况,在我国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我们很难通过公开渠道获得国内电影产业链中票房收益分配的有关数据。在围绕收益分配的较量中,以影片为核心的综合实力才是根本的决定因素,虽然各种抱怨不绝于耳,但就整体而言仍不失公平性。
你知道中国的电影发行系统是如何运行的吗
来源丨百度文库
广电总局与电影管理局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或称广电总局(SARFT),是国务院下属的监管中国境内所有广播、电影与电视内容的执行性部委。广电总局是一个庞大的政府机构。其设有一个电影管理局,专门针对电影管理。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CFGC或CFG)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或称“中影”,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其拥有将外国电影进口至中国的独家权利。中影也是最大的本土与合制电影制片方,并且是国内本土与外国电影的最大发行商。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华夏成立于2003年,是第二大、也是除中影外唯一的其他发行外国电影的发行公司。华夏电影公司不能进口电影,且其发行能力也没有中国电影集团那么大。
分账电影是由中国电影集团引进,由中影或者华夏电影公司或者两者共同发行的,通过签订协议许可外国供应商从该影片中获得中国影院总收入的规定份额而从国外引进的影片。通常,仅有好莱坞大片可以作为分账电影被引进。第一部分账电影,哈里森-福特的《亡命天涯》(The Fugitive)于日公映。其后,每年允许10部分账电影进入中国影院。2002年,年度配额升至20部。而2012年,其配额升至34部,其中有14部必须是3D或IMAX电影。
买断电影是由中国本地发行商以固定价格所购买的在中国放映的外国电影。买断价格通常从几万美元到几十万美元不等。
第一次买断交易发生在80年代中期,当时,中影从华纳兄弟手中以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超人》(1978年)的影院放映权。大部分买断影片由中国本土电影发行商发行。中影和华夏每年也进行少量买断交易。通常,本土发行商通过像戛纳及美国电影市场(AFM)这样的电影节或电影市场寻找外国电影,或者外国制片商主动将其电影提供给本土发行商,以寻求合作,而本土发行商将电影提交至中影申请进口许可。在获得进口许可后,本土发行商将电影提交至中影或华夏总发行。也就是说,实际发行工作是由本土发行商进行的。中影或华夏实际上仅仅是提供发行授权,并就此收取电影总收入的差不多1/4。
买断有两种形式:(1)一次性买断(如上面所介绍的),多数买断属于这一类;(2)分账式买断,操作方式同上,但当电影在中国影院的总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外国制片方除买断价格外还可收取该电影收入的一定份额。9月份的热门影片《敢死队2》(TheExpendables 2)、相对论传媒(Relativity Media)的《惊天战神》(Immortals)与《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Mirror Mirror )均是分账式买断电影。
2005年以后,分账电影才普及起来,当年买断配额已扩大到30部。仅有4到5部买断配额电影可以是好莱坞/美国电影;其他则必须来自欧洲、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拉美等,或者来自跨国联合制作影片。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
广电总局的一个下属机构,本文中将称之为“协会”,由超过3000家当地发行商与放映商组成,负责安排电影放映时间,并监督所有电影的整体运行情况。
中国的好莱坞大公司
迪士尼、派拉蒙、索尼、二十一世纪福克斯与环球都在中国大陆设有分支机构,华纳兄弟是通过其香港分公司来处理在内地的业务的。几大制片公司中,环球在中国的势力目前是最弱的。
迪士尼正在上海建造160亿美元的主题公园,而梦工厂动画也正计划在上海建设一家斥资30亿美元的工作室。
目前,迪士尼、派拉蒙、索尼与福克斯在中国的业务均很强劲。长期来看,迪士尼或成为行业在内地最大的公司。
中国电影事业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电影管理局的下属单位,或称“中国电影资金办”,负责中国的电影票房统计。就每部电影,其收取该电影院线总收入的5%作为支持本地电影制片及影院建设的专项资金。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其收取的这5%影院是免缴营业税的。
更多内容将在第2部分发表。还有,别忘了发送邮件给我,获得免费电子书。
