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云浮市国民经济麻阳县十三五国民经济规划全文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云浮市中心城区“十三五”近期建设规划(年)....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云浮市实施标准化战略&十三五&规划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云浮市实施标准化战略&十三五&规划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18:40:5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云浮市实施标准化战略&十三五&规划
关注微信公众号云浮日报数字报-2016年云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第05:专版
&&&&&标题导航
星期三 出版
| &&&&&&&&
2016年云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云浮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云浮调查队 (日)
图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表1.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产业和行业分布
图2.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表2.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表3.2016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图3.年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图4.年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表4.201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图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图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7.年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表5.2016年主要大宗出口商品
表6.2016年六大出口贸易地区、国家
图8.年旅游人数及其增长速度
图9.年本外币存款及本外币贷款
表7.2016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
图10.年保险业人身险和财产险
  2016年,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扭住“三大抓手”,狠抓“招商、建城、改革”,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实现了“十三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78.28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23亿元,增长3.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325.62亿元,增长8.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289.43亿元,增长9.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3.8%。三次产业结构为21.0:41.8:37.2。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5.5%,住宿和餐饮业增长3.1%,金融业增长10.2%,房地产业增长8.1%。民营经济增加值555.86亿元,增长8.3%。2016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501元,增长7.1%,按平均汇率折算为4742.5美元。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0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0.7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49%。  2016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上涨1.4%。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4.2%,其中粮食下降0.1%,菜类上涨&15.6%,畜肉类上涨11.6%,禽肉类上涨1.5%,水产品上涨0.9%,蛋类下降4.7%,烟酒上涨0.8%;衣着类价格上涨1.1%;居住类价格下降2.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5%;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0.9%;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5.6%;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2.8%。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07%。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42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0.3%,其中税收收入33.1亿元,增加0.89亿元,增长2.7%。  二、农业  2016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7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3%。稻谷种植面积8.87万公顷,下降0.1%;油料种植面积2.01万公顷,增长0.6%;蔬菜种植面积2.71万公顷,增长2.5%。  全年粮食产量70.21万吨,增长0.3%。稻谷产量59.54万吨,增长0.2%。油料产量5.77万吨,增长2.1%。蔬菜产量54.24万吨,增长4.5%。水果产量82.87万吨,增长2.4%。茶叶产量0.33万吨,增长2.4%。  全年肉类总产量29.62万吨,下降0.8%。其中:猪肉产量10.96万吨,下降2.8%;牛肉产量0.28万吨,下降1.4%;禽肉产量17.48万吨,增长0.1%。全年水产品产量10.78万吨,增长1.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0.77亿元,比上年增长8.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7.8%,重工业增长8.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下降2.7%,集体企业下降11.1%,股份制企业增长10.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7%,国有控股企业增长0.5%,民营企业增长11.2%。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增加值下降2.2%,中型企业增长2.8%,小型企业增长13.9%,微型企业增长14.3%。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3%,其中医药制造业下降0.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0.0%。  先进制造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4%。石油及化学行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8%。  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9.5%,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8.9%,食品饮料业增长6.6%,家具制造业增长12.9%,建筑材料增长10.2%,金属制品业增长7.4%,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增长29.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170.52亿元,增长9.7%,其中出口交货值为111.43亿元,增长2.3%。  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中,资产贡献率17.7%,资本保值增值率101.9%,资产负债率50.5%,流动资产周转次数3.8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6.6%,产品销售率96.5%;实现利润总额72.44亿元,增长20.6%。  2016年,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41个。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2.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8%;房屋竣工面积194.6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6.3%。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9%;以建筑企业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22.61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6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1.51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完成项目投资520.33亿元,下降28.9%;城市建设投资58.48亿元,增长43.5%。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137.53亿元,增长16.5%;民间投资433.67亿元,下降34.7%;港澳台、外商经济投资12.86亿元,增长33.6%。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2.65亿元,下降14.7%;第二产业投资307.78亿元,下降29.2%,其中完成工业投资307.53亿元,下降28.2%;第三产业投资271.08亿元,增长19.5%。  全年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40.41亿元,下降3.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52.52亿元,下降27.0%;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21.27亿元,下降14.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60.17亿元,增长45.4%。  工业技改投资94.43亿元,增长33.3%,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85.35亿元,增长29.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技改投资6.43亿元,增长63.3%。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1.18,增长13.4%。完成商品房销售额101.21亿元,增长38.5%;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228.79万平方米,增长26.5%。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分地域看,城镇实现268.46亿元,增长12.9%;农村实现76.76亿元,增长14.6%。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14.40亿元,增长13.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0.82亿元,增长9.7%。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统计中,粮油、食品类增长40.6%,饮料类增长17.3%,烟酒类增长13.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8.6%,化妆品类下降0.1%,金银珠宝类增长44.7%,日用品类增长22.6%,五金、电料类增长15.4%,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0.7%,报杂志类增长37.2%,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326.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2.2%,中西药品类增长41.0%,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5.9%,家具类下降1.4%,通讯器材类下降10.9%,煤炭及制品类增长5.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6.5%,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增长13.7%,汽车类增长31.2%,棉麻类下降64.4%,其他类增长21.5%。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统计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增长36.8%。  六、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27.72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出口97.77亿元,增长15.2%;进口29.95亿元,下降12.2%。货物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67.84亿元,比上年增加17.04亿元。  从贸易方式看,全年一般贸易出口48.3亿元,下降&11.3&%;加工贸易出口27.3亿元,下降10.3%。从经营主体看,国有企业出口0.2亿元,下降86.0&%;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7.2亿元,下降10.8%;民营企业出口60.4亿元,增长44.5%。  六大出口贸易伙伴合计出口66.9亿元,占全市出口比重68.4%。  全年新批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4个。合同外资金额3.3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1%。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0.42亿美元,下降21.9%。