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4家共享健身仓分析获得了天使轮融资 它能火起来吗

4家共享健身仓融到天使轮 它能火起来吗
作者: 马程来源: 财经天下周刊 09:33:02
周六晚上10点,30多岁的国企职员王莉在一个2平方米左右的“觅跑”健身仓中,边看综艺边跑了40分钟。她记下了跑步机上消耗的卡路里数,从运动仓中走出来,在旁边的乒乓球台边做起了拉伸。“两个健身仓进来之后,我都试用了几次。就住楼上,什么时间下来跑跑都很方便。”她说因为太忙的缘故,此前很少光顾健身房。皓月当空,夜色渐浓,人声依旧嘈杂。在王莉结束跑步的一刻,附近小区遛弯的大爷大妈,带着耳机跑步的姑娘,从健身房锻炼回来的小伙子,穿梭往来。这是位于北京望京鹿苑嘉园颇为常见的一幕,全民运动无疑已蔚然成风。截至2017年8月,国内已先后有4家共享健身仓企业获得了天使轮,其中有两家推出了试用产品。橙色的“抖吧”健身仓和黑色的觅跑健身仓都集中放置在了鹿苑嘉园,很快吸引了周边居民、投资人及同业竞争者的关注。与此同时,主打空气质量的“纯净跑”,拥有嵌入式跑步机的“蜗牛仓”,主打男女情侣并排跑的“全民酷跑”等都将陆续上市。这样的场景,难免让人到五颜六色各种品牌的。最早的入局者觅跑如今已经完成了二代产品的升级,谈妥了200多家入驻小区,正在全速发展。觅跑创始人毕振认为,这是一次或将改变用户健身习惯的尝试,而且能够与社区消费紧密结合,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在创业者蜂拥而入、争相卡位的当下,各种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不难发现,近日健身仓产品虽然仍在不断推出,但相关融资动态却很鲜见,投资机构多在观望。“共享经济涉及行业众多,鱼龙混杂。目前大部分以共享经济为由头的创业项目,都只是跟风而已。”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学院教师、长期跟踪研究国内新经济的知名学者魏武挥表示。切入社区场景国内第一批健身仓项目创业者并非来自传统健身行业,而是与之关联不大的O2O、短视频、大数据等互联网领域。“我对共享经济不感兴趣,也并不熟悉健身行业。”在光华路SOHO 3Q的创客空间里,觅跑创始人毕振对《财经天下》周刊记者坦陈。他是在探索社区场景入口时发现共享健身仓机会的。2012年年初,毕振加入,和COO陈强一起,完成了市场营销部门的组建,是饿了么全国市场开拓的功臣。“最初饿了么大部分地推方案都是我来制定和策划的,满立减、赠饮这些活动,都是在带着团队与大量的商铺接触之后摸索出来的。”2015年9月,毕振带着10余个城市经理离职饿了么,创办人人地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抢单派单、任务众包模式,做地推的互联网化。他列出了4个主要推广场景:高校,购物中心,产业园(写字楼)和社区。社区,是他到最后唯一没有成功进入的领域。“在北京任意一个中档以上的社区,你都很难在里面推广乱七八糟的设备、传单、试用品等。可以说,社区是最难入侵的场景。”毕振说。2017年春节,毕振回老家过年时发现,父母每天早晨和晚上,即便在下雪路滑的雾霾天,也要带着口罩、穿上棉衣棉鞋出门运动。他意识到,大部分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并不能满足居民的运动需求。最初,毕振的设想只是在社区里建立一个室内运动的场地,就像老年活动中心的棋牌室一样,这样至少可以对抗露天环境下不怎么友好的天气状况。“哪怕只是把外部设备平移到室内,只安一个双杠也行。”正是在这时,他开始有了了解一二线城市更广泛人群运动痛点的想法。回到北京后,毕振和人人地推团队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向白领、社区人群、健身房用户等共计发出近3000份问卷。调研结果显示,白领人群只有10%~15%拥有健身年卡,但也不能保证经常去。来回不便、私教频繁干扰、年卡较贵,以及租房变动性大等因素,让大多数用户认为健身房的花费不值。