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支出同2016年财政收支情况增幅挂钩事项有哪些

取消财政重点支出挂钩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怎样花得更好?_中国江苏网
&&&&&&&正文
取消财政重点支出挂钩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怎样花得更好?
取消财政重点支出挂钩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财政资金如何花在“刀刃”上(微观察)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指出,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民生等各方面支出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决不能让大量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要加大力度清理盘活沉淀的财政资金,从体制上解决“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确保公共资金高效安全使用。财政收入吃紧,但重点支出不能紧,比如,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但教育支出增长6.
  取消财政重点支出挂钩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财政资金如何花在“刀刃”上(微观察)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指出,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民生等各方面支出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决不能让大量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要加大力度清理盘活沉淀的财政资金,从体制上解决“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确保公共资金高效安全使用。
  财政收入吃紧,但重点支出不能紧,比如,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但教育支出增长6.8%,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3.3%……那么钱从哪儿来?怎样花得更好?
  各部门都认为自己工作重要,想多分财政“蛋糕”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财政收入增速减缓了,我们可以通过赤字、债务来支撑财政支出。显而易见,扩大政府债务短期走几步是可以的,长期走行不通,那样会导致财政风险迅速扩大,甚至出现财政危机。
  此路不通,我们面前还摆着一条明路,那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但要做到却阻力重重。因为每个部门都觉得自己负责的工作最重要,钱就应该花。这样一来“刀刃”太多,“好钢”根本不够用。
  “财政资金分配年复一年,都是在上年基数上再增长,就形成了现有的支出结构僵化。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一方面财力紧张,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单位和部门钱花不出去。”刘尚希分析,正是由于利益的固化,才使得现在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遇到了层层障碍。
  比如,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是通过各个部门按“条条”下达到地方的。对地方来讲,这些“戴帽”下来的钱要专款专用,要把这些资金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十分困难。
  纵向看如此,横向看也是一样。比如,财政支出存在多年的“挂钩”机制,2015年教育、农业、科技、计划生育等7项挂钩的支出,占了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这个钱基本上也是固化了,每年财政都要按比例“切钱”。相关部门拿到钱后,再去“因钱设事”,想方设法把钱花出去,花不出去的钱就会趴在账上“睡大觉”。
  刘尚希认为,如果整个国家的财政资金碎片化,分散在各个部门,不能统筹使用、不能有增有减,这不仅影响资金使用绩效,还会影响百姓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
  深化改革,打破支出固化格局,财政的钱才能用好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取消财政重点支出挂钩的问题,目前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央层面已通过审议,接下来就是走法律修改程序。通过脱钩解决固化格局,有利于科学地安排重点领域的支出,使支出更好地符合实际需要。
  “支出固化的问题解决不了,就根本提不到优化。当前亟待解决的,是要把固化的格局调整到正常的格局。”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认为。
  把钱用在刀刃上,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实施支出经济项分类改革。现在一看预算,都是发展改革事务,支出年年增长。但预算里列的这些钱具体到底花在哪儿了?有多少给人员发工资,多少做投资建设,基本上搞不清楚。一个主要原因,是支出没有进行分类,钱都是捆在一起的。
  还有,去年中央基建投资大概5000亿元,但全国财政收入是15.95万亿元,这里面真的只有5000亿元用来搞建设吗?其实,还有很多资金是各个部门通过专项的形式使用的。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些重复建设?这些资金应当如何统筹使用、统一管理?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专家建议,预算分类改革试点应尽快在中央与地方全面推开。推开之后把预算拿出来,再分析投资的钱投到哪里了、效益如何,才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才能把收入和支出更好匹配起来。
  支出固化,还包括支出方式的固化。比如政府支持企业搞研发,直接给企业补贴,这种补贴可能是有问题的,但是已经补成习惯了。这样的支出方式也要改,别让国家的钱打了水漂,甚至给权力寻租提供空间。(记者 李丽辉)
标签:刀刃,财政资金,固化
责任编辑:中江网编辑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1,B2-长沙市财政局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谈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深化税制改革
亮点1 预算审批以支出为重点。税收不再是任务,而是预期,财政收入依法征收,该收多少就收多少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同时提出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怎样理解这些新提法?
