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全世界人类最早货币图片的名字是货币 会怎么样

您好, []|
陈光标称将向两会建议人民币上印孔子老子名言
  昨天下午,陈光标 ()参加了江苏省“”的小组讨论,他的江苏省“两会”提案也将是他旁听今年全国两会的建议,内容就是建议人民币改版,在人民币上印上《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名篇名言,以弘扬传统文化。另外,陈光标还表示将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在北京发放2000辆环保单车和环保袋,并根据效果逐步向全国推广。  建议  人民币上印孔子名言  此前,陈光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将带去轰动性的建议,建议内容与人民币有关,但具体内容并未透露。昨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陈光标终于说了出来:“这次江苏省‘两会’的提案,就是我将带到全国‘两会’的建议,在人民币和商品上印孔子、老子的名言,印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陈光标将自己的提案总结为:利用多种传播载体,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以及现代人的环保意识、慈善理念,提高国人整体文化道德素质。  陈光标认为,可以对流通量较大的面值50元以下的人民币进行改版,学习国外一些做法,在票面上印制一些宣传爱国精神、社会和谐、责任意识、环保意识等积极意义的标语、口号。“举两个例子,子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还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都是倡导要助人为乐。”陈光标说,“将这些名言印在人民币上,人们会记住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耳濡目染地学习。我做过实验,在人民币上印这些名言,不会挤,完全排得下去。”  此外,陈光标还建议生产企业在不影响外观和审美的前提下,在日用小商品的内外包装上,印上积极、健康、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名句,或从传统文化经典《道德经》、《弟子规》、《论语》中选取一些符合现代社会理念、让人一看就能记住、直指人心的句子,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计划  将发放万辆环保单车  按照惯例,陈光标将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宣传环保理念。昨晚,陈光标向记者透露,他计划今年在全国发放万辆环保单车,预算近600万元,并将于今年全国“两会”前在北京试点。  “首先在北京发放2000辆,看看效果,然后根据效果再向全国推广。”陈光标告诉记者,在北京发放环保单车的同时还将发放环保袋,宣传环保理念,“不过我不会亲自参与,我说过要低调嘛,让我公司的人去发。”  明明说过今年是“低调”之年,为何年初就有如此大的动作呢?对此,陈光标解释说:“这并不是今年的环保计划,算不上高调,实际上早在去年10月份我就说过这事,所以现在算是兑现当时的承诺。”  “那今年有什么关于慈善和环保的计划?”对于记者的提问,陈光标很谨慎,并不愿透露更多内容,称慈善和环保是他公司的一部分,公司正在认真制定2012年慈善计划,暂没有确定资助的具体项目。“不过有几点是明确的,一是公益活动继续围绕慈善和环保两个方向;二是公司利润的50%以上拿出来做慈善;三是学习国内外好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探索慈善制度建设和慈善形式的创新。”陈光标说。  感言  做慈善深受雷锋影响  做慈善这么多年,陈光标哪来的动力?“我从小就崇拜雷锋,长大了做慈善也是受其影响。”陈光标说。  为了证明自己是雷锋的“粉丝”,陈光标说,他从初中就开始收集雷锋的照片、纪念章、明信片等物件。  “由于我收藏的雷锋照片有近400张,为了在3月5日学习雷锋纪念日之前,将图片全部与大家分享,所以从今天起,我每天将上传15张雷锋精神专题照片。请大家继续关注!”这是昨天陈光标在微博上透露的。  但记者看到,实际上早在2月3日,他就已经开始在微博上晒雷锋的照片、纪念章等物件。  陈光标给记者讲述了一段他当电影放映员时的故事。“大概是1984年吧,那时候我挣了钱,花了750块钱买了一台6.5毫米的电影放映机,到各个村庄去放。那时候很多人没钱,就拿粮食来抵‘电影票’,我再拿着粮食去卖钱。知道吗?那时候我放的第一部电影就是《雷锋》。”  “这几天我正在写一篇散文诗,是关于雷锋的,到时候我要自己朗诵,放到微博上给粉丝听。”陈光标说,这些都是他纪念雷锋的形式,“雷锋精神不会过时的,我就深深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责任编辑:amberma]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新闻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图片网评国际国内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广告载入中......
只看作者回帖
只看我的回帖
[回删锁滤] &72字&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21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35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258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10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59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73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54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24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90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32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228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57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77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350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0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32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12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34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广告载入中......  第0章 前金属货币时代  一件小事  我们的故事从一次交换开始。  故事发生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以前。  主人公张三和他的族人们住在沿海的一个部落母系氏族部落。  张三跟随着部落成员白天打渔、狩猎,晚上回到部落集聚地分发获得的食物。由于族里严格的财产限制和当时流行的集体观念,张三还无法拥有属于个人的财物。天气变冷了,站在茅屋前看着黑漆漆的森林,张三不禁打了个寒颤。他知道,又一次要忍受难捱的寒夜。  族长说,明天要到森林的另外一头去换取御寒的羊皮和一些食物。张三至今也无法明白那些那个部落自己摘取加工的东西怎么怎么可以吃进肚子里,我们的食物不是只会是鱼吗?不过他们的羊皮披在身上可真暖和。张三相信,这一个冷天很快就会过去。  早早起来,族长和巫师已经站在了祭台上。这是每次部落要远行时必须进行的仪式,祈祷部落安定和平,远行人都能归来。于是,张三和成员们挎着部落用以交易的物品踏上了去往另一个部落的路。  张三知道,他们要在这些重物的压迫下走过布满荆棘的小路、穿过野兽横行的树林、爬上覆盖白雪的高山、淌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然后跟另外一个友好部落谈判、交易,再扛着交换得来的物品走过淌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爬上覆盖白雪的高山、穿过野兽横行的树林、布满荆棘的小路回到出发的地方。那时,部落前的那棵树又将长大一圈。  终于,他们到了交换的目的地,可是随行的两个人不堪厚重的物品和长途跋涉倒在了路上。  当地的部落对张三他们的到来表示非常高兴,并热情款待了他们。当晚森林部落生起了篝火,用部落间最高的礼仪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张三部落的酋长(我们简称为酋长甲)为了表达对森林部落酋长(同样,简称为酋长乙)的感谢,将一串海贝送给了酋长乙。酋长乙哪见过此类东西,顿时视为神器,甚是喜欢,并当场挂在了脖子上。  酋长乙对这些海贝越看越喜欢,部落成员也表示这些海贝非常精美。为了能得到这些精美装饰品的持续供应,酋长乙于是和酋长甲约好每次酋长甲来时多带一些海贝作为交换品。  再一次来时,酋长甲想,既然酋长乙那么喜欢这些随处可见,而且容易携带的海贝,何不多带一些海贝,也省了许多路上艰难。于是物品减少了原来的三分之一……  再再一次来时,酋长甲尝到了上次的甜头,于是把物品量减少了上次的三分之一……  ……  ……  ……  终于,这次来,张三一行携带的只有大量的海贝了。而此时,海贝成为了内陆各个部落间共识的紧缺品。  历史从来都是小事  不要小看这样一次简单的约定,它让人类交易从物物交换演变成以海贝为常态交易媒介的状态。也为后来金属成为货币缔造了经验。正是因为这样的稀缺与需求繁多而简单的交换,在我国东南沿海产生的贝壳才能出现在青海省的马马家密文化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墓葬中。  