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医药行业投融资中,哪些企业是值得投资的

我在医药公司上班,最近公司要求我们到药店做促销(就是买多少就送礼品那种形式),请问:用什么东西做礼品比较好?要求:礼品即能吸引消费者,又不能太贵,最好是2.5元以下
1.如果是年轻女性手机应该送小型或迷你型的sd娃娃模型(因为很少有且大多数女 生都喜欢的)
2.如果是稍大一点的女性手机可以送流行时尚杂志n期
3.如果是年轻的男性手机可以送时下流行的网游或动漫珍藏版模型一套
4.如果是稍大的男性手机还是送与之匹配的配套产品,另外加送男性日常用品
大量批发都会便宜!
连做三次?厉害、佩服!安全期原则上不会受孕,但不建议你这样做,对女方身体不好。
我认为是花店,医院旁边有很多花店的,药店我知道,不太好经营的,药店通常都不是盈利的主要来源,盈利是靠其他门道的。礼品店我认为不实用,通常都是在超市买好来再来的,...
对赠送的一件商品,以成本加增值税金借记“营业费用或销售费用”,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即:借:营业费用(或销售费用)--促销费贷:...
楼主去这里试试,读览天下。
动漫杂志在大一点的报摊就能找到,品种也挺多的。我推荐动感新势力DVD豪华版,15块。内容有一张CD,一张DVD(动画资讯和动画高清剧场版),有时还多送一张碟,赠...
答: 住在东栅还是西栅好?哪个民宿好一些?
答: 这个应该是一定的
希望能帮到你,麻烦点击 好评,祝福你 。
答: 我来啦,虽然不能帮到你。
答: 股癣(tinea cruris)指发生于腹股沟、会阴部和肛门周围皮肤的真菌感染,实际是体癣在阴股部位的特殊型。诊断要点:1.常发生于阴囊对侧的大腿皮肤,一侧或双...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花开堪折还是冷眼旁观?投资人眼中的新三板医药公司_百度宝宝知道
&花开堪折还是冷眼旁观?投资人眼中的新三板医药公司
捣蛋布丁妞
宝宝10个月LV.13
▲ 关注“健康点”轻阅读智库
   #投资
“花开堪折”还是“冷眼旁观”?投资人对新三板医药类公司是什么看法?在“2016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峰会”上我们看到投资人的一些说法。
   资本市场的造富效应愈发明显。主板市场浪大潮急玩不起,不少创业者和投资人开始向新三板弄潮。
   “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投资人,你们对于新三板的分层是怎么看的?你们会不会关注新三板上医药类公司?你们投资这些企业的标准什么?”4月27日,在上海举办的“2016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峰会”上,当圆桌讨论主持人、红杉资本合伙人陈鹏辉抛出这一系列问题后,讨论主题迅速围绕新三板上医药行业投资机会展开。
   截至4月26日,新三板共有6923家公司挂牌,其中医药行业挂牌公司已经超过400家,其中已披露年报的有241家,157家企业实现了扣非后净利润同比上升,其中增幅超过100%的有76家,这一成绩单相当不错。那么,投资界人士如何看待新三板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呢?
“花开堪折”VS“冷眼旁观”
   “花开堪折直须折”,NEA全球合伙人、中国董事总经理蒋晓冬对新三板医药类公司的投资前景看法乐观。
   原因并不复杂。蒋晓东认为, 医疗行业供需关系的现状决定了新三板医药上市公司拥有光明的融资前景。“医疗是供不应求的行业。其他的行业,都是某种意义上的供给过剩。这是很少几个供不应求的行业。”
   此外,与TMT行业不同,医疗行业的细分非常明显,每个细分行业都有自己的龙头,且龙头地位一旦形成后,市场地位相对稳固。细分行业的优质资产对投资人来说,是很大的机会。蒋晓东直言:“真不一定要等到上市,上市很慢。”
   同创伟业合伙人陆潇波对新三板医药类公司的态度则更多是“聊胜于无”。同创伟业本身作为一家新三板挂牌PE机构,对这一市场的理解玩味也更加深刻有趣。
   陆潇波说自己会鼓励企业挂新三板,“挂比不挂好”。因为“呆在一级市场价格是不透明的,在新三板,尽管不如A股市场,但是相对一级市场因为有‘规范性溢价’,价格还是会高一些的。”
   光大控股医疗健康基金负责人、董事总经理孙斌则对新三板挂牌医药公司态度相对中立。他认为,从近期看,新三板依然是新兴事物,还没有建立起成熟有效的卖方。不管是券商还是第三方机构做市,向投资者宣传新三板挂牌企业的价格、技术、信息分析依然不足,尚未形成良性循环,而这恰恰对于医疗医药的创新企业特别重要。而远期来看,新三板的发展和投资者利益的保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的细化明晰。