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66.8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公路41.02亿吨公里,增长9.4%;水运25.79亿吨公里,增长11.1%。全年公路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1.82亿人公里,增长8.1%。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60.57亿元(2010年不变价),增长60.7%。其中,通信业完成业务总量56.87亿元,增长62.7%;邮政业(含快递)完成业务总量3.7亿元,增长35.4%。  全年旅游总人数2304.54万人次,增长11.7%。其中,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1435.19万人次,增长8.3%。按国内外分,国内游客2287.76万人次,增长11.8%;入境游客16.78万人次,增长8.6%。旅行社组团国内游5.55万人次,增长42.8%;组团出境游1799人次,增长降&48.6%。全年旅游总收入233.29亿元,增长8.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823.09万美元,增长7.3%。  八、金融和保险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26.5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0.64亿元,增长12.1%。其中,境内存款余额1017.89亿元,增加110.51亿元,增长12.2%;住户存款余额680.04亿元,增加70.74亿元,增长11.6%。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51.3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3.27亿元,增长8.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62.85亿元,减少3.52亿元,下降2.1%;中长期贷款余额488.12亿元,增加56.84亿元,增长13.2%。  全年各类保险业总保费收入21.02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3.29亿元,占总保费63.2%,同比增长25.6%;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7.73亿元,占总保费36.8%,同比增长15.6%。全年共赔付4.53亿元,共给付2.37亿元。其中,寿险保险赔付1.30亿元,给付2.37亿元;财产险赔付3.24亿元,赔付率41.9%,其中车险赔付2.57亿元,赔付率42.8%。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常住人口248.0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40.95%,出生率14.99‰,死亡率6.73‰,自然增长率为9.26‰。  年末户籍总人口301.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157.94万人,女性人口为143.29万人。按城镇和乡村分,城镇人口为95.45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31.7%;乡村人口为205.78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68.3%。当年出生人口4.86万人,死亡人口1.82万人。全市政策生育率为96.22%。  初步测算,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17.6&元,比上年增长8.6%。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87.5元,比上年增长8.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16.1元,比上年增长8.4%。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46.1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5.9%,其中,企业职工34.68万人,增长1.8%;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16.52万人,增长0.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75.43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2.7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52.66万人,分别减少0.7%、增长2.0%和减少0.9%。参加失业保险17.82万人,增长1.7%。参加工伤保险18.64万人,增长2.1%。参加生育保险17.81万人,增长1.3%。  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待遇支出10.67亿元。  年末全市福利类收养性单位拥有床位10005张,收养&2098人。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272个。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6225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02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019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资金&885.6万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0.76万人,毕业生1.26万人,在校生2.96万人(含技工学校)。普通高中招生1.57万人,在校生4.76万人,毕业生1.84万人。初中招生2.96万人,在校生8.43&万人,毕业生3.01万人。小学招生4.40万人,在校生22.05万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10万人,其中初中0.73万人,高中0.36万人。小学专任教师1.27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幼儿园在园幼儿10.95万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99.31%。  全市共向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申报省级以上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1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68项;获批立项25项,资金1540多万元。组织主持科技成果鉴定7项,其中市级7项;有2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家,广东省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支持、培育农村科技合作组织20个,培训农民20万人次,推广先进技术47项。全年专利申请1488件,比上年增长62.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00件;全年授予专利权807件,增长25.1%,其中授予发明专利权31件。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县级及以上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6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08.03万册。全市有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49.27万户。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16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7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5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5个,妇幼保健机构5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8892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224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320人,注册护士4970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221人。  全市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省级冠军3个,省级亚军11个,省级季军&8个。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5个。全市各县(市、区)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2%。城区降尘量年均值为2.56吨,优于广东省推荐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西江云浮段水质保持在Ⅱ类,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标率为100%。  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3955公顷,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完成更新造林面积3994公顷,下降15.0%。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3032公顷,下降45.0%。全市森林覆盖率69.6%。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0个,面积31643公顷。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324宗,比上年下降6.2%;造成死亡316人,下降3.4%;造成受伤2435人,下降8.7%;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68万元,上升7.8%。在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中,发生工矿商贸企事故16宗,比上年增长100.0%;死亡13人,比上年增长62.5%;受伤11人;发生火灾事故291宗,死亡1人,没有人员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8万元。其中,发生生产经营性火灾15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41万元;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017起,死亡302人,受伤2424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0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7.6%、4.7%、9.0%、11.6%。其中,发生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333起,死亡98人,受伤366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2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18.6%、2.0%、21.8%、19.3%。  注释:  [1]&本公报中2016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其它年度数据为年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各产业、行业增加值绝对数用现价计算,增长速度用可比价计算。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以第三次经济普查口径作了修正。  [3]&从2015年起,“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更名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4]&从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由500万元调整为2000万元及以上,2015年数据规模工业增加值口径调整。  [5]&先进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钢铁冶炼及加工业、石油及化学制造业。  [6]&从2011年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起点由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增速为可比口径。  [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以第三次经济普查口径作了修正,2015年数据与快报初步数有调整,主要基于完善社零总额指标口径,部分同网购有关联。  [8]&从2015年起,“个人存款”更名为“住户存款”。  [9]&短期贷款是指住户短期贷款和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短期贷款合计数。  [10]&中长期贷款是指住户中长期贷款和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合计数。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云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云浮市财政局;水产品产量数据来自云浮市畜牧兽医渔业局;对外经济数据来自云浮市商务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云浮市交通运输局;邮政行业数据来自云浮市邮政管理局;旅游数据来自云浮市旅游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云浮市中心支行;保险业数据来自云浮市保险行业协会;户籍人口数据来自云浮市公安局;社会福利等数据来自云浮市民政局;教育数据来自云浮市教育局;科学技术数据来自云浮市科学技术局;文化、广播等数据来自云浮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政策生育率和卫生事业数据来自云浮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体育数据来自云浮市体育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云浮市环境保护局;林业数据来自云浮市林业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云浮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云浮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云浮调查队。
