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什么公司比较不会亏钱,亏钱的关于可能性的小故事比较小,利润低没关系,求网友分析一下

看懂此文你今后就不会轻易亏钱了
关于泡沫,大部分朋友都耳闻过,并不是一个生僻的概念。对于泡沫,并没有一个大家都公认的非常精确的定义,但它是一个绝好的比喻,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真实的泡沫本身质量很小,与它的体积相比,显得不自然。一旦破灭,其消失的速度将远快于形成时的速度。它有绚丽的颜色,让人神往。我住在一个外国人比例很高的小区,据我观察,无论什么文化背景,什么人种的小孩,都非常喜欢追逐泡沫。只要用小小的道具,吹出一串串泡泡来,只要是小孩,全部都欢快地追逐起来,吹泡泡的工具是让小朋友们破涕为笑的绝佳神器。
人类天生就喜欢这样的东西,脆弱的美丽也是美丽,哪怕一刹。没有一点点奇幻而又不真实的感觉,谈何浪漫呢?如果一切都现实无比,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多无聊啊。各色带着芝香满溢边的披萨,如天女散花一般从天而降才叫浪漫,打电话付钱买多无趣。
可惜,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弗里德曼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他说判断一个经济学家的好坏,就看他有多不相信世界上有免费的东西。凡事有代价,不存在凭空出现的财富。
一些拥有“进步”思想的青年们,要求这个平等那个平等的,好像有东西能从天而降一样。弗里德曼非常犀利地指出,指望政府成为均富卡的执行机构的话,不过是赋予一些人掏别人腰包的权利而已,结果是甲和乙决定丙该为丁做些什么,并且,甲和乙是会赚取相当佣金的。更妙的是,佣金的比例往往是甲和乙决定的。
财富不会凭空产生,不会从天而降,财富增长的速度上限受制于技术手段。任何以不自然的速度增长的财富神话,只能来自于换手而已,是从甲倒手到乙这里。并且,不可忽略的是互相倒手的过程中是有佣金的。
以最后一次报价乘以总数量的方式计算财富的总量,是荒唐的,这种有缺陷的计算方式能使得人们对于相信不真实的增长速度,获得了“现实依据”。
当券商的佣金费用和印花税快速猛增超过上市公司利润总和的时候,价格的上涨只可能来自于资本的短时间聚集,别无他解。
可人们就是喜欢浪漫,给自己各种“改革牛”,“制度红利牛”,“人民日报牛”等合理解释。泡沫飞舞在空中的时间里,凭什么要我相信有地心引力这样无趣的事呢?
现实太不给力了,我们要浪漫!生活已经很累了,我们要财富爆炸的梦!
我看到过许多关于泡沫各个阶段的描述,在泡沫发生破裂的这一点上,大多数的解释是,投资者突然发现在上当受骗了,原来自己天价买的东西,不过是很普通的玩意儿,然后引发抛售潮,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突然转性了?!猛然清醒了?!幡然醒悟了?!
我不这样看,泡沫里狂热的人们并不会突然清醒,泡沫的破裂来自于外在的强制约束力,而不是参与者的内省。
当上市公司的利润及不上各种交易损耗的时候,价格的上涨不过是后来者补贴先入者的旁氏骗局而已,旁氏骗局的增长来自于后入者被先入者的“成功”激励而加速涌入,破灭的时间点在于后入者的增长速度跟不上旁氏需要兑付的额度。
蓝颜色的是股市的指数,橙色的是新增开户数。
我们可以看到股市的上涨带动了新增开户的数量,当人们听到身边的人通过股市一个个实现财富增长的神话,比理财产品快一百倍的时候,纷纷按捺不住冲动,加入大军。
而新加入的资金又推升了股市,从而形成了一个正反馈效应。
我们并不能简单的说,这两个数据谁领先于谁,他们是互相作用的。
股市的上涨可以没有上限,但参与的人毕竟有上限。
我们看到,这一段时间内新增开户数量的下滑,指数横盘,因为参与者的数量逼近是有上限的,这个和股民的信心没有关系,总量是客观的。
而一旦失去新增的速度,没有基础的东西,必然遭遇滑铁卢。
不是股民的态度变了,不是谁幡然醒悟了,不是敌对势力冲着五星红旗来了。
看到这个辛苦培养起来的人气,有破灭的危险,并且了解社会上还有资源没有入局。赌场里熟悉的场景出现了,赌场老板会送一些筹码给赌客,鼓励暂时失利的赌客们别离场,争取回本赢回来。
赌场老板不是好心,他给你放高利贷,送筹码,不是为了帮助你发财,目的只有一个,还没掏干净呢,想跑?
上图里的红线,是上证指数,其余各色的线,是Shibro各个时间周期的利率。我们可以看到利率下降得非常坚决。特别是出现大跌的时候,本已经下降得厉害的利率进一步下降,坚决程度罕见。
这一阶段的送筹码活动使得指数有效回升,看到不过是虚惊一场,神话继续,只要后入者的涌入速度不缺,自我加强的正反馈就没有触及到极限。
当然,我们知道这种局毕竟是有外部强约束的。当社会上所有能进来的钱,都进来的时候,会怎么样呢?
新增加的开户数已经接近上限,以至于大好行情下新户数都下降,因为这是个人人炒股的时代,能开到都开了。当大街上的鞋童都在对你推荐股票,就是该卖掉的时候了。
与上一次后入者难以为继的情况不一样的是:
这一次冲击更高记录的时候,利率没有下降,而是上升的。特别是 1M 一个月期限的利率,飙升。有经验的投资者应该对这样的事件极其敏感。
融资杀入的也已经到了用光子弹的地步了,能借出去的钱开始吃紧。
后入者和他们的后入资金,用完了。
并非这个时候,有大量投资者幡然醒悟,啊!中国的上市公司并不值那么高的价钱,我们的估值好像有点太高啦。
也不是神秘的海外邪恶势力,布局良久,图谋不轨。
后入者用完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从5100 下来的急速狂奔中有一波反弹,给予许多投资者抄底的勇气,我们观察利率依然在走高,这次勇敢的抄底行为,结果可想而知啦。
7月份的反弹,新入者和资金的成本都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指数又开始攀升。又是抄底者们开始行动的“现实依据”,后果也没什么意外。8月13日的股市,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股市长期来看是一个正和的市场,短时间内股市脱离基本面,脱离地心引力笔直上升的阶段,也就是旁氏化的股市,需要后来者带着大量资金入场才能维持。
这个局的破灭并不是投资者幡然醒悟的内省带来的,而是外部无可奈何的强约束带来的。
一如我在 关于股市最简单的逻辑 (见附文)里讲到,人人浮盈,净值增长的时候,其实财富并没有增长,不过是净值浮盈计算方式造成的假象而已。
而正是这种时刻,我们知道游戏要散场了。
在股市最简单的逻辑里,那个小模拟的第三个阶段,所有人浮盈利情况:
所有人盈利,然后开始有人跑路,变成第四个阶段。
大家还都是浮盈的,已经有人退出不玩了。最后的情况大家都明白了。
下面的图:
黑色的线是活跃账户的比例。股票账户不是所有的都一直交易,有大量的套牢账户,因为不肯割肉,而一直装死。
我们看到随着股市的上升,大量装死的账户复活,参与了交易。
在股市大规模上升的过程中,装死账户比率迅速下降。人人赚钱的美好时代。
而股市再创新高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账户莫名其妙不活跃了。这就是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的时候。股市里的总财富已经减少了,但按照最后成交价乘以总价的方式,大家还是浮盈的,但实际的财富已经被抽出了,后来者的增速下滑,先入者兑现了利润走人了。表面上的净值增长已经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罢了。
旁氏化的资金游戏,其顶与股民信心无关。外部的客观约束,资金游戏里后入资金的不足,与先入者的兑现离场,让股民的期望变得压根不值一提。
所有重塑信心的举措都将变得无效,外部强约束,是唯一能阻止人类疯狂的东西。人类自身的疯狂形成的正反馈将停止不下来,直到最后被客观世界的上限遏制。
我像个强迫症患者一样说了那么多次外部强约束力这个概念,是因为这是我们投机者能够依赖的东西。
短期内的市场走势犹如醉汉,其规律难以捉摸,是不可预测的。而人类的疯狂程序,也是难以琢磨,难以计算的。投机者能拥有的,只有对外部约束力的把握,因为那些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这才是投机者真正的依据所在。
资本结构决定未来的价格,价格决定技术指标。
资本结构是未来价格的因,价格是过去资本结构的果。价格是下一个技术指标的因,技术指标是过去价格的果。
我们投机,想要对未来的价格有一个展望,需要对当下的资本结构有了解,以因去盼果。而不是用那价格的果,技术指标来做推测,那是典型的倒果为因。
短期内市场的走势并不可预测,各种小概率事件可能造成混沌的效果。你无法预测,某土豪不知道受何种怂恿突然大规模入市,或者某集团公司突然遭遇资金链问题,抽取大量资金填补窟窿。
但在大局上,我们对外部硬约束的判断,在长期中,依然能给我们方向。
我不是中国经济崩溃论者,中国经济的增速虽然在下滑,但如此庞然大物还在以比别人快的速度增长,依然产生可观的红利。我是资本泡沫必然崩溃论者,这像废话,因为既然已经称为泡沫了,人人都知道会灭亡,可大家就是喜欢浪漫。
我并不针对中国股市,也不针对二级市场,我认为所有的泡沫都只有一个下场,一级市场也好,外国市场也罢,逃不出的是规律二字。
泡沫,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概莫能外。
有人批评我过于看空中国股市,还真是批评错了,因为我极度看空的,不仅仅是中国股市。
关于股市最简单的逻辑
最近被催更得好厉害,其实该说的早就已经说过好几遍了,你们不审美疲劳,我自己已经创作疲劳了。大家还是那么关心股市,简单谈谈,这个话题已经纠缠太久了。
非常简单,人人知道的道理:
股市产生的收益=上市公司的利润分红+股民的投入-(印花税+手续费+上市公司圈走的钱 +融资利息+配资公司的利息+套利成功者的利润)
天上不会掉馅饼,股市并不会凭空产生财富,股市只是个市场,作用是交换。所有的真实增长来自于上市企业的利润。如果上市企业的利润分红比较吝啬,甚至可以在大局中忽略的话,唯一的净流入就是后来股民的投入。
一个依靠后来者投入维系先入者的局已经说得嘴烂,不赘述。
(印花税+手续费),这两项的抽血与交易量正相关。现在中国股市的交易量都在万亿级别,也就是说交易手续的损耗如果按万三来算,这每天起码三亿多消耗是逃不掉的。印花税千一的话,又收十亿,这些是纯成本,是没法避免的。
上市公司圈走的钱,包括IPO和再融资等等,股民朋友们银转证,把钱从自己的银行账户里划出去打新股后,这钱就到了上市公司的账上了。如果上市公司产生的利润分红及不上股市里融资圈走的钱的话,就是纯付出了。
融资入场者的利息,这个也是纯成本,如果融资流入的速度大于利息支出的速度的话,我们能看到的是正贡献,这都体现在股民的投入里,利息是纯成本。
配资公司的利息收入,这个原理上和上面的差不多,但实际效果却不一样。在配资刚刚起来那会儿,后来的投资者的流入是远高于利息损害的。
然而配资公司就是民间高利贷的另外一种形式而已,其利息已经一点不逊色于民间高利贷了。你们想象一下,有没有正常的公司,可以靠高利贷解决资金问题?
