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牢固树立 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又把经济技术与什么有机融合起来

当前位置:首页>>走进遂宁>>发展遂宁>>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全域建设绿色生态遂宁
时间:日&&&&来源:市住建局
近年来,遂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以实现&五个战略定位&为目标,以实施&城镇优化&&环境提升&等&六大兴市计划&为抓手,高度重视城市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注重城镇发展质量和效益协调,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的&生态山水城&、&现代花园城&和&观音文化城&,积极探索具有遂宁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全市已基本形成 &一核两带三片&的城镇发展体系和&一城两区五组团&的开放式、组团型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全市城镇化率由建市初的9.8%提高到45.91%。已成功创建国际花园城市、全球绿色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20余张国际和国家级城市名片,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成功申报成为全国16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之一,是四川唯一入选城市,也是西部地区唯一入选的地级市。
建设绿色城镇,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绿色发展使遂宁的城市新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遂宁这座城市散发出无穷魅力。
一、注重规划引领,推进规划落地
(一)绿色意识引领建设。遂宁市委、市政府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和要求,多年来坚持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全过程,着力在&新型&和&绿色&上下功夫,从制定绿色规划、营造绿色环境、倡导绿色生活、发展绿色产业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的建设发展新路,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落实到城镇建设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努力建设山青、水绿、天蓝、景美的生态遂宁,不断增强城市的环境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助推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绿色遂宁建设。
(二)科学规划引领建设。委托中规院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仅用一年时间就高效率、高水平完成了总规修编工作;大力推进中心城区控规编制,实现城市新区建设控规全覆盖;坚持&多规合一&,加强城市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衔接,促进产业功能、城市功能和生态功能有机共融。
(三)规划管控引领建设。完善&三区四线&管理制度,科学确定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合理划定基础刚性边界、城镇增长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及城市绿线、蓝线、黄线、紫线。在全国率先聘请城市总风貌师,在全省率先建立并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率先派驻县级规划督查专员,积极探索建立市、县(乡、镇)联动的规划督查机制,规划管理已实现由粗放向精细化、由城市向城乡的转变。
二、注重城乡统筹,推进城镇优化
(一)推进城镇集群化发展。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市中心城区为核心,涪江沿岸城镇发展带和成南高速城镇发展带、3个组团型县城、一批重点中心镇为支撑,其他建制镇和乡集镇为基础的&一核两带三片&的城镇发展体系,正在积极构建中心城区-安居、射洪太和-沱牌、大英蓬莱-隆盛及蓬溪赤城-宝梵四大城镇群。
(二)推进城市组团化发展。突破现有城市板块和行政区划限制,按照&南延北进、拥湖发展,东拓西扩、依山推进&空间发展战略,在中心城区构建&一城两区五组团&的开放型、组团式空间格局。新区组团之间利用自然山水相隔,利用快捷通道相连,新区、组团与主城通过大分散、小集中的组团式布局方式有机连成一体。引进置信集团、健坤集团、保利集团等企业加快推进了国开区、河东新区、物流园区、金桥新区、龙凤新城、安居新城等多个城市生态新区建设,城市新区面积达到72平方公里。
(三)推进县城差异化发展。积极完善射洪、大英、蓬溪等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城市建设分别主打生态、文化、旅游牌,推动三县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积极建设市域副中心。射洪、大英、蓬溪三县已分别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环境优美示范县城。
(四)推进镇村一体化发展。按照&镇园结合、产村相融、一体发展&思路,坚持走镇、园、村三级联动新路,努力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绿色城镇&和&幸福美丽新村&,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园区、绿色小城镇和新村聚居点融合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新模式。成功申报了11个全国重点镇,启动了20个绿色小城镇建设,2015年基本建成了拦江、沱牌、龙凤3个绿色小城镇。
三、注重设施配套,推进枢纽拓展
着力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不断增强城市的吸纳力和承载力。
(一)着眼于方便生活出行,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行动,加快城市道路、污水及垃圾处理、地下管网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市县快捷通道、观音湖下穿隧道、唐家渡电航工程、城市中环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市城区初步形成了以绕城高速、中环线为环城快捷通道,以遂州路、五彩缤纷路等为纵轴,以明月路、公园路等为横轴的&两环十纵十横&道路网络体系。抓好国家智慧城市和&绿色城镇&幸福生活&示范工程,推进综合配套设施现代化、智能化,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二)着眼于提高生活品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积极建设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及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五馆三中心&,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日益完善。
(三)着眼于集聚商气人气,完善综合商业配套。在主城区打造中央商务区,聚集众多商业服务企业。在河东新区建设万达广场,将成为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居住等功能于一身的大型超级城市综合体。在物流港打造健坤国际城,将形成集展示交易、物流配送、综合商务配套、金融结算、产品信息发布、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端服务平台。
四、注重&三城&建设,推进环境提升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城市与自然交融,在全域推进生态田园市建设的同时,重点在中心城区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独具特色的&生态山水城&、&现代花园城&和&观音文化城&。
(一)加快建设生态山水城。实施&引绿入城&。建设东山、西山森林公园,让生态林地渗透到城市中去,同时与城市周边生态林地、绿地和田园成片连接,城市建设尽可能保留山体,把&城在山中&转变为&山在城中&。实施引水入城&。建设观音湖湿地公园,充分利用涪江穿城而过的独特优势,在城市下游修建过军渡水利工程,加快实施城市上游唐家渡电航工程和永兴、凤台、龙凤等组团的引水入城河道疏浚及景观建设,通过工程措施将使城市水面由15平方公里扩增为30余平方公里,展现西部水都风貌。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坚持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五位一体&,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加强规划建设管控,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采取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使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绿地、水系等具备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实效。
