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ibike共享单车车代理靠谱吗

不久前,来自20个国家的外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入选的发明包括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作为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2017年得到了全面的爆发,根据艾瑞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达到12.3亿元,用户规模达到0.28亿人。预计到2017年全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觃模将达102.8亿元,增长率为735.8%。用户规模预计在2017年将达2.09亿人,将继续保持超高速增长。
经过近2年的发展,共享单车现已经成为资本市场最热的宠儿,甚至间接拉动了各种如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项目。但随即而来的是,坊间不乏各种对共享单车模式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共享单车已经充满了泡沫。但种种质疑均掩盖不了的事实是,共享单车项目被资本市场疯狂追捧,甚至目前滴滴派驻自身三位高管进驻ofo,协助争夺白热化的市场。
&面对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的共享单车领域,我们希望复盘一下,共享单车究竟是不是继Uber、滴滴之后,另一个靠谱的商业模式?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优先需要深入理解共享单车的运营逻辑。本质上看,共享单车的运营逻辑,可以描述为:共享单车运营商通过募集资金,采用自主/半自主研发,自行车行业上游生产商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单车,并以重资产的方式选择重点城市投放出去,通过智能锁(或机械锁+客户端)创造性地解决了异地还车的难题,在收取用户押金后提供单车分时租赁服务,同时组织本地后勤团队维护单车的损耗。
从上述这个运营逻辑,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现在的共享单车,根本谈不上是共享经济,实际上只是一种重资产的单车租赁模式而已。或者说,是多年前早已存在的市政有桩共享单车的互联网+升级版,比起共享单车这个更倾向于驱动资本方的叫法,可能叫做&网租单车&更为恰当。
当时,单纯把共享单车通过租赁模式去分析,恐怕还没足够深入到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的核心,因为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押金仍未考虑。我们知道,共享单车是一项高频应用,瞄准用户上下班/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需求,活跃用户并不会频繁退押金,这些押金构成了共享单车庞大的押金资金池,而这个资金池会产生利息收入。
从资金利用的角度看,实际上可以将共享单车看作是一项带杠杆的利率产品。我们以摩拜为例,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止到今年5月摩拜已经累计全国投放450万台单车,由于型号众多,摩拜准确的每台生产成本我们难以精确获得,如果以一台800元算,则固定资产投入36亿元;那这笔固定资产撬动了多大规模的押金资金池?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摩拜的活跃用户数规模。
根据艾瑞APP指数数据,2017年5月摩拜日均独立设备数为794万,可认为摩拜活跃用户数规模约在800万左右,按每个用户押金299算,资金池为24亿,当然考虑沉默用户因素后,资金池实际金额会高于24亿,而这个资金池,每年可以稳定获得1~2亿的利息收入,因此在摩拜能实现运营成本&&收入平衡的前提下,可将摩拜看为一个杠杆率约为0.7倍的固定利率产品(24亿除以36亿,由于没考虑沉默用户押金,0.7有低估风险)。如果将上述分析逻辑套到野蛮生长ofo的话,因为小黄车的造价远低于摩拜,ofo的杠杆率会达到1倍甚至2倍的水平。考虑到资金池利息收入的无风险性,相比大部分导入期的项目,其ROI实属已经不错了。
&我想这也是为何ofo在充满质疑声中,依然能获得资本市场看好、并取得行业目前最高融资总额的核心原因之一。而ofo也顺水推舟把新用户的押金提高到199元。用户可能并没大家想象的这么在乎单车的科技感和质量,单车的绝对数量优势在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带来的收益会更高一些,这点最能拉动活跃用户总量从而维持资金池规模的稳定。当然最重要的是,带来更高的杠杆率。
当然,上述分析的前提,是共享单车项目能维持运营成本&&收入的平衡。这点共享单车是否能做到?