另外,很多有着户外跑步或者走路习惯的人,也经常因为天气、安全等原因,无法坚持每日锻炼。2017年5月,多次商讨之后,毕振团队决定上马健身仓,把健身仓定位成一个安装有跑步机、电视、空调和空气净化器的24小时独立健身空间,按照时间收费,每小时12元左右。基于当前产品及运营成本,一个健身仓如果每天有5~7个小时的使用时间,那么单个产品的回本周期大约在7个月。现在毕振的工作重心仍是人人地推,但他同时在带领一个独立的团队紧锣密鼓设计健身仓产品,寻找供应链,联络更多小区入驻推广。抖吧创始人兼CEO程凯文,还有另一个共享模式项目“抖包包”,后者的定位是奢侈品女包共享租赁平台。程凯文曾有8年在英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自己也是奢侈品的重度用户。今年6月,抖包包获得了千万元级天使轮融资。但是,与国内很多针对奢侈品共享的创业项目一样,抖包包的启动速度缓慢,用户数量和活跃度的增长都未达到预期。抖吧项目被寄予厚望。抖吧联合创始人蒋都泽曾在任职,后曾创业短视频平台。程凯文与蒋都泽坚定进入共享健身仓领域,看重的是共享经济和全民健身这两大风口的想象空间。坐在W酒店酒廊里,他们一边喝着巴黎水,一边和《财经天下》周刊记者畅谈国内健身环境。“仔细想一下,全中国又有多少地方和时间适合跑步呢?北方的雾霾天,乡下的土路,南方湿热的桑拿天……”程凯文说。碎片化的时间、舒适安全的环境、社区应用的便利性,是程凯文和毕振接受采访时一致强调的用户痛点。在觅跑和抖吧的很多设计上,都有时下流行的标签,颜色鲜明,扫码进入,计时付款等。就记者所见,二者在产品和功能上非常相似,只是抖吧的面积似乎更大一些。当然,不管产品有多好,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让用户看到并真正使用起来。抖吧5月底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及觅跑8月初1500万元天使轮融资消息的公布,事实上并未引发太多的关注。但当8月初,两家公司的产品相继铺设到小区里面,体验的用户、报道的媒体、拿着皮尺量尺寸的模仿者蜂拥而至。到底行不行?产品落地后,各种说法和体验者评论多了起来。随着更多新玩家的入局,用户体验成为争抢市场的重要筹码。目前觅跑和抖吧团队都在加速产品升级和社区推广。在采访前一天,毕振刚从上海赶回北京。在此期间,觅跑不仅在上海投放了第一台健身仓,还推出了觅跑2.0。觅跑2.0在外观上采用了流线型设计,更加美观;内部是智能化设计,对等离子空气净化器等进行了升级。另外,仓体改为拼接模式,解决了搬运和安装的问题。上述两家公司均表示,到2017年年底,他们将入驻500个以上北京小区,投放产品将超过1000套。2017年5月拿到经纬创投1000万元种子轮融资的觅跑,8月再获信中利、猎鹰创投、合鲸资本、经纬创投共同投出的天使轮融资1500万元,相较而言,底气似乎更足一些。不过毕振自创业以来最为看重的一个节点,是8月20日正式宣布的与万科地产的合作。万科V盟在发布的通稿中称,双方将致力于满足万科社区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万科业主提供更多实用的权益服务,未来该模式在首开万科天地之外,还将陆续扩展至天津、济南、青岛等多个城市。“地产公司的合作,也是在认可一个健身项目在社区中的积极作用。”毕振说,这让他对共享健身仓的未来更多了一份信心。希望人人使用在王莉在健身仓里奔跑挥汗时,同一小区20岁出头的职员李星,正从外面跑步回来。他有室内健身卡,但仍然喜欢在户外跑步。相比健身仓,李星更想去附近新开的24小时健身中心体验下。2016年,乐刻运动、光猪圈、超级猩猩等的健身房相继获得A轮及以上融资,乐刻运动的B轮融资更是高达1亿元。24小时营业、线上约课、低价团课、共享教练等模式很快吸引了都市人群,这些项目的门店已扩展到了多个城市。乐刻运动创始人韩伟在2016年12月底曾表示,预计在12~18个月内,乐刻运动全国门店数量将达到1000家;36个月后,门店数量要突破5000家。另需一提的是,国内运动健身类应用如Keep、咕咚等同样融资不断,用户黏性逐日走高。在深圳创业的湖南长沙人廖小龙,春节之后就把目光放在了健身领域。他最初的想法也是O2O模式的实体健身房,24小时自助,以此满足周边社区白领的健身需求。