&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云浮日报专版052016年云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云浮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云浮市农业局撰写时间: 16:47:00字体:[]
云浮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着力打造全国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基地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实现现代特色农业的关键时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主线,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云浮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和全面建设现代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打造珠三角健康食品和珠三角生活品质提升基地”总体发展目标,以“现代农业强市”为发展方向,按照中央、省、市各项农业农村方针政策和《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粤发〔2013〕9号)精神,积极稳步推进《云浮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二五”规划》(云府办〔2012〕94号)。五年来,我市统筹城乡纵深推进,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发展目标。目前,我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米袋子”、“菜篮子”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为中心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38.81亿元,增加值达151.35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76.6亿元、49.29亿元,年均增长8.0%、8.2%。粮食、蔬菜、水果等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175.95万亩,略有下降,总产量69.99万吨,较2010年增加3.43万吨,年均增长1%;蔬菜总产量51.93万吨,较2010年增加11.91万吨,年均增长5.3%;水果总产量80.96万吨,较2010年增加19.07万吨,年均增长5.5%;水产品总产量10.61万吨,较2010年增加1.18万吨,年均增长2.4%;肉类总产量29.87万吨,基本保持稳定;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9.5%,较2010年增加三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08元,较2010年增长5264元,年均增长12.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2.17:1缩小到1.68:1。
。坚持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结合佛山对口帮扶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一是推进种养结构调整,积极实施稳粮增产行动,农、牧、渔业产值比例不断优化,由2010年的7.6:8.9:1调整至2015年的9.5:9.1:1。二是调优经济作物结构,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全市形成了优质稻、蔬菜、水果、肉桂、茶叶、蚕桑、笋竹、松脂、水产品、花卉等十大特色农业商品基地,面积达700多万亩,其中水稻133万亩、蔬菜40万亩、园林水果124万亩、肉桂93万亩、蚕桑12万多亩,并建成一批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畜牧渔业规模化健康养殖比重和名特优新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量比重稳步提高。三是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稳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建设。2013年,新兴县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郁南县的“禾楼舞”获得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活动创意优秀奖;2014年,罗定市苹塘镇稻田景观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美丽田园”;2015年,郁南县西坝兰寨村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罗定苹塘镇良官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天露山旅游度假区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示范点。同时,加快建设了罗定市罗镜镇等5个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以及云安区大云雾山旅游区等8个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带动了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稳步推进。
。通过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鼓励及专项融资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2015年底农业产业化组织达2497个,较2010年增加2212个,年均增长54.4%。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8家,其中省级29家,市级97家,分别较2010年增加70家,15家和39家,年均增长9.8%,15.7%,10.8%;农民专业合作社2067个,较2010年增加1932个,年均增长72.6%。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销售收入达692.3亿元,较2010年增长433.1亿元,年均增长21.7%;带动农户27万多户,户均参与产业化经营收入11603元,较2010年增长3703元,年均增长8.0%。农业产业化经营销售收入由2010年的259.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92.3亿元。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温氏集团实现整体上市并成为创业板最大市值公司,总投资50亿元的现代农牧装备产业园项目正加速推进。郁南县怡森林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挂牌上市,罗定市桂之神实业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上市。新兴现代畜牧产业园区、罗定现代粮食产业园区、罗定现代蔬菜产业园区、云浮市现代花卉苗木产业园区、郁南现代无核黄皮产业园区等5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我市以加快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契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全市63个镇(街)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100%覆盖,并延伸到村;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监管、标准、诚信和应急体系,保证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并保持在较高水准。农业标准化和“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加速推进。2015年我市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单位,成为全国4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单位之一,是长江以南唯一的一个。截至2015年底,全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33个;“三品一标”生产面积71.7万亩,较2010年增加36.6万亩,有效三品认证数量达7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达14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国家级驰名农产品商标1个(广东温氏),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30个。罗定市20万亩稻谷生产基地、郁南县10万亩沙糖橘生产基地和云安区1.45万亩沙糖橘生产基地被列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郁南县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产品:沙糖橘)”。
。“十二五”时期,启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中低产田改造、田间水利工程、中小型灌区改造等工程,完成55.22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省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加快,累计完成投资19.12亿元。同时,按照“先进设施、现代农艺、科技服务、经营主体、质量安全”五位一体的目标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简化补贴程序,推广适应山地丘陵地区的小型农机具,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全市(水稻)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1.17%。
。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一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形成以县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推广服务体系,通过顺利实施中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推动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加快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育,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种养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二是加大适用科学技术推广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2%,较2010年增长7个百分点。三是加快提高良种良法普及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201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1%,较2010年增长3.1个百分点;农机总动力达113.62万千瓦,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61.17%,分别较2010年增长18.49万千瓦、10.65%。
。结合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加快推进全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农村饮水、供电、道路、文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间,创建生态文明村6053条,创建覆盖率达70%,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1.15亿元;21个示范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基本完成;创建宜居城镇28个、宜居村庄390条、宜居社区38个;分别建成广东名镇7个、名村40条,省级生态示范镇3个、省级生态示范村41条、市级生态文明村1575条,省立绿道90公里。郁南县示范片和罗定市示范片成功列入2014年和2015年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全市8788条自然村均建成符合规范的垃圾收集点,356个减排项目全部完成,其中4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93%。
。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顺利通过农业部2014年中期评估,农业经营机制创新成效显著。一是顺利实施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试验项目,创新“公司+现代家庭农场”、“公司+合作社(理事会)+农户”、“合作社+合作社”三项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其中,以温氏集团为主导建成的505个现代家庭农场,其饲养规模和收益均为普通合作户的1.8倍以上,户均增收10万元左右。二是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2015年全市已部署开展确权登记工作有36个镇、520个行政村、7749 个经济合作社。完成的行政村5个、经济社140个,确权农户数6265户,发证农户数175户,实测承包面积2.3519万亩,确权地块29998块, 发证面积431.45亩,培训工作人员3266人次。三是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和普惠型金融体系建设,打造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目前,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两级征信中心和制定农户信用评级联盟标准,全市57.62万户家庭全数建立信用档案,19.59万农户被评定为信用户,建成信用村841条。通过金融信用建设,将信用评价与信贷投放有效结合,引导金融机构试行新型贷款模式,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链健康发展。我市不仅在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等方面得到汪洋副总理和国家有关部门充分肯定,还于年连续两年在全国农村改革工作会议上被树为先进典型。
