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闽化工有限公司闽浚公司地址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镜像:&&&&&&呼叫热线&&&&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福建朱氏族谱&&&&&&&
家族堂号:沛国堂
族谱编号:8245
访问状态:
族谱互动留言:
于 22:48 留言:
我是生于江西玉山,听叔叔说小时他见过家谱,不幸在文革中烧了,正面有写着:福建燕子窝 的地名,不知有人能指点一下,谢谢!
于 14:04 留言:
我是 朱熹 长子受之: 朱塾之后裔。 朱熹-朱塾-朱鑑-朱浚-朱彬-朱炜-朱填:元至正二年授宜春令后四年转同安令赴任,卒攻城。。。。填公之幼子得全后移居同邑高浦,谥 贤(賢)公, 贤公生3子,为 競 字辈 贤公(据台湾谱写为 贤生公) 为福建鹤浦 始迁祖。。。。。。。族谱是这样的请联系: QQ:
222.76.195.*
于 14:03 留言:
我是 朱熹 长子受之: 朱塾之后裔。 朱熹-朱塾-朱鑑-朱浚-朱彬-朱炜-朱填:元至正二年授宜春令后四年转同安令赴任,卒攻城。。。。填公之幼子得全后移居同邑高浦,谥 贤(賢)公, 贤公生3子,为
贤公(据台湾谱写为
贤生公) 为福建鹤浦
始迁祖。。。。。。。族谱是这样的请联系: QQ:
220.160.199.*
于 12:30 留言:
长子受之:
朱塾之后裔。 朱熹-朱塾-朱鉴-朱浚-朱彬-朱炜-朱填:授宜春令厚四年转同安令赴任,卒攻城,填公之幼子得全后移居同邑高浦,谥
贤(賢)公, 贤公生3子。。。。。。。。。族谱是这样的请联系:
59.58.248.*
于 11:01 留言:
我是福建朱姓人,沛国堂,怎么能看到族谱
116.6.28.*
于 19:51 留言:
大家好.我是 臺灣 高雄市田寮鄉人.祖上只知道是 明末 由福建 章州 埔乾 跟隨與鄭成功前來臺灣的一族. 祖上只背一個神主牌位 朱伏 過臺灣.我已經是來臺灣的第九代. 因祖上發生過火災.將相關文件丟失與燒毀.希望能在此詢得聯繫. 朱益民
110.247.204.*
于 09:05 留言:
我是山东潍坊流河朱氏后人 现定居衡水武强
我们自明永乐三年从福建闽州黑松林朱家洼迁出 始祖讳克亨公
其祖父或为紫阳一派
这是家谱原文
现不知可有黑松林朱家洼之地名
也不知老家尚可有同支族人
烦知情同宗告知 谢谢!QQ
117.27.198.*
于 08:28 留言:
我是福建南平南山朱氏祠堂负责人朱从富。建阳的朱氏注意了,族谱上记载,我祖上第三代迁入建阳,排行金十六公。现在已是42代。请联系。
113.244.210.*
于 13:36 留言:
我是朱熹次子后代,Q
222.178.220.*
于 22:02 留言:
我大哥说我们是建阳朱氏朱熹的正脉 前几年还让我们入族谱 但是以后父辈没有文化又相信迷信
现在弄的我自己在家族里面是哪个字辈都不清楚
总页数 2 第 1 页 [共有 15 条记录](5)福建开国(闽国)第一人
我的图书馆
(5)福建开国(闽国)第一人
福建开国第一人——王审知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唐代与相对一统的宋代之间,有一段过渡性的“五代十国”时期,二十四史中这段历史以“五代史”冠名,虽然其中有关于“十国”的记载,但“十国”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中较少为人所知的。“十国”并非同时存在,它们之间,以及与“五代”之间还有相互兼并的情形。唐朝灭亡后,在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
后梁(公元907~923年)
唐末农民起义军叛徒、唐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原名朱温),消灭了许多割据势力,初步统一了中原黄河流域以后,于公元907年废唐衰帝自立,国号梁,定都开封,史称“后梁”。后梁历十七年。
后唐(公元923~936年)
公元923年4月,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称帝(庄宗),国号唐,10月攻灭后梁,建都洛阳,史称“后唐”。公元926年发生魏州(河北大名东南)兵变,庄宗毙于流矢,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入洛阳称帝(明宗)。唐明宗改革了庄宗时的一些弊政,在位七年,战事减少,农业屡获丰收,人民得到了短期的喘息。明宗死后,由于高层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攻杀,不久被后晋所灭。后唐历十四年。