也许你无法接受我们的世界会因为这样一件小事而变得风云莫测,当你看到亚马逊丛林的一只蝴蝶如何靠扇动两片翅膀改变千万里之外的天气的时候一定会因大自然的鬼斧生工震撼。  1606年,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成为第一家上市公司,没人会注意它的存在,没人会知道它的前路在哪里。  2007年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高盛集团净收入460亿美元,超过包括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玻利维亚等国家在内的100多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  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从来都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引起的。如果我们需要对现在的金融市场分析地透彻,就必须了解货币发展的历史,并记住那点小事。  另一个时代  海贝对交易的影响,不仅简化了原始社会贸易路途的艰难,也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不可忽略的素材。直到五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依然可以在中国汉字中找到贝壳的身影。从“货币”的“货”,到“贷款”的“贷”,“贝”的延伸对于中国的影响不可不谓大。  在贝壳成为交换媒介的1700多年时间里,出现了各种名称的货币。在货贝的背部多凿孔的“小、大孔式海贝”, 背部几乎磨平的“磨背式货贝”,这些货贝大多数都有长的齿槽,称为“贝齿”、“贝唇”,这里不再多做阐释。  在海贝成为货贝的1500多年后,人类在交易过程众多繁杂的媒介中慧眼识英般将货币定格,历史再次被另一种物质改写。那便是金属货币……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作者:xiaozheng98
提交日期: 22:22:25
访问:236 回复:0
回复 楼主   镀金时代  第一章 何谓货币  货币交换媒介?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  无论是哪一张世界伟人排行表,都无法缺少他的名字;无论哪一种国家体制意识形态,都无法摆脱他呈现给这个世界的秩序;无论是哪一个领域,都不可能完全孤立他所建立的哲学体系。他便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哲学家、革命理论家卡尔?亨利希?马克思。  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王国的莱茵省特里尔市.由于出生地在国外,出生的时候固然没有中国传统里天降祥云、神龙绕顶的征兆,我们查遍史书也未曾发现他的母亲在十月怀胎的时候梦见何方神圣,撞见某位神灵。但这并不妨碍他日后攀上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184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恩格斯到达巴黎并与马克思相见.两双有共同理想、抱负和历史责任感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在以后的40年里,他们将互携着走过人类历史改写的年代,并最终成为这一切的缔造者。  在那些岁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思想的建立,并在1848年起草了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共同纲领&,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883年3月报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逝世于他的伦敦寓所.在今天的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位伟人灵魂的厚重.他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在强权压迫下敢为大多数无产阶级挺身而出的精神,足以让全世界仰望。  我们之所以要提及马克思的经历,是让大家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时刻记住马克思所代表的积极立场.  马克思在其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的《资本论》里写道:“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就是货币”。  我们把这句话分开来理解,所谓“货币天然不是金银”,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出现比金银晚得多。在金银作为普遍商品参与交换的长期过程中,由于它适合于执行货币职能的属性慢慢被人们认识,才逐渐被固定在一般等价物的位置上而成为货币。金银存在于货币产生之前,也将存在于货币消亡之后,这是一个孰先孰后的时间概念。  而所谓“金银天然就是货币”,是指金银有许多最适宜于充当货币的优点,所以担当货币的重任就落到了金银身上。金银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特性使它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金银体积小、价值大,对于人类的占有本性来说便于携带和收藏,而且金银不易变质和磨损,便于长期保存。在很大程度上,质地均匀、便于分割和合并也成为货币选择金银的原因,因为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分割出多种多样的适合的货币形态。  看完上述理论,也许你依然无法了解这句话。那么我们举个例子,假如人类将货币一直定格在天然海贝上,那么今天你会惊讶地发现,我们可以用海边随手可拾购买昂贵的物品,我们可以毫不费劲的拥有这个世界最奢侈的生活。然后就不会再有人愿意放弃捡海贝的时间而去从事廉价的工作,人类将不可能进步。再假如稀缺的金刚石成为我们的货币,那么住在乡下的张三去市区买东西就必须扛着一大担沉重而坚硬的金刚石而去然后再挑着所需品回来。  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马克思阐述货币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工具。要说明这一点,我们首先需隆重引进一个《资本论》里最重要的理论——“剩余价值”。  依然以张三为例。假设身为无产者的张三迫于生计到地主李四家的工厂工作。李四和张三约定,只要张三把厂里的活干好,李四每个月将支付给张三工资1000元。假设李四的工厂每个月能因为一个工人的工作获得2000元收益或者更高。那么,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李四每个月居然能在每个个人身上不劳而获1000元。在以后的生产中,李四还将寻找各种理由将张三的1000元克扣,这是资本家追寻利益的本性。  马克思把工人们损耗在产品上的无差别的劳动称为“价值”,那么工厂主在工人们身上榨取的这1000元就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总结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凝结成一部《资本论》,在“剩余价值”理论里,货币俨然成为了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罪魁祸首。请记住这一点,因为在我们后面所要讲述的故事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理论成为终结点。  货币是一种符号?  也许是上帝不忍心带走一位经济巨才,也许是人们对马克思理论的追求和思念,也许是马克思对后世经济学的影响过于伟大,在马克思逝世83天后,在英国剑桥大学一位教授的家里出生了一位男孩,他便是日后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受家族因素的影响,凯恩斯从小主攻数学。1897年以奖学金入伊顿公学成为数学高材生,后又以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修习并获得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此时,他22岁。  今天,当我们读到这段历史时,不禁感叹。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在同龄的平凡人都还在父母的襁褓庇护和经济支持下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时,他们已经到达了我们穷尽毕生精力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1905年,后来推行马歇尔计划并最终振兴欧洲经济的马歇尔成为凯恩斯的经济学导师。  一切阴霾将会消散,凯恩斯时代即将到来……  1936年,凯恩斯51岁,在他笔下《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这是一部可以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相媲美的史诗巨著。难怪后人在评论凯恩斯的理论时会用到“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这本书的作用,那便是它用理论回答了为什么在一个具有闲置资源和多余的生产能力的社会中,会出现大部分人的贫穷问题并且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以至于在700多年后的资本市场还无法完全脱离它而解决经济危机。  同样,请记住,凯恩斯是站在资本主义阶级肩膀上眺望世界。  凯恩斯把货币看待成一种符号,在其早期的作品《货币论》中指出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一种符号,即一种计算单位,例如欧元、人民币等。  但是,漫长的历史证明,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无法解释为什么金银等有价物能够充当货币,也完全否认了货币的商业性质,混淆了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本质和用以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职能。  