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个深圳集体户口小孩读书,因为读书又另外上到了外地,父母都不是和参加考试的那个户籍在一起,这种情况政审怎么填父母

父母和孩子的户口在本地,孩子在外地上学,回户口所地怎么考大学?需要是么手续? 考大学时需要回户口所
父母和孩子的户口在本地,孩子在外地上学,回户口所地怎么考大学?需要是么手续? 考大学时需要回户口所
父母和孩子的户口在本地,孩子在外地上学,回户口所地怎么考大学?需要是么手续?
回户口所在地持身份证去当地高考招生办公室报名参加当年高考吧
到原籍学校咨询找一家本地学校,转回来就可以在当地考试,如果原籍在本地,而且孩子的成绩也不错,回来就很容易的,流程不会太复杂,学校也乐意,或者原籍招生办咨询
找户口当地的一所学校,成为那里的学生,可以找院方了解下,最好能在考试前入学,这样应该就可以了。
小孩户口跟父亲在本地,母亲是外地的,小孩在本地上学没影响?:
一、小孩户口跟父亲在本地,母亲是外地的,小孩在本地上学是没有影响的。只要孩子跟的一方户口在本地即可。...
母亲是外地户口孩子能在本地入户口吗?:
一般说来,孩子的户口总是随父或随母的。父母双方的户口都不在本地,而要把孩子的户口上在本地,可能很难办...
给孩子落户口,父亲是外地户口,母亲是本地户口,想让孩子户口落本地都用什么证件,还有什么,说仔细点.....:
婴儿(包括超计划生育、非婚生育的婴儿)应在出生后一个月以内,由婴儿的监护人或者户主持出生医学证明,向...
父亲有本地户籍,而孩子跟母亲户籍在外地,孩子属于外来务工子女吗?:
以户口所在地为准,户口在外地那就是外来务工子女
母亲户口在本地孩子户口在外地而孩子在母亲地方读书可以参加高考吗:
应该说你这还是属于异地高考,因为你的户口不是在本地。既然是异地高考就必须符合当地的异地高考政策。最好...
郑州小学母亲和孩子的户口是本地的,父亲是外地的能上吗:
理论上只要孩子的户口在郑州,就可以在郑州上学
母亲户口本地孩子外地户口,上学怎么办:
当然是找孩子户籍所在地,办迁移到母亲户籍地呀!有点麻烦,但办法总是有了,拒绝访问 | www.vst.cc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vst.cc)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1f-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天涯杂谈』&北京户口,爱恨交织的隐痛
2006年底,一年一度的北京毕业研究生供需见面、双选会上,来自全国各地4万名研究生不问待遇、只求争得4000个北京户口。堪比车展的火爆场面让人们记忆犹新的同时,也带来了关于北京户口的久久深思。
  其实,不光是天之骄子的研究生们,对于前仆后继奔赴北京的新移民来说,不管你是投资者、创业者、求职者还是民工,户口总是你心中爱恨交织的隐痛。有了北京户口就等于你是个堂堂正正的北京人,不用担心走在大街上被警察叫住检查暂住证,不用害怕你心仪的公司在招聘启示上赫然印上“只招北京户口”,就连孩子考大学,都多了一份安心。即使你在心中无数遍地诅咒这该死的户籍制度,但无奈中,还是有千千万万的人,千方百计要搞到个“北京户口”。
  人潮汹涌只为四千北京户口,发生在去年年终北京毕业研究生双选会上的一幕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你是北京人吗?
  在北京的报刊上刊出的招聘广告,不乏有这样的要求:只限北京户口;想要买套经济适用房更是先要出具北京户口证明;就连征婚启示上也要标明:希望对方是北京户口,还要加上一句说明“不是我歧视,这是长辈的要求”……好了,不要再遮遮掩掩了,让我们来看看户口是什么?它仅仅是个城市正式、永久居民的身份证明吗?不,它是享有一系列特殊福利待遇的凭证!
  在北京,你想跻身公务员行列,走仕途,就必须参加公务员招考,而参加招考的资格之一就是要有北京户口。去年最高人民法院招聘高级法官,也是要北京户口。你想应聘事业单位,也得要户口,部分大中型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也要让你亮出本地户口。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就连麦当劳肯德基这种被曝非法招工的企业,都只招北京户口员工。
  如果你有幸找到一份好工作,没有北京户口,也常常会缺少一些拥有北京户口的员工所享有的待遇。譬如一部分社会保障,便与没有北京户口的人无缘。没有北京户口,要结婚生子,则更要花费大大一笔开销。因为你要时刻准备好大把的银子,以应付学校开出的各项大额的“寄读费”、“赞助费”等等费用来保证子女入学,让你苦不堪言却还得乖乖掏钱。
  考大学时,北京户口尤其显得至关重要,2006年高考分数北京的三本线是442分,山东却要526,海南要532。也就是说,北京考生只要考400多分,就能上大学,而外地考生,必须要多考几十分到上百分不等。
  在北京,没有本地户口,就买不了经济适用房,只能去买一般商品房。每平米价格要高出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这意味着,即使只想买间50平米的房子,也要比北京当地人多交5—10万。北京户口买车交的养路费都比其他城市要低,曾经的地铁月票,没有北京户口你都买不到。每月多花几百元钱不说,更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每年都有数十万人怀揣梦想,从四面八方前来叩击北京大门。幸运者挤进大门,成为北京的新市民。然而,没有户口的不便,仍使大批寻梦者深以为憾。
  你想成为北京人吗?
  面对北京户口的诸多好处,有多少人能不动心?而来到这片土地掘金的“北漂”们,更是以得到北京户口为奋斗目标。
  琴琴一心梦想成为一个北京人,当她刚刚毕业,抱着一沓简历来到北京,满怀希望地奔走于各个大小公司和招聘会时,面对用人单位,她的问题只有一个:“能解决户口问题吗?”能解决,工资和待遇都好说,毕竟是刚毕业,薪水可以慢慢涨,但是户口解决不了,一律免谈!
  当问她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她说自己想在北京长期发展,有个北京户口会有很多方便之处。并且,琴琴对于记者质疑北京户口优势问题感到很吃惊:“从近期来说,父母不放心自己独自闯荡北京,能拿到个户口对他们来说是颗安心药丸,而且有了户口公司待遇相对好一点。要是想长远一些,以后买房子,孩子上学、高考,都是大问题,现在你看不出什么特殊的好来,以后好处可大了!”
  有琴琴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应届毕业生们,为了求得一张小小的户口证明,许多人不惜自降身价,前文提到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4万研究生争4000北京户口的情景,就再次显现了北京户口魔幻般的吸引力。
  然而在采访中,也有不少对北京户口的种种便利嗤之以鼻的外来人。在菜户营一家策划公司任职的从小姐心直口快,她说,自己还年轻,想不到什么孩子上学高考的事,而且“说不定到我孩子高考那个年代,都没有户口那么一说了。”但从小姐却在努力通过多方渠道寻求北京户口,这是为什么呢?从小姐解释说,自己的家乡比较贫瘠,常常被当做开玩笑的对象,从小她就觉得只有成为北京人,才能有真正的优越感,北京户口的好处虽然对自己没用,但也希望有资格享受到。
  来自内蒙古的宋先生现在在北京一家网站做娱乐编辑,他也表示北京户口对他来说没什么用,但又说,如果能给他个北京户口当然求之不得。宋先生笑着说:“我已经到北京很多年了,房子也买下了,一嘴京片子也挺能唬人,除了早些年没有暂住证差点被送去昌平筛沙子之外,也没图过北京户口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所以从来没觉得户口有什么重要。”他想了想又说:“但是希望给自己一个证明,证明这个自己为之付出汗水做出贡献的城市已经接纳了自己,也是对自己这些年的努力有一个交代。”
  踏上北京这块土地的人谁都想拿到一个合法的身份,户口就是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拿到北京身份证,才能畅通无阻,心理上觉得自己终于成为北京人了。确实,许许多多这样的“北漂”年轻人之所以追求北京户口这样一个名分,其实并不是贪图这种身份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好处,而仅仅是因为不愿低人一等的渴望。
  然而在记者调查中,多数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并不认为户口给自己带来过什么影响,更不曾有什么优越感。周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坦言道:“可能现在还会有一些不同,但是我觉得户口用处越来越小,现在好多事都没有户口限制了,户籍制度的作用一直在淡化。”
  北京户口,可以买?
  “帮助投资北京郊区,快速办理北京市户口,一人或带子女,收费低,先申请,后付款。电话咨询:6769XXXX(24小时热线)”、“我认识一个人事部门的朋友,他可以为大家帮帮忙,能为符合条件的朋友(全国应届本科大学生及其他符合条件的往届生和小孩等)通过正常渠道办理北京户口和天津户口(城区户口),邮箱:,我本人的户口就是他帮忙办的。”
  此类信息在网络上有很多,而且无不宣称是正常渠道、正当途径。然而管理颇为严格的北京户籍,让那么多人望眼欲穿的北京户口,这些人真就可以办下来吗?
