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自贡宋元刚老家的别墅建立一套别墅 前年建的,当时的造价170多万,请问现在卖的话能卖多少钱?

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车耳旅居文化系列:如此法国最新章节列表(天蚕土豆),车耳旅居文化系列:如此法国全文阅读 - 笔下文学
┊┊┊┊┊┊┊┊┊┊┊
车耳旅居文化系列:如此法国
&&&&车耳先生旅居海外近二十年,曾在国内外媒体发表大量作品,好评如潮。这些文章不仅是世界各国民族风情、城市文化、旅游名胜的精彩描绘,更内含了作者风趣幽默、富有批判色彩的思考和评论,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轻松的笔法阐述生活的哲理,读来意味深长、引人入胜。&&&&&&&&法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法国的艺术作品、文学经典、名胜古迹,甚至还有法国人的生活方式,近百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仰慕。本书讲述了一个时代的故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这是法国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作者在法国工作和生活的时期。虽然文章触及法国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但是作者无意去写法国全貌,而是以自己多年的切身感受,抓住法国独特之处,描写了法国鲜为人知的侧面:先进的、落后的,文明的、愚昧的,理智的、荒唐的……行文中常常和亚洲人尤其中国人进行生动的比较,使读者从具体事例中看出自己民族的与众不同之处。
&&&&世界的大都会中,纽约给人的印象是气势和财富。那里到处都是顶天立地的高楼,耸入云霄,人在街上仰着头看到的只是一线天。如果天空上有流动的白云,分不清云动还是楼动,那你真有眩晕的感觉。从楼缝里看世界,就是纽约曼哈顿的最好的写照。高耸的楼群意味着财富,纽约聚集着世界级的大款。  伦敦则显得庄重肃穆,白金汉宫门前的警卫总是穿着一身黑白相间的礼服,大热天也戴着黑色长毛帽,不苟言笑地站在那里,连游客拉着照相都拍不到他们咧嘴笑的样子。街上跑的黑乎乎的老爷车,沿途带着高帽的警察,再加上总是雾蒙蒙的天气,伦敦给人的印象是严肃的。罗马和雅典则是另一个样子,无论是罗马的古老,还是雅典的破旧,都掩盖不住这两个城市曾经出现过的灿烂文化,在那里任何地方掘地三尺都可以挖到2000年前的古迹。  巴黎则不然,这个城市有纽约的气势,但没有纽约的财富,法国人不像美国人那样在乎钱,他们曾经富裕过;巴黎有伦敦的庄严,但是没有它的肃穆,巴黎没有金融城,没有那些行色匆匆、穿着清一色黑西装的投资银行职员。巴黎讲特色,雷同就不美;巴黎也不同于罗马和雅典,有古迹但没有那么多废墟。2000年前这里是古罗马帝国的边缘,它的辉煌是近几百年的事。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巴黎都值得怀念,虽然不是故乡,但毕竟是我生活十多年的地方。巴黎是这样的一个城市,去过的你想再去,没消费过的想再去消费,停留短的想在那里多待一些时间,待久了会觉得烦,离开后又让你怀念。  迷人风景漫游  访问巴黎的中国人善于总结,认为必须看的那几个景点叫老三样,就是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这三个地方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访客无人不晓,看过以后便认为没白来巴黎。以后来的人多了,停留的时间也长些,就把其他要看的景点称为新三样,即卢浮宫、凡尔赛宫和奥赛博物馆。老三样在世界上齐名,无法说哪个最值得看,哪个次之。对中国人来说巴黎圣母院名气更大些,它也因为雨果的那部小说而广为人知。实际在世界上的大教堂中,巴黎圣母院的规模并不算大,建筑风格也比较朴素,但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故事众多,使这个教堂的名气远在其他教堂之上。  这个教堂从12世纪开始兴建,100多年以后才全部完工,以后经历了许多天灾人祸,19世纪后期的一场大火几乎将教堂烧毁。1804年罗马教皇为拿破仑的皇帝加冕是这里举行的最著名的盛事,这次加冕使法国的世界影响力达到顶峰,拿破仑一度成了欧洲大陆公认的霸主,不过不久他就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围剿,10年以后兵败滑铁卢。  这个教堂的历史故事和它建筑上的故事多得无法一一列举。不过细心的游客们都知道参观以后绕到它的后面,在河对岸拍它的侧面照,将塞纳河岸边上的树挂和圣母院的后殿那些拱形支撑的肋状构架摄入镜头。我常常事先预告来访的朋友,如果本人表情正常的话,在这个位置会拍到在巴黎最美的照片。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则是一个地标性的建筑,就像罗马的圆形角斗场、纽约的世贸中心双塔。看到铁塔就意味着来到了巴黎,因为没有什么能比它更引人注目的了。实际埃菲尔铁塔并不高,只有320米;也不算重,只有7000吨;历史也不长,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迎接世界博览会而在1889年建成的。那正是法国大革命的100周年纪念日,是封建王朝被推翻,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日子。  巴黎圣母院的哥特式风格,从后面才看得出来难忘巴黎埃菲尔铁塔造了几十年以后由于毫无用处差点被拆毁,只是后来由于通信事业的发展,人们在上面安装了天线,才总算有了个用途。再到后来,人们发现它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已经是巴黎的象征了,于是拆除之声销声匿迹。法国人对铁塔开始精心维护,减轻其重量,增设灯光,将它打扮成现在这个样子。这灵巧而挺拔的钢铁之物在许多地方被人仿造,人民对它崇拜痴迷的程度就像对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巴黎的铁塔不仅值得白天看还值得晚上看。白天可以体会它的冷峻,晚上可以感受它的柔情。当夜幕低垂后,灯光下的铁塔在漆黑的夜色中发散着奇异的光亮。  凯旋门不是法国人的创新,2000年前的古罗马就已经有这样的建筑了。但巴黎的凯旋门依然是世界人民的憧憬之地,这个高只有50米的建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个杰作。巴黎凯旋门只有200年的历史,建在巴黎市的一块高地上,周围是12条同样宽度的大道。许多来巴黎的人在凯旋门远远照张相就走了,实际上这是老三样中最值得登顶?望之处。铁塔登顶因为距离太高,俯视看不出层次,而凯旋门高度适中,在顶上绕一圈,那12条大路直射远方,你会感觉是在世界的中心,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是在别的地方感受不到的。  来过巴黎的人又发现了新三样也是必去的地方。第一个就是卢浮宫了,卢浮宫13世纪时是一个城堡,14世纪时才成为王宫,在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两代国王手中,卢浮宫进行了扩建,并搜集了大量的雕塑。法国式对外开放,开始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共建筑。以后这里的馆藏不断增大革命后,卢浮宫成了一个博物馆,在1793年那个雨果笔下恐怖的年代正加,拿破仑在位的十几年间许多被征服的国家都向法国贡献了自己的艺术珍品。如今卢浮宫收藏的艺术品数量已达到400000件,从古埃及到希腊罗马、到叙利亚和两河流域的艺术品,再到东方各国的断笺残碑,汇集了全世界各个时代的珍品,还以大量的油画馆藏著名。卢浮宫是强盛时期的法国的象征,在艺术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nbsp&nbsp
&&&&卢浮宫的建筑艺术也是相当国际化的。早期的卢浮宫是法国历代艺术家的手笔,以后加入了外国人的设计。17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家为卢浮宫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长廊。法国人的建筑师又把立柱式的长廊建成了带有新古典主义特色的建筑。20世纪后期,当时的总统密特朗决定,占据卢浮宫部分面积的财政部限期搬出,迁往它处,整个卢浮宫都用来做博物馆,并御笔钦定扬名世界的美籍华人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设计卢浮宫的正门新入口。贝聿铭设计出一个现代派风格:由玻璃和钢支架构成的透明金字塔。这个设计曾经在法国社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是最终还是按原计划实施了,使这个古老的建筑与现代派的艺术融为一体,包容了法国人、意大利人和流着中国人血的美国人的特长。  卢浮宫的金字塔开工的时候,我刚去法国,曾经陪着贝聿铭中学同宿舍的经书平老先生,在卢浮宫的施工现场穿着高筒雨靴、踩着泥水考察过建筑工地。经老告诉我,贝聿铭特意做此安排,让他从古典法国中感受一下现代主义气息,可能当时贝聿铭就预见到这将是一个惊世之作。多年以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已经受到世人的交口称赞,有一次在金字塔的底下巧遇贝聿铭,我贸然致意,他还记得起这段故事。那时看他在大批法国人的簇拥下,悠然自得地欣赏自己的传世之作,作为华人,我真为他自豪。  卢浮宫河对岸的奥赛博物馆也是游客必到之处。这座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博物馆曾经是个火车站,以后一度被废弃不用,甚至差点被拆除,也是在20世纪的后期被改建成博物馆。与古典艺术云集的卢浮宫相比,奥赛博物馆以19世纪以后的绘画与雕塑为主,大量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在这里收藏,还有以后的象征主义、学院派绘画和多个罗丹的雕塑。和其他博物馆比起来,奥赛博物馆主厅中的圆拱气势惊人,走进去没有其他博物馆中那种被压抑的感觉,艺术作品在高大的殿堂中摆放,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意。  来巴黎必看的另一个是凡尔赛宫,它其实在巴黎西南20公里处。20公里对现代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却显得相当遥远。