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按票数多少决定.追问 如果以成立纪检领导小组决定方式也就是说财务部门有经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及造假方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及造假方法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7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管理就是决策DOC.doc 7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管理就是决策DOC.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管理就是决策“管理就是决策”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西蒙的一句名言。此文中的内容是本人几年来工作经验的一点总结。1、保守秘密作为一固决策者首先应懂得保守秘密。任何组织,只要有竟争对手,就会存在着秘密。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果对方是强有力的竟争对手,而我们却把秘密有意无意地透露给对方,那将受到的打击有多大,这点我们是有深刻体会的。2、目标管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领袖都在运用目标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即“我现在做的,是使我更接近目标。”的原则,判断工作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1)、制定目标如果你想把工作安排得更好,首先最重要的是先问问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因为你是一个组织的决策者,你首先应当想到目标必须是这个组织的目标。(2)、制定计划一个领袖和一个随从是最大不同是:领袖会仔细地计划其努力的步骤;他会自动积极进取,不用别人叮咛。一个人如果没有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他就没有资格当一个决策者。计划,应该有长远计划和短期具体的计划,一个计划越具体越好,也就是说细节越详细越好。(3)、五层行动行动可分为五个层次(一)、重要又紧急这些事情比任何事情都要优先,是必须立刻去做或在近期内要做好的工作。(二)、重要但不紧急我们工作之中,大多数真正重要的事情都不是急的,可以现在或稍後再做。实际上我们往往把这些事情无休止地拖延下去。对这一类工作的注意程度,可以分辨出一个人办事有没有效率。所以我门要注意把这类工作列入优先的行列之中。(三)、紧急但不重要这一类是表面上起来极需要立刻采取行动的事情,但客观而冷静地分析一下,我们就会把它们列入次优先工作中去。(四)、繁忙很多工作只有一点价值,即不紧急也不重要,而我们却常常在做重要的事情前先做它们,这本末倒置,因为这些事情会分你的心它们给你一种有事可做和有成就的感觉,使你有借囗把重要的工作向後拖延。这点是许多能力不够而又身居高位的人的最大弱点。(五)、浪费时间是不是浪费时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工作效率低肯定是浪费时间。把太多的时间用在第三和第四层行动上而不是用在第二层行动上是最的浪费时间。(4)、巴莱多定律(也叫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占百分之二十,其馀百分之八十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以这条定律分析,在讨论会中,百分之二十的人通常发表百分之八十的谈话;在销售公司里,百分之二十的推销员带回百分之八十的新生意等等。我们在面对一大堆纷繁复杂的工作时,难免心存畏惧。有的人工作还没开始就泄气了,也有的人先做容易的,结果永远也完成不了最困难的。这时,你运用二八定律,从中找出两三项最要的,各分配时间集中精力完成。那么,就在你选择的两三项事情完成之後,你将获得成功。(5)、定下期限帕金森有一条定律:“工作会展延到填满所有的时间。”因此,派给自己或别人的任务,必须要有期限,没有期限就永远完成不了。定下期限,可以给自己施加压力,尽快把工作完成,尊重自己制定的期限,不能养成拖延的毛病。定期限是在实践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6)、追踪查询当你把工作布置给别人做,他们却没有作好时,你不要说:“这些人是怎么回事?”而是问自己:“我是怎么回事?我做了什么使这些人对我失信了?”原因是你没有建立一套追踪查询的制度。如果有,你布置的工作就一定会得到优先处理。如果他们根据过去的经验而认定你不会追踪查询,你所交待的工作就会落到最後,而且可能会永远留在那里。下属在期限之前完成了你所交待的工作,一定要给予感谢与鼓励。目标管理的内容是依制定目标而不是依规定和程序来思考。目标管理的一种新的风格,它宜接摈弃官僚体系的三大支柱:传统、中央管制和官僚作风。3、一个有雄心成为领导者的人,应该竟力为自己树立这样的形象::你完成任何任务,都比别人对你的期望更为出色。在任何环境下,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担任某些特别重要的工作。4、保守地向对方许诺,积极地为对方去做。作为一个领导者,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遵守诺言,它包括守时和守信。这对你的威信有直接的影响。5、做事定计划要考虑周全,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6、一个决策者所作出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必须首先大局出发。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客观性和可行性。7、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首先要了解自己和自己组织的优点及缺点,要正视自己的弱点,并想办法弥补,接下去要了解的就是对手的优点,只要在决策中将这项考虑进去,那么取胜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8、消息要灵通如果能完全了解对手的一举一动,我们就成功了一半;我们还要绝对保证自己内部的消息畅通,这是战胜对手的最重要的一招。但往往很多人都忽视了这点。记住:情报就是权力的基础。9、如果你的上司能力不够,你要勇於承担他的任务和责任,只要你是从大局出发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积分F币3341 元威望211 点
&&认证vip用户主题帖子积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财务经理人,享用更多功能,成就财务总监之路……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以下是supercfo的老帖,和别人的帖子掺和在一起了,觉得不错,特摘录出来和大家分享。《财务经理人》特别推荐--10大管理思想
大师级的管理专家绝非徒有其名,他们总会开启一个新的管理视角,让你发现你的盲点和误区,提供给你一种崭新的思维工具,掌握了这些工具,你会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里,我们选出了10位管理大师,选择的标准是他们所取得的国际公认的成就。思想工具是更高层次和意义上的工具,或者说它是为了制造一般工具的“工具”。这使它很难被掌握,但一旦掌握,你就会感到心手相应,游刃有余。
德鲁克的思想
为了准确地了解“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过去60余年中对世界的贡献,我愿意和读者一起分享2000年9月我在美国德鲁克档案馆发现的彼得·德鲁克关于《我认为我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一文。这篇定论性文章的原件打印在德鲁克的私人信笺上,并有他的亲笔签名。
我认为我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早在60年前,我就认识到管理已经成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器官和功能;
——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而且是所有现代社会机构的管理器官,尽管管理一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企业;
——我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
——我围绕着人与权力、价值观、结构和方式来研究这一学科;尤其是围绕着责任。管理学科是把管理当作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
彼得·德鲁克
1999年1月18日
作为一种实践和一个思考与研究的领域,管理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其根源几乎可以追溯到200年以前。但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其开创的年代应是1954年,彼得·德鲁克所著《管理实践》的问世,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彼得·德鲁克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并精辟地阐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德鲁克对“责任”、管理人员的“责任”、员工的“责任”以及企业的“责任”谈得很多。1973年,德鲁克将自己几十年的知识经验与思考浓缩到一本书中。这本共达839页的浩瀚巨著以其简洁而浓缩的书名道出了管理学的真谛——《管理:任务、责任、实践》。据此,我们可以把管理诠释为:管理任务、承担责任、勇于实践。令人惊奇的是,当我在这本书中搜索“责任”这一词条时,发现该书索引中有多达36处谈到“责任”,而竟无一处谈到“权力”。
“权力和职权是两回事。管理当局并没有权力,而只有责任。它需要而且必须有职权来完成其责任——但除此之外,决不能再多要一点。”在德鲁克看来,管理当局只有在它进行工作时才有职权(authority),而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权力”(power)。
德鲁克反复强调,认真负责的员工确实会对经理人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真正能胜任工作,要求他们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任务和成绩负起责任来。
责任是一个严厉的主人。如果只对别人提出要求而并不对自己提出要求,那是没有用的,而且也是不负责任的。如果员工不能肯定自己的公司是认真的、负责的、有能力的,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团队和所在单位的事务承担起责任来。
要使员工承担起责任和有所成就,必须由实现工作目标的人员同其上级一起为每一项工作制定目标。此外,确保自己的目标与整个团体的目标一致,也是所有成员的责任。必须使工作富有活力,以便员工能通过工作使自己有所成就。而员工则需要有他们承担责任而引起的要求、纪律和激励。因此,进入德鲁克管理世界的捷径就是从认识管理人员的责任、员工的责任和企业的责任开始。
文/那国毅教授(北京光华管理研修中心)
波特的思想
作为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和竞争战略方面公认的权威,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可称作“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商学院教授”。事实也是如此,在2002年5月埃森哲公司对当代最顶尖50位管理学者的排名中,迈克尔·波特位居第一,可谓声名赫赫。
迈克尔·波特对于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产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他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所谓的“五力模型”,认为: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相应地,迈克尔·波特也提出了“三种通用战略”,包括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注化,并说明由于企业资源的限制,往往难以同时追求一个以上的战略目标。
中国企业家已经非常善于以低成本的方式进行竞争。按照大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的说法,中国企业在成本方面的固有优势和以低成本方式为主的竞争手段,已使得在某些行业中国内的产品价格决定了其在全球的价格。正如波特指出的那样,成本领先战略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来自于后来者的模仿。而出于种种原因,中国企业目前大多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比较低的制造环节,企业的模仿者过多,产品与服务过于同质化,从而形成无奈的竞争格局。
成本竞争的苦果使很多企业家认识到需要新的竞争方式,如产品、技术或者经营模式创新来提高盈利能力与水平。波特为这类战略提供了系统化的思考方式,阐述了企业应该在哪些点上建立竞争力,对于经营实践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对于中国的管理实践者而言,波特战略理论的意义更多在于阐明了企业战略性思考的重要性。企业经营并不是具有杰克·韦尔奇所说的勇气就已足够,中国企业家缺的不是勇气,而是大胆决策前的谨慎思考,怎样选择最有利的战场、时机和方式进行出击。
波特战略理论被视为80年度主流的战略理论,而商业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其理论在某些方面已经不太适合当今管理实践的需求。如他的战略观念将现有的产业结构视为既定,较少考虑产业变革以及相应如何建立长期竞争优势方面没有论述。
也正因为他假设的产业结构是比较确定的,“五力模型”很难用来分析迅速变化或前景不确定的某些行业。电信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标准的不断变化、政府管制政策的调整,使得产业充满不确定性,很难用波特的框架预测行业的竞争格局。
文/樊应斌经理(毕博管理咨询公司)
哈默尔的思想
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是 Strategos 公司的董事长暨创办人,也是前伦敦商学院战略及国际管理教授。他是战略研究的最前沿大师,被《经济学家》誉为“世界一流的战略大师”。
1990年,加里·哈默尔和普哈拉(C. K. Prahalad)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的核心能力》。他认为和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不同,核心产品是企业最基本的核心零部件,而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中的知识和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如何将这种核心竞争力转化为竞争优势,需要一定的条件。
