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字,不,故意草写英文字体下载吗?因为不让模仿,上银行怎么让我写正字呢?

&p&&b&不曾间断、有明確紀年的中國歷史文獻,只能上溯到公元前841年,也即西周厉王被大臣赶走以后的【共和元年】,(詳参:&/b& &b&&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oHajKzsI-r8Vn3twCr4We2gjf5q1ryde7dx1T7rnFDzEAQ2TyTKuoi71Z-pGKN1aiyBgxPC7UuofcK2Xav1df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公元前841年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b& 。&/p&&p&那么,公元前841以前的纪年就失去绝对标尺,这是重视记载历史的华夏文明所不能容忍的缺憾,所以,古往今来都有不少学者,都曾通过文献考证、天文星象推理,试图还原这个【失落的年表】,但两千多年来,陆陆续续一共有一百多种从未取得一致。&/p&&p&(关键标尺是【武王伐商】的年份,最新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取BC1046年,目前教科书上也是取BC1046)&/p&&p&&b&在殷墟和甲骨文沒有出土以前,除了汉代儒家整理、集结的先秦文獻,如:《尚书》,我們完全拿不出確鑿的證據證明商代的存在,不但寫《史記》的司馬遷找不到可靠史料,所以在写夏商历史言明其态度是:信则传信,疑则传疑。就是连東周時代的殷商皇室後裔:孔子,都感慨「殷禮能言不足征」,故孔子「述而不作」,也就是说:东周时代就已经没有了关于商代可靠文献資料,只有一些零星的口口相传。&/b&&/p&&p&所以,文獻上記載的商朝是否存在,不光是國際學界還是中國學界,都是持懷疑態度的,存疑從無,因此只將「商代」視為傳說。&/p&&br&&p&&b&而殷墟甲骨的出土,說是三千年以來最偉大的歷史發現,一點都不過分,王國維曾說:&/b&&/p&&blockquote&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最大之發現有三:一為孔子壁中書,二為汲塚書,三則今之殷虛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處之漢晉木簡、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寫本書卷、內閣大庫之元明以來書籍檔冊。此四者之一已足當孔壁、汲塚所出,而各地零星發見之金石書籍,於學術有大關係者,尚不與焉。&/blockquote&&p&&b&&u&殷墟甲骨讓商代成為信史,第一次毫無疑問印證了中國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歷史文獻之可靠性,意義非常重大。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可以證明,先秦、秦漢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的契合程度很高。在學術上,「疑古」歷史觀和思潮被打破,歷史學、漢字文字學的研究方法也發生了範式轉移。&/u&&/b&&/p&&br&&p&民國以章太炎為代表的《說文》學派開始不承認甲骨文,認為是偽造,但最後還是最後閉上了嘴巴。甲骨文的出土讓現代文字學跳出了《說文》的桎梏,加上清末的西學東漸,「賽先生」帶來了全新的研究方法,單純以文獻、音韻為憑的訓詁學,以及文獻學、金石學的研究都發生範式轉移,
&b&即轉為由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獻互釋、互證、互勘。陳演恪進一步闡述為「二重三證」:地上和地下、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文物、文獻互證,中、西研究方法相結合。
「二重證據法」讓傳統訓詁學者的研究成果(包括許慎、大小徐、乾嘉學派、《說文》四家等)與現代古文字學平滑的銜接,成為釋讀古文字的「鑰匙」,是今天中國古文字學、考古學歷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p&&p&&b&中國第一次嚴格意義上的現代考古,就是從殷墟發掘開始的,並且幾乎扭轉了歷史學的研究思路,今天顧頡剛那一類的「疑古」歷史學研究,幾乎邊緣化。&/b&&/p&&p&美國原子彈爆炸的時候,物理學家費米在原子彈試爆現場附近,在氣浪來臨之前、之中、之後各洒了一把碎紙片,並根據紙片飛出的距離,就計算出原子彈的當量。&b&同理,甲骨文中看似都是記載的一些「芝麻綠豆」小事情,但也能見微知著,以小見大。&/b&&/p&&br&&p&&b&**********************************************************************************************************
&/b&&/p&&p&&b&我認為下面一些甲骨卜辭包含了非常重要的歷史信息:&/b&&/p&&br&&p&&u&&b&1、周祭祀譜:還原「商王譜系」的刻辭&/b&&/u&&/p&&p&在甲骨卜辭中,存在著大量「祀譜」,記錄的是祭祀先祖的時間、祭祀方式、祭品數量等內容,這些祀譜嚴格按列祖列宗的次序排列,可看作是一種「變相家譜」。&b&正是根據甲骨「祀譜」證明了《史記 殷本紀》的可靠性。&/b& &b&
1917年王國維發表了論文《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以「二重證據法」力證《史記o殷本紀》所記商王譜系除了有些次序有些錯誤,其他都非常可靠。&/b&&/p&&p&王國維主要依據下圖中兩塊刻有「祀譜」甲骨論證:&/p&&p&《甲骨文合集》32384(《殷契粹編》112)、32385&/p&&img src=&/4aef0e4f_b.jpg& data-rawwidth=&526& data-rawheight=&6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6& data-original=&/4aef0e4f_r.jpg&&&br&&img src=&/edc591dfb4e72_b.jpg& data-rawwidth=&449& data-rawheight=&7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9& data-original=&/edc591dfb4e72_r.jpg&&&br&&br&&p&兩片甲骨的釋文:&/p&&img src=&/145dce9c07b9a7cac5ac07_b.jpg& data-rawwidth=&388& data-rawheight=&1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8&&&br&&img src=&/272f5fe0facced86753b_b.jpg& data-rawwidth=&352& data-rawheight=&9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2&&&img src=&/9c96b1afd_b.jpg& data-rawwidth=&203& data-rawheight=&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3&&&br&&br&&p&&b&根據甲骨文和傳世文獻互勘修訂後的「商王世系表」:&/b&&/p&&p&(早商和中、晚商以「盘庚迁殷」为界,年表依据和考古学成果(《夏商周断代工程》)、传世文献共同修订)&/p&&img src=&/v2-64f4d98ba90afe09e948bb5_b.png& data-rawwidth=&603& data-rawheight=&6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3& data-original=&/v2-64f4d98ba90afe09e948bb5_r.png&&&img src=&/v2-3e4aa58dd14edb1a522e9_b.png& data-rawwidth=&576& data-rawheight=&5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v2-3e4aa58dd14edb1a522e9_r.png&&&br&&br&&p&&u&&b&2、宰豐骨 :甲骨中的《蘭亭帖》&/b&&/u&&/p&&p&宰豐骨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契文刻于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的一塊記事肋骨,兩行共28字,記載帝辛將獵獲的犀牛賞賜「宰豐」之事,另一面刻獸面、蟬紋和虺龍紋,並嵌有綠松石。具體用途目前還不明確。&/p&&br&&p&目前大約發現十幾萬片刻有文字的商代甲骨,有圖案花紋的甲骨大概只有兩、三件。&b&另一件與「宰豐骨」 非常相同的是商紂王獵虎記錄的虎骨。&/b&&/p&&br&&p&&b&從文字學和書法史的角度來看,「宰豐骨」可以稱得上甲骨文中的《蘭亭》,公認藝術性非常高。而且上面的文字兼有甲骨文和金文的特點。商代金文是比較正式的文字,因為在骨頭上刀刻書寫困難的原因,甲骨文必須化圓為方,化象形為抽象,有比較大幅度的簡化,算一種「簡體字」,換句話說這片甲骨印證:商代有兩種字體,刀筆契文(甲骨文)是「俗字」,金文是「正字」。&/b&&/p&&img src=&/fd77a78c23135a9cefa0_b.jpg& data-rawwidth=&518& data-rawheight=&6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8& data-original=&/fd77a78c23135a9cefa0_r.jpg&&&br&&br&&p&&b&宰豐骨&/b&&/p&&img src=&/b48239dddd7b597cf512c461be3507e8_b.jpg& data-rawwidth=&592& data-rawheight=&7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2& data-original=&/b48239dddd7b597cf512c461be3507e8_r.jpg&&&p&&b&商紂王獵虎記錄(虎骨鑲綠松石)&/b&&/p&&br&&p&「&b&宰豐骨」是赭红色爪哇犀牛骨料制作,宰豐骨以及其他甲骨文中也有犀牛的象形字「兕」&/b&,&b&今天在河南看見犀牛恐怕比看見外星人還讓人驚奇,但是,在上古中原看見「犀牛」就像今天遇到兔子一樣平常。這也可以推斷出上古中原氣候是非常溫和的。&/b&&/p&&p&除了動物「犀牛」和「兕」字的互釋互證。還有一個案列就是「大象」和漢字「為、豫」。&/p&&p&殷墟中還出土了「亞洲象」的骨頭,一部分卜辭就是刻在象的骨頭上,商周陶器也有很多大象圖騰,另如這件造型優美的&b&《商代子母象尊》:&/b&&/p&&img src=&/e3879108abb67b14dcb1e850dc0bb9ea_b.jpg& data-rawwidth=&475& data-rawheight=&3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5& data-original=&/e3879108abb67b14dcb1e850dc0bb9ea_r.jpg&&&br&&p&&b&從甲骨文的「爲」字,就是還可以推斷上古商人曾經馴化過亞洲象,象曾經用來運輸、耕作。&/b&&/p&&p&&b&《說文》牽強的解釋「爲」字是從「爪、母猴」之形,甲、金文出土以後,可以看出是「象」之形,大象的鼻子非常明顯:&/b&&/p&&img src=&/04bbf397c4_b.jpg& data-rawwidth=&355& data-rawheight=&2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5&&&br&&br&&blockquote&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爲」从「爪」从「象」,絕不見母猴之狀,卜辭作手牽象形……意古者役象以助勞。&/blockquote&&p&傳世文獻記載有類似神話故事的典故「象耕鳥耘」如:《傳》:&u&舜葬蒼梧,象為之耕。&/u&
