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行卡实名认证的问题

银行面试常见问题指导:关于银行方面的问题_银行招聘考试网
各地区银行招聘信息
||||||||||||||
||||||||||||||
各银行招聘信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银行面试常见问题指导:关于银行方面的问题
  银行面试常见问题指导:关于银行方面的问题
  1、你了解我们行吗?
  只要毕业生提前做些准备,从多种途径收集用人单位的信息,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容易回答,如果答非所问或张口结舌,场面可能会很尴尬。
  2、你了解我们所招聘的岗位吗
  毕业生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从岗位职责和对应聘者的要求两个方面谈起,很多毕业生在这样的问题面前手足无措,其实只要详细阅读单位的招聘信息就可以了。
  3、你为什么应聘我们行?
  毕业生可以从该单位在行业中的地位、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日后的发展前景等角度回答此问题。
  4、你是否应聘过其它银行
  一般的单位都能理解毕业生同时应聘几家单位的事实,可以如实地回答,但最好能说明自己选择的次序。
  更多银行面试常见问题查看:汇总
  银行面试资料推荐:
无相关信息
热门银行招聘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9086|回复: 15
求助求助,关于Societe Generale银行卡的问题
其他求助类
本帖最后由 lengdongdong 于
05:14 编辑
求大神帮忙解答:
留学的时候办过一张Societe Generale的银行卡,就是刚过去的时候和其他新到的留学生一起在学校旁边的营业点迷迷糊糊的办了(好像有点印象是青年卡什么的)。卡面就是carte bleue+CB的标志,没有visa什么的。我一直就当是借记卡的。。。(原谅我做人浑浑噩噩。。对银行的事情当年只记得保管好卡支票其他的业务不是很懂也不关心。。。)几年前回国的时候年少无知也没有注销(但是电话什么定期扣费的项目都停掉了),走的时候卡里还有百来欧取款机上限了当天,也没管了,想着卡里的钱每月卡费扣扣,扣没了估计就停了吧(我真心就当是个借记卡的)。现在都好几年了,原来的卡有效期都过了几年了。但是听以前的同学偶尔提起这种卡可能是信用卡,我有点担心那会不会卡费扣成负数透支那么多年了,有很多罚款追究责任什么的呀。。。或者原来的卡过期了就寄新卡到原来的住所,都不知道里面现在住什么人了被盗刷什么的。。。很是担心啊。。。
之前打过几次银行的电话了,我法语么现在也就打打酱油,勉勉强强沟通依旧迷迷糊糊。。。有一次查都只让我拼了名字和大致信息,感觉账号都没让我报,也有一次让报了账号。。。结论么就是说这个账号都不存在了查不到账号之类的。这算多年没管账号取消了?我问他那当时会不会有透支什么的,他说现在账户信息都没有了都N年了也无法查,实在要问的细要联系当时开卡的银行可能还能查查。总觉得不靠谱。。
不知道有没有懂的指点下像这样的卡算不算信用卡,就算后面没有其他消费但是卡费还是会扣的吧,会不会扣成透支欠大额滞纳金罚款追究责任什么的啊,我同学是说如果当年账户有这种问题的话估计这种账户会封存着吧。。你现在查人家都说查不到不是很想搭理你的样子那应该就是长期没人操作就整理掉了。。。
但是我还是很担心啊,每隔一阵子想起来就闹心。。。我反正不会再回去长期居住了,只是信用不好开不了户倒是无所谓。。。但是会不会哪天回去短期玩被追究责任要罚钱啊。。。(貌似有点想太多)
有没有哪个大神特别懂银行业务的指点下这种没注销扣卡费的卡最后银行一般怎么处理啊。。。当时开户的材料不太齐了。。。也不知道还能问谁。。。
本帖最后由 appeler 于
08:29 编辑
楼主多虑了。
首先,这个不是信用卡。理论上,如果你不注销银行卡,是会自动续的,所以年费也是自动交的。不过你说当时账户只剩百来欧,假设由于卡费或别的费用导致账户为负,银行会在这种时候尝试联系你,联系不上的话,银行是不会再接受任何别的扣款或支付。那么最坏的情况,你欠银行这笔很小额的透支。
再者,你猜测的卡被盗刷的情况,正常流程里是不会出现这个纰漏的。银行卡的密码是通过挂号信寄给你,如果没有你本人签字,这封信是会被退回银行的。
此类账户最终归为compte inactif。
楼主可以忘了这件事。
楼主多虑了。
首先,这个不是信用卡。理论上,如果你不注销银行卡,是会自动续的,所以年费也是自动交的。 ...
谢谢这位亲的解答,我担心的也是小额的透支,即便是小额的透支不是也会造成滞纳金利滚利么?都N年前的事情了时间久了滞纳金是不是也很多的呀?还是说像这种非恶意的透支联系不上你时间久了银行就自己平平过了。。。抱歉,我有点啰嗦。。。哈哈
楼主多虑了。
首先,这个不是信用卡。理论上,如果你不注销银行卡,是会自动续的,所以年费也是自动交的。 ...
谢谢这位亲的解答,我担心的也是小额的透支,即便是小额的透支不是也会造成滞纳金滚雪球么?都N年前的事情了时间久了滞纳金是不是也很多的呀?还是说像这种非恶意的透支联系不上你时间久了银行就自己平平过了。。。抱歉,我有点啰嗦。。。哈哈
楼主多虑了。
首先,这个不是信用卡。理论上,如果你不注销银行卡,是会自动续的,所以年费也是自动交的。 ...
