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且系统的系统学习金融融知识

听说你想学点互联网金融知识 - 简书
听说你想学点互联网金融知识
简单的银行系统图
最近在知乎回答了互联网金融软件测试的一些问题,收到了知友们的点赞和评论,评论里最多的是小白如何入门互联网金融。我告诉他你可以在蚂蚁聚宝试着买卖基金,他还是一头雾水,现在听听我的经历以及如何入门。什么是互联网金融,看下度娘的回答,金融行业是指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等;互联网金融就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大一那年去银行开户,柜员给我一张卡和开户单据让我填写资料,我照着写了bq(其实是数字6和9),我当时不知道那是数字,柜员大姐说卡号都是数字,你这字母不对,我很尴尬的接过单子重新填写。之前在家听爸爸说存了5年死期,死期是什么意思呢?大学时有个同学告诉我他班有个学生在炒股,每次赚点小钱就请室友吃大餐,什么是股票?为什么他能利用股票挣钱?大三时候有银行来学校办信用卡,额度3000,按时还款0利息,逾期还款有利息,什么是信用卡?听着一头雾水,大四实习时去了家做银行系统的公司,彻底解决了我的迷惑。下面简单的介绍点我知道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目前的核心银行系统,都是以客户为中心,进行帐务处理、满足综合柜员制、并提供24小时服务的核心银行业务系统。我实习时公司是做银行核心系统的,给一些城镇银行做系统,系统结构比较单一,大概意思是系统正常提供存款贷款业务并正确记账即可。里面包含重要模块:客户信息、存款、卡、贷款、支付、支票、票据、信用卡等,还有一些外围如:短信通知、代发工资等。现在做银行系统的公司很多,提到某些公司时大家会说这家是做银行核心的、那家是做信贷的、他家是做证券基金的,其实这是由公司业务所占比重区分的。1、银行核心系统卡模块:就是我们现在的银行卡,借记卡和贷记卡,金卡、白金卡、郁金香卡,名字不一样,收手续费不一样,提前银行已经批量制卡,把卡号作为凭证输入系统。存款模块:我们去银行办卡,柜员做的大致流程是:新建客户信息-发卡片-激活-存钱存款分为:活期和定期,利率低的可怜利息计算方式:金额*年划利率/365*天数(算头不算尾)贷款模块:现在我们买车买房需要办贷款,首先审核资质,担保人、财产抵押,中国贷款利率决对的高。还款方式: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买房时大家都会问,到底哪种还款方式好,一般银行会默认等额本息,总之是等额本金总数还款少,但是前期还款数额较大。总账模块:主要处理帐资金来往、资金清算、记账等。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金额、科目、借贷方向要搞清楚。短信通知:签约短信通知服务,银行卡金额变动,银行发短信通知客户。代发工资:公司与银行签订协议,工资日前几天给银行提供工资账单,约定日期向员工发工资。发工资日时大家不约而同收到短信通知工资到账。备注: 等我外包到另外一家大银行,我才知道银行系统有多复杂,我数了一下大概有50多个子系统,着实被吓了一跳。2、银行外围系统网银系统:互联网时代来临,atm存取款机、网银服务,年轻人很少去柜台,我只会去办卡、更换手机号,互联网没有普及之前,每次去取钱,每个网点不约而同的等10几号人,一等1小时就过去了,网络给大家提供了便利。第一个线下交易估计大家用的是网银。刚参加工作时每个月工资3500,每月强制储蓄500,3个月到期后自动转存,每次都用网银在电脑端完成,1分钟搞定,再也不用去乌泱乌泱的排队了。网银里面有很多交易,几乎涵盖了柜台80%的交易。手机银行:苹果的崛起带火了各种app,各家银行争先恐后推出app,在电脑,开机、等待一分钟完成的事手机几十秒甚至更快完成。现在手机银行可以还信用卡、转账、买基金、买理财、缴费等。理财系统:之前每次想买银行理财产品都吓得不敢买,不了解他是怎么运作的,保本的利率太低还不如放余额宝,非保本的利率稍高,不敢买。什么是理财系统?银行现在也得自己盈利,所以向广大劳动人民、公司募集钱通过它的资产管理部门去投资,投资类型:存款、基金、债券、直融工具、资产管理计划。自从做理财系统我也开始买银行的理财产品,银行会披露资金投资方向。理财业务主要包括:购买、赎回、现金分红、红利再投等业务。3、二代支付支付系统:我们现在通过支付宝、微信等转账,招行卡转到农行卡很快就会完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支付系统与人行清算系统。外围系统还有很多,想了解的可以打开网银去了解。4、股票股票水太深,不敢玩,2015年进入股市学习了一下交易流程。以后只敢买金三胖股票了。5、基金2015年低3500点时,开始用蚂蚁聚宝买基金,刚开始几乎不懂基金知识,虽然我看过《小狗钱钱》里买基金原则,实际操作起来太难啦。基金成立3年以上、基金经理不会长期更换、用小孩子思维写出喜欢此基金的理由并长期持有。赤裸裸的金钱教训才能使人反思自己,买了款债券型基金,没想到重仓股90%的是创业板,天天跌,赔的钱就当交学费了,我也学会了买卖基金。其实基金就是由专业人士打理,钱由银行监管,不会卷款潜逃哈,凭借着对经济、行业的敏感以及自身交易的自律给大伙挣钱。如果你没有时间、心脏承受不了股票涨跌的可以买点指数基金之类的,股票型基金不敢买啊,好多重仓股是创业板和中小板。基金交易:购买、赎回、买入卖出费率、净值、分红方式(现金分红、红利再投)T日买基金,T日净值1.5,T+n日净值1.6,买入金额500、费率0.12%,卖出费率0.5%;T日15点前买入计算:买入手续费:500*0.12%=0.6元确认净值:1.5确认金额:500-0.6=499.4确认份额:499.4/1.5=332.93T+n日15点前卖出计算:确认净值:1.6确认份额:332.93确认金额:332.93*1.6=532.69卖出手续费:532.69*0.1%=0.53注:15点之后买入或卖出根据第二天的净值计算,由于第二天股市是未知的,所以尽量在15点之前买卖。什么时候会分红?净值太高时,通过分红的方式降低净值;还有基金投资很成功,净收益很高时,给客户分红。现金分红:直接以现金的方式下发到客户账户里;红利再投:分红现金除以净值=份额,下发到客户的总份额中。这就是我了解的互联网金融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以后有新知识会持续更新。看后留个喜欢可好?么么哒,你最漂亮了。
最接地气的软件测试者,公号:笑笑爱笑smile    我几个月前是连p2p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直到认识了互融club,最开始我以为互融club就是P2P平台,我没有发现它的不一样。(请耐心看完,会有不同的感受)  但是经过5月18号在上海的那次“全国典当互联网+联盟”的启动仪式,我才真正的了解互融club,互融club(),立足典当行业垂直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发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模式特色,以其严格的典当专业级风向控制标准、一律的抵押质押借款模式、专项委托中国工商银行资金管理等,目标打造最安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说这些呢,大家可能有些迷糊,怎么和典当扯上关系了,是的不仅和典当,还和益民扯上关系了,这还要从互融club的背景说起(知道大家都不喜欢很官方的话,但是还是请您耐心看完)  互融CLUB是上海国有上市公司益民集团(A600824)投资,总部位于上海,以典当行业金融信息服务为优势,结合线上线下(O2O),提供理财与融资服务的互联网平台。  