《呂氏春秋》記載商人有大象組成的軍隊。&/p&&p&漢朝人就提出過懷疑,可見在漢代,大象在黃河流域基本滅絕,這與史書記載是一致的。《漢書》和《後漢書》多處記載蠻族進貢大象,今天甲骨文、出土文物和文獻、可以互證這是可信的。&/p&&p&這些證據說明:&b&上古河洛地區河流湖泊眾多,氣候溫和濕潤,原始森林覆蓋,自然環境非常好,大象、犀牛非常常見,古中原人馴化大象如同牛馬。河南稱為「豫」就是這個原因,「為、豫」等字都是遠古記憶的遺存。&/b&學者徐中舒認為「想象」的詞源正是來自於此。&/p&&p&所以,&b&甲骨卜辭中的一些信息是研究古氣候學、古生物學、古地理學非常重要的證據。比如氣候學家竺可楨先生的那篇非常著名的論文《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探究》(考古學報, 1972 ),在分析上古氣候時候就引證過甲骨文的「豫、象、為、竹」等字,他的結論是:&/b&&/p&&blockquote&&b&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 左右。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 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b&&/blockquote&&br&&p&&b&五千年氣候的波動變化如下圖:&/b&&/p&&img src=&/4e4e6db1a28_b.jpg& data-rawwidth=&658& data-rawheight=&3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8& data-original=&/4e4e6db1a28_r.jpg&&&br&&img src=&/5b2a209f7b93d9b61ec8c_b.jpg& data-rawwidth=&771& data-rawheight=&4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1& data-original=&/5b2a209f7b93d9b61ec8c_r.jpg&&&br&&br&&br&&br&&p&&b&黃仁宇「大歷史觀」假设:歷史偶然事件其實鑲嵌在有著必然性的歷史大趨勢中,「氣候、地理」因素能夠推演歷史大趨勢。&/b&&/p&&p&&b&那麼,這個數據與中國「穩定」和「動亂」週期大致吻合。&/b&&/p&&br&&p&&b&也就是說:也許商朝滅亡的原因,並不是紂王有多壞,很可能是氣候變化帶來的農業問題導致天下大亂。&/b&&/p&&p&儒家很多經典都認為商紂無道,周人克商,天命所歸。牧野大戰,奴隸陣前倒戈,周人以少勝多,取勝很輕鬆。但是有些文獻記載則完全相反,如《尚書·武成》:&/p&&blockquote&「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blockquote&&br&&p&孟子在看到「血流漂杵」以後,認為周人是「三個代表」的正義之士,不可能如此,孟子很反感這個說法,并說:&/p&&blockquote&「盡信書,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致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流漂櫓也!」&/blockquote&&br&&br&&p&此外,《竹書紀年》也記載牧野大戰是相當慘烈,血流成河,商人的抵抗相當頑強。&/p&&p&所以,牧野大戰周人取勝輕鬆是非常值得懷疑的,紂王昏庸無道也可能是「中宣部」宣出來的。&/p&&br&&p&&b&另外,周人的遷徙以及依靠農業的興起也可能與氣候變化有關。&/b&&/p&&br&&p&周人原來與戎狄混居,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從豳地(今陝西旬邑縣)遷徙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差不多也是這個時候,遷徙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氣候變化帶來的環境的惡化。&/p&&p&這跟歷史上因為氣候變冷,蒙古高原上生存環境變得惡劣,蒙古人南下侵宋、滿族人南下侵明是相同的道理。&/p&&p&滿族南侵,《明史》記載得相當詳細,氣候原因導致農業問題非常明顯。袁崇煥被殺的罪名之一,就是賣糧食給蒙滿。&/p&&br&&p&現在&b&&u&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u&&/b&(IPCC)提出的「2度閥域」:全球氣溫上升如果超過攝氏二度,將足以造成我們周遭正常環境的重大改變,人類無法承受。&b&我個人認為:&/b&&/p&&br&&p&&b&雖然地球溫度升高的確於人類活動有關(IPCC第五次報告顯示可信度95%)。但是以2攝氏度為臨界點應該值得懷疑。歷史表明,氣溫升高2-3度并不是不好,而是相反。&/b&&/p&&p&當然IPCC的結論也有很多學者質疑。尤其搞地質學、統計學的學者。&/p&&br&&p&&b&河姆渡遺址就有發現十幾頭豬的遺骨,但從甲骨文的「家、豖、豕」字可以看出,中國大概是世界上最早把野猪驯化为家猪的國家。&/b&&/p&&br&&p&豬的繁殖能力強,不挑食吃嘛嘛香,生長快速,能提供非常穩定的肉食,是人類定居生活的標誌。&/p&&p&甲骨文中有「種豬」和「肉豬」之別,豬的甲骨文即「豕」,「種豬」就是在「豕」字中,下加一筆表示生殖器。甲骨文「豖」字則表示閹割後的公豬。可見當時對豬的馴化程度非常之高,殷商時代可能家家都養豬。&/p&&p&甲骨文中「牢、(宀羊)」是常見字,屬於商人的「犧牲」,祭祀宰殺的牛羊,一般宰殺上百頭,記錄最多是殺一千多頭牛祭祀,商人貴族是不用豬的。&/p&&p&學者有推斷,&b&可能早期商人是遊牧民族,所以頻繁遷都,而且商人也善於經商,在遷徙的過程中與其他方國、部落也頻繁的進行商業交換,有一種意見認為,漢語中的「商人、商業」的詞源即來源於此。&/b&&/p&&p&&b&商代「牛」是貴族的祭品,羊是巫师的祭品,豕是士庶以下普通平民的祭品,「陈豕于室,合家而祀」这正是「家」字的本意。「家」字的出現,標誌「遊牧」向「農業」的過度。&/b&&/p&&p&&u&&b&3、商代女漢子婦好&/b&&/u&&/p&&br&&br&&p&大河南第一女漢子婦好鎮樓:&/p&&img src=&/e902c4f04469a7_b.jpg& data-rawwidth=&505& data-rawheight=&3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5& data-original=&/e902c4f04469a7_r.jpg&&&p&(婦好手持象征王權的「鉞」的想象復原雕像,甲骨文「王」字就是「斧鉞」之象形)
&b&我們對商代諸王的了解非常有限,婦好是唯一一個能立體全方位的了解的商人。&/b&
婦好名氣完全蓋過老公商王武丁,從出土文物來看婦好過著相當精緻奢靡的生活,墓中各式各樣的青銅器、玉器幾百件。
&b&古代「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婦好都有參與,她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一位多產的母親,馳騁疆場的武將,主持祭祀的大祭司,久經考驗的政治家、軍事家,,,,,,,,&/b&&/p&&p&1976年婦好墓在安陽被發掘,回過頭看殷墟卜辭中有記載婦好:征戰、占卜、懷孕、分娩、感冒、長蛀牙的記錄有二百多處,最知名被人引用最多的就是英國牛津大學所藏甲骨卜辭,記載了婦好帶領一萬三千人馬兵征戰:&/p&&img src=&/4fd4beae22f7b2cee05cc53e_b.jpg& data-rawwidth=&454& data-rawheight=&4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4& data-original=&/4fd4beae22f7b2cee05cc53e_r.jpg&&&p&(《英國所藏甲骨集》,中華書局,1982,著錄號150正)&/p&&p&從左至右從上到下的釋文:&/p&&br&&p&&b&&u&辛巳,卜,貞,登婦好三千,登旅萬,乎伐?&/u&&/b&&/p&&p&這幾個字很好認,幾乎不需要古文字知識:&/p&&p&&b&登:&/b&從「豆」和「雙手」,「登」通「徴召」之「徴」。
&b&婦:&/b&本字「帚」字殘缺,甲文中「帚」「婦」本一字。
&b&好:&/b&女、子
&b&三千&/b&:是一個合文,
&b&旅:&/b&「旗幟下有二人」之形為「旅」,
&b&萬:&/b&「萬」字是「蝎」之象形,假借為表數。
&b&乎:&/b&「乎」是「言乎(呼)」的本字,假借為疑問虛詞。
&b&伐:&/b&「伐」從「人、戈」,造字本義為「砍頭」。&/p&&br&&br&&br&&p&&b&這片甲骨的亮點就是「三千」和「萬」,這是目前卜辭中所見最大的軍隊規模。&/b&最在三千多年前,一個女人帶領一萬三千兵馬征戰是個什麼概念?相信商朝的常備軍應該遠在這之上。差不多同一時期的古埃及的拉姆西斯二世大帝與赫梯人的戰爭中,聯合了幾個部落加上僱佣軍,才組成兩萬人的部隊。&/p&&p&一萬三千兵馬所需要的後勤補給,兵器製造.......憑這個有限的信息,可以推斷商王朝的國家動員組織能力、國家實力,戰爭中的戰術等等信息。&/p&&p&「深藏功與名」的婦好一出,花木蘭弱爆了!遺憾的是,傳世文獻中有武丁卻沒有婦好的記載。&/p&&p&&b&4、兒姓族譜:最早的家譜&/b&
《英國所藏甲骨集》這本書絕版,非常難買,所以網絡上沒有「兒姓族譜」清晰圖片,上個「高清無碼」圖:&/p&&img src=&/bd23e12bcecdac_b.jpg& data-rawwidth=&1109& data-rawheight=&7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9& data-original=&/bd23e12bcecdac_r.jpg&&&br&&p&&b&拓片:&/b&&/p&&img src=&/5d6cff0a91cab_b.jpg& data-rawwidth=&1027& data-rawheight=&7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7& data-original=&/5d6cff0a91cab_r.jpg&&&br&&p&(《英國所藏甲骨集》,中華書局,1982,著錄號2674)&/p&&br&&p&釋文:&/p&&img src=&/9b0f4adcfd_b.jpg& data-rawwidth=&355& data-rawheight=&15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5&&&br&&p&英國所藏甲骨知名度最高的除了上面說到的「婦好率一萬三千人征戰」,還有一片就是「兒姓族譜」,現藏不列顛圖書館。&/p&&p&&b&這片甲骨的被古文字學、社會學、人類學學者的引用率非常高。但是,要注意的是:&/b& &b&真偽存在爭議,是有名的公案,郭沫若等人認為是偽造的,李學勤等人認為是真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未能達成共識。&/b&&/p&&br&&p&&b&如果這份家譜是真的,可以看出在商代是父亡子承,兄終弟及,周承商,然後將其進一步制度化成為「嫡長子制」。&/b&&/p&&p&這片甲骨最早著錄在《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收藏者方法斂与庫壽齡是歐美學者,兩人本來就收藏了很多偽刻甲骨,為什麼這片有個「貞」字,有一派學者認為就是因為偽造者缺乏專業甲骨文知識。&/p&&p&早期甲骨文出土的時候,全世界的文物販子、學者蜂擁而至,造假也就開始了。&/p&&p&有一個被陳夢家稱為「天才」的河南文盲農民,偽刻甲骨文幾乎以假亂真,由於文化程度不高,卜辭語義有些問題,會露出破綻。&/p&&p&這個「貞」字很有可能就是造假者不懂刻上去的。甲骨卜辭的文意,對於沒有國學根底的外國人,幾乎是分辨不了,收藏甲骨的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也受過很多騙,買回去的龜殼,放一段時間後變臭了,才知道是假的。&/p&&p&爭議詳情見維基詞條「參考資料」的引用文獻:
&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E6%25B0%258F%25E5%25AE%25B6%25E8%25AD%259C%25E5%2588%25BB%25E8%25BE%25AD&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zh.wikipedia.org/wiki/%&/span&&span class=&invisible&&E5%85%92%E6%B0%8F%E5%AE%B6%E8%AD%9C%E5%88%BB%E8%BE%AD&/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這片甲骨至今還是一個懸案,因為可能性很多:&/p&&p&說不定開始這片甲骨是用來占卜的,所以刻了一個「貞」字,後來再用來記家譜。&/p&&p&也可能是真假參雜,是農民為了多賣錢加刻上去的(因為當初甲骨文是以字數論價的)。&/p&&p&還有可能這個家族是一個「貞人集團」(貞人在商代的權力很大,相當於羅馬教廷)。&/p&&br&&br&&p&&u&4、&b&商代就有毛筆和簡牘&/b&&/u&&/p&&br&&blockquote&&b&《尚書 》:唯殷先人,有典有冊。&/b&&/blockquote&&p&雖然沒有出土文物證明,但是,甲骨文中的「典、冊、筆、建」可以證明商代主要的書寫工具應該是毛筆和簡牘,這一點應該得到了學者普遍承認,之所以沒有商代簡牘沒有出土,和可能就是簡牘都爛掉了。&/p&&p&&b&&u&甲骨文中的「筆」「書」字的初文,像「手執毛筆」之形:&/u&&/b&&/p&&img src=&/b623c4e4120fdf015ec47d9dc8c52a12_b.jpg& data-rawwidth=&66& data-rawheight=&7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6&&&br&&br&&img src=&/9a73a94afe7ead4e39eae7_b.jpg& data-rawwidth=&473& data-rawheight=&5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3& data-original=&/9a73a94afe7ead4e39eae7_r.jpg&&&img src=&/d98bd5d986d3563c5afd6c357bc8e1a2_b.jpg& data-rawwidth=&558& data-rawheight=&7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8& data-original=&/d98bd5d986d3563c5afd6c357bc8e1a2_r.jpg&&&p&&b&&u&甲骨文的「冊」「典」很明顯就是象形「繩子串聯簡牘編成的書」:&/u&&/b&&/p&&img src=&/a0ccca2ba061df90f4fa40d65c6ba386_b.jpg& data-rawwidth=&71& data-rawheight=&7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1&&&br&&br&&img src=&/3f3e88eeff1db98c88309_b.jpg& data-rawwidth=&75& data-rawheight=&7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5&&&br&&br&&img src=&/3afd2b796f91dff9661ef88a_b.jpg& data-rawwidth=&309& data-rawheight=&53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9&&&img src=&/1b6ead4b75c8ab52e639ba_b.jpg& data-rawwidth=&412& data-rawheight=&63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2&&&p&&u&&b&董作賓將「冊」釋為「籬笆」和「柵欄」的象形,是「柵」的初文,但是,沒有辦法解釋「典」字,很明顯「冊」就是簡牘,我認為董作賓是錯誤的,「柵」字從「刪」省聲,省去了「刀」部。&/b&&/u&&/p&&p&&b&有些甲骨上有毛筆墨水書寫的字:&/b& &b&還有少數出土的甲骨是毛筆書寫,然後再用刀刻。&/b&&/p&&br&&p&&b&&u&5、習契:世界上最早的練習文字記錄&/u&&/b&&/p&&br&&br&&p&甲骨刻辭中有些一個字重複刻好幾個,方向有正有反,有些很明顯是兩個人的筆跡,起初讓學者大惑不解。&b&郭沫若認為是是商人在學習甲骨文的書寫,這類甲骨刻辭叫做「習契」,&/b&如果是這樣,這種甲骨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小學生作業本」。如:《合集》22533:字體是否歪斜?正,?款顛?。很明顯是在學習,《合集》27041:為兩個人書寫,一個老師,一個學生,非常明顯的臨摹痕跡。&/p&&img src=&/227e01a98f82c3bfc25739aae3109349_b.jpg& data-rawwidth=&503& data-rawheight=&6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3& data-original=&/227e01a98f82c3bfc25739aae3109349_r.jpg&&&img src=&/b9c2dce528a6dac53ddbc39_b.jpg& data-rawwidth=&547& data-rawheight=&7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7& data-original=&/b9c2dce528a6dac53ddbc39_r.jpg&&&br&&br&&p&暫時想到了這麼多,有時間再繼續更!!其實甲骨文有非常多的信息,如何解讀、推理,這就需要相關專業的學術背景。&/p&
不曾间断、有明確紀年的中國歷史文獻,只能上溯到公元前841年,也即西周厉王被大臣赶走以后的【共和元年】,(詳参: ) 。那么,公元前841以前的纪年就失去绝对标尺,这是重视记载历史的华夏文明所不能容忍的缺憾,所以,古往今来都有…
上面写的是“爱吾庐”三个字。出自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b&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b&”&br&&img src=&/58deebb1b71_b.jpg& data-rawwidth=&863& data-rawheight=&1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3& data-original=&/58deebb1b71_r.jpg&&&br&从右至左。第一字,直接写出来是“?”字,这个字实际上就是“爱(愛)”字,只是少了下方的部件“夊”。第二字不必说。第三字最为关键。下面需要多说几句。先放结论:&b&这个字形在古文字中并非&/b&&b&“庐”字,而是因为前人的误释而导致一些字书的以讹传讹,最终后世书写者不明所以,写了个这么奇怪的“庐”字。&/b&&br&&br&
这个字之所以被认为是“庐”字,除了前面说的典故而读起来很通顺之外,还收录于《六书通》等一些古文、篆刻之类的字典。对于《六书通》。常用网络查古字的人也许知道汉字叔叔的字源网(&a href=&///?target=http%3A//www.internationalscientific.org/CharacterEtymology.aspx%3FsubmitButton1%3DEtymology%26characterInput%3D%25E5%25BB%25A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tymology&i class=&icon-external&&&/i&&/a&),通过搜索“庐”字我们可以很方便的查到其中有一个如下的写法:&br&&img src=&/48dbf96f6814efb7efd90edb6b298b16_b.jpg& data-rawwidth=&69& data-rawheight=&8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9&&&br&&p&但是,汉字叔叔并没有注明这个字形的出处,我们需要查看原书,字源网上的一些字形来源于闵齐伋的 《重订六书通》(下图),可以看到上一字形来源于下图的第二个写法:&/p&&img src=&/9a5d7863d2aeaede1c62_b.jpg& data-rawwidth=&66& data-rawheight=&8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6&&&br&&p&《重订六书通》书中注明了这个字形来源于“牧敦”,“牧敦”现称为“牧簋”,表明这个字形来源于牧簋的铭文。牧簋出土于宋代,但是年代久远,原器已佚,但其中的铭文尚有摹本存世。著录于吕大临《考古图》和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贴》。两书均收录了铭文的摹本,并附有释文:&br&&/p&&img src=&/3d09f5eee3159f9babea55_b.jpg& data-rawwidth=&965& data-rawheight=&5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5& data-original=&/3d09f5eee3159f9babea55_r.jpg&&&br&&p&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是薛尚功把这个字形释读为“庐(廬)”字,但是不知何据。而之后《六书通》一系列书则按照薛的释读将此字形收录于“庐”字字头下。&/p&&p&&b&但是,这个字形从现在的古文字研究成果来看,可以明确的说,肯定不会是&/b&&b&“&/b&&b&庐&/b&&b&”&/b&&b&字。&/b&具体字形考证就不多说了。摘一些当今学者的释读意见:&/p&&img src=&/95db0c42b0b4f7adcea825_b.jpg& data-rawwidth=&1205& data-rawheight=&5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5& data-original=&/95db0c42b0b4f7adcea825_r.jpg&&&p&基本上,这个字形,上从宀,左下从皀(或食),可以确定。右下部件过去认为从殳,那是因为很多学者把宀以下部分整体释作“(皀殳)“,这个字就是金文中的“簋”字。但上图中,认为右下部件是”升“字的看法(即李学勤先生的意见),实际上也有一定道理。目前与这个字形最为接近的另一个金文就是应侯盨中的一个字。如下:&/p&&img src=&/ae38f11bd1fa_b.jpg& data-rawwidth=&368& data-rawheight=&47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8&&&p&由于牧簋铭文因临摹而失真,很有可能其铭文真实的写法就是应侯盨中的写法。从这个字形看,右下部件并不是“殳”字(即下部不会是“(皀殳)“字),是否为“升”也不一定,学界还有争论,目前尚给不出明确的解释。但是,肯定不会是传统认为的”庐“字。&/p&&p&&br&&b&针对一些古书上收录的一些非常奇怪的古字,我们使用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慎重,最好不要追求这种奇怪生僻的写法,因为一旦把握不好就会以讹传讹。&/b&&/p&&p&&b&另外针对汉字叔叔网站的如何利用问题,之前已有&/b&&b&&a href=&/people/Chau-GienWen& class=&internal&&趙瑾昀&/a&&/b&&b&在&/b&&b&&&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汉字叔叔的研究是否属于民科范畴? - 汉字&/a&&/b&&b&问题中的很好回答,可参看。&/b&&/p&
上面写的是“爱吾庐”三个字。出自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从右至左。第一字,直接写出来是“?”字,这个字实际上就是“爱(愛)”字,只是少了下方的部件“夊”。第二字不必说。第三字最为关键。下面需要多说几句。先放结…