。“十二五”时期,经过两轮“双到”帮扶,全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第一轮帮扶,到2012年底,被帮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61元(其中87个贫困村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516元),比帮扶前的2009年1583元增加5478元,增长446%。8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9年平均每村的0.93万元,增加到2012年平均每村9.2万元。全市被帮扶有劳动能力的3.2万户、11.6万人实现脱贫目标。第二轮帮扶,至2015年底,重点帮扶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9265元,是帮扶前的2倍多,达到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60元的69%,超过省定目标9个百分点。全市帮扶的12.58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重点帮扶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17万元,比2013年增加9.26万元,是帮扶前的10倍多。99个重点帮扶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的考核标准。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分析
1.自然资源与区位条件优越。我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地貌地形多样,从山地、丘陵、谷地到河谷平原,形成了十分完备的地貌类型组合。年平均温度22.5℃,年均降雨量达1518mm,全年气候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森林资源覆盖率高,自然环境优美;西江云浮段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无酸雨现象,为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提供了生态基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与肇庆市、江门市、佛山市交界,南与阳江市、茂名市相邻,西与广西梧州接壤,北临西江,具备毗邻珠三角和联接大西南的区位优势,是省内重要的公路、铁路和水运等的交通枢纽,素有广东“大西关”之称。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支撑。
2.现代化农业产业基础扎实。水稻和畜禽等主导产业具备较大的规模优势,下辖的罗定市4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的殊荣,“十二五”期间打造了以温氏集团为龙头的“国家级畜牧业产业化示范中心”,主要农产品产量和生产率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位居中上游水平。全市蔬菜、水果、肉桂、茶叶、蚕桑、笋竹、松脂、水产品、花卉等特色农业商品基地达700多万亩,是“中国肉桂之乡”、“中国果品加工之乡”、“中国无核黄皮之乡”。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现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497个,已逐步构建起农业园区成规模、农业龙头企业成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网、现代加工物流中心配套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
3.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着力在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探索创新了“公司+现代家庭农场”、“公司+合作社(理事会)+农户”、“合作社+合作社”等多元化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并充分发挥我市农村金融改革的先行优势,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八项行动”,增强农村金融有效供给;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两级征信中心,形成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创新,对农村发展保障机制等重点领域和环节进行改革,各项农业农村改革成效显著、亮点纷呈,为后续的全面改革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基础。
4.农村现代化管理体制基本完善。全市农村现代化管理体制基本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一是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整理农村集体“三资”底数。二是在土地确权登记和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纳入平台管理,实行公开交易、透明管理,提升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理顺农村“三资”管理主体,落实好党委领导、政府主管、纪委监督“三个责任”。四是加快“三资”管理交易平台和农村财务监管平台建设,全面设立农村产权管理服务站点,促进农村“三资”信息化监管,实现互联互通,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农业现代化水平尚待提高。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实现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但目前全市农业现代化程度依然不高,主要表现为农业现代机械化与科技创新水平不高,传统生产手段仍然占较大比例;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小规模分散经营问题突出;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创新不足,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尚需完善。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扶持力度,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加工型、流通型的服务类龙头企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优势,提升农业产业价值,向注重质量效益的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
2.农产品加工流通相对滞后。目前,与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相比,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数量不足。2015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占比仍很低;农产品加工水平相对滞后,技术创新能力低,导致初加工产品多,加工转化率、增值率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力不强,难以有效带动农业结构的快速调整,难以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同时,农产品流通渠道不够顺畅,农贸市场硬件设施条件仍显薄弱,一些批发市场设施简陋,有些镇村农贸市场以街为市、以路为集的特征仍然明显,城市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数量不足,特别是社区小区便民菜市场、产销对接点不足,小农户与大市场难以对接。另外缺乏农产品战略储备冷库,农产品市场流通与应急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3.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台风、暴雨、高温等自然灾害,以及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逐步凸显,相当一部分公共农田灌溉设施年久失修,工程设备老化,灌渠淤积垮塌,涝不能排,旱不能灌;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农田整治等农业基础设施等仍需进一步完善。另外,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完善农村饮水、通讯设备、供电、道路、文体、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问题仍迫切需要解决。
4.社会化服务体系仍需完善。目前,全市镇(街)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营销服务等公益性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仍存在服务人员知识单一、年龄老化、功能不全、服务方式陈旧、任务繁杂等问题。并且,由于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影响了基层服务体系工作的有效开展,服务效果尚待进一步提高。另外,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及民间的各种合作组织也由于利益联结不紧密,合作经营模式尚处于磨合探索阶段等问题,削弱了服务主体提供服务的内在动力,导致社会化服务与带动能力不强,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因此,加快引导构建与完善公益性服务和市场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1.政府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新时期党和国家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连续下发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对“三农”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良好的政策与发展形势为我市做好“三农”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原则。
2.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行。按照建设“一核三副六廊”的城市格局要求,积极稳妥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加快发展,道路、饮水、电网、通讯等基础公共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培训就业、读书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环境改善等建设工程也得到全面推进。
3.地市产业转移与帮扶创造新契机。在新常态下,国家和省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政策,促进后发地区迎头赶上。我市迎来了国家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的重大契机,省大力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并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调整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对口帮扶关系的通知》,同时提出构建“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佛山对口帮扶云浮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无缝对接等。众多叠加发展机遇,为我市接受珠三角辐射,融入珠三角发展,提供了更广合作空间和更大发展动力。
4.优质品牌农业发展空间广阔。发展现代优质品牌农业是社会需求,也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随着人们对优质健康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结合本市优越的光热水土条件等良好的生态基础和已有的特色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做大做优特色品牌农业,既符合我市农业优质可持续发展方向,又符合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优质品牌农业的方向定位为我市“十三五”农业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1.资源和环境对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加剧。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农业发展的用地矛盾不断突出,工业发展、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农业用地萎缩,尤其是设施农业用地难、农村土地集约难,农用地矛盾逐步凸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内部的污染,严重威胁农业可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另外,国家对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要求不断提高,每年制定整治目标,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指标。特别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农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2.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问题依然突出。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以及“就三农论三农”的思维定势难以在短期内消除,用现行的城市管理政策来解决涉农问题的现象仍然突出,各职能部门向农村延伸的公共服务尚待进一步完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后管理”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致使短期内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局面难以扭转。目前,我市城乡收入水平处于全省较后位置,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仍任重道远。