(二)加快建设现代花园城。先后建设滨江公园、渠河公园、席吴二洲湿地公园,世界荷花博览园等城市公园、游园,在城市周边积极打造十里荷花仙境、中国花海、中国红海、保利花卉公园等郊野公园、花园。尤其是充分利用城区总面积达2280亩的圣莲岛建设世界荷花博览园,目前已引进来自23个国家、7大色系的荷花达720种。荷博园下步将以承办&中国荷花论坛(2016届)&和&国际荷花展(2017年第31届中国荷花展)&为契机,引种全球已有的知名荷花累计达800余种,建设四季可观赏荷花的生态展示馆,同时配以四季花卉和水生植物,时时可赏花,步步皆为景,以荷花为媒传播&观音文化&,展示现代花园城魅力。
(三)加快建设观音文化城。坚持城市景区化建设理念,以打造&两山&、&两水&、&两寺&、&两岛&、&两镇&为重点,系统融入和体现遂宁观音文化及历史文化。积极建设龙凤古镇、仁里古镇等特色景区,打造温情怀旧的城市空间;打造圣莲岛荷花博览园、圣平岛艺术禅村等环观音湖滨水景观带和广德寺、灵泉寺、九宗书院等一批文化地标和城市景点,推进历史文化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加快建成观音文化名城,实现根脉延续、文脉弘扬。
五、注重绿色生活,推进&住有宜居&
围绕2016年遂宁绿色发展论坛&绿色城镇,幸福生活&主题,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努力转变市民生活观念,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和&住有宜居&, 促进群众安居乐业。
(一)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旧房改造,积极推行货币化安置,引导农民进城购房,统筹安排农民工入住公租房,切实解决失地农民住房问题和就业问题。&十二五&全市购建城镇保障性住房70869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6054户。遂宁用最好的土地建设保障房,并探索建立建设质量责任公示制度,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新闻和《四川日报》等重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二)大力发展绿色交通。鼓励&公交 自行车&、&公交 步行&的出行方式,构建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以慢行交通为补充,各种交通方式衔接顺畅的交通体系,建设了100多公里长的城市绿道,建成了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系统,站点达到173个,车辆达到3790辆,构成了覆盖全城的绿色交通系统。
(三)大力实施绿色建设。积极安装太阳能节能路灯和透水地砖,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作,加快建设绿色建筑、绿色小区、绿色城镇。在市城区实施了浅水湾小区等一批绿色小区和绿色建筑建设。
(四)大力推行绿色生活。积极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休闲方式,积极倡导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积极建设垃圾环保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努力实现垃圾处理的生态化、资源化、无害化,变废为宝,助推绿色经济发展。
(六)注重产城一体,推进产业壮大
坚持&产城融合&,把发展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支撑,依托城市新区建设产业园区,依托产业园区拓展城市空间,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
(一)注重招大引强,形成集聚效应。各园区围绕主业,积极招大育强,完善产业链条,形成集群效应。物流园引进远成物流等数十家物流企业,成为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200多家电子企业,形成了微电子、光电和电路板产业集群,已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河东新区积极与省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合作推进河东二期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康宜游&的幸福美丽新城,已成为全省城市新区建设典范。
(二)注重宜居宜业,完善功能分区。把园区的配套与生态的保护、商业的繁荣、生活的品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职住平衡、分区明确、功能复合、配套完善、交通便捷、布局合理的产城单元。同时,按照&一园一主业&、&一区多园&的思路建设专业化、特色化园区。
(三)注重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发展。积极引导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服务业转变,鼓励房地产企业向养老地产、医疗地产、教育地产、文化旅游地产甚及金融业等发展转型,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全市建筑业企业发展到392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到236家,其中一级建筑企业8家,一级开发企业3家;勘察设计企业发展到24家,物业管理企业发展到122家,培育了一批多元化发展的龙头企业。
&&&&附件:
相关链接&&
Copyright 2008 www.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遂宁市委 遂宁市人民政府 
承办: 遂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网络支持: 中国电信遂宁分公司
网站维护:遂宁市电子政务外网办公室 ( 2988053)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先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然后同时按下"CTRL"与"ENTER"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网站的大力支持。沈明云撰文:学习昆山经验走绿色发展之路_房县_房产在线
沈明云撰文:学习昆山经验走绿色发展之路
10:19:05 来源:今日房县网 编辑: 
扫一扫手机随时查看
房产在线讯 这次市委在昆山举办的十堰市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转型专题研讨班,是十堰市实施“一核多支点”战略、“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昆山之行的学习考察感慨之多、启发之大、教育之深、效果之好,前所未有,通过生动的教室授课、典型的现场考察,既开阔了眼界,更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一、昆山学习学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从一个典型的江南农业县,跃居全国百强县之首,成为全国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样板。昆山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思路。
1.高端定位的眼界。从改革初期提出“要发展,靠上海”,到上世纪90年代“整体发展学新加坡、产业升级学韩国、自主创新学台湾”,再到新世纪“建设东方新欧洲,提前实现现代化”,昆山不断调整定位、拉高标杆,见贤思齐、见快思超、见强思争,发展视野从家门口逐步扩展到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而扩展到全球范围。
2.敢为人先的胆略。从兴办出口加工区,到实行网上报关;从“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取消农民动迁宅基地置换,到集约用地、集中开发;从创办农村富民合作组织,到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并轨,许多举措都是昆山原创,也是全国首创。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条条框框,“敢想敢干”的开拓精神,引领昆山一步步走向全国前列。
3.生态环保的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产业布局优先考虑环境容量,项目选择优先考虑排放指标,生态建设坚持高起点大手笔,全力构建起生态意识文明、生态产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宜居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五大体系”,环保优先、集约发展的方针体现在昆山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4.富民优先的思想。“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着力实施创业、物业、就业、产业“四业并举”,构建起富民为民长效机制。坚持 “八个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市、镇、村供水一个“龙头”,垃圾焚烧处理一个“炉子”,低保、医保、社保一套制度,生态生活环境一把“尺子”,污水排放一个标准,真正实现了城乡生活品质同步。