不是。&br&&br&「头」和「斗」在字形上虽有幾分相似,但不可以就此而下結論。我建議先把「头」作俗字最原先的用法或用例査出,然後再把它比較于「斗」字。這樣就能更可靠地推断它們有多大関係。接下来我先把来自大陸的文献呈上:&br&&br&甲、《簡化漢字字体説明》第 13 頁&br&&img src=&/4e3d1f59ec_b.jpg& data-rawwidth=&991& data-rawheight=&1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1& data-original=&/4e3d1f59ec_r.jpg&&&br&乙、《簡化字溯源》第 80 頁&br&&img src=&/ed1b426fdf2ca17a313cb_b.jpg& data-rawwidth=&932& data-rawheight=&1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2& data-original=&/ed1b426fdf2ca17a313cb_r.jpg&&&br&&br&丙、《簡化字源》第 241-242 頁&br&&img src=&/bf7e17d207f3c1acc1802190afff2420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6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bf7e17d207f3c1acc1802190afff2420_r.jpg&&&br&如上所見,三本書都一致認為「头」的字形是經過了草書楷化而変成的。陳光垚在《簡化漢字字体説明》虽然也這樣的猜測,但他其實並不肯定,因此只推想出「头」字「可能是从『晋時王献之的書法』変来」這一説法。而《簡化字溯源》的幾位作者則断定了「头」肯定来源于「頭」的草書,並在 169 頁中附圖証明它。然後,書中也提到了進行了楷化後的「头」形被用作「頭」的略字的用例,可以在民国的《第一批簡体字表》和《手頭字第一期字彙》看見。這裡列出的兩个出処虽然没錯,但經我翻査,清末民初以前的俗書和字書从来都没有記載過這種用法。所以「头」作為「頭」大概是民国才出現的用法。&br&&br&中国古時候的字書並没有收録過「头」這个楷化字並不出乎意料,以前的字書向来都不把同一个漢字的行草書寫法收録作不同的異体字。不過尽管如此,在俗書中很多時候還是能追寻到足迹的。可是自 20 世紀以来,学者未能在古俗書中找出和「头」全同的楷化的字形,更没有把它用作「頭」的異体字的記載。&br&&br&从1920 年到發布《第一批簡体字表》(1935 年)的期間,社会上陸續出現了各種对漢字進行簡化的文献,它們分别是:《減省漢字笔画的提議》(1920 年)、《国語月刊·漢字改革号》(1923 年)、《簡易字説》(1928 年)、《簡字論集》(1930年)、《常用簡字研究》(1931 年)、《国音常用字彙》(1932 年)、《簡字標準字表》《550 俗字》(1934 年)、《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推行手頭字緣起》(1935年)、《簡体字譜》(1935年)。俗字相関的文献則有《宋元以来俗字譜》。&br&&br&這一段期間裡,「头」作為「頭」的簡化字/簡体字只在一些文献出現過,即:《手頭字第一期字彙》、《第一批簡体字表》(1935 年)。這樣似乎和《簡化字溯源》提供的説辞吻合。但是《第一批簡体字表》中的簡体字,是把錢玄同在《簡体字譜》中提供的字采集而編輯成的,即是説《簡体字譜》的收録先于《第一批簡体字表》。但三者之中,《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是最早的記載。&br&&br&从以上的文献可以看見,錢玄同在
年期間,未曾收録過「头」作「頭」字,「头」&b&並不見于他早期的發表。&/b&&br&&ul&&li&《減省漢字笔画的提議》:無。&br&&/li&&li&《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無。&br&&/li&&li&《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体字案》:無。&br&&/li&&/ul&&br&《簡化字源》的作者,李楽毅,則試圖通過比較各種「頭」字的草書来确定「头」的源頭。李先生作出的比較,可能有擇優選擇的嫌疑。但尽管如此,還是可以看得出這些字形当中,只有比較接近「头」的寫法,而並没有相同于楷化的「头」的字形。還有這種比較方式,没有一同研究過相関的簡化字,比如「实、买、卖」等字。李楽毅由于忽略了這一点,他的結論不能完全取信。&br&&br&在中国大陸提倡对漢字進行簡化,並使之成為官方標準,這一股潮流在 20 世紀才開始成形。而且像之前所説,中国古時候的字書,从不刻意把同一个漢字的不同書体,收録成个别的異体字。這種做法直到清末以後,才得到認同並被研究。這之前对俗字和草書字的收録,比較欠缺。故此,由現代学者編成的《宋元以来俗字譜》就重新記載了以前在俗書中出現過而被忽略的俗字。這些俗字当中,很多都未被古字書收録。比如在《俗字譜》中,「發」就有出現過一个相似于「発」的俗字,是古字書未曾收録的。&br&&br&另一方面,把俗書中出現的行草書体收録作不同異体字的做法,在日本 18 世紀已經能找到多个例子。所以日本以前对在俗書出現的草書字作出的收録,可能比清末前的中国完善。譬如在 18-19 世紀期間,不避草書字而把它們照樣收録的日本文献就有:《倭楷正訛》(1753)、《同文通考》(1760)、《省文纂攷》(1803),等等。&br&&br&其中的《省文纂攷》就把当時字書不曾被收録的「为」書形記載到了在字書裡。書中除了提供了説明,也説明了它不被正式字書收録的原因。&br&&img src=&/c35e82c83fccb_b.jpg& data-rawwidth=&58& data-rawheight=&5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58&&&br&&br&日本学者太宰春台則在《倭楷正訛》(1753)第 59 頁中,收録了楷化的「头」字作俗字,並且記載了它对應的正楷字。&br&&img src=&/a9f8bcc8d53ac95f76dccd67ca7c9bb8_b.jpg& data-rawwidth=&120& data-rawheight=&7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20&&〔附加註釋〕&br&&ol&&li&中国 20 世紀前的古字書避而不收「乐」,但上圖可見日本 18 世紀已經收之。另外,這裡的「乐」的第一画作横,和現行簡化字第一画作撇不同。估計在楷化的過程中,由于「乐」的結构不合楷書常規,于是就受到了「牙」字的影响而類化了。&/li&&li&這裡給「貫」標注的「草定俗字」形体同現行簡化的「头」,但它的兩点作兩短横(疑是手寫差異)。&/li&&/ol&&br&从最先的三本文献可以看見,「头」的書形並不像「頭」的草寫,反倒更像是在《倭楷正訛》出現的「貫」的草書楷化字。但是日本文献中關于「头」字的記載中表示,「头」的書形是被当作「貫」使用的。可是還有一个問題。為什麼「头」字只在日本古籍中出現?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古中国其實早已經出現了這些行草的寫法,不收録它們不是因為它們在日本更早出現。我懷疑中国古字書裡鮮少記載這些行草字,或許是因為歷来在回避收録它們,因為它們不被看作另一个漢字。就如我們不会把「安」字的楷体和草体看成兩个字一樣。&br&&br&而日本的文献自从 18 世紀開始,就已經对俗書中的草体進行了記録,所以才没把「头」忽略 。其次,「貫→头」在草書中确實更容易看得出関係。把「貫」字草寫的変化参考和應該,還能解釋到在「實→实」中觀察到的規律,進而為「『头』原先作『貫』」的假説提供了更堅固的論証。&br&&br&另外,「買」和「賣」進行了草書楷化後,它們分别成為了「买」和「卖」。而「買」 和「貫」的相似性,也能够解釋到它們在楷化之後,底部被類化成「头」的原因了。从「头、实、买、卖」等字的底部可以看見它們的相似性和規律性。我推断「头」本就是按照「貫」的草体逐漸形成的楷化字形。「貫」在楷化成「头」的過程中,同時也極大可能是書寫者受到了相近的「實→实」的影响。所以才根据其底部的変化而比拟出了這樣的類化。如果成立,那就可以解釋到「头」和草体「貫」之間存在着的一些細微差别(見 a.2 )是由于依据「實→实」而再進一步類化成的。&br&&br&以下的則是「頭」字在日本記載中出現的草書体:&br&&img src=&/cae766a1fe06e3c376b701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16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俗字略字》第 240 頁)&br&&br&三本大陸文献中提供的假説,都以為「头」是由「頭」変成的。但是在《倭楷正訛》給「头」書形標注的正楷字却是「貫」。以上在《俗字略字》給「頭」举出的草書楷化字則更像「頭」字本作草体的形態(a.1)。由此可見兩者的草体並不一樣,「头」字形更像「貫」的草体。&br&&br&&b&結尾&/b&&br&綜上文献,我推断「头」字不是在「斗」字的基礎上加以更改而変成的簡化字,並不是題主所説的「借音字」。按我推断,「头」字形本是近似于草体「貫」的楷化字,和「斗」字無関。「頭」和「貫」的草体之所以被混同,我推断這是由于「頭」的草体本来就和「头(貫)」形有些相似,不過本身還是可被区别的。只是作為楷化字,「頭」的草体並不符合楷書裡慣用的笔画結构,所以才慢慢変相似。而且,「貫」的草体受到了「實」字底部草寫的影响,也産生了変化。于是,兩者才変得近似于「头」這个書形,然後在 20 世紀開始就逐漸被看成了「頭」的草寫了。&br&&br&錢玄同後来收録這个俗字的時候,民間已經廣泛地把「头」混同作「頭」,不再把楷化的「头」看作「貫」。&br&&br&&b&附録&/b&&br&[a.1]「頭」的草書体&br&&img src=&/9c0de766d_b.jpg& data-rawwidth=&438& data-rawheight=&1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8& data-original=&/9c0de766d_r.jpg&&&br&&br&[a.2]「貫」的草書体&br&&img src=&/69f2fed5afa31fc586a830_b.jpg& data-rawwidth=&445& data-rawheight=&1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5& data-original=&/69f2fed5afa31fc586a830_r.jpg&&&br&&br&[a.3]「實」的草書体&br&&img src=&/fecfee435a0b19a32d4459_b.jpg& data-rawwidth=&459& data-rawheight=&2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9& data-original=&/fecfee435a0b19a32d4459_r.jpg&&
不是。 「头」和「斗」在字形上虽有幾分相似,但不可以就此而下結論。我建議先把「头」作俗字最原先的用法或用例査出,然後再把它比較于「斗」字。這樣就能更可靠地推断它們有多大関係。接下来我先把来自大陸的文献呈上: 甲、《簡化漢字字体説明》第 13 頁…
多图&br&==========&br&&br&先秦汉字出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从春秋末到战国开始的,这一时期,周王室衰颓,诸侯各自为政,不再以周朝正字为宗,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脉络。战国文字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体系:&br&&br&1.秦系文字。平王东迁之后,将西周故地封给秦国,所以秦文字完整地继承了西周文字。加之秦国在文化上低于东方六国,文字的发展少有发挥,也完整地保留了西周文字的体系。所以学界往往周秦并举,秦系文字有时也称作周秦文字。这一体系随始皇帝“书同文”而传至今,所以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秦系文字。&br&&img src=&/73f1dc0cc760a2a9fad63bc_b.jpg& data-rawheight=&621& data-rawwidth=&11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6& data-original=&/73f1dc0cc760a2a9fad63bc_r.jpg&&&br&&br&&br&2.楚文字。由于楚地水网密布,地下水系发达,楚地墓葬往往完全浸泡在水中,因此保存了大量的简帛。竹简这东西,要么泡在水里隔绝空气,要么在西北大漠的干燥环境下还能保存下来,中原地区不干不湿,汉晋尚有发见,如今尽已朽烂,无从得见。所以现在看到的竹简,主要为楚简和汉简以及少量秦简,由于汉简不属于古文字材料,楚文字就成为当前战国文字研究中材料最为丰富的一系。楚人浪漫,有点像现在的法国人,所以楚文字简省较多,字形飘逸,在战国文字中独具特色。&br&&img src=&/6d960bd0aa07f3abcfe6aab1_b.png& data-rawheight=&688& data-rawwidth=&39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2&&&br&&br&3.三晋文字。韩赵魏原是晋国家臣,故世称三晋。三国文字同宗同源,虽有小异,不害大同。&br&&img src=&/a2dfe4a1bf_b.jpg& data-rawheight=&299& data-rawwidth=&6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7& data-original=&/a2dfe4a1bf_r.jpg&&&br&4.齐文字。主要是齐鲁两国的文字。齐鲁两国地缘相接,文化相近,历史上往来密切,所以两国文字也基本同源。&br&&img src=&/fd8b0df410bc630d5b3a9c_b.jpg& data-rawheight=&377& data-rawwidth=&34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8&&&br&5.