谢谢这位亲的解答,我担心的也是小额的透支,即便是小额的透支不是也会造成滞纳金滚雪球么?还是说像这种非恶意的小额透支联系不上你时间久了银行就自己平平过了。。。抱歉,我有点啰嗦。。。哈哈
楼主多虑了。
首先,这个不是信用卡。理论上,如果你不注销银行卡,是会自动续的,所以年费也是自动交的。 ...
不好意思回复了这么多。。。系统说显示不了还以为是有啥敏感词删删减减多次回复了呢,原来是卡了。。。
谢谢这位亲的解答,我担心的也是小额的透支,即便是小额的透支不是也会造成滞纳金利滚利么?都N年前的事 ...
小额透支在银行是极其普遍的。甚至在金额很小的时候,是不会计算透支利息的。楼主你真的不用担心。
不过,说句题外话,如果银行客户都像你这么有心的话,估计银行conseiller的工作会轻松很多。
感觉法国的信用卡跟国内的信用卡很不一样,透支什么的没有国内方便。
CB卡是连着账户的,是DEBIT IMMEDIAT就是卡刷了多少钱,直接从账户里划钱。账户是不允许(或者很小的额度我的是100欧)透支,VISA卡才有DEBIT DIFFERE,就是即使账户没有钱,刷的钱先记在卡上,月底才结算从账户里划钱,应该也算不上信用卡。
SG的CB卡费每个月才4欧貌似,几百欧都够扣好十年了,应该不至于会变成负数。
小额透支在银行是极其普遍的。甚至在金额很小的时候,是不会计算透支利息的。楼主你真的不用担心。
谢谢亲,我放心多啦
感觉法国的信用卡跟国内的信用卡很不一样,透支什么的没有国内方便。
CB卡是连着账户的,是DEBIT IMMEDIAT ...
就一百欧左右啦,扣个三年也就没了,我毕业都5年多了呢~~不过听亲这么说应该最多也就欠一个月的卡费,毕竟第一个月没扣上到点了也没还卡就被冻结了吧?时间久了估计也就当无效账户了?算了只要不是啥正儿八经的信用卡感觉问题也不大,谢谢亲。
楼主多虑了。
首先,这个不是信用卡。理论上,如果你不注销银行卡,是会自动续的,所以年费也是自动交的。 ...
求问SG的visa卡可以在回国后通过邮寄挂号信的方式停掉吗?打算6.6回国,但提前停卡的话又没法收到5月的房补,所以特别纠结,求大神帮助,感激不尽。。。。
本帖最后由 appeler 于
18:31 编辑
求问SG的visa卡可以在回国后通过邮寄挂号信的方式停掉吗?打算6.6回国,但提前停卡的话又没法收到5月的房 ...
可以先把银行卡单独停掉,而保留账户。CAF记录的是你的账户信息,与银行卡无关。
建议你把支票本也一并退还银行,如果不再需要的话。
可以先把银行卡单独停掉,而保留账户。CAF记录的是你的账户信息,与银行卡无关。
建议你把支票本也一并退 ...
好的,非常感谢
大家好,我也是办了SG银行的visa卡,不过现在回国了,回国之前没有销卡,卡里面有几百欧,我是不是一定要销卡不然会影响信用的啊,还有我能让那边的同学把卡里的钱取出来吗?或者邮件注销???急急急,谢谢大家了!
本帖最后由 appeler 于
06:39 编辑
大家好,我也是办了SG银行的visa卡,不过现在回国了,回国之前没有销卡,卡里面有几百欧,我是不是一定要销 ...
我猜测银行卡应该也被带回国了吧。这种情况下很难让你同学去取钱。不过你可以在网上帐户把钱转给你同学。记得留100欧在账上,以防最后有一些费用要扣。然后电话或邮件conseiller表示彻底关户并同时取消银行卡,以及任何附加服务,比如保险。解释自己已经回国了,寄挂号信不方便。股票/基金&
关于银行业转型的几点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存款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对于身处转型大潮中的银行业而言,现在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比如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脱媒的加速、的冲击等等。站在这样的历史时刻,银行业应该如何调整盈利结构,探索全新业务模式?如何进行科技创新,提升客户体验?毋庸置疑,所有这些问题给银行业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是其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商业银行必须正视挑战、抓住机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深化机制和体制改革等来加快转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要转型
  近十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体制改革、稳健经营和审慎监管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我国经济正步入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推进、制度改革不断深入、“金融脱媒”不断加剧,以及互联网金融不断冲击,商业银行传统的主要依靠贷款拉动经营规模的盈利模式,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这些变革将迫使商业银行迅速转型,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首先,利率市场化收窄高息差。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和市场竞争加剧,客户的金融意识逐渐增强,银行业净息差有进一步收窄的压力,依赖于存贷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将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以该模式为主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将会持续减弱。
  第二,制度改革注入新活力。现阶段,银行业的制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存款保险制度、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市场、商业银行退出机制等加速推进,金融调控也从单一行政手段的直接控制向市场化运作机制调整,这些制度改革将商业银行打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的同时,保持了银行业持续而高效的发展活力,也加大了银行业的竞争程度。
  第三,“金融脱媒”抢夺大客户。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金融脱媒”现象逐渐增多,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型集团公司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降低,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比例逐渐提高,使得银行众多优质客户不断流失。
  第四,互联网金融冲击旧模式。凭借创新基因、信息民主化和平台优势,互联网企业创新业务模式,形成了新的金融市场生态环境。其中,大数据、移动化、社交网络等颠覆性创新技术都是新生态市场发展的关键能动因素。互联网环境下,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银行业在支付渠道、资产构成、负债来源等方面将产生剧烈冲击。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经营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所有这些变革都预示着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难以为继,这也预示着商业银行的转型迫在眉睫。随着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内银行业的高利润时代将慢慢终结,并将逐渐步入“薄利多销”的时代。
  转型方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银行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银行业的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实体经济这个服务对象。尤其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下,迫切需要银行业从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出发,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作用,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有效助力实体经济平稳发展。因此,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银行业改革不断深入、“金融脱媒”不断加剧,以及互联网金融不断冲击的大背景下,谁能够更好地、持续地服务实体经济,为融资客户服务,谁就能在这个大变革时代做大做强自己,谁就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资产负债多元化
  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多元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客户金融需求个性化程度不断深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收入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积极主动实现资产负债多元化和盈利多元化是商业银行的明智选择。
