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要在中国俄罗斯石油进口天燃气、石油?

当前位置:
中俄能源合作综述
能源合作是中俄建设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中俄两国发展经贸关系的重要内容。自1991年俄罗斯独立至今,中俄两国间的石油和天然气合作总体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体现在油气贸易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的上、中、下游合作方面。一、中俄油气贸易发展历程(一)石油贸易石油贸易方面,年,中国自俄罗斯的石油进口量从0.75万吨大幅攀升至2434.8万吨。2012年,俄罗斯成为中国第四大石油进口来源国(2011年)(见图1),中国则成为俄罗斯第三大石油出口对象国。具体来说,中俄石油贸易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年。在这一时期,中俄两国间的石油贸易数量较少,基本处于1000万吨以下的规模,其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尤科斯石油公司是中国在俄罗斯唯一的石油供应商。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与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签署《关于中俄原油管道原油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议》以及600万吨原油的铁路购销合同,该石油供应合同总额为1500亿美元。按照计划,双方将合作修建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和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每年向中国输送3000万吨原油。但是,随后由于尤科斯石油公司时任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倒台,此计划被搁置。2004年9月,尤科斯单方面宣布终止通过铁路向中国出口石油。第二个阶段:年。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中石油与俄罗斯能源部、俄罗斯外经银行、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60亿美元贷款合同,同时签署了5年内通过铁路向中国供应4840万吨原油的合同。2005年7月,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双方合作的内容涉及石油贸易、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勘探开发以及科技信息交流等。之后,中俄石油贸易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基本稳定在每年1000万—1500万吨的水平,仍然采用铁路运输方式。第三个阶段:2011年至今。日,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中俄政府关于石油领域合作的协议》,同意建设中俄原油管道,并授权中石油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共同建设。为此,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关于斯科沃罗季诺—中俄边境原油管道建设与运营合同》,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分别签署了开展长期原油贸易的协议。根据协议,中方向俄罗斯提供总额为250亿美元的融资贷款合同,而俄罗斯则从日起,在20年的合同期内,每年通过管道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原油。此外,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还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中俄原油管道填充油供油合同》,与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签署了《扩大战略合作协议》等。自此,中俄两国间的石油贸易开始逐渐突破2000万吨的规模(如图2所示),输送方式也由铁路运输转变为管道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2013年6月,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进一步签署了《预付款条件下俄罗斯向中国增供原油的购销合同》,根据合同,俄方通过中俄原油管道在之前每年1500万吨输油量的基础上逐年向中国增供原油,到2018年达到每年3000万吨,增供合同期为25年(可延长5年);同时通过中哈原油管道从2014年开始向中国每年增供原油700万吨,合同期为5年(可延长5年)。另外,中国另一大油气国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也在2013年10月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预付款出口合同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从2014年起俄罗斯石油公司每年向中石化供应原油1000万吨,期限10年,合同价值850亿美元左右,双方将依照俄罗斯石油公司在定期招标中获取的原油价格进行商谈。通过这些石油增供合同的签署,未来中俄两国间的石油贸易有望达到每年4000万—5000万吨的规模。(二)天然气贸易与石油贸易相比,中俄天然气贸易起步较晚,且数量有限。1996年,中俄双方签署《中俄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政府间协定》,提出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塔气田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的计划。日,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合作委员会,之后双方就引进俄罗斯天然气的方案开展了合作研究和论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日,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2007年下半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宣布,根据其与中石油达成的协议,中俄两国计划在边境接壤的东西两线各建设一条输气管道,并将分别于2011年(西线)和2016年(东线)向中国供气,预计到2020年向中国的供气总量将达到每年680亿立方米。