&首先我们来看成本侧,共享单车的运营费用大体可由单车折旧、运营人员费用、零配维修费用和市场费用组成。仍然以摩拜为分析对象,其投放的450万辆单车对应的36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将会在2年内折旧完毕,平均每年折旧费用为18亿;如果按每年损耗率(被偷、被破坏、丢河里等情况)为10%算,年均资产减值约3亿;地面运营团队方面,如果按每500辆单车配一名运营员,负责单车的管理和调度运输,人力成本5000元人月算,每年人工支出约为5亿;维修成本方面,由于摩拜质量较好,按维修率5%、单次维修费用200元算,每年维修成本5千多万;市场费用较难估算,考虑到摩拜做推广的力度,费用至少在1~2亿以上。再考虑其他不可预见费用,摩拜一年的运营成本可能在28~30亿规模。
成本项 费用估计(年) 固定资产(单车)折旧 18亿 单车非正常损耗(被偷、破坏) 3亿 人力成本 5亿 维修成本 0.5亿 市场费用 1~2亿 其他费用 1~2亿 年运营成本估计区间 28~30亿
接下来看收入侧。按摩拜800万日活用户平均每天2单计算,摩拜平均一天订单级别会在1600万的规模,如果每单摩拜能获得0.5元收入的话,摩拜一年的订单收入能达到29亿的规模。当然考虑到目前共享单车大量的红包补贴和免费骑行活动,0.5元/单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估计,目前也是达不到的。但如果以滴滴为案例考察,当共享单车项目迈入成熟期后,这个数字我认为实际上是可以预期的。
共享单车另外一块潜在收入来源是广告收入。当然目前大部分共享单车已经在做品牌联合推广,但这方面真正的潜力仍未得到深入挖掘,一方面是因为虽然无论是摩拜还是ofo都达到了用户规模千万、日订单2千万的规模,但由于用户打开APP频率低、驻留时间短等原因,以及缺乏用户标签去精细化区分流量,以及摩拜、ofo本身对用户体验的考虑,流量并未得到有效变现。当然随着共享单车的运营,把单车大数据做大做实,比如根据用户出行规模和档案做精细化划分,共享单车的广告收入是可以期盼的,当然另外一个点是单车本身的车身广告。
通过上述初略的估算,共享单车实际是可以做到营收平衡的,当然上面数据本身的推导未必十分精确,通过进一步的数据收集可以进一步做实,但从整体分析框架上看,共享单车的商业逻辑是成立的,作为互联网重资产模式,共享单车实际上是一项带杠杆的利率产品,其生命线是营收平衡以及由活跃用户数撬动的杠杆倍数,并不是某些人描述的庞氏结构那样,最终会一地鸡毛。
当然,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摩拜还是ofo目前远没有实现营收平衡,但基于它们拿到的融资,它们有1~2年时间去进行运营模式的探索和试错,其中的核心关键点我认为是两个:
&1.首先是大数据:其中最重要是通过对用户出行数据的挖掘,通过深度学习实现单车的供需预测和智能调度,共享单车的调度运输车就犹如&母舰&一样,在城市网格区域中游弋并实时调整单车的分布,提升单车实际使用率(即一辆单车能服务更多活跃用户),从而提升单车/押金杠杆率,并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同时通过有序调度减少单车对市政路权的影响。
&2.其次是地方政府关系:共享单车项目其中一个被诟病的原因是单车野蛮生长对城市路权的霸占,单车乱停放,占道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已经日益严重,甚至在杭州等城市,已经接近了交管部门的忍耐极限。但之所以管理层未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限制共享单车,重要原因是管理层看到了共享单车在绿色出行和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方面的优势和贡献。但种种迹象表明,管理层和共享单车的&蜜月期&可能已经接近尾声,或许在很多主要城市将出台关于共享单车的严格限制政策,这点可以说是对共享单车行业迄今以来最大的不确定性,而这将深深考验各大共享单车运营商的政府关系处理能力。
通过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1还是2,中小共享单车运营商实际上都基本不具备相应的关键资源能力,行业接下来将会是行业领先者的游戏,众多追随者将会被洗出市场,而未来政府将会加大对共享单车的监管力度,甚至不排除推出国家标准、采取牌照制方式规范化市场。
对于共享单车未来的演进,其路径目前已经清晰了:不是每一玩家都能实现营收平衡,其中涉及大量的技术以及运营细节,只有规模化运营才能获取优势,而且也正只有行业领先者才能恰当处理与地方政府及管理层的关系,未来共享单车的行业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升。另外,政策监管将成为行业的最大变数,可以预期的是,各城出台类似网约车平台的管理细则是大概率事件,鉴于我国公权会渗透到一切其有能力管理的领域的特点,共享单车公共交通化管理或许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趋势。在此趋势下,实质共享单车将沦为PPP模式,成为一种BOO(Build-Own-Operate)运作。
届时,共享单车项目的营收将趋于稳定,由于捆绑政府产生的准公共服务属性,以及共享单车模式本身的重资产特点,其类似于带杠杆利率产品的模式特点将更加明显&&投资方的投入能获得长期的、稳定的回报,但恐怕难以成为一头脱缰的独角兽。
您可能感兴趣:
最新科技资讯下载ZOL APP对于共享单车盈利模式看不清楚的人,眼睛大多盯在押金上。2012年京东高调宣布进军金融时,某高管就表示&每年1000亿元、每天3亿元的销售额,账户里只要存留 10 亿元风险基金就能保证公司正常运转,其他的钱都可以动。&按交通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的估计,目前共享单车用户超过1亿人次,运营企业收取的押金从99-299元不等,即使按其中5000万人每人缴纳了100元押金计算,资金规模也超过了50亿元。再联系到共享单车的低客单价和摩拜王晓峰单车造价是押金20倍的表态,不由得让人对共享单车真正的盈利模式浮想联翩。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两家巨头,无论是摩拜的押金监管模式还是ofo更为严格的押金托管,都是权宜之计,对行业和用户来说,终不如免押金来得彻底。实名制信用体系之下,免押金是必然趋势共享单车最具争议的两大焦点,一是对现有动态和静态交通秩序的影响,二是押金的有效规范监管,核心是共享单车能否建立健康持久的商业模式。而政策层面已经划下两条红线。1、实名制。国家发改委此前关于共享单车的专题会议已经强调要用信用体系管理共享单车,而实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实名制,年初成都出台的《关于鼓励共享单车发展的试行意见》明确规定&用户使用单车时,单车企业应该对用户进行实名制注册,并签订服务协议&,深圳甚至用评分过低者取消用车资格的激进规定。对运营企业来说,推行实名制的最佳场景当然是引入互联网免押金征信体系,这一点芝麻信用早就在汽车租赁和房屋短租市场上做过实验。2、资金监管。不久前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企业对用户收取押金、预付资金的,应严格区分企业自有资金和用户押金、预付资金,在企业注册地开立用户押金、预付资金专用账户,实施专款专用,接受监管,即押即退,防控用户资金风险。这就让公众不再担心缴纳的押金被拿去敛财生利了,而共享单车企业抛掉了押金商业模式的黑锅也更有利于改善服务。信用免押金的场景试验较早看到免押金前景的是ofo,3月16日就在业内首推与芝麻信用合作的&信用解锁&,最近除上海、杭州两地外更延伸到广州,不仅是聚客手段,更成为一种竞争策略。这首先表现在成本控制上。共享单车的自然损耗是商业模式的致命病灶之一,按骑呗单车的数据,即令较为坚固的自行车每个月的损毁率也在1%左右,损坏率则在10%左右,以摩拜为例,虽然也推出了更便宜的造价1000元左右的轻骑版,但以百万级的保有量基数测算,资本消耗颇为惊人。换句话说,共享单车越早依靠信用体系遏制车辆的非正常损耗,越有利于圈定优质用户,越有利于优化成本结构,从这个角度来说,ofo逐步在重点城市开放免押金服务就比固恋押金而变相去玩30天免费骑行的摩拜更有压迫性。从产品场景上说,ofo押宝阿里系与摩拜寄身都是在站队,各取所需,也各有所得,摩拜从微信小程序和入口资源上获得了更为直接的流量支持,而ofo在支付宝芝麻信用的信用骑行页面拿到了效率更高的场景引流。当然最重要的是,信用体系能否为共享单车完成有效的风险控制。根据从知情人士处拿到的芝麻信用与某家短租企业的合作数据来看,在10.5万笔订单中触发风控的有1091笔,占比大约1%左右,说明芝麻信用的650分用户定级相对靠谱。在追偿机制上,芝麻信用也有Push消息、短信推送、反馈用户信息等手段,对用户行为有一定约束力。对于ofo这样经在100多个城市开展业务,运营车辆超过600万的企业来说,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共享单车由乱而治的大背景下,企业从原来的押金商业模式过度到依靠信用体系降低成本应该说是大势所趋。免押金时代,共享单车拼什么?这首先要释疑,即共享单车真的靠押金生财吗?之所以有这种疑虑是因为单车本身的造价+重运营模式让很多人觉得不可能只靠微薄的客单价来维持,虽然现金流的规模是空前的。要知道福特在美国推出的GoBike可是30分钟3美元的收费,超出部分每15分钟按3美元计费,这在让国人瞠目之余,其实倒也符合多数人心中正常的商业模型。所以,更便宜、活动也更多的中国共享单车如何盈利是正常的质疑。但理论上说,共享单车要把沉淀资金转移到对公理财产品上并不可行。首先押金在财务上属于其他应付款,交通运输部《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已经在账户结构上杜绝了滥用的可能,对于资金结算业务,也要求必须通过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来提供,并与其签订协议。其次有很多测算表明,对公理财产品普遍的收益率也就在4%左右,不足以对冲车辆及运营成本,这就引出了核心问题,共享单车老老实实做业务能否赚钱?摩拜的单车成本已经下降到1500元左右,ofo则为600元左右,说明规模效应对成本的抑制已经显现,随着共享单车企业跟自行车行业的深度合作,产业链的闭环将初步完成。共享单车作为一个高频刚需场景,它的财务模型有两个特点:一是超强现金流。戴威去年底曾经表示,ofo每辆车每天会有5-10元左右的收入,按取中8元计算,1年收入可达2920元,以ofo和摩拜的规模,每天现金流即有千万之谱。二是RevPac(单车日均收入)相对稳定。共享单车的周转更快,它的收入更多依赖订单数量而不是质量,这就不必像汽车租赁行业那样必须依赖ADR(单车日租金)才能拉动RevPac(单车日均收入)。同时按戴威所说,ofo车辆整个运营周期的日折旧仅1元左右,单车日均收入足可覆盖折旧及运维成本,如果信用体系再能有效降低人为毁损风险,商业模式本身就相对靠谱了。当然前提是车辆和用户规模要保持微妙平衡。由于共享单车在热点城市已经实现了饱和覆盖,下阶段的扩张必须避免摊薄和稀释每辆车的盈利能力。从长远看,建立在征信体系之上的免押金模式已得到政策的明确支持,固守押金模式必然面临市场和公众的双重拷问,那些想把共享单车玩成理财产品的企业是时候醒醒了。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钛媒体App
您可能感兴趣:共享单车有前景但问题多,怎样的商业模式更靠谱?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共享单车有前景但问题多,怎样的商业模式更靠谱?","author":"javewung","content":"行业 | 共享单车有前景但问题多,怎样的商业模式更靠谱?最近关于共享单车的新闻仍旧是乱停乱放,在清明节假期一度“攻陷”了数个景区,数万单车在景区游荡的场景,估计也就能在中国看到。随着共享单车投放数量的增多,用户也越来越多,投诉也跟着水涨船高,3月份成为共享单车不退押金余额投诉的高发期。要说最受关注的,还是最近出现的一起车祸事件,上海的一个男孩因为在大街上骑乘ofo而被车辆碾压。事实上,孩子因骑共享单车而摔伤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单车已经成为影响孩子安全的重要因素。虽然共享单车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性问题,但其商业模式在未来还是颇有发展前景的,这也是为什么投资机构会争抢者投资几家单车企业的原因。而4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版《专利审查指南》,允许商业模式及计算机程序也都可以申请专利保护,这意味着如果前面几家共享单车申请了相应的专利,照搬其商业模式的后来者就会遭遇遏制,对于那些想培养更多共享单车项目的投资机构而言,可能会是个噩耗。