在两人合著的《竞争大未来》中,哈默尔指出,企业必须打破旧有的思想框架,以积极开放的胸怀去思考、接受不同的经营架构,把握未来趋势、建立战略架构、组织核心能力,从而在创新中掌握竞争优势。在另一本著名的著作《引导革命》中,哈默尔提出企业的创新不是传统上所认为的开发新产品或采用新技术,而是要产生“新概念”。因此企业要积极开发新的概念,并将概念转为现实的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哈默尔的主要战略思想在于积极建立并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尤其要重视这方面的学习。
WTO之后,中国的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从更深的层次上说,这实际上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如何定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前提;在合理定位核心竞争力之后,则是如何发挥这种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竞争优势。这需要一种大的战略眼光,哈默尔的战略思想无疑很有指导意义:在具体的战略选择上,人们多关注技术上的创新,哈默尔则认为,概念上的创新要优先于技术上的创新,概念创新可能更有效果。这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文/林嵩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克里斯坦森的思想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是哈佛商学院的工商管理教授,他不仅是个杰出的管理学者,而且是身体力行的管理实践者。
克里斯坦森在研究中发现,许多优秀的企业——曾经被人们崇拜并竭力效仿——最终却在市场和技术发生突破性变化时,丧失了行业领先地位。而导致这些领先企业衰败的决策,都是在它们被普遍视为世界上最好的企业的时候做出的。
克里斯坦森指出,良好的管理是导致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这一结论出人意料,但却非常合理。这些企业被顾客的意志所左右,勇于投资新技术,用这些技术向其顾客提供更多他们所想要的那种更好的产品;它们认真研究市场的趋势,系统地将资本投向那些可以保证最佳回报的创新上面。在这样的原则下,积极投资于突破性创新不是这些企业的理智的财务决策,所以绩优企业反而难以应对突破性创新。
克里斯坦森提出了一套突破性创新原则,主要内容是:
创建一个围绕突破性技术的新的独立事业部门,不受主流客户的左右,而把自己融入那些需要突破性技术的产品的客户中。
把实现突破性技术商业化的责任,下放给规模恰好与目标市场相匹配的一个小一点的组织,从而更容易对小型市场上出现的成长机会做出反应。
既定的思维模式和已有的知识不足以支持对突破性变化进行判断,因此要有计划地学习所需要了解的东西。
组织潜能(组织运行程序和价值观)的可塑性是有限的。分析组织现有的潜能和缺陷,并创造一种新的潜能来解决新的问题。
密切关注市场趋势,了解主流客户如何使用产品,才能在所服务的市场上抓住竞争基础变动的关键环节。
这一管理思想对中国经理人有三个主要意义:
1 突破性创新是宏观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个体经济动力。
2 被广为接受的良好的管理原则,实际上是因时而异的。克里斯坦森的思想可以帮助经理人员判断,什么时候应该遵从那些广为接受的优秀管理原则,什么时候采用其他原则更合适。
3 在突破性创新原则的指导下,企业管理者可以同时做好两件事情,一方面保证企业近期内的健康运行,同时动员足够多的资源,关注那些最终可能导致企业走下坡路的突破性技术。
文/邱琼(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彼得斯的思想
“市场变得像时装、流行色一样不可捉摸,产品更新必须跟上这个‘毫微秒’时代。”被《财富》和《经济学家》誉为“管理学大师的大师”的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学博士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如是说。
彼得斯认为:成功的企业各具特色,但其成功经验却都浅显平常,人人皆知,没有什么“新式武器”。他主张面向市场、面向顾客。企业的所有活动都要围着市场和顾客转,而且要把顾客当成有血有肉的人,热爱顾客,满足顾客越来越特色化的特定需求,对顾客偏好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一切以顾客的感觉为依归。
客户服务的思想已经在中国企业中受到重视,这一思想也将成为中国企业生产销售的主导思想。
中国的市场已不再是过去的需求单一的市场。顾客需求的多样性要求企业在进行所有经营活动时,从顾客角度出发,秉承顾客至上的信念进行决策,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需求,实现企业增长。
竞争的白热化。愈演愈烈的竞争中,产品差别将不再是竞争的主要焦点。客户服务质量将成为竞争的关键,企业的客户服务做得越好,越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上风。
全新销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销售战略强调的更多是“我们的产品与竞争对手不同”,而未来销售时代将是与顾客合作的时代,要合作,就要和顾客站在一起,为了顾客的利益销售,达成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战略,共同分享回报。
文/闫立罡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明茨伯格的思想
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zberg)是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其管理思想也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
组织管理学方面,明茨伯格的主要贡献是对于经理工作的分析,《经理工作的性质》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明茨伯格强调经理工作对组织的巨大作用,指出经理在工作中担任的10种角色:
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明茨伯格第一次从实证角度分析经理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将经理的类型分为:联系人、政治经理、企业家、内当家、实时经理、协调经理、专家经理、新经理。
目前,中国职业经理人队伍还处在初创期,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作用逐步被认同。这种背景下,明茨伯格关于经理工作对组织作用的分析,非常有助于职业经理人认清自己的价值。同时职业经理人应依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准确定位自己的类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经理在信息方面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的工作占用的时间少了。
文/徐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柯林斯的思想
詹姆斯·柯林斯(James C.Collins)曾获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杰出教学奖,先后任职于麦肯锡公司和惠普公司。与杰里.I.波勒斯合著了《基业长青》一书。书中提出了他的主要管理思想。
“造钟,而不是造时”。柯林斯指出,“伟大的公司的创办人通常都是制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他们主要致力于建立一个时钟,而不只是找对时机,用一种高瞻远瞩的产品打入市场;他们并非致力于高瞻远瞩领袖的人格特质,而是致力于构建高瞻远瞩公司的组织特质,他们最大的创造物是公司本身及其代表的一切。”大多数中国企业的领导人在“造钟”上都不成功。“造钟”就是建立一种机制,使得公司能靠组织的力量在市场中生存与发展,而不必依靠某个人、产品或机会等偶然的东西。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与规范,企业必须越来越依靠一个好的机制,包括好的组织结构、好的评价考核体系、好的战略管理等。
“利润之上的追求”与“教派般的文化”。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基业长青》中写到,“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对很多高瞻远瞩的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利润之上的追求在伟大的公司里,更是被“教派般的文化”灌输。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利润之上的追求”不明确、不具体,动辄就是空洞的大口号。大部分的中国企业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教派般的文化”指的是伟大公司必须有很强的共同价值观,这是中国企业成为伟大公司的最大挑战。
“自家长成的经理人”。柯林斯经过研究后发现,“18家伟大的公司在总共长达1700年的历史中,只有四位CEO来自于外部”。“自家长成”的经理人熟悉了解公司文化,更易带领公司进行变革。从国内一些企业的经验来看,内部经理人容易接班,相反“空降兵”即外部经理人接班都不通畅。中国企业应在如何建立内部晋升的机制、如何进行人员培养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使得“自家的经理人能成长起来”。
文/陈刚(中国科技大学商学院)
汉默的思想
1993年,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汉默(Michael Hammer)与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在《公司重组:企业革命宣言》中定义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相对“劳动分工原理”和“制度化管理理论”等传统管理思想,BPR强调企业内充分发展与合作。核心内容可归结为:
“重组”:实行横向集成,实行团队工作方式,纵向压缩组织,使组织扁平化,授权员工自行做出决定,推行并行工程。
强调顾客导向:以顾客为中心考虑经营目标和战略导向,根据顾客需求考虑应设置哪些经营过程。
BPR在中国企业实施,必须首先具备三个主要条件:
1 管理者和员工素质必须提高。领导者要勇于革新,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能与公司内外进行有效沟通,深入领悟 BPR的内涵。在实施 BPR后,员工拥有更多决策机会,必须有相应的高素质。
2 技术层次必须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层次低,生产技术落后。而BPR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也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持。
3 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营造。BPR也在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而要求营造适宜的企业文化。
文/涂俊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科特勒的思想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是现代营销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他几乎成了营销学的同义词——其经典著作《营销管理》一书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商学院首选的营销教材,其本人也被公认为“20世纪50位最佳管理大师之一”。
科特勒致力于营销战略与规划、营销组织、国际市场营销及社会营销的研究,其最新研究领域包括高科技市场营销,城市、地区及国家竞争优势研究等。
科特勒大约在10年前推出的《营销大未来》(原名《社会营销》)一书将营销理念从生产观念、产品观念、营销观念最终推进到“社会营销”阶段。在经济日益全球化、世界更趋多极化、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20世纪末和今天,人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副景象:环境严重恶化、资源日益短缺、人口急剧增长、全球经济紧缩、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公共服务水平下降、艾滋病蔓延、电子垃圾花样百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社会营销学面临的课题。科特勒提出的“社会营销”观念,将营销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中国市场全面向买方市场过渡的情况下,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对推动营销普及和企业营销水准的提升发挥了重大作用。如今,顾客需求、顾客价值、顾客忠诚、整合营销、营销定位、全球营销等概念在国内已经流传很广,并逐步深入人心,许多企业已经或正在向“顾客导向型”企业转变,一批优秀的企业在全面提升营销能力后已经成功走向了国际市场。
文/芮新国(MBA,麦肯特企业顾问公司高级营销顾问)
科特的思想
约翰·科特(John P. Kotter)是世界领导与变革领域的权威,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科特最重要的思想有下列两项:
1 领导和管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管理者的工作是计划与预算、组织及配置人员、控制并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建立秩序;领导者的工作是确定方向、整合相关者、激励和鼓舞员工,其目的是产生变革。
2 企业文化对长期经营绩效有巨大的正相关性,文化变革是耗时且极端复杂的八步骤流程,包括:A.建立更强的紧迫感; B.成立指导联盟; C.形成远景和战略;D.传播变革远景;E.授权员工行动; F.创造近期成果; G.巩固成果并推行更多的变革; H.深植变革于文化中.以上8个步骤必须依顺序执行,否则成功机会非常微小。
中国企业管理者一向对“领导”和“管理”区分不清,大家口中的“我的领导”或“本公司领导”,其实指的都是管理者,对于名词认识不清,自然扮演不好对应的内涵。
中国企业少有长久的企业文化,当强人退休后,企业随之走向败亡之路,“富不过三代”。科特有大量数据支持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之间关系,值得我们深思反省。
大多数职业经理人对变革的认识仅停留在《谁动了我的奶酪》程度,远远不足以真正推动变革,科特提出的变革的八个步骤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文/周文祥总经理(麦肯特企业顾问公司产品部)
致力于财务管理实践,打造卓越财务经理人!