  楼继伟(财政部部长):《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是对财政职能作用的重要论断,也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决定》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府预算制度、税收制度和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我国现行财政制度中,存在一些与现代国家治理、与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就是要通过改革,使预算管理体制更加科学、有效,税制更加公平、规范,同时要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
  记者:如何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楼继伟:预算制度改革重点在三个方面:
  一是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目前我国预算审批包括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三个方面,但核心是收支平衡,而不是支出规模与政策。如果预算以平衡状态为重点,那么每年财政收入就必须完成预算安排,否则就会造成赤字扩大。这样一来,客观上容易带来预算执行的“顺周期”问题,当经济比较热的时候,完成收入任务比较容易,财税部门会倾向于少收点,民间的钱越多,经济就会越热;当经济比较冷的时候,完成任务不容易,财税部门为了完成任务就倾向于多收,民间的钱少了,经济就会更冷。因此,《决定》明确提出,审核预算的重点由财政收支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在预算审批以支出为重点后,税收就不再是任务,而是预期,财政收入依法征收,该收多少就收多少,这是一项重大的机制变化。
  二是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年度预算审核重点由收支平衡转到支出政策上,收入预算从任务改为预期,预算确定的收支平衡状态在执行中有可能被打破。为确保财政的可持续,就要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一方面是建立跨年度弥补超预算赤字的机制,另一方面是建立中长期重大事项科学论证的机制,对一些重大项目不能一年一定政策,要有长远考虑,通过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其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财政可持续性。
  三是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现在的预算公开更多的是财政收支情况的报账,简单公开账目。以后预算要更多强调公开支出政策,预算公开除了“报账”以外,要让大家更多知道是怎样一种支出政策,增强预算的透明度。
  亮点2 税制更加公平、规范。加快房产税立法和改革步伐,减少房产建设和交易环节税费,增加房产保有环节税收
  记者:推进税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有哪些重要举措?
  楼继伟:根据全会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税制改革的方向是,根据“五位一体”总布局、总要求,在保持宏观税负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分配、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职能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深化税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包括: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消除重复征税问题;推进消费税的改革,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将一些资源类产品和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进一步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等等。同时,三中全会还提出要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一方面对自然资源要素征收,要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大收入分配调节,更好地体现公平。加快房产税立法和改革步伐,减少房产建设和交易环节税费,清费立税,增加房产保有环节的税收。
  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也是三中全会确立的重要任务。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经济,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不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要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对于目前已有的优惠政策,要确定期限、限期取消,以后不再开新口子。区域发展规划应与税收优惠政策脱钩,今后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同时,严格禁止各种越权税收减免。
  亮点3 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总体上将大量减少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和对地方的干预,促进市场统一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记者:《决定》提出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下一步将如何推进这方面的改革?
  楼继伟: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实际上是涉及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问题。在事权划分中,首先明确哪些是中央事权并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哪些是地方事权并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哪些是中央委托地方事权、中央相应承担支出责任,哪些是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相应明确各自支出责任。
  当前中央和地方职责交叉重叠,共同管理的事项较多,这种格局造成目前中央财政本级支出只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5%,地方实际支出占到85%。这说明很多该中央管的事情中央没有直接管理,委托给了地方去做,再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给地方提出要求,客观上会不同程度地干预地方事权,地方往往也没有动力做好不适于地方承担的事项,造成行政效率偏低。