   “欲知目下兴衰兆,顺问傍观冷眼人”,也有投资人对新三板“不感冒”。同渡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吴蓉晖就明确表示“我们作为VC基金,目前不会投新三板项目。”吴蓉晖的逻辑是:新三板中企业“二八效应”明显,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前20%的企业拿着新三板里80%的投资,投前20%的公司需要大量资金,投后80%的企业又风险太大,因此暂时不考虑投资新三板企业。
好和尚不缺热粥吃
   尽管观点各异,但各位投资人较为一致的认知是:新三板医药类公司,想要吸引投资人眼光,打铁还得自身硬。
   蒋晓东强调新三板医药类公司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依然是“细分行业龙头”;陆潇波附议:新三板茫茫多的挂牌企业中,如何吸引投资人的注意,企业本身的价值,是很重要的一个点。
   作为医疗行业资深投资人,陈鹏辉表示自己做过测算:“我们看了一下,新三板目前是6800家左右的企业,医疗行业四五百家。一天融资五个亿左右。真正的平均每个企业融资不是很多。”
陈鹏辉说的僧多粥少只是“平均数”,事实上,好和尚从不缺热粥吃。
   台上的投资人用嘴说话,市场的投资人则用钱投票。不难发现,一些技术门槛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三板挂牌企业的确受到热捧。如专注于临床个体化用药基因诊断产品领域多年的百傲科技(430353),是国内少数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的企业。2015年一度估值达到170多倍,丝毫不逊色于创业板同类公司,这家公司去年底通过的1.6亿元的定增项目也受到投资人热捧。
   而主营业务为生物制品经营的成大生物(831550),公司2014年实现营收9.37亿元,同比增长10.10%,归属股东净利润5.05亿元,同比增长6.71%。如果看2013年的排序,净利润超过4.42亿元这个数字的创业板公司也只有5家。这也不难理解坊间有报道称这家公司“业绩足以秒杀99%的创业板公司”。
   医疗服务类的新三板挂牌企业也不乏鲜衣怒马的少年英雄。以主营口腔医疗的可恩口腔(830938)为例,年公司的营业收入从73.1万元增长到1.05亿元。其中2015年首次突破1亿元,同比增长63.2%;净利润从2011年的区区6万元,增长到万元,其中2015年首次突破1000万元,同比增长44.4%。目前这家公司自挂牌以来,一共融资5次,共发行新股2400万股,融资总额2.2亿元,“圈钱”能力惊人。
   正如各个投资人一致认同的,新三板“二八现象”甚至“一九现象”明显。大量技术业绩均平平的公司衬托出了成长性突出,业务中新经济特色鲜明的医药类挂牌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15年年报披露收尾之际,新三板也进入了第二轮分层测试。对照全国股转系统此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版《分层方案》的标准和挂牌公司已披露的年报数据,一批“准创新层”公司的名单逐渐浮出水面。
   有市场人士就指出,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可能是业务本身很小众,也可能是独特的商业模式,在资本市场上容易得到溢价。申万宏源场外市场部总经理蒋曙云指出,拥有新经济业态的新三板企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投资机构比较关心的还是创新型、创业型、比较有个性化的一些企业,生物医药就是他第一个强调的行业。
- 精彩推荐 -
↑5月6日,远程医疗主题研讨会
↑社保独大,医院高冷,健康险怎样才能好好玩耍
↑五万美元卖掉的公司: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可穿戴?
尝试回复关键词,查看更多
移动医疗 | 分级诊疗 | 社会办医
医药电商 | 网上药店 | 医疗改革
  刘谦 | 赵衡 | 曹健 | 汤晨
  回复 “呼叫来福君” 勾搭健康点嗷~
财新健康点出品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微信号caixin-life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健康点精彩文章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手机号/邮箱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邮箱
手机号/邮箱已经存在
请输入密码
请输入密码
60秒后再获取
验证码错误
还不是会员?
