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床顶尖剖面图厂每天生产8剖机器,照这样计算,在2008年的第二季度,车床顶尖剖面图厂一共能生产多少部机器

&b&现在市面上售卖的陀飞轮,无论几千的国产,还是几万.几十万的国外奢华品牌,百分之99.99都是采用数控机床生产陀飞轮。其中的手工制作无非就是后期打磨和装配。&/b&&br&&br&
Breguet于1801年拿到陀飞轮的专利证书,终其一生只制作了35枚陀飞轮。其中一大原因就是陀飞轮装置加工精度要求极其高,依靠手工难以批量生产。1952年第一台数控机床问世,直接推动了陀飞轮的生产制造。现在几乎只要是能设计出来,就能依靠CNC加工。 &br&
CNC(数控机床)是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的简称,是一种由程序控制的自动化机床。该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通过计算机将其译码,从而使机床执行规定好了的动作,通过刀具切削将毛坯料加工成半成品成品零件。&br&
日本独立制表人Hajime Asaoka利用数控机床CNC加工制作陀飞轮,感叹一句有机器(钱)真好。瑞士wellimin加工中心,大概在500万人民币。更高端的如瑞士米克朗多工位就贵更了,1500多万。tornos加工中心大约在400万左右单台,加工夹板推荐两台并联,中间机械手换面。&br&&br&&img src=&/00d82fd7d57c59a4d12c_b.jpg& data-rawwidth=&525& data-rawheight=&8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5& data-original=&/00d82fd7d57c59a4d12c_r.jpg&&&img src=&/d34e830b1dedb9ac803e3f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d34e830b1dedb9ac803e3f_r.jpg&&&br&&img src=&/bd96d1bd917f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bd96d1bd917f_r.jpg&&&img src=&/95911b76dbcd07aa70a9f5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95911b76dbcd07aa70a9f5_r.jpg&&&img src=&/47f2e2e67c351da7f76dcb16c84a401e_b.jpg& data-rawwidth=&680&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0& data-original=&/47f2e2e67c351da7f76dcb16c84a401e_r.jpg&&&img src=&/1e4ef00cc85a37f1da950dc63de842a3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1e4ef00cc85a37f1da950dc63de842a3_r.jpg&&&img src=&/d87fb3a3e1feab526aa2fe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d87fb3a3e1feab526aa2fe_r.jpg&&&img src=&/0aa11ab51dfe89f9da8d3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0aa11ab51dfe89f9da8d3_r.jpg&&&img src=&/7597bafd841d7bbf1040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7597bafd841d7bbf1040_r.jpg&&&br&&br&&br&&br&&br&&a href=&///?target=http%3A///n/%25E7%25A7%25AF%25E5%25AE%25B6%25E5%25AE%%%25E5%25BE%25AE%25E5%258D%259A%3Ffrom%3Dfeed%26loc%3Da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积家官方微博&i class=&icon-external&&&/i&&/a& 的星球陀飞轮3号关键零件,出自多轴CNC完成的。&br&&img src=&/82cb9e455ba37e3f39795aed7eecb799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82cb9e455ba37e3f39795aed7eecb799_r.jpg&&&img src=&/02350c7eed8a8bc0813650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02350c7eed8a8bc0813650_r.jpg&&&img src=&/c841fbcaaeee0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c841fbcaaeee0_r.jpg&&&br&&br&&br&&br&&br&&br&&br&&p&公众号【万表手表交流】最专业的钟表资讯、知识都在这里。&/p&&p&附二维码图&p&&a href=&///?target=http%3A///r/wkMhOaTEOPlHreBa9xbQ&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wkMhOaT&/span&&span class=&invisible&&EOPlHreBa9xbQ&/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p&
现在市面上售卖的陀飞轮,无论几千的国产,还是几万.几十万的国外奢华品牌,百分之99.99都是采用数控机床生产陀飞轮。其中的手工制作无非就是后期打磨和装配。 Breguet于1801年拿到陀飞轮的专利证书,终其一生只制作了35枚陀飞轮。其中一大原因就是陀飞轮装…
以下&b&不是我写的&br&来源:&/b&&a href=&///?target=http%3A///question/157416/&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1574&/span&&span class=&invisible&&16/&/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b&&blockquote&高精度机床的制造涉及的东西很多,根据我现在所学,我觉得虽然零件的加工制造固然重要,但是一颗淡定的心其实更是不可或缺。&br&&br& 比如精密机床的床身加工好了后,是不能急着用的,要在室外拿油布包好放几年,释放应力。这是为了防止机床装配调平好后,底座再发生形变。现在一般超精密磨床和机床的底座都采用大理石,因为大理石消除振动的性能比较好,热变形也比钢结构小。&br& 又比如精密机床一般都装配在一个恒温罩或者是恒温厂房内,如果是超精密机床,这个恒温房一般还要精确控制室内温度,不仅要做到冬暖夏凉,也要考虑到快速排出机床运行加工时的产热,尽可能把热形变控制在最小。&br&&br& 零件加工方面,说最好的机床都是手工做的实在不靠谱,的确如剑寒秋水所说,牛逼的师傅能做出0级精度平板平面,也就是说把课桌大小的一块平面的平面度公差控制在7微米,大概头发丝的百分之一粗细那么个波动,但是再精密些的平面,大师傅就比不过大工程师和巨额的资金了。&br& 前段时间查资料[1],看到清华大学设计装配了一个光学镜面超精密加工机床,最大能加工直径为880毫米的光学镜面。他们在硬铝上加工出了表面粗糙度5纳 米,直径400毫米球面,用无氧铜加工出了直径100毫米,表面粗糙度8纳米的非球形面。注意,这里表面粗糙度的单位是只有微米千分之一的纳米了,8纳米 只相当于20个水分子一字排开那么长,大师傅是肯定辨认不出来的,因为他的一滴泪中就有10的22次方个水分子。&br&&br& 那么这样的精度是怎么达到的,最高的精度从理论上来说取决于什么呢?&br&&br& 我在文章开头提到要做好机床就要淡定,在此基础之上,精度主要取决于对机床误差的控制,根本上又取决于检测手段的分辨率和机床的分辨力(以下都是教学状态下的典型栗子,不代表该机床的实际运行情况):&br&&br& 根据机床误差控制手段的不同,对机床精度的检测手段也不一样,比如要在加工工件时检测机床的误差,就要用在线检测手段,边加工边检测。上文我提到的机床就 很典型,它采用装在导轨上的纳米光栅测量加工台面到底跑了多少(这个纳米光栅的分辨率我忘了,总之就是几个纳米的范围内。不要纠结于细节,来看栗子吧)。 如果伺服轴根据命令要运行5000纳米,光栅检测到由于热误差,这个加工台面其实跑了5010纳米,那么控制系统就让伺服轴就移回4090纳米,再向前运 行到5000纳米。这样就把误差从10纳米缩小到了光栅能检测到的最小范围内。至于为什么要回到4090而不是5000,因为有“反向间隙”的问题,有兴 趣的同学自己搜一下吧。&br&&br& 然后就是分辨力,上面我提到的那个超精密机床采用大理石床身,4轴数控联动,以及全气浮支承和零传动结构,机床主轴回转精度0.05μm,直线伺服轴分辨 力1.25