凡尔赛宫距离巴黎的位置和在历史上的地位正如同颐和园之对北京。本来这是法国王室打猎的城堡,后来在路易十四手下把它建成了今天的这个规模,建好后他索性从城里搬到这里办公,以躲避城市的喧闹。以后的100多年中,波旁王朝的后代像中国的慈禧太后一样,在这里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后来大败法国军队的普鲁士,在这里登基当上了皇帝,让法国人丢尽了颜面。50年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德国人屈辱地在这里签了和平协议,法国人终于报了一箭之仇。《凡尔赛和约》是历史性的,将世界做了重新划分,英法的势力被削弱,美国在世界上成了强大的国家,美国的霸权由此开始。凡尔赛宫最著名的是它的镜厅,有17面大镜子,与窗子相对,金碧辉煌,充满巴洛克色彩。在这厅里走一圈再到国王的寝室参观,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中国有土皇帝一说。在西方人已经有席梦思似的软床的时候,中国的皇帝依然睡在坚硬的床板上。20世纪70年代参观故宫,皇帝的位置可以偷偷坐坐,我曾经试了试,皇宫寝室大厅里既阴又凉,龙床坐上去直硌屁股,心想皇帝真不会享受。法国国王倒是会享受,也弄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大臣们向国王汇报老百姓饿得揭不开锅时,那位后来被砍头的王后曾经回答:让他们吃蛋糕吧!  悲剧历史漫游  即便是悲剧的历史,法国依然让世界震撼。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历史性的悲剧,原因是在凡尔赛宫的王室们天天歌舞升平,不理国政,巴黎妇女忍无可忍,长途跋涉到凡尔赛请愿,逼路易十六国王返回巴黎。在日,巴黎市民攻占了作为王权象征的巴士底狱,开始了历史上最惨烈的革命,使得40000多人在几年中被处死。被处死的人包括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以及决定处决他们的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被杀者和杀人者上断头台的时间前后只差1年。  了解这段历史要先从巴士底狱那个巨大的铜圆柱开始。当时路易十六曾经问身边的人:“发生暴乱了吗?”手下人回答道:“不,国王,这是一场革命。”之后巴士底狱被摧毁,封建王权被推翻。那个铜柱是为了纪念在大革命中的死难者而修建的,它的旁边是法国的新歌剧院,这个歌剧院也是密特朗御笔亲批的,但是建成以后问题不断,既有设计上的毛病,又有施工上的丑闻,再加上剧院的工作人员好罢工,巴黎人仍然经常没歌剧看。  从巴士底狱步行半小时可以走到巴黎市政厅,市政厅广场这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500年间一直是处决犯人的地方,曾经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被烧毁。在这个建筑物中发生过举世闻名的重大事件,法国大革命后的资产阶级政府就设在这里,处决国王的决定也是在这里做出,而大革命的领袖罗伯斯庇尔就是在这里被拉走,第二天被押上断头台。  市政厅的对面是巴黎裁判所附属的监狱,现在是法国的大法院所在地。它和市政厅相距近500米,中间隔着塞纳河,400年前这里就是国家监狱,成千上万的人被关在这里,在市政厅被判处死刑,最后从这里走向断头台。这里关押过的最著名的犯人就是路易十六王后,她被关在这里两个月之久。人们从她的怀里夺去了年幼的孩子,然后在那个昏暗的凌晨剪掉了她的头发,将她押上马车,在处死她丈夫的同一个地方将她推上断头台。这个监狱不仅历史悠久,还以它古堡式的建筑临河而立,成了塞纳河南岸一个不朽的风景。&nbsp&nbsp[返]&nbsp&nbsp
&&&&怀着沉重的心情从这里出来,沿河向西步行就到了协和广场。协和广场的标志性建筑就是那块古老的埃及尖碑,它本来是尼罗河西岸那个著名的卢克索神庙前面四块方碑的一个,也是保持的最好的一个。经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尖碑上面石刻的埃及象形文字还依然清晰醒目。这个广场不大,尖碑也不高,但是四面建筑设计的那种气势让你感到这是一个不怒自威的国家。  协和广场南侧是法国国民议会,中间隔着塞纳河,东部是卢浮宫的花园,北侧一个希腊柱式的玛德莱娜教堂与国民议会遥遥相对,它西北侧的茂密的树林中隐藏着法国的总统府,而它的正西侧是全世界最有名的香榭丽舍大街。几公里外的凯旋门占据着一个小高地,协和广场既是香榭丽舍的起点,又是巴黎中轴线的中心,周围全是名胜古迹。玛德莱娜教堂是放协和广场,中央是有3000年历史的埃及尖碑,路易十六国王和王后在此断头置路易十六国王和王后遗骨的地方,它的西侧有一个路易十六花园,当年这对可怜的国王夫妇被处决后尸体埋在这里,经过几十年的战乱,王朝复辟后人们才把他们的遗骨重新埋葬,而那个路易十六花园的小纪念堂里就刻着王后临死前的绝笔,那真是一段催人泪下的文字。  如果想将这段悲剧历史浏览到底的话,你还可以去巴黎的拉雪兹公墓。那里是巴黎公社最后一批社员被反扑回来的正规军围剿和消灭的地方,被马克思称为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后一批火种就断送在这里。  公墓有一面巴黎公社社员墙,墙上虽找不到当时战斗的遗迹,但墙前面的那些著名的法国共产党领袖的墓碑,向你暗示着这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圣地。从那里西行可去巴黎制高点蒙马特高地,上面白颜色的教堂叫圣心教堂,这是法国人捐款兴建的。它兼有罗马式和拜占庭式的风格,教堂的西侧是让众多画家成名的露天画廊,来自各国的画家都在这里展示他们的才华,它的脚下红灯闪烁的地方就是巴黎红磨坊了。圣心教堂的建造是为了纪念巴黎公社期间被杀死的无辜者,它也强调阶级调和,让大家不要复仇。  拿破仑之旅  拿破仑之旅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因为巴黎许多地方都有拿破仑遗迹。崇拜拿破仑的人可以在参观巴黎铁塔后顺便拍一下南边的古朴军事学院。拿破仑毕业于这所学校,当时他获得了炮兵少尉的军衔。  短暂停留后从此地去协和广场东侧的旺多姆广场。这个广场像一个巨大的中国庭院,四四方方,都是由黄色的石墙和灰色的屋顶构成的四层小楼。这里有西方富翁喜爱的首饰商店,也有古老的里兹酒店。里兹酒店住过许多位历史名人,包括音乐家肖邦、小说家海明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里曾经被德军占领,盟军收复巴黎后,海明威特意带着一排人收复这个酒店,他生怕自己钟爱的咖啡厅被毁。以后人们专名在这里开辟了一个咖啡吧,叫海明威吧。里兹酒店几年前年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英国前王妃戴安娜在这里度过她一生中最后一夜,从这里离开后,她被狗仔队追踪,结果醉酒的司机刚把车开出酒店几分钟,车就撞在塞纳河边的桥洞里。  旺多姆广场中间耸立着一根高达43米的铜柱,风雨吹打一百多年后,这根铜柱已经布满了绿色的铜锈,柱身的浮雕是拿破仑在奥斯特利兹大败普鲁士联军后,用缴获的1200门炮熔化铸成的。铜雕各个画面记叙着拿破仑历次辉煌的战役。这是法国军人历史上的骄傲。拿破仑小个子雕像站在顶端,傲慢地注视着西欧这块向他俯首称臣的大地。  怀念拿破仑还不能不去枫丹白露。这座和它名称一样美丽的王室行宫在巴黎南部60公里的森林中,曾经是法国历代王室打猎的地方。后来那里成了拿破仑的行宫,里面陈列着他行军打仗的帐篷和自己的私人套房。拿破仑战败后从巴黎逃到这里,流放前同他的御林军做最后的告别。平时侍奉他的手下肃穆列队,悲壮地站在院子里,目送着他们心中的皇帝远行,以后这个庭院被人称为告别庭院。  枫丹白露宫,宫前的空地为拿破仑向部属告别的地方,始称“告别庭院”  拿破仑死后,他的遗骨被葬在巴黎那个中国人称拿破仑墓、法国人称荣军院的建筑里。荣军院是一个用金子镀顶的建筑,立柱式的外墙分上下两层,优美而对称。那个金顶不论白天在阳光下还是夜晚在灯光下都闪闪发光。金顶下面是用红色大理石造的拿破仑墓棺。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后被流放在大西洋遥远的一个岛上,死了20年后遗骨才被运回祖国。他的遗骨到达巴黎是9月中旬,正是秋高气爽之时,但那天却大雪纷飞,好像上天都在为他哀悼。巴黎城万人空巷,人们在街上向给法国带来莫大荣誉的这位前皇帝志哀,然后为他做了六个大小不同的棺材,一个一个地套着,像古埃及法老一样供奉着他的遗骨。  拿破仑墓的前方是塞纳河上最漂亮的一座桥,叫亚历山大三世桥,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赠送给法国人的、以他父亲命名的、以纪念俄国和法国的同盟友好关系的一座桥。桥两边入口的立柱上分别雕有象征法国的塞纳河和俄国的涅瓦河的装饰物。  与塞纳河上那些古朴的桥相比,这座桥宏大而华丽,又建在拿破仑墓的前方。坐在中间的草地上,你会沉思良久。拿破仑是攻打俄国的侵略者,当年行军万里,杀进莫斯科后,俄国人自己放火烧了莫斯科,坚壁清野,让拿破仑没地方住,没粮食吃,只好主动撤走。两手空空的拿破仑曾经感叹:“这个放火烧毁自己首都的民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从俄罗斯撤军后拿破仑就走下坡路了。不到100年后,两国重修旧好,将友谊的纽带建在当年侵略者的墓前,让你感到战争是人类的罪恶。&nbsp&nbsp[返]&nbsp&nbsp