3.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仍然较弱。科技创新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性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仍与其他农业发达大市存在较大差距,亟需加快科技创新推广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加工型、流通型的服务类龙头企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价值。
4.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农业生产用地仍然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专业户、规模农户的数量比较少,土地未能充分实现集约化、高效化利用。部分农地缺乏稳定保障,影响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积极性;部分农民存有土地征用的意识,生产经营管理比较粗放。农民组织化程度比较低,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土地、劳动力、农资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生产经营效益难以持续提升,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增加。且存在种养品种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等问题。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和“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特色美市、改革活市、依法治市”的要求,以“现代特色农业”为主攻点,继续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按照“四区两带”区域布局,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及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契机,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现代生态城市体系,着力强化政策、科技、人才、金融、物质和体制等支撑,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建设“现代生态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以农为本原则。坚持把让农民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着力解决好农村民生问题,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缩小城乡差距,增进农民福祉。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充分利用我市综合优势,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稳定并逐步提高主要鲜活农产品的自给率。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大胆创新,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村资源依法合理流转,激发农业和农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资源、科技、现代化机械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探索新型农业农村发展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开发农业资源,注重资源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综合开发,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平台作用,全面提高全市农产品安全供给水平。进一步全面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实现“创新一套机制、营造一个平台、打造一个载体、强化一个支撑、健全一套保障”的“五个一”改革目标。积极培育“体验式”休闲观光农业,将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具有云浮特色的现代种养生态农业产业区和环珠三角生态休闲旅游区。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打造全国粮食(水稻)生产加工流通重要集散地、全国畜牧业一体化发展中心、全国林果(南药、花卉苗木)经济生态发展示范区、全国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基地。
到2020年,现代特色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设施标准化水平、农产品加工流通能力明显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提升,围绕园区、企业、科技、品牌、市场等关键环节建设取得较好成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大局和谐稳定。到2018年,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
——农业综合水平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力争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达到4.7%以上(按计算,与2015年比,下同);力争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预测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6%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5%以上。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0.5万千瓦,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5%。
——农业产业基础稳中有升。种植业:预测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75.6万亩,总产量66.6万吨,蔬菜种植面积41.62万亩,总产量60万吨;水果种植面积128.1万亩,总产量83.43万吨。畜牧业:预测2020年全市重点养殖区全部实现养殖小区化;建成现代标准畜禽养殖场300个,畜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年产肉鸡1.3亿只,年产肉猪222万头,年产肉鸭1500万只,年产肉牛和肉羊各8万头,畜禽产品人均产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水产业:预测2020年全市渔业产值达到13亿元,年均增长5%;水产品总量达到13万吨,年均增长4.1%。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预测202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达3500个,销售收入达90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29万多户,户均参与产业化经营收入1500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500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0家;市级130家,省级35家。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达35个以上;“三品一标”有效认证数量达10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50个。
——新农村建设与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抓紧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在2016年底基本完成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工作,实现公开交易、透明管理。着力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治理机制,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机制,稳步提升农村基层法治化水平,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文明秩序,加快农村转型升级。全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农村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农村发展保障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村新发展。
——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更加显著。到2018年,全市新时期精准扶贫省定贫困线下的相对贫困人口5.22万户12.5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符合政策的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全市105个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确保全部出列。
表1:&&&& &“十三五”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指标预测
年均增长(%)
农产品供给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粮食总产量(万吨)
蔬菜总产量(万吨)
水果总产量(万吨)
出栏家禽(亿只)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肉类总产量(万吨)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农业物质装备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科技进步贡献率(%)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量(万户)
户均参与产业化经营收入(元)
县级龙头企业(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个)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注:1.年均增长率为六年累计数;
2.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绝对数按2015年价格计算。
立足于资源禀赋、地理环境与区位优势,遵循要素集成、产业集约、分类指导、区域协调的基本原则,注重突出优质稻、畜禽、蔬菜、水果、蚕桑、肉桂等优势产业,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实现统筹规划。结合全市农业实际,“十三五”期间,按照“四区、两带”展开布局,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框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发展思路:以云城区和云安区为核心,发挥中心城区综合优势,以地域特色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创意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深度开拓农业功能,着力打造一批以特色产业、花卉园艺、休闲观光为主的等多种类型的都市现代农业园区。通过构建产供销平台,带动产业优化升级,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延展市民生活空间。
发展目标: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布局,力争到2020年,云城区和云安区建设一批综合示范能力强的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全市都市现代农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深度开拓农业功能,重点打造一批突显都市现代农业特色的品牌示范基地,发挥其示范带动功能,推动农业生产向优质、高效、高值等方向转变,引领优势产业集中、优质品牌集聚,带动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升级。
主要任务: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基础上,以城市中心与近郊两区的特色农业为重点,依托特色产业、历史文化古村落、和谐宜居示范村及生态环境,以都市农业和园艺产业为主线,兼顾观赏性与体验性,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与农业景观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园区。
重点布局:特色产业型都市现代农业重点布局白石、高村、南盛、富林、石城5个镇;花卉园艺农业重点布局安塘、前锋、镇安3个镇街;休闲型都市农业重点布局石城、腰古、安塘、高村、六都5个镇街。
(二)美丽田园 现代粮仓。
发展思路:以罗定市为核心发展区,保持优质水稻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罗定稻米产业品牌,致力于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知名粮食(水稻)集散地、南方水稻区域性品牌战略发展样板区、广东省绿色水稻发展示范中心和粮仓。利用优良生态环境,以精品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优质蔬菜,提升肉桂与罗竹品牌优势,建设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形成“水稻、蔬菜”优势产业+“肉桂、罗竹”特色产业格局。
发展目标:重点发展优质水稻、蔬菜、肉桂和罗竹,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到2020年,核心发展区水稻种植总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优质蔬菜种植总面积达20万亩左右。加强肉桂与罗竹的品牌宣传,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大力开展粮食深加工,发展年产5万吨的大米加工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向米业集团方向发展,打响优质稻米品牌。积极促进肉桂和罗竹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对接,促进特色产业想集约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主要任务:加强优良新品种、高效健康栽培技术和先进适用轮作模式的开发引进与示范推广;加快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提高蔬菜机械化生产水平;进一步加强肉桂、罗竹加工业发展,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建设10万亩现代粮食产业功能区,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以“罗定稻米节”为宣传契机,扩大罗定稻米品牌效应;结合新农村示范片苹塘片区、肉桂和罗竹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美丽田园休闲观光农业,延伸产业发展空间。