nm,回转作台角位移分辨力0.009~bala~bala。不管那么多复杂的名词,我们要简单的理解误差补偿,只用理解分辨力就够了,分辨力1.25纳 米就是说机床走一步最少要迈出去1.25纳米。为什么分辨力重要呢,比如纳米光栅检测到刀具在伺服轴上实际运动到了5002纳米,要回到5000纳米的位 置,就不可能了,理想状况下的最小误差也会有0.5纳米。&br&&br& 实际状况下,要做到效果较好的误差补偿比以上这个栗子复杂多了,因为误差可能分布在某轴的6个自由度上,再带上个导轨直线度误差、导轨间垂直度误差什么 的。如果说这些硬着头皮还能用数学算出来,再考虑下加工的工件不一样,加工平台起始的动量就都不一样,加工时间也有区别,那么机床产热也自然不一样,产热 的区间有变化时机床的热膨胀就跟着变化,一会儿拖板翘了个兰花指给X轴带来俯仰误差,一会Y轴又热变形扭曲了直线度变化了,冷却液撒到工件上尼玛缩下去了 好几微米啊肿么办,喂我花了一个普通数控机床的钱买来的纳米光栅就只能补偿一个自由度上的误差?呃,总之要做最精密的机床,一颗淡定的心绝对是不可或缺, 当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上的问题一个一个逐步解决掉的时候,就能在精度上&b&更进一步&/b&,就能制造出大家所泛指的工业拇姬了。&br&&br& Q&A&br&@剑寒秋水
:上面提到的机械加工零级精度平面,那么这台机械自身的精确度如何保障?【机床主轴回转精度0.05μm,直线伺服轴分辨力1.25 nm】从何而来?它可以来自另一台更高精度的机械吗?对它进行测量的器具的精度从何而来?&br&&br& 主轴回转精度是需要通过双频激光干涉仪测量以后才知道的,双频激光干涉仪细分以后的最小分辨率能达到10个纳米。一般测到这个数量级的时候,除了要找稳定的测量环境,还要用到干涉仪的温度湿度补偿模块,因为此时环境变化已经能让测量结果产生很大漂移了。&br& 至于1.25nm的事情,文献中是这么写的,这也不是我的课题我也不知道具体怎么实现的。。。我只能通过常理大致解释一下。&br& 一般来说呢直线伺服轴的分辨力是不用测量的。是买来就有标,或者算出来的。&br& 这台机床是“直线电机、气浮导轨和纳米级分辨力光栅”。记得我之前说过两个要素吧,“检测手段”加“分辨力”。有纳米光栅这个检测手段的话,其实就差一个执行机构了。不幸的是直线电机我没好好研修过啊,不太清楚具体驱动器是怎么控制到这种精度的。&br& 我只好就“为什么这个分辨力是算出来的”做个解释,用一般执行机构给你举个大毛栗子。你看一般比较常用的丝杠一个螺距是4mm,就是说丝杠转一圈儿,滑块 跑出去4毫米。伺服电机随便抓一个,加上DSP细分芯片分个32份儿,就可以达到6400个脉冲转一圈的程度。4毫米除以6400……你看,就算出来一脉 冲只跑0.625微米了……&br& 超精密数控机床的精度其实挺反直觉的,你去看下机床展就会有体会,做激光板材切割的机床,看着他明明跑的快到能把人撞死的导轨,就神奇的能在一个毫米之内 停下来,-。-,还有工件转台和刀头上连根0.5mm自动笔芯,绕的速度快到你看都看不清。。。现代机械真的已经大大超越老师傅了,这没什么无法接受的, 因为这不是机器超越了人,是人超越了人,是把老师傅的能力提炼出来的人超越了老师傅而已。&/blockquote&
以下不是我写的 来源:高精度机床的制造涉及的东西很多,根据我现在所学,我觉得虽然零件的加工制造固然重要,但是一颗淡定的心其实更是不可或缺。 比如精密机床的床身加工好了后,是不能急着用的,要在室外拿油布包好放几年,释放应力…
&p&没有接触过超精密级机床,但是从以下两点怀疑&b&“&/b&&b&目测是超精密机床,放七八年释放机械应力的。”&/b&的评论&/p&&br&&p&&b&一、超精密机床一般不会采用铸造床身,而是采用更加稳定,受温度影响更小的大理石床身&/b&&/p&&p&&b&。&/b&为了保证精度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的精度,铸造床身产生的内应力,和受到温度变化影响产生的形变量(丝=10微米)都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超高精度的机床以及三坐标检测仪,基本采用大理石床身。&b&不采用铸造床身,不需要热成形,那么这么长时间的自然时效也就无从谈起。&/b&&/p&&br&&p&二、&b&七、八年释放机械应力属于无稽之谈。&/b&我最初参加工作时,机床公司工艺里明确写着HT300或者HT250的机床床身粗加工后自然时效时间15天~20天,半精加工后自然时效15天。而工厂中往往没有遵守自然时效的时间,原因是铸件的积压对公司的资金流动来说压力太大,同时库存和保管很成问题。以前的大连机床厂有将铸件堆放在海边,堆放个一年半载,彻底释放应力(师父口述),但现在的工厂不会这么干,首先喷丸、振动等去应力手段的发明,使得工厂可以选择更高效的方式,而自然时效原有的低成本由于给现代企业造成资金积压,管理困难而优势不再。&/p&&p&七、八年间关键精密部件不使用,不维护,不保养,包括气浮轴承,直线电机,光栅以及众多配件,这就是扯淡,七、八年该生锈的钢铁件早就生锈了,你把机床再拆开来重新除锈吗?精度全跑了,电气全老旧了。&/p&&br&&p&最后评论里有说二手机床是废铁,其实国际市场上,二手机床特别是5年以上的二手机床,由于应力趋于稳定,保养好的话,非常抢手,而且往往精度很好,经过电气系统和驱动系统的改造,能焕然一新。&/p&&br&&p&下面摘抄自然时效的解释&/p&&br&&p&自然时效时一种古老而有效的稳定化处理方法。&br&&/p&&p&为何自然时效后铸铁抗塑性变形能力会有所提高?这是由于在自然时效过程中,石墨附近应力集中的最大应力,由于产生了塑性变形而显著降低。同时这部分的金属基体也被强化,于是,该处的屈服极限在自然时效后提高了,从而又增加了铸铁材质的抗变形能力。只有再继续增加载荷应力时,才有可能在应力集中处超过已提高的屈服极限,而重新铸件发生新的塑性变形。重新开始的塑性变形,最初只出现在数量不大的局部范围内,即在那些石墨分布方向与应力作用方向垂直、应力集中系数最大的地方开始,然而随着荷载应力的增加,在越来越多的部位,因作用应力超过金属基体的屈服极限,而使塑性变形很快增加。&/p&&p&露天放置的铸件在经过许多个昼夜交替的过程中,温度变化可能很大,再加上酷暑严寒、剧烈的季节温度变化,会给铸件造成多次反复的温度应力。而且风吹、雨淋也会使铸件不同部位中温度发生急速的不均匀的变化。这种条件下放置的铸铁,在温度应力形成的过载下,就促使残余应力发生松弛,从而使其尺寸精度稳定化。这里所指的铸件一般皆属于壁厚差别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铸件。对于这类铸件,温度变化会引起相当大的温度应力。而对于形状简单、壁厚均匀的铸件,露天时效或在室内进行自然时效,差别就不那么明显。&/p&
没有接触过超精密级机床,但是从以下两点怀疑“目测是超精密机床,放七八年释放机械应力的。”的评论 一、超精密机床一般不会采用铸造床身,而是采用更加稳定,受温度影响更小的大理石床身。为了保证精度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的精度,铸造床身产生的内应力,和…
1.核心部件,数控系统,只能在中低端和台湾竞争一下,中高端FANUC和SIEMENS几乎垄断,数控背后的控制理论和数学基础,对于基础学科要求很高(高校老师的研究经费就不说了,是个笑话,搞数学和控制理论的拿得了多少钱.都赚快钱去了).&br&&br&2.数控系统的集成,电机制造,品管,协议标准的制定,没咱们什么事,我们只能山寨.为什么呢?哦,搞基础的没钱..&br&&br&3.外部关键元件,光栅尺,角度传感器,高精度(一般意义的高精度),基本上就海德汉,雷尼绍,FAGOR,SICK等,日本的话,都没两家能叫得上号的(SONY原来有个产业事业部,做这块还行,不过人不往中国卖.)&br&&br&4.结构设计,目前中低端机床厂的结构设计和加工工艺,基本就是苏联那一套的沿袭,简单校核计算可以,从头开始做的话,呵呵,新闻联播起码会给这家厂留10秒的时间的!&br&&br&5.理念,现在机床厂观念太封闭,设计人员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精神(好的想法直接就被那些9几年参加工作的用所谓经验毙掉,或者被行政领导以做出来没什么钱赚的理由毙掉,等等).&br&&br&6.大连科德数控的母公司是:日本光阳.嗯,不多说.聪明人一看就明白.国内但凡做的比较好的,技术背景从头来不大现实,要么从厂家挖核心人员自己拉台子做,要么就是技术转让,用上代技术+国产背景赚点稀饭钱,外加骗点国家的支持经费.&br&&br&最后回答题主的问题吧:&br&所谓国内高端数控,结构抄一下成熟结构,FANUC或者SIEMENS数控和电机,外加海德汉的光栅,嗯,自己做个壳子贴个标.