后晋(公元936~947年)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沙陀人)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的北部和内蒙古的一部分)、岁贡绢帛三十万匹、认辽朝君主耶律德光为父皇帝等条件,换取辽兵的援助,推翻了后唐,建立了政权,国号晋,迁都开封,史称“后晋”。后晋以后,幽云十六州成为辽军南下攻掠中原的基地,致使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的破坏。公元947年初,辽兵攻入开封,后晋亡。后晋历十二年。
后汉(公元947~950年)
当辽兵攻入开封后,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沙陀人)在晋阳(太原)称帝(高祖),仍用后晋天福年号,争取后晋旧臣归附。当辽兵北退后,他很快进入洛阳和开封,并在开封建都,国号汉,史称:“后汉”。后汉高祖做了11个月皇帝就死了,其刘承祐(隐帝)继位后,忌杀大臣,天雄节度使郭威被迫起兵反汉,隐帝被杀。后汉仅统治四年就灭亡了。
后周(公元951~960年)
公元951年1月,郭威在开封称帝(太祖),国号周,史称“后周”。周太祖出身贫寒,知道民间疾苦,称帝后虚心纳谏,生活节俭。他吸取前四代过分信任武夫的教训,重视人才,并力图革除弊政,采取了严惩贪官污吏、奖励生产、废除苛捐杂税以及免除牛租等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生产得到发展。公元954年,周太祖死,养子郭荣(原姓柴,太祖内侄)继位(世宗)。周世宗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革新政治,训练军队,开始进行统一战争。周世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后周历十年。
五代时,在南方和河东地区,还先后存在过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是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和北汉10个割据政权的总称。“十国”前后共历时78年,产生了41个地方性的“皇帝”。
吴(公元902~907年)和南唐(公元937~975年)
吴的开创者杨行密,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中被唐朝提升为淮南节度使。公元902年,唐绍宗封杨行密为吴王,建都扬州。到杨溥在位时,丞相徐温等立杨溥为天子,国号吴。但此时,杨氏大权早已旁落。公元923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废杨溥自立,国号唐,建都金陵,改姓名为李昪。史称“南唐”。到后主李煜时,为北宋所灭。
前蜀(公元907~925年)、后蜀(公元934~965年)
唐壁州(四川导江)刺史王建,从公元894年开始,先后兼并西川、东川和汉中之地。后梁建立,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子王衍继位,以奢侈荒淫、剥削百姓著称。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派兵灭前蜀,用孟志祥(李克用侄女婿)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公元926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攻占东川。公元934年,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当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继位,又攻取凤州,疆域与前蜀相同。但孟昶和王衍一样,荒淫无度,奢侈成性。公元965年后蜀为北宋所灭。
吴越(公元907~978年)
吴越的创建者钱镠,在公元893年被唐绍宗任命为镇海节度使。不久,因讨越州军阀董昌有功,升任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公元907年,后梁封他为吴越王,都于杭州,拥有两浙之地。这一地区战争很少,生产发达,经济繁荣。钱氏政权五传至钱俶,于公元978年降北宋。
楚(公元907~951年)
唐末,马殷割据湖南。公元907年,后梁封他为楚王,都于潭州(长沙)。公元927年,后唐又封其为楚国王。马殷死,诸子争立,政局混乱,公元951年被南唐攻灭。但南唐灭楚不久,楚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继续据有湖南。以后刘言被其部下杀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权又先后统治湖南。公元963年为北宋所灭。
闽(公元909~945年)
公元893年,王审知随其兄王潮据福州,公元897年,继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公元909年,后梁封他为闽王,据有泉、汀等地。闽王王审知死后,继位的除殷王外都是暴君,内乱不休,公元945年被南唐攻灭。闽国是五代时十国之一。其中闽王王审知便是十国之一闽国的第一代君主。