积分F币3341 元威望211 点
&&认证vip用户主题帖子积分
[推荐]《财务经理人》特别推荐
《财务经理人》特别推荐--10大管理理念管理理念影响本土企业的现代化、全球化的方向和进程。当前的全球化浪潮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冲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冲击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也正面临着管理理念创新的新课题。
我们总结了近5年来所出现的管理理念,以下这10大理念对中国企业来说是迫切需要的,这是一组让你抢占先机的理念工具。
灵捷式竞争
灵捷竞争是关于企业如何积极创造新的顾客机会和快速响应未曾预料的机会,在一个动荡的、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中获得利润的战略过程。企业转向“灵捷”经营,实际上是对迅速变化、不断细分、高质量、高性能的顾客订制产品和服务型的全球市场的经营挑战作出的全面反应。
一个企业要适应灵捷竞争,必须在以下各层面具备灵捷性的特点,以形成一个全新的经营实体:
在营销层面上,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丰富顾客价值,生产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组合的特点。灵捷时代的营销产品是“实体、信息、服务”的统一体,而“出售解决方案”,“专门化设计”,“大众化商品特殊化”等等是灵捷营销的主要战略。
在生产层面上,照顾客定单,任意批量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这需要通过改进生产设备、工作流程及管理方式,以实现更小规模和更低成本的生产。
在组织层面上,能够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各种资源,通过与供应商和顾客的互动合作,创造和发挥资源杠杆的竞争优势。
在管理层面上,灵捷企业最基本的管理目标必须是: 保证人力资源队伍是由一支有知识、有技能、善创新的员工队伍组成; 为员工提供他们所需的资源,以应付变化的市场机会及个别顾客的要求; 适时变革组织的“壁垒墙”,因为这些“墙”有可能限定企业的资源分配,同时也限定了控制权与优先权的分配。
企业在经营中如何实施灵捷竞争?从战略的角度主要有以下选择:
1 发展“丰富顾客价值”的核心能力。顾客的需求和购买,越来越从“产品功效”转向“产品、信息、服务”的价值享受。
2 通过“内外合作”提高竞争力。其目的在于以尽可能低的“费用——效用比”,极大地缩短“观念——现金”的时间,将灵捷产品投向市场。
3 建立“适应或征服变化”的组织。
4 发挥“人员和信息”的杠杆作用。在一个灵活多变的竞争环境里,企业之间的差异正是存在于有知识、有技能、有创造力的人员和具有独特价值的信息上。
事实上,对中国企业而言,灵捷竞争给我们创造了发展的新机会。因为大量生产的规模优势,我们许多企业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具备,特别是与国际上的一些大企业相比这更是我们的劣势。但是,一方面由于市场的迅速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改变,使我们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却灵捷的企业有可能抢占商机;另一方面,我们现在正在不断做大的企业有机会同时做“灵”,正如GE公司前董事长韦尔奇曾实施的战略:“在大公司中注入小公司的灵魂。”
灵捷竞争发展的未来经营方式:不再是顾客告诉企业需要什么,而是企业与顾客一道工作,共同确定最能服务顾客和实现企业价值的可选择的产品组合,使企业和顾客创造与实现价值融为一体。这样的经营方式不仅要求企业实现最大的灵捷,而且使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更持久地保持和延伸。
文/孙选中(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所谓“顾客份额”,就是指一家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一个顾客该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还可以更贴切地称之为顾客的钱袋份额。初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实际上这是与传统的市场份额概念有着本质不同的思想。代表传统营销理念的市场份额是将顾客看作没有个性的群体,其着眼点站在企业一边,是“以产品为中心”,而采用“顾客份额”思路的企业则把顾客视为不同的个体对待。因此,以顾客份额为核心的企业可以向较少数量的顾客销售更多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更加具有成本效益。市场份额的观念必然导致企业不断地去获取更多的顾客,其结果却常常类似与狗熊掰棒子,抓取的多留下的少。
顾客份额经营理念的实践可以通过四个紧密相连的步骤来进行:首先经理人要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收集顾客的资料,“识别”自己的顾客;其次要对这些顾客进行“区分”,将其按照对于企业的价值贡献分为最有价值顾客、最具增长性顾客以及负值顾客,其中的负值顾客就是只会消耗企业资源而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的顾客,前段时间纷纷扬扬的花旗银行收费事件正是反映出其采取顾客份额经营的表现形式;接下来经理人要与顾客进行“互动”,深入了解最有价值顾客和最具增长性顾客的需求;最后通过“定制”来满足顾客的实际需求。简而言之,就是保持住最有价值顾客,尽力将最具增长性顾客转化为最有价值顾客,同时摆脱掉负值顾客。所以顾客是上帝的传统说法如今要更改为“顾客不全是上帝”。
任何一种新的管理理念的成功实施,最重要的是经理人思想观念上的转化。现在有一种流行已久的误区,企业往往以为只要简单地导入某种管理软件,先进的管理理念就会大功告成,这或许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副作用。对于顾客份额的片面理解则不会收到实效。北京民生等几家银行为了对其最有价值的顾客区别对待,设立了类似于股市的大户室,结果没有人买帐,于是抱怨说中国人不露富的国情不适于导入这种新的管理理念,实际上区分顾客并不是让顾客自己简单地报告某些属于“隐私性”的资料,进而予以区别对待,这和国情没有任何关系。要想成功实施这一步骤,必须要与顾客建立起学习型的信任关系,日积月累地了解顾客。佩伯斯和罗杰斯在其著作中形象地描述说,与顾客这次的互动交流要拾起上次的话题,从而让顾客了解到你非常重视他,值得其信赖。互动交流不是敷衍顾客,而是要解决顾客的问题,惟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增加顾客的忠诚度,进而达到提高顾客份额的目的。
顾客份额的经营理念从90年提出至今,受到了企业界的积极响应,佩伯斯先生和罗杰斯博士也因此跻身于全球16位顶尖管理大师之列,网络经济的发展将会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和导入这一工具。
文/屈陆民(一对一专家)
顾客满意度
顾客满意度(CS)来源于市场营销理论的基本概念。“满意度”是客户满足情况的反馈。导入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经营,不单单是经营理念上的转变,更是战略经营上的转变,须要将CS纳入整个经营体系之中,要求所有员工密切合作,切实将顾客的需要作为日常经营活动的“轴心”,积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CS战略才能得到贯彻和落实。
目前,国内企业在CS战略实际运营中应该分以下五个步骤来实施:
第一步:经营理念的再确立。首先调查员工是否具备使顾客满意自己公司产品或服务的理念,将企业内不成文的规定形成文化,再经过反复的检讨与确认,使顾客满意的经营理念深入企业的每个人心中。
第二步:测定、解析顾客满意度。理念确立之后,根据顾客与自己公司的所有接触点,并针对每一个接触点来设定问题,然后拟定测定计划,对顾客进行调查。最后参考调查结果,制订提高综合满意度的改善计划。
第三步:聚焦经营。了解自己哪一点胜过别人,然后毫无保留地将努力的“强势”放在这项优势上。其步骤如下:
认清哪些人是你真正想要的顾客;
弄明白你的目标顾客最重视什么;
再找出明确的经营“聚焦点”;
为之创造整个企业上下投入于这一经营“聚焦点”的竞争氛围。
第四步:开发完善一套科学工作体系,用以评价企业优质服务水平,传达顾客的心声。以检测顾客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层,为企业持续不断改进工作,及时真正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服务。还包括创造一套策略来倾听顾客的意见,大量收集组织和展示顾客的资料,再制作一些动态业务记录卡,并以顾客的意见带动全员的CS行动。
第五步:创造独具特色和充满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不仅要建立顾客满意的组织文化,还需要创造出学习型的组织,不仅强化员工的服务教育训练,还要进行模范学习,到同业或异业中找寻可行的解答。
仅仅让顾客得到满意的服务,是不够的,提供超越顾客的期望令顾客动心的超标准服务,必能使顾客为我们震撼、倾倒,这是未来顾客满意服务的必然趋势。
文/郭子图(南方略营销管理顾问公司咨询顾问师,企业战略、市场营销管理资深培训讲师)
“数一数二”
按照通用电气公司的前CEO韦尔奇的理念,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只有领先对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任何事业部门存在的条件就是在市场上“数一数二”,否则就要被砍掉、整顿、关闭或出售。
要实施“数一数二”必须考虑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在市场中占据统治地位,随后需要据此作出决策:公司现有业务中哪些值得培育,哪些应该放弃。对于那些前景不佳的业务,即使它们曾经是公司的标志性业务,也要立即关闭或出售,这项策略的目标是使公司拥有合理的业务结构并能持续发展。
但是,“数一数二”原则的实施也有一些限定条件。
“数一数二”并不仅仅等同于企业规模数一数二,同时需要强调效率、人员的精干、成本控制和全球化等方面的数一数二;
并不是只有在整个行业中的“数一数二”才有价值,在某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细分市场中“数一数二”也同样是不错的选择;
GE应用“数一数二”是在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但从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只停留在数一数二的领域里开展业务必然会加大企业的风险。GE也同样意识到商业环境的变化对“数一数二”策略的影响,从1995年开始,他们就逐渐调整经营策略,开始在多个领域全面发展。
但是,“数一数二”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商业原则,毕竟,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可以以此来选择开拓业务的方向,也可以此作为新业务奋斗的目标。
文/王晓燕(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
快鱼吃慢鱼
“快鱼吃慢鱼”是思科CEO钱伯斯的名言,他认为“在Internet经济下,大公司不一定打败小公司,但是快的一定会打败慢的。Internet与工业革命的不同点之一是,你不必占有大量资金,哪里有机会,资本就很快会在哪里重新组合。速度会转换为市场份额、利润率和经验”。所以,也可以说是对市场反应速度快的公司将吃掉对此反应迟钝的公司。