燕文字。即燕国文字。发见较少,主要为玺印、泉币。&br&&img src=&/c62c1fe68fbc2ca599e57f_b.jpg& data-rawheight=&453& data-rawwidth=&38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7&&&br&6.中山文字。中山国属狄人鲜于部,嵌于燕晋之间,后为燕赵之间,一直被中原诸夏视为心腹大患。中山国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姓姬姓,参与过合众伐秦。现在所见中山文字为中山王青铜器,战国时代,各国铸器己少有铭文,唯有中山王器上铸有大量铭文,字形风格也与春秋金文接近。&br&&img src=&/d5cadfb4af862fe8b292_b.jpg& data-rawheight=&581& data-rawwidth=&9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5& data-original=&/d5cadfb4af862fe8b292_r.jpg&&&br&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各国文字虽有差异,但并没有到无法辨识的程度,毕竟都是从西周文字同源发展而来。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r&&br&1.字形改换。如楚文字中“馬”、“爲”等字,将下边表示动物四肢的部分,简省为两横。&br&&img src=&/ba147fa509f21f6a843e_b.jpg& data-rawheight=&135& data-rawwidth=&37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7&&&img src=&/3c238c743d2ab16f56bf116f26c8d719_b.jpg& data-rawheight=&148& data-rawwidth=&37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7&&&br&2.同形异读。如“箸”字在秦文字中表示筷子的箸,在楚文字中表示书写的书。&br&&img src=&/0fe9aad59a792af4be671_b.jpg& data-rawheight=&94& data-rawwidth=&7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2&&&br&3.另造新字。如楚文字中有一个字,上羽下能,是数字一的异体字。这样的字极为少见,屈指可数。&br&&img src=&/81be7bbcb88f07ca4c2def_b.jpg& data-rawheight=&88& data-rawwidth=&7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2&&&br&相较于各国文字的不同,一国之内的异写也非常的复杂,有时甚至超过了国际间的差异。总而言之,战国时代是一个用字混乱,极不规范的时期。&br&&img src=&/acc1a29e2a_b.jpg& data-rawheight=&89& data-rawwidth=&30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8&&&br&尽管文字分化,用字混乱,但不同文字体系所记录的语言却是相同的。当时虽然方国之言迥异,但雅言一直作为通用语。《论语》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他老人家居家过日子说的大概是鲁国方言,但讲解经书,执行礼仪,一定是用雅言。战国时,虽王室衰微,各国之间仍以雅言为通用,士大夫在正式场合说话用雅言,著书立说当然也用雅言。&br&&br&因此,百家诸子虽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口中所言,笔下所写,虽间或有方言词语混入,但总体而言,还都是当时的普通话,各国文字虽有不同,但彼此阅读并无大碍,所以,在“书同文”之前,是不需要彼此翻译的。&br&&br&而且所谓“书同文”,也只是规范了汉字形体的书写,取缔了大量并存的异体字,并没有规范汉字的使用,秦汉时期,同一字形不同地区用作不同音义的现象依然存在。
多图 ========== 先秦汉字出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从春秋末到战国开始的,这一时期,周王室衰颓,诸侯各自为政,不再以周朝正字为宗,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脉络。战国文字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体系: 1.秦系文字。平王东迁之后,将西周故地封给秦…
本回答分两个部分。首先讲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提到的字形微调,和笔者的理解。而第二部分,则讲这份意见稿以外的字形的标准,和笔者认为可以改进的地方。以下所指的「意见稿」都是《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不是笔者的意见。&br&&br&&img src=&/bb52cac78efa97e94b5f2fed5d641c03_b.jpg& data-rawwidth=&428& data-rawheight=&1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8& data-original=&/bb52cac78efa97e94b5f2fed5d641c03_r.jpg&&【意见稿】「琴、瑟、琵、琶」上左和「征」中下部件的「王」,最后一笔横変提。&br&&br&:附议&br&客观来说,「王」字的変提符合这个字在左変形的规律,意见稿的提议可使「王」字的変化更有系统。这一改也不是新作,古刻本中也能看见左「王」変提的「玨」。至于我的意见,现行的「王」字在左而不変形,似乎有点生硬。尤其在「王王」并排时,两个「王」字最底部的横又太齐整了,好像机械般的工整。&br&&br&&img src=&/08fd8bd8cd11_b.jpg& data-rawwidth=&147& data-rawheight=&1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47&&【意见稿】「魅」右部「末」的末笔由捺変点。&br&&br&:不需要改&br&由捺変点的调动,通常是因为「避重捺」,但「鬼」字的末笔不是平捺,所以「魅」字里边的「末」的捺是不需要変点的。这一改不能改善现有体系的规律,作用不大,大概又是从楷书引进的规律,相似者又如「鬾、魃、魐」之类。那些不是宋体本身固有的而是从楷书搬来的规律,我认为没有需要放到标准里。像「魅、鬾、魃、魐」这些字,它们字心的末笔不好规定。在我意见,与其紧紧地锁定字形细节上的标准,还不如留下一些空间给设计者发挥。&br&&br&&img src=&/d8be8e965c8de8c7ef2af619_b.jpg& data-rawwidth=&355& data-rawheight=&1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5&&【意见稿】「籴、汆、褰、衾」等字的末笔捺変点,避重捺。&br&&br&:反对&br&近六十年开始,便有人提出把书写体「避重捺」的规律搬到宋体。依照这个系统,上下有重捺的时候,上部或者下部的字需要回避。上面的捺不改,只改下面的捺为点,就是「留上避下」。我的看法是不反对「避重捺」本身,但不认同「留上避下」的做法,因为很多时候做得不好,改完之后更难看。「避重捺」适宜用在上下结构的叠字,还有「辶」的字形,也就是空间狭窄的地方,但处处强求宋体依行避重捺,反而使字形看起来不对称。再者,把「避重捺」的规律引进到宋体,做成新字形的系统,没有多大作用。&br&&br&&img src=&/4fdc9ed373a9136ecbd835bb_b.jpg& data-rawwidth=&358& data-rawheight=&1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8&&【意见稿】「巽(撰、馔、噀同)」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変竖提。&br&&br&:反对&br&我不赞成这一系列的调改,包括现行「巳 已 己」等字的変形。虽然经过整理之后,更符合新字形体系的规律,但传统印刷体「巳 已 己」一般不変形。如果「巳 已 己」変形,一来在风格上略有出入,近似半楷半宋;二来「乚」作为构字部件的改动,容易影响字心,不可随意调改。&br&&br&&img src=&/96e27ac4d58157f61fbb1ce8c3eb2b11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1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96e27ac4d58157f61fbb1ce8c3eb2b11_r.jpg&&【意见稿】「亲(榇同)、杀(刹、脎、铩、弑同)、条(涤、绦、鲦同)、茶(搽同)、新(薪同)、杂、寨」下部件「木」的竖钩変竖。&br&&br&:「茶」字待议,其他附议&br&从「朩」字底的字在《意见稿》中改回「木」底,由此解决了印刷字形「木」字底不合规律的问题,当然随之也出现了新问题。&br&&img src=&/8e968f59c4d65a2031cb84_b.jpg& data-rawwidth=&187& data-rawheight=&1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87&&&br&首先,调整后的「杂」和现行的「朵」,在字形上更加相近,可能会造成混乱。但两者的使用频率不同之余,词类也不同,加之上下文能轻易分辨。还有「朵」的字头只要不改成「带提的『几』」,两者的字形依然是很好区别的。我的看法是,调整后的「杂」不会比现行看到「杂」更差。假如「朵」和「杂」的词类相同,出现频率相同,即使是现行的「杂」字形也会互相混淆。&br&&img src=&/7a893f0cf458c32aceef0_b.jpg& data-rawwidth=&914& data-rawheight=&1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4& data-original=&/7a893f0cf458c32aceef0_r.jpg&&&p&然后,我虽然赞成其他的调改,但唯独「茶」这个字的底部不好改为「木」。除了香港的标准,各地标准的「木」字底,都更相似没有钩的「小木」。「茶」的底部之所以在诸多标准这么整理,大概和它的来源有关。&/p&&blockquote&《康熙字典》:「《正字通》引《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为荼』」【即是说「茶」的本字是「荼」】&/blockquote&&p&因此,我认为「茶」的字底,还是改作旧字形的「无钩小木」为好。假如「茶」的底部改为「木」字底了(和香港标准一样),确实可以减少多余部件,但结果却是民众陌生少见的字形。&/p&&br&&img src=&/c4f4abb2ee4f9ebe3d2024c_b.jpg& data-rawwidth=&358& data-rawheight=&1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8&&【意见稿】「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横折钩変&b&横折&/b&。&br&&br&:反对&br&与其去除这些字的钩笔,我认为更应该全部留下,一律不去钩。首先,这样可以避免「甬」的下部讹変为「田」,又减少了去钩的特例,方便记忆。其次,钩笔的删减容易影响使用者对字的印象,是受关注的细节,删除钩笔因而可能使字形変得陌生(如「茶」字底)。同理,像「少」这样的字也适宜留钩。但上下结构的叠字还是建议去钩,比如「哥」字。&br&&br&&img src=&/92f949bce0961fb17bdf_b.jpg& data-rawwidth=&359& data-rawheight=&14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9&&【意见稿】「蓐、溽、缛、褥、耨、薅」中的部件「辱」以及「唇、蜃」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br&&br&:待议&br&&p&统一部件结构我是赞同的,但「怎么统一」还需要商议商议。假如「辱、唇、蜃」这一系列的字,统一为上下结构,「厂」的第二笔(丿)就不再往下伸长到下部了,由此节省了一些空间。