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板栗薯定之薯市场开拓方面做得怎么样?

陕西一大学生在西安卖烤红薯,每个月都打钱回去还能挣几千块!
陕西一大学生在西安卖烤红薯,每个月都打钱回去还能挣几千块!
农村人在城市见闻录
家人的心情可以理解,花了这么多钱好不容易供他大学毕业了,总想让他干个稳定的工作。可现在大学生满天飞,哪有那么多好工作等着他!与其怨天尤人,不如靠自己的双手逐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每月花560元在城中村租了房子,每天加工80斤红薯,每月能纯挣5500元左右。红薯中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等。红薯含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很高。是很好的低脂肪、低热能食品。图为他的烤红薯缸,用木炭烤红心红皮红薯, 红薯没有煤造成的有害气体污染。他在街上坦然地大声吆喝。说实在的刚开始肯定不好意思,但习惯了就好了。不偷不抢,靠劳动吃饭,大家都会尊敬他的他不会满足于街头卖红薯的,他在积累着经验和资金,在等待着机会起码要把烤红薯的生意 做得大一些。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觉得他只要有这种从小事做起的百折不挠精神,迟早能干出名堂的,我们大家拭目以待吧。喜欢文章的可以关注小编哦~!也可以尽情吐槽~!谢谢你长得那么好看还愿意关注我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农村人在城市见闻录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我是在城市的农村孩子,申请到百家号来发挥当前位置:
> 冀张薯12土豆种子
      
      
     
冀张薯12土豆种子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北里5号
发布日期: 14:25:17 | 
单价: 面议元/ 全折 | 
北京顺禾源种子销售有限公司(简称 顺禾源种业)常年销售农作物种子、种苗,土豆种子是我公司的主营产品之一,品种齐全,价格合理。公司经过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对种薯行业的全新认识,感受市场、开拓,在质量保障及品牌创立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使公司的脱毒种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深得广大用户青睐。
冀张薯12土豆种子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4004
品种来源:大西洋/99-6~36
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
属中晚熟鲜食型品种,生育期96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68cm,茎绿色,叶绿色,生长势强,单株主茎数2.85个,花冠淡紫色,块茎长圆形,淡黄皮白肉,薯皮光滑,芽眼浅,单株结薯4.9个,商品薯率87.6%。2010年农业部马铃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张家口)检测,薯块淀粉15.52%,干物质19.21%,还原糖0.25%,粗蛋白3.25%,Vc含量18.9mg/100g。
抗病性:农业部马铃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张家口)鉴定,抗普通花叶病(PVX)、重花叶病(PVY)、卷叶病(PLRV);晚疫病离体叶片接种检测,属于抗病型品种。田间表现花叶病、卷叶病发生轻,晚疫病、早疫病未发病。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在不滩不碱、土层深厚、肥力中等的地块栽培种植。5月上旬播种,播前催芽晒种,亩用种量125~140kg,种薯切块不小于35g。适宜起垄栽培,种植密度株/亩。结合播种亩施农家肥3000kg、混施专用肥50kg作底肥。幼苗顶土时闷锄,苗高20cm左右中耕,现蕾时结合中耕培土,注意防治马铃薯早、晚疫病,适时收获。
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审定标准,通过审定。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等华北一季作区种植。马铃薯晚疫病重发区慎用。。
中国农业网(.cn) 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了解农业天下事
已有0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最新评论刷新
关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以上简称本网)注明“信息来源: ”的所有作品稿件,版权均属于“
&&&&&&未经本网许可,任何网站、媒体、企业及其人个不得转载发表公开使用。
&&&&&&如已经本网授权,应注明“ 信息来源: ”,否则本网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 信息来源: ”的稿件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我们本着为用户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其他网站、媒体、企业及其人个从本网转载此类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XXXXXX”,并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 信息来源: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 电话:010-
(2)、供应,求购,产品,项目等信息
关于产品交易免责声明
1、凡在(以上简称本网)上所展示的产品、供应、求购、项目合作等信息均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仅为提供可能的更多的交易机会,除本网特别声明外,本网不对其真实性和品质、交易双方的信誉、履约能力作任何保证,本网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交易量大时异地本地最好都是见面交易,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3、凡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您好,欢迎光临中国薯业网
请在模块设置/内部设置悬浮广告位(此提示在正式页面中不可见)
请在模块设置/内部设置悬浮广告位(此提示在正式页面中不可见)
北京市海乐达食品有限公司
内蒙古凌志马铃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张家口弘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巨鹏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光友食品薯业有限公司
山东六六顺食品有限公司
河北永盛达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湖北农谷巨海薯业科技有限公司
张家口新闻网讯 (郝学锋)& 23日,以“马铃薯绿色科技创新与种植业发展”为主题的全国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张家口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位马铃薯专家学者、企业家和行业精英齐聚于此共同商讨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大计。市长武卫东致欢迎辞,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国家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孙日飞、省农业厅副厅长段玲玲、中国农科院科技局副局长熊宁分别致辞。大会由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国家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主办,由张家口市农牧局、张家口市马铃薯协会、河北北方学院联合承办。会上,来自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作物科学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分中心,云南农业大学,张家口农牧局的专家学者就“张家口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做强马铃薯产业助推精准扶贫”、“新形势下我国种薯质量管理与认证”、“无人机遥感辅助作物育种信息化”等课题进行研讨,并与种植企业、加工企业进行互动交流。大会期间,与会代表还将赴张家口多个马铃薯科研基地进行参观考察。活动旨在通过学术研讨、展览展示、参观考察、项目洽谈等活动,搭建交流互动、信息共享平台,构筑马铃薯产业开放、合作、护理、共赢的桥梁。据了解,张家口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耕地多为沙壤土,具备马铃薯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有雄厚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基础,常年种植面积达130万亩,占全省的75%,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0%;原种、原原种、良种生产能力和生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原种占全国总量的10%,原原种年产量达6亿粒,一级良种达40万吨;拥有弘基、雪川、燕北等11家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工艺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张家口是中国农科院马铃薯的科研试验基地,还有张家口农科院、河北北方学院等高等院校作为科研支撑。张家口市长武卫东在致辞中表示,张家口将立足建成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功能定位,从农业供给侧改革入手,改善提升马铃薯产业,制定马铃薯发展规划,提升张家口农业标准;大力发展马铃薯(包括其他产业)仓储、物流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把马铃薯产业这一农业项目做成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全域旅游、文化产业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摘自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副市长张军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马铃薯淀粉协会会长周庆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马铃薯食品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薇,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种薯学部主任李文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席顾问吴鹏,智慧农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国项目事务署首席专家、高级顾问周文龙等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张军在致辞中说,乌兰察布市地处祖国正北方,被誉为“中国薯都、风电之都、草原皮都、神舟家园和中国草原避暑之都”。乌兰察布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连接华北、东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交通枢纽,也是自治区北开南联的交汇点、东进西出的“桥头堡”。乌兰察布特色农畜产品资源丰富,是自治区重要的马铃薯、蔬菜、生猪、肉羊和奶源供应基地。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总产鲜薯450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在全国地区级市位居第一,占内蒙古自治区的40%,是全国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基地,北京市场七成的马铃薯都来自乌兰察布,2009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都”。张军表示,这次中国马铃薯产业创新与发展论坛,邀请了国内外马铃薯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著名企业家,对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形势进行分析解读,并围绕马铃薯生产管理、技术应用、品牌培育推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交流和产品展示。不仅有利于乌兰察布市整合马铃薯产业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也将进一步推动科研与生产的紧密衔接,提升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及其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乌兰察布将以此为契机,拓宽思路、完善措施,努力把“中国薯都”的综合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会上,周庆锋以《避免马铃薯产业大起大落的若干政策思考》为题,从加工产业薄弱、加工转化能力不足、流通环节问题、马铃薯种植面积盲目增加等方面,细致分析了马铃薯产业大起大落的原因,提出要结合产业实际,深入扎实地开展行业治理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提升食品安全和市场竞争能力,并要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力度,拓宽产业面,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消费需求。王薇以《撸起袖子加油干 促进我们的产业企业持续向好向前》为题,总结了马铃薯食品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组织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做好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等所做的工作,分析了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全球食品市场持续增长等关乎马铃薯产业发展等形势。李文刚以《马铃薯种业发展趋势、挑战与突围策略》为题,从马铃薯种植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马铃薯种业突围策略等方面,全面分析我国不同马铃薯产区的多样性、中小型种薯企业的优势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可能性。整场论坛主题鲜明,与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从全方位、多角度向大家展示了各地、各企业在马铃薯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及成果,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摘自乌兰察布日报)