如果专利能成,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大家之前所预料的“百车大战”了。问题:三、四线城市短期难覆盖,对城市生活秩序影响日益严重共享单车解决的是出行者从出家门到地铁的出行问题,属于5-10公里的城市出行解决方案。距离再长了,大部分用户可能就会选择其他交通工具。因此,在现阶段,只有一、二线城市具备共享单车的生存空间,在仍旧以自行车、电动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且没有地铁的三、四线城市,还要过上一段时间才能接受共享单车,且在三、四线城市的损毁率,可能会更大。估计损毁率在40%以上的城市,即便是成本相对较低的ofo也不会投放。所以,共享单车的增量空间虽然看上去很大,其实当前能覆盖的地区并不太多。在能够为用户以及社会提供的价值方面,争议点主要在于,共享单车虽然为用于提供了出行的便利性且是绿色环保的,但是它同样为城市带来了乱堆乱放,侵占了更多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多单车在车流中穿梭,并未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反而让交通更加拥堵。这就如滴滴出行一样,在爆发期的时候足够多的补贴等激励政策让很多人开始买车专职做这个工作,结果是导致更多的车涌入城市之中,最终让很多城市不得不限量外地车牌私家车不能从事打车业务。事实上,共享不应该建立在增量的基础之上,而是应该以存量为基础,存量单位通过共享释放更多的资源,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其中,节约相应的社会资源。譬如汽车共享出行中的专车与拼车,就是让车主能够在上下班的路上顺便接送几个人,那几个人不用自己开车,而车主同时也能的赚点小钱作为补贴,这种做法的动机,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建议:搭好生活服务生态以广告收益为主,金融变现风险大是非多现在来看,共享单车的盈利点,主要落在单车本身的收入、流量广告以及可能存在的押金用于金融流通等方式。这其中,广告收入应该是最大的一笔,现在摩拜和ofo已经都开始与商家合作广告,对于具体有多大的流量并不清楚,单只是ofo官微,几乎每篇都是10万+,摩拜各地方微信的阅读量加起来,以超过了10万+。其实从O2O的角度来看,共享单车更像是更像是引流的硬件工具,与商业WiFi以及微信打印机等诸多微信硬件相类似,用户只有关注微信或者安装并注册其APP,通过微信及APP与单车连接以后才能使用。随着单车数量在各大城市的增加,其用户也就会迅速增加,到最后在全国各地都会有大量的粉丝用户。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之后,后面就有很多的故事可讲了,不管是玩粉丝经济还是玩社群经济,这些用户都能为其今后可能涉及的各种电商及服务做支撑。做到最后,甚至有没有单车都无所谓,社群会为其提供更多的赋能。不要小看共享单车粉丝,平时与官方的互动,可能限于骑乘单车,如果搞一个活动,立即就能以吸引大量的用户,这是各地的商家都喜欢的。单是凭此,共享单车商家每年便会有不菲的收入。这个玩法,其实与当前各地微信大号的思路相同,最后是冲着各地的生活服务而去的,共享单车的切入点正是衣食住行中的行这一领域。所以,如果问共享单车今后能玩什么样的生态,其实就是以解决用户出行问题为基础,以后跨界联合诸多行业的商家,为其用户解决生活服务中的各种需求。事实上,只要拥有了海量用户,任何一个商家都可以这么晚,说到底无非还是流量与入口红利。这一点,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的可扩展性。而至于押金怎么用的问题,社会各界都在质疑,即便商家不将押金用作营利,至少可以为其体量的扩张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因为这部分押金的稳定性还是很高的,99元到299元不的押金,经常骑车的人出于骑行方便,一般不会每次都提取押金。对于是否引入监管,这倒也是个问题,当然主要还是看商家们以后处理这部分资金。如果用于自身发展需求,则无需这么紧张,这是很正常的企业运营模式;但若如外界所说,商家们是靠单车产生的押金去搞金融,靠金融盈利弥补单车业务的亏损,将押金用于金融流通并进入到金融交易体系之中,那共享单车这个项目就具备了互联万金融的属性,就必须在相关的监控下进行,毕竟是有很大的风险存在其中的。争议:是不是自行车厂家的救世主,增量变存量以后即见分晓除了对城市秩序造成影响之外,共享单车对自行车行业也有很大的影响。去年年底,经常会有“共享单车盘活自行车厂家”的说法。其实在共享单车行业爆发之前,自行车已经是一个相对没落的行业,自行车只是少数单车爱好者的玩具,整个行业都在朝着高端化小众化的方向发展。共享单车的出现,给很多老牌的自行车厂家带来了大量的订单,但是按这些订单生产出厂的都是贴牌产品,自行车上并没有厂家自己的品牌。这就意味着,在共享单车停止大规模攻城略地进入存量市场之后,这些自行车厂家将完成大规模生产的使命,相当于做的是一锤子买卖。所以,共享单车到底能不能真正盘活自行车厂家,在几年以后仍是一个未知数。但是自行车厂家若能借助中国机会实现升级转型,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未来的IOT时代,自行车会不会被彻底被出行领域淘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自行车在未来肯定会有新的产品形态与定位,譬如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技术的自行车会是什么样的?这些都需要自行车厂家去探索,只有自行车变成真正变成技术驱动型的连接万物互联网产品,才是真正的升级转型。而现在公平单车为自行车厂家带来的“大生产”的局面,只能算是多了一个销售渠道罢了。其实对于商家而言,最应该考虑的是,每个城市到底能容纳多少量单车?如何不为城市添堵又能做好自己的项目? 如果不仔细考虑这个问题,而只将单车作为金融以及获取粉丝流量的工具,那就应该早日思考这个项目能存在多久的问题了。投资机构,则更应该看清楚问题和方向之后,再去投。以免,人去财空。【王吉伟,商业模式评论人,专栏作者,关注TMT与IOT,专注互联网+及企业转型研究。