&&&&一位法国朋友听说我在写有关法国的文章,建议我不要局限于巴黎,他说法国不仅仅是巴黎。他建议我谈谈蒙山米歇尔这个海中宗教之山,因为它位置独特,历史丰富,又结合了建筑上的美,被称为“西方奇观”,甚至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称。  冒死朝圣山  称它为海上仙山,是由于它集中了上述三个特点。所谓位置独特是指这个山位于海中。实际这是一块巨大的周长约900米,高约80米的花岗岩石,海底地形平缓。落潮时,沙洲可露出十几公里,涨潮时,海水高低落差可达14米。由于大潮的作用,海水每年给这个海湾带来100万立方米的沉积物,使蒙山米歇尔逐渐突出海面。许多年前,小山大部分时间处在海中,至今涨潮的时候,海水还可以将它包围。后来人们修了一条大堤,保证游客可以随时参观。从远处望蒙山米歇尔,就像一座堡垒,四周建有围墙,楼宇盘蜒而建,一层一层直盖到山顶。  山顶是一座结合了罗马和哥特两种风格的修道院,由于建在山顶,几十公里外都可看到。  蒙山米歇尔这座宗教山历史丰富。它起源于上帝派来的大天使圣米歇尔的一次显灵。那是公元8世纪的事,大天使显灵后,阿弗朗区主教欧博尔在这个大岩石山上建了一个小礼拜堂,其后不断扩充,现存的修道院是从13世纪开始兴建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又混杂了不同风格,断断续续一直建到16世纪。以当时的技术,把那么多的大块花岗岩石从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处运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运来后还要抬上百余米高顶,工程艰苦可想而知。  大天使显灵后,这里成了朝圣之地。百年战争时此地落入英国人之手,由于前来朝圣的人太多,英国人只好限量给信徒们发放通行证,不是想来就可以来的。朝圣者成群结队,穷人和乞丐沿途靠施舍,到此地后修道士免费为其提供食宿。朝圣者中不乏有钱人和贵族,其中还有法国圣路易国王、路易十一国王和弗朗索瓦一世。当时人们上山得趁落潮时涉水而过,为此淹死不少人,所以这个小山又称为“冒死朝圣山”。尽管处在海中,这里几百年前就很繁荣了,修道院周围建有许多旅馆,给朝圣者住,又有商店出售各式大天使圣米歇尔的头像。  16世纪后修道院逐渐衰落,因为那时已被教皇授予“产业用益权”,修道院长还可以是世俗的,他们可照食人间烟火,和常人一样地生活,同时享受教区的收入,还不必全心全意做神职工作。这种状况使得修道士人心涣散,纪律松弛,此山影响力日衰。到17世纪又遭多次抢劫,法国大革命前这里已改成监狱了,关押过许多政治犯,如巴尔巴斯、哈斯巴耶等,被称为“外省巴士底狱”。19世纪末,修道院被转给政府历史文物部门,1966年以后一些修道士才重返修道院。  神奇修道院  1982年,蒙山米歇尔山顶不幸被雷击,著名大天使的雕像惨遭劫难,用做避雷针的利剑折断了,雕像外包的铜片也开始脱落,政府才下决心修复。修好的大天使雕像的落成仪式成为全国瞩目的大事件,电视台做了实况转播,出动了热气球、飞机、滑翔机和直升机助势。  从建筑风格上,山顶的修道院被称作“神奇式作品”。哥特式的主体建筑构思新颖,散发着异乎寻常的仙气。这座建筑从1211年建到1228年,包括东侧的施舍厅、迎客厅和饭厅,西侧有食物储藏室、骑士厅和回廊。  修道院最高处,建有四道长廊,227个红色花岗石立柱。置身其中你会感受到近似罗马风格的简朴,哥特式的细腻和情趣,以及迎客厅的优雅,骑士厅的威严,饭厅的神秘光线也让你浮想联翩。  之所以说蒙山米歇尔混合了罗马式与哥特式风格,是因为它建于这两种风格交替的时代。罗马风格是古代欧洲的主体风格,与其不同的哥特式风格出现在12世纪后,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盛行。  哥特式首先指一种建筑艺术,尤其在建大教堂方面达到顶峰,是神权更具权威和城市繁荣的象征。与罗马风格不同的是,哥特式建筑合理安排交叉穹隆的拱顶,使支承力均匀分布到各个角落,并试图减轻墙的重量,广泛采用了跨梁拱的节点,还加大了窗户,使采光更充足。  另外,哥特式不像罗马式那样强调对称,也没有罗马式建筑那么多的圆顶,但它精雕细琢,尖圆相衬。以后哥特式也指雕刻和绘画的风格。&&关于这一风格的起源,一种说法是它源自巴黎周围的建筑,称为法国海上仙山风格,而被罗马风格的卫道士意大利人排斥,贬为哥特式。实际上这个风格不只在法国,12世纪后还出现在欧洲许多国家,包括西班牙、英国、德国,是这种新造型的综合称谓。最早的哥特式建筑叫散恩大教堂,巴黎哥特式建筑也只是这个风格的初级阶段。流连于教堂交叉的尖拱之下和敦实的柱子之间,仰望着穹顶透过的光,会给你一种人很渺小、上帝博大的感觉。走到室外,一个长方形精致的花园呈现眼前,四周被花岗石的回廊环绕着。回廊尖形的拱孔上雕有动物和人的头像,阳光洒进花园,透过拱孔映出花岗石立柱的影子,廊内幽暗,廊外郁郁葱葱、花草繁盛,头上蓝天、脚下大海,真像法国人说的悬空在海天之间。沿墙而行,山顶带咸味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历史留在你的身后,眼前是海天一色的现实世界。走到远处,回首望去,蒙山米歇尔像一只卧于水中的巨龟,以其持久的生命力,证明着人类不可思议的建筑天才。站在大堤上,似乎看到几百年来涉水过海的疲惫的朝圣者。而海水涨潮虽不如烈马奔腾,也如大步流星的行者,1小时内就会淹没裸露的沙洲,不幸被潮水卷走的人可能被认为死得其所,否则怎么千百年来朝圣者络绎不绝呢。&nbsp&nbsp[返]&nbsp&nbsp
&&&&巴黎新区指拉德芳斯区,法文有“防卫”之意,称新区是因为它位于巴黎市区之外,是一个新建的办公楼群,也是被国内人称做“新凯旋门”的所在地。这个区成功地结合了办公区、住宅区与商业区,是当代建筑史上的杰作。站在拉德芳斯广场中央,东面看去是拿破仑时代的凯旋门,西面望去是人称新凯旋门的大拱门。节日的夜晚,大拱门被灯光打得像变色龙一样,变换着不同颜色。拉德芳斯已成为巴黎的重要景观,是游客的必到之处。  新颖办公楼  拉德芳斯区的防卫之意来自历史事件。1870年发生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普鲁士军队携色当大战的余威,挥师西进,将巴黎团团围住。巴黎人忍饥挨饿,在抵抗流行病的同时,英勇地保卫了首都。今天还可以看到纪念这段历史的青铜雕塑,一位女战士手中宝剑低垂,背倚巴黎,像刚战斗过;一位受伤的男战士俯卧一旁,腋下还夹着长枪;他们身后的一门钢炮也似乎硝烟未散。  战后巴黎市政府出于整体规划的考虑,同时又要保持老市区的古朴风格,成立了拉德芳斯区领土整治机构,让现代化的楼群在这里崛起。从1955年机构成立到第一批楼群出现,用了整整10年时间。拉德芳斯区本来呈梨形,有环区的单行高速路围绕,分成十多个小区。现在梨形格局被逐渐打破,向梨外扩张。  拉德芳斯区位于巴黎西侧塞纳河边,与凯旋门、协和广场、卢浮宫处于一条轴线上。这条轴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的设计起源于300多年前的1640年,策划人是当年凡尔赛花园的设计者勒诺特。轴线起点为卢浮宫,每百年向西强力扩张一段,两旁建一些历史性建筑,从土勒伊花园到香榭丽舍大街,到凯旋门,直到今天的大拱门。300年前法国人就有了城市规划的概念,为未来的发展留出充分的空间。后人也心有灵犀一点通,在轴线的终点建造了一个传世之作。  巴黎把新区建在老城区外有它的考虑。超高层大楼在欧洲一向不受欢迎,被认为是粗俗的美国文化,与古典城市不协调。许多欧洲城市都对市内新建筑有高度的限制,比如维也纳,规定老城区的新建筑不得高于28米。巴黎曾在市中心建了一座50层的蒙巴纳斯大厦,建成后屡遭抨击,所以政府宁愿在老城外施展他们的新建筑才能。不过,拉德芳斯区在建筑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973年的经济危机使计划中断,楼房租不出去,很多建筑计划被取消,年,政府连一份建筑许可权都没卖出去。1991年后拉德芳斯区再受房地产危机的冲击,从高峰跌入低谷。  繁华商业区  拉德芳斯是老城边的新城,古典建筑旁的现代建筑。它既未破坏老城的古朴,又给老城注入了活力,并且创造了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新区里,集中了1200家企业。全法国最大的20家企业中15家把总部设在这里,全世界前50家企业中的13家在此设立了子公司。新区所有企业的年营业额相当于法国一年的政府预算。11万人在这里工作,这是欧洲最大的办公区。  拉德芳斯能成功地吸引这么多大企业,也是因为它交通便利。这里有浅层地铁、深层地铁、火车、公共汽车、出租车,一度还有商业直升机站,商务人员可从这里搭直升机飞往机场,只因生意做不大,前两年取消了直升机航线。但地铁一直人满为患,仅深层地铁一项每天便在拉德芳斯站上下15万人次。以后很可能建一个高速火车站。从这儿到市区非常方便,只4分钟一站可达凯旋门,第二站到巴黎歌剧院,不远为协和广场,第三站到蓬皮杜中心和附近的巴黎圣母院。  拉德芳斯不只是办公区,还是繁华商业区和居民小区,有3个大超级市场及250家中小型商店,共10万平方米营业面积,居民区有3·5万居民。为避免大城市空心化,法国政府规定城市办公室面积和住宅面积要有一个恰当的比例,不能让作办公室的高楼大厦无限制建设,只白天有人,晚上成了空城。这种地段多的话,将破坏城市生活节奏的平衡,步美国一些城市的后尘。在巴黎,如申请把办公室改住宅楼不是很难,如想把住宅改办公室的话,不仅当地政府课以重税,也可能根本不获批准。在拉德芳斯区,办公楼配额比住宅楼配额紧俏得多。  拉德芳斯地价之高可以和巴黎市最贵地段相比。1991年房地产滑入低巴黎歌剧院,内部华丽如宫殿谷前,美孚石油公司一座30年的旧楼以每平方米5·5万法郎的高价售出,总共买了17亿法郎,是一笔漂亮的交易。楼卖出不久,欧洲房地产价格便开始下跌,直到今天仍没回复到原来的价位。购买此楼的几家法国房地产公司出了天价,购后又出动劳力将旧楼拆了,清理出几十米深、长宽百米见方的大坑,到1999年大坑还在那儿,21世纪初才盖起计划中的大楼。  法国政府在这个区的规划上一直有相应规定,1964年时允许建100米高的楼,1970年时允许建到200米,但法国人不喜欢摩天大楼,至今这里的楼最高也没到200米。根据技术的不断进步,政府在不同时期会对建筑提出不同要求,像自然采光、节能和新技术应用等。建筑材料上每个楼有各自的特点,大厦的外装修基本上是大块花岗石、大块大理石或大块玻璃配以铝合金,有的楼贴面的大理石块比门还高。&nbsp&nbsp[返]&nbsp&nbsp
&&&&露天博物馆  拉德芳斯区又是露天博物馆,有不少现代化雕塑和造型艺术。大广场上,有好几个奇形怪状的雕塑,非驴非马,既不是人形,也不是动物形,色彩对比强烈。不远处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音乐喷泉,57米长的水池,几十厘米的水清澈见底,铺着色彩缤纷的瓷砖,上面排列着几十个喷泉口。新区的联想拉德芳斯巴广场上的黄铜雕塑大拇指入夜,喷泉随着音乐起舞,构成奇妙的水雾屏障,像一幅水彩画。广场另一端,矗立着12米高的黄铜雕塑大拇指,这是现代雕塑家塞扎尔的作品,拇指上的纹路极为细腻逼真,常使游客驻足。  拉德芳斯充分地体现了现代建筑艺术风格,已建成使用中的45座办公楼一座楼一个样,像巴黎女人的服饰。形状上有火柴盒、球形、空心的及贝壳形;色彩上有绿、黑、白。建筑上也别出心裁,世界上许多建筑业人士都将拉德芳斯区当做观摩之处,从这里得到启发。世界贸易中心三脚抓地足有半个足球场大的贝壳造型和大拱门两侧为办公楼,中间留出巨大的中空方块的构想,使你深感法国人建筑的魄力,他们那种不计经济成本的架势足以笑傲江湖,让国际房地产商英雄气短!和纽约曼哈顿比起来,拉德芳斯的楼矮得多,它占地也比曼哈顿小,但风格迥异。拉德芳斯楼与楼之间有较大的空间,中央围出一块视野开阔的广场。曼哈顿要从远处看,尤其从东面隔海相望,楼群顶天立地,气势磅礴,进入其中,反而感不到它的雄伟了。而拉德芳斯可以近看,站在其中还能仔细观察,毕竟它比曼哈顿晚了几十年,可以充分结合现代建筑艺术和视觉效果。  拉德芳斯作为居民区是很方便的,但常使游客晕头转向,因为地形太复杂了。这里既分小区又分街,也有通道,还有的以大楼为地址。此外,拉德芳斯是立体结构,上下分了许多层,有的楼近在眼前,不知道路却还走不过去,甚至出租车司机到拉德芳斯都头疼,乘出租车来多付车费是常事,并不是司机有意绕路,他们真是找不着。这里拐错一处就要转一大圈才绕得回来。有几次国内来的代表团找我们,其中有人来过,认识我们的大楼,但出租车不会进,停在一二百米外,他们只好扛着箱子走过来。还有一个深圳市政府的代表团,来时我们正巧不在,他们个个会英语,硬是没问清我们的地址,打电话又没人接,结果他们拎着包在距离我们的楼500来米的地方转了3小时,直等到我们回来,通了电话,才被接过来,当时他们已累得疲惫不堪了。  不光中国人迷路,法国人进拉德芳斯也一样。我的前任告诉我,他几次和法国人约会,定好办公室见,等过了1小时,法国人打电话说来过了,没找着,只好另约时间。我们以后养成习惯,与人约会主动问他们开车来还是乘地铁来,开车有开车的方向,乘地铁有乘地铁的路线,详细解释到了拉德芳斯如何走,对方认真记下,将路一直指到我们楼前。否则我们在办公室空等,也浪费自己的时间。&nbsp&nbsp[返]&nbsp&nbsp