但在长沙、北京等多个城市做完调研之后,他意识到,昂贵的场地租金是团队无力承受的,而且这一模式之下,已有几家颇为成熟的机构,再进入的话,并不被投资人看好。第一个方案被否掉之后,廖小龙开始探索规模更小、使用更灵活的健身产品。其实,通过打造独立健身仓的模式来节省成本的方案,起步于深圳的超级猩猩很早就想到了。在2015年2月拿到天使轮融资数百万元时,超级猩猩的规划是把40平方米大小的集装箱做成健身仓,可一次容纳10人左右,仓内配备跑步机、力量机械等健身房标配,产品铺设于白领人群密集的商圈和部分高档社区。2017年2月,超级猩猩成功获得Ventech China银泰资本、复星昆仲、动域资本联合投出的5000万元B轮融资,之后业务迅速扩展至北京、上海等城市。事实上,真正让超级猩猩受到关注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用户和投资人青睐的,并非健身仓,而是他们从2015年前后开始主推的团课项目。现在,品牌虽然还保留着健身仓的说法,但是他们的健身仓几乎全部落户在商业中心,里面更多进行的是热辣团课,而非个人健身。“用户不愿意专门走出小区去健身,哪怕只有100多米,而物业是不可能允许一个大集装箱进入小区的。”毕振认为,从健身房出发的创业项目,和社区需求还有一定距离。节省成本,立足社区,提高效率,克服传统健身房弊端,这是该行业创业者的共同想法。记者在一个共享创业群里,找到了北京的MF青年社区项目。这是一家把住户改造成社区健身房的项目,同样降低了场地的成本。创始人之一杨菊海认为,对于很多80后、90后年轻人来说,练习力量、做瑜伽拉伸等是健身的必备。作为在传统健身房基础上做模式开拓的创业者,杨菊海直言,他看不到仅有一台跑步机的所谓共享健身仓项目有何价值。9月中旬,廖小龙团队的“蜗牛仓”就要推向市场了,首期入驻城市是深圳和长沙。“下一步我们会陆续推跑步仓+有氧仓+瑜伽普拉提仓+力量仓,形成一整套的产品。”抖吧创始人程凯文的创业方向正好相反,他聚焦的是非健身达人这一人群,只从跑步机和有氧运动入手。更多的该领域创业者都会刻意强调“运动”这一概念,产品更多指向的是运动仓,而不是健身仓。运动相较健身,更像一个全民项目。“社会价值是决定一个项目能否成为爆款的重要原因,现在国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主要就是交通拥堵、食品安全、身体健康三大方面。”猎鹰创投创始合伙人李圆峰认为,便利的健身仓最大的吸引人之处,是它能够帮助居民培养健身习惯。毕振从觅跑后台数据发现,共享健身仓使用者,年龄在12~60岁之间,包括青少年、学生、宝妈、白领等,也不排除热爱运动的大爷大妈。这已覆盖传统健身房人群,而且有了很大的扩展。更早前,毕振曾经办了一批健身卡,作为福利发放给员工,但当时没有多少人感兴趣。“健身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毕振看来,一个布设在家门口、随时可以健身的空间,有助于提高普通居民的运动兴趣。“用户可以把运动仓作为健身房或者户外运动的补充,它能够让你维持每天的运动量。”2017年5月,廖小龙带领团队完成了蜗牛仓的产品设计。他们找到了迷你KTV的仓体生产商。蜗牛仓面积大概是两个迷你KTV大小,一旦批量生产,预计只需1个月,第一批产品就可以进入小区。但在这一过程中,廖小龙很快发现,置于室内的迷你KTV与户外的健身仓有很大区别,后者仓体在对抗雨雪雷电、采光隔音等方面有很高要求。团队后来又找到了一家移动房屋生产商,产品在外观、隔热、内部装修上都有了一定的改进,产品落地时间也因此被延后。廖小龙的试错过程,毕振也经历过。“第一版仓体做出来,太窄了,跑步机甚至放不进去;第二版的时候,各种电线仍然裸露在外,到现在更迭了不知道多少代。”因为目前第一款产品黑色的外观并不亮眼,毕振团队为此还找来了出身中央美院的知名设计师重新设计。仓体的检测,跑步机、智能电视、空调等设备的供应链管理,与小区物业的谈判等,都是产品投入市场前必经的步骤。从这个角度来看,共享健身仓要远比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复杂。猎鹰创投创始合伙人李圆峰曾在一周内连续两轮投资觅跑。