嗯,完了!&br&&br&更新&br&&br&1、致歉,上述第6点臆断,给大家造成困扰对不起。&br&&br&2、最近貌似被很多反对,所以有必要展开陈述一下。&br&&br&3、有人说光洋是自己的东西,我神逻辑黑人家光洋。&br&&br&&br&&i&2005年,光洋科技斥巨资引进了德国一家公司的部分中档数控技术,依托逐步完善的研发、试验、中试、生产制造4大平台,一边消化吸收原有技术,一边应用目前最先进的IC技术和芯片集成技术,实现数控系统的重新规划和设计,并迅速研制出了具有更高性价比、更高集成度的新一代高档数控系统产品,实现了不受限制的生产制造和使用、不受限制的改进和提高、不受限制的降低成本,完成了引进技术的全部消化吸收。&/i&&br&&br&&br&&a href=&///?target=http%3A///xinghaiwan/content//content_1882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大连新闻网-星海湾&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自主知识产权干嘛买别人德国的呢?呵呵!&br&&br&4、光洋/科德系吹嘘的数控系统现场总线技术联盟,自己弄了个国家标准,什么NCUC-BUS,来,我们看一看描述:&br&&br&&i&本项目发明了一种基于时钟实时补偿的现场总线时间同步方法,通过测量数据帧在整个链路中的时间延时,以及链路中正、反向两路不同数据帧到达的时间差,得出每个从站的时间延时,同时校准从站时钟,从而实现从站对主站的实时精确时钟同步。全部从站对时一次只需两个通信周期,耗费较少网络资源,时钟同步误差低至61纳秒,比IEEE1588性能指标高一个数量级以上。&/i&&br&&br&&br&&i&&a href=&///?target=http%3A//mse.%3A8000/research.php%3Fid%3D1415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高档数控系统NCUC-Bus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i class=&icon-external&&&/i&&/a&&br&&/i&&br&&br&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这东西,怎么感觉和一个开放总线结构Ethercat那么像呢?分布时钟同步是Ethercat的核心原理。&br&&br&然后我们看看数控系统现场总线技术联盟的成员单位: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沈阳高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和浙江中控电气技术有限公司等五家业内骨干企业组成。&br&&br&0xWuhan Huazhong Numerical Control Co., Ltd.&br&0xDalian Guangyang Science&Technology Engineering Co., Ltd.&br&呵呵,自主研发你干嘛加入人家Ethercat组织获取开发文档,DEMO源码。&br&&br&让我想起了当年的WAPI,渣渣!&br&&br&5、要证明一个谣言/错误的想法,太花时间了,信不信根据科德现在那些遮遮掩掩的信息,可以把驱动的OEM原型号/原厂家给挖出来?&br&&br&至于电抗器、滤波器、制动单元这种东西也能当块宝作为主要产品的公司,哎。&br&&br&6、结论大白话版:光洋/科德早年收购了一套不怎么赚钱的驱动-电机-执行机构整套方案,自己捣鼓回来拉了一个清华的博士,把开源Ehtercat实时总线集成进去,利用已有的基于WINDOWS的商业CNC核心(现在很多厂家都是这种做法,比如机器人老大KUKA就是用的一家叫ISG的厂家的CNC控制内核,自己做机械和应用开发。我高度怀疑华中8型和光洋的那套系统就是用的同一个解决方案。),然后做一套噱头出来,忽悠国家的钱,至于我们看到的新闻只是忽悠钱的一个手段而已。完毕。&br&&br&7、我看不起的是:以技术为名的作秀、行骗,例如龙芯之流,以及本题所述的光洋/科德,他们本质上都是骗子。在我看来这种行为就是阻碍国内技术的进步,并且会给社会、民众、权利部门以错误的诱导。后果很严重。&br&&br&8、我司经手的项目均由我审核控制、驱动方案,我从来不在乎国产、进口之分,能用国产,绝不用进口,哪怕国产比进口贵一些,难用一些。所以质疑我立场的,到此为止。&br&&br&9、致那位象牙塔里言必称老师、学校的朋友,被我呛过、打脸过的教授不止一位,你还不够格。等你参加工作5年之后,再来看这个问题,谢谢。
1.核心部件,数控系统,只能在中低端和台湾竞争一下,中高端FANUC和SIEMENS几乎垄断,数控背后的控制理论和数学基础,对于基础学科要求很高(高校老师的研究经费就不说了,是个笑话,搞数学和控制理论的拿得了多少钱.都赚快钱去了). 2.数控系统的集成,电机制造,品管…
&p&谢邀。先说一下利益关系,工科生毕业于和自动化很接近的专业,但是走上工作岗位后从工程师逐渐转行做工厂管理,参与过一些自动化设备和软件的项目前后的评估,接近二十年工业企业的工作经验。&/p&&p&转行相当彻底,我已经没有资质和能力在技术细节上对工业机器人。但是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我对于投资自动化这个行业,和使用自动化取代人工这两个方面有些自己的经验之谈。&/p&&p&首先说技术可行性上,自动化设备取代任何人工作业的技术可行性都是存在的,因为人类在几十年前登月。那时登月的控制部分估计是使用晶体管甚至电子管技术,传感器可能也是大量的机械原理的传感器,但是登月还是成功了。说明当时的科技如果不计成本,可以实现很高程度的自动化——也就是机器人(机器人未必要人形,这个不解释)。&/p&&p&乾隆皇帝喜欢西方机械,有一个“铜镀金写字人钟“,依靠钟表机械,可以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这八个字。我们可以把这台机械的控制部分理解为“纯机械”的控制系统,它起到了和电子线路控制相同的作用,但是成本却高出很多。&/p&&br&&img src=&/v2-14b33b74bbb2bdd8f5e13_b.jpg& data-rawwidth=&345& data-rawheight=&4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5&&&br&&img src=&/v2-dad6f70ccae03b704d02c9c883da00c1_b.jpg& data-rawwidth=&350& data-rawheight=&23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br&&br&&br&&p&还有一点可以参考前面的华为成功的原因——没有机械。但是机器人属于机械成分很高的行业,仅仅依靠中国国内目前的技术,可能控制部分都没问题,主要是执行部分就是实现不了国外先进同行的精度和寿命。
&/p&&p&早期的西方,也曾经发明过纯机械的计算器,最早的记载是四百年前,可以做6位数以内加减法运算,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最迟的直到几十年前还在生产,据说通用电气曾经帮助纳粹生产一种机械式计算机,可以帮助其提高屠杀犹太人的效率。&/p&&p&即使仅仅使用古老的纯机械的原理,自动化设备无论是执行部分,控制部分还是传感部分,都可以实现,困难之处仅仅是天文数字的成本而已。&/p&&p&以上带出我想说的三点观点:&/p&&p&1、 在不追求效率的同时,无限的成本预算可以仅仅使用机械原理就实现自动化设备。&/p&&p&2、 西方早期列强在纯机械的设计和制造上已经达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p&&p&3、至少百年来,自动化设备取代人工是工业界一直在做的事情,只要一个领域的自动化技术成熟和成本允许,就会被实现,这是市场自己一直慢慢在做的事情。&/p&&p&第二点对于我们认清现实尤其重要,西方国家可以说是先研究机械,再研究电气技术,后面电子技术,比如电子管技术,晶体管技术,半导体技术……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很扎实的走过来的。而中国的发展是跨越式的,甚至可以说是跳跃式的发展。机械制造领域和电气技术还没有吃透,就被世界裹挟进了电子管技术,电子管技术刚起步没多久,又被带进了晶体管,存在感不强的晶体管很快过去了,伟大的半导体时代来临了,集成电路来临了。&/p&&p&新的领域其实很好,因为新领域对于全世界都很新,老牌竞争对手也没有什么太超过你的技术沉淀。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可以在电子制造领域产生华为,却不能在机械制造,化工行业产生华为的原因。&/p&&p&比如内燃机汽车行业,中国政府都不愿意太过于在技术上投资,因为他们相信未来必定是电动汽车的天下,投资划不来,倒不如买技术或是使用过期专利。