  北京某大学的毛瑞是陕西人,身为07年应届毕业生的他,已经与位于SOHO现代城的一家贸易公司签定了就业协议,即使已经比同学早了却一桩心事,但毛瑞依然不轻松:“单位不管户口的事,所以我只能自己想办法。”通过同学介绍,高瑞联系到一位“朋友”,只需准备三方协议书、英语四六级证书、成绩单原件、就业推荐表等证件的原件,加上不菲的钱就可以办北京户口。据说这所大学年年都有人找他落实户口的事。
  记者佯装成想办户口的学生,跟随毛瑞一起见到了一位姓商的负责人。关于办户口的事,他这样向我们解释:“我先声明一点,因为这些指标都属于我们公司,所以这件事情的操作本身都是正常程序。在办理户口的过程中,你可以全程跟随。实际上你们是和我们公司正常签约,只不过不用去上班,你自己还是正常地干自己的工作。”在问到费用问题的时候,这位负责人表示因为是正式途径,“上面领导”要的好处费很高,办下来一共要收15万,但“无论是因为学生还是我们的原因,办不成肯定不收费。”
  毛瑞觉得价钱太高,表示要再考虑一下,负责人还“善意”地劝告他,赶紧办,等到不是应届,或者学校的派遣证过期,就不好办了。
  这种“正常程序”对学生要求很高,比如这家公司,学生所学专业就必须是中文、英语、法律、会计、电子(以及相关)、计算机、通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等,学历必须是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应届生,非应届研究生也可以,但是费用更高。如果是外地学校,则学校必须是211工程的大学。对于北京本地的学校则没有这个要求。
  那非应届本科毕业生或者是已经工作很久的人怎么办呢?商负责人表示无能为力,说公司按规定只能为应届毕业生解决户口,他们必须严格“按规定走”。
  在一整套并不算复杂的落户程序中,操作此类事的人是一种“户口办理中介”,利用户籍审批中的漏洞和人们追求北京户口的热切心理,违规操作,从中牟利。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并不是具备指标的某家公司,而是具有审批权力的某个机关中的那个人。
  买北京户口,陷阱重重
  为“解决非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工作人士的户口问题”,记者又以已经踏上工作岗位多年,急求北京户口的事由,拨通了一条网上留言中,留下的电话号码。该留言自称能“基本没要求可办北京户口。”
  电话那头的女声听起来相当年轻,她自称有个叔叔是“某某办公厅”的,手里确实有一些留京名额,但只为熟人或者朋友介绍来的人办,她解释说:“我们这种是先要交钱的,不是熟人介绍来的谁放心先把钱扔里?我这也是为你着想,你说我现在让你给我几万块你肯定也不信任我啊。”
  但几句话过后,她便与记者推心置腹起来,并很大方地告诉记者她的名字。自称小馨的她说,自己一向不给不认识的人办户口,但觉得记者很有诚意,如果想办,她可以给帮个忙。
  之后,小馨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她所办理的落户手续,一般是6万元,可以办一个通县、怀柔等北京郊区的户口,半年之后便可以转成城八区的,比较合算,如果直接办城里户口,可能要十几万,“一般我给朋友不推荐”。
  记者问到非应届毕业生有什么限制的时候,小馨说,她们不论什么时候毕业,就按人头走。她在“某某办公厅”的叔叔,每个月都能拿到一两个留京名额,从2005年起到现在,已经办成了几十个人的户口,所以非常可靠。要求的证件有户籍证明、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开具的犯罪证明、身份证、户口本首页和本人页的复印件,还有8张黑白照片。这些资料办齐就可以交给她,但往上级领导处递的时候,好处费就一块要递上去的,所以起码提前要交5万块,等办下来再交剩下的钱领户口本。
  小馨说,因为现在北京一直在限制人口,查得很严,找她办事的人又多,都在排着队,所以要小半年才能办下来,不过如果着急,可以“加个塞”,那可能“收费就不一样了”。
  这其间,这位叫做小馨的女孩子还告诉记者,她知道现在好多媒体都报这个事,但她已经练出来了,她说,“我们这也不是傻子,一听就知道是真想办事还是来套磁的。”还几次劝告记者:“别在网上找那些乱七八糟的信息,没有几个靠谱的。”当记者提醒也是从网上才找到她的时候,她得意洋洋地说:“找到我那是你幸运!”
  记者为此咨询了北京市公安局的有关人士,他们表示,目前北京确有一些郊区可办理北京市小城镇户口,但必须到政府部门办理。指标并不充裕,空余名额甚至都排到了几年后,并且半年就转城市户口也是无稽之谈,这种私人发布办户口的消息不可轻信。特别是一些称先付款用来“打通门路”的,很有可能是骗子。
  北京市人事局学生就业处的赵处长也告诉记者,申请进京指标应该根据工作需要,任何倒卖或变相倒卖户口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
  拿下北京户口全攻略
  □ 本报记者 苗苗
  前不久,北京市公安局推出9项户籍管理便民措施,这是值得肯定的进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决策层的善意,对外来人员的合法权利的逐渐重视。
  想拿到北京户口,其难度不亚于进行一场战争。但只要弄明白自己属于哪种情况,适用于什么政策,获得北京户口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上学——考上北京的大学自然就有了北京户口,不过是集体户口而已,四年毕业之后,如果没能争取到留京名额,即使还“赖”在北京,户口也照样打回原籍,继续做你的“外地人”去。
  工作——如果你是一名大学应届毕业生,恭喜你,你的户口之争要比一般人轻松很多。通常来说,找到一家有留京指标的工作单位,无疑是获得北京户口最好的方法。但只有一些国家部委下属单位、国企和大型高新技术企业才有比较宽裕的留京指标。想进入这些单位,成绩优秀远远不够,还要有相当硬的“路子”。为了防止拿了户口就跳槽,很多企业都规定了五年、八年、甚至十年的合同期限和高额违约金。而且一般来说,既然给你解决了户口,就不要再想拿高工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
  考公务员——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首次不设户籍限制,吸引了众多外地考生报名。考上国家公务员,别说自己,连配偶孩子都能很容易地转成北京户口。但你以为国家公务员是那么好考的么,一个职位有上千个人争,除非真的实力超强,不然这条路不太适合你。
  人才引进——据99年北京人事局《北京市引进人才和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暂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政策规定,如有学士或以上学位,到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可获取《工作居住证》。《北京市工作居住证》被称为北京“绿卡”,在购房、子女入托、入中小学等方面可享有北京市市民待遇。持证满3年,经聘用单位考核推荐,可申请办理北京户口。
  但此证对于学历、技术、职称等要求很高。而且即使拿到证,要想换得北京户口也是困难重重。根据北京市人事局2006年发布的通知,续签“绿卡”需要提供在京持证期间缴纳全部个人所得税的完税证明,三年共计36份,缺一不可。但如果收入不满1600元,没达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就开不了完税证明,到期的北京绿卡就不能续签。
  结婚——按照经验,夫妻一方户口在京,另一方户口调京的操作是相对容易实现的,但一方户口在京也不是全部的限制条件,还有学历,毕业年限,职称情况等条件,不是每个一方户口在京的家庭都符合办理条件,另外还有依据投靠人年龄规定结婚时限的诸多限制。2005年一条“嫁给北京兵户口可进京”的政策,规定北京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与外省市人员结婚生子的,配偶、孩子户口可进京。
  投资、买房——根据《北京市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条例》,私营企业可以办进京户口。这个办法以私营企业主的房产、企业纳税额、在京经营时间、吸纳北京市本地务工人员的数量等为标准。按这个标准,进京户口的价值保守估计也要人民币800多万元。这些数字让老百姓望而兴叹,有些人甚至说,有了这些钱,还要什么北京户口,美国绿卡都能拿下来了。
  投靠亲属——北京今年放宽了随父母迁入和离退休夫妻随子女迁入的条件。原则上只要双亲一方为本市户口,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子女都可申请随父或母入户;离休、退休人员投靠子女进京入非农业户口,夫妻均并办理了离、退休手续并同时提出申请,且外省市无子女的,也可提出申请。
  符合政策——比如父母中有一方曾是知青;父母由北京到青藏高原地区工作;父母从事从事地质勘探等野外流动性较大工作等等,子女可申请北京户口,但条件限制都相当严格。此外考博也是一条出路,根据有关规定,博士生毕业可以直接解决配偶的户口调京。
留京指标 应届毕业生的喜和悲
  □ 本报记者 苗苗 赵芮
  王华属于毕业生中的幸运者,这份幸运是他用四年的努力换来的——系学生会主席,党员,工科与英语双学位,还是班长,连续四年的优秀学生干部奖励,尽管成绩并不特别出色,但这些荣誉和头衔让他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某直属单位找了一份工作,优厚待遇、前程远大且不说,能够把户口落在北京这一点就已经让他的同学,乃至硕士学长们都艳羡不已。
  而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06年全国280多万毕业生,其中在京院校毕业生18万多,而给去年接收应届毕业生的单位方面的进京和留京指标,加在一起也只有区区2万。无奈之中,毕业生们只好求助于其他途径。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京内京外毕业生如此渴求北京的户口呢?“为了更好的找工作呗!”记者认识的许多应届毕业生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在京城的求职市场上,诸多公司和机关单位都要求应聘者具有北京市常住户口,或者是北京生源才可以。许多自身条件不错,完全可以胜任此类工作的外地生源毕业生,都被这一条要求挡在了门外。“打个比方说吧,如果有北京户口可以找的工作是这么多”。07年即将毕业的阿凯夸张用两只胳膊环出一个大圆圈,接着又滑稽地将双手比成碗口大小,“要是没有户口,能找的工作就只有这么点了。”阿凯已经到十几家单位应聘过,有几份工作他很中意,招聘单位所要的条件他也符合,但都因为没有北京户口,白白地失去了这些机会。“其实很多公司并不要求户口,但是条件都一般,我不太想去……”阿凯告诉记者,碰了不少钉子的他已经决意要“买个户口”了。而目前在北京,和阿凯有着类似经历和打算的毕业生并不少,这也就是为什么网上会出现诸多户口中介且生意火爆的原因。
  但是网上的中介,真的可以办下北京户口吗?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到一位通过某种“合法”、却违规的途径,办下了户口的06年毕业生小高。小高曾就读于北京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在毕业前,家里一个有门路的亲戚就打算为他办理北京户口,当时大约需要3万元,走的程序应该说是完全“合法”的。就是找一家有留京指标的公司,按照正常招聘程序名义上进入该单位,档案则放在人才交流中心。之后以公司名义向国家或北京的某机关报批,得到批准后,会拿到接收函,然后交一些证件,就可以把户口落在北京某个区了,自己再去解决工作问题,至此,与该公司再没有任何关系。当然,这个时候他就是以拥有北京市民的身份找工作了,可供选择的机会和待遇都要远远好于外地毕业生。