其中东线供气380亿立方米,西线供气300亿立方米。日,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签署了《关于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框架协议》。该协议提出,自2014年起在30年的时间内在东西两条天然气管线开通后,俄罗斯每年向中国供应680亿立方米天然气。日,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俄罗斯向中国供气主要条款框架协议》,协议约定自2015年开始,俄罗斯每年向中国出口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尽管在十几年时间内,中俄双方就两国间的天然气合作达成了一系列企业间和政府间协议,但是,因为未就进口天然气价格达成一致等原因,合作计划一直没有取得实质进展。2013年中俄两国政府间及企业间签订了一系列有关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和供气的协议。2013年2月,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主席会晤确认通过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每年对华供气380亿立方米,双方商定将就东线液化天然气项目和西线供气合作继续进行研究论证。2013年3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就俄罗斯通过“西伯利亚力量”输气管线向中国供气签署了《中俄东段天然气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俄天然气管道准备就绪之后,俄罗斯每年向中国提供680亿立方米天然气。2013年9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俄罗斯通过东线管道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规定了供气总量、供气条件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商务条件,为双方完成供气项目奠定了法律基础。乌克兰危机后,中俄东段天然气协议取得新突破。2014年5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俄罗斯每年通过“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线向中国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同期30年,该管线的建成有望大幅增加中俄两国间的天然气贸易数量。从中俄两国间的天然气贸易数量看,年,中国每年自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数量在20万—40万吨之间(如图3所示),全部是液化天然气,采取油轮运输方式,天然气主要来自俄罗斯2009年投产的萨哈林2号项目。2011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液化天然气仅占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总量的2%左右(见图4),俄罗斯并非中国的主要天然气进口来源国。而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则仍然以欧洲市场为主(见图5),中国并非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主要伙伴国。二、上游油气田勘探开发合作除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双边贸易之外,中俄两国在上游的油气田勘探开发和工程技术服务、中游的油气管线建设以及下游的油气产品精炼化工等领域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中国企业参与俄罗斯油气田上游勘探开发的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三大能源国企。俄方合作企业主要是俄罗斯石油公司,此外,卢克石油公司、萨哈林石油公司、秋明—英国石油公司等企业与中方能源企业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见表1)。中石油是参与俄罗斯油气上游勘探开发项目最多的中国油气企业,中石油于2003年开始进入俄罗斯油气市场。2003年12月,中石油与俄罗斯萨哈林石油股份公司就萨哈林油田的勘探开发签订框架协议。2005年7月,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双方合作的内容涉及石油勘探开发、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贸易以及科技信息交流等。2006年3月签署了《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中国、俄罗斯成立合资企业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则协议》,根据协议,双方的油气合作将不再局限于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开发和运输,中俄组建的合资公司还将在第三国进行联合投资,共同开发油气资源。2006年9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又于2010年9月进一步签署了《扩大战略合作协议》。2006年10月,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合资成立东方能源公司,双方分别拥有合资公司49%、51%的权益。2007年7月,东方能源公司通过拍卖方式获得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伊尔库茨克州上伊恰尔和西乔两个区块的勘探许可证,2010年,部署在西乔区块的探井西乔1井完钻并见到油气显示。日,在中俄两国总理的见证下,双方签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关于推进上下游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13年10月,中石油还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扩大东西伯利亚上游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油气田的工程技术服务方面,2006年中石油获得秋明—英国石油公司的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项目。此外,中石油还于2010年与俄罗斯地球物理(TNG)测井公司签订了MCI5570微电阻率扫描仪器销售及技术服务合同,实现了中国产同类仪器在俄罗斯测井市场零的突破。