  一方面要坚持资产多元化目标。一是优选客户、优化结构,做“精”信贷业务;二是在风险与收益并重的前提下,实现投资产品、投资渠道多元化,增加、资管、银行理财、有价证券等投资规模,做“强”投资业务;三是充分利用新型金融工具的特点,结合自身业务发展目标,做“巧”资产证券化业务;四是适应客户直接融资需求变化,为客户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等,为客户提供并购融资“一揽子”方案,做“大”投资银行业务;五是通过银行业务与各类非银行业务的跨界合作,利用资产业务租赁化、信托化等手段,做“活”各类资产业务。特别是在“大资管”时代背景下,实现商业银行向广义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
  另一方面坚持负债多元化目标,由被动负债为主向主动负债与被动负债合理配置转变。一是通过丰富存款、理财、产品线,为客户提供资金管理、融资顾问、委放资金托管等综合服务,拓展存款客户资源。二是开展主动型资产负债配置,用好同业负债,发行同业存单。三是积极拓展主动负债业务,通过申请定向借款、直接发行债券等方式,提高负债的稳定性、流动性和增长性,在风险与回报平衡的前提下做好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的匹配,促进银行整体价值最大化。
  最终,通过资产负债多元化带来盈利的多元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抗风险的能力,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零售业务互联网化
  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家和监管者意识到互联网将给传统银行业带来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尤其是零售业务呈现逐渐互联网化的趋势,现在的银行形态也将会逐渐“升级”到网络银行形态,并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金融服务。首先,从发展趋势看,网络银行灵活强大的业务创新能力,不仅可以延伸改造传统业务,还将不断设计业务新品种,创新业务方式,实现对客户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三流合一”管理,并通过不断升级换代,拓展技术创新空间和领域,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丰富、多元化的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其次,从风险控制角度看,网络银行通过大数据技术,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同时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消费习惯,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银行在营销和风险控制方面更加有的放矢。再次,从成本节约的角度看,网络银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传统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更能突破金融服务的时空局限,大幅降低业务成本,因此,网络银行在创设费用、服务成本、维护成本、交易费用以及边际交易费用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公司金融投行化
  在我国,间接融资始终是银行业的主导。但随着金融格局的重塑以及“金融脱媒”趋势的不断加剧,单一的信贷业务已不能满足客户融资需求,直接金融将逐渐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银行业转型的重要一环,也是满足优质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优质客户需要银行提供融资组合、资金管理、发债担保、银团贷款、兼并重组、利率汇率避险、财务顾问等综合服务;需要通过债券、股权投资、短期融资券等成本更低的方式解决各类资金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为优质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将传统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功能合二为一。这一过程也有助于银行通过投行业务与传统业务的“协同效应”,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优化收入结构,减少对资本的依赖,同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行为,有针对性地确定整体风险偏好和行业投资策略,有效控制各类风险。
  转型保障
  银行业转型要想在当前大变革的背景下取得成功,必须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这是转型成败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改革创新意识要增强。要有超前意识,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及时推出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渠道。其次,科技水平要提升。要加快新型数据管理工具、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加大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再次,人才储备要跟上。人才是关键,要储备一批懂银行业务、懂信息技术,而且还要懂互联网金融内涵的复合型人才。第四,机制体制要创新。银行的治理体系和组织架构一定要适应其商业模式的需要,银行业转型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其治理体系和组织架构的调整。第五,金融功能要完善。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完善以网上银行、支付平台、银企直联、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通知平台以及自助银行机具为支撑的电子银行服务网络;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金融功能,提高与客户的紧密度。要不断推进综合化经营,逐步取得资产托管、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等各类跨业业务的资格和牌照,并积极与保险、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联手,延伸服务触角,更好地满足社会投资多元化需求。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如何改造已有的物理网点,使其更适应客户便捷性、高效性的金融需求,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总之,身处大变革时代的商业银行要想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而变革,随着客户需求的转变而转变,银行业转型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再造银行业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促进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要通过对传统银行业务的突破和创新,提高综合服务的水平和价值创造的能力;要拥抱科技,实现金融服务互联网化,提升金融业服务的效率与风险管控的水平。商业银行只有认清机遇、正视挑战,才能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实现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系天津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行长)
  同业存单发行情况及大额存单发展趋势
  华 曾晓星
  自从2013年12月共10家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首批同业存单之后,截至今年7月31日,26家银行披露的2014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为1.25万亿元,越来越多的加入同业存单发行的行列。
  同业存单发行的总体情况
  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金融机构累计发行150期同业存单,发行规模为2231亿元,实际认购2187亿元,认购率为98.0%,市场认购意愿普遍较强。实际认购规模仅占各行发行计划总额的17.5%,同业存单发行规模总体低于市场预期。同业存单实际发行规模低于市场预期的主要原因为:第一,今年上半年货币市场流动性总体较宽裕,银行发行同业存单的积极性不高。第二,同业存单的投资人范围较窄。目前主要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投资同业存单,投资额约占八成,其他投资机构主要为银行的交易账户和资产管理账户以及券商的资产管理账户,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投资同业存单不到二成;许多银行理财账户未将同业存单纳入投资范围,货币基金和保险公司受各自监管政策限制,不能投资同业存单。第三,市场对同业存单的认可程度尚在培育和适应过程中。