重点布局:围绕优质水稻与优质蔬菜,开展粮食与蔬菜功能区建设,夯实现代粮仓发展基础,加强肉桂与罗竹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建设素龙、苹塘、金鸡、围底、连州、罗平、两塘、榃滨、罗镜、太平、泗纶等11个镇街。
发展思路:以新兴县为重点建设区,依托温氏集团等龙头企业,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稳定构建以生猪、家禽、水产、草地畜牧等为主导优势的养殖产业圈。完善规模化畜牧、水产养殖产业链加工配套设施建设,增强规模优势和质量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认真贯彻循环经济理念,通过种植业功能组团发展,开展产业整合,做强做优竞争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禅茶文化”为主题的特色茶产业,适度发展荔枝、青梅等水果种植,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与竞争力。以绿色、健康、养生为发展方向,促进凉果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凉果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做大新兴凉果加工业。围绕以养殖业为主导,以“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为目标,着力建设成为全省及全国最具竞争力的优质畜禽产供销一体化基地、全国现代农牧经济产业聚集区、全国畜牧业一体化发展中心,带动发展禅茶、凉果和生态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实现畜牧业产值超百亿元,禽畜产品人均产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建成现代标准禽畜养殖场260个,实现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重点养殖区全部实现养殖小区化。粮食总产量达到15万吨以上;蔬菜年产量达到27万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2万亩以上;园林水果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茶园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400吨以上。
主要任务:重点构建以猪、鸡、鸭为主,兼顾草食牲畜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模式。优先发展新兴东部生猪养殖带,重点发展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生产及养殖小区专业户生产,强化畜禽粪尿和无害化处理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完善以罗非鱼等水产品加工为主导的水产产业链,扶持水产养殖综合科技示范园建设,促进优势品种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辐射带动全市水产养殖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养殖产业优势,加快粮蔬、花卉、林果、茶叶等种植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品种和区域结构,推进产业聚集和提升,形成一批优势突出、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
重点布局:围绕生猪、家禽及淡水养殖,适度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畜禽业重点发展新兴天堂、稔村、东成、水台、车岗、簕竹、太平7个镇,草地畜牧业重点发展郁南县、罗定市;水产业重点发展车岗、新城、东成、太平、六祖和稔村6个镇;种植业主要为新城、天堂、车岗、太平、六祖、水台、东成7个镇。
发展思路:以郁南县为主要建设区域,以“培育特色、打响品牌、调整规模、调优品种、调高效益”为方向,以打造精品水果为目标,以提升质量为保证,围绕柑橘、无核黄皮和蚕桑等特色产业,着力建设岭南优质水果集散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实验区和山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样板区,打造“岭南果园,现代桑田”功能区。
发展目标:重点发展水果与蚕桑产业,以“高效、优质”为前提,着力打造精品果业与优质蚕桑,努力实现提质增效;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改善水果与蚕茧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力争到2020年,柑橘种植面积保持在20万亩以上,无核黄皮种植面积达10万亩,发展沙梨、芒果、澳洲坚果等优质水果种植20万亩,蚕桑面积保持在6万亩,辐射带动全市的水果和蚕桑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主要任务:加强科技攻关,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完善水果、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培育优质壮苗,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先进技术的应用,丰富品种结构与强化配套技术,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种植和加工向集约化发展。构建郁南水果示范区与蚕桑产业示范片,辐射带动我市水果种植与蚕桑养殖。
重点布局:柑橘重点布局郁南县都城、平台、桂圩、建城、通门、宝珠和历洞等7个镇;无核黄皮重点布局在云苍公路沿建城镇、都城、平台路段、河口镇、沿S352德朱线两旁;蚕桑重点布局在东坝、宋桂、连滩和河口4个镇。
第二节& 两带
发展思路:围绕江罗高速新兴至罗定路段,以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为核心,突出生态、绿色、健康的特点,整合旅游、生态、森林、古村落及新农村建设等资源,挖掘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等资源要素,推进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飞天蚕等禅宗文化区、大云雾山旅游区等观光农业区以及苹塘一带田园风光区,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延伸农产品生产、生态功能,同时兼顾生活休闲功能,形成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带。
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建成30个生态农业旅游点,10个生态农业旅游特色村,5个生态农业旅游特色镇,结合旅游资源,打造生态绿色农产品品牌以及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经济的贡献,逐步形成“农游兼顾、以农为主、以游为辅、以农生游、以游促农”现代生态休闲农业。
主要任务:坚持把农业做“强”、农村做“美”的总体思路,整合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生态农业基地,延伸农业教育、文化传承功能。创建一批生态旅游农业品牌,提高农业附加值。成立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建设领导小组,组建行业协会,制定休闲观光农业评定标准,规范和推动行业发展。整理观光农业向导指南,精选休闲观光农业景点进行推介,大力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重点布局:禅宗文化区:重点建设飞天蚕、百峰合河环库区、温泉疗养生态休闲农业和六祖、东城、水台、里洞禅意文化长廊;观光农业区:重点布局云城区段与云安区段,建设大云雾山旅游区、白石、镇安和南盛等地区;田园风光区:建设苹塘、金鸡、围底、素龙、双东、附城、罗平、连州等地区。
发展思路:围绕广梧高速云城至郁南路段以及南广高速铁路打造广梧—西江南岸(南江文化)休闲农业观光带。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以回归自然、体验农味和休闲观光为特色,以观光引力强、开发潜力大的示范点为基点,突出地域特色、农村生活风貌和乡土文化内涵。结合家庭农场的发展,着力打造农庄经济型、观光采摘型、农家乐和民俗旅游型的特色农业休闲游。
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发展经济型农庄20个;观光采摘示范园30个;认定市级农家乐特色村10个、示范点20个、三星级经营户30个;民俗旅游镇1个。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型消费业态,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主要任务:打造具有特色的休闲型农业旅游经营户,全面推进多种类型休闲农业的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日常餐饮提供和旅游开发项目力求贴近农家生活,通过“一区一主题”、“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突出个性优势,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延长产业链条,推行精细化服务管理。推行“一村一策”,统筹规划,坚持差异化经营,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品牌效应的特色农家乐。
重点布局:重点建设腰古水东古村、安塘街凤尾村、六都镇、高村镇,打造生态文明乡村乐;依托粤桂合作发展温氏现代农牧业养殖项目,打造乡村牧果休闲游;郁南段主要布局都城、平台、桂圩、建城、通门、宝珠、都河口、连滩、大湾等9镇。
第四章& 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突出主导产业,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提升设施建设,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农业品牌,增强辐射带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1.稳定发展优质粮食生产。按照提质增效要求,保障资金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提高适用技术到位率,优化优质稻品种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和机械化发展。
2.做强做精农业主导产业。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全面提升粮食、畜牧、水果、蔬菜、茶叶、园艺等六大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培育以农产品现代物流和农业信息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文化创意农业,促进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和功能拓展。积极发展精品农业,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适度集中和品质提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功能区建设。
3.发展休闲农业新兴产业。充分依托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深厚的农耕文化和特色的田园乡村,紧抓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契机,按照高效都市农业发展要求,深度发掘农业文化创意元素,不断丰富休闲观光农业内涵,建设一批具有山水田园特色的农业休闲园区,着力提升我市休闲观光农业与创意农业的发展水平,推动全市农业休闲旅游业步入规模适度、水平先进的发展轨道。
1.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向集群发展。制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行动。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重点龙头企业组建畜牧、水果、苗木、稻米等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
2.提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有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扶持合作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基本设施建设。
3.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联结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服务组织,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实行利润返还等措施,完善风险保障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实践经验,不断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方式。
4.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加快推进家庭承包经营向提高集约化水平方向发展、统一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方向发展。
(三)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化转变。
1.培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创新、示范及推广力度,增强科技的支撑作用,实现农业技术突破。集聚和优化配置我市农业科技资源,提高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组织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批农业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将其培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