2013年9月,中石油与俄罗斯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商诺瓦泰克公司签署股份收购协议,购入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20%的股份权益。之前该项目是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和法国道达尔公司各持80%和20%的股份。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位于俄罗斯北极地区的亚马尔半岛,价值270亿美元,是集气田开发、液化天然气贸易、项目融资、工程建设为一体的上下游一体化合作项目,截至2013年12月,气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9270亿立方米。2014年3月,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协议正式生效,协议有效期至日,根据协议,在俄罗斯南坦别伊天然气田(SouthTambey)基础上建设年产能为1650万吨的液化天然气工厂,首个生产单元计划于2017年投产,年产能为550万吨,而中国方面保障每年至少购买300万吨液化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将通过油轮沿俄罗斯北冰洋航道输送到中国。此外,2014年7月,中海油所属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与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签署价值16亿美元的协议,根据协议,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将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建造液化“核心工艺模块”,参与该项目264个模块的建造工作。除了中石油和中海油之外,中石化在俄罗斯油气的上游市场也有部分参与。2005年7月,中石化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一号议定书》,根据协定,双方共同出资成立一家石油公司,负责俄罗斯萨哈林3号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在合资公司中,中俄双方的股权比例暂定为30﹕70,未来将引入新的投资者,但中方拥有30%的股权比例将不会发生改变,中方具体负责这一项目作业的是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俄方拿出这个项目与中方合资,直接目的是吸引资金,加快对萨哈林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双方进行先期勘探作业的维宁油气区块位于俄罗斯萨哈林岛东部,该区块的石油预期储量为1.14亿吨,天然气3150亿立方米。根据协议,该合资公司将在2006年开凿第一口探井,形成生产规模后,中方将以份额油的形式获取合资公司收益。但是,由于勘探结果未达到预期,2010年9月,中石化结束了该项目的勘探工作。除了这一合作项目,2006年中石化与俄罗斯石油公司还共同收购了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该公司拥有俄罗斯乌德穆尔特共和国68%以上的原油储量和65%以上的原油产量,是当地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公司,共同收购后,中石化占股49%,俄石油公司占股51%。三、中游油气管道建设合作中俄两国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建设合作的主要参与企业分别是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修建中俄原油管道的设想最早由俄方提出。1994年11月,中俄双方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石油股份公司会谈备忘录》,双方商定就从俄罗斯向中国铺设输油管线的合作议题进行探讨,此后,中俄两国经过数年的讨论、协商和谈判,签订了一系列推动项目进展的企业间和政府间协议。1996年,俄罗斯时任总统叶利钦访华期间,中俄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中俄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政府间协定》,提出自位于东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塔气田向中国输送天然气计划。2001年,中俄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双方计划合作修建一条从俄罗斯安达尔斯克到中国东北大庆的石油管道,总长度约为2400千米,但此线路后来由于日本的介入而流产。2001年7月,中俄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关于开展铺设俄罗斯至中国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原则的协议》,两国政府作为项目协调人在协议上签字。2001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期间,在圣彼得堡签署了《中俄关于共同开展铺设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总协议》,就两国间的原油管线建设合作开展研究论证。2004年3月,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公布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的“新方案”:计划修建两条管道,一条通往纳霍德卡,另一条分管道通往中国,管道起点是贝加尔—阿穆尔铁路的枢纽泰舍特。2004年6月,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表示,俄罗斯政府已经基本确定其远东原油管道主干线通向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即泰纳线(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新方案。这条干线确定以后,俄罗斯将与中国就修建通往中国的支线问题进行具体商谈。2006年4月,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其中到中国的管道线路优先开工。2007年,中石油中标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一期工程建设项目,负责承建阿尔丹至藤达段170千米的管道工程,2008年6月,该管道工程的主体焊接完成。2008年10月,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关于从斯科沃罗季诺至中俄边境原油管道建设与运营的原则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共同建设和运营从俄罗斯远东城市斯科沃罗季诺经中国边境城市漠河到大庆的中俄原油管道。