微信公号:王吉伟(jiwei1122)】","updated":"T02:30:4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collapsedCount":0,"likeCount":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16d7bd86dde55678a10dcff93cf415ed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reviewers":[],"topics":[{"url":"/topic/","id":"","name":"共享单车"},{"url":"/topic/","id":"","name":"商业模式"},{"url":"/topic/","id":"","name":"分享经济"}],"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640,"height":427},"href":"/api/posts/","excerptTitle":"","column":{"slug":"wangjiwei","name":"王吉伟"},"tipjarState":"inactivated","annotationAction":[],"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hasPublishingDraft":false,"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0:30:49+08:00","url":"/p/","lastestLikers":[],"summary":"行业 | 共享单车有前景但问题多,怎样的商业模式更靠谱?最近关于共享单车的新闻仍旧是乱停乱放,在清明节假期一度“攻陷”了数个景区,数万单车在景区游荡的场景,估计也就能在中国看到。随着共享单车投放数量的增多,用户也越来越多,投诉也跟着水涨船高,…","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781da0f4fe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人工智能"},{"url":"/topic/","id":"","name":"机器人"},{"url":"/topic/","id":"","name":"攻壳机动队"}],"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bio":"用眼镜后的双眼洞悉整个年代。","isFollowing":false,"hash":"0ada327a07b2d7a207bad95583eeca35","uid":44,"isOrg":false,"slug":"javewung","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王吉伟,传统企业走出的自媒体人,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前创业家社区运营主管、编辑、记者。关注O2O、移动应用、在线教育、智能硬件、物联网、农业电商、互联网+、企业转型等领域。","name":"王吉伟","profileUrl":"/people/javewung","avatar":{"id":"33dab4a013c0b163b947f621","template":"/{id}_{size}.png"},"isOrgWhiteList":false},"column":{"slug":"wangjiwei","name":"王吉伟"},"content":"4月7日,由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攻壳机动队》即将在中国上映。自从参与了漫威电影以后,斯嘉丽便被中国影迷亲切的称之为寡姐。这几年,寡姐几乎成了未来科技主题大片的女主角主打,她在那部《超体》中的表现,将那种未来科技的酷冷范儿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大概,也是《攻壳》会很找寡姐当女1的原因。近两年,日本拍了不少动画片的真人版,如《进击的巨人》《寄生兽》等著名漫画已都被拍成了真人版。《攻壳》的真人版则被好莱坞看中,足见这部漫画的影响力之深。说到影响力,后来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系列电影的诞生,就是受这部漫画的启发。该漫画诞生于1989年,是士郎正宗漫画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中对于未来科技理念的探讨及预测,即便是在27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旧充满了浓烈的科幻色彩。漫画中所描绘很多超前的科技,现在来看也得多少年以后才有可能实现,尤其是漫画中所描绘的人类未来,竟然也跟现实人类社会的发展非常相似。《攻壳机动队》的故事发生在公元2029年,在这个时代,光、电子和生化技术为基础的电脑、AI和网络主导着每个人的生活。移动通讯向人体靠拢,从可移动通讯终端(mobile、手机等)开始,经由可穿戴通讯终端的阶段,逐渐发展到了可移植通讯终端的阶段。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讯终端直接植入人体成为可能,人类的躯体和思想从此可以直接与标准的计算机和网络互动。这些可移植的终端逐渐的替代了过时的可移动/可穿戴技术,最终的发展形态就是Cyberbrain(电子脑)的原型。另一方面,通过机械部件来代替身体器官的义体技术“Cyborg Technology”飞速发展,甚至“所有器官都是人造的”这种极端的情况也可以轻松做到。改造一部分身体结构的人有之,只保留大脑而全身机械化的人有之,几乎所有人类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很多人的身体都有着与网络连接的端口(在脖子后面),对他们来说,身体只是一个电脑终端而已,是一个容纳人类灵魂的容器。人类和机器融为一体,人和机器的界限也变得模糊。由于AI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和机器似乎只能通过有没有“灵魂(ghost)”来区分。