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与萧山区经济发展哪发展好些?

义乌市优势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转载
义乌市优势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统计局&&&&王基昌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全面调查资料,结合典型调查成果,从单位数量、从业人员、营业收入三个方面客观定量地分析了我市工业企业的现状,得出了纺织、服装、工艺制品、印刷、纸制品、金属制品和塑料制品等八大行业是目前我市的优势行业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发展前景作了分析,指出我市工业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经营机制、政策环境、集聚效应、市场网络等四个方面的优势和三个方面的不足,同时还提出了几点建议。
我市优势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我市原本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小县,改革开放以来,义乌人民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硬是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一举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小商品贸易中心。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重视和强调小商品的产业支撑,走上了以商带工,以工强商,贸工联动的良性发展轨道,涌现出了纺织、服装、工艺、印刷等一批优势行业,带动了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优势行业的现状到底为何?发展前景怎样?本文试图利用最新的全面调查资料,结合典型调查成果,对我市优势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作一简要分析和探讨。
一、&&&优势行业分布状况
1、&&&&&&&&单位分布情况。
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市有法人工业企业2149家,个体工
业户10237户,在法人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2家(已建立报表制度的477家)。200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85亿,占全市GDP近50%,是我市经济的中坚力量。
在全部2149家工业企业中,制造业2123家,占全部工业的98.8%。从单位数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纺织业高居首位,达540家,占全部制造业企业的25.4%,其中,针纺织业(以袜子为主)359家,占纺织业的66.5%,全部制造业的16.9%,棉纺织业135家,占纺织业的25%,占全部制造业的6.4%,毛纺织业31家。由此可见,针纺织业(袜子)、棉纺织业、毛纺织业是我市纺织业的主导,三者占全部纺织业单位数的97.2%,而针纺织业在整个纺织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占主导地位。位居第二的是服装制造业,共323家,占全部制造业的15.2%,主要以生产衬衣为主。位居第三的是工艺品制造业,共有181家,占全部制造业企业的8.5%,我市的工艺品制造业主要以生产饰品和其它工艺制品为主。位居第四的是印刷业,全市共有148家,占全部制造企业的7.0%,印刷业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其它行业的副产品,其业务量主要集中在本市,对外承揽印刷业务的则较少。位居第五的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含玩具生产),共125家,占全部制造业的5.9%,其中文具制造企业91家,玩具企业28家。处于第六位的是金属制品业,有114家,占5.4%,在此行业中,以日用金属制品为主,如小五金、餐具、炊具等。处于第七位的是塑料制品业,共有109有,占5.1%。处于第八位的是日用化学品制造业(以化妆品为主),共有64家,占2.8%,化妆品是我市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虽然所占份额不大,但发展势头较好。另外,造纸及纸制品、食品等行业也有一定的规模,分别达到了49家和46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拉链,作为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也已达到37家。
在全部10237户工业个体户中,服装业占居第一,共1785户,占17.5%,紧随其后的是纺织业1714户,占16.7%,工艺品制造业列第三,1061户,占10.4%,列第四至第八的是文体用品制造业(660户,6.4%),塑料制品业(639户,6.2%),皮革制品业(548户,5.4%)和印刷业(300户,2.9%),日用金属制品列第九位,有284户,占2.8%。
2、&&&&&&&&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全市法人工业企业中,共有从业人员178920人,按从业人员
的多少分,服装制造业位居第一,共计53000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9.6%。位于第二的是纺织业,共计4万人,占22.2%,其中,针纺织业(袜)22880人,占全部纺织业的58%,棉纺织业和毛纺织业就业人员分别为11520人和5168人。列第三位的是工艺品制造业有13856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7.8%。第四位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此行业单位数虽然不多,仅有49个,但从业人员达10736人,占6.0%,说明该行业生产规模比较大,其中:华川集团从业人员达1527人。第五位的是文体制品业,从业人员达到了9152人,占5.1%,其中文具制品业从业人员达6400人,玩具制造业2880人。列第六位的是金属制品业,共6450人,占3.6%;第七位的是塑料制品业,共有6000人,占3.3%;印刷业列第八位,共有5600人,占3.2%。拉链、食品制造业和日用化学品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在之间,被排除在前八位之外。
在全部工业个体户中,共有从业人员178578人,其中服装制造业位于第一,有42720人,占23.9%,纺织业30400人,居第二,占17.0%,工艺品有从业人员24000人,位于第三,占13.4%;塑料制品行业列第四,达16000人,占9.0%;文体用品制造业(文具、玩具)13600人(7.6%),皮革9440人(5.3%)、五金7000人(3.9%),拉链6400人(3.6%),分列五至八名,印刷业5280人,纸制品3040人,食品1968人列九至十一位。
3、&&&&&&&&营业收入情况
二0 0一年全部法人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达1685181万元,其
营业收入排在前八位的行业,分别是纺织、服装、工艺制品、造纸及纸制品、印刷、金属制品、塑料制品和文体制品,排在九至十一位的是食品、日用化学品和拉链。纺织和服装独占鳌头,具有明显的优势,两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占了全部制造业的44.8%。在纺织品中又以针织(袜)2112285万元的营业收入占主导地位,棉纺织业以112500位居第二,毛纺织业以57104万元列第三。其它六个行业除工艺制品和造纸及纸制品略有优势外(分别为97747万元,占5.8%;87805万元,占5.2%),其余四个行业相差不大,其所占份额均在3.4%~4.1%之间。值得一提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虽然单位数仅占全部的2.3%,而营业收入却占了全部的5.2%。个体工业情况与法人工业企业略有差异,服装和纺织仍高居榜首(分别为245088万元和208000万元),塑料制品和工艺品、文体用品(文具、玩具)列三至五位,分别为97944万元、91100万元和80632万元,五金、印刷、皮革分列六至八位,营业收入均在4亿元左右,拉链以32948万元列第九位。