股市不过是个公开的企业融资的办法,高利贷是企业无法承受的东西,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和悲惨的结局,这个是常识。为什么换一个马甲,高利贷变成民间配资公司,转一道手,给投资者,再给卡几道手续费税费等交易磨损,就会变成一项可持续的业务呢?
当一门生意被高利贷拖垮这种事情已经不成为新闻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对本质上也是民间高利贷的配资业务,最后项目的结局不是太美好感而到意外呢?
这难道不是早已经注定的,靠常识就能搞清的吗?有什么好稀奇的呢?
当资金快速涌入市场的时候,这些高利贷资金推升着资产价格,而当每月两分,三分的高利贷开始在不断增加的本金的基础上抽取利息,也是养活整条利益链条上的从业者的时候。
股民朋友们应该要知道,放高利贷者的法拉利和兰博基尼,证券公司富丽堂皇的总部大楼,整条产业上高收入的金融从业人员,都是你们养活的。
如果投资能起到正确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从而产生社会的正收益,上市公司在完成融资后大显神威,那么这一切都是成本而已。
否则,这些都是要股民同志们做衣食父母的胃口奇大的巨婴。
套利成功者的利润暂且不表,我们把这个等式再简化一下:
投资者的收益=上市公司的分红利润的增加-广义交易成本-套利成功者的利润
当股市上涨100%的时候,如果GDP只有7%的增长,民间高利贷开始收割,成为广义交易成本中一支新生力量,上市公司的分红如果不达到100%,并且还要再加上所有高利贷收益的话,救市能有什么解?
国家队直接买买买,那么国家队在式子里的位置有两个地方。
股市产生的收益=上市公司的利润分红+股民的投入-(印花税+手续费+上市公司圈走的钱 +融资利息+配资公司的利息+套利成功者的利润)
一个是套利成功者的利润,另外一个是“其他股民的投入”。你们觉得国家队是会赚呢?还是会赔呢?
前者对股市是纯成本,后者对股市而言才是贡献。为什么有人觉得国家队赚钱是福音一样?
我们来谈论一下最后一项,套利成功者的利润。
我们现在先假设,有一家从来不分红的公司,我们有a b c d 四位股民朋友,他们各打中了新股500股,价格是20元,每个人给上市公司圈走10000元,上市公司圈钱抽走共计40000元。每位投资者手上还有10000元现金在手上,也就是传说中的“子弹”。
净值的计算方法永远是股票持仓数量×股价+现金。这个时候大家都一样。
我们的股民a 以 22元的价格卖100股给股民 b
a 的持仓减少为400,b 支付 2200 元现金给a,b的持仓变成600股。这个时候大家的净值都是增加的!这个时候企业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我们所有人的净值都是增加的。
a 继续卖了100股给c,这个时候用24元的价格,我们的情况又变化了:
a 再将手上的300股一下以26的价格抛售,d 是个右侧交易者。听闻大神们在朋友圈质问他“有些人在泡沫里越来越富有,有些人在泡沫里越来越聪明,你要做哪个?”等至理名言,果断成为成熟的右侧交易者,从a这里以26买下了300股。
所有人的净值又都增加了,真是个全民股神的时代。b 这个时候的净值是傲视群雄的,完全有理由嘲笑一下 a c d 不行。
a 的净值最低,其余的入场越早的人净值越高,入场越晚的越低。不过这都不算什么,因为所有人的净值都增加了,人人都是股神。
唯一变化的是a出场,拿着利润离开了股市,从此股价是路人。
这里假设上市公司没有贡献任何利润分红,也没有印花税和手续费,所有股民也没有借高利贷炒股,一切成本忽略不计。如果你要更加贴近真实市场的话,不妨去比一比上市公司的分红和后面这几项哪个多哪个少。
a 离开桌子之后,桌面上所有人的资产在上市公司没有贡献任何利润的情况下,都是盈利的。钱从哪里来呢?一桌麻将竟然出现所有人都赢钱的情况,大家都觉得很合理,这就是上半年真实发生的事情!
桌面上的总资金变少了,大家一点都不慌,60日均线没破,有什么好担心!
a 已经是路人,这个时候如果b要以25元的价格,卖200股给c的话。
c 和 d 的子弹都只有不到3000,这意味着他们能承受的b 的400股股票的价格至多不会超过()/400=12元。想再出货的唯一出路是腰斩以下。
当然,这不是股市模型,只说明一个简单的事实:不考虑上市公司利润分红和广义的交易手续费的情况下,股市是零和的。
当零和游戏这一个局中有人盈利套利走人了,对剩下所有人而言都是个坏消息。
而如果上市公司的利润分红赶不上高利贷的话,这就是个负和游戏,负和游戏里有人获利离场了,更加不是个好消息。
我们计算净值的方式是(持仓股数量×最新股价+现金),这个计算公式似乎很科学很正确,然而我们计算的是所有的股票数量乘以最新的股价。
如果最新的股价是18,我们持仓20000股,虽然18这个价格上只有300股,我们的净值却依然是假设我们20000股全部能以18这个价格瞬间卖完。我们拿这个衡量我们的财富。
整个基金行业的业绩标准是基于净值的曲线的。
市值怎么计算?市值是最新的股价乘以总股本,如果18是最新的股价,虽然只有300股有人愿意以18买,总股数有一亿股的话,该公司还是值18亿。
是的,整个金融业都在讨论的概念就是这样子的。
我们再回到最初的简单道理:
股市产生的收益=上市公司的利润分红+股民的投入-(印花税+手续费+上市公司圈走的钱 +融资利息+配资公司的利息+套利成功者的利润)
如果上市公司的利润分红赶不上后面那些乌泱泱的一大坨成本和损耗,那么负和的局里唯一的正能量就是其他股民的投入,这个东西是不是无上限的呢?
换言之,有没有无止尽的旁氏骗局呢?
股市和其他旁氏骗局也不是完全没有区别,区别在于股市因为捆绑了国家的经济,其他旁氏骗局是没有办法创造新的钱来托的,而股市可以,因为它的背后是政府。
现代的金融制度,使得央行拥有理论上的无限铸币权。那政府能不能通过创造货币的方法来使得这个局维系下去呢?
理论上是可能的,货币来源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证金公司获得银行信贷入市本身是创造了大量的信贷,这会创造出“准货币”,也就是M2的增长来进到这个局。
我们知道旁氏骗局对资金的渴求是越来越大的,如果增加货币供应总量来维持我们式子后面那乌泱泱的一大坨,就是央行印钞票来给放高利贷者买豪华跑车了,画面太美。
那央行印钞有没有制约因素呢?当然有!再下去就要政治不正确了,点到为止,各位自己继续思考下去。
为方便大家,我已开通交流QQ群:【423905】,共同探讨大盘走势及个股,每天分享股市最新资讯,可共同探讨买卖点和选股的技巧。欢迎关注!文章源于网络不做任何参考,请您自己对自己的操作负责,风险自负!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免费交流学习
想要站稳脚就来找我
今日搜狐热点那些卖几块钱东西还包邮的卖家是怎么办到的?不会亏么? - 知乎6953被浏览546063分享邀请回答5.7K24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845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5 个回答被折叠()朱平:用时间来降低亏钱概率
我的图书馆
朱平:用时间来降低亏钱概率
朱平:用时间来降低亏钱概率
19:32:21 阅读3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
价值投资:通过时间来降低亏钱的概率
收益率呈正态分布导致不可能人人成为巴菲特
广发基金是如何选股票
如何应对市场大幅度波动
【网易财经】: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网易财经主持人张伟,我们今天继续推出大型策划《寻找中国的巴菲特》访谈,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广发基金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朱平先生,和大家聊聊价值投资,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访谈,能够让更多的投资者、老百姓能够了解价值投资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公募基金是什么样的一个投资行为。首先请嘉宾和网友打个招呼。
价值投资:通过时间来降低亏钱的概率
【朱平】:各位朋友下午好。
【网易财经】:我们直接进入主题,首先请朱总谈一下,您曾经谈到价值投资,说做投资一定要稳健,我们想了解一下,您是如何理解价值投资的?
【朱平】:这个要从两个角度谈,一个是为什么投资这么有魅力,我曾经经常跟大家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做三笔投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第一次挣了100%,第二次挣了50%,第三次亏了50%;第二种每一次都只挣20%,但是连续做了三次。这两种方式的结果是,第一种,三次投资行为做完之后收益是50%,第二种是70%。第二种方式的收益是很低的,每次只有20%;第一种投资的收益两次都非常高,只有最后一次稍微差一点,但是差距却显示出来了。我举这个就是谈投资的最大问题在于复利。虽然每一次收益很小,但是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就会赚钱。有一个经济学家说过举过这样类似例子,如果宋朝如果只有一个铜钱,你从宋朝投资到现在所获得的钱可以把整个纽约买下来。投资最最核心不在于短期收益,而在于长期的盈利。
如果要达到这种结果,尤其是当你的收益很高,怎么保证不亏钱?投资的方式可以有更大的概率保证不亏钱,而且跟着市场走,保证不亏钱。
第一、为什么投资不亏钱,我们要对公司进行基本面的技术研究,给它一个合理的估值。基本面是无时无刻不再发生变化,人们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说投资最好能够给一个比较长的年限,就像以前看电影周星驰说给爱一个年限是一万年,短期确实有可能出现波折、亏损,但是通过对基本面价值的深入研究,估值是在合理的模型下做出的,所以亏钱的概率非常小,但是即使是这样,也可能会发生亏损。
第二、我们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虽然你可能对某一个企业的判断,或者某一个企业受市场影响,会出现波动,比如网易在上市之后也曾经出现过大的波折,但如果通过投资三个或者五个以上的公司,而且这些公司各不相同,这些企业同时出现问题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所以,我们一个是通过更长的时间,二是分散投资,三是要有安全边际,对这些公司进行价值分析,风险分析,对最坏的情况有把握。做足这些功课之后,虽然每次的收益不是特别高,但是时间长了,你的收益会非常高。巴菲特是全球最成功的投资者,他的年收益也不过是20%。
【网易财经】:刚才朱总谈到以估值考量一个上市公司的价格到底是多少?我们想了解一下,如何寻找到一个被低估的股票?