手机号/邮箱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邮箱
请输入密码
30天内免登录
手机号/邮箱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邮箱
图片验证码
60秒后再获取
验证码错误
输入新密码
请输入新密码
请输入密码
大健康是未来为数不多有投资价值的领域 医药并购机会浮现
来源:投中网
编者按:本届峰会以全球资本的眼光,聚焦大健康、智能制造光伏等产业领域…
5月26日,由合肥产投集团主办,与万创控股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合肥)股权投资高峰论坛暨2016产业资本峰会&在合肥召开,本届峰会以产业助人,旨在为投资人和企业搭建高效的对接平台。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为合肥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原动力,本届峰会以全球资本的眼光,聚焦大健康、智能制造光伏等产业领域,新模式以及跨境对于产业的助推作用,通过产业与资本的对接计划。
在上午关于大健康产业论坛上,亿群创投创始合伙人郭海涛、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程焕、执行合伙人翟江涛、合伙人张可、就医160 CEO 首席战略官孙大宁、九久夕阳红董事长谢琼、南京医药董事长陶昀作为论坛嘉宾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本场论坛由合伙人陈丹主持。
以下为论坛实录,根据录音速记整理。
陈丹: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这个环节将由我来做主持。本场论坛邀请到了现在国内在PE领域在医疗健康这个行业,有很多的辛勤的耕耘和很多成就的PE大佬们,同时还包含我们现在耕耘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这些传统的机构上市公司,以及还有我们新进的在互联网行业这样一些创业者。我很荣幸今天和他们一起跟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大健康这样一个话题。
现在请我们的嘉宾依次上场,今天参加我们圆桌论坛的有:亿群创投创始合伙人郭海涛、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程焕、执行合伙人翟江涛、合伙人张可、就医160 CEO 首席战略官孙大宁、九久夕阳红董事长谢琼、南京医药董事长陶昀。
今天我们的话题主要围绕着大健康产业来展开。大会主办方给了我们很多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家关注的领域,以及和我们今天的嘉宾所耕耘的领域来进行讨论。
我先做一个开场,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报道里面将健康中国提升到中国战略这么一个高度。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为什么健康中国在过往里没有提升到中国战略的位置呢?我们可以首先回顾一下,从西方国家来看,当人均GDP达到美金的时候,一些什么样的领域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比方说像大家电、服装、汽车,百货超市这样传统产业得到了发展。但是人均GDP一旦超过5000美金以后,整个消费特点就进入了一个拐点的状态。这个时候对于文化、体育、旅游、教育,包含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这样的需求就变成了人们最主要的需求。对于一些产业来说,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所以,这是一个大的前提。相当于说,国民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大健康这个产业来说,有了一个很好的背景。
那么第二个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看看我们周围,老人越来越多,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到了总人口将近15%左右。在未来5年里面,极有可能老年人会占到整个中国人口的15%-20%,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和欧美国家这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第三个方面,就是为什么大健康产业能发展到这个大的状态,可能大家都不是特别清楚。大家只觉得现在花在医疗上面的支出越来越多,但是实际上我们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比方说美国,他的医疗卫生开支占到人均GDP比重是16.9%,加拿大是14.7%,而我们只有5.4%。我们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是9.6%。所以,可以看到我们只是要达到这样一个平均水平的话,这中间有一个相当大的空间。再根据国家对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规划,里面提出来2020年健康服务业这个产值要达到8万亿元,但是事实上到今年年底,这个服务业的规模也才是3万亿元,如果说从3万亿元起点到8万亿元,也就意味着整个健康服务业未来得5年将会达到平均20%的增速。
所以,综合种种,对于我们从事医疗健康投资和从事医疗健康服务提供产品的这样一些创业者而言,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新的趋势,比方说互联网,比方说生物技术的一个提高,更加使得我们现在这样一个产业有了一个新的趋势。