  毕业前的小高一直希望到上海工作,他父母当时也没意识到北京户口的重要性,所以犹豫不定,没有马上拿钱。直到小高马上就要毕业,却没有在上海找到合适的工作,家里人才着急起来,又托那位亲戚联系,但这个时间已经到了户口落户的高峰期、争抢阶段,小高所学的专业属于工科,并不是2006年北京市最需要的人才,又赶上了纯粹的卖方市场,因而“价码”偏高,要5万5定打不饶。之后小高备齐了对方要求各种的证件,父母拿出了大半生的积蓄为他办下了户口,小高在京城才终于有了正式身份。
  然而,并不是每个想落户北京的毕业生都有“能办事”的亲属朋友。张克强毕业后打算留京工作,户口就成了压在他心上的一块石头。不过他没费多大劲就在网上找到了很多神通广大,自称能够办理户口的人,要价也不高,4、5万就可以轻松拿下。小张初出校门,还没完全领悟这个社会的深度,家里的父母也不完全了解情况,单纯认为为了儿子好,花多少钱都无所谓。最后,一个将自己背景吹得天花乱坠的人和他接上了头,并要求他交现金5万元,拍着胸脯保证钱到了办个户口很容易。在小张即将把钱交给那人之时,他的哥哥觉得事情蹊跷,及时阻止了弟弟。过几天后,网上论坛里就开始有上当的网友发帖哭诉怒骂自己上了此骗子的当。
  毕业生们强烈的留京愿望,成为这些骗子存在的温床,甚至一些在招聘会上信誓旦旦向你保证可以解决户口的公司,都可能是招便宜工的幌子。
  05年,萌萌临近毕业时和一家房地产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因为公司承诺能够解决北京户口,萌萌放弃了其他两家待遇更好的工作,接受了房地产公司开出的很低的工资待遇。然而当她入职的时候,公司却说,因为还有试用期,现在还不能决定是否给你办理户口,要考核一段时间。而这一试就是半年,转正后萌萌再次提出当初约定好的户口问题时,公司却一拖再拖,直到06年6月,才最后给了她一个说法,说是她已经不算是应届毕业生了,所以公司也没办法给她办理落户。萌萌气急败坏,她说,为了户口她才接受了这么低的工资,现在户口也泡汤了,“差不多等于不要钱白给这些骗子打了一年工。”
  所以,在公司开出这样条件的时候,千万要搞清是在拖时间还是真的要考核。不仅仅“应届”是有时限的,人事局的审批更是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过了时间限制,公司可能只说一句对不起,而你自己却失去了获得北京户口的机会。
  同时,也不要相信公司说,会给你办理户口,但是要先办工作居住证(或按照引进人才办理等等),三年以后你就是北京户口了,这样的承诺。按照北京市的政策规定和实际操作经验,工作居住证的效用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与北京户口一样,但凭工作居住证三年只能得到申请北京户口的机会。04年的时候,人事局的负责人就郑重和各大单位人事人员声明:“请各单位不要把办理工作居住证当成是一种给员工解决户口的手段,人事局从未保证过三年以后一定能换到户口。”
  政策链接
   2007年北京市接收非北京生源本科毕业生要求及紧缺专业目录
  一、各用人单位须在教育部直属院校、其它部委所属院校、中央与地方共建院校及列入“211”工程的地方院校范围内接收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双外生(即非北京生源、非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的本科生)不在引进范围内。
  二、2007年北京市引进非北京生源本科毕业生紧缺专业目录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机械及自动化;3、电子科学与技术;4、临床医学;5、通信与信息系统;6、市场营销;7、建筑工程;8、生物医药类;9、化学化工类;10、材料学;11、会计学;12、护理学。
  村官 留京新途径
  □ 本报记者 赵芮
  对于许多家庭贫困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几年的学费已经让父母负担沉重,许多人毕业后还要偿还银行的助学贷款,他们既无门路,也无力拿钱来解决户口,考取北京市或者中央部委的公务员竞争又过于激烈。因而,到基层农村去当村官就成了很多毕业生心中获取北京户口的一条“捷径”。
  2005年,北京市政府提出“村村有大学生”计划,准备在3年内向北京农村输送8000名大学生。06年,北京市招聘了2000余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基层村镇,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这些毕业生与乡镇政府签订为期3年的合同,合同到期后可重新自主择业。在此期间,如果连续两年考核合格,外地生源的毕业生即可留京,解决户口。如果报考研究生,考试总分加10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今年,北京市还将面向0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3000名村官。
  大四学生文海,已经使出浑身解数准备争取一个村官的名额。“我是学石油勘探的,想留北京基本不可能。”文海说,“当村官挺好的,以后又可以优先录取为公务员……当然了,北京户口才是最吸引我的,拿到了户口,以后找别的工作就更容易了。”文海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村官,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最有吸引力的一点就是落户北京,可以为以后就业、子女教育等带来诸多便利。很多应届毕业生都是因此才加入了争当村官的行列。至4月中旬,北京市已有1.9万余名大学毕业生报名当“村官”,虽然今年的“村官”名额比去年增加了1000名,但由于毕业生报名踊跃,今年的录取比例达到了6.3比1,比2006年的竞争还要激烈。
  详解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
  《北京市工作居住证》被称做北京“绿卡”,凡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外地人可在购房、子女入托、入中小学等方面享受北京市民待遇。持证满三年的外地人才,经聘用单位推荐,符合相关要求便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手续,落户京城。
  优惠项目:持《工作居住证》在以下方面享受北京市市民待遇:
  (1)其子女在京入托、入中小学就读,免收借读管理费;
  (2)可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购买商品房、批准上市的已购公房和存量房;按有关规定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3)按照公安部的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可在本市办理因私出国商务手续;
  (4)可申请办理驾驶证或临时驾驶证以及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5)可在本市创办企业,可以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份申请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项目资助;
  (6)可列入本市人才培养计划,并可参加本市有关人才、专家奖励项目的评选;
  (7)可参加本市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考试)、执业(职业)资格考试、执业(职业)资格注册登记;
  (8)可参加本市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可按有关规定在本市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
  申请条件:市人事局《关于实施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凡是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和首都经济发展方向及产业规划要求的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外国(地区)、外埠在京设立的非法人分支机构,其聘用的人员在本市有固定住所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申请《工作居住证》:
  (1)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取得学士(含)以上学位的人才;
  (2)具有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资格、资质的人才;
  (3)对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及特殊领域、特殊行业的紧缺急需人才。
  所需材料:
  (1)拟申请《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人员受聘企业情况证明材料: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法人)、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外国(地区)、外埠在京设立的非法人分支机构营业执照等原件及复印件。
  (2)拟申请《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人员情况证明材料: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职称证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在京固定住所证明:自己有住房的,提供房产证或购房合同;租赁房屋的,提供派出所和房管部门出具的准许房屋出租的证明以及与业主签定的租房协议;租赁公房由房屋产权单位出具证明;借住亲友房子的由居委会出具相关证明;
  (3)聘用合同;
  (4)近期一寸同版免冠彩色照片四张;
  (5)配偶和子女随往还需提供:结婚证书、配偶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聘用合同、独生子女证(两个子女的须提供二胎准生证明,若双胞胎、多胞胎提供出生证明即可)等。
  申办程序: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实行网上申报制度。步骤如下:
  (1)用户注册;
  (2)用户登录;
  (3)填报申请人的相关信息;
  (4)打印《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申请表》;
  (5)准备相关材料报区县人事局审核。
  (资料来源:北京市人事局)
  外地孩子 上学容易考学难
  □ 本报记者 蒋志颖
  前不久,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规定,已经取得“工作居住证”(即人才绿卡)的异地户籍来京人员子女不允许在北京参加高考。“外地孩子上学容易高考难”的困扰又一次摆在了人们面前。
  已经有二十多年教龄的王小会(化名)老师任教于北京海淀区清河镇中学,她十分无奈地告诉记者,由于该所中学位于海淀区和昌平区的城乡结合部,所以学校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特别多,许多孩子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但是因为户口问题而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以致一些外地户口学生成了高考的“黑户生”。其中一些学生错过了在户籍所在地报名的时间,从而没有办法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这预示着这些孩子即将失去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令很多北京的教育工作者感到痛心。