简单点说,一个全人造的义体,用程序控制就是机器AI,输入了所谓的“灵魂”就变成了人或者说是生化人。漫画中所谓的“灵魂”究竟是什么,一直没有给予答案。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在没有改装成义体之前是甲,改装以后还是甲,能够让其继续保持甲的存在,也就是所谓的灵魂。通俗的讲,如果人类的电脑以及意识能够保存,人的性格就能继续体现,那么人的气质、特征等属性也就能继续保留,这应该就是所谓的“灵魂”。故事里,每个人都变成了智能终端。在当前的现实中,智能终端是在微型计算的计算能力不断提高达到量变之后,加上移动网络的大面积覆盖,使得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真正的崛起。在过去几年,智能硬件、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也迎来的爆发式增长,人们衣食住行中的各种生活道具以及用品基本都有智能终端产品出现,智能汽车、智能跑鞋、智能家电、智能水杯等各生活、办公、生产场景中都有终端产品。随着工业4.0技术在生产车间的大量普及,就连生产制造设备也变成了一个个智能终端。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智能终端时代。同时,各种可穿戴产品也让人类与变成一个人类终端的距离越来越小。只要带着各种可穿戴产品,我们的数据就会源源不断的传送给云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做相应的计算,然后更好的指导并监督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而在接下来VR/AR等技术成熟以后,它会把人类以及现实中的各种物体都搬到线上以数字的形式存在,那个时候通过一个VR头盔或者VR眼镜就能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其实人就已经是跟云主机连接到了一起了。按照这个发展节奏,当可穿戴装备技术足够精密与强大之时,人类也就无限的变成一个智能终端。近些年,生物识别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诸如虹膜识别等技术已经大量的应用到手机等智能产品之中。生物薄膜技术的价值正在被验证,基于此的很多科技技术都在慢慢的变成现实,譬如人体芯片与人体感应器已经在某些病人身上使用,如果人体能够植入足够多的芯片,那就能彻底跟计算机连接到一起了。在前几天的愚人节,支付宝半真半假发布的那个“如影计划”,支付宝能的操作UI够在人的手掌上悬浮,就是用了生物薄膜技术,从而让人们支付时不再需要手机等智能设备,手掌与手掌一对就能完成支付以及更多的交互,这种情况下的人类而本身,更像是一个超级智能终端。支付宝预计在在2022年能推出这如应支付功能,而《攻壳机动队》的故事发生在2029年。事实上,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借助人工智能以及超级云计算,生命科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生命科学研究人类基因,研究如何用新材料合成真正的人体,包括一直被诟病的克隆技术,实际仍旧有大量实验室在研究。基因加上一个细胞就能成长为身体的超强克隆技术,在理论上可任意复制某个人,当然,也可以随意根据基因来搭配出一个人们所需要的人出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的大脑至少可以存活300年以上,保留大脑更换身躯,也就成为延长生命的一种方式。如果人类的头颅或者大脑能够离开人体存活,那么给大脑配上一个机器人的身躯,是不是就跟《攻壳机动队》中的“义体”一样了?这种“义体”,连接着计算机与网络,实际上还是智能终端。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机器人行业也已经爆发。目前各国都在重点推进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已经是越做越好。如果能够找到合成人类骨骼、肌肉、皮肤等构成人体某系器官相应的合成材料,人类机器人将会无限接近于真正的人类,甚至还会像《西部世界》中的机器人一样,通过深度学习产生真正的人类思想。但机器人无论如何发展,其深度学习以软件系统的更新换代,也离不网络中枢。一定意义上,它还是一个智能终端的设计。前段时间,马斯克也宣布进入了人工智能领域。他的想法是让人类与机器相融合,就像钢铁侠那样,人类可以成为‘半机器人’,才能避免在人工智能时代被机器人所扼杀。估计这个想法,应该是深入美国军方之心,因为美国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用具备智能的机器人外装骨骼设备辅助战士翻山越岭,他们在设备的加持下可以轻易举起超过自身体重的物品。同时,一些具备先进机器人技术的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将一些机械手臂等装备应用在残疾人身上。随着机器与人类融合技术的突破,能够用在人类身上机器人装备会越来越多,最终可能会取代整个人类身体。机器人本就是一个智能终端,那个时候的人类也就变成一个只有大脑的智能终端。从现在科技的发展以及未来趋势来看,人类的发展正在向终端化过渡,这样才能为即将到来的IOT时代做好基础。所以,未来的每个人都可能会如《攻壳机动队》中的人类一样,变成一个个超级智能终端。但是到2029年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要看科技的进展了。【王吉伟,商业模式评论人,专栏作者,关注TMT与IOT,专注互联网+及企业转型研究。微信公号:王吉伟(jiwei1122)】","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11:43:57+08:00","url":"/p/","title":"从《攻壳机动队》看未来人类发展,人人都将成为智能终端?","summary":"4月7日,由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攻壳机动队》即将在中国上映。自从参与了漫威电影以后,斯嘉丽便被中国影迷亲切的称之为寡姐。这几年,寡姐几乎成了未来科技主题大片的女主角主打,她在那部《超体》中的表现,将那种未来科技的酷冷范儿发挥的淋漓尽致。