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承办的国家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陈萌山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远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袁龙江局长、农业部科教司政体处李少华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熊明民副局长等出席了联盟成立大会。来自全国主要马铃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种薯商品薯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和机械生产企业等单位的2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国家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是根据农业部关于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的重大布局和要求,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家、省、地市三级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业管理和推广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共同组建,是顺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要求和马铃薯产业发展新需求的国家马铃薯科研联合攻关新平台,是覆盖上中下游的“一条龙”农业科研组织新模式。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孙日飞所长当选为联盟的理事长,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金黎平首席科学家当选为联盟的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熊兴耀研究员当选为联盟的秘书长。联盟共有14个副理事长单位、36个常务理事单位和95个理事单位,设立了由国内十位顶级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理事会为联盟的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下设秘书处。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万建民院士致辞,祝贺国家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鼓励马铃薯业内人士要发挥联盟的优势,集聚各种创新要素布局产业发展的一盘棋,提供农业科学综合解决方案;联盟理事长孙日飞所长介绍了联盟成立的情况,包括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和理事单位的构成;进行了国家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揭牌仪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贵州安顺市农业科学院和北大荒马铃薯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代表上中下游联盟成员单位发言;农业部科教司政体处李少华处长代表农业部科教司对国家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表示祝贺并讲话。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农科院党组陈萌山书记进行了总结讲话。陈书记讲话突出强调了联盟成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指出马铃薯作为一个重要的作物,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但产业政策尚不完备,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产业发展的方向也不够明晰,联盟的成立恰逢其时,整合了科研与产业的力量,发挥了我国的体制优势,形成了产业开发一条龙。联盟要带领全体成员单位,针对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扎实开展工作,围绕产业问题开展顶层设计,以项目为引领进行全国布局,开展大联盟和大协作,通过机制创新来实现协同攻关,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品种选择1、汉中平川和丘陵露天马铃薯的安全播种期为2月4日的立春前后,山区气温低播种期相对推迟。2、品种选择。经近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汉中露天马铃薯的适宜品种有克新6号、克新一号、沙杂15、安薯58号、安薯56号、台湾红皮等。切芽块1、播种前的15天,挑选具有本品种特征,表皮色泽新鲜、没有龟裂、没有病斑的块茎作为种薯。2、为了保证马铃薯出苗整齐,必须打破顶端优势。方法为从薯块顶芽为中心点纵劈一刀,切成两块然后再分切。3、场地消毒。切芽块的场地和装芽块的工具,要用2%的硫酸铜溶液喷雾,也可以用草木灰消毒。减少芽块被感染病菌和病毒的机会。4、切刀消毒。马铃薯晚疫病、环腐病等病原菌在种薯上越冬,切刀是病原菌的主要传播工具,尤其是环腐病,目前尚无治疗和控制病情的特效药,因此要在切芽块上下功夫,防止病原菌通过切刀传播。具体做法是:准备一个瓷盆,盆内盛有一定量的75%酒精或0.3%的高锰酸钾溶液,准备三把切刀放入上述溶液中浸泡消毒,这些切刀轮流使用,用后随即放入盆内消毒。也可将刀在火苗上烧烤20-30秒钟然后继续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环腐病,黑胫病等通过切刀传染。5、切芽块的要求。芽块不宜太小,每个芽块重量不能小于30克,大芽块能增强抗旱性,并能延长离乳期,每个芽块至少要有一个芽眼。切好的薯块用草木灰拌种,既有种肥作用,又有防病作用。播种1、选择地块:适合栽培马铃薯的地块,要土质疏松,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丰富,地势平坦,靠近水源,排灌方便。2、合理轮作:马铃薯不宜连作,因为连作能使土传性病虫害加重,容易造成土壤中某些元素严重缺乏,破坏土壤微生物的自然平衡,使根系分泌的有害物质积累增加,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前茬作物可以是水稻、玉米、葱蒜、瓜类等。3、合理施肥:施肥最好采用平衡施肥(配方施肥)。按马铃薯的需肥规律施肥,试验证明,亩产块茎1000公斤时,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5.6公斤、磷2.2公斤、钾10.2公斤。马铃薯对肥料三要素的需要以钾最多,氮次之,磷较少。氮、磷、钾的比例为5:2:9。不具备平衡施肥条件的地方,中等地力每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含钾量高的三元复混肥75-100公斤。4、播种:按照垄距为50-60厘米开沟,沟深10厘米,在沟内施化肥,化肥上面施有机肥。在有机肥上面播芽块,尽量使芽块与化肥隔离开。按照马铃薯品种要求的密度播种,早熟品种株距为20厘米,中熟品种株距为25厘米。覆土达6-10厘米厚。中等地力条件下,保证每亩种植5000穴以上。大田播种完成后,在地头、地边的垄沟里播一定量芽块,以备大田缺苗时补苗用。
国际马铃薯亚太中心“薯”意中国 16:43:01 来源:淀粉协会 浏览:899次前言
1971年,国际马铃薯中心在秘鲁首都利马成立。国际马铃薯中心是世界上唯一一所从事薯类研发的公益性、国际学术研究机构,其使命是帮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增加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早在2010年,中国就与国际马铃薯中心正式签署了设立亚太中心的东道国协议,国家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落户北京延庆已成定局。中国政府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希望,通过亚太中心这个区域性平台,合力推进薯类作物在中国与亚太地区的发展,力争使其在进一步全面改善粮食安全状况、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与减贫步伐、提高健康与营养水平以及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属意中国,落户延庆,并不是突然之举这一切还要从国际马铃薯中心与中国的结缘、合作说起。1971年,国际马铃薯中心在秘鲁首都利马成立。国际马铃薯中心是世界上唯一一所从事薯类研发的公益性、国际学术研究机构。其使命是帮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增加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0 年牵手,共谱合作序曲
谈起中国与国际马铃薯中心的结缘,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卢肖平介绍说,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了秘鲁国际马铃薯中心。虽然当时中国的马铃薯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基础工作做得很好,吸引了秘鲁方面的关注,自此拉开了两国在马铃薯领域交往与合作的序幕。1985年,国际马铃薯中心正式决定在北京设立联络处,两国之间开展了各类形式的合作。在国际马铃薯中心与中国合作的30多年间,中国的薯类作物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马铃薯中心提供的优良种质资源、先进技术和人员培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提供新品种。在目前中国常用的100多个马铃薯品种中,约30%有国际马铃薯中心亲缘背景,其种植面积占到全国每年生产面积的20%左右。这些品种中尤以“中心24”和“合作88”表现突出。1978年,国际马铃薯中心将“中心24"以试管苗的形式引人中国。在中国进行的多点试验中,“中心24”的产量均居首位,比对照品种增产30%一100%。到1993年,“中心24"在中国的累计种植面积达到30万公顷,累计净收益超过2300万美元,大约相当于使17万人脱贫:如今,“中心24”每年的种植面积仍然约有7万公顷。1986年,国际马铃薯中心与云南师范大学经过9年努力合作选育出品种“合作88"& 1995年通过云南省审定。通过审定后不到7年.种植面积就占到云南省马铃薯总面积的20%,并在四川省和重庆市等西南地区广泛种植,还传播到相邻的越南和缅甸等国家。引进新技术。30多年间,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中国共开展了50多项薯类科研项目,引进了大约巧项新技术或技术组合,主要涵盖4个领域:种薯技术、田间生产管理、育种、产后储存和加工技术。上世纪90年代早期,国际马铃薯中心在山东省实施和推广甘薯脱毒技术,在生产上应用后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增幅一般都在30%以上,效益之高居中国各地之最。通过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项目的实施,减少了发病损失,使产量比发病的田块增产60%以上,大幅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在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帮助下,中国南方开发出适合当地的轻简化稻田种植马铃薯技术,具有较大的推广与发展前景。亚太中心计划将来为进一步探索和改良薯类作物的间套作技术进行更加深人和广泛的研究。培育新人才。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专门从事薯类作物的科研与推广人员很少。仅以马铃薯生产大省—云南省为例,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有20多万公顷,而专业科研人员只有3人。随着中国经济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马铃薯研究人员现已超过500人,几乎是当年人数的20倍。国际马铃薯中心通过提供学位学习、访问学者、短期培训和就地培训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机会,在促进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2008年农业部成立的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的24名岗位科学家中,有6人得到过国际马铃薯中心的资助出闰学习,有11人参与过国际马铃薯中心的项目工作。在甘薯产业体系的l6名岗位科学家中,有6人接受过国际马铃薯中心的资助出国学习,有10人参与过相关的项目工作。可以说,他们现在多已成为国内薯类科研或产业界的领军人物。面向未来,共建亚太中心正是基于30多年的成功合作,中国政府和国际马铃薯中心都认为,有必要扩大和深化相互合作,使科学技术在促进薯类作物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因而决定在中国共建亚太中心。双方都希望早日建成亚太中心,使之为提升中国以及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水平、加快减贫步伐以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新作用,作出新贡献。