  2014年7月,同业存单实际认购加权平均年收益率为4.74%,收益率较1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高174BP,较银行间市场3月期同业拆借利率低39BP。2013年年底到2014年7月,同业存单收益率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其中,自2013年年底到2014年3月,同业存单收益率逐月上升,月,同业存单收益率逐月回落,2014年7月,同业存单收益率较上月有所上升。同业存单收益率的变动趋势主要受货币市场流动性状况的影响,与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基本一致。今年二季度,同业存单平均收益率为4.82%,较一季度回落57BP;7月同业存单收益率较6月回升8BP。
  2014年7月,同业存单3月期收益率为4.65%,较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和天弘增利货币基金收益率分别高205BP和46BP,较同期限的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收益率分别低25BP和48BP;同业存单6月期收益率为4.78%,较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和天弘增利货币基金收益率分别高198BP和59BP,较同期限的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分别低5BP和59BP(见表1)。
  同业存单发行的结构特点
  按照机构来看,股份制银行同业存单发行额逾六成,国有银行约占二成,其他类型银行较少。自同业存单试点发行以来至今(即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股份制银行、国有制银行和城商行同业存单累计发行额及占比依次为1426亿元(63.9%)、390亿元(17.5%)和395亿元(17.7%),其他类型银行(、厦门农商行和宁波鄞州区农村合作银行,下同)同业存单发行额为20亿元。股份制银行、国有制银行和城商行同业存单实际认购额及认购率分别为1400亿元(95.8%)、385亿元(98.7%)和382亿元(96.7%),其他类型银行同业存单实际认购额为20亿元。
  按照期限来看,同业存单发行以3个月和6个月的为主,两者合计占比逾八成。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金融机构累计发行3月、6月、9月、1年和1月期的同业存单规模及占比依次为1290亿元(57.8%)、600亿元(26.9%)、140亿元(6.3%)、110亿元(4.9%)和91亿元(4.1%),3月和6月期的发行额占比合计为84.7%。3月、6月、9月、1年和1月期的同业存单实际认购额及认购率分别为1267亿元(98.3%)、589亿元(98.2%)、136亿元(97.1%)、110亿元(100%)和84亿元(92.3%)。
  按照收益率来看,地方性银行同业存单收益率较高,国有银行收益率较低。2014年7月,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城商行(主要为地方性银行)同业存单收益率分别为4.80%、4.85%和4.76%,分别高出全部金融机构平均收益率6BP、11BP和2BP;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同业存单收益率分别为4.65%和4.73%,分别低于全部金融机构平均收益率9BP和1BP。
  同业存单推出的积极作用及发展前景
  自2013年12月央行推出同业存单以后,同业存单在规范银行同业业务、丰富货币市场短期交易工具和增强银行主动管理流动性风险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
  规范了银行同业业务,增强了银行主动管理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同业存单具有电子化、标准化、流动性强、透明度高等特点,发行利率及价格为市场化定价。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和同业市场的进一步拓宽,同业存单业务将有助于规范银行同业业务的有序发展。发行同业存单对于银行同业金融负债产品起到一定的替代和补充作用,改善了银行同业负债的业务结构,丰富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工具,增强了银行主动管理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降低了银行负债成本。同业存单可以在银行间二级市场进行买卖、回购等交易,具有交易标准化、信息透明度高、流动性强的特点。因此,同业存单的发行利率往往低于线下市场利率,有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提升SHIBOR的基准利率作用。目前短币市场利率缺乏3个月以上的货币市场工具,3个月以上SHIBOR利率的报价缺乏参考标准,因而造成SHIBOR利率基准曲线不完善。同业存单的推出弥补了货币市场的期限品种不足的局面,提升了SHIBOR利率曲线的基准作用。同业存单的发行利率和发行价格均以市场化方式确定,有利于为下一步推出面向个人和企业的大额可转让存单提供经验借鉴。
  调查发现,银行对同业存单发行前景较乐观。一方面,同业存单发行主体在逐渐扩容。继2013年12月第一批10家银行获批发行同业存单资格后,今年以来有更多的银行参与了同业存单发行,发行主体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同业存单发行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同业存单的市场认可度逐渐提高。同业存单市场化程度较高,可在二级市场交易,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其市场认可度也正在逐渐提高。此外,随着监管部门对同业业务的逐步规范,同业存单发行对线下同业存款的替代作用将逐渐增强。
  发行大额存单的条件基本成熟
  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发行个人和企业大额可转让存单(简称大额存单,下同)的条件。其理由如下:
  同业存单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作用。同业存单自试点发行以来,市场接受程度较高。同业存单可以为大额存单提供诸如存单管理办法、交易流程、风险管控、产品定价、系统搭建等方面的经验借鉴。
  银行间托管和结算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为银行发行大额存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为大额存单的市场结算和托管奠定了技术基础,并提供了大额存单的交易流动机制。
  商业银行、投资者、金融监管机构等对大额存单存在需求。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大额存单有助于为银行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对于投资者而言,大额存单满足了投资者对收益性和流动性的双重需求;对于金融监管机构而言,大额存单具有市场化定价特点,有助于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
  大额存单的推出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货币市场基金的冲击。大额存单与货币市场基金相比具备三方面优势:一是安全性好。大额存单以银行信用为基础,能够保护和锁定投资者的收益,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二是流动性好。类似于同业存单,大额存单能够在二级市场交易流通,其变现能力较强。虽然部分货币市场基金具备实时赎回功能,但实时赎回金额往往设定限额约束。三是可用性好。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者可以把大额存单作为抵押或担保标的进行融资,企业无需进行相关信息披露即可购买、赎回、转让;对于银行来说,大额存单募集的资金可以作为存款使用,使用范围较广,有利于降低存款波动,而货币市场基金对于银行来说属于同业资金来源,使用范围受到限制,并且在关键时点的稳定性无法保证。不过,由于大额存单起存金额门槛较高,以及个人大额存单不能转让,因而大额存单对个人的吸引力较弱。大额存单推出后,预计会对货币市场基金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这样有助于减轻货币市场基金对分流银行存款的冲击。
  大额存单推出将对银行经营管理带来挑战
  未来大额存单的推出会从以下几方面对银行经营管理带来挑战。
  融资成本的挑战。大额存单具有固定期限,利率往往高于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发行大额存单将会促使部分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由此抬高银行的融资成本,导致银行的净息差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窄。