  任教于北京市昌平区昌盛园小区昌盛园学校的李玉珍(化名)老师告诉记者,众多外地来京务工人员的子女之所以无法享有平等教育权,是因为看似平等的教育制度存在着地区户籍差异。户籍的地区差异把孩子死死地“拴”在了特定的教育地域内。现在许多外地户籍的孩子,虽然能够在北京接受教育,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政策形势下,他们却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
  北京市教育政策规定,没有北京市正式户口不可以在京参加高考。由于所学知识难易程度的不同,再加上各高校在各地区招生政策的限制等,“在京就读,在外高考”成为许多外地户籍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大障碍。
  “我清晰地记得这样一个场景,那是2006年秋季刚开学的时候,我教的二年级召开全体学生家长会。由于我的失误,‘外地户口的学生家长就不用来开家长会了’,使得我们班好多外地户口的孩子特别难以接受。课下我们班一个北京籍的学生来询问我为什么外地的学生家长不来开会呢?一时问得我哑口无言,不知所措。这是教育制度的悲哀。”李老师告诉记者。
  在北京市朝阳区牌坊小学,记者发现,该小学四百余名学生中有三百多人没有北京市户口。
  据牌坊小学三年级班主任梁雨冬(化名)老师介绍:“我是三年级一班的语文兼数学老师,还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外学习活动。我们班现有学生22人,只有四人拥有北京市常住户口。现在拥有北京市常住户口的优势日益凸显,真不知剩下的十八位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路在何方?北京的教育是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外地的教育状况则与北京的不同,有些地区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好多外地学生在北京上学而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使他们与在原籍上学考试的学生在成绩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差距。”
  没有北京市常住户口,让郑小刚(化名)的求学之路伤透了脑筋,也使其父母花了许多冤枉钱。
  郑小刚今年十六岁,老家在湖南邵阳,父母在北京做服装批发生意。因为户口问题使他在学习中遇到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他在初中升高中考试的时候,学校规定考试资料中要有一份指定某某医院证明的体检卡,而这家医院恰恰只为具有北京市常住户口的孩子做体检。当老师通知郑小刚拿户口簿到医院做体检时,医生一看就说,不是北京市户口的体检做不了。当时的郑小刚简直伤心到了极点。
  郑小刚一边摸着脑袋一边告诉记者:“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虽然在同一所学校学习,但就连开家长会接受的‘待遇’都不一样,为什么一样的学生‘待遇’差别这么大呢?”
  北京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现在可以享有九年义务教育,但此后的问题却少有人考虑。在目前的形势下,外地户口的孩子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有很多成绩优异的孩子不得不选择成人高考,也有一些孩子为了参加普通高考不得不在初中时返回老家上学,但由于北京教育与其他地方教育差别较大,孩子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落差,压力也很大,其中甚至不乏自暴自弃者。
  好想学生平等读书考试
  □ 本报记者 罗旭 胡淑玲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对于我国公民来讲,本不该有地域的差异,但户籍制度,却人为地把学生尤其是中学生限制在了一定的受教育区域内。在北京上高中却没有北京户口的学生,如果想在北京参加高考是政策所不允许的,但如果他们回到户口所在地,即便可以参加高考,所学知识的差异性,应试试题的不统一性,也必将成为阻碍他们进入高等学府的拦路虎。针对这种情况,记者采访了几位学生家长,他们中有老北京,也有外地来京人员。
  “区域差异很难避免”
  北京某大酒店的部门经理李大姐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夫妻双方都有北京户口,他们的孩子现正在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读初一。回想起孩子刚上学时的情景,李大姐说,她的户口在宣武区,老公的在西城区,由于以前孩子的户口都是随母亲的,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学,接受好的教育,在孩子读小学的时候,不得不交了一万二的赞助费,才把孩子办到西城某小学读书。
  “其实不光北京和其他城市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就连北京市内的学校,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区域差异很难避免。”李大姐说,“不光是高考受户口限制,要在原籍参加考试。就连北京各城区,比如海淀、崇文、宣武、西城,初中升高中的试卷和录取分数线都各不相同,跨区域上学就得交借读费。”
  当记者问到如何看待外地户口的孩子在北京上中学时,李大姐表示,因为户籍政策的限制,也就是高考必须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外地户口的孩子最好从初中开始就回到原籍学习,这样学习的进度能赶得上,将来高考也更能应对与当地教育相适应的试题。
  在李大姐看来,是否拥有北京户口,最大的区别就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而大多数公司的招工似乎并不在乎户口所在地的差异,据她说,她们公司大约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是北京户口。李大姐还表示,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涌进京城,给北京当地人的生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些北京人现在穷得只剩北京户口了,他们找不到工作,也没有土地可以耕种,其实他们也是社会应该关注的群体。
  “北京孩子的应试能力相对较差”
  北京某影视公司的技术总监冯老师是湖北省黄梅县人,他1994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作,户口也就落在了北京。冯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为了方便孩子就学,他专门在孩子就读的学校附近买了商品房居住。
  冯老师说,他现在就相当于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代表了有北京户口的人,在这部分人看来,按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是非常必要的。“北京孩子的应试能力相对较差,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综合能力较强。虽然北京孩子涉猎的知识面比较宽,但理论深度往往不及外地学生,受到的应试教育的训练也相对较少,如果和其他地区的孩子在考试上竞争的话,恐怕竞争能力会差很多。”另一方面,冯老师想起了自己当年以“湖北户口”参加高考的情形,虽然北京和湖北的试题不同,但1994年湖北的本科分数线是530分,而北京的却是400分,一百多分的差距,同样是450分的人,在北京就可以上本科,而在湖北就要面对落榜的结局。而且更让当时的自己感觉不公平的是,湖北和北京在高考试题上的难易程度也并不相同,北京的试题反而相对简单一些。
  冯老师强调说:“我很能理解外地在京求学的孩子的心情,但既然政策暂时不会得到改变,家长就应该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早联系学校,争取让孩子在上初一时就能回老家,这样打下的基础会更加牢固一些,在高考时与同一地区的学生竞争才不会有劣势。”
  当记者问到现在落户北京比1994年难很多,以致部分人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北京户口时,冯老师分析说,这是户籍制度的弊端所在,主要原因在于相关部门缺少规划,很多户籍政策都是在迫不得以时才临时出台。
  “希望孩子能在上学的地方参加考试”
  温大姐是河北省张家口市人,来京务工两年多了,现在一家公司从事保洁工作,她的孩子正在东城区新开路小学读三年级。虽然孩子才上三年级,温大姐却早开始考虑把孩子转学回张家口了。
  “现在就是孩子太小,让他自己回老家不放心,而且北京的学习确实好,孩子能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都会钉扣子了。”温大姐说,“但是总得让他回老家上学,因为高考不能在北京考,如果老在这里学习的话,回去肯定赶不上了,听说考试出的题都不一样。”
  记者问温大姐是否会陪同孩子回老家就学,还是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温大姐很无奈地说:“如果孩子读初中前就能自立的话,我想让他自己回去,我在这里找到工作也不容易,这些钱还要供孩子上学呢。唉……我真希望孩子能在上学的地方参加考试,而不用必须回老家考试,那样我就能照顾他了。”温大姐表示,她很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家能否照顾好自己。而且,中学时间是六年,如果六年不在孩子身边的话,很难想象孩子的性格会怎样发展,如果孩子因此在身心上受到伤害,她会很难过,觉得没有承担好母亲的责任。“但现在的户口就是让人很为难。”温大姐说。
  看得出来,温大姐对户籍制度的现状很无奈,却也无力改变什么,惟一能做的,就是为孩子联系一所张家口市比较优秀的学校。
  类似李大姐、冯老师、温大姐这样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可以说做了他们能做到的一切,但他们的那种种无奈,又有谁可以帮呢?真心希望有关部门尽早出台相关的合理措施,让家长不再无奈,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各地报名参加高考的户口条件
  在北京报名参加高考的户口条件为具有北京市正式户口(外地转京户口限日前在京落户者)。在中国定居的外国侨民,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身体健康,可以报考。报名时须持有市公安机关填发的“外侨居留证”。
  考生须到常住户口所在的县(市、区)招办报名。报考科类分为文史、艺术文、体育、理工农医、艺术理五类。报名时须交验以下证件:高中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力的证明材料),户口簿、身份证或第二代临时身份证(现役军人须持军人证);非应届生持单位或街道(村民委员会)报考介绍信。由于山东省已实行高中新课改且实施自行命题,从今年起,对户口在山东省,在外省借读的考生不办理借考手续,考生一律回户口所在地报名考试,山东省考生也不能在省内跨市借考。