5.不惧风险的担当。全国第一个自费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个封关运作出口加工区,创办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第一例有偿出让土地等诸多“第一”的背后,体现的是昆山人敢于冒风险、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闯劲,体现的是昆山干部的政治担当、职责担当和能力担当。面对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转型、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困境,昆山干部凭借担当精神,一次次化危为机,实现了 “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大转优”五大转变,阔步迈上发展新台阶。
二、学昆山,思房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学昆山,思房县,我们最大的差距是思想观念,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基础。加快房县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生共荣、有机统一,努力建设绿色产业集聚区、绿色发展引领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
1.坚持顶层设计,树立强烈的规划意识。充分考虑未来发展趋势、人口增长、环境容量等因素,科学规划绿色发展蓝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贯穿于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中,合理界定功能定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做到适度超前,给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2.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建立“排污者付费、治理者赚钱”的利益导向,用经济杠杆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多元化、企业化、市场化。实行项目建设环保准入制度,提高项目审批绿色门槛,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创新监管机制,实行预警监测,从严查处破坏生态、有损生态的行为。创新考核机制,把绿色GDP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环保优先、生态为重的正确导向。
3.实施“五增”工程,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实施“增绿”工程,大力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实施“增蓝”工程,开展大气污染源重点治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群众享有一片蓝天。实施“增净”工程,大力实施“清水行动”,全面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能力,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实施“增景”工程,提升城市绿化档次,构建点线面贯通、乔灌木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实施“增收”工程,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促进生态建设与县域经济同步发展。
三、走绿色发展之路,率先建成“三化”协调发展引领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房县正处在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竹房城镇带建设为抓手,抢抓机遇,乘势快上,率先建成“三化”协调发展引领区。
1.强力推进生态工业新区建设,打造新型工业孵化区。按照“工业出城、企业入园、功能分类、绿化美化”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东城汽车配件产业园、北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高起点谋划十堰市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房县园区,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立足资源、区位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形成生物医药、汽车配件、食品饮料、纺纱织布四大产业集群。鼓励企业扩能改造、包装上市,深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全力打造现代企业“升级版”。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打造享誉全国绿色品牌样板区。坚持全域规划理念,立足资源禀赋、气候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壮大核桃、中药材、山羊、大鲵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集生态观光、科技示范为一体的特色产业板块。依托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加速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订单式农业,实现生产专业化、建设规模化、加工系列化。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质量认证,打响房县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
3.致力推进城乡统筹,打造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按照“统筹发展、利益兼顾、重在建设”的思路,加快推进城乡“六个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把全县乡镇和中心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实行片区开发、组团发展,形成“多镇一区”、“数村一带”的发展格局;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坚持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特色农业、生态旅游、新型工业为重点,形成功能分区、产业分类、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对重大基础设施做到城市农村统一布局,统一建设,使城乡基础实施不断完善,承载力不断增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合理调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布局,全面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并轨步伐,健全以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征地拆迁补偿为主体的农村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实行村干部报酬全县统筹,健全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推行“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城乡和谐均衡发展。
4.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养生城,打造“两山”之间休闲度假区。深入实施“旅游立县”战略,依托武当山、神农架打造旅游集散服务、生态休闲养生度假区,逐步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山水园林、自然风情、生态和谐”的理念,以南部新城区、北部工业区、西部延伸区、东部养生区、老城改造区为空间布局,加快完善配套设施,着力做好“水文章”、“绿文章”,将房县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养生之城。加快推进樱桃谷温泉度假村、秦巴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野人谷旅游名镇、观音洞景区建设,深度开发南潭、桥上、杜川生态文化旅游村,改造升级柳树垭、诗经源森林公园,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景点。大手笔策划,高标准包装,在全国重大媒体上宣传推介房县旅游,叫响“诗经”、“温泉”品牌。
5.全力构建交通枢纽,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区。坚持交通先行,争取十宜铁路、房康铁路和房县至大九湖旅游公路尽快立项建设,全力服务谷竹、十房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推进十竹路房县段、县城至军店一级路、十房高速接线工程,全面提升县乡道路等级,加快村组公路建设,打通“外循环”、 畅通“内循环”、 疏通“微循环”,构建重要交通枢纽。顺应交通大变局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趋势,大力实施“商贸活县”战略,科学规划商贸物流园,建设物流联运中心、物流仓储中心和城市配送中心,以国际建材城、义乌国际商贸城、寿康物流中心为龙头,积极培育物流服务企业集团,建设商贸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努力将房县打造成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区。