总体上,国际马铃薯中心希望与中闰政府一道把亚太中心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齐全、装备精良的国际化区域薯类作物研发机构。亚太中心未来的定位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借助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较大投人,使亚太中心在基本建设上有比较充裕和现代的实验室空间、比较齐全的设备装备、比较实用的技术推广和培训条件以及布局比较科学、全面的地方试验基地。其次,依托中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和近年来快速增长的成功经验,组织向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进行推广和介绍,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受益并得到发展。第三,借助中国日益提高的科技水平和研究实力。不断拓展与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合作,创新和丰富合作形式,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提高科研产出,促进产业健康与良胜发展。第四,借助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市场影响力,在不断提高和扩大自身的薯类优良品种和种薯种苗的应用率的同时,加大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力度,全面提高整个区域薯类作物生产能力和生产质量。第五,利用国际马铃薯中心的良好国际声誉,结合正在实施中的相关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的跨中心联合攻关项目〔CRP),吸引国际上更多各种资源(包括人才和经费)投人于亚太地区的薯类学科发展,力争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在促进中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更使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薯类作物与产业得到更大发展,进而最终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脱贫致富和农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一点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一个资源投人与配置的问题,更是一个认知和观念的问题,它事关亚太中心的生存与发展,更事关国际马铃薯中心战略发展的大问题。为此,亚太中心的工作范围或服务半径,首先就是面对亚太地区的6亿多贫困人口,帮助他们解决在薯类作物种植与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粮食安全水平,减贫致富,实现农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薯为媒,共担公益责任国家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的建立,使得中国、秘鲁的合作更加深人。这些合作将在保障粮食安全、解决营养不良问题、减少农村贫困、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保障根食安全。推广早熟广适马铃薯是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亚洲的一项重要工作。将马铃薯引人传统的水稻和小麦等传统谷物生产系统,在两季谷物之间种植马铃薯,从而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人、营养水平,也可以减轻谷物价格波动对小农户的影响。国际马铃薯中心的战略发展规划将通过开发和利用早熟广适马铃薯品种,到2023年为至少700万农户提高系统生产力和收人水平。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的科研设施即将建成,将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研究,如马铃薯和甘薯育种、种质资源交换及包括特异基因的探索、标记辅助育种、作物建模和生物信息学在内的上游研究,并将成为能力建设和培训的重要平台。通过以上工作,亚太中心将为增进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人发挥积极作用。解决营养不良问题。营养不良问题在亚洲最为严重,尤其在五岁以下儿童中更为突出。由于马铃薯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锌、铁、维生素C,橙色薯、肉甘薯更是含有R胡萝卜素,能够促进维生素A的形成,对于婴儿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所以是解决营养不良问题的绝佳选择。
减少农村贫困。马铃薯周期性生产过剩会导致价格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实现马铃薯利用的多元化,尤其是促进加工业的发展。国际马铃薯中心低温贮藏项目可以减少生产过剩造成的损耗,缓解价格压力。低温贮藏可以延长马铃薯保存时间,平抑价格,减少损耗,还可以保存种薯到下一季使用,确保薯农能够获得偏好的品种。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透露,全球变暖对中亚的影响会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加迅速。气候变化会导致里海盆地水资源紧缩,可能因为争夺水源而在本地区造成地缘政治局势的紧张。马铃薯在中亚被视为“第二面包”,是非常重要的主粮。因此,国际马铃薯中心主张优先发展适应当地夏季较长的高产、早熟、抗病、耐旱、耐热、耐盐碱的马铃薯品种。国际马铃薯中心结合耕作系统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宜的品种,提高用水效率,同时针对气候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对缺水的风险进行分析,缓解气候变化对粮食供应的影响。
救灾减灾。国际马铃薯中心还利用块根块茎作物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亚洲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全球89%的受灾人口都分布在亚洲。由干块根块茎作物属于地下作物,可以在发生台风、洪水、干早或其他自然灾害时为灾民提供粮食和收人,而地上作物通常毁于一旦。国际马铃薯中心在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提倡将马铃薯作为减灾作物。国家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2015年7月,中国还将在北京承办世界马铃薯大会,这是每三年一次的国际马铃薯界的盛会。如今,继2014世界葡萄大会之后,北京延庆迎来了201s世界马铃薯大会。作为国内最大的马铃薯种薯研发基地,举办地延庆将通过举办世界马铃薯大会,全力打造一座集绿色生态、产业研发、科技创新于一体的“马铃薯种源之都”。此外,亚太中心将于会前完成建设目标,保证盛会期间如期举行亚太中心揭牌仪式。依托此次盛会,相信国家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将以更好的姿态迎接世界。摘自:农产品周刊 29期
&近几十年来,世界马铃薯生产基本稳定,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2000万公顷左右,在近年略有下降。世界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和地区有150多个,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四大生产国占世界种植面积的一半,中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一。&&&&&世界马铃薯加工与消费达到较高水平。全世界有50~70%的马铃薯加工增值,发达国家加工比例达80%,加工产品种类多,技术装备水平先进,体现出品种专用化、生产规模化、技术高新化、质量控制全程化等特点。世界主要生产大国有:美国、荷兰、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日本等。另外,各国相继推出马铃薯保鲜包装、新型气相色谱仪等新技术来确保产业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全世界每年人均鲜马铃薯消费量28公斤,欧美发达国家74公斤,发展中国家14公斤,我国约35公斤,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发达国家,马铃薯相关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国外快餐业的销售总额中,马铃薯制品约占18%以上。目前马铃薯制品占整个休闲食品的45~70%,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规模和速度都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当前全球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正进入兴旺发达阶段。&&&&&世界马铃薯贸易欧美发达国家占较大份额。全球马铃薯3%的产量用于国际之间的商品交易,以冷冻产品为主,大量是薯条、薯片,全世界冷冻马铃薯的出口贸易总额为30多亿美元。马铃薯国际贸易集中在欧盟国家和北美地区,主出口大国为荷兰、加拿大、比利时和美国。近年世界马铃薯贸易的主要特点:一是近22年来,马铃薯贸易处在一个速度较快的增长期,冷冻马铃薯贸易增长迅猛。二是贸易集中度高,西欧与北美发达国家占较大份额。三是马铃薯贸易整体价格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近年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如鲜马铃薯价格基本稳定,冷冻马铃薯价格略降而马铃薯粉价格有一定上涨。四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马铃薯淀粉的生产和应用在不断增加,亚洲是马铃薯淀粉国际市场的重要销售地区。
小小马铃薯的身价日益飙升,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在马铃薯优势产区和主食产品消费潜力区的北京、河北等9个省(市)开展马铃薯主食开发试点,创建了一批示范企业,开发适宜不同区域消费习惯、不同消费群体的马铃薯主打产品。近日,在全国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任务计划落实会上,全国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9个试点省与7个重点推进城市,以及马铃薯主食化公益性行业专项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就为推动全国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建设与发展,落实2016年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任务进行了深入探讨。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有助于培养健康消费理念,打造小康社会主食文化。我国的马铃薯产业这两年风风火火发展起来。以马铃薯主食化战略为抓手和突破口,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撬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成效显著硕果累累“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营养健康为目标,农产品加工所2年来已经先期成功研发出马铃薯馒头、面包、面条、糕点、米粉、复配米、莜麦面及休闲系列产品等6大系列百余种主食产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制定行业部门与国家标准10余项,在2015年第一代马铃薯馒头、面包、面条和第二代马铃薯功能性复配米成功上市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第二代马铃薯馒头、面包、面条、米粉等最佳配方。2015年中央启动9省7市试点示范工作以来,各地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也相继开发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马铃薯主食产品,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事业发展形势良好,已经呈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可喜局面。”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所长戴小枫从马铃薯主食系列新产品研制、马铃薯主食产品防伪检测技术研发和马铃薯主食产品界定3个方面介绍了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工技术、装备与产品研发最新成果。戴小枫介绍,马铃薯主食产品防伪检测技术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采用电泳技术建立了马铃薯主食产品定性鉴别方法,鉴别准确、灵敏、快速;采用光谱技术建立了马铃薯全粉比例定量检测方法,检测准确率达99.75%,为维护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保障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事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马铃薯主食产品界定研究取得突破。他强调,如何界定马铃薯主食产品,如何对第一代、第二代马铃薯主食产品进行界定分类,如何确定马铃薯全粉最佳添加量,应综合考虑营养合理性、生产成本、技术实现难易程度等3大因素,进行优化选择。通过系统实验研究和综合分析,提出了含20%—30%马铃薯全粉的主食产品为第一代马铃薯主食产品,含45%以上马铃薯全粉的主食产品为第二代马铃薯主食产品;马铃薯馒头、面包、饼、糕点、饼干等发酵类主食产品的马铃薯全粉占比以不低于30%、不超过55%为宜,马铃薯面条、米粉等非发酵类主食产品的马铃薯全粉占比以不低于20%、不超过50%为宜;与第一代马铃薯主食产品相比,第二代马铃薯主食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营养也更加合理均衡,更符合或接近人体代谢的营养需求。