2009年2月,由中石油、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分别与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管道修建、石油贸易的多份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将分别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提供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的为期20年的长期贷款,而俄罗斯石油公司将在之后的20年间每年通过管道向中国输送1500万吨石油。中俄原油管道始自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经过俄罗斯边境林达计量站,穿越黑龙江,途经中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县市,到达中国大庆末站,设计输油能力为1500万吨/年。管道全长约1030千米,俄罗斯境内约63.4千米,中国境内965千米,计划2010年底建成投产。俄罗斯石油公司通过中俄原油管道每年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原油,合同期20年,预期将向中国稳定供应3亿吨的原油。2009年4月,中俄原油管道俄罗斯境内段在斯科沃罗季诺首站举行开工仪式。5月18日,中国境内段漠河—大庆原油管道开工建设。漠大线始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镇,自北向南途经5个城市12个县区,终点到达大庆市。其中,在2010年,中石油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线项目的供管合同。日,中俄原油管道全线竣工,该管道的建成被视作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新的里程碑”。竣工当日,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输油站至中国漠河输油站原油管道运行的相互关系及合作总协议》。日,中俄原油管道全线正式运营,开辟了中国进口俄罗斯原油的新通道,随着中俄原油管道的竣工投产,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自此,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原油不但数量大幅增加,而且,输送方式也由铁路运输转变为管道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原油运输成本,并且通过输送方式的多元化进一步提高了中俄两国间的原油输送安全。中俄两国自2006年起就开始讨论建设东西两线天然气管道问题。2006年,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订合作备忘录,计划在两国边境接壤的东西两线各建设一条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该管线项目造价为110亿美元(约750.7亿元人民币)。双方历经多次谈判,但始终未就天然气出口的定价原则和价格公式等问题达成一致,致使两国间的天然气管线建设项目一直搁置。乌克兰危机后,中俄东段天然气协议最终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5月,普京访华期间,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合同总额4000亿美元,累计合同期30年。气源主要来自俄罗斯东部的科维克塔或恰扬达气田,该天然气管道总长4000千米,从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州经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和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在斯沃波德内伊与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之间将建造对华输气管道分支。2014年9月,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罗斯境内段“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正式开工建设。该管线的建成不但将大幅提升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数量,而且,将改变之前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液化天然气仅能通过油轮运输的局面,使两国间的天然气贸易转变为干气为主、液化天然气为辅,管道运输为主、油轮运输为辅的模式。四、下游油气产品精炼化工合作中俄两国油气产品精炼化工领域的合作主要在四个公司之间展开: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中石化与俄罗斯西布尔公司。2006年3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关于中国、俄罗斯成立合资企业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则协议》。作为该协议产物,2007年11月,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中国天津注册成立合资公司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中石油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分别拥有合资公司51%和49%的股权,预期总投资50亿美元,炼油厂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600万吨,其中,炼油厂的油源70%来自俄罗斯,其余30%来自其他国际市场。东方石化炼油厂第一阶段包括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建设工厂,第二个阶段是在中国布局加油站网络。2009年10月,中俄双方签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石油股份公司关于推进上下游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商定,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之前通过“贷款换石油”每年向中国输送1500万吨原油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万—1500万吨的原油出口,增加的原油主要供给东方石化炼油厂,油源主要来自东西伯利亚油气田,石油价格则参照当时的国际市场价格确定。