互融CLUB发挥上海东方典当有限公司领先的风控技术,借助东方典当全国行业资源优势,拥有典当行业金融信息服务特色。  互融CLUB秉承上市国企的规范经营,上海东方典当的专业线下服务,发挥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优势,让融资方放心,给理财方安全。  这就揭开了互融club的神秘面纱。但是只听这些,好像和别的平台也没有什么不同,这都是他们的宣传手段,再说上市公司投资也没什么了不起,现在上市公司参与互联网金融的很多,大惊小怪了。  这又要提到上面说的5.18大事件,关于“全国典当互联网+联盟”启动仪式,就是由互融club承办的,通过报道,我们可以看到互融club的一些创新。(相信您也会对下面的内容感兴趣)  首先,自主研发了“远程鉴定评估平台”。应用物联网技术,整合了抵押质押时需要的鉴定评估设备,如:黄金分析仪、电子天平、数码照相、电子显微镜等民品鉴定估价设备,并集中应用二维码进行追溯管理,为广大联盟企业提供远程鉴定资源共享而广大消费者则将通过远程鉴定估价,更方便了解典当品价格,更方便进行投融资。  其次,建设抵押质押物及相关大数据库。在现有人工风控体系上引入大数据概念,凭借互联网开放平台的渠道优势与公司十余年宝贵的大量中小微企业、个人客户数据挖掘所蕴含的核心竞争力,又增加了从人民银行诚信系统、公安部居民身份系统数据、工商系统数据、车辆管理系统数据、房屋管理系统数据、税务系统数据等多渠道进行信息采集,为投资人提供可信的风险把控信息。重塑信息结构,削减业务成本;推广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系统处理,并将之转化为实时风险监控,进一步提升信贷业务效率,并将事后追踪业务风险模式转变为通过数据分析提前预警的模式。  再次,抵押质押物的鉴定评估,离不开专业人员,尤其是典当行业的优势民品项目。以前都是每家公司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沟通联系较少,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作用,不仅可以实现远程鉴定评估,还可以实现全国专业人员的知识经验共享,大家可以同时对统一标的估价,提高了估价的精度的同时,实现了专业人才的共享合作.  同时,推出了鉴宝APP。未来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开发了面向广大消费者的鉴宝APP,用户如果需要对自己的手表、钻石、黄金、玉石、房产、机动车等鉴定估价,只要用我们的APP扫一扫、拍一拍,发送照片和相关介绍资料,这些资料就会发送到我们的后台,我们的估价鉴定专业人员就会立即给出一个参考价格,大大方面客户的同时,通过免费的互联网服务思想,培育客户,拓展市场,积极拥抱互联网。  关于此次的报道媒体很多,不乏一些比较权威的媒体,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新浪财经,网易财经,东方财富等等均有报道。  (今天先介绍这么多,下期我会给大家讲述互融club领导人的故事)  
楼主发言:2次 发图: | 更多
  越来越信任
  新手的话建议先不要投资,先把重点放在学习互联网金融知识上,多去通易融网站逛逛,绝对会让你每次都能获得意外收获。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从“五维培养体系”看懂高金FMBA如何培养通晓现代金融知识的领军人才 - SAIF金融MBA | SAIF | 高金 |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 从“五维培养体系”看懂高金FMBA如何培养通晓现代金融知识的领军人才
从“五维培养体系”看懂高金FMBA如何培养通晓现代金融知识的领军人才
高金FMBA整合全球顶级教育资源,课程广泛参考了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全球顶尖商学院金融课程体系,紧密结合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实际,形成欧美与中国两大金融市场联动。FMBA项目通过“系统的金融课程”、“系列实战项目”、“多层次国际模块”、“学生联合会与校友会等平台资源搭建”以及“高金领航计划”等五个维度的学生培养体系,以期真正成就具有本土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通晓现代金融知识的领军人才。&FMBA五维培养体系一、最国际的金融课程体系FMBA涵盖金融基础课程、金融核心课程、金融专业课程和管理课程,在金融教育体系的完善性和前瞻性上拥有无可比拟的领先优势,全方位助建学生的金融知识体系、能力架构以及全球视野。FMBA必修课FMBA选修课&二、最中国的实践项目战略课堂:2017开设”国内外投资并购”、“金融科技”两大主题论坛与闭门会议。实践体验学习: 咨询公司+ VC/PE + 量化投资三门课程;其中“咨询公司”是为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财务咨询/战略咨询/营销咨询等);“VC/PE”课程FMBA学生将参与到投前尽调或投后管理等真实项目中;量化投资为2017新增课程,学生将学习量化投资理念和实际操作等。(与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In Fin Lab合作的咨询公司课程,由MIT和FMBA/MF同学共同组队参加)。Trading LAB:由汪滔教授主导的债券、股票类金融实操实践系列课程。&SAIF Banker:SAIF Banker是面向FMBA在校生开设的金融实践课程,是FMBA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业界专家请进来,把业界内训课程引进来,以增加同学的金融实战教育。2017开设三大系列SAIF Banker:携手华宝证券开设六期“量化”系列课程;携手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开设 “金融法”系列课程;携手东方证券开设“价值投资”系列课程。领导力系列:2017在职FMBA(E-Track)新生拓展安排在甘肃戈壁,2天的戈壁挑战和领导力课程相结合,促进班级团队建设,提升学生的管理沟通和领导力。三、多层次的国际模块四、平台资源与成长机会为丰富FMBA在校生业余生活,增强校友们对学院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高金倡导搭建属于FMBA学生们沟通、交流、学习的平台:学生联合会和校友会,这是SAIFer的资源平台,也是个人学习成长的平台。通过参与、组织、筹建俱乐部及相关活动,以及参与职能岗位的竞选和工作,对于FMBA学生领导力、管理沟通、人际交往等能力提升具有帮助。FMBA学生联合会学生联合会主要由FMBA在校生组成,为SAIF在校生拓展一个更为广阔的交流和发展平台,通过与FMBA项目组老师的通力合作,通过组织各项有益的学生活动,增强SAIF在校生凝聚力和认同感,搭建校生间桥梁,为所有在校生的学业修为,人才培养,职业发展创造价值。目前已成立5个部门、20个俱乐部。&SAIF校友会高金校友整合了DBA、EMBA、FMBA和MF所有校友资源,是校友跨班级、跨项目、跨区域交流的平台。&五、学业、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职业发展中心(CDC):职业导师+职业咨询+行业学习+SAIF聘PA项目:心理测评/工作坊+PAE咨询(业界导师一对一咨询)+ Action高金CDC与PA项目,将从职业发展、两年FMBA在校学习、长远人生规划三方面帮助FMBA学生思考与成长,指引FMBA学生规划人生航程,对SAIFer人生塑造起到积极作用。&&FMBA五维度培养体系,Are you ready?