6.倾力实施“聚才引智”工程,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区。主动对接市委“3331人才工程”,做好“育才、引才、用才、聚才”文章,为率先建成“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提供智力支持。围绕产业发展、技术创新,采取一线培养、学习交流等方式,盘活人才存量,扩大人才增量。创新引才观念,打破用人常规,出台优秀人才引进奖励政策,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才资源配置和战略性调整。创新机制,营造开明开放、公平竞争、合理流动的人才成长环境,实现引进一名高端人才、组建一个创新团队、孵化一家创新企业的良性循环,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区。
搜索官方微信:十堰房产在线
已有人报名
扫描二维码下载房产在线APP
扫描二维码浏览手机版房产在线
扫描二维码关注房产在线微信牢固树立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
字体:[][][]
  核心要点: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立足发展新要求提出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从创新的范围看,由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和经济学范畴中的创新,扩展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将创新贯穿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 协调发展理念着眼于全面,强调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旨在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力求通过补齐短板化解突出矛盾,在攻坚克难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平衡性,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已大幅提升,对外开放已走到一个新的关键阶段。如果说,过去开放注重的是“引进来”,是顺应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示风采;那么今天的中国更多的是“走出去”,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搭建国际合作舞台。
  ■ “十三五”时期,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普遍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衡量标准,坚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系统阐述了五大发展理念,深刻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五中全会精神的灵魂和主线,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自觉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这里,我们特约请五位同志谈谈学习体会。
  坚持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长 白春礼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把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把创新作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和关键,体现了我们党统揽全局抓关键、与时俱进促发展的广阔视野,对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对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创新发展体现了当今世界潮流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要求。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看,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和全球创新格局同步调整,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和重塑世界格局的主导力量。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各国纷纷推出新的国家创新战略,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经济体努力巩固和强化创新领导地位,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加快向创新发展阶段迈进,积极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我国已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新常态,过去主要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驱动的发展模式出现了动力不足、质量不高、效益不好、不可持续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新常态下,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实现我国经济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
  创新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内涵。发展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不懈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永恒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涵。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坚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提出了有关创新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在创新引领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立足发展新要求提出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从创新的范围看,由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和经济学范畴中的创新,扩展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将创新贯穿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看,创新发展是首要的基本理念,对实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从创新与发展的关系看,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与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创新发展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新思路。坚持创新发展,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是党中央立足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期党执政兴国思路的拓展和升华,将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发展产生重大深远影响,引发广泛深刻变革。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为我国全面创新提供了行动指南。创新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实现由追赶型发展向引领型发展的转变,将推动我国在事关国家战略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掌握竞争主导权。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过去长时期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改变主要跟踪学习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实现发展理念和思路的新跃升。