【朱平】:这就相对复杂一些,这里面要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第一、股票有哪几种类型,这些分类不是特别严谨,我们说做投资基金经理很像外科医生,有很多严谨的知识,同时也有经验的积累。所以我们说投资有时既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同样,对公司、股票的分类也有严谨的一面和经验的一面,我们可以把公司分为七类,持续成长、试验型等,公司股票价格就是便宜等,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公司、股票,我们用不同的估值的办法,最简单的就是DCL模型。对它未来的预期还不确定,因为我们说要把它未来的几年的收益做折线。所以我们更多的采用感性的,我们用市净率,用K线图,成本法等,尤其是房地产公司用的比较多,当然对保险公司还有另外一个独特的方法,对它进行估值。
这些不同的估值方法对不同的公司会有不同,比如人家告诉我们有时候在最便宜的时候卖掉股票,有时候在最贵的时候卖掉股票,这就是对同一种估值不同的理解。同样是10倍市盈率的股票,有时是需要大量买入的时候,有时又是需要大量卖出的时候,这些都是公司因市场的阶段而发生变化的。估值模型比较种类比较多,第二有严谨的一面,但是真正做投资的话还是需要一些专业的投资者,有经验上的积累。
收益率呈正态分布导致不可能人人成为巴菲特
【网易财经】:我们都知道价值投资是一个普遍的真理,但是为什么价值投资却只能成就一个巴菲特?
【朱平】:巴菲特说过一个故事,假如说全美做一个掷硬币大赛,谁把硬币掷出去之后谁猜准了那一面就晋级,这样我们会发现,开始可能上亿的人来参加比赛,每次淘汰一半,过了二十年之后,可能还剩下十个或者是二十个,你会发现这些人每次都猜对了。我们要分析一个问题,到底是这个选手有能力猜对,还是说概率说有人肯定能够猜对,肯定有人猜对,因为每次都有一半的人猜对,猜错。如果这样,掷硬币的人可能会说他会通灵,会算卦,对硬币扔出去的时间能够辨别,所以可以辨别出硬币的正反面,这是能力,不是运气。有的人甚至去写书,说为什么能做到,他会成为很多女性追逐的对象。
说到这个故事,我们再说一下价值投资,每一个投资者如果用价值投资的方式做,很多人看了巴菲特的书,你会看到他非常严格,他做的许多事是非常人所做能到的,比如这次大大跌能够处境不乱,这个投资者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了。即使所有的人都这样去做,也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获取一样的收益。我们从学术的角度来说,收益率大致是呈正态分布的,获取最高收益的人是非常少的,因为这个形状是两边的人少,中间的人多,巴非特的收益率是全球最好的收益率。
他之所以做的好肯定是有他的原因,但是一定会有这样的人。我说这个故事的意思是,我们探究他成功的原因,不一定能从根本上改善每一个投资者的收益状况,因为这个市场上平均的收益,比如是10%,所有市场上的人平均收益就是10%,不会超越,即使大家都变成巴非特,也不可能都是巴非特的收益,因为所有人的收益就是市场平均收益,而市场平均收益是呈正态分布的。这是我为什么会认为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巴菲特,最主要我觉得巴菲特是不可复制的,就像乔丹不可复制一样。但是巴菲特的一套价值投资的方法、理念,确实是值得大家借鉴,也有数据表明,如果你非常严格的遵循价值投资的方法,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当然,巴菲特也有一些其他的特征,他掌控了很多保险公司,这些保险公司确实给他的投资很大帮助,他用别人的钱获得收益,给他带来了非常大的方便。
第三、巴菲特的投资更多的是主动性投资,他的投资不像公共基金一样不对企业进行干预,他买一个公司如果他觉得董事会很差,他会换掉,因为他的股份支持他行使这样的权力,他会干预企业经营,他跟被动的投资方式是不太相同的。我对巴菲特的投资有这三个方面的认识。
【网易财经】:朱总谈到巴菲特在市场大跌的情况下处变不惊,也是很不容易,目前中国的股市跟美国还是有差距的,价值投资在中国可行吗?
【朱平】:从平均数的角度来说,一定是可行的,没有什么可疑问的,我们有一批公司,万科、招行,这些公司都特别好,虽然现在收益不是特别高,但有已经有非常高的增长了,包括苏宁现在股价也不便宜,但这些公司历史上收益都是十倍以上。我们正在向100倍的收益率公司挺进,会给投资者带来上百亿的回报。这种情况下看到企业的估值还是不算贵,所谓估值就是一只股票十年都没怎么涨,另外一只十年涨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很多人会说,涨了那么多倍是资金推上去了,确实股票涨了肯定是资金推的,但是,我们可以仔细的分析这两个公司的价值,看他们的估值,有一个公司在十年间,甚至是十几年间业绩增长了十几倍,而且我们从现在分析来看,还会继续增长,它的股价增长十几倍是很正常的,我不买肯定有人买。如果公司十几年业绩都没有增长,我说你的股票涨上去还会跌下来。所以说价值投资从回报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实际获得的结果,已经有的经历,还是从理论上看,都是不用怀疑的,股票业绩不可能很低于市盈率的。
相反,业绩始终不变,人气来了就推上去,这样的股票我们也有经验,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会跌回去的,只不过中国有点特殊,中国上市是审批制,不是什么企业想上市就可以上市,这样使得中国的上市公司数量是不多的,包括优秀的公司,优秀的公司一定是稀缺的,这是没有办法的。由于审批制使中国的壳公司也变成一种稀缺的品种了,这样国内的公司给大家一种假象,可以炒,就像前段时间ST、SST、新ST的股票,炒的很热,当时买这个股票确实能挣很多钱,但是进行价值投资是没有意义的,都没有这些高,等你挣完之后,你会发现这个股票怎么一文都不值?这时他就会犯嘀咕。
假如中国能像其他的国家一样实行注册制,虽然优秀的公司依然是稀缺的,但是垃圾的公司可以大量的做,随便几个人放一块地也可以做一个公司,如果这样我们可以制造无数的垃圾出来,但是优秀的公司很难制造出来,因为你要有那么多的盈利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发现国外有很多仙股,这样的公司太多了,我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我国的审批制保护了上市公司,使垃圾公司少了一些,也确实使一些不成熟的投资者有一些假象,认为有钱就可以让垃圾公司上涨。这种现象,包括今年这次大跌之前,很多我们看不懂的股票上涨了,并不能否认价值投资,比如今年就算银行股没上涨了,也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好的回报,只不过一些暂时没有价值的股票看起来涨了很高,我们认为这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
广发基金是如何选股票
【网易财经】:我们想了解一下广发基金是如何选股票的?
【朱平】:我们谈过很多次了,这个事情要从几个角度看,作为广发基金,我们也是在制造产品,我们基金公司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你买了我们的基金时间长了我们给你回报,我们生产这个产品就是投资的行为。实际上我也是回答我怎么去生产我的产品。
回答这个问题有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是一个团队,现在国内有相当多的基金已经超过1000亿了,这么大的规模,靠几个人分散的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作为广发基金或者整个基金管理公司,给投资者提供这个产品一定是一个团队,一定在公司内部是分工,我经常跟我们的内部说,成熟和不成熟的基金管理有两个指标非常明确: 1、是不是研究员想研究哪个公司就可以去这个公司研究;2、是不是基金经理人想买哪只股票就可以买哪只股票?在我们公司这个答案都是“NO”,我们必须整体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随心所欲的。
第二、我们这个体系的基石包括几个方面:1、投资很严格,所有的投资行为都要建设在一个假设之上,不能说这个股票涨了,或者有一个消息,像我们同事在一起聊天说市场上有一些概念涨的非常好,比如上海本地股概念,这种概念可不可以投资呢?可以,我们考虑一下为什么这个股票会涨,什么时候是一个比较便宜的时候,涨到什么时候是贵了,我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计算给出一个可重复的结论。比如这个股票现在是5块钱买了,涨到10块钱已经到了极限要卖了,我们能不能做到这点。这些公司的业绩、市盈率是怎么算的,根本就得不出任何一个明确的结果,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其他还有什么依据可以让你得出买和卖的决策,你找不出来,这个股票虽然涨了,但是什么都不代表,只是表明它涨了,我们其实是没有办法把握这个机会的。
其实巴菲特也说过,买入股票最坏的理由就是别人告诉你说这个股票要上涨,卖出一只股票也是这样,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你怎么说都是对的。有时很多人说这个股票涨了很多、很好,其实他没有理解作为一个机构、专业的投资是如何进行投资的。如果我们有很多的基金做投资,事后这样说是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必须在这个股票没涨之前就对它进行判断,能涨多少,未来能涨多少?首先要有一个理论基础,我们一般所说的理论基础就是价值投资,随着一国的经济持续上升,人们的收入持续上升,企业的利润整体来说也是持续上升的。这在经济学上会有研究的结论,随着要素不停的投入,企业的规模、GDP的规模、企业的利润至少会螺旋式的上升。随着业绩的上升股票会涨,为什么会涨?随着企业的利润上升,人们的收入水平会上升,我们拿了钱之后一部分用于投资、一部分用于消费,随着企业利润的上升我们的收入在上升,可用于投资的部分钱也在上升,多了这部分钱正好可以把股票的价格推高到一定的程度,整个循环都是非常完美的,不会出现断层。这点就不像投机,投机可以用钱堆的,堆到一定程度发现钱不够了,就像几年前的德隆,泡沫一下破灭了,一个国家的市值跟GDP必定成一定比例的,超过这个比例多了,肯定是一个泡沫。
在这个基础之上,底层的是价值层面,第二个层面是怎么获取这个讯息,分两大类:第一指数投资,如果你搞不清楚哪只股票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利润肯定上升,你这辈子买两只基金就可以,一个是指数基金,一个是货币基金,货币基金就是你觉得这个市场不好,你歇一歇,因为只是资金的利息;如果市场好就买指数基金。这种哲学也是非常好的,就是被动投资的一条线。
第二条线是主动型投资,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主动的管理获得比平均水平更高的收益,这在共同基金管理,尤其是私募基金管理中是非常多的,虽然大部分的基金都跑不过公募基金,但是不跑是不知道的,而且没有主动型的投资者对这个市场进行挖掘,被动型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被动型觉得已经有人把这个市场中应该涨的买了,不应该涨的卖了,使得这个市场非常明晰,被动型的理念是建立在主动型理念的基础之上,这也是主动型投资的方法特别多的原因。
至于主动型的理念基础是非常多的,每个公司都不一样,有的公司认为通过对行业内领先企业进行投资,长期持有就可以获取比较好的收益;有些公司认为可以通过市场的主题投资来获取比较好的收益。各不相同,就广发基金,我们是相信通过基本面的研究是可以获取理性投资的。每一个时间,每一年我们都会发现有一些行业或者是板块利用基本面的原因显著表现比其他的行业好,比如今年尽管有很多垃圾股表现非常好,但是这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在我们考虑考虑范围之内也有相当多的行业表现非常好,尤其是资源,像铜、锡,今年的表现都是100%以上,比如券商概念股,这些公司的股票上涨的幅度也是200%左右;小的化工,一方面是由于周期性的原因,另一方面,这些化工企业确实核心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有非常好的潜能,还有是装配、造船,利润有非常大的涨幅空间。
遵循我们所说的价值投资理念,你的收益会非常高的,我们做的不高是我们坚持的不够,研究的不透,但这不表明这个方式是错的,所有的投资必须是建立在理念的基础上,而这个理念有两个层面的基石,在这个基石的基础上进行分工,我们有研究员、基金经理、交易员、投资总监,以他们为核心的策略团队。这四个层面实际上也是投资流程的四个部分,通过他们来完成最后的投资。
研究员、基金经理、投资总监都有各自的权限,说起来很复杂,总之这四个层面都对投资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研究员不认同,认为某个公司不能投,基金公司是不会投的,投资总监认为风险过多,基金经理也会把它PASS掉。
即使是交易员,如果发现出现异常投资行为,交易员是可以拒绝执行的,每一个投资的交易行为不是某一个人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实际上是这四个参与者都有或多或少的权限,还有一个参与者,是风险控制部门,它的控制、约束会通过交易员来行使,在理念的基础深通过分工、流程共同完成投资行为。
【网易财经】:选股票时有一个安全边际,广发基金是如何应对和控制市场风险的?