  利率定价的挑战。大额存单为标准化产品,可在二级市场交易流通。银行需要结合自身及市场情况,对大额存单进行自主定价。与同业存单相比,目前大额存单的利率定价参照体系并不完善,对于大额存单的合理定价存在一定难度。
  流动性管理的挑战。大额存单推出后,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结构更加多元化,经营模式面临重大变革,流动性管理面临新挑战。今后银行流动性管理不仅要关注存款的状况,还要关注各类负债产品的特点,评估其流动性风险敞口及相关性,建立资产负债全覆盖的流动性管理体系。
  现阶段,我国大额存单的发行与交易可以考虑采取以下两种渠道:一是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大额存单,可依托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发行大额存单,由商业银行充当柜台做市商,提供买卖报价,保障市场流动性;二是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大额存单,可依托银行间市场发行大额存单,允许各类机构投资者广泛参与大额存单的投资交易,促进大额存单市场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基本原则
  郑联盛
  中国经济历经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由于外部环境变化、要素结构变迁和生产效率降低等因素,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增长中枢下移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具有历史性的大转型中,部分国有企业垄断、低效及其相关的体制机制弊端成为各界声讨的对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历史的潮流,的试点改革方案以及部分企业的快速“混合”又掀起了改革的浪潮,但同时亦引发了国有资本主导性以及国有资产定价等诸多问题的讨论。
  混合所有制本质:产权问题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产权的基本功能与资源配置的效率直接相关,良好的产权使得经济体系具有内在的激励机制:一是降低交易费用;二是收益预期得以稳定;三是当产权行使成本向零收敛时,个人投资收益可以较为充分地接近于社会收益。自从、斯诺等开创性地建立产权理论框架及其经济增长与结构影响体系以来,产权的界定、调整、变革和保护就被认为是经济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亦是发挥改革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产权改革,相对于企业的流程再造、组织创新、管理优化等环节而言,对产权的改革是最本质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中强调,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本质上亦是产权的调整、改革和重组。
  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大致存在两种相对具有分歧意义的观点:一是发展基于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把发展混合经济作为夯实国有资本、巩固公有经济以及强化国资主导的一种有效方式。二是发展基于民营经济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把发展混合经济作为强化私人资本参与国民经济、削弱国有资本垄断地位、夯实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国有资本以及国有企业在效率和公平两个层面都遭受国内各界的诸多诟病,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第二种改革方式似乎获得更多的认同。这个逻辑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但更加强调非公有资本的能动性、创造性和高效性,强调非公有资本应该在国企改革和经济发展领域发挥出更大作用。
  但是,在实践中,第二种改革方式与第一种改革方式并非是割裂的方式。第二种方式似乎是改革的路径,而第一种方式则是改革的真正目标。通过引入私人资本等其他“混合要素”,使得整个经济体系主体更加多元化、信息更加透明化、配置更加高效化。但是,发展混合经济仍然要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落脚点是实现国有资本的放大功能和保值增值,提高其竞争力。要有利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此项改革的目的,可能是通过适度地引入其他所有制资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应该坚持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
  混合所有制:中国的实践
  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微观层面指的是,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成企业的一种经济形式;从宏观角度看,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个经济社会中多种经济成分相互依存、渗透和融合,共同构成该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广义地讲,凡是非单一所有制性质的企业都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混合所有制在当时也是炙手可热的话题。只是当时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本质上是股份制改革。混合所有制从范畴上讲应该要广于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强调的是出资主体的多元性,即资本的出资主体,而股份制强调的是资本的组织形式。混合所有制可以组织成为股份制公司,还可以组织成为其他形式的企业。上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更多是以股份制改革为主导。但是,股份制改革本质上就包括引入其他所有制经济成分,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一个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只是当时改革强调国有资本的控制权,股份制改革之后基本仍然是国有资本绝对控股或者相关控股的格局。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启的国有企业改革,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快。股份制改革涉及多方的利益主体,本应该是一个利益博弈的复杂过程,但是,当时国有企业改革以迅猛之势加以推进。比如江苏南京在2000年年底宣布,其后一年左右将出售80%的国有中小企业股权;省在2005年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完成了816户国有工业企业的改制任务。
  当时国有企业改革的迅速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留下的问题亦值得人们反思:
  一是政府主导性强,使得部分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政治动员式改革。但最后发现,改革的根本目标并没有实现,不得不进行二次改制、三次改制。
  二是改革程序缺乏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国有企业作为全民所有制的重要体现,部分改制过程中并没有经过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改制程序,使得改制的结果缺乏公平性。
  三是出现一定程度的国有资产贱卖和寻租问题。由于改制速度快,部分企业没有来得及进行合理的产权价格评估和定价,“像卖破烂被一卖了之”,国有资产流失成为一个显性问题。
  四是出现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年,国有单位职工减少近40%,国有制造业职工减少了74%,使得当时的失业问题较为凸显。
  五是国有企业改制出现反复。后来以做大做强、资源整合等目的为借口,强化了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但这反而是强化了国有资本的市场主导性,并一定程度上造成“国进民退”现象和国有资本利益边界的扩大化。
  回顾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企改革及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如今积极发展所有制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是“破坏性创造”,而是内生性诉求、改良式发展和渐进性过程。
  混合所有制改革:分权法原则