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新的生产力,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坚持创新发展,构建发展新体制,将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用人机制,培育公平、开放、透明的创新环境;有利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形成各类创新主体有序协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创新源泉竞相涌流的生动局面,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坚持协调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李义平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协调发展理念着眼于全面,强调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旨在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力求通过补齐短板化解突出矛盾,在攻坚克难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平衡性,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不协调因素集中显现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快速、粗放的经济增长,使我国发展产生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例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尽管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总体快速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不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且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在拉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一些地方简单追求GDP,对环境问题重视不够,人民群众意见很大;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失衡,尽管经济在发展,但有不少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产业结构亟待升级;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协调,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不诚信、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协调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动态过程。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追赶型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每一次平衡都会使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规模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继而又打破现有的平衡结构,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再一次平衡。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的倾斜度不能太大,不平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抓住合理的节点及时校正,实现协调发展,这是一国治理经济能力的重要体现。而协调之策则在于补齐短板。补齐不协调中的短板,不仅可以形成平衡结构,而且会使经济发展之“桶”容量更大,经济发展才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实现协调发展,既可以拓展发展空间,又可以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这样才能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深化。“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关键要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个积极性。当前我国发展存在许多短板,补齐这些短板必须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比如,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国防建设等多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特别是要发挥好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作用,明确补齐短板的着力点。还有一些短板,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则要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的热情。从长远看,一个地区能否发展,并不在于资源的多少或地理位置的优劣,甚至也不在于有没有政策支持,而在于市场机制是否完善,人们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这也正是树立包括协调在内的新的发展理念的意义所在。
  坚持绿色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潘家华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强调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党提出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成果,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更关乎未来发展全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着力补齐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突出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严峻,实现绿色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实现绿色发展,就是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导向,在促进物质生产和财富积累的同时,在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废弃后的处理和再生全过程中,坚持低消耗、低排放,把自然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刚性约束,作为发展的物理边界。显然,绿色发展本质上体现以人为本,坚持绿色发展不仅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会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更进一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其收益将惠及全社会,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共享,是全体人民过上全面小康生活的重要体现。
  绿色发展注重处理好发展与环境关系,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经济学意义上讲,绿色发展就是认可自然的价值。发展离不开绿色,只有认知并坚持绿色发展,发展才是有质量的和可持续的。同时,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绿色。只有通过发展,不断积累起强大的物质财富和技术能力,我们才能不断加强市场投入和技术创新,才有可能提高效率、减少排放、治理污染,最终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坚持绿色发展,体现了绿色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彰显了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念。
  树立并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关键是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绿色发展是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资源节约、污染控制、生态保护是绿色发展的基本要素,涉及生产和消费的各个方面,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工程投入一类的微观市场运作,也需要从规划、体制、机制等方面宏观把握。在产能过剩、投资和外需空间变小的情况下,实现绿色发展显然不能简单追求高速度,而是要依靠合理均衡地配置资源。同时,要以重新修订环保法等制度创新为契机,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