所以,我做完这样一个开场,接下来会把这个话题转给各位在座的嘉宾。在这样一个趋势之下,大家可以看得到,不仅在单个行业方面,有一些很好的发展,而且现在大健康的产业从过去的一个传统产业逐渐走向了一个整合的阶段,那么我现在非常希望和嘉宾来探讨一下,在您所在的一个领域,或者说从你的角度来看,这个整合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投资机构而言,你觉得什么样的领域值得你去投资?对于一个创业公司而言,对于一个传统企业而言,这样一个整合对你意味着什么?我将把我的话筒从郭总这里开始传递,希望他们能够给大家一个很好的回答。
郭海涛:我是来自亿群创投的郭海涛。刚才陈总讲了这个行业的特点,未来30年我们预测也会保持这样的一个速度。今天大家在这里讨论,也是因为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看到,除了互联网、IT以外,可能医药行业是属于为数不多的有投资价值的领域,所以我们就耕耘在这里。在这个领域一个投资的逻辑在哪里,使我们非常关注这个领域?我们在大健康里面做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就是做中药和化药的投资,大家知道安徽省也是中药的药材基地,以亳州为主,在这个领域实际上也有确实非常多的机会,但是对于我们今天投资医药也是很大的挑战。
去年中国大概有4600家医药企业,但中国今天只剩下不到3000家医药企业,因为这个行业随着新版的GMP,随着国家对这个行业提高门槛,很多企业都被屏蔽掉了。所以,这个行业不是像在互联网领域是一个无限大的市场,是一个有限资源的市场。
对于每一家机构很重要是要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我们创立亿群创投就是基于对行业的深刻认识:我们认为在中国投医药行业,大概有接近1万家投资机构,而医药企业到目前不到3000家。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能看到既有好的团队又有好的品种的企业基本没有了,而有品种优势但由于团队营销能力不突出导致产品一直做不大的企业还有一批,因为亿群不仅给企业发展的资本,更重要因为核心合伙人来自产业、所以给企业能提供深入的营销和渠道建立能力,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其它机构的核心能力,所以这些企业也是我们的标的,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实现业绩的增长。比如说亿群在2016年重点投的就是在儿科跟妇科很重点细分的领域,也是看重中国的老龄化、包括二胎带来的机会。
亿群跟我之前的机构相比最大的特点我们叫业绩倍增计划,也就是要深入服务到企业销售领域,解决企业增长的问题。包括在合肥,在我们的安徽省也有一批这样的企业是处在业绩增长乏力这样的状态。和我一起创业的合伙人高铁埕,他原来是天士力负责营销的总裁,我们共同来打造业绩倍增计划这样一个目标。我认为在这个行业里面,医药投资又恢复到很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没有一些基本的基础,很难在这个行业来做。所以说,我们认为只有深入服务到这个行业,能使企业的业绩倍增,可能是我们投资这个行业的基础。我就讲这么多。谢谢!
陈丹:非常感谢郭总,在医药这个领域深耕多年,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我现在想请问一下程总,程总来自于资本,对于您来讲,包含投资机构在医疗健康领域如何布局,资本是怎么看的?
程焕:这个问题比较大,稍微化小一些,我们先来谈一下刚刚陈总给我们普及了中国医药的投资机会,是因为人均GDP的驱动、消费升级带来的。我们再细化一点,就是看一下人均寿命和人均GDP的关系,这是一个经济学上叫克雷斯顿曲线,这是如果把横轴看成人均GDP,纵轴看成人均寿命的话,出现拐点的地方就是人均GDP为9000美元的样子。这是什么意义呢?再细化一些,就是从急性病到慢性病的转折,影响人寿命的在9000美金之前主要是急性病,由于人均GDP再增加,人均寿命增长也比较有限。这是经济学上面的规律,在这个规律下面中国正好是处于拐点期间。
在这里就意味着有两块机会,一块是更多地去整合,怎么样能够把感染性疾病的产能做一个整合。这也是郭总刚刚谈到了,从4000多家到了不到3000多家,在这个上面的投资的机会。产能整合以后效率的提升,让更多的人吃到更便宜的药,同时药厂还能够兼顾一些利润,这是一个我们认为做一个比较大的一个产业机会。
第二个其实就是来关注一下,怎么样有效地进一步提升人均寿命的话题。这个话题就牵涉到一些新的技术。资本创立于美国,应该是全世界第一家专著于技术的风险投资公司,所以,我们更多地会关注一些新的技术。这些新的技术怎么样能够影响到大家的一个人均寿命的问题。那么再细分一点来看,我们认为基因技术现在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它可以使级别的治疗更加有效,它能够把疾病分行分得更加精确,使得用药不乱用,有个体的针对性,这是一块技术。第二块就是细胞治疗技术,这不是一个新技术,是一个老技术,虽然现在比较火。那么经历了这么多年,一个技术的成熟,尤其是医药方面的技术沉淀最起码30几年。像这些30几年的技术沉淀到现在来看,也出现了应用型的前景,我们也比较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再一个就是新的医疗器械。新的医疗器械来看,就是从中国一个过往的广覆盖,让大多数人看病看得起,还是以传统的简单粗暴的药物控制,因此我们点滴用的比较多一点。从国外来看基本上从医药来看45%-55%的比例,比如说从原来心脏搭桥,现在用支架,从原来开刀治疗主动脉夹层现在用腹膜支架。从原来的化疗药物治疗肿瘤,现在可以用一些胶囊性的点状放射物等新的医疗器械的切入点,这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一些领域。我就跟大家分享这么多。谢谢!