计划任务落在实处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泓就2016年联盟工作计划和任务分解进行了安排,中国农业科学院薯类食品加工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研究员木泰华对2016年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工作任务及分工进行了部署。光华博思特营销咨询机构总经理、联盟品牌建设与推进委员会主任委员韩志辉做了题为“马铃薯产业品牌价值战略”的报告。与会代表介绍了各自马铃薯主食化工作进展,交流了在企业管理与生产中的经验与看法,纷纷表示愿在全国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的带领下,加快落实国家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全力推进我国马铃薯主食产业进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牵头组织了马铃薯主食产品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全国22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参展,共展示了6大类154种最新研制的马铃薯主食产品让与会者大开眼界。针对2016年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任务计划,戴小枫强调,要认真落实“四个一工程”,即每个参加单位和联盟成员单位要以自身为主扶持一个省级龙头企业、参与建设一个食品工业园、建立一个产业示范区、帮扶一个贫困村,加快实现马铃薯主食化对产业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作用;四是加强联盟管理与制度建设,成员单位要积极响应联盟号召,主动参与活动,联盟秘书处要修订章程,对不参加活动的成员单位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和退出制,做好马铃薯主食化科普宣传工作,每个联盟成员单位有义务、有责任在当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进学校、入社区、设立马铃薯主食化宣传日、发放科普宣传册等方式,积极推动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事业。业内人士表示,参加单位和联盟成员要紧扣时代脉搏、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尊重规律、开拓市场,要将每个产品经过市场与心理分析、买点差异化精细定位、系统设计、统筹包装后再推荐给特定的市场对象,结合互联网+、网络金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历史机遇,创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通过品牌策划与价值链塑造,加速推进马铃薯主食产业发展。(摘自中国食品报)
全国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举行2016年度马铃薯主食加工“十大企业、十大主食、十大休闲食品、十大特色小吃”评选活动。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出席活动,联盟会副理事长韩志辉主持活动。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媒体、九省七市马铃薯领域权威人士作为评审委员参加活动。戴小枫指出,此次马铃薯主食加工“十大”评选活动是创新的一项探索,有助于深入推进马铃薯主食化产业发展,增强马铃薯主食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基于“专业性、代表性、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原则,为公众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产品,达到引导和推荐公众消费信得过的产品的目的。戴小枫强调,此次评选也是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一种形式,通过宣传引导充分发掘潜在市场需求,要广泛,要利用好微信、网络等新型传统媒体广泛宣传,加大主食尤其是马铃薯主食产品公益宣传力度,重点推广一批加工示范企业和产品,增强消费者消费信心,形成供需两旺的发展态势。戴小枫希望,在总结今年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评选办法,在今年四个“十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选办法,陆续推出“十大专用品种、十大栽培模式、十大知名品牌、十大马铃薯人物”等等评选活动,提升科研单位、企业等各类人员参与积极性,进一步加快推进马铃薯主食产业发展。同时,他还希望联盟各成员单位面对发展的新机遇、新要求、新任务、新挑战,要解放思想、创新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产学研政银”协同创新机制,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大力推动、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让专家、成果、技术、产品通过IPO孵化,直接输送到市场,探索科技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为经济、产业和社会发展做贡献。据悉,此次“十大”评选活动经历了半年多的积极筹备,广大群众积极的推荐和参与,在微信、网络等评选平台投票的基础上,考虑到企业或产品年度销售量、市场推广和销售范围、主食加工专项资金补贴、标准化生产、自主研发、先进生产工艺等多项因素,经过与会专家细致的打分、严谨的分析、充分的讨论和两轮严肃、认真、规范的评审,并提交联盟理事会表决全票通过,确定了“十大企业、十大主食、十大休闲食品、十大特色小吃”当选名单。本文章摘自于中国网新闻
9月21日,为推进马铃薯主食产业发展,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牵头组建的全国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在甘肃定西举行成立会议。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张世珍、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潘利兵、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加工所所长戴小枫主持。全国相关从业人员380余人参加。
会议通过了联盟章程和组织机构人员名单,推选戴小枫担任全国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理事长,推举中国工程院孙宝国院士等担任联盟指导委员会成员。会上还向第四批全国64家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授牌。
潘利兵指出,主食加工业一头连农民、一头连市民,一头连农业、一头连服务业,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加快发展势在必行。打造产业联盟和培育示范企业的目的,就是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产业,为主食加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他强调,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品牌带动”的工作思路,继续深入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引领我国主食加工水平再上新台阶。
张世珍表示,全国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的成立,对于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分工、合作、交流、创新机制,进一步整合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工资源,提高产学研结合组织化程度,加快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希望,社会各界和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甘肃省、“三西”地区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发展的鼎力支持,帮助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切实推动马铃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戴小枫就联盟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6点建议:一是在突破马铃薯主食加工的共性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主食产品的系列化、多样化、梯次化、特色化和地方化;二是加强成员单位间协同创新,充分利用产业联盟的资源优势,开展多种规模、多种机制、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工作;三是注重马铃薯主食营养科普宣传,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四是尽快注册联盟网站,建立实名制的微信群,为大家提供交流平台;五是加强成员单位间的交流,加强马铃薯主食加工技术的交流、研讨和共享;六是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各种战略规划、政策研讨、标准与规则制定、国际交流活动,切实为企业铺路、为政府参谋、为社会担当,充分发挥联盟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服务作用。
据悉,会议还组织了专题报告、技术交流及现场考察活动。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甘薯淀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12年国际甘薯产业技术交流研讨会于日至21日在北京嘉苑饭店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名企业代表和专家代表出席了会议,农业部科教司产业技术处张国良处长、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马代夫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项目管理处刘蓉蓉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戴小枫所长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由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副会长周庆锋主持。&&&&&&&&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甘薯淀粉专业委员会是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作为依托单位,由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木泰华研究员牵头,在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及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等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心下,联合全国各地的甘薯淀粉及食品加工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此次会议中,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常务理事王彦波教授介绍了专委会的筹备过程、服务宗旨及今后的工作任务;选举了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甘薯淀粉专业委员会的第一届理事会成员以及顾问委员会成员;讨论了2012年协会的重点工作并一致审议通过了甘薯淀粉专业委员会的章程及管理办法。参会代表一致认为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作为依托单位成立甘薯淀粉专业委员会是顺应甘薯加工产业高速发展趋势的一件大好事。参会代表一致推选木泰华研究员为专委会第一任会长,马代夫研究员和戴小枫所长为名誉会长。&&&&&&&&马代夫首席指出,甘薯淀粉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对整个甘薯行业的健康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会带领国家甘薯体系的各位专家,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为甘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希望协会能够作为一个技术交流的平台,进一步促进甘薯淀粉及食品产业的产学研有效结合,为推动甘薯行业的产业化发展做出贡献。&&&&&&&&&&&会议期间,还邀请了来自日本、尼日利亚及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的8位专家分别做了“日本甘薯加工及产业发展现状”、“尼日利亚根茎类作物加工及产业研究进展”以及“我国甘薯加工业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等专题报告;山东泗水利丰食品有限公司等5名企业代表就本单位在甘薯加工技术产学研方面的成绩做了专题报告。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讨论了甘薯淀粉及食品加工行业的现状和趋势,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本次会议由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产后加工研究室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承办。