&&&&这里说的古堡指法国的城堡。古是指这些城堡均有几百年历史,堡是指建筑坚固,大石块砌成的,易守难攻,像堡垒一样。  古堡是法兰西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最有名的是凡尔赛宫和枫丹白露宫。前者是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时期的夏宫,相当于我们的颐和园,后者曾为拿破仑的行宫。这两个宫知道的人很多,这里只介绍其他的古堡。  富丽堂皇的建筑  与我国古代皇帝行宫类似的是,古堡是王权的象征。从外表看,古堡庄重肃穆,周围视野开阔,前面是大面积的草地,背倚森林,又常靠水边,没水就造个人工湖,室内装修则富丽堂皇。法国中部从东向西蜿蜒入海的卢瓦尔河谷分布着至少30座王公贵族的古堡,其中香堡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占地面积5400多公顷,四周遍布森林,是当年法兰西斯一世的狩猎行宫。宫中44间房子,65个楼梯,365根烟囱,历经法兰西斯一世、路易十三,到路易十四长达30年才建成。让人津津乐道的设计是它的螺旋式楼梯,两个进口,两个人从不同方向上楼,能互相看见。这里也成了王室家人捉迷藏的地方。它的设计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兼建筑师达·芬奇。  达·芬奇在香堡附近的昂布瓦斯堡度过生命的最后4年,他被安葬在旁边的礼拜堂。国王和王后的起居室至今保存完好,陈列品也一如当年摆在那里。另一座古堡舍农梭,则有一分尊贵的气质。它优雅的拱门造型横跨水面,四周的花园精巧别致,与庄重的香堡恰成对比。当年亨利二世国王爱上了大他19岁的黛安娜,把舍农梭城堡当礼物送她,以示爱情,让王后很不是滋味。亨利二世死后,王后把黛安娜赶出了城堡。虽然不满他的花心,但王后对亨利二世却忠贞不渝,她住进舍农梭后,将居室布置成黑色,直到去世。至今参观者仍可感到这个房间与众不同。  与中国皇帝行宫不同,法国古堡还是那些王侯贵族的别墅和地方权贵的统治中心。卢瓦尔河谷还有一座小巧的城堡,独树一帜建在水面上,被称作水堡。这一设计也许出于防御上的考虑,建成后却历经掠夺。但吸引人的水中倒影几百年来始终如一,成为当地最大的景点。这个城堡是一位女士主建的,她亲自构思和督建,所以此堡又称女性化的古堡。由于丈夫卢瓦尔河谷城堡,这个堡建在水面上,人称水堡,女性味十足贪污被告发,她被迫将这个城堡献给了法兰西斯一世。  古堡为后人留下不少宫廷轶事,最戏剧性的当属沃勒子爵城堡。它位于巴黎南80公里的地方,离枫丹白露宫不远,是巴黎周围最漂亮的古堡。  优雅的造型和豪华的室内布置使这个古堡成为波旁王朝时代的典型建筑。  正是这个古堡启发了路易十四,这位历史上名气最大的国王随后建造了西方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凡尔赛宫。沃勒子爵堡的主人是路易十四的财政总监福盖。这家伙在任时敛了大笔财富,决定建一座符合他权力和野心的城堡。他召来了当时最有名的设计家和建筑师———路易勒沃为他做设计,画家勒布伦做装潢,还有勒诺特为他造花园。整个工程用了18000个工人,4年就建成了,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福盖还在城堡周围成立织毯厂,专为城堡提供门帘和挂毯。  日,福盖为城堡建成举办了盛大的宴会,把年轻的路易十四都请来了,为让路易十四高兴,他还请了几乎所有的社会名流。福盖让著名的寓言文学家拉丰丹做文艺主持人,并请著名戏剧家莫里哀演出“讨厌的人”。场面极尽豪华,上汤的大盘子都是金的。客人太多,在院内摆了十几处自助餐桌,桌上是琳琅满目的食物。花园上演着数不清的节目,还有1000眼喷泉增色。只是乐极生悲,这场宴会虽然使他成了公认的社会权贵,也随即断送了他的前程。不知路易十四见此场面心中起疑,还是财政大臣科尔贝嫉妒,反正15天后福盖被捕入狱,财产充公,也就永远失去了这座城堡。这个事件过后,他的织毯厂、工人和设计者都被带去建凡尔赛宫了。福盖本人后来虽未被判刑,路易十四还是把他囚禁起来,最终他死在狱中。古堡留香最令人伤感的沃勒子爵堡,主人只享用了15天便被终身监禁寒风中的古堡,已失去往日的辉煌。不由想起李白《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但物极必反,人们虽然能及时行乐,却不能预测未来。法国人的结论则是:不能把什么人都请到自己的宴会上来!  破落贵族的象征  巴黎西10公里处有座约瑟芬城堡。约瑟芬是18世纪法国宫廷身材高挑的美人,虽结过一次婚,当年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来经不住矮个子拿破仑的追求,嫁给了他,几年后成了王后,没过几年又被拿破仑借口不能生子而抛弃了。拿破仑把城堡送她,离婚后她空守城堡,孤独地度过后半生。今天看去,城堡四周高大的围墙依然给人悲凉的感觉。  而巴黎北部的贡比涅森林也曾是皇家猎场,林中城堡有护城河环绕,后花园一望无际,修理得比高尔夫球场还整齐。这儿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议签字的地方,当时在一节火车车厢里,德国签了投降书。30多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前期法国人败了,德法又签停战协议,只是位置调了个儿,这次法国签了投降书,希特勒坚持还在这节车厢里签。&nbsp&nbsp[返]&nbsp&nbsp
&&&&后来战事紧张,德国人不愿意将这节有象征意义的车厢留给法国人,又来不及拖走,结果车厢在战火中被炸毁,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仿制品。  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山是传说中“三剑客”的故乡,那里有20多座城堡被称为卡达古堡,是13世纪追求完美的卡达主义者建的。卡达教徒都是市井小民,以织布度日,认为接近上帝的人应刻苦工作,过清苦生活,自食其力。所以他们一边以织布为计,一边周游各地。但他们的理想主义受到强大的天主教会的排斥,后者把他们当成异教徒,发动宗教战争将其消灭。在海拔1200米的蒙西居城堡里,当最后一批卡达人弹尽粮绝的时候,他们点起一把火,将城堡烧毁,同时自杀殉教。  古堡的历史故事很多,现代故事也不少。1996年披露的一件事震惊法国。事件主角是日本大房地产商的私生女,这位50多岁的女子以老爸名义和老爸的钱在欧洲买了20多座古堡,用掉3000多万欧元,仅年在法国就买了9座。她公开声称将古堡改造成高级酒店接待日本游客,私下却盯着古堡里的古董和家具,偷偷地拆下运到国外,到后来什么都拆,壁画、挂毯以至壁炉,全都是非法运出的。事情曝光后,这位日本女子虽然被捕入狱,但影响已经很大了。  古堡的大量出售,也说明法国经济的萧条,但肯买的人不多。因为古堡经常远离城市,管理费用庞大,只能作为度假和旅游的场所。许多主人连维修费都付不出,由此古堡也成了破落贵族的象征。为此古堡卖价很便宜,100万欧元就可买下1座。这种情况不仅在法国,欧洲古堡大部分面临这个命运。在德国萨克森州,一次出售19座古堡只收象征性的1块钱,但修缮费对买主将是天文数字。这笔交易的条件是,买主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必要的修理工作,并至少开放部分房间让公众参观。  不过法国也有头脑精明的贵族后裔,开始想出各种办法广开财源。距巴黎35公里的伯德依古堡,每天的维持费用为15000法郎。主人伯德依专程去日本与新闻界接触,宣传他的古堡,让日本新婚夫妇去那儿度蜜月。到目前他做得颇有成绩,在日本青年人中造成一定影响,每年都有七八十对情侣来此古堡举行婚礼。&nbsp&nbsp[返]&nbsp&nbsp
&&&&诺曼底是解放者登陆之地,也是入侵者上岸的地方。这里作家艺术家辈出,又受美食者的喜爱,所以诺曼底的名字代表了多种含义。  盟军登陆地  来法国前,我们心中的诺曼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登陆的地方。  日是改变历史的日子,以美英为首的盟军选择这一天登陆法国,标志着与纳粹德国决战的开始。实际诺曼底距离英国本土的盟军基地甚远,比英吉利海峡最窄处宽了两三倍,选择此地登陆主要出于蒙蔽德军的考虑,以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在被称为日的登陆日,英美出动了10000架次飞机,遮天蔽日,狂轰滥炸,那架势似乎从英伦三岛的上空踩着飞机可以走到一二百公里外的诺曼底。拂晓时分,登陆的船队出现在诺曼底海面上,黑乎乎一片,德军以为看花眼了。以后的100天里,盟军220万人,45万辆军车,400万吨物资登上诺曼底。登陆后,以蒙哥马利为首的英军第21集团军挺进东部,以布雷得利为首的美军第1军向南对德军形成合围,巴顿则统帅赫赫有名的美军第3军继续挥师南下,横扫法国西南战场。  我们沿着诺曼底登陆的路线凭吊战场,还能感到战争的惨烈。这里到处能看到美国、英国、加拿大军人的墓地,白色十字架成千上万地排列着。也能看到德军的墓地,德国人在这里进行了顽强抵抗,使盟军损失惨重。登陆点沿岸近百公里的海岸线上,还可以看到废弃的填海船,当时盟军就是用一排排的填海船和混凝土沉箱,筑成临时堤岸,以此迅速建成浮桥和临时码头,60年后的今日,填海船和沉箱静静地躺在原处,上面已长满青苔,看上去像搁浅的巨鲸。海滩上光秃秃一片,有的地方悬崖高近百米,可以想像当年登陆的艰难。  诺曼底荒凉的海滩没有挡住现代化装备的解放者,1000多年前,它也没吓跑来自北欧的海盗。诺曼底本来的含义是“北方来的人”,公元9世纪时,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挪威人和丹麦人南侵,史学家称他们为“北欧海盗”。这些北欧人乘着龙头船,四五十人一船,一伙一伙地蜂拥上岸,将基督教徒赶离家园,所以法国人又称他们“来自北方的征服者”。  这些北欧人极具冒险精神,他们活跃了六七百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征美、英、加等盟军二战登陆诺曼底之地服。从公元9世纪到17世纪,北欧海盗的后裔向东打到俄罗斯、乌克兰,直到基辅,占领了大片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领土。