我也理解这种想法的难处,因为不是简单的内燃机技术的落后,而是从金属材料、热处理、到内燃机设计、到铸造、锻造、机械加工制造,机械加工设备的制造,生产机械加工设备的设备(母机)的制造,还有各种量具,各种检测仪器的制造……和解决费马大定律一样的困难,不是需要解决一个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需要解决一堆历史问题。&/p&&p&机床和内燃机类似,在机械领域西方完了四百年,中国断断续续的弄了百来年,这一块的落后不是我们一两代人可以解决的。华为,为什么中国可以产生华为?但华为产品只要有一点儿齿轮,恐怕华为都难以起来(参考复印机打印机照相机这类带机械和光学的电子产品)。顺便一说,中国包括台湾,除了垄断企业,在世界五百强上有名的都是电子行业和互联网行业,说明新行业之内老对手的威胁小。&/p&&p&再说美的投资机器人行业这件事,其实早些年的TCL收购阿尔卡特,联想收购IBM电脑,前者注定是亏损了没错;后者放在今天来看,其实也是收购了一个夕阳行业。西方的市场经济比我们成熟,所以他们那些投资人和职业经理人的眼光比国内长远。我没看错,最近西方企业比较流行的做法就是走轻资产的线路,向蓝海行业或是服务业转型,出卖今天看来不错的夕阳行业是经常的套路。要知道,西方企业可以舍得花几千万价钱写的行业调查报告,不是说一定不会出错,但是决策的准确性远高于国内同行的决策。我不知道现在来看机器人制造算不算夕阳行业,但是有两个感性经验可以提出来:&/p&&p&1、 一个全球行业如果中国人开始做,基本可以说要么即将是夕阳行业,要么从蓝海快演变为红海了。&/p&&p&2、 传感器、电子计算机、摄像头之类的电子材料的价格已经很便宜了,机器人的成本已经比多年前下降了很多。&/p&&p&机器人,或者说自动化设备制造这一块可能很快成为夕阳行业,参考一个新闻《谷歌彻底放弃机器人项目:想不到赚钱的路子》。&/p&&p&再举一个例子:无人机本来是非常高大上的一个设备,一般用在军事和生产上,所以锂电池加直流电机这种动力的无人机,人家军事和生产几乎不会考虑,都是采取热机作为动力。外形一般也是空气动力设计成本很高的固定翼飞机,结果中国的控制电路+软件+直流电机+锂电池的消费级无人飞机,直接把这个行业弄得辨识度很低。人们讨论无人机的时候,如果不听详细的下文,完全不知道是现在是在讨论4500万美金一架的全球鹰还是2000人民币一架的大疆。&/p&&p&所以这个例子可能导出另一个可能,就是中国涉足机器人领域可能会导致机器人这个概念变得非常的低端,便宜而量大,性能不会太高。&/p&&p&还有一点可以参考前面的华为成功的原因——没有机械。但是机器人属于机械成分很高的行业,仅仅依靠中国国内目前的技术,可能控制部分都没问题,主要是执行部分就是实现不了国外先进同行的精度和寿命。&/p&&br&&img src=&/v2-a07b109a49c3a838b109d3d837c9664e_b.jpg& data-rawwidth=&622& data-rawheight=&3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2& data-original=&/v2-a07b109a49c3a838b109d3d837c9664e_r.jpg&&&br&&br&&p&最后说说关于中国企业“机器换人”的应用,我也简单说一下我的利空看法:&/p&&p&1、 凡是能够自动化的早就已近自动化了,比如食品行业,制药行业,因为卫生监管的需要早就可以做到黑灯生产,而且相当一部分的自动化并不是依靠最新的自动化技术,而是较为原始的机械原理,继电器,气缸之类来完成。流程型生产的行业,比如制糖,化工之类,因为产品大量而单一,技术上容易实现,也是早就实施了自动化。机器人化是一个漫长的替代过程,并不是一阵风就可以做到大面积使用的。(3D打印机曾经也是如此一阵风过去)&/p&&p&2、 前面说的,中国的基础工业并不出众,离散型制造的自动化主要还是依赖零件的一致性要高,基础工业差,产品零件的一致性不高就难以低成本的实现自动化,需要自动化设备有更高级的智能来识别不一样的零件(本应该一样)。成本会呈几何增长。一致性是我看到的很多企业实施自动化的软肋。&/p&&p&3、 市场对产品的多品种少数量的需求,也是导致自动化设备难以落地的原因之一,比如某款产品的自动化设备,预期3年回本,但这款产品的预期市场寿命只有2年,那就没得搞。因此很多企业往往挑不出什么合适搞自动化的产品。&/p&&p&4、 对于中国社会,即使某些企业可以实现自动化,中国全局而言实际上也没有做到“机器换人”,比如一款自动化设备,计算了三年回本,产品寿命也支持三年以上,假设企业因此花了1000万,预期节省1500万。但是这1000万的自动化设备是不是还是需要购买,这1000万设备从矿石到成品,如果所有的成本按照《资本论》思想,这1000万全部都是劳动力的附加价值。其实就是将本来由生产产品的公司支付的人工工资转移到了生产自动化设备的整个生产链去支付了。所以整体来说,即使实现了所谓“机器换人”也没有换到太多出来。&/p&&p&再说两个对于“机器换人”利好的看法:&/p&&p&1、 现代企业人员流动比早些年频繁,即使保本,企业主也愿意通过自动化设备,自动化软件来取代人工,这是多数企业主的看法,明知道人是财富,但是不敢投资人,怕跑。&/p&&p&2、 大趋势始终是机器换人,这个世界的劳动力提升一直是依靠机器换人,只是这个时间如果足够漫长就会变得无利可图——接近社会平均利润。&/p&
谢邀。先说一下利益关系,工科生毕业于和自动化很接近的专业,但是走上工作岗位后从工程师逐渐转行做工厂管理,参与过一些自动化设备和软件的项目前后的评估,接近二十年工业企业的工作经验。转行相当彻底,我已经没有资质和能力在技术细节上对工业机器人。…
可以用低精度的工具加工出高精度的零件,缺陷是成品率低。
可以用低精度的工具加工出高精度的零件,缺陷是成品率低。
转载自《金属切削》
立式加工中心的国内市场格局—7支梯队排座位 ,加工中心是最常见的数控机床,品牌众多,价格差别也相当的大。到底差异在哪里呢?请没有被提到的加工中心厂家释怀,此文也纯属个人看法,如有不同意见请尽管拍砖。 世界上第一台加工中心是1958年由美国卡尼-特雷克公司首先研制成功的。它在数控卧式镗铣床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动换刀装置。北京机床研究所1975年试制出中国第一台卧式加工中心JCS-013 ,1978年试制出中国第一台立式加工中心JCS-018。也有说法是JCS-013实际上是北京第二机床厂制造的。当年,中国和世界的技术距离是17年。 如今,中国目前的加工中心技术应用基本和世界同步,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和世界一流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为什么同样一台850立式加工中心(X向行程为800mm,Y向行程为500),国外和国产有很大的价格差距,为什么国产品牌之间也有相当的价差? 把国内外典型的立式加工中心厂家分为7类,以最常规的厂家标准配置三轴850立式加工中心为例(仅针对主力机型,各厂家配置会有所不同),来谈谈这7类产品的特点。通过排队和对比,做出一个对国内机床所占位置的正确分析。本文所提到的厂家均为经受多年市场考验得以生存的企业,其产品售价基本得到市场认可,产品售价基本能体现他们的产品配置和实际价值。最终决定以大致售价作为依据,这种划分实际上并不很科学,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第1梯队---超一流选手:潜心走自己的路,让历史去评价吧 第1梯队中的瑞士米克朗、瑞士宝美、瑞士斯特拉格、瑞士利吉特、瑞士威力铭、德国哈默、德国奥美特、德国巨浪等品牌,属于加工中心领域的超一流选手,售价大于150万。 无论从外观内在,还是设计水平及创新性,抑或加工能力和加工精度,几乎无可挑剔。精工细作,精益求精,机床加工精度极高,产量很低。因价格实在太贵,使用成本实在太高,用户往往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购。 第1梯队的加工中心品牌形象高高在上,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矣,犹如机床中的超级跑车。曲高和寡,采购和使用成本的高昂直接导致市场应用率非常之低。售价虽高,利润不一定高,品质虽好,经营不一定好,光鲜之后的转身可能是心酸的泪水。瑞士米克朗已经被瑞士阿奇夏米尔集团收购、瑞士宝美被瑞士斯特拉格收购…不由联想起世界顶级超级跑车布加迪威龙,叱咤车坛的背后是4度转手的悲惨。 机床的品质由床身材料优劣、机械加工水平、零部件质量、装配质量以及生产管控等环节来确保,机床装配质量始终靠人工保证,不象汽车、家电等产品可以实现自动化装配。装配技工水平有高有低,机床批量生产又有苛刻的交货时间限制,正因为如此,大批量生产的机床很难保证很高的水平,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销量排名前十名的机床厂商无法进入第1梯队的原因。 