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的“马铃薯产业开发高层研讨暨成果发布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图书馆成功召开。农业部有关司局、国家发改委、卫计委、财政部、科技部及九省七市农业部门有关领导出席,国家马铃薯主食开发行业科技专项参研单位、九省七市马铃薯主食开发示范推广单位、国家马铃薯主食化开发产业联盟成员,以及相关媒体三百余人参加活动。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甘薯淀粉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北京市海乐达食品有限公司、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东台市食品机械有限公司、河南天豫薯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龙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杰农业产业化有限公司、四川紫金都市农业有限公司、山东白鸽食品机械有限公司、郑州米格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华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了此次会议。成果发布会上参展的薯类主食化产品琳琅满目,为此次会议带来一股健康食品新风潮,特别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木泰华研究团队研发,北京市海乐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马铃薯馒头、面包、丝糕、花卷、糕点等薯类主食产品40余种在此次成果发布会上大放异彩,受到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曾一春副主席、与会代表和首都各界媒体的高度好评。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全国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暨马铃薯主食开发技术协作组2016年年会于8月25日在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召开,潘利兵副局长出席活动并讲话。各位代表、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初秋时节,我们在美丽的齐齐哈尔克山县——“全国马铃薯之乡”召开全国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暨马铃薯主食开发技术协作组2016年年会,总结联盟一年来的成绩经验,分析研判形势,研讨思路重点,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很有必要。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向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借此机会,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开发成效显著  去年的9月,我们在甘肃定西隆重召开全国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成立大会。近一年来,在农业部指导下,联盟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整合资源,聚焦聚力,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联盟各方齐抓共推工作格局的形成,促进了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开发良好态势的形成。  一是技术装备研发不断突破。针对马铃薯中不含面筋蛋白,马铃薯主食加工存在成型难、易断条等问题,联盟中一大批科研人员,长期坚持技术研发与装备创制工作,成功研发真空和面、恒温恒湿熟化、绫织复合压延、单/双螺杆挤压成型技术等关键加工技术;优化产品配方,将马铃薯主食中马铃薯占比提高到50%;试制家庭用马铃薯面条机、大型马铃薯挤压面条生产线、马铃薯馒头生产线设计研发工作。目前仅我部研发团队,就形成核心专利120余项,部分马铃薯主食已实现连续化生产。  二是产品开发种类不断丰富。随着《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全国马铃薯主食加工相关科研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对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的热情与日俱增。相比最初的马铃薯面条、马铃薯馒头等产品,各式各样的马铃薯食品层出不穷、马铃薯添加的比例也逐渐加大。目前已经形成包含马铃薯主食、马铃薯休闲食品、地方特色马铃薯食品等六大系列240多种产品,为马铃薯主食消费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  三是群众消费认知不断增强。小麦、稻谷、玉米是我国的三大粮食作物,而马铃薯一直被当作蔬菜供人们食用。虽然在河北、甘肃、宁夏等我国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在人们一日三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大多以蒸土豆、烤土豆、土豆丝、土豆块等形式被消费,而将马铃薯做成馒头、面条等主食还很少见。联盟在河北、湖北、宁夏、黑龙江等地开展展示推介、参加国际薯博会等大型展览、组织马铃薯主食校园行、进社区等活动数十次,编印马铃薯主食系列丛书8册,大力进行主食消费引导和市场培育,助推了群众消费新型马铃薯主食的热情,上市的马铃薯产品既叫好又叫卖,引领消费时尚,受到广泛好评。  四是工商资本热情不断高涨。在农业部大力推动和联盟带领下,马铃薯主食产品潜在需求不断被挖掘,加之当前主食加工产品巨大的需求空间,不断激发着工商资本的投资热情。一年来,相关专利技术转让达20余项;在项目带动下,仅北京、河北、内蒙古等9个试点省和上海、哈尔滨、杭州、西安等7个试点市,就有200多家企业参与了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同时,在河北、内蒙古、甘肃等马铃薯重点产销区,马铃薯加工逐渐向主食加工转型。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管理部门、广大科研院所、马铃薯主食加工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对大家尤其是联盟成员的辛勤努力和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开发大有可为  当前,在我国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主食加工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运行质量效益持续改善,成为农产品加工业乃至国民经济中一道亮丽风景。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从事速冻食品、面米制品、豆制品制造、蔬菜加工、肉制品和相应的罐头制造等主食加工相关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普遍处在8—12%较快的增长区间,位于农产品加工业行业领跑梯队,远超平均增速,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的最大亮点之一,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及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作为主食加工业中重要一环,更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一,发展新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产业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调结构、提品质、去库存;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2015年国办下发的59号文件《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强调“深入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为加快主食加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第二,消费结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为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正在从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迈进,消费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201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500多美元。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据典型调查,当前城市约70%、农村40%的谷物类主食依赖于市场采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的重大阶段性变化,对主食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市场细分、市场分层不断深化,主食的消费日益呈现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功能化的趋势,个性化、体验化、高端化日益成为主食需求新的增长点,为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变革为产业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逐步深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已经实现了与金融、电商等业务的跨界融合。以食品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主食服务产业加速发展,2015年仅网络外卖市场规模就达到400多亿元,饿了么、美团外卖、淘点点、百度外卖等外卖平台群雄并起,工商资本加速快餐售卖终端部局。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模糊了产业边界,拓展了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重构了产业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为产业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第四,营养健康、易生产等特点为产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优势。一是满足大家吃饱吃好吃得健康的需求。土豆营养丰富全面,同时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品质高,利于抑制体重,有助于清理肠道、预防消化系统病变。二是满足结构优化和资源开发的需要。我国水土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在水资源短缺的西北、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华北和冬闲田资源丰富的南方等地区,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种植结构。土豆生产节水、节地、节肥、省药效果好,可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替代作物。三是满足当前精准扶贫的需要。马铃薯适应性广,耐贫瘠、抗旱,相比玉米、小麦、水稻在气候、水肥条件上的制约,马铃薯更适宜在气候更恶劣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粮食。我国70%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都种植了一定面积的马铃薯,部分连片贫困区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在我国西北、西南的高山和贫困地区,马铃薯仍是人民主要粮食和经济收入来源。2005年,联合国大会将2008年确定为国家马铃薯年,肯定马铃薯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消除饥饿、减少贫困”的重要作用。  三、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开发任重道远  我们也要看到,当前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加工专用品种不多、饮食习惯不易改变、技术装备相对滞后、产品门类不多等。这就需要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准确定位,攻坚克难,齐心合力共同推进马铃薯主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农产品加工管理部门要重点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有节奏推进主食加工产业开发。以“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为契机,认真分析研判“十三五”马铃薯主食加工产品需求,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等规划,合理引导马铃薯生产种植,在主产区、主销区等关键节点,布局淀粉、主食产品等不同类型生产加工企业。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快主食加工产业开发,就要通过宣传引导充分挖掘潜在市场需求。以“正确看待、理性选择,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为主题,以“安全、营养、健康”为重点,利用微信、电视等传统和新型媒体,加大主食尤其是马铃薯主食产品公益宣传力度,加强消费认知,扩大消费市场。重点推广一批主食加工示范企业、老字号,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形成供需两旺的产业发展态势。  三是提升质量品牌。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引导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积极采用先进标准,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启动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建设,依托研发中心和技术推广对接平台,加快推进主食加工业重点环节、关键技术、核心设备集成创新,提升技术装备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知名品牌和区域知名品牌,生产出更多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主食加工产品,提升品牌培育创建能力。  四是加强公共服务。推进“产学研推用”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开花结果。