闽公元909-945年(当中包含殷公元943-945年)
太祖&忠懿王&王审知&公元909-926年
嗣主&王延翰&公元926-927年
太宗&惠帝&王延钧&公元927-935年
康宗&王继鹏&公元935-939年
景宗&王延曦&公元939-944年
福王&天德帝(殷王)&王延政&公元943-945年
闽国传三世、六帝,历时37年。
南汉(公元907~971年)
公元905年,刘隐为唐清海军节度使。公元907年,后梁封他为大彭郡王。隐弟刘继位后,扩大了势力范围,于公元917年称帝,国号越,建都广州,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君主都极其奢侈,统治十分残暴,境内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公元971年为北宋所灭。
荆南(南平)(公元924~963年)
公元907年,后梁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公元924年,后唐庄宗封他为南平王,都于江陵,仅有荆州一地,至唐明宗时才得归、峡二州,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国。公元963年亡于北宋。
北汉(公元951~979年)
北汉为后汉高祖弟刘崇所建。公元951年,郭威代汉。刘崇据河东之地,在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公元979年亡于北宋。
闽国是五代时十国之一,王潮、王审知兄弟所建。建都福州(今属福建),称长乐府。盛时疆域有五州,约为今福建全省。从王潮入闽算起,历七主,共五十三年。
王氏开闽伟业虽始于王潮,但却成于其弟王审知,因此,后世开闽王氏都尊王审知为“开闽第一人”,并奉为开闽王氏大始祖。
史载,王潮早年以才闻名乡邑,曾任河南光州固始县佐史。唐僖宗时,黄巢起义爆发,王绪与刘行全趁势聚众起兵,攻打寿州、光州。在黄巢起义军打进长安,各地起义不断时,王绪因为兵少势薄,为了站稳脚跟,他投靠了据守蔡州(今河南汝南)的秦宗权。秦宗权便任命他为光州刺史,然后让他配合攻打黄巢起义军。寿州人王绪打进了固始县后,为了站稳脚根,取得固始人的拥护,开始扩充军队,发展势力。他听说王潮兄弟很有名气,便将他们招进军中,遂任命“王家三龙”中的老大王潮为军校,而王审邽、王审知也随兄入伍。王审知不仅“知五典”,还精通“韬略之术”,20岁开始从军。王绪先以寿州、光州依附蔡州割据势力秦宗权,后又与秦宗权发生冲突,王绪恨他经常征收赋税,而且也不愿意受其控制,就迟迟不肯发兵。秦宗权便兴师问罪,王绪寡不敌众,只好退出了固始,南下寻找发展机会。他率领光、寿二州之众五千多人南下,转战江南,经江西,一直打到了广东境内,军队也发展到了数万人。当时的福建是一个人因稀少的地方,每平方千米仅有一人。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王绪经江西、广东交界进入闽西南,攻下汀州(福建长汀),自称汀州刺史。当王绪南下入闽时,“王家三龙”率领固始王氏宗族和乡兵一同南下,并奉母随行。据说王绪其人性猜忌残忍,他率领军队到了漳州(今福建漳浦),借口路险粮少,命令军中不得携带老弱之人,下令军队“以老孺从者斩”,并欲斩乱世中的孝子兄弟王潮、王审知的老母。当时只有王潮三兄弟扶着老母亲随军而行,王绪将他们叫去斥责道:“军中都有法令,没有无法之军。你们违抗我的军令不杀老母是不守军法。”王潮兄弟齐声说:“人都有母亲,没有无母之人,你为什么让我们舍弃老母~”王绪大怒,命人杀王潮的母亲,兄弟三人挡住说:“我们侍奉老母如同侍奉将军,你既然要杀我们的母亲那就等于杀我们,请先杀了我们吧~”众将士见状,纷纷为他们求情,王绪只好作罢。此事虽过去了,但王潮仍担心日后被王绪再找借口加害,于是就准备先下手了,他对先锋说:“我们丢弃祖坟和家人来做强盗,原是被王绪所逼,现在他经妄加猜疑,横加杀戮,你我不知何时就要被他加害了,每天如此提心吊胆,大家怎么能成事呢,”
先锋和王潮处境相同,听后深有同感,于是大家商议如何除掉王绪。王绪趁乱世起兵,没有什么大志,虽然豪爽,但度量极小,加上当时有个术士对他说,他的军中有暴乱之人,于是他便借机将长得魁梧的和有才干的人杀死,甚至也想杀他的同伙刘行全。王绪又害怕部下才高功大不能为己所制,对那些有才干的部属往往借机诛杀,最后惹恼了王潮兄弟,也引起部将的不满。于是,就在王绪入汀州后不久,王潮与另一将领(王绪的同伙)刘行全挑选了几十个心腹勇士,埋伏在竹林里,等王绪一来,一拥而上将王绪拿获。王绪不久便自杀了。先锋说王潮有勇有谋,而且杀王绪也是他出的主意,这对大家有救命之恩。在先锋的推举下,王潮凭其威望和影响,被推举为这支入闽队伍的首领。随后,王潮又整顿了军队,和得力的将领结拜,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他又整肃军纪,禁止将士骚扰百姓,抢掠财物。王潮兄弟孝敬母亲,为了母亲不惜以性命相争,这足以令将士们由衷地钦佩。在王潮的大力整顿下,这支军队没有了其他军队的抢掠恶习,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因此所到之处深受百姓欢迎,赢得了民心。