高金FMBA服务号如何高效且系统的学习金融知识? - 知乎5141被浏览296526分享邀请回答2101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coursera.org/courses?query=microeconomicCoursera上有很多选择 UC Irvine的课有字幕,也是我参与翻译的,别的就不知道有没有字幕啦。宏观经济 中级微观 书籍区别不大 我记得我用的是 范里安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reading list中级宏观书籍N. Gregory Mankiw著《宏观经济学》Barro, Robert. 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 中级宏观的书年代有些久远 我已经不太清楚我用的哪本了国际经济lecture notes 笔记书籍事实上有个reading list会计两门沃顿的会计入门 教授一直会讲冷笑话,非常不错的课程这边会有一份MIT ocw 的lecture notes/syllabus虽然说有点老 可能最新的内容无法update 但是核心80%-90%的内容是和现在区别不大的。书籍financial report 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methods,and usesWeil,Shipper,Francis主编已经出到14版了会计的内容很多很杂,看上市公司报表一定要学会会计吧,学会了也是非常实用的内容。会计我并不是很擅长。 感觉需要学会计 考CPA的来补充相关内容。美国用的是gaap 国际上用的是IFRS 不同国家用的会计准则不一样,但是大体是一致的。基础部分差的不多,细节上会有偏差。期货 期权书籍当然是圣经John Hull 《未来,选择和其他》啦,噢不对应该是《期货,期权和衍生证券》风险投资 VC PE这门课不错 形象生动的简单介绍了什么是VC A轮B轮IPO的一系列过程。当然也比较浅显,不过可以很好地帮助你了解 创业的大概流程。并购可以再读读课外读物 门口的野蛮人 我觉得还不错呢房地产 Real estate这门我没特地去学过 所以也不是很了解这一门课的lecture notes,我看了下标题,好像还可以。房地产我是真不了解 应该讲一些NOI cap rate 也是和现金流相关,然后别的一些定价方式。希望有没有相关专业的可以补充相关内容。等一系列学完了,如果对股票感兴趣,技术分析的书也可以阅读阅读,补充了解,然后一些自传型的比如彼得林奇的书,巴菲特的书,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对哪个方面感兴趣,就对哪个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做保险 可以考北美精算师的考试开拓下眼界。这些书(华尔街必读之类的,或者说别人推荐)最好学完了基础再去阅读,不然就是空中楼阁也读不懂。先从教科书开始看起!!!------突然想到的更新------不推荐去书店/网络书店 选择书籍,如果想要学习 一定从教科书开始学习。书店里面鱼龙混杂,初学者没有辨别能力,从经典读起,等有了一定基础知识,才能进行自我筛选。之前我路过某个书店发现,经济栏目里面,优秀的书也有诺贝尔获奖者一些论文的翻译,但是辣鸡的就是民科 起一个大大的唬人的标题,反正总觉得让人有种误人子弟的感觉。-------------------学习心得: 等你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开始学习后,你会发现很多内容触类旁通,都是有交叉。慢慢的自然而然会越学越快。学习曲线总是陡峭的,刚开始总是痛苦的,任重而道远~最后推荐MIT 的OCW ,MIT 几乎把所有的课程的lecture notes syllabus homework exam。课程笔记,大纲,作业,考试 都免费放到了网上,这份气度胸襟,实在是令人敬佩。虽然有些课程已经比较老的,但是内容核心 都在。他还会列出reading 相关的textbook教科书相比较coursera 可能就是有的课没视屏吧。但是coursera 高级课程开的也很少。
突然发现这个网址可能需要科学上网,但是真的真的很有用!!想要找什么课程就去这个网址上面 这是sloan management管理学院 的 网页地址基本上你需要的都有 ppt / reading list/甚至包括 作业和midterm final自学所有的材料 除了教科书pdf直接下载 都全了金融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领域很多人 终其一生可能只是在一小块领域 入职 就业,最后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如果想要从事金融行业先确定自己想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能做哪个。通过基础的学习,先了解,然后再选择。先学一个大的框架,然后对一个小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学习。我觉得这算是系统的学习金融吧(视屏我都看过,没看过应该有说明,书的话有些看过有些没看过,但是书如果出了很多版,就说明这本书很热门,很多都是北美大学的教材,我也偏向于选这些再版过很多次的书籍,比较大众化。同时学习的过程也是自己要甄别什么对自己有用,自己想偏向于哪个方向,希望诸位学习的同时,也有选择性的学习)最后上面所有的coursera的课程都是免费的如何进入参考这个答案2016.8更新 电影看过一些金融电影,觉得都还不错,学完相关内容看了以后可以加深印象华尔街之狼 小李子的,主要是讲pink sheet类似于 非投资级股票,如何发家致富走向人生巅峰。华尔街1.2系列金钱永不眠次贷危机系列Margin call 08年第一个发现MBS有巨大风险然后次日进行抛售,作为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和爆发点大空头The big short一系列之前已经看到次贷危机的风险,从而做空获利的故事。炒鸡好看,感觉当时在市场崩溃之前,空头一直在损失,就像是怀抱真理于全世界战斗大而不倒 too big to fail又是另一个角度,从监管者出发,监管者想要避免道德风险,但是雷曼兄弟,贝尔斯登,AIG一个接着一个的倒下,又必须要救助.在商量对策的时候都不许用bail out这个词(笑三部片子从三个角度,不同的人群,了解08年的危机也不想做成影评,以后有机会可以做一下。这几部电影专业性知乎也有相关的回答,非常全面更新一些美国学校的Finance 金融 或相关专业的学位要求degree requirement 也就是课程列表MIT master of finance核心课程15.415 FINANCE THEORY 金融理论15.516 CORPORATE FINANCIAL ACCOUNTING 金融财务15.S24 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MATHEMATICS 基础金融数学REQUIRED ADVANCED SUBJECTS15.433 FINANCIAL MARKETS 金融市场15.434 ADVANCED CORPORATE FINANCE 高级公司理财15.450 ANALYTICS OF FINANCE 金融分析还有很多选修我也就不一一列出和翻译了了普林斯顿的 金融硕士Core course 核心课程FIN 501/ORF 514 – Asset Pricing I: Pricing Models and Derivatives 资产定价:定价模型及衍生证券IN 505/ORF 505 –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Financial Data 金融数据的统计分析IN 502 – Corporate Finance and Financial Accounting 公司理财和财务分析FIN503/ORF515 – Asset Pricing II, Stochastic Calculus and Advanced DerivativesFIN504/ORF 504 – Financial Econometrics 资产定价:随机过程及进阶衍生品选修课程FIN 515: Portfolio Theory and Asset Management 资产管理FIN 516: Topics in Corporate Financ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Banking 公司理财 及公司治理FIN 517: Venture Capital and Private Equity Investment 风险投资及私募FIN 518: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国际金融市场FIN 519: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企业重组并购及收购FIN 521: Fixed Income: Models and Applications 固定收益 模型及其应用FIN 522: Options, Futures and Financial Derivatives 未来选择和其他(期权,期货及金融衍生品)FIN 523: Forecasting and Time Series Analysis 预测和时间序列分析FIN 567: Institutional Finance: Trading and Markets FIN 568: Behavioral Finance 行为金融学FIN 570: Valuation and Security Analysis 估值及证券分析FIN 590: Financial Accounting 财务分析FIN 591: Cases in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金融风险管理FIN 592: Asian Capital Markets 亚洲资本市场FIN 593: Financial Crises 金融危机普林斯顿的选修课程还有很多 空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和翻译了 他也会分track(侧重点)地址在下面以上都是硕士项目,但是本科和硕士差不了太多,也能看出来基本的课程设置都是这个套路。核心课程就是那几门 和CFA非常类似。不过细分的话,很多选修课会对某个话题深入研究很多。更新一个放个链接,知乎的一些金融值得关注的用户厚着脸皮的加一个我吧 List.append(me)ps:以后可能还会慢慢修订转载随意,最好能署名咯。7414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1 个回答被折叠()高效的学习经济和金融学,其实是有技巧的
我的图书馆
高效的学习经济和金融学,其实是有技巧的