向北他们跨越了北大西洋,占了爱尔兰,甚至格陵兰岛的东南部。1997年1月格陵兰岛一个海湾的发掘使公元10世纪前后的北欧海盗建筑群重见天日。那是一种北欧式的长屋,两排梁撑起屋顶,墙壁上有雕刻,整个建筑群埋在冻土层之下。研究显示一批北欧海盗在这里住了300多年。  欧洲本土也被这些北欧海盗搅得不得安宁,大家只好与他们握手言和。法国人划河为界,在塞纳河一个支流埃波特河畔与他们订了城下之盟,将北欧海盗首领罗龙封为诺曼底公爵,把西部一大块地封给他,以后这地区就叫诺曼底了。后来继位的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吉约姆还成了英国国诺曼底随笔王。诺曼底人成了法国人一部分后,不改冒险本性,继续向外扩张,他们渡过波涛汹涌的大西洋,开发新大陆,占了加拿大东北部大片土地。魁北克就是诺曼底人占据的,可以说法国人对北美新大陆的征服主要是诺曼底人的征服。  北欧遗族园  1000多年来诺曼底人给法国以至世界留下了宝贵遗产,他们的建筑艺术、装饰艺术和家具木雕独具一格。诺曼底人艺术造诣颇深,19世纪后期印象画派创始人莫奈就生长在诺曼底。印象派的成功影响了一代画家,以后出现的点画派和野兽派均是从印象派派生出来的。诺曼底人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17世纪悲剧作家高乃依1636年创作的《吉德》,剧中人物在内心斗争中,既有激情表现,又总是理智占上风。19世纪作家福楼拜的一部《包法利夫人》,成为浪漫主义的传世佳作,书中敢于冲破传统、追求爱情的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成为西方文学作品中不朽的女性。福楼拜的弟子莫泊桑则以短篇小说打动读者,如《羊脂球》、《项链》,英年早逝的莫泊桑是作品被翻译成中文最多的法国作家,在国外的名气比在本国还大。  今天的诺曼底以别致的海滨城市和清风拂面的海滩吸引着游人。这里仍保持着老式的木条房屋,有北欧小城的味道。游客中以英国人为多,历史上诺曼底和英国几百年的战争,使他们的文化互相影响。法国的女英雄贞德就是被英国人活活烧死在诺曼底的鲁昂市的。到诺曼底旅游可沿风磨之路,两旁的橘园、城堡和花园很有风格。也可停下找个路边小客栈,体会乡间旅馆的纯朴,女主人的招待比城市里高级酒店更富人情味。  去诺曼底不能不品尝当地美食。诺曼底的苹果酒,像中国的汽酒,酸中带甜,又具有香槟酒的气泡。卡芒拜尔奶酪,是法国奶酪中卖相最好的,全世界都知道。到诺曼底人家作客,不会失望而归,饱餐后,盛情的主人会为你倒上一杯卡尔瓦多酒,这种类似中国烧酒的烈性酒是饭后助消化的。至于诺曼底的盐渍羊腿、猪肚肠和白血肠,中国人都吃得惯。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蒙山米歇尔海湾布拉尔大妈的摊鸡蛋,这位大妈摊蛋的方法跟可口可乐配方一样始终不外泄,饕餮之徒品味之余,对这么简单而又别具一格的菜色困惑莫名。&nbsp&nbsp[返]&nbsp&nbsp
诺曼底堪称征服者之地。1000多年前,北欧海盗征服此地,又从这里四处征讨。到了今天,诺曼底仍以独具魅力的艺术和美食使全世界倾倒。  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新征服者盟军选择此地登陆,难道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吗?&nbsp&nbsp[返]&nbsp&nbsp
&&&&初到巴黎,先要弄清楚的就是如何乘地铁。巴黎地铁像蜘蛛网一样,大站小站星罗棋布,看上去复杂,用起来非常方便。  说到地铁,首先感受到大黄的标志。刚来巴黎时,我把这一标志和美式快餐麦当劳标志搞混了,好几次找地铁却走进汉堡店。巴黎地铁和麦当劳还真有相同之处:在麦当劳用餐,只要知道它几种汉堡包和套餐的叫法,就知道花多少钱可以吃到什么东西,全世界各分店均如此;乘巴黎地铁,只要知道乘车转车的技巧,就知道花多少钱走多远的路,花多少时间到达什么地方。  密集的运输网  巴黎地铁分了好几种。黄标志指的是浅层地铁,以市区为主,三五百米一站,共13条线。巴黎市区几乎方圆500米内均可找到地铁站口,因此任何交通工具都比不上地铁这样方便。另一种深层地铁叫,是横贯纵贯巴黎的动脉,延伸到郊外,目的是将远郊的乘客快速送到市区。深层地铁站大,站与站间距离长,达几公里。拉德芳斯区至凯旋门这段路有4公里之长,线深层地铁与浅层1号地铁重叠,同样距离1号线走六站,而线只走一站。线总长自西至东横穿巴黎达五六十公里。  地铁站口为居民和商业集中的地方,往往与地面的火车站、汽车站、出租车站相连。它们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构成巴黎立体交通网。六七百辆地铁列车每天运送300多万人,占了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一半以上。在巴黎街头迷了路,最好的办法是钻进地铁,从地铁重新走起,因为每个地铁站都有地图,使你一目了然。乘地铁时先搞清想去的站名,在几号线路上,其次是方向,站台上标着终点站名,还要注意有的线路途中分了岔,同号线路同一方向终点站却不同。深层地铁还分快慢车,快车有些站不停车。常有国内来的代表团,因为没看清停车的站名,上了车,坐过了站。  再乘反向车,又没注意看,结果回到了出发站。  地铁入口自动检票,无人看守。自动检票的闸口1米高,不买票一跳就过去了,防君子不防小人。人工查票是抽查,大部分时间碰不上查票的。法国查票人和中国的不一样。中国查票者站在明处,法国查票者站在暗处,也是必经之地。有时近10人一组查票、堵人,有的蹭车者见查票者巴黎地铁在前边,回头便跑,他们并不追,跑就跑了。常见闸口有人跳来跳去的,不花钱坐霸王车。奇怪的是坐在窗口里的售票员熟视无睹,既不提醒也不阻拦。真是马路警察各管一段,卖票只管卖票,查票只管查票,各司其职。地铁站很有特色。小站有书报摊、服装摊、咖啡吧、电话亭,大站简直是个商场,吃的用的应有尽有。大站如查特莱,有几万平方米,这一头走到那一头要走半天。乘车之余,可以喝咖啡、购物,如果想打电话,下地铁站肯定可以找到电话亭。  先进的交通工具  地铁站又是一个艺术世界,每站风格各异。例如卢浮宫站,两边墙上,柔和的灯光下,陈列着多件艺术品,宛如置身画廊中。工艺站,以拿破仑时代创立的巴黎工艺学校命名,陈列着工业科技展品,等车之余使你增长知识。地铁站也是流浪汉的栖身之地,特别到了冬天,他们往往在候车长椅上过夜。  乘客有的西装革履,有的浓妆艳抹。高峰时间乘车的多是上班族,经常见人手持书报,目不斜视,一坐下马上沉浸在阅读中。平时乘车的游客多,一些人拿张地图紧张地看,生怕坐错了车,坐过了站。  从整体上看,巴黎地铁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也是最方便的。做个横向比较的话,世界上最老旧的是伦敦地铁,最吓人的是纽约地铁,最干净的是新加坡地铁,最便宜的是莫斯科地铁,最方便的是巴黎地铁。  伦敦地铁,看上去像一位老人,站里天花板被岁月染成黑色,木制滚梯踏上去吱吱作响,站台灰蒙蒙的,地铁开起来,就像英国这个古老的帝国一样步履蹒跚。乘纽约地铁则有一种恐怖的感觉。没乘之前朋友告诉我小心,晚10点后不要坐,已经满腹狐疑了。乘上后果然如此,尿气熏人,墙壁上滴着脏水,轨道上纸屑烟头,与地面上曼哈顿鳞次栉比的大楼形成鲜明的对照。乘地铁没有安全感,车厢里没多少伦敦地铁里衣着笔挺的绅士和巴黎地铁里裙裾华贵的淑女。人们穿着随便,东张西望,没有几个人看书报。周围许多黑人,让你搞不清在美国还是在非洲。莫斯科地铁,形如防空洞,笔直的楼梯陡然深下去几十米,失足滚下去半天滚不到底儿。  它不像巴黎地铁,迂回曲折,给人感觉上的缓冲。看来北京地铁与莫斯科地铁相像,一通到底的楼梯和狭窄的售票厅。上海地铁就西化了,通道曲折,站台也大。不过从结构和管理上讲,世界上最先进的地铁在亚洲。尤其在新加坡,窗明几净的大厅,自动售检票入口,一张纸屑都看不到,找不见垃圾箱,只好将废纸塞进兜里。自动售检票十分醒目,闸口无人看守,客流量大且快。世界上如出现第一套非接触式售检票系统,将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  但莫斯科地铁真便宜,20世纪80年代一张票仅几个戈比,90年代中期几个卢布。面值虽涨了百倍,比起卢布相对美元几百倍的贬值,就不算什么了。买张地铁票的钱在大街上几乎买不到东西,所以没见人逃票。莫斯科地铁也有它的艺术特色,以众多的壁画、雕塑、吊灯闻名于世,堪称地下博物馆。但许多是民族英雄、工农兵等革命题材,政治色彩太浓。&nbsp&nbsp[返]&nbsp&nbsp
&&&&地铁作为公共交通的工具,既方便快捷又没有污染,无论在哪里都受人喜爱,而且特别平民化,有钱人没钱人都能享用。只是地铁造价太高,不是每个城市都修得起。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建设地铁的项目是赢利的。且不说它工程费用的回收,仅从运营的角度,以地铁票的收入来支付运营管理开支都做不到。可能只是香港地铁例外。所以世界上已建或在建的地铁项目与其说是经济上的抉择,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抉择,目的是改善交通、美化城市、减少污染、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而不为赚钱。只有有钱的城市才修得起。  法国公共交通公司也是这样。巴黎大区的公共交通统一由巴黎自治运输公司管理,地铁和公共汽车均在它的管辖之下,车票收入只占它总收入的1/3。其他大部分来自政府补贴和企业摊派,政府补贴占40%,企业摊派是指所有在巴黎大区雇员超过9名的企业均缴一定比例的摊派费。  乘地铁怕听到广播,因为广播的往往不是好事。要么罢工了,或线路出故障了。广播讲的常常是某线地铁停驶,到某地去的话如何转乘车。说得简练又快,只讲法语,让外国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们这样常乘地铁的,也有时搞不清如何转乘,因为站名复杂,得很熟悉站名后才搞得清。有一次的广播却让我们深受感动。那是乘一号线回拉德芳斯,最后一站车启动的时候,广播里传来司机深厚的男中音:“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你们就要抵达终点站了,这也是我工作生涯的最后一站,5分钟后车到站我将退休了。祝大家旅途愉快!”全体乘客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响起了理解的掌声。司机看不到乘客,是听不到这掌声的。下车后大家各奔东西,也没有人特意向司机道别。不过多少年后我们还能回忆起这个场面。&nbsp&nbsp[返]&nbsp&nbsp