“快鱼吃慢鱼”强调了对市场机会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但决不是追求盲目扩张和仓促出击,正相反,真正的快鱼追求的不仅是快,更是“准”,因为只有准确的把握住市场的脉搏,了解未来技术或服务的方向后,快速出击进行收购才是必要而有效的。
如何挑选合适的慢鱼?由市场来决定,“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对技术情有独钟,市场永远是正确的。企业收购的目标也是由市场上的客户需要来确定。有时候,太过精尖的技术不一定受到市场的欢迎”。
对于中国企业,从思科的经验中可以归纳出企业要实现成功并购应重视的几个关键因素:
要通过并购使公司快速发展。要想获得持续的成功就要保持迅速的变化,而如今,没有哪个公司能够独立的跟上这种快速的变化,并购能够为公司带来这一变化。
把人的因素作为第一要素。在对并购前景进行评估的时候,被并购对象的产品和技术不应该是我们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应首先考虑的问题是,通过这次并购能够得到多少优秀人才,只有人才才是衡量并购出价是否合理的依据。
不要只顾眼前,要收购未来。某些公司的技术和服务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这样的收购将给企业带来优秀的员工和可以预见的下代产品,并且,领先对手进入某一未开拓的市场往往会取得先入者的优势。
了解并尊重反对意见。谨慎的避免出现为并购而并购的现象。坚持进行并购的主要原则,当种种迹象表明不能再继续下去的时候,要有勇气果断的终止并购。
提出公平报价。
切实履行并购之前的承诺。公平对待被并购公司的员工,吸引他们留下来,因为按照第二条原则,人的因素才是并购的第一要素。
文/王晓燕(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
互动是伴随企业——客户的关系转型而走进企业管理实践,从而成为一项重要管理工具的。随着人口增长的逐渐放缓,消费者素质、地位、购买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市场已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而且,由于现代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客户不再是被动的营销目标,已逐渐成为企业生产与营销的参与者,启动者。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必须把重心从原来的产品品牌管理转向客户关系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入互动式的管理方法。
互动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先进的电子、通讯和网络手段,达到企业与目标客户群之间的高效、直接、并可系统往复的沟通水平,从而可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要,提供咨询或解决投诉,甚至培训客户。通过与客户的互动,企业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体,它可以成为经济社会里的信息核心,通过互动把各种资源联系起来,达到快速反应,有效开发新产品,节约成本等目的。互动管理的具体的形式有企业领导人在线问答、投诉网站、呼叫中心等等。
如何采用互动管理?一般说来有以下步骤(实际也是遵照PDCA循环):
确定统一的CRM方案与互动管理契合;
前期调查:包括确定企业的目标客户群,从而依此确定互动方式等等;
建立互动平台,如呼叫中心或网站,这中间可能要采用某些相应的互动管理软件;
试运行,反馈,修改;
日常维护,信息互动。
互动不是空洞的概念,建立起互动平台仅是互动管理的开始。最重要的是通过平台和客户真正做到互动,把交流得来的信息用于企业实践。
文/李强(金地集团人力资源部)
学习型组织
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吸收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念。彼得·圣吉于1990年发表的《第五项修炼》论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组织21世纪的成功关键。
学习型组织具有下面的几个特征:
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
善于不断学习;
“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
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
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领导者的新角色。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
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应有以下步骤:
1 评估组织的学习情况;
2 增进组织学习积极性;
3 使学习能持续发展;
4 奖励冒险;
5 使员工成为学习资源;
6 把学习引入工作;
7 通过学习由大家描绘出组织发展远景,并成为员工共同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8 将组织远景融入生活;
9 系统思考;
10 明示未来努力的方向。
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伟大的团体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成功,而是通过学习如何创造惊人成功所致。目前,建立学习型的企业组织已成为新世纪企业管理主要内容之一。
战略联盟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为实现相互匹配的战略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涉及一个长期的承诺,而不仅仅是为一个问题提供短期解决办法(如出现临时性生产问题时,需自外部采购零部件)。具有运作高效,机动灵活,关系松散,边界模糊等特点。
战略联盟的形态:战略联盟有横行联盟、纵向联盟两大类,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合资、合作;联合研究与开发;定牌生产;特许经营;相互持股等。
战略联盟之价值驱动:组建战略联盟主要是服务于这样一些目的: 创造规模经济,增强企业实力; 迅速获得新技术; 进入战略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降低风险; 打破贸易壁垒,进入国外市场; 获得低成本生产能力,或能充分利用剩余生产能力,达到降低综合成本目的。
战略联盟未来的趋势发展:
1 从强弱联合的互补型联盟发展为强强合作的竞争型联盟;
2 从产品联盟发展为以技术合作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联盟;
3 从线性的联盟链发展为立体的联盟网络;
4 从“硬约束”的实体联盟发展为“软约束”的虚拟联盟。
竞争已经演变发展到企业网络与企业网络之间、联盟与联盟之间。
文/张诗学(金地集团市场开发部MBA)
企业智慧资本
进入信息经济、知本经济时代,企业的价值来源除人力资本、资金资本、固定资产外,另一种资本起着越来越重要的的价值创靠作用,这就是智慧资本。智慧资本是指能够转化为市场价值的知识,是企业所有能够带来利润的知识和技能。
智慧资本的价值,就是人的智慧所在,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比如: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经营策略、策划战略、个人的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离不开人的智慧这一关键性因素。
智慧资本的基本形式:智慧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三种基本资本形式构成。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力资本。
1 人力资本:企业所有员工及管理者的知识、个人能力、技术、经验和动态组织智慧构成了企业的人力资本;
2 结构资本:是信息技术系统的质量和范围、公司形象、组织化概念、专利资料库、文件、商标及版权;
3 顾客资本:是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企业信誉等经营性资产。是一种隐藏的“商誉”。
智慧资本的评价方法:目前我们还没有一种大家公认的评价智慧资本的方法,智慧资本不同于有形资本,它是一种动态平衡变量,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新陈代谢与健康状况,存在一种最佳的平衡阈值,过分地强调、突出某一点,将会造成其它因素的损害。
现有的财务指标,不可能成为评价智慧资本价值的手段,需要智慧资本会计和专家,来评价其价值,针对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进行最适当的评价。
文/林卫民(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
80/20效率法则
80/20效率法则(the 80/20 princip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即指,20%的事态成因,可以导致80%的事态结果。比如一个公司80%的利润、收入,每每来自于20%的好客户,20%的好卖产品,20%的卖命员工。
“80/20”原理对于企业管理者的一个重要启示便是:避免将时间花在琐碎的多数问题上,因为就算你花了80%的时间,你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你应该将时间花于重要的少数问题上,因为掌握了这些重要的少数问题,你只花20%的时间,即可取得80%的成效。
运用“80/20效率法则”管理人力资本,有可能使组织中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提升到事半功倍的佳境。如果管理者无权或无力构建基于新规则的新制度,那么,在现行制度下局部地使用“80/20效率法则”,也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80/20效率法则”表明,少的投入,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小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成绩;关键的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组织的效率、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把这一法则运用于人力资本管理中,有可能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建议采取五项措施: 精挑细选,发现“关键少数”成员; 千锤百炼,打造核心成员团队; 锻炼培训,提高“关键少数”成员的竞争力; 有效激励,强化“关键少数”成员的工作动力; 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关键少数”成员团队。
凡事情应该讲求效果,既注重效率,又注重效能。集中火力,处事分先后轻重,远离“无价值”,看清问题实质,这就是80/20原则的精髓。
致力于财务管理实践,打造卓越财务经理人!