牛邦Ker &是一帮金融老鸟为金融从业人员(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基金、P2P、小贷、担保、典当)提供工作养料的微信平台。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转自:CFAer“活的思维”与“死的知识”由于现实世界太过复杂而且充满不确定性,远非有限的生命用经验能够理解,因此先哲们基于一系列假设把现实世界简化到从概率上来说正确,从复杂程度上来说可认知的程度,就得到了知识(理论)。但正因为简化,所以知识是不完全的,即使是对于同样一个事件,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简化的标准不一, 政治、经济、军事、法律、艺术等学科会从中得到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都是“对”的,但也都是“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是对已发生的事件的总结,而在事件的进行过程中,总是充满了向其他方向发展的“不确定性”,这些已经被简化的“死”的知识不能使人有效的把握这些“不确定性”;只有“观察——简化——推理——判断”的“活”的思维习惯才能帮助人相对正确的简化现实的世界,超越表相,把握脉络,在理论上做出创新,在实践中高瞻远瞩;也只有这样的思维才能让人在实际生活中把那些简化了的东西还原回去,把握好细节,把握好不确定性,使得具体的措施具有可操作性,使得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得以调和。当一个人开始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时候,都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复杂,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等方面无不影响着这个世界的进程。自己在那一时刻深感这种复杂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使个人如此的无力和渺小,天真的想要博览群书,全面的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以“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希冀找到一条由“真理”铺就的道路,然后“坚忍不拔”但却“一劳永逸,不加思考”的走下去,以获得一段幸福的人生。因此自己奉行着 “博而不专”的学习方式,把文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军事等所有的知识都视为自己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考入北大也是爱这里“兼容并包”的理念,幻想自己可以大量的阅读经典的书籍,旁听许多名师的课程。自己艳羡钱钟书先生“横扫清华图书馆”那样的生活,而且为之付出几乎所有的心血。但我还记得三年前自己初次踏进图书馆的那一刹那既兴奋又痛苦的心情:兴奋的是这里有这么多好的藏书,六年的奋斗使他们终于属于自己;痛苦的是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看不完这里的藏书。我已经意识到“横扫图书馆”的生活并不属于我,因为这既不可能,也不可以。说不可能,是因为即使只在社科的北侧,那里有历史,传记和所有的外文书,一个个的架子,我又能读多少?即使只是经济学中的金融学中的资本市场,涉及的已经成形得基础知识也包括Asset Pricing , Corporate Finance, Microstructure, Derivatives等等,还有与之相关的Accounting, Banking,以及太多太多的数学,更不用提Google上永远搜不完的working paper。看到三个架子的书,敬畏和惶恐的心情已经彻底压倒了当初的兴奋。说不可以,是因为自己本科无系统无方法的阅读过不少的书籍,但这样的四年使自己既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维持自己的生存,又不能在学术上看到哪怕是点点的希望。而且自己逐渐发现,虽然每一个领域都如此的吸引人去思考,每一套理论体系都能解释很多的现象,但没有一个理论能解释和预言所有的现象,没有一个理论能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虽然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的梦想“既不可能,也不可以”,但又不知应该如何。我固执着 “博而不专”的偏好,很辛苦也很痛苦。自己很诧异这世上优秀的人怎么会用同样的时间融合那么多的知识?我猜测他们有独特的方法,能够简化如此复杂的知识,能够如此有力的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我想知道他们的秘诀,让自己心安,让自己过的不那么艰难。衣带渐宽的折磨,总会有蓦然回首的欣喜。到了研二,有一次问林老师“您有那么多事务性的工作要做,有那么多的会议要参加,您怎么会有时间看那么多的文献,然后在那么多的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呢?”林老师的回答很精炼:“我不是看了那么多的文献才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对每一个现象我都是先自己观察,自己思考,理清其中的逻辑脉络,形成自己的观点后再去看别人的文献,这样你可以知道每个人的贡献在何处,缺陷在何处,你会发现事实上很多文章是不值得看的。活的思维,远比死的理论重要。”随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思考这段话,相信“活的思维,远比死的理论重要”。开始放弃自己的“博而不专”的习惯,不再以“真实有用”作为评价理论的标准,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分析理论观察了什么,简化了什么,如何推理。不再希冀自己有一天能汇聚百家之才,了解所有的理论,所有的史实,而只是训练自己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观察、简化、分析每一个事件,要求自己去思考而不是记忆。研三在政府管理学院听课,路风老师、傅军老师和朱天飚老师也非常强调这种 “观察——简化——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而不是那么在意事实和理论。有了这样的训练,自己就很清楚大量知识性的书籍是不需要阅读的,也逐渐在摸索应该怎样阅读人类历史上不多的经典书籍——虽然这些书也不少,但相比于北大图书馆,已经是大大简化了。慢慢的,自己终于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习知识,也没有任何知识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真实世界中给出确定性的答案,可以让人不加思考的执行就获得幸福。教育的目的只在于培养人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使人形成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懂得如何去观察这个世界复杂的现象,对其进行简化,提取重要的信息分析、综合,然后做出推理、判断,最后依据事实反思、修正自己思维的过程。有一个合适的目标,掌握了一个合适的方法,这样就少却了很多的痛苦。自己也逐渐建立起了面对未来的自信,知道虽然没有什么知识能把握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但思维可以面对一切的不确定性!更何况,无论对于学术还是社会来说,创新都是最重要的。在学术上,沿着别人的道路,用无意义的技术手段得出已知的结论无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在社会上,现有的商业模式已有了漫长的历史,只有根据现实的情况做出创新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既有的理论和知识有助于创新,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一个人很难对复杂的世界提出更加有效、一致的简化标准,提出好的理论;也很难发现一个新的市场,使得自己和消费者同时获得收益。现实不但要求我们简化纷繁的表相,也要求我们把那些理论简化了的东西还原回去。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是如何简化的,有时也难以还原出来,可能导致他在理论与现实之中挣扎。我自己就曾错误的理解了蔡先生“兼容并包”的思想,一来忽视了校长这句话很可能是针对那些已经在某一方面很有造诣的学长们说的,二来没有把握到“兼容并包”也有一定的度,越过了这个度只能一事无成。虽然思维比理论更加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学习理论而自由的放纵思想;恰恰相反,要获得思维,理论是最好的训练。好的理论能有效指导对现实的观察,把握社会中最重要的变量,除了极少数天赋极高的人物以外,很少有人能不学习理论而直接从现实中悟出应该思考什么,可以放弃什么。很多商人作了一辈子的生意,总觉得国家的经济政策毫无规律可循,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如果上一辈的人可以只依靠勇敢致富,那么对于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知识和更深一层的思维可能更加重要一些。理论与实际如果思维是对理论的简化,那么理论就是对实际的简化,也就是说,“理论是一种信息节约的工具”。正因为是简化,所以理论永远是“不真实”的“地图”,但正是这“不真实”的“地图”,才能使我们与实际拉开距离,了解这个世界的概貌,超越无聊的琐事。当我们有了一张“地图”以后,回到这个复杂而且信息高度不完全的现实世界,我们才能捕捉和把握时代的机会,节约有限的生命,走得更远些。“理论结合实际”或许是我最顽固的意识形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就在中考以来的历次考试中被得滚瓜烂熟,不知不觉中早已被洗脑。从本科到研二,我一直不能理解理论和实际的区别与联系,总觉得自己学习的理论是“不真实”的,每天都会问自己:“我学的东西有什么用?”在经济中心的第一年自己极端的郁闷,因为选择中心的初衷是为了通过学习经济学,了解市场的运行机制,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可能的话作一些建议和分析以帮助穷苦的人民过得好一些。但经济学告诉我,最优时企业的利润应该是0,宏观的经济波动可以用一棵树上长果子来解释,这与我的常识截然相反。整个一年自己的思维相当的混乱:常识没有错,这世界上有很多企业有高额的利润,它们的利润不是0;宏观的波动与千万个市场主体以及政府有关,这和树上长果子有什么关系?理论也没有错,很多人在学习它并用它对现实做了很好的解释,而且其是用数学“严格的”推导出来的;我的大脑好像也没有问题,“真实的世界”是和理论不一致。