我们谈及凯恩斯的故事并不仅仅在于说明他的货币理论,而是通过这个载体再现那个英雄般的大人物。这是本书最基本的思路,即透过小事剖析那些推动历史进程的伟人的悲欢离合,再现历史交接时代的迷茫,进而解开货币演化的每个关口。  二战结束后第一年的(1946年)4月21日,这位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学巨人在索塞克斯家中逝世。他像是为经济的续集而来,却无意中带走了人类的两场世界大战。  当时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泰晤士报》在凯恩斯去世时发表的讣告这样描述他:如果要找到一位同他的影响同样大的经济学家,我们就不得不追溯到亚当?斯密。  不用为我悲哀  朋友,千万不要为我哭泣。   因为,往后我将永远不必再辛劳。   天堂里将响彻赞美诗与甜美的音乐,   而我甚至也不再去歌唱。  这是凯恩斯的墓志铭,往后你将永远不必再辛劳。  凯恩斯走了吗?  不,只要世界上还有经济危机,凯恩斯的理论就将照耀在每一个灾难区,给那些不知所措的人指引。  货币就是金属?  现在,让我们再来认识第三种关于货币的理论。  中文名:货币金属论  父母:西方货币学说史  出生地:资本主义社会  出生时期: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形成时期  逝世时期:暂未知  信仰:资本主义  经典事件:重商主义  毕业院校: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你看完这一连串的简介之后,相信你对这个理论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恭喜你,你很快就会对接下来的一段话有深刻的认识。  货币金属论就是从货币的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出发,认为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贵金属的价值。  如果你还记得前面关于马克思货币理论的介绍,不难发现,这个概述跟马克思的货币观有极其相似的地方。是的,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很多理论都是总结西方历史并对其加以批判吸取而得出的,这就是为什么后人在拜读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时候会发现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会如此相似。  这一点的答案,只能从阶级立场的角度去思考,所以我才会在前面一再地强调他们所代表的立场。  客观地说,马克思的观点是更具有权威性的,这一点在历史和中国的经济现实中都可以找到证明,在这里就不再赘述,留待以后细说。  好了,经过佶屈聱牙、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阅读上述枯燥的文字,现在你已经对近现代世界上最主流的三种货币理论有了大致的了解,是时候追溯历史了。  一切从头开始……
  楼主继续啊
  @xiaozheng98
麻烦你把货币那点子事,全都连载到这里好不好,现在这种发法,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法看啊/new/techforum/content.asp?idItem=666&idArticle=21791&pID=1
  货币那点子事 第二章  作者:xiaozheng98
  初进宫殿  魏王宫殿  阶梯下跪着一年轻人,低头,表情甚是谦恭。  魏惠王及身后一大批文臣武将对着此人问话。  “汝事魏几何?”  “回大王,事魏六年。”  恵王身后传来一阵嘲笑。  “哈哈,事魏六年”  “他说他事魏六年”  “事魏六年也就是一区区中庶长啊!哈哈,这人太有意思啦”  “大王,就他这履历远不足施以大任呐”  ……  年轻人头慢慢抬起,狂笑。  “有甚如此可笑?”魏王微怒。  年轻人对视魏王,“大王用人难道全凭出身?请恕小子斗胆,愿回家耕作。”  旁边冢宰连连对年轻人使眼色,心里一万个着急,“小子,千万不可意气用事啊。”  魏王:“既然来了,冢宰说你有才,又是冢宰乘龙快婿,你就说说为什么你事魏六年还只是区区一小小中庶长吧。”  年轻人心里一惊,大王这问题岂不为难我。说国邦用人不察,是大王之错,万万不可;说自己无才,岂不自贬身价?  亲爱的观众们,请别担心。  这情况将在三秒钟之后改变。  因为他决定说一个谎。  “回大王,小人在魏,社稷年年升平,国家安定,战事不举,礼仪高尚,百姓生活充实,臣固有经天纬地之才亦无处可施也。”  “小子大胆,汝此等说法汝不第竟是孤之过?”魏王虽被其夸得云里雾里,但鉴于诸大臣在,依然故作镇静。  “微臣不敢,但回大王问尔。”  “那好,孤问汝,魏可强乎?”  “可。”  “如何?”魏王亟不可待地希望得到答案。  “大王请容小人细说。魏与诸国交战若秦,短兵相接,魏谋与兵皆胜于秦也,可臣察往事,魏胜少败多,何也?盖秦与戎邻,习其野性战之勇也,观吾魏,士兵多私财,战则溃退,贪私财而惧死也。”  魏王眼睛一亮,虽然以往对秦无视,但战败却是事实啊。  “可有良方否?”  “厚赋税,敛私财,缺民资,赏将士,以助魏军雄风,则无往不胜。”  “你…你是要我更改祖宗定下的国策,弱国力,劳臣民去打一场胜仗吗?这样的战争有何意义?”魏王怒道。  “如此,大王请喧儒士”  儒家宣扬的是安定平和,重在治和安。要澄清的一点是,很多人在学习中国战国史的时候会被书上的内容忽悠而下意识地认为当时各国都很看重儒家方案。其实儒家真正摆进统治者殿堂是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的事,在战国这样天下混战的时代各诸侯国是无心天天跟你讲礼仪、君子的。年轻人意在说明既然你不忍因为战争损耗国力,那么请你还是用儒家的治国方法吧。  魏王大怒,“此等其欺祖灭宗之事亏你想得出来,口气还如此狂妄,是逼着我对你上刑是吧。来人,给此人施以墨刑。”  墨刑又称黥刑、黥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这种刑罚对人的身体损坏不大,但对于注重礼仪声誉的士大夫来说真比死刑还难受。在我们的水浒传里一代武将豹子头林冲脸上就刻有印记,以表示他曾受刑。  站在一旁的中将军公子卬连忙跪在魏王面前求情,“主公,请息怒。这个小子虽然不识好歹,但总算为主公您献了一策。不能强国,尚有苦劳。古人云,刑不上大夫,主公没必要跟这个人过不去,千万莫伤坏了身子啊。”  冢宰公孙痤见形势不妙,也赶忙作揖道:“臣不才故举荐此人,若主公不喜欢可弃之,实在厌恶,臣只能弃冢宰之职而去了。”  其他大臣见冢宰和中将军公子都出来求情,唯恐落于他人后,也纷纷赶紧站出来。  “主公,不可气伤了身体啊。”  “就像一条狗一样把他放了吧。”  “主公,饶他一次吧。”  ……  魏王本想灭灭此人威风,可一时间竟有诸位大臣求情,也就不再坚持。  “今日本是你活该,然有诸大臣给你求情,寡人就姑且饶你一次。不过身体免罪,罚俸半年。此人永不重用。”哼,看你还嚣张。  魏王说完拂袖而去,诸大臣紧随离散。  年轻人跪在台阶下一时难以反应过来,真如梦幻。  前一秒还胸怀大志、热血激昂,枕戈待旦着帮魏国实现那争霸七雄、一统天下的美梦。  这一刻,却人走茶凉,四周空旷,徒留众人一阵嘲笑。  这滋味就像今天读完大学拿着简历满怀梦想、一腔斗志敢下海戏龙、上天斗鹏的大学生在走完所有招聘会后被告知无一受聘,做了四年的黄粱美梦突然破灭的茫然与恨。  我错了吗?  霸道错了吗?  年轻人缓缓站起,一步步远离这个自己二十多年来一直梦想着登上此刻却冰凉如那些讥讽的台阶。  今天,当我们看到这段历史时,我们应该感谢魏王,感谢那些嘲笑讥讽的魏大臣。  因为这个年轻人叫公孙鞅。  他还有一个更著名的名字——商鞅。  不久之后,他将离开魏国踏上秦的土地,并在那实现他的抱负。  那便是,商鞅鞅变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渐强,与诸侯平起平坐,并逐渐吞灭各诸侯国。  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  当我每次读到商鞅变法时,都不禁问,假如那天魏王接纳卫鞅,历史会不会改变?中国货币史会不会改变?  或许魏国渐强,最终一统天下。  或许魏王会是一位好君王,没有暴政,奴隶社会史会长一点。  或许不会有郡县制,货币不会统一,但天下依然通商便利。  或许儒家不会成为主流,法家的思想将影响整个中国历史。  ……  只是,那上面的每一个或许都没有发生,因为它是历史。  读史最痛苦的事不是无法考证事情的真相,而是明明知道真相,却无法去改变它。
  他是一个忠于爱情的人  在魏王面前大受嘲讽的公孙鞅回到公孙痤家里。我们前面提过,公孙鞅是公孙痤的女婿,而且,通过史料可知。这个女婿还是上门的,用今天话来说,就是入赘公孙家。周天子分封诸侯,古人又将属地的国名当成姓,公孙鞅曾在卫这个地方住过,所以后人又叫他为卫鞅。  但是此时的商鞅还不叫商鞅,因为他还没有遇到那个给他找个名字的人。  家里,妻正坐在炕边催着儿子睡觉。  “鞅,升迁之事如何?”  “别提了,魏王无才,不识我。更可气的是,还罚我半年俸禄。”  “没事,赶明儿我跟爹说说,让他提一提你。老不升也不行啊,家里都快没粮食了。刚才娘刚来过,给了我们一大袋杂粮,我去煮来给你。”  “妇人之见,难道你没听说过贫者不食嗟来之食吗?”公孙鞅愠,破门而去。  “人都要饿死了,还谈什么礼仪,顾忌什么大道理,这不是……”  卫鞅实在无心听这些谬论,赶忙离开。  卫鞅不想被别人说成自己是小白脸,全靠夫家过日子,便搬出了公孙府邸在外闲逛。  时间过了两个月。  一日卫鞅从公孙痤家门口经过。  “好你个小子,还知道你有家啊?”大门里丈母娘气冲冲跑出来。  卫鞅一时摸不着头脑,“呃…啊…哦,原来是丈母娘啊。近来可安好?夫人安好?”卫鞅连忙作揖道。  “呵,你倒是好人。夫人都快没了,还来关心我的死活。”  “……”  “想你一介寒酸俗人,我公孙家可待你不薄啊,可你为什么如此不知好歹呢?真是气煞我也。”公孙夫人连喘粗气道。  “不知此话怎讲?”  “好你个公孙鞅,日子倒悠闲呐,我问你,你夫人呢?”  “呃…这个…亏你还是她母亲呢,连自己的女儿在哪都不知道,还来问我。”  “公孙鞅,告诉你,今日你夫人就成为别人的婆娘了,你还闲逛,你是个人吗?”  “……”  “难道你不记得吗?魏律有言,女子回娘家,若夫家三十日不来接,女子便可另嫁。”  “啊!夫人她要另选夫君?”  “亏我女儿多么爱你,你上司几次送聘礼来都被她婉拒,可你却如此无心。她现在要嫁给你上司了,今天就上花车。”  “你…你怎么不早说,在何处?”卫鞅急问。  “村口,快点。只要女没上车,她还是你的。”  一路小跑,终于看到了花车,卫鞅连忙奔上前去。  “等等…等等…夫人,等等。”花车就要开了,卫鞅忙喊。  夫人探出头来,“鞅,你终于来了。可是,我等不及了。”  “不,你说过你会一直陪着我的。”  “鞅,你一走就是两个月,鞫对我很好。