因此对于「薅」等结构复杂的汉字,上下结构的字形看起来更清晰。&/p&&br&&p&可是,相似于这些字的「厣、魇、黡」,它们的结构也是半包围结构。于是,如果「辱」之类的字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而留「厌」字不変,在使用者的眼中是不统一的。虽然「辰」和「厌」两字不同源,不好混为一谈,但这里所指的只是视觉上的问题而已。&/p&&br&因此,不论「辱」类的字统一为上下结构还是半包围结构,都要包括相似结构的汉字来一起考虑,好像「厌」字。不然的话,即使在字理上统一而有规律了,在使用者眼中「魇」和「溽」之间却还是没有规律的:一个上下,一个半包围,很不统一(错觉)。&br&&br&&img src=&/8cf8f5dcac365bee1386356_b.jpg& data-rawwidth=&145& data-rawheight=&1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45&&【意见稿】「毂」的左下部件『车』上&b&添加一短横&/b&。&br&&br&:待议&br&假如「毂」字增加了一短横,是会影响识字者的习惯的,没有短横的写法同时已经约定俗成。其次,这项提议遭到民众的反对(一半由媒体报道不全造成),再次推行或许更难。现在重新追求规律,另一个办法是把「?」类的字的短横,一律省略而改为省声。这样可以精简部件,重造系统,也顺从所谓的「民意」了。&br&&img src=&/ab2b7c7dade897_b.jpg& data-rawwidth=&860& data-rawheight=&1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0& data-original=&/ab2b7c7dade897_r.jpg&&&br&当然,我个人偏好恢复「毂」字的短横。这个做法总比先前提到的意见更直截了当,影响也是两个提议中最小的(只改一字),不妨重新考虑。&br&&br&关于《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的部分以上完毕。&br&——————&br&以下的是《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以外的话题,是我认为尚可改进的其他地方。&br&&img src=&/e3fa3fd43_b.jpg& data-rawwidth=&832& data-rawheight=&2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2& data-original=&/e3fa3fd43_r.jpg&&【说明】大陆规范的「眔」形下部或许可以改成「水」;「煲」字下部的「火」大概可以改成「?」。&br&&blockquote&《说文》:「眔」字「从目,从隶省」。&/blockquote&然而,现今的「隶」字在変形之后,下面四点已经変成和「水」相近的部件。因此「眔」按逻辑也应该変形的。理由如下:&br&&ol&&li&可以替换罕用的部件为常用的。&br&&/li&&li&比起现在的「眔」,古字书更多时收录底部相似「水」的字形。&br&&/li&&/ol&&img src=&/10ba7ef104abb26_b.jpg& data-rawwidth=&100& data-rawheight=&1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00&&::《康熙字典》中的「眔」形&br&&br&至于「煲」字改作「?」的理由,则是为了更符合「火」字居下変形的规律。况且「火」在底変形本身是占多数,比如「点烈热烝蒸焘烹然黑焦然煮熊煎煞照」。&br&&br&〖注〗暂时只提议把「煲」字改「?」,「眔」字的意见还需要讨论。&br&&br&&img src=&/b0c8046272bbe521abed3e_b.jpg& data-rawwidth=&840& data-rawheight=&2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0& data-original=&/b0c8046272bbe521abed3e_r.jpg&&【说明】「拋」字本从手从尤(尢)从力,不作从手从九从力的「抛」字。因此《俗书刊误》《字汇》《字辨》等等字书都收录前者为正字,而从「九」的为俗字。改这个字的理由比较多。&br&&br&首先,在大陆的通用字范围以内,结构为左下包围而从「九」的字不多,一般用到的就只有「馗」和「旭」两字。既然这样,不如改回正字而从「尢」,由此和「尥、尬、尴」等字一个系统。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或者减轻「拋」容易被写错的问题。&br&&br&其次,在日韩港台的标准的字形都更像上图「整理后」的字形,但当你仔细一看会发现大陆规范的「尢」和「尤」最后两画都是分得比较开的。因此,这两类字在大陆规范看起来非常相近,很容易造成混乱。&br&&br&&img src=&/8880dadafe4d89af5a735e_b.jpg& data-rawwidth=&619& data-rawheight=&3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9& data-original=&/8880dadafe4d89af5a735e_r.jpg&&※ 以上作出的比较仅为了突出「九」和「尢」不同字形的效果,请忽略此二偏旁之外的细节。&br&&br&【说明】&br&&blockquote&九 馗抛旭 尢(现行) 【都从「九」】&br&九 尴拋抛尬 尢(现行) 【除「抛」从「九」,其他从「尢」】&br&九 尴拋抛尬 尢(&b&提议&/b&)【除「抛」从「九」,其他从「尢」】&/blockquote&笔者所以提议「尤」和「尢」为偏旁时最后两画改为旧字形,是以区别于从「九」的字。&br&&br&以上两项提议都是为了增加识别率,并防止偏旁容易被写错的问题。&br&&br&&img src=&/4abf65e085d7fe2f545b33c5e9b80617_b.jpg& data-rawwidth=&823& data-rawheight=&3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3& data-original=&/4abf65e085d7fe2f545b33c5e9b80617_r.jpg&&【说明】这里有两个方案。&br&&ul&&li&甲案:整理之后就変得和港台标准相同,但和康熙字典体不同。&br&&/li&&li&乙案:和现行字形、康熙字典体都差不多,只是「彡」的最后一撇改成不穿头。&/li&&/ul&以上两案,都是为了增加「尨」「龙」两字之间的区别,更利于识别。但是,「尨」字毕竟不是常用的汉字,微调的帮助不是很大。因此,比起牵动更大的甲案,我还是牵动更小提倡乙案。&br&&br&&img src=&/7d80e10f87041dee664cf7eceb00f8c3_b.jpg& data-rawwidth=&689& data-rawheight=&4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9& data-original=&/7d80e10f87041dee664cf7eceb00f8c3_r.jpg&&&br&&img src=&/f66ed362bdc_b.jpg& data-rawwidth=&829& data-rawheight=&2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9& data-original=&/f66ed362bdc_r.jpg&&【说明】从「荊」可知这个字是从艸刑声的,因为它的形旁和声旁用的结构都非常分明,而现行规范字所采用的「荆」形却有不少问题。&br&&br&首先,从草字头的汉字大部分都是居上的,极少会像「荆」字这样偏在左侧一角。所以一般人要看出「荆」的形旁和声旁,是比「荊」字难的。而且除了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之外,所有使用汉字的地方都是以「荊」为正字的。&br&&br&其次,「麦」和「鼠」居左时,在大陆被改成了左右结构,但笔者以为还是恢复为左下包围的结构更为妥当。这两者作为偏旁改为左下包围的结构,好三个好处:&br&&ol&&li&因易于识别为一字非两字而便于阅读(尤其字多又密麻之时)&br&&/li&&li&符合一般変形规律&/li&&li&统一汉字圈各地区的字形&br&&/li&&/ol&&br&&b&参考&/b&&br&&a href=&///?target=http%3A//.cn/policy/txt//content_.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家语委副主任:汉字改写法不会影响百姓生活」&i class=&icon-external&&&/i&&/a&&br&《规范汉字印刷宋体字形标准化研究报告》&br&&br&&b&相关问题&/b&&br&&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大陆新字形宋体中的「避重捺」是什么?有何优势?&/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大陆现行字形标准?&/a&
本回答分两个部分。首先讲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提到的字形微调,和笔者的理解。而第二部分,则讲这份意见稿以外的字形的标准,和笔者认为可以改进的地方。以下所指的「意见稿」都是《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不是笔者的意见。 【意…
你的疑惑来自一个错误判断——你以为「大将」的「将」和「将军」的「将」意义显然是一致的。这个「显然」有点想当然了。「大将军」的「将」和「将军」的「将」才是同一个意义的,因而也是同一个读音(jiāng)的。你会更惊讶地发现「大将」的「将」(jiàng)和「大将军」的「将」(jiāng)读音也是不同的,因为「大将」不等于「大将军」,后面有没有「军」这个你忽略了的细节决定了整个词的结构,也决定了「将」的意义、读音。&br&&br&「将军」、「大将军」、「大将」、「将领」都是名词没错。但是,「将军」内部是动宾结构,「将」(jiāng)是动词性的,「军」才是名词性的,「将」要和「军」搭配起来才成一个名词。「大将军」就先把「大」和「将军」划为偏正结构,「将军」里面的结构同样是动宾关系。而「大将」是偏正结构的名词,「将领」是并列结构的名词,「将」(jiàng)在里头都是名词性的,单独一个、不用和什么搭配就是名词性的。&br&&br&动词性的「将」(jiāng)是搀扶、扶助、扶养、带领等意思。「将军」当短语来讲就是带领军队的意思,类似的动宾短语还有「将雏」(携带幼禽,引申为携子)、「将家」(带一家老小)、「将父」(赡养父亲)、「将车」(驾车)等,只不过这些都是古文,只有「将军」变成了现代汉语词汇(而不是短语)。所以你可能对「将」(jiāng)的动词性感到陌生,就像很多人不理解「司机」的「司」是动词性的一样。&br&&br&而名词性的「将」(jiàng)是军队头领、主帅的意思。&br&&br&两者意思有关系,但不一样。至于说,「将」(jiàng)又活用作动词,当率领、指挥、挂帅解,那又是另一回事。总之,「大将」的「将」(jiàng)和「将军」的「将」(jiāng)不是一个意思。&br&&br&举一个类似的例子,「磨石」和「石磨」都是名词,两个「磨」意义也有关联,但一个是动词性的,一个是名词性的,意义就是不一样,读音也不一样。还有,「计量」和「容量」、「蛋卷」和「试卷」。
你的疑惑来自一个错误判断——你以为「大将」的「将」和「将军」的「将」意义显然是一致的。这个「显然」有点想当然了。「大将军」的「将」和「将军」的「将」才是同一个意义的,因而也是同一个读音(jiāng)的。你会更惊讶地发现「大将」的「将」(jiàng…