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先进的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体系认证,逐步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制度,实现全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加快数据库更新完善,加强专家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主食加工业及马铃薯加工产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加强对行业的正确引领。推动建立分门类、分区域主食加工业产业联盟,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完善财税、金融、用地、用水、用电等政策,推动农产品初加工、金融支持加工业等现有政策和项目落实。  联盟自身要重点发挥好4个方面的平台作用。  一是政府管理的支撑平台,体现行为的战略性。联盟作为社会组织,必须要依法合规,严格遵守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方针、政策。同时,要在农业部指导下,围绕全国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计划任务中心工作,积极配合、主动作为。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实现联盟侧重任务支撑、政府侧重公共服务,联盟提建议、政府做决策的运行模式。  二是产业发展的交流平台,体现组织的开放性。联盟内集中了科研院所、加工企业、装备企业乃至初级产品生产者,涵盖了产业链条所有利益主体,为高效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条件。联盟要定期组织相关交流活动,研究产业发展态势,发布行业咨询报告,提出产业发展建议,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联盟成员及产业链条社会主体的需求,不定期组织专项交流活动。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实现供求信息发布、行业发展研究、对接交流合作等行业自我服务的运行模式。  三是联合攻关的合作平台,体现合作的平等性。联盟要积极发挥产业合作组织的独特优势,以成员各方共同利益为基础,建立“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项目为纽带”的联合、开放、平等的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合作模式,打造多赢、共赢的合作平台。联盟要依据产业发展形势,梳理产业发展难题,实行任务动态收集、发布机制,积极为联合攻关创造条件。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形成一方发布任务、一方承接任务,关键环节、联合攻关的运行模式。  四是成果转化的交易平台,体现利益的共享性。针对当前科研成果转化难、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联盟要实时收集、梳理、发布科研院所、企业等成员的科研成果,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和需求者的充分竞争,最终实现以联盟为依托的交易平台,并充分体现科研成果的价值所在。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形成科研成果大数据发布、社会资本充分竞价、利益主体透明交易的运行模式。  希望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联盟在农业部指导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凝聚共识,抓住重点和关键,既着眼当前也要考虑长远,逐步完善联盟运作机制,制定联盟发展规划,细化阶段工作计划,团结带领各方面成员,努力成为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者,成为国内具有权威性、影响力、社会性的行业组织,协同产业各方力量,推动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再上新台阶。
摘要:2015年,中国政府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主粮化是定位,主食化才是目的。为进一步推动马铃薯主食化,使人们更好的理解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丰富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形式,增加消费,让马铃薯真正成为丰富食品结构、改善人们身体素质的重要食品。本文将在全产业链视角下,对马铃薯主食化的认识、实施条件、发展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刨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前言&&&&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继续增加,而水资源不足以及粮食生产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等原因,致使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我国三大主粮已经全部净进口,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亿多吨,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十一连增”。但2014年粮食进口突破1亿吨(大豆约7000万吨,谷物约2000万吨),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进口量仍在不断增长;而我国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受耕地面积、种植效益和增产潜力的影响,其总产量难以保持较大规模的增长。马铃薯作为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适应性广,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营养全面,资源利用率高、加工产业链长、生态效益好,并且其种植面积和单产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马铃薯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顺应国人营养需求、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有着其他作物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农业部于日召开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之战略选择。&马铃薯主食开发战略的内涵&&&&&&&中国政府今年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调整食物结构、改善膳食营养、展示马铃薯多功能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马铃薯主粮化的关键是主食化,增加消费量。马铃薯主食化是指将马铃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在日常饮食里能够占有重要比重的主食产品,作为我国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主粮的重要补充。&&&&马铃薯是非常适宜主食化的粮食作物。一是马铃薯营养全面均衡,富含多种维生素、膳食纤维、钾盐和多酚类,经济效益高,正被更多国人认识和接受。二是耐早、耐瘩薄、水分利用率高、抗灾,非常适合我国严重干早缺水的资源环境,在其他主粮作物不易种植的区域也可获得较高产量,具有不与其他主粮作物争地生产的天然优势,在华北和西北的干早和半干早地区,马铃薯已经成为当地农民长期赖以生存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作物,如渭源县2011年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达135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会泽县2012年农民人均销售马铃薯纯收入957.65元;马铃薯在宁南山区更是被农民称为“救命蛋”和“金蛋蛋”。三是适宜规模化种植,2013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8780.1万亩,总产1.0368亿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四是发展空间大,目前我国马铃薯的单产仅为17.7吨每公顷,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单产水平,与国内每亩5吨以上的高产典型相比,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同时我国南方有约1600万公顷冬闲稻田,可再发展400万公顷马铃薯。五是耐储藏,将马铃薯加工成全粉,可储藏15年以上。六是产业链长,从育种、生产、流通、到加工、主食化产品研发、消费整个产业链长,效益高,从业人员多。因此,选择马铃薯作为主食化粮食作物是应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选择,并且在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山区的一季作区,马铃薯也一直作为农民的主粮食用,而且在欧美发达国家马铃薯一直被作为主食。&马铃薯主食化背景下的战略发展机遇&&&&&马铃薯主食化是经过多年酝酿,适时提出的重要战略规划。马铃薯主食化涉及到马铃薯产业的多个方面和层面,不仅仅是马铃薯加工和后期的主食化产品研发,还包括适合主食化开发的专用品种选育、高效低能环保的栽培生产和加工工艺研发、方便快捷的市场流通、先进的市场监管、消费观念的引导和消费习惯的形成等,这对于马铃薯产业的全面创新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马铃薯主食化开发战略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将加大对马铃薯产业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导向。科技工作者可更好的依据产业链来布局科技链,针对产业链条上各个关键环节开展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控、加工、市场营销等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为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加工企业可基于科技链的技术支撑,充分利用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进行适应中国特色的加工工艺研究、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丰富马铃薯主食化产品类型,宣传消费理念,创新消费方式,引导消费,尽快占领市场,获取巨额经济效益。对于消费者,将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标准化的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可供选择,消费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食化产品,并且由于方便快捷的市场流通和发达的物联网,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到全国各地的马铃薯主食化产品,消费量将大幅增加。届时马铃薯产业链条得以充分拓展和延伸,从业人员大幅增加,将需要更多管理者做好市场化弓}导,对马铃薯产业链条中关键环节进行多层次多方位有效监管,保障马铃薯生产、经营、流通的规范化,主食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和行业竞争的有序化,管理者将更有用武之地。从而形成一大重要支柱产业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马铃薯主食化战略面临的挑战&&&&&马铃薯主食化开发战略为马铃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利好,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品种缺乏,目前中国生产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只有少数几个品种适宜中国特色的主食化开发,油炸食品加工和全粉加工专用品种依然是国外引进品种一统天下,如“夏波蒂”和“大西洋”,但这两个品种需要大肥大水,适应性弱,抗病性差,并且不同的主食化产品对马铃薯品种的要求不同,制作馒头、面条需要马铃薯全粉延展性高的品种,而制作米粉则不然,因此培育出更多不同生态类型的、适宜不同主食化产品加工的品种是关键;二是效益不稳,近几年马铃薯价格波动严重,2011年一2013年马铃薯价格从最低位经过稳定期到达高位期,2014年多数产区马铃薯价格又进入了低迷期,目前各马铃薯产区的价格价格在上扬,但各不相同,这种严重的价格波动造成了农户种植收益震荡。因此,稳定马铃薯种植收益和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保障产量稳定,满足主食化需求十分关键;三是饮食习惯,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将小麦、大米和玉米作为主粮,是经过千百年来的适应和磨合形成的饮食习惯,并且这种饮食习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南方人喜食大米,北方人喜食面条和馒头,要适应这种主食习惯,使马铃薯成为国人餐桌上的主食之一,除了在马铃薯产品品质、花样等本身特性上下功夫外,更关键的将是适应或改变国人的消费观念和习惯,这恐怕将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四是价格成本,以马铃薯全粉为例,马铃薯要加工成全粉需要经过经清洗、去皮、挑选、切片、漂洗、预煮、冷却、蒸煮、捣泥、经脱水干燥等多个工序,增加了马铃薯全粉的生产成本,目前马铃薯全粉的价格在10000元/吨左右,是面粉的3-4倍,以全粉为原料的产品成本偏高是马铃薯主食化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尽管马铃薯主食化存在巨大挑战,但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正在有序推进,并己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品种筛选上,通过对我国22个主栽马铃薯品种的比较研究,筛选出了青薯9号、一点红、大西洋、夏波蒂4个适宜加工馒头的专用品种。