我已经上了他的花车,你还是回去吧。如有来生,我再伺候你。”  “夫人…夫人…不”  花车远去,热闹的人潮也离去。  我卫鞅还在这。  可你会回来找我吗?  旷野,金黄的庄稼,遍布的桃花,它们都是在嘲笑我吗?  是啊,它们当然应该嘲笑。为人臣,我是失败的,因为我没能实施我坚守了半辈子的政治理想,无法使给我衣食的国家更加强大;为人夫,我也是失败的,因为我给不了我的女人荣耀、幸福,甚至在她就要离开我的时候都那么无力。卫鞅啊卫鞅,你的路在哪里?真的就这样困顿度日,终老一生吗?  他是一个深谙忽悠之能事的人  今天,因为赵本山的一部小品《忽悠》,忽悠多作为一个贬义词被众人熟识,大概是不择手段坑蒙拐骗的意思。  在《庄子》里记载,“南海之帝为攸,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攸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攸与忽某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试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说,南海有一个帝王名叫攸,北海有一个帝王叫忽,而在南、北海之间的中央有一个帝王称为浑沌。攸和忽两人经常在混沌的地界见面玩耍,浑沌很友善地接待了他们俩。攸和忽想报答浑沌的接待之恩,说,每个人都有七窍,来看、听、吃、呼吸,而浑沌却没有,我们不如帮浑沌把七窍凿开吧。于是俩人每天凿开浑沌一窍,七天过去,七窍凿开,但是浑沌也死了。  忽和攸本是两个聪明的人,却因为聪明害死了对他们很好的浑沌。于是忽和攸在古代多被解释成聪明却弄巧成拙的人,告诫后人,不要自作聪明去做违反自然之道的事情。  可是,在我读遍中国历史,当我看过世间的成败荣辱,不得不说,每一个伟大的人都深谙忽悠之道。从助秦一统六国的李斯,到东汉末年三分天下的曹操、刘备、孙权,再到明朝富可敌国的沈万山,无一不是忽悠论的忠实粉丝。  2000多年后,四川大学的教授李宗吾先生写成一本书,自此忽悠俨然成为一个理论体系,那便是被世人争论不休、趋之恶之的厚黑学。  一个人要想战胜那些巨黑的敌人,心就得比那些人更黑。  正如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里面所说:  “这贪官要奸,清官要更奸,要不然怎么对付得了那些坏人”。  好了,现在我们来说说这幕历史上奇妙的场景。  时间:卫鞅魏王宫殿新败  地点:魏国都城安邑卫鞅居所的某巷子内  人物:卫鞅、卫鞅邻居及一大帮路人甲乙丙丁  天气晴好  这一天,大街小巷还在讨论卫鞅被魏王拒绝的糗事,大家都在为增加了这个笑料而心情大好。  卫鞅好不容易躲过众人鄙夷、讥笑的眼光,终于看到了自家家门。卫鞅躲在巷子里向家门口的场地上观望,“还好没人”卫鞅自言自语道。于是蹑手蹑脚地往家门口踱去,“吁…”,在碰到家门的那一刻卫鞅如释重负般呼了一口气,手放在门环上就要推开门……  “好你个卫鞅!”身后传来一句吼声,听这气势此人不是与卫鞅有不共戴天之仇就是卫鞅做了什么天理不容之事让此人实在难以接受。  卫鞅正纳闷谁能仇恨自己竟至如此地步,脸上不免露出恐惧之色,回头一看,脸上马上挂起标准笑容。  “哦,原来是魏二兄弟啊。您放着肉埔里日进斗金的生意不做,怎有如此闲情来找我这等小臣聊天啊?快请进快请进,我们细聊。”  “你……”魏二刚要开口,一旁的芮三也凑过来,把魏二一拉。  “魏二,我可等了两天了,怎么说也得我先吧。”  “芮三,你急个屁啊,你才等了两天,我都在他门口那狗窝里趴三天了,你好意思跟我抢吗?”  又一大帮人凑过来,你拉我我拉你的互不相让。  “魏二……”  “…芮三…”  “……商四”  ……  “打起来了,打起来了”一人大喊。  只见魏二和芮三早已扭打在一起,众人围城一个圈,大呼“打他…对…打他。”  “打他脸……”  “…好…”  ……  “都别吵了”  众人朝声音发出的方向望去。  只见卫鞅站在台阶上,俨然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勇士。  “你们的求见我是会答应的,一个一个来不就得了,也不在乎这早一点晚一点的。魏国律法可严禁私下武斗,你们这样是会被投进牢狱的。”卫鞅在台上激昂陈词、引经据典,一派领袖模样。  然而,接下来的一幕会让他毕生难忘。  “魏二、芮三,我们要对付的是卫鞅,自己人怎么可以先斗起来?”最先反应过来的一个人喊道。  “对”  “就是”  ……  随之一片附和之声。  魏二放开芮三跑上台阶,抓住卫鞅胸口的衣服,“卫鞅,今儿个看你往哪里躲。快说,欠我三个月的肉钱啥时候还?”  “还有我大半年年的米钱呐”  “我的……”  “…还有我的…”  “卫鞅,我的赌账你倒是可以先欠着,但是我的赌本你不能拖那么久啊。我早就劝你别赌别赌……”  “好歹你也是个当官的,怎么就那么不讲信用呢……”  卫鞅睁大了眼睛盯着众人,竖起耳朵听着下面的议论。  是不是我升迁了你们就不会这样?  是不是你们在乎的就只是个人的私财?  是不是六年的邻里关系就只剩下这点情分?  魏国,你还有救吗?  “众人们,你们先不要这样,听我说。”卫鞅挣脱开魏二粗暴的手。  “你们因为我的事情不惜放下最重要的生计,是卫鞅的过错。但是请你们想想,卫鞅不是一个欠债不还的人。我现在手头确实拮据,还不上大家的钱,大家如若不信,大可进我家门去搜查。如果诸位非要逼人走投无路,那我只好趁天黑卷席而去。但这并不代表卫鞅未来不会发达,大家知道,我岳父就是当今执魏柄之人公孙痤,假以时日,我定能高迁,到时便可盛请诸位享用奢华,同富贵。诸位还是先回去吧,过几天,卫鞅会亲自一一登门拜访诸位致歉,好不好?”  我不跟你谈现实,因为现实是我还不起钱;但我会谈谈理想,在理想里我们会欢聚在一起,那一年,我们都很有钱。这就是一个卓越忽悠家的智慧,避开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用未来的美好掩盖现实的困境。  台下鸦雀无声,众人持续了三秒沉默。  “既然小子如此说法,我等也不好多逼迫,大家先散了吧。”魏二放开抓住卫鞅衣领的手,说道。  “对,反正跑不了和尚跑不了庙。”  “他没钱,我埔里还有好多活呢。”  “对……”  ……  一时间,熙熙攘攘、哭爹骂娘,讨债的、看热闹的尽皆散去。  “卫鞅,你……。”背后突然传来一女子声音。  “夫人,你听我……”卫鞅上前说道。  “哼…我恨你”女子拂袖而跑。  剩下卫鞅一个人面对庭院荒草,黑云压城……  卫鞅虽然最终没能有机会用他强大的忽悠技术哄回老婆,但从此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混得好,是需要懂得一点忽悠的。总结历史经验,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是忽悠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并最终改变事件运行轨迹。兵法上叫兵不厌诈,政治上叫和稀泥。
  他是一个悲天悯人的人  朝歌,殷纣之亡也。  纣王好朝歌,宠妲己,建鹿台以寻乐。  百姓不作,生灵涂炭,万民殊心,诸侯不附,人神共愤,天下共诛之,纣身死而国亡也。  夜,安邑街头。  “商大人,请留步。”  卫鞅一路小跑,后面夏大紧随。  “商大人,你跑甚嘛,我有好事跟你说呢。”夏大压边跑边低声音喊。  “夏大,那天不是说好了吗?我一有钱就还给你们,别逼我行吗?”卫鞅回头对夏大道。  夏大上前抓住卫鞅衣袖说道:“大人千万别误会,这次是好事。”  “好事?好事能轮到我?”  “大人还别不信,这件事整个安邑也就大人您一个人有本事做,要不夏大我早就1接下来了。”  “那你倒说说,是甚好事啊?”  “大人听说过商汤乐歌吗?”夏大见左右无人,附在卫鞅耳朵旁小声说道。  “这个我倒确实涉略过,但那可是王国之乐啊,你问这作甚?”  “听说是有什么大什么五种,是吧?”  “是大蒦、晨露、九招、六列、桑林。”  “哇,大人果然厉害,我那朋友有救了。”夏大惊喜道。  “你还没说有什么事呢,快说,要不我走了。”  夏大突然双腿跪下,泣道:“大人救命啊。”  卫鞅哪预料到如此场景,不禁吓一跳,赶忙跑上前去把夏大扶起。  “有事好好说,不要行此大礼,卫鞅乃凡夫俗子,量力而行吧。”  夏大边擦眼泪边道:“大人有所不知,我有一个朋友在王宫里做佞人。魏王这几天突然想听什么商汤乐歌,限他们十天之内学会并奏给魏王听,不然就要将他们斩杀。我那朋友学识浅薄,实在是不知此乐,闻商大人您学识渊博、见识广泛,特托我向您请教。大人可千万要帮帮他们啊,要不他们就只能等死了。”  “哼,好你个夏大,竟然让我叫佞人商汤之乐,你不知道那是亡国之乐吗?我卫鞅虽没有大仁大义,但我也绝不能做有损魏国之事。”  “有损魏国?大人难道忘了那天魏王和诸大臣是怎么奚落你的吗?大人不帮他们,魏国就不会有损吗?”  夏大抬头看看卫鞅脸色,依然坚决不改。  “哼,好,卫鞅,十天后你就看着我和我的朋友死在你的眼前吧。我们不要了这毫无情意的魏国,不愿再看你们这些满嘴国强民富却连一条普通民众的命都不愿意保住的士大夫。”  我何尝不想使这个国家安定和谐,万民相亲相爱,律法完善,没有杀戮,国君识才,成就一代霸业?  可是枉我卫鞅满腹治国良方,被人视如草芥,丢之不足惜;区区雕虫小技,却被奉为国宝,求之而不可得。  魏王,不是我不救国。  我尝试过,努力过,哭过,求过,但是还是失败了。  那么,好。  “夏大,我答应你,帮他们。”  既然我救不了整个国邦,那么,我就救你们这几个人吧。  他是一个知恩必报的人  热,闷热  此时的公孙痤正在家养病,长年的高强度工作和不堪重负的年龄压垮了身体。  “大王到……”门口突然传来门卫的传报声。  “什么?大王来了?”公孙痤一惊,一不小心险些从椅子上滚下来。  转眼魏王已来到公孙痤身边。  公孙痤整理衣服,作揖道:“臣不知主公大驾光临,未能到门口迎接,实在罪该万死,请主公恕罪。”  魏王忙上前扶起公孙痤,“冢宰,你这说的是哪里话?你病了,寡人是来看望你的,如果还责怪你未能远迎,寡人岂不太暴戾?”  “主公对老臣的恩情老臣没齿难忘,老臣定会拼了这条老命也要保魏国周全。只是不知主公今日前来有什么事。”  “冢宰,你一生为国,至死方休,寡人感念你的恩情。只是你已年迈,国家还有很多事终究需要有人治理,可有人选?”  “回主公,臣舍下倒是有一人,姓公孙名鞅…”  “你说的可是那天献削富策之人?”  “正是。”  “寡人早已说过,此人永不重用。”  “主公,此人实有经世治国之才。公孙鞅年三十六,少就名师,学经邦治国术,深得名师精学。学成后被荐在臣门下六年,老臣凡听鞅之言,莫不收其奇效,故将爱女嫁之,为魏王留贤。鞅才高老臣数倍,主公若得鞅效力,则六国垂手可得,称霸天下,指日可待……”  “你是说我堂堂一国之主,凡事要听那无能小辈,让他执魏柄?这断断不可。”魏王摇头道。  “主公当真不用?”  “当真。”  公孙痤一咕噜从席子上站起跪下,道:“主公请听老臣一奏,立击杀之,万莫让此人离开魏国,否则后患无穷。”  “什么?你是要寡人杀了卫鞅?他可是你的女婿啊。”魏王大惊。  公孙痤啜泣道:“主公,此人不杀,日后定会成为破安邑之人。”  “好了,别说了,寡人非殷纣。冢宰还是在家好好养病吧。”说完转身往门口走去。  “主公…主公…,三思啊……”  “哼,老匹夫,是不是病糊涂了?竟斗胆逼寡人,寡人是那么好欺负的吗?”魏王边往外走边低声道。  