  应届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可由学校负责事先核准户口的所在地以及其他报考条件,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报名点办理集体报考手续。社会人员报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持毕业证书或相应学历证明到市、县(区)招生办公室指定的报名点办理报考手续。
  外省迁入广东省的考生报名时,除必须出示广东省常住户口簿(日前迁入)和身份证,并交全户人员的户口簿复印件外,还须具备完整的三年高中学籍材料和提供户口迁移证,否则不予确认报名手续。凡非正常“高考移民”,一经发现,坚决取消报考资格,已被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
  在河北省参加高考的报名条件为:户口在河北省,具备普通高校招生报名资格或者对口招生报名资格的中国公民。外省在河北省借读和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户籍不在河北省的考生不得报名。只报考体育单招(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考生直接到报考院校报名并参加院校组织的测试。拟参加全国文化统一考试的考生还需在户口所在地招生办指定地点办理统考报名手续。在河北省定居并具备报名资格的台湾籍考生可在居住地市级招生办报名;在河北省定居并具备报名资格的外国侨民,持省公安机关填发的“外侨居留证”,也在居住地市级招生办报名。报考省内、外院校的艺术、体育及对口类专业的考生进行专业测试时,必须携带考生号和身份证。没有在户口所在地报名的考生,不能参加专业测试。
  考生(包括统考生、单考生、保送生、推荐免试生等)一律在常住户口所在地报名。市州范围内县与县之间寄读考生的报名办法,由市州招生考试部门确定(拟报考少数民族预科班的考生必须在户口所在地报名)。在报名时,所有考生均应签订诚信高考承诺书。考生报名时,须交验本人身份证(或户籍证明)、高中毕业证(应届生凭毕业生名册)或同等学力证明。对口报考有关高校的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普通中专(含中师)、成人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到市州招生考试部门指定的报名点报名。在湖南省定居并具备报名资格的外国侨民,持省公安机关填发的“外侨居留证”,到居住地市州招生考试部门规定的报名点报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届高中毕业生报名应具备以下条件:1、考生本人及父母在疆有常住户口,且户口迁入新疆的时间不少于两年;2、高中阶段在疆就读三年并且有在新疆就读三年的学籍档案和会考成绩;3、有自治区普通高考高一电子注册报名序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往届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报名应具备以下条件:1、考生本人及父母在疆有常住户口,且户口迁入新疆的时间不少于两年;2、往届毕业生须在新疆参加过普通高考。3、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必须有教育部门签发的毕业证书及考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考生是否遵纪守法的证明。
  其他考生报名应具备以下条件:1、高中阶段随父母调动转入疆内就读高中的,考生本人及父母在疆须有常住户口,且户口迁入新疆的时间不少于两年,有高二、高三两年高申学籍和会考成绩。2、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生到外省区借读的考生报名,本人及父母户口必须长年在新疆,考生户口没有迁出新疆的经历,且出具就读学校高中学籍档案及省级会考办公室出具的会考成绩证明。 
  北京户口——架在经济适用房上难以逾越的天堑
  本报记者 崔嵛
  今年二月份,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表示,今年建设部将全力改进并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将重心放在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同时完善购房人退出机制。
  经济适用房,一直以来都是北京楼市中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高涨的房价,市民的呼声促其产生;但必须拥有北京户口的要求却成为很多购房者难以逾越的天堑。然而对于买房置业是否应该与户口挂钩,房产业内、民众之间始终争论不休。
  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为此,记者采访了几位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以探求不同的声音。
  京城如此之大,而我何处为家?
  买房难,难于上青天。其难为何?无他,唯价格尔。经济适用房,本来是一把有助民众买房的利器,但适用的原则却比高涨的房价更望而生畏——这就是户口。户口成为一道在京的外地人士公平购房的鸿沟。
  “房奴”,已经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词语。不过纵使如此,也有人甘当房奴,很多人认为他们是不幸的。但是如果换个角度呢?还有人连当房奴的资格都没有。
  罗女士:我来北京已经三年了,当初怀着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踏上京城的土地,风风雨雨、不懈努力,到头来却发现连生活最基本的元素都不能具备。广厦万千,然而却一房难求。偌大的北京城竟没有我的立足之地。
  8000元,这是我丈夫现在每月的收入,说实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就是这样也不能改变什么,用他的话说,“拼死拼活一个月,也就只能买到五环外一平方米的砖”。
  我丈夫来北京八年了,可以说几乎已经成了半个北京人,说起话来也有了些许京腔。但是即便如此,他也只能是像北京人,永远也不可能真的成为京城子民,那就是北京户口。说句玩笑话,他是一路眼谗着看着经济适用房走到现在。没有本地户口,我们连挤进排队人群的资格都没有。
  前几年,收入不高的时候,我们没有资格购买经济适用房;现在条件算是好转了,但面对万元上下的商品房,却仍然负担不起;今年北京市出台了限价房的政策本是好事,然而一个对与外地人仍旧刺眼的条件摆在眼前——户口。
  无论是“经济适用房”还是“限价房”不都应该是政府为民谋福利的事情吗?但是却有着诸多限制,这是否是一种对外来人口的歧视?我们在这座城市中工作、生活,同时也在为这座城市创造价值,但是却不能得到与本地人相同的待遇,这是否是对于像我们这些北漂的一种不公平?
  公平,这是一个难题
  要买经济适用房,户口是个坎儿。有人对此忿忿不平,“近水楼台先得月”。但仔细想想,当地政府照顾本地居民好像无可厚非。
  今年是北京经济适用房“诞辰”九周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九年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经济适用房无疑是拥有北京户口的人所独享的一种政策。“城外的人想进来”,那么城里的人又怎么想?记者采访了一位在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石女士。
  石女士:2004年,我的家人带我办了各项相关手续,我们领到了期待中的那一张房产证明
  可以说,在北京拥有一套房子是每个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共同的愿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这个愿望。毕竟,一座城市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人口的增长则近乎无限。每个国家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就那么几座,在中国就是北京、上海、深圳和东南沿海一带的一些城市。毫不夸张的说,可能全中国的人都希望到这几个城市生活。这就必然造成了供求关系的紧张。而当地政府所制定的各项相关政策也只能是最大限度保证本地居民的生活与福利。经济适用房正属此类。
  因为这并不是国家的统一规定,各地政府有权制订符合本地区的房产政策。经济适用房其本身,政府在规划用地后,在土地挂牌时的价格就低于商品房用地的价格。可以说政府在与房地产开发商的交易中是吃亏的。因此居民才得以从开发商手中用远低于商品房的价格购买住房。这本来就可以认为是北京政府的一种福利政策,也自然是优先对待本地居民,如果不是有这样的政策,那么北京房地产的买主可能大多都成为了外地的有钱人。
  不过作为普通人,我要说一句,其实经济适用房本身也很难做到公平。不是你有了北京户口,相关条件也足够,你就一定能买到你所想要的房子。房号就那么多,但每天排队的人能排整整一条马路,抢都抢不到。经济适用房就像是一条人人都想挤,却难以挤上的独木桥。  
  经济适用房经济了谁?
  同样纳税,却不能得到平等的待遇,这是不公平的体现。绝对的公平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是很难存在的。人们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尽量公平。社会总是在不断地进步,持续的进步就意味着不存在完美,任何制度也是一样,所以才会有改革。不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立竿见影的,但至少我们能看到某种方向。北京市政府也确实在为此努力着,今年的“经济适用房回购”政策就是其中之一。
  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可以说是经济适用房的坚决反对者。政策不可谓不好,但是怎样把政策落到实处却是一个更难解决和平衡的问题。
  任志强:有钱人就应该买商品房!这是我一直强调的问题。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就是应该为那些中低收入的人群准备,这是没错的。但是怎样审核和界定则是一个难题。
  在北京需要买房的人是哪些?而真正买房的人主要是哪些?这是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在我看来,北京市的居民中,本身没有固定房产的人少之又少。买房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居住,而是用来投资。而且经济适用房绝不是简单的“房产实名制”下的一一对应关系。事实上很多购买了经济适用房的人并不是人们所想的那种中低收入人群。前几天,我经过天通苑,看到了不少好车,试问,需要买经济适用房的人又怎能买的起这些生活奢侈品呢?基于此,我们对北京经济适用房的各小区的购房者做了一个调查。
  结果表明,这些购房者中,属于较高收入以下家庭收入的购房者比例仅占58.4%,属于较低收入和低收入家庭的业主仅占22.3%,而属于高收入的家庭占到了25.8%。同时北京经济适用住房用于自住的比例仅为51.34%,其余的用于出租。可见北京市最初实行经济适用住房销售无准入条件,让更多的不应该享受政府保障性补贴的家庭侵占了低收入家庭的购房权利。而政府此时出台的“经济适用房”回购政策可以是看作为纠正这种失误而采取的强有力手段。也是让更多应享受这种政府转移支付的优惠政策的家庭能靠政府的措施而改善和解决住房的困难的时候了。
  户籍挂钩房产?无稽之谈!