  坚持开放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发展战略中心副主任 杨正位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审视并确定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根本目的在于着力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广泛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机制变革,再造新一轮开放红利期,掌握未来国际竞争主动权。开放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其实践,必将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开放发展理念蕴含着古今中外发展的历史智慧,体现了我们党推动发展的广阔胸襟。综观世界历史,强国盛世都出现在开放的国度。中国历史也昭示,开放出盛世,封闭必衰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30多年来,我国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大力推动双向投资,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系列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倒逼国内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更加积极主动,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一带一路”建设迅速推进,自贸园区成功设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一个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可以说,中国的发展道路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越走越宽,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开放发展理念体现了对这一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开放发展理念顺应了国内外发展大势,体现了中国谋求富强的时代要求。从国际看,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深刻变化,尽管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多,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双中高”目标,需要更强的开放动力和更广阔的国际空间;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有许多难啃的硬骨头,需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难度改革,创造新的开放红利。从国内外关系看,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加强和相互影响加深,两个市场更需充分开拓,两种资源更需统筹利用,两类规则更需合理衔接,均衡把握两个大局显得更加紧迫。开放发展理念既立足国内又放眼世界,统筹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揭示出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符合当代中国的发展规律。
  开放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自信和自觉。开放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上世纪80年代,我们党面对巨大的阻力,以非凡的胆略与勇气打破僵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航程。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已大幅提升,对外开放已走到一个新的关键阶段。如果说,过去开放注重的是“引进来”,是顺应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示风采;那么今天的中国更多的是“走出去”,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搭建国际合作舞台。在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我们党提出开放发展理念,彰显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高度自信和高度自觉,表明中国正以开阔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在世界舞台上谋篇布局。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关口,我们党担负的发展任务异常艰巨,高难度改革需要高水平开放,不开放将没有出路,开放徘徊不前也没有出路。习近平总书记曾郑重宣示:“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十三五”时期,我们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发展之路,着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良性互动。
  坚持共享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 莫 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改善,但同时出现了分配不公的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少短板要补。按我国现行脱贫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将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基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的决心,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只有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共享发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而共享发展体现了这一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能否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决定我们只能选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竞争性的市场经济规则进一步强化了发展的不平衡性,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现象随之产生。30多年来,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我们追求共同富裕、实现共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发展中的不公平问题不断积累,已经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平衡发展的老路难以为继,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成为现实而紧迫的要求。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也是确保未来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共享发展是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根本上是人的小康,发展的目的在人,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力也在人,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反之,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实现共享发展只能是一个美好梦想。13亿多人民中蕴藏着无限潜能,只有坚持在实践中把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到各个方面,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才能真正激发起每个人的创造活力,汇聚形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动力。
  共享发展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发展是由人民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凸显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要看到,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十三五”时期,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普遍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衡量标准,坚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我们坚信,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必将推动中国走向更加公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
责任编辑:张智萍
用户昵称: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