无奈,恨。  公孙痤在魏王走后召见卫鞅。  “卫鞅,你在我府上也六年了,今天我对魏王说,若不用你,一定要杀了你。我看魏王脸色,恐怕是不会这么做的了。我知你雄才,如果主公杀你,请别怪我;若主公不听我的话,你就快些离开魏国,自行谋生去吧。”  “冢宰,你的心思我懂,我感激你六年以来的栽培之恩。我卫鞅何能何德竟能取得千金,就算真要死,我也不会怪你。只是魏王既不听劝用我,恐怕也就不会听劝杀我吧。”卫鞅不愿在公孙痤病重时离开,安慰道。  “那你一切小心行事吧,我命必不久矣。苟富贵,千万记得魏国给你的恩赐啊。”公孙痤吃力地说道。  “请大人放心,卫鞅在有生之年定不敢忘大人恩情。”  不久,公孙痤在忧虑、痛苦中死去。  卫鞅在得知消息后回到公孙府邸,披麻戴孝地陪前岳父走完最后一程。  我知道你留我、惜我,是因为希望我能顶起魏国的强国大任,是要我完成你未能完成的雄霸大业。  我知道你劝魏王杀我、困我,是因为不想看着魏国在别国的强大之下丢弃祖宗的基业,不想你苦心经营的国家富强毁于一旦。  我知道你心怀计谋,时刻在算计着我。  但我依然敬你、服你,因为我敬佩你的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因为你让我通晓官场百态、世间人情,让我懂得怎样坚持理想。  既然魏王不要你,那么,你就陪我一起走下去吧。  他是一个执着理想到近乎痴狂的人  “卫鞅。”远处的黑幕下传来一个声音。  卫鞅吓一跳,回头一看,只有黑漆漆的小路,哪还有人,正想马上跑开。  “卫鞅,是我,我是孟兰皋啊。”  “兰皋?”孟兰皋是卫鞅至交好友,六年不见。  那人渐渐走近,借着微弱月光,卫鞅仔细辨认来人。  “啊,原来真的是你啊,孟兰皋!六年了,你跑去哪了?”卫鞅一阵狂喜  “卫鞅,六年不见,你可安好?”  “多谢兄挂念,一切安好,你呢?”  孟兰皋盯着卫鞅道:“卫鞅,不要骗我。听说魏王要杀你?”  “不,魏王没有颁布指令,是我的岳父乞求魏王如此。”卫鞅解释道。  “什么?你岳父要魏王杀你?”兰皋大惊。  卫鞅的眼睛茫茫黑暗下的旷野,呼了口气,说道:“嗯,岳父知我才,要魏王不用便杀之。”  “你岳父真乃一大公无私之人也。只是卫鞅,现在你作何打算?”  “唉…”卫鞅叹息,“既然魏王不用我,我只好找一僻静地界,白日耕作,晚间刻简,传书天下。修一幅山水,育天下才子,何尝不是人间美事。”  “鞅兄,以你之才,十倍于公孙先生也。既然魏王不识,何不寻他国以成霸业,山野之事乃懦夫所为。”兰皋劝勉道。  “皋兄,谁人不想遇一明主,成其肱骨,指点江山,称霸诸侯,扬名万世。可是,普天之下哪还有我卫鞅的一席之位呢?”卫鞅无奈道。  “鞅兄此言差矣。我刚从秦国回来,得一宝贝,瞧。”兰皋手里举起一片竹简。  “这是甚?”卫鞅疑惑道。  兰皋眉飞色舞地说道:“这是秦国秦公颁布的《求贤令》,你看看。”说完便将这《求贤令》递给卫鞅。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宫,与之分土。”展开竹简,卫鞅不禁念将起来。  “秦公真乃雄主也!”卫鞅读完《求贤令》大呼。  “鞅兄果然豪气不减,还记得当年你我同登濮阳楼时你对我说过的理想吗?”  “当然,不为名臣,枉为鞅生!”  不为名臣,枉为鞅生!  依然是黑暗,夜静的可怕。  安邑城门,卫鞅背着包袱走来。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的老师在讲到战国时总喜欢把当时的情形跟现在的欧洲国家相比。同样是诸国林立,同样是文化互通,同样是商业畅行。国家之间最好的状态是互通有无、毫无阻碍,万民可随意穿行于诸国,天下可以不统一、可以有竞争、甚至可以有战乱,但是文化、经济不受限制,这才是一个和谐世界的气度。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士子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土壤,可以通过不断的寻找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他们有希望。  走出安邑城门的卫鞅,回头望着来时的路。  城内传出佞人们练习商汤乐歌的声音……  好吧,安邑,再见了。  我无法改变你,但我会记得你。  六年来,以你为桑梓,现在我就要离开了,或许这个大门再也不会为我敞开。  但是,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带着军队踏破城门。  我会夺回我的尊严,夺回我在这里失去的一切。  黑暗里,一个孤独而悲壮的身影坚决地投向另一片黑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直至完全看不见这身影……
  第三章 商鞅变法  人在秦国  秦国的情况并不乐观。  所谓秦同戎俗,就是说秦国的风俗礼仪就跟还未开化的野人戎族一样,其民风之恶劣可见一般。  但是,当卫鞅真正自己站在这个土地上的时候,才猛然发现情况却并非真如书上所说。  因为这里的状况比书上描述的还要糟糕。  你见过父母兄弟姐妹同床共枕,乱伦地进行人类最原始的交配的场景吗?  你遇过街头歹人携兵器私斗,罔顾国家法律的混乱吗?  你体会过一户七口人家只有两件衣服,谁出门谁穿的那非悲凉吗?  你见识过万民集体对国家失望,国家却年年要他们出人出力的那份凄惨吗?  你知道一个人走投无路的时候,连自杀都无处可去的那种绝望吗?  你看过为了寻热闹可以漠视生命到毁人如草芥的那种眼神吗?  在秦国边界军事重镇重泉,我都看过,而且随处可见。  所以我要改变它。  我要让这布满荆棘的土地变成沃野千里。  我要让万民懂得尊重与人性。  我要让秦国变成任何一个诸侯都闻之色变的强国。  此时的卫鞅正在思考他即将献给秦公的强国策,去往秦都栎阳一路的所见所闻,给了很大感触,也为他后来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建设性的诸多意见提供了基础。  秦国虽然被诸侯视为夷国,但毕竟离中原不远。  当年吴起变法的那个楚国呢?地处天下极边界,境况应比此时此刻的秦国更差。但是吴起退却了吗?没有,所以他成就了楚国崛起的梦想,所以今天楚国从一个小国变成敢于诸侯面前争霸强权的大国。  历史只会记住成功者的功绩,谁又会在乎此刻我心里的惆怅,就像典简里只有吴起让楚问鼎周室的壮举。  吴起,我终于懂得了你。  可你能做的,我卫鞅,又何尝不可?  卫鞅突地抬头,奋力向苍天望去。  蓝天、白云、大鹏,你们欢迎我吗?  然后俯视山谷的嶙峋,大笑,狂笑。  在我卫鞅的改变下,你们都将是万顷良田。  秦国万民将会辛勤劳作,相敬如宾,畏惧律法,通晓礼义廉耻。  秦国将士将会奋勇杀敌,势如破竹,誓死捍卫身后国土。  而我卫鞅将会名留青史,成为万世万代敬仰的开拓者。  秦公三问  秦公府议政堂,九级台阶下。  同样是象征君王的台阶,卫鞅又想起在魏国诸大臣的嘲笑,理想崩溃的撕心裂肺的感觉隐隐袭来。卫鞅,这次你能从这里登进殿堂吗?《求贤令》里那个英雄般的人真的值得我为之倾付平生所学吗?  “卫鞅,准备好了吗?等一下朝会开始主公就要召你觐见了。”身边的引路人说道。  我们有必要来介绍一下这个引路人,因为他是卫鞅在秦国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此人名叫景监,本是楚国人,秦孝公渠梁被当做人质软禁在楚国的时候成为秦太子渠梁身边的第一个好友。秦国羸弱,天下诸侯都不把秦国当成天子册立国,而呼之为夷国,渠梁在各诸侯国的遭遇可想而知,真可谓虎落平阳被犬欺。而景监能摒弃世人视之为低贱的看法,将之当成挚友。秦公感其恩德,把他带回秦国,成为秦公身边最信任的人。而景监又跟卫鞅的朋友孟兰皋交好,兰皋早已将卫鞅引荐给景监,此次卫鞅能够顺利地有机会见到秦国正是拜其所赐。  “在来栎阳一路的所思所感,我想,我已经准备好了。”卫鞅满怀信心地说。  “主公惜才,如果你确实是贤人,能施以重用,日后定当青云直上。到时可别忘了今日景监的引荐之恩呐。”景监打着官腔说。  卫鞅退后一步,作揖道:“景大人之恩,卫鞅定当没齿不忘。”  “那就好,你……秦公来了,站好。”景监本还想多说什么,见秦公已到,忙改口道。  卫鞅仰头一看,百官之前,此人身披王服,气宇轩昂,目光坚定,不是秦公,更是何人。  两人忙跪下行礼。  “你就是卫鞅?寡人早听景监荐你有才,是难得的贤人。今日一见,果然气宇不凡。快随本王如议政堂。”秦孝公边扶起卫鞅边说道。  “回大王,草民真是卫鞅,只是卫鞅学疏才浅、庸庸终日,恐怕要让大王失望了。”  说着,一行人已来到议政堂。秦孝公往王位上一坐,真可谓雄君也,连一向以美男子著称的卫鞅也不得不为其气势深深折服。  “卫鞅,你倒是说说,你有何良策使秦国强大。”  “大王果然是豪杰,那卫鞅就直入主题吧。秦国欲强……”  听到秦国强大的良方,秦孝公不得振奋精神,仔细聆听起来。  可是卫鞅接下来的话必将让他三日食如嚼蜡。  “必行帝道。五帝以道臣民,善化教民。民感帝道而勤百业,百业兴则国富。国富则臣服天下而帝。如少昊、颛顼、高车、唐、虞……”  秦孝公越听越不对劲,说什么五帝,难道我秦国要五代才能强大?  “卫鞅,你且停下。寡人有一疑问,若行帝道,秦国强大需几秋?”秦公伸颈问道。  “需几代人共同奋力。”卫鞅答道。  “什么,好你个卫鞅,”秦公脸色顿时大变,“寡人可是等得了几代人的吗?恐怕到那时秦国就只剩下弹丸之地了。景监,你荐的这是什么人?”  “大王请容小民细禀。”  秦公不耐烦地招招手,示意继续。  “所谓帝道,师法五帝,先民后君者也。……”  “呜……呼……,呜……呼……”卫鞅还未讲完,秦公瞌睡声已起。  帝道一听,秦孝公也醒过来。  “卫鞅,说完了?”  “回禀大王,帝道已经使秦强大。”  “你回去吧,寡人昨晚他说你要来,兴奋得整晚没睡,现在也累了,有事改天再议。”秦公表面温和,可是话语间已难免责备之气。