结论在前,简单来说,就是翻译问题。如果不耐烦可以略去以下若干字。&br&————————————————&br&目前本答案的内容也贴在我的维基用户页里,能上维基者可以移步至此&br&→&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User%3AAntilovsky/page/%25E5%E6%25BA%%25BC%%E4%25B8%258E%25E5%E5%E5%25BC%%25AF%.B4.A7.E5.B8.8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zh.wikipedia.org/User:Antilovsky/page/同源异名与同名异译#货币&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题主首先需要分清「货币单位」和「货币名称」。如人民币的货币名称就是「人民币」,但其货币单位里没有叫「币」的。又例如,日本官方货币的官方名称为「日本银行券」,「日元」只是中文使用者根据其货币单位「円」(或自己的货币单位「元」)而创造出来的通用的货币名称,故也可以看出大多数时候货币的中文名称就使用该货币的单位。&br&&br&以下仅讨论货币名称。&br&&br&&ul&&li&以「币」为中文货币名称的有:&/li&&/ul&&br&&b&人民币&/b&,单位为「元」。&br&&br&&b&新台币&/b&,英文「New Taiwan Dollar」。新台币是英文含「Dollar」却没使用「元」这一称呼的例外。&br&&br&&b&港币&/b&,「港元」的俗称,也称「港纸」,英文「Hong Kong Dollar」。&br&&br&&b&澳门币,&/b&葡文「Pataca」,也有人沿用旧时「葡币」一称,或者俗称「葡纸」。&br&&br&&ul&&li&本身使用「元」(「圆」、「円」)作为货币单位,通用中文名称也使用「元」的货币有:&/li&&/ul&需要注意的是「元」同「圆」,二字一般可通用,但现代汉语标准则规定以「元」为货币单位。[1]「円」是「圆」的日本简化字。「圆」据信来自「银圆」,即「墨西哥银圆」,而「元」有意见认为其来自「元宝」[2],也有意见认为来自「圆」的二简字。&br&(关于「元」、「圆」二者详细的历史源流,还请移步&a data-hash=&1aa09a3b793b76b6abec6a73dd5d1989& href=&///people/1aa09a3b793b76b6abec6a73dd5d198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任天涯& data-tip=&p$b$1aa09a3b793b76b6abec6a73dd5d1989& data-hovercard=&p$b$1aa09a3b793b76b6abec6a73dd5d1989&&@任天涯&/a&在这个问题下的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人民币单位「元」是「圆」(本字)的通假字吗?&/a&)&br&&br&&b&日元&/b&,官方名称「日本银行券」,单位为「円」。现代假名遣写为「えん」(en),历史假名遣则写为「ゑん」。英文名称「Yen」来自幕末过渡到明治期间,当时欧洲人将其串标为「Yen」并流通国际。赫本初版《和英语林集成》(1867)中把「エ」、「ヱ」等开头的单语全部标成「ye」([je])的发音,这是因为参考了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所著的《英和和英语汇》(1830年)。据信麦都思编写《语汇》时并没有造访日本,而是从来访雅加达的日本人口中听取的,而当时一部分日本人可能还留着古老的 [je] 的发音。不过当赫本发现日文中的「エ」、「ヱ」除了一部分的地方之外并不发 [je] 音而是 [e] 音后,在赫本式罗马字的第三版(1886年版)中,除了「円」和格助词的「へ」(he)以外,所有的「エ」、「ヱ」开头都改回「e」了。似乎从此「円」就似乎已经定形为「yen」音,可能考虑到在西洋语言中「yen」比较不会和其他词语混淆(例如法语的前置词「en」等)。[3]&br&&br&&b&韩元&/b&,单位为「圆」。韩文写作「?」(won),有人音译写作「圜」,实际上是不对的。「圜」即「?」(hwan),是1962年韩国币制改革前的单位,现已弃用。&br&&br&&b&港元&/b&,也称「港圆」,俗称「港纸」「港纸」,英文「Hong Kong Dollar」。单位为「圆」或「元」。&br&&br&&ul&&li&通以「元」译外国货币名称(或有音译或其他译法)的有:&br&&/li&&/ul&&br&&b&美元&/b&,英文「(U.S.) Dollar」,官方名称「联邦储备券」。英文名称最早来源于叫「Joachimsthalers」(今捷克的亚希莫夫镇)的银产地,后来简化成「Taler」,进入英语后成为「Dollar」。另有「美圆」、「美金」等称呼。「美圆」与「美元」同。「美金」则来自金本位制时代,金本位制崩溃以后,此称呼实已不准确,但在港台、民间仍然惯用。另有「美刀」音译。&br&&br&故一般&b&加拿大元&/b&、&b&澳大利亚元&/b&、&b&新加坡元&/b&、&b&港元&/b&等英文含「Dollar」者,一律以「元」称呼。&br&&br&&b&欧元&/b&,欧洲诸语言通作「Euro」,另有「欧罗」音译,通用于港台。&br&&br&&b&澳元&/b&,即「澳门元」,也称「澳圆」,是「澳门币」的俗称。因为常与「澳大利亚元」混淆,故此俗称很少使用。&br&&br&&b&缅元&/b&,英文「Kyat」。&br&&br&&ul&&li&音译或半音译者有:&br&&/li&&/ul&&br&&b&英镑&/b&,英文「Pound」,最初是以一金衡制磅重量的高纯度银的价值作为基准。使用「镑」的有英国及其海外属地,以及叙利亚、黎巴嫩、埃及、巴勒斯坦国等中东国家。&br&&br&&b&里拉&/b&,英文「Lira」,最初也是以一金衡制磅重量的高纯度银的价值作为基准,和「Pound」一样都是源自拉丁文「Libra」,意为天平。现在土耳其还在使用「里拉」一名,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的里拉已经被欧元取代。&br&&br&&b&瑞士法郎&/b&,英文「Swiss Franc」,名称来自法国旧货币「法郎」,其最早源于英法百年战争的法国国王让二世,他被英国人囚禁四年后回到法国,决定铸造名为「franc à cheval」(「自由奔驰」之意)的金币,故「法郎」原意为「自由」。也有意见认为法郎源于法兰克的古国族名称。现仅有瑞士及一些前法国殖民地国家的货币使用「法郎」这一名称,如「中非法郎」、「西非法郎」。&br&&br&&b&比索&/b&,西班牙文「Peso」,是大部分前西班牙殖民地国家使用的货币名称,这些国家有菲律宾、墨西哥、古巴、多米尼加、哥伦比亚、乌拉圭、智利、阿根廷等国。&br&&br&货币名称含「&b&玻利瓦尔&/b&」的,皆为纪念南美革命家玻里瓦尔。如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玻利维亚的「玻利瓦尔诺」。&br&&br&&b&克朗&/b&,英文「Krona」或「krone」,是捷克、冰岛、丹麦、挪威、瑞典的货币名称。此名称在不同语言拼写不同。&br&&blockquote&丹麦和挪威的货币写作「krone」,复数「kroner」。瑞典的写作「krona」,复数「kronor」。冰岛「króna」复数「krónur」。它们在英文里都是「crown」,皇冠的意思。&br&&a data-hash=&897c31e328cd& href=&///people/897c31e328c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王一禾& data-tip=&p$b$897c31e328cd& data-hovercard=&p$b$897c31e328cd&&@王一禾&/a&&/blockquote&&br&&b&卢比&/b&,英文「Rupee」,是印度、毛里求斯、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尼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名称。印尼卢比的英文名为「Rupiah」,但它还有一个常用的中文名称为「印尼盾」,这一点下面会说到。&br&&br&&b&马克&/b&,德文「Mark」,德国旧货币名称。现在还在用「马克」一名的只有「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可兑换马克」。&br&&br&&b&卢布&/b&,俄文「рубль」,是前苏联、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的货币名称。&br&&br&&b&新谢克尔&/b&,英文「New Sheqel」,以色列货币。&br&&br&&b&兰特&/b&,英文「Rand」,南非货币。&br&&br&&b&兹罗提&/b&,波兰文「z?oty」,复数「z?ote」(2~5)或「z?otych」(5 以上),波兰货币。 @王昊&blockquote&波兰货币如果第二个字母是那样写,那相当于英语的 w 了。似应译作「兹沃提」,但波兰语「?」的误译很多,哈哈,不差这一个。「瓦文萨」没翻译成「瓦莱萨」,算是不错了。其实我不懂波兰语的,但斯拉夫诸语言都有相通之处。考虑到波兰语中L(腰带)与L之间的形近(注意不是音近,有其他例子可援)的话,「z?ot」这个词的意思便是「金」,现代俄语写作「золото」。&br&&a data-hash=&48a87393ebb0f7b98ab71cc51868dfaf& href=&///people/48a87393ebb0f7b98ab71cc51868dfa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冷阳& data-tip=&p$b$48a87393ebb0f7b98ab71cc51868dfaf& data-hovercard=&p$b$48a87393ebb0f7b98ab71cc51868dfaf&&@冷阳&/a&&/blockquote&&br&&b&里亚尔&/b&(Riyal)和&b&第纳尔&/b&(Dinar)是大部分阿拉伯国家使用的货币名称。「里亚尔」与旧「雷亚尔」同源。使用「里亚尔」这一名称的有阿曼、卡塔尔、沙特、也门、伊朗等国。「第纳尔」源自古罗马货币「Denarius」,源自拉丁语,意为「包含十个(铜币)」。使用「第纳尔」这一名称的有巴林、科威特、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马其顿、前南斯拉夫等国。&br&&br&&b&林吉特、令吉、零吉&/b&(Ringgit)是马来西亚的货币。2004 年前官方中文名为「零吉」,后来马来西亚话语规范理事会改为「令吉」以免书写时与数字「零」混淆。「林吉特」的叫法仅限于中国大陆。&br&&br&另外还有什么蒙古国&b&图克里克&/b&、哈萨克斯坦&b&坚戈&/b&、乌兹别克&b&苏姆&/b&、阿富汗&b&尼&/b&、孟加拉国&b&塔卡&/b&等等奇奇怪怪的货币,就不赘述了。&br&&br&&ul&&li&难以解释的译名:&/li&&/ul&&br&&br&&b&雷亚尔&/b&,葡文「real」。复数「reais」,1790年发行的初版雷亚尔(复数「réis」)时意为「皇家」,现指旧雷亚尔货币或「真实」。巴西货币名。90年代重新启用「雷亚尔」一名,以求「货币的真实价值」,对付通货膨胀。&br&&a data-hash=&2db252f7bc80d7b252c951& href=&///people/2db252f7bc80d7b252c951&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henrique zheng& data-tip=&p$b$2db252f7bc80d7b252c951& data-hovercard=&p$b$2db252f7bc80d7b252c951&&@henrique zheng&/a&&br&&br&&b&盾&/b&,这是最复杂的译名。&br&&b&荷兰盾&/b&,英文「Dutch guilder」。关于其中文名称,有一种说法相信其来自英镑发行前的英国货币「弗洛林」(Florin),其硬币面上画有四面盾。其后「盾」一名被用在类似的荷兰货币「Florin」和「Gulden」上。(「Gulden」意为「金的」)&br&&b&越南盾&/b&,音译自越南语「??ng [銅]」,其本字为「铜」。&br&&b&印尼盾&/b&,实「印尼盾」是误称,原因在于印尼长期使用荷兰盾,印尼独立并采用新货币「印尼卢比」后,很多华人仍沿用「盾」这一称呼。&br&&blockquote&另外,印尼人也称呼他们的货币为「uong」,其本意为铜、钱。如「多少钱」,就是「berapa uong」。&br&&a href=&/people/mao-yu-ling-32& class=&internal&&@毛宇凌&/a&&br&荷兰盾在 VOC(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时期在印尼流通,一直到 1946 年印尼政府发行 ORI(Oeang Republik Indonesia)代替荷兰盾为止。在那期间印尼各个地区流通过很多种货币,但是一直到 1946 年 ORI 发行之时荷兰盾的影响力还是很大。所以在华人地区一直保留「印尼盾」这个说法。而 1946 年发行的 ORI 后来经历不同时期逐渐被替换成了现在流通的 Rupiah,也就是印尼卢比。&br&&a data-hash=&ebbdda9aae3e6b2b6c9d& href=&///people/ebbdda9aae3e6b2b6c9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酸酸酸& data-tip=&p$b$ebbdda9aae3e6b2b6c9d& data-hovercard=&p$b$ebbdda9aae3e6b2b6c9d&&@酸酸酸&/a&&/blockquote&&br&&b&泰铢&/b&,英文「Baht」。