【朱平】:我们的手段有很多。我们对风险控制的哲学,涉及到风险控制的理念、方法、部门、程序等,我们有合规性的指标控制,有风险控制的部门,监察室来控制的等,也有投资的内部控制,还有投资授权制度,就是你买一只股票只有在一定范围内买,超过这个范围就不能买了,我们对研究员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前段时间研究员没有时间出差,因为前段时间季报和年报密集的时间,就要求研究员必须对核心库的股票进行研究,季报和年报必须认真阅读,写点评,必须看这些报纸。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跟投资的过程一样,也是非常复杂的,第一、要有理念、基础,第二、要有流程,第三、要有合作。
【网易财经】:基金投资有一个强大的研究团队,但是对普通的投资者而言,他单兵作战,如何选股票呢?
【朱平】:我经常举一个数据,美国这么多年指数的增长是年均10%,基金的年收益是7%,散户是3%,通过这个数据你可以看到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不可以做,投资是一个专业的事情。作为个人投资者,其实你是劣势的,我们也看到很多散户利用这种劣势就把基金、投资和个人投资者对比起来,这其实并不是对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为投资是一个专业的工作,你总是要知己知彼才可以百战不殆,这是一个现实,并不是做一件损人利己的事,是很现实的事,你对投资的公司要了解,你要知道市场大部分的投资者的,他们的行为特征,这样的投资才更有把握。
作为个人投资者你会发现你没有这样的精力,你能做的有三个出路,第一种、是别人替你做,买基金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第二种、缩小你的范围,像基金,专业的投资者去做投资,只选几种股票,如果你也想做专业的投资者因精力有限你只能缩小范围;第三种、不专业的去做它,乱买乱卖,这样从总体上来说,我认为你不会有好的结果,如我刚才提出的数据,收益率是显著低于专业投资。从理论上分析,孙子也讲“胜者先胜而后求败,败者先败而后求胜”,如果你做不擅长的工作,我认为你是先战而后求胜,追进去涨了就正常,亏了就跑,这就是先战而后求胜,而专业的投资者会先对它进行分析,认为它一定是可以挣钱的,才可以买入,如果这个股票跌了我会想当初买它的原因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变化我会加一点,因为更便宜了。
最开始我就讲不一定百发百中,但是从概率上来说,从相对长一点的时间来说,基本上做到先胜而后求战。对个人投资者必须要认识到这种不足,尽量去弥补,而不是对立,先浑水摸鱼,做了再说,从战略上来说,这不是非常可靠、有效的战略。
【网易财经】:什么样的股票才能进入广发的股票池呢?
【朱平】:这个太复杂了。我们对所有的上市公司都会按照行业分类,对这个行业当中的一些指标进行筛选,之后会进入备选库,进入备选库相对来说还是很多,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划分。投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进行深度挖掘,刚才说了每一个基金管理员都不可能进行很多研究,研究能力是有限的,我找100个研究员沟通就成了一个不可能的问题了,一个经理人面对100个研究员没法沟通,一个人说10分钟1000分钟就没了,不用做投资了。任何一个机构都必须要解决宽度和深度的问题。
所以有的投资机构就选择了深度,我选择很少的公司仔细的研究,不能选很多的公司进行仔细的研究,因为沟通成本太大了,所以只能有这十个或者二十个研究员,我要么就是让这些比较少的研究员研究少的公司,但是非常仔细的研究;是借助别人,研究员就做资料的总结,行业基金经理人,他对这个行业当中的股票进行选择,他不去做研究,让别人做研究。每一个基金管理公司就是这两种选择。
这两种不同的选择也决定了每一个基金管理公司选择什么样的公司,对于做深入研究的重点就在于选择最熟悉的公司做研究,可能会花相当多的公司来选择符合什么样的标准的公司是可能挣钱的,不同类型的公司有不同的选择标准;第二种标准是做更多的资产配置,可能在个股选择上不会那么准确,其实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今年只要选了我刚才说的几个行业,即使个股不怎么样,也比选银行当中最好的银行挣钱。
美国也有机构做过研究,投资收益90%以上是来自于资产配置,一个是注重广度,一个是注重深度,注重深度就是注重个股的研究和把握,广度就是资产配置的把握。这是两个不同的模式。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公司研究,以及研究什么都有不同。
【网易财经】:基金是有排名压力,基金会不会为业绩排名而放弃价值投资,你们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朱平】:你短线做的很好长线也不会很差,你长线做的很好短线也不会很差。所谓的为了短线而放弃长线只是可能放弃了你的理念。其实短期和长期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水火不容,只是他有矛盾,这种矛盾就是有时你觉得这个股票很好,但是总是不涨,甚至是降的过程。但实际上你会发现,如果你通过分散投资,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其实已经解决的不错了,如果因为有些股票涨了,你认为不应该买这种股票,因为你找不出任何理由买它,这种情况下你受排名的压力买它,过一段时间这个股票天天跌停,这时就会发现会不会是因为短期放弃了长期,这种现象就可以用刚才的评语去评论它。但如果你是在你理念的结果中做投资,短期和长线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矛盾,很多时候是一致的。
【网易财经】:国内的很多基金在倡导价值投资,但实际上也是跟着市场的热点走,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朱平】:跟着市场的热点走并不是一个坏事,只不过对于投资的管理者经常做基金计价。一个热门股如果涨的很多当然值得投资,但如果这个热门股已经涨的差不多了,你还是在自己的理念上,还是进行估值分析,假如你认为另一个个股的收益大一点,可能去投资另一只股,国内大家基本上还是看一年的表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么严重。
如何应对市场大幅度波动
【网易财经】: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无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机构,您认为他们怎样如何应对市场的波动?
【朱平】:首先是无法回避的,我经常说,投资者首先要学会和风险共存,很多投资者是厌恶风险的,想赚钱又害怕风险,一跌了就像割肉,这种行为不是很合适,投资者获得很好的收益是因为他不确定,如果确定就不会有这么高的收益,因为大家都投就不会有很高的收益。大家没有投,你投了你才挣钱,如果大家都认为挣钱可能就没你的机会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认为能挣钱,就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有可能是基本面,有可能是政策面,有可能是天气,各式各样的原因都会出现,总之是不确定的。就像年初时大家都想今年会不会又一次调整,真的这次调整下来也没有多少人想到会是这样的调整,是不是现在调整就结束了,也不知道。
今天震荡幅度是非常大的,这些都是非常不确定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回避这种不确定因素,我们要获得投资收益必须适应这种风险,不要指望什么都在你的掌控之中。
第二、投资具有管理的不确定性。1、这种不确定性实际上不是那么可怕的,只要时间长一点,价格总是会趋同于价值的。2、通过合理的分散投资,也不是说无限的分散。3、要对所买的东西熟悉、了解,不是看K线图,因为看K线图经常不准,如果你掌握的很准当然好了,但是经常会不准。
通过公司基本价值的分析,大家都认同的估值方法,然后进行投资的决策可能相对来说准确率会高一点。分散投资对你买的东西要进行深入、仔细的研究,才是管理风险的重要方法,当然也有其他的方法。
【网易财经】:要回避市场的波动是应该买蓝筹,但今年以来蓝筹股并不理想,您是如何看待蓝筹股行情的?
【朱平】:今年表现不理想?也不是很差,那些垃圾股几个跌停下来也很差,蓝筹表现比他们好多了。风险是回避不了的,我刚才已经谈了这个问题,如果以回避风险的方式在这个市场上投资,你会发现你挣不了什么钱,总是在你应该买入的时候卖出,在刚刚买入的时候就下跌了,你一定要和风险共存,才能获取收益。
蓝筹股因为这个企业规模非常大,经营也很少出现太大的波动,所以公司的股价相对波动低一点,但是收益率也会低一点,就不如中小型的企业利润增长的那么快,这是波动低的原因。因为不可能回避风险的,蓝筹也不可能回避波动,只不过波动低一点。第二、波动的大小和风险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你的风险小可能收益也会低。
【网易财经】:朱总您理想中的市场是什么样的,请描述一下您对未来市场的看法?
【朱平】:理想中的市场肯定是企业年年挣钱,其次才是大家相对理性一点,市场还要规范一些。
第一、我们希望这个市场上能够有更多的好公司,年年挣钱,这是很难的,也是有规律的。
第二、我们希望使这个市场更规范一些。
第三、这个市场能理性一些,有钱赚大家就买,没钱赚大家就不买,不要硬买。
【网易财经】:朱总能否展望一下未来的行情?