《十国春秋——司空世家》称:王审知之兄王潮,“志尚谦恭,誉蔼乡曲,善于和众,士多归之”。王潮取代王绪后,率部归服唐王朝。据载,王潮治军有方,在他统领下,军队所过,秋毫无犯。王潮原来打算向西进军,跋涉到蜀地去保护唐朝皇帝,但还没等出兵,便被当地百姓挡住了。其时泉州人张延鲁等因当时的刺史廖彦若贪暴如狼,横征暴敛,残忍无道,百姓将士不堪忍受,但无人敢反抗。闻王潮领兵到他的境内,且军纪严明,在王潮领兵经过泉州辖境时,军民派张彦鲁为代表,找到王潮,请求他带兵驱逐廖彦若,救泉州军民于水火之灾中。泉州的父老乡亲也拦在路中,带来犒军的牛和酒,流着眼泪恳求王潮为他们除去一害。见百姓这样恳求,王潮便答应了。他顺应百姓意愿,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号,领兵包围了泉州城。泉州当时是福建的一座大城,而且是个良港,海上贸易发达,人民富庶。由于泉州城墙坚固,加上廖彦若死守,一时难以攻下。王潮有泉州百姓的支持,粮草供应充足,在围城一年之后(公元886年8月)终于占领了泉州,处死了廖彦若。之后,王潮占据了闽南的大片领域,建立了“王氏政权”,从此开始了闽国的历史。闽国是当时中国南方唯一一片完全由汉人建立的国土,闽南由此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迁徙而来的移民在闽南有两个最为特殊的习性:一是聚族而居,二是祭祀祖先。这两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反映在他们占族田、建宗庙的活动中。
福建的观察使陈岩也顺应民意,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打下泉州后,王潮收编了泉州守军,招来离散的民众,扩充了军队。他又减轻原来的赋税,深受吏民爱戴。站稳脚跟的王潮等待时机再扩大地盘。驻守福建中心的陈岩临死之前想让王潮代他主持福建军政,未等发出书信就死了,他的妻弟部将范晖夺取了政权。但范晖却拥兵自重,自称留后,大失军心。王潮不承认范晖主政,欲让王审知进兵为福州讨伐。于是王潮派从弟王彦复为都统,三弟王审知为都监,攻打福州。
福州城比当初的泉州更难攻,王审知围攻了很长时间也没奏效,而且伤亡惨重。这时吴越援军又将逼近,王审知便请求退兵,王潮不准。王审知又请援兵,请求王潮亲自来督战。王潮回信道:“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吾当自来。”王审知见信,知道了大哥的决心,这也激发了他决一死战的勇气,于是亲临前线,指挥将士一次次猛攻。消耗加上围困,一年后,即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5月)城内粮草已尽,属将杀了范晖,开城投降,福州城终于被王审知攻下了。接着,福建建州(建瓯)、汀州(长汀)也先后归降王潮,王潮遂尽有福建五州之地。唐绍宗也任命王潮为福州、建州等州团练使,后升为福州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
王潮为福州观察使后,招抚流亡,定赋敛,人民皆安居乐业。他又设四门学,着手发展福建的文化教育。至唐乾宁时(公元894~897年),唐朝升福州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威武军第一任节度使,又加封检校尚书左仆射的荣衔。王潮将官署搬到了福州,又礼葬了陈岩,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陈岩的儿子,厚待其家属。王潮的言行赢得了福州的民心。占领福州后,王潮已经有了福建的泉州、福州、汀州、建州、漳州五个州,唐绍宗年任命他接替陈岩福建观察使的职位,承认了他对福建的控制。王潮于唐乾宁四年十二月(公元898初)去世,后赠司空。后梁开平年间,为王潮立庙,称“水西大王”。
唐威武军节度使王潮任命王审知为副使。王审知没有一点骄横之气,且很有度量,有过错时被大哥责打斥骂也毫无怨言,这使王潮对这个弟弟异常信任器重。在王潮病倒后,他没让四个儿子王延兴、王延虹、王延丰、王延休主政,也没让二弟王审邽主政,而是把军政大权给了三弟王审知。王潮去世后,他的弟、侄们继承其事业,最后建立闽国,称帝八闽。
据《新唐书》载:审知仲兄审邽“为泉州刺史,检校司徒。喜儒术,通《尚书》、《春秋》。善吏治,流民还者假牛犁,兴完庐舍。中原乱,公卿多来依之,赈赋以财,如杨承休、归传懿、杨赞图、郑戬等赖以免祸,王审邽遣子王延彬作招贤院以礼之”,专门礼招中原名士。这些来自中原的公卿、名士无比感激,悉心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成为王审邽治政兴邦的智囊团。由此可见王审邽招贤纳士、以图大业的胸襟。王审知、王审邽理政期间,“铲其讹弊,整其章条,三军无哗,万姓有奉”,“至则积恶者屏去,为善者获安”。