陈丹:非常感谢程总对于整个医疗及他们资本对于整个布局的看法。接下来想请教一下翟总,你们是怎么看的呢?因为我知道在国内医疗健康领域投资是非常资深和非常有成就的一家PE机构,而且现在自己对于并购整合也是有独到见解,我非常希望听到翟总在这方面的心得。
翟江涛:是2001年成立的,至今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公司的发展也是伴随着中国GDP增长,以及股权投资的市场发展而发展的。最初我们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投资机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是投资的。但是随着我们投资的深入,包括一些标的性的案例出现,对整个行业进行深入分析了以后,我们最终选择了医疗这块作为我们主打的方向。在2007年时,我们在这个领域内做了一些产业并购方面的事情,当时是收购了江西的一家生物制药的企业,并且把它推到IPO的一个机构,在2012年成功上市了。因此在2012年以后基本上别的领域完全不看了。年之间只是侧重于医疗领域的投资,2012年以后所有都是专项基金,别的行业完全不看了。
因此说到并购的话题,这么多年还是有心得的。医疗这个行业非常大,刚才主持人也说了,我们跟美国、日本也好,差距还是非常大的。美国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5%,而我们国家只有5%、6%左右,所以未来的提升空间很大。现在,无论是在医疗、器械还是服务领域,国家有很多政策,包括医保是支撑不了未来人们不断增长的对医疗、药物的需求。我们会看到在很多领域出现了很多整合的机会,尤其是在医药领域。刚才郭总也谈到了,最近几年以来,首先是新版的认证,其次是从去年开始对临床阶段数据的核查,另外就是今年刚一开年又开始了针对存量批文要求做一致性的评价,我估计后面下一步药监局对中药品种也会开始了。无论你在申请药还是手中的存量批文,都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这样的话才发生了刚才郭总提到的4000多家的药厂到今年已经是到3000多家了,那1000多家去哪儿了呢?我想有的很多是撑不住就破产倒闭了,更大的一部分还是跟别人发生了整合。
在这个领域,我听到很多朋友说医药领域不好做了。我们是怎么看的呢?我们坚信健康产业未来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但会调整我们的投资策略,我们对医药领域的投资策略就是加大并购同行。
由于政策的频出,我们发现会有几个机会。
第一个机会就是我们发现存量批文的价格在今年已经开始出现了回落。在去年和前年,无论是我们自己在收购品种的时候,或者说是投资的企业在购买一些品种的时候,一些相对来说,比如说独家的批文,或者相对疗效比较确切的品种,价格都是非常高的。由于政策开始变化了,无论是新药的品种还是手里存量的品种,未来不确定性在加大,卖方预期也在降低。所以,我们发现医药品种批文的价格已经在回落。我想这块肯定对投资机构来说是一个机会。
第二个机会就是我们发现,以前可能很多医药企业你想并购它,基本上可能性是不太大的。少数股权投资还比较容易,但是如果要谈到要拿他的控股权,基本上是没有机会的。但是今年以来,至少是我们这边已经收到了很多企业主动的投怀送抱,把他们做下来。所以在医药领域整合的机会,我们看到从今年以来是层出不穷,我觉得有很多黄金是必须去捡的。我对医药这块的看法。谢谢!
陈丹:非常感谢翟总跟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历史,以及未来、比较近时期的策略。那么接下来我们想听一下的合伙人张可先生,您对于整个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机会是怎么样看的?因为很巧,正好我们座位是把几个投资人安排到了这边,所以接着这个话题希望您继续。
张可: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的张可。我本人要说做投资时间没那么长,但是做医疗长,本身学医的,所以做医疗将近20年,在创丰里面负责医疗投资。首先大家都是作为医疗投资人,肯定对这个行业都是很熟悉。中国经济我觉得真正的需求要么是活的长,要么活的壮,要么活的爽,这也是过去两年说增长最快的行业,一个是医疗健康,一个是文化娱乐。我刚才听了几位老总发言时,注意到一个词,大家提的不是健康,而更多说的是医疗。我每次跟别人交流的时候也在想,我说医疗是刚需,健康不是刚需,否则身边没有这么多人熬夜、抽烟,真到看病的时候我花多少钱治都行,但没病的时候都在找病,所以我们第一点就是投资关注的是医疗,我们对健康的东西一定是往后面来看。作为创丰我们的定位比较清晰,我们定位的是VC,我们可能并购这边没有太多的经验,更多的我们是投的偏散。
其实中国整个大的格局,我们在整个医疗板块里面优先顺序是这样,首先是投医疗器械,我们最认可的是医疗器械领域国产化的机会;第二个才是药;医疗服务排第三。然后刚才资本提的生物技术反而放到最后。
首先可能大家最常见的一个争论就是到底投药还是投器械,我这里面有几个观点,为什么我们优先投器械?