在主食产品研发上,开展了马铃薯意大利面、胡辣汤等主食产品的试制,完成了全粉添加对马铃薯面团的流变特性影响研究,初步确定了含40%马铃薯全粉馒头的营养功效测评试验方案,成功生产了55%占比的即食马铃薯米粉,并申报相关专利20项。在专用设备研发上,初步完成了马铃薯面条设备选型及功能改造方案,制造出了一体化仿生撰面机样机并开始市场推广等。在政策导向上,农业部也正在抓紧编制《全国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规划》,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和推进会,将适时发布。&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对策&&&&&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强调,农业生产方式要由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基于马铃薯主食化的战略机遇和挑战,中国马铃薯主食开发应从消费端入手,生产是基础,加工是关键,一定要坚持市场导向,在标准化、规模化、企业化和品牌化上下功夫,围绕中国饮食传统、西北西南东北地方特色和西餐特点,积极引导企业研发生产以马铃薯为原料的标准化、多样化、特色化产品,通过全产业链发展,尽快实现主食化的目标。有关单位要整合政策,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开拓为抓手,做好试点示范、宣传推广和科研开发等支持保障工作。从产前、产中和产后不同环节来着力推进马铃薯主食研发:一是要创新品种选育途径,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加强高效育种技术研发,加快不同主食产品的专用品种选育,培育出更多适应不同生态类型的主食化品种;二是研究集成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种植模式和种植方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加强病虫害防控技术研发,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主食产品技术研发,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和不同消费习惯,加快推进加工工艺研发,降低能耗和成本,丰富主食产品形式,增加消费量,实现主食产品产业化。在工作方式上,一是要注重可持续价值链导向,密切衔接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使各环节均有较好的价值利益取向,‘保障马铃薯的均衡周年生产和供应;二是强化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政策及资金扶持,优化投资结构,对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创新驱动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进行重点扶持;三是加强宣传和消费引导,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对马铃薯主食化进行宣传,引导市场消费。最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包含马铃薯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主食化产品开发的大体系,让马铃薯真正成为丰富食品结构、改善人们身体素质的重要食品。&展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己经启动,部分省份和地区己经开始抢占先机,加大了宣传力度。宁夏农牧厅己经吹响了在宁夏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号角,并开展了为期一个月(t4月28日至5月28日)的马铃薯主粮化宣传展示活动。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马铃薯“主粮化”的道路并不平坦,需要克服很多困难,需要业者的创新能力,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我相信只要各部门从战略的高度,通力合作,共同推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工程的实施,马铃薯主食化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顺应居民消费升级新趋势& 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平均亩产提高到1300公斤,总产达到1.3亿吨左右;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45%,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这两天,有关马铃薯的消息频繁见诸各大媒体,先是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马铃薯产业开发高层研讨会暨成果发布会紧随其后。这些都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开了好头。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成为今后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目标。打造小康社会 新主食文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立足我国资源优势和粮食供求形势,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积极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意义十分重大。农业部在介绍指导意见中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思路原则和目标时表示,在思路上,重点是“实施一个战略、树立一个理念、突出三个重点”。“一个战略”,就是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一个理念”,就是树立“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理念。“三个重点”,就是选育一批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建设一批优质原料生产基地,打造一批主食加工龙头企业。在原则上,做到“五个坚持”:坚持不与三大谷物抢水争地;坚持生产发展与整体推进相统一;坚持产业开发与综合利用相兼顾;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协调。在目标上,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还有5年时间我国就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意味着13亿多中国人都将进入一个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呈现品质消费、绿色消费、个性消费新趋势。食品的开发要适应这一变化和趋势,拓展传统主食文化内涵,展示不同主食文化品味,体现不同主食使用价值。马铃薯以其营养丰富著称,特别是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成分,满足消费结构升级和主食文化发展的需要。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亟须培育健康消费理念,打造小康社会主食文化。产品研发有突破 市场推广见成效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是打造小康社会主食文化的有益探索,成为指导意见的亮点。目前,马铃薯产业开发取得了积极进展。科技创新已有一批成果,主食产品已有一批投入市场,主体培育已有一批好的企业,市场开拓已有一批潜在群体。“科研企业联动,开发了一批主食产品。在组织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积极推进科研与企业合作,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生产产品的转移转化。甘肃省马铃薯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共建马铃薯食品加工研发中心,新上了马铃薯面条生产线,也开发出马铃薯面条等主食产品。”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政策扶持推动,创建了一批示范企业。为推动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在马铃薯优势产区和主食产品消费潜力区的北京、河北等9个省市开展马铃薯主食开发试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装备较好、信誉较高的加工企业,开发适宜不同区域消费习惯、不同消费群体的马铃薯主打产品,并开展重点人群消费试点。马铃薯主食产品研发方面也有新的突破。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成功将馒头、面条、米粉等传统大众型主食产品中的马铃薯粉占比由10%分别提高至70%、45%、55%,产品品质得到改善,营养价值明显提高。湖北、江西、甘肃等省也成功研制出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食产品。设备研发方面,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成功试制出专用一体化仿生擀面机、一步成型米粉机等加工设备,并完成了面向家庭用的小型马铃薯面条机及米粉机的设计研发。  消费需求引领 多元化主食产品开发农业部组织召开的马铃薯产业开发成果展示会,成为一个马铃薯开发产业的大世界,既包括马铃薯主粮化项目研究组科研进展与成果情况,也有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以实物形态发布的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研究成果以及用于主食加工的马铃薯育种技术、马铃薯主食加工工艺技术成果,包括各类马铃薯的馒头、面条、米粉、面包、糕点、烤馕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主食和特色食品。据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泓介绍,此次展示的产品包括马铃薯的面条类、饼类、复配米类、冲调类、杂粮类和其他产品共6大类54个产品,已经覆盖了中国各大区域消费习惯的各大产品,可以满足各个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大力推进传统大众型主食产品开发,以解决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为重点,开发馒头、面条、米粉、面包和糕点等大众主食产品,开发适宜不同区域、不同消费群体、不同营养功能的马铃薯主食产品。因地制宜推进地域特色型主食产品开发,重点是开发马铃薯饼、馕、煎饼、粽子和年糕等地域特色主食产品。积极推进休闲及功能型主食产品开发,重点开发薯条、薯片等休闲产品,开发富含马铃薯膳食纤维、蛋白、多酚及果胶的功能型产品。马铃薯产业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加力推进,确保取得实效。今后重点是“五大任务”:一是以资源禀赋为前提,优化主食产品原料布局;二是以消费需求为引领,开发多元化主食产品;三是以品种选育为带动,强化主食产品原料生产技术支撑;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研发主食加工工艺和设备;五是以营养功能为重点,引导居民消费主食产品。开展马铃薯主食产品营养功能评价方面,建立营养功能评价体系,以营养功能为重点,引导居民消费主食产品。依托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型龙头企业,建立国家马铃薯营养数据库。开发马铃薯营养功能就是评估马铃薯主食产品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健康功效,结合其营养构成特征,针对不同人体的营养和健康特点,开发不同类型马铃薯主食产品。建设主食产品消费体验站,指导街道社区、大型超市、集体食堂以及相关企业参与产品消费体验站建设,把产品消费体验站建成为产品消费引导、营养知识科普的互动平台,加强营养功能宣传。余欣荣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马铃薯产业开发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育种创新还需加强,产品研发还需加快,消费市场还需拓展。困难是客观的,但机遇也是难得的。有发展新理念的引领,有科技创新的支撑,有巨大市场的拉动,马铃薯产业开发将迎来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系列保障措施 为产业开发护航为了保障马铃薯产业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农业部对马铃薯产业开发统筹协调,加强指导,推进落实。各重点省市要成立协调指导机构,强化指导,落实措施。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优化布局、梯次推进,构建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中央、地方财政科技计划要大力支持适宜主食加工的马铃薯品种选育、主食产品,加大科研投入。开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科技创新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驱动能力。推动组建马铃薯主食加工技术及设备研发中心,引导和推动马铃薯加工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鼓励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成立研究开发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搞好产销衔接,组织生产经营企业参加各种产销对接活动,扶持各类专业协会及产业联盟发展。探索建立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或物流中心,促进产销衔接和市场流通。发展主食产品直接配送,搭建产销直挂平台,推动产销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马铃薯产销信息的监测统计和分析预警,指导马铃薯跨区域有序流通,增强对市场突发异动的应对能力和调控能力,防止出现“卖薯难”。