  今后,要按照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要求,在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公共事项的受益范围和管理效率,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适度加强中央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减少委托事务。《决定》同时提出,要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在这一基础上,中央和地方按规定分担支出责任,使得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事项获得规范,总体上将大量减少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和对地方的干预,有利于促进市场统一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记者:《决定》明确提出,要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楼继伟:这一改革切中弊端,是解决当前预算管理中突出问题的重大举措。目前,与财政收支增幅或GDP挂钩的重点支出涉及7类,包括教育、科技、农业、文化、医疗卫生、社保、计划生育。2012年,财政安排这7类挂钩支出,就占到全国财政支出的48%。支出挂钩机制在特定发展阶段为促进上述领域的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造成财政支出结构固化,加大了政府统筹安排财力的难度,全国财政从中央到县四级都要求挂钩,也不符合社会事业发展规律,部分领域甚至出现财政投入与事业发展“两张皮”,容易产生“钱等项目”、“敞口花钱”等问题。这种挂钩的另一弊端,是造成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过多,资金投入重复低效。
  当然,清理规范挂钩并不意味着财政要削减这些重点支出,只是不再采取这种挂钩方式。很多重点支出都是民生领域的,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把这些领域作为重点予以优先安排,确保这些领域事业发展的正常投入。
相关附件下载: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站点地图 - 免责申明
主办单位:长沙市财政局&&&&地址:长沙
市岳麓大道218号&&&&维护电话:6
备案序号:湘ICP备号
最佳使用效果: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5.5或以上-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楼继伟:挂钩制度存弊端 造成大量资金闲置
来源:新华网作者:
原标题: 楼继伟:挂钩制度存弊端 造成大量资金闲置
   新华网北京3月20日电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年会本周末在北京召开,围绕着“新五年规划时期”的中国这一主题,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挂钩事项”存在诸多弊端,并造成了大量的资金闲置,其原因是挂钩的事项和当地并不切合实际。
楼继伟指出,所谓挂钩事项是指“重点支出是和财政收支或者和GDP的规模挂钩的相关事项”。在2013年以前,中国一共有七类重点支出挂钩事项,包括教育、科技、农业、医疗卫生、社保、文化、计划生育,一共是七大类。据统计,在2012年以上七大类重点指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48%。随着十八届三中全提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七大类支出才停止以往的挂钩方式,不在相互攀比。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持续推进,中央到地方预算编制不再挂钩。楼继伟表示,过去2013年的时候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有260项,去年压缩到94项,今年的预算安排在94项,而且是一个专项转移支付只有一个管理办法,过去时候一个专项转移支付里边套三个管理办法,等于可能有三个小的专项,砍掉,变成只有一项,以后还可以整合。
楼继伟强调,当前中国的一些法律还没有修改,挂钩事项是有规划支撑的,有的是有法律支撑的,虽然目前的解释是按《预算法》编预算,但是这些法律应该在适当时候修改。同时,《监督法》有监督重点之处,在以往的时候特别关注个别界别的挂钩事项。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明确表示,要关注重点支出,不关注挂钩。所以,《监督法》也留下一些问题需要改。
楼继伟还表示,2013年一般转移支付占中央地方转移支付的56.7%,今年的预算就达到了60.5%。财经部正在压缩专项,给地方以更大的灵活度。楼继伟指出,财政部下一步改革将进行中央和地方财税管理的改革,要分清楚哪些是中央的职责、哪些是地方的职责、哪些是中央和地方的共同职责,在此基础上再设计专项转移支付的内容。
   对于“挂钩事项”,楼继伟认为其存在诸多弊端,具体主要分为以下五点:
第一个弊端,是与总需求管理的灵活性要求相悖。楼继伟认为,“我们说经济过热的时候适当要压缩支出,要增加财政的赢余,但是有的事项是和收入挂钩的。财政收入增长快的时候支出就必须要比它增长要快,这个事项上,那我怎么压缩呢?很难。因此,这么多年来,不论经济是过冷还是过热,我们国家从来是财政赤字。”
第二个弊端,从全国总量上挂钩我们还比较容易实现,但是越到地方、越到基层需求越有地方的特色,越零散,越没有办法挂。楼继伟举例表示,比如北京和上海反映,如果教育支出要达到当地生产总值的4%以上,学校要换一些设施,桌椅板凳如果说五年换一次是比较合理的,按他们的测算,大致三四年就得换一次。反过来,在一些贫困的地区,4%的GDP作为教育支出的一个挂钩的原则,4%的GDP根本不够用。楼继伟指出,“但是这个挂钩是从中央到地方一直挂到底的,北京市我们坐的这个地方属于海淀区吧,海淀区农业是越来越小的,但是农业是跟财政收入挂钩的,区域的财政收入要涨农业要涨比它要高,但是这个地区的农业是在萎缩的。”
第三个弊端,是和《预算法》新的规定绩效原则是相悖的。因为绩效如果比较差,这方面的支出就不应该安排,挂钩以后不管好坏,按挂钩安排。
第四个弊端,不利于节约资金。支出有效性难以提高,我们审计发现,大量的资金闲置,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挂钩事项和当地并不切合实际,有的方面是需要安排更多的资金的,有的方面不需要那么多的资金,但是挂钩了就不得不安排,花不出去放在那里,但需要资金的方面拿不到钱。
   第五个弊端,专项越来越多。就是中央本级的专项资金和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越来越多,财政支出的安排越来越碎片化。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2014亮点解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4亮点解读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年财政收支情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