积分F币3341 元威望211 点
&&认证vip用户主题帖子积分
[推荐]《财务经理人》特别推荐
《财务经理人》特别推荐--8大规避危机手段市场环境危机四伏,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首先是让自己还活着。企业如何规避危机实在太重要了。
不论你现在是一路平坦也好,你是已陷入泥潭也好,帮你规避危机的这8个管理工具,你都应学会去把握。当你避免了不必要的危机,你的企业会活得更好。我们宁愿把这组规避危机的工具放在前面,以图对众多企业有警醒作用。因为前进道路上的荆棘太多,陷阱太多。
如果不是“9.11”事件的冲击,很多企业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现实中,个人、国家及企业都可能遇到不同的危机挑战,如科学园区停电、大地震、风灾等等,如何面对这些危机,都是领导人及个人必备的知识。
美国《危机管理》一书的作者菲特普曾对《财富》500强的高层人士进行了一次调查,高达80%的被访者认为,现代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危机,就如人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学会预防和处理危机对企业来说也是一堂“必修课”。医院除了有一般的门诊室,但还要专门设一个急诊室,以及时医治白天或晚上来的危急病人。企业当然很难像医院那样常设一个危机管理机构,但意识意识及一套危机管理体系是应具备的。在充满变数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危机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
危机管理是对突发的事件或可能突发的事件的事前预防及事后处理的管理工具,这些事件主要分两类,一是对突发的对企业造成重大打击的事件,如天灾、人祸等;二是易发生的大事件,如安全、生产、质量、市场等等环节的事件。
危机无所不在,关键在于预防,容易发生危机的地方,主要是: 产品质量、服务; 财务危机,特别是资金链; 安全事故、盗窃等; 竞争上的危机,主要是市场上突发的事件; 法律上的危机,如侵权、合同等; 知识产权; 人力资源危机等等。
大部分商业危机并不是由于单一事件而引起的,而是许多个微小的、容易被公司高层领导所忽视的一系列事件综合引发的结果。有时这被称为危机潜伏,或者用美国危机管理学院(ICM)的话来说:冒烟的危机——管理层在危机爆发之前就应该知道了。
企业如何来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呢?通常有以下6个步骤:
第一步,组建危机管理小组,小组领导由企业最高领导者来担纲,以企业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主,兼收一部分基层员工介入。
第二步,企业领导首先要对自己企业现在的防灾体系,究竟处于什么阶段,要详细掌握,然后定期进行企业运营危机与风险分析;
第三步,当发生重大天灾时,公司会受到什么损害,必须要先作好“被害预测”,然后进行风险分级管理,制订每一项风险的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人与责任完成时间与指标。
第四步,根据这些被害的“预测”,作成对应措施脚本,还不定期举行不同范围的危机爆发模拟训练。
第五步,当对策都已经制定完毕,要付诸实施时,硬体与软体配合就牵涉到公司内部经费的编列。
第六步,确保企业内部对话渠道畅通,并与外部世界建立良好的互动、协作关系,改善企业外部的生存环境。如果缺乏内部的沟通,危机可能会放大百倍以上。
目前中国企业的一般都没有这一套东西,觉得危机管理发生的概率小,在危机发生之前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或者投入的成本很大。以后将有更多的企业会在这一方面下大力气。WTO后,中国企业的风险更大了。企业应对危机,我不认为不一定得成立一个内部组织,我认为只要有这个职能就可以了。这应该与具体企业具体的项目结合,以更可操作性。
危机管理的总负责应该是总经理,南京冠生园发生危机时,最高领导恰好出国了,最后弄得一团糟。这是企业的管理问题,高层领导如出差在外,就必须指定一个人作为职务代言人,这样才会有人负责,防患于未然。中国企业在财力不充分的情况下,应把危机管理的职责放在各个业务块的职能经理身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危机。
当然,如果危机发生之后,最好还是外请外部专业的专家来协助你处理,包括公关专家,以能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危机管理的处理一般都遵循一些程序或步骤,当然这些程序、步骤是必要的,但并不能带来大的效果,只能保证不出大的纰漏。它不能保证你抓住关键环节。
危机很难预测。危机管理的趋势:更多地使用外部的资源,更多地做好预防。对于中国企业,我要提醒的是:未来最要警惕的危机是政策变化危机,康泰克危机就是一个例子。
文/孙继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中国首位问题管理专家,多家媒体管理专栏特约撰稿人,现任上海复恒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
企业诊断是从繁杂的咨询服务中分离出来的,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全面诊断,提出改进方案,并负责指导其实现方案的应用科学工具。企业诊断分自我诊断和委托专家诊断,通常企业是两类结合来使用。当前的误区是,不少人把诊断等同于“策划”、“点子”,这也跟以前“点子大王”们打着企业诊断的旗号有关系。其实,企业诊断是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它与“策划”、“点子”是不同的。
我国已加入WTO,竞争将要求具备奥林匹克的水准,更加激烈,而我国相当多的企业是带着重病在运转,企业诊断是企业规避危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工具。有一组统计数据是这样的: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是10-12岁;进入《财富》500强的公司,平均寿命是30岁;而中国的集团公司平均寿命是7-8岁,中国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4岁;美国每年有近10万家公司倒闭,中国每年则有100万家公司倒闭(不包括个体企业)。在这样多变的环境下,危机四伏。然而,中国企业对企业诊断的理解和运用还远未普及。
企业在平时经营活动中,如何进行自我诊断呢?理论上说是无时不刻在进行,但这往往过于理想化。从实际来看,进行自我诊断时主要看两个,一是看结果与年度目标的差异,不论是完不成目标还是超额完成,如果差异大,那就要进行差异分析,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从而采取相应措施。第二是,针对不在计划之内的突发的事件、问题,主要是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用5W1H模式来探讨来分析,看发生了什么,以着手解决。
然而,企业自己既是病人又当医生是不妥也是不能办得到的,所以当企业觉得“身体不适”时,企业往往外请外部的诊断机构、咨询机构来为自己作诊断。企业诊断通常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二提出改善企业经营的具体方案;三是指导企业实施诊断方案。
在快速变动的环境,企业要有快速应变的团队,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企业进行自我诊断是规避危机的好办法。企业如何做呢?最核心的是注重前期的预警。这里面关键是你如何去定义问题,如天下雨了,地面就会湿,但地面湿了,你不能说就是天下雨的原因,不一定。所以你要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看问题,不能以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否则是治标不治本。企业不但要定义问题,同时还要看这个问题是不是关键问题,要对问题的重要性进行评估。
自我诊断有三个主要方法,一是目标差异分析法;二是5W1H方法;三是鱼骨图法,作因果分析。自我诊断的误区主要把问题的现象当作是一种问题,而没有真正去了解发生的根本原因,没用系统的方法来看问题。
现在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必须做好“应变计划”,至少分乐观、最可能、悲观等三种情况去作相应的准备才能规避危机。一个企业应把自我诊断下放到部门主管,部门主管同时也是各条业务线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他对各类问题进行相应的自我诊断,企业有了这样的反应和积累,才能事先预警,然后快速反应。当然,事情发生后,你只能是去寻找如何去解决问题。你要用科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你要用团队的方式来解决,用“流程+方法”这个好办法去解决。
自我诊断的走向是: 科学技术、管理的新方法将不断地运用于自我诊断之中。
文/郭阳道〔美国管理学会(AMA)专业培训师,有17年丰富的国际名牌公司可口可乐等行销及管理实战经验,现任华点通集团51e-training总经理负责人才智本与绩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MBA〕
公司治理结构
随着美国安然等大公司的财务丑闻不断曝光,已经被企业界、金融证券界广泛关注的公司治理结构,又再次升温。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控制和管理公司的机制,狭义地看,它是公司董事会的结构和功能、董事长与经理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聘选、激励与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看,它关注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财务制度、公司发展战略以及一切与公司高层管理控制有关的一系列制度设计。
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建立一种在股东、董事和高层经理层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体系和制度安排,促使企业有一个明确的经营目标、组织结构、决策系统和激励机制。这种制度安排由于近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游戏规则日益复杂以及众多公司的丑闻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单一的模式,世界上企业治理结构的形式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外部模式即英美模式,是单层委员会制。它的特点是机构投资者、大量的社会股东组成股东大会,股东大会下面有董事会,董事会任命CEO。
第二种是内部人模式即德日模式,是双层委员会。股东大会下面一个监事会,监事会下面任命一个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有一个总经理和副总经理。
第三种模式是东南亚模式即家族模式,就是一股独大加上内部人控制。目前,国际上公认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就是因为这种一股独大加上内部人控制失控所造成的,比如企业向银行借了大量的资金,由于它的一股独大,对借贷没有制约,又四处投资,到期还不起钱,一旦出现金融危机,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就加重了危机程度。
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制度基础,它是企业必须使用好的工具之一。
接班人计划
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说:“去掉微软最顶尖的前30个人,剩下的就只是一家平庸的公司。”
许多企业正面临着人才危机。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接班人计划,才能因应变革和竞争的需要。你应要不断地问:企业未来的接班人梯队在哪里?