中国的电影院
尽管拥有居世界第二位的电影银幕数量,即截至本文撰写之时超过12000块银幕,但是按照人均银幕数量来说,中国仍是世界上银幕最缺乏的主要地区。美国大约平均7800人即拥有一块大银幕,而中国仅为每112, 000人。在中国,有很多五十万至百万人口的城市甚至还没有一块现代电影银幕。如中国欲在人均拥有量上与美国比肩,那么它将不得不再开设160, 000块银幕。
因为中国大多数综合影院均是在过去5年建成的,其影院设施非常现代化并且技术领先。在该国差不多12000块大银幕中,10000多块是有数字投影的,并且,约7000块配置了3D技术。在中国,45家商业电影连锁企业运营着约3300家电影院,其中有2200家进行每日票房报告。
总体说来,2012年前6个月,有1286个影院创造了票房销售超过百万人民币(约合160,000美元)的成绩,并且,有约100家电影院在头半年中销售票房超过了百万美元。1月至8月间,已有423家新影院的2500块新银幕向观众开放。
在2013年早些时候新WTO谅解备忘录达成之前,可参与收入分成的进口电影依据电影制作的实际成本仅可从其总票房收入中获得13%至约17.5%。“总票房收入”是由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报告的金额决定的。这一数据几乎肯定总是少的,下文将会说到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电影院有大量瞒报情况。在WTO谅解备忘录达成前,如果一部分成的好莱坞电影票房收入不足4500万元,其将仅获得报告收入的13%。那些总收入超过4500万元的电影将获得17.5%。WTO谅解备忘录达成后,分成电影现在可以直接获得总票房收入的25%。简单得多,并且对于外国制片商来说更加有利。
中影与华夏从外国电影放映中收入中获得约22%。其余的金额扣税后由放映方获得,金额大体上为总收入的45%。
相比之下,本地电影制片人发行产品几乎不受限,通常他们——制片方与发行方——可共同获得总收入的43%。大体上来说,电影放映方从好莱坞电影中的获利比本地电影略高。
每部电影的上映时间是由广电总局下属的政府办公室电影放映发行协会决定的。在一部电影获得上映日期前,该影片的终版须经电影局审批。获批后,发行方将该片提交电影放映发行协会谋求获得上映日期。发行方、放映方、协会有时甚至是电影局之间就放映日期进行多方谈判。
仅在协会发放相应的放映许可证与通知后,影片才算正式排定日期,排期可能拖到影片上映前几天才敲定。电影越大,其迅速获批与获得排期的难度就越大,对于引进电影更是如此。好莱坞大型制片厂只能对这一排期程序逆来顺受,自己根本说不上话,因为他们不是发行方。而对于外国买断电影来说,本地发行方发挥的作用有限,而对于本地电影来说,本地发行方对于其电影的排期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下文的讨论主要是就引进版外国电影而言的。
一经电影局批准,影片将交由特定本地制片厂(通常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或北京电影制片厂)配音、配字幕及拷贝。对于引进分成电影,外国电影制片厂须对这项服务付费,对于买断电影,这项费用通常由本地发行方支付。在中国,电影的大多数营销宣传活动始于这一阶段。在电影排期确定前,花钱做市场营销是没有意义的。这一过程通常使得在中国对一部影片进行营销宣传的时间比大多数其他地区要少。
2012年之前,大多电影发行还采用实体正片拷贝的方式。但自2012年早期起,拷贝的方式越来越少见,最主要的原因是,几乎所有的影院现在只进行数字投影。每一样片拷贝须花费10000元人民币,因为太贵而已经被淘汰。今年之前,低预算买断电影通常的获播率很有限,但是缘于数字发行的上映成本更低,现在这些低预算买断电影更广泛地上映成为了可能。
在实体拷贝的全盛时期,一次大范围放映通常意味着几百套拷贝样片。最大的一次实体拷贝放映——《变形金刚2》共做了差不多700套拷贝。现在,一次大范围的放映可覆盖超过2200家影院。不足1000家影院还在进行实体拷贝放映,它们大多是单银幕的老电影院,放映通常仅在首次数字版本放映后放映几天或几个星期,因此它们并不能对一部电影的总收入做多大贡献。在2012年的所有进口电影中,除了4套非数字的IMAX版《黑暗骑士崛起》外,几乎没有一部使用拷贝方式。
一部影片的数字拷贝仅在影院有适当的数字密钥时才可以投放。所有的密钥均由中影集团发放与管理。密钥每15天便过期。通常,一部大片的密钥可以展期,并且享受30日的首次大范围公映,大范围公映后通常接着2周的有限公映延展期。。有时,有强大支撑因素的影片可以获得2次甚或多次展期。比如,《碟中谍4》处于前十的时间长达7周。该部影片整个放映期间从1月28日至3月31日,达64天。这部影片与《盗梦空间》一起,成为继《阿凡达》后上映时间最长的影片。
《碟中谍4》口碑很好,使得其在创纪录的首映周末后,票房翻了6番。但是《阿凡达》才是票房翻番之王。自日上映后,直到5月份还有多家影院仍在放映这部电影。个别影院甚至在2010年11月还在放映该片。上海和平影都《阿凡达》IMAX版场场售空的情况连续了3个月。