第一个问题,这个行业是一个高度专业、高度管制的行业。所以,政府盯谁盯得狠可能就惨。现在药首当其冲被盯得最狠,而且是医保捅最大窟窿的领域。第二,美国是接近1:1,就是一块钱药就有一块钱器械,而在中国最悬殊的说是10:1,最保守的是5:1,也就是意味着中国向美国器械增长空间比较大很多。第三点,创新的难度。我们知道,如果说国外的医疗器械做的跟他不太一样,容易的多;你想把一个国外的药,一个一点一类的药做出来,哪怕我们修改一个分子,修改一个环没这么简单。而且一类新药在中国上市以后,卖的好的没有几个,都是想的很好,实际上没那么好。
所以,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首先投医疗器械。在器械里面我们的观点是这样,第一个首选的是疗效必须要确切,尤其是我们简单讲叫要么这个器械不用就死了,要么就残了。在国外很多医疗器械是改善人类质量,卖的很好,但在中国没戏。所以,大家能看到、说到的现在能够循环介入,一个是跟骨科领域,一个是跟肿瘤相关,所以投医疗器械我们看疗效必须确切。第二是我们需要投的不是真正意义上太创新的东西。我在中国见过一些器械,很有意思,就是全球都没有,那我明确讲,这个东西上市了也卖不了,最好的器械就是国外几大厂商在中国洗脑已经完成了。第三点我们坚持的是我们投的非常早。早到什么程度,早到这个产品一定临床还没结束,因为临床一旦结束了,价格就标上去了,基本上最早的形式检测一结束,有个百分之二三十就可以进,因为这个点可能也是基于我们这边投资人、合伙人的经验,我们对于包括这个东西临床实验设计合理不合理,比较有确切的判断。所以投医疗器械,我们基本是这样一种方向。
再说说投医疗服务,一个是刚才翟总提了,第一个医疗服务是跟医保相关,就是这一类的我们说叫互联网也好,是各方面创新型的服务,能够把费用下降。美国有一个处方公司做的非常牛,这是第一类;第二类关注这个服务本身跟医疗器械是联动的。比如说糖尿病里,大家看到说连续血糖检测加上胰岛素,加上整个闭环联动,这也是这个器械。包括检测连续的血压防止脑部的复发,这个是非常靠谱的,其他的领域我们还是保持谨慎。细胞治疗这边,我个人觉得是说现在用的细胞治疗实际上跟国外的不是一回事,中国的技术距离还比较遥远,所以这边我们也保持谨慎。以上就是我们对行业的一些粗浅观点,谢谢大家。
陈丹:非常感谢,张总非常专业,一看就是行业打磨了或者说深耕了20多年以上的人,才能短短数语就把行业的一些症结,或者把他们投资的方向细分的领域说得如此精准的一位合伙人。再把话筒转给接下来的三位创业公司也好,或者说是传统医疗企业也好之前,我也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
资本算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专门从事VC和PE投资的机构,1999年创立,创始人是汪先生。他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是早年求学美国,然后后来在华尔街,最后在中国,是摩根士丹利中国区的首席代表,他算是摩根士丹利进入中国,开展中国业务的第一人。我所在的团队,我是公司专门负责大健康及互联网投资的合伙人,跟各位同行相比,投资医疗时间并不长。但是对于这个领域我们是有非常长的关注,所以在过去也与很多好的标的保持很好的关系。
大家知道,投资医疗的企业并不像投资互联网那么容易,需要一方面对行业要有了解,另外一个方面需要跟很多特别是需要和传统的医疗企业有很好的沟通和关系,特别是创始人甚至要做大量的说服工作。所以,从2014年底开始,在医疗健康领域,我们投了现在是最大的民营的体检机构美年大健康,然后投了东北地区最大的眼科的集团何氏眼科,投了专门致力于中高端医疗器械生产的东方惠尔,当然这个资本也是在前一轮也做投资,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背书。我们还投了专门致力于医学美容的联合丽格;还有中国最大的医药电子B2C的网上药店医药网,这是1号店的创始人从1号店出来以后,重新搭的平台,专门致力于解决普通老百姓的买药难、看病难的问题。
从2014年到现在,我们在医疗健康领域有比较多的动作,这个领域我们非常的看好。
接下来我把话筒转交给孙总,孙总是互联网医疗这个领域创业的佼佼者,他的一些观点我觉得可以代表当下很多互联网医疗领域创业者的心声。同时孙总也可以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就医160是做什么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大家都在一片质疑声中,好像互联网就是烧投资人的钱,烧完了以后怎么盈利呢?我希望这个问题,孙总能够给我很好的解读。
孙大宁:谢谢,在座的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有缘这次在合肥和大家交流互联网医疗的经验。我是孙大宁,就医160的首席战略官。我们是创业公司,通常来讲做投资可能习惯性把一些东西看明白,然后才会投,因为要确保资金的收益;作为创业公司来讲,其实是九死一生。我们通常是看到有一点机会就拼命地扎进去做,这是我们之间的差异,后面两位老总跟我们是一样的风格。下面介绍一下就医160,公司成立于2004年,我们的使命是打造中国人的网上医院。