他认为,比起一些还停留在PPT阶段的项目,觅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除了产品的完成度,李圆峰更看重的是毕振在饿了么的经验,以及团队在地推上的优势。在行业初期,迅速抢占社区资源是头等大事,产量和覆盖度,将成为竞争壁垒。而推广和营销正是人人地推的招牌。在魏武挥看来,关乎项目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一定是用户需求,在共享单车之后,很多人都在觊觎另一个百亿刚需风口,但冒出的很多共享项目,其实都是伪需求。“健身也好,运动也好,并非大众刚需。你在路上随便问几个人,问摩拜或者ofo,应该都了解,但问他们白领里面很火的Keep呢?”毕振不像李圆峰那样坚定认为共享健身仓是下一个共享单车,但他仍觉得这一方向大有可为。“饿了么成立的时候,市面上还没有美团、外卖和口碑。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饿了么一样,今后每个人都可以用。”毕振说。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
电商服务推荐
下载亿邦App使用独家功能
一线实战高手-解答问题
热门电商峰会-随时报名
电商创投资讯-实时直播
社交账号登录
手机号/邮箱
手机号(邮箱)已注册
验证码错误
昵称已存在
密码(不少于6位的字母和数字组合)一周完成两轮融资 觅跑健身仓共享商业模式“火速”入场 _板块聚焦_市场_中金在线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 &正文
一周完成两轮融资 觅跑健身仓共享商业模式“火速”入场
作者: &&&
中金在线微博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甚至共享床铺,每一个打着“共享”名义的产品似乎都能引起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狂欢,同时带来大众的各种花式体验。
  8月12日18时,在北京市朝阳区东方雅苑小区内,面包师小溪(化名)当了一座4.5平方米玻璃仓的临时主人。
  仓内置放的跑步机显示小溪已经跑了40多分钟,她边跑,边通过电子屏幕观看古装剧。上方的空调冒着凉爽的冷气,右侧的空气净化器保持运转,十余袋空气干燥剂散落在木地板上。在仓外,不时有过路者好奇观望,但小溪并未受到影响,她打算铆劲儿跑足60分钟。
  小溪所使用的这座玻璃仓,是刚兴起的觅跑共享健身仓。由于涉及健康,社会价值明显,觅跑共享健身仓已受到不同投资机构青睐,目前已实现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估值过亿,不少创业者正在加入共享健身的赛道。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共享健身仓提供了一定的场景和便利性,但国人对健身的认知度却是共享健身市场能发展到何种程度的重要考量因素。
  1小时拿到融资
  8月8日一篇关于觅跑健身仓的报道将共享健身仓从幕后推到了台前。事实上,觅跑共享健身仓项目从年初才开始萌芽。
  2017年春节,人人地推CEO毕振回到山东老家。父母穿着羽绒服,在雾霾天戴着口罩外出跑步的生活细节引起毕振的疑惑,“这有效果吗?”但父母告诉他,“活动着总比不动强。”这让毕振深受触动。
  “那个时候我就想,有没有一种运动方式就在大家身边,而且遮风挡雨、能阻挡雾霾、可以控制温度、让真正需要运动或者不去运动的人也能喜欢上运动?” 毕振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回到北京后,毕振着手调研,同时开始构思商业模式。他和团队花了一个月时间,向白领、社区人群、健身房用户发出共计近3000份问卷。调研结果显示白领人群只有10%~15%拥有健身年卡,但也不能保证经常去。原因主要包括:距住所远,来回不便;不喜欢被私教干扰;年卡较贵,而租房变动性大。
  综合研究后,毕振认为共享健身仓使用者的群体特征可能为:年龄在12~60岁之间,身份为白领、小区宝妈等。
  在毕振构思商业计划时,资本一端的投资商也在观望共享健身项目。