加快制定马铃薯主食产品分类标准,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马铃薯主食产品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和完善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加快相关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诚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马铃薯主食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强化马铃薯主食产品的质量监管,提高行业安全管理水平。 优化布局 梯次推进“在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上,整体的考虑,就是梯次推进。”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介绍了“两步走”:第一步是以北京为主中心。从前年开始,依托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组织开展马铃薯主食产品配方及工艺攻关,取得了一批成果。在此基础上,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与北京海乐达食品公司合作,生产出马铃薯馒头、面条、花卷、糕点等10余种产品,目前已在京津冀600家超市销售。  第二步是建立七大区域次中心。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生态条件多样、居民消费习惯差异大等特点,在巩固提升北京主中心的同时,已选择哈尔滨、上海、杭州、武汉、广州、成都、西安作为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的次中心,梯次推进,辐射带动区域内周边城市。  目前,各区域重点城市已选定了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作为马铃薯主食开发的试点。这一战略布局是符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消费文化特点的。下一步,要以这七大城市为带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培育一批实力强的加工企业,努力培养一批消费群体,真正让马铃薯主食产品进入千家万户、上到百姓餐桌。信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重要替代作物。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立足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生产实际,大力推广高产优质专用品种,集成组装绿色高效关键技术和耕作模式,充分发挥马铃薯主食功能和增产增效作用,特制定如下指导意见。一、东北一季作区(一)区域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包括黑龙江省黑河、齐齐哈尔、绥化、牡丹江,吉林省白城、松原、敦化,辽宁省朝阳、锦州、阜新,内蒙古赤峰、通辽、呼伦贝尔、兴安盟等地。(二)自然条件本区地处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西坡和长白山西北坡,纬度高,冬季严寒,夏季短促,无霜期90多天,昼夜温差较大,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是传统的马铃薯种植区。(三)生产情况本区为马铃薯春播区,一年一熟,一般在4月中旬播种。生产条件良好,地势平缓,生产规模大,适于大型机械作业,是我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重要的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四)技术路径本区除辽宁南部适合马铃薯两季栽培外,其他地区均可进行马铃薯种薯生产。区内马铃薯加工企业较齐全,但企业缺乏原料薯基地。重点发展脱毒种薯生产和基地建设,促进农村合作组织与加工企业联合,实现农户和企业双赢。——关键技术。防病是本区马铃薯生产的首要任务。主要病害是晚疫病和早疫病,近年来土传病害有所抬头,需严把脱毒薯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合格的脱毒薯。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严格落实轮作制度和药剂防治。其他关键技术:选用良种(如中薯3号、中薯5号、克新系列、东农系列、春薯4号、延薯4号、尤金等),开展轮作、测土配方施肥、大垄栽培、膜下滴灌等,坚持控水、减化肥和农药,并严格控制播种时间,防倒春寒。——耕作模式。本区马铃薯生产区域基本与东北杂粮区相重叠。与马铃薯轮作的作物种类较多,玉米、大豆、小麦、牧草、杂粮作物(芸豆、绿豆、大麦、粟子、谷子、高粱、荞麦等)都可与马铃薯轮作倒茬。在辽宁南部,马铃薯可与玉米套种。二、华北一季作区(一)区域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包括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以及山西北部、河北坝上地区。(二)自然条件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90-130天,昼夜温差大,降水量250-380毫米,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其中干旱、霜冻发生概率大,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较重。(三)生产情况本区为马铃薯春播区,一般4月下旬开始播种,5月中旬结束。大部生产条件较差,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马铃薯是传统的优势作物。(四)技术路径本区是马铃薯规模加工优势区,加工业发展国内领先,规模化种植发展迅速。重点是调整品种结构,培肥地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关键技术。重点推广加工型品种(荷兰薯系列、中薯系列、冀张薯系列、青薯等),采用脱毒种薯,推广运用滴灌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重点是土传病害和早、晚疫病的防控)、覆盖节水栽培、马铃薯轮作倒茬等技术。——耕作模式。主要有杂粮杂豆—马铃薯—小麦轮作,马铃薯—小麦轮作,马铃薯—杂粮杂豆轮作,马铃薯—小麦或杂粮杂豆—向日葵—小麦或杂粮杂豆轮作等模式。适宜玉米种植区可与玉米进行轮作。三、西北一季作区(一)区域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以及陕西北部。(二)自然条件本区以高原和山地为主,中间夹以盆地,地形复杂,生态脆弱。海拔一般米,无霜期110-180天,降雨量200-610毫米,70%-80%的降雨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毫米。多为季节性河流,水量少,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为主。日照强,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容易发生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土壤以黄土、黄绵土、黑垆土、栗钙土、沙土、沙壤土为主。马铃薯主产区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富含钾元素,特别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三)生产情况本区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主产区,栽培水平与降水量、灌溉条件相关,单产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甘肃、宁夏是马铃薯生产适宜区。种植模式为一年一熟,一般4月底-5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10月中下旬收获。马铃薯是当地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以鲜食消费为主,加工薯片和淀粉为辅。由于地形复杂,地块较小,生产以一家一户为主,生产规模小,旱作区机械化生产程度较低,灌溉区基本实现中小型机械化生产。制约马铃薯高产的因素是,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机械化水平低、机种机收不足10%,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等病害发生面积大、危害重。(四)技术路径在以甘肃为主的中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重点发展高淀粉和优质菜用型品种;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北疆盆地和河西沿山冷凉地区,重点发展专用薯品种;在南部高寒阴湿区及东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重点发展优质菜用型品种。通过推广先进的无公害栽培技术,提高生产水平,改善产品的外观品质与营养品质,树立品牌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关键技术。集成推广脱毒种薯+覆盖种植+机播机收+科学储藏的技术模式。一是推广晚疫病防治技术,集成脱毒种薯、药剂预防、统防统治,以及垄作密植、合理轮作栽培等技术,促进马铃薯稳产高产。二是推广地膜覆盖、膜侧种植、膜下滴灌、残膜回收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三是集成机械深松旋耕、覆膜、播种、收获等环节综合机械作业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耕作模式。主要有马铃薯—玉米(油菜)轮作,马铃薯与玉米、杂粮等作物套作。四、中原二季作区(一)区域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华北平原黄河下游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河北省中南部,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全部和湖北省北部、湖南省东部。(二)自然条件本区属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18℃,冬季寒冷。其中,华北平原段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年降水量550-7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马铃薯生长季节,尤其是春作马铃薯生长季节降雨极少,终霜迟,初霜早,适合马铃薯春秋二作的栽培季节较短;长江中下游平原段,一年两熟或三熟,无霜期210-270天,年降水量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降雨分布也较均匀,气候湿润,阴霾天气多,日照不足,但终霜早,初霜迟,春秋二作的栽培季节长,可弥补日照不足;湖北江汉平原降雨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湖南省东北部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降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三)生产情况本区马铃薯为春秋二季作,以春播马铃薯为主,秋播马铃薯为辅。春播马铃薯一般1-3月播种,4-6月上市。秋播马铃薯8-9月种植,11月至翌年2月前后上市。上市时间正好补充南北方市场空档,价格优势明显,在调剂南北方菜用薯淡季市场方面具有独特的区域和季节优势。(四)技术路径华北平原适度发展早熟马铃薯,拉开收获上市时间。华中地区以山区、丘陵和平原盆地为主,山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可发展马铃薯种薯和加工原料薯生产;平原地区种植早熟马铃薯,作商品薯。湖北、湖南可重点利用冬闲田发展马铃薯生产,不与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主粮抢水争地,形成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关键技术。选用早熟品种,如费乌瑞它、中薯3号、中薯8号、早大白、中薯5号等。出苗前管理以增温为中心,平原地区早熟马铃薯采取地膜覆盖、小拱棚+地膜、大棚(三膜)栽培,湖南、湖北可采用马铃薯稻草覆盖(包芯)免耕栽培技术。栽培方式以深沟高垄栽培为主,并强化脱毒种薯应用,建立秋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等。——耕作模式。华北平原主要有马铃薯—玉米—蔬菜、马铃薯—玉米—马铃薯、马铃薯—玉米间套作等方式。湖北和湖南主要有马铃薯—水稻轮作、马铃薯—玉米轮作,以及马铃薯—玉米间套作等。五、西南混作区(一)区域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等省(区、市),以及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陕西南部。(二)自然条件本区属于温带和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水热条件较好,丘陵山地和高原占80%以上,海拔米,地势起伏大,生产条件差异大。光照条件较差,北部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南部降水量毫米。地形复杂,岩溶发育广,石漠化严重,农业生态系统脆弱。(三)生产情况本区为我国重要的马铃薯主产区,单产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立体气候决定马铃薯主要依据海拔高度在不同季节种植,周年生产特点突出。以一季作(大春作)为主,春秋作为辅,冬作发展迅速。马铃薯是当地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以鲜食消费为主,加工薯片和淀粉为辅。一季作马铃薯以本区域消费为主,其他季节马铃薯以外销为主。由于地形复杂,地块较小,生产以农民一家一户为主,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较低,中小型机械化是发展方向。(四)技术路径高海拔地区仅能一年生产一季马铃薯,采用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发展马铃薯加工业。中低海拔地区,大力发展马铃薯周年生产,特别是春秋作和冬作马铃薯生产,以外销拉动生产,提高效益。——关键技术。晚疫病是该区最重要的病害,是防治的第一要务。一季作马铃薯要采用抗晚疫病品种、适当采用化学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西红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