&br&「铢」为我国古代是重量单位 ,等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br&有意见认为单音节的「铢」是一个外来音译词, 来自「Tieat」,依据是1936年的旧《辞海》、台湾1973年的《中文大辞典》,以及1985年的《大辞典》中「铢」字条下有「(Tieat)暹罗货币名 ,等于一百仙 (cents)」的解释。进一步意见认为「Tieat」译作「铢」当是福建人所为,福建闽南话里面「蛛」、「株」、「铢」等字读作「tu」,与「Tieat」音近,因此「铢」是泰国旧币「Tieat」的译名。&br&也有意见认为「Tieat」为「Tical」的误写,「Tical」是19世纪泰国旧的货币单位,它比「Tieat」更加有据可寻。同时,「铢」的本字是「钅末」。「钅末」字发「puak」,为早期华人来暹罗做生意时针对「Baht」所发明的字。但后来发现这个字中国并没有,使用不方便,便改为「铢」,这两字只相差一撇。[4]&br&另外,有第三种意见认为「铢」是质量单位,相当于15克,由于一「Tical」相当于15克的银,后来索性使用「铢」为货币名称。&br&&br&Ref. &br&[1] &a href=&///?target=http%3A//www./wxzl/gongbao//content_5335695.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wxzl/gongbao&/span&&span class=&invisible&&//content_5335695.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2] &a href=&///?target=http%3A//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3FQueryID%3D2%26CurRec%3D2%26recid%3D%26filename%3DIGQJ%26dbname%3DCPFD9908%26dbcode%3DCPFD%26pr%3D%26urlid%3D%26yx%3D%26v%3DMDE2NTVuVTcvTEoxMFVMQ3JhWkxLeEY5bk1yNDlGWmVzS0NoTkt1aGRobmo5OFRuanFxeGRFZU1PVUtyaWZadUp2RVN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论我国主币单位“圆(元)”之由来——兼说辅币单位“角”、“分”&i class=&icon-external&&&/i&&/a&&br&[3] &a href=&///?target=http%3A//ja.wikipedia.org/wiki/&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ja.wikipedia.org/wiki/&/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円_(通貨)#.E6.A6.82.E8.A6.81&br&[4] &a href=&///?target=http%3A//sso./interlibSSO/goto/75/%3D%3D9bmjh9mds/KCMS/detail/detail.aspx%3FQueryID%3D2%26CurRec%3D7%26recid%3D%26filename%3DGBDDdbname%3DCJFD1112%26dbcode%3DCJFQ%26pr%3D%26urlid%3D%26yx%3D%26uid%3DWEEvREcwSlJHSldRa1FhcTVTM20zdmZTUjVjUnVkUVVKWTcya0luODVTVVAwRnRsV2J0SjVVMHBDRXErSE5KOXlBPT0%3D%2524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21%21%26v%3DMDYzMzRxVHJXTTFGckNVUkw2ZllPUnRGeTNuVTd6QklpL1Bhckc0SDlETXJJOUViSVI4ZVgxTHV4WVM3RGgxVDM%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n/Periodical_gbdsdxxb-zxsh.aspx&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还可以移步参考:&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zh.wikipedia.org/wiki/&/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流通貨幣列表
结论在前,简单来说,就是翻译问题。如果不耐烦可以略去以下若干字。 ———————————————— 目前本答案的内容也贴在我的维基用户页里,能上维基者可以移步至此 → ——————…
&p&中古音、先秦音的性质并不相同。中古音是有中古及之后的确切音韵记录材料为依托的,与其说是在构拟中古音,还不如说是在将当时的音韵记录用更准确的分析重新表述一遍。而先秦音的研究,才是在进行真正的语言构拟,依据谐声分析、先秦押韵、汉藏对比,配合语音学原理来进行构拟及词源探讨。因此,中古音是可以教学的,而先秦音其实属于须要自己去研究的领域。我的建议是:先反复看熟并理解李方桂(《上古音研究》)、余迺永(《上古音系研究》)、郑张尚芳(《上古音系》)三位学者的先秦拟音体系,然后直接自己开始进行研究:进行谐声分析与押韵分析,拆分不同声旁的同音字(将拟音拟得更精细,尽量往各声旁音韵地位不重叠的方向拟)。寻找汉语内部的词族关联,按构词形态来推测字与字之间的词义及音韵联系(包括同声旁与跨声旁的);进行汉藏比较,寻找与周边语言的同源词,持续修改自己的拟音。以及,要总是以语音学的音理(发音与测量)作为依据,以此提出一些能更好地解释谐声现象的构拟方案。要之,上述三本或类似的著作已是较好的教材了。理解了构拟方案,就能通过自己分析来进而理解各声旁的谐声细节、各韵部的演变,这些细节方面的学习其实在性质上就相当于由学习者自己去研究。&/p&
中古音、先秦音的性质并不相同。中古音是有中古及之后的确切音韵记录材料为依托的,与其说是在构拟中古音,还不如说是在将当时的音韵记录用更准确的分析重新表述一遍。而先秦音的研究,才是在进行真正的语言构拟,依据谐声分析、先秦押韵、汉藏对比,配合语…
门外汉来抛个砖,个人认为是真的。&br&清华简首先是从国内某处战国古墓盗挖后私运到香港,大概在06年现身香港,因为学术机构不能购买盗掘文物,所以清华只能委托校友以捐赠的方式从香港抢救回来。拿去北大做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年份是:公元前305±30年,也就是战国中期偏晚。因其是盗掘后通过非法渠道偷运至香港转手多次,为了保护销赃渠道拒绝透露上家是文物商的「行规」,作为学术机构的清华无法追查其来源,只能推测其来自湖北。08年10月开了鉴定会,参与鉴定的11位专家基本是来自外单位的考古历史文献古文字领域的著名学者(鉴定组组长是李伯谦和裘锡圭),现在怀疑是假的的人,无一例外都不是搞古文字学的。清华简迄今已整理出了四辑,还会以每年一辑的速度继续出,研究者可以透过高清照片仔细研究这批简的文字和简形,买不起书网上有电子版可以看到。&br&&br&一 、清华简经测定含水量是近400%的饱水竹简 ,朽软脆弱就像开水煮熟的面条一样,这种程度现代技术难以企及。且数量巨大两千多枚,造假要想通过碳14测试的办法是写在战国无字简上,但是找来那么多战国的饱水无字竹简不太可能(木简倒是有可能的,以前发生过拿古墓棺椁造假简的事情)。就算能找到竹简也要有合适的墨水,写上去不能脱落不能浸染,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任胡平生先生介绍自己曾会同简牍保护的同行亲自做过实验,在古竹片上用明清时期的古墨写字极为困难,根本无法与竹片浑然一体 。就算能研制出墨水,这批简还有一个特点,入藏清洗时发现有些竹简表面有一层污垢板结成的坚硬外壳(见下图),就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李均明先生说的:“有谁能造假造出几千年前的污垢?”&br&下图:竹简入藏时的状态 ,里面用新竹片做衬托和支撑,外面包裹多层塑料膜防止失水,两端缠上胶布固定,然后装在半米长的塑料圆筒里 。(图片来源:&a href=&///?target=http%3A///thread--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清华简达特茅斯大学报告会摘要&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90c40b2a23abd98d38d4d6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90c40b2a23abd98d38d4d6_r.jpg&&&br&下图:污垢剥揭前后对比。(图片来自:清华简文本复原 ——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二辑为例 &a href=&///?target=http%3A//219.232.82.150/textingchina.lib.uchicago.edu/pdf/511_S1_02_LiJunming.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219.232.82.150/textingc&/span&&span class=&invisible&&hina.lib.uchicago.edu/pdf/511_S1_02_LiJunming.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br&&img src=&/87934edc64d491a1f008e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87934edc64d491a1f008e_r.jpg&&&br&下图:还大体保留着成卷状态的简,以及外层的丝织品残片,据说揭取过程有录像。(图片来自:《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br&&img src=&/ff043dfd1b1aa031ca5ded_b.jpg& data-rawwidth=&1061& data-rawheight=&5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1& data-original=&/ff043dfd1b1aa031ca5ded_r.jpg&&&br&二 、清华简大部分都有契口,存在编纶编联的痕迹,有的有朱砂格线,有的还发现背面有丝织品粘接加固的残迹,放大高清照片可以看到腐烂的编绳或者织物留下的痕迹。简册制度最近一个重要发现是出土竹简背面往往有人为刻划用以标识简序的划痕,这是一个本科生孙沛阳2010年1月参加北大简整理时发现的。他还观察到包山楚简和上博楚简也存在类似的墨线和划痕,并推测这类痕迹与竹简编联有关。清华简整理时同样发现了简背规律性斜线划痕,似用刀、锥一类的利器所为,有些篇特别明显,整理拍照时候把简的背面也拍出来了。清华简入藏时间是在这一发现前几年。其他还有数字编号和简册折页式收卷方式等,都是通过清华简发现的新知。&a href=&///?target=http%3A//www./show_article.php%3Fid%3D203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算表》收卷方式&i class=&icon-external&&&/i&&/a&&br&下图:《金滕》篇的背面划痕。(图片来自: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br&&img src=&/f755babb575ead0b4f6c700_b.jpg& data-rawwidth=&895& data-rawheight=&4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5& data-original=&/f755babb575ead0b4f6c700_r.jpg&&&br&三 、伪造简的内容几乎都是抄传世古籍或者拼凑已经发表的出土文献而成,因为如此作伪最容易且露马脚的风险最小。但清华简的内容大多是前所未见或是只有著录的先秦佚籍,还不是一篇,是几十篇,从已发表的来看伪造的话对造假者的文学、古文字学、古音韵学、古文献学、古代史以及思想史等方面的知识水平要求高的不可想象。特别是里面有佶屈聱牙的商周文献,其难度还要再上一层,更不用说还有人身图,古算具等现代人完全想不到的东西。&br&下图:清华简《筮法》。(图片来自:《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br&&img src=&/c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字草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