接班人计划是一套培育各级领导的流程工具,国内企业虽然是在考虑各个层级的接班人,或者进行培育,但通常没有形成流程和程序。那么,该如何顺利建立企业的接班梯队呢?
培育各级领导人,应与企业的整体经营策略紧密结合,因为企业的经营目标不断在演变,需要的领导能力也会随之而变。简单地说,整个培育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理清企业的经营策略与长期、短期目标;
第二步,首先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策略,判断现有领导人的品质与深度,及领导人必须具备哪些能力,才能达成企业的目标。
第三步,找出哪些人是企业的未来关键人才,锁定成功潜力最高的人选,投入最多的资源加以栽培。通常有3种必要的步骤:
1 组建领导人同盟,这个团队也要采用绩效管理。
2 培养领导人。许多企业至今依然不改旧习,光是锁定人才,却不懂得如何采取行动,善加栽培。更有一些企业天真地以为,等到需要的时候,未来领导人就会自然而然出现。他们都错得离谱。事实上,最成功的企业,必定以无比的专注,用心栽培公司内部最优秀的未来领导人。
3 吸引领导人。资深经理人所以会受企业的吸引而留下,主要原因,当然是企业提供他们独特的挑战和机会。从内在工作动机、成就感、员工向心力,到董事会立场;从待遇福利、生活品质,到个人职涯规划等,来综合考虑。
毫无章法的培育方式,绝对不可能栽培出足以各层让企业持续在未来领先产业的明日领导人。
生命周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标准的生命周期分析认为市场经历发展、成长、成熟、衰退几个阶段。然而,真实的情况要微妙得多,给那些真正理解这一过程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更好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规避。
有两种主要的生命周期方法——一种是传统的、相当机械的看待市场发展的观点(产品/行业生命周期);另外一种更富有挑战性,观察顾客需求是怎样随着时间演变而由不同的产品和技术来满足的(需求生命周期)。
产品/行业生命周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根据行业是否处于成长、成熟、衰退或其他状态来制定适当的战略。
这种方法假定,企业在生命周期中(发展、成长、成熟、衰退)每一阶段中的竞争状况是不同的。例如:发展——产品/服务由那些“早期采纳者“购买。他们对于价格不敏感,因此利润会很高。而另一方面,需要大量投资用于开发具有更好质量和大众化价格的产品,这又会侵蚀利润。
在这种方法中,由于假定事情必然会遵循一种即定的生命周期模式,这种方法可能导致可预测的而不是有创意的、革新的战略。
生命周期概念更有建设性的应用是需求生命周期理论。这个理论假定,顾客(个人、私有或公有企业)有某种特定的需求(娱乐、教育、运输、社交、交流信息等)希望能够得到满足。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产品来满足这些需求。
技术在不断发展,人口的统计特征随着时间而演变,政治环境则在不同的权力集团之间摇摆不定,消费者偏好也会改变。与其为了保卫特定的产品而战,倒不如为了确保你能够继续满足顾客需求而战。
许多电视机生产商看到了他们处于成熟的电视机市场上,却没有看到自己还处在一个正在不断成长中的家庭娱乐市场上。于是他们放弃了这个市场,眼睁睁地看着它同录像机、家庭电脑双及未来的HDTV(高清晰度电视)一道进入了爆炸式的成长中。
控制是经营管理中必用的一项管理技术工具,它融于我们日常工作之中,但也因为是太常见了,反而为经理人所忽视。
控制就是检查企业或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一般分6个步骤:
1 限定控制的范围,即把什么列入控制的目标;
2 识别所要测量的信息的各类,即明确控制的几个关键元素;
3 确定控制的标准;
4 数据和信息的收集;
5 衡量绩效,控制未来的绩效;
6 诊断与更正。
对于国内企业,要特别注意对以下三方面的控制:成本控制、业务流程控制、风险控制。
企业的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公司都比较注意,但对业务流程、风险的控制就比较忽略。在风险控制中,要特别管住3种致命的新风险:
财务风险,比如流动资金、投资、汇率等;
法律风险,如倾销、合作等的诉讼;
资讯风险,如知识产权、商业机密等。
在流程控制上,一般而言,一家公司最好能有效掌握5到10个最具代表性的事业运作流程。一个重要流程通常会跨部门的,有产品、客户服务、销售、供应、财务等活动。目的就是要确保员工在思考、设计及执行相关活动时,一律以某个流程为依据。以下是的要点:
找出现有5-10个最重要的流程;
设法让公司所有员工知道这些重要流程,并让他们了解自己负责的工作与某些流程有何关连;
从满足顾客与股东需要为出发点,先针对一个流程建立及应用绩效衡量指标;评估目前流程绩效,同时设定想要达成的目标;
指标流程负责人:指派高阶主管为特定流程的全权负责人,要求他为达成高绩效负全责。流程负责人应负责设计整套流程,确保员工切实执行该流程,取得该流程所需的资源,并适时介入,以促成该流程作必要的改造;
挑选二、三个流程,重新设计整个流程,并改进其步骤;选择适当时机进行实验;
待这些流程上轨道后,设法与公司的管理制度作有效的结合。
自己的家事自己知道,财务分析是企业经常使用的管理工具,但现实中企业自身通过财务分析来规避危机却往往做得极差。也许这是领导人对财务的漠视或无知造成的。
最普通的财务分析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进行一些计算,得出些指标,然后与同行或与公认的标准对比,在经营目标发生异动时能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修正。常用的比率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比率等。
通常地,运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进行财务分析就可以满足经营者对企业的绩效评价需要。
企业内部在进行分析时应该采用更为详细、准确的数据。例如:企业可以不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而按照管理会计的原则核算各环节的成本费用构成。在分析时可以采用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来划分成本性态;还可以分析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的差异;还可以对客户进行信用分类,确定不同类型客户的风险,从而确定对他们的信用政策等等。
进行分析时应特别注意以下4点:
企业自己进行的内部财务分析,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然后根据目的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必要时创造一些有特色的指标,灵活地进行分析;
财务数据是过去经营情况的反映,不能完全做为经营的参照。美国进行财务分析时,通常考察企业十几、二十年的财务报表。这目前在国内几乎没法做到。依据企业历史数据分析作出未来的决策一定要慎重;
注重同行业的对比。和同行的竞争对手的财务指标对比可以反映出彼此的力量消长;
关注现金流。现金流是企业存在的基础,是企业的生命线。
当然,企业内部财务分析除了应用一般外部分析时采用的方法外,更应采用,甚至创造一些方法,灵活地进行分析。
文/郭楷泽(复旦大学MBA,注册会计师)
我们将永远处在多变的环境当中,科技日新月异、全球化、企业并购等因素,时时都在驱动企业进行变革。
企业通过变革管理,成功地让公司脱胎换骨,以主动应战来规避危机,这是常见的手段。
变革的范围很广泛,可以是企业的全方位变革,也可以是很小范围的变革。不同企业根据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及危机,变革的程度是不同的。目前,中国很多企业进行变革时往往当危机已经降临时才进行。
通常能够成功掌握变革的企业,都会遵循以下八个变革程序:
1 增强急迫感。要成功推动变革,首要工作就是激起多数员工的急迫感,让他们随时处在备战状态。
2 建立领导团队。激起员工的“急迫感”,以让有更多的人愿意在看不到短期报酬的情况下,加入变革团队。
3 设定方向清楚的愿景。
4 沟通。沟通的目的是,尽可能吸引更多的员工投入参与变革,达成愿景目标。
5 授权行动。当员工逐渐了解变革愿景,也愿意配合采取行动时,企业便要设法帮助员工排除阻挡在前的障碍,这就得授权。
6 创造短期胜利。短期胜利可以加深变革的信仰,是推动变革的精神鼓励,同时能抑制怀疑滋长,建立驱策的力量。因此,变革团队在一开始,就应努力快速达成几个明确、看得见而有意义的成就。
7 切莫松懈。在变革的过程中,经历了几个短期成功之后,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维系员工的“急迫感”不坠。企业很容易因为几个小成功而松懈下来,这往往也是在推动大型变革时,很容易掉入的陷阱。
8 持续变革。要让变革持续进行的秘诀在于,建立一个坚强的支持型企业文化。
致力于财务管理实践,打造卓越财务经理人!