2010年9月,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了新厂奠基仪式,但是,由于中俄双方在油源、供油价格、产品销售方式等议题上未达成一致,该炼油厂项目一直没有进行实质性开工建设。2013年,中国政府给予天津炼油厂“原油进口权、成品油和石化产品出口权、自产成品油和石化产品国内销售权”政策。2014年5月,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天津炼油厂投产及向该厂供应原油的工作进度表》和供油主要条件的文件,双方商定天津炼油厂将不晚于2020年底前建成投产,届时,其每年1600万吨的原油加工能力将取代目前年原油加工能力1550万吨的天津石化,成为中国华北地区的最大炼油厂。2011年10月,中石化与俄罗斯西布尔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商议分别在中国和俄罗斯设立两个合资公司生产丁腈橡胶,并考虑在异戊橡胶领域及其他领域开展合作。2012年4月,中石化与西布尔公司签署关于在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设立丁腈橡胶合资公司的框架协议。2012年6月,双方签署协议,在中国上海成立合资公司,生产丁腈橡胶和异戊橡胶两个合作项目。2013年8月,中石化所属中国石化化工销售(香港)公司与西布尔公司签署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合成橡胶厂股份公司股东协议,认购该橡胶厂25%股份+1股并参与管理。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的橡胶厂项目是中石化的第一个境外化工项目,也是中石化首次进入俄罗斯化工市场。根据合作备忘录,合资公司将采用俄罗斯西布尔公司的专利技术,两个合资公司建成后,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的丁腈橡胶装置产能将由此前的每年4.1万吨增至5.6万吨,而上海的装置产能预期达到每年5万吨。俄罗斯西布尔公司通过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的合作,可以参与分享中国国内化工产品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而中石化则有望借助与西布尔公司的良好合作关系,为进入俄罗斯油气市场,尤其是俄罗斯上游油气资源市场提供有利条件。
本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致远
看完这篇文章心情如何
有人痴迷西方民主,认为西方民主是消除腐败的根本之道。他们不懂得,毛黄“延安窑洞对”中讲到的
扫一扫订阅
环球视野微信俄罗斯与中国签署巨额天然气协议 中俄能源合作让欧洲着急
关键字: 中俄天然气协议俄罗斯中国天然气协议中俄能源联盟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中俄邦交观察者头条头条
&中俄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是什么样的?在等待10年之后,中俄两国昨天签署一份让世界瞠目的天然气&世纪大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见证了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和购销合同两份合作文件的签字仪式。中俄官方并未公布具体的天然气协议的金额和价格,但俄媒报道,30年的供应时间,每年380亿立方米的供应量,4000亿美元(约合2.5万亿元人民币)的合同总额,这是这份大单的三个关键数字。从2004年中俄双方开始研讨天然气合作计划,这项谈判历时10年之久的协议在&5.20表白日&后一天公布,成为&中俄蜜月&的最佳&证婚词&。
对于这份&世纪合同&,美联社称,这被视作普京在受到西方外交和金融孤立后获得中国的鼎力支持。而未来俄罗斯必将更加&向东看&,也使欧洲担心自己的&能源安全&。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21日在写给普京的信中称,俄&对于向欧洲输送必要的天然气量负有责任&。更令西方担忧的是,拥有大量能源的俄罗斯与拥有巨大市场的中国的结合,将&可能形成新的东方&。《韩民族新闻》称,随着中俄两国持续10多年的天然气谈判结束,两国对外显示了名副其实的新型大国伙伴关系。中俄联合海上军事演习以及发表包含有不干涉内政内容的共同声明,实际上是发出共同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干涉的明确信号。
俄中喜结&天然气良缘&
&4000亿美元的合同!&德国《明镜》周刊网站21日惊呼,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中国正式建立重大的能源联盟。两国签署一项高达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合同,该协议是对西方的一个警告。
俄新社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21日在上海共同见证中俄两国政府《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的签署。根据双方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加至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
俄天然气工业公司总裁米勒称:&这样的合同,还没有同任何公司签订过,合同协商了好几年,天然气价格是主要的绊脚石,双方在最后一刻才达成协议。&米勒称,这是北京时间早晨4时才明朗的,所有基本问题都已解决。但他拒绝透露对华天然气价格,称这是商业机密。但俄新社援引了解对华供气合同消息人士的话透露,对中国出口天然气的价格超过每千立方米350美元。
普京随后也向记者表示,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中石油签署合同框架下天然气价格与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市场价格挂钩,令双方感到满意。他还透露,俄方落实对华供气合同的投资总额将为550亿美元,中方约220亿美元。《环球时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这个合同不仅可能是中石油签署的最大金额合同,而且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签署的最大单笔合同。