第2梯队---压阵高手:家大业大名气大,坐镇工厂好帮手 第2梯队中的德国DMG、德国斯宾纳、德国斯塔玛、日本森精机、日本大偎、日本马扎克、日本牧野、日本丰田工机、美国MAG、美国哈挺乔堡、意大利菲迪亚、西班牙达诺巴特等多位选手的大名几乎耳熟能详,是世界一流机械生产企业的主力机床,售价定位80-150万。 这些选手均常年位居世界机床销售额榜单的前列。普遍中小批量生产,管控到位,品质很好仅用于生产高利润的产品。价格相对第1梯队来说比较接地气。 第2梯队厂家推广力度大、市场占有率高、专门解决高难机械加工问题,鼎鼎大名几乎超过第1梯队。对于有一定规模的机械加工企业,如果没有几台第2梯队选手坐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产品是一流的。有些企业的机床绝大多数是中低端的,也会买个一两台第2梯队机床来充门面,专供接单和客户参观之用。这和奥迪车虽说不是顶级豪华车却可以成为公务车首选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1、2梯队在产品品质、科技创新方面大幅领先。目前,天然或者人造大理石床身技术、床身恒温技术、直线电机驱动、滚珠丝杆中心冷却、重心驱动、超快速换刀机构、高速电主轴等先进技术,均率先应用在第1、2梯队的产品中。 第1、2梯队几乎是瑞士人、德国人、日本人的天下,他们的严谨和这三个国家始终如一重视技能培训的传统是他们能制造出优秀机床的根基。10年内,中国企业进入第1、2梯队的机会很渺茫。 第3梯队---攻坚好手:不埋怨不放弃,解决问题是要点 中日合资北一大偎、中日合资小巨人马扎克、美国哈挺乔堡、美国哈斯、韩国斗山、韩国现代、韩国三星、台湾永进、台湾东台、台湾台中精机、台湾快捷、台湾高峰等品牌,是国内一线机械生产企业中的主力机床品牌。售价在45-80万之间。 生产一流产品的企业虽然也使用第1、2梯队的机床,但由于采购成本太高,实际大批量使用的还是以第3梯队的机床为主。这些机床结实耐用、可靠稳定,关键时刻不掉链子,是确保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好帮手。 第3梯队大多是国外及台湾机床企业在国内的合资品牌或者在国内生产,在机床的生态环境中扮演了狼的角色,对推动国内机床业的技术、管理及营销水平,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第4梯队---实战主力:实力不俗斗志扬,忙头苦干望前程 北一、北京机电院、南通科技、新瑞、纽威、日发、海天、大金、台湾丽驰、台湾大侨、台湾大立、台湾友佳、台湾丽伟、台湾艾格玛、台湾绮发等品牌,是一、二线机械生产企业中的主力机床品牌。价格在32-45万左右。 第4梯队的机床市场保有量不亚于第3梯队,虽说在稳定性和精度保持性方面略逊于第3梯队,因为价格更加平易近人,同样成为了高水平机械加工企业中的主力机型。 这支梯队的企业由国内优秀企业和一些台湾企业大陆工厂组成,稍稍努把力就有可能对第3梯队造成威胁,特别是几家民营国产机床企业起点高、进步快,很有希望在几年之后跻身于第3梯队。 第5梯队---万金油:不挑食不挑活,什么都干什么都做 沈阳、宝鸡、云南、大连、长征、汉川、宁江、凯达、联强(新浙)、青海一机、鲁南、杭机、宝佳、皖南、捷甬达、永华、迪莱姆、大天、嘉泰、隆盛等品牌的加工中心,在任何一个角落里的机械加工企业里都有可能看到。售价大致25-32万。部分品牌也会推出一些偷工减料的特价机型,不推荐使用。 这个价位区间的850立加在国内的市场销售数量最大,最能被普通机械用户所接受,屈指数数品牌有一两百家之多,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什么脏活、累活、没人干的活都是这些机床在做,工作环境相应比较恶劣,恒温恒湿环境的优越环境与他们无关。 这支梯队至少有一半的厂家采用组装光机的方式生产立加,产品同质化严重,进入门槛比较低。如果工厂规模相当、管理合理,不同品牌品质之间的差异很小。 选择这支梯队的机床需要用户具备比较强的应用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机床部件和选配件,用对、用好机床可以生产出让人刮目相看的产品。 国产机床几大巨头完全有能力造出第3、4梯队的立加,却对自己放松要求,自甘平淡混迹在第5梯队打价格战,拿着国家的巨额补贴去做与中小企业争利的事情,叫人说什么才好呢?几大巨头频繁的并购国外机床企业没有给自身产品和市场带来实质性的提升,却得到了“国外机床品牌摧毁者”的外号,问题出在哪? 第6梯队---经济实惠型:能用就是不浪费,够用就是好选择 海滕、百事特、一鸣、大森、鼎亚、海特、力创、鼎泰、中博等小品牌机普遍选用低端品牌数控系统,大约销售价格18-25万。部分企业为组装光机的生产模式。 第6梯队的机床由于企业相对规模较小,品质规范化管理方面差于第5梯队。同时为了降低成本,零部件选购方面也会选用一些廉价品牌,对稳定性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严格的出烤机和出厂检验是降低机床出厂故障率的好方法。 对于产品精度要求不高、采购预算比较紧张的中小企业来说,第6梯队的加工中心是不错的选择。西门子808D的出现也让这个梯队的立加多了数控系统的选择。 第7梯队---省钱首选:认真细致选对人,创业起步好帮手 第7梯队为代装游击队组装的加工中心,付出代价小于18万。 做法是用户自行购买光机、数控系统、丝杆、刀库等部件,然后代装游击队负责到现场组装,品质水平和场地条件、代装游击队的工作情绪直接相关,品管等QC流程是没有的。服务质量不用动脑也能知道。 这个档次的加工中心一般用的是台湾新代、宝元或者是国产的凯恩帝、广州数控系统,三菱M70和FANUC 0I-MATE MD也很常见。丝杆导轨用的品牌也不差,其他部件则是抱着能省则省的态度去采购。 如果你和代装游击队的私交很好,而且该代装技师的水平很高,自己又懂点机械和电气维修,那么恭喜你已经大大降低了机床的采购和使用成本。如果不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两项,那么你付出的使用代价可能会比采购第6甚至第5梯队更高。 囊中羞涩的创业者用此方式购买立加的比例较高,购买时请注意两项,一是要反复调研,深入了解机床光机、零部件的品质以及机床验收方法,二是要调查代装游击队的口碑。 总结语: 7支梯队的立加厂家组成了一个菱形,菱形上顶点代表第1梯队,从上往下队伍不断壮大,菱形左右两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第5梯队也就是生产厂家最密集的梯队,再往下队伍开始缩容,菱形最下方的点代表第7梯队。 1-3梯队是清一色的外资企业,第4梯队由国产和台企组成,第5-7梯队是国产的天下。国外不是没有5-7梯队的产品,该区间国产立加的强势让他们无法挤入国内市场,这是中国人应该值得骄傲的。 国产立加突破到第3梯队不是难事,再往上就难度重重,望在座的诸君努力进取造出世界一流的机床,能活着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转载自《金属切削》 杂志 立式加工中心的国内市场格局—7支梯队排座位 ,加工中心是最常见的数控机床,品牌众多,价格差别也相当的大。到底差异在哪里呢?请没有被提到的加工中心厂家释怀,此文也纯属个人看法,如有不同意见请尽管拍砖。 世界上第一台加工…
&p&所谓的蓝领,工厂里的技工,愿意干的人不多,入门门槛很低。&/p&&p&CNC铣床操作员工资水平呢,从数目上看,还可以。普遍有4K、5K;好点的6K、7K,这样的不多。但是这样的工资也是拿加班和相对比较大的劳动强度换来的,能坐着上班的不多,我认为六七千这样的工资才算包含了技术价值的工资,低于这个的,纯粹是挣个幸苦钱。&/p&&p&再说晋升,当前,做蓝领的人在学历上还是高中及以下的人为主,学历可不是真的没用的哦。很多很多的人都止步在组长、老师傅这个角色上。前面说过,门槛低,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基本都在一线实习过。在晋升部门主管、经理竞争上,老师傅综合实力差很多。所以很多人存了一点钱之后出来自己单干了,或者转行。据我所知大多数工厂是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的,尽量招有经验的工人,不行能把机器开起来也行的,有老师傅带着。技术的提高、经验积累一般得靠自己,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p&&br&&p&CNC,加工中心,能铣,能钻,好点的还能车。一般来说做的东西越精密、机器越好,工资也就越高。做大型零件产品、模具,就很轻松,上一个料,机床要运行很久,你要做的是看住机器。若是小零件,那就很痛苦,时间就是金钱,这些小东西每个的加工时间是论秒计的。大厂会有专门装料、按启动的普工大妈;技术员只负责调试好。小厂都是自己完成这些工序。&/p&&br&&p&这岗位还要上夜班,CNC在切削时会发出巨大的响声,伴随几乎看不见的金属粉尘。模具行业中,有些厂会做石墨电极,这个粉尘机床根本密封不住。切削出来的金属刺,戴手套都防不住,扎到手上得站到阳光下,观察刺的反光才能找到,很难挑出。这些职业伤害,目前还未听说有专门的补偿、保障。&/p&&br&&p&还有,机加工车间中的妹子很少很少,你如果没有结婚,没有女朋友,性格内向,那就不建议入行。当然基佬除外。&/p&&br&&p&题外话:此前有个问题是开一间工厂是怎样体验,老板们不约而同的喷了工人,说什么工人大爷之类的话。很想骂人,但知乎是个文明的地方,我不是个喷子,我不想这么做。我情愿做老板孙子,不愿意当什么工人大爷。社会上对于工人这一身份仍然不是很认同,办公室那拿着两千多块的小文员都不大看得起,过年闲谈,提起职业总是本能的矮了三分。如果你有差不多,或者差一点的选择,那就别入此行。&/p&