积分F币3341 元威望211 点
&&认证vip用户主题帖子积分
[推荐]《财务经理人》特别推荐--10大管理策略
《财务经理人》特别推荐--10大管理策略现今的企业对不确定的未来焦虑不安,是普遍的现象。一个问题是:为适应不确定的未来,如何为自己的企业拟定和发展所需要的策略,让自己不只是简单地为了今日的生存,而且是为了让自己将来成为行业领导?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归纳、集合出了让你成为行业领导者的10大策略工具。
在统计学中,有一种分析评估的方法,用来计算与标准值间的差异,称为标准差。它也是计算缺陷率的一种方法。当标准差到达6个西格玛时,要求的缺陷率为百万分之3点4(3.4/1,000,000),几乎接近完美。
成功的现代化经营管理,对于各项产品都严格要求符合标准,将缺陷和错误降至最低,最好是零缺陷。6西格玛的观念和作法,被企业延伸成为提高产品品质,和增加利润的核心。
但在目前的中国企业,依然还有继承传统上马马虎虎和差不多的习性,对6西格玛的认识不是很足。这相当不利于企业管理。
因此,企业产品的品质要管制,应力求达到6西格玛的缺陷率。服务是产品的一部分,对服务的品质管制,及在服务上的错误率、不良率或客户投诉率,也该如此。事实上,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好坏,是企业所有员工操作各种设备、材料、技术和事务的结果。员工是因,品质是果。要达成6个西格玛,不能只针对产品或服务本身,而必须将品质管制向前延伸到员工做事的品管和做人的品管。
企业的基本使命是创造利润,企业要创造利润,最好先订达到的利润标准。然后在实务操作上,一手抓收入,一手抓成本。在收入方面,要以提高产品等级和品质等方法来提高产品单价,并须努力开拓市场,增加销量;在成本方面,要努力降低材料库存和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良率,减少用人费用和物品费用。最后,务必使实际的利润超过所订的目标和标准,而非以刚好达成的零缺陷为满足,也就是要超越6个西格玛的水平。
但企业要做好6个西格玛的工作,最好运用全方位管理。
第一, 加强企业内各部门间的配合。每个部门都须主动认真彻底做好自身职责内的工作,并且按照计划或制度的规定与安排,主动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完成目标达成标准。
第二, 在每一个部门内各层级的配合上,负责执行的人员,要彻底做好计划、执行和自我检核的工作。上级的直接主管和间接主管,要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对执行者做好训练、指导和监督的工作。
要注意的是,运用全方位的组织管理,以产品的品质管制而言,首先须从设计品管开始,在产品结构、用料和制程等的设计上,要严密细实,并须反复试验测试;其后是制造品管,机器设备须精密无误,生产方法须精确切实,生产人员须作自我品管,厂商所供应的材料品质须严格要求;最后才是品管部门的材料、制程和成品检验。每一部门每一环节的各层级人员,都要对品质认真负责严密控管。
当然,在运作全方位组织管理时,需要在全员对原因、目标、作法和成果,都有共同的了解和认识,其中以推动全员品管、全面品管的观念最为重要,让每个人都能认同自我控制品质的重要性,并切实负责做到;其次要订定进行的目标、策略、计划、制度和方法;最后才是执行和检核。在执行过程中,有问题和困难要立刻解决,还要每日、每周或每月定时作总结。这些,都要前后连贯全面推动,而非片片断断随兴而行。
6个西格玛已逐渐由品质管制延伸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运用也愈来愈广泛而深入,在未来将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贡献。
文/邱明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企业改革国际专家、台湾明道企业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北京钰泰创健生物科技公司高级顾问)
缩短研发产品周期和提高开发设计能力,一直是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两大难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作好协同开发。
但制造业太复杂了,有时一个小零件的改变,会牵涉到其它不同零件都要作出连锁的改动,而且在不同时间段推出的不同品种也都要更改。更复杂的是,如果这些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采购、仓储部门,很可能造成原材料的大量积压和库存。协同商务就是在这个环节为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因而也是企业成为行业领先者需要借助的重要工具之一。
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Product Commerce,简称CPC)兴起于90年代后期,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主要针对制造业,在包括产品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售后服务在内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数据管理,帮助企业完成跨地域、跨行业的合作,提升产品协作的总体效能。
CPC的核心是三个C,即Create(创造产品)、Collaborative(协同设计)、Control(控制)。CPC和ERP是一种互补关系,CPC提供的是全程跟踪式的服务,它能让客户、开发者、厂商、供应商等从产品开发初期就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个阶段都能参与,一起作出决定。它能够把ERP、CRM、SCM三者用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电子商务的有机组合。
CPC的实施总体上分三步走,一是明确目标;二是动员,统一认识;三是实施,上线。其中最大的误区是企业在上线之后就放松了,以为是到了具体实施了,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实际上,CPC的实施难度最大是在上线之后,你要让工作真正产生实效。但人的习惯很难改变,而且他们对工具的理念、运作、操作等都不熟悉,这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一阶段中,要有培训,要对之进行实施辅导,还要有建立奖惩制度来配合。
协同商务比较适合制造业,比如在航空、汽车、家电、房地产等行业都在运用。实施协同商务一般分两类情况,这可根据企业的情况而定:一是全盘性的,即先做企业流程再造,之后再实施CPC,这种方式操作难度很大;二是不管企业现有流程如何,就遵守目前的流程来实施。但协同商务把事件当作项目来看待,所以工程项目同样也可使用CPC,像广州地铁工程项目,就采用它来作项目施工管理。
在产品设计日益复杂和全球化趋势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协同商务迅速跟进竞争对手的步伐,同步推出新产品。尤其对中国制造企业来说更重要,通过协同商务可学习对手的研发,从而加快本企业新产品的推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反应,迎合市场的要求。
很多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如美国波音、韩国三星、德国西门子都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方案。PTC公司的全球统计数据表明,使用CPC能使整个研发周期平均缩短40%,根据企业生产产品的不同,平均节省的费用可能会达到上百万美元。在国内,一汽集团、华为、联想、中兴、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都已经在他们的某些项目中部分采用了CPC技术。然而,目前中国大陆部门级的CPC使用虽相当多,但仅有不到100家企业在使用企业级的CPC。中国已加入WTO,随着中国大陆逐渐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协同商务的运用将会更加广泛。
协同商务未来的发展是基于web的,它与ERP密切相联,是并行的互补关系。
文/陈育钧(PTC公司中国及香港区副总裁)
组织扁平化
如何适应快速多变的外部决策环境,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以保持竞争优势,是企业决策者面临的基本生存问题。包括许多大企业都尝试重新设计它们的组织,以获取小规模组织的弹性,并同时保持大公司的规模经济。于是,组织出现了扁平化趋势。
但是,目前许多的企业内部过度强调扁平化,致使实际执行的结果是,不但企业未受其精减人员而提升效率之利,反使公司受人心涣散权责不分之苦。所以企业在实施组织扁平化时,需要更多的具有领导者的素质的经理人,他在组织中应该扮演引导及教练的角色,更多的是帮助而不是命令得到授权的员工完成他们的任务。
要更好地推进组织扁平化的进程,企业要做到:
1 转变观念,改造企业文化。必须注意的是,企业文化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因此改造企业文化必须经过长时间才能见效,因此也是组织设计中的一项重点工作。
2 借助外部(如管理咨询公司)的力量。组织扁平化涉及到企业自身的全体员工和庞大的业务集合,为了使其真正能够取得成效,再造过程中必须体现出专业的管理科学思想,同时要借助必要的管理工具和分析手段。
3 借助信息技术。
4 首先选取最关键的流程(能够满足顾客的关键需求,满足经营目标,满足竞争需求)作为改造的突破口,这样可以取得以点带面,最后全面突破的效果。
组织扁平化是未来管理向领导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提出的挑战。现代领导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承担起新的责任。
文/李剑锋(北京中美经济管理研究院
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数位神经系统
在高度信息化的商业社会里,企业必须能迅速有效地组织员工,快速地应对市场和环境的变化,企业经理人可以充分利用数位神经系统,作为一个竞争武器达到这些目的,以提高其企业的长久竞争力。
中国企业建设数位神经系统通常需经历如下六个步骤:
1 明确企业业务和经营战略,分析企业管理现状;
2 优化规范企业的管理体系,管理和业务过程(通常所说的业务流程重组);
3 确定符合企业战略的信息化目标;
4 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找出与目标的差距;
5 制定企业IT战略规划,确定企业信息化方案;
6 从技术上实施企业信息化方案。
现实是,中国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尤其是在管理系统实施) 方面极低的成功率这一事实尽人皆知。企业在建筑和利用数位神经系统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数位神经系统建设的目的,即为盈利。
充份认识到神经数位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管理和技术工程,而不单是一个技术工程。需要管理、管理变革、项目管理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技能,企业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该系统工程的复杂性,并领导和组织内部资源、以及有效地利用外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必须结合企业实际状况,采用合适的技术平台和分步实施的方案。数位神经系统的有效使用取决于企业信息化状况和条件,如员工理念和计算机水平等。而不是追求最先进的技术。
数字神经系统是否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和竞争优势取决于市场和环境、技术发展、企业业务特点与信息化条件,以及文化环境等因素。但至少在短期内,这些条件对中国企业建立完整的数位神经系统还不成熟。所以大多数中国企业应该采取分步建设的策略。
文/高晓春(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合伙人、博士)
管理从最初的他律的规章、守则发展到人的自律规范,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一种文化认同。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文化力量的潜移默化是至关重要的。
现实是,一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满以为喊喊口号,多竖几个标牌就是企业文化。全体人员没有统一的文化价值理念,一切都是空洞的,只是没有执行力的口号而已。