  五天后,卫鞅第二次觐见秦公。  “卫鞅,你可还有法子可使秦国强大?”秦公有气无力地说道。  “回大王,王道可使秦国强大。”  秦公一听,不是昨天的说法,连忙打起精神来。  “那你说说,若行王道,秦几时称霸?”  “只需百年。”卫鞅坚决地回答。  “大胆卫鞅,你是耍寡人不成,百年之后寡人何在?”秦公大怒道。  景监赶忙跪下求情,“大王,卫鞅初来秦,对秦状况一无所知,想出那么多馊主意也是情理之事,请主公海涵。”  “卫鞅,你可知错?”  卫鞅早被吓得咋咋呼呼,忙应道:“草民知错,请大王恕罪。”  “卫鞅,你记住,我让你进这议政堂,不是要你谆谆说道,而是希望你能实实在在强大秦国,上不愧对于秦国祖先,下不失信于黎民百姓。寡人发《求贤令》,是要五羊大夫,助寡人修穆公逐鹿之业。”秦公眼神黯淡下来,叹气道:“可惜我渠梁何时才能完成大业啊?卫鞅,你下去吧。”  这个秦孝公十四岁便作为宾客出使到各国,长年居住在外。说是出使,其实就是被他国当做人质扣押以约束秦国。战国时代周天子羸弱,无力掌管天下。诸侯国乘机瓜分土地,战乱四起,争端不停,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虽说诸侯爵位平等,但是乱世也分个力量强弱。小国弱国为了不被大国强国所灭,便将本国有权势的人交给大国作为人质,获取信任。秦孝公的父亲病危的时候将渠梁接回登位,临终前最后一个愿望就是希望秦孝公能重创缪公霸业,并把渠梁托孤给身边大臣甘龙、杜挚。关于这两个人的故事我们在后面那场决定变法与否的舌战里还会讲到,这里就不再多加描述。之所于现在讲到这些背景,是告诉大家,秦公是多么希望能找到自己的五羊大夫,以实现霸业。  吃过苦,受过累,见过世态炎凉。  卫鞅,我要的不是国家清明。  要的是威震历史的霸业。  五日后,景监又在秦公面前提起卫鞅。  秦公叹气曰:“此人乃妄人也,安足用邪?”  “主公您有所不知,臣私下里也曾如此责备过他。但是此人倒毫不在乎,依旧独来独往。况且,此人乃是我至交好友孟兰皋推荐给我的,兰皋说他身上有通天地之才,一定不简单呐。自古雄才多怪癖,前两次可能是试探主公耐心,何不再次召见此人,让他感恩戴德,让他竭尽全能以助主公称霸?”景监小心说道。  “希望如此吧,传令下去,今早议政召见卫鞅。”  物依旧是  我们可爱的卫鞅又站在这个殿堂。第三次来,可是每一次都那么的惊心动魄。  “卫鞅,知道我为什么还愿意见你吗?”秦公暂敛怒气地说道。  “因为大王相信卫鞅会是你的五羊大夫。”卫鞅坚决地说道。  “哼,说是相信你,倒不如说是相信景监。”秦孝公无奈笑道。  “其实大王心底里是相信卫鞅的,要不然也不会这么容易被景监说服。”  “就算如此,可是寡人还可以相信你吗?”秦公黯然道。  卫鞅,你会是寡人的五羊大夫吗/  “大王,那要看你自己。”  “好吧,卫鞅,你就再说说还有什么高见吧。”  “霸道!”  “霸道?”  “对,这霸道一出,秦十年可成霸业。只是天下必战乱又起,世界将不再安宁,大王愿意这样吗?”卫鞅不免担忧道。  “那你倒说说何为霸道。”  “所谓霸道,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  卫鞅边说,秦公已从座位上缓缓站起。  “夫子,你就是寡人的五羊大夫啊,请受学生一拜。”秦公说着半个身子已弯下。  卫鞅忙上前搀扶道:“大王,可千万使不得啊。卫鞅乃一介草民,只不过早年从师神才鬼谷先生,略有小臣而已。”  “夫子,你愿意帮寡人实行这霸道,成就千秋伟业吗?”  卫鞅跪下,头仰着秦公道:“从今往后,主公就是卫鞅的天下,卫鞅定将竭尽所能助秦国称霸。”  朝阳渐渐升起,君臣二人相视而笑。  秦公,既然你能识我、用我,让我成就理想,那么我就帮你实现梦想吧。  我知道,这条路可能让我身败名裂,像吴起那样身死异国,也可能使世界再起烽火。  但我相信,历史会记住这一幕,会记住卫鞅的良苦用心。  等我们老去,望着这盛世江山。  你我都还会相视而笑吧。  变法序曲  好吧,大秦的前程已尽在我手。  可是,新法要施行就必须废除旧法,铲除陋习。而旧法、陋习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早已被既得利益者奉为神明。历史一再地告诉我们,变法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弄不好就将遗臭万年,被万民唾弃,死无葬身之地。总之,说归说,这里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眼前的第一障碍就是秦国原有的那些大臣,包括被先祖托孤的甘龙、杜挚。
  清晨,旭日初升。  百官早早地来到议政堂门口等待。  秦公传令,放行百官。  众人小趋而入,只见秦公端坐,景监、卫鞅各站一旁,一切已征兆这会是不一样的一天。  “不知诸公们昨晚可看了关于建设秦国美好明天的意见及建议书?可行否?”秦公兴奋地满眼发光的说道。此时的秦孝公多想有人站出来支持新法,可是那些从小锦衣玉食、享受祖上爵位的人如何会那么傻,支持完全损害他们利益的所谓新法。  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看着托孤大臣甘龙、杜挚,谁也不敢领头发话。  沉默被台下咳嗽打破,只见一老者走出列来,用不解的眼神对视着秦公。此人正是秦几朝老臣甘龙。  甘龙整整衣冠,跪在秦公面前啜泣道:“主公,想让秦国强大是好事,可是也不能不要祖宗成法啊。我秦国自缪公开立以来,严守祖宗遗训,不敢逾越半步,才有今天秦的存在。如果主公真要听信这位后辈,施行什么变法,你让老臣死后怎么面对赢氏列祖列宗啊?”  卫鞅见秦公已有怜悯之色,恐事情有变,马上站出来说道:“前辈此言差矣。卫鞅变法,变的是陋习、朽规,变法就是要让成法更适合秦国,何来铲除成法一说啊?况且成法之下,仍有这许多人不洁身自好、屡屡违规而不受惩戒。请主公想想,秦国多年被他国蔑称为夷国,是何道理啊?”  甘龙哪想过在秦国内居然敢有人如此顶撞自己,气的脸色发青,一时竟无言以对。  台下一武将站出来怒气冲冠地吼道:“大胆小子,这里也是你能说话的吗?甘大人说事我等尚且要洗耳恭听,你简直胆大包天了。”说完转身恭敬向秦公行礼,道:“主公,我跟随老主公和您多年,征战沙场从来毫不含糊,身上大小伤几十余处。在主公面前,下臣从不敢居功自傲。但是,主公,我等武将为秦如此卖命,不就是希望能在活着的时候加官进爵,给子孙后代留下世袭爵位、代代富贵吗?卫鞅这个人在魏国的时候就游说魏王变法,失败后差点被魏王所杀,才逃来秦国的。现在,如果主公听信这个人的变法,要让爵位不世袭,我等心寒呐。”  台下老臣无不做涕泪状,其惨烈程度堪比二战时期法西斯军队铁蹄之下的犹太族民众。  看着眼前这一切,卫鞅依然表情凝重,脸上写满坚定。  是啊,百官可以不支持,秦公可以动摇,百姓可以不理解,但是我卫鞅走上了这条路,就必须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因为我知道,在那些既得利益者面前,变法从来不是易事。  “将军,卫鞅自小熟读兵法,对军营之事也算略有所知,军人的辛苦卫鞅自然明白。但是,你想过没有,如果秦国不变法,依然像现在这样随时可能被魏国覆灭,你这个将军恐怕也做不长久了吧。卫鞅变法,不是要削弱你们的利益,而是要激励你们为秦国效力,只有使秦国强大,秦的子孙后代才能过安定、没有威胁、没有战乱的生活,这恐怕比给他们任何爵位都要好。”  “你,你,哼!”此将本还想多说什么,但一急竟口吃起来,一咕噜退下。  “臣杜挚有言要进,”说话间已有一大臣走出人列,仙风道骨,向秦公行了行礼道:“古人言:‘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今天秦国变法,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一条?卫君变法,一直标榜自己能使秦国强大,但是有什么能够证明呢?如果全凭他一己之言,岂不有失道理?要行变法,也应该遵循古人,总结经验,才能避免失败。请主公三思,切莫让小人掌握了秦命运啊。”  这一招够狠,你要变法,我准你变,不就是改变一点形式吗。但是我凭什么要循着你卫鞅一个外人的套路去变,你又不能证明你会成功,就凭你一张嘴?这就使我们可爱的卫鞅有点为难了,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去反驳都不可能全身而退。但是,天才就是天才,总能在普通人觉得已经是绝路的时候却找到生机。  卫鞅面不改色地说道:“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厦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也。’不知杜大人听说过这句古话没有?”  也许你无法理解上面这句文言文,没关系,告诉你,这跟我们明白为什么卫鞅能取胜毫无关系。因为我还将告诉你,这句话彻头彻尾是卫鞅自己说的。  每次读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都会对当时的卫鞅佩服得五体投地。你想,一个人在那种庄严的会议上面对火药味十足的情况下能想到这个解脱法子反应能力该达到何种水平?这已经不是一个常人所能够作为,更可怕的是用自己编造的话引用为古文以回击对手并反问对手知不知道这句话,这个人的脸皮该有多厚。  千年之下,我不禁汗颜。  剧情沿着商鞅设计的剧本进行。  杜挚一改前一分钟盛气凌人的姿势,略带羞愧地说道:“这,这,老臣倒确实未曾看过。”叹了叹气,摇摇头站回百官列。  百官见两位托孤遗老和秦第一大将都败下阵来,虽有千万个不服,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心里连连叫屈。  百官散去,秦公、商鞅、景监三人留在议政堂,各有所思。  “卫鞅,我们会胜利吗?”秦孝公略带忧虑地说。  “主公,您既任命我为左庶长,难道还不信任我吗?”  “不是不相信你,今天的情势你也看见了,百官旧法观念实在太重,你已经把百官得罪了个遍,难道你一点也不畏惧吗?”  “卫鞅在决定留在秦助主公变法的时候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男儿何惧险阻,但有一死耳。”  我知道我走上了不归路,可能会不得善终,但你知遇,我便不畏惧。  大秦,我相信,你会在我卫鞅的指缝间成就盛世江山。  变法必须冲破的第二道障碍是百姓。  前面我们说过,由于秦几百年的羸弱,经济水平低下,政府官员又只顾家族享乐,罔顾万民生存,黔首对于国家是没有什么好感的。而且由于法令朝令夕改,当时秦政府在民众中的信用极其微弱。说要变法,你就去变呗,我还不是这样活着,谁知道你政府哪天又起变化呢?政府能折腾,我可没有时间陪你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卫鞅变法前百姓间最普遍的想法。  要想成功变法,首先就必须建立政府信用。可要在国家如此失信的情况下建立信用,谈何容易啊。  但是,总会有办法的,因为他是卫鞅。
  某日,栎阳,市场南门。  众目睽睽之下,官兵把一根木头立在市场中央。  史上最昂贵的劳动征聘出现了。  报幕者喊出价钱:“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翻译过来就是说只要有人能够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赏给他十金。那么,十金是什么概念呢?  这里我们就有必要来说说古代的货币概念了。秦汉以前的中国都是以铜作为通用货币,这里的“金”并不是指黄金,而是凯恩斯一干人认为的计算单位。由于技术原因,那时连白银都还没开发出来,“赏十金”就是赏十斤铜。也许你会对此表示失望,但是只要你知道战国时代铜的重要性就不会那么想了。战国,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战乱的年代,战争,决定因素是什么?也许你会回答战略、人数诸如此类。但是,同等条件下呢?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恐怕莫过于兵器了。而造兵器是需要金属的,古代生产能力低弱,铁、铜、青铜等都是稀缺品,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当商品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时,该商品的价格就将陡步上涨。在这样的环境下,十斤铜的价格俨然已经大概等同于今天的十万元钱。  回到故事,我们就不难理解,政府约定,只要有人能扛着这根木头走个几千米就能得到十万元赏金。如果在今天,能有这样一个好差事,麻烦诸位通知我,我第一个带头干。  “这总不会没人做吧?”卫鞅心想。  但是,现实一再地告诉我们,奇迹总是会发生的。  在众人的围观之下,竟然没有一人敢站出来。  