所谓的蓝领,工厂里的技工,愿意干的人不多,入门门槛很低。CNC铣床操作员工资水平呢,从数目上看,还可以。普遍有4K、5K;好点的6K、7K,这样的不多。但是这样的工资也是拿加班和相对比较大的劳动强度换来的,能坐着上班的不多,我认为六七千这样的工资才…
格力如果敢把它内部的工程师的收入,一律调整到平均市场价格的五倍,发英雄榜广募人才,任人唯贤,说五年太短,但是二十年内,绝对能制造出世界顶级机床。&br&&br&我们中国并不缺少优秀的工程师,说到底还是搞机械就没钱,这个行业就留不住人才。&br&一个优秀的工程师连房子都买不起,家都养不起,你让人造世界顶级机床,你和人家谈情怀么?人家又不是傻子。
格力如果敢把它内部的工程师的收入,一律调整到平均市场价格的五倍,发英雄榜广募人才,任人唯贤,说五年太短,但是二十年内,绝对能制造出世界顶级机床。 我们中国并不缺少优秀的工程师,说到底还是搞机械就没钱,这个行业就留不住人才。 一个优秀的工程师…
你好,这是轨迹规划的问题,建议仔细看看教材。我推荐一本:&br&Biagiotti L, Melchiorri C. &b&Trajectory planning for automatic machines and robots&/b&[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8.&br&当然,这种插补要求&b&你能同时控制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加速度&/b&,你插值后的曲线的每个路径点并不是简单的位置点,而是包含位置、速度、加速度信息的waypoint,这样,每个路径点的速度不为0,自然就不会停下了。&br&一般,如果是购买的工业机器人,你是无法控制到底层的,除非是自己做的控制器。但是一般产品都会有类似point streaming功能,也即你可以一边运行,一边给机器人发送未来的路径点(至少要比当前点多两个点),这样,机器人的底层控制器会自动插值,不在中间点停顿。&br&当然,每个机器人的使用方法不同,建议看说明书,或者问厂家技术支持。
你好,这是轨迹规划的问题,建议仔细看看教材。我推荐一本: Biagiotti L, Melchiorri C. Trajectory planning for automatic machines and robots[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8. 当然,这种插补要求你能同时控制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加速度…
&p&首先我把题主的机床分类做一下概括,看看是否有理解上的差异。&/p&&br&&p&“按应用范围区分机床可以分为通用机床、专门化机床和专用机床。通用机床的工艺范围很宽,可以加工一定尺寸范围内的各种类型零件,完成多种多样的工序,如卧式车床等都是这样。专门化的机床的工艺范围较窄,只能加工一定尺寸范围内的某一类或少数几类零件,完成某一种或少数几种特定工序,如曲轴车床等即是如此。专用机床的工艺范围最窄,通常只能完成某一特定零件的特定工序,如加工机床主轴箱的专用镗床等。”&/p&&br&&p&框定讨论范围后,我来试着讨论题主想要表达的意思: &b&通过零件的形状特征,选择相对应的合适的机床进行加工 &/b&&/p&&p&通常拿到一个零件图纸,我是这样进行分析的: &/p&&p&零件类型—毛坯—需要加工的部位?—加工部位的精度?—客户手上有的设备?—要求的节拍是多少?—需要几次装夹? &/p&&br&&p&&b&零件类型&/b&:轴类?箱体类?这样可以从形状上简单选择使用什么样的机床。轴类往往采用车床,箱体类往往采用卧式加工中心,但这个时候往往还不能确定机床类型。&/p&&p&&b&毛坯状态&/b&:锻件?铸件?棒料?钣金?钣金的话直接上激光切割机床。&/p&&br&&p&&b&加工部位&/b&:这个工件是车削多?铣削多?还是其他加工手段?那么主力机床就可以确定了,大致工序也可以确定了。 &/p&&br&&p&&b&精度&/b&:关乎机床的精度,装夹的精度,是否采用特殊的专门化机床或者专用机床。譬如精度低转子铣,精度高转子磨。空间尺寸精度要求高的,选择五轴联动加工中心。&/p&&br&&p&&b&现有的机床&/b&:尽量选择车间有的机床类型。譬如如果只有车床没有磨床,那么是否可以考虑以车代磨达到光洁度和精度;有些需要放电加工,如果没有电火花就无法完成,那只能外加工。 &/p&&br&&p&&b&节拍/产能&/b&:某个零件往往放在通用机床上也能完成,放组合机床上也能完成,产量要求不高,产品种类变化大的情况下,成本上考虑必然选择通用机床。 &/p&&br&&p&&b&装夹&/b&:确定工序,在节拍和精度的要求下,这个零件是选择一次装夹完成多道工序,来保证零件精度?还是通过拆分工序,来保证工件的整体加工时间缩短? &/p&&br&&p&一个零件往往拥有数十道工序,为了降低成本选择机床往往因陋就简。毕竟投资新机床是万不得已而为之,而刀具、夹具甚至自动化装置上往往能够给厂家带来很多新的加工方法和思路。 &/p&&br&&p&题外话:目前的五轴甚至七轴车铣复合基本可以完成我们所能见到的机械加工方法,甚至在不远的将来,磨削和激光热处理都会被纳入发展方向,因此一台机床完成所有工序并不是梦想,完成一个复杂零件也是轻松简单(今年DMG和MAZAK都已经推出了拥有3D打印功能的复合加工机)。 加上3D打印机的出现,特别是金属粉末打印机的发展,必定会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 &/p&&br&&p&愚见仅供参考 被推荐诚惶诚恐&/p&
首先我把题主的机床分类做一下概括,看看是否有理解上的差异。 “按应用范围区分机床可以分为通用机床、专门化机床和专用机床。通用机床的工艺范围很宽,可以加工一定尺寸范围内的各种类型零件,完成多种多样的工序,如卧式车床等都是这样。专门化的机床的…
利益关系:沈阳机床员工&br&对于i5系统来说,我们内部人员都是爱恨有加。爱的是,其实每个机床人都希望国内的制造水平,或者简单说国内的机床制造水平能够上一个新台阶,来引领世界制造,毕竟这么多年了,整体的机床制造格局并没有变化,每个企业该是什么档次还是什么档次,从技术到工艺,起码我个人没发现任何程度差距上的缩短,但起码现在是一个机会,一个从根本上去缩短差距的机会。&br&恨的是,在沈阳机床内部你就会知道,所有的资源都是倾向i5的,我们在i5圈外的在待遇上、个人发展上的确是差人一等、甚至几等。并且企业也的确缺乏整体的发展规划,今天向左走,明天就向右走,不知道是领导定义战略的不清晰还是下面层级的执行有问题,就拿最近的一个改革来说,定义的某些产品只干i5系统的,但是某内部事业部却在合同上、生产上依然加大投入继续生产其他系统产品,同时最近也要将一些别人不做的产品他们拿来做,与企业发展战略相悖。最可悲的是,这个事业部还是新换的一个从股份安排过来的、历经多年风霜的老领导。按理说该人肯定是在股份公司浸淫多年,深刻理解公司战略发展的,但是到他实际操作还是与战略方向相悖,我觉得我用的形容词“可悲”是不为过的。&br&当然新闻稿就是新闻稿,对于机床行业来说,都说机床是行业母机,但是整体行业的发展其实是很落后的,无论是哪个方面。但是可以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来说明i5系统的影响力,沈阳机床推出i5系统后,德马吉森精机也推出了他们的新系统,从操作方式上、系统理念上说不上抄袭,但我敢肯定是受到了i5系统的启发,当看到这个系统时,我第一次感觉在机床研发领域沈阳机床也开始引领世界了,我觉得这就是沈阳机床人值得骄傲的。
利益关系:沈阳机床员工 对于i5系统来说,我们内部人员都是爱恨有加。爱的是,其实每个机床人都希望国内的制造水平,或者简单说国内的机床制造水平能够上一个新台阶,来引领世界制造,毕竟这么多年了,整体的机床制造格局并没有变化,每个企业该是什么档次…
看到某人气最多的回答,终于知道广大中国人是如何被误导了,列举一系列专业术语如光栅尺和三轴检测仪,以及一些顶级大厂的名字如德国的德马吉,科堡(以被兔子收购)和哈默还有日本马扎克,再加上一些个人主观的看法,就得出中国机床原地踏步这个结论了。这真是神逻辑,其中还有论据的错误,大连科德的母公司是大连光洋而不是日本光阳,求以后在“呵呵”冷嘲热讽的同时多查查,多问问,不要不懂装懂好吗?&br&
对于中国机床业,需要承认的是必然比不上德日美的,而且差距还是很大。但是毕竟某采回答的人也不是研制机床的,你要觉得那些买机床和工厂的工人的观点可信度高那我也不说什么了。当然我也不是弄机床的,所以中国真正的水平自然难以妄加评论。但用我听到的工程师以及我们老师的话就是,国内的机床业还是有不小进步的,而且工程师还说过的一句话让我比较认同那就是“虽然我们还落后,但至少我们已经有了”。有了才有机会赶上高大上的汉斯和脚盆!