  政府的“回购”政策确实是一种进步的体现,但是对于房产,更多人关心的问题并不在于此。户籍,这仍然是令人困扰的严峻现实。对于这个问题,广东省人大代表朱列玉有着自己的看法。
  朱列玉:根据实际情况看来,集体户人员结婚、生育难继而引发后代“黑户”的问题,在北京、上海和珠三角一带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对此我只能说与房地产挂钩的户籍制度很是无稽。
  在我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的设置和户籍管理不够规范。举个例子,各地政府对外地大学生是作为引进人才从而被单独列入集体户口中,这已是区别对待,没有能让他们享受与原城市户籍人员一样的权利。现在又将他们的户籍迁移与住房连在一起,这也与那些老户籍人员区别开来。为什么老广州人可以凭借住的房产上户享受政府提供教育等基础设施成果,而集体户的后代却要成为“黑户”,这个问题很值得关注。
  依我个人之见,就目前国家户籍管理制度的发展而言,户籍这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物品最终将向卡片、号码似的永久居民证进行演变。就像在美国,户口早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每个人的一切产权证明都基于“社会保障号码”上,就相当于我们国家的身份证。这是一个成熟社会所要经过的必然阶段。
买房落户,造福后代?
  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现行的户籍制度也是如此。没有消亡的事物注定仍拥有它存在的价值,但今天的存在,不代表它未来不会改变,也决不意味着它没有问题。社会说到底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整体,人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当一个人的社会福利、医疗养老保险与居住权利等这些基本权利都要受到某一样制度制约和限制时,那它确实可能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有人对房产与户籍挂钩嗤之以鼻,有人因为没钱买房而羡慕户口;有人有钱买房为了户籍却仍然着急。张先生就是那被人“羡慕”的其中之一。
  张先生:为了孩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我一直在为孩子落上北京户口而着急。听说北京的一些房子只要买了,就能落上北京户口,所以我决定在北京买房。只要能把孩子的户口上了,多少钱我也再所不惜。
  为了这个户口我们上过一次当,曾经有一个小区曾承诺包上户口,于是我们交了订金。不过后来当我们把房款付清以后,却没了下文。据说是市政府有政策,可能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落实户口,可孩子马上就要高考了,已经不能再等了。后来,听说在北京郊县买房可以解决户口问题。既然弄不到北京城市户口,弄一个北京郊区户口也不错。于是,我们决定在北京郊县再买一套房子。去年,我们终于在房山区购得一套房子,几经波折,孩子的户口也终于落实了。
  房子?暂时先空着吧,我们也不大可能来这里住,等什么时候需要再说,或者等以后孩子考上大学后再卖出去……
  相关联接
  户籍战略大转移 农村包围城市
  京郊小镇求贤若渴出新招
  对于那些渴望得到北京户口的人来说,退而求其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拿不到北京市区的,那就拿北京周边小城镇的也未尝不可。而这些小城镇为了经济的发展,也不惜在户籍上下功夫以求人才。
  不久前,国务院转发的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凡在指定区域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而北京现在的政策是依据1998年颁布的相关试行办法,其中规定投资50万、有两居以上住房的外地人员可申请城镇常住户口,该办法有效年限为5年。
  虽然《意见》刚刚下发,北京许多房地产商已经闻风而动,把北京周边的小城镇作为下一个阶段房地产发展的“战略重点”。
  北京周边的小城镇为聚敛人才,在户籍政策上也各出新招。
  经国务院体改办审批,北京通州区宋庄镇、昌平区北七家镇等8个镇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外地人在上述地区买房投资便可办理北京户口。
  消除户口壁垒需多管齐下
  户籍,从物质层面讲,只是几张纸而已,从实际的意义上讲,却代表着千百万人的福祉。有哪种户口,就有哪种身份,不同的户口有不同的待遇,不同的户籍有不同的社保福利……在人口流动日渐频繁的中国,现有的户籍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 本报记者 马丰敏
  了解美国绿卡制度的人都知道,绿卡对于移民的生活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而在目前的中国城乡,从实质上来说,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直到人死相随的小本本——户口本。户籍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划出了一条明显的界限,虽然只是地域身份的不同,但不同的地域身份在社会保障方面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一点在北京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
  异地城镇户口用处不大
  小陈本身是个城市人,但自从三年前来到北京工作生活后,这个城市居民身份在北京就形同虚设了。到目前为止,他也没觉得自己与农村外出劳务人员或农民工有什么不同。尽管他享有着许多农民工没有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尽管他有着固定的工作、固定的住处、相对固定的收入,但他始终没法认为自己是北京人……
  事实上,像小陈这样的人在北京成千上万,他们有的生活质量甚至在许多北京人之上。但因为户籍的限制,小陈的档案一直留在地方原单位,养老保险每年也是交往地方,北京的所在单位还建议他将医疗保险也在地方交,这让小陈明显感觉到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生活工作在北京,医疗保险如果在地方交,哪天有个病痛,还得千里迢迢回到地方按不知道什么比例、规则去享受户口所在地的医疗保险。
  这就是当前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各自为政的“真空”地带——各个地区之间的社保交纳与接转十分困难。
  在这种状态下,户籍缺失下的城市社会保障在名义上与事实上是隔离的。
  农民工难以参加社保
  由于种种原因,过高的“门槛”和过多的限制,农民工更难享受到应该拥有的社保福利待遇。
  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例,按规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不能低于当地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60%,单位缴费比例为20%,个人为8%。
  2006年,北京社会平均工资为36097元/年,按最低缴费工资基数60%计算,月缴费基数为1804元。那么,2007年基本养老保险最低月缴费额为505元(其中:单位361元,个人144元)。
  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有些企业不愿意为农民工交纳养老保险的因素之外,许多农民工自己也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他们认为月缴费基数太大,这与自己的月收入有明显差距,参保不合算。他们不仅不愿承担个人缴费部分,甚至要求将企业应缴纳部分也发给本人。
  从另一个方面讲,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强,这与基本养老保险区域统筹存在矛盾。
  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时,其个人账户基金随同转移,但统筹基金不转移。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数据未联网,参保人员跨省流动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转移。如果退保,只退个人账户资金,不退统筹基金。
  另外,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农民工在与企业中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后,只有重新就业才能转移或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未重新就业的就不能接续或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保留其养老保险关系,保管其个人账户并计息,达到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才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多数农民工的季节性、流动性强,农闲时外出务工,农忙时回家务农,务工地点不固定,务工时间不连续。农民工回乡或转换务工地区无法以个人名义续缴保费,达到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难以累计到15年,无法享受养老金待遇,只能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上的本息。
  异地户口社会保障困难重重
  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截止2006年底,北京实际居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达到了1538万人。全市共有户籍人口1219.5万人,流动人口318.5万。庞大的“流动”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长期居住在北京。他们长期的居住地与户籍的严重分离,引发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矛盾,具体到社会保障,似乎问题更多一些。
  具体而言,与流动人口相关的社保主要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这些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而社会救助主要表现为面向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需要通过单位或个人缴费才能够获得资格。
  从养老保险看,2001年,我国开始进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主要包括: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实现部分基金积累,探索基金保值增值办法;将基础养老金水平与职工参保缴费年限更紧密联系;统一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缴费办法等。
  而实际上,养老保险难以覆盖到流动人口,不仅是因为这些人口灵活就业的特点,也来自于当前我们在现收现付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得缴费主体缺乏信心。
  在社会救助体系方面,目前在我国也仍是地区性的,对于城市低收入人口,包括新迁移人口一旦由于种种原因丧失获取收入的能力,其建立的最低生活保障却仅仅限于本地户口的当地人享有。
  住房方面,我国城市实行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其中经济适用房政策在全国大面积铺开。虽然理论上经济适用住房的租售价格以保本微利为原则,并实行申请、审核和公示制度,强调公开透明,严格监督管理。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经济适用房还是廉租房,其适用对象都是本城市、具有户籍的低收入人口。具体到北京,无北京户口的外地人均不能购买经济适用房。
  是户籍制度本身的错误吗?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曾提出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小马拉大车”,意思是户籍制度背负的东西太多,尤其是社保这一方面。
  “大车”上装着越来越沉重的外来人口的住房、保险、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对许多人而言目前还是一个“盲区”,但对于运行的城市或国家来说,却重于泰山。
  本报记者曾采访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位负责人。她说公务员的保障体系是通过人事部门管理的,商业保险接纳一部分高收入群体,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最为广泛,管理的难度也最为突出,存在的问题也最多。市场经济要求资源(劳动力)由市场自行配置调节,旨在强调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户籍管理与此要求相对滞后,从而导致了社保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在北京、上海,这一问题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是户籍制度本身的错误吗?越来越多的专家指出错不在户籍,户籍登记本身并没有问题,矛盾的焦点和解决主要是户籍背后的东西。
  有些专家认为,北京户籍改革之所以行进缓慢,一是因为从理论上讲,该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而现行的改革是由公安一个部门在做;二是户籍改革是城乡及城市间利益和资源的重新分配,也是部门之间的一次权力重组,配套改革须先行。相关的政策也要及时跟上,靠公安部门单方面的改革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在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一视同仁,不分地区,不分户口性质,消除歧视,才能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只有各方面的配套措施跟上了,户籍制度改革才能取得实效。社会保障才能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