政府竟失信至此!卫鞅不禁叹气,心里咯噔一下。  一气之下,索性把悬赏金额提高到五十金,也就是50万元。  这个卫鞅显然是没有看过春晚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事先找个托儿扛啊。我们来算一下,假设找一个托儿,劳务费兼封口费需要五金,那么完成这件事就只要5金。而现在你把价钱提高到五十金,不能实现目标另说,就是实现了也是最优方案的十倍,完全不在同一个级别嘛。  但是,那种时刻是不能这么干的。  如果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还欺骗民众,万一有一天东窗事发,一个国家最后的信用底线都将被破灭,得不偿失。   所谓“重金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一身着破烂之人摇摇坠坠走上前来。卫鞅大喜,定睛一看,这不是南门墙角那乞讨的李四吗?但是这种情况下,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只要是个人就行。  李四跪在卫鞅脚下,声音颤抖着说道:“小民乞丐李四,愿抬这木头。但是大人能不能答应小民一个要求?”  卫鞅迫不及待地答道:“你有什么要求?我都答应你。”  “那钱李四不要,但求等小民抬完木头,大人让小民吃几年牢饭再杀小民。”李四害怕地把身子附在地板上说道。  听完此话,卫鞅一下子怔住了,第一次问自己,这样的环境下,新法能够得以施行吗?  台下已经呼声连连,看热闹的、路过的、闲着没事干坐在门口晒太阳的一同笑着,活像自己真的得了那五十金。  “李四,你不想活了?”  “哈哈,李四,饿疯了吧?”  “牢饭管饱,哈哈。”  ……  ……  他们的每一句都像针一样扎在卫鞅的心里。  “李四,你起来吧。我不会让你去吃牢饭,但我会给你这五十金。”李四看着那双坚定的眼神,这是一个能够让人坚定不移地去信赖的人。  在众人的注视之下,李四把木头抬到了北门。大家都猜到了李四的结局,纷纷准备往外散。就在这时候,侍从拖着大袋子走上台。众人见还有好戏可看,又回过头来。  “李四,过来。”卫鞅对在远处的李四喊。  李四诚惶诚恐地踱步过去,跪下。  “这是你的五十金,回家买块地好好过日子吧。”  李四及一干众人睁大双眼、托着下巴,呆呆地看着眼前这一切,完全反应不过来。  站在身边的侍从推了推李四,提醒道:“李四,还不快谢恩?”  李四猛人惊醒,捏了捏脸,道:“原来这不是梦。”边磕头边说:“谢大人,谢大人…”  李四在侍从的护送下扛着装满铜的袋子走下台的那一刻,台下早已闹翻了天,人群中爆发了雷鸣般的嚎叫声。扯发懊恼的、肠子悔青的、哭爹骂娘的、以头抢地的,一时间不胜其数。用许多年后宋丹丹在春晚舞台上表演时的一句台词来说,就是“那天那家伙那场面那是相当大呀!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呀。”以至于直到现在私底下许多明星朋友们在谈及台上李四的光鲜的时候歆羡之情还难以溢表。  更有甚者,当天晚上三更时分在卫鞅府邸的后门聚集了一大帮手提价值不菲的礼品的平民,俨然一个即将走后门的寻租者。  卫鞅无可奈何地叫侍从把后门看紧,叹了叹气,回到卧室准备就寝。  然而,趋利者的想象力总是令正常人难以想象的。当后门的那些人见不到卫大人时,戏剧性的一幕开始了。  “卫大人,下次记得叫我扛木头啊。”  “卫大人,我把我家仅有的一条大黄鱼给你提来了,你收下吧。”  “开开门吧,卫大人,讲完见不到你我就不回去了。”  ……  ……  呼喊的,门缝里塞纸条的,爬墙的,骂门卫的……世间百态,也不过如此。  躺在床上的商鞅整夜无眠,睁开眼,黑夜里看不到一丝光线。  这样的百姓能使秦称霸吗?  我卫鞅能成功吗?  吴起,请你告诉我。
  商鞅变法  好了,能做的、该做的、不能做的、不该做的都做了,历史上最伟大的三大改革之一——商鞅变法,现在开始。  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开始。  “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丄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痴力本位,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这是司马迁《史记》里的原话。  如果你看不懂上面的文言文,没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会有对变法的偏方位、野史式、非专业性讲解。  所谓“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命令百姓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一家有罪,如若其他家不检举,那么这十家都将以同罪论处。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第一条就有点变态。翻开中国古代史,我们会不无惊讶地发现,“连坐”这一词甚至比封建制还长寿。就是直到民国时期,当时的中央政府还施行保甲制度。可见,“连坐”这一刑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多么深远。“什五”延伸到后面变成了诛族,也就是一人犯罪,他的子女妻妾、祖孙兄弟姐妹等等都将接受刑罚。  仍以我们倒霉的张三为例。农闲时期张三闲着没事在家院子里晒太阳,想着明天把家里的一部分粮食卖了就能买下邻居甲家的一亩田了,嘴角露出幸福的微笑。突然就有一批官兵闯进来给他戴上镣铐,并说:“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话将作为陈堂证供。”张三妻子哭着跑出来扯着官兵的衣服问道:“我家张三又没犯什么事,你们凭什么抓人?”然后官兵把手臂一晃,理直气壮地说:“你还别这么委屈,有人告他的哥哥的老婆的二舅子的三小姨子的丈夫谋杀了李四,官府已经判处死刑了,张三因连坐罪被发放边关充军。”  要说连坐制度的巅峰时期,我们就不得不说说朱棣跟方孝孺的故事。  公元1399年,明边关大将燕王朱棣发兵攻打他的皇帝小侄子,并于1403年取得巨大的成功——把他的小侄子赶下皇位,并顺利实现皇帝梦。然而全天下都知道他这个皇位来路是不正当的,当然,他本人也是知道的。但是为了面子,给自己正名是必须的,于是我们才会有幸看到今天的《永乐大典》等一系列歌颂成祖治理下江山无限风光的书籍。但是修书只是为了迷惑后代人,而要想防现今全天下的悠悠之口,最好的办法是得到士大夫们的肯定,当时最有威望的儒士便非方孝孺莫属了。但是要一个严守儒家道义的巨儒低头谈何容易,朱棣在百般方法用尽之后,极其生气地批示灭方孝孺十族,在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九族之上再加学生一族。这可能就是全世界范围内,安定国家时期最严厉、最残酷的刑罚了。  所谓“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就是说假如你身边有人违反了国家法律被你知道了,那么你就有义务告诉官府。假如你不告诉官府,等待你的将是腰斩的惩罚。如果你告发了这个人,你就将和斩杀了敌人一样得到国家的赏赐;而如果你窝藏罪犯,这个罪行就和那个触犯法律的人一样了。  我们依然可以用张三举例假设,假设农闲时期张三闲着没事在家院子里晒太阳,想着明天把家里的一部分粮食卖了就能买下邻居甲家的一亩田了,嘴角露出幸福的微笑。邻居家的李四突然就跑过来对他说自己把王五给杀了。这下张三麻烦就大了,告发李四杀人吧,这李四必然痛恨自己,万一政府比较无能抓不住李四,自己和家人的小命可能就不保咯;不告发吧,万一政府知道了这李四犯罪,到时抓住李四一问起来,自己可就要遭受腰斩之刑了。  所谓“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就是说百姓一家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男丁却不分家的,就要加倍征收这家的赋税。  从今天的经济学来说,这一条可以看做是政府趋紧财政政策。所谓税赋,就是国家为实现其政治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利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政治手段。要求民有二男须分户,否则加倍收税,就是要有更多的税收基础。以前你一家有两男我收一次税,得的是一分钱;现在你家有两男,可以选择分户,然后我按户每户收一份税,也可以选择不分户但我收双倍税,但是不管怎么选择,你这一家人要交两倍税是必须的。  完全不触及增税、加税主张而获得更多税赋,不得不佩服卫鞅的智慧。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丄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就是规定在军队中立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受封爵禄;而由于个人私事互相斗殴的人,按情节轻重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  虽然卫鞅颁行这一条的根本目的是让秦国军队强大,以实现秦孝公争霸诸侯的雄图。但是千年之下,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也不得不肃然起敬。这条法令的施行,应该就是中国为下层民众往上爬铺的第一条路。  “痴力本位,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并在其中获得丰产的,免除这个人的徭役或赋税;从事工商业或因懒惰而贫困的人,把他们投入到官府家里做奴婢。  古人重农轻商的思想在这一条毫无保留地显现。所谓“本位”,就是指农业;所谓“事末”,就是指从事工商业,本末的分界如此清晰。卫鞅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比较,就是让万民安心耕地,不要去搞什么商业。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具有本质生产力的工农业都不应该被荒废,不然,这个世界终有一天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最完美的证明。而下一次,谁能预料它的毁灭程度?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中没有军功可以用来论赏的,不再列入贵族名册。  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现有贵族的利益,现在自己有爵位,可是子孙后代呢?这也为后来成为商鞅后的卫鞅被车裂埋下伏笔。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就是说将尊卑爵位的等级明确,按等级分配土地、房屋,家臣和侍妾的穿着衣服按家庭情况分级。