【朱平】:我们只能说中国的经济仍然没有迹象表明要结束,中国的长期的经济增长虽然不会在某一个时间结束,企业利润增长非常快的趋势不会永远这样,但是我们仍然认为目前还是处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股市仍然会给大家带来非常大的回报。投资的收益从根本上来讲是来自于企业,因为钱多炒股票是一种零和游戏,从平均水平上来说,可能是零和游戏。如果你觉得有两件事情,一件事情你只要做了,从平均水平上来说就会比较好,还有一件事情你做了,从平均水平来说就不是很好,做的最好的人投入比较有价值的股票也会获得比较好的收益,如果你的资质平平,从战略上来说选择投资有价值的股票是比较理性的。
【网易财经】: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说一下网友的问题,按照契约,基金是必须保持一定仓位或者在指定时间内建仓的,但是如果当时你们在股市中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你们会怎么做?
【朱平】:一般不会出现,假如出现,证监会也不会发行新基金。如果已经有基金的话会封闭基金(行情论坛)申购,不接受新的申购。
【网易财经】:还有一位网友问,07年你们看好的有哪些股票?
【朱平】:我刚才已经说了比较好的行业,至于这些行业的龙头公司我们认为都是非常优秀的,值得投资的。
【朱平】:随着点位的上升,基金会比股票好一点,除非你自己有非常强的专业能力,当点的时候,你去买股票会比买基金收益高一些,因为那时价格便宜,风险低,现在的市场波动是非常大的,这时如果你没有相当强的专业能力还是让专家给你投资可能回报会更好。
【网易财经】:网友说,我想买一只偏股票的基金,请问广发旗下哪个基金最好?最近有新基金发行吗?
【朱平】:我们现在有三只股票型基金,有两只平衡型基金,我们是一个投资的团队,可是投资的风格又各有不同,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没有更好的,只是更合适的。比如我们平衡型的基金波动性可能小一点,这几年大跌你会发现它跌的比较小;股票上有一个小盘基金,往上涨的很快,往下跌的也是相对来说快一些;我们还有策略优选等等,策略优选是投资策略的组合,包括基金经理人,每个投资者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股票。我们基金表现还不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只股票出现明显比较弱的情况。我很难给出哪只基金更好的结论。
另外,我跟大家说一下,今天的报纸大家可能已经看了,批准了四只基金的发行,广发大盘基金也被批准发行,这只基金也是酝酿了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投资者有兴趣可以去申购我们这只基金,这只大盘基金也是一个偏股型的基金。银行、证券公司、网上都可以申请。
【网易财经】:本次调整过程中,广发基金是如何操作的?是否面临赎回压力?
【朱平】:大跌的这几天是净申购。
首页 | 博客群 | 公社 | 专栏 | 论坛 | 图片 | 资讯 | 注册 | 帮助 | 博客联播 | 随机访问 我是一个全职外汇操盘手巴菲特批判- -| 回首页 | 2007年索引 | - -单日盈利超过20%的方法巴非特选继承者标准之自我批判&&&&&&&&&&&&&&&&&&&&&&&&&&&&&&&&&&&&&&
巴非特选继承者标准之自我批判
纳西    作为伯克夏?哈萨维公司的当家人,巴菲特认为继承人标准是 “选择符合我们要求的这么一个人并不容易。当然,从几个有过成功投资记录的人当中选出一个最聪明的人,也算不上比登天还难,因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短期之内的经营业绩,一般经过考核总能得到答案,可是判断一个人长期的品质,特别是他如何胜任风云突变的投资市场,才是最大的难题。”  巴菲特在股市跌宕起伏一辈子,对于“风险”的认识远远超出了普通人,同样,他也要求继承人必须具备这方面的卓越素质。“资本市场变幻莫测,充满着诡秘的色彩。一个致命的错误也许可以把经过几十年积累孕育的出色业绩彻底地毁灭。干我们这一行,必须对风险要有足够的敏感,这种风险也许是当事人此前从未经历的,但天生的职业敏感要求他必须足够谨慎。当事人如果机械教条地套用某些金融机构使用的那些数理分析模式,往往就会忽略投资战略中隐藏的危险错误。这是我对继承人最担心的问题。”  此外,巴菲特强调领导者必须具备某些基本的素质。“性格和脾气也很重要。独立的思考能力、情绪与感情的稳定性、对投资者个人行为和金融机构集体行为的深刻理解,也是在资本市场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我目睹过很多出色的年轻人很有潜力,可惜就是缺乏担任团队领导的基本素质。”    对照自我批判:  1. 如何判断一个人在投资上体现的长期的品质?这种品质的标准是什么?我在投资上有那些不好的品质,是难以克服的呢?注定我成功不了呢?  2. 我对风险有足够的敏感吗?我对财务风险敏感吗?对管理者的欺诈行为有洞察力吗?对我们我国国情中那些特殊的文化以及制度风险给予足够重视吗?  3. 我是不是经常机械教条地套用数理分析模式来评估价值呢?而不是针对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未来不同的产业机遇与条件,结合不同企业内部与外部条件综合的评价价值呢?  4. 我是不是经常纠缠于具体的企业经营而对森林里的沧海桑田的变迁带来的风险想的不够呢?  5. 我的脾气与性格怎样形成的?遗传因素有那些?后天环境影响有哪些?我性格脾气中难以改变的对投资造成致命影响的是什么?我需要一个怎样的合作者以及合作方式才能发挥我长处?有效弥补与制约短处呢?  6. 我独立的思考能力够吗?对反面的因素考虑的客观吗?是不是总是感情上不好接受而先入为主呢?我的阅历首先支持自己对事实真相的判断力吗?如果财务数据背后的事实根本缺少社会经验去洞察,这样情况下所谓的独立思考不是自欺欺人吗?  7. 情绪稳定除了性格问题,难道没有方法的问题吗?对未来的长远的危险不做深入时间的考察担心能避免吗?情绪能稳定吗?如果总是不停的亏钱与赚钱中转换,情绪能稳定吗?如果情绪不稳定决策能理性吗?  8. 我对自己了解多少呢?对人性了解多少呢?我接触过那些社会阅历丰富成败经验丰富的人吗?我对这个社会中体现人性的那些财产女色权力的争夺舞台上的人性之本有过亲身体验吗?我能推论出那些所谓的优秀管理者在追逐金钱女色等巨大利益面前不贪婪?或者不自大而亡吗?
首页 | 博客群 | 公社 | 专栏 | 论坛 | 图片 | 资讯 | 注册 | 帮助 | 博客联播 | 随机访问 我是一个全职外汇操盘手24条忠告之汇市版[转帖]- -| 回首页 | 2007年索引 | - -巴非特选继承者标准之自我批判巴菲特批判&&&&&&&&&&&&&&&&&&&&&&&&&&&&&&&&&&&&&&
巴菲特批判作者:sosme准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标题是“巴菲特研究”,不过这不足以表达我写此文的目的所以改取了“巴菲特批判”这个有点哗众取宠的标题。  首先感谢feiyjiang君提供的精彩观点:现在的巴菲特就像建国初期的毛泽东,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神,在中国对偶像的崇拜很容易导致教条主义,伟人曾经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我们行动的典范,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其实巴菲特也和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也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己的投资理念的,所不同的可能是他的悟性和恒心。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至少存在局部“神话巴菲特”的现象,很多人在并不了解巴菲特的情况下仅凭短期业绩就以中国的巴菲特自居,还有很多人(可能包括我自己)背了几句巴菲特语录或看了几本关于巴菲特的书就能指点江山并以巴式传人自傲。意识决定思路及策略、我不能让自己的意识被我的“自以为是”所束缚,从突破自我开始突破对巴菲特的迷思。此帖会在未来很多年里持续对巴菲特思想进行分析、批判及弘扬,我不想让此帖成为巴菲特思想的记录版而是巴菲特思想的批判版。我希望达成以下目的:    (1)彻底了解真实的巴菲特;  (2)对巴菲特思想在批判的基础上吸纳  (3)打破对巴菲特的偶像崇拜  我有耐心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进行这三个课题,那么从那里开始呢?关于巴菲特目前已是一个泛滥成灾的话题,还是从了解巴菲特开始吧,就从巴菲特在伯克希尔&8226;哈萨维公司42年的投资历程开始:  伯克希尔与标普500的绩效对比(%)
年份 A:每股帐面价值增长率 B:标普500(含股利发放)增长率 相较结果(A-B) 10 13.8 -11.7 32.9 -19.9 8 -8.4 24.6.9 8.1 14.6 1.8 18.9 2.8 -14.8 19.5 -26.4 31.9 37.2 -15.3 23.6 35.7 -7.4 39.3.4 17.6 18.2 17.5 32.3 -13 -5 36.4.4 18.6 22.4 9.9 6.1 7.5 31.6 16.6 18.6 7.5 5.1 14.4 16.6 3.5 31.7 12.7 -3.1 10.5 30.5 9.1 7.6 12.7 10.1 4.2 1.3 12.6 37.6 5.5 23 8.8 33.4 0.7 28.6 19.7 21 -20.5 -9.1 15.6 -11.9 5.7.1 32.1.7 -7.7 10.9 -0.4 4.9 1.5 15.8 2.6每年平均 21.4 10.4 11总获利() 3612倍 65倍  
从上表会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
1、在与市场42场的漫长较量中,巴菲特只输了6场,获胜率是85.7%,特别是从1981年到1998年连续18年战胜市场;  2、伯克希尔与标普500的业绩分布:  伯克希尔 标普500亏损年度数 1 10赢利0%-10%的年度数 6 8赢利10%-20%的年度数 13 9赢利20%-30%的年度数 9 7赢利30%-40%的年度数 7 8赢利40%-50%的年度数 5 0赢利50%以上的年度数 1 0年度总数 42 42