2.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围绕低碳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强化产学研合作,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农业新品种引进选育与推广等农业科技专项,注重技术集成创新和配套完善。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全力推动先进技术入户落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3.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有重点、分批次、重实效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一户成熟一户。在资金、土地流转、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行业认定标准,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开展“菜单式”、“专家式”、“点题式”培训工作,注重农技水平、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解决当前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完善配套齐全、灌排通畅、安全高效的农田水利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林果生产基地、农业教育、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中小河流治理机制,实现农村河道治理长效化。
2.完善推广节水灌溉体系。推广作物高效节水灌溉,有序推进设施自动化灌溉以及喷滴灌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以水稻农业机械化为重点,大力增加农机装备量和作业量,以数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引导农机化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向全程机械化推进,推动水稻农机事业逐步实现社会化、规模化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构筑坚实的物质装备支撑。
1.提高综合执法能力。以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和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突破口,实施农业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专用装备,推进农业执法机构法定化、队伍专职化、管理规范化、手段现代化、效能高效化,形成机构合理、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
2.完善农业执法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执法监督工作,细化各部门行政执法职权分解,定岗定责,各司其责,做到权责一致、监督制衡、违法必究,进一步推动执法机制创新。
3.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农业执法队伍登记管理和培训工作,强化农业法制工作人员、执法人员上岗培训和考试、考核、登记备案制度,加强执法人员管理,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农业执法队伍,全面提高农业执法与服务能力。
1.建立基层干部执政能力培训机制。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农村稳定,推动农村发展。建立基层干部执政能力培训机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政策水平, 做好以基层干部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基础工作, 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处理矛盾、化解矛盾的能力,夯实农村社会管理基础。
2.建立普法长效机制。采取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科技知识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科技素养。开展法律法规咨询活动,帮助村民理解政策,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3.建立社会管理格局和联动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基层群众工作制度,形成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信访接待和处理机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推动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有序高效运转,逐步形成维护农村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防止社会矛盾堆积、激化。建立以村为主的机制,推动管理中心下移,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村级信息化建设、构建村级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综合服务类组织。
(一)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大力实施农业优势资源转换,不断完善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建立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健康为目标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1.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完善提升特色农业品牌生产基地,以提升品牌基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强化优势农产品品牌塑造,加大市场拓展力度。优先打造有发展潜力的生产基地,建成具有特色的品牌示范基地65个以上,基地核心区面积达到15万亩。抓好生产基地优良种苗和先进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提高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品牌基地产出的农产品实现60%分级销售,包装标识规范率达到100%。
2.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招引物流企业入驻,优化重组传统的物流体系,建立现代的特色农产品电商物流链。鼓励特色农产品经营主体合作共建。培育物流企业,重点培育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物流仓储设施,不断完善配送体系。
3.现代特色农业十大工程建设。以发展“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技术密集、生态友好”的现代特色农业为目标,以构建“四区两带”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为抓手,“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菜篮子’建工程、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工程、新兴农业产业发展工程、品质农业创建工程、现代农业科技提升工程、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工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重大农业项目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以设立专项资金为保障,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创新农村体制改革。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发展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健全镇村公共服务平台和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以村为主的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使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发挥我市发展自然村乡贤理事会的经验成果,引导理事会在村级党组织领导下和村民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协商议事、办理公益事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调解邻里纠纷,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和基层组织建设改革试点,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提升村民自治能力。
2.健全金融支农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八项行动”,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增强农村金融有效供给,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坚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服务系,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普惠金融发展。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大力发展政策性和商业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险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同时,加大涉农保险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
3.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农村集体综合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巩固“公司+现代家庭农场”、“公司+理事会+农户”、“合作社+合作社”经营机制创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三产融合模式,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契机,以机制创新为引领,构建市域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台。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以建设宜居村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村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生态环境提升为主要内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开展美丽村庄建设。以水净、人文、村美、民富为目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 新农村,通过开展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美丽村庄建设。在美丽村庄创建中全面实施道路硬化、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村庄绿化重大项目,全面提升整治建设水平。大力推进村庄产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打造生态宜居、文明发展的美丽村庄。
2.实施清洁村庄行动。以改善农村整体环境面貌为目标,以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为主要内容,对城乡生态环境实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大力实施清洁村庄行动。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垃圾收集和处理,形成“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污水治理采取集中建设污水处理站、生态塘、三格化粪池等简易处理污水方式,按照适宜的处理模式逐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完善的村庄保洁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纳入城乡统筹治理的管理体制和有效保障的经费筹集机制,确保垃圾、污水处理体系正常运转。强化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教育引导,让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到2020年,90% 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卫生镇、卫生村普及率分别达到50% 、70%,农村污水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3.开展新农村建设连片整治示范。加快省级新农村示范片郁南片、罗定片、新兴片等片区建设进度,做好云城、云安片区的规划建设,塑造特色村庄,融合禅意文化、南江文化和石艺文化,积极推进农村宜居社区的建设。努力探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法和有效途径,推动新农村建设上新水平。实施农村新居、道路、卫生、绿化、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人居环境好、历史文化深厚、不宜归并搬迁且具有较好基础的村统一规划建设为田园、生态、文化等特色的新社区;对零星分布、人口较少的弱村、小村、偏远村和自然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迁村腾地,引导农村向新社区集并。
4.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关键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大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的推广力度,全面提高农药利用率和病虫害科学防控水平。积极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在示范村范围内积极开展以测土配方施肥、蔬菜废弃物堆沤肥处置等为主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深入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粪污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户用沼气。到2020年,化肥、农药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要求,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