  猎鹰创投是第一家投资觅跑的机构,也是主动找上来的。猎鹰创投创始合伙人李圆峰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他在一款呈现创业项目资料的APP内浏览到了觅跑的项目。
  此前,李圆峰一直在研究关注共享经济,他发现通常能够持续增长的项目除具有资本价值、商业价值外,还具备很强的社会价值。“共享单车的特殊是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共性推理,国人身体素质同样是全民性问题。目前的现状是居民小区自建健身设施数量有限,产品设计偏向老年人或儿童;健身房价格高,距离难以保证,用户难以坚持。目前国内健身的存量市场只占全民人口总数的10%,若能有效开发90%的增量市场,李圆峰判断将是巨大的机会。
  李圆峰认为破题的关键在于“为人们提供一种氛围与机会”,比如运动设施的点位足够多,随处可见;价格便宜,24小时开放;好玩,在娱乐中顺便完成运动健身。
  所以,当5月23日李圆峰看到觅跑健身仓项目时,觉得眼前一亮。他坦言,以上三个问题共享健身仓刚好都能解决,“当觅跑共享健身仓铺到每个小区,有效助力健身走向全民时,这件事就很有社会价值。”
  看完项目,李圆峰立即与毕振联系,两家公司离得近,半小时内两人便见面了。从见面到决定投资,也不到半小时。当毕振走在回去路上时,钱已打进了他的个人账户,彼时,初生的觅跑还没有公司账户。从谈项目到拿到第一笔钱,整个过程发生在一小时以内。
  李圆峰说,决定迅速,不意味着不慎重,投资人需要眼光准,能发现创业者的成长性。他看好毕振,认为这个年轻人格局大。同时,打钱快既是对觅跑的认可,也能促进其他投资的进入。
  事实证明,有不少投资人也瞄准了这块。在觅跑获得猎鹰投资的两三天后,经纬中国就选择了参投。觅跑天使轮中经纬中国与猎鹰创投共计投资700多万元。Pre-A轮,信中利、合鲸资本加入。两轮融资在一周左右就完成了,速度惊人。“Pre-A轮的投资机构也计划投天使轮,但天使轮投资份额已经没有了,于是就再开了一轮,Pre-A轮后觅跑估值也涨了一倍多。目前,喜马拉雅FM也作为战略投资者加入进来。” 李圆峰说。
  李圆峰认为,把两轮融资都叫成天使轮也不为过。“但是没办法,投资机构如果斤斤计较,很可能就错过一个很了不起的项目,之后这个项目可能会越来越贵。所以有时候做投资机构不能够太精。”据他估计,觅跑最终会达到摩拜、ofo市值的一半。
  第一代产品打60分
  目前,觅跑入驻小区不足10个,基本为中高端小区。毕振告诉记者,目前小区内的第一代产品,属于第五版设计,在研发过程中,注重对环保材料的测试。如今的每日使用用户量、应用市场下载量等均超过了他原本预期。
  如今毕振已停下了从2015年开始的创业项目“人人地推”,转而将近30人的团队全部转向做共享健身仓项目。
  觅跑健身仓的使用用户告诉记者,距住所近,单次消费价格不算高,场内有电视可看,能分散对疲惫感的注意力,这些都能提高他们的健身欲望。但也有用户提出设施目前仍有“一股材料味”,空调温度显示为16摄氏度,但仓内实际较热。此外还存在空间有限易产生压抑感、器械单一、汗味难除、洗澡区域缺乏等问题。
  “我浏览过一些用户反馈,同时也发现很多人不理解我们这个东西。”毕振希望更多网友可以去现场体验,更希望人们能更关注产品的方向。
  在李圆峰看来,第一代产品确实还有很多可完善优化的地方,“在外形、娱乐性、空间感上都不够完美,可以打60的及格分。普通用户能想到的问题,我们都考虑到了,只是目前基于时间关系,以及其他原因,先推出样品版,产品还需要不断迭代。”
  目前觅跑第一代产品仍是小集装箱式,需用吊车放置在地上,据悉采用拼装式的第二代产品已经在量产。
  应对用户流失问题
  共享健身仓是B2C模式,本质仍是分时租赁。觅跑通过出让健身仓的使用权给用户,赚取租金和押金。然而,前期投入、中期运营、后期维护的成本较高,要维持营收增长,需持续投入扩大规模。
  使用觅跑共享健身仓需缴纳99元押金,每小时12元。按照日均使用时长为5~6小时来计算,单个健身仓每日收入在60~72元间。算上各类杂费,投放一台健身仓,总成本2万元左右,回本大约10个月。李圆峰透露,在Pre-A轮,觅跑融进了“一两千万元”。毕振提到,觅跑的目标是年底前投放1000个北京的小区。按此推算,前两轮融资够觅跑打造1200台左右的设备,若每个小区配置两台共享健身仓,可能还需要资金进入。