从此表可以看出巴式的成功之道:  (1)尽量减少亏损的年度数,投资的第一要务是避免损失,这也是巴菲特极度重视安全边际的根源;  (2)尽量增加暴利的年度数,伯克希尔有6个年度赢利在40%以上而标普500却一年都没有,那么暴利来源于那里呢?巴菲特从来没有说过,我认为暴利同样来源于安全边际。    我得出关于巴菲特思想的第一个批判:巴菲特思想的核心不是伟大公司也不是特许经营权而是从他老师格雷厄姆那里继承下来的安全边际。主帖列示了巴菲特在伯克希尔&8226;哈萨维公司42年(1969年-2006年)的投资历程,当然这并不完整、巴菲特的合伙投资生涯是从1957年开始的(当时本.格雷厄姆解散了他的投资公司),可以说巴菲特的投资之路从开始就以格雷厄姆的理论为背景,之前几年他一直师从格雷厄姆并在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工作,就此而言巴菲特是非常幸运的。目前没有资料显示巴菲特最早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费雪的理念,但估计1957年-1969年间巴菲特的投资思路主要是纯粹的格雷厄姆理论,这一段时间的投资业绩也远远超过后来42年的投资业绩。为了展现一个完整的巴菲特特转尘浪君的一篇老帖:    发布:尘浪 
21:55 巴非特之迷  关于能不能战胜市场,引申出来的一个话题。觉得很有讨论的价值。所以单独发个贴。    当本.格雷厄姆解散了他的投资公司。沃沦.巴非特于1956年(时年26岁)回到了奥玛哈时,他开始筹集自己的合伙投资有限公司。当开张时,合伙公司共有基金10.5万美元。他为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每年击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10个百分点。到1969年(合伙企业解散),他不仅达到这个目标而且远远超过了这个目标,在这个合伙公司成立的13年里,它的年平均回报率达到了30.4%,比道琼斯高22%。在这13年里,他从未有一年输给了市场。而且没有一个亏损年度。到1969年,合伙企业的资产达到了2600万美元。
年度 合伙企业% 道琼斯工业指数% -8.4 38.5 20 -6.2 22.4 -7.6 20.6 18.6 14.2 -15.6 19 7.7 -11.6平均回报 30.4 8.6标准偏差 15.7 16.7最低回报 6.8 -15.6最高回报 58.8 38.5
可怕的成绩单!这就是巴非特之迷。之所以说他是迷,就是我认为,这份成绩单是所谓长期集中持有优质股的理念所难以解释的。他拥有的股票在跌势中抗跌,而在涨势中又能跑赢大盘。它的业绩比道琼斯高出了22%。他没有任何一个亏损年度。这是怎么做到的呢?也就是说他的投资组合是个处于强劲上升过程中的投资组合。而且投资组合在大市不利的情况下仍继续上涨?他取的如此高的收益却没有太多的波动,其标准差比道琼斯还低。说明其投资组合的稳定性非常好。不管如何看,这份业绩只有天才才能做的到。有意思的是1969年是合伙企业解散之年,而该年巴非特的收益第一年低于10%。是不是一个止损点呢?  多数关心巴非特的人知道的是巴非特后来大手笔投资如可口可乐等,但是我觉得年的巴非特更令人着迷。而其从10万美元发家的经历可能对我们有更多的启示意义。可惜的是我所看到的所有的书籍对这段经历都语焉不详。正所谓知者不言。在对巴菲特的投资历程进行回顾时除了年的这段经历颇具神秘外,还有些待解的谜团:在55年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到底持有过多少股票、平均持有周期是多少?早期与后期的投资风格到底有多大差异?  虽然关于巴菲特的研究很多但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我看过一份统计资料在间的27年,巴菲特投资3年以上的股票仅有22只,那么那些投资3年以下的股票有多少呢?其中有多少试探性的投资或失败的投资呢?分析巴菲特投资的那些3年以下的股票可能比那些我们熟悉的类似可口可乐的经典股票更有学习价值。  我们看到的巴菲特组合只是一个最终的结果,那么这个结果是如何产生的呢?我认为这是一个“优中选优”的过程,投资3年以上的那22只股票可能是从数十只甚至是上百只试探性投资中进行选择的结果(然后再集中)。其实这个“选择过程”才是巴菲特思想的关键之处,可惜我们对此知之甚少。  我得出关于巴菲特思想的第二个批判:巴菲特思想的核心在于“选择过程的分析”而不是“最终结果的启示”。
关于巴菲特完全会有些新的有趣观点,我慢慢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特别关注Vmanager君的发言  (1)我会不断地批判自己,我不会去批判别人,因为投资是自己的事情。  (2)我们不断地吸呐着各种繁复的信息,只有自己吸收之后,才是自己的。来自巴菲特的任何东西,也是信息的一部分。不存在神化或者偶像的说法,最后自己作出的每一个投资决策是由自己负责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巴菲特,毫不惭愧地说,也不会有第二个“我”。  (3)我们只知道,他的最基本的投资思维,已经足以使我们获得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功,我们不会强求自己去具备他具有的所有特质。    可以说Vmanager君最了解我写此帖的目的之所在,此帖主题“巴菲特批判”的内涵Vmanager君基本一语道破,我的表达方式与Vmanager君基本一致:“巴菲特批判”的实质是“自我批判”!严格而言巴菲特理念只属于巴菲特本人,我们所理解的巴菲特理念只不过是我们的“自以为是”而已,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所理解并形成个人意识的巴菲特理念与真实的巴菲特理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的“自以为是”可能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甚至是错误的。格雷厄姆有个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对一家企业的状态,只有一半是事实,而另一半却是人们的观点”――对于巴菲特理念(其实对任何理念都一样)同样如此:只有一半是事实而另一半却是人们的观点,批判的目标不是那一半事实而是另一半我们的观点。“巴菲特批判”的内涵就是对“个人的巴菲特理念”进行持续的过滤及修正。    我得出关于巴菲特思想的第三个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批判:巴菲特思想的核心不在于它本身(它的成功已无需论证)而在于我们对它的认知程度。
对巴菲特而言在年的“第一桶金”大家的关注并不多,在巴菲特的研究文献及各类传记里能看到资料的也非常有限,其实这段经历颇有探讨价值。尘浪君提供的观点对这段经历进行了精彩的演绎:巴是合伙企业(类似于私募)发家的,也就是早期的巴非特是在管理规模不断发展的开放式基金,正因为如此30%的复合年收益是惊人的,在这段时间巴菲特个人财富的增长更多来源于基金规模的扩大而不只是投资业绩的优异,那么巴菲特是如何在这段时间扩募资金的呢?这才应该是关注的重点,可惜我们能看到或了解的东西非常有限。目前在中国牛市的大背景下有很多所谓复制巴菲特的私募基金,但如果没有扩募到资金如何能证明自己的投资能力呢?在这段时间巴菲特的募资能力比他的投资能力更有借鉴价值,希望大家能更多的提供这方面的资料,为中国那些有志于价值投资的私募们提供帮助。    巴菲特一直对财务杠杆表示谨慎(伯克希尔基本没有负债),但这种谨慎仅仅限于集团层面的银行借贷而言,如果就此认为巴菲特排斥财务杠杆那就多少有些“自欺欺人”了,比如:  (1)年规模不断发展的开放式基金就是一种财务杠杆;  (2)1969年起伯克希尔&8226;哈萨维公司不断收购了保险公司及银行等带有巨大财务杠杆的公司(伯克希尔的第一笔投资就是收购保险公司),所谓的保险浮存金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借贷而已。  巴菲特对财务杠杆的认识及运用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惜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也相当缺乏。
对巴菲特理念而言目前最大的误区就是“永久持有伟大公司”,伟大公司确实值得长期持有,但最初的持有是如何开始的呢?没有开始就没有过程更不会有结果,观察巴菲特的那些经典投资基本具有这两个重要特征:    1、公司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或市场总体处于萧条状态时巴菲特才会开始他的投资:这是安全边际的典型运作模式;  2、最核心的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所谓的品牌价值或特许经营权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关注净资产收益率(ROE)来估算。下表列示巴菲特经典投资的部分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数据:(来源:《像巴菲特一样交易》)  富国银行 阳光信用银行 华盛顿邮报 吉列公司 可口可乐 美国运通 甘乃特公司 澳拜客牛排店1994年12月 24 15.1 15.1 35.6 48.8 22.7 25.5 22.81995年12月 19.1 13.2 16.1 33.6 55.4 19.5 22.2 21.11996年12月 19.6 12.6 16.7 21.5 56.7 22.3 32.2 20.91997年12月 19.8 12.8 23.8 29.9 56.5 20.8 20.5 14.11998年12月 9.6 11.9 26.3 24.2 42 22.1 25.1 17.81999年12月 17.1 14.7 16.5 42.3 25.6 24.5 20.7 17.92000年12月 15.4 15.7 9.2 20.4 23.4 24 19.1 17.52001年12月 12.6 16.4 13.6 42.6 35 10.9 14.5 14.22002年12月 18.8 15.2 11.8 53.8 33.7 19.3 16.8 15.32003年12月 18.1 13.7 11.6 62.3 30.9 22.7 14.4 16.6
吉列与可口可乐的净资产收益能力达到让人恐怖的程度(就此比较中国的优秀公司仍有不少差距),具有持续高净资产收益能力的公司应该成为我们的关注目标。