1.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重点探索改进考核机制、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金融服务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等多个机制,落实扶贫,促进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进,确保全面完成脱贫减贫目标任务。
2.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围绕“加快发展主导产业,促进贫困户增收”的工作重点,依托当地的产业资源和传统优势农业产业,因地制宜,着力开发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抓住一种资源、发展一个产品、覆盖一个村落、形成一种优势,培植各具特色的“产业村”或产业“板块”,让众多的“一村一品”支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打造集中连片产业项目,推动产业扶贫上规模出效益。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方式,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型扶贫模式,多管齐下,把脱贫措施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人。
3.突出抓好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以贫困村重点,针对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进一步整合力量、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大投入,组织实施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全面带动和推进各项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完成贫困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优先解决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老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完成省下达危房改造建设任务;集中扶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批旅游名镇名村,促进休闲农业发展;落实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强与佛山市的教育交流合作;加强贫困村公共卫生设施标准化建设,贫困地区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贫困。
。加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通过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创新运行机制,继续探索以产业带动为核心、以土地流转为基础,以金融改革为支撑,以协同共治为方法,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五位一体” 的“公司+理事会+农户”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动物疫病防控应急处理机制,切实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减轻人畜共患病危害。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广大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产前、产中和产后专业化服务。
。重点建设农产品环境监测、农业标准、投入品质量监管、农产品质量检测、生产技术规范落实及农产品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提升监管能力。整合监测检验资源,建设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市、县、镇三级监管机构。健全认证认可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好市农业综合监测检验中心、区镇监测检验站,加快质量标准制定,全面推进农产品标准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晋档升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和反应机制,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防止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
。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通过整合资源,解决农村村级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路”问题,构建多元化投资渠道,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制度,形成“设施配套、资源整合、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服务到位、保障有力、村民满意”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体系。
。完善多元化、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推进面向“三农”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的建设发展,加大对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旅游、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项目的信贷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适时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有效解决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贷款难问题。鼓励和支持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机械生产等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完善以银行信贷投入机制为支撑、农业保险机制为保护、社会资金为补充,全社会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现代农业财政投入支撑体系,实现支农资金效益最大化。
。一是健全组织保障,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社会组织建设。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高度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完善各项村级民主管理制度,着力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扎实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二是健全平台保障,加快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三资”管理服务平台,落实专人负责,建立职责清晰的管理机构,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管理平台互联互通。三是健全平安保障,推进农村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推进农村基层党务、政务、村务公开,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做好农村信访工作,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平安乡村创建工作,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四是健全权益保障,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探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承包地物权化和股权化改革、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等方面作出探索,突破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五是健全产业保障制度,大力培育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坚持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不断优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家庭农场、现代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持续不断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完善的组织责任小组机制,明确工作责任,狠抓措施落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重点开展“三农”工作,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建立“三农”工作的长效机制,协调解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重大事项和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完善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县、镇两级农业农村工作机构的统筹力度。
。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财政补贴、土地利用、农用电供应等方式,加强对农业扶持力度。同时,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落实中央提出的“三农”投入的“三个重点、三个确保”,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保障“三农”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吸附、引导作用,多渠道吸引工业资本、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农业发展投入机制,为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补贴制度,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法流转。扎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完善农业土地流转信息系统、经营权交易市场体系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搭建市级农村产权信息数据库、县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引导涉农产权有序流转,提升农村土地等资源集约化使用效率,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和推广力度。围绕“品牌云浮”建设,融入文化创意,加强营销推广,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探索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利用院地合作契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企业科技需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和强化区、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提高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能力。
。结合云浮佛山农业产业对接,继续加强产销对接,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应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探索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围绕补链强链,建立完善交易、信息等服务平台,促进上下游产业配套发展。依托云计算数据中心,打造电商区域性总部基地,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发挥合作社、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建立农户对接、企业对接、市场对接、技术对接等信息交流平台,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严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储存、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中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着力打造名优农产品。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行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全市建制镇以上的批发市场、超市和农产品销售店以及农贸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实行标识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普法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强农业农村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提高人民群众的守法意识和维权意识。改革农业执法体制,健全执法体系,完善运行保障机制,提高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雅安 国民经济十三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