这…","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next":{"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a5263eaa8ee35a40ee046c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人工智能"},{"url":"/topic/","id":"","name":"机器人"},{"url":"/topic/","id":"","name":"企业管理"}],"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bio":"用眼镜后的双眼洞悉整个年代。","isFollowing":false,"hash":"0ada327a07b2d7a207bad95583eeca35","uid":44,"isOrg":false,"slug":"javewung","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王吉伟,传统企业走出的自媒体人,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前创业家社区运营主管、编辑、记者。关注O2O、移动应用、在线教育、智能硬件、物联网、农业电商、互联网+、企业转型等领域。","name":"王吉伟","profileUrl":"/people/javewung","avatar":{"id":"33dab4a013c0b163b947f621","template":"/{id}_{size}.png"},"isOrgWhiteList":false},"column":{"slug":"wangjiwei","name":"王吉伟"},"content":"从恩格尔伯格于1959年制造出历史上第一个机器人开始,机器人多年来一直在危险、高强度、高频率机械化作用中替代人类进行工业生产。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感知、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正在离开工厂,从制造者转变为服务者,成为处理公文、贡献创意的高级员工,有的机器人甚至开始参与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之中。于是,人工智能会成为老板的说法,在近几年又频繁的出现在各种报道中。2012年12月,英国《新科学家》周刊就发表了这样一则报道。丹尼尔o巴罗伊开发了全球首个可以通过诸如亚马逊机器人之类的众包平台,将任务委派给人类工作人员的全自动系统。而他发明这种“自动人”的初衷竟是受不了他的老板,所以他“宁愿要一台计算机而不是一个笨蛋来当我的老板。”相信有这个想法的,不只有他一个。丹尼尔o巴罗伊的“自动人”其实就是一种弱人工智能程序。到4年后的2016年,因为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所发布的一份人工智能报告称:在未来数年,数以百万计的人类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有些工作可能必须由人类继续承担,但对于经理人来说,被取代的危险却越来越高,机器人将取代人类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包括首席执行官(CEO)。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企业CEO一般会有6个代表性功能:决定战略方向、分配资源、建立文化、监督和提高公司业绩、代表公司形象以及巧妙应对日常妥协等。对于大多数CEO来说,做出客观的、数字驱动的决策更有利于企业成功。而在企业分配资源的工作方面,显然以数据来统筹全局的计算机会做得更好,因为计算机不仅可以同时考虑到更多参数,同时其输出是中性且可不断重复的。在未来,由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来做这些工作,显然会让企业更为高效的运行,那么人类CEO就会显得多余。未来的企业引入人工智能做CEO,更多的时候,它是制定任务的参与者与辅助者。在公司制定发展战略以及执行计划的时候,AI程序给予数据上的参考以及相应的模型对比,从而解放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搜索、组织并分析资料,最后定论的概率还不一定太准。AI能够从全网无限度的搜集最大资料并在整合以后加以对比分析,在准确率上要大的多。借助AI可以为公司制定的周密、安全、详尽的战略及规划。而在任务制定、发布以及相应的实时监测上,它所能做的实时性与不休不眠的全程监管,也是人类难以做到的。所以,在诸如一些日常琐碎工作的例行上,企业执行任务的分发上,人力资源的配置以及KPI制定监管等方面,AI是完全可以在上层领导人类工作的,甚至它会比一个普通的中层领导做的更好。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丹尼尔o巴罗伊发明“自动人”的故事,很显然他代表了一个很典型的员工群体,这部分人在工作中受过老板的伤害,所以很不愿意跟老板打交道。人工智能当老板的好处是,它不会受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不会对你大发脾气并臭骂你一顿,不会打你一巴掌再给一颗枣,且赏罚分明不会让你为上司背黑锅。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估计那些受过老板气的员工,很愿意让人工智能当他们的老板。当然,人工智能绝不会容忍左右逢源靠关系上马不干实事的员工,这类员工估计会对这样的老板恨之入骨。如果你的企业要搞军事化管理那一套,以追求KPI为主,那你可以大胆的将公司的管理工作交给AI。但你要搞人性化管理,就不得不从人性及情感方面考虑公司的管理,除非AI能够彻底进化到人性化阶段,像真正的人类一样思考。毕竟,人工智能过于理性,但我们企业的管理不能只靠理性,很多时候都是有感性想法参与其中的。但在以连接能力、大数据处理能力以及计算能力为主要资源的未来商业体系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精确高效的企业运营才能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种情况是不允许大量试错成本以及资源浪费的。