综上所述,我市工业企业中排在前八位的是纺织、服装、工艺制品、印刷、纸制品、金属制品、文体制品和塑料制品。食品、日用化学品、拉链也占有一定份额。其中又以服装和纺织为主,这两个产业是我市工业的支柱产业,无论从单位数量、从业人员以及营业收入,所占份额均超过40%,从业人员甚至超过50%,在我市整个工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是经营机制优势。我市工业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是在小商品贸易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源于市场,而生产的产品又直接进入市场,具有捕捉信息能力强,经营灵活多变等特点。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而涉足的行业主要有服装、纺织、工艺制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技术要求不高等特点,再加上劳动力成本较低,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是政策环境优势。历届义乌市委市府从义乌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竭力营造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环境。特别是近段时期以来,市委市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排忧、解难、办实事。在各种收费方面,除了国家规定的税费以外,能减则减,能少则少,采取了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的方略,使民营企业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正是由于市委市府采取了十分明智的政策,为经营者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经营环境,使得我市企业象雨后春笋般蓬蓬勃勃,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是集聚效应优势。目前我市单个企业的规模并不大,但整个行业集中了相对多的生产企业,区域整体规模仍然可观。如作为我市支柱产业的服装和纺织业的营业额均超过35亿元,就连八大行业中最后一位的塑料制品业,其年营业额也近6亿元。优势行业的集聚和壮大,增强了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反过来,由于竞争力的提高,又推动了优势行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是市场网络优势。我市大部分企业的特点是前门开店,后门办厂,所生产的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形成了一条快捷便利的产销链。这样不但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信息,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而且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本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八大优势行业的分布情况看,除印刷、纸制品、服装(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都是通过市场这个销售平台销往全国及世界各地的,一个小商品制造中心的雏形正逐渐凸现。可以预测,随着小商品市场的持续繁荣,将继续带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为小商品市场提供了大量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产销这个链子将愈加联系紧密,从而更有力地拉动我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点不足:
我市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某一行业或某一产品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相对优势。但必须看到,我市工业仍有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我市目前仅477家,平均每家企业年销售收入仅1603万元,而萧山区达871家,平均产值达4460万元,绍兴县平均产值则超过5769万元,与我市毗邻的东阳市平均产值达到2744万元,永康市也达到2698万元。
二是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研发能力。我市主要是中小型企业,人才、技术都相对缺乏,大部分企业和个体户热衷于快速跟踪模仿,抢占市场浪头,缺乏自主科技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有的则忽视品牌竞争,仅仅把价格竞争作为制胜法宝,使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缺乏后发能力。
三是管理方式落后。目前,我市的大部分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与建立现代企业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因而也就缺乏规模扩张、直接融资、自主创新等现代企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三、&&&几点建议
加入WTO后,我市经济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由于我市企业以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为主,在一定时期内仍有相对优势,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其优势将逐步削弱。为此建议市委市府在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上下功夫,尽快创造一种与国际接轨的经营环境和体制,使我市的广大企业在更高的平台上参与竞争。
一是要高度重视制度(环境)建设。
制度(环境)建设包括:服务环境建设、司法环境建设和社会治安环境建设三个方面。
服务环境建设——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等,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司法环境建设——要加大普法教育力度,增强企业经营者的法制意识,提高知法守法的程度,同时要引导企业善于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合法的利益;
社会治安环境建设——要继续下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环境,坚决打击各种犯罪和商业欺诈行为,使客商有种安全感和归宿感。
二是引导企业实现体制创新。要抓住世界制造业中心向我国转移的有利时机,注意人才、资金、技术的引进,引导企业实现体制再创新。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运用规模扩强、直接融资、自主创新等手段和方法,提高企业自身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拓展市场开放式空间,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市场形态;逐步建立以品牌以及科技为主要内涵的新型产业组织构架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鍥炲?锛氭牳蹇冪珵浜夊姏:涔変箤PK钀у北 椹宠惂灞辨病鍒涙柊鍔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萧山区经济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