看到某人气最多的回答,终于知道广大中国人是如何被误导了,列举一系列专业术语如光栅尺和三轴检测仪,以及一些顶级大厂的名字如德国的德马吉,科堡(以被兔子收购)和哈默还有日本马扎克,再加上一些个人主观的看法,就得出中国机床原地踏步这个结论了。这…
设计产品涉及到使用机床 无论手动还是数控 都得对加工过程有基本了解。&br&&br&我们从头来说。&br&&br&1. 对于欲加工产品的图纸的细致分析,其中包括&br&
a. 材料&br&
b. 尺寸&br&
c. 精度&br&
d. 热处理或者表面处理&br&2. 由以上分析拓展出&br&
a. 所用机床&br&
b. 所用刀具(或铜公、或治具)&br&
c. 所用夹具&br&
d. 工艺参数(切削速度引出转速、进给或者放电加工的进给)&br&
e. 具体工艺(开粗、精加工、去毛刺、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等)&br&&br&3. 然后开始动手制作治具夹具以及准备工作。&br&&br&4. 真正动手你需要考虑更多的细节问题&br&
a. 装夹是否平整稳固?很多学生铣个立方体都铣不清楚,很多就
是因为装夹的问题,没有敲平,装夹有问题,基准面清洁不干
净等等。&br&
b. 切削液怎么下?哪个角度,多大流量,能否带走切屑?&br&
c. 加工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材料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密
度,材质很经常有不稳定的状况(一块比较大的钢料往往面和
芯硬度不同,也有可能有高硬度的颗粒存在),如何通过微调
实现预先设计的平整度,精度,粗糙度?&br&
d. 对于多件加工的刀具损耗,治具损耗的控制。&br&&br&以上这些流程(尚不完全)是不分手动还是数控的。能把这些做好转数控只是分分钟的事情。严格来说这些流程才是决定最终加工质量好坏的关键,数控不过是把一部分耗时耗力的工作用机器代替而已,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奇。作为学生不拿这些便宜可靠的机器练手,难道等到工作的时候拿撞一次主轴20w的CNC练手么?更何况很多CNC的步骤和技巧(包括安全规范)都是从传统机床引申出来的,熟悉手动机床百利而无一害。&br&&br&另外,真正生产和工作的过程中经常遇到非常小批量的样板制作,实验零件的加工。CNC每小时开机成本费用就在几十块钱了,还要去制作夹具,对刀,测试,写程序,手动机床则是几个码仔锁上,手工控制就能搞定的事情,哪个方便快捷成本低一目了然。难道切根顶针也要搞台数控车来写程序么?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切记。
设计产品涉及到使用机床 无论手动还是数控 都得对加工过程有基本了解。 我们从头来说。 1. 对于欲加工产品的图纸的细致分析,其中包括 a. 材料 b. 尺寸 c. 精度 d. 热处理或者表面处理 2. 由以上分析拓展出 a. 所用机床 b. 所用刀具(或铜公、或治具) c. …
&blockquote&难道我大中国连日本的民用数控机床制造水平都没有吗?&br&&/blockquote&先回答这个问题,答案的肯定的,是,没有,做不出来。&br&首先,机械领域,在高精尖的部分,在实验室技术阶段,中国是不虚日本的。在军工的各个方面都是不虚日本的。&br&军工企业有个概念就是“不计成本,只求结果。”&br&就好像你举例的潜艇尾部的螺旋桨,如果放在实验室,我国科学家完全可以做出来,无非就是一个打磨的问题。&br&但是,一旦量产,就要考虑成本了。我们做一个这样的螺旋桨各种人力成本支出假定需要1000美金,日本只需要100美金,如果你是军部采购负责人,你是买国产还是日产?&br&&br&顺便在一提,螺旋桨这种是属于技工范畴,高级技工在我国是非常稀有的。&br&为什么稀有?很简单,就问一个问题,题主你愿意你的小孩,不考大学而去读技校么?去做一个钳工么?哪怕这个钳工其实工资并不比高级白领低。&br&如果是我,肯定不愿意,因为我心中始终觉得生产线的一线钳工太不够体面了,哪怕钱多。&br&&br&顺便再一提2,现在都是打着民间贸易的幌子,由日本企业进行代加工的,或者购买成品件。&br&日本政府和日本背后的美国爸爸,一般也就是睁只眼闭只眼,美国爸爸的底线就是机床绝对不能出口,卖点成品也就算了。&br&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是一家日本民用企业出口三架机床,然后,美国爸爸发火了,直接那年的援助就没有了。&br&不知道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是怎么样了。
难道我大中国连日本的民用数控机床制造水平都没有吗? 先回答这个问题,答案的肯定的,是,没有,做不出来。 首先,机械领域,在高精尖的部分,在实验室技术阶段,中国是不虚日本的。在军工的各个方面都是不虚日本的。 军工企业有个概念就是“不计成本,只…
谢邀,请cnki以“机床 差距”为关键词查相关论文,此题目不是我等小博小硕能够掌控的。院士,高工的专业论文,数据翔实,内容深刻,发人深思。能感觉到院士专家们的深深的无奈…我等晚辈,对行业大局不用太操心,专家指哪咱们打哪就行了,把手里的活干好了就是对行业最大的贡献了。&br&&br&10.26更新----------------&br&&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8b46ab257c4db49b90c32aeb954e3acb&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曾疯& data-hash=&8b46ab257c4db49b90c32aeb954e3acb& data-hovercard=&p$b$8b46ab257c4db49b90c32aeb954e3acb&&@曾疯&/a& 认为我”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其实我想强调的是最后一句话”把手里的活干好了“,也就是说,如果行内的每个人都把自己手里的工作做好了,这个事情还真能解决了。因为实际上机床行业从业人数非常庞大,以至于我感觉我都没法给出一个猜想... 学校的硕士、博士、教授,机床企业的工程师和工人师傅,机床用户企业的工程师和工人师傅,到底有多少人在这个行业里工作?太多人没有把手里的的工作做好了...&br&&br&先从我自己说,做机床研究也有几年了,三四年吧,其实好多东西都没弄明白...&br&做整机和零部件的有限元仿真,约束、载荷的施加方式到底和实际情况是不是一样,一直没能确定,问谁也都说可能是或者可能不是...&br&装配时,拧螺栓的顺序到底是如何影响最后的结合面的刚度、阻尼和装配精度的,也没弄明白...&br&定位精度我们可以做的很高了,真的很高,但是为什么机床的重复定位精度总是比较差...&br&没有人能给出一个量化的数据,甚至定性的也很难给啊...&br&&br&到底是机床的基础大件做的不好,还是关键零件做的不好,还是伺服驱动做的不好,还是数控系统做的不好? 到底这些东西怎么影响最后的结果的?&br&&br&在企业里,好多东西是扯皮,负责A的人会觉得是B的问题,负责B的人会觉得是A的问题...然而都不能说出为啥...&br&&br&有人让我举例子来回答问题,不过我还是觉得没劲,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例子没劲。&br&&br&我觉得,我把我自己上面的问题以及相关的问题解决了,我再来回答吧。同时,也希望这个行业里的每个从业人,做好手里的工作,把该装拧好的螺栓拧好,该接好的线接好,该算对的数给算对..,&br&&br&下面是我看到的一些综述性的文献,主要是一些现状的报道,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论文。&br&其中[5]的作者是北京机床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对行业现状有一定把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br&&br&[1]仇健,张凯,李鑫,葛任鹏. 国内外数控机床定位精度对比分析研究[J].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3+7.
[2]幺炳唐,李永新. 国产数控机床的技术发展与差距[J].
航空制造技术,-47.[3]金柏冬,周传珍. 国产数控机床质量现状简析[J].
质量与可靠性,-7.[4]王良. 我国机床工业与世界机床业的差距[J].
机电产品市场,-27.[5]盛伯浩. 中国数控机床技术差距与对策[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72.
谢邀,请cnki以“机床 差距”为关键词查相关论文,此题目不是我等小博小硕能够掌控的。院士,高工的专业论文,数据翔实,内容深刻,发人深思。能感觉到院士专家们的深深的无奈…我等晚辈,对行业大局不用太操心,专家指哪咱们打哪就行了,把手里的活干好了…
先谢邀!&br&看到你的图纸,我知道这又是某个学校出的题。。&br&其实向数控编程这种东西,每个人思路都不一样,每个人加工习惯也不一样,条条大路通罗马嘛,不管黑白白猫,能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嘛~&br&按照你的图纸编程好说,只是你的图纸一点点也不贴合实际,硬要编的话,我只能假设一下加工条件了:&br&&ol&&li&不知道你是什么材料,那就假设你的材料是铝吧,软乎乎的好干,边长55x55mm的正方形(你这上面也没有单位,我按照mm来),厚度25mm的一块铝料,不要说图纸厚度只要求了10,我还要夹持呢,我还要平面呢。。。&/li&&li&数控铣是可以加工出来的,但我会选择立加,有刀库就是方便,我就是要刀库,你打我呀~&/li&&li&使用台钳夹持吧,在工作台上装上台钳,T型槽上的螺栓先不能紧住,主轴上附表拉X轴,找正台钳,哎呀~我最讨厌这个活,找正太麻烦。。&/li&&li&把我想象的那块铝料装在台钳上,夹持13mm留12mm在上面,下面垫点垫块,否则会振刀的~&/li&&li&刀具的选择很多种,每个人选择不太一样,我会选择T1-63的盘刀(平面),T2-16多刃合金立铣刀(去余量大),T3-12多刃合金立铣刀(加工里面的腔)。&/li&&/ol&可以干活了,先找坐标系,我会把坐标系建立在工件正中央;然后对刀,建立刀补,所有刀都对在工件表面1mm以下。&br&编程,&br&O12345(起个名字吧)&br&g00 g91 g28 z0;(个人习惯,干活前先抬刀,我怕碰了,我碰怕了)&br&m06 t01;(我把盘刀换出来)&br&m03 s5000;(主轴转啊转)&br&m08;(我开开切削液)&br&g00 g54 x负的工件半径+刀盘半径数再多一点 y0 (我实在懒得算,麻烦你自己添数吧,亲~)&br&g43 h01 z10.(给他个移动距离,建立t01刀长补,z10上顺便看看刀长补建的对不对)&br&g01 z0 f500;(我让盘刀下到工件表面以下1mm处,不要问我z0为啥是工件下1mm,请看上面)&br&x正的工件半径+刀盘半径再多一点 f1000(盘刀平一下面)&br&z安全高度 f500(抬刀)&br&m06 t02(换16的立铣刀)&br&m03 s8000(铣刀转啊转)&br&g00 g43 h02 z10.