张毅君提到:什么是“选择过程的分析”?(关于巴菲特第二个批判的主题)  这也是我想展开探讨的地方,这也是巴菲特研究的盲区之一,包括刘建卫等所谓的巴菲特研究专家对此的涉猎也非常罕见,当然我没做系统的研究只谈自己的粗略想法:    我认为巴菲特的投资过程与我们没多大的区别,他也有自己的“股票池”、他最终的投资组合来源于从这个“股票池”里优中选优的结果。这涉及两个问题:  (1)这个在他能力圈范围以内的“股票池”是如何形成的?我认为这个“股票池”比他最终的投资组合更有意义也更有研究价值;  (2)这个“优中选优”的过程是怎样的呢?他选择了谁当然重要、但他淘汰了谁也许更重要,他最终的选择已成公开信息而那些被淘汰的故事就成了被掩埋的信息,其实关于巴菲特的故事我们只知道一半。    具体来说明这两个方面,根据上面的统计资料在间的27年巴菲特投资3年以上的股票仅有22只,其中包含绝大多数为他带来主要收益的所谓经典投资,但巴菲特不会在这27年间只关注过这22只股票,这22只股票可能是从220只股票中甄选出来的,那么这220只股票是如何进入巴菲特视野的?从220到22之间的思路是什么呢?就目前而言我们很少看到这方面的资料。巴菲特的很多经典投资比如可口可乐、富国银行及GEICO在投资的过程中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多批次建仓的,最终的所谓重仓是个逐步累积的结果更是思路逐步聚焦的结果(意识决定行动),这背后的故事是被淘汰的个股逐步出局(同时可能会有新的目标进入股票池),我们只得到结果而没有得到过程。在一个完整的巴菲特都未了解清楚的情况下,学习巴菲特可能会误入歧途。目前大部分巴菲特的研究只不过是“事后推导”根本无法重现整个过程。    再举些更具体的例证:  A:在富国银行与花旗银行之间为什么选择前者?巴菲特不选择花旗的理由是什么?或在什么价格或状态的情况下他才会选择花旗?  B: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耐克之间为什么最终的选择是前者?我们只知道巴菲特的永久持股其实巴菲特在他的投资生涯中完成了许多卖出交易,其中包括所谓的核心资产,根据《象巴菲特一样交易》中披露的资料巴菲特曾对麦当劳进行短期持有,我将其理解为最后被淘汰的品种,那么在巴菲特的重仓股中为什么麦当劳不能入选呢?可惜我们只知道可口可乐入选的理由而不知道麦当劳落选的理由。根据同本书中披露的信息巴菲特在1999年曾买入过耐克,但后来就基本没有相关的信息披露了,估计也只是短期持有或轻仓持有,那么当初买入的理由是什么呢?最终没有成为主要持有的重仓股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写到这里我突然冒出关于巴菲特思想的第四个批判:巴菲特思想的核心首先是全面、真实、彻底的了解而不是简单的复制。
马迷(maamii)君在“还原老巴的部分真相”的主题文中洋洋洒洒一副不将股神拉下马誓不罢休的气势,其中对年间巴老的合伙投资经历充满质疑,巴老最初的合伙企业类似于私募基金、也就是早期的巴非特是在管理规模不断发展的开放式基金,正因为如此30%的复合年收益放大了巴老的个人财富,这是老巴第一桶金的来源,马迷君认为一个最初只管理着几十万资金的人要募到千万级是匪夷所思的,并自以为是的认为巴老对“新增资金” 讳莫如深并刻意塑造完美的股神形象,我认为马迷君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马迷君在对巴菲特进行批判时仿佛对巴菲特的了解并不充分,虽然在巴老的故事里这一段确实有些简约但巴老这种地位与层次的人真会有什么龌龊的事隐瞒至今吗?有在美国多年经历的马迷君会有这种质疑让人诧异,以我对巴老的了解这段经历完全可以符合逻辑的复原其历史真相:    1、巴菲特合伙事业开始的时候正是格兰姆&8226;纽曼合伙公司解散之时,以格兰姆与巴菲特的关系及巴菲特在格兰姆&8226;纽曼合伙公司里两年的投资经历,巴菲特承袭了相当部分来自格兰姆&8226;纽曼合伙事业结束后的东岸客户群;  2、巴菲特自己继续招募新投资人,其中大多来自内布拉斯加州;  3、巴菲特合伙事业开始初期巴菲特就与芒格结识并成为终身的挚友,芒格在加州传扬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据《查理&8226;芒格传记》里的记录仅芒格就为巴菲特带进数百万美元的投资资金(巴菲特早期的成功可归功于收购蓝筹印花、喜斯糖果及加州其它企业,这些大都是芒格和他的西岸投资友人发掘的)。    如果了解以上背景马迷君还会不会感到最初只管理着几十万资金的人要募到千万级是匪夷所思的呢?也许只有对巴菲特缺乏了解的人才会有这种匪夷所思之感吧。    其实要对巴菲特进行批判主要不是针对巴菲特本人而是以巴菲特名义包装的“伪巴菲特理念”,初始资本不管是10.5万还是1400万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搞清真实过程当然是重要的),这都无损巴老伟大投资者的形象,我非常提倡批判精神也反对偶像崇拜,但一切都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否则就会丧失意义,就此主题而言马迷君确实有些小题大做了。
如何才是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的困难之处何在?  学习巴菲特到底学什么?    这些问题也是本帖的主题及本帖探讨的目标  那么价值投资的苛刻在那里呢?――我个人的观点如上所述:价值投资“知不易行更难”  目前的流行趋势已将价值投资过度简单化、模式化、案例化  比如:  伟大公司+永久持有=价值投资  特性经营权+确定性=价值投资  巴菲特的某句话或某几句话的组合=价值投资  可口可乐+贵州茅台=价值投资  林园+但斌=价值投资  刘元生+万科=价值投资  …………………………………    牛市背景下的轻松赢利让很多人强化了他们本身对价值投资错误的或有缺陷的认识  我不相信缺乏历史检验的任何结论,在我们经历多次牛熊周期后才能看到正确的方向    写此帖的目点是我对自己的“自我暗示”:价值投资我与大家(包括巴菲特)都在路上,没有终极的目标、不要画地为牢、不要被误导更不要误导别人。
市场是否有“庐山真面目”呢?  就市场表现而言只有回顾历史的时候才能呈现真面目、而面对未来的时候真面目在那里呢?  市场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矛盾重重的,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能把握的到底有多少呢?    巴菲特说过:对卓越公司我愿意永久持有  巴菲特也说过: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市场的基本逻辑却是:当别人贪婪的时候自己将更贪婪,当别人恐惧的时候自己将更恐惧!    实践大师的投资理念远比背诵大师的投资理念困难百倍,尤其是当大师的理念自身也充满矛盾与冲突的时候,在《巴菲特批判》这帖中我有个明确的观点“价值投资:知不易行更难”:  “知不易”在这里找到明确的注脚:在矛盾与冲突的理念之中找到自己的投资之道需要智慧、经历及顿悟;  所谓的“行更难”就更好理解了――你要“战胜自我根深蒂固的人性”、如果人性容易被战胜那它就不是人性了。    关于巴菲特思想的第五个批判:巴菲特思想体系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而不是某些局部现象的简单概况(比如几条语录或几个案例)。
首页 | 博客群 | 公社 | 专栏 | 论坛 | 图片 | 资讯 | 注册 | 帮助 | 博客联播 | 随机访问 我是一个全职外汇操盘手股海泛舟之心得zt- -| 回首页 | 2007年索引 | - -内在心理结构决定操盘的结果(ZT)在牛市中如何做牛股---巴菲特VS索罗斯(转)&&&&&&&&&&&&&&&&&&&&&&&&&&&&&&&&&&&&&&
在牛市中如何做牛股---巴菲特VS索罗斯(转)作者不详
牛市中如何做牛股,或者说我们选择做什末风格的投资者,选择什末投资方式在牛市做牛股可能得到更好的投资结果呢?根据长短线不同的投资风格,我借用两位美国大名鼎鼎的投资大师来说事。    长线风格:巴菲特——长线股神,特点是精心选股,择机低点买入后长期持有。不做短差。偏好传统产品和行业。    短线风格:索罗斯——对冲基金之王、92年阻击英镑成功获华尔街赌王之称,特点是主要关注短线交易,利用市场错误套利,对投机品种和衍生工具有兴趣,索罗斯主要关注货币市场,在全球各类金融市场中切换,在股市中索罗斯其实并不是像国内的短线高手那样频繁交易,由于他的风格与巴菲特形成巨大差异,我们可以借用他说事(我对上述两位美国投资大师并不是很了解,请有关粉丝不要在此挑剔)。    另外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长期短期也不是国外标准的含义,因为中国的未来变数太大,市场基础又与英美差异太大,即使充满想象力我们的眼界仍无法像巴菲特那样远大。以中国目前情况而言,至少可以把整轮行情或行情的大部分(5-7)年称为长期,把每波行情或行情的大部分(1-2年)称为中期,,把以季度算或以月算称为短期,若以周或更短就只好称超短线了。也许这种划分还是超出市场习惯,那末就再缩短。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我们把前者操作风格称为傻瓜型,后者操作风格称为聪明型(只是为了描述方便不包括任何褒贬含义),为了接近实际,我们通过分等以区别大量的中间风格。    按国人习惯人分三六九等,我就大概的把从巴菲特到索罗斯中间的风格分为6等:    一等傻瓜:长线投资,买入后基本上不动,直到行情后期。    二等傻瓜:中长线投资,买入后中线拨动,不换股。    三等傻瓜:中线投资买入后中线调仓,换股。    三等聪明:中短线投资,在多品种上进行中短线交易,每次以一波上升行情主体为主,不主动参与调整(被动就难说了),注重安全性不参与投机品种。    二等聪明:短线投资,较频繁的进行短线交易,仍有安全性考虑避开风险大的品种。    一等聪明:短线超短线投资,频繁进行短线交易,力图捕捉尽可能多的短线机会,关注投机品种,不在乎风险因素,偏好暴利。    从上述分类中我们大约可以把基金的投资风格归为二等三等傻瓜型(大都倾向三等傻瓜,二等较少,有些甚至三等聪明),把国内流行的波段操作归为三等聪明型。国内流行的高抛低吸为二等聪明型。专注于短线超短线交易比如天天热衷抓涨停板的敢死队型(不过敢死队最近风格也在变傻),从事权证交易等为一等聪明。至于一等傻瓜型的国内投资者我现在还不大容易找出来。也许需要时间来证明。以中国人的性格和股民高智商而论大约是属稀有品种人中极品了。从06年年底看,基金跑赢大市。散户中的盈利面大约不到6成,其中跑赢大市约5%,占总体比例3%。基民中持仓到底的长线客约一成。傻瓜型胜过聪明型。    有人可能说06年9月以后情况特殊,机构只炒2成到1成大盘股,大多数散户踩不到点。那好,07年初是82或91局面,除大银行股外个股普涨,遍地开花,散户好赚钱。那末可以再看07年结果。我本人大约介于三等傻瓜和三等聪明之间,春节前交易结果看股票不如基金(我有相当的基金仓位)。由此我推测赢家还是少数。仍是傻瓜胜出。所以我越来越倾向于作散户中的少数派,或者把多数散户和小机构的反应当成反向指标,力争把自己变得傻一些,不那末计较短线(以后过渡到中线)得失,也许一轮大行情下来,才有希望进入1成赢家行列。