中俄天然气合同签署的消息传出,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莫斯科交易所的股票应声上涨2%。&俄罗斯之声&题为&俄中终于喜结&天然气良缘&&的文章称,该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俄罗斯保证了在拥有&欧洲前线&的同时又开辟了一个&天然气大后方&。文章称,乌克兰作为俄罗斯天然气运往欧洲的过境国,不止一次进行直接要挟;欧盟也把乌克兰的过境国身份用来向莫斯科施压的政治工具。北京与莫斯科为了喜结天然气良缘都做了让步。俄方推出为输往中国的天然气取消开采税,而中方则宣布准备取消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税。而且这份协议还是一份全新的包括天然气开采和运输设施的合同,涉及中国投资参与气田开采。为了实现东线供气,需要进行大量投资,建设管道和泵站,这些都会体现在协议中。
中俄签署天然气合同被西方媒体认为是普京应对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危机后西方制裁的一个重大决定。法新社称,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同时中国正寻找能源来源以驱动经济,但两个邻邦此前多年都未达成协议。俄罗斯近年来为在亚洲开拓新的能源市场,努力拉拢与中国的关系。这一努力在莫斯科与西方因乌克兰问题对立后更加强化。在受到美国和欧盟制裁的当下,这一天然气合同对普京来说就像得到了&饭勺&。
美联社称,中国从俄罗斯购买约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被视作俄总统普京在受到西方外交和金融孤立后获得的鼎力支持。《纽约时报》也认为,虽然商业上的考虑是重要的,但俄中之间日益扩大的政治合作才是这份合同成熟的催化剂:普京一直渴望将天然气销售到亚洲,以便将出口市场多元化,远离停滞的欧洲市场。同时,他还急于证明受到制裁的俄罗斯并不依赖于西方。而习近平主席显然也愿意帮普京这个忙。
中俄合作让欧洲&着急&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所林伯强教授2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俄签署这个天然气大单的历史意义是里程碑式的,这次谈判之所以能达成,主要是彼此对谈判的心理把握&准确与到位&。一方面,乌克兰的政局动荡,让俄罗斯的天然气市场受到影响,俄罗斯方面着急;另一方面,中国的环境状况越来越糟糕,迫切需要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但是中国的天然气供应量跟不上,中国很着急。这两个着急让中俄之间的天然气能源合作很容易&燃烧起来&。他认为,普京亲自带队谈判,并在访问之前高调放风,表明俄罗斯有诚意达成协议。众所周知,与俄罗斯做生意不容易。最后一刻,有消息称双方的谈判未达成协议,这表明双方在最后一刻仍然考虑谨慎,因为合同中1美元单价的让步就意味着数百亿美元的出入,这样的压力对谈判小组是巨大的。这样的谈判过程是正常的,可以理解。
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欧洲对中俄天然气合同显得十分担心。德国《焦点》周刊担心地称,当乌克兰、欧盟仍身处&能源危机&困境时,俄罗斯已经与中国拥抱。中俄10年的谈判被乌克兰危机&催化成熟&。未来,俄罗斯是否仍会大量给欧盟和乌克兰输气成了未知数。至少,现在俄罗斯可以理直气壮地与欧盟就天然气谈判了。法新社21日称,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写给普京的信中表示,欧盟委员会认为,俄气公司对向欧洲输送必要的天然气量负有责任。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中俄天然气协议可能影响到欧洲天然气价格,该报援引一位欧洲能源领域专家的话说,&这是一笔大单,将改变欧盟天然气的计价法则。&
大量进口能源的日本,媒体更多的是对俄能源供应的&幻想&。《日本经济新闻》称,俄罗斯在外交和经济方面加速向亚洲转移,但俄罗斯为了避免对中国依存的增大,可能也会实施与日本进行各种交流的方针,而由于领土等问题,俄想要做出让步也很难。
俄罗斯战略研究院亚洲与远东中心亚洲分部主任鲍里斯&瓦尔洪斯基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达成的协议来看,可以想象在签订合同时双方都有一定让步,此外气价与市场挂钩也让价格有了浮动余地。中俄通过该协议都能加强本国能源进口和出口的多元化,俄罗斯可以借此加强在亚洲能源市场的地位,发展本国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中国则可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合同的政治意义也非同一般。他认为,乌克兰局势可能对该合同有一定影响,但程度并没有某些媒体想象的那么大。
俄新社引述俄外交学院副院长亚历山大&卢金的话称,签署对华供气合同,俄罗斯使欧盟丧失了施加政治压力的工具。卢金说:&由于乌克兰危机,欧盟威胁减少进口天然气并减轻对俄天然气依赖性的情况下,中俄这份协议特别重要。&但他同时称,对华供气合同并没有覆盖对欧输气量,中国合同只占对欧输气量的1/3。
西方担忧俄转向东方
清华大学经济外交中心主任何茂春教授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合同本身而言,中方的买价没有超越俄罗斯的底线。俄罗斯的天然气生产成本比国际平均水平要高一些。中俄之间达成协议之后,为俄罗斯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天然气谈判奠定了价格参考基础,也会影响到俄罗斯与欧洲的天然气价格。中国的能源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进一步保障之后,世界对于中国能源&饥渴&的担忧与压力会得到&舒缓&。从这个意义说,中俄之间的战略与经济伙伴关系的走近,也会增进世界各国经济深入合作的前景。
对于中俄最新达成一系列协议和巨额的经济合同,西方媒体普遍用&联盟&形容中俄关系,令西方担心的是,俄罗斯未来可能会&转向东方&,中俄&联盟&跟西方将越来越&格格不入&。德国《世界报》21日以&中俄要打造反西方联盟&为题说,天然气合同是一个重大符号,表明俄中关系真正提升。这也表明,俄罗斯能够找到新的盟友。西方在乌克兰危机中孤立俄罗斯是失败的。中俄正分享对西方的不信任。报道称,在西方的压力下,无论是从地缘政治还是经济的角度来看,一个新东方联盟正在形成。
&真正的能源联盟&,韩国&NEWS 1&网站21日刊文这样称呼天然气合同后的中俄关系。韩联社称,中俄关系已经由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化到&最强伙伴关系&,特别是此次首脑会谈的结果超过多数专家的预计,而中俄两国元首自己也评价,两国关系处于有史以来的最好阶段。历经十年谈判最终签署的天然气大单就是最好的象征性事例。该文称,随着中俄关系越过一般意义的合作伙伴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中俄两国似乎已经将共同战线的矛头对准无论在安保还是其他领域都感到不爽的美国。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梁福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石油天燃气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