目前就医160核心是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以大型的公立医院作为切入点,通过互联网和IT的手段,优化医院的业务流程,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检查报告单的查取等就医服务;第二件事是扎根基层,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分级诊疗服务,将千万名患者导诊到社康之间的双向转诊,通过互联网的优势将合适的患者匹配到合适的医疗机构;第三件事是连接药企及产业链的大健康合作伙伴,通过我们平台的医院医生和患者的资源,打造一个医疗互联网+的生态系统,致力于推动打造人与医疗服务的平台。目前就医160平台有连接2000多家医院,47万的医生,将近1亿的注册用户数,我们去年也成功登陆了中国的新三板,目前也是中国互联网医疗的第一股。这是跟大家汇报一下,就医160是做什么的。我们是一个互联网医疗的一个企业。
第二个部分给大家分享一下,作为互联网医疗的从业者,我们对于现在的行业环境怎么看?就我们来看,目前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医院为主导,医生为主导,和用户为主导。在现在的这个节点上,其实整个中国的业态是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相信在座的大家会比较清楚,以三甲医院为例,它的数量占中国整体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的7%左右,这个数据是2014年统计的数据,但是它的诊疗量占到了中国整体诊疗量的45%,也就是说全国人民有病就去大医院的这种情况在三甲医院有明确的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互联网的创业公司来讲,我们要做的其实并不是说用一句口号说互联网颠覆医疗,为互联网去改造医疗。而是说用互联网这种连接的优势,去解决医院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我们去优化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中发觉商业机会。就医160成立之初是做医院的院感系统,这个院感检测系统,现在做了6000多家医院。预约挂号在2010年开始做,当时做的时候也很纠结,因为去医院谈,我们给你带来患者,医院的院长说,你去看看我的门诊,他其实不缺患者,当时的用户也没有挂号的习惯。但是时到今日,大部分的医院都会发现,这种预约挂号带来的分时诊疗,可以提高医院的产能,有些慢性医院可以带来患者。而大多数的用户也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去预约一个号,或者去看一下这个医院里面哪个医生、哪个科室是擅长治疗这个病的。在5年或者6年之前,这种信息是完全没有流通的,是全部在医院里面。年我们看病的时候,问周围的人,医生、医院的人,包括这个病到底去哪里看比较好。但是时到今日我们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去来满足自己看病的需求。未来在5年和6年之后,随着我们的分级诊疗的推动,随着我们互联网+的推动,未来大家看病的时候就不再纠结于到底问谁、问哪个医生,哪块可以治好,我是不是可以拿个手机APP作为启动医疗的入口,尤其是针对年轻人?
再回过头来看,就医160目前的一个发展的机会。我们主要看商业机会,可以看三块。对我们平台来讲是互联网平台,互联网讲究用户为王,我们平台上的基础用户流量是我们商业模式的一个基础。这里我举简单的例子,最近联合平安保险推出的一种有互联网医疗保险特色的叫平诊险,用户在挂号的时候就可以买,不贵就两三块钱。但是就发现今天这个医生可能是出差了,不知道停诊了,保险公司会赔一笔款项。这个有点像现在的抗风险。我们认为这种商业模式,是蛮适合在互联网上进行尝试的。未来我们也会联合保险公司来针对一些精准的像糖尿病的用户,推出糖尿病险,对母婴用户推出母婴险,这块我觉得很适合在互联网,尤其是像就医160这样平台机构来进行推广。
同样,刚才聊的药企,我们就医160不多,但用户流量多,而且我们用户的场景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服务于医院,深入到医院的流程,在我们的平台里面可以咨询医生,还可以进行药费的支付,在这里面隐藏着诸多用户购药的场景,可以跟药企开展互联网药品销售的平台,而他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依托我们平台用户的基础,来连接药企,进而打造一个医疗互联网+的生态系统,这是我们的一个远景。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我对医疗行业未来的判断。我感觉我们是有点像滴滴,滴滴是在解决了一个乘客跟出租车司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长久的痛点,而就医160在解决患者挂号时间长、排队时间长,而候诊时间长,看病时间短,这三长一短历史性的难题。不同的是打车是高频的,滴滴后面有BAT巨头,可以投10亿元烧钱;看病是低频的,就医160是创业型企业,虽然跟BAT合作,后面没有巨头在支持,但是我们有决心,我们有时间,我们会布局下一个十年。医疗行业是一个慢热的行业,我希望在十年之后,我在这个台上再跟大家分享的时候,我可以自豪地说,就医160经过十年又一个十年的耕耘,已经成长为一个医疗互联网+生态系统。谢谢大家!