大体上说,好莱坞的制片厂为其在中国影院放映的影片的营销与广告费用买单,而中影或华夏(或两个共同)为拷贝付款(他们也可能会为印刷海报/电影院易拉宝广告买单)。但是,为保护本地电影,制片厂仅被许可在互联网与户外场所进行有限的广告活动。好莱坞电影的直接电视广告宣传是不允许的,而这恰恰是在中国推广电影最有效的方式。而因为电视广告对于本地电影来说相对太过昂贵,很少看到电视中播放本地电影。在中国营销一部电影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互联网广告(便宜、方便,常常非常有效)及在电影院中做广告(既传统又有效)。
两年前,电影放映前常常可以看到好莱坞与本地电影的电影预告片,但是现在,好莱坞电影预告片在中国影院几乎绝迹。怎么回事?好莱坞电影预告片被成批的广告——汽车、房地产、购物及本地电影——所取代。为什么?因为中国大多数(80%以上)银幕现在已经数字化,预告片与广告能够被轻易删除。好莱坞的制片厂对于其电影在中国的发行控制力很弱,但是他们还是要为大多数广告买单。
到目前为止,最大型的营销宣传活动属于《阿凡达》、《变形金刚3》与《泰坦尼克3D版》。
人流与车流大的都市地区常常可以看到好莱坞主力电影的户外条幅或广告牌。虽然不能在有线电视上播放广告,但是索尼等制片厂经常在上海地铁内的广告屏幕上播放电影片段。报道称,宣传《黑衣人3》时,做这样的广告,2周花费约为800,000元。
中国目前仅有3条常规票房报告渠道,但是它们的数据非常有限,不是非常精确,也不是非常权威。中国各大电影网站自2008年起一直报告本周排名前十,声称它们的数据是从广电总局/电影局下属的组织获得的。每周二,在中国最流行的社交媒体——微博上也能找到票房数据。
各种报告渠道的数字通常彼此略有不同。那么,以哪一个数字为准呢?每一个都可为准,因为归根到底所有报告的数字都只是估算。他们所报告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因为只有专项资金办公室有日/周原始票房数据。
专项资金办公室有一个全国范围的影院计算机售票计数系统,覆盖中国大多数商业影院。目前,只有674家销售情况最好的剧院受该系统的实时记录。这部分一般可覆盖一部电影票房总收入的70%。其他一千多家影院可以进行日终(通常在凌晨2时剧院关闭时)或次日(通常在上午10时日常业务开始时)票房销售报告。在第二日近午时,通常有约剧院已报告前一天的票房,而到此时,一部影片高达95%-97%的(日)票房得以报告。剩下的来源于按周或者甚至按月报告的其他数百个剧院。
遗憾的是,专项资金办公室自己并不做任何周/日报告,尽管他们为一些媒体提供付费订阅服务。
周票房报告完全是根据专项资金办公室的数据得出的。而鉴于电影网站的报告似乎是最为准确的,在此使用它们的数量,如有必要,有时由其他来源补充。
尽管仍有一些影院未被专项资金办公室计算在内,但是提供给制片厂与发行方的分成数据却是源自专项资金的计算报告的。例如,某部影片下线时的实际票房收入可能为1.05亿元人民币,但是在本轮播映后1.05亿中报告数据仅有9700万元。这9700万将被专项资金、发行方、放映方与国外制片厂分享。 3个月后,另外500万可能会被报告出来,届时再以同样的方式将分享这500万。如发现其他额外收入,将再行分成。到最后,如果专项资金报告出的数字只有1.03亿,那么1.03亿将是影片的最终票房数字,也就是清算/会计数据。在这个长期的阶段中,200万元蒸发了。再次以《阿凡达》为例,没有人真正知道以这种方式多少钱蒸发掉了。一般的保守估计,损失掉的金额高达2亿元。
总体而言,在中国仅有一些人有进入专项资金数据系统的充分权限。许多本地电影发行商也可进入该系统,但仅限于其自己发行的电影。
好莱坞的电影制片厂在中国的分办公室无权进入专项资金报告。他们确认中影或华夏向他们报告的数据的唯一方法是对本地的每一家影院和连锁院线进行核查。
除专项资金外,还有另一个全国性的票房统计机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
协会的票房统计数字是根据放映商的主动报告,甚至包括那些不具备电脑销售系统的影院,但他们的报告可能需要等上几个月。因此,协会的数据通常会比专项资金的略高。但协会不公布周数据,仅公布月、季、半年与年数据。中国官方公布的年终报告往往使用协会数据,而不是专项资金计算报告中报告给制片厂、发行方或放映方的制片厂,分销商或参展商的数据。例如,比方说专项资金称《黑暗骑士崛起》收入3.29亿元而协会的最终数字为3.45亿元,那么,对于华纳兄弟来说要紧的是3.29亿这个数字,因为他们最终是依据这一数字获得分成的。
中国影院运营商、发行商和电影制片人广泛承认中国影院发行与会计系统中存在缺陷,广电总局对待这些问题似乎非常严肃认真。中国在现代化影院行业内仅有短短数年,并正在不断取得稳步改善。这些改进最终是否能够使外国电影供应商获益仍然有待观察。
感谢关注第一院线dianyingquan,将有机会参与线下等相关活动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利润的算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