&&&&巴黎被塞纳河一分为二,一半叫左岸,一半叫右岸,左岸是南半部,右岸是北半部。法国人是以面向河流入海的方向分左右岸的。塞纳河流经巴黎蜿蜒十几公里,其上建了36座桥,都是正正规规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这么短距离建这么多风格各异的桥。  风格各异  住在巴黎,可处处感到河的存在,许多名胜古迹沿河而建,历史上不少文人骚客沿河而住,巴黎本身就发源于河中的西岱岛。在巴黎游玩,经常穿越塞纳河的游客,并没有感到河的障碍。百米宽的河,没使人感到障碍的原因是众多的桥。桥的存在使两岸没有差别。巴黎是早晚都塞车的城市,塞的常是通往市外的干线,桥上却不塞车,也没有成为交通的瓶颈。  巴黎最古老的桥有三座:玛力桥、王桥和新桥。这三座桥都是17世纪前建的,距今300多年了。玛力桥建于17世纪初路易十三时代,桥的名字来自建桥者———建筑师玛力。他将每个桥墩都塑了凹刻洞。桥南是圣路易岛,岛上的房子看去和桥一样古老,建筑物已经倾斜,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女弟子卡弥儿·克罗黛工作室墙皮都脱落了,可隐约看见裂缝。王桥建于路易十四时代,17世纪后期,路易十四自己掏钱建了这座桥,以后成为巴黎人举办庆典的地方。历史上法国伊丽莎白公主和西班牙菲利普王子的结婚庆典以这座桥为中心,当时吸引了50万人前往观赏。它的南岸是思想家伏尔泰工作过的楼,他日在这个小楼辞世。旁边还有作家阿那多尔法兰西写作10年的地方。  新桥则是最有名的桥,它名叫新桥,实际最古老。1578年由亨利三世奠基,工程因内战中断,到1606年建成已是亨利四世时代了。此桥长238米,宽20米,是巴黎塞纳河上最长的桥。桥有12个拱,每个拱上塑了不知名壮士的头颅,有的怒目圆睁,有的闭目静思。新桥横跨西岱岛,桥下的岛像尖刀似的伸向塞纳河,将河一劈为二。新桥建成后整整两个世纪,一直是巴黎的商业中心,桥上热热闹闹,有书商、自编自演的艺术家、流动摊贩,甚至拔牙者。直到今天,新桥仍激发着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从桥上走过,见桥两边的人行道还建有半圆形石椅,椅面凹凸不平,记载着岁月沧桑。  这座巴黎最古老的桥却叫新桥,已近400年历史  水天一色  距新桥不远处,是专为行人而建的金属为主体的艺术桥。桥上种植着花木,有塞纳河上花园之称。站在艺术桥上,只见桥北是卢浮宫,桥南是法兰西研究院,桥东是大法院,曾关押过路易十六王后,桥西就是王桥了,视野开阔,水天一色。  塞纳河上最金碧辉煌的是亚历山大三世桥。这座桥以其独一无二的钢结构桥拱,将香榭丽舍大街和荣军院广场连接起来。建此桥为庆祝俄国与法国的结盟,当时是1900年前后,俄法两国在百年前还是世仇,拿破仑曾挥师攻打俄国,使莫斯科烈火屠城。100年后两国一笑泯恩仇,而且意味深长地将桥通向拿破仑墓。大桥两端四只桥头柱上镀金的雕像,由长着翅膀的小爱神托着,它的华丽造型和色彩在巴黎特别显眼。  最招致批评的是1996年建成的戴高乐桥。它外观像迪斯尼乐园的单轨列车,建桥费用2·4亿法郎,是预算的10倍。重要的是,建桥初衷是改善奥斯特利兹火车站附近拥挤的交通状况,可1996年8月启用以来,塞车未见改善,桥上车辆却稀稀落落,甚至高峰时间也不见多少车辆通过。花了那么多纳税人的钱,却没有实用价值,法国人说把钱扔水里了。  说到花都之桥不能不提巴黎塞纳河游船。30多座桥白天显得庄重朴实,晚上则妩媚动人,这景色只有从游船上才能看到。游船都自备发电机,船舷两侧成排的大探照灯,航行时将灯光撒在两岸,照得如同白昼。  这种船上设有露天座位,下部有带暖气的玻璃罩舱,冬暖夏凉,四季咸花都之桥巴黎塞纳河上的步行桥,它启发了多少画家的灵感,所以名叫“艺术桥”  宜。从船上望见巴黎圣母院后半部哥特式造型,你会感到人类建筑艺术的伟大,还会联想到维克多·雨果笔下面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钟人;经过巴黎大法院的古堡,使你为红颜薄命的路易十六王后惋惜;南岸老得变形的楼让你想到伏尔泰在窗前时而瞑思,时而奋笔疾书;仰望夜空,似乎看见音乐家肖邦与女作家乔治桑在谈情说爱,窃窃私语;也可能体会到大文豪海明威穷逛巴黎时自得其乐的悠闲。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啊。不过在游船上,不会只沉浸在对历史的追思中,周围兴奋的游客会将你拉回现实生活。两只游船擦肩而过时,大家都亲切地招手致意。游船驶过桥下,桥上常停留一群一群的游客,热情地向船上招呼“你好吗”,然后他们随手将手中瓶子里的水洒下来,有时洒的可不是白水,没喝完的可乐都洒下来了。桥上人开心大笑,船上挨洒的人对恶作剧者也不在意,同伴不仅不为他擦拭,反而继续捉弄他。河两岸一些游客席地而坐,有人弹琴,有人聊天,看游船驶来,手舞足蹈,有的小伙子甚至在游船明晃晃的灯光下顺势脱下裤子,光屁股冲着游客跳现代舞,引得船上女士大声尖叫。&&塞纳河边还住了一些船上人家,他们与住在楼里的人家无异,船上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电视、电话一应俱全,他们是喜欢住在水边,不住楼里罢了。不过这条船只能停泊,没有航行的权利。尽管如此,这条老旧的船比市区相当面积的房子要贵。有些水上人家将桌子搬到河边,几人围坐桌前正儿八经地开烛光晚会,看得船上游人直咽口水。&nbsp&nbsp[返]&nbsp&nbsp
&&&&住在巴黎不需“今夜星光灿烂”,夜幕降临,星星月亮那点光亮对巴黎没有意义。无论什么时间逛巴黎都不会有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万家灯火,遍地明辉,巴黎之夜比白天还美。  迷人的灯光  我们的住区是办公室区,几十层的大楼就那么开一夜灯。国内坐办公室是人走灯灭,法国人开着灯离开办公室,远远望见灯火通明的大楼,开车可作为路标。不仅办公室的灯一开一夜,巴黎高档店铺也开一夜的灯。  游客正好做“橱窗购物”(),这个英文词的意思是只看不买。人们往往有逛店的欲望,却不想真买东西,进高档店不买东西骚扰了售货员不好意思,所以看看橱窗满足一下逛店心理。巴黎这种地方很多,香榭丽舍大街不用说了,著名的高档时装街蒙岱涅大街和圣多诺瑞大街,两边的店都布置得雍容华贵,灯光打在展示的时装上,整夜供人观赏。由于这些店领导着世界时装潮流,有的游客专门晚上去拍照,一些服装业的专业人员来巴黎也猛拍橱窗,拿回去启发自己的灵感。  办公大楼和高档店铺亮一夜灯还起点宣传作用,巴黎连建筑工地的塔吊晚上也像巨大的灯柱彻夜通明。塔吊的灯经过布置,横的臂竖的塔灯光还不一样,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因为其高度影响不到空中飞行物,也无警示作用。  巴黎不仅灯火通明,而且灯光迷人。法国人对灯光设计品味颇高。照建筑物的灯,多从下往上照射,所以看不到光源,只见灯光烘托着建筑物明暗相间。夜色中的埃菲尔铁塔,有种透明的感觉,好像不是灯光照塔,而是铁塔本身发光似的。凯旋门的灯光设计分了几个层次,地面的灯照出了它的庄严,接近顶的高度又隐蔽了一排灯,再为它平添几分魅力,加上地处高坡,从协和广场远远望去,香榭丽舍大街另一端的凯旋门真有天堂之门的味道。法国人不喜用强光,偏爱柔光,像旺多姆圆柱广场首饰店的橱窗,夜晚一束束柔光聚在展品上,突出了首饰的珠光宝气。  法国人对家庭居室的灯光感觉也与众不同。设计装修时,中国人最大效益地利用光源,法国人则让光最好地配合居家气氛。中国人喜欢吊顶灯,往下照得满室生辉。法国人用落地灯,往上照天花板,再反射下来,不夜城巴黎嫌不够亮时加台灯。讲究的台湾朋友,万里迢迢买巴黎灯具捎回去,将家里布置得带点异国情调。  巴黎之夜的灯火没有华而不实的感觉,连霓虹灯广告牌都不大,不像香港,从港岛看九龙,巨幅广告沿海林立,铺天盖地,充满喧闹的商业气氛。巴黎市里的建筑物不设广告牌,公司的名字也不矗立在楼顶,而是小小牌子贴在墙上,离远就看不清了。那些中层建筑物上设的广告牌也都整齐划一,没有香港广告牌比楼还醒目的架势。巴黎的夜不以广告增色,而以景点增色。  核电的效用  巴黎不夜城也是因为电费便宜。1度电,只相当于人民币1·10元,考虑到与国内收入水平的差距,电费占生活费的比例微不足道。生活费用比较高的巴黎,为什么电这么便宜呢?主要因为它核电发达。法国是全世界一流的核工业国,拥有核电机组共65座,目前运行的共54座,绝对数虽然低于美国、苏联,但核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平均高达75%,就是说每4度电中有3度来自核电,相对比例居世界之冠。1995年法国总发电量4442亿千瓦小时,其中核电3582亿千瓦小时,占81%。在1974年世界能源危机,全世界陷入油价暴涨愁云中的时候,法国利用政府的力量选择了核能,把美国的技术发扬光大,20年内建设了几十座核电机组。现在它的电力不仅充分满足国内的需求,还输往英国、意大利等国,赚进大笔外汇。  1995年净出口电力700亿千瓦小时,出口额将近20多亿欧元,法国电力公司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公司之一。  核电对欧洲各国的重要性一如他们的民族性,彼此有很大差异。像意大利,世界七大工业国之一,同样是拉丁语国家,连一部核电机组都没有。意大利本身能源匮乏,每年进口大量石油,它在一场公民投票后关掉了所有的核电机组,宁愿花钱向法国买电。意大利说到做到,但瑞典核电政策则很富戏剧性,瑞典1980年举行一次公民投票,决定2010年之前一步一步地关掉所有的12部核电机组,并不再建新核电厂。但1990年再一次的公民投票,支持原案的人降为47%,未过半数,等于冻结了1980年的决议。不死心的瑞典人投票后促使政府用5年时间寻找替代能源,找到的话,现有核电机组仍需2010年前逐步关闭,找不到的话,核电厂继续运转发电。所以,左右一个国家核电政策的因素还是公众接受程度的高低,这一影响力比天然资源匮乏与否大得多。  欧洲联盟发表的关于未来能源的白皮书指出,能源问题所考虑的层面应达到三项目标:整体经济竞争力,供应的安全,环境的保护。换言之,使用能源,尤其核能时,最好以此三目标作为选择的指标。欧盟专家评论道,选择核能就是为了配合达到这三项目标。在决定核能作为主要能源时,专家们认为首先要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接受,以及政治领袖对使用核能的推动,使公众对核能安全、运输安全、废弃物储存与核扩散有清楚的认识。法国之所以成功地推广核电,也是由于它的政治领袖的推动和公众的接受。法国采取门户大开的做法,核电厂的门打开,民众随时可以参观和检查电厂运作情况和安全防护措施,有的核电厂围墙都没有,缩短了民众与核电的距离。一些核电厂对外开放,每年每座设施大约有1人前往参观。中国驻法国的使团就多次被邀请参观巴黎附近的核电厂,大家都视此为增长知识的机会,顺便看看热闹。全年统计下来,参观核电厂达30多万人次,而且法国核电厂许多建于风景优美的河畔,因为核电机组运行需大量冷却水,不靠海就靠河。海滨河畔电厂所建之处,铺路架桥,营造公共设施,居民区随后兴起,游客接踵而至,结果又成了观光胜地。法国政府还极力普及核能知识,建立区域核电信息委员会,至少半数成员由民选的地方官出任,另一半则留给工农业界、环保人士等。还有一点应该指出,著名的居里夫人是在法国研究放射性物质而获诺贝尔奖的,法国人对这位女性的崇敬或许是没有出现大规模反核运动的原因之一。&nbsp&nbsp[返]&nbsp&nbsp