  毕振透露,现在已经谈妥了100多个小区。但距离年底仅剩四个多月,要实现毕振的目标,觅跑每月需进入250个左右小区。
  另一款共享健身仓品牌“抖吧”的创始人蒋都泽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根据统计,北京辖区内建造于2000年后,有1000户居民以上的小区,目前有几千处。他们的目标也是年底覆盖1000个小区。他坦言,即便达成,要覆盖全北京的优质小区,还得至少一年。
  从短期使用来看,单次使用健身仓的费用较健身房更便宜,但当用户形成跑步习惯后,难以避免要算一笔账。
  遵循科学跑步建议,排除休跑日,按照一个月跑20天,每次跑50分钟计算,一个月需200元,一年则2400元。电商平台上评价不错的跑步机的售价基本在2400元以下。在团购平台美团上,一般健身房的两年卡费用仅2500元。
  这意味着共享健身仓的初衷在于刺激用户形成健身习惯,而一旦用户形成健身习惯后,共享健身仓反而会失去优势。
  李文真是朝阳区某小区的保安,他的上班地点就在健身仓旁。健身仓落地时,整个过程他都看在眼里,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琢磨它。“健身仓的出现是件好事。”根据他的观察,“有人玩,确实有人玩。”
  李文真同样提出了价格问题,“我们底层挣那俩儿钱,只能是尝试,不能长期用。”当过兵的他认为人们对于共享健身仓的使用还需要适应期,但更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对健身的认知度,这还需要继续被启蒙。
  毕振也承认,用户使用健身仓久了,转而去买跑步机的事情很有可能发生,“但这意味着大家开始喜欢运动,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素质问题。这是我们的出发点,改变人们的生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与上下班后骑共享单车不同,共享健身仓对使用者的主动性要求更高,如何增加用户黏性将是后期运营的一个重点。
  还需要更多的参赛者
  北京市鹿港嘉苑小区是目前唯一放置有两个品牌的共享健身仓的小区。抖吧健身仓于7月底通过吊车被放置在该小区。独立舱体的配置,与周围的健身器械相比显得更高级,距离抖吧健身仓仅30米,放置的就是觅跑健身仓。这意味着已有不同创业者瞄准了共享健身仓领域。
  觅跑与抖吧,二者在定位、内置产品和出现时间上均较接近,这容易使人联想到摩拜与ofo的竞争。
  两家健身仓的不同之处在于,抖吧的面积为6.6平方米,觅跑为4.5平方米。在使用方式上,抖吧无需押金,通过微信扫码就能使用。
  在运营模式上两者也显现不同。觅跑新媒体职员告诉记者,目前每日打来电话最多的是寻求加盟,此外也有不少广告商问询。“但他们只是想赚一笔,不是想做好这个产品。”而蒋都泽计划抖吧在一二线城市是直营模式,其他城市则是加盟模式。
  尽管在同一小区已经出现不同品牌的共享健身仓,但共享健身领域尚未形成竞争格局,仍处于抢用户占领市场的阶段。8月16日,“全民酷跑”宣布进入共享健身仓领域,特色点在于主导双人同步跑。目前该项目正在寻求天使轮融资。
  站在资本一端的李圆峰认为,越多的创业者进入共享健身领域是好事。与共享单车相比,共享健身仓模式较重,还涉及需要配电、与社区沟通等问题,越多的创业者进入,越有利于铺大市场。市场形成之后玩家就可以进行合并整合。而关于共享健身仓“伪需求”的评价,李圆峰回应,这体现了一些人拥抱变化的能力欠缺。 “他是用现有的惯性思维在思考问题,而没有考虑到以后的延展性。我们要打造的是增量市场,目标群体是那些原来不怎么健身甚至接近于零健身的用户。”
  李圆峰笃定地认为,共享健身将成为下一个风口。“现在很多投资机构和创业者像下饺子一样往里面跳,都来到这个赛道。”
  (原标题:一周完成两轮融资 觅跑健身仓共享商业模式“火速”入场)
责任编辑:cnfol001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标签:&&&&当前位置:&&&&&&投资热点&&&