于是,我怀疑经济学,害怕自己不断地在浪费生命学习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我也怀疑自己,认为自己的智商有问题, 不但因为自己没有找到理论和实际的桥梁,更可怕的是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寻找这样的桥梁。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之中有些人认为理论很美,而且现实就是如此;有些人认为理论和现实没有什么关系,在中心的学习只是为了将来的工作有一个更好的起点,是必须支付的没有什么意义的代价。老师之中,有人认为经济学很大程度上是nonsense,有些也认为经济学解释了一切,有些则认为我们应该为了学术而学习,因此受学术规范的训练比问现实是什么更为重要。我不断被这个谜所困扰,我需要一个答案,否则我的内心没有前行的动力和信心。很幸运的是研二林老师第一次上课就谈这个问题,他为我们挑选了几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Friedman, Milton (1953),“On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我从那里深刻的理解了“假设与现实的无关性”,了解了“理论只是一张地图而不是现实的路径”。读完那一组文章是一种解脱,隐隐体会了孔子“朝闻道,夕死可亦”的心情。从此明了我不用在“真实性”上做任何纠缠,我不需要精确的描绘每一方面而只需要抽象出轮廓,这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已经足够了。逐渐的喜欢上经济学的假设,惊叹于其能从一个个活生生复杂甚至疯狂的人身上提炼出“理性人”的假说,而且以此为基础对这个世界作了如此精妙的解释。用竞争导致的0利润刻画出市场的均衡,为市场的效率找到了一个如此简单的参照系;用一棵树上长果子描写了整个经济的波动,抽取掉复杂主体的复杂动机,用如此简单的数学严谨的表达出“波动”,实在是很美。现在在我的心里,理论是对现实的简化,简化后的理论既是现实又不是现实。理论来源于现实,但决不会和现实“一致”。每一个理论都是对现实的某一方面在这个理论的意识形态下做了一定的刻画,因此其必定是不完全的。只是现实太复杂而人的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和生命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非常需要用不完全的理论来简化现实,节约信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所以,尽管理论只是一张很模糊而且有很多错误的地图,但拥有它比自己茫然的摸索要好得多,因为很少有人有那么好的天赋,不学习理论就可以了解全局的概貌,拥有理论能帮助人减少犯方向性错误的可能性,从概率上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当然,不同的理论对“同一个现象” 有不同的解释 ,这并不意味着哪一个理论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关键在于这些理论的假设(assumption)截然不同,相信或者说更偏好哪一种理论则是个人意识形态的问题,在不同情况下运用不同的理论去分析则是一种艺术。虽然理论与现实“无关”,但并不意味可以随意的对现实做出简化,理论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一致、简化和可预测性。一致性指的是运用理论去分析已知现象(被解释变量)时,其解释变量是固定的,不能增加或者改变;若非如此,则还需要另一个理论来指导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变量,这就达不到理论信息节约的目的了。例如股票市场中的技术分析(technique analysis),事后总可以用一个标准来证明市场的走势(被解释变量)是可预测的,可惜的是事前很难在矛盾的标准(不同的解释变量)中做出选择。所谓的简化,是指要用尽可能少的变量解释尽可能多的现象,不但要在空间上稳定,而且要在时间上能够承受历史的考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节约信息。正因为追求简化,所以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一定相当抽象,相当的“不真实”。很多人批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但这些理论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其不是为了中国现阶段的情况而写的,而是为了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分析整个世界各个时代的现象。用50个变量对中国现期的市场可能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但一方面这么多的变量已经很难节约信息,也无助于人脑分析,因此是一种描述而非理论;另一方面这些变量很可能是极不稳定的,例如某份文件的精神对另一个国家或者在中国的另一个时期可能就毫无作用。可预测性是指理论所预测的结果在可接受的置信区间内应该成立。理论的正确性不在于能够100%预测未来的,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如果把握两三个变量就能使你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已经大大节约了宝贵的生命。如果同时学习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注意不要把两个体系的框架混淆起来。同样一个事件应该从不同的方面展开思维,但在严格阐述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学术标准。自己在写毕业论文时就犯了这样错误,初稿阐述完经济意义以后就开始论述政治经济学上的“发展意愿”,还用管理学里的“strategic determination”做比喻,这些问题的确相关,但对于经济学论文来说,是非常不严谨的。基于理论与现实无关的看法,我也比较赞成朱天飚老师所说的,如果你只想研究理论,实践是不必要的。每一个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工作很容易陷入无穷多的琐事,这些琐事对于理论所要求的抽象的能力有害无益,甚至让人把一切都归结于人际关系。更何况,每一种理论都有很长历史的积淀,有自己的体系和范式,学者只需要在这一框架下用既定的逻辑分析问题就可以了,即使是颠覆性的创新也来自于对既有框架的深刻了解。而没有理论的指引,仅仅实践也无益于提出理论上有价值的问题。即使是Coase,他也是先受过理论训练,才在理论体系中找出未被人解释的一环,他在企业的经历只能被视为是研究的一部分而决非实践。客观上,这么多在企业“实践”的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知没有理论的训练而在“实践”中提出好的理论是怎样的一个小概率事件。因此,如果一个人只是想做学术研究,实践实在是不必要的。理论决不是枯燥的,高深的数学相对于现实是一种简化,一部部巨着,一首首诗篇、一部部电影、一幕幕舞蹈、一曲曲音乐相对于这个世界如何不是一种简化?《战争与和平》展现了伟大的1812,《长恨歌》描述了浪漫的爱情与残酷的现实,《Citizen Kane》刻画了一个生命的光荣与悲哀,《天鹅湖》让人看到爱情的冲动与脆弱,《田园》激发人对自然的向往……没有谁能用更简洁的文字、画面和音符展现给人类如此深刻的美感,所以说热爱理论,并不代表不热爱生活!经济学学习经验个人认为研究生阶段经济学的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掌握基本工具、2.掌握思维方式并熟悉某一个领域、3.用规范的方法表达新的观点。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注意和师长、同学讨论而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要把数学这个工具当成目的。在思维上,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思考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方法论上实证主义结合解析主义,思维方式上演绎法结合归纳法,意识形态上避免对经济学过分的崇拜。(一)、经济学学习的三个阶段1.熟悉用数学语言刻画世界,掌握基本工具学完初级和中级经济学以后,高级经济并不继续引入更多的事实和理论框架,但开始用相对“严格”的教学工具规范地描述理论。这个阶段的教科书往往不是那么全面(尤其是在宏观方面),其目的往往在于建立一个流派而非整个分支的理论框架,非常强调应用数学工具更为严格的描述既有的理论。这一阶段关键要看一流的学者是如何用数学工具简化世界的,注意变量的选取(如何用最少的变量来表达理论,简化了哪些信息)和模型的构造(如解的特性:产生了周期、增长还是多重均衡)。这一阶段可以不看经典的名着,如商务印书馆汉译名着经济学书系(蓝色系),这些书思想深刻、逻辑严密、自成一家,如果没有掌握理论的思维框架,并且对某一个领域有较深的理解,一方面很容易看得似懂非懂,不知所云;另一方面可能陷入其思维模式而拒绝接受其他解释。2.阅读论文:掌握思维方式并熟悉一个领域教科书都是一个或观点相近的几人人写的,作者严密的描述以说服读者。但研究生阶段重要的是学会质疑而不是“掌握真理”,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随,因此阅读论文是极端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不同流派是如何质疑对方观点,如何跳出对方逻辑框架而打开新的天地。阅读每一篇论文都只有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用什么解释了什么?也就是说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中间的逻辑是什么?2)这篇文章有什么缺陷?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思维的方式,技术已经不重要了,因此,除非是几篇公认的奠基性文章或与现在的研究密切相关,其他文章都只需看Abstract。从这些文章中一定要训练出自己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看完假设和结论,一定要想想“如果是我来写”,这篇文章应该如何展开,哪几点是构成逻辑推理的基石,然后再粗略的翻看文章正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展开的,自己疏忽了什么,冗余了什么。