&&&&维克多·雨果在著名的《悲惨世界》中写道:“在我们这个世纪,巴黎下水道仍是一个神秘的场所。如果知道自己的下面是个可怕的大窖,巴黎会感到不安。”雨果写此书是1862年,距今100多年了,那时巴黎地下开始挖空,下水道已经星罗棋布,但巴黎人对此了解甚少,下水道也不让参观。雨果笔下的人物多次从下水道逃生,《悲惨世界》的主角冉阿让就利用它救出了马里尤斯。  耐用的排水管道  巴黎第一个弧形封闭下水道出现于1370年,当时只有一小段。以后几百年,排水仍是露天阴沟的形式。19世纪初拿破仑时代,巴黎封闭式下水道已建了30公里。19世纪中期巴黎城市建设的功臣奥斯曼和贝尔格朗设计了巴黎主要街道,也大规模地修建了下水道。到了1878年,巴黎弧形封闭式下水道已建成600公里。1894年时,政府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所有饮用水供应、废水排泄均采用封闭式。所以准确地讲,巴黎下水道不仅仅是一个阴沟,而是一个完整的给排水系统。除排水沟外,它还设有两套供水系统,一套供饮用水,一套供非饮用水,以及一条压缩空气管道,一个气压文件传送系统和一些电话线路。今天的巴黎下水道总长2100公里,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下水道。  巴黎下水道是世界上惟一可供参观的地下给排水系统,每年接待10万参观者。导游是真正的清洁工,他们身着绿色工作服,头发整齐油亮,除了那双粗壮有力的手与众不同之外,彬彬有礼的态度不亚于博物馆的导游。通过他们的讲解,会增加你对巴黎下水道这个每天享用却一直忽视的设施的认识,也感受到清洁工人对工作的挚爱,是他们在暗中美化着这个城市。进入下水道第一个印象是它的气势。它距地面不算深,下二十几级台阶就到底了。但里面像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防空洞一样,高两三米,宽处如同地面上的街道,站在干道上往前看不到尽头。它又像一个大隧道,干道两旁有复杂的支道,横向的,纵向的,通向地面的。据导游介绍,下水道四通八达,熟悉的话可在里面走很长的路,不走重路回到原出发点。那么,清洁工如何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呢?他们想到最简单的办法,给下水道标街名,对应路面,和上面街名一样,只要熟悉巴黎街道,工人是不会迷路的。但对游客来说,有街名而无参照物,不辨东南西北,是很难将下水道街名和路面联系起来的,拐几个弯后就会感到如入迷宫。  2100公里长的下水道中,包括了主干道和两侧通道,共26000个出口,遍布全市。大部分出口较小,需要攀援而上,有一些可走楼梯上到地面,还有的出口在塞纳河两岸,开门就进去了。这么多的出口给工人工作提供了方便,也让一些聪明的强盗有机可乘。西方电影常有这样的镜头,强盗打劫银行后,从下水道跑了。现实生活这种例子也有好多起,德国、法国都有。曾有一伙惯盗,遥控指引送赎金的人在街上绕了很多圈后,命他将赎金放在一辆空面包车上,跟在后面已经晕头转向的警察开始监视这辆车,但半天没见人来取钱。等他们冲上车看个究竟时,才发现车下正是一个下水道出口,车经过改装,惯盗早从下面取走了钱,又沿下水道跑得无影无踪了。  复杂的系统工程  实地看过,我们才知道巴黎下水道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主干道中间是几米宽的阴沟,阴沟两边靠墙有供人行的窄道,墙上许多粗细不同、用途不一的管道和线路整齐排列着,伸向黑暗中。粗的是供水管,又分为饮用水和非饮用水,导游讲,巴黎饮用水中60%是泉水,40%是净化水。  正参观时,突然“啪嗒”一声,声音出自一只细管,导游说刚过来一份气压传送文件。他解释,气压传送管道长3公里,从法国国民议会通往《官方公报》社,把议会讨论的决议随时发表在《官方公报》上。文件用此方式传送,3公里距离需3分钟。这方式过去是最快的,可在传真这么发达的现代化社会,法国人仍保留这一古老方式,让我们惊讶。  巴黎下水道还有几样设备值得了解。首先是它的清砂船,大的十几米长,几个人合力操纵。船体整个钢铁结构,像只拖船一样扁平,用于清除阴沟里的沉积物。处理沉积物对维持阴沟正常运作十分重要,因为沉积物会阻塞水流或改变流向。巴黎下水道每天排放120万立方米污水,每年清除15000立方米沉积物。还有小的清砂车1米多长,单人操纵。所以,清洁工在下水道可步行、开车或开船往返。  其次是大木球。这是工程师贝尔格朗的发明,距今100多年了,仍在使用。贝尔格朗是巴黎下水道集大成者,1850年他奉命扩建下水道时,一个主要问题是清除沉积物,再一个问题是如何减少沉积物的产生,防患于未然。他根据巴黎地形,确定了污水从东向西的流向,并设计了巨大的木球,直径1米多,外表像木酒桶,由木条拼成的。木球放入阴沟,便随波巴黎下水道逐流。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木球的放入使水流宽度变窄,压力增大,流速加快,便冲走了沉积物。大木球万一卡住怎么办?工人们在木球后系了一根长长的绳子,必要时将它拉回。不过这大木球只在干道使用,漂17公里的距离要花整整7天时间。  导游讲,我们所见的下水道100年前就这样了,贝尔格朗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后人只不过在他成就的基础上用革新了的设备及现代化技术扩建而已。走在这宏大的地下工程中,不禁赞叹建设者的天才和巴黎作为大都市的气魄。100年前他们就安排好了现代街道规模和现代排水系统,为后人留下充分的余地。&nbsp&nbsp[返]&nbsp&nbsp
&&&&提到下水道,通常会联想到污秽、臭气熏天和浑身湿漉漉到处跑的老鼠。在文学作品里也常有这方面的描写,过去巴黎下水道真是老鼠泛滥的地方,有人打赌说,这里老鼠的数目并不少于巴黎居民的数目。市政曾经施行奖励制度,让清洁工打老鼠剪下尾巴,根据尾巴数量进行奖励。我们今天参观的这段下水道,不仅未见老鼠,甚至没有感到置身于阴沟。因为四壁整洁,地下没有脏物,干净程度可比巴黎地面上的街道。脚下虽淌着污水,却没有臭气熏天的感觉。而且,下水道里还设有纪念品商店,以实物和照片组成了展览长廊,甚至有个小电影院,游客参观结束后,可以看场描写下水道的纪录片。  下水道的作用是重要的,平日在街头会看到马路边的潺潺流水,像小溪一样,那是清洁工人用来冲洗脏物的,都流入下水道。下水道又是大水库,下雨时雨水很快排掉,下水道成了一片汪洋,路面上却感觉不到。即使倾盆大雨,巴黎路面也不积水,雨中照样行车走人,都拜下水道排水功能之赐。没来巴黎的人也知道埃菲尔铁塔、凯旋门,来过巴黎的人对这些景点会增加感性的认识。但是,即便住在巴黎的人也未必了解它的全部意义。  我们看到的只是地上景色,其实地下巴黎一样有其魅力。巴黎下水道,加上地铁、地下运河、地下水库、地下商业走廊,巴黎下面是一个真正的大窖。与100年前雨果时代不同的是,巴黎人现在天天受益于这个大窖,不但没觉得不安,反而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nbsp&nbsp[返]&nbsp&nbsp
&&&&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吗?巴黎不仅有免费午餐,连晚餐都有。  圣诞节一到,许多地方便支起大棚。有些慈善机构发起“每人一份热汤”的运动,他们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招募了义务人员,其中不乏文艺界知名人士,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一份热餐。平时在街上无人理睬的流浪者脸上露出笑容,享受被人服务的乐趣。这时谁都可以去用餐,既不要钱,又不要身份证。  爱心食堂  法国已故著名笑星戈鲁士发起的爱心食堂协会,日开始在全法各地所设的1500间爱心食堂对无家可归者开放,计划在这个冬天提供6000万份热食。此外他们还举办爱心屋顶活动,为贫困待援者提供暂时栖身之所。爱心协会成立至今12年来,赈济贫民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服务项目也一年比一年扩大。它的预算除由政府支援外,大部分来自公共团体、私人企业和热心人的慷慨解囊。这一行动在法国颇受好评,在国际上也获高度肯定。  1997年1月中旬,回教徒的斋月开始了。按教规,日出之后日落之前需禁食守斋。这时巴黎19区两间大众餐厅每天日落后免费分发斋饭,内容有传统的阿拉伯食品古斯古斯。古斯古斯是蔬菜和肉熬成的浓汤,配以硬麦做的形状颜色似小米的饭。有关负责人说,虽然是伊斯兰斋饭,但不分种族和宗教,任何人来吃都欢迎。餐厅入口无人把守,也不强制人们参加宗教仪式。按可兰经所讲,斋月内行善意义格外重大。一到下午5点后,这里能聚起六七百人用餐,有的妇女还带着孩子。就餐者有本区的穷人,有在巴黎做工的回教徒,还有来自北非的大学生,借此排除冬日巴黎的寂寞,甚至有知识分子到这儿寻找难得的乡土气息。  以上是逢年过节的节目。巴黎还有常设的餐厅,平时也供餐食给无家可归的人。我几次有事经过那里,出于好奇,站在门口向里张望,见人进进出出,最终也没好意思进去试吃免费餐。免费的巴黎以上免费餐都属于慈善事业,不少大城市都有,不足为奇。不过巴黎还有别处没有的免费服务可享用,又不失身份。比如巴黎法院的律师,在规定时间免费咨询。你可在晚7:30至11:30打电话咨询,如决定跑一趟的话,可一大早赶去法院,排队等候律师接见。还有一个公证人咨询中心,每星期一、二、三开放,提供遗产、婚约、离婚等方面的咨询,只不过要排队等。如果你喜欢音乐,法兰西广播电台定期举办音乐会,大部分是室内乐,演奏的曲目从古典到现代都有,入场免费,坐满为止。巴黎许多教堂也办免费音乐会,大型管风琴演奏的乐声在教堂大厅回荡,那感觉是现代音乐会中找不到的。  无疆界医生  如果你生病了没钱治疗,巴黎13区有“世界医生组织”,每周3次免费看病,还有“无疆界医生协会”主持的一家诊所免费看牙。如果你想理发,巴黎几所理发学校提供整套服务不收钱,有的专做女活,有的男女兼收,只要顾客随身带条毛巾和洗发精即可。一、二年级学生在你头上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你得抱着豁出去的心理准备,因为他们不是按你的要求理发,而是试验新设计的发型,理完你不满意只好自认倒霉。一些留学生对此十分热衷,趋之若鹜。  吃罢免费餐,看了免费病,理了免费头,巴黎还有许多地方免费参观。例如,蒙索公园,这是18世纪的花园,园内小湖边绿树成荫,其雅典废墟式的圆柱,富于罗曼蒂克风格;而卢森堡公园是巴黎最美的公园之一,深为文人学者喜爱。这些公园白天都免费向公众开放。实际上法国公园大都是免费的,各地城堡虽要门票,但周围的花园随便进,像凡尔赛宫后巨大的花园可不花钱参观。  此外一些政府机构也可免费参观,如法国议会所在地波旁宫、参议院所在地卢森堡宫,参观者出示身份证即可,还可旁听议会辩论。  法院也对外开放,可旁听审判。连总统府爱丽舍宫,每年也对公众开放一天。卢浮宫这座艺术殿堂10年前一直是免费参观的。其实即使门票卖20欧元一张,各国的游客们也舍得出的,这儿艺术品太多,名气太大,游客所享受的是不能以几个钱衡量的。以后卢浮宫开始收费,但门票收入连维持费用的一半都达不到,它的大部分开支仍来自政府补贴。目前卢浮宫仍每月第一个周日免费开放,平时每天下午3点后半价入场,以便调节参观者流量。  一些展览会是免费入场的,像专业性的医疗器械展览会、纺织纱线展览会等,参观者登记姓名、职业、地址即可,在那里可搜集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信息,还能抱回一大堆资料。巴黎还有两年一届的国际食品展览会,不免费,门票还十分昂贵,30欧元一张,这钱能够欣赏一场芭蕾舞了。但进了场不仅免费吃喝,展商还赠送各式美食,不少是市场上买不到的新产品。如赶在展览会的最后一天去,展商收摊前大把地赠送,从罐头饮料、糕点、水果到肉制品都有,尤其是冻品,因为他们带不走,参观者想拿多少拿多少。要知道这都是世界各地最好的食品,不好不会拿来展览的。我有机会赶上最后一天参观,只见场内人头攒动,人们大包小裹,嘴都笑歪了。展商们送得大方,参观者拿得快活。我亲眼看见一位很有风度的法国老太太,她手中装满赠送食品的大包快拎不动了,看香肠展商忙着装箱,还径自上前开口要。本来这些香肠能长期存放,展商并不打算送掉,正打包运回。老太太问道:“你不想给吗?”语气丝毫没有讨要的卑谦,倒像质问,隐含的意思是,你看别人都给了。展商便顺从地递给她一根足有1公斤重的香肠。我刚好路过,目睹这一情节,也顺便得了一根,那香肠可真好吃。&nbsp&nbsp[返]&nbsp&nbsp