矮马运动获得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
搭建便利化健身平台
矮马运动从2016年11月份成立,公司总部位于南京,运动采取健身舱+小型工作室搭配的模式,以社区为中心,搭建自己的便利化健身平台。其创始人沈炜早先为南京五星电器和孩子王联合创始人。
9月30日消息,矮马运动已获得数百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清流资本。矮马运动从2016年11月份成立,公司总部位于南京,运动采取健身舱+小型工作室搭配的模式,以社区为中心,搭建自己的便利化健身平台。其创始人沈炜早先为南京五星电器和孩子王联合创始人。矮马运动主抓的核心是社区场景,这切中的是健身“便利性”的要点。小区内以24-40平米的集装箱式室外健身舱为主,里面配备剧本的跑步机和简单有氧器械,App端智能化管理和使用。小区外则在周边配置200平米左右的工作室,以和健身舱行程协同效应,把经过健身舱培养的用户,转化为工作室用户。教练端采取合作运营的方式,用户在平台上选课程,教练预约矮马运动平台的场地。据悉,矮马运动目前已经投放8个室外舱,签约的社区70多个。收费的方式为前半小时1元,第二个半小时5元,以此类推更高。沈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收费方式的设置,是为了控制用户的使用时长,扩大用户体验总数。目前来看,矮马运动舱一天的使用人数在20-30人左右。Mini健身仓的出现,把“社区场景”的运动健身商业机会抬到了一个风口位置。除了觅跑、纯净跑、抖吧等为代表的主打初级运动人群的5平米跑步仓,市面上出现了更多的集装箱式健身舱,比如超级猩猩、ParkBox公园盒子等。
中研网 发现资讯的价值
研究院 掌握产业最新情报 &&&&&&&中研网是中国领先的综合经济门户,聚焦产业、科技、创新等研究领域,致力于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权威性的产业资讯。每天对全球产业经济新闻进行及时追踪报道,并对热点行业专题探讨及深入评析。以独到的专业视角,全力打造中国权威的经济研究、决策支持平台!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为什么要把它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因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2...
OculusOculus Rift,Facebook旗下,专为电子游戏设计的头戴式显示器,虚拟现实技术全球引领者,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公司。...
9月30日公布的9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51.0,低于8月0.6个百分点,但仍然连续第四个月超过50.0临P...
据彭博社报道,SpaceX创始人、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将于北京时间下午12点30分在澳大利亚阿德莱S...
在无人驾驶汽车的开发上,丰田此前颇为低调。不过,如今开始发力的丰田,开始以独特的思路发展无人驾驶,采用了“Guar...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与支持下,我国机床行业的集中度得以稳步提高,市场份额已开始逐渐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市场结构...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微信扫一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享健身仓加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