在阅读完一定量文章,对体系有较为清晰的框架以后,还应该问问自己:这篇文章对既有的理论体系有什么贡献?寻找文章的缺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假设2)论据3)从假设到结论的推理过程4)从结论展开的推论5)案例选取与案例安排这要求对现实世界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分析假设是否较好的抽象了现实,解释了最多的现象;论据是否与现实相符;推理是否只注意到现实世界的一种逻辑发展过程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案例是否证明了文章的观点,安排上是否逻辑清晰。论文的选择如下:1)对这个领域的综述性文章(review)。从中了解这个领域的脉络,从其reference里可以寻找其他论文,明了这个领域的关键词,有利于网络搜索。2)Edward Elgar(EE)出版的Elgar reference collection :Th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critical writings in economics/financial economics系列,每一专题的前言都疏理这个领域的框架,明了这个领域进展,而且第一个部分都包含了经典的review文章。3)电子资源:图书馆-电子期刊-JSTOR和Elsevier Science 数据库4)讨论课上老师选出的经典论文,5)最新的论文,Google和相关网站(参见第四部分)强烈推荐:1)林老师给研究生开的研讨课2)朱天飚老师的讨论课,尤其是讲方法论的前几节http://www.sg./dpe/pe.htm3.论文:用规范的方法表达新的观点学习他人的理论并不是最终的目的,重要的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对理论有新的贡献;依葫芦画瓢,总要自己画一只才会有感觉。总的来说,写论文有两种途径:1)从现象到理论从现象到理论是一种比较困难而且高风险的方式,最难的在于选择一个“有趣”的现象,说出它为什么有趣。这需要你对现有理论比较熟悉,然后你还需要做出自己的逻辑推理,自己选取合适的变量,搜集论据展开证明,而且由于没有模型可供借鉴,数学这一部分可能会很弱,但这样做很有趣。用这种途径思考论文的步骤如下,来源于朱天飚老师、路风老师的讨论课。1.中心问题:中心问题应该建立在对“常理”相反或不同的观察上,只有这样这个问题才有意义和使别人感兴趣。2.文献考察:别人是怎样解释你提出的问题的?中国的、外国的。3.中心论点:你自己怎样解释中心问题?(用什么因素来解释?)这里的中心问题是要被解释的因素,也就是因变量/项;你的用来解释的因素是自变量/项),它(们)必须是抽象出来的,换句话说,用20个因素来解释你的中心问题就不是解释了,是描述。你的解释与别人的解释不同的地方在哪?只有不同才有写的意义。4.论证逻辑:你的自变量/项与因变量/项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怎样从前者推导出后者?5.证据支持:用什么具体的例子和/或数据来支持你的中心论点?怎样组织它们?2)从理论到理论从理论到理论比较简单而且安全,找一篇论文加减一个变量或者约束条件或修改目标函数,求出解以后再去找点现实的事情说一说,世界这么大,找个故事还是很简单的;或者用中国的数据检验一下某种理论。不过,在行文的时候要倒过来,显得是从实际中抽取变量,获得理论并加以检验的。这种方法简单却不太有意义,但非常适合用来拿学位。值得注意的是,和师长、同学的讨论必须贯穿于每一个阶段。自己的努力、阅读和思考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每一个人的思维都是有惯性和局限性的,他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打开视野,促进思考。讨论不要仅限于对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观察对方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的切入点、逻辑和扩展。(二)数学和经济学经济学是可以不用数学的,个人认为数学最重要的优点在于增强了理论的可证伪性,同时能够简洁地说明整个逻辑过程,避免了在论证过程中“偷换概念”的现象。首先,一个无可证伪性的理论是没有学术意义的,例如我们无法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这样的命题进行证伪,因为作者总可以声称失败的国家“不够强大”。这样的理论对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帮助。其次,在金融、宏观、计量等方面很多事情用文字来说往往说不清楚,简单的数学推理却能使人一目了然。最后,用文字叙述时往往会出现一个关键变量在上下文中内涵不一,这使得文章很不严谨,如果用数学变量来定义就会减少出现这种问题的概率。但经济学绝不等于数学,很多概念很难被精确量化,例如公司治理;很多事件发生的次数太少而难以用计量的办法,例如经济形态的变迁。数学只是一种工具,让人更好的用经济学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数学不是目的,数学化经济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实上,经济学中所用的数学知识其实并不那么多,也不那么严格,而且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时代所用的数学工具也很不同。因此,学好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与统计就足够了,保证自己有掌握任何数学工具的能力,而不要奢望自己能穷尽所有的数学分支。如果发现自己应付考试都有问题,那原因很可能不是数学不好,而在于没有了解理论的脉络,被动的应付孤立的模型,而没有能够简化出一个脉络。(三)受经济学训练后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正如每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往往是同一品质,每一个学科也是如此。经济学基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理性人的假设抽象出这个世界某些重要的变量,构建了相对完美的理论框架,对现实有很强的解释能力。但是,不能认为经济学解释了整个世界,忽略甚至排斥其他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或变量是非常狭隘的。首先,从方法论上来说经济学是一个有很强实证主义色彩的学科,认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被观察和解释,因此倾向于采用定量的方法以来解释这个“客观”的世界。但事实上解析主义对现实也有一定的解释力,这种方法论认为思想集成决定社会,而思想集成是变化且难到寻找的,因此偏向于定性研究,理解社会是如何形成的。索罗斯《开放社会》一书就有很强的解析主义色彩。另一方面,经济学是一个强调“演绎法”的学科,她完整的理论框架使得对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理论出发得到一个言之成理的解释,但千万不能只演绎理论解释现象,更要学会归纳现象得出理论。例如,对于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很多经济学家往往只会看到市场经济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新古典经济学逻辑演绎表明经济发展的原因一定是自由市场经济。当他们发现市场的作用可被验证以后,对理论的迷信就更加深了一层,往往不再去想有没有其他理论没有阐述过的重要变量在起作用。在这一点上,对比亚洲四小龙等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与其他未能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的异同,归纳四小龙所共有而未发展国家和地区所缺乏的变量,林老师发现了比较优势和自生能力,而政治经济学者则从中看到政府的作用和其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提出了developmental state的概念。最后,不要对自由市场的理念、经济学、甚至经济本身有过度的崇拜。自由市场来自于鼎盛时期的英美的经验和国家的利益,我们可以而且应该用这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来解释这个世界,但我们不能仅仅从这一个视角去分析现实,把这些理论当成“真理”甚至进一步的想用“真理”来改造世界就很危险了,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约束条件,而很多这样的条件是被经济学所“简化”了的。经济学有很强的分析横向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但却很难分析纵向威权关系(hierarchy)配置资源的能力,而家庭、企业、政府、法律和军事系统都是以威权关系构成的重要社会组成部分。最后,随便翻一本历史书,你都会发现经济仅是其中的一章而不是全部。金融学学习经验主要阐述偏研究和偏实务的不同学习策略,可能适用的书籍、网址和其他资源,强调不能,只关注直接融资,忽视其他融资方式,割裂的分析金融市场。(—)不同的学习策略对于想要从事实务工作的人来说,不要只看到直接融资市场(股票、债券市场)而忽视间接融资市场(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信托,保险等)。客观上,直接融资市场是一个相对“透明”的市场,公开的信息很多,有大量的数据可以做实论研究,因此绝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这个领域。但是,研究生阶段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或许比了解实务更为重要,考虑到在中国间接融资比例高达90%以上,关注这个市场是非常必要的。此外,保险的高资金量和稳定现金流对于任何金融机构的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信托除了IPO以外几乎什么都可以做。在学习金融学的时候,尽量注意把经济学理性的框架和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的框架融合起来。在不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时候,计量模型可能还比较有效,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emerging market,金融市场实际上有很大“非理性”的成分,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基于“理性人假说”的经济学方法处理起来较为困难。