  现行的户籍管理方法是中国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作用的结果。短缺经济是一大原因,在短缺经济时期,中国走的是高就业、低工资、低福利的路,高就业是第一大前提,城市的钱就这么多,首先解决现有城市人口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外来人口的问题。因而外来人口的社保真空是在所难免的,现在能做的就是直面户籍背后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建立相应的配套体系,然后逐渐完善外来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因户籍带来的不公平和歧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阵痛。
  从我们目前的财力和各类社会保障的不同特点来看,我们政府直接筹资并提供给流动人口的,除廉租房和子女平等就学权利外,只能够依据各地情况制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而在失业、医疗、养老金等需要缴费才有资格享有的社会保险安排上,则严格根据是否缴费来决定是否得到保障,政府所能做的是在解决“老人”问题的基础上,推动覆盖面扩大以及财政许可条件下的有限补贴。
  消除户口壁垒需多管齐下
  本报记者近日对多个省市正在进行的户籍改革进行调查了解,发现各地不同程度的户籍改革,对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又引发了许多新的小问题。这些问题在社保方面更值得我们关注。
  由于缺乏产业支撑,诸多配套政策难以到位,使得群众感觉不太满意,配套方法推行过程中又引发了许多新的小矛盾。
  河南、广东、宁夏等省区公安部门一致反映,其实户口问题的难点不在户口本身,而是户口背后的利益。说简单点,公安部门可以迅速将户口变更,核心是社会各部门的配套政策难以到位。
  据河南省鹤壁市有关部门预测:户籍改革后鹤壁市受冲击最大的是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按照“十一五”规划,鹤壁市在新的户籍政策下要新增21万多人。按此推算,结合鹤壁市当地实际,年均增长管理费用近百万元。
  对于社会保障资源而言,每增加一名参保人员需增加管理成本21.65元/人年。而在城市低保方面,需要资金26460万元,净增加财政支出23500万元。如果上级不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鹤壁市资金缺口太大,无法实现应保尽保。实施户改至2010年,鹤壁预计增加10万城市常住人口,需要新增住房300万平方米左右。拉大城市框架,进行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供热、燃气管网、垃圾处理、城市绿化、市政公共设施等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增加道路建设投入6.75亿元、供排水、污水、供热管网建设投入4.68亿元,加上垃圾处理厂建设、城市绿化、市政设施等合计投入约需12亿元。
  所有这些,都是对财政的压力。由于鹤壁市没有申请改革专项资金,试图探索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户改之路,而对巨额资金缺口,只能采取过渡性措施,户口虽改,配套政策暂时不能跟进,在医疗、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失业救济等诸多方面仍然按过去区别对待。过渡期为5年。但是5年之后怎么办,仍然没有明确。
  广东省佛山市实行城乡一体化后,由于一些配套政策难以协调,导致各部门仍按自己的标准统计数字和执行政策。如在村改居方面,民政部门统计还有476个村,而农业部门考虑到有些村改居没有实质性转变,只是名称变化,便统计还有580多个村。
  一些户籍专家指出,要取得实效,必须着手解决一些“相关性的安排”。
  一方面城市公共资源较难承载过多人口,另一方面,新进城的人仍有很多相关利益享受不到。这些改革都是相辅相成的,否则也会互相制约。
  一些地方干部认为,户籍改革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应该坚定不移的,但是不能单兵推进,而是要社会整体联动才有效果,才能得到群众认可。还需要循序渐进,做好规划。佛山市在户改之前,曾打算出台18个配套政策,后来由于难度太大,先搞了9个项配套政策。户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户改已经推进,而“全身”怎么动亟待提上议事日程。户籍改革不能单兵推进,社会各部门都应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和措施跟进。否则户籍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安厅三处梁晓明政委认为,目前开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其重点和难点应该是与户籍管理制度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的改革,并且无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维护公民权益、保障群众利益的角度,这些政策和制度都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有关人士建议:应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在不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建立适合农村地区,并与城镇衔接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适合城镇灵活就业群体(包括外来工、农民工、离乡又离土的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对城镇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保障农村人口迁移与就业的安全有序。
  户改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公众和媒体所说的广义的户籍改革,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剥离附着在户口簿上的各种权益,不是户口簿决定你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而是你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决定户口簿。
  □ 本报记者 张晓娜
  日,随着北京户籍管理九项新举措的正式出台,户口问题再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许多人在叫好的同时,也对现行的户籍制度改革提出了种种疑问。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的户籍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太元。
  这是5月1日的清晨,被一场夏雨洗刷过的北京,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早晨八点半,记者如约见到了有“巴山怪客”之称的王太元。王太元教授一直致力于户籍问题的研究,尤其是自1998年以来,不断地有新的成果和学术论文见诸报端,在业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这样一位重量级专家,接受采访时对时间的守时和极其谦和的态度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制度改革和便民措施不能混为一谈
  记者:北京做了很多户籍方面的调整和改革,您认为哪点是最科学和人性化的?
  王太元:可以说整个调整都是人性化的,但说制度改革能达到什么层面不好说。
  北京此次关于户籍管理的新举措,如果真正从户口迁移制度的变革上讲可能并不多,像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投靠父母的条件被放开、农转非取消年龄限制等确实是制度的改革。但办理边境证手续简化、派出所双休日也办户证、15天办妥二代身份证等,至少六、七项都是一些便民措施。我们一些人动不动就把所有的动作都说成是改革,其实没有那么大的“改革”意味,相当一部分还只属于便民措施。作为媒体,最好实事求是地报道比较好。
  为什么公安机关一定要冠上改革的名字?那是因为近十年来,公众所有感到与户口相关的不方便、不公平的问题,都通通找到公安户政部门,所以,户政部门每年都得出台一些“改革措施”,其实,也可能每年出台的措施只有10%~20%是制度变革,其他都是一些方式方法的变化。因为,对户口管理部门自身职责权限来讲,这一制度的改革很难说有多少是自己可以主导甚至操控的。
  明确人才、人力、人口的关系
  记者:进京落户的难度越来越大,导致北京人不愿意出去,外地人进不来,这对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否带来一定影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王太元:这是两个问题,第一,北京迁移只考虑人才流动吗?这是国家本位主义、城市本位主义的想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人才、人力、人口的关系。中间的叫人力(即劳动力),高层次的叫人才,一般的叫人口。人口占100%,人力占60%~70%,人才甚至只占10%~20%,但我国的各个城市往往都只要人才、排斥劳动力、阻拦人口,这不仅是北京市的问题,包括多数城市,甚至一些富起来的中小城镇也是如此。
  但是,人才是从人口和人力中成长起来的,一个人成为人才,从经济学上讲他就要抚养多少人口,他就要给多少个人力创造就业机会,否则他叫什么人才呢?目前,我们的城市大部分都要外面的人才,不要外面的劳动力和人口,目的只是希望能用外面的人才给本地创造效益,来促进本地的发展,使本地市民能得到更多的好处。所以,外地人只有人才才能进来,而其他人进不来,以前的制度就是这样选择的。而且,政府从各方面保障北京人有优于其他地方的工作机遇和生活水平,所以北京人不愿意出去。
  其次,进京落户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难度大不一定就是制度的问题,它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土地、水、空气、森林等自然环境的限制;例如,北京严重缺水是世人皆知的,附近也没有可以保障供给的水源,即使南水北调,能解决多大问题也还很难说。第二是城市人口的限制,近50年来,北京的城市人口已经从100多万增加到了1000多万人。以城市近郊区(六环以内)而言,至少有1100万人口,这其中有七、八百万是常住人口,而三、四百万是暂住人口。我个人认为北京的空间其实有限,可容纳人口已经达到饱和程度。第三,所有人要进京,无非是寻找机遇和享受的。就业机遇方面,有工作没户口的北漂一族和有户口没工作的北京人就可能有上百万,还有三百多万的农民工,北京如果能创造700万个劳动机会,外来人口就占了一半,所以进京落户难度越来越大。有人戏说,到北京落户比到美国、到加拿大落户更难,我认为,从客观条件看,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它证明不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北京是13亿人口大国的首都,13亿中的千分之一人到了北京,北京这个城市就已经承受不起,如何能够学其他国家让全国人口的几分之一都到首都发展?
  你问户籍制度改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看很难,因为,单独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想解决“人才进不来,人口出不去”这一个问题,可以说根本没有办法。
  狭义的户籍制度是中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记者:针对北京户口,有人在网上通过高价购买,也有人通过不法渠道去获得,因户口甚至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这是否是户口问题带来的弊端?
  王太元:目前很多人不明白两个概念,到底是户口簿所代表的狭义户籍管理制度,还是我们的各种权益差异所体现的社会不公平的总和?很多人认为社会不公平是户口簿所代表的狭义户籍制度带来的,这是不正确的。
  我个人认为,狭义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走得过分了。狭义的户籍制度只是登记公民的个人身份、亲属关系、居住形态这些每个人都具有的人口基本信息,这些信息个人、单位、政府、社会、国际都可以用,它本身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但却是古今中外任何国家、社会都必不可少的。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人们的这些信息都由自己提供而社会、国家不管制,你能做、敢做什么?恐怕什么都做不成。
  在信息社会,利用信息不对称而实施的信息欺诈很麻烦,而要保障信息社会人们的正常交往,第三方尤其是政府管理公共信息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古代所创造的、不包括户口迁移审批限制的户籍制度,是对全世界文明的极大贡献,我个人认为,它可能比四大发明还有用。中国人口多,很早就知道用政府管理这些基本的公共信息。唯一的缺憾,是我们在计划经济时期,把这个为全体公众服务的公共信息管理体系变成了拦阻一些人获得权益的一道门槛。
  目前公众所批评、所讨论的所谓户口制度,作为一个有形“制度”的客观存在,其实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我们的主观认识,是我们把自己感受的所有不公平、不公正都捆绑到能看得见的户口本(也就是狭义的户籍制度)上面的结果。户口本背后的那些权益差异,其实存在于运用户口本的各个社会管理领域,全面、直接管理那么多权益的广义“户口制度”,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被那些权益差异及其所体现出来的不公平所捆死的户口制度,才是事实上的社会存在。
  1993年以前,国家的改革可以概括为“放权让利”,这时候大家当然皆大欢喜。但权放到一定程度没有放的了,利益让到一定程度让不得了。因此,1993年以后国家的改革,我概括为“分权分利”,中央和地方,企业和政府,单位和个人,都需要分权、分利。因此,分得合理不合理、合法不合法,就是我们大家抱怨的所有问题的核心,而这,并不是户口簿本身所能承担、更不是户籍制度改革所能解决的问题。
  根本出路: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各种利益
  记者:现在老百姓对户口问题意见较多,有人说要取消户口,您怎么看?