  曾说过:历史总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向过去取经,而且还表现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制度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
  纵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国有资本改革持续且坚定地遵循了分权法的基本原则。即使是当前我们所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亦仍然坚持了分权法的基本原则,而不是走的彻底私有化道路,混合所有制仍然是延续过去的政策框架。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中国为了避免出现俄休克疗法中的国企改革问题,主要是践行了以分权法为基础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分权法是将一家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企业的股权在国家股东和私人股东之间进行分配,国家股东仍然可以代表国家对企业进行有效影响,在股份制改革中实际上是国家股东和私人股东之间的内部分权。与分权法相对的是外部控制法,外部控制法是将一家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企业的股权全部转变为私人股权,政府对这家企业的控制只能从外部实现,而不能再以股东的身份对企业实行内部控制。
  本轮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之所以被认为是新型发展模式的重要基础,在于其对企业产权结构以及经济所有制结构的潜在影响,而这个影响主要体现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三个允许”:一是允许更多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三是允许企业员工持股。这意味着:第一,私人资本可以和国有资本一样,成为地位平等的企业权益资本;第二,私人资本可以适度打破国有资本及其项目的垄断性;第三,员工个人可以成为国有企业的股东。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强调了非公有资本的重要性,甚至是个人的资本权利。可同时,混合所有制具有私有化的成分,但其本质上不是私有化。“三个允许”扩大了非国有资本的权利范畴,但是仍然保持了国有资本及其潜在的影响力甚至控制力。混合所有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分权法原则的改革进程,而不是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的外部控制法原则。但由于混合所有制具有私有化的要素,因而要严防过度的私有化。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期待以“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系,以创造一个“广泛的私有者阶层”,同时政府通过市场机制和监管机制来实现“外部控制”,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本功能。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遵循了其1992年制定的“私有化纲领”。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私有化纲领”要有效打破国家所有制的垄断地位,通过出售国有和地方财产,形成一个广泛的私有者阶层,并最终建立一个以私人所有为基础的所有制结构。当时为了迅速完成私有化进程,俄罗斯甚至通过发行股权认购证的方式,将国有资产卖给广大公民。俄罗斯政府还以立法的方式规定了私有化的目标,即到1995年年底,私有经济成分占比不应低于60%。
  但是,在迅速私有化的过程中,由于缺乏透明的信息披露、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及真正的机会平等很难实现,加上私人财产保障制度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俄罗斯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俄罗斯国内的个别人成为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主人,而“广泛的私有者阶层”并没有因此出现,橄榄形社会阶层体系亦没有建立,而原有国有企业的“外部控制”目标则最终成为了一种内部人控制机制。俄罗斯外部控制法原则下的国企改革造就了一批超级富豪和利益集团,随后引发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以至政治问题,而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则被大大削弱。因此,俄罗斯基于外部控制法原则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本质上来说是不成功的。
  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基本原则
  混合所有制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潮流。但是,基于混合所有制的本质、国内改革的经验以及俄罗斯等国的外部启示,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应该坚持市场化、主导性、匹配性、自愿性、公开性和规范性等基本原则。
  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最为基础的是,不同所有制主体的相互交叉与融合,而实现这种结果的必然过程,就是产权的交易。要完成产权的交易,产权的价格确定则是最为核心的工作。不管是过去的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国外的国有企业改革,产权及其定价机制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最容易遭受诟病的问题。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形成的过程中,产权定价应该遵循基本的会计准则和市场标准,比如以市盯价。如果民营资本以低于净资产价格引入国有资本,则民营老板可能被冠予“志在千里”的名声;但是,如果国有资本以低于净资产的价格引入其他所有制资本,无疑会被打上“资产贱卖”和“利益输送”的标签。比如,一个注册资本金只有几千万元的民营企业获得具有千亿元资产的国有企业超过15%的股权,对普通公众来说,可能会对交易定价提出巨大的疑问。混合所有制发展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本的功能定位和产权转化机制,第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不要把“混合”搞成“贱卖”。
  混合所有制的第二个问题是国有资本能否继续保持主体地位或主导作用。假定一个国有企业引入4个其他所有制资本,5个股东股权均分各20%,那么国有资本股东从100%控股到只有20%的股权,如何发挥国有资本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在重大决策的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标准可能国有资本都不够资格否决议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本质不是为了削弱国有资本的主导性,而是为了在提供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夯实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混合所有制第三个重大问题是不同所有制主体的匹配性和融合性。混合所有制目的是为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多种资本优势的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应该对产业分布、竞争状况、功能定位、所有制结构等进行分类管理和引导,对一些“混合”主体进入要注重匹配性和融合性。放宽准入门槛不等于没有门槛,要注意区分不同行业的属性、相关性以及融合性。不熟悉实际情况的公众可能无法理解一个以信息产业、资源能源、酒业等为核心业务的大型国有企业与一家装修公司“混合”的意图何在,能否发挥混合之后的优势互补和有效融合。混合所有制第三个关键是不要把“混合”搞成“混搭”。
  混合所有制第四个重大问题是要尊重非公有资本的自愿性。混合所有制更强调双向性,私人资本可以参与到国有企业和项目之中,国有资本亦可以参与到私人资本及其项目之中,实现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但是,目前针对如何引入非公有资本、如何协调国有与非公有资本关系、如等对待非公有资本的权益等缺乏一个整体框架。政府以及国有企业不应该利用行政力量或者逼迫非公有资本与国有资本的“混合”,把“混合”变成“吞并”。