进一步的,即使是在成熟的市场也会发生“金融危机”——这是一种经济现象,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可能更密切些。此外,金融实务运作中了解真正的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一些管理类的课程,了解组织的运作和异质性,比认为企业只是交给定市场结构的下自动利润最大化的 “无生命体”要好得多。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投资最大的风险来源于地区政治局势。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培养自己全局的眼光,把金融,宏观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周小川论述利率自由化的必要性(周小川(2002),扩大就业的补充研究,《比较》,第二缉,pp.1-8),没有从什么Pareto Efficient 出发,而是从人口结构,就业压力出发,阐明为解决就业必须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而银行需要利率自由化对不同风险的客户差别定价,以避免由于“逆向选择”而出现“惜贷”的现象,保证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发展,从而解决就业问题,非常的精彩!如果单纯是对金融学的学术研究感兴趣,建议先专注于某一个领域,这主要是因为单个领域内的技术都比较成熟,而跨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太成形的框架,做单个领域较易于解决在学术界的发展和生存问题。如果希望出国研究金融学,客观上获得offer的不多,建议再思考一下目标和路径,在一些清华北大海外特聘教授指导下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或许是新的突破口。(二)一些促进思考的途径1.找一个bbs经常灌水,最好是当版主,关注每日动态,而且应该尝试对消息做一个分析和评论,写作能强迫你认真的分析,加深对现象的理解。2.组织一个小组,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问题,互相的启迪和切磋,同时锻炼自己表达能力(简洁而清晰地勾勒一个现象)沟通的能力(迅速理解他人观点,分析其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及逻辑推理可能的结果,对比自己的观点)以及组织能力。强烈建议这种组织讨论完一个论题后一个休息的时间段,因为并不是每个成员都那么关注论题,无休止的讨论会使人放弃。3.炒股或模拟炒股,认识自己的贪欲和市场的凶险(时间充裕者)。4.实习:工作总和预期差的很远,去政府机构、外企、国企的相关单位看看,可以发现现实的问题,非常有助于个人人生规划。5.参加 CFA、CPA之类的考试:虽对学术没有什么意义,但非常实用,毕竟生存并不是那么容易。(三)学习研究的路径和资源:这一部分是自己的学习经验,走过的路径是我个人认为比较合适的,但绝非适用于所有的学友。所列的书籍都是自己偏好的,也不一定最好,由于这些书更新很快,所以都没有列出版本。这些书也不必要每一本都一页一页从头看到尾,了解框架是最重要的,其他要结合研究来阅读。此外,有英文版的书一定不要看中文的,两种语言之间总有些传神的地方难以译出,英文看多了就会习惯的。1.学习(1)入门书籍:, Zvi Bodie, Robert C. Merton,框架非常清晰(2)中级教材a.Investments:, Zvi Bodie, Alex Kane, Alan J. Marcus., Willian F.Sharpe, Gordon J.Alexander, Jeffrey V.Bailey第一本书行文更流畅易懂,第二本较学术化,但两者选一即可。在阅读时不但应该学习规范市场的运作,更应该想想中国市场到底因为哪些原因使得如此的无效率。在理论和实际中反复的来来回回,可以使人更好的理解两者。b. Corporate Finance, Richard A.Brealey, Stewart C.Myers, Stephen A. Ross, Randolph W. Westerfield, Jeffrey F. Jaffe第一本通俗些,例子写的非常漂亮,第二本学术化色彩较浓,也是两者选一即可。需要了解简单的会计知识,仅借贷和资产负债表等基础即可。c. Derivatives, John C. Hull如果简单的了解,a中任何一本书相关的部分就足够了。(3)计量,John Y. Campbell, Andrew W. Lo, A. Craig MacKinlay全面介绍了金融学中常用的计量方法。2.研究(1)了解理论发展脉络掌握了经济学基本工具(建模、计量),再有金融学相关的知识,就应该开始做研究了。强烈推荐在这一阶段先看下面这本金融思想史方面的书:, Peter L. Bernstein.此书用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简洁、流畅而完整的叙述了金融理论是如何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启迪初学者如何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简化变量,完美的展示了金融市场奔腾不息的力量和金融理论的深邃迷人的美感。(2)专题研究:从问题入手在学习理论的时候,总会发现一些既有理论难以解释的问题,顺着这些问题展开研究,阅读相关的书籍、论文,和同学、师长以及有实践经验的人讨论,这样对理论的理解比较深,能够看到理论是如何抽象实际的,假设是如何决定结论的。强烈反对先划定一个领域,看完一本“经典”教科书后再看另一本“经典”,不断预备知识的学习方式,因为知识是永远“预备”不完的,即使“预备”完毕了,也很可能只会在一个框架下思考,丧失了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的时候要把思路放宽,尽量早的去和同学师长讨论,一个人冥思苦想很可能在一个死结上纠缠,他人的建议、经验和相关资源能够帮你打开思路。例如,自己当时想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小股民明知权利得不到保护也要持有股票,由于开始读的都是教科书,而这些书都是基于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的,自己改什么风险偏好的效用函数、设定投资机会限制,不是结论不对,就是太牵强,总让自己很不舒服。直到有一天和一个师兄讨论,他建议我去看看行为金融(Behavior Finance)方面的资料,我才发现自己已经太久的被束缚在EMH里,而且浑然不觉。(建议阅读:, Andrei Shleifer)(3)保持开放的思想,研究新的领域在一个领域做久了,总会习惯思考相关的问题,虽然我们的确需要在某个领域沉淀很久才会有所贡献,但不能在不知不觉中限制自己思考的领域。建议时常浏览如下网页看看现在的研究在做什么:Journal of Finance : http://www.afajof.org/Journal of Financal Economics : http://jfe.rochester.edu/jfe.htm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 http://www.aimrpubs.org/faj/home.htmlNBER :www.nber.org正式发表的文章已经比较慢了,有时间应该去各大名校金融系的网页上去看working paper.(4)网络资源统计年报:http://www.gse./dataset/index.htm中国资讯行:国外数据:/freelunch(四)实务资源学习和研究的努力可以保证一个人在学校取得较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是很现实的,绝大部分人都需要到社会上来工作,承担自己的责任。因此,了解现实的情况,知道一些被理论滤去但却在实践中非常重要的变量是很重要的,下面的一些资源可供参考。(1)历史部分,Charles P. Kindleberger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永恒的话题,而且历史不断的上演同样的故事。,Chernow, Ron(中译本:《摩根财团:美国一代银行王朝和现代金融业的崛起》,金立群校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Phillip L. Zweig.(中译本:《沃尔特·瑞斯顿与花旗银行:美国金融霸权的兴衰》,海南出版社)每一个金融巨子都是时代的产物,看看他们如何把握历史时机,如何面对巨大的危难。《胡雪岩》(高阳)了解中国社会的商业环境。(2)投资部分, Peter Lynch with John Rothchild强调基本面分析,对生活的观察,Peter Lynch的其他书也可以。 or,George Soros(中译本:《金融炼金术》,海南出版社;《开放社会: 改革全球资本主义》商务印书馆)阅读其中任一本都可以了解索罗斯的思想,只是第一本书后一部分非常技术性。个人认为其书有价值之处在于用解析主义的方法论分析金融市场,在书中称其为反身性,这是与经济学实证主义本质上不同的思维方式。McKinsey & Company, Inc, Tom Copeland, Tim Koller, Jack Murrin.介绍了实用的估值方法(3)银行《日本金融败战》,(日)竹内宏着,彭晋璋译,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9一个精彩的案例,反思了大而不强的日本银行的困境和错误的改革思路。《复合萧条论:泡沫经济的经济对策》,(日)宫崎义一,陆华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介绍了日本80年代泡沫经济产生、发展和破灭的全过程,对于正在走向金融自由化的中国有重要借鉴意义。,Jonathan Golin对银行较为全面的评估手册。, Xavier Freixas, Jean-Charles Rochet, Mervyn K.Lewis对银行的经济学分析,很好的学术性书籍。了解这些制定游戏规则的机构除了以上资源以外,还可以看一些涉及经济金融运作的电影,例如 (内幕操纵)、(兼并重组)、《胡雪岩》(政治经济依存)等,陈平老师每年春季给双学位的课上一般会放这些片子。最后,对于金融实务操作来说,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人际网络是非常重要的,在学校里大家没有什么利益冲突,也能找到很多和自己有相同价值理念的朋友,只有一群有共同理想的朋友相互的支持和砥砺才能避免在社会中被琐事消磨得碌碌无为。希望大家珍惜在校时光,多参加一些社团,多交些朋友,学会理解和沟通。