&巴菲特似乎不大被多数中国股民欣赏,如果他老人家到中国来,多半会感到斯人寂寞知音难觅(不过近来有些变化,国内出现了些精英式的巴迷,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而像索罗斯这类投机大师会更受中国大众股民推崇,罗杰斯——索罗斯的前合作伙伴为什末能在中国一言衰市,反映出中国股民更在乎中短期走势(无贬低罗杰斯之意)。这是巴菲特的悲哀还是中国股民的悲哀?巴菲特去年以捐献个人财产的85%—约400多亿美元(以21%以上复利升值的伯克希尔股票)的善举为自己一生画上完满的句号,这境界岂是中国投资者(甚至全球华人富翁)能望其项背的,有人拿金钱数量来衡量,炒作中国的巴菲特,真是凸现国人的庸俗肤浅,可惜了中华5000年的文化传统。从中长期看,索罗斯及其背后的对冲基金所代表国际投机力量很可能成为未来给中国金融系统和经济制造麻烦的对手,索罗斯在货币市场中擅长空头阻击,在中长期趋势逆转时,他们会火上浇油加剧波动以从中渔利。那应该是5-7年或更长时间后,如果人民币过度升值,政府又贸然开放资本项目,那末对冲基金会寻机阻击人民币,迫使人民币快速贬值,连带拖垮中国股市、金融体系和经济(类似于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那将酿成一场全球性灾难。有人不断鼓吹的外资威胁论应该是指这回事,其实它是一组以做空货币市场为主的复杂的对冲交易与单纯做空股市是两回事,而且说到大天也仅仅一种是远期潜在的危险,不宜在未出现任何朕兆前过分渲染,总不能因噎废食吧。索罗斯在股市中虽然也长于空头阻击,多数股票交易还是依赖传统做多方式,他的资金分配是自有资金作股票,贷款作衍生工具(就是说他把股票看得较长,衍生工具看得较短,看来华尔街赌王也十分注重安全性),所以在87年的美国他会因股市下跌而受损;虽然提前预料到日本股市下跌,也不过是在89年下半年卖空了日本股票避免受损,而不是利用做空期指牟利。由此推想国人对期指的恐惧可能是被放大了的空头幻觉,大机构利用期指阻击市场赚大钱(做空股票利用期指杠杆赚钱)多半是一种被夸张的神话。就算对冲基金曲线入市目前也只有通过做多赚钱。    有人说巴菲特的那一套在美国行得通在中国行不通,因为中国只有政策市只有投机市。此言差已,至少没有完全摆脱熊式思维惯性。我请诸位看一下他近年来在香港的一单投资案例(好像也是第一单投资中国股的案例):巴菲特2002年(申报限以下购入起点不清楚)到2003年4月在中石油香港上市2年多后乘港股低迷以1.65均价分批购入23.48亿股,2007年1月中石油股价摸高11后回到9.5一线,加上中石油历年大比例分红(每年分红0.4元4年大约分1.6元以上,巴菲特的成本约等于零),其账面溢利近6倍,成为大赢家。该股历次波动时都传巴菲特减持从未获证明(中石油从上市后走慢牛,20%-30%的波动年年发生,巴菲特从不做差价,这在中国股民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的笨,你想每次吃个3-5毛就是10亿,现在可以吃1-1.5那就是20-30亿,这末多钱对大富翁也是钱吧)。05年初中石油第二大股东BP(英国石油)以3.7元出售35亿股(购价1.28低于巴近30%)获利近两倍。按理BP与中石油同为石油业内企业,对油价趋势和中石油前景评估应该较巴菲特更专业,但事后证明BP是错的。我有两位好友也参与该股投资,一为投资高手,一为外行人士(音乐家),前者赚多两倍后转投他股,后者一路持有不做差价,从中期结果看无论大机构或小投资者均为外行胜过内行拙胜于灵。从长期看中石油作为国内盈利最高的能源企业,面对中国汽车时代来临后旺盛的油气需求,无论油价走势如何,都将有足够大的上升空间。加之中石油海归后,国内股价一定超出H股价很多,将引领H股继续攀升,也许用不了5年(2011年),巴菲特的账面溢利将超出20倍以上。从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巴菲特的眼光的确好过BP,他的这种大智若愚的投资方式从中期看(复合增长率粗算约60%以上)已远远跑赢香港大市,胜过其他任何投资方式。我感觉从长期看(40-50年以上)巴菲特的成绩应该好过索罗斯(没查到有关数据,索罗斯的纪录不足40年)。    另外巴菲特的悠闲专注不伤害市场,和索罗斯的无孔不入恨不得吃尽天下,为短期利益不惜损害他国经济(英国、墨西哥、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的风格形成极端的反差,后者有点逆天道。少则得,多则惑。巴菲特是得道更深些。&有人可能还不服气,那我再告诉你国内市场的案例,96-97年那轮行情,深成指从1000上升到5000点(模高6000点不算)涨幅4倍,深发展从96年2月的6-7元涨到97年5月的49(复权98)以收盘价47(复权94)算涨幅为13-15倍,若能吃到其中3到5成(5-7倍)就跑赢大市。上海的长虹更厉害,从96年2月的8元到97年5月66(复权169),98年1月40(复权133)涨幅达21到16倍,并给你足够长的时间逃顶。同期上指从500涨到月是1200。也就是说你只要吃到长虹的2成到2成半就跑赢大市。这应该比做深发展还容易。可惜我当时在做发展,失去做长虹的机会(机会成本没办法的事,所以直到今天我才算清长虹的帐)。97年5月深发展行长遭查办,逃顶机会远逊长虹。因为没参与长虹所以我也不大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吃到了长虹大牛的3成(5-6倍)以上,以上海人的投资风格估计也是少数派了。    从我96年97年作深发展的经验看,要做一个傻瓜型的投资者绝非易事,能吃到深发展13-15倍涨幅中的大部分(比如4-6成)相当困难,首先是在深发展上涨初期能不能及早看到其未来的潜质,其次是在上升中能不能不耍小聪明,再次是在调整期间能否经受市场诱惑忍受煎熬坚信其未来前景。总之最难是坚持,深圳股民少有没做过发展的,能坚持到底的为数不多。当年深市出了一批牛股比如深科技(长城开发)、琼民源(中关村)等等事后公认最好的还是发展,具有领袖风范,股质好即使撤了行长也不至一败涂地。如今又卷土重来未可知。发展在整个上升过程中主要有3波或2波上涨,96年2月到4月从6到15(除权前),5月除权后稍事调整又全部填平,然后是8个月的漫长调整(经典式横向通道调整),高不过16-18,低破14(13.8),07年3月冲破18后上冲49(复权后的98)。很多自作聪明式的高抛低吸在上升途中均被抛掉或利润断层,我当时因为进价较高(大约10多高于6元一倍多点,事后看并不高只是人心不足)希图利用高抛低吸降低成本,结果适得其反出现利润断层,所幸我还是追了回来没犯一般散户高了就放弃的错误。最难熬的是8个月的调整期,其他股票在上窜下跳,唯有它在3-2元通道中横盘。记得当时深圳有位股评家——黎东明,96年初不断叫大家买发展,在96-97年那轮行情中做死多头,好像就是以发展为参照鼓励大家熬过了96年底的那一轮近40%的中期调整而名声大振,此人以后退隐江湖,但经历了那轮行情的深圳股民大多不会忘记他的。从性格或心理的角度看,作傻瓜型投资者需要拙(大智若愚),需要偏执(一根筋),需要减少信息(也许是某种程度的自闭,像巴菲特把自己关在奥马哈小城而不去纽约)才能坚持。但在选股时需要眼光和灵气,在行情后期又需要机警灵敏才容易逃顶(逃顶?看来我还是无法达到十分之一个巴菲特的境界),需要集拙和灵为一体,这是一对矛盾悖论本身就是一件难事。而以中石油和发展长虹的案例看,主要还在拙,拙能胜巧。你可以后知后觉,比如你可以在跟着巴菲特在2003年以2左右或者在2005年BP抛股的3.7买入中石油(从长线看现在也未尝不可只是相对空间缩小很多),可以在发展96年2到5月初任何时间任何价位进场(最好是除权前的15以下),此时因为有某些大事发生这些股已经很引人注意了(和短线客想法相反,大牛股即使从底部上涨1-2倍仍处于底部区域,后段潜力还是远远大于他们的想象力),但一定要坚持到底,你就能胜过BP胜过先前比你成本低比你灵的投资者,看个人的悟性和运气了。总之即使以国内短暂局限的经验而论,在牛市中作大蓝筹的死多也是一种被反复证实有效的投资方式。
回过头去看,中石油(在海外)、万科、茅台等等一批长牛股又在重演比当年发展长虹更大更长的成长神话。刘元生投资万科17年股票价值增长200多倍(按3月2日计)不是在演绎一个中国版的巴菲特故事吗。有人说刘在91年以前能拿出3百多万作万科股东在原始股作价上的优势无可比拟,所以刘的案例有很大偶然性,其实普通投资者也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在万科91年初上市后以12元买进(1手和100万股一样)一路持仓不做差价(复权到91年送配约36.36倍,红利再投资算不清大概就与配股资金摊平吧), 到07年3月2日(以这个价格算应较有说服力吧)股票市值增长42倍以上,复合增长率25%以上,完全穿越了股民谈虎色变的中国股市数次牛熊交替的周期,胜过任何短线高手竭心尽力的瞎折腾(我相信类似李、陈式的深发展的被动式长线客,在万科的普通小股东中也是很有可能存在的,在B股中甚至还可能存在10年以上有意识的长线投资者)。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基金手中有大把的大牛组合(至于基金的持股结构类同可能引起的问题以后再谈),而散户往往是狗熊掰棒子,吃小头扔大头,在过去两年被我们扔掉的股中有多少其后的涨幅远超出当初我们可怜的想象力(散户一般要求不高不过是短线能有个3成到5成就好,股市弄人,往往连这点可怜的欲望都不满足你)。我们是不是会为以往的短视而后悔?我本人也时常犯这类错误,05年我曾中线重仓持有吉林敖东和雅戈尔(看中了其金融资产),后来受不了长期横盘的煎熬和市场的诱惑便放弃了,其后的启动便逸出了我的视野(因为又陷到其他股中)。客观的说我当时的灵感还可以只是悟性不好,说白了还不够傻不够拙不够一根筋,反省05年和回顾96年的经验使我有点开悟了。许多投资者都可能有一种能通吃一切机会的错觉(类似索罗斯自视为上帝的那种得手后的感觉),比如有人不断的鼓吹通过频繁换股的短炒快速致富的故事,在我等看来那是对股市的无知和轻慢的神话。在股市中个人的命运有点像与上帝玩掷色子游戏,凭人类的那点儿小聪明小狡猾至多只能得点儿小便宜,战胜上帝战胜市场的几率微乎其微,操作越多越晦气越易失手(类似久赌必输),相反越不在乎状态越好,似乎冥冥中有一种无法抗拒的超然力量(诸位在过去两周领教了吧),还是要保持点儿谦恭敬畏之心,少耍点才可能会好一些,才可能找着点儿类似巴菲特对市场先生的感觉。在当前动荡不定的调整市中,当市场还未从黑色星期二(02/27)巨幅长阴的阴影下爬出来时(短线客受伤甚于长线客,即使是及时转空,心理冲击也更大因为更在乎),当绝大部分人把注意力集中于中短线方向和机会的判别时,我还是要不合时宜的坚持长线是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机会成本铁律),长线捂股(当然要捂大牛或潜在的大牛而不是捂题材捂垃圾)是一种看似简单实则相当有效的投资方式,用老祖宗的话叫大道至简。用巴菲特的话是,我用比用脑子赚的钱还要多。用但斌的话叫做缩头乌龟型的投资者。这个至简之道我是用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换明白的。长线是金之道美国人用了100多年才认同,中国人可能至少要20-30年以上,恐怕还要到3-5年后大局接近明了时才会有较多的认同(不过多半会像现在看万科、茅台或者我看吉林敖东那样吃后悔药了)。时下国人尘业滚滚,功利心重,眼光短浅,醉心博短,要他看3-5年后(惶论更长)的事他会疑心你有病,会咒你是庄托,会嘲笑你愚昧。所以虽然我对中国的长期前景相对乐观,对本轮大牛市相当乐观,但对散户的盈利前景并不很乐观,唯悟性和眼光而已。
首页 | 博客群 | 公社 | 专栏 | 论坛 | 图片 | 资讯 | 注册 | 帮助 | 博客联播 | 随机访问 我是一个全职外汇操盘手鲁宾对投资理念和巴菲特的评价- -| 回首页 | 2007年索引 | - -股海泛舟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判断公司上市的可能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