王审知,字信通,是王潮的三弟。王审知少年时“知五典”,通览“周礼之书”,精通“韬略之术”,文武兼备。据说他状貌雄伟,隆准方口,因常骑白马作战,军中美称为“白马三郎”。因为他在统一全闽过程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所以王潮去世时,便舍二弟二立三弟,舍其子而立其弟,命王审知继任为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初欲让位给二哥王审邽,二哥说他没有三郎功劳大,坚辞不受。王审知只好继任。这里还有一个《拜剑》的故事:“王潮三兄弟入闽稳定闽疆才四年,大哥王潮就因病逝。在谁接替王潮位置的问题上,王审邽、王审知两兄弟互相谦让,遂有了“拜剑”的传说。王审知坚持按顺序由二哥王审邽继位,但王审邽说论武艺、才能、谋略,他都不如王审知,因而不肯接受。兄弟二人相持不下,众人建议用拜剑来决定。即把宝剑插在香案前,由两兄弟焚香礼拜,谁拜时宝剑会动就由谁继位。兄弟二人接受大家的建议进行拜剑。王审邽拜时宝剑不动,王审知拜时宝剑发出响声,并不断抖动,拜三次,三次出响声并抖动。围观的将士们鼓掌欢呼,拥护王审知继位,并报朝廷恩准。”这只是个传说,但从中可反映出以王氏兄弟为首的义军中孝悌之风盛行。王审知自称福建留后,表于朝廷,唐末,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恩赐琅琊郡王政碑》载:“潮付公以戎旅,仍奏其表,寻加刑部尚书、威武军留后,授金紫光禄大夫、右仆射、本军节度使”,“又进光禄大夫、检校司空,转特进检校司徒”,“又转检校太保、琅琊郡王,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一百户”。是时,吴国(公元902~937年)杨氏据江、淮,故闽中与中国隔越,王审知每岁朝贡,泛海至登莱抵岁,往复颇有风水之患,漂没者十四五。后唐庄宗即位,遣使奉贡,制加功臣,进爵邑。
王审知继位威武军节度使后,又被唐王朝加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保,封琅琊郡王。后来,唐王朝灭亡,朱温(朱金忠)建立梁朝(后梁),三年后,即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四月,梁太祖朱全忠加拜王审知为中书令,并册封为闽王,为福州大都督长史。此即“开闽王”的由来。
当时,中原大地,群雄割据称帝,但闽王王审知直至后唐同光三年十二月(公元926年初)去世,一直尊奉中原王朝正朔,未曾称帝。在闽王王审知统治福建的30年间,他自奉俭约,为政以德,与民休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修筑道路,访求民隐,兴利除弊,深得民心。因而代颂其功,史不绝书。
闽王王审知治闽业绩
闽王王审知统治时期,以史为鉴,以民为本,采取了“保境息民”的治国方略,使闽中在唐末五代军阀割据混战的年代,能有30年之久的安靖,为福建和福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赢来了难得的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政治上,闽王王审知实行“睦邻保境,尊奉中央,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治方略,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疆海防,使福建免遭战乱之灾,百姓免受繁役苛赋之苦。尤其是在“四方窃据”、民富兵强、左右纷纷劝其称帝时,闽王王审知力排众议,拒不称帝,始终不渝地坚持“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五代时,“泉绢”、“葛布”享有盛名,闽王王审知曾以葛布三万五千匹作为后梁王朝的榷课。同时闽王王审知注重整顿吏治,广纳贤才,以巩固政权,在福州、泉州等地设“招贤馆”,接纳中原各地避乱的知识分子,或委重任,或作幕僚,或使以执教。在其当政的30年里,正值群雄纷争、武力割据的五代十国初期,而福建从未对外邦用兵,也未受外邦欺侮,境内一片升平,成为当时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最为安宁的地区。闽王王审知实行高度自治,成为闽国开国君主。
二是发展农业,兴修水利。闽王王审知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疾苦,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随他人闽的众多中原人得到安置,入籍散居于八闽大地,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这大有利于发展生产。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闽西黄连洞饥民2万余人围汀州(长汀),闽王王审知严禁官兵诛杀,并安慰饥民说:“吏实为虐,尔复何辜~”经过闽王王审知的抚慰,得以干戈息而民心定。闽王王审知鼓励农民努力耕垦,山区草莱尽辞,“至数千里无旷土”。