  王太元:老百姓对户口问题意见较多,是因为各部门把所在领域的权益不是捆在自身的工作上,而是捆在户口簿上,从而把所有矛盾都集中到了户口本及其管理者身上。只要各个领域都继续坚持区分本地外地、城市乡村而给予不同待遇的那些制度,而且都通过给不给你北京户口的方式来实现,狭义户籍制度怎么改革都没有用。根本错误是给不该有经济权益的户口本背负上诸多的权益差异甚至歧视,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解除这种“捆绑”;反过来说,有人以为“取消户口”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全部问题,这也是不现实的:如果各部门还要区别对待的话,不用户口本而用身份证,结果还不是一样?外地的身份证拿到北京来还是不好用,北京还是不会给你落户,还是不会给你各种条件。关键不是用不用户口本,也不是户口本好不好,而是该不该用户口本搞歧视的问题。
  狭义户籍制度在国外,有的叫国民身份登记,有的叫人口登记,有的叫民事登记,有的叫公民身份号码制度(我们的居民身份证上就有公民身份号码),不论你怎么叫,都是一样,搜集、确认本国住户人口基本信息供个人、单位、地区、国家、世界,生产、生活、管理、法治活动中运用。户籍制度所登记的户口、身份,本身并没有高低、好坏、优劣之分,它只是一个信息形态工具,用这个信息的人去做什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劳动就业人事部门、教育、住房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社会福利等,这些方面都需要改革,与这些方面权益相关的人都应当切实认清两者的真正关系。
  户籍制度如何改革?举个例子,拿网络上一度热炒的“同命不同价”来说。上世纪70年代末或者八十年代初,国家民政部门有一个丧葬抚恤费用的基本规定,以死者的工资为基数,给予不同倍数的丧葬抚恤费用。所以生命受损害后,不同人的赔偿金额会很悬殊,并不是依据他是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而是依据他死亡时候的工资标准的。把生命和收入联系起来是不公平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制度造成了“同命不同价”现象,罪魁祸首并不是“城乡户口区别”。而今年司法部门出台了全国按照统一标准赔偿的规定,并不需要“废止户籍制度”就解决了“同命不同价”问题,实现了公平。
  目前的问题关键是“分权分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单位和政府之间、群众与单位之间,诸多利益没有分得清楚明白。要做到投入产出明细化、产权明晰化、利益明细化,在把看得见的行政这只手档回去的同时,把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露到前台来,实际上就业、教育、住房等很多不公平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这就需要户口不再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充当城市的大门卫,不再决定户口本背后的一切利益,而是让这背后的一切利益在各自的领域内各自面对群众的呼声展开改革,面对宪法、法律的规范尽快回归无歧视的公开、公平、公正。
  所以我认为,目前的户口制度的改革,不是狭义户籍制度改革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计划经济状态下社会管理制度的整体改革,是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管理制度的整体转轨。因此,问题的本身、问题的核心,是我们许多领域本身没有贯彻公平原则,而不是狭义户籍管理破坏了这些公平原则。所以,公众和媒体所说的广义的户籍改革,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剥离附着在户口簿上的各种权益,不是户口簿决定你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而是你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决定户口簿。
  迁徙自由不等于自由迁徙
  记者:您认为户口迁移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是什么?
  王太元:户口迁移制度的改革,根本目标是实现迁徙自由。
  很多人把我说的“迁徙自由”说成“自由迁徙”,从法学角度上讲,这两个概念需要严格区分。自由迁徙前面是你的愿望后面是愿望实现以后的结果,但这种结果决定于地理自然的限制、政府法律的限制、你所去地方的特殊需求和你个人能力的满足等等因素,而不只决定于政府、不只决定于法律体系。而“迁徙自由”是法律赋予你选择居住地的自由权利,而不是国家保障分配你到想去地方的最终结果,也就是说,“迁徙自由”原则并不保障每个公民都能到他想去的地方居住。
  所谓迁徙自由,我20年前就提出过三大要件:第一,公民、住户自主抉择:你想要选择北京,你就要承受北京的各种生活压力,进城以前不准政府干预你,进城之后却要求政府必须救济,那可不对;第二,地区、单位市场调节。地区、单位你想要高素质人才,你就得给这些人才更好的待遇;个人你想到太拥挤的地区、单位去,人家那里可就是这个待遇;两者之上,就要求“国家、政府依法规范”,全国有全国的规范、地方政府有地方政府的规范,国家、政府要限制什么、保护什么,都应该立法规范,然后交公众自己抉择、单位市场调节。必须先有法律法规,然后才能保障公开、公平、公正。当年我查过八十多个国家的宪法,其中有六十多个国家有迁徙自由这一条,大概有三十几个国家规定有权依法调控,至少还有十几个国家是直接在宪法中就有相当具体的限制。
  目前,我们国家迁移领域一个法律都没有,只有行政法规,《大型水利工程移民条例》,《三峡工程移民安置条例》,这可以说是惟一的一部行政法规,立法相当滞后。
  稳步推进,形成国家立法规范
  记者:很多人盼望《户籍法》早日出台,这一法律出台后能解决迁徙自由吗?
  王太元:迁徙自由原则是联合国规定的基本人权之一,当然应当依法予以保障。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以《户籍法》来规范迁徙权益。迁徙决定人们的居住地,而这是人们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的基本据点,因而迁徙权益影响人的其他诸多权益。《户籍法》并没有权力规范迁徙权益,迁徙自由这样的基本人权原则,只有宪法可以规范,退而求其次,只有民法可能有权规范,其他如《户籍法》等单行法,根本就无权规范。但是,公众和社会不断呼吁起草《户籍法》,想的就是要通过户籍法规范迁徙权益,如果草拟的户籍法不涉及这一点,估计根本就通不过。《户籍法》为什么近20年都出不来?20多年里户籍立法几次都不了了之,很大原因在这一点,不涉及不行,但它要规范却又违反了基本的法治原则。
  我个人说,只要观念没改变以前,《户籍法》越晚出来越好,因为出来以后也没法执行。真正的《户籍法》只是管户口的登记、统计、档案、证件等等这一套办事程序,而不是规范谁有资格在北京,谁有资格在上海之类户口迁移调控审批的问题。
  短时间三、五年内,我看不见《户籍法》有出来的可能。要想《户籍法》早点出台,影响《户籍法》出不来的各个制度要快点改。例如所有招工不得受地域限制,我寄希望于《就业促进法》,劳动就业的公平如果解决,迁徙自由的一半问题就解决了。生理歧视、教育程度歧视、地域歧视,这些歧视都解决了,像高考移民等其它问题就都不存在了,被这些权益所困的公众也就不骂户口了。
  本着“谁有病谁吃药”、“谁的孩子哭谁抱走”的原则,哪个领域存在不公平问题哪个领域就要改。各个部门都要撇开户口去改变自己的制度,公众和社会都要督促各方面尽快实现本领域内宪法所规定的公开、公平、公正的权益,而不是把所有矛头都指向户政领域,不是希望用一个狭小领域的技术性改革获取全社会范围内的实质性权益。这就是我说的“分进合积,稳步推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渐进式的改革是中国绝对需要的,尤其是对广大农民和城市贫困人口,他们最承受不起“休克疗法”那样的疾风暴雨式变动。
  王太元教授最后说:“讨论一个社会问题,第一不要用典型个案来讨论。个案可以讨论,但要从法律层面、依据法庭科学进行讨论。任何一个个案都是某一方面的,都有心理偏差和利益差别,用它来讨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片面的;第二,讨论一个社会制度的变革,不能仅仅站在个人利益角度去讨论。只要讨论社会问题,就应站在公众立场上讨论,站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上讨论,站在个人、部分人利益立场讨论,一方面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另一方面是制造阶层、族群、行业、地域矛盾;第三,解决任何问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合理不合法的问题,只有通过加速法制建设、完善立法才能解决。我们改革既要改“合理不合法”,也要改“合法不合理”,使合理的合法,不合理的不合法。最后,讨论任何社会问题,都要有平和心态,站在公正、公平、公允尤其是公益的立场,理性地去讨论,才不至于失之偏颇,也才切实可行。”(网络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集体户口小孩读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