&&&&就像巴黎鳞次栉比的楼房一样,巴黎公墓的墓碑一个个也排得满满的。  简朴名人墓  市内规模最大的是拉雪兹神父公墓,占地44公顷,至今有上百万人葬于此。这是最有名的公墓,也是旅游景点之一。几个世纪以来,巴黎不仅是游客争相访问的城市,也是众多名人、艺术家的安息之地。来自都柏林的爱尔兰作家王尔德、波兰籍的音乐家肖邦、20世纪60年代美国叛逆偶像门户合唱团的主角莫瑞森都长眠在这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巴尔扎克的家族墓也在此。还有普鲁斯特,他意识流式的作品《追忆流水年华》堪与19世纪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媲美。名人之多数不胜数,公墓管理机构特意准备了200位名人墓的导游图,游客可按图索骥。拉雪兹神父公墓里有不少家族墓,一家人或埋在不足2平方米的墓地上,或遗体火化后放在专门存放的地方。还有买不起墓地的人,就买一块存骨灰的地方,所以这个不足半平方公里的墓园可葬那么多人。  肖邦墓在一个小坡上,十分难找。他的碑并不高,其上是一位低头沉思的女孩塑像,怀抱小提琴,一脸忧伤,在悼念这位19世纪的音乐大师。  肖邦1831年俄军攻占华沙后来法国避难,在巴黎邂逅女作家乔治桑,两人同居了8年,1848年他因肺病恶化去世。为了向这位艺术天才致敬,巴黎市政府特意将这块地划为他的永久墓地。面积虽只有两三平方米,但能享受永久墓地的名人并不多。事实上,不仅新批墓地手续严格,市政还有权隔一定时间做清理,无主墓地可收回他用。一次我带国内朋友拜访肖邦墓,一位北京来的女孩激动得几乎流眼泪,在墓前徘徊半天才肯离去。  20世纪60年代摇滚歌手莫尔森的墓地比较好找。世界各地的歌迷有时带着吉他等乐器结伴而来,环绕在墓前,饮酒、歌唱,陪伴这位颓废歌手。莫尔森1971年因心肺衰竭死在巴黎,英年早逝。他是60年代颓废文化的象征,在美国和欧洲都有很大名气。他的墓前经常摆着鲜花,碑上刻的头像长发披肩,一副放荡不羁的样子看着游客。  当代法国名人中,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影星西蒙·西涅莱和伊夫·蒙当,两人代表了那个时期法国电影的最高成就。他们生前曾结为夫妇,以后劳燕分飞,但是相互没有忘情。西涅莱1985年去世,5年后蒙当去世。  根据蒙当的遗愿,把他葬在西涅莱墓旁。生不能白头偕老,死后倒永久相伴。他俩的墓都只有1米高,没有雕像,仅刻姓名和生卒年月。  比起这些名人墓来,几个中国人的墓碑更讲排场。他们无前者的名气,但看得出在法国挣到了钱。大理石墓碑都装饰得漂漂亮亮,刻上人像,烫金字。一位来自浙江的华侨的碑上用金光闪闪的汉字写着“异国他乡创事业,友邦故土瞑黄泉”。评论者道:既是异国他乡,何来友邦故土,对仗不工整。要么就解释成从浙江老家带来一把土撒在墓地,否则语义不清楚,怎么面对凭吊者?  从外观看,墓碑形状和颜色各有特点。颜色上有的用黑色大理石,显出贵族气质,有的用红色花岗石,但大部分是灰白色,看上去久经风雨。  形状上方形和圆形占多数,几乎没有花哨之作。墓园是一件和谐的古典式作品。有的碑上建了雕塑,有的将死者照片烤瓷,这常常是父辈给儿女修的墓,父子亲情,跃然碑上。总的看,法国人不喜欢在碑上舞文弄墨,越是名人越简单,只写上姓名生卒年月,碑也不显眼,让游人找来找去。在墓园散步,常见游客手拿导游图,一个墓一个墓地找,但墓建得太密集,有的人又不善于找路,对名人知道得不多,常慕名而来,找不着则扫兴而归。游客中也有远居国外的,他们多半来此寻根问祖。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之墓,和平常人的一样简朴公墓的启示  巴黎社员墙  拉雪兹神父公墓为中国人熟悉,因为它是巴黎公社社员墙所在地。巴黎公社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极力推崇。当时普法战争刚结束,法国战败,巴黎无产者趁机起义,占领了蒙马特高地,一度控制了巴黎,但不出3个月就被代表资产阶级势力的梯也尔率领的军队击败。  一批社员且战且退,撤到拉雪兹神父公墓,在墓园与政府军打起巷战,最后寡不敌众,147名社员被围在东北角的墙边,遭到屠杀。国内来的人知道这段历史,都想参观这面墙。法国人却不甚了解,问起来他们常张口结舌。公墓管理员倒很友好,常为我们指点迷津。  实际上巴黎公社墙只是十几米的一小段墙,已看不出战斗的痕迹,也找不到枪眼,是不是原来那堵墙,无从而知。它对面,几位法国共产党领袖的墓一字排开,其中有20世纪30年代法国共产主义总书记多列士的墓,他主张的议会道路,战后曾遭共产党国家的激烈批判。他的墓旁还有一座法共书记处的墓,可能是座集体墓。法国共产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地下抵抗运动的主力,许多人牺牲了,战后一度成为法国政坛第一大党,但始终没有掌权。  参观拉雪兹神父公墓,路不熟的话最好不要傍晚去,这个比北京天坛公园还小的墓园被划分成近百个小区,有街名有门牌号,大部分弯的斜的,如巴黎街道一样。进墓园如进迷宫,白天苍松翠柏,曲径通幽,还蛮有情趣。晚上,天空繁星万点,身旁墓影如林,转两圈便迷失方向,走半天才可能回到原处。一次已是深秋,天黑得早,我们进去又晚,知道大门关后还有一个小出口,想多看几个墓,没及时出来,结果乱转了一会儿,便不知身在何处了。只见老树参天,风吹树叶沙沙响,野猫如婴儿般嘶叫,黑暗中听得到自己的脚步声。虽然年富力强,不信鬼神,但须知我们儿时的概念,坟墓是鬼出没之地。我带的朋友慌乱中急不择路,只想尽快逃出这片陵园。&nbsp&nbsp[返]&nbsp&nbsp
多次访问拉雪兹神父公墓后,才发现法国人原来重生不重死!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艺术家,他们的墓都很简朴,像戴高乐、密特朗,都选自己的家乡做安息之地,遗嘱都指示葬礼从简,墓碑也与常人没什么两样。连历史上的国王也没有宏大的王陵,波旁王朝前后几百年,国王们的墓却并不起眼。  征服过整个欧洲的拿破仑,法国人也没为他单独建陵,不过将他的石棺安放在巴黎荣军院供人瞻仰。荣军院是为战争中残废军人服务而造的建筑,倒是气势宏伟,人们顺口就把它称为拿破仑墓了。由此可见,看破红尘的法国人有自己的处世之道,生的时候享尽人间富贵,死后一了百了。&nbsp&nbsp[返]&nbsp&nbsp
&&&&公开拍卖是一项非常古老的行业。公开,是指所有人可以参与。这种销售方式可使组织者以公平的价格在供求之间通过公开和透明的交易售出拍卖品。公开拍卖在欧洲可上溯到古罗马时代,随着古罗马的衰亡,这种销售方式曾一度消失,后来是在巴黎重新出现的。  艺术市场  巴黎最著名的拍卖行叫德鲁奥(),有以下几点与众不同:首先,这是以拍卖油画、家具和艺术品为主的拍卖市场。拍卖品来自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风格,因而就有不同的价值。就这点来说,德鲁奥拍卖行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博物馆,只是展品在这座博物馆中展出的时间短暂,随来随卖,人们在此不断看到新来的东西。德鲁奥也可被称作永不枯竭的艺术蓄水池,供方的一头有源源不断的卖者,需方一头又有源源不断的买者。其次,德鲁奥拍卖行的独特之处是不止一间拍卖大厅,而是许多大厅同时拍卖。人们可从一厅逛到另一厅,自由参加任何一场交易,也可以参观橱窗内的展品,查询拍卖目录,考证艺术品的价值,以便最终争到梦寐以求的猎物。  德鲁奥拍卖行拥有23个拍卖厅,110名拍卖估价人,每年进行3000场拍卖,成交物品达60万件。拍卖行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可进行拍卖品的估值、成交后的仓储和运输,并提供信息服务,甚至提供培训服务。拍卖品中有几百年前的旧式桌椅,有的已残破,仍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各时期的油画可摆满几百平方米的大厅,规模不亚于一个画廊;而金银珠宝首饰不计其数,还有许多发黄的旧书籍,成堆拍卖,这里还能找到中国近代皇帝的敕书。  拍卖行的灵魂人物应是拍卖估价人。巴黎德鲁奥拍卖估价人商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拍卖商行,成了艺术品集散地,每天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和旧货商。  他们对艺术品有着同样的钟爱,又都具备沙里淘金的本领。巴黎拍卖行拍卖估价人具有政府官员的地位,被授权在法国组织和领导公开拍卖。他们是市场的仲裁者,提供付款担保以保护卖者,同时验证拍卖品的真实性以保护买者,为此要以白纸黑字承诺。他们还做物品估值,负责编制财产清册,如果是关于亡故或离婚的财富再分配,或者关于保险合同兑现的话。在商业领域,拍卖估价人常被请去评估一家公司的无形资产。在企业倒闭清算以至发生天灾人祸的场合,也常见拍卖估价人的身影。  法国法律赋予拍卖估价人特定的责任,他们由司法部任命,必须具备艺术史和法律的专业文凭,同时本人不得从事商业买卖活动。他们之上有一个拍卖估价人商行纪律委员会,对他们进行监督。100多名拍卖估价人均集中于巴黎及其郊区,任职于60多个事务所。  买卖双方可自由选择拍卖估价人,评估自己买到或出售的物品价值。  估价一件物品时,拍卖估价人要保证提供完整而客观的信息,还做出估值,并为此承担民事责任30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贡宋元刚老家的别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