陈丹:非常好的演讲。对行业的判断,同时对未来的憧憬,以及自己的豪言壮语,我们非常期待十年以后真的还有机会再在一起交流,回想今天你曾经说过的一个豪言壮语。接下来想请谢总分享一下,您是在我们安徽辛勤耕耘了十多年,一直致力于养老这样一个产业的老创业者,我很想听一下您的故事,您对于养老这个产业,在如今在当下这样一个环境之下,经营的情况,或者说您对于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又怎样的展望?
谢琼:大家上午好!我叫谢琼,2001年我们创办九久夕阳红到目前已经15年了。我们创办之初只有50张床位,一路发展到现在是2000张床位。现在在院老人是1800位,另外我们有服务居家的老人是3000多人,目前我们九久夕阳红共服务是5000多位老人,这是我们夕阳红做的养老这一快。
我们目前有自己的土地房产,也有民办公住,也有政府建的叫公建民营。我们现在连锁的是7个院,也有政府建的,我们接管的也叫公建民营,所以这两个形式夕阳红都有。这15年来,九久夕阳红不但是做养老,另外我们能走到这么好还有医疗在做保障。此外,还有培训。九久夕阳红目前已经形成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疗和培训这样一个体系。目前我们的盈利模式已经形成了。这次也就是2015年底信达丰,我们叫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投资了我们。
信达丰为什么能选择来投资呢?从九久夕阳红的特点来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九久夕阳红的模式一个是规模大,经营的时间长。九久夕阳红是在安徽省是最大的,在全国也在前几;第二个特点九久夕阳红业态很完整,刚才讲了,有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疗和培训。第三,我们有非常庞大的服务团队,现在总共有800多名一线的服务人员,在机构的有400多人,居家的也有400多人,所以九久夕阳红的模式已经形成了。
夕阳红未来的发展前景,一个是在机构养老的时候重点是输出管理,我们可能是以资产来运营;第二是大力发展养老,目前我们只服务3000多老人,未来这是我们主攻的方向。第三我们可能重点要打造医养结合,因为目前我们九久夕阳红主要的产业还是在安徽,在合肥,合肥的政策医养健康应该讲到下个月才能真正启动,在这之前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医养结合。所以未来得医养结合是我们九久夕阳红的主打方向。第四,我们可能是重点打造团队,就是培训,我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陈丹:那我们现在到了最后一位嘉宾,谢总在那儿已经坐了很久了。最后一位往往也是最好的一位,南京医药是一家上市公司,陶总作为南京医药的掌舵人,您对于南京医药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一个计划?还有对一家上市公司来说,不断地保持一个好的经营业绩可能是董事长还有我们管理团队要一起面对的一个问题,那么怎么样去保持一个很好的经营业绩,还要有很好的成长性,不知道南京医药在这方面有怎样的打算呢?
陶呁:谢谢陈总,谢谢今天各位的嘉宾,争取五分钟之内把陈总的问题表达清楚。非常高兴参加这次论坛,前面也听了几位投资者专业的发言,以及我们又年轻的创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及我们传统的养老企业,真正受教育很多。
南京医药是一家上市公司,年销售将近300亿元,我们和合肥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我们和今天承办单位的合肥产投共同持股合肥天津,一年销售80亿元。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正如陈总刚才提到的,除了传统销售这方面做自己的主营之外,我们也对大健康这个领域有所关注,在这里面我也想结合谈一点更细分的是养老,而且更细一点是医养结合的养老。
医养结合去年九部委已经发布了一个文件,但是这还是一个新的事物,当然也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无论是从理论上探讨,还是从事务上去运作,我认为都是值得去做的事情。而且养老是和每一个人相关的,它的意义很大。
作为南京医药来讲,也希望大健康在养老这方面能够做一点探讨。下一步准备在今年开始,就在我们现有的一个物流基地,33亩地上,和我们合肥产投一起共同开展一个新的尝试,就是医养结合的一个养老产业。因为我们也是初次做这样的尝试,但是我们认为无论是对社会而言,还是对上市公司而言,都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也在这里表态,希望和我们一起共同把这件事情做成,为合肥造福,为合肥人民造福。谢谢!
陈丹:我们这个论坛应该是今天早上人数最多,时间也是最久的一场了。大家也都很累了。我就代表我们这一场的所有嘉宾衷心地祝愿安徽省还有包含我们所有的各位创业者、投资人,在未来的这样一个时间里面能够做最好的投资,能够找到更好的投资人,把大家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衷心的感谢。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新闻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药行业投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