解决这个问题,让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就要不断学习,并要做到下面两点:
1 从企业领导到普通员工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要认识到目前存在问题(认识的转变),不断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技巧。
2 当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技能之后,企业领导和员工会对企业和对世界的看法要有所改观。当这种改观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影响到企业文化。这样就要悟出企业文化中好的东西,想办法使它尽快运转起来;同时也会发现那些僵化的东西,找到企业“痼疾”的根本原因,然后剔除它或加以改进,从而激活企业文化。
上面两点是循环反复、不断更新的过程,没有边界的。企业领导和员工只有亲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企业文化才能成为真正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和轴心。
要完成这一过程,还需要发展三种能力:
热情和渴望反思;
对话的能力;
理解复杂事物的能力。
即使在未来,企业文化依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在创建中要注意两点:一是企业文化的创建过程需要员工的参与和互动,二是经常的审视企业文化,不断丰富它的内容。
文/吴兆颐(北京信达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美国麻省大学博士)
现代社会,个人力量如果不能在一个“团队”中发挥出来,恐怕难成大事。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团队,尤其是高层管理团队的重要性。但有的公司认为仅仅通过一些集体活动,或者户外运动式的团队培训,就可以达到建设高效团队的目标。这实际上只是表面的工作,要做得更深入,应当使团队具备以下条件:
合适的人员组合;
共同的目标;
明确的分工;
相互信任,开放式的沟通;
对于团队工作行为规范的共同理解。
以上五条中,前四条不言而喻,最后一条就不那么简单了。工作行为规范可以使用“资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来定义。资质是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工作业绩水平的个人特征。好的资质模型将每一种资质按照水平的高低分为不同的等级,可以用于衡量团队中每个成员目前的资质水平,同时又可以为每一个成员指出发展的方向。例如我们为一家客户所作的“团队合作”资质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第一级: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与他人共事;
第二级:对团队及其成员抱有积极的心态;
第三级:向他人求教;
第四级:真诚地鼓励同伴;
第五级: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团队凝聚力。
任何一个团队成员,他的资质至少需要达到第三级才算合格;但是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资质必须达到第五级,否则,“高效团队”只是一句空话。
文/苗祥波(上海人才有限公司资深顾问)
“创新”在经理人成为行业领导者的过程中扮演着“灵魂”的角色,其他一切的工具和方法都必须在它的指导之下。任何企业的使命都离不开: 永续存在、不断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变化,创新则是企业能够永续存在,不断发展的唯一原动力。
创新的核心要素是:贵在行动,不同于以往。创新可分为三个步骤:
1 发现创新的机会。首先应确定最需要创新的点,即常说的“瓶颈”。中国企业在谈创新的机会时,经常是将创新=技术创新,其实很多时候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更为重要。
2 进行创新的过程。创新并更多的是学习和借鉴,向同事、客户、竞争对手学习,通过请教、观察、阅读等各种手段。学习过后应抓住一切机会进行积极的创新实践。这方面,我国企业一般会陷于两种误区: 很多企业一谈到学习,就是去所谓先进企业考察,盲从心理,别人学海尔,他就学海尔。没有依据自己的需要,针对性地寻找标杆; 学习停留在口头上,创新体现在文件上,没有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贯彻创新。
3 检验创新的效果。经理人要进行创新效果的检验,检验的标准就是,“是否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是否降低了成本,是否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
在WTO后的中国,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趋势是,经理人将从注重自己本身具体工作的创新,转向注重建立一个有助于创新的机制,即建立学习型组织。
文/詹正茂(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
副总经理、博士)
传统的业务流程在新经济的环境下,已经不堪重负了。流程改造能提高管理水平,更能即期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
流程再造的核心是对客户的高度关注和负责,是对企业传统经营理念的创新。表面上是针对业务流程。实质上,流程再造是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及企业文化。
但对于多数的中国企业,目前由于管理基础薄弱,并缺乏企业变革的经验和承受能力,无法实施“彻底的”的变革,以实现“戏剧性”的改善效果,基本上是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局部优化。
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有三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
1 人的因素最重要,却易被忽略。流程再造的风险主要在于人,你可能设计了最好的流程和组织结构,但是如果不能得到核心员工的认可和支持,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企业不是机器,而是由人组成的有机体,你可以通过再造业务流程提升企业业绩,但是你不能指望像调整数控程序那样简单地调控你的企业。
2 重视信息技术所扮演的角色,脱离信息技术的纯粹的流程再造,往往是纸上谈兵。
3 企业要加强与咨询公司的相互学习和信任,彼此宽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流程再造的价值。
随着企业变革的深入,流程再造将进一步发展为业务模式的重组;行业领导者首先通过业务模式重组,确立新的战略格局,然后通过流程再造,细化和固化新的业务流程。
文/白立新〔汉普管理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在加入WTO的今天,中国企业需要与时间赛跑。赢得这场赛跑的关键,需要用电子化手段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更需要以电子化的角度来重新拟定企业的经营策略。
但目前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在电子化过程中,其系统设计较少以目前的经济状况、科技发展、竞争优势,及顾客导向为出发点,结果做了很多e化表面工作。其实,充分整合的e化才是最有价值的e化。
以下的几项是企业而不只是经理人,在建构电子化企业时需重点考虑的:
顾客的选择——你所要服务的顾客有哪些?
所给顾客和企业内部员工的特别价值——顾客为何向你购买?内部员工为何要要为你工作?
盈利模式——你如何赚钱?
差异化——你如何保障自我的盈利及顾客与自己的关系?
企业系统——你能创造怎样的企业架构及文化?
电子化工具——你如何创造及管理电子化系统的智慧?
企业E化的两大步聚是:
1 规划阶段,向下分析:确立系统目标→了解企业组织→营运流程→营运资料→确认系统架构。这个阶段主要由高层经理人共同参与规划。
2 设计与执行阶段,向上构建:系统架构→资料库设计→应用系统设计→营运资输入测试→达成系统目标。这个阶段主要由各系统需求人共同参与细节规划与测试,相关高层应出席指导。
在未来,E化将会是移转全球商业交易流程的主要趋势及力量,也是企业对企业的竞争方式中移动最快且不得不选择的策略。
文/高又忠(彩世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电子商务是一个被过分“标签化”的概念,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企业管理者要认真思考,什么是企业的电子商务?我的企业究竟要不要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1 信息传输系统,即硬件基础设施,这是由不同的网络一起提供的信息传输路线;
2 在这一系统中传输的信息(软件);
3 接收、加工以及重新生产信息的经营活动。
这三大要素之中,最核心和关键的仍然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只有企业的运作、管理等活动产生的信息能够有效地传播、利用,才能创造商业价值。
中国企业目前在应用电子商务的程度上是很低的。所以在导入并推进电子商入时,要考虑:
电子商务不仅仅意味着技术在企业中的简单应用,还涉及到企业的人员观念、组织结构、决策模式的转型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在考虑推进电子商务的时候,现实的选择是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电子商务方案实施的时机、范围和深度。这意味着,经理人必须仔细评估电子商务对出货渠道、定价、产品与服务的结合、企业的决策模式等方面的冲击。在此基础之上,对电子商务投资进行认真的成本收益分析,制定出短期和长期的策略。一旦做出决定,公司必须认真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再导入电子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不能创造神话和传奇,实实在在的销售业绩靠美好的蓝图是解决不了的。电子商务所要做的是切入传统商务,并且用电子的手段改造传统商务,使之运作流程更为简化,运营成本更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级管理培训中心供稿
致力于财务管理实践,打造卓越财务经理人!
积分F币3341 元威望211 点
&&认证vip用户主题帖子积分
[推荐]《财务经理人》特别推荐--12大营销手法
评价一个企业经营好坏的一个关键标准,就是最终营销业绩(包括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利润、知名度等)的高低,企业的营销实力,决定了企业营销业绩的高低,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70%是由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营销策略决定的,而30%是由企业的营销组合决定的,营销战略定位是企业整个营销过程的核心。
体验式营销
从宏观上看,体验式经济的到来是因为社会高度富裕、文明、发达而产生的。对于那些刚刚满足温饱或者勉强达到小康的人们来说,“体验”只是一种奢侈。其次,从微观上看,体验式营销的兴起是由于企业对产品及服务在质量、功能上已作的相当出色,以至于顾客对特色和利益已经淡化,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特色和利益”,即“体验”。
体验式营销是要站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等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此种思考方式突破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
当咖啡被当成“货物”(Commodities)贩卖时,一磅可卖三百元;当咖啡被包装为“商品”(goods)时,一杯就可以卖一、二十块钱;当其加入了“服务”(services),在咖啡店中出售,一杯最少要几十块至一百块;但如能让咖啡成为一种香醇与美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7小组赛门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