  混合所有制第五个问题就是信息公开原则。既然国有资本想引入非公有制资本,或者民营资本想引入国有资本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那么应该秉承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信念进行信息披露,一是使得所有相关主体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以加强决策,二是有利于相关方交易成本的降低,三是形成一种公共的监督机制。目前,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公众和舆论可以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来获得混合所有制变革中的各种交易情况和信息,可以甄别交易的公平性。与其在“黑盒子”里面操作,不如进行信息公开。为此,不要将混合所有制改革变成内幕交易。
  最后,混合所有制应该有一个制度框架、基本规范及标准指南。中央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应该对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制度框架,就重点问题设置基本规范,就关键指标设立参考指引。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混合所有制的基本制度安排,特别是国有资本功能定位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二是应该明确哪些行业可以成为“混合”经济,或者设立“负面清单”,说明哪些是不可以进行“混合”。三是设置不同所有制资本相互“混合”的基本规则及其配套机制,比如平等、公开、匹配性等。四是设立产权及资产转让或变更的基本财务规范和指标体系,特别是资产定价机制。五是强化监管机制建设,侧重资本监管和功能监管。最后,应该严防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一种“混沌”经济。
  本质上,混合所有制是资本组织主体的多元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和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微观层面资源配置优化的自我选择。混合所有制经济固然是有利于资源配置优化,有利于国有资本主导性,有利于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强化。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改革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遵循市场化、主体性、匹配性、自愿性、公开性和规范性等基本原则,才能夯实企业作为微观主体的资源配置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
  中国降杠杆的新思路
  孙稳存
  中国不断上升的杠杆率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其根源在于高杠杆率。2008年以后,欧债危机的根源也在于高杠杆率。全球经济体在2009年以后,开始艰难的降杠杆过程。中国的情况则与此相反,自2009年开始,中国杠杆率开始持续上升,从2008年的170%上升至2012年的215%,2013年仍在提高。据测算,中国的杠杆率平均每年以10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低迷,杠杆率被认为是罪魁祸首。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要重新增长,就必须经历严厉的去杠杆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央行实行严厉的货币政策,紧缩信贷,减少债务的增速,甚至降低债务总规模。然而,对于这种去杠杆方式,其负面影响是显著的,而且也不会产生效果。这种简单的方式并没有理解杠杆率高企的原因,甚至也不能理解其核心的推动因素是什么,也就不能解决高杠杆的问题。本文中将分析杠杆率高企的内在原因,而非表面上的似是而非的原因,明确其影响因素和未来最优的解决方式和可能的政策选择。
  货币超发不是杠杆率上升的主因
  当前流行一种很有影响力的错误的观念,认为杠杆率的提高是货币发行过多造成的,即所谓货币超发导致高杠杆,中国杠杆率的持续上升是因为中国货币发行过多。笔者认为,如果是货币发行过多推动了杠杆率的上升,那么,杠杆率的变化和货币增速之间应该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我们回顾1996年以来中国的杠杆率的变化和M2的增速,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图1)。而如果剔除2009年的数据,其他年份的数据甚至表明二者之间没有关系(图2)。从过去20年中国的数据变化来看,认为货币增长过快导致杠杆率上升,基本上得不到数据的支持。因此,所谓货币超发导致高杠杆是错误的观念,这个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站不住脚。
  另外,从全球的情况来看,高货币和高杠杆率并不相关。如果过度发行货币会导致债务的同等上升,那么,从全球范围来看,杠杆率和货币相对量就是正相关的。根据杠杆率的定义有:
  杠杆率=债务/名义GDP=(债务/货币)×(货币/名义GDP)
  如果货币发行过多导致了债务的同等幅度上升,那么杠杆率和(货币/名义GDP)就存在正相关关系,从全球情况来看,这种情况也基本不成立,相关性很低。
  从理论上来看,货币增长和杠杆率没有必然的联系。名义GDP=货币×货币流通速度,故货币与杠杆率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杠杆率=债务/名义GDP=债务/(货币×货币流通速度)
  可以看到,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增加反而会降低杠杆率,这就是很多拉家、俄罗斯及等高货币增长国家和高通胀国家杠杆率非常低的原因。当然,如果是经济相对稳定的国家,货币的增加,不一定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有的甚至下降,那么,货币的增加和杠杆率上升的关系就不一定稳健了。
  影响杠杆率的真正因素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影响杠杆率的关键因素不是货币供给。根据杠杆率的定义,杠杆率=债务/名义GDP=(债务/资本)×(资本/名义GDP),因此可以得到杠杆率的变化为:
  S△杠杆率=△(债务/资本)+△资本-△产出-通胀
  S△杠杆率=△(债务/资本) -全要素生产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资本)-通胀
  根据上面的式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杠杆率变化的四个因素。即负债率(债务/资本)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劳动-△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和通胀。下面逐一分析影响中国杠杆率的这四个因素。
  权益市场发展缓慢不利于降低负债率。要降低杠杆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降低负债率了。要降低杠杆率而不减少资本总量,这只能通过资本市场,提高权益融资的比重。近年来我国股市低迷,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没有得到恢复,这导致企业主要通过贷款、发债和信托贷款等方式获得融资(见图3)。股市融资占比过低,而且近年持续下降,这是导致中国杠杆率不能降低的原因之一。虽然股市融资占比近年持续下降不是近年中国杠杆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但是未来股权融资占比上升,可以成为中国降杠杆的重要措施。
  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导致了近期杠杆率的上升。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的是要素投入以外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对杠杆率的影响明显。由于效率改善速度下降,同样的要素投入将导致产出增速下降,这样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由于全要素生产率降低,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企业被迫进行外部融资,从而可能增加杠杆;另一方面由于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同样的生产水平,需要更多的要素投入,从而导致企业需要增加杠杆,以此增加要素的购买。从2008年开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快速下降,而自此中国杠杆率持续上升。
  物价持续低迷不利于债务负担的降低。通胀是影响杠杆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图4)。一方面,在中国,利率的变化相对缓慢,而物价的变化快率的变化,高通胀往往可以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从而有助于杠杆率的降低。另一方面,物价上升意味着企业的名义收入上升较快,企业的盈利情况相应改善,对外部融资需求也相对较少,从而也可能降低杠杆率水平。