而要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提高各种资源的使用率与精准率,显然人工智能要胜过人力很多。因此,不管未来的企业是什么样的体制,都会不可避免的引入人工智能,且大多会是CEO的角色。那个时候,除了高层以及部分决策层,大部分员工都将会有一个人工智能老板。【王吉伟,商业模式评论人,专栏作者,关注TMT与IOT,专注互联网+及企业转型研究。微信公号:王吉伟(jiwei1122)】","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12:16:54+08:00","url":"/p/","title":"不管你是否接受,人工智能老板终究会来","summary":"从恩格尔伯格于1959年制造出历史上第一个机器人开始,机器人多年来一直在危险、高强度、高频率机械化作用中替代人类进行工业生产。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感知、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正在离开工厂,从制造者转变为服务者,成为处理公文、贡献…","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annotationDetail":nul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FULLINFO":true}},"User":{"javewung":{"isFollowed":false,"name":"王吉伟","headline":"王吉伟,传统企业走出的自媒体人,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前创业家社区运营主管、编辑、记者。关注O2O、移动应用、在线教育、智能硬件、物联网、农业电商、互联网+、企业转型等领域。","avatarUrl":"/33dab4a013c0b163b947f621_s.pn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javewung","bio":"用眼镜后的双眼洞悉整个年代。","hash":"0ada327a07b2d7a207bad95583eeca35","uid":44,"isOrg":false,"description":"王吉伟,传统企业走出的自媒体人,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前创业家社区运营主管、编辑、记者。关注O2O、移动应用、在线教育、智能硬件、物联网、农业电商、互联网+、企业转型等领域。","profileUrl":"/people/javewung","avatar":{"id":"33dab4a013c0b163b947f621","template":"/{id}_{size}.png"},"isOrgWhiteList":false,"badge":{"identity":null,"bestAnswerer":null}}},"Comment":{},"favlists":{}},"me":{},"global":{},"columns":{"next":{},"wangjiwei":{"following":false,"canManage":false,"href":"/api/columns/wangjiwei","name":"王吉伟","creator":{"slug":"javewung"},"url":"/wangjiwei","slug":"wangjiwei","avatar":{"id":"508d2fd473953ceea8fd46e22cdb9d42","template":"/{id}_{size}.jpeg"}}},"columnPosts":{},"columnSettings":{"colomnAuthor":[],"uploadAvatarDetails":"","contributeRequests":[],"contributeRequestsTotalCount":0,"inviteAuthor":""},"postComments":{},"postReviewComments":{"comments":[],"newComments":[],"hasMore":true},"favlistsByUser":{},"favlistRelations":{},"promotions":{},"switches":{"couldAddVideo":false},"draft":{"titleImage":"","titleImageSize":{},"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can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title":"","titleImageUploading":false,"error":"","content":"","draftLoading":false,"globalLoading":false,"pendingVideo":{"resource":null,"error":null}},"drafts":{"draftsList":[],"next":{}},"config":{"userNotBindPhoneTipString":{}},"recommendPosts":{"articleRecommendations":[],"columnRecommendations":[]},"env":{"isAppView":false,"appViewConfig":{"content_padding_top":128,"content_padding_bottom":56,"content_padding_left":16,"content_padding_right":16,"title_font_size":22,"body_font_size":16,"is_dark_theme":false,"can_auto_load_image":true,"app_info":"OS=iOS"},"isApp":false},"sy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unbike共享单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