闽王王审知施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农民开荒造田,委派颜仁郁负责农业工作。颜仁郁勤政无私,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招集流亡,鼓励农耕,发展生产,三年内解决了当地人民的衣食问题。闽王王审知减轻农民赋税负担,借贷给耕牛、犁耙、种子,又编粮册、定租税,农民耕中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出现“夜半呼儿趋晓耕”的勤于农事的现象。与此同时,他还大力兴修水利,围海造田,闽中、闽南的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就是他在位时完成的。他曾修浚福州西湖,灌溉闽县、侯官两县的民田。
福州台江区瀛洲一带当时尚是荒凉的洲地,闽王王审知发动群众用“插栖”的办法,即以竹条插围烂泥地垦殖荒地,到现在还有一个地方名为“竹排营”。他又在福清县南隆里祭苗墩,修筑海堤,数千亩农田收益。他又鼓励农民种植茶树,福州茶叶生产,每年输出茶叶达五六万斤。
农业生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百姓是生活状况。颜仁郁写有民间疾苦吟百篇,有一首《赞农曲》曰:
村南村北春雷声,东家西家犁耕拼;
田里稻穗扶摇上,仓中五谷齐丰登。
前年米珠薪如桂,大街小巷饿死人;
岂知还复有今年,酒肉如山过新年。&
诗中描写出一幅五谷丰登的太平盛世景象,与于兢《恩赐琅琊郡王王德政碑》所写“草莱尽辟,鸡犬相闻,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相同。这里可能有些为闽王王审知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但当时人民在自己家园安心劳作、温饱无虞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经济上,王审知重视发展生产,劝农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并亲自主持疏浚西湖,围海造田,在平原推广双季稻;在武夷山区开垦茶园,种植茶树,达1000余处;同时重视因地制宜发展纺织、陶瓷、冶金、铸造等工业生产。因而五代前期30年间,中原各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而东南海陬蛮荒,经王氏的开发,变成了“海滨邹鲁”。
三是鼓励工商,发展海运。福建背山面海,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百分之九十以上,除沿海地区有些平原外,到处是起伏的山峦,交通闭塞,但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海外贸易的条件。福建原先“凡列土疆,悉重征税。商旅以之而壅滞,工贾以之而殚贫”,闽王王审知大胆改革,“尽去繁苛,纵其交易”,劝民从商,尤重招徕外商,为繁荣福建工商铺平道路。由于商贸发展的需要,闽王王审知专门设立商务与海外贸易机构——都榷货务,并派手下重臣张睦任榷务使。张睦忠实执行闽王王审知的商务政策,改革税制,繁荣商贸,使得政府的商税收入大大增加,从而有力地充实了财政。闽王王审知利用福建濒海的地理优势,发展对外贸易,陶瓷和铁器成为大宗出口物资。当时造船业兴盛,能制造长60多米、载几百人的远洋大船。福州具有海上交通的有利条件,这里近海航线北达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一带,东到高丽(今朝鲜半岛),南至占城(今越南中部)、三佛齐(今苏门答腊),通往阿拉伯。
《新五代史——闽世家》载:“招来海中蛮夷商贾,海上黄崎,波涛为阻,一夕风雨雷电震开,以为港。闽人以为审知德政所致,号为甘棠港。”甘棠港被描绘为借神灵暴兴、昼夜风雷而劈开的新港,说明开辟甘棠港的工程艰巨,增添对贤人的神化。
闽王王审知奉中原为正朝,常年贡献不绝,“岁自海道登莱州入贡于汴”。福州北上山东半岛的航线要经过温州、台州、明州(今宁坡),再北上抵登州(今蓬莱县)、莱州(今山东莱州)。这条海道的开辟,使福州与中原贸易交往增辟了一条新路线,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陆路阻隔、贸易困难的局面。闽国向中原朝贡的不仅有福建土特产品,如茶叶、绮罗、铜皮扇等,还有海外舶来品。当时的福州、泉州两港,一跃成为五代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海港。