有军功的贵族,更加显赫荣耀;而没有军功的,即使他很富有也不会光彩。  卫鞅活在奴隶制时代,虽然思想中已显现出先进的封建思想,但是要跳出尊卑等级思想完全是没有可能的。尽管如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卫鞅规定按军功论荣耀的思想是多么圣明,这样,至少给了那些整天不愁吃、不愁穿、闲着没事就知道强抢民女、欺善怕恶的官二代、富二代们一些追求的盼头。  至此,我们就已经把卫鞅变法的所有内容给读者朋友们解释清楚了。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第五章 货币一统  一代强国  公元前357年,左庶长办公场所。  “报……”门外远远传来报告声,卫鞅抬头往门口望去。  只见一穿着官服的人跑进来,跪在卫鞅办公桌下,气喘吁吁地说道:“报大人,太子驷在百姓间诋毁新法,官员询问作何处理。”  这个太子驷,就是后来的秦惠王。在我不认识太子驷之前,对于卫鞅后来的做法我一直敬佩的五体投地。但是,当我在对这个人仔细研究之后,不得不说卫鞅有些时候不近人情近乎于残忍。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做一题计算题。  我们知道,太子犯法,是在秦孝公五年。而孝公立时年仅21岁,按秦俗,15岁婚,16岁生子。孝公五年,太子最多也就十岁左右。就是在生活水平那么高,人类发育那么快的今天,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也不会怎么懂事,更何况是在生产能力低到极限、教育水平也不太高的战国时代。  卫鞅一脸正板,面无表情地说道:“太子犯法,与民同罪。太子乃十四岁少年,据新法可免去肉刑。然太子所为,触法太甚,违背天道,不该纵容。据我推测,太子应该是被他的老师怂恿的吧,把他的太傅公子虔抓起来处以刑罚,处以他的太师公孙贾黥刑。”  所谓“黥刑”,就是一种在脸上刺字的刑罚。当然,你要是说现在大家想往自个儿身上刺图案还要用钱呢,有免费刺字的还不好,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请你冷静下来想想,在那样不开化的时代下,如果有人脸上刺上“囚”、“刑”诸如此类的字,全国人民会用何其异样的眼光看你。比如某天你提着两斤肉走在路上,准备回去跟亲朋好友大吃一顿,突然就有一个不识趣的哪家小屁孩指着你的脸大声问一句“妈,为什么他脸上有字啊?”你会发现当场就会有诸多闲人凑过头来咬着你的耳朵问:“兄弟,犯啥事了?”,然后所有人都将左手捂着鼻子、右手捂着孩子的眼睛避而远之。  更何况,古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古人对自己的身体看得远远比现代人重,在某些情况下,身体的某一部件就可代表本身。比如三国时期曹操征战南北时,路经一处玉米田,命令军队不准毁坏田地,否则斩立决,以此来向对手方百姓表现自己的宽厚仁慈、爱民如子。但是一不小心自己倒把一大片玉米地踩坏了,这可如何是好,假如自己犯法却不率先受到规定的惩罚,那么以后还怎么管理军队纪律?而假如严格按政令执行,我国历史岂不是要因为一片玉米地改变?请别担心,要相信古人的智慧是伟大的。  那就割发代刑吧。  以割发来代替砍头,这一招被无数历史、无数电视剧、无数小说在最紧张的情节处作为出人意料、峰回路转、逆天转命的压轴好戏上演。  我们有理由相信,卫鞅在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当时的变法形势并不是那么乐观,首先那些原本就不太赞成变法的人就是一大阻碍,虽然在秦公面前没办法发泄自己的不满,但是背地里阴卫鞅的事肯定没少干;其次,就是那些百姓也一群群地结伴到秦都城来表示新法的不便,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群众上访,而且是几千几万个人集体上访;再次,这样的变法是没有什么经验可循的,虽然在卫鞅的一张嘴下众人对那个一统天下的盛世场景幻想过,但是真要让人打心底里信仰,至少在没有做出什么成就之前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时候对太子驷及其老师进行必要的处罚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很多年以后,有一个人和现在的卫鞅面临同样的尴尬难题,并跟卫鞅一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忍痛割爱。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诸葛孔明,而这个故事被后人命名为“挥泪斩马谡”,一代一代传诵。  我知道得罪你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但为了大秦天下,我不得不这么做。  即使我最终会在你的强权威慑下被史书删去。  但是,我相信,终究会有人读懂我的故事。  就像现在我读懂吴起一样。  变法五年,秦人国富兵强,周天子送来祭肉给孝公,诸侯都来庆贺。也许你会问,为什么秦国强大了,周天子就要送祭肉呢?  我们知道,古人最看重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件是祭祀,另一件是征战。祭祀代表国家最高的礼仪,是天下头等大事。而这里面又分为祭天、祭地、祭人鬼神佛,祭天名为“封”,祭地唤成“禅”。祭祀中最隆重的典礼不外乎“封禅”,也就是登上泰山山顶祭祀天地。但是封禅一般是一个普通皇帝一生中都不太会也不敢去想象的事,因为如果一个皇帝胆敢大张旗鼓登泰山从事封禅活动,不是这个皇帝成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惊天地、泣鬼神的霸业,就是这个皇帝整天闲着没事过度吸收蛋白质变成了恶性弱智。  纵观历史,从事过封禅工作的有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雄才大略,扫除边患,巩固中国基业;唐玄宗,开元盛世,国力昌盛,且一改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宋真宗,导演了一幕“天书从天而降”的闹剧。总之,如果你没什么实力还不要脸地爬上泰山,即使当时的百姓没用唾沫星子淹死你,那些瘦骨嶙峋、面无表情、整天以史而知兴替的历史书写者也会在史书上不指名道姓地骂死你。  周天子送祭肉,实际上就是承认秦的强大,换句话说就是想讨好秦,求他别哪天闲着没事做攻打自己。  十年后,新法虽然有诸多不完善,但是它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史记》上所说是“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大秦帝国的宏伟蓝图正一点点在世人面前呈现。  那么,是时候完成那个心愿了。
  重归安邑  公元前563年,卫鞅带着秦军进攻邻国魏。  当时,正值田忌、孙膑率兵攻魏救韩,孙膑用减灶计大败魏军于马陵,杀死魏第一大将庞涓的时候。对于田忌、孙膑这两个人估计读者朋友们都应该略有所闻,在此简单介绍一下,田忌是齐国大将、田忌赛马故事里的主演。而这个孙膑来头就更大了,齐国军事参谋、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学家、修有兵书《孙膑兵法》,据坊间传闻还是我国兵法始祖级人物孙武的后代。而至于这个马陵之战,朋友们大可以在今天的高中生历史书上找到,而且随简介附赠插图一张,在此也不多加描述。  卫鞅选择在魏国失去肱骨的时候举兵,难免有趁人之危之嫌,为后世所诟病。但是作为一个杰出军事家来说,这一点为减少秦国将士伤亡取得了很大作用,也为后代把商鞅列为军事家提供了论据,成大事者,从来不拘小节。而且此时的战争已经远不是上古时期所能睥睨,上古战争遵循的是战亦有道,也就是说发动战争也是需要遵守一定规章制度的。例如,假设由于种种原因,A国与B国双方形势已经达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一场大战即将到来。那么A国和B国就会互相派出使者,在双方边界的中间地带摆好酒席,两人见面作揖行礼,然后你让我我让你地坐下。A国使者会提出方案,建议两国某时在某某地方进行象征性交战,假如B使者同意,两人就将返回各自国家进行战前准备。在约好的时间约好的地点,两军开赴战场进行厮杀。  卫鞅所在的战国后期,兵法思想已经相当完善,“兵者,诡道也”定义已经提出。可以说后代很多谋略都是在战国的基础上得以升华的,像“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都成为中国军事思想形成的里程碑式标志。  卫鞅挂帅,亲率秦精兵良将五万浩浩荡荡开出栎阳,直向东方魏奔去。  河西警戒,魏惠王急忙在九阶之上的议政堂召集诸谋臣商议如何对付。未见到魏王,先到的官员倒耐不住先议论起来。  魏臣甲道:“秦军来犯,正值我国缺将之际,这可如何是好啊?”  魏臣已附和道:“这明显是乘我大魏新败之危,秦军欺人太甚。”  魏臣丙反驳,“怕什么,我魏国其实那么好欺负的吗?就是在周天子面前,主公都是座上贵宾,区区夷国,尔等何必如此紧张。”  “你是孤陋寡闻还是故作镇静啊?如今的秦国还是当年那个毁之如探囊取物的夷国吗?卫鞅变法十年来,秦的强大恐怕早已远超魏了。”众人回头一看,只见出声者缓缓走出人群,正是公子昂。  “魏王到……”侍从的声音远远传来,众人忙按位置站好,跪下迎接魏王。  “诸卿都平身吧。”魏王无力地百官说道,语气间不免悲凉。又将视线转到公子昂身上,道:“公子昂,你的刚才寡人听到了。”  公子昂慌忙跪下,恳切说道“主公请恕罪,臣万不该在大战之前涨他人志气。”  “起来吧,你说的是实话,何罪之有。只是,你既了解实情,可有良方应对?”魏王用近乎乞求的眼光看着卫鞅。  “回主公,如今秦兴师动众而来,其目的看来是势必要灭魏了。但是主公别担心,你知道此次领军秦将可是何许人也?”公子昂买着关子,窃喜道。  “是何人?”  “卫鞅。”  “卫鞅?就是那个当年被寡人批示永不重用还差点被施墨刑的卫鞅吗?”魏王疑惑道。  “正是此人。此人可算有经天纬地之才啊,入秦变法仅区区十年,竟得如此大成。”公子昂不免露出惊羡之色。  只见高高在上的魏王,脸色由疑惑到铁青,由脸色铁青到肠子悔青,悔不该当年不听公孙痤的忠告啊。如今,此人率军前来必是想一雪前恨。以魏现在的实力,还能抵挡的住秦虎狼之师吗?  魏王抑制住心里的百味杂陈,深呼吸道:“你倒说说,有何良策退敌。”  公子昂一听魏王已信任自己,脸上不免露出喜色,“主公有所不知,这个卫鞅在魏的时候曾和臣可算是至交,只要这次主公肯让我领兵抗敌,不需时日即可退敌。”  魏王犹如久经黑夜突遇光明,走下座位握住公子昂的手说:“你真乃大魏肱骨也。”即拜公子昂为大将,发兵五万,前救河西。  这个公子昂本是魏一平庸臣子,平时并没什么作为,此次被任命为大将也是受宠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世界最贵的货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