严肃的学习,幸福的生活学术是很严肃的,需要求学之人为其付出大量的心血,不断的观察、思考、阅读、讨论、写作,很多问题会折磨人很长一段时间,食无味、寝不安,但这些生理上的付出相对来说是不重要的,精神上的折磨才是求学之路上最大的障碍,面对“吾生也有涯,然知也无涯”的现实,每个人都会感到生命的渺小和卑微。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追求无止境的学术,一个人必须放弃自己渺小的生活;恰恰相反,没有一个虽然渺小但却幸福的生活,思想必然是受到束缚的,坚信并努力去争取一个美好而幸福的生活,是做学术研究的基础。从本科开始,自己偏执的追弃学术,追求未来,放弃了现实的生活,这种极端的做法使原本就有些障碍的心,变得焦虑,甚至在一段时间变成了恐惧。大量的阅读,似乎只是不断的在证明自己的无知;抓紧一切时间在学习,却总是被匆匆而过的时光嘲笑自己迟缓的脚步。阅读逐渐从享受变为负担,自己切实的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希冀能阅读每一本书籍,了解每一段历史,这种没有判断力的做法逐渐彻底的摧毁了生活:自己无法接受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学术之间的对立,无法接受肉体难以承载理想的现实,误认为自己一生注定要去追求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但也没有勇气去放弃的目标。这种悲观的预期一度毁灭了现实的生活,让自己看到肉体的脆弱,死神无处不在的阴影。考入中心意味着一次赌博的成功,但我享受不到任何成功后的解脱,虽然没有了生存的压力,但我仍然受到理想的折磨。我总觉得自己应该“献身”给学术,要“苦读”,上完课就去图书馆,图书馆关门就去理科一号楼。总是以林老师为参照系,很自卑自己生理上难以承受少于5个小时的睡眠。看到让自己心动的女孩就非常非常的紧张,总是觉得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书要看,paper要读,模型要写;害怕不能给心爱的人带来平淡的生活,反而带给她无边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恐慌。自己一直以来觉得这样做并不幸福,但也不知道如何才会幸福,于是就茫然的保持这种生活状态。好在研二终于摆脱了那些技术性的考试,从林老师那里悟到了思维与知识、理论与实际的区别和联系,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无所不知”的幻想,转而要求自己有所创新,有所贡献。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学术之间的对立不再那么强烈,恐惧也就自然而然的减弱了许多。可是我仍然不幸福。因为我虽然很喜欢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但却对其数理工具掌握的非常糟糕,而更糟糕的是自己根本就不愿意学习数学。我热爱历史,认为很多东西并不能被数理公式所解释,中心普遍崇拜数理的环境让我非常的难受。每一次考试都让我很怀疑自己的智商,虽然把阿Q精神形式化的很好,不断的告诉自己考试不代表能力,但心里很清楚的知道,我仍然很在意经济学数理的外衣,而这方面的弱势让我很自卑。直到非典期间偶然的和周其仁老师聊天,问他认为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是学习什么?周老师说:“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品味,一种taste,这使你面临选择时自然的做出决定而不瞻前顾后,不来回算计自己的得失。天下的文章那么多,不喜欢看的我就不看…… 你们现在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也有更多的诱惑,不要管别人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获得了什么样的利益,去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的选择和很多人不一样,不管对与错,大不了这一百多斤豁出去了,又能怎么样 ?” 听完之后自己很有感触,或许我很执着,但我不勇敢。从此以后我就没有再理睬数学了,因为这件经济学的外衣虽然非常的简洁、非常美,但可能我天生就不适合它,在26岁的时候也不可能改变自己去适应它了,放弃了就放弃了,估计自己这一百多斤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仅仅放弃了数学并不意味着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因为我仍然关注一些经济学不太关注、或者说解释起来比较牵强的现象,我需要一条主线,一些基本的变量简化我头脑中混乱的现象。很幸运的是,研三的时候,恰好路老师、傅老师和朱老师从清华转到北大来授课,我很喜欢他们教授给我的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的分析框架,思辨而不强调数理的形式,重视历史和制度。从这里我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方向,找到一个新的框架指导我思考我愿意去思考的问题,而且其所运用的工具更加适合我。从工科到法学,从法学到经济学,再从经济学到政治经济学,对于我来说,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有些艰难和波折,但幸运的是总算让我找到了。勇气可以压制焦虑、自卑和潜在的恐惧,但根治这些心理的疾病需要的是平平淡淡的幸福,来打破黑暗的控制,而这种幸福可能来得很偶然。在政府管理学院的课上,我和其他一些听课的同学逐渐和朱老师成了好朋友,称谓也从“朱老师”改成了“飚哥”。非常感谢飚哥和这帮朋友带给了我生命中久违了的快乐,我从他们那里贪婪的寻找快乐的感觉,我们下了课都在一起纠缠于某一学术问题、顺便一起八卦,他们的快乐和自信给了我很大的冲击。我逐渐发现,学术和生活是不矛盾的,好像不看论文,不学数学,也可以快乐的生活,也可以恋爱;即使恋爱了,也可以看论文,学数学,而不带给恋人焦虑的感觉。逐渐发现学术不是苦难,学术也不排斥生活。这对我是一种解脱,放弃了“学术=牺牲所有”的假设,幸福的生活。想想自己的过去,有太多的黑暗和沉重,缺少光明和快乐,而这些原本是生命中最自然的一部分。和飚哥、和这些朋友在一起,我逐渐遗忘了过去的挫折,淡化了未来的理想,不再总是背着生命里的一些包袱,也不再被未来的梦想所奴役,用了8年的时间,我终于明白“现在”是什么含义。回头看看,北大三年教会我思考,教给了我很多可以谋生的知识,但最大的收获仍是逐步找回了幸福的感觉。个人的生命是渺小而卑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命是注定不幸福的。追求学术,寻找那种跨越时间和空间而能保持稳定(robust)的问题和变量,常常会使人面对个体在时空上的有限性,强烈的对比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挫折感。自己初看布罗代尔(Braudel, Fernand)《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时几乎难以支撑,因为他写道:“首先是山,是一个无生命的世界”,动辄以几十万年的时间尺度来衡量,让我感到自己是如此的脆弱与藐小。但后来自己逐渐的悟到,学术本身的精髓就在于思辨,调和对立的矛盾,不极端的看待事物。虽然生命的历程相对于无生命的世界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正是布罗代尔有限的生命把握了无生命世界的变化。生命的价值在于创新和生活,何必只在时间尺度上做比较?更何况,不同种族和国家的学者跨越地理疆界的限制不断创新,一代一代的学人跨越有限生命的边界不断积累,使得有限的生命能够点点滴滴的在无限的学术中展开。对于求学之人来说,学术当然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决不是生命的全部。不管一个人学术做的如何,如果他过的不幸福,不坦荡,那么这个生命就是很悲哀的。无数的先哲激励我们勤奋刻苦,但勤奋刻苦与幸福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幸福绝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而是坦荡的生活,自由的思考。更何况,当一个人无法平衡学术和生活的时候,他几乎不可能在学术上取得任何成就。一个不平衡的生活总会使人心智抑郁,而人在抑郁的心态下几乎不可能做出任何创新,不可能为学术做出任何贡献。创新需要人自由的思考来发现问题,跳出现有的框架做出新的阐释,在整个过程中都要冒一无所得的风险,若有偶然的所得,也需要对抗现有的权威和成见,其现实的收益几乎可以肯定为负。唯一支撑这种行为的只能是思维和挑战所带来的愉悦,而愉悦本身是与抑郁不相融合的。因此如果发现自己不能调和学术与生活,要有勇气选择自己的生活而放弃可能不适合自己的学术。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用藐小但幸福的生活,享受无限而迷人的学术!简化与放弃求学经验无非两条,一是简化,用思维简化理论,用理论简化现实;二是放弃,放弃对生活错误的态度,放弃对学术不正确的假设。希望我的经验能让师弟师妹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过得简单从容些。相比于生活,求学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极端而敏感,固执而脆弱的人会遭受恐惧,害怕死亡并不断被这种害怕所折磨;依赖爱情,希冀从她人那里得到安全感而不是带给她人快乐幸福;执于往事,束缚于报复和隐藏于其后的恐惧而对未来感到绝望。幸运的是生活总是如此的耐心,用挫折指引我思考;如此的顾眷,给我这么多师长和朋友的关心;让我逐渐挣脱过去和未来的桎梏,享受就在身边的幸福。作者给出了一种“幸福的练习”:1. 对于过去避免作过分深长的沉思2. 精神的欢乐在于行动之中3. 和思想相同的朋友在一起4. 不要想象那些遥远的无可预料的灾祸以自苦5. 当你幸福的时候,切勿丧失使你幸福的德性New-Banker本周最热&实时更新中....1.。这个英国人只来了一次中国,竟把大清康乾盛世的假象看得如此透彻.2.。李大爷 |既然经济是L型,理财师该为客户做什么.3.。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 #29秒陆家嘴视频#.4.。巴菲特16平米的办公室和他的至简商道哲学.5.。斯坦福教授:如何在2小时内让5块钱升值100倍?看学生们是如何实现的.6.。有个金融圈的男友,是怎样的体验?).7.。麦肯锡连发4篇报告:关于互联网金融、银行困局、区块链……回复.数字.查看相应文章# 牛邦Ker讨论区 #牛邦Ker讨论社区现已开放欢迎金融从业者加入社区内将不定期邀请行业大牛进行干货分享、答疑解惑、互动问答点击原文链接,进入牛邦Ker讨论社区,行业大牛不定期出没
馆藏&27571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系统学习金融 的文章

 

随机推荐