四是重视福州城市建设。王审知对福州城市发展颇有贡献。唐中和年间,福州三山还在城外。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王审知扩建福州城墙,在子城之外建罗城,南边已到利沙门(今安泰桥边),是一座东西长约3千多米,南北长约2千多米的椭圆形城。筑有大门、便门和水门16个,并挖护城河。罗城建有利沙门、通津门、海晏门、延远门、永安门、安善门、清远门等七个城门,还建有通津门桥、去思桥等。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又在罗城南北两面,扩筑南夹城与北夹城,形如半月,又称南北月城。南月城有宁越门、美化门,北月城有遗爱门、严胜门。夹城南端已由安泰桥边的利沙门,向南扩展到今南门兜的宁越门;北端由钱塘巷的永安门,扩展到越王山麓的严胜门、遗爱门一带。第二年,在福州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又建安泰桥和沙合桥(九仙桥)。此外,对福州城的内河沟渠也进行与改造。扩建后的福州城面积比旧城扩大七倍多。东有东武门,西有迎仙门,还有水部门、汤井门、船场门等城门。
五是招贤纳士。福建至唐、宋虽然我很地位有所上升,但在全国仍属落后行列。当时闽中文化人才奇缺,而跟随王审知入闽的,多是务农者。王审知入主福建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行纳贤招才的政策,许多贤良之士,纷纷应募入闽,设“招贤馆”,资助文化名人著书立说,八闽文风为之大盛。正如陈衍在《补订&闽诗录&叙》所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闽王王审知知人善用,不拘一格,广开门路,招纳五湖四海有识之士,聘任他们做闽国官员,发挥他们的才干。当时避乱入闽的有唐朝宰相王溥之子王倓、唐朝宰相杨涉的从弟杨沂、唐朝知名的进士徐寅,还有中原人士韩偓、杨承休、黄滔、翁承赞、王倜、夏侯叔、郑磷、归传懿、杨赞图、郑戬等,这些文人,在闽王王审知托庇下,唱和推敲,以诗文教化闽中。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韩偓。《十国春秋》载:“唐学士韩偓挈族来奔。”韩偓,字致光,京兆人,唐龙纪元年(公元889年)进士及第,迁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他是晚唐的重要诗人,因不附朱全忠而被贬斥,后来投靠闽王王审知,受到闽王王审知礼遇,遂侨居福建南安,对福建的诗教影响颇深。正如韩偓一诗题解云:“已巳年正月十二日自沙县抵邵武军将谋抚信之行,到才一夕,为闽相急脚相召,却请赴沙县郊外泊船……”韩偓本来想去江西,却被闽王王审知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于是半途又决定留居福建。晚年他寓居南安,他的《南安寓止》诗云:
此地三年偶寄家,织篱茅屋共桑麻。
蝶矜翅暖徐窥草,逢倚身轻凝看花。
此诗说明从中原来的文人名士对闽王王审知统治下的福建这片乐土是很有感情的,他们都乐于在八闽大地安居乐业。再说徐寅,他在进士及第后,回闽途中曾献给后梁太祖朱温一篇《游大梁赋》,文中有一句恭维朱温的话:“一眼匈奴,望英威而胆落。”这个“一眼匈奴”就是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李克用,号“独眼龙”,与朱温为敌。徐寅讨好了朱温,却得罪了李存勖。李存勖取代后梁建立了后唐,闽王王审知派了祝贺的使臣去祝贺。李存勖见了使臣问:“那个叫徐寅的人还在闽中吗,”使臣不敢隐瞒,只得如实回答。李存勖不高兴地说:“回去告诉王审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徐寅对先帝无礼为什么还要容他在闽中,”使臣回去把这话告诉了闽王王审知,王审知知道李存勖的意思,是让他把徐寅杀了。但杀徐寅又会坏了自己礼贤下士的名声,使人才不敢归附自己,便采用了对徐寅不重用的办法,既保住徐寅的性命,又没得罪后唐(见《旧五代史》一三四卷《王审知传》)。闽王王审知对房间的知名文人也礼聘他们做官,如任福清县翁承赞为相,莆田县徐寅掌书记,莆田县黄滔为节度推官,莆田县黄璞为幕府,仙游县郑良士掌管文牍和军令等。闽王王审知对义存、师备、神晏等宗界名流也很尊重。许多文人名士,有“安莫安于闽越,诚莫城于我公(王审知)之感”。
六是倡导文教。闽王王审知兴文重教,兴学治闽,培养人才,兴办学校,收集遗书佛经。唐代四门学为大学,隶国子监。闽王王审知采纳了丞相翁承赞、御史黄滔的建议,在福州留晖门外开办最高学府“四门学”(经、史、哲学、文学)。于九仙山(于山)北麓(遗址在原福州师范学校和福师二附小内鏊峰亭处)设“鳌峰书院”(也有的说在于山鳌峰顶创办“鳌山书院”),以“教闽中之秀者”,委派周启文为管城丞,聘请知名人士黄滔、陈郯、吴勖等担任“四门博士(书院教授)”,培养拔尖人才。闽王王审知按期亲临阅卷,论才授职。与此同时,王审知也很重视普及教育,在他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村设有私塾,“聚书兴教,使民知礼义,从善如流”。