(给个移动距离,建立t2刀长补)&br&x负数 y负数 z0(16立铣刀移动到工件左下角再往左下角偏一些的地方)&br&g01 z-10. f500.(下刀)&br&g41 x负数 y负数 D02(建立T02刀径补,切记,建立过程一定要从工件左下偏左下位置向右上方向移动,建立过程中最好不要参与切削,我使用的是左刀补,意思就是让机床移动过程中把刀具半径让出来)&br&x负数 y负数 f1000(走刀至图纸x轴y轴尺寸的左下角起点)&br&x负数 y正数(向上走刀至图纸要求的左上角圆弧起点,其实可以不用写x的)&br&g02 x负数 y正数 r半径(顺时针走个圆弧)&br&g01 x正数 y正数 (向右走刀至图纸右上角圆弧起点)&br&g02 x正数 y正数 r半径(顺时针走个圆弧)&br&g01 x正数 y负数(向下走刀至图纸右下角圆弧起点)&br&g02 x正数 y负数 r半径(顺时针走个圆弧)&br&g01 x负数 y负数(向左走刀至图纸左下角圆弧起点)&br&g02 x负数 y负数 r半径(顺时针走个圆弧)&br&g01 x负数 y正数(我担心接刀痕,让他向上走出去)&br&z10.f500(抬刀至安全距离)&br&下面要加工上层里面的那一圈,所以我就复制了啊,&br&g00 x负数 y负数 (移动到图纸第二层x轴y轴尺寸的左下角起点)&br&g01 z负数 f500.(刀具下到第二层高度,实在懒得算第二层是多少,况且也应该算不出吧)&br&x负数 y正数 f1000.(向上走刀至图纸第二层要求的左上角圆弧起点,其实可以不用写x的)&br&g02 x负数 y正数 r半径(顺时针走个圆弧)&br&g01 x正数 y正数 (向右走刀至图纸第二层右上角圆弧起点)&br&g02 x正数 y正数 r半径(顺时针走个圆弧)&br&g01 x正数 y负数(向下走刀至图纸第二层右下角圆弧起点)&br&g02 x正数 y负数 r半径(顺时针走个圆弧)&br&g01 x负数 y负数(向左走刀至图纸第二层左下角圆弧起点)&br&g02 x负数 y负数 r半径(顺时针走个圆弧)&br&g01 x负数 y正数(我担心接刀痕,让他向上走出去)&br&z10.f500(抬刀至安全距离)&br&以上,下面两层加工完了&br&然后再算出八边形的八个坐标点,使用g01加工出来,这个没问题吧。。&br&。。。(略)&br&。。。(八边形找出八个坐标点,使用g01)&br&。。。(略)&br&g01 z10. f500.(抬刀至安全高度)&br&m06 t03(换那把12的小立铣刀)&br&m03 s8000(主轴转啊转)&br&g00 g43 h03 z10.(建立t03刀长补,顺便看看刀长补建的对不对)&br&x0 y0(去工件中心)&br&g01 z-6 f500.(下刀至中间那层的底面)&br&g42 x负数 y正数 d03(建立t03刀径补,使用右刀补,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切!!)&br&g01 x负数 y正数 f1000.(走刀至左上角圆弧起点)&br&g02 x正数 y正数 r半径(走一个半圆弧)&br&g01 x正数 y负数 (走刀至右下脚圆弧起点)&br&g02 x负数 y负数 r半径(走一个半圆弧)&br&g01 x负数 y正数 (走刀至左上角圆弧起点)&br&g01 x0 y0 (走刀至中间,这一步可能会干涉报警,我真的懒得算了,意思反正是不要过切,别碰到槽边)&br&z10. f500.(抬刀至安全高度)&br&g00 g91 g28 z0(把主轴抬起来)&br&m30(停了吧。。)&br&&br&以上以上吧&br&&br&越写越困,可能是春天到了吧,我趴会。。
先谢邀! 看到你的图纸,我知道这又是某个学校出的题。。 其实向数控编程这种东西,每个人思路都不一样,每个人加工习惯也不一样,条条大路通罗马嘛,不管黑白白猫,能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嘛~ 按照你的图纸编程好说,只是你的图纸一点点也不贴合实际,硬要…
不一定是流入伊朗啊,只是不允许随便移动。&br&例如五轴联动高精度数控机床,国内做不到,同时呢,这种机床又是加工复杂高精度曲面的必要设备,而,复杂曲面加工是航空发动机、汽轮机制造的关键技术,所以这种机床在中国可以自行制造之前,也就是目前是严格封锁的,不允许对中国出口,防止应用于军工航天等领域。这个封锁有具体的协议,同时是很有效的,日本东芝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吧,向前苏联秘密出口了一种高精度五轴机床,导致苏联潜艇的叶轮机的精度提高,噪声大幅下降,后来被美国发现,成为一时沸沸扬扬的“东芝事件”。&br&&br&上面是说技术封锁,GPS的定位也是为了使封锁更为有效而设计的。众所周知,高级数控机床的技术附加值很高,利润也很高,而,技术封锁主要是面向军工方面的,所以例如,中国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希望进口一台数控设备来研究,为了利润,国外厂商也不排斥,而买之前会将设备进行安装GPS部件,当设备被分解,或者被秘密移出高校安装地点时,生产厂商会第一时间得知并且使设备失效,追究中方责任。&br&&br&至于题目中提到的伊朗这种跨国的设备非法移动,GPS当然是管用的,其实一些设备买的时候注明安装地点GPS信息后,就是搬动一下,移出校园也是会被追责的。&br&&br&信息来源就是老师了,高档数控设备动辄几百万RMB,学校实验室进口的高端设备就装有GPS模块。
不一定是流入伊朗啊,只是不允许随便移动。 例如五轴联动高精度数控机床,国内做不到,同时呢,这种机床又是加工复杂高精度曲面的必要设备,而,复杂曲面加工是航空发动机、汽轮机制造的关键技术,所以这种机床在中国可以自行制造之前,也就是目前是严格封…
学会控制步进电机,其实这事也挺简单的,关键是会用步进电机后,你就有精确控制旋转角度的办法了。至于用来连接丝杆滑块之类的,慢慢看吧。&br&&br&迭代是软件业发展的精髓之一,所以先从小的,塑料的做起,积累一些经验。不要妄想一开始就搞个大的成功,现实的规律是没有足够经验就只能取得大的失败。所以,可以这么干:&br&&br&&img data-rawwidth=&1936& data-rawheight=&2592& src=&/5b7fc398a49f25448cd5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36& data-original=&/5b7fc398a49f25448cd56_r.jpg&&&br&&br&做个2轴的,拿激光器画点小图案什么的。先把第一个原型的流程走通。&br&&br&当然我以前还做过更小更挫的,慢慢积累经验。&br&&br&当你被虐的足够多以后,积累了足够经验后,就会悔悟:老子不干了!&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于是花钱买了一台:&br&&br&&img data-rawwidth=&1936& data-rawheight=&2592& src=&/7b2a289dd89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36& data-original=&/7b2a289dd89b_r.jpg&&
学会控制步进电机,其实这事也挺简单的,关键是会用步进电机后,你就有精确控制旋转角度的办法了。至于用来连接丝杆滑块之类的,慢慢看吧。 迭代是软件业发展的精髓之一,所以先从小的,塑料的做起,积累一些经验。不要妄想一开始就搞个大的成功,现实的规…
一、日本的机床,MAZAK也好,MORI也好,装的应该是陀螺仪或者水平仪,我和安装调试的工程师聊过,装置感应到超过一定角度,就会将系统锁死,需要密码解锁。包括像高端的七轴五联动的车铣复合都没有GPS,更何况题主的这种技术含量低的三轴立加。这也就是为什么采购了日本机床,移机需要向日本机床公司提交相应的移机手续,由日本机床公司向日本经产省报备。如果真安装了GPS,日本经产省就不需要花这么大精力出口的时候变态严格的审查了。&br&&br&历史成因我粘贴过来的,大家可以了解一下。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直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采取严格的技术出口审查和管制措施。早在1949年,美国就通过成立“多边出口控制统筹委员会”(COCOM),即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对中国、前苏联等国家进行技术封锁。日本政府追随美国加入了巴统组织,并将中国视为其技术出口管制的重点对象。60多年来,虽然国际环境和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但日本针对中国实施的严格的技术出口审查和管制政策一直延续至今。日,“巴统”宣告解散后,日本又与美国等30多个国家在海牙附近的瓦瑟纳共同签署了《关于常规武器与两用产品和技术出口管制的瓦瑟纳协定》(WA,简称《瓦瑟纳协定》),通过新的多边出口管制机制对伊朗、朝鲜等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br&&br&只有白色国家(26个)可以出口不受限制,俄罗斯,印度,中国都在受限制,需要经产省审查之列,主要担心被应用到军事加工上。&br&&br&二、GPS只是个接收模块,没有通讯功能,需要通讯的话必须借助电信网络或移动通讯。——&b&注:感谢任易童鞋的评论,他认为,GPS可以不需要通讯功能,只要有内置芯片判定位置即可。我觉得这挺有道理,从技术上来说应该是可行的。&/b&&b&但是机床是安装在室内的,高精尖的设备甚至可能会单独一间,GPS信号差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如果在安装时就得不到GPS信号,那对厂家来说简直就是噩梦。&/b&一般必须在室外信号良好的地方才能稳定地定位,室内辅助定位需要通过移动通讯基站进行,个人认为厂家不会使用无信通讯的定位方式,需要验证很简单,买个信号干扰器就能屏蔽基站通讯,机床肯定不会被锁住,厂家不会蠢到依赖这种东西。(GPS不是很熟,请指教)&br&如果真是高精尖到一定程度的东西,老外一定不让卖。&br&&br&三、什么GPS特么的大部分都是销售吹出来的……完全就是销售技巧,让你觉得厂家有多牛掰……我就听过哈挺、MAZAK、MORI和DMG的人吹过……另外水平仪,陀螺仪要破解也不是没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自己努力,早日造成比日德精度更好的,更稳定的机床。
一、日本的机床,MAZAK也好,MORI也好,装的应该是陀螺仪或者水平仪,我和安装调试的工程师聊过,装置感应到超过一定角度,就会将系统锁死,需要密码解锁。包括像高端的七轴五联动的车铣复合都没有GPS,更何况题主的这种技术含量低的三轴立加。这也就是为什…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控车床机械手厂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