  产业结构对杠杆率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杠杆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果劳动增速快于资本增速,产业结构就会向劳动密集方向变化,反之,则向资本密集方向变化。2005年以后,特别是近几年,中国产业快速向资本密集型方向转变,这一阶段杠杆率也相应快速提高。
  控制杠杆率的政策选择
  杠杆率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降低杠杆率不能简单控制社会信用的扩张。从以上分析来看,杠杆率的变化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在这四个因素中,除第一个是融资制度因素以外,其他三个因素都是内生的经济运行结果。对于作为经济运行结果的杠杆率,要降杠杆,如果只是控制货币发行、控制信用扩张,无异于缘木求鱼,本末倒置,其结果当然不会有任何意义。控制杠杆率需要从解决经济内部的问题入手,这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而不是采用控制一切信贷等似是而非的政策措施。笔者认为,合适的政策选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中国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关键措施之一是降低当前比较单一的融资方式,增加股权融资的比重。除了完善股市以外,其他形式的股权融资,如风险投资等融资形式也需要加快发展,拓展企业的股权融资渠道。
  推动新一轮改革,提高经济增长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降低杠杆率的有效措施之一,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改革。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主要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下滑,而要素增长则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过去的历史变化情况来看,经济增速的上升与下降,要素的影响并不大,关键在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变化。笔者认为,经济改革有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扭转目前急速下降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以此来提升潜在的经济增速。具体而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包括:放开进入壁垒,促使资本和劳动力进入生产效率高的行业;无效率的行业通过改革将提高效率;简政放权提升创新效率;高素质人才就业提高效率。
  扭转总体物价下降的趋势,保持适度的通胀水平。通货膨胀对经济有害,然而通货紧缩带来的危害可能更大。要促使通胀上升,而又不增加杠杆率,一种极端的办法就是“开直升机撒钱”(对日本克服通货紧缩开出的药方),当然,现实中这类“开直升机撒钱”的政策很难出现。但是,这并不表明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有些政策可以提高通胀水平,同时又不过分刺激经济主体加杠杆。当前,中国开始使用再贷款作为传统货币政策的补充,通过再贷款为小微企业和棚户区改造提供贷款,这种再贷款虽然会增加债务,但是考虑到其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对拉动总需求较为直接,因此对拉动物价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发展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控制过剩产能继续扩张。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按照一般规律,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已经接近顶峰。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工业化后期,知识密集型产业将崛起,而重化工业将有所下降。产业结构的调整虽然有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对于产业的转型还是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一个现象,即大学生就业难,而部分低端劳动力则供不应求。对于低端劳动力需求旺盛的行业,主要是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基本上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而知识密集行业的发展滞后,这导致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劳动者出现就业困难。未来中国需要加快向知识密集产业的转型,控制过剩产能的继续扩张。
  (作者单位:(,)研究部宏观组)
  宏观经济月度资讯
  我国七月财政收入增长6.9%,下半年的全国财政开局良好
  8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财政收入12662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税收收入11132亿元,同比增长9.4%;非税收入1530亿元,同比下降8.8%。1?7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87300亿元,同比增长8.5%。
  七月货币信贷等指标有回落,但指标增长仍处在合理区间
  8月13日,央行发布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和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7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等指标较6月有一定回落,这与今年6月“冲高”较多等有关,货币政策“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并没有改变。
  我国倡导发展现代保险服务,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
  8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保险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
  上海14项监管创新,下月起陆续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8月14日,发布消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监管创新制度,将从本月18日起在长江经济带的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复制推广,下月陆续在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及全国海关范围内复制推广。
  央行官员点评今年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增长效果逐步显现
  8月15日,央行官员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施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媒体吹风会上点评今年货币政策效果,认为今年以来,央行有序落实相应措施带来的相应政策效果正逐步显现。
  央行健全市场利率定价机制,稳妥有序地推进利率市场化
  8月15日,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率市场化从1996年开始推进,近两年取得一定显著进展。今年以来,央行不断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利率市场化是个系统工程,下一步还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稳妥有序推进。
  汇丰PMI初值创三个月新低,全面宽松政策的可能性仍小
  8月21日,汇丰中国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意外下降到50.3,为过去三个月来新低,结束连续4个月的升势。汇丰表示经济复苏仍在持续,但势头有所放缓,因此需要更多政策巩固复苏。
  营改增的减税额度不断扩大,文化服务业将会被纳入试点
  8月27日,国家主任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称,“营改增”范围继续扩大,累计减轻企业税负2600多亿元,其中上半年减轻企业税负851亿元。整个文化服务行业将纳入“营改增”试点。
08/29 14:0209/16 14:1209/14 23:4309/13 10:5608/28 01:1208/22 01:1108/16 01:5908/13 02:25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345贷款王银行卡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