闽王王审知网罗人才,兴文重教,促成福州文化教育的繁荣和兴盛,社会上出现“千家灯火读书夜”的良好风气,遂使“蛮荒”之区变成“海滨邹鲁”、文儒之乡,史称“八闽文教之盛,为十国之冠”。
七是崇释重佛。闽王王审知在实行有益于社会和民生的治闽方略时,借用宗教的力量,起到了扬善、消灾、统一人民思想意志的作用。闽王王审知笃信佛教,治闽近30年间,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兴建和修复几百座寺庙,当时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有宋人谢泌作诗云:“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福州也因此号称南方佛国。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王审知施舍雪峰山钱50万缗,兴建雪峰山大殿及堂于百余间。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王审知在福州九仙山(于山)建造报恩多宝定光塔(白塔),在雪峰山兴修枯木庵,又在鼓山建造鼓山禅院(涌泉寺)及神晏法师居住修道之所。另为泉州开元寺铸金铜佛像一尊,高五米多,又铸两尊菩萨像,用去三万斤铜和三百两黄金。王审知崇释重佛,大兴土木建造寺庙,占用良田,度民为僧,必然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与虚耗,但也为后代留下很多的文化景观。
八是节俭自处。闽王王审知出身农家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以身作则,生活俭朴,平时常穿补丁衣服,穿麻鞋,府署简陋,亦不加修缮,“府舍未尝茸居”,“劳不坐乘,暑不张盖”。一次,他的衣服破了,就拿酒库的旧袋子来补,然后继续穿在身上。有使者从南方回来,献给他一个玻璃瓶,闽王王审知玩了一会儿,就把瓶子摔在地上说:“好奇尚异,乃奢侈之本。”闽王王审知自身俭朴廉政,做出表率,因此他属下也多清廉,有不受馈赠的贾郁,关心民间疾苦的颜仁郁、黄滔等人。由于吏治清廉、社会风气转变和生产迅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出现太平繁荣景象。五代十国是一个动乱时期,战祸不断,闽王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的福建创造了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局面功不可没。因此闽王王审知被称为一代英明的“开闽王”是当之无愧的。
闽王王审知治闽业绩斐然,政声卓越,无论是官修史书如《旧五代史》、《资治通鉴》,或私家修史如《新五代史》,都对闽王王审知评价甚好。《新五代史》叙道:“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即便是民间野史如《闽都别记》亦持好评。《闽都别记》一书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可补正史的不足,是研究发掘地方史的重要参考材料。该书第五十五回亦引用《资治通鉴》对闽王王审知的评价,描写他死时,“内外悲哀,如丧考妣”,“出殡日,送葬之人涌海涌山”。
由于闽王王审知在开发闽地上的杰出贡献,他被尊为“开闽第一”。后来其子建号称天子,正式建立闽国。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四月闽王王审知病危,同年十二月十二(有谱载初二)闽王王审知病卒,终年六十四。谥闽王王审知为“忠懿”,追谥闽王王审知为“邵武孝皇帝”,庙号太祖。这样,尽管王审知生前未做皇帝,但死后不久,就被追奉为五代闽国的开国皇帝了。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十分敬仰闽王王审知的德政,遂于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下诏重修忠懿王祠,并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此后,闽人崇拜闽王王审知的建筑大批涌现,诸如闽王祠、王公宫、王公楼、闽王庙、忠懿庙、护国尊王庙等,民众视之为神。每逢祭日,人山人海,络绎不绝。从此,闽王王审知在闽东南、台湾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闽、台地区的王氏宗族,每逢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都不忘记在其宗祠、私宅府第等横挂“开闽第一”的红绫,以示标榜。
【特别注明】本文由王审知后裔,我的族兄王家晖整理发布
馆藏&105271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闽东电机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